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朱清时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朱清时

相关日志

[转载]《人民日报》发表评论:看南科大,勿过早言成败 zZ
热度 1 cspring 2014-2-20 10:22
《人民日报》发表评论:看南科大,勿过早言成败 2014-02-14 近日,南方科技大学再度成为社会和舆论的热点,原因是学校新书记到任,校长不再兼任书记。于是,有人说南科大改革失败,也有人说其前途未明。该怎样看待南科大的改革? 作为大学改革的试验田,几年来,南科大的改革主要体现在管理、招生、教学三方面。学校管理去行政化,实行教授治校;招生时学生的高考成绩占60%,平时成绩占10%,学校自主测试学生的能力占30%;学生前两年不分专业、两年后自选专业,部分课程全英语授课或双语授课,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研究工作。这些改革取得一定成果,校长朱清时自评65分。 有人说南科大改革失败,是看到校长不再兼任书记,思维逻辑是将学校改革与校长个人完全“捆绑”在一起。应该说,人与事密不可分,但是,这种“密”并非等同,只是联系紧密而已。特别是对于一项需要较长时间的改革事业,不能完全系于一人之身,可能需要多代人的持续拼搏。即便是今年9月第一聘期结束,朱清时不再续聘校长,也不能轻易断言南科大改革失败。 为何说南科大前途未明?一些人认为新书记是地方党委派的;虽然有高校工作经历,但其更长时间从事政府行政工作。其实,我们应该明白,任何教育改革都必须遵循教育法律和国家的基本教育制度。高教法规定,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现实中没有大学书记长期兼任校长的。新书记在学校改革中将发挥怎样的作用?对此,大家要看其实践,且勿怀着成见进行未来的判断。改革有许多不确定性。试想,几年前,朱清时经过全球范围内筛选、获聘校长时,我们能说他前途光明、一定成功吗? 对于改革的探路者,我们怀有敬意,对于大学改革的先行者朱清时,同样应该致敬。2009年,他放弃安享晚年的清福,已过63岁却勇接南科大创校校长之聘,是有理想、有责任、有担当的;几年披荆斩棘,他率领的学校改革取得一定成果,获得社会较多好评。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推动公办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理顺关系和去行政化,创造条件,逐步取消学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的行政级别”“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南科大的探索契合了中央的顶层设计,值得肯定。几年来,各级政府以开明的态度支持南科大的改革,相信此态度会延续。 当然,也有许多大学在探索高等教育改革,比如,自主招生、通识教育,甚至去行政化等等。新一轮改革风起云涌,一枝独秀不是春,当达成更多改革共识的时候,大学改革必将满园春色。 风物长宜放眼量。看南科大的改革,切勿过早言成败,让我们用平和的心态慢慢观察。 (来源:《人民日报》2014年02月13日 作者:董洪亮
个人分类: 工作|1912 次阅读|2 个评论
南方科大去行政化宣告失败?
热度 7 Passport 2014-1-23 03:42
近日,南方科技大学召开干部大会,李铭任中共南方科技大学委员会书记,朱清时不再兼任中共南方科技大学委员会书记。而李铭,是深圳市公安局原局长。短短5年时间,以改革走入人们视野的南方科大在经历自主招生,自授学位相继被收编后,三大口号的最后一个口号去行政化,也在这个标志性的事件中,宣告失败。 不但去行政化没有落实,最后的结果是公安局长这一行政色彩最为浓厚的官员反而主政南方科大,朱老前辈不知作何感想? 国内的改革何其艰难?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946 次阅读|8 个评论
从朱清时自评65分说起
热度 6 lvnaiji 2013-6-23 16:27
吕乃基 近年来,朱清时和南方科大一直是中国教育界,乃至中国改革的关键词。眼下,朱清时在接受南方都市报专访时,谈履职南科大校长 4 年:给自己打 65 分( http://news.sina.com.cn/c/2013-06-23/041927473175.shtml ) 博主想进一步探究,是什么因素,让朱清时自评 65 分?博主还联想到与朱清时同性的另一位更有名的人物,那就是朱镕基。在上任之初,朱镕基满怀豪情,言之凿凿,要把中国改造成“依法治国”的国家,而在卸任时,朱镕基只言“我是清官”,到此为止。少了几许豪情,多了几分“聊以自慰”。若要自我打分,料不过 65 分。 65 分,是现实与原初期望之比。 为什么不是 70 分,类似于某种“三七开”?要是一开始的期望值低些,现在的打分就可以高些。要是一开始不做这些梦,现在的感受还会好过些。可是,朱清时有梦,而且期望值还不低。 为什么不是 60 分或更低? 60 分可是及格线。当过老师的都知道,从 60 到 63 、 64 分可能都是“拉”上来的, 65 分可以算是自己的本事了。 那么干脆不及格呢?实际上, 4 年来,朱清时已经从梦境步步后退,回到人间。或许正因为如此,期望值越来越接近现实,饶是如此,朱清时才敢于自评 65 分。古人早就有言在先: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按此比例来说,自评,也就是一二十分吧。要是与原初期望比, 65 分,嘿嘿,恐怕是言过了。再说,朱清时能给自己打不及格吗?于己,于南方科大,于深圳,以及于教育部都过不去! 65 分,都过得去,乃至皆大欢喜! 65 分,与时下大学生的 60 分万岁当然有天壤之别。面对既如铁一般坚硬,又似水一样善变的社会,朱清时已经尽力。只是,在朱清时给自己打 65 分之时,他的原初之梦已经破灭。 在 65 分的背后,隐含着多少文章! 65分,更像是各方心照不宣的结果。 当记者问及“ 对继任者有哪些建议 ”时,朱清时的回答是,“ 我希望他们更擅长和官员打交道。 ”朱清时把这句话当作笑话,然而却深得个中三味,实乃金玉良言,警世之言。 这大概是其后任有望得高分的秘诀,也是网上各位或得以圆梦的秘诀。
个人分类: 教育|2644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朱清时: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whyhoo 2013-2-1 14:59
2011年3月16日上午,朱清时校长在教学楼102室为我校首届教改实验班学生举行题为《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讲座,拉开了我校新生入学教育活动的帷幕。 以下是根据录音整理的讲座全文: 各位同学,欢迎你们到南方科大来,我这是第一次正式跟你们见面。我今天要讲的题目,其实在中科大讲了10年,就是每年新生入学第一件事,在礼堂我给新生做个报告。这个题目,实际上是办学的主要思想,就是要回答一个问题,你们到学校来干什么?学校要怎么培养你们?你们今后可能干什么?就是这个最根本的问题。也就是说,做完这个报告之后,我们心就相通了,大家就明白了我们到这来共同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将怎么做?你们应该怎么做?这样大学几年生活就不白费了。这个报告我想同学们都不用记,完了就发到我们网页上,这样大家就可以随时随便下载。你们就集中精力听我讲,这样的效果最好。 我在过去10年在中科大讲,其实是每年跟每年讲的都不一样,因为我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是每年和每年都不一样。今天要讲,我先说前面的几个事情,一个就是我刚在北京开两会回来,大家也许知道。在这两会上,南方科大成了两会共同的热点,无论是全国人大,还是全国政协开会,一旦讨论到教育问题就提到南方科大,每次我们政协委员一起吃饭,在我那个桌子上的委员就都开始和我讨论南方科大,出主意。其中有好多政协委员给我一个新思想,我以前都没想到的,他们说你们南方科大不要着重把学生培养成科学家、工程师,你们应该把学生培养成大学校长。(学生鼓掌)说以后的中国大学就有希望了。我想这话有道理。(学生笑)这也是我今天要修改我这个题目的缘故,我这个题目光讲了培养创新型人才,实际上应该让大家意识到我们不光是要是要成为一个创新型人才,不光是成为一个技术型人才,而是要成为一个领袖型人才,以后当大学校长的人才。 第二个,我今天也请了我们学校的同事,也来了很多,来听今天我的讲话,其原因就是我们办南方科大,已经筹备了一年多了,这一年多大家都忙于事务,我们要应付各种各样的事务,大家共同努力下,事情在推进,但是一直没有机会坐下来,大家统一思想,大家来认真讨论一下这个学怎么办?我们将怎么办?我们期待我们学生以后会成什么样的人才?没有统一过思想,所以我今天就希望我们工作人员也都来听听,听听以后,我们大家逐步统一到一个思想里头去,就是如何办好南方科大。 在两会上还有个花絮,就是凤凰卫视的胡一虎组织了《一虎一席谈》,专门讨论南科大。这个节目大概这个礼拜六还是下个礼拜六就要播出了,我们肯定把这个节目录下来,然后给大家看。你们就看到这些委员和人大代表对南方科大的热情了。在《一虎一席谈》中,一虎他组织了鲜明对照的两种观点,一个是我的,一个是复旦大学葛剑雄的。我的观点第一点就写了一个—我也不知道我在哪儿说的这个话,说我们这45个同学今后都可能成为世界一流的人才。 那边葛剑雄说,我的小孩我就不会送到南方科大,然后在开始辩论的时候,葛剑雄马上就声明说,怎么把我弄到反派去了,其实我也是铁杆支持者,我说我女儿不能送南方科大是因为她已经在美国读书了,而且是学文科的,她不可能去。 在《一虎一席谈》上,我首先就要回答:你怎么有信心你们的这45个学生都会成为世界一流的人才啊?我就告诉他们,有。因为我知道世界一流人才该怎么培养。第二呢,我知道现在全世界都在关注南方科大,关注南方科大这些学生,所以我们的学生有很好的机会。但是,是否能成为世界一流的人才,并不是决定论的,不是肯定的,因为最主要还要看学生本人的努力。我们外界呀,我们学校,我们老师,哪怕使出了十八般武艺把所有工作都做好了,但是学生如果努力不够或者是配合不够,还是达不到目标,因为教学的主体还是这些学生。这些都是我觉得我回来之后,应该首先给你们讲这样一个讲座。这样一个讲座就是回答刚才这些问题,实际上就是告诉大家,南方科大准备怎么办下去?为什么我觉得有信心把南方科大办好? 我之所以有信心,其中一个原因是,我这代人经历很特别,可能在中国历史上像我们这样经历这么多的也都不多。我在1950年上小学,然后1957年上初中,因为上小学中间有一个月学校学籍调整,在上初中的时候是反右,我还记得那时候学校满校大字报,批判右派。1963年上大学,然后1966年就文革了,就上了2年大学。文革时候就分去青海当工人了。当了几年工人呢,就调到一个青海的研究所,叫盐湖研究所,去做科研。到1977年开放,1978年准备送第一批人出国的时候,我就是那批人之一,送到浙大读外语,然后就到美国去了。 