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工作能力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男人和女人对工作能力认知之别-不分国别
热度 18 janenana 2015-6-29 09:26
男人想成为自己想象中的自己,女人想成为别人眼中的自己,这就是最大的不同! 2015/06/29 记于黑龙潭! 小L是美国名校的华裔博士研究生,我们已经是认识很久的朋友。她说她想找我谈谈她的博士课题,顺便也问问我到底都在做什么样的工作。她在我们的城市只呆一天的时间,那天下午她来到我的桌前非常不好意思的问我有没有时间。当时我的另外一位同事正在递表格给我填,我没有来得及抬头小L接着说你没有时间也没有关系我可以下次再来!。但是天知道下次是什么时候,我也不知道我会在哪个国家。 我的思绪突然被拉回我在剑桥大学实习的最后一天,我的项目导师Ruth跟我说:“纳纳,我希望你记住女人在学术研究上没有那么成功,是因为她们一直认为自己不行,但是你自己要摆脱这个心理束缚,男人可以做的女人也可以。” 20多年前我妈妈也和我说过同样的话:“你汉族朋友能做的事情,你也可以,你甚至可以更厉害。”---都能够感觉到她们的殷殷希望。 正如Ruth所说后来我对男女在学术甚至对自我能力上那么深刻的不同。我在读博士的时候就开始帮忙一个加拿大的教授带过三个她的研究生做调查。第一个比我年长一些的瑞士男生,他自己买一个自行车就天天带我出去做调查,他自在到感觉他的事就是我的是一样。后面来了一个美国的男生,人非常独立,他和我寨子里的小学初中同学们打成一片在傣族寨子里交了一批朋友,大家一起帮他做调查。再后来来了一个华裔的男生,他自己买一个自行车,自己做调查,偶尔过来我办公室桌前说这是我这一周的工作内容。他们和我说话的时候自信满满,感觉他们做着世界上最牛逼的事情。后来我也带过一个中国的男博士生,他一副领导的范儿,在我帮他改他的文章的时候,他会叫我绕过桌子去插电脑适配器到电插板上。他有时候也会问我“什么时候改好我的文章”。有时候丢给我一个他做好的东西,让我两天内帮他改完。 我也有帮过女博士们。有一个亚洲国家的女生,她发给我她的proposal的时候,她会告诉我:纳纳,等你有时间的时候就帮我改,我不想麻烦到你,但是你要是能帮我改那就太好了---然后各种抱歉给我添的麻烦。即使是我的师姐们,她们偶尔叫我帮她们改东西,她们会问,你有没有时间帮我看看这个,有时候我会不客气的说,我没有时间,然后她们都会就此打住,再也不会问第二次。即使是那个美国很出名的报社女记者来找我,她也问我,不知道我可不可以采访你?一脸的抱歉。我们开始坐下来聊的时候她问道,你说话的时候我可以录音吗?中国的研究生师妹们也会非常不好意思的问我:师姐,可以帮我这个帮我那个吗? 虽然样本量太少,但是我所有的男女同事基本都可以以性别一分为二。男生在和我谈事情的时候总是用他们最舒适的姿势坐好之后侃侃而谈,幽默的偶尔穿插点小玩笑。而女同事们在说话的时候,一直脚尖朝着我另一只脚尖已经朝向门外,只等待我的一个脸色或眼色就会快速带着主人逃离现场。这样的情况一般不分国别。我之前也看到一个求职网站上说,女生看了一个招聘广告通常会认为自己100%的合格了之后,才申请这份工作,但是男生通常只有60%的能力就会申请。我攀岩两年,一直都没有什么大的进步,最近和一个刚刚开始攀岩4个月的男生一块儿攀,他已经比我好太多。我们不是技巧和力量上的差别而是我太喜欢考虑后果(比如如果我掉下来怎么办,我会不会撞到我的头),而不会考虑自己正在需要完成的任务。他则在考虑所有的因素安全和接下来要发生的事情在他掌控之后,便会认真的开始。给他做保护我也很放心,因为我了解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其实在和男生谈事情的时候,会比较顺畅也开心一些,因为他们比我们还放松,为什么不?有时候自己先放松了逻辑清晰了,别的人才会很好的回应你不是吗? 不管哪个国家(即使是在男女相对来说平等的我们国家)男女生的反应都是那么不同,这样的心理认知能力真的挺有意思。我认为和这几个因素有关: 不管国别对于小女孩的家庭教育都不倾向于培养女生的竞争意识,觉得女生太具有侵略性too aggressive 不太好;通常男生比较容易在球类比赛中得以培养和发挥竞争意识; 女性通常比较难接受到高等教育,最自我认知不足(但是这个好像在我们这样的研究所和学术场内不适用); 社会对男女分工的既定认知,和对女性工作能力的长期不重视和不认同。 男人比女人更知道怎么和自己相处。他们听的是自己的声音,但是女人缺忽略自己的感受和声音,听别人的声音。 我想说姑娘们,我们要说想做点东西,请像男人一样思考。多听听自己的内心而不是考虑别人对你的判断。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什么更好的见解。 (图片来自网络:中美对女性工作形象宣传不同,背后个有原因。)中国女性的宣传然我想起我妈妈年轻的时候,穿个傣族筒裙,发动拖拉机跳上车把拉了一车西瓜的拖拉机拉回家的情景。因为当时有一位男性挑衅说女生肯定不敢开大大的农用拖拉机,然后和我妈妈打赌说要是她能把拖拉机开回家就把车上所有的西瓜给她。结果我们家吃了一个月的西瓜。
