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朱清时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朱清时

相关日志

不同意朱清时校长的说法
热度 4 xupeiyang 2012-6-6 09:03
朱校长否定中国大学30年的伟大成就,大学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 什么是优秀人才? 大学培养的学生到了在各行各业成为优秀人才,做出了出色的成绩、重要贡献。 朱清时说:   “近30年来,中国的大学没有培养出优秀人才来。”朱清时说,现在的大学都是以给学生输送知识为主。其实,真正优秀的人,首先应该有想象力。有想象力,才会创新;其次应该有很强的洞察力,能够发现事物之间的规律;最后应该有很好的记忆力。    朱清时说,今年该校招生,学生高考成绩只占60%,学校的考核成绩占30%。“这30%考的就是学生的想象力、洞察力和记忆力。”
个人分类: 教育问题|2980 次阅读|4 个评论
朱清时谈中国没有培养出优秀人才的原因
热度 9 tarimriver 2012-6-6 06:31
南科大校长朱清时院士对中国现在大学教育的评价是近 30 年没有培养出优秀人才,其原因是中国大学教育都是以给学生输送知识为主,忽视了其它能力的培养。优秀人才的朱清时标准是有想象力、洞察力和记忆力。有想象力,才会创新;其次应该有很强的洞察力,能够发现事物之间的规律;最后应该有很好的记忆力。 不知道作为特立独行的中国科技大,也就是朱校长曾经执掌10年帅印的学校是否培养出了优秀人才。 荀子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培养模式和教育环境对人才的成长具有重要影响。
3730 次阅读|15 个评论
[转载]南科大校长回应收编质疑:理想不能一步到位实现
JYH64J98Y99H 2012-6-2 19:20
南科大校长回应收编质疑:理想不能一步到位实现 2012年06月02日 来源:央视网 改革高考制度十年大学校长期间他多次呼吁,不经教育部批准的情况下,自主招生自授学位和文凭,63岁初任南方科技大学校长,他决定不再等待。自主招生教授制校他是一名只有40几个学生的大学校长,他也应该是中国最著名的大学校长,南科大去筹转正教育部批复招生方案,但是出发时的理想还能实现吗?《新闻1+1》2012年6月1日播出《朱清时:“南科”一梦?》,以下为内容实录: 节目导视: 永远相信未来,17岁考入大学时,他这样自勉。改革高考制度十年大学校长期间他多次呼吁,不经教育部批准的情况下,自主招生自授学位和文凭,63岁初任南方科技大学校长,他决定不再等待。自主招生教授制校他是一名只有40几个学生的大学校长,他也应该是中国最著名的大学校长,南科大去筹转正教育部批复招生方案,但是出发时的理想还能实现吗?《新闻1+1》今日专访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 主持人 白岩松:你好观众朋友,欢迎收看正在直播的《新闻1+1》。下一周6月7、8、9日,一年一度的高考就要进行了,在本周一所高校被教育部正式批复,你可以招生了,这个就是被引起广泛关注的南方科技大学,可想而知在离高考这么近的时间下,得到了这种准生证,作为校长他得忙成什么样,先开完大会,接着就要去跑几个省,跑码头,因为马上就要招生了,他得去做宣传和路演,今天他就赶到郑州,我们要专访他,那就是南方科技大学的校长朱清时,不过在之前我们还是了解一下获取准生证的南方科技大学。 解说: 5月29日南科大校长朱清时的一封公开信再次引发各界对南方科技大学的关注,这份封致2012年考生和家长的信,首次披露了南科大2012年的招生政策。信中说今年南科大将面向广东、山东、四川、安徽、河南、福建等八个省份,招收应届毕业生180人,并全部按理工科大类提前批次录取。为了培养创新人才学生在入学的前两年将不分专业。而这封公开信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南科大新版招生政策中,关于录取模式的改变。今年南科大的自主招生方式将采取基于高考的综合评价录取模式,其中高考成绩占60%,高中阶段平时成绩占10%,复试成绩占30%。这其中的复试考试在考生们参加完今年的全国统一高考后,可通过自荐和学校推荐两种方式在网上报名。复试的时间暂定为6月19日。而在南科大创校之初,便高举改革大旗,把自主招生高二学生,自授各类学位和文凭作为教改先行先试的重头内容。朱清时本人已再三强调,要借此重寻中国大学自主办学的自由,尝试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但是对比今年的最新的招生方式,很多人在问南科大还是出发时那个南科大吗? 白岩松:今年招180名学生,但是都要参加高考,但是高考所占的权重占到了60%这样的绝对控股的数字,因此这个消息一出来,很多人针对南方科技大学马上用收编了,被招安了等等这样的字眼去形容,到底怎么回事,接下来我们就连线此时在河南郑州的南方科技大学的校长朱清时。 朱校长您好, 朱清时: 主持人您好。 白岩松: 您一定听到了这两天人们这种各样的议论,面对这样的结果是不是一种妥协呢?如果是的话,您妥协了什么?而教育主管部门又妥协了什么? 朱清时: 我觉得用妥协这个词说的大了一点,任何理想的东西往往都不能一步到位就实现,尤其是教育改革这种复杂的事情,每前进一步都要取得共识,要不然就会摔跤,我觉得重要是朝着我们的目标已经前行了一大步。 白岩松: 会不会有一点失望呢,因为离您最初的想法似乎距离不小? 朱清时: 我的理解是我们最初的想象是理想的想法,是我们的长远目标,长远目标得靠一步一地走过去,积累小步成大步,这个是我们对这件事的看法。 白岩松: 今年一共要招180名学生,而且说是自主招生,您是按照一本线还是二本线来自主招生,您获得这种权益有多大? 朱清时: 我们的自主招生是教育部批准,是提前批次录取,给清华、北大在同一个时间招生,我们招生完了之后这些学生如果我们没有收的,就可以报一本的学校,被一本的学校录取。 白岩松: 这应该还是从某种角度来说南方科技大学获得的某种“优惠”接下来要关注其实此时此刻的朱清时校长是一个45名学生的大学校长,我们回头再看看这45名学生。 解说: 2011年6月,南方科技大学首届45名学生无一人踏入专门为他们准备好的高考考场,45名学生的这一举动,虽获得不少叫好一声,但是他们也收到了来自教育们的提醒,任何改革首先要坚持依法办学,要遵循国家基本的教育制度,教育部之所以再三强调依法办学,主要顾及到的是南科大首批学生的权益保障问题。 朱清时: 全世界的高校中都是自己学校授(学位)的,都不是教育部授的,我们国家的教育模式,所有学位都教育部授,这是原来计划经济留下来的东西,现在南极大(南方科技大学)的发展,现在遇到的最大的瓶颈,就是最大的障碍就是授学位的问题。 解说: 2012年南方科技大学招生方案获教育部批复,接下来他们能走的更远吗? 白岩松: 朱校长接下来我们也听听其他人士的声音,接下来我们连线的是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副院长熊丙齐。 熊院长您好,面对咱们期待了很久的南方科技大学这回终于获批,获得准生证,但是参加高考而且高考占的权重是60%,您是失望还是觉得这是希望的开始?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熊丙奇: 我觉得听到这个招生方案我感觉有一些失望。 白岩松: 为什么? 熊丙奇: 因为相对去年南科大学实行的全年自主招生,以及我们已经推行的80所自主招生来看,南科大这样的方案实际上就是集中录取,因此对于这样的以改革为旗帜的学校来说是有所退步的。 白岩松: 还有吗,失望的原因? 熊丙奇: 因为我觉得对我来讲,我一直期待南科大实行自主招生的方案,应该是借鉴香港地区的高校对这个自主招生的方式,就是在高考成绩公布之后学校自主提出申请成绩的要求,然后达到要求的同学再自主向南科大提出申请,南科大在结合高考成绩和中学学业成绩以及大学的面试考察进行录取,这样的招生方式实际上也是完全自主招生,有利于落实南科大的招生自主权,同时这样的一种方式对其他学校自主招生也是有关很大的一种借鉴或者示范意义。 白岩松: 我明白熊院长,其实您不希望南方科技大学一出生的时候就融入到了传统的高考的这条线路上。 熊丙奇: 是这样的。 白岩松: 你稍等,朱校长您刚才也听到熊院长的声音,你对他理想话的看法您的态度是什么? 朱清时: 我觉得熊院长说的是很对的,但是他们又不太了解我们的招生的细节,我们这次的招生就是类似于香港大学的自主招生,因为我们这个60%+10%+30%,实际上是把高考当做学生的一种测试,然后学校按照自己的办学目标,和对学生的要求加上自己的测试,再加上平时成绩,所以我们是很类似香港大学在国内自主招生的这种做法。 白岩松: 其实呢听到您两位的声音我想到一句话,就是一个高考各自解读,熊院长您同意朱校长的这种解读吗,我用一下他高考的测试,但是还是按照我们的来,没有强调这60%或者是40%。 熊丙奇: 我觉得他主要是纳入集中录取的提前期,这种性质就改变了,因为投档权是由政府部门掌控,而对学生的选权也没有增加,学校只是增加了有限的自主权,把自主招生和我们目前的统一的高考集中向下的一种方式,它不是学校真正意义上自主招生。因此如果说不是放在提前期里面,我认可是自主招生,如果放在集中里面去就改变了自主招生的性质。 白岩松: 熊院长再问您一个问题,那您是否接受理想是理想,但是我们终究要面对现实,这样或许退半步但是对方也退了半步,难道不是形成一种进步吗,接下来的发展也许会按照自己的理想去前进,你接受这种看法吗? 熊丙奇: 我接受这种看法,但是它是否是真的迂回曲折,今后是否有进步还看接下来的行动,如果说就是这样定掉了,那这样我们是非常失望的,如果说我们在现实情况下做一个退步,为了未来更好的进步,我们还有一个期待。能不能有进步还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南科大学这样的改革方案的认识,如果大家觉得这样的方案不是自主招生了已经是很大的中国的进步了,我们就难需求真正意义的自主招生。另外一方面就我们的教育部门、国家政府是不是真正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规划纲要所制定的招生改革思路,就是政府改革管理,专业机构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都是选择来推进我们的高考改革,如果国家进一步与这样的改革精神进行改革,南科大的未来还是值得期待的。 白岩松: 明白,非常感谢熊院长。朱校长刚才听也听到了,其实他依然在失望中抱有某种期待,您怎么回应他,是不是迂回还是要前进的,而不是这就很满足了。 朱清时: 我觉得熊院长对我们如何招生还了解不够,我现在在各个省宣传,也就是我们解释我们的招生办法。第一个我们跟过去的高考招生方法本质不同,就是我们没有120%的提档线的限制,我们把在高考结束之后凡是愿意报考南科大的学生,我们进行能力测试,这个能力测试的范围是很大的,在他们测试完之后,我们再结合高考的成绩,高考成绩公布再结合高考成绩确定录取的名单,所以我们这个测试跟熊院长说的方法有一个很本质的差别,就是我们是没有120%的提档线,我们是很大的自主权在考生中间选择的。 白岩松: 您是注意到熊院长其实昨天和今天发表了这篇文章,谈到了120%的提档线,我也注意到了,这个是有区别的,刚才熊院长可谈到的是未来不能满足到这儿,还有一个更大的突进和改革变化。 朱清时: 是的,我觉得我们现在是前进了一步,这一步是什么呢,就是往国际化方向走了一步,像在美国也有类似高考的考试叫做SAT,美国的中学生都要参加SAT考试,用这个成绩申请哈弗、斯坦福这些学校,美国这些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目标和特点,对学生又有新的要求,比如说哈佛要求,学生要有领导才能才收,并不是说你SAT考100分,当了状元我就一定收,它是要有自己的要求。 白岩松: 南科大还是要强调自己的要求和准则。其实在前进中也有很多的变数,比如说有一些老师走了而且还发表了批评的一些声音,我们来听一下。 解说: 目前南科大已签约聘请65名教职人员,但根据朱清时的计划,南科大需要招聘330位校工,包括特聘20到30蒙领军教授,目前的南科技与它的设想还相差甚远。之前,朱清时希望接受新华社采访时曾说,只有教授才知道什么样的事能干,什么样的事不能干,所以教授要对学校的运作有发言权,教授治校并不是教授管理学校,而是依据教授的思想和意愿来管理学校。 朱清时: 南科大要建立一支一流的教授队伍,竞争机制是必不可少的,一定要保持高校的新陈代谢,新陈代谢一方面用我们的薪酬、住房、福利设施来吸引他们回来。还有就是在南科大工作的前景非常之好,吸引他们,另外也是要有一个淘汰机制。 解说: 在备受关注的副校长一职上,2011年7月17号,南科大理事会上聘任曾任财经大学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院长的覃正来担任南科大副校长,但是另一个副校长职位却始终没能找到合适的人选,不仅引进人才困难重重,已经加入的也会出现问题。 2011年6月香港科学大学教授李晓原李泽湘、励建书三位南科大的核心创校成员,授权《南方周末》发表公开信阐明他们与朱清时校长在办学理念上的分歧,悄然退出南科大。三位去职的教授在公开信上说,一个发油管理团队、学科框架、学术教员团队、内部管理制度课程大纲,发展路径规划等空头大学,用什么来奢谈高教改革呢? 白岩松: 南方科技大学一路走来非常的不容易,各种各样的风波总是存在,朱校长会不会现在是学生有45人,现在终于今年又可能到180人了,学生来了但是你期待的很多老师却可能走了,不一定来,会有这种情 况发生吗? 朱清时: 恰恰相反,我们去年下半年到今年这几个月招聘了65位教授,水平都很高,刚才说的有个学术副校长人选实际上我们已经有目标了,但是真正这种好的一流的人才,都不是说你一招聘马上就会来的,他们都有一个滞后,我想在今年七月份以后,我们招聘的这些教授和包括副校长人选就会陆续到位,南科大现在人才招聘形势大好,我相信在两三年之内我们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的目标,就是招到330位一流的教授人才,这种办成研究性大学。 白岩松: 我也注意到教育部一给了你们准生证之后,您马上给天下的父母考生的父母写了一封公开信,这里强调了要考你南科的学生,可是优惠条件不少,我看一年开出了一年好几万的吸引力的钱,是不是现在 也是无奈的方法,当这个牌子还没有这么响,还需要用物质方面吸引更优秀的孩子愿意到你这里来? 朱清时: 不是,只有一点,就是抵消学费,这一点是对考生的优惠,因为我们在做教改实验,我们希望参加的人越多越好,他们付出的物质上的代价越少越好。另外两条就是优秀的学生我们入学以后就到研究所的实验室里头,可以实验从事工作得到每年一到两万的补贴,这个是一种新的改革的做法,就是让大学生在学习阶段就开始从事研究。另外一个就是我们从社会上募捐了一笔钱,我们想支持农村,给城市里头贫困家庭的孩子,让他们在学校里头衣食无忧,所以这样的孩子我们给他每年一万的生活补贴,这些是我们从社会上募捐来的。 白岩松: 接下来关注的是关于去行政化,这也是南方科技大学在筹建的时候相当吸引公众和社会的一个目标,能做到吗? 解说: 能否去行政化,一直是南科大备受关注的焦点。 朱清时: 去行政化其实遇到了很大困难,这个困难首先还不是上级行政部门对我们学校的干预,首先是我们现在招管理人员就很难招,大多数人都还是喜欢有行政级别。 解说: 去行政化是南科大的最高目标,也是朱清时创办南科大的初衷,朱清时曾说去行政化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做成的,要有个过程,我们是一所公立学校,公办学校就是花政府的钱,你既要花政府的钱又不要政府的官员来干预,恐怕这个必须要有种新的机制才行。在朱清时眼中,这种新机制就是理事会制度,而中国高校建立真正的理事会南科大是第一个。2011年7月16号,南科大召开首次理会,从名单上看有一半是政府官员,另一半是学校校长和企业家,对此朱清时解释说,南科大建设理事会首先的问题是理事会说了算不算,如果理事会的决议政府部门不理你,那理事会也形同虚设,为了让理事会能说了算,我们当然最自然的是请市长担任理事长,然后把市里主管部门的头头请来做理事,这样理事会上的决议才可能说了算。 白岩松: 朱校长,说去行政化,大家都觉得校院之内这么做了,但是现实操作起来您自己也知道不容易,买个电脑想要最后在学校里都很难,然后教育部给你们的批复可以正式招生的时候,坐在你旁边的不也是两位深圳市的有关的领导吗,您觉得这一点是不是最难的? 朱清时: 去行政化是我们南科大的长远目标,因为学校要有活力,首先得恢复学校的本来面目就是学术机构,不是靠谁的官大谁说了算,但是要做到这一点非常之困难,正如刚才片子说的,现在我们的招聘管理人员就遇到了困难,因为社会上的主流意识还是行政化的,要招到志同道合的人愿意到南科大来奉献还是比较困难的。 白岩松: 朱校长我注意到您是用了长久是要去行政化,是否您心理已经做了准备?可能是两三年,可见的未来里头的时候恐怕还得行政化这么解读对吗? 朱清时: 是这样的,我想两三年是太短的时间了,在要真正去行政化成功给整个社会大背景要衔接好,那可能要一二十年以后才可能做到,两三年之内我们只能够积小步成大步一小步一小步的走,就包括我们建立理事会。 白岩松: 这可能不太让人过瘾,但是毕竟是现实,这里我只针对您一个问题,您的聘期是两年半,已经过了两年半了您还剩下不到两年半的时间,您会续聘吗? 朱清时: 因为我的年龄原因和身体原因,我希望能够有更年轻的人挑这副担子,我们在努力物色这样的人,比如说我刚才说的,我们从国外请学术副校长,我们请的一些领军教授,我想他们中间有人在我离任期到了之后就可能挑起这副担子。 白岩松: 但愿您的这个回答不被我解读是一个,您太累了,这种累不光是体力,还有一个面对错综复杂的环境,您觉得实在很难,其实南方科大一路走来就是很难,我们关注一下这样的历程。 解说: 朱清时、南科大,从2009年两个名字就被紧紧捆绑在了一起。 朱清时: 我刚到南科大接受聘书之后,我发现社会舆论都是同行者,很多人在支持,所以我觉得并不孤独,我现在做的事情可能是一生当中最有意思的。 解说: 随后的道路有意思吗,我们不知道朱清时真实的感受,2010年12月16号始终没有拿到教育部招生许可证的南方科技大学在网上公布了自己的招生计划,朱清时在致报考南方科技大学考生的一封信中称,南科大迈出的一小步将是我国高校改革的一大步。 朱清时: 我们发油教育的部的大印,盖的文凭做依靠,我们的学生毕业能不能被社会接受,完全靠我们的教学质量。 解说: 45名实验班学生,两名退学,三名来自香港大学的教授因理念不合离开团队,还有南科大副校长职位马拉松式的选举,一次又一次朱清时和南科大被推到舆论的浪尖。 朱清时: 我到深圳来了不久我就发现困难远远大于我们的想象,最根本的困难是什么,现在这个氛围是你可以不改革,但是你不可以犯错误,哪怕不是犯错误,你做的事别人不能理解,也不可以。 陈国良: 他是一个改革家,他对改革始终在心里不会放下,其实我理解,朱清时教授的心里他是愿意把他在中国科大做校长高校改革的试点。他想在深圳来(完成)。 白岩松: 朱校长接下来这个问题一定还要问您,如果还是倒退三年前知道会是今天这样一个局面的话,三年前您会接受聘任吗? 朱清时: 我想我会的,因为我是想实现钱学森的愿望,钱学森的问题就是所谓我们国家没有培养一流创新人才的大学,我想把国际上成功的经验引到中国来,看看建这样一所大学遇到什么困难,我们怎么克服这些困难,最后能够达到什么目标,这是一个很大的教育性的实验,做这个实验过程本身是很值得的。 白岩松: 您累吗朱校长? 朱清时: 我当然很累,因为从一个零开始建一所学校,事无巨细都要操心,那是很累的。 白岩松: 非常希望您的所有的累从历史的角度看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并且也是推动历史当中的一部分。 朱清时: 谢谢。 白岩松: 当然我们也更加希望南方科技大学今后的路能走的更快一点,因为毕竟在几年当中寄托了太多人对改革的一种期待。
