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朱清时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朱清时

相关日志

李小文VS刘先林VS朱清时
冯用军 2017-6-14 00:49
同为院士,霄壤之别 同为老乡,鱼龙之分 李小文:(1947.3.2-2015.1.10),四川自贡人,籍贯安徽贵池(今池州),著名遥感学家、地理学家 ,国内遥感领域泰斗级专家。1968年毕业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今电子科技大学),1985年获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地理学博士学位,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刘先林:(1939.4.19—),河北省无极县人。中国摄影测量与遥感专家、测绘专家,被誉为测绘界的“工人师傅”。1962年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中共党员,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测绘仪器国产化的积极倡导者,两次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朱清时:( 1946年02月—) ,四川成都人,教授,科学家,男,化学家和自然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七任校长。南方科技大学创校校长。 李小文先生穿布鞋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给学生做报告 刘先林先生穿旧鞋在高铁二等座上认真备课 朱清时大师在气功大会上给听众专注拍照
个人分类: 反伪科学研究院|396 次阅读|0 个评论
李小文VS刘先林VS朱清时
冯用军 2017-6-13 23:43
同为院士,霄壤之别 同为老乡,鱼龙之分 李小文:(1947.3.2-2015.1.10),四川自贡人,籍贯安徽贵池(今池州),著名遥感学家、地理学家 ,国内遥感领域泰斗级专家。1968年毕业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今电子科技大学),1985年获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地理学博士学位,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刘先林:(1939.4.19—),河北省无极县人。中国摄影测量与遥感专家、测绘专家,被誉为测绘界的“工人师傅”。1962年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中共党员,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测绘仪器国产化的积极倡导者,两次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朱清时:( 1946年02月—) ,四川成都人,教授,科学家,男,化学家和自然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七任校长。南方科技大学创校校长。 李小文先生穿布鞋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给学生做报告 刘先林先生穿旧鞋在高铁二等座上认真备课 朱清时大师在气功大会上给听众专注拍照
个人分类: 反伪科学研究院|1604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or邪教:图说朱清时大师
热度 2 冯用军 2017-6-13 21:53
为气功站台,为邪教鼓气? ——先有钱学森,现有朱清时。 以“院士”的身份,打着“科学”的旗号,为“伪科学”站台,老乡, 我就服你 朱清时,院士、 中共党员 、校长、教授。 气功、佛教不是伪科学是啥玩意儿?佛教、气功哪一点能被科学试验重复验证?... 1、 朱清时院士:修炼真气让我获得极大的快乐 http://fashion.ifeng.com/a/20170611/40262905_0.shtml 2、 中科院院士朱清时:对佛法我一直在求证 http://foxue.qq.com/a/20160108/030268_all.htm 3、 “真气”讲座是与非:朱清时报告缘何引风波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7/6/379432.shtm
个人分类: 反伪科学研究院|367 次阅读|2 个评论
为朱清时校长解密“真气奥秘”,我的“日心说”(代广告)
热度 5 yindazhong 2017-6-13 18:22
为人类解密“真气奥秘”,我的“日心说” (代广告) 这两天,曾经担任过几个国家最著名科技大学的前校长朱清时老先生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作了《用身体观察真气和气脉》的报告,实事求是地介绍了真气在他体内运行的人体实验感受 …… 没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引爆了举国科学界惊心动魄地纠缠争辩甚至谴责声讨,又一次把人体气功架上了是真科学还是“伪科学”的熊熊大火上经受煎熬!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26289-1060578.html(请朱清时自行脱掉科学院院士帽子) 打开时光通道,科学网上溜达,几乎不忍直面生物科学还在萌发阶段的如此这般七嘴八舌与群殴狼藉。有意无意之间,睁开俺充满灵感梦的火眼金睛一看,不觉哑然失笑:神奇千年的气功运行奥秘原来不过如此,看来科学发展史,中医气功理论研究又要送我一个道破天机的绝好机会啦! “真气是什么” ?“真气运行的本质是什么”?这个斯芬克斯之谜的答案到底是什么?我亲爱的当今的牛顿、乔布斯们,赶紧“摘苹果,抢桃子”啊! 不过,为了遵从咱中华文明孔融让梨的文化美德,俺这里再给您最后三天的解密“真气运行原理”的时间,赶紧发挥您的天才智慧,发表您的原创高见,要不然这么好的胜利果实又要被我老人家收入囊中啦! 顺便提醒一下,俺老人家在此打出这个广告可是胸有成竹,有备而来滴。您也许还记得,俺可是曾经是给中医进了N个球的擅长原创的科学家伙哦: “衰老生化原理”; “经络现象原理”; “中医治未病原理”; “中药牛黄的道道用衰老原理照照”; “从模糊数学看中医药抗病毒的科学性”; “如何从梦境获取科学灵感及其特殊技术”等等等等
个人分类: 科学之道|4769 次阅读|9 个评论
围绕朱清时讲座的多种解读
热度 26 lvnaiji 2017-6-13 16:07
吕乃基 围绕量子纠缠的争论依然“纠缠”,“塌缩”迟迟不决,或议而不决,或各有巧妙不同;眼下围绕朱清时的最新讲座,各方争论的热度又陡然上升。 是否可以从不同角度面对自然? 认识自然,感悟自然,欣赏自然,以及实践自然,等等。 不同角度之间是否存在截然分明的界限,还是如维特根斯坦的游戏规则那样平滑过渡? 毫无疑问,这些不同的角度,在历史上漫长的岁月里曾经彼此“纠缠”而混沌不清,在河图洛书、易经八卦、老子的“道”,屈原的“天问”;在埃及的金字塔;在佛教、基督教的某些教义;在世界各地的岩画,均可见到形形色色的纠缠,其中或多或少,同时可见科学、艺术、宗教和技术的身影。 近代以降,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塌缩”,或曰“断奶”、“脱域”。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科学需打压儿童的诗人气质;为科学而科学,为艺术为爱情……;区分科学理性、技术理性和价值理性。科学,边界清晰,概念严谨,逻辑严密。 20 世纪中叶以来,这些分道扬镳的领域渐行渐近,以不同方式彼此参与。大科学,知识的社会建构,知识回到人间和特定的语境之中,艺术化生活,生活就是艺术。分形、全息、涌现、混沌,朝着原始的混沌复归。 值得注意的是,今日,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情况下所言之“科学”,指的是自近代科学革命到 20 世纪中叶,并在一定程度上延伸至今之科学;既非远古至近代之前的“科学”,也不是以近现代科学的词汇,譬如“后现代发生器”说不清道不明的“后现代科学”;这也是大多数与朱清时“商榷”者的立场。 上述科学演进的三个阶段,可以由海克尔的生物重演律,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的关系,作两个角度的“映射”。其一,是科学的个别领域,从其缘起、发育,以及成熟,大致重演这样的三个阶段,由概念不清界限不明,到学科定位清晰,再到与其他领域甚至人文社会科学交叉。其二,是科学家个人的研究生涯。在学习阶段或初出茅庐,思绪尚不清晰,敢于挑战权威,渐次自成一家乃至学派,德高望重之时得以破除门户之见,步入哲学殿堂,一通百通,居高临下反思当年。 其实,生物重演律,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的关系,正是分形和全息在特定领域的体现。 回过头来再看朱清时的讲座。 其一,远古科学的三种形态,经过近现代的分化,正在走向新的综合,真善美合一; 其二,如同万年前人类的起点,眼下一种新的科学——以人与宇宙作为整体为研究对象——正在酝酿之中,其形态类似于曾经的原始科学。以近现代科学的视野观之,何为“真气”,“丹田”又在何方?曾记否,近代科学曾经的概念,冲力、水晶球、单子、三要素、燃素、生命力、以太…… 其三,以朱清时的历练,可以说既步入新的综合,已超越近现代科学的境界;然而与此同时,也可能涉险进入新的未知领域。按近现代科学的准则,新科学的帷幕尚未拉开,杂草丛生,甚至险象环生。 现在的境况很可能是上述两种情况的结合,既是以往科学历程的浓缩,又是某种新(不是价值判断,只是事实判断)科学的起点。 新科学之难,难在两点: 其一,难就难在,找不到例如与“真气”相关的特定的实证基础,或者说,涉及的实证背景实际上无穷无尽,跨越大小“两个宇宙”; 其二,大多数情况是个人体验,难以为他人甚至自己重复…… 这,还是科学吗? 这,为什么不是科学(在同等意义,宗教、艺术、实践活动)?既是以往科学的终结,又是新科学的起点。
个人分类: 科技|5698 次阅读|62 个评论
[转载]有关一则朱清时
热度 2 ahyxwangdong 2017-6-13 09:08
原标题:大科学家为何会轻信伪科学 科普之家 从心理学角度看,实际上“真气”云云,只是大脑的一种自我欺骗,就像平时我们记下来的那些梦境一样,感觉上真实无比,实际上只是发生在大脑里的幻觉。科学从诞生之日起,就是在质疑古老的超自然神话解释,从而要求用自然因素和规律来解释这个世界。 6月10日,中科院院士、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朱清时主讲的《用身体观察真气和气脉》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开讲。此前,这场讲座的海报在网络上曝光后,引起一片哗然,在某网络问答平台上引发了“真伪科学之争”。 “真气”是真的吗? 看到朱清时院士在讲“用身体观察真气和气脉”,不禁让我想起了秦始皇求不死药的故事来。 始皇帝统一六国尚不满足,想永远活着,于是一群方士来骗他,说海外仙岛有“真人”,长生不死,于是始皇帝就连他自己垄断的“朕”这个称呼都不要了,自称“真人”。可惜,贵为始皇帝,花了大量金钱,除了收获一堆骗子之外,啥也没有捞到,死后还被赵高给玩弄了,弄得大秦帝国二世而亡。平心而论,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真人”这个称呼,它代表古人对生命的终极思考,认为我们尘世的生活够不上高大上,从而否定“普通人生”,追求像神仙一样的“呼吸精气,寿比天地,无有终时”的生活。这简直就是古代版的“诗和远方”。 同样,“真气”,也是通过否定普通之气(古人把人的活动认为由气主导,比如邪气入侵导致疾病),修炼真气,以期成为真人。正如朱清时院士认为,某位法师已经可以辟谷,仅仅依靠少量药石活着。所以朱清时院士也致力于修炼真气,用自己的身体观察真气的运行,并且“发现”真气是“大量神经元的涌现现象,是神经元运行时的队列”,而且“真气使人体保持有序,抗拒腐烂,必须摆脱热力学第二定律的限制。”听起来朱清时院士已经找到了始皇帝梦想的成为“真人”之路。 然而,有心理学研究者指出,所谓“气功”修炼“真气”,来自两种感觉,一是人体的内感,即来自肌肉组织、内脏和半规管(耳内平衡器官),这些感觉平时我们不会注意到,只有静坐时才能感觉到;二是心理上的幻觉,类似入睡前的状态之下产生的自由联想。练习气功,就是在屏蔽外部刺激的条件下,集中想象“真气游走经脉”之类的,从而放纵这类幻觉。 也就是说,实际上“真气”云云,只是大脑的一种自我欺骗,就像平时我们记下来的那些梦境一样,感觉上真实无比,可以上天入地东奔西走,实际上只是发生在大脑里的幻觉。 然而朱清时院士作为卓有成就的科学家,为什么会被小小的伎俩所欺骗呢? 科学要求质疑 朱清时院士毕竟是一位单纯的科学家,他在实验室工作的时候,所面临的是由实验条件限定的“客观世界”,去发现他所致力研究的客观规律就好了。也就是在科学研究里,他面临的是一个“真实”世界,所处理问题的基本前提是经过检验的。(当然也少不了像小保方晴子这样的伪造数据的骗子存在。)他可能没有想到,在我们的文化中,存在大量尚未经过检验的概念甚至迷信,有许多并不属于科学研究的范畴,它们的真实性是非常值得怀疑的。 朱清时院士希望亲身实验,用身体进行“测量”,这是他作为科学家的工作思路——对不对,亲自做个实验不就好了吗?可是,这是对科学思想的极大误解。 在很多人看来,科学思想是“还原论”的,也就是分成许多学科,分成各个部件去研究,最后研究到原子分子。即使很多科学家也这么认为,所以他们觉得只要关心自己学科的进展就好了。但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史蒂文·温伯格在《仰望苍穹:科学反击文化敌手》一书中指出,“还原论”并不是科学的全部,科学从一开始就是致力于理解整个世界的,科学思想要求对整个世界做出自洽的解释,每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都让我们对整个世界,包括我们自身的存在做出思考和重新定位。 所以在科学发展过程当中,被科学新发现所该做的不仅仅是科学体系本身,更是我们对于整个宇宙和我们自己的理解。比如现代天文学、宇宙学的研究发现,在宇宙存在之初只有物质粒子,然后形成了恒星,燃烧出各种重元素,才产生了地球和形成我们身体的各种物质。天文学和进化生物学的发现,已经否定了各种超自然“真人”存在的可能性,物质基础的要求不允许存在“超越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辟谷”(不吃饭就能活着)。 科学从诞生之日起,就是在质疑古老的超自然神话解释,从而要求用自然因素和规律来解释这个世界。古希腊哲学家们更指出,我们个人的感觉是靠不住,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中可能存在各种各样的错误,所以我们要求我们的思想内容和思想方法进行全方位的重新审视,用逻辑来寻找感觉背后的真实。 朱清时院士轻信了所谓“禅定”“真气”,大概是因为他作为科学家,以前遇到的科学同行都是“讲规矩”的,不会把毫无根据的理论和实验结果发表出来。他可能没有想过,在科学研究范围之外,还有很多毫无根据的源自古代的思想甚至是迷信。 普及科学精神任重道远 科学体系是一个纠错体系,要纠错就要从质疑开始。然而我们看到,就连朱清时院士这样的大科学家,在面临新问题的时候,也因为放弃了质疑精神而跌倒在迷信的大坑里了。看来,用科学思想去检验一切“不科学”的事物,不断拓展科学研究的边界,解开未知之谜,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普及科学,不仅仅是普及已经取得的具体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普及科学思想、科学精神,让我们都学会问一句“这是真的吗?”而不是因为对方的身份地位、高人面目就贸然轻信。 □孙正凡(天体物理学博士) http://news.ifeng.com/a/20170613/51235213_0.shtml
个人分类: 学海俯拾(资料篇)|821 次阅读|4 个评论
“朱清时:客观世界不存在”:量子纠缠假说当科学范式同宗教中医
热度 6 ericmapes 2016-12-21 02:26
