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朱清时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朱清时

相关日志

请教文双春老师、朱清时先生:我该不该回国?
热度 17 Synthon 2011-8-4 08:47
日前不少博文讨论在国外学习之后要不要回国的,我看文双春老师说的有道理,甚合我意。其中引用朱清时先生的一段话,更是有道理,现摘录如下: 朱清时院士说:“ 一个人一生要看好多步以后,你才能做出正确决策。有好多事情并不是简单的眼前利益能够满足就对。”“如果你光看眼前在美国工资很高,跟当地白种人、欧洲人相比并不高,但比起国内要高,在美国短期觉得一切都很舒适,但是时间一长就不行了。 ” 我现在的情况是,在美国有份工作,说实话工资不算高,但是比当地白种人还是高不少。想回国看看机会,发现回北京上海之类地方能拿到的工资,跟当地人相比并不高。 想请教文老师、朱先生,我这种情况,该如何选择呢?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865 次阅读|36 个评论
[转载]朱清时谈去行政化 称一下子放权是不可能的
热度 1 dongzg101 2011-8-1 21:19
朱清时谈去行政化 称一下子放权是不可能的 2011年08月01日 09:26 来源: 潇湘晨报 字号: T | T 45 人参与 18 条评论 打印 转发 我们没有教育部的大印盖的文凭依靠,我们的学生毕业能不能被社会接受,完全靠社会对我们学校的认可程度,这就逼着我们一定要让学生受到最好的教育,让他们受到社会的热烈欢迎。这样我们的办学就成功了。——朱清时 资料图片:朱清时 朱清时,65岁, 化学 家。45岁时,成为当时最年轻的中国科学院院士。1998年,朱清时成为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一干就是10年。当许多大学不惜举债大兴土木之时,中科大顶住压力不建新园区,成为2000年以来全国唯一没有扩招的高校,他还多次呼吁终止行政主导的高校教学评估,被网友们评为“中国最牛校长”。2009年,已退休一年的朱清时正式成为南方科技大学创校校长。 在搜索引擎中,键入“南科大”,马上会弹出一千三百多万条搜索结果。输入朱清时的名字,也会出现一百多万条,带领南科大进行高校改革的朱清时,无疑是当下最受关注的热门人物之一。 出任南科大校长到现在,作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实践者,朱清时前行的每一步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难。从当时接不接受南科大校长重担的选择之难,到几经波折迟迟等不来教育部批文的批文之难;从宣布自主招生自授文凭,到45名学生集体宣布拒绝高考(微博);从港科大三位教授出走,公开批评朱清时及南科大改革,到山东籍王姓学生退学的教书育人之难。和每一个实践者一样,一路走来,与他相伴的是从未停息的问号和争议。 近日,湖南卫视《岳麓实践论》制作了朱清时的专题节目,该节目每周二播出,本期节目将于8月2日24时和8月9日24时播出。 首届理事会 在中国,终于有一所大学由理事会领导 记者:7月16日,南科大第一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您说这是人生中最煎熬的一天? 朱清时:最纠结的一天。在中国的教育史上,这是一件大事,终于有一所大学按照一部法规来运作,终于有一所大学由理事会来领导,但是大家不知道理事会应该怎么运作,理事们也没有对教育有过准备,所以,对我们的办学方针和规划,他们都从自身的经验和认知来提问,提了很多问题、批评,绝大多数都很好,很善意,但也有一些在纠结一些次要问题,比如校名的英文。我们要很多年以后才知道应该怎么组成理事会,理事应该有什么样的职责、准备和条件,理事在理事会上应该怎么发问,问什么。但这已经是中国教育走出的非常难能可贵的一步。 记者:在此之前我们看到很多关于南科大的报道,大家会有担心,说朱校长还会不会继续干下去呢? 朱清时:我希望给南科大推荐一个比我更好的新校长,如果找到这个人,并且被接受的话,那我就光荣地隐退了,我可以回到自己最喜欢的工作中间去。但南科大已经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大家都关注了它,在没有选到之前,再困难我也得坚决顶住,就是在现在最低潮的时候,如果我抽身走了的话,就无异于逃兵,所以我的性格是绝不可以当逃兵,再艰难也要顶住。 记者:是因为您觉得太累了? 朱清时:对中国教育弊端认识太深了,我觉得我没有能力改变它,我愿意在后半生去做一个真正自己享受的工作。 记者:去年你写了一封公开信,称改革不能一味靠等批复,呼唤“敢闯敢试”的深圳精神。写这封信考虑了很长时间吗? 朱清时:这封信也是在前面做了很多努力,失败之后才不得已写的。我本来是叫办公室起草,写了之后我一看不行,根本就没有写出我的意思,也没有劲儿,我就开始自己写,写了2个钟头,把想说的话写出来了,那天晚上我都睡不着觉了,我知道这一发出去,承担的责任就大了。其实我刚上任的时候,就想自主招生,我觉得中国教育除了行政化之外,最大的弊病就是我们这个国家教育部统一授毕业证书的学位,这种制度缺乏鼓励各个学校改进教育质量的机制,不合理。 去行政化 要政府放权,一下子放彻底是不可能的 记者:都知道去行政化的好处,可是真正做起来非常难,您怎么看? 朱清时:有人说去行政化是悖论,因为你们是深圳市政府出钱养的学校,市政府怎么能不干预?实际上不然,世界上很多大学都是公办的,剑桥、牛津都是。大学之所以能够独立是靠一部法律,政府是按照这个法律来支持学校的,政府的义务学校不能少,但是政府又一点不能干预学校。 记者:最近公开选拔的两位正局级副校长,会不会跟南科大的去行政化相矛盾? 朱清时:这件事比较复杂,刚开始提出派两位行政副校长是我自己提出来的。理事会上已经明确了,我们两位只选了一个,另一个就按照我在理事会上提出的挑选办法来选,这个办法就是先全国打广告,然后通过邀请和各个高校推荐,进行筛选,比较合适的交理事会的专委会审查,专委会同意了我们就开始面谈,最后校长提名到理事会,由理事会表决。 记者:所以正局级副校长这件事,反倒是促进了定人权还是在您的手上? 朱清时:理事会开始生效以后,按照理事会的选举办法,我们看今后是不是能够做好,反正就是去行政化的第一步,市政府的管理条例已经公布了,这个一公布就是一个质的变化,是不满意的。要市政府放权,一下子都放彻底是不可能的,而且政府也要看南科大究竟运转得怎么样。 记者:首任理事会的理事长是深圳市市长,这样一个决定会不会让您有些担心,我们的去行政反倒会有障碍? 朱清时:这个肯定不是国际接轨的方法,但是是中国现实下的一种必要的选择。理事会如果不由市长当理事长会有权威吗?决议会被市政府承认吗?我们第二年的预算政府同不同意?财委认不认账?所以还得由市长当理事长,这样理事会通过的决议,市政府会认账,对不对?这是我们目前必要的一步。改革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的,积小步迈大步。 拒绝高考事件 这些学生应该让好多老师和官员汗颜 记者:5月30日,南科大四十五名学子决定拒绝高考。当时就有人怀疑,这是朱清时要求学生做的? 朱清时:大家都是猜测。我曾经对媒体说,这些学生应该让好多老师跟官员汗颜,他们很理解为什么我们要自授文凭,他们公开信中有一句叫作“丢弃虚文凭,捡起真本事”,就是这个意思。现在突然要让他们参加高考,等于是又回到这个体制中间,他们想不通。 记者:从一个长辈的角度,您怎么看他们的决定? 朱清时:我觉得他们是对的。因为这个改革是历史使命,这些孩子有幸承担了这个使命,这可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另外,突然参加高考其实留下了诸多问题,比如说不久前公布的有资格招生的名单没有南科大,如果他们参加高考我们又没有权利招生,这些学生怎么回来? 记者:从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来看,不参加高考自授文凭这条路能走多久? 朱清时:我觉得这是中国的必由之路。第一我觉得高考是中国现在选拔人才的方式,这个是不可挑战的,高考必定还是最公平的一种方法,这个也是不可挑战的。但是高考的弊病在于一刀切,会使少数偏才、怪才、奇才给切掉了。好多大师,比如钱钟书,考大学的时候成绩都很偏,有一些数学都是零分。南科大想做的事就是不要一刀切,让我们探索一种弥补的办法,我们也要考试,但是考试不是唯一的,我们还要做能力测试。 记者:你们怎么选人,到底用什么样的方式可以进入南科大? 朱清时:比如,我用中国古代数学《周髀算经》里的勾股定理来选人,我花五分多钟跟学生清晰地解释了一遍,他是怎么证明的,然后看这些学生的理解力、记忆力了,也看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应该说收上来的卷子基本上都不相同,大多数其实还是在用传统欧几里得的方法来证明这个勾股定理,但也有少数听明白了我的话。开学时我跟学生讲的第一件事就是,其实我这个能力测试,你们大多数没有及格,不要以为你们都很行。 记者:最新的消息称,原本南科大秋季准备招大概150个学生,但是现在这个计划要搁置,可能要等到明年3月,为什么? 朱清时:主要是因为出现了那个高考事件。现在我们还要花时间跟教育部以及市里面协调好,取得一致意见再招。南科大吧,不愿意匆忙招生。招了就是一下子回到体制队伍,我们的改革就没有意义了,我们要把这些事情谈清楚想清楚然后再招。 南科大的未来 希望若干年后, 中国教育在走我们的路 记者:6月16日,南科大聘请的来自港科大的三位教授李晓原、李泽湘、励建书在《南方周末》上发布联名公开信《要改革不要口号》,直指南科大现存的问题,包括:“自主招生,自授文凭”绝不是高教改革核心;鼓动学生“不参加高考”不是改革而是“文革”;“高校去行政化”不能沦为哗众取宠的口号;校长不能脱离监管为所欲为;无制度设计不足谈改革等。您怎么看这些批评? 朱清时:关于制度设计,我赞成由他们三个来主持,然后到 香港科技大学 请若干教授,来为整个南科大设计这个制度,这一点没有分歧。但是我坚持一点,我说你们先做前期工作,等我们的骨干到了之后,让我们的骨干参与决定。对于“校长不能够脱离监管为所欲为”这一观点,完全是他们误解,他们以为我不听他们的话,就是脱离监管。对于“高校去行政化,不能沦为哗众取宠的口号”,那是因为他们不理解什么是去行政化。而“鼓动学生不参高考”这个话就更过分了。我们没有鼓动学生不参加高考,他们缺乏对我的最基本认知。 记者:那您对南科大的未来怎么看? 朱清时:我觉得南科大走的是中国教育必由之路。当然必由之路注定是很艰难的。南科大是肯定早晚要成功。但不必在我,不必在我的任期内,对吧? 记者:有一天我们再回头来看这一段的时候,后来的人评价南科大,评价朱清时,您希望他们能说什么? 朱清时:我希望就像中科大一样,中科大我一开始情绪很低落的,大家不少人在攻击我战略失误,就是说国家教育大扩张的时候放弃这个机会没有扩张,但过了十年,大家就发现这个做对了,我希望再过十年二十年大家就发现,中国的教育已经在走上南科大的路了,我们成了先行者。 (红网-潇湘晨报)