个人分类: 博视坊间|175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教授:北大等培养利己者 他们掌权比贪官可怕
毛宁波 2012-5-4 06:28
[转载]教授:北大等培养利己者 他们掌权比贪官可怕
钱理群 本报记者 贺延光摄 “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   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在武汉大学老校长刘道玉召集的“《理想大学》专题研讨会”上语惊四座。这段话被参会嘉宾上了微博后,迅速被转发3.5万次。 钱理群是为了应和刘道玉的观点“北大清华再争状元就没有希望。”北大清华尚且如此,其他的研究型大学的前途又在哪里?   参加本次会议的嘉宾大多是教育界有影响的专家和学者:上海师范大学前校长杨德广、北京师范大学前副校长顾明远、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等。他们不仅讨论当下高等教育的问题所在,更是努力为改变现状开出药方描绘出自己心中理想的大学。   世界高等教育正处于十字路口   五大危机威胁着今天的大学   “当前,不仅仅是中国,整个世界大学正处在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十字路口。大学的危机,既有思想危机,也有结构性和质量上的危机。”刘道玉说,高等教育经过近千年的发展,无论是西方或是东方,正在或已经陷入危机之中。   第一重危机,人类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严重生存危机的挑战,而各国的大学对此基本上是束手无策或者熟视无睹,既不能从理论上又不能从实践上提出任何化解这些危机的根本性的对策。   第二重危机,面临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终身学习和“非学校化社会”已经或隐或现地展现出来。大学究竟是什么?教师的作用是什么?大学生又将怎样学习?这些都有待人们去探讨,用比尔·盖茨的话说“也许将来大学会变革得面目全非”,当下的高校还没有拿出对策。   第三重危机,功利主义的专业化教育,导致学生素质严重下降,学术视野短浅,尤其在国内高校,不仅出现不了大师,甚至还难于承担从事综合性大科学的研究之任。   第四重危机,学风浮躁,急功近利,金钱主义盛行,虽然技术成果日新月异,但重大基础性研究却少有根本的突破。   第五重危机,在追求“一流大学”的“一片喧哗”声驱使下,追求豪华成风,大楼宾馆林立,教育成本剧增,债台高筑,纳税人不堪重负。   刘道玉呼吁:大学财务危机已是全球性问题,大学必须从精神到物质的追求上返璞归真!   十名现象说明学有余力非常重要   陈省身点拨少年班学生别考满分   美国能源部部长朱棣文上学时成绩在十名左右徘徊,而哥哥朱筑文则一直保持班级第一。工作之后,朱棣文当上教授时哥哥是副教授,朱棣文获得诺贝尔奖时哥哥当上正教授。   杭州天长小学教师周武将这一现象称为“第十名现象”:小学期间前几名的“尖子”在升入初中、高中、大学(乃至工作之后)有相当一部分会“淡出”优秀行列,而许多名列第十名左右的学生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竟很出人意料地表现出色。   在以培养优秀人才为己任的刘道玉看来,知识能力的过度开发会抑制人的能力和发展。保持第一名要用掉学生太多的精力,状元不能代表什么。“北大清华几乎招去了所有的状元,他们培养出来的人才又怎么样?如果继续争状元,过去让我钦佩的北大清华就没有前途没有希望。”   南方科技大学创校校长朱清时非常赞同刘道玉的观点。   他说,数学大师陈省身生前为中科大少年班题词:不要考100分。   朱清时解释,原生态的学生一般考试能得七八十分,要想得100分要下好几倍的努力,训练得非常熟练才能不出小错。要争这100分,就需要浪费很多时间和资源,相当于土地要施10遍化肥,最后学生的创造力都被磨灭了。   实用主义击溃一些大学最后底线   社会上腐败现象都可在大学找到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峰幽默地指出,大学生世俗化很厉害,过去杜甫说“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现在一些学生在校园里泉水就已经浊了。   朱清时也是这个观点,贪腐之风进入校园,高校道德高地已经失守,社会上很多腐败现象都可以在大学里找到。高校对学生应该是科学素养、人文素养、道德的全面培养,而文凭泡沫让高教背离了教育的本意。不仅忽视了学生的成人成才教育,连专业课都是一个“混”字!   他用一名留学生的经历来佐证自己的观点。   一名在麻省理工学院(MIT)读大二的中国留学生是世界奥林匹克物理竞赛金奖获得者,高中毕业被保送北大。他觉得大学的日子基本上是在“混”中度过:一个学期选10门,甚至更多的课都没问题,只要考试通过就可以了。   到了MIT,虽然只选了5门课,但他感到异常的繁忙:每门课老师都要求大量的阅读,有的课还必须做大量的实验,稍微掉以轻心就跟不上。晚上在图书馆熬夜看书到深夜更是十分普遍。   这名留学生感叹:“我以前上的哪是大学啊!”   与会者认为,一些中国高校在飞速壮大的过程中迷失了自己,甚至丢掉了它的老师苏联高校和美国高校的治学精神。   钱理群欣喜地告诉大家,在基层中小学教师中,出现了一批教育理想主义者,他们用静悄悄的方式开启教育改革。他们值得大学教师学习。   教育需要乌托邦   不能再让铜臭腐蚀大学精神   刘道玉,32岁在讲师的位置上当了副教务长,39岁任武大党委副书记,43岁当上教育部高教司司长,48岁任武大校长,54岁被免职,后来创办民办小学的教育实验也失败了,却不改初衷。他认为,大学必须返璞归真。要彻底摒弃豪华办学的做派,使大学回归到中世纪的模式,因为那时大学“没有任何我们认为是显而易见的物质存在的属性”。   在科学研究中,有些研究项目并不需要经费,如牛顿和爱因斯坦的重大发现不需要一分钱。因此,当代一味的追求豪华、浮躁和铜臭味腐蚀了大学的灵魂,致使大学精神丧失殆尽。   西南联大的案例屡屡被提及。这所在民族危难之际临时组合的大学,就是欧洲中世纪大学的活样板:在庙宇或简易平房上课,教授住土坯农舍,入不敷出,需要典当家产养家糊口。但是,她在8年间却创造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从她培养的学生中涌现出了两个诺贝尔奖获得者、7个“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和172个中外籍院士。   “教育需要乌托邦。”年近八十的刘道玉说,柏拉图设想的由“哲学王”治理的理想国,终究没有建立起来;卢梭设想的爱弥尔式的理想公民,也没有培养出来,但《理想国》和《爱弥尔》却成了2000多年来人们仍然阅读的教育经典。卢梭曾经说,“只要柏拉图的《理想国》和卢梭的《爱弥尔》留存在世,纵然所有教育著作被毁,教育园地依然还是馥郁芬芳。”这就是理想的作用,它们会激励人们在理想的道路上前行。
个人分类: 中国大学逸事|200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南科大校长朱清时谈“转正”之后:南科大改革将走得更远
whyhoo 2012-4-27 14:52
4月24日,教育部同意建立南方科技大学的消息对外公布。南科大从获准筹建到宣布“转正”,仅用一年多时间,而通常类似情况需要耗时三至五年。有媒体在报道这则新闻时,用上了引发美好遐想的标题:南科大的春天。南科大正式建立意味着回归传统体制还是站在新起点上继续探索?筹建之初,南科大追求的“去行政化”、“自主招生”等改革理念,如今还会坚持吗?南科大今年招生的规模、方式怎样?4月26日,记者带着社会广泛关注的这些热点问题专访了南科大创校校长、中科院院士朱清时。 这是中国高等教育界一件大喜事 记者:朱校长您好!此时此刻,您如何评价学校“转正”? 朱清时:“去筹转正”是南科大建设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时刻,是南科大建校史上特大的事情,是深圳市乃至中国高等教育界的一件大喜事。很值得高兴。 2009年9月10日,我从深圳市领导王荣手中接过聘书,获聘南科大校长。当时,王荣同志鼓励我放开手来干。他说,深圳是一个创造奇迹、实现梦想的地方,这里没有多少历史包袱和传统框架束缚。南科大若能探索和推出一套好的体制和机制,可能是对中国高等教育最大的贡献。 两年多来,南科大筹建工作迅速推进。在推进校园建设、完善硬件设施、开展教改实验等方面,特别是在构建现代大学治理结构、完善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探索,取得阶段性成效。南科大“转正”给筹建工作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记者:南科大从获准筹建到教育部批准“转正”仅用一年三个多月,比三年预期时间缩短一半多,这可否解读为教育部对南科大改革的认同和支持? 朱清时:教育部也很希望对教育改革进行试点,但是改革能到什么地步还需要探索。教育部这次迅速批准建立南科大,就表明了对改革的有力支持。可以说,教育部通过改革常规审批的方式对南科大改革进行了有力支持。 “转正”后更有利于教改探索 记者:有舆论认为,南科大“转正”意味着回归传统体制,是被政府“收编”,您怎么看? 朱清时:“转正”表明南科大筹建期已经结束,意味着南科大的改革进入到合法的平台上。学校没有正式身份时,除了招生,其他工作也会遇到阻碍。南科大获准立校,成为依法办学的高校品牌,这是一件好事儿。我们可以在合法平台上,进行我们所希望进行的改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推进依法治教。《南方科技大学管理暂行办法》也规定要“依法自主办学”。此次教育部在批准南科大建立的通知中也要求,遵守《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的基本精神,依法办学,遵循国家基本教育制度。因此,南科大“转正”既不是回归传统体制,也不是什么被“收编”,而是依法治国理念在教育领域的体现,是法制对教育改革的支持、保障。 记者:“转正”之后,南科大教育改革会不会面对更多条条框框,以致放慢改革步伐甚至放弃改革? 朱清时:对南科大下一步的教育改革,我们有很多想法,明确的态度就是要把改革实验做到底。南科大“转正”后拥有合法办学的平台,更有利于探索改革途径。当然,改革的做法能不能都行得通,取决于各种条件。但,我们将坚持改革。 《教育部关于同意建立南方科技大学的通知》要求南科大在办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探索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为广东省、深圳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贡献。这就是我们下一步推进教育改革的方向。 “去行政化”关键是立法治校 记者:记得朱校长就任南科大创校校长时说过,将力推“去行政化”。请问这方面南科大是否取得实质性进展?还会有哪些新举措? 朱清时:南科大从筹建开始就提出“去行政化”,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回归大学本色——变行政主导为学术主导,由官员治校转为教授治学管理模式。从筹建开始到正式建立,南科大正是以此为原则探索招生改革、学科专业设置,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南科大的“去行政化”并不是不要行政管理,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取消大学的行政级别。我们学校去行政化最主要的工作是立法,用法的形式规定学校的运行,就会减少行政干扰。将原来的行政管理转变成行政服务,让行政职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更好地为南科大教、学、研服务。 记者:理事会治理机制是南科大在探索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方面的一项重要尝试。这种新的大学治理模式和传统大学管理相比有哪些优势?它能够促进自主办学、学术自由吗? 朱清时:深圳市政府颁布的《南方科技大学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南科大“遵循理事会治理、教授治学、学术自治的原则”。2011年7月16日,南科大第一届理事会成立并召开第一次会议。 南科大创新学校治理机制,实行国际一流大学行之有效的理事会治理机制,这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有益探索和尝试,是政府对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重要创新,也是南科大开展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的重要内容。 南科大理事会由政府代表、南科大校长及管理团队、教职工等代表和社会知名人士等组成,是学校的决策机构,而全面主持学校教学、科研和其他行政管理工作的权力则由校长行使。理事会治理模式界定了政府、学校、社会的关系,有利于实现政校分离、管办分离,让政府退出学校微观管理,减少行政干预,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理事会比政府离学校更近,更了解学校的实情和需求,更容易形成、支持符合教育规律的决策;理事会吸纳了社会知名人士加入,有利于凝聚社会智慧和力量,及时响应社会需要,群策群力,迅速建成国际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今年招生希望采取改革的方法 记者:南科大获准建立,是否意味着招生必须回到高考体制? 朱清时:教育部批准南科大建立,但是怎么招生得另外发文件、另外批。如果按照常规招生的话,就是把我们的方案发到教育部,等到高考完毕后考生自己报名,然后一批、二批,一本、二本、三本这样录取。但是我们希望采取改革的方法,坚持我们的改革,在招生方法采用与常规有些不一样的举措。但这需要经过教育部审批。 记者:去年3月,南科大教改实验班开课。在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路方面,迈出了哪些重要步子? 朱清时:教改试验班开学,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美国《科学》杂志评选对2011年全球科技产生影响力的重大新闻事件,“南科大教改实验班开学”与“神舟八号飞船和天宫一号对接成功”并列入选。我们成立了致仁书院,对学生实行书院管理。致仁书院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领军教授唐叔贤兼任首任院长,同时委派教授担任学生导师,建立了师生密切交流的互动机制。实验班实行小班化教学,一二年级集中学习理、工、文史、社会基础课程,从大三开始专业学习。我们还制定了个性化培养方案,鼓励学生按照兴趣学习,保证培养质量。 (光明日报记者 易运文) 原文见 http://edu.gmw.cn/2012-04/27/content_4047076.htm
个人分类: 教育|1015 次阅读|0 个评论
“南科大转正”——寄托着我国未来发展的希望
热度 7 woaipi 2012-4-27 14:21