个人分类: 我的观点|13853 次阅读|29 个评论
管窥:做学术人当具备的能力
热度 16 jianxu 2012-5-5 12:03
网上潜水,时不时地看到年轻人们为要不要做学术哥(妹)而纠结。读硕,还是读博?纠结。读完博,去公司?还是留在学术圈?又是一番纠结。 做成功的学术人当具备的能力至少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不知道是否算得上是秘笈 ),或者说至少应该在这些方面注意历练: 提出问题的能力。 做研究最关键、最核心的活动就是提出问题。难怪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真正能够领悟这句话的含义,只有做了才会懂得。 做学术人,就是用自己的时间与生命加上烧去经搏弈得来的金钱去解决问题。 所研究的问题越重要,工作的意义就越重要。 工作有意义也就顺其自然地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否则妄为学术人一场。 旧的问题解决了,又要去寻找新的问题。平生便如此循环往复。劳伦斯 × 布拉格教育他的学生,“把精力集中在最重要的问题上,直接靠近、研究它们,不要在琐事上浪费时间 ××××× 。” 有必要经常发自内心地问自己,这个问题如果我不去做,又会怎么样? 学术人生的相当一部分时间与精力,都要花在寻找问题上。在重要性与可行性之间寻找平衡。问题难了,挑战性太强,收不了场。问题太简单了,在低水平上徘徊,无聊至极,还不如歇下来喝杯铁观音。 Leader 与 Assistant 的区别就在于前者能够提出问题,而后者则要靠别人来告诉问题。反之,靠别人来告诉问题便当不了真 Leader 。 不断学习的能力。 爱因斯坦说,“ 智慧并不产生于学历,而是来自对知识终生不懈的追求。 ”既然要不断地尝试去解决新的问题,也就必然要不断地去拓宽自己的知识,补充新的知识。针对所研究的问题“充电”。要有“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之信念,与时俱进。拘泥于已有的点墨,畏惧学习接受生僻的东西,实际上已经离 out 不远了。学术人,自当是“活到老,学到老”。 世界上没有任何两个人所拥有的知识会是相同的。知识不求拥有,但求掌握运用,实则是创造新知识的基础。拥有知识,仅仅是创造新知识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创造力的飞翔尚需插上洞察力和想象力两只翅膀。 有必要经常发自内心地问自己, 作为学术人,我创造出过新知识吗? 表达能力。 包括文字的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 (在《厚黑学》中,李宗吾将二者概括为四川话的一个“冲”字) 。货真价实的学术成果终究要以文字的形式记载、传播,发表是必须地。同样的结果,为何有人能够策划出美文,道出娓娓动听、引人入胜的故事?而在另一些人的手里就是一杯白开水。实验数据如同剧本,只有睿智的导演才能导出好戏、大片。 酒香也怕巷子深!学术成果如得不到传播,便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讲学和报告的意义不仅在于对知识的传播,更会在与同行(甚至是外行)的讨论中催生新的思想。让尽可能多的人分享你的成果,让尽可能多的人懂你,才会享受到学术人生的快乐。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都说乔布斯的报告精彩,其实秘笈只有两条:一是精心准备与策划,二是练习与预演,达到炉火纯青。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魅力的背后是心血。 好工作只有插上好的文字表达和口头表达两只翅膀才会飞得更高、更远。 相关链接 什么样的工作算是好工作?看乔布斯怎么说? 难在知其所以然 哪些人不适合去做科研? 与其多 “ 劳力 ” ,不如多 “ 劳心 ” 学者型科学家正在走向 “ 濒危 ” (图片来自网络)
个人分类: 科研感悟|8980 次阅读|17 个评论
人格及心态比工作能力更重要!