1061 次阅读|2 个评论
仅仅5摸:朱清时就摸到了南科大的关键部位
热度 7 大毛忽洞 2011-7-18 08:47
仅仅 5 摸:朱清时就摸到了南科大的关键部位 第 1 摸:摸教材。 摸教材之后,朱清时认为关键问题不是教材。 第 2 摸:摸培养模式。 摸培养模式之后,朱清时认为关键问题不是培养模式。 第 3 摸:摸学术空气。 摸了学术空气之后,朱清时认为关键问题不是学术空气。 第 4 摸:摸行政。 朱清时暂时认为,关键问题是“去行政化”。 第 5 摸:摸到行政后,朱清时的手再也拿不开了。 “行政化”是中国大学的中国特色,你把中国特色给去了,你也会被别人给去了。 请看朱清时的摸啊摸: 下面的红色字段来自科学网,我的评论是黑色字段: http://www.sciencenet.cn/htmlnews/2009/12/226391.shtm 朱清时:我过去是做科研的, 1994 年调到中国科技大学才开始搞教育,先后做研究生院院长、副校长, 1998 年开始做校长,做了十年。在中国科技大学的十几年里,我一直在思考教育改革。 朱清时先生从 1994 年开始摸大学教育, 10 几年抹下来,仍然没有摸到大学教育的关键部位。请看朱清时先生都摸到了什么? 第 1 摸:摸教材。 摸教材之后,朱清时认为关键问题不是教材。 第 2 摸:摸培养模式。 摸培养模式之后,朱清时认为关键问题不是培养模式。 第 3 摸:摸学术空气。 摸了学术空气之后,朱清时认为关键问题不是学术空气。 第 4 摸:摸行政。 朱清时暂时认为,关键问题是“去行政化”。 摸啊摸,摸了 10 几年之后,朱清时找到关键问题了吗? 我的回答是没有! 朱清时能有第 4 摸,必然也能有第 5 摸。 第 5 摸是什么? 请听下回分解。 朱清时的第 1 抹: 朱清时:现在回头看,我的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刚当研究生院院长的时候,发现教育现状不理想,认为我们的课程体系不行,内容太陈旧,教材不好,老师讲的也不是太好。我在国外的大学做过访问学者,知道国外大学的教材写得很精彩,学生都很爱读,而且教材更新很快,知识组织得也很好。相比之下,我们严重落后。所以我在中科大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到全世界各地去调查,回来编写新教材,进行教学改革。 朱清时的第 2 摸: 朱清时:开始还行,后来推进不下去了。因为我发现,不是教材的问题,教材是表面的现象,是技术问题,还有更深层次的问题。是什么呢?就是应试教育。不管是高等教育还是中等教育,都是灌输式教育,把学生是当作灌输的对象,不重视学生内在能力的培养。于是我做校长以后,就努力改革这个问题。做了很多试验,也做了很多工作,最近两三年我发现,这也不是根本问题。 朱清时的第 3 摸: 朱清时:我们要做的改革,包括培养创新能力,素质教育,想了很多办法,喊了那么多年,没有效果。而国外的一些著名大学,包括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剑桥大学从来不提这些口号,但他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就是很有创新能力。于是我认识到,有一个更深层次的机制和体制在起作用。 2008 年我卸任校长以后,角色换了,想回到教学和科研生活中去。这时发现,学术气氛发生了明显变化,老师和学生们的创新能力都在明显地萎缩。现在杂志比以前多多了,可是很少有人读了,即使读了也没有什么收获,因为极少有有原创性的学术论文,多数是水分太多。也就是说,现在学术界制造出来的大量产品即出版物由于缺乏内涵,没有读者,不仅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而且印刷品回收,还污染了环境。 朱清时:我还发现,教授、研究生和本科生对学术交流的兴趣都淡漠了。没有交流,新思想就不会有发展。我在年轻的时候,特别是在国外的时候,学术界最大特点就是酷爱交流,在国际会议上主动和不认识的人交流,汲取别人的新思想。而现在呢,学术活动虽然多了,多数都是讲排场,都是请一些大腕做大报告,没有什么年轻人。不是因为大腕们有什么真知灼见,而是因为他们身份地位高。大家并不在意交流新思想,而是崇拜权力和地位,这是对学术的伤害。年轻人之间的学术交流也没有了,一方面是大家对新思想的追求已经没有劲头了,另一方面即使有了新思想都要保密,害怕别人“抄袭”,自己埋头苦干,期待一鸣惊人。闭门钻研者往往一事无成,因为所有的原创思想都需要在交流当中不断磨砺才行。这些现实让我深深感到,现在学术界的创新能力不仅没有进步,而是在退步,在萎缩。这是为什么? 朱清时的第 4 摸: 朱清时:答案就是我们的教育体制行政化。教育体制行政化的含义,就是把学术机构当成行政机构来管理。书记校长都是上面任命的官员,下级服从上级,谁的官大就听谁的。作为学术机构,大学的灵魂是什么?就是学术至上,追求卓越。在行政化的大学里,追求学术卓越的人地位卑微,于是大家不去竞争谁学术做得好,而是看谁的权力大、地位高。位高权重之后,包括教授职称、学术资源、学术经费、生活条件等等,什么都来了,何乐而不为?
个人分类: 背景和内涵|3654 次阅读|5 个评论
热呼呼却又令人想念的上海
热度 3 baidawei 2011-7-16 07:10
我在上海停留最长的一段时间是三个月,其它时候一星期左右不等。时间不长,倒是把浦西浦东甚至南汇的路都弄得很熟。当中国其它城市在心中的印象渐渐模糊的时候,上海却变得愈加真切。 那段时间,每次都是坐日航,从纽约出发,在东京停上几个小时。时差弄得人精疲力尽的时候,又坐上飞机,飞往上海。到的时候通常是夜里九十点钟。浦东机场出来,既兴奋又惋惜。兴奋的是觉得她很漂亮,很绿化,好象比世界上其它城市还整齐似的。惋惜的是空气没那么新鲜。 那三个月是在夏天, 其热难熬。虽如此,还是很怀念那段时光,因为生命中的一份热情留在了上海。在浦东秀浦路99号,你会看到大门的牌子上写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研究院”,走进二楼会有“金融工程和资产管理研究所”的牌子。2004年我受朱清时校长之“托”,建了这么个研究所。儿子有时会问,那个学校是你的吗?我总是有些得意的点点头,撒了个自豪美丽的谎言。 看到朱校长办南方科大的困境,还真有些挂念。朱校长其人,人们看法很多。其所为,是正确还是错误,还要由历史评说。我对朱校长的感情,纯粹是校友的,学生的,和对知己者的感激之情。那个夏天,我忙了三个月, 开成了这个研究所,算是做得不错。 朱校长再三让我全职回来,我辜负了他的期望。但是我和他还是联系着的,那以后经常回去讲学,希望这个项目能最后成功。我想,只要科大能把那块地方占住,我的努力就算成功。 有此回忆,对母校,对曾经成长过的那片土地,也算尽了心,没什么遗憾的了。个人也有份珍贵的回忆。有时候想念上海的那些饭店,很多都记不清名字了。在浦东和朋友们一起常去的是黔香阁,见重要点的人物是在华能大厦上面的那家王朝大酒店。我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就去龙阳路那里一个小饮食中心, 有湘川风味, 东北风味, 陕西面点, 或上海菜, 很方便。其中有一家叫"禅鱼",现在已经不在了的小饭店,我很想念,因为陪爸爸吃了好几次。 衡山路那有个杨家厨房,转半天才进入一个从前不知谁家的大院。当时很地道,可惜后来带家人去,就不怎么样了。那里的那些夜吧,当时会和朋友去逛逛。可惜最近回去,看见衡山路也盖起了高楼,没有过去的韵味了。还有一家没有名字,须按罗马假日里奥黛丽赫本那样把手伸进门去方能进入的店。淮海路上有一家店, 好象叫“一代歌声”,有歌手, 舞者, 乐队伴饮。听着钢琴手,小提琴手,歌手的美妙音乐,很是享受! 买东西去龙阳路的麦德龙, 跟美国生活没太大区别。 城市很大,可去的地方很多,可是却还是常到一个老地方,就是方便吧。因为我住在浦东,更多的时候不愿走远,就去正大广场,坐在大厅中间那个八角形的书店翻翻书,看完了去周围的饭店吃点饭。那个东北菜馆还不错,朝鲜店也可以,要简单的就到那个新加坡快餐店。然后还可以看场电影, ...只是出了门过那个马路可真要小心... 世纪公园很漂亮,以后树长高了就更好了。那时带着儿子去了几次科技馆。 从龙阳路沿着沪南公路往南走,就快到南汇了。和沪南公路平行的是杨高南路。中间的路,有秀沿路, 秀浦路。有几次到南汇城里吃饭,那有个小仿古建筑群,有个小书店....那时我每天晨跑,听着刚出世的iPOD,路上除了登三轮车的农民,没有多少人。貌似很牛的样子, 对吧!其实我心里很为他们骄傲,四化大业咱没贡献什么,忽然间经济就腾飞了,还不是靠着咱老百姓的辛苦! 学校在秀浦路99号,我住的地方恰好也是99号,偶然的相同数字让我期望他们能久久的存在下去,而我也会和它们久久地联系在一起。不过继任的校长对金融似乎毫无兴趣,我联系多次也不见回音。而自己作为金融危机罪犯之一员,如今地位一落千丈,深感时空已非当年,知趣的不再强求。”年事已高“,写写文章聊以自慰!