“南科大转正”的消息第一时间有腾讯新闻弹出,我便迅速的打开该条消息浏览,后来打开科学网也看到了该消息,那一刻说实话,心里还是蛮高兴,因为我一直在关注着南科大的发展,虽然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在读研究生。 也许,是在两年前,我知道了南科大,具体是什么把它介绍给我,此刻有些模糊,也许是朱清时校长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发言的新闻,也许是南科大首次进行自主招生的新闻等,我不知道是哪个,因为每一条都很有震撼力。从那一刻起,我默默的关注南科大的发展,期待它有着美好的明天。 还记得两年前的那40个南科大——学生拒绝参加高考,是一件一时轰动社会的大事,是在颠覆中国由来已久的人才选拔制度。社会上声称他们是教育改革的“实验小白鼠”,但是我觉得他们是好样的,如果我也在那个时期,我也会选择走进南科大,选择一个发展自我的环境。现在有多少孩子能够找到自己的爱好,有多少孩子能够知道自己的特长,而又有多少人是在为自己的兴趣而读书,也许真的很少,而我自己都不确定是否自己找到了兴趣,但是我肯定的是在位生活而读书。 由此可见,中国的教育制度确实需要改革,人才选拔机制更要改革,因为我不是权威的专家,所以在此也不敢妄加评论中国的教育制度,只是结合自己的经历,以及身边的人和了解到的事实来浅谈一下看法: 首先,从我自己而言,我是来自人口大省和考生大省,但是教育资源小省,因为偌大的一个省,中国文明的发源地连一所像样的大学都没有,在我考学的那个年代,全省考生一百多万,而全国各个高校给的全部招生名额只有五十多万,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也就是说再怎么努力,还是会有一半的人没有书读,更别提住在偏远山村的孩子,很多选择了辍学(因为我的小学同学上大学的只有3/23个人),而每年的分数线更是高的很,一本线在580分以上,二本530左右,就连三本还400多分,想上清华、北大,没有680左右,只能望洋兴叹,哎,悲催!不过现在情况好了些,招生可以达到70%以上,好大学的计划名额多了那么几个,我还是很知足的。 其次,谈学习兴趣,为兴趣而读书,最近很具影响力的大学生,中南大学——刘璐,“西塔潘猜想”的证明者,国内最年轻的教授,目前正在参评“2011年度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 http://stu.people.com.cn/GB/241217/17678755.html ,以及之前获得全球影响力人物等,他的成功很大程度来源于兴趣,没有兴趣他会去看那难懂的数学公式,没有兴趣,他会去泡图书馆看外文的数学书等,所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现在大学早已经不是陪养学生兴趣的地方,而是“产品加工厂”毕业证书就是合格证,但是是否真正合格,那就需要到社会中进行检验,也是我们国家出不了大师的缘由! 最后,我们来看一则报道: “ 华人学者陈志坚获美国科学院分子生物学奖 ”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4/262890.shtm , 这是陈志坚继获得2005年度美国海克曼(Norman Hackerman)化学奖、2007年度美国德克萨斯医学、工程和科学院颁发的德克萨斯研究最高奖——杜奈尔(Edith and Peter O Donell)奖之后,再次获得美国科学界大奖。该奖自从1962年以来,共发给60名科学家。其中14名获得诺贝尔奖。 陈志坚1985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生物系,1986年又考取了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攻读博士,5年后获得纽约州立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从1997年起,陈志坚在美国拥有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先后担任分子生物学系助理教授、副教授、终身教授。2005年,陈志坚成为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的研究员。该研究所是一家为全美最优秀的生命科学家提供资助的富有卓越声望的非盈利型研究机构,聚集了美国生命科学及其相关交叉学科领域最活跃、最富创新能力、最高水平的研究力量。目前该研究所的研究员中,有15位获得诺贝尔奖,有140多位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此新闻发表后,第一时间看到科学网的博友评论“要是在中国连工作都找不到,还能拿大奖,是因为他的母校——福建师范大学,不是985、211”,也许这是一句玩笑,但这也是事实,是中国招聘人才制度的趋向,若没有好的教育背景,确实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 从以上几点分析,觉得教育改革试点“南科大”是必须的,是中国强国的需要,是未来发展的需要,希望南科大能够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南科加油! 援引“ 南科大教授张贤科赋诗庆祝学校获教育部批准建立”一首诗: 南科去筹颂 张贤科 南风薰暖又一春, 科苑缤纷播庆云。 去却乍暖还寒意, 筹举盛世经纶人。
4629 次阅读|10 个评论
大学的理事会和党委会
westman 2012-4-27 10:27
四月底,倍受关注的南方科技大学,终于得到教育部的批准。南方科大校长朱清时在接受访谈时表示,南方科大与其他大学一样,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并认为,理事会制度与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并不矛盾,两者的分工也存在着根本的不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主要针对学校在日常运作中遇到的问题;而理事会并不关心日常事务,它主要面向诸如校长、副校长的选拔与任命,学校不同时期的预决算等关乎学校发展方向的大事。两者也存在着本质的差别,不可混为一谈。” 理事会或董事会,是欧美各国大学的最高决策机构,在我国,与这一机构对应的是党委会。理事会、董事会和党委会有何不同?理事会、董事会是多元化利益主体(政府、老师、学生、企业、社会、校友等)在大学内部的一个映射,不同主体的利益诉求通过理事会、董事会的平台得到体现;而大学党委会应该是执政党和政府在大学的一种权力延伸。 欧美的大学体制,在中国确实不能照搬;中国的大学制度,确实也需要与时俱进。人家的精华需要拿来,中国的特色需要保留。两条原则应该得到彰显:一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是必须的。二是师生的利益诉求、社会公众对大学的期待,也要在大学有适当的表达机制。 怎么办呢?我觉得朱校长的提法是现实的。他对党委会与理事会职能的区分,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
5366 次阅读|0 个评论
对2011科学网年度人物朱清时的评论
热度 1 luoxc 2012-4-16 21:25
我是非常敬重朱清时的,也完全理解他在教育界推行去行政化改革的初衷。其实去行政化这个改革在科技界更为重要,是中华民族能否振兴的关键。 我和朱清时是中科院青海盐湖研究所的同事,前几天在科学网发表了 1999 年和 2004 年给朱清时的两封信,谈到了 83 年,他刚从美国回来,我帮他解决分子力场计算程序错误一事。下面我再补充两点,幸许对朱清时南方科大的探索,乃至我国的科研教育改革有所裨益。 一、朱清时出国前缺乏算法教育,(也是我国出国访问学者和留学人员的普遍现象)而算法恰恰是现代科技的核心技术,到国外是学不到的,关键算法化钱也买不到。(国内只有李国杰院士认识到这点,并批评国内计算机教育重硬件不重软件,软件教育重偏程不重算法。) 我们曾为程序是否有错争论过叁次。开始,朱以为麻省管理计算机工程师象他一样坦诚,在他刚算完一组分子力场数据,就违规从计算机里给他打了一份原程序,以履行作为“朋友”的承诺,怎么会是假的呢!?而不相信我这个从中学数学老师考到盐湖所的助理工程师。后来没办法,用画程序框图破译这个程序,发现这是一个专门对付不懂算法的中国学者的,早就在计算机里备好的,在计算机里还能不停算的(不显示出错信息的死循环)严重错误程序,改都没法改!最后,只保留原程序的输入输出部分,中间关键的计算矩阵特征值部分,用我调试通过的国内程序替代,其余的迷魂阵( GO TO 满天飞语句)全部去掉,得以计算正确。 二、朱清时目前还不适应计算机引发的数学革命,特别是计算革命。这一情况,在我国科教界也是普遍存在的,也是我国教育培养不出一流人才,科研出不了一流成果的关键所在。 其实这一情况在国外 80 年代,也是普遍存在的,所以 90 年代有詹姆斯 . 马丁的《计算机引发的经营革命》(原名生存之路)一书。 美国最早适应这种转变的,都是年轻的直观主义学派精英,大多在美国国防部、航空航天部门。我是 93 年,从李国杰院士从国外参加人工智能学术会回国,介绍如何采用直观主义构造性算法,解决形式主义人工智能学派,数十年都无法解决的智能控制问题:“火星观测器自动行走控制”,了解到这一情况,从而开始了对直观主义学派的历史和应用现状进行考察。考察的结果创立了我的全新数学观。(已在科学网我的博客上发表) 1999 年,我的全新数学观刚成稿时,就寄给朱清时,请他提意见。可能是他并不理解我的全新数学观,又知道我的性格和科学态度,没有十足的把握,和特别能说服人的实例,是不会轻易推出科研成果的,所以至今未发表任何意见。 后来发现,直观主义数学,特别是早期的直观主义数学观点,在我国科教界历来是排斥的,当然朱清时也不例外。目前,只有少数归国学者意识到这点,但没有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光证明可行是不够的)我用全新数学观指导下的计算实验技术,开发出的“智神装箱技术”,生动地体现了如何根据生产现场提出的世界难题,构造模型和算法,直接解决问题产生效益,不存在研究转化问题。 因此,我认为朱清时的改革,在政府的支持下,可能会成功;但他创办世界一流“研究性大学”肯定是不会成功的。因为我的全新数学观和马丁的研究都表明,遵循自然规律,对人类有益的基础研究,可以在生产现场进行。 最后,以我在 2004 年给朱清时信的最后一段,作为我对此次评选的期望:能组织包括吴文俊院士、李国杰院士在内的专家,对全新数学观进行评估。 维纳创立控制论的过程,说明创新的火花是在跨学科的激烈辩论中产生的。只有在这种既宽松又毫不留情面的思想交锋中,才有可能发现基本问题,取得新的突破。我倡导思辩学风就是基于此。真理是越辩越明的,关键是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和时间的考验。只有如此,才可除去浮躁,振兴中华。 罗祥存 2012-4-16 手机: 15274996564 Lxc01@tom.com
个人分类: 全新数学观|3786 次阅读|1 个评论
1999年、2004年给朱清时信摘录
热度 1 luoxc 2012-4-12 15:07
前言 发表两封给朱清时的往信,是想说明:要振兴中华,承担民族脊梁的知识分子,必须发杨“武死战!文死谏”这种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魂。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包粽子、划龙舟就是为了追回屈原“文死谏”这种不屈的精神。 还想说明的是科学研究一定不能浮躁,不能为名利所动。我们开放学西方,主要应学西方科学先驱哥白尼、伽里略等坚持真理,为科学献身的精神,才是振兴中华民族的正道。 后来朱清时虽然没有直接帮助我(太忙了),还是通过中科大深圳研究院给过我一些帮助。 朱清石 : 你好 ! 祥智装箱技术是我参加深圳国际高新技术交易会网上交易的项目 ,( 项目号 990713VA04020), 也是我们分别 15 年以来我公开发表的第一个项目 . 16 年前 (83 年底 ), 你在盐湖所学术委员会上力排众议支持我的 ” 深水盐田日晒工艺优化计算“课题,引发了我在计算机模拟基础上,对计算实验技术的全面而深入的研究。祥智装箱技术是我采用计算实验技术开发出来的第一个项目。 我在全新数学观的基础上创立的计算实验技术,是以人为中心,以计箅机软硬件为实验仪器,用实验方法解决计算机应用问题的技术。相对于虚拟现实技术而言,可以称之为虚拟猜想技术。计算实验技术最初源自我为鲍永恩处理地下卤水动态电模拟数据( 79 年)。实际上,当年我为你调试分子力场程序,也是采用了计算实验原始的朴素的思想和方法,才得以迅速排除错误正确运行的。 计算实验的关键技术可用一句话来概括:建立近似模型求精确解。这里包括两项技术:快速近似建模技术和快速求精确解技术。开发祥智装箱技术的过程完整地再现了这两项技术的实施步骤。由于祥智装箱软件计算的过程就是证明的过程,涉及公司秘密,故短期内不便公开。好在祥智装箱技术是可视技术,可以设计一个随机抽样实验来评估它的实际效果。特别是对于瓦楞纸箱可以突破现行理论装箱数这一事实,最能说明问题。实际上,祥智装箱技术已经解决了令国际权威机构头痛的物流标准化问题,并将对现行 ISO 的理论和方法产生重大影响。 计算实验技术是中国算术与西方计算实现技术,在数学直观主义学派理论指导下有机结合的产物。计算实验技术在计算机的帮助下,不仅使中国算术构造性方法涣发出青春,同时,使西方数学摆脱了几千年的包袱而变得更加实用了。数学是什么?这个至今争论不休的问题从此有了明确的答案:数学作为工具应归属广义语言学,这是数学的本质属性;数学作为方法可归属广义科学技术学,这是数学的表面属性。这就是我的全新数学观。其实,很早就有许多著名数学家感到,数学像音乐和艺术一样,具有原始的独创性,而不具备客观的有理性,只是苦于没有方法来实现这种想法。用计算实验技术开发祥智装箱技术的步骤和文艺作品的创作过程是一致的,而和现行软件工程方法有本质区别。有可能我是世界上第一个绕过软件泥潭, 55 岁了还可开发世界一流软件的人。 多年来,我研究应用计箅实验技术得到许多重要结果。了解我的人很难理解我的方法,不了解我的人以为我是疯子。因此,这些重要结果都没有公开发表。 在科学的追求上,我们在情感上是相通的。在国内,你是唯一既了解我,又能理解我的方法,并有能力帮助我的人。目前,高交会已临近,希望你能向国家科委,外经贸委推荐我的计算实验技术和祥智装箱技术。 祝 全家好! 罗样存 { 即罗志农) 一九九九年八月二十二日 朱清时 你好! 我们虽合作过项目,但除了谈工作外,没有任何交往。君子之交淡如水,我们各自忙自己的工作,但心是相通的,都希望振兴中华。我对你的了解,主要是你爱人告诉我的。别人从美国回来带八大件,而你主要是带实验仪器、计算机和资料,使我对你非常敬重。当年我找到你从美国带回软件的错误时,我的朋友和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出于善意和恶意均劝我要留一手,不要把软件交给你,至少也要立项,有我的名字才行。因为最初黄应璜主任给我安排工作,是移植程序,这是程序组的正常工作,故没有立项,但前题是原程序必须是正确的。编过软件的人都知道,找出程序错误并改正,比自己编这个程序要困难得多;而你从麻省带回的程序,不仅有故意设置的算法错误,还有故意设置的逻辑障碍。我们曾为这个程序是否有错发生过争论,如果不是采用计算实验技术,是不可能那么快就确定肯定是程序错,而决定用程序框图破译程序。为了振兴中华,我最反对的就是窝里斗。我几次上你家谈工作,看见床上床下满是资料,这种精神深深感动了我。我们的国家刚经历十年动乱,小平同志拨乱反正,我才有机会调盐湖所,你才有可能赴麻省深造。当时所里有人制造留学无用论,想给改革开放抹黑,我觉得有责任尽我所能,帮助你尽快解决分子力场计算软件,用国外学到的知识,为国家作出贡献,为改革开放争光。 我从小立志振兴中华,希望和一切志同道合者共同实现我们祖辈的百年宿愿。 83 年你在所学术会上,力排众议支持我用计算机模拟技术,独立承担“深水盐田日晒工艺优化计算” 课题,想必也是基于这种每个科技工作者都应具备的共同责任感。非常遗憾,你很快就调离盐湖所,我的工作缺乏必要地支持,但我仍坚持在野外建微机站,现场取数据建模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当时深水盐田日晒工艺工业试验设计方案不满足模拟试验要求,在实施中也有问题,我在所学术会上提出,但没有结果。为了继续这个课题的研究,我放弃了当时所领导要我学外语争取出国和在职读研究生的优厚条件(虽然没接受,但我终生都不会忘记他们对我的关怀),调化工部长沙化学矿山设计研究院。 我调长化院是长化院领导提出的,征求我意见,唯一要求就是要参与青海项目。后来发现并不是要我搞青海钾肥厂课题,而是要我解决七五国家重点项目攻关课题“开阳磷矿规模优化”。该课题 85 年开始,希望用系统工程的方法解决大型工业项目综合评估问题。系统工程的评估主要困难是数学规划问题,实质是算法复杂性问题,至今仍是世界难题。我接手时已是 89 年,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没有经费,只有 8 位微机),采用维纳创立控制论的方法,和采矿、计经、计算机多专业工程师配合,废寝忘食工作,终于取得初步结果。在这个课题中,首次定义了计算实验技术,对我全新数学观的建立起了关键作用。没想到电算站负责人,数次趁我不在,中断我的计算,想盗我的软件,最后发展到开我抽屉偷原程序被我发现。我非常气愤,到院监察室控告了他这种非法行为。但院里包庇他,不但不处理,反而对我实施报复。开始我觉得很奇怪,课题是院处室布置下来的,完成后整个技术资料包括软件都要上交,作为室领导为什么要偷呢!后来我才知道这个课题院里没有立项,也不可能立项,是哄着我干的。因为原项目把国家的钱化光了,搞了个虚假鉴定,可能是国家科委 ( 主任宋健是系统工程方面的权威 ) 通不过,才叫我搞的,还不能叫别人知道是我搞的。 94 年我 50 岁时,院里叫我下岗,是非常恶毒的做法。当年在你的支持下,我化了整整十年时间,以盐田日晒模型为中心,两头延伸到采卤模型和排卤模型,用输卤模型连结,构造盐湖开采设施优化设计和过程优化控制统一的多目标模型。这一模型可以实现 79 年联合国支助 50 万美元,由美国大盐湖专家提出的就地采卤、日晒、排卤方案,可为国家节省 30% 到 70% 的投资,达数十亿元,节省的运行费用更可观。但后来采用开采石油的模型来开采卤水,又不考虑实施条件,盲目采用以色列深水晒卤,不知浪费了多少钱! 95 年我到国家监察部控告了院里某些领导的违法违纪事实,但没有回音。后来我卖掉了家里的彩电、冰箱,继续在全新数学观的指导下,进行现代物流信息系统优化研究, 96 年我最困难时身上只有 6 元钱。后来应聘到一台资企业,做现代物流和信息策划,才稍有好转。 96 年底到深圳打工,无人能接受我在全新数学观下开发软件的思想。 98 年我在做 ERP 投资项目策划过程中,偶然听到几个年轻人在争论能否开发出集装箱装长方体货箱最优算法软件。年轻人的头是西安交大管理工程硕士孙超,他们组建的天蔚公司,是在深圳最早推广应用北京利玛从美国引进的 MRPII 软件的公司。他们有的说能开发,有的说肯定不行,凡是亲自动手试过的,都得不到结果。据孙超说,曾请教过老师,只证明有最优解,且最优解不止一个。仔细听过他们的辩论,非常感兴趣,觉得只有采用全新数学观下的计算实验技术才有可能解决这个难题,并且这个问题的解决在现代物流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于是,立即辞去工作,自筹资金, 98 年底即开发出软件。在做计算实验优化的过程中,超过理论装箱数。这个结果在我最初的算法说明书里是没有估计到的,开始我以为程序有问题,反复用各种办法核查了三天三夜,最终用笔划出装箱图,证明这个结果是合理的和可以实施的。接着反复做计算实验,证实了在一般情况下也是正确的,终于印证了全新数学观的正确。 后来和国防科技大学数学和系统工程系的教授,清华组合数学博士导卢开澄教授讨论过这个问题,均明确指出是世界难题,不要去作形式主义数学证明。 能超出理论装箱数这一结果,是目前理论界、工程界、企业界,乃至一般科技工作者都无法接受的。