在美国就在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麻省理工学院、布鲁克海文实验室、加拿大国家研究院,工作了一大圈然后就回国来。回国来之后又出国,在英国剑桥、牛津、法国巴黎大学、巴黎十一大、第戎大学、格林罗布尔大学,然后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又工作了一大圈,所以对这个世界一流大学就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在我当中科大校长期间,就是亚洲研究型大学校长联合会,这个联合会有日本的8所大学,中国的清华、北大、复旦、中科大、南京大学,台湾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在这个联合会期间,我们把这些大学都了解得清清楚楚,所以对世界上研究型大学怎么办的各种模式也都比较清楚。这些特殊的经历,使我有条件在这一生中见过很多东西,特别是见过很多学生,有很多学生在学校里头,学得非常之好,但是一出到工作岗位上,开始工作以后就不行了,就很平庸。有一些学生在学校里头很平常,但是在工作里头却干得非常之好。所以我自己思考,究竟是什么因素在背后起作用。这个因素决不是表面,好学生大家都知道,好学生占尽了各种优势。肯定有些背后的因素,大家不知道的因素在起作用,这些因素呢,我观察了这么几十年,我很愿意告诉学生。因为像你们吧,对我看到的这些深层次的东西,可能想都没想过。如果你们早点知道,我相信会节省你们很多时间,不至于再重复浪费你们的时间,或者走入歧途,或者你们一生都无所作为。 好,我就来讲我看到的、我所了解的一个人要成为创新型人才,比较深层次地原因是什么? 首先就是,一个创新型人才的核心其实是新的思想。就是说你看看这个人是不是善于产生新思想,善于抓住新思想,或者善于把新思想做好。这一点呢,跟我们国家的教育体系正好不一致。我们国家教育体系基本上是知识灌输型的,是强调基础知识越多越好,基础知识越全面越好,基础知识不要有缝隙,不要有漏洞,这样学生的基础最好。大家都以为学生基础知识越好、越全面、越牢靠,创新能力就越强,其实这个话只对了一部分,并不全对。我也是花了大半生才搞懂。基础知识啊,其实只要恰到好处,有但不要太多,知识越多创新能力越强这点是片面的。 因为知识多,当然它的好处是可以使你更广泛地继承这些知识,产生出新思想。但是创新的核心其实是新思想。有的时候,知识多不利于新思想产生,比如现代,我这一代人过去没有接触过网络时代,跟年轻人有一个代沟,你们接触得很多。现在的网络时代,我们不是很适应。为什么呢?一下子觉得知识爆炸了,好像只要一上网、只要一搜索、一谷歌很多东西就跳出来了,跳出来的东西多得你根本就来不及分析它们。所以往往现在要写一篇文章不敢上网,为什么呢?一上网基本思路就乱了,你一看网上的东西,你就不知道你究竟想干什么了,也不知道你自己思考最深入的东西是什么了。所以呢,现在当你要写一篇好文章的时候,我们经常做的一件事就是到一个不能上网的地方,专心去思考。这是我们这代人对知识过多反而影响新思想出现的一种体会。 但如果光是我们这样理解不足以说服人,真正能够说服人的是科学史。同学们,现在还不知道你们读了多少科学史,科学史是很值得读的。因为一个人在婴儿时期,这个是最容易被认识的,因为他最天真无华,对吧,他不掩饰。科学在刚诞生的时候也跟一个婴儿一样,没有掩饰,没有人去修饰它,最朴实无华,所以有空多学学科学史。我就举科学史上的几个例子,一个例子就是我中学时代就最崇拜的一个数学家,叫伽罗华。不知道在座有几个人知道他的。那我给你讲讲这个伽罗华。 这是我在中学时代就非常崇拜的一个数学家。伽罗华他是个法国人,上中学的时候,他就去想解当时几百年数学上解决不了的一个难题,就是高次方程有没有根号解。那个时候,在他之前几百年,大数学家都要用这个问题来试试自己的能力,但是一直没法解决。伽罗华是一个中学生,照理说他的知识是不多的,他的知识结构也是不全的,但是他就在中学时代,把这个问题想出了一个很巧妙的办法。这个办法当时的数学家都没有人能够看懂,以至于他的这个稿子被耽误了50年才发表。发表之后,就创立了一个新的数学理论,叫群论,这个群论现在是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我学原子分子物理,学光谱学,学量子力学,都是以群论为基础的。那么伽罗华是什么一个例子?他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他的知识不多不少,但是在那个时候,在当时的知识结构下,他的新思想没有被淹没在里头。他没有过多的思想把他的新思想给淹没了,所以他能够坚持把他的新思想做到最后。我一直在想做一件事,我在法国工作的时候收集伽罗华的这些资料,介绍他的文章,我很想在什么时候,能够把伽罗华如何解决这个高次方程不能用根号解,并且发明群论的这个思想历程还原出来。为什么呢?现在几百年以后呀,后代的数学家就都把伽罗华的理论修饰再修饰,变成了一个定理、一个公理、一个定理、一个公理,完全看不出伽罗华这个年轻的中学生的思想当时是怎么走过来的了,都变成一些数学推论了。这些东西对年轻人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了,现在最有作用的就是还原伽罗华当初的思想过程,就是看看他的思想怎么越过一个一个的难关,最后转了多少弯想出了别人想不到的东西。 第二个例子就是爱因斯坦,大家都知道爱因斯坦是二十世纪最了不起的人,但是爱因斯坦最重要的几篇论文是在二十几岁的时候写出来的,他最重要成果都是在二三十岁做出来的,然后随后有几十年时间,他就基本上没有发表什么重要的文章。那个时候二三十岁的爱因斯坦也是知识并不多,知识结构也不是很全面,他的新思想就很突出。那么大家听了我的话就会有一个疑问,肯定就会要问,要指责就说:哎,我们老师都说知识越多越好,为什么你一开始要说知识多了反而又不好呢? 第一,知识确实是越多越好,但是多的知识一定是要消化的知识,而且这个消化的知识一定要能够灵活应用才行。第二就是现在有很多知识,很多书本包括教科书中写的一些东西,实际上都有问题。现在的出版物已经多到这种程度,它已经把精品给淹没掉了。所以呢,现在学生像你们,要学习最关键重要的就是,要借助老师的帮忙,借助学校的帮忙,然后集中精力在精品上,不要让一些泡沫的书,让一些有问题书,误导你们的书把你们的脑袋占据了。如果那样,脑袋一被占据以后,你们要想作出像伽罗华、爱因斯坦那样很原创的新思想就很困难了。 我之所以说这话是这次复试,我考你们,其中有一部分,就是第二次参加复试的,不知道有多少同学参加这个复试。我出了一道题就是《周髀算经》里边证明勾股定理的一种证法。是画了一张图,文字也很艰深,我就是想考大家的理解力,看你们能不能理解这张图,把《周髀算经》证明勾股定理的方法写出来。同学们很多很快就写出来了,但是收上来的卷子我一看,基本上都是用现代几何知识、现代代数知识新证的,都没有去真正理解《周髀算经》是怎么做的。这件事使我感到什么呢?同学们数理知识都好,但是脑袋都被它们装满了,所以你们的脑袋已经没有空隙、也没有意识要去耐心细心的体会一下中国古代数学家的智慧,他们怎么来证明《周髀算经》的。所以这正好是你们的问题,你们已经被先入为主的很多东西占据了,你们的脑袋如果都是这样先入为主的东西,很难创新。因为创新的东西在最初往往都是跟先入为主的不一样的。所以大家要学会使自己的头脑保持清醒,读书要读精品,知识不要求多,要求精,你学的东西都要能够掌握,这样你才可能不会让知识多到去淹没你的新思想。 好,说了半天,什么才叫科学的新思想?我就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故事也是我这一代学物理学的人,我尽管后来被定义为化学家,但实际上我是学物理出身的。我在当院士被选在化学部,那是因为我做的是物理化学。 什么是新思想?这里有一个故事,1968年得诺贝尔奖物理奖的人叫阿尔瓦雷斯(Luis Walter Alvarez,1911.6.1-1988.9.1)教授,他在回忆录中间讲过他发明气泡室的故事,这个故事很曲折很精彩。他是1968年得诺贝尔奖的,早在15年前就是1953年,阿尔瓦雷斯当时是Berkeley的名教授,就专门做大型物理学实验的,很能干,他去参加全美的物理学年会,我在美国的时候每年美国物理学年会都去参加,这是一个罗马大会,就是参加的几千人,自定旅馆、自己管食宿,会议只给你发那个会议的指南,就是哪一场报告谁在什么地方讲,会议在整个纽约城的好几个大旅馆里同时举行,大家就在纽约城的几个旅馆里头轮流转。 阿尔瓦雷斯那次也参加物理大会,会议最后一天午餐的时候,他们吃午餐也都是自己掏钱,在宾馆的餐厅里头。国际上开学术会的惯例就是吃饭的时候,认识的人不扎堆的,就是我们两个一起来的,那吃饭的时候一定要分别去跟不认识的人坐在一起,大家都专门找不认识的坐在一起,老教授专门找年轻人坐在一起,年轻人专门找老教授坐在一起,差别越大,收获就越大。因为大家好不容易来开一次会,正需要交流,正需要听到新思想,对吧?那么怎么样交流效果最好新思想最多?就是你不认识的人,这种人从来没接触过,你们一谈话,他的思想就是可能是新的。第二个,年龄相差很大,平时也不熟悉,你跟他谈,可能就会对你有新思想的启发。我说这点啊,就是现在国内开会的气氛完全颠倒过来了,我现在参加国际会,我发现中国人出去开国际会,都是中国人扎堆,大家都坐在一起说中国话,然后越熟的人越坐在一起,不熟的人大家谁都不理,这样开会就忘掉了这个国际学术交流的最重要的一个原则了。那次他们开的会,就是大家都遵循这个原则。阿尔瓦雷斯找了一个旁边是一个当初正是博士后的人,才27岁,叫格拉泽(Donald Arthur Glaser),不认识,坐在一起。格拉泽是芝加哥大学的博士后。两个坐在一起就开始交谈起来了,格拉泽就跟阿尔瓦雷斯说,哎呀,今天我是最后一天下午的最后一个报告,我现在有一点紧张,担心没有人来听我的报告。因为那么大个会,一般人都不愿意听,因为到快要结束的时候,那天下午都坐飞机走了,还有几个人坐到听完最后一个报告啊。阿尔瓦雷斯说,对,是的,我也不会去听的,你究竟打算讲什么?格拉泽说,我想了一个新想法。当时物理学有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基本粒子大家都承认,基本粒子存在,中子、质子这些都被各种方法间接观察到过。但是没有一种直接观察基本粒子的方法。就是基本粒子太小了,任何工具去观察都不可能。用显微镜,光子都比基本粒子大,你不可能反射回来,观察不到,所以找不到一种方法观测基本粒子。当初很多实验物理学家都在动脑筋,想一个办法来观察基本粒子。这个时候,格拉泽这个人年轻,他的脑袋里头也没有太多的知识,但他有足够的知识,不太多,很精。他喜欢喝啤酒,他们美国人喝啤酒的典型办法,现在不了,现在都变得文明了。50年代初,就拿起一个瓶子来,摇摇摇,摇出气来崩一下把这个瓶子盖给弄掉了,就靠这个气把瓶子盖弄掉。格拉泽摇这个瓶子就观察到一个现象,大家都观察到的,就是你一摇呀,啤酒本来是清亮透明的,一摇就出气泡了。哎,他就在想怎么回事?啤酒怎么摇得出气泡呢?噢,他一想对了,啤酒是过饱和的二氧化碳压进去的。过饱和,摇怎么会出气泡呢?他一想这是热力学的定律,就是我一摇就打破了热平衡。于是呢,就发生了相变,发生了相变就出气泡了。哦,他又再一想,再一想就是,哎呀,这个现象我能不能用来探测基本粒子呢?为什么呢?因为基本粒子虽然小,但只要它通过空间的这个地方,如果空间中间是热平衡的话,那它就破热平衡,一旦破坏热平衡就会发生相变,如果周围空间是充满了过饱和的气体的话,一相变就可能出气泡。