xinliscau 2011-1-9 17:04
当老师和做学生是有本质区别的:做学生时,只要把工作做好了,很多问题可以不管;而一旦工作了,除了要做好工作之外,还要兼顾其它方方面面。 工作几年后,我也再次深深地认识到一点:人格及心态比工作能力更重要。下面分别从两个方面结合自己的情况简单地谈谈。 人格的重要性,在于她作用的持久,在于她包含的丰富内涵,在于她的塑造之难。邓小平同志说:共产党人干事业,一靠真理的力量,二靠人格的力量。邓小平同志把人格力量与真理力量相提并论,是他对历史经验的总结,是他对人民心声的代言,是他对人格力量的真知灼见。 自己从教三年多,对此也深有体会。人格魅力发挥作用最明显的就是作为班主任。在新生入学时,很多学生喜欢问很多关于大学学习、生活以及今后工作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因为刚工作也没什么经验,所以回答学生问题时也没考虑太多,就把自己上学时怎么认真学习,怎么严格要求自己,大学时自己怎么学习的,怎么一步步读上来的事讲给他们听。而在平时,我也会让他们感觉到我在认真勤奋地工作。让我没想到的时,第一个学期结束,全班居然所有同学没有一人挂课,而且成绩都很优秀。一学年下来,评奖学金时,全班30个人,居然22个人拿了奖学金。而后来,我基本没怎么管了,只是在必要的时间开几次班会讲一下该如何把握目前阶段的任务。一直到现在,这个班都一直很优秀。回顾一下,我想不是我的管理水平有多高,这其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我给了他们一个精神榜样,用人格魅力影响了他们,这或许就是我这个班比较优秀的最本质原因。 而另一件事,则恰恰说明人格问题没处理好所带来的杀伤力。因为刚进入工作单位,感觉大家都是各做各的,所以自己也就晕着头做起来了,也算努力,三年内也发了不少文章,也拿到了几个项目。但是我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和同事之间的感情交流。给同事的印象是我不合群,没有亲和力。所以出现了在评职称前,因试验课早走一会,被同事投诉到学校教务处这挡事。本来可以轻轻松松上副教授,正是因为这事弄得述职了三次也是没上。分析原因,就在于过分关注科研,而忽视了自己给同事留下的人格形象,这便是我本次评职称没评上的最本质原因。 因此,这也就是我想说的第一点,就是:做事先做人。只有做好人,才能做好事。当我们用哲学的高度来思考问题时,就会发现,在这物欲横流、人心浮燥的时代,崇高的人格魅力是最大的财富。 再说下心态吧。心态的重要在于她是我们感情 的晴雨表,是我做事的方向盘。前面讲了,来这里工作是在根本没有谈过人才租赁这挡事的情况下被搞成人才租赁。正是因为这事,自己心里在很长时间太在意了,所以导致这几年做事时总受到一种消极心态的影响。尽管很多时间还是认真地做事,但是同工不同酬着实也让人感觉不舒服。这也是我之前写过一篇博文人才租赁可以打击我的工作热情,打击不了我的科研激情的原因。现在回过头想一下,其实完全没有必要,是金子总会发光,不公平的待遇可能和人的运气有关系,只要你以积极的心态处理自己身边的事,工作做好了,别人完全会肯定你的贡献的。这也就是我想说的第二点,无论何时,都不要因为一时的得失轻易改变自己的心态,人生的长河是漫长的,风光长宜放眼量。把心态放积极一点,把眼光放长远一点,成功迟早是会属于你的。 最后,我想说的是,科研很重要,饭碗也很重要,Money当然也重要,但比这些更重要,更有用的是一个人的人格魅力及良好的心态。这两样做不好,其他都是白谈;这两样做好了,你就找到走向成功的助推器。写这篇文章没有任何报怨之意,仅结合自己的个人情况和大家分享一下一点做人做事的 心得而已!
个人分类: 科研之路|1424 次阅读|18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21: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