因此,我把这一结果,比作当年北非日全食观测,证实光线的确会转弯,从而印证了相对论。随信附上深圳商报转载文章“爱因斯坦:奇迹难重演?”,我自幼在高校长大,曾深入分析过爱因斯坦和爱迪生的生平和成才之路,在学生时代就一直保持独立的自由思考,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从不人云亦云。 78 年我是放弃报考中科大殷涌泉教授概率统计研究生,调盐湖所的。后来又多次放弃学历教育,也是因为我当时思考的问题,已超出教学大纲,不可能通过在校学习解决。实际上,我调盐湖所后,受维纳创立控制论思想的影响,一直把自己的方向定位在边缘学科,定位在现有教材没有的内容上,定位在实际应用上。 寄上 99 年高交会上智神装箱技术项目建议书的附件:《罗祥存先生介绍》和《计算实验技术介绍》,以及《我的全新数学观》、《唯冠集团实施智神装箱技术建议书和补充材料》。其中《计算实验技术介绍》提到吴文俊院士关于中国古算思想在计算机时代对数学未来发展的重要。其它材料和我网站上公布的材料,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明智神装箱技术在国际上处于绝对领先地位。 以上成果,是 20 年前由你力排众议支持开始,为了振兴中华,我放弃除生命以外的几乎所有得到的,其中凝聚了我对国家、对民族的忠诚。你是中国科技大学校长,肩负振兴中华的重任。 99 年我给你写信,以及 2000 年给江主席写信请求帮助,均是因为有人企图以非法途径窃取智神装箱技术,我希望卖给国家和值得我信赖的人。当年你表示由于专业的限制,不便向国家推荐。由于当时我本人也是刚进入集装箱物流核心领域,又缺乏过硬的应用实例,故不便再为难你。现在五年过去了,不仅有过硬的应用实例,亦得到市场认可,我准备的专利申请文本,实际上已达到申报国际标准要求。同时,我在全新数学观下创立的计算实验技术,最初的目的,就是希望把基础研究数学模型和生产现场模型统一起来,直接产生效益,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未来的发展应是十分重要的。我再次给你写信请求帮助,不仅是给我一个机会,也是给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一次真正振兴强盛的机会。 维纳创立控制论的过程,说明创新的火花是在跨学科的激烈辩论中产生的。只有在这种既宽松又毫不留情面的思想交锋中,才有可能发现基本问题,取得新的突破。我倡导思辩学风就是基于此。真理是越辩越明的,关键是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和时间的考验。只有如此,才可除去浮躁,振兴中华。 祝你全家 春节愉快! 罗祥存 2004 年元月 7 日
个人分类: 全新数学观|2868 次阅读|3 个评论
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朱清时院士)
king500 2012-4-7 12:13
作者:南方科技大学创校校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 朱清时 讲座视频网址: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TsONApPwaR0/ 序言   二十世纪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有趣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人类一面尽情地享受着自然科学创造的巨大物质财富: 核能、激光、电子技术, 等等,一面却不了解甚至不接受它的一些基本观念。其实这些观念有大量严谨的科学根据,不过真正懂得它们的人太少,因此没有被人们重视和接受。   下面这则消息,就说明了这种状况:   中新网北京 2006 年 8 月 19 日 消息:霍金在昨天的科普报告过程中只赢得了两三次掌声,全场几乎没有会心的笑——他的理论太玄奥,以至于大多数来自北大、清华的学子都说没太听懂。   据北京晨报报导,昨天下午,北京国际会议中心排起数百米的长队。门口有人私下兜售门票 -- 最少 500 元一张。询问退票的人也不少,大家都期待着一睹霍金风采。但两个小时的公众科普报告尚未结束,已有人提前退场——实在听不懂。   霍金这次讲的《宇宙的起源》,其基础是当代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 - 弦论。真正懂得这个理论的人,都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敬畏、惊讶和震撼感。本文尝试用大家听得懂的语言,大致解说一下弦论的主要概念,以期让读者体会些敬畏和震撼,并一窥宇宙的奥秘。   我们从当代著名的哲学家施太格缪勒( Wolfgang Stegmuller )在《当代哲学主流》一书中写的一段名言开始。   他写道:“未来世代的人们,有一天会问: 二十世纪的失误是什么呢?对这个问题,他们会回答说:在二十世纪,一方面唯物主义哲学 ( 它把物质说成是唯一真正的实在 ) 不仅在世界上许多国家成为现行官方世界观的组成部分,而且即使在西方哲学中,譬如在所谓身心讨论的范围内,也常常处于支配地位。   “但是另一方面,恰恰是这个物质概念始终是使这个世纪的科学感到最困难、最难解决和最难理解的概念。”   这就是说,一方面以“唯物主义”为标记的哲学广为流行,而另一方面“物质”究竟是什么?却又说不清。施太格缪勒正是在这里看到了“二十世纪的失误”。   你可能会问,究竟什么是物质?它为什么是科学感到最困难、最难解决和最难理解的概念?   早在古希腊时代,原子论者就猜想,物质是构成宇宙的永恒的砖块,万物从它所出,最后又复归于它,它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是世界过程绝对同一的起点和终点。物质作为普遍的、不变的东西,必然是绝对的实体和基质。实体者,“实实在在”的客体之谓也。物质及其性质必须独立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是客观的实体。   后来,以牛顿力学为基础的经典物理学,继承了上述古代原子论的观点,把物质归结为具有某些绝对不变属性的质点的集合。质点概念本来是对作整体运动的固体的一种抽象,但它在液体、气体乃至热现象中的应用也获得了成功。   对于所有这些能够具有机械运动的物质形态,物理学称之为实物。在当时的自然哲学中 , 又称之为实体。把物质归结为物体,进而把 物质看成实体,这同质量在牛顿力学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有关。   牛顿之所以把质量定义为“物质多少”的量度,就是因为在任何机械运动过程中,乃至在化学反应中,质量始终如一。质量被理所当 然地看成是物质本身所绝对固有的,被看成物质不灭或实体不变原理的具体表现。   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经典物理学在十九世纪末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使得认为物质是绝对实体的唯物主义成了在二十世纪处于支配地位 的哲学,正如前面引用的施太格缪勒的名言所讲的。   然而,二十世纪爱因斯坦发明的相对论开始揭示出了物质的实体观的谬误。首先,相对论证明质量与速度有关,同一个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考系,其质量就有不同的值。   想象一个人在推一辆没有任何阻力的小板车,只要持续推它,速度就会越来越快,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质量也越来越大,起初像车上堆满了木柴,然后好像是装着钢铁,最后好像是装着一个地球……当小板车达到光速时,整个宇宙好像都装在了它上面——它的质量达到无穷大。这时,无论施加多大力,它也不能运动得再快一些。   当物体运动接近光速时,不断地对物体施加能量,可物体速度的增加越来越难,那施加的能量去哪儿了呢?其实能量并没有消失,而是转化为了质量。爱因斯坦在说明物体的质量与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时,提出了著名的质能方程:能量等于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   不久后,科学家们发现了核裂变和链式反应,把部分质量变成巨大能量释放出来。现在知道原子弹的人,都相信质量可以转化成能量 。   既然质量不再是不变的属性,那种认为质量是物质多少的量度的概念就失去了意义。既然物质与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能量并非“ 实体”,物质也就不能再被看作是实体。   与此同时,科学家对物质结构的认识也迅速深入发展。在本世纪 30 年代以前,经典物理学一直认为: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砖块”。 1932 年,科学家经过研究证实:原子是由电子、中子和质子组成的。   以后,科学家们把比原子核次一级的小粒子,如质子、中子等看作是物质微观结构的第三个层次,统称为基本粒子。    1964 年,美国物理学家马雷。盖尔曼大胆地提出新理论:质子和中子并非是最基本的颗粒,它们是由一种更微小的东西——夸克构成 的。   为了寻找夸克,全世界优秀的物理学家奋斗了 20 年,虽然一些实验现象证实了夸克的存在,然而单个的夸克至今未找到,人们始终不识庐山真面目。   对此,粒子学家们的解释是:夸克是极不稳定的、寿命极短的粒子,它只能在束缚态内稳定存在,而不能单个存在。   不仅如此,迄今人们所知道的 300 多种基本粒子中,除少数寿命特别长的稳定粒子(如光子、中微子、电子和质子)外,其它都是瞬息即逝的,也就是说,它们往往在诞生的瞬间就已夭折。   例如,通过弱相互作用衰变的粒子有 20 余种。其中,π±介子的寿命大致为 2.6 × 10-8 秒,即π±介子经过一亿分之一秒就衰变成了其它粒子。   通过电磁相互作用衰变的粒子共两种,它们的寿命就要短得多了。π 0 介子的寿命是 0.84 × 10-16 秒,η介子的寿命是 3 × 10-19 秒。比 起π±介子来,它们的寿命竟分别要短 8 ~ 11 个数量级。   寿命最短的,则要算通过强相互作用衰变的“共振态粒子”(如Δ粒子、Σ粒子等)。它们的伙伴特别多,占基本粒子家族成员的一半以上,共 200 多种。它们的寿命之短达到了惊人的地步,以致于人们很难用确切的形容词来描述它们的衰变过程;粒子物理学家即使利用最优的实验手段也已无法直接测量它们,而只能用间接的方法推算出它们的寿命。它们只能生活一千万亿亿分之一秒左右,即寿命大致是 10-28 秒 。   为什么绝大多数基本粒子都如此短命?如何理解我们的物质世界就是建立在这些瞬息即逝的“砖块”上?   在二十世纪的后期,物理学的一个前沿领域 - 弦论的发展又使我们对物质的看法更进了一步。   什么是“弦论”呢?   爱因斯坦在后半生中,一直在寻找统一场论,即一个能在单独的包罗万象的数学框架下描写自然界所有力的理论。他渴望以前人从未 成功达到过的清晰来揭示宇宙活动的奥秘,由此而展示的自然界的动人美丽和优雅。爱因斯坦未能实现他的梦,因为当时人们还不知道自然界 的许多基本特征。但在他去世以后的半个世纪中,人们已构筑起越来越完整的有关自然界的理论。   如今,相当一部分物理学家相信他们终于发现了一个框架,有可能把这些知识缝合成一个无缝的整体——一个单一的理论,一个能描述一切现象的理论,这就是弦论。它正在实现当年爱因斯坦满怀热情追求的统一理论的理想。   弦论可以用来描述引力和所有基本粒子。它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自然界的基本单元,如电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等等,看起来像粒子,实际上都是很小很小的一维弦的不同振动模式。正如小提琴上的弦,弦理论中的宇宙弦(我们把弦论中的弦称作宇宙弦,以免与普通的弦混淆)可以作某些模式的振动。每种振动模式都对应有特殊的共振频率和波长。小提琴弦的一个共振频率对应于一个音阶,而宇宙弦的不同频率的振动对应于不同的质量和能量。   所有的基本粒子,如电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等等,都是宇宙弦的不同振动模式或振动激发态。每条宇宙弦的典型尺度约为长度的基本单位,即普朗克长度( 10 -33 厘米 )。   简言之,如果把宇宙看作是由宇宙弦组成的大海,那末基本粒子就像是水中的泡沫,它们不断在产生,也不断在湮灭。我们现实的物质世界,其实,是宇宙弦演奏的一曲壮丽的交响乐!   有人会说,把物质世界看是宇宙弦演奏的一曲交响乐,不正是与物质的对立面 - 意识有些相同了吗?是的。按照当前流行的观点,意识是完全基于物质基础 ( 我们的脑 ) 而存在,但意识不是一种具体的物质实在,因为没有人在进行脑科手术时在颅骨内发现过任何有形的“意识” 的存在。   我们都知道贝多芬的交响乐,可以用一套乐器把它们演奏出来。但这套乐器本身并不是交响乐。意识是大脑演奏的交响乐。这个图像为理解“心物一元”,即意识和物质的统一,开辟了新途径。   有人还可能说,无论宇宙弦多小,无论人们能否观察到它们,宇宙弦总归是客观实在,它们是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单元,因此物质世 界也应该是客观实在。此话不准确。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单元是宇宙弦的各种可能的振动态,而不是宇宙弦自身,就像组成交响乐的单本单元 是乐器上发出的每一个音符,而不是乐器自身一样。   在弦论之前,物质的实在性体现在组成客观世界的砖块是上百种原子,这些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等基本粒子组成。这些基本 粒子都被当作是物质实体,都是组成物质世界的“超级砖块”,因而可以把物质世界看作是物质实体。   在弦论之中,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过去认为是组成客观世界的砖块的基本粒子,现在都是宇宙弦上的各种“音符”。多种多样的物 质世界,真的成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物理学到此已进入了“自性本空”的境界!   有人会想,天啊!物质都不是客观实在了,那么,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是实在的吗 ?   回答是,有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就是实在的。   我们根据二十世纪自然科学的进展,可以用关系实在来取代绝对的物质实体,即主张事物不是孤立的、由固有质构成的实体,而是多种潜在因素缘起、显现的结果。每一存有者,都以他物为根据,是一系列潜在因素结合生成的。“现象、实在和存有被限定在一组本质上不可 分离的关系结构中”。   哲学家们在论述“关系实在”时,使用的哲学词汇,对你可能生涩难懂,我们还是用例子来解说。   我们看见一束红光,这是一个事件,是一个“果”。这个果,是由多种因缘聚合而产生的。   首先,是光的波长值,借用哲学家们熟悉的语言,这是“第一类性质”,这类性质还有如物体的广延性等,是物体自身内在所固有,它既不依赖于观察者,也不依赖它物,也就是说,它是无对而自行确立的。我们把这些第一性质,又称为“因”。   其次,我们还需要具备一些其它条作,如眼睛正好睁开,没有色盲,往正确方向看,以及眼与光源之间无障碍物,等等。我们把这些 条件称为 " 关系参量 " ,又称为 " 缘 " 。   这些因缘聚合,产生了红光这个果。“红色”这类颜色性质是“第二类性质”,其存在,至少部分地依赖于观察者。   “关系实在论”就是说,关系参量是不可消除的,没有它们,就不会有“看见红光”这个果,因而是实在的。   再举一个更清楚的例子。   要得到一棵苹果树,首先要有一粒苹果的种子,这是“因”。但是,单靠这粒种子,也不会长成一棵苹果树,比如:把种子放在仓库 里,无论放多久也不会长出树来。所以,单有因,是结不出果的。一定要将种子放在土壤中,并且要有适当的水分、阳光、温度、肥料等等的 配合,种子才会发芽、长大,最后长成一棵苹果树,结出苹果来。这里的土壤、水分、阳光、温度、肥料等等,就是“缘”。所以,“因”一 定要配合适当的“缘”,在因缘和合之下,才能生出果来。   缘,是许多的配合条件。缘有好缘,也有不好的“恶”缘。因此即使是同样的种子,结出的果也就很不相同了。比如,把种子放进贫 瘠的泥土里,或者施肥不够,苹果树必然长得不大,结出的苹果,也不会好吃。假如把种子放在肥沃的土壤中,加上细心照料,结出的果实就 会香甜、好吃。   由此可见,同样的因,遇到不同的缘,结出的果,便会很不相同。   同时,由于缘是由很多条件配合而成的,所以缘会不停地变化着。既然缘会影响果,而缘,又在那么多条件配合下产生作用,假如某 个条件改变了,甚至消失了,那么,果便可能不再存在。   在苹果的例子中,如果天旱缺水,苹果树便会因之枯萎。所以,当因缘散尽之时,果就会灭。换句话说:“因缘和合而生,因缘散尽而灭。”   有的读者可能已经发现,以上这些关于苹果的文字,是转述潘宗光《佛教与人生》一书有关缘起法内容。所谓“关系”者,“缘”也 ,“关系实在论”其实与佛学缘起说的基本思想一致。   总之,在二十一世纪开始的时候,以“弦论”为代表的物理学,真正步入“缘起性空”的禅境了!   回头再看一下本文起头的那则消息,不难明白为何人们难以听懂霍金的那么生动的报告,原因就是:“物质是实体”的观念,在人们 的心中太执着了!   佛学认为,物质世界的本质,就是缘起性空。藏识海(又名“如来藏”)是宇宙的本体。物质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风缘引起的海上 波涛。   换言之,物质世界,就是风“缘”吹奏宇宙“本体”产生的交响乐。   《入楞伽经》云:“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洪流鼓冥壑。无有断绝时。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   这句偈语说:譬如一个大海,风平浪静,澄然湛寂,当阵阵烈风吹来时,使平静的大海,生起重重无尽的浪波。