3731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国科大的师生们,捍卫朱清时校长名誉的时刻到来了
热度 19 陈安博士 2011-6-29 10:28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我大学时的母校,是朱清时先生就任南方科大校长前任职10年的大学,应该说,也是朱校长的地盘。   今天,在南方科技大学被全国上下广泛质疑的时候,中国科大的师生员工应该站出来为朱清时先生说话了。   我们中国一向是人情之国,一切的维系与法律关系不大,而与人情却有着因果关系。经营10年中国科大,朱校长怎么也应该交下一些朋友吧?!   所以,我们期待着中国科大老师们的反应,或者至少是管理人员的反应。一片沉默显得很不对。      当年,在朱校长突然高调宣布“裸迎”教育部的本科评估,我在中国科大的朋友们很诧异地告诉说,之前朱校长比其他学校都更加认真地准备着迎接教育部的本科评估呢,怎么一夜之间,他老人家成了反对教育部的“男黄帅”了?   当时也有一些帖子流传出来,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本科评估上前倨后恭的可笑之处,不过,那个时候由于全国的大学都在苦于本科评估,大骂“洲际导弹”,好不容易有个校长出来公开骂“捣蛋周”,抓紧利用还来不及呢,谁会追究他老人家前后不一的做法呢,于是,朱校长在全国大学面前一战成名。   而那有数的知道真相的人们只能哭笑不得,有意忽略真相的大概也捂嘴不已。      在科学网上,支持朱校长的声音真的很弱,翻来覆去说的无非是改革是正确的,云云。好像反对朱校长的人在反对教育体制改革似的。      没人反对改革,但是让这么一位先生去改革,这个....这个怕是娱乐圈的一种行为吧,怎么看怎么不是科教圈理应稳扎稳打的做法。   在今天这样把改革当常态的状况下,一个高呼改革的人,了解他的几乎没有支持的,支持的几乎全是不知道他以前做法的人,这个是很耐人寻味的。不揣冒昧地猜测,朱校长经营十年的中国科大各位不站出来支持朱校长,莫非是因为你们之前饱受了朱校长政策的荼毒?   而科学网上,几乎只有王鸿飞学兄这个科大的毕业生出来臭损了几位香港科大的教授,我在那篇文章后跟了评论,说鸿飞兄做得很对!这些指手画脚用国际化来要求南科大的海归们真是不知天高地厚,以后鸿飞兄得好好反对反对他们!并同时认真支持一下朱清时先生这样的即便海归过也已经土鳖得不得了的校长。   现在朱清时先生已经到了“人皆曰可下”的地步了,我们还是期待着更多宏文,继续为朱先生的做法鼓与呼。科大的其他兄弟姐妹们,你们也都要准备好啊!而我,就做个打击母校校长的反面典型吧。
个人分类: 人论|7346 次阅读|33 个评论
南科大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态势已经表现出来了
热度 19 陈安博士 2011-6-29 09:52
  不好意思,今天又看到一则关于南方科大第一名学生退学的新闻,还是个来自山东淄博的孩子,看完我乐了。从上面看,这孩子似乎已经表现出了基本素质超过朱清时校长的态势,虽然没有在南方科大待多久,可是能做到这一点,也算是朱校长的功劳了,但是朱校长的表态里,则是把这孩子彻底否定了,我乐就乐在这里。校长被自己的学生否定会发怒,但是朱校长被否定应该高兴,因为他目标不就是为了培养有独立思考的学生嘛?怎么当这样的独立思考是对着朱校长和南方科大时,就不成了呢?!   这个事情说是新闻其实是老闻,因为肖重发之前就曾经在科学网上转载过关于此事的报道。   这个孩子在退学后在网上大说了一通,比如他谈到了部分学生代表全体学生发表的“ 公开信中说学《线性代数》学的乐此不疲……(但)期中考的成绩几乎无人及格,即使被处理过【开根号?Blog主人按】仍然惨不忍睹,张贤科老师自己都跟家长承认学生的素质太差。而所谓的计算机课,陈国良院士在做过简单的介绍后便不知所踪;而且四位老师一起上一门课,这不用说也知道这门课的混乱程度了吧 。”   还有其他一些内幕消息,如他提到的“感觉大概有三分之一的人是比较努力地学习的,其中女生居多,还有一些人主要活动便是玩游戏,每天玩游戏玩到凌晨,而‘神童’苏刘溢也受到了许多同学的排挤,“现在他每天都在公寓自习而不去上课。”   更加有趣的是朱清时校长和老师们的表态给我留下的印象是“这是个坏孩子”。以下是朱清时校长的表态原文:“这名学生挺怪,开学以来基本不上课,经常玩游戏,也没有参加期中考试。学校把家长请来几次,家长也无可奈何。后来学生就回去了。” 朱校长真厚道啊。   朱校长很有趣,45个学生不参加高考,他认为要尊重孩子的选择,而当这个孩子不参加学校组织的期中考虑,看朱校长的意思那就是错啦。他老人家的意思俺看懂了: 朱校长学校组织的考试还是要去的,而教育部的考试不去也罢 。其实,按照朱校长高声喊给全国人民的美丽设想,这样的孩子正是南科大培养的目标,不是被如香港科技大学那般培养模式下的工具培养,而是南方科大模式的独立思维培养。可是,真在南方科大上学,似乎还得用一个模子,这个模子其实比其他大学的还模子,可是因为是朱校长自己的模子,所以就正确了。   我所以坚决反对朱校长,并不是他的改革做法,而是他把改变常识作为改革【如:在只有两位专任老师的情况下就敢于招生】,在表达上总是矛盾重重,昨天的表达和今天的话整个就是意思满拧的。可是,他一开始就扛了个所谓“改革”的大牌子,就引得一帮不明真相的“群众”觉得明知是错也应该支持。俺们很难理解这样的支持究竟是表现了我们“群众”独立思考能力的欠缺,抑或干脆就是认为应该由“精英们思考,大众听着就是了”的懒汉思维。   朱校长改革最大的可笑之处大约就在这里了,按照朱校长因人施教的基本表达,这个孩子说不准就是天才呢,他只是懒得考试罢了,咋就不按照这个孩子的特点给他设计一套面向对象的教育模式呢?朱校长的培养目标原本不就是这个吗?怎么当有个孩子开始这样干,朱校长反而看不顺眼了呢?   朱校长的说法和学校管理人员的说法都把责任推给了这个孩子,一切似乎都是他自己的问题,学校没有任何问题。这一点和朱校长的做法受到全国上下广泛质疑时的态度是一致的,那就是:朱校长当然没错,和朱校长意见不一致的人一定错了!没有第二个可能。 全部第一批的45个学生当然是对的,而这一个退学的学生肯定错了!      在这个孩子的帖子中提到,“南科大教授张贤科说学生的素质不行”,记者采访张贤科时得到的回答是“这些学生学习很勤奋”。作为老师,张贤科先生知道怎么保护学生,而朱清时先生关于此事的说法就很有趣了,他 说,“让学生‘考不好’,有时也是老师的战略,以让他们知道学习并不容易。”而对于学校内部管理层意见不一的问题,朱清时说,这在“任何地方都有可能发生,但没有关系,我们要赶快把骨干教授团队建好,这样各种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朱校长的两个回答很有趣,第一个回答承认了学生们普遍不及格的状况,至于学生的素质,我作为外人的判断是:没有想象的那么好。尽管张教授说他们“很勤奋”。张教授教了N年的线性代数,总不至于对南方科大的学生要特别出更难的难题来烤糊他们吧?   而从朱清时校长的第二个回答看,他也知道骨干教授团队很重要,可是您老上任两年多了,自己知道最重要的事咋还一直没做好呢?是无能还是故意?!我看不清楚。      最有趣的事情是,这个退学的学生还有点自省的能力,报道说“昨晚退学学生告诉记者,他发帖时确实有点冲动,他认为自己有责任,但学校的管理和配套也有问题。”      可是,从朱校长那里,您看不到一点这个孩子所具备的自省的基本素质。也许真的需要让退学学生好好教育一下大学校长了。      以下为南方日报的新闻链接《南科大一学生退学 称学校管理师资存在不足》 http://gd.nfdaily.cn/content/2011-06/29/content_26096679.htm   
个人分类: 事论|6836 次阅读|37 个评论
不爱管南科大
xupeiyang 2011-6-28 08:31
南科大校长:不可能一下子实现教授治校 http://news.sina.com.cn/c/p/2011-06-28/013922716167.shtml
个人分类: 网络大学|1616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对朱清时先生在南方科大各种工作举措的态度——力挺!
热度 5 lwrobinson 2011-6-27 19:55
其实这是我看到这篇《 平心静气观“檄文”——评香港科大三位教授的文章 》之后的回帖文,比较全面反映了我对朱清时先生在南方科大所做工作的态度。 博主评价港科大三个教授的对环境不了解,我很是赞同。在南方科大刚开始扬帆的关键时刻退出,其实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三位教授并非全心全意想要做好南方科大的高教改革,缺乏对于中国高教改革的责任感,所以,退出也好。 另一方面,我很不赞同博主提出的这段话:”......然而,朱校长确实是仓促上马了。问题主要不在于上述种种,而在于没有必要的行政组织、相对稳定和高 质量的教师队伍,以及必需的实验设施的情况下(譬如没有做实验室地基的绝缘,甚至被指出后依然不顾)。在南科大仓促上马之际,去行政化走到了反面,正常的 行政退避三舍,而校长个人的意愿则被放大。“博主如果关注下相关新闻,就知道南方科大由于处于筹办阶段,现有工作人员中有一批是由深圳市提供的——毕竟朱 清时先生要在深圳做事,不可能一开始就完全用从其他地方招聘来的人员,在学生们的公开信中已经表明了这批人对朱清时先生主持的南方科大高教改革的工作阻 碍,譬如一些行政化的不良习气,譬如因为管理而打断正常教学。朱先生怀着对中国高教改革的强烈责任感,抓时间干工作,招人员、照学生,这些不可能一步就 位,即时是按博主所说的”必要的行政组织、相对稳定和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对朱先生所处的现状来说,也是很困难的,否则的话,就不可能出现09年9月接受 聘任后表示以港科大为榜样,现在却毅然决然地进行自主招生等等港科大教授认为不合理的举动,我认为很可能就是因为朱先生在接受聘任之后这一年多时间里,想 做事却因为种种外部不合理规矩束缚而无法行动。朱先生受聘后曾经接受采访时说过,很多时间花在事务性的工作上而难以推进,由此可见一斑(譬如朱先生遇到过 的启动校区楼顶漏水、买电脑等事情,详情可搜新闻)。 在下理工专业毕业,现在高校任教,自认有自己独立的思想,我教授的基础课,虽然看起来不难,然而真要讲好,很困难。因为要花费巨量的 心思,需要极其渊深的知识基础和知识面,才能高屋建瓴,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步入知识的海洋且不迷失方向。尤其是要想培养出出色的人才,基础课能够带给他们 的,远远超过专业课的作用,所以我很认同朱清时先生让学术大家来讲授基础课,事实上,这也是美欧等名校的一贯做法,譬如著名的物理学家Feynman在加 州理工就教授过大一大二的普通物理学。 此外我还觉得,我们没有处在南方科大校长的位置上,很多压力和困难是没法感觉到的,所以我们不要做”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人(本人不厚道地说,港科大三位教授就有点这样),而应该尽可能多地对朱先生的高教改革举动给予体谅和包容——如果朱先生所做的都是常规的,符合现有规则、规律的,大家都能理解的,那么,这场高教改革还能算是”改革“么? 至于文中陈安博士所质疑的朱先生”急功近利“,我觉得很是可笑,作为中国人都很清楚,在中国,扎实做事的人,总会有人因为各种原因而横加指责——当然出发 点有好有坏。朱先生作为中科大校长十年来的体会,难道会不知道中国搞高教改革是困难重重?如果好名好利,他干么冒着风险受聘南方科大?面对65岁的朱先 生,我们有什么理由去指责他这做得不对,那做得不对?需知,邓小平同志当年还说过,”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现在朱先生面临的情况,和这句名 言说出来的情形,是何其相似阿!