针对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清时“客观世界很有可能并不存在”评论:错把量子纠缠假说、理论当作科学范式混同宗教、中医错误认识自然之谜“意识与灵魂”----引言部分 本评论末尾附有朱清时院士学术简历与科普报告,可以看出朱老只是近代物理学家,在量子力学与量子纠缠研究方面未曾贡献,这样就与高中毕业的我平齐了。 其实,我现在还不如1980年6月高中毕业时物理学知识丰富,毕竟36.5年过去。 只所以说平齐了,一是基于朱院士科普报告很清楚,我一遍就看明白了,这就是朱院士科学二传手的魅力;二是这个问题太重要,代表社会大众,我有话要及时说,不吐不快;三是特别代表未入大学的高中毕业以下文化水平人士,我可以发言,与朱院士相互交流讨论可不受指责;四是大院士与近40年前中学物理水平者对量子力学、量子纠缠都是外行,只是大院士具备现代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和艺术,中学生我虽也有科学素养,但肯定不知什么是现代自然科学为何物及西方科学如何定义? 这样,父子两辈人,交流起来,就有平等基础,无所谓权威,大人就不见小人怪,不是秀才遇见兵,更不是大院士对牛弹琴了!与潘建伟院士交流,我可不行,人家是货真价实的量子力学与量子纠缠的当红权威专家,没有任何专业对话基础。 首先进行时空穿越,回到42年前的1974年秋天,我12岁那年。 12岁之前,我是不信有鬼的,但12岁我亲眼见到了,我也只认为是不能解释的科学现象,几十年过去了,不是科学解释逐渐多了吗。但听朱院士用量子纠缠假说与理论认识灵魂就不是科学解释了,老人家把这些理论,当作连科学范式都超越了的,教科书基础知识、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来认识灵魂了。 太晚得睡,白天以后再写...... 朱清时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E39byu242ZXerbLK0cCvXx7o1-2w0npq3defL-3to10bYVzOQXO3XeT-WnmVQQ2ZIPj0jSZb6WWlhUG9fchX7LG9D5xuzf0CQlWIRXISMPxQF1EiWdwxZQhAWlsouJdO#2 朱清时,1946年2月7日生于成都。 1963年,毕业于成都华西中学(原成都十三中) 朱清时 1968年,毕业于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近代物理系。 1968年12月,分配到青海西宁山川机床铸造厂工作,先后当过工人和计划员。 1974年12月,调入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开始从事激光分离同位素重大项目研究,1996年成为项目负责人和学术带头人。 1979年,朱清时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出国留学人员中的一员,1982年回国。 1984年08月,调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先后担任课题组长、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研究员。 1987年,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1991年,当选为 中国科学院院士 。 1994年07月,开始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主持创建中国科学院选键化学重点实验室。 1996年08月,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 1998年06月,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 1999年05月,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 2001年,当选为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 2008年09月,卸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 学术贡献 编辑 朱清时 激光光谱学研究 朱清时院士 朱清时在激光光谱学方面取得了国际一流的研究成果。在CaOH自由基的高分辨因子—振—转光谱的研究中,发展了一种先进的激光诱导荧光光谱技术,首次测得了CaOH自由基的高分辨光谱。在多原子分子的半导体激光光谱和富利叶变换光谱研究中,测得CDF3的高分辨半导体激光光谱,观察到强度按核自旋统计权重分布的转动跃迁;进行CH2DCH2CI的振动力场分析,发展了用光谱来鉴别同分异构分子的有效方法,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重视。在1981年和1983年的第36届和38届国际分子光谱讨论会上两次应邀作半导体激光光谱Session主席。 朱清时 分子局域模振动研究 1988年以来,朱清时在分子高振动态的实验和理论研究中,取得一系列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重要成果。他首次在实验中观测到硅烷和 锗烷 等球陀螺分子的局域模振动使对称性降低,造成振转能级结构的显著变化,令人信服地证明它们是长寿命的局域模振动态。同时,他在理论上证明局域模振动是XYn型分子的伸缩振动在高振动能区中的普遍趋势,且分子作局域模振动时Coriolis和Fermi相互作用将消失或减弱。这些工作推动了分子光谱的发展并为选键化学提供了依据。有关论文十几年来一直在被引用,局域模振动光谱已成为现代分子光谱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朱清时因此成为学术界公认的国际上关于分子局域模振动的主要专家之一,多次应邀到国际分子光谱大会作大会报告。 朱清时 单分子化学研究 朱清时于1997年与日本学者合作,用局域模振动和分子内传能解释了STM实验中的一些新现象,同时组织 朱清时 学校物理、化学和材料科学领域进行合作,开展了对单分子化学的研究,并在这一国际上最新重大领域中取得了一系列国内外瞩目的成绩。他们对硅表面上碳60分子取向的研究被评为1999年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之一。他们首次拍摄出了化学键的照片,已在英国《 自然 》杂志上发表。该工作被同时评为由“两院”院士评选的2001年中国十大科技新闻”、由科技部组织评选的“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和由教育部组织评选的“全国高校十大科技新闻”。 著作论文 编辑 朱清时出版的专业著作主要有: 《生物质洁净能源》(2002年化学工业出版社) 发表的学术论文主要有: 《如何培养年轻人的创新能力》(《安徽科技》2002年12期) 《绿色化学的进展》(《大学化学》1997年12卷06期)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大学化学》2000年15卷04期) 《介绍一本富于创新的教学参考书——量子力学表象与变换论》(《大学物理》1999年03期) 外界评价 编辑 朱清时 学术评价 学术界对朱清时的评价是: 朱清时是国际知名的化学物理学家,在分子局域模振动、单分子化学等国际科学前沿都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果,推动中国的物理化学基础研究在国际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他在激光分离同位素等国家的重点工程和关乎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化学领域也作出了突出贡献,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重视。 同时,他是中国绿色化学(从源头起不产生污染的化学)的主要倡导者和组织者之一。他大力倡导中国绿色化学研究,在中国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他创建的中国科大“生物质洁净能源实验室”、出版的专著《 生物质洁净能源 》、以及“把快速生长的树木和农业废弃的麦秸稻草等生物质转化为燃料酒精”的研究,为中国开发新一代可再生能源和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朱清时 办学评价 众多媒体一致评价: 南科大学是“中国高教改革试验田”,该模式或将弥补中国教育资源失衡现状。 朱清时是“教育改革路上的独舞者。”“中国高校改革第一人”。“一位走在中国教育改革最前沿的教育家。” 非常希望朱清时的所有的累从历史的角度看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并且也是推动历史当中的一部分。当然我们也更加希望南方科技大学今后的路能走的更快一点,因为毕竟在几年当中寄托了太多人对改革的一种期待。 专家人士普遍评价: 熊丙奇(中国知名教育时评家,21世纪研究院副院长)先生认为:“朱清时的卸任,标志着南方科大改革的彻底失败。”“朱清时可能最大的贡献就是帮南方科技大学树立了形象。南科大实际上最初的招生实际上都是通过冲朱清时校长的个人魅力去的,也冲着南科大这个改革的这份旗号去的,从某种程度上说,曾经有一段时间是在消费改革。”“而南方科技大学创校5年,最终成为一所体制内的学校,不能说是朱清时一人的失败,而是整个环境困住了他的手脚,是我们现在整体的环境和社会的一个问题,是教育改革的失败。朱清时的遗憾也是整个教育改革的遗憾。” 杨林柯(曾著“万言书”《这样执著,究竟为什么》、被称作中国向“应试教育”和“功利教育”思想开炮的最著名的中学教师)认为:“朱清时是一位教育实践者,一位教育改革家,又是一位充满争议的校长和有很多头衔的科学家。他坚守自己的教育理想,在带领中国科技大学十几年的教育实践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退休后,他又挑起了改革的大旗,带领南方科技大学艰难前行,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学鼓与呼,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而不懈努力。”“在对中国教育一片众声喧哗的绝望叹息与批判中,我们不仅需要理性的声音,更希望看到有更多像他一样执著坚守内心的行动者。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人,还可以让我们看到这个民族不灭的教育希望。” 朱清时院士在上海恒南书院做的一个关于量子力学的科普讲座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1221/00/39265924_616428153.shtml 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南方科技大学创校校长朱清时教授在上海恒南书院的演讲《量子意识?——现代科学与佛学的汇合处》整理。 量子力学 可能崩塌你的“科学”世界观: 人类的主观意识是客观物质世界的基础——客观世界很有可能并不存在! 量子力学的诡异现象 量子力学也是自然科学史上被实验证明最精确的一个理论,但是量子的观念,没有人能够理解。我说的没有人能够理解,绝不是指像我们这个层次的人,而是说连 量子力学的创始人 都不能理解。 那么量子力学最不好懂的是些什么问题呢?我先把量子力学中人们最不好懂的东西介绍给大家,而最不好懂的东西最后恰好是证明了: 意识不能被排除在客观世界之外。一定要把意识加进去你才能够认识搞懂它。 1、态叠加与坍缩 量子力学的第一个诡异现象叫做态叠加原理和坍缩。 为了解释量子力学观念,我先说说普通人的日常经验。一般人认为客观物体一定要有一个确定的空间位置,这种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客观的。比如说,我的女儿现在在客厅里面,或者说我的女儿现在不在客厅里面,两者必居其一。 ○女儿可以既在又不在客厅里吗? 但在量子力学里就不一样了。量子力学就像说你的女儿既在客厅又不在客厅,你要去看这个女儿在不在,你就实施了观察的动作。你一观察,这个女儿的存在状态就坍缩了,她就从原来的,在客厅又不在客厅的叠加状态,一下子变成在客厅或者不在客厅的唯一的状态了。 所以量子力学怪就怪在这儿:你不观察它,它就处于叠加态,也就是一个电子既在A点又不在A点。你一观察,它这种叠加状态就崩溃了,它就真的只在A点或者真的只在B点了,只出现一个。 那有人就会说了:这是诡辩,你怎么知道电子不观察它的时候,它既在A点又不在A点呢? 好,这就是量子力学发展过程中,很多实验确证的事情,其中一个最著名最重要的实验,就是干涉实验证实。 ○电子同时在两处。 电子在没有观测的时候,没有确定的状态。所以这件事是量子力学最诡异的事情。懂了这个,就懂了量子力学最诡异的东西,而且随后我们就能来证明:量子力学离不开意识,意识是量子力学的基础。 2、单体的叠加态:薛定谔的猫 刚才说的是量子力学第一个诡异之点,现在我们来看看这个诡异之点往下推论,能够推出什么结果。最后结果会使大家认识到,意识是量子力学的基础,物质世界和意识不可分开。 这个实验是量子力学的创始人薛定谔提出的,被称为“薛定谔的猫”。 ○既死又活的叠加态猫 现在我来说薛定谔的实验是什么:把一只猫放进一个封闭的盒子里,然后把这个盒子接到一个装置上,这个装置包含一个原子核和一个毒气设施。原子核有百分之五十的可能性发生衰变,衰变的时候就会发射出一个粒子来,这个粒子一发出来就会触发毒气设施,毒气一触发就会杀死这只猫,就是说猫也处于这种既死又活的迭加状态。这是他想象中的一个实验。 这个问题一提出来,物理学家一个个都惊呆了,原来以为只有微观世界才有这种态叠加,就是状态不确定,既处于这个状态,又不处于这个状态。现在宏观世界也一样了,猫不就是这样吗?有一只既死又活的猫。 这与我们的经验严重违背。这个实验实际上就是“女儿在客厅里,女儿不在客厅里”变了个样子说出来。这个猫是死了还是活着?既死又活是同时存在的,量子力学认为两者同时存在。 那么怎么可能既死又活同时存在呢?人不能想象这种状态,于是大家就把这个实验进一步讨论下去。 ○从不确定到确定可避免意识参与吗? 1963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维格纳想了一个新的办法,他说:我让个朋友戴着防毒面具也和猫一起呆在那个盒子里面去,我躲在门外,对我来说,这猫是死是活我不知道,猫是既死又活。事后我问在毒气室里戴防毒面具的朋友,猫是死是活?朋友肯定会回答,猫要么是死要么是活,不会说是半死不活的。 他这个说法一出来大家就发现,问题在哪儿呢?一个人和猫一起呆在盒子里,人有意识,意识一旦包含到量子力学的系统中去,它的波函数就坍缩了,猫就变成要么是死,要么是活了。也就是说猫是死是活,只要一有人的意识参与,就变成要么是死,要么是活了,就不再是模糊状态了。 维格纳总结道,当朋友的意识被包含在整个系统中的时候,叠加态就不适用了。即使他本人在门外,箱子里的波函数还是因为朋友的观测而不断地被触动,因此只有活猫或者死猫两个纯态的可能。 维格纳认为,意识可以作用于外部世界,使波函数坍缩是不足为奇的。,确实只能这样认为。因为外部世界的变化可以引起我们意识的改变。 大家想过没有,牛顿第三定律说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相等的。我们的意识能够受外部世界的影响而改变,大家都觉得没有问题,对吧?人的意识就是受外界客观世界的影响改变了,随时都在变化。那为什么客观世界就能改变意识,意识就不能改变客观世界呢? 他就说意识是能够改变客观世界的,意识改变客观世界就是通过波函数坍缩,就是使不确定状态变成确定的状态,这样来影响的。 所以波函数,也就是量子力学的状态,从不确定到确定必须要有意识的参与,这就是争论到最后大家的结论。 ○测量的核心是人的意识 自然科学总是自诩为最客观、最不能容忍主观意识的,现在量子力学发展到这个地步,居然发现人类的主观意识是客观物质世界的基础了。 因为量子力学是我们客观物质世界最基础的理论。刚才说过了,二十世纪人类技术进展都跟量子力学有关,而且量子力学经过了最精确的实验验证。 量子力学的基础就是:从不确定的状态变成确定的状态,一定要有意识参与。这是物理学的一个重大成就。 到这一步,我们对量子力学的诡异已经有所了解了,诡异的基础实际上是:意识和物质世界不可分开,意识促成了物质世界从不确定到确定的转移。 这点很像在佛学中,一个念头一下子使物质世界产生出来了,这样的概念。物质世界产生出来实际上是从不确定一下子变成确定的,这两者很类似。 刚才讲了量子力学两个诡异之点,诡异之点到最后就达到了物质世界离不开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的基础,意识才使物质世界从不确定到确定,发生这样的坍缩,也就是变化。 3、多体的叠加态:量子纠缠 现在再来讲量子力学第三个诡异之点,这个和前面讲的状态有关,是它们的直接结论,叫做量子纠缠。 量子纠缠与“薛定谔的猫”是类似的,只不过“薛定谔的猫”讲的是同一个东西处于不同的状态的叠加,量子纠缠讲的是如果有两个以上的东西它们都处于不同的状态的叠加,它们彼此之间一定有明确的关系。这就是量子纠缠。 ○纠缠态的手套 比方,我们从北京买了一双手套,把手套中的一只寄到香港,另一只寄到华盛顿,那么寄到香港的是左手戴的还是右手戴的? 谁都不知道,如果香港的人收到了打开一看,是左手的,那华盛顿的人不用看就知道收到的是右手的,因为手套是左右配对的,这是个规则。一旦寄出去了,寄的过程中不确定,但是一个人只要观测了他收到的手套是左手的还是右手的,另一个人不用观测就知道了。这就是纠缠的一个例子。 大家会认为,你看没看它没关系,它早就确定了。但量子力学大量实验证明,如果把同一个量子体系分开成几个部分,在未检测之前,你永远不知道这些部分的准确状态;如果你检测出其中之一的状态,在这瞬间其他部分立即调整自己的状态与之相应。 这样的量子体系的状态叫做“纠缠态”。就好比这个手套在寄出以后,在还没被观测之前,它是不是确定呢?肯定不确定。只有在你确定了其中某一个的状态,另一个的状态立刻就变化了,也变得确定起来了。这种关联就叫作量子纠缠。 大家也许很难理解这个纠缠,说实话,这个已经超出了我们人类的理解能力的范围之外,你只能去试图想他、接受他,跟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客观经验已经不符了。 ○量子隐形传输——瞬间传输的未来 这个例子还说明纠缠的一个重要特点:纠缠一方得到的任何信息,另一方也会马上感到,不需要信息传递。这一点很重要,后面要用到。 这种纠缠的例子大家还容易理解,但是对于物质世界的纠缠大家不太容易理解,原因就在于大家的观念都认为一个事物永远都有个确定的状态,但是量子力学发现微观世界的事物,在还没被观察之前没有明确的状态。 大家记住量子纠缠就是对于多个微观物体,在被观察之后,它们的状态会从不确定到确定,作一个有关联的突变。量子纠缠现在已经变成一个工具了,这个工具可以用来传输东西、传输信息。 我先来说,非量子力学的经典物理学的信息传输。 比如一位女士有一本书,或者任何信息,她想传输到一位男士手上去,这个男士在纽约,两个人根本看不见。 经典物理学的传输方式是女士拿扫描仪来扫描这本书,扫描之后通过网络系统,把信号传到男士那去,男士再把它打印出来,这就是经典信号传输了。 但经典信号传输有个大缺点,就是不完全。因为一本书在扫描时候只能得到它的部分信息,这本书的颜色、纸张的厚度、纸张的原子分子结构那就传不过去,传的只是照相的图像,这就是经典物理学的信号传输。 量子信号传输就完全不同了。量子信号的传输利用量子纠缠态。 如果这位女士与男士离得很远,一个在火星上,一个在地球上,他们可以用量子纠缠来传输信息。如果女士在A点,她有光子A;男士在B点,他有光子B。 光子A和B处于纠缠态,对A光子施加的任何作用或给她的任何信息,B光子都马上得到。如果把这本书的全部信息作用于A光子,那么B光子也马上得到。 这就是量子隐形传输中,最后的B点得到的是和原来完全一样的信息。 经典物理传输后所复制出来的,只是纸上图像的信息,没有复制任何“实体”本身。而量子隐形传输却从“实体”得到完整的信息,从而复制出了“实体”本身,尽管只是一个小小的量子态! 这个工作现在在全世界做得最领先的是欧洲国家,然后就是中国。 中科大有个年轻教授叫潘建伟,他做这个在全世界很有名,做得很好。这个量子隐性传输能够实现,就使得人类有这种可能:可以把在地球上某个东西的全部信息传到火星上去,而且瞬间就传播了。 现在传播的是某个东西的全部信息,总有一天能实现把一个人的全部信息传递到火星上去,然后在那个地方用原子组装出来,不就变成传输了一个人了吗?这个超远距离隐性传输,就类似于中国古典小说中的幻想。 (注:不是幻想,这就是中国刚发射的量子卫星原理) 我讲这个,主要想让大家理解并记住,如果两个地方的物质处于纠缠态,从纠缠的一方的所有信息可以瞬间传递到纠缠的另一方去,这种传输没有时间空间的限制,是瞬间传播的。这是量子力学第三个诡异的地方。 意识是量子物理现象 意识是一种量子力学现象。为什么这么说呢?比如你面前出现了一朵花,这时有两种可能的状态: 一个没有任何分别心的人,“对境无心”,看花不是花,此时他的意识处于自由的状态,他没看到花是不是红的,好不好看,他看它并不是花,他根本就不动念头。 这种境界在唐代张拙的诗中写道“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 ○未经测试的电子未生念头的意识 这个自由状态与刚才所说量子力学的诡异现象怎么可以比较起来呢?就是电子这些东西,在你没有测量的时候,它处处都存在,也处处不存在,一旦你测量,电子就有个固定状态出来了。 意识也是这样,如果你看到这朵花,一下子动念头了,动念头实质上就是作了测量。 你用鼻子作了测量发现是香的,你眼睛进行测量发现是红色的而且美丽,你动意念去测量它,发现它很令人愉快。 