从此,便如万壑怒号,天地晦 冥,再没有停息澄清的时候了。宇宙的本体——藏识海(如来藏)本是澄然湛寂,随缘常住而不变的。因内外境风的吹荡,便使寂然清净的本体,随变为浪潮起伏,跟着生起前面七识的种种作用。由此波浪互相撞击,奔腾澎湃,便转生一切境界,而无有止境了。   如经文所说:“青赤种种色。珂乳及石蜜。淡味众华果。日月与光明。非异非不异。海水起波浪。七识亦如是。心俱和合生。”   这句偈语说:须知世间种种色相,乃至如地下的矿物,林中的植物,与天上的日月光华等等,追溯根源,也都是由如来藏识一体的变 相。这些物体和藏识,在本质上并非相异,可是当它们形成为万物之后,却不能说与心识的作用是无异的了。   譬如海水,既然转变成为波浪,波浪的形式与作用,和整个的海水便不同了;可是,波浪的根本,还是由海水所转变而来的。   由物的方面来说,万类的分齐差别(分化和归类)也都是从此一体所化生。由心的方面来说,七种识的分别作用,也都是由如来藏识 所转生。又因心与物的和合,发生世间种种事情,于是,本来澄清的识海,便永无宁日了。   (按:青赤等种种物色,是指眼根色尘的对象。珂佩是指耳根声尘的对象。乳及石蜜,是指鼻根香尘的对象。淡味众华果,是指舌根 味尘的对象。日月与光明,是指身根触尘的对象。)   这里,海水与波浪的关系,正是弦与音乐的关系。它们也正是物质世界与宇宙本体的关系。当我弄懂了这个道理的时候,心里充满了 敬畏和震撼。   读到这里,你可能感到:“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       附录:                    霍金演讲录:宇宙的起源           【专题】霍金:让思想在宇宙的最深处飞扬                   2002-08-16 19:10   宇宙起源的问题有点像这个古老的问题:是先有鸡呢,还是先有蛋。换句话说,就是何物创生宇宙,又是何物创生该物呢?也许宇宙,或者创生它的东西已经存在了无限久的时间,并不需要被创生。直到不久之前,科学家们还一直试图回避这样的问题,觉得它们与其说是属于科学,不如说是属于形而上学或宗教的问题,然而,人们在过去几年发现,科学定律甚至在宇宙的开端也是成立的。在那种情形下,宇宙可以是自足的,并由科学定律所完全确定。   关于宇宙是否并如何启始的争论贯穿了整个记载的历史。基本上存在两个思想学派。许多早期的传统,以及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认为宇宙是相当近的过去创生的。 ( 十七世纪时邬谢尔主教算出宇宙诞生的日期是公元前 4004 年,这个数目是由把在旧约圣经中人物的年龄加起来而得到的。 ) 承认人类在文化和技术上的明显进化,是近代出现的支持上述思想的一个事实。我们记得那种业绩的首创者或者这种技术的发展者。可以如此这般地进行论证,即我们不可能存在了那许久;因为否则的话,我们应比目前更加先进才对。事实上,圣经的创世日期和上次冰河期结束相差不多,而这似乎正是现代人类首次出现的时候。   另一方面,还有诸如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的一些人,他们不喜欢宇宙有个开端的思想。他们觉得这意味着神意的干涉。他们宁愿相信宇宙已经存在了并将继续存在无限久。某种不朽的东西比某种必须被创生的东西更加完美。他们对上述有关人类进步的诘难的回答是:周期性洪水或者其他自然灾难重复地使人类回到起始状态。   两种学派都认为,宇宙在根本上随时间不变。它要么以现在形式创生,要么以今天的样子维持了无限久。这是一种自然的信念,由于人类生命──整个有记载的历史是如此之短暂,宇宙在此期间从未显著地改变过。在一个稳定不变的宇宙的框架中,它是否已经存在了无限久或者是在有限久的过去诞生的问题,实在是一种形而上学或宗教的问题:任何一种理论都对此作解释。 1781 年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写了一部里程碑式的,也是非常模糊的著作《纯粹理性批判》。他在这部著作中得出结论,存在同样有效的论证分别用以支持宇宙有一个开端或者宇宙没有开端的信仰。正如他的书名所提示的,他是简单地基于推理得出结论,换句话说,就是根本不管宇宙的观测。毕竟也是,在一个不变的宇宙中,有什么可供观测的呢?   然而在十九世纪,证据开始逐渐积累起来,它表明地球戏及宇宙拭其他部分事实上是随时间而变化的。地学家们意识到岩石以及其中的化石的形成需要花费几亿甚至几十亿年的时间。这比创生论者计算的地球年龄长得太多了。由德国物理学家路德维希·破尔兹曼提出的所谓热力学第二定律还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宇宙中的无序度的总量 ( 它是由称为熵的量所测量的 ) 总是随时间而增加,正如有关人类进步的论证,它暗示只能运行了有限的时间,否则的话,它现在应已退化到一种完全无序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万物都牌相同的温度下。   稳恒宇宙思想所遭遇到的另外困难是,根据牛顿的引力定律,宇宙中的每一颗恒星必须相互吸引。如果是这样的话,它们怎么能维持相互间恒定距离,并且静止地停在那里呢?   牛顿晓得这个问题。在一封致当时一位主要哲学家里查德·本特里的信中,他同意这样的观点,即有限的一群恒星不可能静止不动,它们全部会落某个中心点。然而,他论断道,一个无限的恒星集合不会落到一起,由于不存在任何可供它们落去的中心点。这种论证是人们在谈论无限系统时会遭遇到的陷阱的一个例子。用不同的方法将从宇宙的其余的无限数目的恒星作用到每颗恒星的力加起来,会对恒星是否维持恒常距离给出不同的答案。我们现在知道,其正确的步骤是考虑恒星的有限区域,然后加上在该区域之外大致均匀分布的更多恒星。恒星的有限区域会落到一起,而按照牛顿定律,在该区域外加上更多的恒星不能阻止其坍缩。这样,一个恒星的无限集合不能处于静止不动的状态。如果它们在某一时刻不在作相对运动,它们之间的吸引力会引起它们开始朝相互方向落去。另一种情形是,它们可能正在相互离开,而引力使这种退行速度降低。   尽管恒定不变的宇宙的观念具有这些困难,十七、十八、十九甚至至二十世纪初斯都没有人提出过,宇宙也许是随时间演化的,不管是牛顿还是爱因期坦都失去了预言宇宙不是在收缩便是在膨胀的机会。因为牛顿生活在观测发现宇宙膨胀以前的二百五十年,所以人们实在不能责备他。但是爱因斯坦应该知道得更好。他在 1915 年提出的广义相对论预言正在膨胀。但是他对稳恒宇宙是如此之执迷不悟,以至于要在理论中加上一个使之和牛顿理论相调和并用于抗衡引力的因素。    1929 年埃德温·哈勃的宇宙膨胀的发现完全改观了有关其起源的讨论。如果你把星系现在的运动往时间的过去方向例溯,它们在一百亿和二百亿年前之间的某一时刻似乎应该重叠在一起,在这个称为大爆炸奇点的时刻,宇宙的密度和时空的曲率应为无穷大。所有的已知的科学定律在这种条件下都失效了。这对科学是一桩灾难。科学所能告诉我们的一切是:宇宙现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是过去是处于那种形态。但是科学不能解释为何它在大爆炸后的那一瞬间是那个样子的。   这样,许多科学家对此结论感到不悦就毫不足怪了。为了避免存在大爆炸奇点以及由此引起的时间具有开端的结论,人们进行了若干尝试。其中一种称为稳恒态理论。它的思想是,随着星不互相分离而去,由连续产生的物质在星系之间的空间中形成新的星系。这样宇宙就多多少少以今日这样的状态不但已经存在了,而且还将继续存在无限长时间。   为了使宇宙继续膨胀并创生新物质,稳恒态模型需要修改广义相对论。但是所需要的产生率非常低:大约为每年每立方公里一个粒子,这不会和观测相冲突。该理论还预言了,星系和类似物体的平均密度不但在空间上而且在时间上必须是常数。然而,由马丁·赖尔和他的剑桥小组进行的银河系外射电源的普查显示,弱源的数目比强源的数目多得多。人们可以预料,弱的源在平均上讲应是较遥远的。这样就存在两种可能性:或许我们正位于宇宙中的一个强源不如平均源频繁的区域;或者过去的源的密度更高,光线在离开这些源向我们传播时更遥远的距离。这两种可能性没有一种和稳恒态理论相协调,因为该理论预言射电源密度不仅在空间上而且在时间上必须为常数。 1964 年阿诺·彭齐亚斯和罗伯特·威尔逊发现了从比我们的银河系遥远得多的地方起源的微波辐射背景,这是对该理论的致命打击。它具有从一个热体发射出的辐射的特征谱,尽管在这种情形下热这个字根本不适合,因为其温度只不过比绝对零度高 2.7 度而已。宇宙是一个既寒冷又黑暗的地方!稳恒态理论中没有一种产生具有这种谱的微波的合理机制,所以稳恒态理论难逃被抛弃的命运。    1963 年两位俄国科学家欧格尼·利费席兹和伊萨克·哈拉尼科夫提出另一种思想,企图用来避免大爆炸奇性。他们说,只有当星系直接相互接近或离开时,它们才会在过去的一个单独的点上相重叠,才导致无限密度状态。可惜的是,星系还多少具有一些侧向速度,宇宙早斯就可能存在过这样的一种收缩相,这时,星系虽然曾经非常靠近过,却能设法避免互相撞击。然后宇宙会继续重新膨胀,而不必通过一种无限的密度的状态。   当利费席兹和哈拉尼科夫提出其设想时,我正是一名研究生,亟需一个问题以完成博士论文。因为是否有守大爆炸奇点的问题对于理解宇宙的起源关系重大,所以它引起了我的兴趣。我和罗杰·彭罗斯一道发展了一套数学工具,用以处理这个以及类似的问题。我们指出,如果广义相对论是正确的,任何合理的宇宙模型都必需起始于一个奇点。这就表明,科学能够预言,宇宙必须有一个开端,但是它不能够预言宇宙应如何启始的:正因为如此,人们必须求助于上帝。   审察人闪对奇性看法的变化是十分有趣的。当我还是一名研究生时,几乎没人认真地看待之。现在,作为奇性定理的一个结果,几乎无人不信宇宙是从一个奇眯起始的,物理定律在该处失效。然而,现在我认为,虽然存在奇点,物理定律仍能确定宇宙是如何起始的。   广义相对论是一种被称为经典的理论。也就是说,它没有顾及这个事实,即粒子不具备精确定义的位置和速度,由于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位置和速度的小范围内被“抹平”,不确定性原理不允许我们同时既测量又测量速度。因为正常情形下时空的曲率在和粒子位置的不确定性相比较时非常大,这些以我们没什么影响。然而奇性定理指出,在现在的宇宙膨胀相的开端,时空被高度地畸变,并且具有很小的曲率半径。不确定性原理在这种情形下变成非常重要。这样,广义相对论因预言奇性而导致自身的垮台。为了讨论宇宙的开端,我们需要一种结合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理论。   那种理论便是量子引力论。我们尚未知道正确的量子引力论应采取的准确形式。我们此刻所拥有的最佳候选者是超弦理论,但它仍有许多耒解决的困难。然而,人们可以期望,任何有前途的理论都应具有某些特征。其中之一便是爱因斯坦的思想,引力效应由被物质和能量所弯曲甚至卷曲的时空来体现。物体在弯曲空间中沿着最接近于直线的轨迹运行。然而,由于时空是弯曲的。所以它们的路径就显得是弯折的,正如同被引力场所弯折的似的。   另一种在这个终极理论中可以预料的要素是里查德·费因曼的设想,即量子理论可以表达成“对历史的求和”。该思想可以最简单的形式表达成,每颗粒子在时间中走过任何可能的路径或历史。每一路径或历史具有依其形状而定的概率。为了使这种思想可行,人们必须考虑在虚时间里发生的历史,而不是在我们感受生活于其中的实时间城发生的历史。虚时间听起来有点像是科学幻想的东西,其实它是定义得很好的数学概念。它在某种意义上可被认为是和实时间成直角的时间方向。人们把所有具有某种性质粒子历史,譬如讲在某些时刻通过某些点的历史的概率加起来。然后应把这结果延拓到我们在其中生活的实的时空中去。这不是量子力学的最熟知的手段,但它给出和其他方法得到的相同结果。   在量子引力的情形下,费因曼的对历史求和的思想牵涉到对宇宙的不同的可能性的历史,也就是对不同的弯曲时空的求和。这些代表了宇宙和它之中的任何东西的历史。人们必须指明,在对历史的求和中,应包括哪些种类的弯曲空间。这种空间种类包括具有奇性的的空间,则该理论就不能确定这类空间的概率。相反的,它们必须以某种任意的方法被赋予概率。这意味着科学不能预言时空这类奇性历史的概率。这样,它就不能预言宇宙应如何运行。然而,宇宙可能处于由只包括非奇性弯曲空间的求和所定义的状态。在这种情形下,科学定律就把宇宙完全确定,人们就不必吁求宇宙之外的某物来确定宇宙如何启始。由只对非奇性历史的求和确定宇宙的状态有点像一名醉汉在灯柱之下找他的钥匙:这儿也许不是他遗失之处,但是这儿是他可能找到的仅有的地方。类似的,宇宙也许不处于由对非奇性历史求和定义的状态,但这是科学能预言应当什么样子的仅有的状态。    1983 年詹姆·哈特尔和我提出,宇宙的状态应由对一定种类历史的求和给出。这类历史由没有奇性的,而且具有有限尺度却没有边界或边缘的弯曲空间组成。它们像是地球的表面,只不过多了两维。地球的表面具有有限的面积,但是它不具有任何奇性、边界或边缘。我曾经用实验验证过这一点。我作过环球旅行,而没有落到外面去。   哈特尔和我所做的设想可以被重新表达成:宇宙的边界条件是它没有边界。只有当宇宙处于这个无边界状态时,科学定律自身才能确定每种可能历史的概率。因此,只有在这种情形下,已知的定律才会确定宇宙应如何运行。如果宇宙处于任何其他的状态,则历史求和中的弯曲空间的种类就要包括具有奇性的空间。人们必须求助于已知科学定律以外的某种原理,才能确定这种奇性历史的概率。这种原理就会是外在于我们宇宙的某种东西。我们不能从我们宇宙之中将其推导出来。而另一方面,如果宇宙是处于无边界状态,在原则上,我们就能在不确定性原理容忍的限制之仙完全确定宇宙应如何运行。   如果宇宙处于无边界状态,那对于科学而言就太好了,但是我们如何才能知道事情究竟是否如此呢?其答案是,无边界设想对宇宙应如何运行作出了明确的预言。如果这些预言不与观测相符合,则我们就能得出结论说,宇宙不处于无边界状态。这样,在哲学家卡尔·波普定义的意义上说,无边界设想是一种好的科学理论:它可被观测证伪。   如果观测不与预言相符合,我们就知道在可能历史的种类中必须有奇性。然而,这就大致上是我们知道的一切。我们不能计算出这种奇性历史的概率,因此我们不能预言宇宙应如何运行。有人也许会认为,如果不可预见性只发生在大爆炸处,那不会太碍事,那毕竟是一百亿或二百亿年以前的事。但是,如果可预言性在大爆炸的非常强引力场中失效,那么只要恒星坍缩它也会失效。这种事件仅在我们的银河系中每周就会发生几次。我们的预言能力甚至按照天气预报的标准来说也是非常差劲的。   当然,人们还会说,我们根本不必在乎发生在一颗遥远恒星处的可预言性的失效。然而,在量子理论中任何不被实际上禁止的东西都能够并将要发生。这样,如果可能历史的种类中包括奇性空间的话,这些奇性可在任何地方发生,而不仅在大爆炸处以及坍缩星之中。这意味着,我们不能预言任何东西。反过来说,我们能够预言事件的这一事实是反对奇性并赞同无边界设想的实验证据。   那么无边界设想为宇宙做出什么预言呢?第一个预言是,因为宇宙的怕有可能的历史在广延上都是有限的,所以人们用来作为时间测度的任何量都必须有一个最大值和一个最小值。这样宇宙就有一个开端和一个终结。在实时间中的开端即是大爆炸奇点。然而在虚时间中这个开端就不再是奇点。相反的,它有点像地球的北极。如果人们把地球表面的纬度当作时间的类似物,则可以说地球的表面从北极开始。然而,北极是地球上完全普通的一点。它没有任何特殊之处,同样的定律在北极正如同在地球上的其他地方同样地成立。类似的,我们用来标志作撛谛槭奔淠谟钪娴钠羰紨的事件是时空中的一个通常的点,正如其他的点那样。科学定律在开端处正如在其他地方一样成立。   人们从和地球表面的类比,也许会预料到,正如北极和南极相似一样,宇宙的终结会和开端相类似。然而,北南二极是对应于虚时间向实时间延拓,就会发现宇宙在实时间中的开端和它的终结可以非常不同。   约纳逊·哈里威尔和我对无边界条件的含义作过一个近似计算。我们把宇宙当作一个完全光滑和均匀的背景来处理,在这个背景上存在密度的小微扰。宇宙在之前时间中从非常小的半径开始膨胀。最初的这种膨胀称作暴涨,也就是说,宇宙尺度在比一秒还要短暂非常多的每一时间间隔中得到加倍,这正如在某些国家中每一年价格都要加倍一样。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也许创下了通货膨胀的世界纪录,一捆面包的价格在几个月的时间内从一个马克涨到一百万马克。但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与似乎在极早期宇宙发生过的暴涨相比拟,宇宙尺度在一秒的极微小的部分时间内至少增加了一百万亿亿亿倍。这当然是发生在当局政府之前的事。   暴涨在如下意义上来说,是件好事,它产生了一个在大尺度上光滑而均匀的宇宙,而且这个宇宙以刚好避免坍缩的临界速度膨胀。它还能在相当严格的意义上把宇宙的怕有内容从无中创生出来,这是暴涨的又一好处。当宇宙像北极那样的一个单独点时,它不包含有任何东西。然而,在我们可观测到的宇宙部分至少有十的八十次方颗粒子。所有这些粒子从何而来呢?其答案是,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允许物质从能量中以粒子反粒子对的形式创生出来。那么能量又是从何而来以创生物质呢?其答案是,它是从宇宙的引力能中借来的。宇宙亏欠了极大数量的负引力能的债务,它刚好和物质的正能量相平衡。其结果便是凯恩斯经济学的胜利:一个充满物质的、充满活力的正在膨胀的宇宙。引力能的债务只有在宇宙终结时才能偿付清。   早期宇宙不能是完全均匀一致的,因为否则的话就会违反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相反的,必须存在对均匀密度的一些偏差。无边界设想意味着,这些密度差别是从它们的基态开始,也就是说,它们是和不确定性原理相一尽可能的小。然而,这些差别在暴涨时被放大了。在暴涨时期结束之后,留下的宇宙是一些地方比另一些地方膨胀得稍快一些。在膨胀稍慢的区域,物质的引力吸引使膨胀进一步减慢。该区域最终会停止膨胀,并且收缩形成星系和恒星。这样,无边界设想可以解释我们四周看到的所有复杂结构。然而,它没有给宇宙作出单独的预言。相反地,它预言整整一族可能的历史,每一个历史都具有自己的概率。也许可能有这样的历史,工党在上次英国竞选中取胜,虽然这种概率很小。   无边界设想对于上商在宇宙事务中的作用含义极其深远。人们现在广泛接受,宇宙按照定义很好的定律演化。这些定律可能是上帝钦定的,但是它似乎不去干涉宇宙去违反这些定律。然而,直到不久以前,人们都认为这些定律不能适用于宇宙的开初。那就要依赖上帝去旋紧发条,并让宇宙顺着它的意愿的方式去运行。这样,宇宙的现状是上帝对初始条件选择的结果。   然而,如果某种像无边界设想的东西是正确的话,则情况就会大大改观。在那种情形下,物理定律甚至也适用于宇宙的开端,这样上帝就没有选取初始条件的自由。当然它在选取宇宙要服从的定律上仍然具有自由。然而,这里并没有许多选择的余地。也许只存在很少数目的定律,这些定律是自洽的,并能导致像我们自己这么复杂的生物的存在,他能询问什么是上帝的性质。   甚至即使只存在唯一的一族可能的定律,它也只不过是一族方程。究竟是什么东西将生命之火赋予这些方程,使之产生一个受它们制约的宇宙呢?难道终结的统一理论是如此之咄咄逼人,以至于其自身的实现成为不可避免?虽然科学能解决宇宙如何启始的课题,它仍然无法回答这个问题:为何宇宙必须存在?我对此没有答案。   稿源: 科技之光   编辑: 李强