他就想出这个思想,于是要到会上去报告。但是他的资力太浅,人也太年轻,这个思想也太新。所以会议组织在给他安排到会议的最后一个报告。 阿尔瓦雷斯何等人啊?这个人是搞实验物理大师,5分钟的谈话一听就受启发了。回去之后就赶快把他实验室的所有人都动员起来。 格拉泽本来想的是用乙醚,乙醚是一个高度挥发性的液体,乙醚很容易变成气体,它在高压下气体又再变成液体。他就想用乙醚来做介质。阿尔瓦雷斯是搞实验物理的大家,他知道乙醚不好弄,就用液氢来做这个介质。格拉泽本来是想做一个小的格子,阿尔瓦雷斯知道要做就要做大的,观察到的几率才大。他就用一个大房间,充满了高压的液氢来做气泡室,做了很多年,做成功了。 马上诺贝尔奖就要颁发了。就是气泡室发明了,观察到了基本粒子。1960年,1953年过去了7年,1960年诺贝尔奖就要颁发给气泡室的发明者了,但是没有给阿尔瓦雷斯,给格拉泽了。 所以阿尔瓦雷斯很丧气,但他遵守一个国际学术界公认的道德,就是他在发表论文的时候,提到他在那个会上听到格拉泽讲过这个思想。而格拉泽在这个会上确实有报告讲这个题目,所以格拉泽就凭会上的报告的摘要、这个题目,然后凭着阿尔瓦雷斯承认听他讲过得了诺贝尔奖。这是什么原因呢?诺贝尔奖只授给原创新思想的人,不是授给随后把他搞成大型仪器的人。尽管气泡室的最大贡献、就是最大量的、最艰苦的贡献是阿尔瓦雷斯做出来的,但是原创思想是格拉泽的。他得了诺贝尔奖。这就是新思想的典型例子。 这个故事也给我们很多启示。第一就是,什么是新思想大家就知道了。你看到一摇啤酒瓶发现有气泡,这个不奇怪,观察到这个事的人千千万万,年轻人都爱干这个事,当时的美国人喝啤酒都是这样的,他摇摇摇,轻轻一咔就把这个瓶盖给飞出去了,这样拿起瓶子就喝。新思想是格拉泽的,他看到这个事,他突然想起,这是什么原因?是过饱和的气体发生相变的时候,一摇就发生相变,于是就有气泡出现。他又再想。这就有了几个思想深度,就想到:基本粒子如果通过不饱和的蒸气,它也会引起它通过地区的局部相变,这个时候是不是会有气泡产生?他想肯定要产生,就看产生多大。产生了是不是你看气泡就看到基本粒子了?因为基本粒子被气泡裹住了嘛。于是呢,他又去把这个思想再走进一步,然后就设计了乙醚做介质的机器。这一连串的思想进程,就构成一个科学创新的新思想,就是这个使他得了诺贝尔奖。 当然这个故事之所以动人,还在于阿尔瓦雷斯他没有得诺贝尔奖。动人之处在于大家都承认他的科学道德是无懈可击:自己听了年轻人讲了5分钟,自己又是一个大教授,他完全可以说我没有听见他讲过啊,或者是开那个会他报告的时候我都飞走了,我也在喝啤酒啊,我也会想到这个问题呀,而何况我用的介质是氢不是格拉泽提出的乙醚。他可以狡辩对吧,把功劳都归于自己,但是他没有,他承认。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科学道德。就正在于有这种科学道德,所以在美国,这些年轻人才敢到处给这些大权威讲自己的新思想,因为他知道这些大权威都有道德约束,不会剽窃自己思想。但阿尔瓦雷斯的这个伟大的道德规范,也使他1968年获得诺贝尔奖了。就是物理学界都觉得欠他一个诺贝尔奖,于是后来他用这个气泡室又观察到一个新的基本粒子,就赶快又给他发了一个诺贝尔奖。 这件事情我讲给大家听,就是希望记住:第一,什么是新思想?就是刚才我说的格拉泽粒子观察,和他的一系列想法,这就是新思想。这个新思想要产生需要什么要素?为什么格拉泽会产生新思想?成千上万跟他一样,年轻人整天喝啤酒没有新思想,而且也都是学物理的,也有很多学物理都没有想到。其原因就是格拉泽有很强的好奇心和兴趣,他看到气泡之后,就动脑筋想这种好奇心,想把问题根源想出来这种好奇心,好奇心产生兴趣。这就是新思想变成科学新发现的第一个台阶,好奇心和兴趣。如果格拉泽没有好奇心,看了之后就熟视无睹那也完了。 第二是想象力,格拉泽一定有很丰富的想象力。第一想象气泡怎么产生?然后想象基本粒子通过的时候也会产生气泡,然后就想象一种把基本粒子产生相变气泡给固定下来,变成气泡室。所以想象力是第二个台阶,就是创新能力的第二个要素吧,第二个台阶。 第三就是直觉和洞察力了,就是光有想象力这个还不够,还要想到,一下子就像闪电一样,心里头一亮,这件事可以用来检测基本粒子,这就是直觉跟洞察力。 第四呢就是学术交流的重要性,刚才我说了格拉泽跟阿尔瓦雷斯两个人不去参加全美物理大会,吃午饭的时候不去找陌生人坐在一起聊天,不敢于把自己的新思想告诉别人,那么就不会有这个火花。他遇不到阿尔瓦雷斯,做不成这个仪器,做不成气泡室,那格拉泽也得不了诺贝尔奖,这件事没有做成对不对?阿尔瓦雷斯把他做成了,这个物理学就前进了一大步,所以学术交流是至关重要的,就是一定要学会学术交流。学术交流的前提是什么?就是学术道德。如果没有学术道德谁都不敢学术交流了,现在我们国内的高校中间,学术交流都在萎缩。有很多年轻人不敢学术交流了,就怕我交流的东西,被大教授拿去变成他的成果,现在流行就是大教授申请大项目、申请成果、申报院士,把手下一把帮年轻人的工作都算做自己的。这种现象就正在阻碍我们的学术交流。 我说的这些就是我们南科大想做的事,就是想你们在南科大读书这几年,培养你们的好奇心和兴趣,培养你们的想象力,培养你们的直觉和洞察力,培养你们学术交流的习惯和能力。学术交流不光是想去说话就行了,不是的。说话并不是在于自己说多少的问题,在于别人理解了你多少,这一点一定要注意,年轻人往往都忘了这个。觉得我说了我就说清楚了,那就已经达到目的了。不对,那才做了前一步。你说了,你还要知道别人理解了多少,别人都理解你,才是你交流的结果。所以大家要学会说别人理解的话,要学会去感知别人是不是理解了你,这个是一种能力,这也需要训练。 最后也是最重要一点,我要给大家讲的就是,创新人才其实并不是做什么事都是按部就班地做的。创新人才最重要的一点,实际上是要善于抓住机遇,善于发现机遇抓住机遇,这种人才,才真正能够取得成功。 那么以上这些,我下面就来展开,展开讲完了之后,我再给大家讨论,回答你们的问题,今天上午就这些事。讲了一个小时了,要不要休息,还是继续讲下去? 同学们:继续。 我来讲好奇心和兴趣,大家都以为好奇心和兴趣我们都知道了,其实并不完全。好奇心、兴趣,还有下面要说想象力,本来都是与生俱来的,因为人这个物种,跟其它物种的差别就在于这些。你想想如果没有想象力、没有好奇心和兴趣,我们怎么去发明枪炮、发明火车、发明汽车、发明飞机,我们就不可能打败老虎、不可能打败毒蛇,人这个物种就不可能有今天成地球的主宰。当然换过头来,也许我们主宰过头了,让生态都失衡了。但毫无疑问,好奇心、兴趣和想象力是人这个物种与生俱来的。与生俱来这点特别表现在孩童时代,孩子们特别喜欢思考,喜欢问问题,他们有这个天性。但是这个天性在我们现在教育系统之中,在上学之后就开始消失了,这是因为家长跟老师都在合谋、压抑学生的这种天性。为什么呢?家长都希望学生听老师的话,以后考一个好成绩,小学考到重点初中、重点初中、重点高中再重点大学,所以都不希望这学生老是异想天开,不听老师的话。老师也希望,老师也是好心,觉得我要给你们讲的知识都至关重要,因为高考都可能考到,你们不好好听这些,以后你们要吃亏的,你们老去胡思乱想那些东西没有用,高考考不着。合谋的结果就是,儿童时代最重要的天性就是爱思考、爱发问的天性被压抑了。到你们上大学的时候,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个讲座,实际上就在开始让你们的好奇心、兴趣跟想象力重新恢复起来才行。如果你们不能重新恢复起来,你们在大学阶段特别在南科大就会很困难。那么重新恢复起来呢,首先要从思想上意识到好奇心、兴趣这些东西不是坏事儿,是科学创新的最重要的素质。你们在中学时代,老师跟家长“合谋”的结果可能在你们的脑袋里头也有一个潜意识,就是我不要胡思乱想,我不乱七八糟的想,我就去把老师规定的东西背好,把这题练好。于是你们在心里头也有一种潜意识在压抑各种好奇心和兴趣,现在到时候了,现在就不能再压抑了。要恢复好奇心和兴趣,要培养好奇心和兴趣。 大家知道我们现在时代的最重要标志就是原子能放射性,放射性是怎么发现的?放射性是居里夫人发现的,居里夫人当初在实验室里头读书的时候,她看见了贝可勒尔(Antoine Henri Becquerel)实验室里头的一件怪事,贝可勒尔也是当初他们那个实验室的矿物学家。矿物都自己发光的,矿物它都有一点小的鳞光或者晕光发出来,这种光我们眼睛看不见,但是当时的矿物学家包括现在也有矿物学家在研究,就是测定各种矿石发出的这种光的强度,贝可勒尔就做这个的。他就是把全世界收集的各种矿物,裹在那个感光胶片里头,放在那个铁匣子里头,绝对暗室。过一个礼拜再打开,把它冲洗出来,看发出感光多少,用这个来做实验。结果有一次,有朋友给他送的南非的沥青铀矿,他就用这个包起来做实验,到一个礼拜打开一看,一冲出来那种胶片全黑了,就是这个曝光强度很大很大。这就发生了一个重大的新闻。大家都觉得很奇怪,这个黑糊糊这个沥青铀矿,怎么能发这么强的光呀?整个学校人都知道这件事,但只有居里夫人她的好奇心和兴趣就折磨着她,一定想把这个事情原由弄清楚。 她的好奇心和兴趣到这种程度:原因不搞清楚睡觉都睡不好,吃饭都吃也不香,她就坚决要求把这件事作为她的博士论文题目。大家知道这件事是很有风险的,你要是搞不清楚你博士学位就得不着了,老师也同意了,她就说做博士论文题目。那么当时的方法就是分离,看看这个沥青铀矿能不能分离出一个放射性的物质。那个时候大家就猜这个沥青铀矿里头肯定有一种东西,它有很强的放射性,要分离这个东西呢,她就把十吨的沥青铀矿拿来在地下,做那个大铁锅熬,就是熬那个沥青,现在马路不那么麻烦熬沥青了,现在有机器。过去我年轻时代铺沥青马路的时候,马路边上修一个大的灶,沥青就在里头熬。她就是巴黎理化专科学校,这个学校现在,还叫巴黎理化专科学校,但是是世界一流的一所大学,法国人重传统不改校名,要我们早就改某某大学了,它就叫巴黎理化专科学校。还有居里夫人用过的那个实验室,但是棚子都没有了。她就在熬这个沥青铀矿4年时间中,逐渐提炼提炼,最后提炼出了0.5克物质,那天晚上她让居里先生陪着她去看,还没有进门就看见这个屋子发出幽幽的蓝光,他们就兴奋起来了。这就是好奇和兴趣推动科学发展的最著名的一个例子。 爱因斯坦这个人为什么那么厉害,也在于他的好奇心。爱因斯坦他这个人从来就不想写自传,也不想人家给他写传记,但是他的朋友说服了他,说他应该给科学史留下一些素材,于是他在去世前两年就接受了一个传记作家的访问,就开始写他的传记。他的传记中间就说,我其实没有什么特别才能,别人都把我吹的太高了,他说我经常都是惶惶恐恐的、忐忑不安的。他说我的特点啊,其实我跟别人不同的,就是喜欢寻根刨底的追求问题罢了,就是一件事我总想把问题想清楚,这就是我一生都在干的事,所以没有什么特别的才干。他这个话的意思其实就是好奇心,好奇心就是见一件事就很想把他搞得很清楚。爱因斯坦他自己也回答了他的好奇心是怎么产生的,他说,他在四五岁的时候有一次过生日,他父亲送给他一个礼物,就是一个罗盘。这个罗盘爱因斯坦一看,这个罗盘很怪,不管你怎么摆弄它,它的针总是指向一个方向,他就在想这里头肯定有什么神秘的原因,要不然这个针怎么固执地总指向一个方向啊?于是他决定要找这个原因成为他少年时代的一个很重大的愿望,就把他引向了物理学。 这个好奇心和兴趣,我们说了是先天就有,后天是可以培养的,当然也可以压抑的。培养的办法就在于学校的教学方法,所以我们南方科大希望的教学方法,都是能够在教学中间让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培养起来。 