3675 次阅读|7 个评论
南科大需要降温
热度 16 nli2233 2011-6-27 03:00
南科大需要降温 科学网博主里面的拆字大师称号无可争议地属于吕喆同学。吕喆同学在最近大家议论南科大的博文后面留言甚积极,其中“南科大宜凉拌,不宜热炒”的话,大约说了不下10遍吧。我没有具体一一统计,不过要是这个数字突破了20我也不奇怪。我奇怪的是,吕喆同学居然没有用这句话做标题弄出一篇博文来。既然他不用,我就不客气了。版权原因,我的标题不用他的原话,而取他的意思。 南科大需要降温的原因在于: 第一,大学不是股票市场,大学是个百年大计,是个需要踏实耕耘、小心筹划,而后慢慢显山露水的地方。换句话说,办大学更需要慢功夫和细功夫。频频热炒大学议题,把学校和学生放在媒体和聚光灯下,对学校办学和学生踏下心来读书都有不利的影响。南科大从朱校长入主以来,从来没有淡出过人们的视线。从一步到位建成亚洲一流大学,到教授治校,去行政化,再到高调广告高薪招聘教授,再到自主招生自授学位,到学生拒绝高考,到港科大三教授出走,再到朱校长高调签约港大三个博士后,高调宣布今年将招聘330名教职员(其中包括200多名教授)。朱校长曾经认为(或者仍然认为),媒体是他的同盟军,当南科大有难题的时候,他通过寻求媒体的支持,一般都能度过难关。不过,这次因为港科大三教授出走并公开批评南科大,正是因为媒体的作用,才让南科大陷入了尴尬的境地。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南科大是不是应该一如既往地高调,值得朱校长深思。 第二,南科大“被承载”了太多的责任,需要给它减负。一方面由于校长的高调,另一方面由于媒体的唱和,一时间,似乎大家都认为国内现有的高校都不行了,改革的希望统统寄托在南方的这所八字还没有一撇的筹建中的高校了。实际上,南科大所进行的,是高校改革的一个尝试而已。现存的高教系统,虽然有问题,但其近20年来的发展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就算南科大成功了,其成功经验能否复制和推广,还有一个未知数,这是因为(1)南科大没有历史包袱,而其他高校有;(2)南科大有充足的科研和办学经费(比如朱校长说过,南科大教授的科研经费是预算得来的,不需要到外面去争取),其他高校不具备这个条件。同样的原因,北京生物所的成功,也还没有大约也不会复制和推广到国内的科研机构。 因为南科大负担了其不能承受之重,一旦有难局,人们往往赋予其悲壮的色彩。比如,在参加还是不参加高考的问题上,这本来是一个可以圆满解决的技术问题,但南科大的学生们(可能还有家长们)把这个事件当做一个指标性动作,似乎支持改革者就不应参加高考,结果最后把事情弄得两边势成骑虎。他们忘了,改革者不是生活在真空里,如果不能学会妥协,可能最终将一事无成。 总之,我心中期望的南科大,应该适时地降温了。既然教授将陆续上岗,未来的行政班子也将在教授到岗后逐步搭起来,南科大还是应该将注意力转移到内部事物的管理上,好好计划课程,制订教学规划,建好实验室,做好教学和科研,踏踏实实把学校办起来。 同肖重发君一样,我虽然对朱校长的做法不认同,但是,我是看好南科大的,一直是看好的。因为看好它,所以关心它,批评它,希望它办得好。我对朱校长还是有期待的,我觉得他会用自己独特的方式给南科大打下一个不错的基础。我仍然认为港大三教授所提出的办学思路更加符合高等教育的规律,但是这并不等于说,按照朱校长的做法,就将一事无成。不过,尽管我看好南科大,但我也认为,南科大会是个不错的地方,但其一步到位建成亚洲一流大学的可能性很小。 最后说点题外话:看到不少人在每篇博文的后面都注明版权,并声称如果有人转载,希望给加注出处。我现在体会到,这是很重要的声明。比方说,我自己最近的博文就有不同的命运: 1.《继续关注南科大,努力理解朱清时》被转了,这个网站(http://chem8.org/forum/thread-58635-1-1.html)不仅加了作者,还给出了出处的链接。 2. 《继续关注南科大,努力理解朱清时》被转了,这个网站(http://www.1000plan.com/groups/viewonetopic/11459)仅仅加了作者,没有给出处链接。 3. 《改革者并不享有天然的批评豁免权》被转了,这个网站(http://article.m4.cn/criticism/1105308.shtml)不仅没有给出出处的链接,而且把作者的名字擅自改成了“ 梅新育 ”(这不一定是梅新育先生自己干的,因为我看梅先生的专栏里面没有这篇文章)。
个人分类: 科学政策|8610 次阅读|24 个评论
朱清时先生的博客以及发表的两篇博文
热度 7 陈安博士 2011-6-25 21:50
  朱清时先生原来早就在科学网上露过面了呀,被刘洋提醒,才发现,抓紧给宣传宣传,他老人家博客的主页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684   他老人家刊载的两篇大作,这里全文引用如下:   第一篇: 留学与归国的得与失 【53个评论,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684do=blogid=6805 】   学生出国学习确实是件好事,当初我们这些人出国学习都学到了很多东西,拓宽了知识和眼界。但是我不赞成学生们在出国问题上太盲目——比如为出国而出国,或者为留在国外而留在国外。   我本人在1979年出国,是当时国内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留学生。1982年回国的时候,当初跟我同时出国的多数人还留在那儿,其中有一位我的同学,是某地高考状元,他留在美国重新攻读博士。我回国那时候正赶上中国科技大发展的时候,各种各样的重大基金我都得到了,回来后做了很多事情。1994年,在美国华人成立的“海外华人物理学会”,把他们设立的“亚洲成就奖”授给两个人,一个是在美国的华人学者、科大校友文小刚,国内的授给了我。我去美国领奖后到几所大学去做报告,遇到了那位好朋友。他说你干得比我们好。我说看看你这栋房子,还有两辆汽车,我们也无法跟你比。他说那些都是虚的,是泡沫,因为都是银行贷款的,一旦失业全部就给拿走了。我们以前都是学核物理,他现在是一家医院操作治癌症、肿瘤加速器的工程师。事实上像他这样有天赋的人,脑袋里充满了很多创造性的思想,想干很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可现在在美国他没有这种可能。这个专业要得到一个美国大学里的位置,中国人必须比跟你一起申请的白种人要好得多才行。我说,如果你现在就回国,到国内任何一所大学一定会得到重用。他说现在已经不行了,我的儿女在美国这十多年,中文看书都很困难。我只好保住我这个职业挣钱供养他们。那天谈话,第一次使我觉得我1982年回来是走对了路。   人一生有好多事情并不是简单的眼前利益能够满足就可以做。   另外有一个例子对我们每个人都是值得思考的。杨振宁和邓稼先是小时候的朋友,邓稼先出生在安徽怀宁,杨振宁也是,他们是北平崇德中学同学,后来又是抗战时候在西南联大的同学,然后同时到美国留学,两个人住一间屋子亲如兄弟。上世纪50年代读完博士后,邓稼先就回国了。那时国内实行供给制,没有工资,每月只给三百斤稻谷做工资。杨振宁留在芝加哥大学,后来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大家都知道杨振宁得了诺贝尔奖。邓稼先回国不久就组织人员研究原子弹和氢弹的理论,后来还成了我国核武器研究院的院长。因为那时候研究核武器条件很差,也经常出事故,所以邓稼先62岁时就去世了,是因为辐射得了癌症。这是完全不同的两条生活道路了。我一次给同学讲话提到这件事,有同学提到崇拜杨振宁,认为他要是像邓稼先那样回国就没有得诺贝尔奖的希望了。我那时说,杨振宁得诺贝尔奖给我们争了气,确实我们中国人都感谢他。但是邓稼先回国为中国制造出了原子弹、氢弹,这件事情过去知道的人很少。如果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也就没有现在的大国地位。我说再过一百年,中华民族会有更多人记住邓稼先。   我现在给大家回忆一段杨振宁先生怀念邓稼先的文章。他的文章是非常有说服力的,实际上把他们两人所走的路作了总结。他说,假如哪一天哪位导演要拍摄邓稼先的专题,他建议背景音乐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其中歌词有:中国男儿中国男儿要将双手撑天空。   邓稼先逝世后,杨振宁给邓稼先夫人发了电报,其中有下面的话:稼先去世的消息使我想起了他和我半个世纪的友谊。我知道我将永远珍惜记忆。希望你在此沉痛的日子里多从长远的历史角度去看稼先和你的一生,只有真正永恒的才是有价值的。   这就是杨振宁为邓稼先的人生道路所作的总结。当然他们两人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但是杨振宁说得很清楚,只有真正永恒的才是有价值的。我肯定他在写这句话时心里想到邓稼先的贡献是真正永恒的。   (《光明日报》摘自朱清时院士对中国科技大学学生的讲话)   第二篇: 在2006年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的讲话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684do=blogid=6806 )【18个评论】   同学们:   你们在中科大的校园里学习生活了几年。在你们即将告别校园的时候,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庆祝你们学业完成,纪念你们难忘的大学春秋,祝福你们追求的人生理想。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全体师生员工、代表学校党政领导班子向同学们取得的成绩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向为你们的成长倾注无数心血的老师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学们,大学生活虽然只有几年,但它却是你们瑰丽人生中最浓丽的一抹色彩!你们一定会常常想起宿舍里的欢声笑语,想起课堂里的紧张考试,想起生活中的逸闻趣事,想起你所喜欢的老师和同学。你们在校期间热情地关心和支持着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并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投身于学校的各项改革和活动中,为学校做出了贡献。今天,你们就要离开这片曾经留下无数汗水与梦幻的土地,离别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了。临别之际,作为学校的代表、你们的校友,我想念一段居里夫人写的文字,希望与你们共勉。   生活对于任何一个男女都非易事,我们必须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最要紧的,还是我们自己要有信心。我们必须相信,我们对一件事情是有天赋的才能,并且,无论付出任何代价,都要把这件事情完成。当事情结束的时候,你要能够问心无愧地说:‘我已经尽我所能了’。   有一年的春天里,我因病被迫在家里休息数周,我注视着我的女儿们所养的蚕,结着茧。这使我极感兴趣,望着这些蚕固执地、勤奋地工作着,我感到我和它们非常相似,象它们一样,我总是耐心地集中在一个目标。我之所以如此,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正如蚕被鞭策着去结它的茧子一般。   同学们,人的一生可能很长,但关健的选择却只有几次。同学们刚刚毕业,你们正面临的人生选择是其中很重要的一次。希望大家在作出自己一生中的这次重大选择时,眼光要看远些,视野要开阔些,不要盲目赶潮流。人生最好的机遇往往是在别人还未重视的地方和领域。   同学们,“毕业”的英文“graduation”的词根不是“完成”、“结束”之意,而是蕴含着开始、进步的意思,我觉得今天的大会不应是庆祝“结束”,而应是欢呼新的“开始”。祝你们的生命之舟在新的岁月里启航,满载对未来的畅想和憧憬,直挂云帆,乘风破浪。母校将永远支持、关心、关注你们,也盼望同学们今后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母校的建设与发展。由于学校的条件所限,在过去几年中对同学们有许多照顾不周之处,谢谢大家对学校的理解和支持!   最后,祝大家一帆风顺!   祝大家一生成功!   我们期待着为你骄傲!   谢谢大家!