791 次阅读|0 个评论
说说“南科大首届40多名学生被抢光”
热度 7 rbhuang5907 2012-3-7 10:13
最近有条新闻很抢眼,就是南科大校长朱清时接受采访时称,南科大第一届的这四十几个学生,已经被好多大公司要走。这些公司称“只要这批学生毕业,你们学校推荐,我们全要。”他说,如果真正让学生学到真本事,就会这样。 南科大总不乏新闻,总是处于媒体焦点。朱清时校长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培养的学生质量就是高。 原谅我以小人之心去揣测,你学校的学生都不用参加高考的,谁知道这些学生是不是官二代,官三代,富二代,富三代。要是的话,抢光就一定不奇怪了,根本不能说明质量高。 学生还没有走出校门,还没有展示才能,怎么就能断定质量高?分数高,就质量好?高分低能不是没有。 如何评价一个学校的学生质量高,恐怕还是要看大量的毕业生在社会上的表现。但这是一个长期积累的结果,所以,有些大学以历史悠久著称,也就不奇怪了。 朱校长是一名学者,其思维应该是过人的,但以“南科大首届40多名学生被抢光”来论证质量高,不靠谱。
3635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载]朱清时:南科大有望转正 去行政化最困难
dongzg101 2012-3-4 17:11
朱清时:南科大有望转正 去行政化最困难 2012年03月04日 10:03 来源: 南方日报 作者: 雷辉 8 人参与 0 条主评论 2 条评论 0 条总评论 打印 转发 南方日报讯 (特派记者/雷辉)昨日上午,全国政协委员、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一步入北京会议中心大堂,就被等候已久的记者团团围住。朱清时透露,南方科技大学(以下简称“南科大”)有望于今年“转正”,希望今年秋天有学生入学。由于新院校尚未建成,招生规模不超过200人。 已组建5个系6个专业 南科大今年能否正式招生?面对这个备受公众关注的问题,朱清时回答非常谨慎:“这个要等教育部批准。”但记者们穷追不舍:“如果教育部今年不批准怎么办?”朱清时显得非常乐观:“我相信这个问题很快可以解决,我希望今年秋天南科大有学生入学。” 朱清时透露,南科大已接受来自广东省教育部门的“转正”评估,有望近期迎来教育部评审,结束“去筹转正”的漫漫“长征路”。 谈及招生计划,朱清时表示:“我们的新校园今年还不大可能建成使用,要招生的话,也是在200人以内,将在全国统一招考学生。”至于要不要参加高考,他表示这要请示教育部以后再说。 此前,朱清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转正之后,南科大的招生模式会有修改,但自主招生的总体方向不会变。 因2011年间出现的教授辞职等人事危机,朱清时的治学理念一时曾受到质疑。朱清时回应说:“我们不是遭遇危机,而是筹备有个起步阶段,南科大目标是一步到位建一流大学,想把软件、硬件搞好了再招人,所以有一段时间没有招人。那段时间,外界说是危机,其实是我们还没有起步招人。” 他透露,最近半年时间,南科大开始低调地招聘。“我们已经招到48个教授,包括正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算上从香港和深圳聘请的12位兼职教授,我们就有60多位教授了。” 根据这些教授的专业背景,南科大组建了5个系6个专业,这是南科大首批院系和专业。 最困难的是“去行政化” 南科大在办学过程中遭遇的最困难的问题是什么?朱清时坦言:“是去行政化,这个要做到非常不容易。刚开始我太乐观了,现在想想,其实‘去行政化’是很难的。” 朱清时称,学校是个学术机构,应该按照教育的规律办学,尤要以教授们追求学术的卓越来运行。“我们不能靠行政命令的方法来运行,这就包括上级对我们的管理,也包括学校内部的运行。”但是真正操作起来,却不是件易事。“南科大是公立大学,我们的经费和干部任命都有规定的。” 当记者问及如何看待 南京大学 校庆“序长不序爵”时,朱清时意味深长地说:“这是中国大学文化中的一个亮点,大学文化的特点,应该是学术至上,不应该按照行政级别、官的大小来排。” 去年,朱清时曾说再干三年退休。今年,他表示希望有更年轻的人把担子接过去。到时由谁来接过担子?朱清时称,现在还没有开始物色,这要听两个学术副校长的意见,两个学术副校长也在努力聘用中。 学生花太多时间学 英语 除了南科大,记者还就一些教育问题请教了朱清时。 有记者问:“如何看待山东取消英语听力考试?”他表示:“这是对的。用不着把学生过多精力用在英语听力上,学生的负担本来就已经过重。我本人1979年出国,出国以前只学了半年英语,出国以后,真正要用的时候,在那种环境中,很快说话和听力成长起来了。现在的中学生花太多时间用在英语学习上了。” 当记者提及 厦门大学 让医学专业学生免费就读时,朱清时说,收不收学费,我觉得各个学校可以采取自主政策,与专业没关系。 相关新闻: · 南科大将招300位教授 朱清时回应核心团队离开风波 · 时评:朱清时撼山易南科大撼行政化难 · 时评:朱清时教改惹争议 南科大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吗 · 朱清时解读南科大之新 并非乖孩子才会学习 南科大遭遇行政难题 朱清时叹心有余力不足 南科大自主招生 朱清时坚信改革不能靠等 毕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标签: 朱清 科大 转正
个人分类: 教育改革|127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离开南科大的港科大三教授的公开信原文(转帖)2011-06-13
xianlaoguo 2012-1-23 21:24
原题:“要改革,不要口号:南科大筹建团队核心人员为何退出与朱清时的合作”      高等教育改革关系国家竞争力能否提高,必须避免空洞的口号和不负责任的哗众取宠,必须避免把对现有高教体制弊病的不满转化为对貌似合理却实际上更为荒谬的行为和口号的欢呼。我们需要的是理性的认真的具体的富有建设性的分析和讨论。      朱清时校长在南科大的高教改革中提出了许多似是而非的口号。朱清时校长身为社会名人,又担负改革重任,因此这些口号可能严重误导舆论和社会,干扰高教改革的实质性讨论和健康开展。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认为有必要表达我们的看法,厘清正误,以正视听。      “自主招生,自授文凭”绝不是高教改革核心      高校的“自主招生权,自授文凭权”只是“表”,而教授质量、教育质量、管理质量才是“里”。无论国外还是国内,从根本上能支撑高校“自主招生权,自授文凭权”的是一个学校建基于教授质量教育质量之上的“质量信誉”,而不是具有这些权力本身。      如果只争“自主招生,自授文凭”权,而避谈如何提高教授质量、教育质量和管理质量的具体措施,则无异于只追求教改的形式而忽略教改的本质,这种徒有其表而无其里的所谓高教改革注定是既误人子弟又贻误高教改革机遇并最终贻误国家发展的口号喧嚣。      南科大既没有管理团队也没有学科框架,既没有学术团队也没有学生教育培养大纲方案,既没有清晰学校定位也没有清晰发展路径图,既没有内部管理规章制度与问责机制也没有外部监管问责法规,也就完全无从谈起建设一个现代研究型大学所必需的教授质量、教育质量和管理质量的具体问题。但沉浸在偷换概念的口号喧嚣之中,完全远离了办一个现代研究型大学的正途,实在于南科大筹建无助,于深圳建南科大初衷不符,于国家高教改革无益!      公立大学必须要有内外两层质量保障体系和问责机制:建基于对自己信誉负责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和问责机制,以及建基于法规之上的外部监管体系和问责机制。对南科大来讲,这两个机制完全没有建立。南科大应该做的是回归实事求是和脚踏实地,回归建设一个新大学的基本工作(管理团队组建、学科架构设置、教授团队招聘、教育大纲及培养方案设置等),回归基本管理制度机制建设,这才是正途。      鼓动学生“不参加高考”不是改革而是“文革”      我国的高考就考试本身来讲仍然不失为是一个较为公平的衡量体系。而这对一个社会诚信体系尚没有健全的社会尤为重要。      在任何国家,统一的高校入学考试制度本身并不是问题,问题的实质在于是否应该用高考成绩作为(所有)高校的唯一或最重要的录取和评价标准。问题的实质在于如果不用高考成绩作为唯一或最重要的高校录取标准的话,如何才能在这个诚信缺失的社会环境中,从机制、监管和操作上做到录取工作的公正、公平、公开和合理,以使所有人特别是社会弱势群体的机会得到维护和保障。      我国的高考体制由“考试”和“录取”两个重要环节组成。最根本性的弊端出在“录取(及其所用标准)”环节。用“录取”环节的弊端去否定“考试”环节的合理性,或者用“考试”环节的不完善性去否定“考试”环节本身的合理性都是极其不负责任的哗众取宠。      更为严肃和重要的问题是高教改革是一场“改革”而不是一次“文革”。改革的目的是用更好的更完善的更可操作的办法和措施来代替(或逐步解决)问题丛生的现有高考(考试和录取)制度,而不是为了反对而反对。“文革”式的否定现有考试制度和措施,而没有代之以更好更完善更可操作的办法和措施是对社会的不负责任、对学生的不负责任、对高教改革的不负责任。      南科大负责人鼓励学生“反对参加高考”的做法,除了空洞的口号和不负责任的煽动之外,看不到有任何建设性的具体建议和做法。对教育工作者来讲,每当现有法规不适合教育改革发展要求的时候,该怎样示范和引导青年学生呢?是以尊重法治的精神推动和参与建立更为合理和更为完善的法规呢还是以藐视法规的态度冲破法治走向人治呢?“文革”的教训难道还不够惨痛和深刻吗?!      “高校去行政化”不能沦为哗众取宠的口号      世界公认的一流高校都有一个庞大的规范的专业的层次分明的问责清晰的行政管理体制。这些一流大学的行政管理体制只有一个功能:服务。服务于教学、科研、学生和教员。      问题的实质是大学内部的行政架构和行政体制的角色定位问题,是以意识形态为主导的行政体制和以教育科研为主导的学术体制的相对定位问题,是干涉教育还是服务教育,是干涉学术还是服务学术,是起主导控制作用还是起服务配角作用的问题,是为什么行政权利异化为行政权力的问题!所以单纯的大学去行政化,只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伪命题、伪口号。      “教改实验班”是为口号服务的人质      “教改实验班”从开始到现在从来没有一个课程培养大纲和方案,甚至第二学期第二学年的课程设置到目前都还没有确定;培养的具体目标和学科分类也没有制定;学生们自己也不清楚。      在没有一个课程大纲和培养方案的情况下,所录取的实验班45名学生年龄却有着从10岁到18岁的大幅跨度。即使对有30年开办少年班经验的中科大来讲,这也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做法。以教育和全人培养来讲,年龄跨度如此大的45名学生有非常不同的心智发育程度、人文社科接受程度和德美艺体培养要求,因而也需要不同的培养和管理方案。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朱清时校长任职达十年之久的中科大也拒绝了代招这45名学生。      临时拼凑的寥寥数个教学人员主要有两类人组成,一类是已身兼多职且主职在其他院校年过七十的院士;另一类是早已从科研一线退休的其他院校的教员。而第二学期第二学年课程的教员还没有着落。完全没有一个根据南科大学科框架招聘的可延续性的教员团队和由这个团队所设计、认同、落实的课程体系和培养大纲。现在临时开设的课程既不具有任何示范性,也不具备扩大招生后的放大性和连续性。      对于理工科学生能力培养非常重要的实验课,在招生面试时就已许诺学生第一学期就开。而事实是到现在第一学期快结束了也没有开。第二学期能不能开实验课、开些什么实验课、实验课的教学大纲和内容则无从谈起。      从这些事实只能得出一个结论:“教改实验班”的建立从一开始就完全不是一个为学生培养着想的措施、就完全不是从教育的角度着想的措施,也完全不是为高教改革着想的举措。而只是争取招生自主权、自授文凭权的人质罢了。      校长不能脱离监管为所欲为      对于了解南科大筹办实情的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朱清时校长把南科大的筹建完全变成了展现其个人喜好的私塾?为什么朱清时校长高喊去行政化口号而实际上却在所有的重大决定上唯个人意志定夺?为什么朱清时校长不建立完善的招聘解聘的程序和规章制度?为什么南科大还没有实质性开办就已经问题重重?为什么南科大没有受到任何体制机制上的审视、质疑、监察和问责?      我们也许从与香港科大的筹建过程的对比中得到某些启示和答案。      在香港科大的筹建阶段,香港政府首先要做的是任命一个由政府代表、社会贤达、学界专家组成的董事会。董事会不仅直接负责校长的遴选和任命,而且在校长上任后直接负责对校长的问责和监管。请注意,在这个大学筹建的机制设计中,不仅政府本身完全抽离了直接对校长遴选、任命和监管的环节,而且校长从上任的第一天起,其权力、责任、行为、办学的任何重大决定都出于董事会的监督管理之下。这就使得校长本人也不能随心所欲的偏离与学校定位不同的办学轨道,更不能为所欲为。      无制度设计不足谈改革      现代研究型大学的建立本身就已经是一个够复杂够有挑战性的系统工程。这样的工程在任何体制下都不是哪一个人可以单独胜任的,无论这个人头上带有什么样的光环。这就要求办学的第一步也是最基本的一步是组建一个高度负责的筹建和管理团队,而这个团队的带头人必须要有基本的识人之才、用人之能、吸引人留住人之德。很遗憾,到目前南科大第一步还没有迈出去。      南科大作为一个全新的公立大学,其制度设计的第一环应该是对其法定代表人的权力、责任、行为的问责与监管,并以此为核心界定大学的管办学之间的权责关系并以立法的形式加以保障。在此基础上才谈得上学校内部的所有其他制度规章的设立。很遗憾,南科大的筹建缺失了这一环。      一个没有管理团队、学科框架、学术教员团队、内部管理制度、课程大纲、发展路径规划的空头大学用什么来奢谈高教改革呢?又用什么来实践和体现任何有意义的教改措施呢?      办一所现代研究型大学不仅需要有正确和清晰的理念和指导思想,还要建立与理念相适应配套的具体政策和措施,更要有落实这些政策和措施的有效的行动。很遗憾,南科大从第一步起就走歪了,还停留在口号的喧嚣上。      承担高教改革的使命本身可敬可嘉,但对一个刚刚起步筹建尚没有任何内容作支撑的大学,什么该试,什么不该试,什么先试,什么后试,要有一个清醒的清晰的分析和论证,不能凭任何个人主观意志,更不能凭内涵不清逻辑不清的口号误导教育改革。很遗憾,南科大在第一步就没有分清楚一个全新的还在筹建阶段的大学该做的轻重缓急和主次纲目。      李晓原:普林斯顿大学博士,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前主任。      李泽湘: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香港科技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教授,自动化技术中心主任。      励建书:耶鲁大学博士,香港科技大学数学系前主任。
2219 次阅读|0 个评论
教育复兴中国——刘煜炎/康福外国语学校VS朱清时/南方科技大学
qunluo 2011-12-29 23:51