好奇心被培养出来的最著名的例子是普朗克,他在回忆录中讲一个故事,普朗克他是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他在上小学的时候啊,他的物理老师给他们讲力学,讲力学功和能的这一段。这个老师就这样讲的,普朗克一辈子都没有忘。这个老师这样说:同学们,你们想象一下,现在有个工人,他的胳膊很粗,正在举起一个大石头,并且把他顶到房顶上去放起来,他放到房顶上之后稳稳的放好了,这个工人走了。那么这个工人做功的能量消失没有啊?大家想想。然后过了一会他就跟同学们说:你们想想,如果过了20年以后,有人从这个房子边上走过,这个石头塌下来了,把这个人脚砸了,这个人会不会就知道,这个能量并没有消失啊?这样一说,普朗克就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就觉得周围的世界太有趣了,都有道理,而这个道理就都在物理学中间了,他一生就选物理学。所以到最后读研究生的时候,他去请教一个物理大师他应该学什么专业,那个大师就告诉他,物理学现在大厦已经建好了,以后的工作顶多修修补补了,说年轻人你最好去选别的更有前途的职业吧。但他还是选物理学。 以上讲了两点,好奇心和兴趣,下面我来讲直觉和洞察力。这一点可能是同学们最不熟悉的。因为在我们很多年的教育中间,大家对人有直觉这一点,都持怀疑态度或者是不正面去肯定它。其实有很多人有直觉,有洞察力,这一点并不奇怪。什么叫直觉、洞察力?直觉、洞察力就是指一个人面对十分复杂的情况的时候,能够迅速地抓住问题关键,并且找到出路的这种能力。实际工作、实际问题往往很复杂,你根本不可能去推理,把道理想得清清楚楚,然后再决定、找最佳的方案。一定要迅速抓住个方案,迅速就做。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开车,要从旁边的小路进到主干道里头去,这个主干道车流不断,如果是一个没有直觉的人的话,他老要推理,他脑袋把各种车的数据输在大脑里,不断计算什么时候是最佳时刻,我的车能够进去,那他始终永远没法动。开车开得好的人,看看看,突然一下子就转了,保证没有问题,没有多少人开车那样进去会有问题的。直觉、洞察力每个人都有。 国际科学界评论一个年轻人搞科研有没有前途,他们都不是说你知识多全面、基础多好,他们往往都说这个人对这个学科的感觉好不好。刚才说过我在加拿大国家研究院的时候,就在赫茨伯格研究所里工作,就是得诺贝尔奖的那个赫茨伯格。我们在那经常参加这个研究所的讨论会,就是年轻人,他们都不请大权威的人来做报告的,他们都请各个领域中年富力强的人来作报告,因为像赫茨伯格这种人,他都厌烦了大权威做总结似的报告,他都想听听年轻人究竟在想什么、在做什么。我印象最深刻就是有一次英国的皮特萨尔就是诺丁汉大学的那个年轻人来做报告。做完报告我们一起吃饭,也就自己付钱大家一起吃饭,这个时候大家背后评论这个皮特萨尔:这个年轻人不简单,他对这个问题的感觉,feeling非常之好。这个是对一个科学家的最高评价,说你feeling非常好。这就像踢足球的或者打篮球的,你说哪个动作规范,动作好不好,那个都不够味的,要说他的感觉好不好,他的球感好不好,这个才是直觉。这个跟科学说的不一定是一回事。这些呢都是直觉和洞察力。 这个爱因斯坦他自己就解释了他一生成就的原因根源在哪儿。他对他的传记作家说,上大学的时候,他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数学。很多人都不解问他,他在苏黎世高等专科学校读书的时候,那个学校19世纪末叶有好几个世界级的大数学家在那,像明科夫斯基这些人,爱因斯坦在那读书。那个时候物理界没有任何有名的老师,大家都奇怪爱因斯坦为什么去学物理,不去听这些大师的课,而去学数学呢?爱因斯坦很老实,他就跟传记作家说,并不是因为我有什么雄才大略,而是因为我进到学校之后,先去看一下数学系的这个专业,一看数学系有这么多领域,我的头就大了,我一想啊,这些领域这些课程,要学完我这一辈子就完了。他对这些东西毫无感觉。然后到物理系去一看呢,觉得物理的好多问题都是可以避开不管的,就是不用把它装到脑子里头,只有几个关键问题值得我去思考。关键问题是什么?什么是时间?什么是空间?就这个问题还没搞清楚,于是他就选了物理系。果然他就选对了,他一辈子就是把什么是时间、什么是空间想通了,于是就出现了相对论。所以爱因斯坦他取得重大成就,根本原因在于年轻时候他就很清楚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有什么直觉?然后不做那种随潮流、大家都觉得你应该做的事儿,而是自己做对自己最好的事儿。这样呢他找对了这个专业,他才有了他随后的成就。所以今天我要跟大家说的就是,你们也是,你们现在才刚开始上大学,从现在开始,你们面临的最重要问题,就是要搞清楚自己究竟喜欢什么?究竟擅长什么?究竟对什么样的问题有直觉跟洞察力?不要都听家长的话,都按照社会舆论,都按照社会上现在关注的程度高的东西选择。 我最近看了一个材料,中国的高考状元现在有人跟踪统计出来,其中有一半以上都学了北大的经济管理系了。我觉得太悲哀了。估且不说高考状元是不是就一定是人才,但是大家都一窝蜂地学经济管理实在是有点太奇怪了。因为经济管理对于学问来说,它其实只是一个很小的分支。如何来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呢?特别是直觉和洞察力。我举杨振宁先生讲过的例子。杨振宁先生这个人非常聪明,是我见过的最聪明的科学家之一,他讲事情也讲的很深刻。他的这段话我就经常都记住,而且经常都和学生讲。杨振宁讲,他原来在西南联大学过物理学,学过量子学。后来到芝加哥大学的时候,芝加哥大学又让他重学量子力学,因为芝加哥大学我估计那时候不太承认西南联大学分的。上量子力学课的是Taylor,当初美国物理学的权威的权威,就是美国的氢弹之父。这个人是非常聪明的。Taylor是个特别忙的人,每天上课是从不备课的,他因为一天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所以他到该上课的时候就到课堂上来了,然后来了才开始想,同学们,我上次讲到哪儿了?然后大家就提醒他上次讲到什么什么了,然后他开始想今天他要讲什么。他的这种讲法恰好是给杨振宁他们一个绝好的机会,就是看像Taylor这种人的思维过程是怎么进行的。因为Taylor他上课不准备,他往往讲着讲着就要出错,就要误入歧途了。杨振宁上过量子学,也上的不错,所以知道Taylor讲到这要出问题了,他就很注意看Taylor怎么去跳出这个陷阱,他就觉得,Taylor一旦发现问题的时候,脑袋就像天线一样伸出去了,到处去探测看看什么地方有出路,然后这试一下那试一下,然后很快就试出来了,就找到出路了。杨振宁说在这个关头上,他们就特别清楚的看到了Taylor的关注点。第一他关注什么样的问题,他不关注什么样问题。有一些枝节末叶的问题,Taylor这种人根本就不关注的,就丢开了,关注的问题都是实质性的重大问题,这是学好科学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你一定要抓住问题的关键,不要去老是纠缠到枝节末叶上,现在 SCI 论文一提倡,我们国家 SCI 论文一下子就爆炸了很多,其实你看有很多人就是专门关注枝节末叶问题,那些问题很容易做出来了,很容易写成论文,写出论文也很容易发表,别人看你真做了工作就给你发表,但是那些对科学没有什么帮助。 第二就是像Taylor这种人,遇到困难时候他思想是怎么跳跃的,怎么跳跃是很生动地展示他的直觉和洞察力,就是出路在哪。我还想起了我在做领导干部的时候,那些组织部门考核干部的时候经常也爱说的话:就说某某干部工作能力强,他在遇到复杂的问题的时候,往往都能够找到正确的出路。这也是一种直觉和洞察力的说法。所以杨振宁讲的这个例子很生动地说明,老师讲课不光是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要让学生看出直觉和洞察力是什么。这样的老师才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同学们有幸遇到这样的老师的话,一旦开起了你们的直觉和洞察力,你们的创新能力就前进了一大步。 学校怎么来让学生学到这些东西呢?我们学校能做的事情,能做得最好的事情,就是经常把一些大师请到学校来,给同学们面对面的接触,同学们听他们做报告,有可能他们讲的东西是书本上已经有的,那不要紧,你看他们口头语言怎么表达,看他们关注什么样的东西,丢掉什么样的东西,这些都是很重要的。如果他们讲的东西你不懂,你也很值得在那里耐心的听一个小时、两个小时,看他们的思想怎么跳跃,看他们思想怎么表达。现在哈佛大学就在开一门数学课,他们的考试就是如何评价学生,他们觉得考试给学生打分这种东西都有很多弊病,于是就在试一种新方法,有一个老师讲一门数学课,那个课很深、很有趣,全部欢迎学生自由参加。学生们都慕名而来听,然后听一次讲人就少一些,听不懂的进不了意境的以后就不再来了,等到课讲完剩下两三个学生了,这两三个学生真的听懂了,那就得最高分,最终就完了,其他同学就淘汰了,听不懂。我意思就是说,好的老师他讲的东西你听不懂也值得听。所以上次霍金到北京去讲玄论,讲宇宙大爆炸,宇宙起源,400元钱一张门票吧,有不少人就听到一半就开始退场了,他们就听不懂,实在听不懂就退场了。其实这些人都不明白,像霍金这样的人,你就是耐心两个小时看他如何表达,看他如何思考,这样你终身就受用。 从今天开始我们会给同学们组织多场报告会,希望大家都踊跃参加。我们的责任就是把这些大师介绍给你们,你们跟他们接触,从他们一语一动、从他们的风范、风度、说话的方式、思考的方式、待人接物的方式、对你们都会有很重要的影响,特别是他们讲的东西你听不懂也值得听。因为有很多东西呀就是在听听听,听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可能飞跃,这个时候你就会有直觉和洞察力,才开始显现出来。 好,下面我再讲一下学术交流是创新的土壤。这个呢我不多说了,我想刚开始我讲气泡室已经把这个说的够清楚了。我只补充一句话,这句话也是我最喜欢的一句名言,是英国作家萧伯纳说。他说:“人与人之间交换思想与交换苹果完全不一样,两个人交换苹果后,每个人手上还是只有一只苹果,而两个人交流思想后,你有可能同时又两个思想”。这是指量上的。从质上来讲,任何形式上在刚诞生的时候都是十分粗糙的,要经过反复的学术交流、琢磨,才可能真正成熟。做一个优秀的创新人才,一定要善于学术交流,并且要在活跃的学术交流气氛中诞生或成长。一个好的大学就是一个有着浓厚的学术交流气氛的大学。钱学森就多次讲过加州理工学院就有这样的一所大学。20号下午我们开学典礼,我们会请来很多嘉宾。欢迎同学们都参加典礼之后的酒会,你们就跟我们请来的嘉宾都面对面接触。我们请来的人中间,有国家的领导人、有老院士、有国外的教授,有现在中国科学界最年轻、而最有新思想的、大家公认最有前途的人潘建伟,不知道你们听说过没有。这个人他做的量子通讯在过去10年,中国的10大科技进展有8年都是他,这个人才30多岁,你们见见他。这些都是我们给你们创造的机会。 所以学术交流我就不多讲了。这里我最后还讲一个,这可能会颠覆过去传统想法,这确实是我一生中的最大体会,就是一个人要取得成功,特别是是要成为创新人才,最重要的实际上是要善于抓住机遇,这个机遇才会造成重大的成果。机遇这个东西不是按部就班,甚至也不是谁可以预见的。我这一代人很幸运,因为在我们的前辈,他们没有我们有的机遇,他们可能终其一生也没有很多做学术研究的机会。