个人分类: 事论|5949 次阅读|12 个评论
朱清时先生应该抓紧在科学网开博客
热度 5 陈安博士 2011-6-25 21:42
  在之前的建议中,我建议科学网抓紧请杨振宁先生来开博客,当然,要经过翁帆的同意。   随后,我又提出更加合理的建议,建议科学网的清华大学校友邀请朱镕基教授来开博客。      唉,唉,都没开始操作。我这心啊,火烧火燎的。   这次,我建议朱清时先生抓紧时间来科学网来博客,而且是象他求深圳市各级官员那样虔诚地邀请科学网抓紧批准他的请求。   这次所以不是让科学网来请他,而是反之,那还是很有道理的。   道理A:朱清时先生需要用一个平台来挽回自己已经接近消失的名声,自己说话比让记者们转述要准确多了,而科学网是目前中国科学界最好的一个网站平台。   道理B:在大学问题上谁最专业?当然是大学校长和老师们,科研方面谁最专业,当然是研究员和教授博士们。而科学网上目前最多。别和啥都弄不明白的文科傻妞记者说了,她们真的不想懂,就想知道您老人家还有啥丑闻可以爆爆。而同行,即便嘲笑都能嘲笑到点子上,建议肯定也能切中肯綮。   道理C:......   【后来知道,朱先生是有博客的,见文章《 朱清时先生的博客以及发表的两篇博文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3483do=blogid=459250 】
个人分类: 事论|2273 次阅读|6 个评论
俺还是博士研究生的时候就已经是香港城市大学副研究员了
热度 14 陈安博士 2011-6-25 20:43
  看到朱清时校长高调地昨日与三位香港教授签约聘用,俺们极其感慨。想起了在博士生期间去香港城市大学打学术工的半年时光。      那次去香港城市大学的半年,对于我开拓眼界有很大的作用,原来一直觉得中国大陆地大物博,肯定比香港每个方面都强,可是一到香港城市大学才发现,人家的科研和教育国际化的程度比我们大陆的任何一所大学都强得多。      只有长叹,好好学习。      我的聘书很有趣,有英文和中文两个版本,全世界大概也只有香港才会有这样的事情,我的聘书上明明写着我的职位是“一级副研究员”的字样,让我大喜,博士二年级的那段时间俺们就经常出入中国科学院查找资料啥的,知道那里的副研究员和大学的副教授是同级别的,莫非香港人把俺聘成“副教授”了?还一级的,比二级的高不少吧?哈哈,哈哈!      英文版本上写的是“research associate I”。      后来到了香港,发现那里把对于打工者的聘用分为research assistant(研究助理),research associate, research fellow(香港城市大学的中文聘书上称为“研究员”)这样的大致三个级别,不同学校间还有细微的差别,比如称呼等,有的还会加个senior(高级)的形容词。而每个级别又有一级,二级等差异,更细的级别划分体现在工资上可能就是多或者少几百元而已。      后来在香港灌了点不中不洋的墨水,俺们也知道了不少事,再后来看到人家回国后大言不惭地声称自己在香港是“研究员”,俺们就笑了,很灿烂。      朱清时校长这次聘用的正是这个级别的年轻学者,看记者的报道口吻,似乎朱校长因为聘用这三个小伙子而为那三位被称为“professor”的香港科大人士的离去大出了一口恶气,唉,不知道该怎么说了。
个人分类: 事论|19232 次阅读|32 个评论
说说南科大朱清时校长新聘香港人士的“重磅消息”
热度 9 陈安博士 2011-6-25 20:02
  看到报纸上说:“ 南科大在昨天的新闻发布会上一开始便放出重磅消息:昨日上午与陆为、许宗祥与徐虎三名教授签约,他们签约后均为全职教师,负责以后学生的专业课及学科建设。其中,陆为原为香港大学研究助理教授,许宗祥原为香港城市大学高级研究助理,徐虎原为香港城市大学高级助理研究员。 重磅消息还不止这一个。朱清时在接下来的发言中称,今年南科大计划招聘330位教工,主要是教授,其中20至30位为领军教授,50位讲座教授,120位左右的教授、副教授和助理教授。本次计划招聘的人才当中,将招聘100名左右的博士后。 ”   这个重磅消息把俺这个乡下人吓得一愣一愣的,香港科技大学在第一批学生入学时招聘了100名教员,就已经骄傲地不得了了,而朱校长看来被香港科技大学的创校校长和三位教授给气着了,一下子就是330位,大家注意,那还是今年的计划而已,明年的教授人数和质量还不得直接超过北大清华几十倍去呀?!   估计是朱清时校长看到三位香港科技大学的教授不太给力,也请出三个比他们哥仨还给力的,一方面吓唬吓唬不知天高地厚的香港人,另外也在全国人民面前好好得瑟得瑟。   俺们和周可真兄一样闲极无聊,就顺手派“狗”出去溜达了一圈,还是在香港(.hk)的“狗”。有如下结果出来: 一, 陆为( http://hub.hku.hk/rp/rp00754 )    香港大学化学系Research Assistant Professor直译的话,应该是“研究助理教授”   以下为发表论文 1 Chow, LF; So, MH; Lu, W ; Zhu, N; Che, CM , Synthesis, Photophysical Properties, and Molecular Aggregation of Gold(I) Complexes Containing Carbon-Donor Ligands 2011 2 Kui, CF; Law, YC; Tong, SM; Lu, W ; Yuen, MY; Che, CM , Spectacular Luminescent Behaviour of Tandem Terpyridyl Platinum(ii) Acetylide Complexes Attributed to Solvent Effect on Ordering of Excited States, ‘‘Ion-Pair’’ Formation and Molecular Conformations 2011 3 Che, CM; Chow, CF; Yuen, MY; Roy, VAL; Lu, W ; Chen, Y; Chui, SY; Zhu, N , Single microcrystals of organoplatinum(II) complexes with high charge-carrier mobility 2011 4 Hau, CK; Chui, SY; Lu, W ; Che, CM; Cheng, PS; Mak, TCW; Miao, Q; Wong, HNC , Thermotropic Liquid Crystals Based on 1,8,9,16-Tetrasubstituted tetraphenylenes and their Structure–property Relationship 2011 5 Li, K; Chen, Y; Lu, W ; Zhu, N; Che, CM , A Cyclometalated Platinum(II) Complex with a Pendent Pyridyl Motif as Solid-State Luminescent Sensor for Acidic Vapors 2011 6 Chen, Y; Chen, Y; Li, K; Lloyd, HO; Lu, W ; Chui, SY; Che, CM , Tetrakis(arylisocyanide) Rhodium(I) Salts in Water: NIR Luminescent and Conductive Supramolecular Polymeric Nanowires with Hierarchical Organization 2010 7 Wang, P; Leung, CH; Ma, DL; Lu, W ; Che, CM , Organoplatinum(II) Complexes with Nucleobase Motifs as Inhibitors of Human Topoisomerase II Catalytic Activity 2010 8 Lu, W ; Ng, KM; Che, CM , From Supramolecuar OrganopInatimn(II) Nanowires to Platinum 2009 9 Tang, HW; Ng, KM; Lu, W; Che, CM , Ion Desorption Efficiency and Internal Energy Transfer in Carbon-Based Surface-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 Desorption Mechanism(s) and the Design of SALDI Substrates 2009 10 Lu, W ; Chen, Y; Roy, VAL; Chui, SY; Che, CM , Supramolecular polymers and chromonic mesophases self-organized from phosphorescent cationic organoplatinum(II) complexes in water 2009 11 Lu, W ; Chen, Y; Roy, VAL; Chui, SSY; Che, CM , Supramolecular polymers and chromonic mesophases self-organized from phosphorescent cationic organoplatinum(II) complexes in water 2009 12 Zhu, M; Lu, W ; Zhu, N; Che, CM , Structures and Solvatochromic Phosphoresce of Dicationic Terpyridyl-Platinum(II) Complexes with Foldable Oligo (ortho-phenyleneethynylene Bridging Ligands , 2009   作为 Principal Investigator 主持的项目 Project Code: 102387 Funding Year: 2009/2010 ,金额 Amount: 14100 状态 Status: Completed Panel: Science Start Date: 06-06-2010 Expected Completion: 06-06-2010 Project Title: 5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acrocyclic Supramolecular Chemistry Supramolecular Polyelectrolytes and Chromonic Mesophases Self-Organized from Phosphorescent Cationic Organoplatinum(II) Complexes in Water Conference Title: 5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acrocyclic Supramolecular Chemistry Presentation Paper Title: Supramolecular Polyelectrolytes and Chromonic Mesophases Self-Organized from Phosphorescent Cationic Organoplatinum(II) Complexes in