刘煜炎/康福外国语学校 VS 朱清时/南方科技大学 --教育是中华复兴的第一推动力 最近接触到由剑桥博士刘煜炎创办的 康福外国语学校,让我非常感动,刘煜炎的教育模式在不久的将来肯定会成为一面旗帜。而且,我估计,很多人大附中、清华附中等北京的著名中学的学生会不断投入到刘煜炎校长的康福外国语学校的怀抱。虽然 康福外国语学校创立时间并不长,但肯定是中国教育改革的方向。 对于教育的发展方向, 在 刘煜炎 康福外国语学校 与 朱清时 南方科技大学二者中,我选择前者,我更看好前者,不看好后者。 刘煜炎博士 创办的康福外国语学校,以其全新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必将使中国的教育推向前进。康福外国语学校完全可以作为一个中国的教育特区而不断发展壮大。前途无量! 朱清时校长 的南方科技大学,没有太多新东西,基本还是在当前的教育框架和评价体制下,没有迈出实质性的步伐,前景很不乐观! ------------------------------------------------------------------------------------------------------------- 康福外国语学校: http://www.camford.org.cn/ 南方科技大学: http://www.sustc.edu.cn/ 相关专题: 关注南方科技大学教改 http://news.sciencenet.cn/news/sub2.aspx?id=580 -------------------------------------------------------------------------------------------------------------- 【刘煜炎】的相关教育理念: http://lib.mmc.edu.cn/xxjb/ReadNews.asp?NewsID=2801%20BigClassName=%B8%DF%B5%C8%BD%CC%D3%FDSmallClassName=%BD%CC%D3%FD%C0%ED%C2%DBSpecialID=0 【刘煜炎】:我比较认同日本做法,在学校里读书学习过程中,我们固然要学现在人类社会已经建立的知识体系,我们更重要是要学怎么样提出有意义的问题,然后去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体系已经在了,就算没学,查一查书也会知道,或者我们自己就是不知道,我们问专家,可能也会知道,因为他干过这个事就知道。现在的互联网、手机信息交流很发达,我们一查就知道了。如果发现一个新问题,谁都不知道,就需要我们能够提得出新问题,能够解得了新问题,这就是所谓的创新,这个方式很大程度上,从量的角度讲,不见得这个孩子学的知识内容有多少,我觉得从效果上来讲抓住了一点,每一个人都有求知的欲望,鼓励这种求知欲望,鼓励学生自发求知,自发的去解决问题,这样一个自主的行为就是能力培养。 【刘煜炎】:我本人在中国上小学、初中、高中和本科,到剑桥大学读博士,儿子在英国读的小学到硕士毕业,这两个交叉我全部体验,我们国家知识教育是很优秀的,考试很优秀,但是我们创造教育跟人格教育弱。所以两块加一起,我们希望中国孩子在实质性教育方面,跟美国英国比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方面要优秀,这个不能丢掉。美国人大胆问问题,敢说没问题,这样一个特点,对学生将来取得成绩有很大的引领作用。 【刘煜炎】:我们走向工作之后会发现我们碰到的问题都是新问题,我们过去没有见过,没有标准答案,我们一定要有一种勇气说没问题,我们就去干。我们把外国的优势加进来,作为我们一个教学核心点,一是创造性教育,一是人格。 【刘煜炎】:我给 “ 两会 ” 连续五年提了同样的建议,我建议中国教育改革从高考着手,改成多元。评价学生,按照学生专长来评价,什么牛就评价什么,不牛的地方不评价,推动每一个孩子把牛的地方变得更牛,把不牛的地方忘掉。专业发展,我们国家就不缺人才了。这个方式,我呼吁了几年,好像很困难。英国和美国,英国成为专业型和金融型国家,是教育咨询服务标准的国家,没说所有都搞制造业生产,这个国家都专业化了,我们按一个大学专业发展有什么不对,为什么每个大学都一样。我也建议,我们国家教育部门大胆一点。 【刘煜炎】:没有考不上国外好大学的。因为国外大学强调是学生按照兴趣和专长发展,我们就能找到每一个学生都有他的专长和兴趣,不存在这个人不想成长不想发展的。如果找到专长兴趣,鼓励他,对家长老师都说,我们应该沿着学生最得意最感兴趣的杆子往上爬,培养他们成为个性人才,而不是我们想要的那种人才。做父母也不能这样,我是科学家,我的儿子的发展也是科学家,学生有什么兴趣,我帮助他实现目标,本着这样思想来做教育的话,在学校被老师定义为这个孩子考不上三本了,最后转学,不要影响升学率,在我手里两年过后考上英国前十的大学了。要有办法激发和发现孩子内在的潜力,这个内在潜力,只要这个孩子理想不泯灭,梦想还存在,还想能够自己养活自己,就能被激发。国外大学录取标准是多元的,有些成绩是缺陷的也不碍事。你自己有一个梦想和追求,他们就愿意成就你,这样也给我们学生提供了很好的空间,就算你不成,你就永远是废品,你明年考好了,人家也觉得你很牛,英国和美国都给了你失败了可以重考的机会,如果失败重考的话,根本就不存在考不好。我们这个孩子考托福,考多少次才能到一百分,恐怕得五六次,前面考 50 多分的时候,人家忘记这个了,跟你说拿最好的成绩来,剑桥的考试也是这样,你参加两次考试,剑桥考试委员会说,你告诉我,你要取上次的成绩还是下次的成绩,你说下次成绩取也不知道,能不能取最好的成绩?他说可以,两次成绩取最优秀的成绩,非常尊重孩子的人格和发展。 http://lib.mmc.edu.cn/xxjb/ReadNews.asp?NewsID=2801%20BigClassName=%B8%DF%B5%C8%BD%CC%D3%FDSmallClassName=%BD%CC%D3%FD%C0%ED%C2%DBSpecialID=0 【刘煜炎】: 一个人不仅应该树立远大的目标,更应该具有高尚的人格,而在高尚人格中最重要的就是向上利他。教育的本质和根本任务就是要培养完整人格的人。19 世纪中叶,英国的大教育家纽曼说:“大学不培养政治家,不培养作家,也不培养工程师。大学首先要培养的灵魂健全的,到达博雅高度的,即具有完整性格的人。人格的完整对个人来说意味着健康。一个健康的,灵魂健全的人做什么事情都容易成功。纽曼的教育理念即把教育的目标确定为培养完整人格,那么其教育对象远远不限于大学学子,它是我们每一个人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失的教育。 http://www.camford.org.cn/te_news_news/2011-09-07/3216.chtml
413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成功学01
sums1996 2011-9-7 11:14
李开复一直信奉三个做事原则 :有勇气去改变可能改变的事,有度量来容忍不能改变的事,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朱清时也用此句勉励学生)
170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朱清时: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
热度 3 Helmholtz 2011-9-5 08:30
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前校长 朱清时院士 ( 摘要:朱清时 我在少年时代就已经悟到了相关的真理了,这没有什么复杂的,真理其实是最简单的道理。科学家把它们复杂化了!不管物质是以什么状态存在,它的外在表现,都是由于运动方式不同而给意识以不同的感觉!我认为, 宇宙最本原的命题不是物质是什么,而是意识到底是什么! 朱院士因为立挺佛学文化,甚至说佛学大师们几千年前就已经在前面恭候着科学的后来了,而受到攻击,况且我这样不知名的“伪科学首席科学家”呢?但朱院士终究只是“悟得”,而不是“证得”,于是在证据上仍然有缺,所以在应对具体的事务时- 比如南科大的筹办事宜- 会出现手忙脚乱,没有“心学”大师王阳明的潇洒。或者这个历史上最好、同时也是历史上最差的所谓“末法”时代仍然在恭候着更有历史地位的智者的出现。 ---科学禅博主评论 ) 二十世纪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有趣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人类一面尽情地享受着自然科学创造的巨大物质财富:核能、镭射、电子技术等等,一面却不了解甚至不接受它的一些基本观念。其实这些观念有大量严谨的科学根据,不过真正懂得它们的人太少,因此没有被人们重视和接受。 下面这则消息就说明了这种状况: (中新网)北京8月19日消息:霍金在昨天的科普报告过程中只赢得了两三次掌声,全场几乎没有会心的笑——他的理论太玄奥,以至于大多数来自北大、清华的学子都说没太听懂。据北京晨报报道,昨天下午,北京国际会议中心排起数百米的长队。门口有人私下兜售门票——最少500元一张。询问退票的人也不少,大家都期待着一睹霍金风采。但两个小时的公众科普报告尚未结束,已有人提前退场——实在听不懂。 霍金这次讲的《宇宙的起源》,其基础是当代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弦论。真正懂得这个理论的人,都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敬畏、惊讶和震撼感。本文尝试用大家听得懂的语言,大致解说一下弦论的主要概念,以期让读者体会些许的敬畏和震撼,并一窥宇宙的奥秘。 我们从当代著名的哲学家施太格缪勒(Wolfgang Stegmuller)在《当代哲学主流》一书中写的一段名言开始。他写道:“未来世代的人们有一天会问:二十世纪的失误是什么呢?对这个问题他们会回答说:在二十世纪,一方面唯物主义哲学(它把物质说成是唯一的实在)不仅在世界上许多国家成为现行官方世界观的组成部分,而且即使在西方哲学中,譬如在所谓身心讨论的范围内,也常常处于支配地位。但是另一方面,恰恰是这个物质概念始终是使这个世纪的科学感到最困难、最难解决和最难理解的概念。”这就是说,一方面以“唯物主义”为标记的哲学广为流行,而另一方面却又说不清“物质”究竟是什么?施太格缪勒正是在这里看到了“二十世纪的失误”。 你可能会问:究竟什么是物质?它为什么是科学感到最困难、最难解决和最难理解的概念? 早在古希腊时代,原子论者就猜想,物质是构成宇宙的永恒的砖块,万物从它所出,最后又复归于它,它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是世界过程绝对同一的起点和终点。物质作为普通的、不变的东西,必然是绝对的实体和基质。实体者,“实实在在”的客体之谓也。物质及其性质必须独立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是客观的实体。 后来,以牛顿力学为基础的经典物理学,继承了上述古代原子论的观点,把物质归结为具有某些绝对不变属性的质点的集合。质点概念本来是对作整体运动的固体的一种抽象,但它在液体、气体乃至热现象中的应用也获得了成功。对于所有这些能够具有机械运动的物质形态,物理学称之为实物。在当时的自然哲学中,又称之为实体。把物质归结为物体,进而把物质看成实体,这同质量在牛顿力学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有关。牛顿之所以把质量定义为“物质多少”的量度,就是因为在任何机械运动过程中,乃至在化学反应中,质量始终如一。质量被理所当然地看成是物质本身所绝对固有的,被看成物质不灭或实体不变原理的具体表现。 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经典物理学在十九世纪末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使得认为物质是绝对实体的唯物主义成了在二十世纪处于支配地位的哲学,正如前面引用的施太格缪勒的名言所讲到的。 然而,二十世纪爱因斯坦发明的相对论开始揭示出了物质的实体观的谬误。首先,相对论证明质量与速度有关,同一个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考系,其质量就有不同的值。 想像一个在推一辆没有任何阻力的小板车,只要持续推它,速度就会越来越快,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质量也越来越大,起初像车上堆满了木柴,然后好像是装着钢铁,最后好像是装着一个地球……当小板车达到光速时,整个宇宙好像都装在了它上面——它的质量达到无穷大。这时,无论施加多大力,它也不能运动得再快一些。 当物体运动接近光速时,不断地对物体施加能量,可物体速度的增加越来越难,那施加的能量去哪儿了呢?其实能量并没有消失,而是转化为了质量。爱因斯坦在说明物体的质量与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时,提出了著名的质能方程:能量等于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不久后科学家们发现了核裂变和链式反应,把部分质量变成巨大能量释放出来。现在知道原子弹的人,都相信质量可以转化成能量。 既然质量不再是不变的属性,那种认为质量是物质多少的量度的概念就失去了意义。既然物质与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能量并非“实体”,物质也就不能再被看作是实体。 与此同时,科学家对物质结构的认识也迅速深入发展。在二十世纪30年代以前,经典物理学一直认为: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砖块”。1932年,科学家经过研究证实:原子是由电子、中子和质子组成的。以后,科学家们把比原子核次一级的小粒子,如质子、中子等看作是物质微观结构的第三个层次,统称为基本粒子。1964年,美国物理学家马雷·盖尔曼大胆地提出新理论:质子和中子并非是最基本的颗粒,它们是由一种更微小的东西——夸克构成的。为了寻找夸克,全世界优秀的物理学家奋斗了20年,虽然一些实验现象证实了夸克的存在,然而单个的夸克至今未找到,人们始终不识庐山真面目。对此,粒子学家们的解释是:夸克是极不稳定的、寿命极短的粒子,它只能在束缚态内稳定存在,而不能单个存在。 不仅如此,迄今人民所知道的300多种基本粒子中,除少数寿命特别长的稳定粒子(如光子、中微子、电子和质子)外,其他都是瞬息即逝的,也就是说,它们往往在诞生的瞬间就已夭折(忽生忽灭、诸行无常)。例如,通过弱相互作用衰变的粒子有20余种。其中,π±介子的寿命大致为2.6×10-8秒,即π±介子经过一亿分之一秒就衰变成了其他粒子。通过电磁相互作用衰变的粒子共两种,它们的寿命就要短得多了。π°介子的寿命是0.84×10-16秒,η介子的寿命是3×10-19秒。比起π±介子来,它们的寿命竟分别要短8~11个数量级。寿命最短的,则要算通过强相互作用衰变的“共振态粒子”(如△粒子、∑粒子等)。它们的伙伴特别多,占基本粒子家族成员的一半以上,共200多种。它们的寿命之短达到了惊人的地步,以至于人们很难用确切的形容词来描述它们的衰变过程;粒子物理学家即使利用最好的实验手段也已无法直接测量它们,而只能用间接的方法推算出它们的寿命。它们只能生活一千万亿亿分之一秒左右,即寿命大致是10-28秒。 为什么绝大多数基本粒子都如此短命?如何理解我们的物质世界原来就是建立在这些瞬息即逝、似有实无的“砖块”上? 在二十世纪的后期,物理学的一个前沿领域——弦论的发展又使我们对物质的看法更进了一步。 什么是弦论呢?爱因斯坦在后半生中,一直在寻找统一场论,即一个能在单独的包罗万象的数学框架下描写自然界所有力的理论。他渴望用前人从未成功达到过的清晰来揭示宇宙活动的奥秘,由此展示的自然界的动人美丽和优雅。爱因斯坦未能实现他的梦想,因为当时人们还不知道自然界的许多基本特征。但在他去世以后的半个世纪中,人们已构筑起越来越完整的有关自然界的理论。如今,相当一部分物理学家相信他们终于发现了一个框架,有可能把这些知识缝合成一个无缝的整体——一个单一的理论,一个能描述一切现象的理论,这就是弦论。它正在实现当年爱因斯坦满怀热情追求的统一理论的理想。 弦论可以用来描述引力和所有的基本粒子。它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自然界的基本单元,如电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等等,看起来像粒子,实际上都是很小很小的一维的弦的不同振动模式。正如小提琴上的弦,弦理论中的宇宙弦(我们把弦论中的弦称作“宇宙弦”,以免与普通的琴弦混淆)可以作某些模式的振动。每种振动模式都对应有特殊的共振频率和波长。琴弦的一个共振频率对应于一个音阶,而宇宙弦的不同频率的振动对应于不同的质量和能量。所有的基本粒子,如电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等等,都是宇宙弦的不同振动模式或振动激发态。每条宇宙弦的典型尺度约为长度的基本单位,即普朗克长度(10-33厘米)。简言之,如果把宇宙看作是由宇宙弦组成的大海,那末基本粒子就是水中的泡沫,它们不断在产生,同时也不断在湮灭。我们眼里的物质世界,其实是宇宙弦演奏的一曲壮丽而空无的交响乐! 我在少年时代就已经悟到了相关的真理了,这没有什么复杂的,真理其实是最简单的道理。科学家把它们复杂化了!不管物质是以什么状态存在,它的外在表现,都是由于运动方式不同而给意识以不同的感觉!我认为,宇宙最本原的命题不是物质是什么,而是意识到底是什么! “青赤种种色,珂乳及石蜜。淡味众华果,日月与光明。 非异非不异,海水起波浪。七识亦如是,心俱和合生。” 这句偈语说:须知世间种种色相,乃至如地下的矿物,林中的植物,与天上的日月光华等等,追溯根源,也都是由如来藏识一体的变相。这些物体和藏识,在本质上并非相异,可是当它们形成为万物之后,却不能说与心识的作用是无异的了。譬如海水既然转变成为波浪,波浪的形式与作用,和整个的海水便不同了;可是波浪的根本,还是由海水所转变而来的。由物的方面来说,万类的分齐差别(分化和归类)也都是从此一体所化生。由心的方面来说,七种识的分别作用,也都是由如来藏识所转生。又因心与物的和合,发生世间种种事情,于是本来澄清的识海,便永无宁日了。(按:青赤等种种物色,是指眼根色尘的对象。珂佩是指耳根声尘的对象。乳及石蜜,是指鼻根香尘的对象。淡味众华果,是指舌根味尘的对象。日月与光明,是指身根触尘的对象。)。 这里海水与波浪的关系,正是弦与音乐的关系。它们也正是物质世界与宇宙本体的关系。当我弄懂了这个道理的时候,心里充满了敬畏和震撼。读到这里,你可能感到:“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 有人会说,把物质世界看是宇宙弦演奏的一曲交响乐,不正是与物质的对立面——意识有些相同了吗?是的。按照当前流行的观点,意识是完全基于物质基础(我们的脑)而存在,但意识不是一种具体的物质实在,因为没有人在进行脑科手术时在颅骨内发现过任何有形的“意识”的存在。我们都知道贝多芬的交响乐,可以用一套乐器把它们演奏出来。但这套乐器本身并不是交响乐。意识是大脑演奏的交响乐。这个图像为理解“心物一元”,即意识和物质的统一,开辟了新途径。 有人还可能说,无论宇宙弦多小,无论人们能否观察到它们,宇宙弦总归是客观实在,它们是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单元,因此物质世界也应该是客观实在。此话不准确。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单元是宇宙弦的各种可能的振动态,而不是宇宙弦自身,就像组成交响乐的基本单元是乐器上发出的每一个音符,而不是乐器自身一样。 在弦论之前,物质的实在性体现在组成客观世界的砖块是上百种原子,这些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等基本粒子组成。这些基本粒子都被当作是物质实体,都是组成物质世界的“超级砖块”,因而可以把物质世界看作是物质实体。在弦论之中,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过去认为是组成客观世界的砖块的基本粒子,现在都是宇宙弦上的各种“音符”。多种多样的物质世界,真的成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物理学到此已进入了“自性本空”的境界! 有人会想,天啊!物质都不是客观实在了,那么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是实在的吗?回答是,有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就是实在的。