于是这些测量的结果,也就是念头的结果,一下子使你产生了进一步的念头:这是一朵玫瑰花,就认出它来了。 人意识的发动的过程实际上是通过动念进行测量,然后产生念头。这时候念头产生出来了,实质是通过测量得出的几个我们制造出来的概念。这时意识不再自由,它突然坍塌到一个概念“玫瑰花”上。 因此是念头产生了“客观”,念头就是测量,客观世界是一系列复杂念头造成的。 说得更深一步,《楞严经》讲“性觉必明,妄为明觉,本觉明妙,觉明为咎”,是什么意思呢? 整个物质世界的产生,实际上在意识形成之初,宇宙本体本来是清净本然的,一旦动了念头想去看它了,这念头就是一种测量,一下子就使这个“清净本然”变成一种确定的状态,这样就生成为物质世界了。《楞严经》最早、最清楚地把意识和测量的关系说出来了。 ○佛学和自然科学最终会在山顶汇合吗? 有很多人习惯说佛学是迷信,我说不,佛学不是迷信,佛学研究的东西和自然科学不同,是宇宙的另一方面,就是意识。 佛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就像爬喜马拉山一样,一个从北坡往上爬,一个从南坡往上爬,总有一天两者要会合的。 量子意识 这一部分介绍现在世界上的科学家研究量子意识达到什么水平了。这些材料取自于《科技日报》上一篇大文章,标题是《物理学和数学能完整描述真实吗——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论辩量子意识》,其中介绍世界上对量子意识的研究。 科学家们现在已经开始认识到了,意识是种量子力学现象。 这点可能与我前面讲的这些东西有关:意识像量子力学的现象,意识的念头像量子力学的测量。 人的意识过去一直都没有搞清楚,包括中医经络学说讲的“气”,“真气循环”。“气”用任何实验方法都没有找到。很可能意识或是“真气”这种东西,实际上是量子力学现象,用经典物理学的电学、磁学及力学方法去测量,是测量不出来的。 量子力学现象的一个主要状态,就是刚才说的量子纠缠。 大脑中有海量电子,它们处于复杂的纠缠状态。意识就是大脑中这些处于纠缠状态的电子在周期性的坍缩中间产生出来的。这些电子不断坍缩又不断被大脑以某种方式使之重新处于纠缠态。这就是现在量子意识的一种基本观念。 这个假说在解释大脑的功能方面已经开始有一些地位了,形成了量子意识现象的基础。 目前关于量子意识的理论有好几种,这里介绍影响最大的:英国剑桥大学的教授彭罗斯(RogerPenrose)和美国一位教授哈梅罗夫(StuartHameroff)他俩创立的理论。 彭罗斯曾和霍金合作发现了黑洞的各种特征,是现代顶级的物理学家。他写了一本非常著名的书叫《皇帝新脑》,不知大家看了这本书没有,现在到书店去还找得着。 他这本书就是研究意识,他认为人的大脑有一点是现在的计算机和机器人做不到的,就是人的大脑有直觉。计算机和机器人都是逻辑运算,所以它不能产生直觉。直觉这种现象,彭罗斯认为只能是量子系统才能够产生。 ○灵魂也是量子信息吗? 彭罗斯和哈梅罗夫认为,在人的大脑神经元里有一种细胞骨架蛋白,是由一些微管组成的,这些微管有很多聚合单元等等,微管控制细胞生长和神经细胞传输,每个微管里都含有很多电子,这些电子之间距离很近,所以都可以处于量子纠缠的状态。 在坍缩的时候,也就是进行观测的时候,起心动念开始观测的时候,在大脑神经里,就相当于海量的纠缠态的电子坍缩一次,一旦坍缩,就产生了念头。 如果按照他们的理论,脑细胞里存在着大量的纠缠态的电子,那就不可避免地有量子隐性传输存在,因为宇宙中的电子和大脑中的电子都来源于“大爆炸”,是可能纠缠在一起的,一旦纠缠,信息传输就能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地隐性传输了。 按照彭罗斯和哈梅罗夫的理论,我们的大脑中真是存在海量的纠缠态电子的话,而且我们的意识是这些纠缠态电子坍缩而产生的,那么意识就不光是存在于我们的大脑神经系统细胞之中,不只是大脑神经细胞的交互,而且也形成在宇宙之中,因为宇宙中不同地方的电子可能是纠缠在一起的。 这样一来,人的意识不仅存在于大脑之中,也存在于宇宙之中,在宇宙的哪个地方不确定。量子纠缠告诉我们,一定有个地方存在着人的意识,这是量子纠缠的结论。 如果人的意识不光存在于大脑之中,也通过纠缠而存在于宇宙某处,那么在人死亡的时候,意识就可能离开你的身体,完全进入到宇宙中。 所以他们认为有些人的濒死体验,实际上是大脑中的量子信息所致。 在这个时候,心脏停止跳动、血液停止流动,微管失去量子状态,而大脑中的量子信息并没有被破坏,它只是被干扰驱散到宇宙中去了。 如果一个人死后复生,苏醒过来,量子信息又回到他的大脑中去,此时他会惊讶地说:“我经历了一次濒死的经验。” 如果这位患者没有死而复生,最终死亡之后量子信息将离开身体,从而可能被模糊地鉴别为灵魂。 所以,彭罗斯和哈梅罗夫就认为,如果是用量子信息的方法来解释,说人的大脑意识真是产生于量子信息的状态,有量子纠缠存在的话,那么人体的信息是不会消灭的,只会回到宇宙的某一处。 他们认为人体的这种信息可以模模糊糊地定义为灵魂。不是和大家说的那个灵魂一模一样,但是它的状态与我们过去说的灵魂非常类似。 以上的这些是彭罗斯和哈梅罗夫的理论,现在的科学家正在开始进行大量的实验,来验证人的大脑中是否存在量子纠缠态的电子。已经有一批实验做出来了。 ○探索量子意识,任重而道远 2003年到2009年之间,有个叫康特的人做了一系列实验,他证明了人的精神也就是意识状态,存在着量子纠缠的现象。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物理学家,认为他们发现了生物系统量子相干现象的证据,相干是纠缠的一种。 他们认为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就是表现出了量子计算的能力,量子计算就是量子纠缠的一种运用,所以量子纠缠在大脑中是存在的。 2010年,英国牛津大学的科学家,在《物理评论快报》上发表了一篇论文,他们发现在欧洲有种鸟,叫欧洲知更鸟(Europeanrobins),这种鸟是候鸟,它们飞得很高,但是每次找路都找得很准确。 他们发现在这种鸟的眼睛中有一个基于量子纠缠态的指南针,所以它们能用量子纠缠态的指南针来感知地球磁场很微弱的变化,来指导它们的飞行。因此如果鸟的感知系统使用了量子纠缠的话,那么人的系统中自然就有可能存在量子纠缠了。 总之,关于量子意识理论的实验仍正在进行之中,目前还很难下结论。 但是毫无疑问,物理学已经从任何事物都是“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个方向往佛学的境界上又靠近一步了。 世界上可能存在着类似灵魂的东西,它在人生结束之后不死,只是回到宇宙中的某个地方去了。这种观念跟唯识的根本-阿赖耶识学说是相一致的。 文章来源:互联网周刊
个人分类: 社会热点时评|1172 次阅读|32 个评论
朱清时院士的佛教物理学
热度 30 bugu234 2014-12-3 08:35
美国的王令隽教授在近日发给我一篇佳作,希望我在科学网上公布。 现在我把美国的王令隽教授的全文转发如下: 一. 一位朋友从国内转来一篇 2009 年登载于《中国企业新闻网》上的文章:《中科院院士朱清时 佛法解释物理学》,摘要如下:  “   3 月 8 日下午 3 时开始,朱清时院士发表了精彩的讲演:《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引起了听众的极大兴趣,对这一惊世骇俗的论点,报以热烈的掌声。    朱清时先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原中国科技大学校长、国际书协顾问。他作为国际著名物理学家和教育家,立足于现代物理学后最新成果,与佛教哲学相结合,探讨了物质与意识的本质意义。   他以爱因斯坦的统一场论和霍金的 “ 弦论 ” ,与佛学经典《成唯识论》的 “ 藏识海 ” 进行比较研究,他认为是相通的。物质世界,是无数宇宙弦的交响乐,与眼前世界是藏识上因风缘而起的波浪,是极其相似的。 他不无幽默地说: “ 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 ” 这一论点,可以说,彻底动摇了二十世纪以来作为主流认识论 ——“ 唯物主义 ” 的基础 。” 如果朱清时先生是一位喇嘛或者方丈,我们读过这篇奇文之后也就可以一笑置之。偏偏这位朱先生头上顶着“ 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原中国科技大学校长、国际著名物理学家和教育家”的光环,他对物理科学居然如此见识,不能不使人感到一种莫名的悲哀。 朱校长所谓的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的“山顶”是什么呢?是“弦论”,是 “能描述一切现象的理论”,又叫“最终的万能理论”,英文叫“ Theory of everything” 。其实弦论根本就没有得到科学界的认同。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创立者之一,世界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 1979 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格拉肖说:“超弦理论将演变出一些只有在未来的神学院里的神学家们导演的活动。自黑暗的中世纪以来,我们第一次看到崇高的科学研究最终的结局竟然是再次以信仰取代科学。 ” 另一位知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的意见和格拉肖的意见异曲同工。 20 几年前我在纳什维尔的范德比尔特大学物理系工作时,我们请杨振宁教授给了一次讲座。有人问杨先生对弦论有什么看法。他回答说,弦论不能够给出任何一个物理量供实验物理学家检验。 也就是说, 这个理论和实际的物理世界毫不搭界。这样的理论够资格为物理学的“前沿”“山顶”吗?一个完全脱离物理现实世界的理论绝对不是前沿物理理论,而是前沿神学,前沿玄学,前沿佛学。弦论不是科学的“山顶”,而是 20 世纪理论物理背离科学的崎岖山路往唯心主义的沟壑下滑到谷底。在这个谷底等候着弦论的到底是西方神学还是东方佛学,科学家没有必要太感兴趣。 弦论产生的根源是粒子物理理论的深刻危机。基本粒子理论的无穷大发散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即使重整化也不能解决所有的发散问题。引力场就没有办法重整化。理论物理已经走入了死胡同。于是一些大胆的理论家就提出革命性的假设 — 高维时空,以图走出困境。超弦理论由格林和施瓦兹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这一理论需要十维空间,其中六维 “ 额外维度 ” 卷曲成尺寸在普朗克长度( 10 的负 43 次方米)的线段。 超弦理论的问题是,它给不出任何一个可以为实验检验的物理量。同时,这种理论并不是唯一的。至少有五种不同的超弦理论相互竞争。但是物理规律必须唯一,不能亦此亦彼,亦黑亦白,模棱两可,或模棱五可。 1995 年,惠滕( Whitten )引进了第十一维空间,于是 “ 超弦 ” 的线段就变成了 “ 超膜 ” (Membrane) 。惠滕猜想这五种不同的十维超弦理论有可能是同一个十一维 “ 超膜理论 ” 的不同表现形式。这种 “Membrane Theory” 简称为 “M-Theory” ,其具体结构尚不清楚,所以只是一种猜想,对五种不同的超弦理论至少是一个安慰。就是这么一种精神安慰,被许诺为 “20 年后就可以结束基础理论研究的 “ 最终理论 ” 。其实这种漂浮在 11 维数学空间中的 M- 理论只不过是以数学和物理字眼进行现代化包装的古典神学和佛学,只是还没有佛学那么高妙庄严。 可以肯定,除非超弦理论家们从高维空间或曰 “ 额外隐形维度 ” 回到现实的三维空间和一维时间,他们的理论就和实际的四维时空中的物理现象没有任何关系。他们的理论就只能是神学和佛学。指望躲到 “ 额外隐性维度 ” 中去解决现实维度中的物理问题,无异痴人说梦。做这种梦的朋友其实连自己的研究经费都还得指靠四维时空中的纳税人的三维钞票。因为如此,弦论家们和所有的宗教家们最起劲反对的就是唯物主义和科学实证主义。在这方面,朱清时校长也不肯后人。为了证明唯物主义的错误,朱院士请动了一位洋大人施太格缪勒:    我们从当代著名的哲学家施太格缪勒( Wolfgang Stegmuller )在《当代哲学主流》一书中写的一段名言开始。   他写道: “ 未来世代的人们,有一天会问:二十世纪的失误是什么呢 ? 对这个问题,他们会回答说:在二十世纪,一方面唯物主义哲学 ( 它把物质说成是唯一真正的实在 ) 不仅在世界上许多国家成为现行官方世界观的组成部分,而且即使在西方哲学中,譬如在所谓身心讨论的范围内,也常常处于支配地位。    “ 但是另一方面,恰恰是这个物质概念始终是使这个世纪的科学感到最困难、最难解决和最难理解的概念。 ” 这就是说,一方面以 “ 唯物主义 ” 为标记的哲学广为流行,而另一方面 “ 物质 ” 究竟是什么 ? 却又说不清。施太格缪勒正是在这里看到了 “ 二十世纪的失误 ” 。 施大人所说 “ 恰恰是这个物质概念始终是使这个世纪的科学感到最困难、最难解决和最难理解的概念。 ” 恰恰与事实相反。使 20 世纪科学感到困难的真正原因,是理论物理学家们逐渐抛弃了经典科学的物质概念,背离了唯物主义,滑到了唯心主义的道路上而不能自拔。 既然施大人认为科学的物质概念是错误的,那您就应该告诉我们证据何在,应该告诉我们什么是正确的。可是施大人唯一的理由是“物质究竟是什么,却又说不清”。您怎么可以把自己的困惑当雄辩?难道您说不清楚的概念都是错误概念?难道因为您搞不明白物理上“物质”的概念,就可以断定物质概念的错误?既然您搞不清楚,为什么不可以认真学习,等搞清楚了以后在发议论? 朱院士称施太格缪勒为当代著名的哲学家。他所引用的施大人的这段论述,却不太像一个“当代著名哲学家”的议论。不过,只要他的姓氏不在中国的百家姓中,而是盎格鲁萨克逊姓氏,他的议论也就具有天生的伟大基因,值得朱校长 敬畏、惊讶和震撼的。 施大人是学哲学的,不懂物理也罢。朱院士是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为什么也跟着这位施大人否认“物质”的概念,说唯物主义是“ 20 世纪的失误”?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争论早在古希腊时期即已开始,并非 20 世纪的哲学争论。 唯物主义在科学从黑暗的中世纪的神学中解放出来的斗争中起了关键的作用。随着物理科学在十九世纪的确立,物理学研究基本上遵循着唯物主义,即任何科学理论必须能够解释自然现象,经受实验和逻辑的检验。即使在唯心主义盛行的某些领域,理论最终逃脱不了实践的检验。这是国际学术界一个不变的原则。自欧洲的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以后,科学慢慢挣脱了黑暗的宗教统治,摆脱了神学认识论,确立了科学认识论。科学认为大自然的规律是可以通过人类的实验和逻辑推理认识的,而不是只有少数圣人智者才能了解的东西。 新康德主义价值哲学的创始人之一 在《启蒙哲学》中指出,启蒙精神是一种实证精神,推理精神和分析精神,而不是纯粹的假设。科学认为人的知识的源泉是科学实验和工程实践,而不是少数智者的抽象思维和先验的假定。所以,凡是不能经过实验验证的理论都不是科学理论。普朗克说过: “ 实验是我们掌握的唯一知识,其他全是诗意和想象。 ” 就连爱因斯坦也承认: “ 对现实的知识始于经验,终于经验。 ” 实践不但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所有科学理论与科学逻辑的最终源头。这就是科学实证主义,科学上的唯物主义。 可是这一科学原则在 20 世纪后半叶已经被理论物理学界完全抛弃。代之而起的是中世纪的神学原则。大自然的理论不是始于经验,终于经验,而是始于假设,终于假设。理论上禁止测量的,比如夸克禁闭,或实验上根本无法测量或验证的,比如需要比太阳系还大的加速器来验证的大统一理论,被视为前沿科学。人们对理论的信心不是建立在反复重复的独立实验之上,而是建立在对先验的原理的信仰之上。信仰取代了实证,中世纪的权威崇拜和神秘哲学取代了科学实验和逻辑推理,成了判断科学理论真伪的标准。科学先驱们通过艰苦的反复实验来发现物理定律被鄙弃了,代之以理论家们草稿纸上的数学游戏。理论家们一拍脑袋就可以将基本粒子总数翻一翻;理论家们一拍脑袋就可以从每一个立方厘米的空间中每秒钟创造出 10 的 143 次方个宇宙;理论家们一拍脑袋就可以在 10 的负 33 秒钟的时间内以超过光速 20 几个数量级的速度将宇宙暴涨到成人宇宙;弦论家们一拍脑袋就可以创造 26 维空间或者 11 维空间。霍金公然宣称创造论符合现代科学精神,宣称虚时间比实时间更实在,宣称人们无法决定什么是实在的。科学实证主义完全被虚无主义和玄学取代。创造论取代了科学的物质不灭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大爆炸宇宙学以地心说和有限宇宙论取代了科学的无限宇宙论。巫术和遁术被堂而皇之地当作科学大肆宣扬。毫无物理意义的弦论被自吹为前沿科学和万能的最终理论。这是科学史上从唯物主义向唯心主义的大倒退,从科学向神学玄学的大倒退。朱清时校长在科学的大是大非面前,选择的是与弦论共进退,反对物理学的“物质”概念和科学实证主义,以至于奉佛经为高于科学理论的真理,走入了极端的唯心主义。据维基百科的介绍, 2000 年之后,朱清时的思想中 宗教 尤其是佛教的成分日渐增加。其著作《东方科学文化的复兴》认为 “ 以 ‘ 整体论 ’ 为指导的东方科学思想将成为第二次科学革命的灵魂 ” 。 2009 年 3 月 8 日,他发表《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的宣传佛教演讲,认为当代物理学 弦理论 就是佛教的 缘起 性空 观点, “ 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 ” 朱清时校长 2009 年在《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一文中,长篇大论地对物理学的发展做了一个标准教科书的科普介绍以后,得出了一些惊人的结论。他说:    在弦论之中,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过去认为是组成客观世界的砖块的基本粒子,现在都是宇宙弦上的各种 “ 音符 ” 。多种多样的物质世界,真的成了 “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 ” 物理学到此已进入了 “ 自性本空 ” 的境界!   有人会想,天啊!物质都不是客观实在了,那么,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是实在的吗 ?   回答是,有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就是实在的。 在朱清时院士看来,物质都不是客观实在,可是事物之间的关系倒是实在的。也就是说,罗密欧和朱丽叶虽然不是客观存在,但是没有恋人的“事物之间”的爱情是实在的。这比柏拉图式的爱情更进一步,更加唯心。太阳和地球都不是客观存在,可是“它们之间”(谁们之间?)的万有引力是存在的。