Water Keywords: supramolecular chemistry,mesophase,platinum,polymer,optoelectronics Discipline: Chemical Sciences Materials Sciences Sponsor: Conference Fund for Academic Staff Grant Type/Funding Scheme: URC/CRCG - Conference Grants for Teaching Staff Project Code: 101875 Funding Year: 2009/2010 Amount: 40000 Status: On-going Panel: Science Start Date: 01-01-2010 Expected Completion: 01-01-2010 Project Title: Nanostructures and Mesophases Self-Assembled from Ionic Transition Metal Complexes with Oleophilic Counterions Keywords: Nanostructures, Mesophases, Platinum, Self-Assembly, Metal-Metal Interactions, Luminescence Discipline: Chemical Sciences, Materials Sciences Sponsor: Block Grant Earmarked for Research (104) Grant Type/Funding Scheme: Seed Funding Programme for Basic Research Co-Investigator(s): Professor Che Chi Ming Project Code: 82455 Funding Year: 2006/2007 Amount: 55442 Status: Completed Panel: Science Start Date: 01-09-2006 Expected Completion: 01-09-2006 Project Title: Self-Assembled Nano- and Submicron-Structures from Hybrid Platinum(II) Complexes Keywords: Organometallics,Nanostructures,Platinum Discipline: Chemical Sciences Chemical Engineering Sponsor: RGC Direct Allocation Grant Grant Type/Funding Scheme: Small Project Funding Co-Investigator(s): Professor Che Chi Ming 2,许宗祥   查到许宗祥在香港城市大学一个研究组的介绍网页( http://www.molec.net/members.htm ),   许博士在 Visitors / Postdocs / Staff 这个栏目下有列, 其硕士学士学历在厦门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在香港大学取得,如下:   Dr. Xu Zongxiang   Research Fellow 【这个title和上面列的那个似有不同,也许是有变化】   Department of Physics and Materials Science   Degrees: BS, MS, Xiamen University; Ph.D,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同时查到作为项目联合主持人的一个网页( http://www6.cityu.edu.hk/kto/AvailableTech.aspx?id=213 ),上面说他是香港城市大学物理及材料科學系 高級研究助理 ( Senior Research Assistant ),没去查更多内容。   Principal Investigator 項目負責人   Dr VELLAISAMY, Roy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Physics and Materials Science 物理及材料科學系助理教授   Dr XU Zongxiang 許宗祥博士   Senior Research Assistant, Department of Physics and Materials Science 物理及材料科學系高級研究助理   和主持该项目的 Roy 博士一起主持的这个项目名称是“ Phthalocyanine/Polymer Nanocomposite Ink for Optoelectronics ”,看上去是个关于纳米材料的项目。    3,徐虎   恕俺不会使用网络,没有发现香港城市大学高级助理研究员徐虎的内容,也没有去花功夫去细查。    【Blog主人道:朱清时校长真是厉害,一吓人就是吓得往地沟里钻,俺们倒是宁愿相信朱清时校长知道啥是重磅啥不是重磅的,也许是又让记者给涮了。俺也不断地劝告朱校长,别再表演了,别再和记者们玩了,最后一定是被记者们给玩惨】    【Blog主人又道:本来人家这三个小伙子挺低调的,也希望能够做点啥。可是,这次记者招待会上又成了南科大在受到三位香港教授羞辱后用于反击的重磅人物,想不低调都难了,朱校长,您真是 毁人不倦 啊!另外,这仨小伙子,被朱校长“重磅”一次后,感觉如何啊?!】
个人分类: 人论|9412 次阅读|20 个评论
时事点评II. 大学建设中的政治立场
热度 1 arithwsun 2011-6-24 18:01
时事点评II. 大学建设中的政治立场 本来没想写这个II. ,不过王铮老师正好发文点到了,就呼应他 一下 吧,很多在网上讨论南科大的博主们没有意识到这个重要的方向,提醒一下吧。 王铮:南方科大的方向是教育死亡的方向 『王铮: 南方科大说白了,是中国新兴资产阶级需要的学校,贵族需要一个子弟学校,而这个需要,恰恰与与资产阶级的平等思想还冲突着,所以他维持不下去。 』 其实,我在某个南科大报道的跟贴中,也见过类似的匿名留言,文辞绝不亚于王铮老师的水平,现在找不到了,有看到的,请转贴到下面的跟贴里。 我的本博 博文集粹 中,专门有一个栏目,谈的就是大学建设的政治立场问题。前面刚出的 时事点评:大学建设中的范式革命 里,其实也提到了这一点,没有专门成文而已。 『 党委归入董事会,党委在董事会中坚持自己的政治立场,董事会的所有决策,必须反映出共产党的政治立场。 这是好事啊,共产党的最根本基因,就是为人民谋福利啊,党委能不能关注贫困人口的精英教育,就是大学建设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政治立场。』 南方科大的现象,可以理解为民间舆论主动参与教育,不光是舆论,恐怕还会有真正的民间经济力量在尝试,当今开始发生的教育运动,将不仅仅是南科大一个点,不仅仅是大学层面,大多数民间教育团队能力所限,可能会更多的是在幼儿园、小学、中学层面推动。 这是一件好事情,但是在我有限的接触中就感受到,一个教育者是有立场的,譬如: 1. 是否鼓励和推动家长们参与教育,这是一个立场,从家长角度讲的。 2. 是否坚持在教育中不牵扯“怪力乱神”,这是从科学家角度讲的,朱清时被人诟病的一点就是他关于藏传佛教等一系列的文章。 3. 是否坚持中华民族的独立自主精神,这是从企业家角度讲的,最拥护中华民族独立自主精神的,恐怕还将是国内的这批本土企业家,切身利益所在。 至于关注贫困人口的精英教育的立场,我把它寄托在中国共产党身上,因为这本来就是它的基因,其他什么事都可以慢慢来,这点要是荒废了,就失了根本。 民间教育运动现在刚刚开展,既有贵族学校,又有大中城市开始的家长培训,费用很高,一两天的培训费等于农村孩子一个学期的学杂费,有些人觉得不以为然,反正是家长自己花钱。作为普通家长可以不管立场这些事,但是致力于教育事业希望百年树人的专职团队,则不可不慎重,正如王铮所说, 『人类,从孔夫子就知道,要“有教无类”,南方科大搞的是“类”。违背世界潮流,它怎么有前途?有人说,南方科大的“类”可以培养人才。可是我们孔夫子的“有教无类”不是从三千弟子里培养了七十二贤人吗?让大众接受教育才是选拔人才的正确途径,因为没有证据证明贵族的智商,或者说科学能力,就一定高于大众。』 这是大原则,孔夫子一直被我们当作中国教育的标志,跟他坚定这个立场有关。 三位港科大科学家批评朱清时的文字也写道 『现在临时开设的课程既不具有任何示范性,也不具备扩大招生后的放大性和连续性。』 什么叫放大性和连续性,跟这个 “有教无类”的思想是有关系的。 这方面,教育者不能唱一套,做一套,最后原形毕露,失信于人。 建议:科技教育出版界的学者们支持民间教育传播的三项原则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0157428 附注 1. 后来想了一下, “有教无类”只是一个提法,如果严谨地说,什么事都是有“类”的,就是高考,也是按分数来划类。所以, “有教无类”只是一个原则,用现代语言讲,就是提倡公平机会的原则,至于教育行业,本质上仍然是一个等级社会,只不过这个等级,是按智识划分的,这一点谁也改不了,是有“类”的。所以,本博文只是借用了王铮老师的提法,支持他点出的政治立场,但是对其推理逻辑,并不照搬。 附注 2. 稍微多说几句,看到科学网上有几个博士刚毕业的小伙子,坚定地支持朱清时,激情有余,而可以不管不顾诸多成熟科学家们暴露出来的事实和讨论中明晰的思想。 其实,这还是立场问题,是把中国教育的希望,放到舆论热点的某个人身上,把南科大的建设跟朱清时捆绑在一起,还是把它放在某种统一的原则身上。 中国的教育改革思路,如果在这几位新科博士身上都还找不到谱,对原则立场的重要,不如某个人格形象的重要,说明我们的路,真的还很远。
个人分类: Book-W|2559 次阅读|1 个评论
祝福南科大!
热度 9 xcfcn 2011-6-24 14:38
祝福南科大! 我最近对南科大关注比较多,对于朱清时本人和朱清时作为校长的做法都提出过自己的看法,尤其是昨天,转了两篇文章结果都被编辑部精选了,或许这些会给大家一个印象,我不支持南科大!我想这是最大的误解!陈安同学曾经说过:真正反对南科大的人是不会出来发言的!在此 我要立场坚定 / 旗帜鲜明地说:我完全支持南科大,也看好南科大,并真诚祝福南科大! 虽然我是小虾米。 今天科学网举办“南方科大能走多远”在线访谈,我特意跑去向陈安和李宁老师提了两个问题。刚才又浏览了一下,发现其实嘉宾跟网友的对话不怎么精彩,反而是嘉宾内部掐起来了内容很精彩,尤其是学生家长张伟和陈安之间!说实话,我个人比较赞同陈安同学的看法!张伟对陈安说了三句话: 1 、有才之人多恃才傲物,陈安先生有才啊! 2 、我倒有个建议,朱校长离任后让陈安先生去当南科大校长,南科大肯定可以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3 、现阶段,支持朱校长就是支持南科大! 其中的分歧其实就是一个:陈安看好南科大,但不看好朱清时,而张伟却把南科大和朱清时紧紧地绑在一起! 我觉得这次媒体曝光对南科大的发展从长远来看是绝对有好处的,但是这次曝光也确实让大家把朱清时的后脑勺看了个清清楚楚。 我很难想象有哪个牛人还有勇气投奔朱清时主政的南科大,我是觉得南科大的换将是一个必须提到南科大议程上来的问题! 不管怎么样,我都要支持南科大!也希望南科大的下任校长能是个当过国外名校校长的外籍华人!