在我30岁左右的时候,就是在青海做工人,开始做一些研究的时候,正逢中国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以后,当初有一件大事,我们这代人都是刻骨难忘,就是在1977年的时候突然全国统考英语,然后考及格的就都送出国去留学去了。而在这之前10年学校没有开过课,在10年之前还有好多届的学生也都没有好好学习,所以农村有好多届的学生在农村劳动,但考试一公布的时候到快考已经没有多少时间了。你要从头从字母来背来学肯定来不及了,所以那次考试,我想在我们这代人都是刻骨铭心,那次考试全靠你的基本功,看你平时,就是在绝望中间看不到任何希望的时候,你还在不在坚持学习。这样的人坚持学习的人能考得好,那次考试命运就大改变了。我是比这次考试还早一点就改变了,因为我在这之前已经到盐湖研究所做重大项目,所以已经被中科院送到浙江大学学外语,准备出国了。我也参加了那次考试,那次考试现在看是考的极其简单,但是那次考试要得60分都极为困难,后来就是降低标准考40多分就可以送出国。我大学有位同学他就在当工人,他就是大学、中学都学英语,他的爱好就是学英语,就是业余时间就学英语,所以一考好就送到意大利学汽车,回来之后就是中国一个汽车大企业的总工程师。机遇就是这样。 我终身难忘的第二个,也许是比这个还要突出的,就是1968年我大学毕业分配,我1963年上大学,1966年开始文革,1968年分配,我是学核物理的,但分配就分配到国土边远地区去,边远地区像我们这届分配的主要是工厂跟城市。我先是分到天津市革委会报到,到一个工厂报到。这个时候在我之前分配到青海去的,青海西宁山川机床铸造厂当工人的那个同学,他是南方人,对到青海很害怕。工宣队就给我说能不能换?我那个时候大脑是单纯的,完全透明,根本不知道天津跟青海有什么差别,脑袋里头想的还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很浪漫,我就表示愿意,愿意就去了,去了以后后悔就来不及了,所以人都在抱怨。但是命运就是这样,我一生中最大机遇就是到青海。因为1974年文革还没结束,邓小平、胡耀邦恢复工作,胡耀邦他们就管科学院,然后就制定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就是中国科技已经落后于世界很多年了,现在要制定一些重大项目,赶快做,不要让我们落后了太多了,其中一个重大项目叫用激光分离同位素。这些重大项目国家用国库来支付、来支持,但全国的大学和科研机构都瘫痪了,都没有人工作,而且都不敢搞科研,反而就被青海我所在的盐湖研究所把任务承担过去了。这个所承担过去之后才发现,因为那个所是搞无机化学、化工的,没有人能够真正理解这个项目,就从分到青海当工人的人中间选一批,然后我毛遂自荐跑过去了,就选上了。选上了第二年就当了课题组的组长,然后干的很有声色之后,1977年改革开放,1978年中科院就决定第一批送我们出国。那个时候,1978年统考英语,这个时候我们已经在浙大读书了,所以我这一生中间最大幸运恰好就是分到青海,因为它使我比同时代的人早五六年开始科研,而且一做就是重大项目,不仅是重大项目还是负责人,那个时候才25岁,这就相当于红军时代二十几岁的人能够当军长一样。所以在我的一生中间,我最清楚的一点就是,人生成功最重要的是抓住机遇,怎么才能抓住机遇呢?机遇往往不是大家能够预测的。第一要做好准备,随时做好准备,这点大家都很理解。如果那场考试之前,你没有在看不到希望也不知道有考试情况下,还默默的学英语做准备的话,那你是不可能抓住这个机遇的。第二就是要与社会和睦相处,就是与周围的人和睦相处,这就要求你有高尚的道德,这样社会和周围的人才都愿意帮助你,在机会来的时候大家才都愿意帮助你。最后一个也是同学们刚进南方科大,最需要注意一个,就是要尊重师长。你们太年轻了,你们有好多事还不明白,这些比你们早经过了几十年的人,他们对好多事情了解得比你们多,但是你们不尊重他们,他们就放弃了,这样是你们的损失。一个人要成为一个人才,要取得成功,不仅要尊重师长,对社会上的所有人都要有尊重的态度。这样你才可能得到不可预测的这些机遇。今天我只是开始给大家把我想到的这些,给大家讲一遍。 原文见 http://www.sustc.edu.cn/cn/rc/zhirenrc/rcteaching/201105181728/
个人分类: 教育|1274 次阅读|0 个评论
“去行政化”:到底摸到了什么?朱清时说不出来!
热度 3 大毛忽洞 2013-1-18 12:27
“去行政化”:到底摸到了什么?朱清时说不出来! 摸摸摸:朱清时的第 4 摸,后面还有第 5 摸 ( 2009 年报道朱清时教育改革 ) 人们喜欢用 “ 摸 ” 来描述改革。例如, “ 摸 着石头过河”。 2009 年,在一篇报道中,朱清时说:“我过去是做科研的, 1994 年调到中国科技大学才开始搞教育,先后做研究生院院长、副校长, 1998 年开始做校长,做了十年。在中国科技大学的十几年里,我一直在思考教育改革”。 2009 年,我把朱清时论教育改革的长篇大论总结为 4 个 “摸” 。按照朱清时说话的逻辑顺序,排列为: 第 1 摸: 摸 教材 摸教材之后,朱清时认为关键问题不是教材。 第 2 摸: 摸 培养模式 摸培养模式之后,朱清时认为关键问题不是培养模式。 第 3 摸: 摸 学术空气 摸了学术空气之后,朱清时认为关键问题不是学术空气。 第 4 摸: 摸 行政 朱清时暂时认为,关键问题是“去行政化”。 四年过去了,朱清时呐喊道:“很辛苦”、“改变很难”。 朱清时:去行政化这条路走得很辛苦 南科大校长朱清时:中国大学去行政化改变很难 如果顺着朱清时的成长升迁之藤,摸摸朱清时的教育之瓜,就会知道,朱清时不是一个教育家。 因为: 朱清时的第一摸摸的是教材,似乎没摸出一本世界一流的教材。因为 摸教材之后,朱清时认为关键问题不是教材。 朱清时的第二摸摸的是培养模式,似乎没摸出一个世界一流的模式。因为 摸培养模式之后,朱清时认为关键问题不是培养模式。 朱清时的第三摸摸的是学术空气,似乎没摸出一个世界一流的学术空气。因为 摸了学术空气之后,朱清时认为关键问题不是学术空气。 朱清时的第四摸摸的是去行政化,似乎也没摸出一个世界一流的行政模式,因为 朱清时 声音嘶哑 地喊道 :去行政化这条路走得很辛苦 , 中国大学去行政化改变很难 。 在长达四年的“去行政化”的 摸 摸 中, 你到底 摸 到了 什么? 朱清时 说不出来! 连接阅读: “ 钱学森之问 ” 的答案: “ 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达 ” 的独特灵魂 精选 ( 曹聪 )
个人分类: 探路和走路|3754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朱清时对学生素质的希望
jiaguangjia 2013-1-16 15:01
朱清时:我们希望学生不仅要掌握高中的基础知识,而且要有创新能力和素质。具体说创新能力和素质就是具备良好的想象力、洞察力、注意力和记忆力。因为这四种能力都好的学生,做科技创新才容易。 除了这四种能力之外,学生还要有批判精神。并不是什么东西都是墨守成规的,要善于提出问题。有这种质疑精神或者批判精神的学生,加上这四种能力好的学生,就是我们需要的学生。
150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朱清时
热度 3 vetzhang8008 2013-1-15 19:50
  二十世纪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有趣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人类一面尽情地享受着自然科学创造的巨大物质财富: 核能、激光、电子技术,等等,一面却不了解甚至不接受它的一些基本观念。其实这些观念有大量严谨的科学根据,不过真正懂得它们的人太少,因此没有被人们重视和接受。   下面这则消息,就说明了这种状况:    中新网北京 8 月 19 日消息:霍金在昨天的科普报告过程中只赢得了两三次掌声,全场几乎没有会心的笑——他的理论太玄奥,以至于大多数来自北大、清华的学子都说没太听懂。   据北京晨报报导,昨天下午,北京国际会议中心排起数百米的长队。门口有人私下兜售门票 -- 最少 500 元一张。询问退票的人也不少,大家都期待着一睹霍金风采。但两个小时的公众科普报告尚未结束,已有人提前退场——实在听不懂。   霍金这次讲的《宇宙的起源》,其基础是当代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 - 弦论。真正懂得这个理论的人,都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敬畏、惊讶和震撼感。本文尝试用大家听得懂的语言,大致解说一下弦论的主要概念,以期让读者体会些敬畏和震撼,并一窥宇宙的奥秘。   我们从当代著名的哲学家施太格缪勒( Wolfgang Stegmuller )在《当代哲学主流》一书中写的一段名言开始。   他写道:“未来世代的人们,有一天会问: 二十世纪的失误是什么呢 ? 对这个问题,他们会回答说:在二十世纪, 一方面唯物主义哲学 ( 它把物质说成是唯一真正的实在 ) 不仅在世界上许多国家成为现行官方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而且即使在西方哲学中,譬如在所谓身心讨论的范围内, 也常常处于支配地位。   “但是另一方面,恰恰是这个物质概念始终是使这个世纪的科学感到最困难、最难解决和最难理解的概念。”   这就是说,一方面以“唯物主义”为标记的哲学广为流行,而另一方面“物质”究竟是什么 ? 却又说不清。施太格缪勒正是在这里看到了“二十世纪的失误”。   你可能会问,究竟什么是物质 ? 它为什么是科学感到最困难、最难解决和最难理解的概念 ?   早在古希腊时代,原子论者就猜想,物质是构成宇宙的永恒的砖块,万物从它所出,最后又复归于它,它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是世界过程绝对同一的起点和终点。物质作为普遍的、不变的东西,必然是绝对的实体和基质。实体者,“实实在在”的客体之谓也。物质及其性质必须独立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是客观的实体。   后来,以牛顿力学为基础的经典物理学,继承了上述古代原子论的观点,把物质归结为具有某些绝对不变属性的质点的集合。质点概念本来是对作整体运动的固体的一种抽象,但它在液体、气体乃至热现象中的应用也获得了成功。   对于所有这些能够具有机械运动的物质形态,物理学称之为实物。在当时的自然哲学中.又称之为实体。把物质归结为物体,进而把物质看成实体,这同质量在牛顿力学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有关。   牛顿之所以把质量定义为“物质多少”的量度,就是因为在任何机械运动过程中,乃至在化学反应中,质量始终如一。质量被理所当然地看成是物质本身所绝对固有的,被看成物质不灭或实体不变原理的具体表现。   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经典物理学在十九世纪末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使得认为物质是绝对实体的唯物主义成了在二十世纪处于支配地位的哲学,正如前面引用的施太格缪勒的名言所讲的。   