朱院士是从事同位素分离的化学家,用的就是激光与同位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或曰“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果激光和同位素这两个“事物”都不存在了,还存在任何“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吗?当然您仍然可以把激光器和同位素放在您的实验室,这时候当然会有“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那么,为了保证这种“相互关系”的存在,激光器和同位素须不须要存在呢?唯物主义者认为他必须存在。朱教授当然可以认为摆在您实验室的激光器和同位素“不是客观存在”。这正是唯物主义者和唯心主义者的区别,也是物理科学和弦论的区别。唯物主义者认为,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也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和没有物质的相互关系。朱院士则认为 “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 ” 为了说明“以弦论为代表的物理学”如何神奇,朱清时院士没有讨论任何物理,而是举了一个种苹果树的例子,一个本该在农业大学课堂里讲述的课程。朱教授说,为了得到一个苹果树,必须要有“因缘”。苹果种子是“因”,其他条件如土壤,水分,肥料,阳光,温度等是“缘”。我不由得想起了“水肥土种密保工管”。原来农业八字宪法是从佛经里面得到的因缘。朱校长长篇大论地说了一大堆种苹果树的因缘之后,立即得出结论说:“ 总之,在二十一世纪开始的时候,以 “ 弦论 ” 为代表的物理学,真正步入 “ 缘起性空 ” 的禅境了!”我怎么也接不上从农科课程的叙述到弦论之间的逻辑关系,理解不了苹果树与弦论之间的因缘。朱院士的逻辑推理水平难道就是这样? 二. 朱校长在文中两处提到了霍金:   中新网北京 8 月 19 日消息:霍金在昨天的科普报告过程中只赢得了两三次掌声,全场几乎没有会心的笑——他的理论太玄奥,以至于大多数来自北大、清华的学子都说没太听懂。   据北京晨报报导,昨天下午,北京国际会议中心排起数百米的长队。门口有人私下兜售门票 -- 最少 500 元一张。询问退票的人也不少,大家都期待着一睹霍金风采。但两个小时的公众科普报告尚未结束,已有人提前退场——实在听不懂。 从中新网和北京晨报的报道看,霍金此次访华,已经非常不吃香了。朱校长把霍金市场的滞销归因于弦论的深奥难懂。他说:   霍金这次讲的《宇宙的起源》,其基础是当代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 - 弦论。真正懂得这个理论的人,都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敬畏、惊讶和震撼感。 稍后,他又说:    回头再看一下本文起头的那则消息,不难明白为何人们难以听懂霍金的那么生动的报告,原因就是:“物质是实体”的观念,在人们的心中太执着了 !   佛学认为,物质世界的本质,就是缘起性空。藏识海(又名“如来藏”)是宇宙的本体。物质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风缘引起的海上波涛。 从朱清时校长的上下文看来,他自己是懂得弦论的,因为他说“人们难以听懂霍金的那么生动的报告,原因就是物质是实体的观念在人们的心中太执著了!”朱校长是不执著于物质是实体的观念的,所以就不会听不懂霍金深奥的报告。他不但听懂了,而且觉得霍金的报告“那么生动”。他自认为是“真正懂得这个理论(弦论)的人”,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敬畏,惊讶和震撼感。”我对朱校长的这一番表白和宣示有一丝丝怀疑,因为如果您真的懂得了这个理论,就不太会感到震撼。 我们不妨把这次霍金的访问和 2006 年霍金访问的情形作个比较。据朱清时校长的前任方励之校长的记述, “ 霍金在中国访问时的待遇, ‘ 很接近党和国家领导人 ’ 了。 2006 年,他的公众学术报告被安排在北京的人 民大会堂举行。听众数千,有学者专家,有高政治级别的人物,也有霍金爱好者。” “ 《时间简史》出版后,销路极佳,霍金成大众 ‘ 明星 ’ 了。《时间简史》的中译本,也是中文科普丛书《第一推动》的首册。尽管如此,我敢说,大部分公众仍然并不真知道霍金的学术贡献在那里。 TIME (时代)杂志有文说,购有《时间简史》者,大多只看到(或只能看到)第三页。可以推断,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里的数千霍金听众,读过第三页以后者,也不会多。 ” 霍金在 2006 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的演讲,听众同样听不懂,但是却盛况空前。何以几年以后,霍金的报告却受到如此冷落?以至于他 的科普报告只赢得了两三次掌声,全场几乎没有会心的笑 , 两个小时的公众科普报告尚未结束,已有人提前退场?其原因不是他的理论太玄奥,而是学生们开始头脑冷静下来了,不再盲目地追捧依靠谎言和谬论支撑起来的权威和权威理论了。你可以在某一个时期欺骗所有的人,也可以永远地欺骗一部分人,但是不能够永远地欺骗所有的人。尤其是北大清华的学子,是不太好欺骗糊弄的。霍金在中国的市场价值,还会继续下滑。 三. 朱清时院士公开地宣传佛教物理学,在任何意义上都够格被称为“朱清时现象”。这种现象有几个明显的特征: 1 。一个有地位的科学家成为自己并不懂的“弦论”等玄学理论的拥趸。 2 。一个非常有成就的物理学家最终走向宗教迷信的道路,认为物理学的出路在某种神学和宗教。 朱清时现象的第一个方面比较容易解释。朱院士是化学家,对粒子物理理论和弦论其实不太了解。可是因为身居高位,不得不对主流理论物理和自诩为万能的最终理论的弦论表示一个热烈拥护的态度,以表示自己称职,无愧于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科技大学校长的头衔。他的弦论方面的知识是从媒体宣传和科普读物中得到的。而这些宣传最重要的两点是: 1 )弦论是前沿科学,是物理学的顶峰; 2 )弦论是万能的最终理论。这两点对于包括朱院士在内的广大不知情的科学工作者有非常大的震慑作用。因为不知情,就容易迷信,真以为弦论是物理学的顶峰。对于身居高位的院士和校长,必须维护学术领军人物的形象,因此对于学术上的热门话题必须有公开的态度,当然就必须根据媒体和科普读物的宣传中归纳出一个看来是主流的观点,。 朱清时现象的第二个方面比较复杂一些。这里有两个原因: 1 ) 20 世纪理论物理本身陷入了不可自拔的神学玄学泥坑; 2 )中国社会近年来封建迷信的泛滥。 第一个原因是内因,是主要原因。如果不是理论物理本身陷入神学玄学,不管社会上宗教迷信如何泛滥,科学家也不会陷入迷信。事实上,在科学从黑暗的中世纪中诞生时,整个欧洲社会不仅在思想上沉浸在长达一千五百年的宗教传统里,而且在政治上和法律上也束缚在宗教审判的枷锁里。可是科学先驱面对宗教淫威毫不畏惧,宁可被宗教裁判所烧死,也要坚持科学原则和科学真理。因为有了这些科学先驱的殉道精神,科学慢慢挣脱了黑暗的宗教统治,摆脱了神学认识论,确立了科学认识论。如果说,在启蒙运动时期,科学家们对“物质”与物质的“运动规律”和“相互关系”还没有清晰的定义和定量分析,那么到了牛顿时代,这种定义和分析就已经非常清晰,非常科学了。以科学实验为知识源泉,以指导科学技术实践为目的的科学研究的方法也成熟了,因而有了现代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可是,这一科学实证主义自 20 世纪初慢慢为理论物理学家们逐渐抛弃了。 1905 年,爱因斯坦彻底颠覆了经典时空理论,假定时间不是独立于空间的自变量,而是依赖于空间和速度的因变量。自此以后,整个 20 世纪的时空观便成了理论家们的玩偶,变得毫无物理意义,以至于发展到时光可以倒流,因果可以倒转。霍金甚至认为时间可以是二维的复时间,而且虚时间比实时间还要实在。你叫崇拜霍金的朱清时院士如何不从佛学中去找因果?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的一个最重要的结论就是质能等价原理。根据这一原理,质量和能量可以互相转换。这又是对经典的质量观念的彻底颠覆。按照经典物理学,质量是物质多少的量度,而能量是物质运动的多少的量度。这两者相关但是不等价,不能互相转换。狭义相对论的质能等价观念对 20 世纪粒子物理产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质能等价概念是将几百号共振态认定为粒子的唯一根据;另一方面,质能等价原理加上海森伯测不准原理又为真空创造物质制造了借口,为物理学滑向创造论提供理论依据,彻底混淆了物质与意识(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区别。物质成了完全的虚无。这当然会使许多科学家像朱清时院士一样,认为 “物质都不是客观实在了,那么,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是实在的吗 ? 回答是,有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就是实在的。”朱校长的这一感叹和认知,根源也在狭义相对论的质能等价原理。 除了以上这些非常关键的对经典物理学的颠覆以外,还有一些违反数学规则和物理事实的假定,比如重整化将无穷大等于零的假定,比如要求物理规律和方程式服从规范协变性,以至于不容许任何粒子带有质量的假定;自动对称破缺要求所有粒子都必须通过上帝粒子获得质量的假定等等。这些荒唐假定违反最基本的数学物理逻辑。朱清时院士和许许多多不明就里的科学家们当然无法理解这些荒唐假定,有不得不表示拥护,所以只有遁入空门和神学,诉诸上帝和佛祖。 这些,就是造成朱清时现象的内因 —20 世纪理论物理本身坠入了唯心主义的深渊。因为是 20 世纪理论物理本身的问题,所以不但中国人,外国人也有坠入神学的,英国人霍金就认为“ 上帝在创造天地之前根本没有制造任何东西。事实上,这非常接近现代思想”。他认为时间有始点和终点, “ 这使许多物理学家非常不满,可是却使相信创世记的宗教领袖们欢欣鼓舞,因为这就是(创造论的)科学证明 ”; “在对未来的预言中,星象学并不比科学定律差。” 还有一個美国人,一个諾貝爾獎得主,費米實驗室的主任利昂理德耳曼,他把超高能對撞機比作古代巴比倫人動工建築可是並未竣工的通天塔。理德耳曼说超高能加速器建成以后,我们就可以进入天堂,明白大自然的最终规律,或者说, “ 能够读懂上帝的思想 ” 。 朱清时现象的第二个原因是中国近年来风行的宗教迷信活动。这或许是对文化革命思想专制的过度反叛。文化革命以后,对宗教思想的压制基本上取消了,这本来是好事。可是什么事情都有一个度。如果将宗教自由的本意歪曲为大张旗鼓地恢复封建迷信,就会泛滥成灾。如今中国的寺院道观里,无不香火鼎盛。烧香许愿的施主们,有在仕途上不畏艰险攀登的贵族,也有在温饱线上挣扎的农民工;有西装革履的高等学府的教授,也有穿着肚跻装的妙龄少女。这些施主绝大多数不是来和方丈或者真人探讨佛学或者道德经,而纯粹是为了一些世俗的目的。这种封建迷信普及之快之广,简直令人不敢置信。有钱的土豪在办公桌上摆个貔貅以保生意兴隆,没钱的的哥在反射镜下吊一个伟人像以保交通安全,在赤县神州已经司空见惯。如果说土豪和的哥没有文化,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们应该不至于如此迷信吧?不见得。我曾经和一位来自北京的留学生闲聊。他说北京许多大学生想出来留学,为了那拿到外国大学的 Offers (入学许可和奖学金),就到卧佛寺去烧香。因为“卧佛寺”和“ Offers” 谐音。朝拜了“卧佛寺”,就能得到“ Offers” 。高等学府的学生怎么会迷信到如此无知的程度?有了朱清时这样的校长教员,高等学府里面生产出迷信无知的学生也就不足奇怪了。中国高校中像朱清时校长这样明目张胆地宣扬迷信,倡导佛教物理学,用《金刚经》《入楞枷经》来诠释物理学,扬言 “ 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 ” ,似乎不是孤立的现象。有的比朱清时校长走得还远,以至于为一些江湖术士和得道半仙宣传造势,颁奖合影,还要美其名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这种现象,难道不值得教育部和科学院关注,进行适当的监督约束吗? 杰佛逊《宗教自由宣言》的本义,是对宗教统治的反叛,是指公民有选择自己宗教信仰的自由,也就是说,公民有不皈依占统治地位的宗教的自由,以及不信仰任何宗教的自由。这一宣言对于在美国不信仰基督教的其他教徒(犹太教,天主教,摩门教等)是一个法律保护。中国近代国情不同,文革以前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无神论。宗教实践被长期置于统战工作的框架之内。文革以后,这一框框被打破,各种宗教活动开始有了真正的实践和自由。这就使国人将“宗教自由”误解为“弘扬宗教”甚至“宣扬迷信”,与杰佛逊的本意背道而驰。 世界史上几千年来的各种各样的宗教对人类文明所起的作用,是一个大题目。见仁见智,求同存异吧。我不想在此文长篇大论地谈论宗教史,只想简单谈谈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宗教。人类既然已经从过去的历史接受了充满几十个宗教的社会遗产,就应该懂得不要使这笔遗产继续给人类带来宗教仇恨和宗教战争。不同教派的教友要学会互相尊重对方的宗教取向。不要把其他教徒都看成是该入地狱的异教徒或邪教徒。要把他们看成自己的兄弟姐妹,是 Fellow Human beings 。信教的目的,应该是为了追求人伦道德的清纯高尚和心理的平安。我在巴特尔国家实验室工作期间,与当地华人基督教会相处甚洽。我送给他们一副对联:“慈善勇义是基督,仁爱敦睦即轩辕。”无论是西方的基督教,还是中国的儒道释,讲究的都是慈善忠恕,仁爱敦睦。伦理道德是相通的。如果人们能够坚持政教分离的原则,不让宗教干扰政治,干涉教育,渗透科学,仅仅把信教作为一种个人信仰,道德追求,行事准则,生死态度,那宗教信仰就完全是个人私事,别人干涉不得的。这就是宗教自由。 但是,对于公众人物,在公开场合宣扬某一种特定宗教,并以影响科学教育为目的,就不仅仅是私人的事情了。一个堂堂中国科学院的院士,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是级别相当高的政府官员。头上冠着顶戴花翎,袖里揣着银子官印,其一言一行的社会影响力,和市井小民的街谈巷议自不可同日而语。作为一个科学家和教育家,必须时时谨记自己的科学责任和社会责任。谨记我们的责任是推动科学的发展而不是推动科学向神学倒退;是传道授业解惑而不是以神学玄学误导学生,使他们越来越惶惑,越来越糊涂,越来越愚蠢。像“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这样的话,如果出自雍和宫中喜滋滋地数香火钱的小沙弥之口,人们自然不会去认真理会;可是出自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院士之口,再经过媒体炒作,其社会影响力,尤其是对高校学生的误导作用,就不是小沙弥的说教可比于万一了。因为支撑着朱清时声明的并不是他的逻辑,他的学问和他的信仰,而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科技大学校长的头衔所代表的公权力。
7050 次阅读|71 个评论
[转载]朱清时校长:南科大四年改革成效显著 至少取得六方面突破
liangweihong 2014-11-16 15:09
从2007年筹建至今,南科大已走过7个年头。日前,朱清时接受南都记者专访,畅谈南科大改革取得的成效。在他看来,学校至少在六个方面取得改革突破:目标定位的创新、建设现代大学管理体制、人才招聘、招生制度、教学以及科研体制的改革,“南科大的深层次改革正逐步取得成绩。绝不是从表面看,就判断南科大去行政化失败了。其实我们的去行政化在扎扎实实推进。” 谈学校定位:南科大达到“985高校”居中水平 南都记者(下称南都):这几年来,好像南科大的定位一直在动摇。一开始说要学习香港科技大学,后来又说学习加州理工学院。是不是你们也在调整? 朱清时(下称朱):其实无论说学习港科大还是加州理工学院,都不准确。我们是要建设一所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研究型大学。我们的大环境与香港、美国都不一样。所以,我们的改革路径和发展具有鲜明的南科大特色。南科大第一项改革,就是目标定位的创新。之所以说是创新,是因为按照现有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是不能一步到位建研究型大学的。 南都:当时南科大提出这个口号,还有不少人反对,认为没有必要建研究型大学。但这几年越来越多研究型大学成立了,从上海科技大学到港中大(深圳)。 朱:研究型大学不光是名字,还要有内涵。这包括三个方面:它既是高等学府又是科研基地,最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其次它的经费来源,要有一半以上来自科研经费;第三,教师一半时间从事科研,一半时间从事教学,师生比要明显高于教学型大学。 我们的招生、科研基地的建设和人才招聘,都是按照研究型大学的标准在做的。现在也被教育部和各界承认是一所研究型大学。 南都:如果以国际一流研究型大学的标准来衡量,你认为南科大的师资水平、生源、科研水平处在什么地位? 朱:我们这几年招的学生水平,已经处在国内一流大学的中间,在“985高校”的居中水平。我们的教师大部分是年轻教授,非常活跃,前途不可限量。南科大的顾问团队曾评价,我们现在的教师水平,跟港科大筹建之初实力相当。当然,我们跟加州理工学院这样的国际一流大学相比,还差得比较远。 谈教改实验班:已有学生拿到牛津大学录取书 南都:首届教改实验班的学生已经大四了。他们的情况如何? 朱:从目前教改实验班学生的成长状况看,跟预期是一致的。尽管正值建校之初,课程设置和教师队伍都不成熟,课堂教学受到一些影响。但教改实验班的学生和教师有密切的接触,参加很多科研活动,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科研素质都很强。 我认为,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比知识更重要。我们第一届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就比常规的学校强。他们即将于今年底、明年初毕业,现在已有一位学生收到牛津大学和另一所世界一流大学的录取通知。其他学生几乎都希望继续深造读研。他们都表现出很强的自学能力。 南科大实行精品办学。我们招生人数有限,学生可以充分参加教师的科研活动中,通过科研来学习。这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是很重要的。这是世界上所有研究型大学成功的经验,也是教改实验班的学生和家长最认可的一点。 南都:但南科大的招生规模在逐年扩大,会不会担心难以做到像教改实验班那么精细? 朱:确实是这样的。你看加州理工学院这么成熟的规模,有几百个教授,但他们每年招的本科生也只有900人。一个教授也就带两三个学生,这样学生都能广泛参与教师的研究。他们的学生,能力和素质比其他学校都强。 南科大的发展也面临质量和规模的矛盾。如果过度追求规模,肯定要损害质量。