个人分类: 杂论|2410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
bmzy 2011-6-24 09:18
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 朱清时 中国科学院院士 南方科技大学校长 序言   二十世纪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有趣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人类一面尽情地享受着自然科学创造的巨大物质财富:核能、激光、电子技术,等等,一面却不了解甚至不接受它的一些基本观念。其实这些观念有大量严谨的科学根据,不过真正懂得它们的人太少,因此没有被人们重视和接受。   下面这则消息,就说明了这种状况:   中新网北京8月19日消息:霍金在昨天的科普报告过程中只赢得了两三次掌声,全场几乎没有会心的笑——他的理论太玄奥,以至于大多数来自北大、清华的学子都说没太听懂。   据北京晨报报导,昨天下午,北京国际会议中心排起数百米的长队。门口有人私下兜售门票--最少500元一张。询问退票的人也不少,大家都期待着一睹霍金风采。但两个小时的公众科普报告尚未结束,已有人提前退场——实在听不懂。   霍金这次讲的《宇宙的起源》,其基础是当代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弦论。真正懂得这个理论的人,都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敬畏、惊讶和震撼感。本文尝试用大家听得懂的语言,大致解说一下弦论的主要概念,以期让读者体会些敬畏和震撼,并一窥宇宙的奥秘。   我们从当代著名的哲学家施太格缪勒(Wolfgang Stegmuller)在《当代哲学主流》一书中写的一段名言开始。    他写道:“未来世代的人们,有一天会问: 二十世纪的失误是什么呢? 对这个问题,他们会回答说:在二十世纪,一方面唯物主义哲学(它把物质说成是唯一真正的实在)不仅在世界上许多国家成为现行官方世界观的组成部分,而且即 使在西方哲学中,譬如在所谓身心讨论的范围内, 也常常处于支配地位。   “但是另一方面,恰恰是这个物质概念始终是使这个世纪的科学感到最困难、最难解决和最难理解的概念。”   这就是说,一方面以“唯物主义”为标记的哲学广为流行,而另一方面“物质”究竟是什么?却又说不清。施太格缪勒正是在这里看到了“二十世纪的失误”。   你可能会问,究竟什么是物质?它为什么是科学感到最困难、最难解决和最难理解的概念?    早在古希腊时期,原子论者就猜想,物质是构成宇宙的永恒的砖块,万物从它所出,最后又复归于它,它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是世界过程绝对同一的起点和终 点。物质作为普遍的、不变的东西,必然是绝对的实体和基质。实体者,“实实在在”的客体之谓也。物质及其性质必须独立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是客观的实体。   后来,以牛顿力学为基础的经典物理学,继承了上述古代原子论的观点,把物质归结为具有某些绝对不变属性的质点的集合。质点概念本来是对作整体运动的固体的一种抽象,但它在液体、气体乃至热现象中的应用也获得了成功。   对于所有这些能够具有机械运动的物质形态,物理学称之为实物。在当时的自然哲学中.又称之为实体。把物质归结为物体,进而把物质看成实体,这同质量在牛顿力学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有关。   牛顿之所以把质量定义为“物质多少”的量度,就是因为在任何机械运动过程中,乃至在化学反应中,质量始终如一。质量被理所当然地看成是物质本身所绝对固有的,被看成物质不灭或实体不变原理的具体表现。   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经典物理学在十九世纪末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使得认为物质是绝对实体的唯物主义成了在二十世纪处于支配地位的哲学,正如前面引用的施太格缪勒的名言所讲的。   然而,二十世纪爱因斯坦发明的相对论开始揭示出了物质的实体观的谬误。首先,相对论证明质量与速度有关,同一个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考系,其质量就有不同的值。    想象一个人在推一辆没有任何阻力的小板车,只要持续推它,速度就会越来越快,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质量也越来越大,起初像车上堆满了木柴,然后好像是 装着钢铁,最后好像是装着一个地球……当小板车达到光速时,整个宇宙好像都装在了它上面——它的质量达到无穷大。这时,无论施加多大力,它也不能运动得再 快一些。   当物体运动接近光速时,不断地对物体施加能量,可物体速度的增加越来越难,那施加的能量去哪儿了呢?其实能量并没有消失,而是转化为了质量。爱因斯坦在说明物体的质量与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时,提出了著名的质能方程:能量等于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   不久后,科学家们发现了核裂变和链式反应,把部分质量变成巨大能量释放出来。现在知道原子弹的人,都相信质量可以转化成能量。   既然质量不再是不变的属性,那种认为质量是物质多少的量度的概念就失去了意义。既然物质与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能量并非“实体”,物质也就不能再被看作是实体。   与此同时,科学家对物质结构的认识也迅速深入发展。在本世纪30年代以前,经典物理学一直认为: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砖块”。1932年,科学家经过研究证实:原子是由电子、中子和质子组成的。   以后,科学家们把比原子核次一级的小粒子,如质子、中子等看作是物质微观结构的第三个层次,统称为基本粒子。   1964年,美国物理学家马雷。盖尔曼大胆地提出新理论:质子和中子并非是最基本的颗粒,它们是由一种更微小的东西——夸克构成的。   为了寻找夸克,全世界优秀的物理学家奋斗了20年,虽然一些实验现象证实了夸克的存在,然而单个的夸克至今未找到,人们始终不识庐山真面目。   对此,粒子学家们的解释是:夸克是极不稳定的、寿命极短的粒子,它只能在束缚态内稳定存在,而不能单个存在。   不仅如此,迄今人们所知道的300多种基本粒子中,除少数寿命特别长的稳定粒子(如光子、中微子、电子和质子)外,其它都是瞬息即逝的,也就是说,它们往往在诞生的瞬间就已夭折。   例如,通过弱相互作用衰变的粒子有20余种。其中π±介子的寿命大致为2.6×10-8秒,即π±介子经过一亿分之一秒就衰变成了其它粒子。   通过电磁相互作用衰变的粒子共两种,它们的寿命就要短得多了。π0介子的寿命是0.84×10-16秒,η介子的寿命是3×10-19秒。比起π±介子来,它们的寿命竟分别要短8~11个数量级。    寿命最短的,则要算通过强相互作用衰变的“共振态粒子”(如Δ粒子、Σ粒子等)。它们的伙伴特别多,占基本粒子家族成员的一半以上,共200多种。它们 的寿命之短达到了惊人的地步,以致于人们很难用确切的形容词来描述它们的衰变过程;粒子物理学家即使利用最优的实验手段也已无法直接测量它们,而只能用间 接的方法推算出它们的寿命。它们只能生活一千万亿亿分之一秒左右,即寿命大致是 10-28秒。   为什么绝大多数基本粒子都如此短命?如何理解我们的物质世界就是建立在这些瞬息即逝的“砖块”上?   在二十世纪的后期,物理学的一个前沿领域-弦论的发展又使我们对物质的看法更进了一步。   什么是“弦论”呢?    爱因斯坦在后半生中,一直在寻找统一场论,即一个能在单独的包罗万象的数学框架下描写自然界所有力的理论。他渴望以前人从未成功达到过的清晰来揭示宇宙 活动的奥秘,由此而展示的自然界的动人美丽和优雅。爱因斯坦未能实现他的梦,因为当时人们还不知道自然界的许多基本特征。但在他去世以后的半个世纪中,人 们已构筑起越来越完整的有关自然界的理论。   如今,相当一部分物理学家相信他们终于发现了一个框架,有可能把这些知识缝合成一个无缝的整体——一个单一的理论,一个能描述一切现象的理论,这就是弦论。它正在实现当年爱因斯坦满怀热情追求的统一理论的理想。   弦论可以用来描述引力和所有基本粒子。它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自然界的基本单元,如电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等等,看起来像粒子,实际上都是很小很小的一维弦的不同振动模式。正如小提琴上的弦,弦理论中的宇宙弦   (我们把弦论中的弦称作宇宙弦,以免与普通的弦混淆)可以作某些模式的振动。每种振动模式都对应有特殊的共振频率和波长。小提琴弦的一个共振频率对应于一个音阶,而宇宙弦的不同频率的振动对应于不同的质量和能量。   所有的基本粒子,如电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等等,都是宇宙弦的不同振动模式或振动激发态。每条宇宙弦的典型尺度约为长度的基本单位,即普朗克长度(10-33厘米)。   简言之,如果把宇宙看作是由宇宙弦组成的大海,那末基本粒子就像是水中的泡沫,它们不断在产生,也不断在湮灭。我们现实的物质世界,其实,是宇宙弦演奏的一曲壮丽的交响乐!   有人会说,把物质世界看是宇宙弦演奏的一曲交响乐,不正是与物质的对立面-意识有些相同了吗?是的。按照当前流行的观点,意识是完全基于物质基础(我们的脑)而存在,但意识不是一种具体的物质实在,因为没有人在进行脑科手术时在颅骨内发现过任何有形的“意识”的存在。   我们都知道贝多芬的交响乐,可以用一套乐器把它们演奏出来。但这套乐器本身并不是交响乐。意识是大脑演奏的交响乐。这个图像为理解“心物一元”,即意识和物质的统一,开辟了新途径。    有人还可能说,无论宇宙弦多小,无论人们能否观察到它们,宇宙弦总归是客观实在,它们是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单元,因此物质世界也应该是客观实在。此话不 准确。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单元是宇宙弦的各种可能的振动态,而不是宇宙弦自身,就像组成交响乐的单本单元是乐器上发出的每一个音符,而不是乐器自身一样。   在弦论之前,物质的实在性体现在组成客观世界的砖块是上百种原子,这些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等基本粒子组成。这些基本粒子都被当作是物质实体,都是组成物质世界的“超级砖块”,因而可以把物质世界看作是物质实体。   在弦论之中,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过去认为是组成客观世界的砖块的基本粒子,现在都是宇宙弦上的各种“音符”。多种多样的物质世界,真的成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物理学到此已进入了“自性本空”的境界!   有人会想,天啊!物质都不是客观实在了,那么,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是实在的吗?   回答是,有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就是实在的。    我们根据二十世纪自然科学的进展,可以用关系实在来取代绝对的物质实体,即主张事物不是孤立的、由固有质构成的实体,而是多种潜在因素缘起、显现的结 果。每一存有者,都以他物为根据,是一系列潜在因素结合生成的。“现象、实在和存有被限定在一组本质上不可分离的关系结构中”。   哲学家们在论述“关系实在”时,使用的哲学词汇,对你可能生涩难懂,我们还是用例子来解说。   我们看见一束红光,这是一个事件,是一个“果”。这个果,是由多种因缘聚合而产生的。   首先,是光的波长值,借用哲学家们熟悉的语言,这是“第一类性质”,这类性质还有如物体的广延性等,是物体自身内在所固有,它既不依赖于观察者,也不依赖它物,也就是说,它是无对而自行确立的。我们把这些第一性质,又称为“因”。   其次,我们还需要具备一些其它条作,如眼睛正好睁开,没有色盲,往正确方向看,以及眼与光源之间无障碍物,等等。我们把这些条件称为\\"关系参量\\",又称为\\"缘\\"。   这些因缘聚合,产生了红光这个果。“红色”这类颜色性质是“第二类性质”,其存在,至少部分地依赖于观察者。   “关系实在论”就是说,关系参量是不可消除的,没有它们,就不会有“看见红光”这个果,因而是实在的。   再举一个更清楚的例子。    要得到一棵苹果树,首先要有一粒苹果的种子,这是“因”。但是,单靠这粒种子,也不会长成一棵苹果树,比如:把种子放在仓库里,无论放多久也不会长出树 来。所以,单有因,是结不出果的。一定要将种子放在土壤中,并且要有适当的水分、阳光、温度、肥料等等的配合,种子才会发芽、长大,最后长成一棵苹果树, 结出苹果来。这里的土壤、水分、阳光、温度、肥料等等,就是“缘”。所以,“因”一定要配合适当的“缘”,在因缘和合之下,才能生出果来。    缘,是许多的配合条件。缘有好缘,也有不好的“恶”缘。因此即使是同样的种子,结出的果也就很不相同了。比如,把种子放进贫瘠的泥土里,或者施肥不够,苹 果树必然长得不大,结出的苹果,也不会好吃。假如把种子放在肥沃的土壤中,加上细心照料,结出的果实就会香甜、好吃。   由此可见,同样的因,遇到不同的缘,结出的果,便会很不相同。   同时,由于缘是由很多条件配合而成的,所以缘会不停地变化着。既然缘会影响果,而缘,又在那么多条件配合下产生作用,假如某个条件改变了,甚至消失了,那么,果便可能不再存在。   在苹果的例子中,如果天旱缺水,苹果树便会因之枯萎。所以,当因缘散尽之时,果就会灭。换句话说:“因缘和合而生,因缘散尽而灭。”   有的读者可能已经发现,以上这些关于苹果的文字,是转述潘宗光《佛教与人生》一书有关缘起法内容。所谓“关系”者,“缘”也,“关系实在论”其实与佛学缘起说的基本思想一致。   总之,在二十一世纪开始的时候,以“弦论”为代表的物理学,真正步入“缘起性空”的禅境了!   回头再看一下本文起头的那则消息,不难明白为何人们难以听懂霍金的那么生动的报告,原因就是:“物质是实体”的观念,在人们的心中太执着了!   佛学认为,物质世界的本质,就是缘起性空。藏识海(又名“如来藏”)是宇宙的本体。物质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风缘引起的海上波涛。   换言之,物质世界,就是风“缘”吹奏宇宙“本体”产生的交响乐。   《入楞伽经》云:“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洪流鼓冥壑。无有断绝时。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    这句偈语说:譬如一个大海,风平浪静,澄然湛寂,当阵阵烈风吹来时,使平静的大海,生起重重无尽的浪波。从此,便如万壑怒号,天地晦冥,再没有停息澄清 的时候了。宇宙的本体——藏识海(如来藏)本是澄然湛寂,随缘常住而不变的。因内外境风的吹荡,便使寂然清净的本体,随变为浪潮起伏,跟着生起前面七识的 种种作用。由此波浪互相撞击,奔腾澎湃,便转生一切境界,而无有止境了。   如经文所说:“青赤种种色。珂乳及石蜜。淡味众华果。日月与光明。非异非不异。海水起波浪。七识亦如是。心俱和合生。”   这句偈语说:须知世间种种色相,乃至如地下的矿物,林中的植物,与天上的日月光华等等,追溯根源,也都是由如来藏识一体的变相。这些物体和藏识,在本质上并非相异,可是当它们形成为万物之后,却不能说与心识的作用是无异的了。   譬如海水,既然转变成为波浪,波浪的形式与作用,和整个的海水便不同了;可是,波浪的根本,还是由海水所转变而来的。   由物的方面来说,万类的分齐差别(分化和归类)也都是从此一体所化生。由心的方面来说,七种识的分别作用,也都是由如来藏识所转生。又因心与物的和合,发生世间种种事情,于是,本来澄清的识海,便永无宁日了。   (按:青赤等种种物色,是指眼根色尘的对象。珂佩是指耳根声尘的对象。乳及石蜜,是指鼻根香尘的对象。淡味众华果,是指舌根味尘的对象。日月与光明,是指身根触尘的对象。)   这里,海水与波浪的关系,正是弦与音乐的关系。它们也正是物质世界与宇宙本体的关系。当我弄懂了这个道理的时候,心里充满了敬畏和震撼。   读到这里,你可能感到:“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   以上是朱教授的精辟论述,下面我(wyy1234)做一点简短的评论:既然物质不是实在的,只有关系是 实在的,那么借口中国生产力落后提出唯生产力的理论,搞资本主义复辟而倒退到私有制生产关系是完全错误的;只会做表面文章的资改派再也没有了任何的理论遮 羞布!只有解放了人民的先进生产关系,才能解放生产力,要解放生产力,必须首先是把人民解放了的生产关系;由解放了的人民在前面主动拉动生产力向前发展的 社会是好的社会,由于顽固的禁锢人民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只能被动畸形发展生产力(例如转基因)的社会是坏的社会。社会主义中国的广大人民强烈要求:回归 真正的社会主义,回归人人平等的先进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生产关系,这是真正的科学发展观!只有这样的发展才是真正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这样的发展才 能真正发展先进生产力!只有这样的发展才能真正发展先进文化! 关键字 : 物质 意识 唯物主义 评:从朱清时校长此文的境界非常高,站的很高,想的很深入,很接近事实了。在科学界有此等见识的人少的很。可见是位超凡脱俗的人物,会为中国作出较大的贡献。衷心希望南方科技大学在朱校长的带领下走的更远!