然而,二十世纪爱因斯坦发明的相对论开始揭示出了物质的实体观的谬误。首先,相对论证明质量与速度有关,同一个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考系,其质量就有不同的值。   想象一个人在推一辆没有任何阻力的小板车,只要持续推它,速度就会越来越快,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质量也越来越大,起初像车上堆满了木柴,然后好像是装着钢铁,最后好像是装着一个地球……当小板车达到光速时,整个宇宙好像都装在了它上面——它的质量达到无穷大。这时,无论施加多大力,它也不能运动得再快一些。   当物体运动接近光速时,不断地对物体施加能量,可物体速度的增加越来越难,那施加的能量去哪儿了呢?其实能量并没有消失,而是转化为了质量。爱因斯坦在说明物体的质量与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时,提出了著名的质能方程:能量等于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   不久后,科学家们发现了核裂变和链式反应,把部分质量变成巨大能量释放出来。现在知道原子弹的人,都相信质量可以转化成能量。   既然质量不再是不变的属性,那种认为质量是物质多少的量度的概念就失去了意义。既然物质与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能量并非“实体”,物质也就不能再被看作是实体。   与此同时,科学家对物质结构的认识也迅速深入发展。在本世纪 30 年代以前,经典物理学一直认为: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砖块”。 1932 年,科学家经过研究证实:原子是由电子、中子和质子组成的。   以后,科学家们把比原子核次一级的小粒子,如质子、中子等看作是物质微观结构的第三个层次,统称为基本粒子。    1964 年,美国物理学家马雷。盖尔曼大胆地提出新理论:质子和中子并非是最基本的颗粒,它们是由一种更微小的东西——夸克构成的。   为了寻找夸克,全世界优秀的物理学家奋斗了 20 年,虽然一些实验现象证实了夸克的存在,然而单个的夸克至今未找到,人们始终不识庐山真面目。   对此,粒子学家们的解释是:夸克是极不稳定的、寿命极短的粒子,它只能在束缚态内稳定存在,而不能单个存在。   不仅如此,迄今人们所知道的 300 多种基本粒子中,除少数寿命特别长的稳定粒子(如光子、中微子、电子和质子)外,其它都是瞬息即逝的,也就是说,它们往往在诞生的瞬间就已夭折。   例如,通过弱相互作用衰变的粒子有 20 余种。其中,π±介子的寿命大致为 2.6 × 10 -8 秒,即π±介子经过一亿分之一秒就衰变成了其它粒子。   通过电磁相互作用衰变的粒子共两种,它们的寿命就要短得多了。π 0 介子的寿命是 0.84 × 10 -16 秒,η介子的寿命是 3 × 10 -19 秒。比起π±介子来,它们的寿命竟分别要短 8 ~ 11 个数量级。   寿命最短的,则要算通过强相互作用衰变的“共振态粒子”(如Δ粒子、Σ粒子等)。它们的伙伴特别多,占基本粒子家族成员的一半以上,共 200 多种。它们的寿命之短达到了惊人的地步,以致于人们很难用确切的形容词来描述它们的衰变过程;粒子物理学家即使利用最优的实验手段也已无法直接测量它们,而只能用间接的方法推算出它们的寿命。它们只能生活一千万亿亿分之一秒左右, 即寿命大致是 10 -28 秒。   为什么绝大多数基本粒子都如此短命?如何理解我们的物质世界就是建立在这些瞬息即逝的“砖块”上?   在二十世纪的后期,物理学的一个前沿领域 - 弦论的发展又使我们对物质的看法更进了一步。   什么是“弦论”呢?   爱因斯坦在后半生中,一直在寻找统一场论,即一个能在单独的包罗万象的数学框架下描写自然界所有力的理论。他渴望以前人从未成功达到过的清晰来揭示宇宙活动的奥秘,由此而展示的自然界的动人美丽和优雅。爱因斯坦未能实现他的梦,因为当时人们还不知道自然界的许多基本特征。但在他去世以后的半个世纪中,人们已构筑起越来越完整的有关自然界的理论。   如今,相当一部分物理学家相信他们终于发现了一个框架,有可能把这些知识缝合成一个无缝的整体——一个单一的理论,一个能描述一切现象的理论,这就是弦论。它正在实现当年爱因斯坦满怀热情追求的统一理论的理想。   弦论可以用来描述引力和所有基本粒子。它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自然界的基本单元,如电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等等,看起来像粒子,实际上都是很小很小的一维弦的不同振动模式。正如小提琴上的弦,弦理论中的宇宙弦   (我们把弦论中的弦称作宇宙弦,以免与普通的弦混淆)可以作某些模式的振动。每种振动模式都对应有特殊的共振频率和波长。小提琴弦的一个共振频率对应于一个音阶,而宇宙弦的不同频率的振动对应于不同的质量和能量。   所有的基本粒子,如电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等等,都是宇宙弦的不同振动模式或振动激发态。每条宇宙弦的典型尺度约为长度的基本单位,即普朗克长度( 10 -33 厘米)。   简言之,如果把宇宙看作是由宇宙弦组成的大海,那末基本粒子就像是水中的泡沫,它们不断在产生,也不断在湮灭。我们现实的物质世界,其实,是宇宙弦演奏的一曲壮丽的交响乐!   有人会说,把物质世界看是宇宙弦演奏的一曲交响乐,不正是与物质的对立面 - 意识有些相同了吗?是的。按照当前流行的观点,意识是完全基于物质基础 ( 我们的脑 ) 而存在,但意识不是一种具体的物质实在,因为没有人在进行脑科手术时在颅骨内发现过任何有形的“意识”的存在。   我们都知道贝多芬的交响乐,可以用一套乐器把它们演奏出来。但这套乐器本身并不是交响乐。意识是大脑演奏的交响乐。这个图像为理解“心物一元”,即意识和物质的统一,开辟了新途径。   有人还可能说,无论宇宙弦多小,无论人们能否观察到它们,宇宙弦总归是客观实在,它们是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单元,因此物质世界也应该是客观实在。此话不准确。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单元是宇宙弦的各种可能的振动态,而不是宇宙弦自身,就像组成交响乐的单本单元是乐器上发出的每一个音符,而不是乐器自身一样。   在弦论之前,物质的实在性体现在组成客观世界的砖块是上百种原子,这些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等基本粒子组成。这些基本粒子都被当作是物质实体,都是组成物质世界的“超级砖块”,因而可以把物质世界看作是物质实体。   在弦论之中,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过去认为是组成客观世界的砖块的基本粒子,现在都是宇宙弦上的各种 “ 音符 ” 。多种多样的物质世界,真的成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物理学到此已进入了“自性本空”的境界!   有人会想,天啊!物质都不是客观实在了,那么,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是实在的吗 ?   回答是,有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就是实在的。   我们根据二十世纪自然科学的进展,可以用关系实在来取代绝对的物质实体,即主张事物不是孤立的、由固有质构成的实体,而是多种潜在因素缘起、显现的结果。每一存有者,都以他物为根据,是一系列潜在因素结合生成的。“现象、实在和存有被限定在一组本质上不可分离的关系结构中”。   哲学家们在论述“关系实在”时,使用的哲学词汇,对你可能生涩难懂,我们还是用例子来解说。   我们看见一束红光,这是一个事件,是一个“果”。这个果,是由多种因缘聚合而产生的。   首先,是光的波长值,借用哲学家们熟悉的语言,这是“第一类性质”,这类性质还有如物体的广延性等,是物体自身内在所固有,它既不依赖于观察者,也不依赖它物,也就是说,它是无对而自行确立的。我们把这些第一性质,又称为“因”。   其次,我们还需要具备一些其它条作,如眼睛正好睁开,没有色盲,往正确方向看,以及眼与光源之间无障碍物,等等。我们把这些条件称为 " 关系参量 " ,又称为 " 缘 " 。   这些因缘聚合,产生了红光这个果。“红色”这类颜色性质是“第二类性质”,其存在,至少部分地依赖于观察者。   “关系实在论”就是说,关系参量是不可消除的,没有它们,就不会有“看见红光”这个果,因而是实在的。   再举一个更清楚的例子。   要得到一棵苹果树,首先要有一粒苹果的种子,这是“因”。但是,单靠这粒种子,也不会长成一棵苹果树,比如:把种子放在仓库里,无论放多久也不会长出树来。所以,单有因,是结不出果的。一定要将种子放在土壤中,并且要有适当的水分、阳光、温度、肥料等等的配合,种子才会发芽、长大,最后长成一棵苹果树,结出苹果来。这里的土壤、水分、阳光、温度、肥料等等,就是“缘”。所以,“因”一定要配合适当的“缘”,在因缘和合之下,才能生出果来。   缘,是许多的配合条件。缘有好缘,也有不好的“恶”缘。因此即使是同样的种子,结出的果也就很不相同了。比如,把种子放进贫瘠的泥土里,或者施肥不够,苹果树必然长得不大,结出的苹果,也不会好吃。假如把种子放在肥沃的土壤中,加上细心照料,结出的果实就会香甜、好吃。   由此可见,同样的因,遇到不同的缘,结出的果,便会很不相同。   同时,由于缘是由很多条件配合而成的,所以缘会不停地变化着。既然缘会影响果,而缘,又在那么多条件配合下产生作用,假如某个条件改变了,甚至消失了,那么,果便可能不再存在。   在苹果的例子中,如果天旱缺水,苹果树便会因之枯萎。所以,当因缘散尽之时,果就会灭。换句话说:“因缘和合而生,因缘散尽而灭。”   有的读者可能已经发现,以上这些关于苹果的文字,是转述潘宗光《佛教与人生》一书有关缘起法内容。所谓“关系”者,“缘”也,“关系实在论”其实与佛学缘起说的基本思想一致。   总之,在二十一世纪开始的时候,以“弦论”为代表的物理学,真正步入“缘起性空”的禅境了!   回头再看一下本文起头的那则消息,不难明白为何人们难以听懂霍金的那么生动的报告,原因就是:“物质是实体”的观念,在人们的心中太执着了 !   佛学认为,物质世界的本质,就是缘起性空。藏识海(又名“如来藏”)是宇宙的本体。物质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风缘引起的海上波涛。   换言之,物质世界,就是风“缘”吹奏宇宙“本体”产生的交响乐。   《入楞伽经》云:“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洪流鼓冥壑。无有断绝时。