但国内公办高校用的是纳税人的钱,我们又不能不考虑规模。所以,只能在精品办学和规模之间找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平衡点。 南都:除了一个比较高的师生比,你觉得南科大教学上的成功还有什么原因? 朱:建校之初,我们为自己确定的使命就是回答“钱学森之问”。我们传统教学的弊病,就是灌输式教育,学生专业分得很早、知识面狭窄,不能适应交叉学科的发展,学生创新能力不足。 所以南科大头两年不分专业,统一上基础课,拓宽学生知识面,以更好适应交叉学科的发展需求。我们部分课程采用英文授课,大部分是双语教学。课堂上实行启发式教学。 比如生物系教师贺建奎,他上课没有教材,而是让学生查阅当前生物学最重要、最前沿的文献。学生看不懂的,老师来帮助。直到大家都把文章搞懂为止。这样课堂教学就变成以学生为中心了。所以学生的创新能力很强,在IG E M比赛中获得金奖。 此外我们还实行书院式管理,使每个学生都有教授做导师,而且学生和教师吃住在同一个地方,更有利于交流。 谈改革策略:从“理想主义者”到“切实可行” 南都:相信你也注意到了,最近有不少关于“南科大改革已经失败”的论调。有些人认为,南科大第一年的“自主招生,自授文凭”,是改革的核心所在。后来改变了招生模式,改革就大打折扣了。 朱:2011年,我们采用完全自主招生、自授学位的方式,是想在中国首先探索、建立起一种新的招生机制。就是看一所学校的学生受不受欢迎,是靠质量,而不是靠行政部门的认可,靠国家的文凭。后来我们采取“631”招生模式,是要更符合中国当前的现实,更能够达成共识。教育改革,只有在取得共识的情况下,才能比较顺利地推进。招生制度改革是很复杂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一下子就走到顶峰,而必须走一个迂回曲折的路。每一步都要现实可行,才能成功。 而且,从始至终我们都没有放弃自主招生权。只不过完全自主招生实行起来很困难。不光是取得共识很困难,就是操作起来也很困难。要组织全国性的考试,靠一校之力很难做到。所以我们充分利用现有的高考,再加入学生能力测试和平时成绩,占比40%。这就为中国高教改革注入新的因素。 南都:这是否可以理解成一种妥协?你在2009年接受我们专访时说,希望南科大的改革不是循序渐进,而是一开始就有很大的力度。但后来你也承认,南科大“去行政化”是有妥协的。 朱:我们一开始建南科大,是理想主义者。一开始提出的改革目标是很高的,比如去行政化、自主招生等。这在一开始是很必要的,是树立目标,让大家明白中国教育的弊病在什么地方。这在当时是第一位的。在随后的工作中,就逐渐要被可实现、可操作的具体措施取代。因为如果一味追求高目标,很快就摔跤了、碰壁了,那学校就办不下去了。 现在我们的很多改革举措,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决定中得到体现,这说明我们的高考改革方向是对的,而且可以借鉴、推广。 南都:但这样大家会觉得南科大失去改革锐气,你会担心这一点吗? 朱:改革的锐气,就表现在我们的最高目标始终不放弃。就像攀登珠穆朗玛峰一样,你要制定确实可行的目标,保证中途不会摔下去。每一个阶段、每一个环节都有切实可行的做法才行。这不等于妥协。这是客观环境决定的。只有这样才能前进。要不然就会中途掉下去,不能前进,这个事情就结束了,什么目标都达不到。 南科大的发展,经历不同的阶段。一开始要宣传改革目标。最近两三年,主要矛盾变成怎样使改革切实可行。比如去行政化、独立法人治理,你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办法来;年金怎么样、医保怎么样,这些都必须踏踏实实来做,不是靠设定目标能够代替的。 所以我们见媒体也不多了。外界看起来,好像我们的锐气减了,实际上是我们的工作转了一个方向。 谈现代大学治理:理顺理事会、党委和行政关系 南都:前不久,我们采访了南科大学术委员会主任唐叔贤,他认为南科大学术委员会不仅走在国内高校前面,也走在国外高校前面。 朱:南科大成立了教授会和学术委员会体制。这些机构比其他高校都更有实权。教授会是各种层次的教授组成,民主选举会长,推选校学术委员会的委员,负责学术方面的决策。比如我们教授的评审、职称聘用,都由学术委员会讨论决定。对于学术委员会的决定,校务委员会和校党委会充分尊重,基本上是按照他们的决定来做的。 所以说,我们的学术委员会,比最近教育部制定的高校学术委员会章程,走得更远一些。这个体制保证了我们学校真正让教授参与治理学校。 南都:你一开始就说南科大要去行政化,要取消行政级别,但后来还是出现“局级副校长”选拔风波。学校能彻底去掉这个行政级别吗? 朱:南科大采用法人治理结构,没有任何行政级别,这是去行政化一个重要内容。没有行政级别,在中国大背景下确实遇到好多困难。比如能干的人,由于没有行政级别不愿意来,特别是管理干部。所以我们要建立一套自己的管理干部体系,让这些干部们都有前途。这四年,我们的全员聘任制遇到各种问题,都是在探索中解决的,现在取得不少成绩,已经建立起精干、工作能力强的管理队伍。 我们建立了一个“三长制”。学校领导班子成员,有一半是党政任命的正副校长、书记,另一半是由教授会推选出的三长:教务长、秘书长、总务长。这就保证领导班子中,至少有一半必须倾听教授的声音,对教授负责。这是去行政化探索的另一个重要机制。“三长制”运转两年多来,效果很好。 南都: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方向之一。南科大在这方面的探索,进展如何? 朱:我们在法人治理方面做了很多尝试和探索。公办学校的法人治理结构,是过去体制所没有的。采取了法人治理,那我们就不是传统的事业单位也不是企业单位了,那员工的养老金和社会福利怎么办?我们就按照国际惯例,探索年金制。这两三年来,我们跟市政府密切合作,已经制订了一套非常严密的年金办法,只等学校的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后就可以上报,通过后就可执行了。 南都:南科大成立了理事会,但似乎作用还不是很明显,而且官员也不少。 朱:我们是中国现有公办高校中,真正落实了理事会治理的。南科大的理事会是一个真正的决策机构。校长对理事会负责,执行理事会决议。其实国外的高校都是这样的,为什么说我们是创新?因为在国内,我们有《高教法》,规定公立大学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南科大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就是要把理事会、党委和校行政三者的关系理顺,明确各方的责任和边界,这样就给中国高教改革作出重大贡献。 这几年,在理顺三者关系和边界方面南科大走出实质性的一步。比如理事会的设立,是南科大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的,我们也制定了校内的一些文件。 谈继任:南科大前几任校长很重要 南都:很多人关注南科大规章制度的建设。如果没有一个稳固的规章制度,会不会担心改革一下子“改弦更张”? 朱:规章制度很重要。但建立规章制度的前提是取得共识。比如理事会、党委、校行政的边界要划清楚。如果没有取得共识,匆忙建章立制,要不就是走过场,要不就写一些违心的东西进去。那以后要改就很难了。 所以我们在条件没有成熟,关键问题没有取得共识前,暂缓把规章制度写出来。这也是一个矛盾:规章制度有了,才能够保证以后稳定发展,但规章制度建立前,要取得共识。如果还没有条件就硬写出来,反而会阻碍改革的发展。 南都:如果没有规章制度的保障,是不是南科大前几届校长就非常重要?会不会担心继任者另起炉灶? 朱:这就是南科大发展遇到的问题。我以前说过,中国教育改革一定会成功,但首先成功的不一定是南科大。因为南科大成功需要很多机遇,其中一个重要机遇就是创校之初的几届校长都能坚持改革,而且都有共识。这一点是需要机遇的,现在谁都不能预测准确。 南都:四年多前你出任南科大校长时,有人担心你会成为“烈士”。现在来看,你觉得自己成为“烈士”了吗? 朱:这正是我今天说的主要内容,这四年来我们做了什么改革,进展如何。我很自信也很有把握,我们的改革,实际上已开始成功了。从中央的改革决定看,我们的改革方向是被肯定的。 南都:你怎么看这四年多在你人生中的意义? 朱:这四年多是我一生中最艰难、最有挑战的四年。这四年,我尽全力在做这个事(改革),现在看到我们做的事情都在踏踏实实前进,我很高兴。 (来源:《南方都市报》2014年4月4日 作者:庄树雄) From: http://www.sustc.edu.cn/cn/news/view/alias/RW128578Bw
1372 次阅读|0 个评论
南科大、中科大与国科大
热度 26 xqhuang 2014-11-11 08:59
南科大、中科大与国科大 朱清时是不是好校长?争这,不如先论:中国有好校长吗? 百度“大学校长”,【百度知道】的头条:大学校长属于什么级别?副部级?厅局级?...,这才是中国人最关心的,它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中国没有真正意义的大学校长,他们都是政府官员。 回顾中国教育史,凡被冠以“好校长”者,皆曾有过勇敢叫板“有关部门”的光荣史,朱校长似乎也有类似的壮举,如著名的“原生态迎评”。当然,有不少人认为朱校长的“硬气”是在作秀,是挟科大前辈的贡献以自重,其本人并无超前的教育理念和设想。 钱多得无处扔的深圳,突发奇想要克隆港科大,这明摆着要踢开教育部闹革命。谁能担此重任?深圳人想起了刚刚卸任、壮志未酬的朱校长,事实证明,他们高估了朱校长的能量。 有朋友认为:如果朱校长不去占这个茅坑,或许就有马校长、牛校长或洋教授来蹲坑,则中国教育改革还有点希望。抱有这种天真想法者,显然,对中国教育的本质还没有深刻的了解。 我们的大学,担负着培养“红”和“专”接班人的革命使命,红是听话的红、专是出活的专,红者接社会主义的班,专者接资本主义的班。哪所是名校?谁是名校长?数一数红专人数就行了。 南科大筹建初期,朱校长摆出一副勇闯地雷阵的架势,让不明真相者好生期待。可当他亮出“自主招生”的杀手锏,我仿佛听见悲歌已在远方响起,不说那就是“少年班”的三板斧,一所新学校,有多少人力财力物力可浪费在招生这个环节上?作为一个资深教育者,朱校长您难道不认真反思?中国的人才就是在各种考试中“烤死”了。 说“朱清时校长耽误了中国大学的改革很多年”,我以为朱校长还没这么大的“贡献”。当然,朱校长本应该有所作为,他老人家在“南科大”建设中的最大失误,是没有充分利用“中科大”的资源和招牌。 朱校长应该怎么做? 1、少喊口号,不与教育部产生无意义的冲突;2、重中之重,组建一支强大的师资队伍;3、招生全权委托中科大招生办,录取依照科大的标准,南科大按(1万元/每生)付给中科大“代招费”。 有人担心,中科大把挑剩下的给南科大,请放心,能被中科大录取的学生,综合能力并不存在本质的差异。南科大不应该纠结于能招什么样的学生,而是能培养出怎样的毕业生?想一想,马云手下有多少清华北大的高材生。 新办的国科大好像也面临着招生难题,是不是也请中科大操刀?
个人分类: 科人网事|11749 次阅读|45 个评论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复旦校长杨玉良接替南方科大朱清时?
热度 9 laserdai 2014-11-11 06:50
最近南方科大校长朱清时任期届满,离开了,留下一个重要的职位空缺,网络上议论纷纷。 同时,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 任期届满,离开了, 网络上议论纷纷。 真是无巧不成书,天下美事很多。上面两件事情放在一起,衔接得简直天衣无缝:让杨玉良接替朱清时任南方科大校长,这简直合适得不可能更合适了。 首先,二位都是重要的985大学校长任职到期,并且都有丰富的大学校长任职经验,去南方科大任职非常适合! 第二,杨玉良今年才62岁,可以轻松干10年到72岁离任。 第三,南方科大肯定正在苦苦寻觅新校长,肯定杨玉良最适合。对南方科大来说,这简直是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第四,南方科大已经正式运行了,最艰难的时代已经被朱清时抗过去了,今后一段时间必定顺风顺水, 杨玉良接替后的挑战性没有那么大了。 第五, 朱清时当年主要挖中国科大校友, 因为科大毕竟人数较少, 没有成功 。因此南方科大现在的人马要么是老朽要么是青椒,老的老小的小,青黄不接。复旦的人脉更加宽广,杨玉良做校长后可以广挖复旦校友,成功性很大。 第六,待补充。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历史|4488 次阅读|16 个评论
科学网的正能量:向朱清时致敬!
热度 12 xcfcn 2014-11-10 12:36
科学网接连置顶两篇向朱清时致敬的博文,可谓正能量。 虽然异议声音很大 ,但科学网装着看不见。就像大家只看见周小平,看不见方舟子一样。 我本来也想说几句朱清时的,但欲说已忘言,那就不说也罢。 李永丹 2014-11-9 06:30 朱清时也许愿望是好的。也许就是惯于炒作。事实上就如博主所言,他几年来配合官家做秀,拖住公众视线,这耽误了高教体制改革。本文结论是正确的。当然,这非他一人所为,是一个和官家合演的政治游戏。 朱清时还主演或主炒过绿色化学、生物质利用等。炒作到了大项目又不耐心去做,客观的,剥夺了好的科学家的机会,延误了我国这些领域的发展。使我国在这些新兴领域落在了欧洲的后面。 所谓大项目,至少是973这样的大项目。比如说2007年朱清时是973项目“生物质转化为高品位燃料的基础研究”的首席科学家之一,可是他还是毅然决然于2009年跑去再当校长去了。而且就是不当校长,人家感兴趣也是 科技史 ,而不是什么劳什子化学。 朱清时貌似以“选键”光谱出名。但是这个跟实际的绿色化学和生物质转化真是云泥之别啊。虽然朱清时不搞科研好多年(至少差不多有二十年了吧。大家可以看他发表的论文,他的博士生貌似基本上都是同事帮他带。)但争首席科学家却不手软。 PS:其实看到朱清时届满后灰溜溜跑回合肥,然后使劲接受一些地方报纸的采访,我有一丝丝替他难过。 PPS:记得看《朱清时院士文集》序言,他说,他这一代人就这样子了,但他多少见过点世面,他可以好好带好下一代(大意)。这段话直白翻译出来其实就是:搞科研太累了,我还是当官去吧。 PPPS:我没有近距离接触过朱清时,但从网络和周边听来的传闻,我觉得朱清时其实更适合当一个公知,而不是什么校长。角色错位啊。 PPPPS:还听过他做过一次报告,一个大家80大寿的学术庆祝会议。他当然没有做学术报告,而是大概回忆了某段历史。其中证实了“他用红外仪来验证大师是否有真的发功”的江湖传闻。但不明白他后来跑去掺和藏传佛教去了。
个人分类: 杂论|1063 次阅读|28 个评论
建议邀请南洋理工大学卸任校长徐冠林教授参选南科大侯任校长
热度 11 qlms 2014-11-9 11:47
本文是旧文重发,因为刚刚 看了赵燕老师的博文: 与李侠老师唱歌反调:朱清时校长耽误中国大学的改革很多年。 原文链接: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02920do=blogid=842029 以及李侠老师的博文: 中国教育届以及李侠老师的博文:中国教育界欠朱清时一个致敬 原文链接: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829do=blogid=842009。: 想到我三年前写的一篇博文,先准备拿出来再次供大家赏读一下。 博文题目:建议邀请南洋理工大学卸任校长徐冠林教授参选南科大候任校长 原文链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14181-456901.html 直至今日,我还是维持我文中的观点,所以特意把内容附后。 另,今年因为见面多的原因,我还真的和徐教授探讨过这个问题,目前看,国内似乎没有这方面的想法。 目前国外大多数大学,对校长的任期都做了规定,比如剑桥大学校长一届任期是 7 年,到期不能连任。另外,国外的校长更替,一般不会到最后开会公布的一刻才真相大白,都会有一段交接期。比如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2010 年 10 月份就发布公告:徐冠林校长将于 2011 年 6 月退休,教务长(常务副校长)安博迪教授将出任南大校长( 联合早报也做了相关报道 )。另外,一些科研机构,比如台湾中央研究院的院长更替,也是有一段交接期的。瓮启惠当选中院院长之后,也要候任差不多半年,才正式接替李远哲出任院长。 南科大要敢为天下先,去行政化,那么最好先加强制度建设,以制度的力量保证南科大的发展能够不断走向成功!制度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应该是校长的遴选及退出机制。鉴于朱清时校长目前已经 66 岁,估计干满一届校长就差不多告老还乡了。如果南科大规定了校长的任期和任职条件,现在也的确着手第二任校长遴选事宜的话,我建议有关人士邀请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即将卸任的校长徐冠林教授参选南科大第二任校长。 徐冠林教授如果愿意作为候选人的话,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优势: 1, 徐冠林教授是华裔,在美国拿到博士学位,精通中西方文化。这一优势可以保证他容易地和师生沟通,方便他开展工作。 2, 徐冠林教授刚刚担任两届南洋理工大学校长,具有管理理工科大学的经验。他的经验,可以推动南科大初期的制度建设。比如教授队伍中的海龟与土鳖之争,可能暂时平息。因为徐校长领导下的南洋理工大学,教师来自五湖四海,基本实现了同工同酬的原则。不会因为出身不同而在类似的岗位上出现很大的薪酬差别。 3, 最近十多年来,新加坡每年都从中国招收高中生和大学一年级新生去新加坡读大学,基本形成了一套有别于中国高考的招生模式。如果南科大单独招生得以继续进行的话,徐冠林教授在这方面的经验可以有助于招生的制度化建设。 4, 徐冠林教授任校长期间,南洋理工大学成立了生命科学学院,数学与物理学院和人文与艺术学院。目前这几个新成立的学院的发展势头都很好,这方面的经验,可以有助于南科大的人才招募与新生培养方面的工作。 5, 徐冠林教授今年 60 岁,作为校长年龄尚可。事实上,接任他的校长安博迪教授已经 62 岁。 6, 徐冠林教授任上曾多次访问中国,对中国的国情和大学比较熟悉。 7, 徐冠林教授会专心做校长,不会以民族大义的责任感去申请 863 、 973 之内的科研项目。 徐冠林教授参选的劣势在于: 1, 以他目前的薪水作为参考的话,工资会高于科学网上最著名的两个教授的工资。 2, 对中国特色的教育制度不熟悉。比如,南洋理工大学所倡导的开放式校园和目前南科大的全封闭式教学,简直是两个极端。南洋理工大学没有校门,外人 24 小时可以进入校园,白天公交车开到每个教学楼下。另外本科生宿舍也是 24 小时开放的,没有开门的大爷和大妈对进出的人进行盘问、登记和放行。在南科大这样搞的话,估计行不通。 3, 对中国特色的社会制度不熟悉。比如徐冠林教授可能不懂得如何去帮助教授解决房子方面的问题。 4, 南科大可能不会按照他的要求提供足够的资金。。 注:按照 联合早报的报道 ,去年南大宣布徐冠林教授将要卸任校长之后,要人曾邀请他出任其他地方的校长,但他以接下来需要多陪陪家人婉拒了。不知道是不是南科大的理事会当时邀请他。不过,如果真诚邀请的话,这些应该不是问题。 不管怎么说,我个人还是认为徐冠林教授是南科大第二任校长的一个非常合适的候选人!新加坡已经给沙特阿拉伯输出了一位校长,是否也可以给我们国家输出一位呢?