1552 次阅读|0 个评论
朱清时,教育改革的先锋还是先烈?
热度 9 pukin 2011-6-24 08:42
自从香港三位教授在《南方粥末》踢爆出走南科大的秘密,这几天科学网最热的帖子就是有关朱清时校长和南方科大的新闻了。 上图是我刚刚从科学网博客首页上截的画面,头条和博文精选第一条全让位于南科大和朱清时校长,当然,肖重发同志的博文点击率也赚大发了 科学网众多大牛小牛们写了N篇博文对南科大和朱清时从里到外来了个全方位的指点江山。我作为一个科学网的虾米博主,作为一个普通的围观者,既没有激扬文字的功力,也没有点石成金的水平,对南科大和朱校长只有抛两块土坯砖的力气 1、偌大的一个中国,难道就不能容忍一个另类的南方科大的存在? 朱清时校长无非就是想恢复百年前蔡元培提出的“教授治校”的办学思路,提出了去行政化的口号,结果被媒体过度解读和放大,效果反而适得其反。当然,这于朱清时本人的行事风格和口无遮拦不无关系。 2、南方科大的学习对象选错了! 南方科大一开始把目标定位在打造大陆版的香港科技大学,这个定位可能错了。首先,香港科大根本算不上世界一流大学,实际水平估计二流也都很勉强,只不过最近这几年《泰晤士报》的大学排行榜把香港科大排到了天上去。 法国的巴黎高师是世界著名大学里规模最小的高校,出过许多诺奖和菲尔茨奖获得者。巴黎高师每年只招收200来名学生,而且不授予学位,但学生质量举世闻名。 所以我认为南方科大的办学目标应该是打造中国版的巴黎高师! 3、南方科大当下最重要的任务 南方科大和朱清时校长现在已经快被铺天盖地的板砖和棍子打死了,所以最重要的任务是能否渡过最困难的时期而活下来,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只要活着就有绝地反击的机会! 最后,俺也来几句口号: 朱清时,挺住!南方科大,挺住!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3417 次阅读|9 个评论
给南科大及朱清时校长的四条建议
热度 15 lgmxxl 2011-6-24 07:09
南方科技大学因其香港科技大学合作团队三位成员的离开,再次成为人们热议的对象。人们不解,也感到迷茫,为何高调自称“以香港科技大学为模板”南方科技大学,容不下三位教授?三位教授为何如此痛批南科大及朱清时?作为一个傍观者,也作为一个高等教育的研究者,总想以“傍观者清”为借口,给南科大及朱清时校长提几条建议。 建议一:完善内部治理结构,但应以党委领导为底线 在大学事务中,第一位的应该引起领导重视的是学校的治理结构。治理结构是办好一所学校的前提条件、必要条件。不重视治理结构建设,或者治理结构混乱,就会引起人们的迷茫,也会造成学校工作的混乱与无序。南方科技大学,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理出一个较为科学实际的治理结构。从《南方科技大学管理暂行办法》来看(以下简称《办法》),南科大的治理结构包括:理事会、校长、校务委员会和校学术委员会(《办法》第14条)。单从此点来看,其治理结构中的功能分工不科学、不严谨,甚至存在相互的冲突。从《办法》看,理事会是南方科技大学的决策机构,理事会“由政府代表,南科大校长及管理团队、教职工等代表和社会知名人士等组成。理事会设理事长和副理事长,理事长由深圳市市长或市长委任的人员担任。理事由市政府聘任”(《办法》第15条)。但该《办法》同时也规定南科大“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办法》第5条);“校务委员会对学校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中重大事项进行决策”(《办法》第23条);“校学术委员会负责对学校教学、科研等重大学术事项进行审议”(《办法》第25条)。从以上表述中,可以看出:学校向理事会负责就是向深圳政府负责的;党委领导如何体现没有说明;学术委员会只有审议权,而无决定权。当下,南方科技大学应该认真研究本校的治理结构,并应在《南方科技大学章程》中予以体现。我想关键的有三点:厘清理事会构成及议事方式;明确党委决策职能;提高学术委员会对学术事务审议权的层次,比如扩大学术委员会审议内容的范围、规定学术委员会审议的事项,校务委员会对学术委员会的决议原则上予以尊重等。前两者可以确保南方科技大学的治理结构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有关公立大学治理结构的规定,确保南方科技大学的独立办学权利;后者可以使南方科技大学治理结构确保南方科技大学的“坚持追求卓越、学术自由、学者自律的大学精神”的实现(《办法》第5条)。 建议二:完善自主招生方案,但应以参加高考为底线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36条规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招生以统一入学考试为基本方式,结合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对特长显著、符合学校培养要求的,依据面试或者测试结果自主录取;高中阶段全面发展、表现优异的,推荐录取;符合条件、自愿到国家需要的行业、地区就业的,签订协议实行定向录取;对在实践岗位上作出突出贡献或具有特殊才能的人才,建立专门程序,破格录取”。从中可以看出,今后普通高校招生的方式主要有5种:择优录取、自主录取、推荐录取、定向录取、破格录取。虽然后四种是今后高考改革的一个方向,但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以统一入学考试为基本方式。从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的介绍来看,目前高考制度为广大群众所拥护,2007年的社会调查显示,95.7%的人认为现行的高考制度是公平的。这充分反映了社会对高考制度认可的程度,高考也被认为是当下最公平、最公正的选拔人才的制度。南方科技大学完全脱离高考,进行完全程度的自主招生,虽然出发点是选拔优秀人才,回答“钱学森之问”,但这种自主招生的形式并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下一步,南方科技大学应该认真完善自主招生制度。我的建议是学生参加高考是自主招生的底线与前提,在高考的基础上,可以赋予学校招生更大的自主权。像目前北大的自主招生,赋予招生的自主权就很大:校长推荐的学生,只需要过一本线即可录取;参加自主招生的学生,最多可以降低60分录取等,就是很好的方案。 建议三:完善教师聘任方案,但应以一定比例的全职教师为底线 办高水平大学,师资最为重要。一定数量的教师既是正常办学的保证,也是办高水平大学的保证。研究型大学的师生比一般控制在1:4至1:8的范围。南科大朱清时校长也说过,今后南科大的师生比保持在1:8左右。应该说,这是一个理性的数据,也是现实的数据。但南科大的办学实践却多少有点偏离了这一比例。根据香港科技大学三位教授的文章数据,南科大目前只有两位专职教授,且都是退休的教授,这着实是一个大失误。大学需要大师,大师是大学的灵魂。但大学更需要大量的中青年教师作支撑,中青年教师是大学的躯体。大学有躯体没有灵魂不行,大学只有灵魂而没有躯体将更不可行。真诚建议朱校长能够完善教师聘任方案,以原定的师生比1:8为底线,认真聘任具有学术潜力的中青年教师、教授。院士、退休知名教授只可作装饰,他们的优势在培养青年教师,他们时间和精力基本不允许他们从事本科生教学。 建议四:完善自己的筹建团队,但应以合法性为底线 从各个媒体的报道到来,现在的南科大委实只有一个校长朱清时在“一手遮天”,这着实让是对一位64岁老人的不爱护,也说明南科大至今没有解决好自己的“筹建团队”问题。我认为南科大至少应该建立三支“筹建团队”,一是顾问团队,二是学术团队,三是行政团队。真诚希望南科大能够尽快完成对两位副校长的任命,让两位副校长分担一些筹建工作。比较迫切的应该是学术团队和行政团队的组建。学术团队以教师聘任、学科规划、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等的筹备为重点。行政团队以校园建设、对外联络、后勤保障等的筹建为重点。顾问团队则应以国内外教育专家为主,给朱校长提供建校意见和建议。但不管是那个团队,都应以合法性为底线。合法性是指南科大的筹建过程应该符合法律法律的要求,符合大学办学规律与人们的文化期待。具体讲,顾问团队应该给朱校长提供国家办学的强制性规定,提供国内外大学实践所形成的基本大学办学规律。学术团队应该尊重大学办学规律,行政团队应该尊重国家的强制性规定。
个人分类: 大学英雄|6297 次阅读|5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4 03: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