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   这句偈语说:譬如一个大海,风平浪静,澄然湛寂,当阵阵烈风吹来时,使平静的大海,生起重重无尽的浪波。从此,便如万壑怒号,天地晦冥,再没有停息澄清的时候了。宇宙的本体——藏识海(如来藏)本是澄然湛寂,随缘常住而不变的。因内外境风的吹荡,便使寂然清净的本体,随变为浪潮起伏,跟着生起前面七识的种种作用。由此波浪互相撞击,奔腾澎湃,便转生一切境界,而无有止境了。   如经文所说:“青赤种种色。珂乳及石蜜。淡味众华果。日月与光明。非异非不异。海水起波浪。七识亦如是。心俱和合生。”   这句偈语说:须知世间种种色相,乃至如地下的矿物,林中的植物,与天上的日月光华等等,追溯根源,也都是由如来藏识一体的变相。这些物体和藏识,在本质上并非相异,可是当它们形成为万物之后,却不能说与心识的作用是无异的了。   譬如海水,既然转变成为波浪,波浪的形式与作用,和整个的海水便不同了;可是,波浪的根本,还是由海水所转变而来的。   由物的方面来说,万类的分齐差别(分化和归类)也都是从此一体所化生。由心的方面来说,七种识的分别作用,也都是由如来藏识所转生。又因心与物的和合,发生世间种种事情,于是,本来澄清的识海,便永无宁日了。   (按:青赤等种种物色,是指眼根色尘的对象。珂佩是指耳根声尘的对象。乳及石蜜,是指鼻根香尘的对象。淡味众华果,是指舌根味尘的对象。日月与光明,是指身根触尘的对象。)   这里,海水与波浪的关系,正是弦与音乐的关系。它们也正是物质世界与宇宙本体的关系。当我弄懂了这个道理的时候,心里充满了敬畏和震撼。   读到这里,你可能感到:“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
1392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南科大校长朱清时:当3年校长学会了忍
dongzg101 2013-1-7 01:54
作者:章咪佳 来源:钱江晚报 发布时间:2013-1-6 18:40:40 选择字号: 小 中 大 南科大校长朱清时:当3年校长学会了忍 1月5日傍晚5点半,在杭州唱了四十几个小时主角的冬雪,终于停歇下来。人行道上,积雪堆在一边,地面上雪水稍稍一遇冷便冻结起来,行走在上面,真有一种如履薄冰的感觉。 就是在这个时分,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从深圳飞来了,第一次以招生的名义,来到杭州。 提前两天到杭的南科大浙江招生组组长郭旭岗,也终于松了口气。因为大雪,他一直担心校长的这次招生宣讲之行,会被耽搁。 今年南科大新增了6个招生省份,朱清时全部都要亲自去当地高中宣讲,杭州是他此行的第一站。今天讲完后,朱清时将立马飞回南科大。郭旭岗似乎总担心花甲之年的朱清时,多少有点吃不消这种和搞科研完全不同的飞快节奏。 而昨晚,当朱清时出现在酒店房间,和记者见面时,这位个头很高,有着清瘦体格的先生,显得很精神,虽然脸色并不太好,但说话时一定会看着你笑。 记者问他是不是常来杭州,他乐了:“我对杭州非常熟悉,这是‘老地方’了!1979年我出国前,在浙大学了半年英语;10年前,浙江教育出版社约我写一套《科学》教材,我就经常来杭州。” 朱清时说,之所以把浙江作为这次全国招生的第一站,就是因为他的杭州情结,“还有个原因,浙江是优质生源大省。我最得意的学生杨学明(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就是浙江人。” 再问朱校长,如此为南科大招生奔走,这个改变大家传统观念的过程,难不难? 一向给人以自信感觉的朱清时很直白地回答:“当然很难。” 南科大要招好学生,还是有点难 “要打破传统观念,不容易。”朱清时说,尽管南科大至今已有两届学生,但在招生问题上仍有难处。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文化原因,观念难破。 去年南科大在8个省招生,其中有名学生已经被南科大录取了,档案也调过来了,但后来发现他的成绩考得很好,可以上清华,从中学到学生自己都想退出南科大。朱清时说,这说明大家在选择一个高校时,还是会按传统观念走。 “这名学生,我们最终放手了。因为我们也希望招到和南科大办学理念一致的孩子。” 作为刚建立的南科大,规模不算大。朱清时说,不少学生仍习惯“巨无霸”式的学校,他们觉得南科大,学生少,学校小。 “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就说过,‘大学之大不在于有大楼,在于有大师。’我们现在比的应该是水平高,培养出多少优秀大师。” 除了观念和规模,朱清时坦诚,第三个让南科大感到艰难的是招生模式:“按照现在自主招生的方案,需要通过自主测试,准确定位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那10%的平时成绩考核,怎么才能准确评估出来,我们也在根据各个学校的特点进行评价,这是相当大的工作量。” 安慰的是,学生支持我的理念 有记者问朱清时,当了3年南科大校长,感觉自己有变化吗? 朱清时回答了三个“会”:会忍了,会妥协了,会等待了。 那累不累?“累,很累。”朱清时有些自嘲地说,“有媒体记者把他3年前的照片和现在的照片拿来比对,说:‘哎呀,老了那么多了。’” “我当中科大校长的时候,很强硬,认准是对的事情,绝对不让。那个时候我不怕丢乌纱帽,因为我想,我大不了回去搞科研啊。”但现在,朱清时没了那股子劲,他说,得为学校那些孩子着想,这条路一定不是能拿一切来冒险的。 “以前,我的老前辈担心我,好好做科研的料去当什么校长,现在他们不这么说了,因为他们认可了,中国需要有人站出来,在教改的路上,完成这些事情。” 朱清时说,他自己最安慰的事就是现在学校的孩子,都支持他的理念,懂他的心,“其实我到底能不能坚持,他们并不直接知道,但他们看到我接受采访时表达的观点,他们知道,我们坚持的东西是一样的。我的学生会说,将来等他们是爷爷奶奶了,他们就跟孙儿说,我这一生,参加了中国最重要的一次高教改革!”(原标题:当了3年的校长,学会了忍) 更多阅读 朱清时:不能因一时一事认为南科大妥协 朱清时专访:南科大未向体制妥协 朱清时:尽全力回答“钱学森之问” 南方科技大学正式在深圳揭牌成立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个人分类: 教育改革|1203 次阅读|1 个评论
人的逻辑推理绝对可靠吗?问大家一个关键问题
热度 8 cumtsyf01 2012-12-2 19:32
问大家一个关键问题:人的逻辑推理绝对可靠吗? 因为所谓的科学绝大多数是建立在"公理假设+逻辑演绎"的基础上的,尤其是物理学,更典型,但是,逻辑就一定绝对可靠吗? 比如:悖论? 举例: 可是逻辑就判断不了“我现在正在说谎”这句话的真假 再比如超越决定论的 混沌 和 量子领域 测不准原理。。等等,这些其实朱清时院士曾经有所阐述 当然,除了逻辑演绎面临此质疑外 “公理假设”是否绝对能保证正确?这一条显然不是, 科学是可证伪 的逻辑, 一直是 不完全归纳法 相对论对牛顿定律的说“不” 就是一个例子,但是,问题是 相对论 和量子力学 本身都各自都是建立在不能被证明的“公理假设” 的基础上的 另一个例子就是 非欧几何 对欧几里德几何 的说“不” 。。。"公理假设+逻辑演绎"这种模式的所谓的现代科学 似乎注定了永远只是一种相对真理、局部成立、暂时未被证伪的真理,永远达不到绝对真理和宇宙终极真理。。。只能不断的越来越多的向我们揭示我们原来认识的错误的地方、只能不断的趋近于终极真理而永远达不到。。
5469 次阅读|13 个评论
南科大那些事
热度 22 ljphit 2012-11-24 15:46
南科大那些事
早在2009年我还没来深圳之前,我就耳闻“南方科技大学”这一响亮的名字。由于是从同学口中得知这是一所新办的学校,于是我好奇地在网上查了一下南科大的资料。那时候南科大虽然还在筹建中,但是其官网已经开通了,对官网的印象也记忆犹新。打开官网时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冲突,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因为大陆大部分学校的官网的风格都是比较朴实的而且都大同小异,而南科大的官网比较像香港和美国一些大学的网站(因为我比较关注高校的新闻,经常上国外一些著名高校的官网),南科大主页上的文字不多,以颜色分明的图片为主。印象较深之一就是主页上还挂有李政道题字。 从主页也获得了不少信息,主要有学校的定位、学校的校长、招生信息、还有很多招聘信息等等。学校的定位是以港科大为模式,建立南方一流、国内一流、亚洲一流的高校.....,那时看到这些标签,对南科大充满了无数的遐想和期待。那时候知道了校长是朱清时院士,虽然朱院士是原中科大校长,我孤陋寡闻,之前没听说过。至于招生信息,当时还不是很详细,学校筹办之初的缘故吧。对招聘信息还有些印象,要求比较高,倾向于招海归。以上这些信息不得不让人对南科大充满无数的幻想和期盼。似乎觉得一流的国际化大学就要诞生了,相信那时候关注南科大的人都有这种遐想。 生活总是充满戏剧性。我从来没想过来深圳上学,更没想过会在南科大旁边上学。那位告诉我南科大的同学一直很想来深圳,结果去了厦门。2010年的金秋九月来到深圳大学城,只知道大学城有清华、北大、哈工大、南开。当时还不知道南开在哪里,只知道在附近。因为从校区来看,大学城内就只有清华、北大和哈工大,而南开不在校区内。后来才知道,南方科技大学的校址是南开大学深圳金融学院的遗址,南开在这里办了7年,最后以失败而告终。南开的失败,使原来的大学城剩下其他三所学校。不知道是因为南开的失败才有了南科大,还是因为南开失败了,南科大选择了原南开遗址做校址。 从南科大招了第一个学生(11岁的山东神童)开始,南科大开始风靡于全中国乃至世界,各种媒体报道,各界社会呼声。以至于在南科大旁边住了一年多的我,没到过南科大,在科学网上看到南科大的种种报道和讨论。可谓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可见南科大的名声远扬啊。至于那个神童为什么选择南科大,家长是怎么想的我们不知道,总是有人要第一个吃螃蟹的。好长一段时间南科大就神童一个学生,有什么活动都是朱校长带着这个学生参加。想当年这神童在南科大也是一片风光。悲剧的是这个神童最后还是退学了,在南科大史上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或许他是改革的牺牲品,或许是他适应不了改革的步伐...... 南科大闻名于世界之后,同学相继去参观了。再后来,同学的同学来了,带同学参观著名大学是必不可少的行程。而我一直想去,也一直迟迟没有去,不知道什么原因,或许在科学网上看多了南科大的新闻吧。深圳大学城(清华、北大、哈工大)离世界名校有多远,其实也就骑车十分钟以内的距离。 直到2011年8月中旬(深圳正举办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弟弟从福州过来,说久闻南科大 大名,想去参观参观。我只好去问保安南方科技大学在哪里?保安告知从北大 沿着大沙河往上走就到了。在那个炎热的下午,骑着车从北大沿大沙河上游走,经过一个私人会所(主要是高尔夫球场)外围,就来到了耳闻已久的南科大。在门口被保安拦下来了,保安说外人不让进。 我跟保安说:“我是大学城,我进去逛逛”。