个人分类: 生活的感悟|7981 次阅读|24 个评论
朱清时的五年,南科大的七年
热度 27 arthurw321 2014-10-17 22:57
教育实验员-朱清时 今天,我想写一个朱清时的故事,或者说,南科大的故事。 插播广告:海狸部落招人啦!如果你喜欢写故事,喜欢当记者,喜欢玩社交软件,都可以来海狸部落!具体的招聘公告请看: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976008do=blogquickforward=1id=836691 如果您也想写写故事,听听旧闻,可以选择加入QQ群322730455,微生海狸,萌物部落。记得带一篇自己的故事当投名状! 235627175 235627175 2356271 前言 说到朱清时,就不得不说到教育。 教育是个很麻烦的东西,但是人人都要受教育。根据中国统计局2009年发布的数据,中国各省份的文盲率由3.11%到37.77%不等。是的你没猜错,前一个是北京,后一个是西藏。根据201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数据公报,中国文盲率由2000年的6.72%下降至4.08%。当然是不是真的我也不知道。我只知道中国大学扩招自1999年始,当年招生人数增加51.32万人,招生总数达159.68万人,增长速度达到了史无前例的47.4%,之后2000年的扩招幅度为38.16%,2001年为21.61%,2002年为19.46%,到2003年,中国普通高校本专科生在校人数超过1000万。现在又过去十年多了,不过大学在人数也不过翻了一倍半而已,2500来万人吧。不过,这可不是个小数目。要知道新疆人口才不过2100多万,西藏才300来万罢了。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钱学森的时候,钱老感慨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老又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那时候我们的扩招已经六年,在校生人数已经近1500万。可是钱学森的问题一直让我们挠头了快十年。为什么?为什么学生老师越来越多,杰出人才却越来越少?民国到建国后曾经有四个人被称为清华四大哲人。可是现在能跟他们比肩的人,似乎还没有出现。 扩招好吗?扩招被很多人骂。但是如果没有扩招,你现在可能只有高中学历。扩招不好吗?至少扩招为中国发展提供了足够多的大学生。大学生也许没啥用,但是这只是一个跳板。教育是个大事业。南科大说是扩招的产物也不过分,说是钱学森问出来的也不为过。至少,人们只有当需要时在会去做。未雨绸缪总是很难。最初的最初,南科大的主导者并非朱清时。事实上,这也注定了朱清时的悲剧色彩。 一、 缘起 邓小平塑像 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朱舜水集。劝学》 2004年深圳市提出“增设本科院校”。 2007年2月,确定由市政府全资投入,先行推进1所大学的筹建,其命名几经变更由“深圳理工大学”到“深圳科技大学”,最后市委市政府钦定为“南方科技大学”。 2007年的中国,扩招后第8年。8是个好数字,反正大家都喜欢它。教育这个问题从来没有从人民的眼皮底下溜走,毕竟谁都得受教育。现在,深圳作为中国曾经的改革排头兵,又准备拿教育开刀了。 让我们记住一个人名。许宗衡。这个人也许大家根本没听过,但是他是当时的深圳市长,是南科大真正的发起人。让我们记住,朱清时只是一个执行者,而这个想法的发起者,是许宗衡。关于此人如何,大家尽可百度。我只说一句,就算作秀,老许也做了些事情。他做的最大的事情,就是让深圳不仅仅是一个农民工之都,而且充满了文化。仅仅2年之后,许宗衡就被抓了。不过,这与南科大无关。况且,今天我们的主角也不是他。 南科大的仿照目标是香港科大。仅仅十几年,港科大从一无所有迅速崛起,几乎在一眨眼间就成了亚洲最好大学之一。这可比深圳速度还深圳速度。深圳呆不住了。这可不行。我们也要搞一把。再说我们还有个许宗衡。 2007年4月,深圳市政府组建南方科技大学筹建工作办公室,开展筹建前期工作。 2007年6月,深圳市将南方科大规划方案上报广东省政府,并将在本月底向国家教育部申报,据教育部有关规定,新大学的申报材料需在每年第三季度前报送教育部。但是申报失败了。教育部的意见是,广东已经那么多大学了,你们还搞啥啊?好好搞好现在有的大学再说。 此时,主导者并非朱清时,他也许还不知道自己即将到达舆论漩涡,成为千万高考生家长眼中的明星。总的来说,深圳市的速度并不慢,果然是深圳速度。 2007年7月,南方科技大学筹建办学方案专家论证会,专家组给予肯定与建议。 2007年8月,深圳市完善了办学方案并呈报省政府,省教育部门组织考察论证。 不过说起来,深圳大学也在深圳。手心手背都是肉,深大可是邓小平叮嘱江泽民题词的中国百强大学。不过,如果把南科大当成许宗衡本人的政绩来看,也就差不多会明白深圳政府2007年的效率为什么这么高。 2007年10月,办学方案被省政府批准。据原南科大筹备办副主任韩蔚说,这个方案充满了创新的精神,是的南科大一开始就是奔着创新去的。旧的我不要!就像国内很多人对国内的教育制度充满了仇恨。南科大就希望改变这个情况。其实去行政化并非朱清时的设想。教授治校也不过是依法治校的改良版,甚至理事会也是深圳市政府早就打算好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种东西已经在中国存在几十年了,怎么看怎么奇怪。原来长不是最大的,最大的书记。 2007年11月,南方科技大学筹备办启动《南方科技大学人才招聘方案》的起草工作。从此时起,招聘才正式成为南科大的御用方式。没有调用,没有编制。真的什么都没有。一切按照市场的方式来。但是,这只是一个期望。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2008年2月,市委市政府确定了“以校长招聘为核心,先确定校长,再会同校长商定其他人才招聘”的人才引进工作方针,着手成立人才招聘工作机构并完善招聘工作环节。这不过才刚过年嘛。不过招聘工作已经展开。既然以校长为核心,那么必须先找个校长来。这个人要有经验有本事,不能是个太过于飘渺的人物。这个人必须交游广阔,因为有很多事要他亲自来做。这个人年纪多大倒不重要,只要能完成工作就可以了。当然一开始的年龄限制是60岁以下。 2008年5月,成立了由市委组织部牵头、市人事局、南方科技大学筹备办相关人员组成的南方科技大学人才招聘工作小组,同时成立了南方科技大学(筹)创校校长遴选委员会。此时朱清时进入了深圳市的视野。 2008年7月 深圳市成立了校长招聘工作小组。咦,好像慢了一点点。2月份就开始搞了,5个月过去了才好像有点眉目。不过怎么说,既然是事业单位,那么什么都可以理解了……再创新,也还是有个框啊! 2008年11月,南方科技大学人才招聘工作小组选择国际人才咨询公司——罗盛咨询展开校长候选人的搜寻和测评。罗盛咨询大概选了至少几十个候选人吧。但是一个个接触下来,有的人肯定觉得有点怕。在中国?搞创新?还是事业单位?听起来好像很麻烦。哎呀不做好了。有的人可能很有想法。咦,事业单位可以改成企业制嘛,哎呀,政府说不行,走太远了。于是找啊找,找到了这个姓朱的老头子。对于朱清时,我想几乎不需要招聘,这个工作是朱清时梦寐以求的。虽然我没有经历过那个场景,但是我认为,只有一个词能形容。一拍即合。不过朱清时自述一开始并不想来。也许他有他的考虑,年纪偏大,做起来麻烦。但是当他说了一句话“如果让我来做我们这代大学校长最理想的试验,我就全力以赴”以后,深圳市政府同意了。 此时朱清时已经退休了。(读者已经愤怒了现在才来主角?!)朱清时是46年的人。还是四川人。辣汉子啊!民国时的川军可是打仗最拼命后勤最差的军队,建国元勋也有好几个四川人。我一直觉得四川人很有意思。一个最安逸的地方却有一群最不安逸的人。还有宋朝时川地的起义,清初的张献忠。所谓内战守四川不是吗?四川真是个神奇的地方。 朱清时曾经当了十年中科大校长。他有经验,有资历,有能力。在中科大的十年,他坚持“小而美”的策略,坚决不扩招,坚决不拿地。把中科大办成了中国高等教育行列的一个异数。可是谁让它是中科大呢?这可是方舟子毕业的地方。1998-2008,十年,朱清时的身份一直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此时他已经62岁了,但是他还没打算就此回家颐养天年。仅仅休息了5个月,他就回到了家乡,在四川大学当了一名博导。而且立刻就接了个博士生。可是这个博士生还没来得及带,他就被从天府之国召唤到了闽南湿地。 全国都兴奋了。嗨哥们,现在有个大学你知道吗?不用高考,发自己的文凭,校领导还不是官!听起来好像很棒有木有?当然理想和现实总是有差距的。 自蔡元培主政北大后,仅仅十年北大就跻身了世界一流。 清华自梅贻琦主政之后,到抗战前,也已经发展为世界知名大学了。可是现在清华又说还需要十八年。但是清华至少是中国一流了。 剑桥获得与牛津同等地位也不过20年。 京都大学也不过数年就到了与东京大学争雄的地步。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很难吗?好像也不难。但是好像需要一点竞争才行啊。南科大好像没什么好竞争的。它从一出生就是深圳的掌中宝,深大已经被扔在一边了。从这个角度看,未来似乎被蒙上了一层阴影。 令人淡定的是,南科大被官方称为试点。试点可不是实验。试点是不能犯错误的。这就是示范,就是个表率。如果做坏了,下面全要完蛋。看起来,朱清时这个实验员,有点麻烦了。正如教育部领导曾经说的,南科大的改革,大家都输不起。国家输不起,广东输不起,朱校长也输不起。一个不能失败的实验。一个必须成功的试点。 实验员,开始做实验了。但是,必须成功。朱清时,小心点。 二、 风生 不安就是不满,而不满足是进步的首要条件。你指给我一个心满意足的人,我就告诉你,他是一个倒霉透顶的人。-爱迪生 朱清时从小就不是个容易满足的人。 1968年朱清时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是的,本来就是中科大的人哟。理论上应该是四年大学吧?朱清时在1964年能考上大学,说明两条。第一他很努力学习,第二他家世很清白。一个不满足于自己本来面目的人。 1968年12月,朱清时毕业时放弃了去天津工作的机会,自愿去青海做了一名普通的机床铸造厂工人。那年头,知识青年流行上山下乡,高中生就是有知识的了。大学生当然要到国家最贫困的地方去,到最需要你的地方去。于是,朱清时选择了离家近点的西宁。这一待就是5年。“我就偷偷学英语,翻译书,学数学,把吉米多维奇的高等数学习题集从头做到尾。没有人让我这样做,也不知道有没有用,完全是出于内心的渴望。”朱清时这样向《中国科学报》记者描述当时的生活。 朱清时没有满足于在工厂里当一颗螺丝钉。他的心中,有一个科学梦。1974年12月朱清时调入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因为研究所搞到了一个激光分离同位素的项目,需要一个懂物理的人,朱清时这个物理系大学生毛遂自荐,于是,他开始做研究了。如果没有意外,他会在青海呆一辈子。未想到,数年后声名鹊起。此时,中国政府做出了一个决定。选派一批大学生去留学。朱清时赶上了这趟风,变成了一只站在风口的猪。很幸运,他被吹起来了。 1979年,朱清时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出国留学人员中的一员,他们当中最年轻的32岁,最年长的已经45岁,这52位学生的起飞,代表了中国一个新时代的来临。此时,朱清时不过33岁,还真算年轻的。“我做梦都没有想过能出国留学。”我想这也是朱清时的心声。他们的目的地,是美国。  1978年的一天,朱清时正在实验室里工作,电话铃响了,通知他参加出国人员英语培训班。惊不惊喜?意不意外?一个陌生而现代化的国度让朱清时无比兴奋。可是那种艰苦,却无法想象。无论学习还是生活。 “原以为出国是进天堂,却不料来到地狱之门。”朱清时这样形容当时的心情。但是朱清时注定是个“敢为天下先”的人。他第一个离开了留学生的圈子进入了美国人的家庭。   1982年初,朱清时从美国回到了西宁。多年后,他还在为他当时所做的决定感到庆幸。“留学改变了我一生,让我的眼界开阔,看到了巨大的差距和努力的方向,更重要的是,这段岁月磨练了我不服输的意志。”朱清时说。 1984年08月,朱清时调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先后担任课题组长、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研究员。从此时起,他正式在中国科学界开始留下自己的足迹。文革就这样轻易地被他避了过去。时也?命也? 1991年朱清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9年9月,朱清时被深圳市政府聘为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这一年,是中国建立60周年,是朱清时的65岁。他还不服老。他还要最后发挥一点光和热。但愿能给一些人光明和温暖。 三、 水起 “ 难”也是如此,面对悬崖峭壁,一百年也看不出一条缝来,但用斧凿,能进一寸进一寸 , 得进一尺进一尺,不断积累,飞跃必来,突破随之。——华罗庚 1898年7月3日,京师大学堂成立。它的成立是为着戊戌变法。孙家鼐以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的身份在北京市景山东街等处白手起家。梁启超草拟了《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办学方针,许景澄任中学总教习,美国传教士丁韪良任西学总教习。因着慈禧的缘故,戊戌变法失败,京师大学堂却成为变法唯一幸存者。 可是京师大学堂却依然屡遭磨难,1900年,八国联军进入北京。校舍被占,图书设备被毁,大学堂难以维持,于8月3日被下令停办。 1927年,奉系军阀统治北京,北大被一不小心就被取消了。 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大被迫迁往长沙,与清华等组合后又赴昆明。直到1946年抗战结束,北大的动荡才宣布告一段落。 文革中,北大又因为种种事故停课停止招生四年之久。 南科大虽然没有这么多灾多难,但是也好事多磨。 四、 因缘 “前缘相生 ,因也;现相助成,缘也。”—— 《翻译名义集·释十二支》  2009年3月26日至27日,深圳市召开南方科技大学校长遴选委员会会议,经过充分讨论、评议评审,以票决方式遴选推荐出朱清时院士位列南方科技大学拟任校长第一候选人。 朱清时到达深圳前,有两拨人去找过朱清时。一波是猎头公司的人,朱清时直接回绝了他们。我一个堂堂中国科技大学的前校长,闲得没事跑到深圳去干嘛? 2009年6月,原深圳市长许宗衡落马;其后,南科大筹备领导小组召开第一次会议时,组长已是第二任——时任代市长的王荣。在刚刚剧烈震动的深圳官场,官员们言行谨慎。许宗衡落马并没有影响南科大的进程。铁打的南科大,流水的市领导。 后来深圳市委领导去了。朱清时还是不想去。你们还想让我答辩做报告?我做过校长的呀好伐?让别人知道了多丢脸的。不去。 但是架不住人家确实是看上朱清时了。这样一来,不去不好意思了。好吧,我去“考察”一下。 没想到,这一考察就没走了。什么答辩作报告,全没了。就是你了。朱老爷子。 朱清时是带着想法来的。一到深圳考察结束,他就给市委写了一封信。只是他没想到,这封信不但在市委讨论通过了,而且直接形成了文件。就此,朱清时终于能安下心了。看起来,南科大确实是值得他发挥一下夕阳红的地方。 2009年的南科大,有什么? 什么都没有。没老师,没学生,没校园,甚至世界上压根就还没这个东西,一切都只存在于纸面上。此时的南方科技大学就是一个空壳子中的空壳子。但是就是这样一个空壳子让朱清时动了心。他知道这个工作很难,但是既然要当作一份事业来做,就不能放弃。这可能,真的是朱清时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业,也许,也是最后一份事业。 此时的中国,距离所谓的“世界级大学”似乎正在越来越远。2009年的世界大学排名中,清华大学排名第248位,北京大学排名第287位,中国科技大学甚至远在300名以外。南科大能一跃而进入全球一百强吗?似乎看起来有点不太可能。 噫,朱清时终于从幕后走到了前台。中科大的十年让朱清时成功获得了这个职位。获得了从咨询公司到政府各方的赞成。中科大最出名的是什么?是少年班。朱清时早就说过,中国科大少年班能够坚持办学,最本质的东西就是在许多年的办学中不墨守一种形式,一直在探索和创新。探索,创新,果然这就是朱清时的基因。不守成规,挑战历史。也许深圳选择朱清时的原因是他2007年作为政协委员说过一句话: “中国到现在还没有一所一流大学,是因为中国大学过去更多的追求一流的硬件,却还没有具备一流大学应该有的理念和文化”。 2009年9月10日,广东省省委常委、代市长王荣为朱清时院士颁发聘书,朱清时院士正式成为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此时的朱清时,可以说是意气风发。 2009年9月,朱清时被深圳市政府聘为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注意,是聘为。从校长开始,整个南科大都是聘任制。这可是事业单位的大改革。从此,编制没了。想进体制内?请考公务员。 朱清时、南科大,从2009年两个名字就被紧紧捆绑在了一起。 五、际会 “社稷经纶地;风云际会期。”—— 唐·杜甫《夔府书怀四十韵》 2010 年12 月15日,朱清时发出“致报考南方科大考生、家长的一封信”,宣布开始自主招生。信中说,“我们已经做好了首期教改实验班的师资准备,聘请了若干院士和著名教授承担教改实验班的教学工作。”但是,“聘请”的教师,都是兼职。当时的南科大并没有一名全职教授。朱清时曾经在新闻1+1上说过一句话:“ 我到深圳来了不久我就发现困难远远大于我们的想象,最根本的困难是什么,现在这个氛围是你可以不改革,但是你不可以犯错误,哪怕不是犯错误,你做的事别人不能理解,也不可以。” 