我们根据二十世纪自然科学的进展,可以用关系实在来取代绝对的物质实体,即主张事物不是孤立的、由固有质构成的实体,而是多种潜在因素缘起、显现的结果。每一存有者都以他物为根据,是一系列潜在因素结合生成的。“现象、实在和存有被限定在一组本质上不可分离的关系结构中”。 哲学家们在论述“关系实在”时使用的哲学辞汇对你可能生涩难懂,我们还是用例子来解说。 我们看见一束红光,这是一个事件,是一个“果”。这个果是由多种因缘聚合而产生的。首先是光的波长值,这是“第一性质”,这类性质还有如物体的广延性等,是物体自身内在所固有,它既不依赖于观察者,也不依赖它物,也就是说,它是无对而自行确立的。我们把这些第一性质又称为“因”。其次,我们还需要具备一些其他条件,如眼睛正好睁开,没有色盲,往正确方向看,以及眼与光源之间无障凝物,等等。我们把这些条件称为“关系参量”,又称为“缘”。这些因缘聚合产生了红光这个果。“红色”这类颜色性质是“第二类性质”,其存在至少部分地依赖于观察者。“关系实在论”就是说,关系参量是不可消除的,没有它们,就不会有“看见红光”这个果,因而是实在的。 再举一个更清楚的例子。要得到一颗苹果树,首先要有一粒苹果的种子,这是“因”。但是单靠这粒种子也不会长成一棵苹果树,比如把种子放在仓库里,无论放多久也不会长出树来,所以单有因是结不出果的。一定要将种子放在土壤中,并且要有适当的水分、阳光、温度、肥料等等的配合,种子才会发芽长大,最后长成一棵苹果树,结出苹果来。这里的土壤、水分、阳光、温度、肥料等等,就是“缘”。所以“因”一定要配合适当的“缘”,在因缘和合之下,才能生出果来。 缘是许多的配合条件。缘有好缘,也有不好的(“恶”)缘。因此即使是同样的种子,结出的果也就很不相同了。比如,把种子放进贫瘠的泥土里,或者施肥不够,苹果树必然长得不大,结出的苹果也不会好吃。假如把种子放在肥沃的土壤中,加上细心照料,结出的果实就会香甜好吃。由此可见,同样的因遇到不同的缘,结出的果便会很不相同。同时,由于缘是由很多条件配合而成的,所以缘会不停地变化着。既然缘会影响果,而缘又在那么多条件配合下产生作用,假如某个条件改变了,甚至消失了,那么果便可能不再存在。在苹果的例子中,如果天旱缺水,苹果树便会因之枯萎。所以当因缘散尽之时,果就会灭。换句话说:“因缘和合而生,因缘散尽而灭。” 有的读者可能已经发现,以上这些关于苹果的文字,是转述潘宗光《佛教与人生》〔5〕一书有关缘起法内容。所谓“关系”者,“缘”也,“关系实在论”其实与佛学缘起说的基本思想一致。 总之,在二十一世纪开始的时候,以弦论为代表的物理学真正步入缘起性空的禅境了。回头再看一下本文起头的那则消息,不难明白为何人们难以听懂霍金的那么生动的报告,原因就是物质是实体的观念在人们的心中太执着了! 佛学认为物质世界的本质就是缘起性空。藏识海(又名如来海)是宇宙的本体。物质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风缘引起的海上波涛,换言之,物质世界就是风缘吹奏宇宙本体产生的交响乐。 《入楞伽经》云:“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洪流鼓冥壑。无有断绝时。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 这句偈语说:譬如一个大海,风平浪静,澄然湛寂,当阵阵烈风吹来时,使平静的大海,生起重重无尽的浪波,从此便如万壑怒号,天地晦冥,再没有停息澄清的时候了。宇宙的本体——藏识海(如来海)本是澄然湛寂,随缘常住而不变的。因内外境风的吹荡,便使寂然清净的本体,随变为浪潮起伏,跟着生起前面七识的种种作用。由此波浪互相撞击,奔腾澎湃,便转生一切境界,而无有止境了。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人类不思考,上帝就发愁。 如何是好?看看佛教 佛典宝库 http://www.fodian.net/ 佛教经典 http://www.buddhist-canon.com 世界经典 http://w3.cbeta.org http://cbeta.org/link/index.htm#site 藏经阁 http://www.baus-ebs.org 资讯库 http://www.suttaworld.org 在线读经 http://www3.fosss.org 法音在线 http://www.125a.net/ 华严经 http://www.dizang.org/bk/zhy/index.htm 楞严经网 http://www.slyj.org/ 楞严法门 http://www.10000fo.com 楞严宝库 http://www.shurangama.com.ru 金刚经专集 http://www.baus-ebs.org/sutra/jan-read/007 金刚经专辑 http://buddha.goodweb.cn/diamond 金刚经资料 http://bookgb.fohot.com/article_07.htm 金刚经研究 http://www.jcedu.org/fxzd/jgj 观音专集 http://www.baus-ebs.org/sutra/jan-read/001 观音资料 http://bookgb.fohot.com/article_34.htm 地藏专集 http://www.baus-ebs.org/sutra/jan-read/002 地藏资料 http://bookgb.fohot.com/article_36.htm 地藏文化 http://www.dizang.org 净土修行 http://www.ygjtxx.com/ 朱清时讲物理学步入禅境语惊四座 本站讯:3月8日下午3时开始, 朱清时院士发表了精彩倒讲演:《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引到了听众的的极大兴趣,对这一惊世骇俗的论点报以热烈的掌声。主题讲演完了后、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著名经济学家王连洲、著名美学家韩玉涛,和松竹书院主持刘正成等与会学者进行高端对话。 朱清时先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原中国科技大学校长、国际书协顾问。他作为国际著名物理学家和教育家,立足于现代物理学后最新成果,与佛教哲学相结合,探讨了物质与意识的本质意义。他以爱因斯坦的统一场论和霍金的弦论,与佛学经典《成唯识论》的“藏识海”进行比较研究,他认为是相通的。物质世界是无数宇宙弦的交响乐,与眼前世界是藏识上因风缘而起的波浪是极其相似的。他不无幽默地说:“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这一论点,可以说彻底动摇了二十世纪以来作为主流认识论唯物主义的基础。 著名历史学家、清华大学文科高等研究中心主任李学勤教授对朱清时院士后讲演给予了高度评价。李学勤教授说,人类已习惯于用一种思维方式来认识世界,而今天科学的进步,有可能让我用多科思他途经去认识这个世界。他还说,其实从二十世纪中期已有学者提出了一时切关认识,今天朱清时先生让这一问题摇到了哲学的高度。 著名经济学家、全国人大法工委《证券法》起草组组长王连洲教授也十分赞赏朱清时院士到讲演,他结合的国际经济学界“重回马克思”现状,谈到了金融海啸已经远远超出经济学范畴,它实际上已是一个经济、政治、社会、哲学等跨学科的问题。 松竹书院主持刘正成先生结合余英时先生最近围绕“李约瑟问题”著文讨论西方科学渊源,并认为西方科学是建立在天文学和数学这个核心基础上,向朱清时院士提出问题:“蝴蝶效应能不能运用数学模式来表述?如果可能的话,就能马上找到应对金融海啸的最佳方案。”朱院士断然说:“不行。”他说:“高级计算机也只能处理小数点以后9位数的计算,如果9位数以后的数无限放大,计算机的结论就是错误的。” 李学勤、韩玉涛和参加今天松竹书院讲坛活动后学者均十分赞赏,认为这种跨学科对话既新颖又有重大的学术意义,并希望今后能定期举行。
个人分类: 特异功能与气功研究|2464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朱清时:中国教育改革的希望在于年轻一代
dongzg101 2011-8-24 19:00
朱清时:中国教育改革的希望在于年轻一代 2011年08月24日 09:51 来源: 凤凰网教育 作者: 杨喆 字号: T | T 43 人参与 10 条评论 打印 转发 8月23日上午9:30,在第七届全国高校社团会长年会开幕式上,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到场做了主题演讲并回答了现场学生提问。他指出了当下教育的很多问题,并表示教育改革的希望在于年轻一代。 朱清时演讲现场(图片来源:凤凰网) 大学首先要让学生学到真本事 很多人谈到教育改革都会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但是实际上目前的目标还谈不上创新人才,首先是要培养有真本事的学生,而现在我们的高等教育却恰恰没有给学生真本事,有很多学生在学校期间没有学到真本事。所以要改革国家的教育制度,首先需要让你的教育制度能够教学生真本事,在这个基础上,才说创新能力,没有真本事,更不要奢谈什么创新。 教师更须要提高自身道德水平 中国高校老师学生的学术道德水平,根本没法跟国外如麻省理工这样大学的水平道德相比,美国大学的教授授课的水平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是美国的任何教授都不容许抄袭,尽管发现抄袭很难,但是校方会尽全力去发现,如果作业相似之出太多,就会被查,首先就把分扣一半,因此,大家只好坐下来勇敢地面对困难,自己做作业,谁都不敢去碰抄袭这件事情。 要提高教师职业精神和敬业精神 很多美国老师都会把自己家里的联系方式留给学生,随时解答学生的问题,有的时候老师会为学术上的问题工作到很晚,而我们的大学教师很多时候心思不在这上边,例如在我决心在中科大推行改进课程的时候,发现教师普遍缺乏积极性,老师的心思在取得成果奖,做很多社交工作,在哪个协会当个理事,或者理事长,提职称,提工资。 全世界只有中国还是由国家承认学历 国家承认学历这个事,有很明显的弊端,第一个弊端就是教育部门,行政部门,就用国家承认的学历,只有国家承认的学历才货真价实,于是可以看到我们统一高考,统一入学标准,统一教学要求,统一课程设置,这样一来高校没有自主权了,结果就是千校一面,没有特色。 有人就会说,国家承认学历一取消,教学质量就会下降,然而事实上取消国家承认学历,每个大学只能背水一战,必须要提高自身教育质量,社会才承认你,不然你这个大学没有学生来上。中国大学现在急需我们农业和工业改革走过的路,工业由国家办的工业,到由社会来选择,结果农业工业改革,造成我们国家的经济繁荣,现在教育要繁荣,也要有走这样一步,让学校接受社会的选择,而不是接受行政部门的选择。 改革的希望在于年轻一代 我觉得中国教育改革的希望,还是在年轻一代,现在我们的工作遇到了很多很多阻力,现在需要的是有理想,有梦想的人,大家不计眼前的得失,去追求梦想和理想,才使得我们教育发生大的变化,尤其像我刚才说的,一个个城市,一个一个的城市变化,需要大批理想主义者才能把它实现。
1284 次阅读|0 个评论
你是谁?!“科学”、“伪科学”、“佛学”以及“新玄学”
热度 11 Helmholtz 2011-8-21 07:20
“科学”是一个探索宇宙真相的、人类群体的智力活动。至今既有科学家相信,科学将不断趋近并最终认识世界,但也有科学家认为人类作为宇宙之子,可能永远无法认识和理解宇宙的“全部”。因为即便在逻辑上也确实存在着悖论。 不管如何争论,科学首先都承认自己是有限的,一些当下知识经验极有可能会被推翻的。 “伪科学”的标准定义是假科学旗号的非科学活动或行为。但由于究竟什么是“科学”,什么才是“科学的”本身就很模糊,因为有些“科学发现”最后会被推翻,有些“科学理论”最后会被修正,所以“伪科学”的界定同样经常十分困难。 “佛学”是南科大校长朱清时教授心目中的最高科学,其实只是我的概念里的形而上“玄学”。 能懂这门学问得人就更少了,许多正统的高尚的科学家“避之若鹜”。我积三十年的修行功力,也难于给出一个让所有人明白的界定。只能以“指月之手”,指其精髓,但与“明眼人”相互会意,以印证“捻花一笑”境界之真实不虚: “佛学”或“玄学”将以截然不容质疑的态度断言: 所谓“科学”,即非“科学”,是名“科学”。 一切“科学”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 所谓“伪科学”,即“科学”之外的垃圾以及“科学”之外不能照亮之黑暗。“伪科学”即是“科学”的前世,亦或可能含有“科学”的来生,在朦胧的黑暗之中,除却了混沌但也蕴育着新的生命,含有新的财富与新的智慧。 用简单易懂的科学化的语言来说,“伪科学”之于“科学”就象DNA基因组上可查明有用功能基因之外的“冗余”,即可能真的是在进化过程中被淘汰废弃的东西,但也可能是恰恰还没有被充分认识的东西,或曰神秘基因。没有这个“冗余”,也就没有了显性的“功能”基因之用。 缺少了这个“伪”,也就没有了剩下的那个“真”。没有了这个“虚”,也就没有那个“实”。 而这种新的“潜科学”的智慧,其实恰恰是“科学斗士”何祚庥以及方舟子们所丝毫不懂的,当然也包括众多匍匐在其他门类“上帝”面前的众生。在这些人所固化的观念里,有一个可以摆在祭坛之上让人供奉的神物,与之对应的全是垃圾。其实他们是一类希望用自己的手提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拎到半空中的“神人”,唯其勇气与信心令人叹服,而已,而已。 所以,作为“伪科学首席科学家”,我知道自己其实没有敌手,因为实际上没有站在我对立面的人: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我所贯通的其实是“新佛学”,且慢,还是估且将之称作 “新玄学”为妥,以免被念经、磕头、烧香和吃素的“佛教徒”和以及传统的真、伪“道学家”们二阶打假。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乃知是法非法,法外无法。“科学”、“伪科学”皆是止啼黄叶。 一时,天花烂漫。各路菩萨、天人共同加持,功德回向“科学界”、“伪科学界”以及有色乃至无色界。皆大欢喜,齐赞“南无阿弥佗佛”!!!。 以此名志,纪录“新玄学”在新世纪的隐然登场。
个人分类: 社会热点|6377 次阅读|33 个评论
[转载]朱清时:期待舆论“拯救”南科大
热度 1 dongzg101 2011-8-14 18:29
朱清时:期待舆论“拯救”南科大 称有关坊间对自己的评价,都不会介意 很久没有向媒体“发声”的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8月13日在深圳对记者说,有关坊间对自己的评价,都不会介意,“我在意的是早日能得到教育部批准,让南科大成为一个法定的高校,正式成立、正式招生,建世界一流大学,回答‘钱学森之问’。” 世界大学校长论坛13至14日在深圳举行,参会的朱清时没有受邀作公开演讲,对此他有些遗憾地说,“我们并不是正规学校,心里有准备,但可以来听听。” 两年前,他的一个“冒失”选择给自己的人生带来了“大麻烦”——从时任深圳市代市长王荣手上接过聘书,出任南方科技大学创校校长。 据说,当时朱清时提出的条件是:如果自己主持南科大,学校必须有高度的自主权,学校校长兼书记,首期必须引进多少领军教授等,出乎他意料的是,深圳市高层把所有的条件都答应了。 然而真正让他作出最后选择的是他心中有一份对中国高校改革的特殊情结,“若自己创办大学,不会出现负债、就业压力、学术剽窃,但却可以实现去除行政化、教授治校、创新学科设置、培养偏才怪才等。” 刚开始,朱清时满心欢喜地说这是他一生中最有意思的事。“我是搞实验的科学家,在用实验方法回答钱学森的问题——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一流的人才?” 朱清时觉得,在推行过程中遇到什么阻碍,什么困难,哪些行不通,哪些可以绕过,都是在回答钱学森的问题。“成功的结果当然好,否定的结果也很好,至少可以找出原因来。” 后来有当地媒体报道称,南科大的每一步成长,都需朱清时费尽心思,殚精竭虑。困难,远远超过这位65岁老人的想象。 如历时几年,苦等教育部一纸批文,好不容易等到了,答复却是只批准“筹建”,没批准招生。“改革不能光等批复”,朱清时只好决定自主招生、自授文凭。管理部门对他的决定一直未予评价,令他颇为尴尬。“南科大自主招生遇到的都是黄灯,没有亮红灯叫停,也没有亮绿灯放行。” 又如当大学校长,不得不跟行政过招。“我们花的每一笔钱都要申请,一个台式计算机到手都得等到两个月以后”。 就连起初同意一起创校的三位香港教授也因理念不同与朱清时分道扬镳,三人还一度在媒体上炮轰他。冷静下来的朱清时现在依然觉得,他们的做法无法理解,太过激烈,自己和南科大都很痛心。 时至今日,朱清时并不否认自己向现实妥协不少,“任何改革想成功,都要与国情结合起来,找一条切实可行的路。我们改革的目标不可能一步到位,只能螺旋式上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朱清时告诉记者,再过几天,他会去上海给上千名中学生做一次报告,21日去国家图书馆给全国高校社团作报告,10月份去新加坡国立大学以及11月份去阿联酋会分别作一次“南科大的改革”演讲...... 老人笑言,“南科大的问题现在已经国际化了,很受关注。” 朱清时觉得,通过自己频频出席公开活动,受到媒体的关注,可以让行政部门感到压力,最终得到“通融”并使学校“转正”。“南科大的改革是一项新东西,我想让社会知道我们在做什么,所做的东西值得做。” “南科大走的是中国教育必由之路。”他说,“南科大早晚要成功,但不必在我,也不必在我的任期内。我希望再过十年二十年,中国的教育已经在走南科大的路了,我们成了先行者。” 更多阅读 南科大教授李元杰:港教授是朱清时赶走的 朱清时:市长任南科大理事长是现实下必要选择 朱清时:高教改革,机遇比计划更重要 朱清时专访:南科大不能拷贝任何学校的模式
1174 次阅读|2 个评论
微博:港大教授竟然真的是被朱清时赶走的!
热度 7 xcfcn 2011-8-5 10:26
港大教授竟然真的是被朱清时赶走的! 李元杰听其他老师反映,李泽湘在一次讲座中称“有才便有财”,并称内地高校有的课开设得很垃圾。没在现场听讲座的他,得知后有些气 不过,便向校长朱清时做了报告,并建议校长去调查。“听了报告的录音,朱校长当时气得脸都白了,实际上是校 长把他赶走的”。
个人分类: 杂论|619 次阅读|1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7 11: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