此时距离朱清时来到深圳也已经一年有余。仅仅一年多的时间,朱清时就敢大声宣布南科大要开始招生啦。这番魄力,也不是一般人有的。毕竟仅仅年初,南科大校园才正式确定。在至今没有副校长、诸多行政架构缺失的情况下,朱清时不得不亲自处理许多细节事务,甚至包括敲定每一名员工的工资。 三天后,朱清时如约举办了南科大历史上首场招生咨询会,现场异常火爆,200个座位的报告厅居然挤进了三百多个人。众多学生围在朱清时四周提问个不停。在咨询会朱清时楼上楼下奔走,介绍办学计划和招生理念。最好的教育,一万元的生活费,意不意外,惊不惊喜?不过此时报名南科大恐怕还要勇气。因为伴随着报名表的,还有一个“参与教改试验班完全自愿”协议。 换句话说,这是一场以你自己的人生为赌注的实验。如果实验失败了,那么除了无法获得可承认的大学文凭以外,浪费的,还有四年的光阴。 2010年,南科大最大的新闻是苏刘溢。在2010年高考中,苏刘溢是高考最小的考生,566分成绩的他,没有选择其他大学,而是南下深圳参与了单独面试,走进了南科大。伴随南科大教育改革步伐的推进,随之而来的是响当当的“南方科技大学”名字与“神童苏刘溢”在全国各大报纸头刊头条位置出现。苏刘溢已经成为南科大教育改革的一个“符号”,甚至是“代名词”。 当他进入南科大时,诺大的校园之中只有他一名学生,他在等待着自己的新同学,他也在等待着他的大学,他更期待着,他将来如果想深造,他所拿到的南科大一纸文凭,不会被其他学校所拒绝。 2011年3月1日,南科大正式开学,46名新生报道,3月20日正式上课。苏刘溢终于有了同学,只不过平均都要比他大那么几岁。江湖传说,三岁一代沟。苏刘溢如何能和这些和他有代沟的同学在一起呢? 果然,7月,江湖又传说,苏刘溢退学了。前不久山东籍的一名学生退学闹得沸沸扬扬,这厢事件还未平,苏刘溢又起。江湖还传说南科大的学生都很排斥苏刘溢,但是南科大的学生却极力否认。“一个小朋友,好动爱玩,也不经常上课经常在宿舍自习,我们如何能欺负到他?” 当然,在当年三月还发生了一件大事。南科大这个朱清时的孩子,终于上到户口了。教育部同意筹建南科大,学校代码为14325。不过……只能办本科。 5月27日,仅仅在高考前没几天,教育部突然要求南科大45名教改班生必须参加高考。朱清时虽然觉得不应该让学生高考,但是这种决定依然要学生自己决定。南科大依然无可奈何地设立了两个考场。只不过在随后的6月7日,南科大45名学生无一人参加高考。考场被迫取消。 可是在6月29日,又起波澜。南科大一名学生退学称不满拒绝高考行动,退学的王某发了一个公开博文,声称不满自己“被代表”拒绝高考,同时还对南科大很失望。但是朱清时回应称每个学校都会遇到学生退学,对于学生离开一事,朱清时称不上课和不参加考试才是该学生离开的真正原因。其实说起来,既然你没拒绝高考,你为啥不去考呢?原因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 6月还发生了一件事。南科大内部出现分歧,多位核心团队成员离开。风云际会,好聚好散。朱清时对此回应,称三位港科大教授系因薪酬方面原因离开。对于教授离去,南科大学生和家长都表示这种做法是落井下石,力挺朱清时和南科大。有家长表示离开的教授从未给学生上过课。离去的原港大教授们声称是朱清时逼走了他们,但是也有南科大教授声称走的人是自己走的。事实真相如何,谁都不知道了。只是,离去的何必发个声明呢?倒觉得有点画蛇添足了。 2011年7月,朱清时任南方科技大学(临时)党委书记。从此时起,朱清时一肩挑两担,书记校长一起干。当然,这是有好处的。这有利于朱清时的性子。说干就干,毫不听劝。既然没人掣肘,更是随意挥洒。建成一个国际一流大学的时间,需要多久? 2011年7月16日,南科大召开首次理事会会议。市长成了理事长。因为改革无法一步到位,没有市长的理事会……恐怕什么都不是。 2011年12月3日,南科大校长朱清时透露,学校教育基金会已接收捐款超过200万元。 2011年还有个新闻。南方科技大学成为《科学》杂志“2011 年十大重大新闻”之一。 2012年3月,转眼朱清时的第一批门生已经度过了一学年。只不过这一年对他们来说可不太容易。缺乏老师,硬件不完善,几乎什么都是临时拼凑的,除了朱清时还在。还好朱清时还在。此时,南科大在2012年还没有招生。而在去年此时,第一批学生已经进校了。 7月,南科大第二批学生已经招到,总数188人。在招生过程中,朱清时连续跑了八个省份。这一年,他66岁。这一批学生都是按照6+3+1的方式招来。计算方式是高考成绩占总成绩的60%,高中阶段的平时成绩占10%,南科大组织的能力测试成绩各占30%,最终构成考生的综合成绩,按考生综合成绩择优录取。新生高考平均成绩超出一本分数线69.475分,已经达到985高校的中上游水平。此时有很多人说南科大妥协了,朱清时失败了。但是朱清时不这么看。在他看来,改革可能不是直线型的,而是迂回的。因为有很多现实的困难,所以我们只能选择暂时的退一步,只要这退一步能让南科大前进更远,就是值得的。 不小心,朱清时在深圳一待就是三年。这三年,有过不管教育部振臂一呼的自主招生,也有教授离去学生退学的尴尬危机。这三年,到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呢?朱清时说,至少没失败。 去行政化什么的,因为副校长仍然是局级而没有成功。自主招生什么的,还要部分依靠高考,虽然说不上失败,但是也说不上成功了。至于教授治校……至少我们有了一个理事会。 2013年的南科大,似乎开始波澜不惊起来。还是6+3+1,只是招生人数扩充到300多名。招生省份多了6个。 有记者问朱清时,当了3年南科大校长,感觉自己有变化吗?   朱清时回答了三个“会”:会忍了,会妥协了,会等待了。还有三“有”,有勇气做那些可以做的事,有肚量去忍耐那些做不到的事,有智慧去区别这两种事。”朱清时说,如果他的学生说,将来等他们是爷爷奶奶了,他们就跟孙儿说,我这一生,参加了中国最重要的一次高教改革!那么,他也就满足了。 照片是黑色的,但是面上却带着笑容。也许大家觉得是惨胜,朱清时却觉得是完胜呢? 六、终点 科学家应该考虑到后世的评论,不必考虑当时的辱骂或称赞。 -- 巴斯德 转眼,就是2014年。五年的任期这就到了。在深圳的五年,朱清时老了五岁,瘦了几公斤,吃了无数片安眠药,得罪了不少人,也认识了不少人。5年来,人们关注到这位老人的巨大变化:那位曾经意气风发的“改革斗士”,而今垂垂老矣;那位犀利豪迈的“最牛校长”,而今懂得妥协;那位处事略显生硬的学者,而今开始融通。 港科大三位教授离去时南怀瑾曾经给朱清时讲了一个故事,说抗战时期,在成都有个银行,老板很有钱。每天晚上都要查账对账,做到凌晨三四点。 他们隔壁有小两口,是卖豆腐的。每天很早起来,一边磨豆腐,一边唱歌,十分快活。老板太太就抱怨,他们怎么那么快乐,我们怎么那么苦。老板说,我马上让他们快活不起来。他拿一包银子,扔过去。银子落地哐当一声后,歌声就没有了。 从此这两口子再也不唱歌了。得了银子后,开始想保本赚钱做生意,从此快乐没有了。 南怀瑾是智慧的。他告诉朱清时要放下,牵挂越多,烦恼越多。但是他能放下吗?这是他的南科大,他找来的老师,还有他的学生。他放不下。但是还好,到了2014年,所有一切不能放下的,都不得不放下了。因为合同到期了。 5年中,很多称号愿意活在不愿意地套在朱清时头上。“最牛校长”、“蔡元培第二”、“教改烈士”,但是他最喜欢的还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先行者这个词让朱清时有了一点悲壮色彩。 教育家、武汉大学前校长刘道玉感慨:“就朱清时个人来讲,他做了个人力所能及的尝试,也取得了某种程度上的成功。”朱清时说,这五年无怨无悔。不算失败,所有能做的都做了。所以至少也算成功了一星半点。朱清时提前下车了,撇下了一大群茫然无措的门生。当然,没有了朱清时的南科大,还是有无限可能。 5年了。朱清时就要离开他住了五年的迎宾馆,离开他吃了四年饭的食堂角落,离开他走了五年的南科大校园。在树仁学院学生自发组织的一次演讲上,朱清时给学生上了最后一课。在这堂课上,朱清时再次说起他的座右铭,来自法国数学家帕斯卡,“人生就像芦苇一样,很脆弱,但人是有思想的芦苇。这就是说,做人要有自己的思想。至少一个人的一生中要体会一下做人的这种伟大”。朱清时自己的伟大,大概就是创办了南科大吧。 演讲最后,主持人提起开学典礼上的三鞠躬,提议全体学生起立向朱清时回鞠三躬。满场学生安静地起立鞠躬,朱清时站在台上,也默默地向学生三鞠躬。 礼毕,他安静地离开。此时,他只是一个老者。 朱清时的故事结束了。但是南科大的故事还要继续。只不过,主角要换一个。未来,就看谁来演绎了。 http://www.chinanews.com/ga/gaynd/news/2007/09-24/1034636.shtml http://learning.sohu.com/20140818/n403542772.shtml?qq-pf-to=pcqq.c2c 百度 科学网 http://www.infzm.com/content/61437 http://cnpolitics.org/ http://www.chinareform.org.cn/society/edu/Practice/201108/t20110813_118690.htm http://learning.sohu.com/20110704/n312379949.shtml http://goabroad.sohu.com/20130530/n377562582.shtml http://cache.baiducontent.com/c?m=9d78d513d9d437ab4f9ae5690c66c0171c43f7642bd6a0020ea7843890701c011969b9fd61600705a0d8612244ea5e5c9db16729605f71e0c79fce5dddccc37432d2616b2e40d10453ce19adc94d38c53d9059e2aa1de3adf045c9e88d8dp=8160c64ad4934eac59edc8374c4288newp=827ac54ad5c241fa0be29634615093231610db2151d2da112auser=baidufm=scquery=%D6%EC%C7%E5%CA%B1qid=df25321300170359p1=2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0835113122455202768.html http://edu.163.com/12/0424/22/7VT041BN00294JD9.html http://news.qq.com/a/20110618/000355.htm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8/250475.shtm?id=250475 http://news.sciencenet.cn/news/sub2.aspx?id=580 http://www.qhnews.com/newscenter/system/2012/06/03/010787114.shtml http://www.chinanews.com/edu/2013/01-06/4463399.shtml http://www.bundpic.com/2013/03/21318.shtml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4/9/302587.shtm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4/9/302502.shtm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4/8/302412.shtm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4/9/303217.shtm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4/6/296789.shtm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4/9/304356.shtm
个人分类: 渭城朝雨浥轻尘-原创|11203 次阅读|28 个评论
朱清时——中国高等教育的拓新者
热度 4 lgmxxl 2014-10-1 11:19
9 月28日,朱清时离开深圳,他在南方科技大学的五年校长任期已满。五年来,他坚持充当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鲶鱼”,冀以引起中国高等教育的“鲶鱼效应”。虽然最终不算目标达成,但五年来的探索,特别是他的三面改革大旗:“去行政化”、“自主招生”、“自授学位”,足以让国人对这位68岁老人充满敬意。五年来,他进行了如下探索: 1 、去行政化,实施教授治校。 这面大旗,是朱清时讲得最多的,也是争议最多的。但不管如何,我认为这方面的成绩可圈可点。第一,制定了一系列南方科技大学管理的基本制度,这形成了南方科技大学独特的治理体系。突出的、与从水同的特征是唯一用理事会治理模式的公立大学;唯一用公开遴选方式选择校长的公立大学;党委书记与校长的职权划分也与一般公立大学明显不同。第二,实施教授治校。公立大学一般讲“教授治学”,但南科大旗帜鲜明地提出“教授治学”,并做了认真的制度安排。重要的制度安排是:校长的校务委员会管理学术干部,学术干部如系主任、书院院长、研究所所长等业务岗,都是没有干部级别的,由校长提名、在校务会上任命。党委管党政干部,党政干部仍然由党委任命。 2 、自授学位,让社会评价大学。 “自授学位”是一个符号,代表着国际大学办学的基本方向。但在中国,目前还很难做到。他的首届学生算是幸运的,主要是因为他本人的名气。现在,这项举措已经成为历史,但这种理念,仍在给中国高等教育办学者一个思考。 3 、自主招生,实行能力素质与知识并重的选拔机制。 南科大经过实践,把最初的完全自主招生修改为“6+3+1”模式:即采用高考成绩占60%,南科大复试成绩占30%,高中平时成绩占10%。这项改革被实施证明是成功的,且已经成为今天中国高等教育考试制度改革的一个方向。 4 、培养创新人才,回答钱学森之问。 1998 年,钱学森曾给朱清时写过信,这封信他已经在他最后一次南科大演讲中予以公开。从他五年的实践来看,他是一个“钱学森之问”的回答者,也是一位创新人才培养的“先行者”。这方面他的改革应该是成功的,也是可以复制的。第一,培养统才。四年学制,前两年上宽口径的基础课,后两年自选专业,以利于适应交叉学科的发展,为创新人才打下坚实基础。第二,实行书院制管理,做到社群育人。第三,严格控制“师生比”,确保一个老师所带学生不超过8个。第三,从研究中学习,而不是完全靠课堂教授。南科大通过研究来学习、让本科生都参加老师的科研活动的教学方法、培养人的方法,为创新人才培养作了有益探索。 朱清时在南方科技大学的五年,充满着挑战与陷阱。首批“教改班”学生拒绝参加高考;首批学生先后有4名学生退学;创校顾问三名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宣布退出;深圳市公开选拔正局级副校长、任命新的党委书记,等,每一次都把朱清时推至风口浪尖,也使他经历一次次的“炼狱重生”。如今,南科大经验事实上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块试验田,她已经成为中国近5年来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缩影。对此,朱清时的贡献永远载入中国高等教育的史册,他也必将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最受人尊敬的大学校长之一。
个人分类: 大学英雄|3381 次阅读|4 个评论
读朱清时南科大下台演讲:老了还挺倔强,倚老卖老
热度 9 laserdai 2014-9-26 20:57
看到 朱清时卸任南方科大校长的信息,和演讲内容 ,随便写几句: 遥想 朱清时 当年 刚刚开始接手南方科大,简直羽扇纶巾,雄姿英发,左手去行政化,右手口号诺奖,大河上下十分气派,举国注目 多么风光,惹得全国媒体上下翻炒,科技人士梦呓南科,更有科学之网,每天不谈就发痒。 现在,弹指五年已过去,下台号角正响起。五年一觉南科梦,世人都知瞎折腾,摇头晃脑扯创新,闭眼仍然提钱问。老头老了不服老,青春气息还闪耀,半截入土不知命,每晚不必安眠药。 眼看南科高楼起,内中豪杰无半人,垃圾人员一大批, 将来才看两腿泥。 一世英明终得保,清时演讲划句号。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历史|3830 次阅读|14 个评论
朱清时的南科大——“必然成功”中的“悲怆而注定的失败”
热度 7 wangxh 2014-8-31 12:27
南科大朱清时校长的任期好像已满,有人说“南科大失败了”,有人说“朱清时校长失败了”,有人说朱清时校长“惨胜”…… 科学网讨论过南科大与朱清时的南科大,俺也凑热闹写了一段: 现在的南科大,注定要失败 ! 现在看来好像有些还真“瞎蒙”对了。 下面附转的这篇文章,简述了南科大当时要办得三件大事儿: 自主招生、自授学位、去行政化 。虽然原文没有明确说“都以失败告终”,但南科大惨淡而悲催地经营几年的确没有“非常成功”的明显标志。 其实中国大学现目今的严重问题的确是招生太死板、学位一刀切、行政干预太多,这的确不利于人才的培养与成长。所以说,中国大学的“变型”是必要的和必然的,现在经济领域不是叫“转型”吗,差不多。这种变型或转型一定会有一个合适的结果的,也就是说定会“成功”——而且是“必然的成功”。任何事情都不会是一蹴而就的,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何况是培养人才“工厂”的变革,在变革的道路上一定会留下一串串悲催的失败或注定的失败,这也是历史的必然! “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每一个经历过现目今中国高等教育模式的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明白:完全脱胎换骨办成一个“西方大学”是不可能的,各个方面都不可能! 看看这几年南科大做的事情就一目了然: (举几个零散的小例子说说) 兴办之初,南科大特别需要教育部给个“名分”——这本身或突然就没有脱离“去行政化”,而且还想利用“行政”搞点“外快”。朱校长甚至找各种途径“围追堵截”袁部长求情——“ 我就很想跟袁部长沟通,取得教育部的理解和支持。建南科大不是一所普通的学校,是要试验中国高教改革的试验田 ”。您看看您看看,这哪叫去行政化呀! 更有搞笑的事儿, 2014 年 1 月 21 日起,朱清时不再兼任 南科大党委书记,该职位由深圳市公安局原局长李M接任 。 这何止不叫去行政化,应该叫“武警部队化”吧? “自授学位”这档子先不说,说说“自主招生”吧。首先要知道自己想招什么样的学生、自己能够招到什么样的学生。南科大你想与清华北大等顶尖级学校“竞争”吗?抑或还想“吸引”得到外国著名大学录取通知的学生吧?如果是这样的话,首先清华北大的教授们都纷纷投到南科大门下,否则学生们是不会发疯的。或者想招那些从这些类似学校“漏下来”的学生?学生和家长是愿意再等待一年去清华北大还是等待四年后根本无法估量的社会的评判呢?其实南科大只能向“与南科大同样抱有伟大思想的勇敢者”敞开大门、进而把他们培养成为“不屑于‘饭碗教育’模式的新时代勇士”——要想有什么样的学生,必须首先具备什么样的教师,南科大有这类教师吗?(是不是得有点像鲁迅先生那样的?) 不知道接下来南科大会如何走,会像前几年一些民办大学一样自行消亡还是再来一个黄清时继续搞下去呢? 附: 【教育改革】朱清时南科大这5年:「惨胜」 2014-08-27 学术中国 一所「自主招生、自授学位、去行政化」的大学,在中国是否只存于空幻的梦想呢? 有同行说,朱清时是那种表面热闹实则没人真正关心的人。潜台词是指这个人不抓眼球,杂志做他卖不动。这确实很有可能,单从利益上说,我们没有理由请朱清时先生登上封面,可我们还是做了,因为这样做是对的——他的身上含有真正重大严肃的公共议题:高等教育改革。 「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听过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这句名言的人很多,在现实中知道如何去实现的人寥寥无几,朱清时是其中之一。他在中国科技大学做到了名言的一部分,但是当他打算在一手草创的南方科技大学做到更多时,却发现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他曾经提出,将南科大建成一所「自主招生、自授学位、去行政化」的大学,他的5年任期最后证明了,这些不过归于空幻的梦想。 有点宿命的是,朱清时的名字出自杜牧的《将赴吴兴登乐游原》,「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说的不是安闲,是郁郁不甘。现在,这位中国最具声望的大学校长和教育改革者即将卸任,其功过将被载入历史。我们愿为这段历史写下初稿,并期待他的精神同道与后来人。 5个故事,一道了解朱清时的成败与悲喜。 -------------------------------------- 朱清时 「惨胜」 《人物》编辑部 文 | 葛佳男 赵涵漠 采访 | 葛佳男 赵涵漠 陈凌子 陈楚汉 编辑 | 赵涵漠 摄影 | 周裕隆 图片统筹 | 于千 1.我就是要为中国高教改革做一场实验 受聘南科大之前,朱清时曾找到深圳市政府,说自己没那么多时间,要求对市里大大小小的会议「参会自由,不受约束」。但与此同时,他对崇高话语并不抵制,喜欢用「责任感」、「使命感」一类的宏大词汇解释受聘南科大的动因。在采访中,他向《人物》记者重复了曾反复出现在媒体标题栏的说法,「我就是要为中国高教改革做一场实验。」 一些熟悉朱清时的采访对象倾向于将其退休后再任校长的原因归结为某种「壮志未酬」。朱清时曾经的秘书回忆,朱在中科大时期就流露出南科大改革措施的很多倾向,比如学习哈佛等名校的「书院」制度,让老师与学生同吃同住,随时解答问题。这在中科大受到一些老派作风教授的反对,未能建立,如今朱清时将其移植到了南科大。 「现在才是他的真实思想,建南科大就是他的意思,他早就想自己办一个学校了。」这位秘书对《人物》记者说。中科大化学物理系教授杨金龙从1997年起就在朱清时的实验室工作,曾长期担任朱清时的助手,他感到,「到南科大做,我想(他)还是想挑战一些事情……他就觉得在科大有的事情他做得不是特别,体制内嘛,他动不了的东西嘛,他就想挑战一下。他如果都觉得自己100%都把握了,他可能就没太大兴趣了。」 《人物》记者接触的大部分中科大老师都认为,两所「科大」有诸多相似之处。杨金龙举了一个例子:南科大的火炬形状的校徽—朱清时说它意味着南科大「为高等教育改革探索出一条新路」的使命—跟中科大没有采用的某一版校徽设计非常接近。 现任中科大化学物理系执行主任、曾经担任朱清时秘书的闫立峰的说法更加直接:「科大曾经有一段时间,很多老师都这样认为的,南科大就是(中)科大的小弟弟。」 2.中科大10年,可称完满? 在此之前,朱清时已因中国高教批判者的形象而获得盛誉。因为在任期间坚持逆势不扩招,不圈地,原生态迎接教学评估,媒体和民众赞誉其为「中国最牛大学校长」。中科大10年,似乎可称完满。 这只是事实的一面。 事实的另一面是,在中科大上任不久,朱清时开始推行去行政化改革,从后勤部门开始,所有服务系统逐渐取消行政级别。铁板一块的利益集团被触动了。一位1990年代起就在科大负责物业后勤的工作人员对《人物》记者回忆,虽然行政级别取消了,但是有员工活动个人关系,在后勤设立了总支,「后勤设一个总支的话,那其他院系的总支就相当于处级单位了吧,那我这个总支书记也应该是个处级单位,处级处长。这么搞的。」「因为他(们)也是被逼无奈,他(们)也有很现实的东西。像分房子,你在科大里面,处级干部就拿处级干部的房子,那你没有级别怎么办嘞?」 这位工作人员摊开双手,表示无奈,「朱校长呼吁是对的,每个人都知道是对的。但是在中国这个是不配套的……你在小环境里面,要脱离一个大环境,那是不可能的。」 在中科大老师们的描述里,朱清时是一个果断并且「有些清高」的领导者。前者的意思是他做决定很干脆,不瞻前顾后,也很少四处征求他人的意见。另一方面,「清高」则指向朱清时在沟通上的短板。 1990年代末,朱清时坚决抵制轰轰烈烈的大学扩招浪潮,在中科大坚持延续「小而精」的办学思路。他本人因此广受赞誉。然而,至今还在中科大内部有所争议的是,朱清时当年因此拒绝了合肥市政府主动提供给学校的廉价地皮。中科大的论坛上至今留存着一张以《朱清时校长的战略错误》为题目的热帖,很多人认为他没有适时地为学校争取资源,不善于处理与地方政府的关系。一位中科大老师对记者说,「以前那个地多便宜啊,不要钱的。现在要买同样面积的一块地,那贵死了。」 在朱清时任职后期,党政关系有些许微妙。有中科大的老师回忆,有一段时间学校里小道消息满天飞,比如校长的某项决定又因为一票之差没有通过,再比如,校长在党委常委会上拍了桌子,发火让某位副校长辞职——虽然事实上他并没有人事任免权。 在杨金龙看来,这更多是「人的问题」。他对《人物》记者说,虽然党委和校长的矛盾天然存在,但是「一个党委书记,一个校长,个人关系挺好,他们可以用协商的方法就把它做起来,对吧。如果两个人的性格不一样,做事情没法交流的情况下……有时候并不是说这个体制怎么怎么的问题,当时实际上它是有沟通的渠道,但是如果人和人之间做不到这一点,那可就麻烦了」。 作为好友,书法家刘正成曾不止一次听朱清时讲起他的痛苦:「他说我虽然是中科大校长,管着各个系的工作,但是我无法任免任何一个系主任,人事问题是党委书记说了算。我才知道谁的工作好水平高但我提拔不了他,我也知道谁的工作差水平低但我罢免不了他,你说我怎么去带兵打仗搞好教学?」 朱清时一直希望大学能够免于行政化的干扰 3.不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一个仙人」 受聘南科大之后,朱清时发生了某种变化。中科大物业中心负责人唐伟(化名)将此前的朱清时描述为「不食人间烟火的一个仙人」,「他没有这个生活的琐事这些概念。」 唐伟与朱清时都喜欢文物古玩,朱清时任中科大校长期间还曾兼任过该校科技考古系主任。大约10年前的农历新年前,朱请唐伟牵线,希望给扬州博物馆的一件馆藏珍宝做科技考古数据采集。那天已经是腊月二十八,博物馆工作人员早已放假,又被唐伟请了回来。朱清时没说清楚几点到,一屋子人就那么等着。晚上博物馆方面宴请,开一大坛黄酒,朱清时高兴,喝醉了,坐在那里总是笑,吃完「一抹嘴走了」。 「他现在恐怕都不知道这个问题,这个事儿,你二十八跑去看东西,人家一屋子人等着。」唐伟说,「就是他没有这些俗礼啊,说是人情,普通人之间那种互相的你给我什么,我给你什么,这种利益交换,他没这些东西,没这些想法。」 近两年再见,唐伟注意到朱清时的变化,「他讲过一句话,他说我原来在科大当校长,现在我回过头来,我真要感谢大家,学校的所有的其他的各个部门的人。他说那我在学校里头就是甩手掌柜的,现在连屋顶漏个雨都得我来关心来搞。」 毫无疑问,一个革新建设者必须比一个单纯的批判者承担更多。2009年,在朱清时受聘南科大后不久,教育部再次拒绝了南科大的筹建申请,理由是广东省已有很多高校,应先着力将现有学校做好。此时教育部刚刚完成人事更替,新部长袁贵仁上任。朱清时得知袁贵仁将出席澳门大学横琴校区的启动仪式,特意准备好学校的筹办材料,装在一个文件袋里,「厚厚的」,然后趁袁贵仁作完报告走下台时堵了过去,将文件袋塞入袁的手中。 「我就很想跟袁部长沟通,取得教育部的理解和支持。建南科大不是一所普通的学校,是要试验中国高教改革的试验田。」朱清时说。 当时,根据一份发布于1986年的《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仅仅要满足获批筹建的条件,就需要在校生计划规模不少于5000人,图书不少于60000册,这对于首批招生计划50人的南科大来说极其困难。但与袁贵仁见面后的几个月,教育部的高校设置委员会曾专门开会研究南科大的问题,据称与会专家全票通过为南科大发放「准生证」。 4. 当一个知识分子领导一群知识分子 朱清时和他领导的南科大一直谨慎而缓慢地在困局中穿行。事实上,2012年6月起,南科大放弃完全的自主招生,采用「高考成绩占60%,自主招生考试占30%,平日成绩占10%」的半传统模式;除第一届「教改班」外,学校招生纳入计划内集中录取,学生将获得教育部承认的文凭,很多人据此认为南科大由此被体制收编;2014年1月21日起,朱清时不再兼任南科大党委书记,该位由深圳市公安局原局长李铭接任。 长期关注南科大的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公开表示:「自主招生、自授学位、去行政化这3个最大的口号基本上都没有实现。朱清时的卸任,标志着南科大改革的彻底失败。 尽管学校被派驻了新的党委书记,但在一些南科大教授看来,校长和教授并没有因此失去对于学术和科研的决策权。南科大材料系副教授程春说,李铭「和深圳市政府的沟通之间起到一些非常好的桥梁的作用」。 更确切的现实是,朱清时在很大程度上获得了改革的空间。刚到南科大时,他运用自己的声望和人脉,竭尽所能邀请各领域的顶尖华人专家,包括著名物理学家陈应天,中科院院士葛墨林、张景中等。据媒体报道,朱刚刚上任时,便接到港科大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系教授李泽湘的电话,他也是「文革」后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之一。甚至早在1986年,李泽湘与同学一起编写了一份关于高校改革的建议书寄至中国教育部。而多年后,为了「一代人的高教改革梦」,他告诉朱清时自己愿意回国做义工。 但后来被许多媒体频繁报道过的一个事实是,这些曾与朱清时共同垦荒的学者,已因各种原因风流云散。 李晓原是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的教授,2010年5月,根据港科大和南科大签订的合作协议,他与李泽湘、厉建书两位教授一同前来协助南科大筹备。李晓原回复了《人物》的邮件采访。他写道,来南科大之前他与朱清时并不相识,对朱清时的了解主要来自媒体报道,「而且对他的印象十分正面。」 仅仅一年之后,这3位教授在《南方周末》上发表公开信《要改革,不要口号》,公开批评朱清时,以一种无可转圜的姿态退出南科大。公开信称,「对于了解南科大筹办实情的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朱清时校长把南科大的筹建完全变成了展现其个人喜好的私塾?为什么朱清时校长高喊去行政化口号而实际上却在所有的重大决定上唯个人意志定夺?为什么朱清时校长不建立完善的招聘解聘的程序和规章制度?」 在朱清时看来,他和港科大教授之间不过是理念之争。港科大教授希望按照自己的经验,先制定好课程和实验室的规划,然后一个萝卜一个坑地引进人才。而朱清时则认为,内地必须遵从自身的实际状况,得先网罗优秀人才再规划学科,一边开车,一边铺轨。 「他们公开性地写,我都会想,这种分歧有必要用那么激烈的方式吗?」3年之后提起,朱清时依旧有些激动,「你们用那种方式,不是想置我们南科大于死地吗?」在第二天的采访中,朱清时又主动重新提起此事,说他想了一晚,想到了对港科大教授「最好的比喻」。 他加快了语速,「感觉就是,他们总是站在高地上,觉得你们都不行,来指挥你的……使我想到最好的比喻就是说,就像军官学校里头的那些高材生,他们去打仗都要这个条例,那个条例,先编好条例再去打仗。他们都看不起这些土包子出身的将军,但是他这些条例啊,不是教育的根本,不是这个。教育的根本是培养人,像我说南科大刚建立的时候就几个教授这样的,所以土包子吧,只要是从实践中间总结的经验,反而能够打败这些人。对。」 另一位与其发生剧烈冲突的科学家则是陈应天。他对《人物》记者回忆,办学初期他与南科大理事会成员、港科大创校校长吴家玮曾提出,南科大的「南方」如果译为southern会比现在使用的south更准确。陈回忆,朱清时当时「未置可否,好像有点不太开心一样」。预备印名片时,陈应天自然而然改成southern,结果名片印好后的最终版本还是south。印名片的人回复:这是朱校长改的。 但二人的最大矛盾集中于实验室建设。陈应天在回复《人物》的邮件里写道,「清时校长于2011年初对我运去南科大的专业实验室设备故意设置重重妨碍,根本无法安装,以各种『行政化』的方法使我不得不决定搬出这批实验设备。几千万元的设备在南科大搁置了将近半年又重新装车运出深圳,种种场景,使我的南科大的梦完全破碎。」 当《人物》记者就此事求证朱清时时,他认为自己被极大地误解了。他解释陈要办的研究中心产权并非归学校所有,而是陈应天的私人公司控股,「学校是不可能办这样的公司的,所以只好放弃了。」 5.让我安静地卸任 5月14日,《人物》第一次见到朱清时的早上,采访开始之前,一位老师来找他讨论2015年的招生规模,深圳市的要求和学校的规划又一次产生了分歧。 这是一个老问题。南科大希望「小而精」,而深圳市则希望大规模招生,为城市发展大量储备人才。2012年,南科大获得教育部准生证之后第一次招生,深圳市原本报的计划是2000人——这个数字是学校计划的10倍还要多。「是校长顶了下来。」有内部人士说,南科大那年最终的招生数是188人。 然而那一天,朱清时对那位一大早就来找他的老师说,告诉书记此事由书记来决定。 临近卸任,朱清时只希望一切重归平静,「(初期)我需要人才来,需要学生来,需要社会支持,那你如果不说话,不让大家知道你有什么改革……你不告诉大家,人家怎么会来呢?」但如今,「跟当初不一样了,现在不是我要宣传,要做这个,不是让大家接受我,而是让大家让我安静地卸任。」 即使是认定改革已经完败的熊丙奇,也在接受《人物》采访时毫不犹豫地肯定了南科大改革的积极作用:「朱校长在推进南科大这样的改革的过程中,双重去官化、去行政化,其实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他向政府宣布,进行了高校改革的雏形。我认为,因为正是借助南科大这个平台,我们就是在说,什么是去官化,什么是去行政化,什么是自主招生,什么是自授学位,这个把很多年的、停留在文件中的一些东西,把它具体化了。所以说本身就是他进入南科大,(对)中国的高等教育改革进行了一个思路上的宣传,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价值。」他并不认为谁有义务成为教育改革的「烈士」,「那是把他放在火山上烤,是道德绑架。所以我们希望他能够成为教育家,成为更好的教育改革者。」 如今,5年任期将满,当公众讨论朱清时的成败时,他重复了2009年对美国《科学》杂志的回答:「我已准备好做尝试真正教育改革的第一人,但也许成功的第一人要属于后来者。」 两年前,在录制一档电视节目时,主持人问朱清时是否觉得大家对南科大过于苛责,朱清时复述了一篇评论文章中的句子,一字不差:「南科大终于引爆了舆论。南科大校长朱清时终于要求我们宽容改革和改革者。这种要求很悲凉。」他对着静默无声的观众席叹了口气,轻轻摇头,「我看到这句话,眼泪都快流出来了。」他把那篇评论打印出来,装订好,放在案头。 6月16日,有媒体用《遗憾朱清时》为大标题发表了一组封面报道。朱清时在最近的一次访谈中说,他对此很有意见,很失望。「遗憾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却用了这样的标题,给读者一个很坏的印象。」他极力表达自己「更多的是欣慰愉快」,说南科大的发展已经超过了当初的预期。 而一位昔日挚友用了「惨胜」这个词来形容朱清时这5年,「他付出了49.9,得到了50.1。」他说,这个评价他永远不会说给朱清时本人听。」 版权信息 文章来源:人物杂志 今日编辑:学君 举报 微信扫一扫 获得更多内容
3389 次阅读|6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7 07: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