保安看到我自行车印着xx学校,还有一辆是大运会自行车。想了一会就放行了。其实我能直接骑进去的,因为我的自行车是学校发的,印有xx大学。为什么说我能直接进呢?南科大那时候几乎没有学生,所以我们有几届师兄住在他们宿舍。考虑路途有点远,学校就给发自行车了。我的自行车就是学校发的,相当于官方通行车辆了。按理说保安是不该拦我的,或许职业的敏感性吧,感觉到我不是住里面的。 终于踏进了南科大,第一感觉是大门再普通不过了,比普通初中的还普通。大门就一个通道而已,没有别的建筑,旁边有一个保安亭。我弟弟很是失望,说了一句话:“感觉像个中专的校园”。但是还是很高兴的在南方科大那块石头前拍照,估计是为了回去晒照片。炎热的下午,大老远的跑来参观传说中世界著名大学,看到的仅有两三座高中一样的教学楼和一片长满杂草的荒凉之地。没有大学标志性的主楼,没有高楼大厦,没有假山人工湖,甚至操场跑道都没有,只有一片长满野草的荒地。淡淡的夏季,整个校园不见人影,只有那不知疲倦的知了的叫声。在长满野草的空地中修了一条通向学生宿舍和食堂的小道,两旁零落的种着芒果树。 穿过小道来到了宿舍楼和食堂,只看看到一些武警官兵,应该是负责大运会安保的官兵,估计是暂时住这里的。转了圈 还是没见到一个学生和老师的影子。 只好走了出来,出来后还礼貌性的跟保安打了个招呼。因为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就在南科大的旁边,所以就去那里逛了逛。到了门口保安还是不让进,我说是大学城的,一样不让进。只好在周围逛了一圈。 总体感觉南科大和中科院的位置比较偏,而且南科大属于筹建阶段,基础设施真不如高中好。最基本的,连个跑道都没有,别说篮球场,足球场 这些设施了。这样的条件根本达不到招生的水平吧!就这样招生,能对学生负责吗?大学培养的学生应该是全面发展的,连个基本条件都达不到,怎么发展?我想这也是后来核心团队里港科大老师出走的原因之一吧!虽然说很多国外名校的校园让人觉得很普通,但这些基本设施应该是很齐全的。难道这就是创新之道?总之,我是家长,我不会把我孩子放在这样一个学校,至少当前不会。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有完善的师资力量也行,可是当时听得最多的就是上课是请xx院士,香港xx教授。归根结底这些老师都是外聘的,不是全职的,能专心教授学生吗?就像计算机一样,硬件不行,软件也不行这个系统能正常运行吗?不知道现在师资力量怎么样?不知道要是当时那个神童是朱校长的孙子,他会让他在南科大学习吗? 第二次去南科大是今年五六月份,有幸去南科大听了韩美林的老师的讲座。之前在食堂门口看到海报,由于理工科学生缺乏人文素养,个人对绘画更是一无所知,在此之前不知道韩美林老师的是何许人物。所以想去凑凑热闹。记得是一个周六上午,下着下雨,还有点不想去,后来还是去了。赶到会场时,被会场震撼了,人挺多的,南科大把会场布置得挺好,还有媒体记者。主要是被媒体记者震住了,在大学城听过很多讲座,也不乏名家。但是很少有记者来的。这点估计就是南科大的管理层做得好吧!会场到处有礼仪小姐,第一排是嘉宾席。看到朱校长的席位,抬头一看 终于看到这位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当时那个氛围挺激动的。从来没有追星兴趣的我,当时也想上去跟他和个影,看到他老人家忙前忙后,讲座又要开始了,就打消了这个念头。会场的前几排是南科大的学生,穿着显眼的校服。整个会场满满的,还有一个分会场。朱校长开场介绍了韩美林老师,再整个介绍过程中,感受到朱校长师长般的亲切和长辈般的慈祥。也感受到朱校长是一个理工科味道十足的校长。 韩老师的报告做了两个多小时,也让我大开眼界。他的讲座围绕着他的求学、工作、教学、为人处世,以及他与官场作斗争的一些话题展开。两个多小时,娓娓道来,带领我们穿越时空。让我们感觉到社会的变化,大师的成长,官场的斗争。收获颇多,韩老师的很多观点我都是完全赞同的。讲座完了后,走出会场,有部分观众是有车送的,我才知道有部分观众是请来的,是某著名超市的员工。南科大可谓用心良苦啊,还不如多请一些大学城的学生或中科院的学生。我想这场讲座更像是一个广告拍摄。虽然韩老师辛苦讲了两个多小时,在南科大管理层来说这只是宣传手段。 大师在大学做讲座,不是家产便饭吗,怎么把媒体记者都找来了。插一句,现在坐地铁环中线到塘朗站时,报站都加上“乘客可前往南方科技大学”,在地铁站只要有塘朗站的旁边都标注了南方科技大学。宣传可真是到位啊! 再后来没事的时候会沿着大沙河散步,走到南科大门口,也曾想进去逛逛,保安还是一如既往的不让进。虽然南科大从创办之初到现在,经历了大起大落,风风雨雨,毕竟也还是一个孩子。孩子缺乏安全感需要保护也很正常。不过这个孩子能不能 茁壮成长还要看后面父母的呵护和培养。 元芳你怎么看,觉得这个孩子有前途吗? 2011年8月11号拍摄 ,南科大最大的楼,标志性建筑。
14586 次阅读|31 个评论
热度 2 jove985 2012-7-18 08:41
、
``````````````````````````
2189 次阅读|2 个评论
活佛朱清时展现佛法无边,在南方科大念动真言欲回答钱学森之问
热度 6 laserdai 2012-6-11 22:06
题目就这样定了,为了吸引注意和电击,八卦类的博克就需要这样的题目和正文。 南方科大的朱清时沉默好久了,盖在闭门参禅修炼 最近辟谷结束获得了灵感并得了一枚尚方宝剑,于是,这位凰哥 (凤姐一词不准确)加活佛开谈讲经了。 “我们很希望回答钱学森之问”——在前不久举行的招生说明会上,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再次表达了他的夙愿。 人民日报这次处理得非常正面,质问道: 南科大能否回答“钱学森之问”?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6/265413.shtm 这里就简单讨论几点: 1. 活佛朱清时的办校理念正确吗? 朱清时的 南方科大的办校理念之一是 去行政化 ,已经讨论太多太多了。咱们的大气候是行政掌权,你的 去行政化就是 不服从大气候, 人家喝稀饭唯独你就大吃羊肉串? 这明 明是要造反 就 你觉得天高皇帝远,加上你自己的佛法无边, 偏偏 不服从中央管?准生证问题上你还不服软?! 小鞋穿得漂亮吧 2. 活佛朱清时连续被踹,盖因被行家看不上眼。 你办校的时候声称要克隆香港科大,乐得香港科大一帮要员大员屁颠屁颠,最后结果怎样,行家们抬腿走人,回去了深圳河的那一边。 为什么?你的那一套,香蕉牌的行家根本看不上眼。 你当时还糊弄来一帮有真家伙的院士,过了一段时间,人家不都悄悄的走了,没带走一片云彩? 还是这句话,你的那一套,地瓜的行家也根本看不上眼。 上面的两斧头,劈脑门和扎眼仁,你劈空了,你还有第三板斧,剔排骨 : 到美国去请来了计委,帮自己呐喊助威。明眼人一眼就知道,这 计委 挂挂名而已, 来得是虚的,没有人把锅灶搬过来。这样你连一般人恐怕都快糊弄不住了。 3. 活佛朱清时忽悠行家之外的人员? 香蕉和地瓜两帮行家都被你忽悠了一时,当然不是一世,不然人家能成为行家? 但是,一般人就不同了,你那装模做样念念有词的活佛形象,到底还是糊弄了一大批非行家人士,包括有些学生家长。家长提着棍子舞者辫子,把学生们送进来了,这不,没有多久,就有人开溜了,亡羊补牢,多好的成语,你用上了吧! 4. 南方科大粮精 草 壮,是不是也兵强将壮 ? 你的第四招出来了, 砍肉锤儿: 我出的工资比香港还高,也就是世界最高!这粮草,嗬嗬,真营养。 可是,好的粮草并不等于兵强马壮,这道理不用讲了。 “目前南科大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招聘了60多位知名教授,今后将会有更多人加盟。一流的师资、一流的学生,加上科学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假以时日,南科大培养的科技领军人才值得期待。” 你看你的计委, 没有人真把锅灶搬过来。 这60多位知名教授,如果真是世界级别的,应该远远比得上中国科大了,然而,大家还都不知道他们在科学上的建树是什么?估计,是南方科大校内的知名教授吧?关上大门,你爱怎么封官就怎么封官,反正大家都知道你是去行政化的,现在突然来了60多顶高官帽子,哈哈哈哈 笑死我了。 5. 活佛朱清时将误人子弟? 你的第五招出来了,剁 马蹄儿。 你把钱学森给拉出来了,想回答他的问题。你真是太可爱了,你这位活佛,很可能是弥勒佛 钱学森的问题就那么简单?靠你自己吹出来了一批世界三流以下的知名教授,和糊弄来得一批学生,就能做到?如果这样,钱学森还会问吗?看来,不是钱学森傻,就是你傻,二者必有其一。 相信将来你的答案是下列选项之一: A. 钱学森的问题没有答案,白问了。 B. 钱学森根本不应该问这个问题。 C. 对钱学森之问最好的回答是:不回答。 D. 钱学森的问题是社会科学学科,南方科大为理工科大学,驴唇不对马嘴。 6. 活佛朱清时下一招是什么? 按照评书里面说的,前面五招已经用完了。我在猜想,下一步,这位 凰哥怎么出招?是不是该换迷踪拳了?
个人分类: 科学丑闻|5077 次阅读|12 个评论
[转载]朱清时:中国大学30年未培养优秀人才
热度 1 zhouyiming 2012-6-10 19:08
10天内,要在8个省市轮流“吆喝”招生 朱清时:中国大学30年未培养优秀人才 自授文凭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方向 南方科技大学咨询台被家长打了围。图/记者 何晓刚 “我们获得招生资格的时间比较晚,很多省份都是考前填志愿。我要在一周的时间内,将8个招生省市全部跑完,实在很紧张。”昨日(6月5日),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院士来到武汉,亲自为今年的招生做宣传。 这个今年66岁,被称为“中国高校改革第一人”的老人,和我们平常所见的大学校长似乎不太一样:没有过多的随从人员,没有满口的“官话”。身着运动服、一脸清瘦的他,每在谈起当前的教育现象时,双目中闪烁出一种强大的“气场”。 【专访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 南科大校长朱清时答记者问 今年,首次拿到招生“准生证”的南方科技大学在全国8个省市招生180人,其中在湖北省招生20人。“我在中国科技大学当校长的时候,就深知湖北生源质量很高。当时,我带的一个学生就是湖北省的高考状元。所以如果湖北省今年生源质量特别好的话,我还可以扩招。” 对于家长们关心的分数问题,他说:“我要招的是尖子学生,所以高考分数最好在一本线上50到60分。这就是我的预测分数线。” 作为一个备受关注的大学校长,66岁的朱清时得“和时间赛跑”,在一周内跑遍8个省市招生,累不累?朱清时说:“这是我的传统,我在中科大的时候,也亲自招生。现在时间太紧张了,我得到各个地方将家长号召起来。” 2011年,由于一直拿不到教育部的招生许可,朱清时“一怒之下”决定先招收一批实验班。这批学生从全国的高二学生中招,学校自授学位和文凭。 争议中,南科大终于招齐了首批45位学生,其中最小的学生只有10岁。2011年6月,这批孩子集体拒绝参加高考。对此,做了多年大学校长的朱清时表示尊重孩子们的选择。 到现在,45名学生已经走了2名。剩下来的,仍在南科大上学。这批孩子以后会不会也得到教育部的认可?对此,朱清时的回答是:“这些孩子是自愿选择不要教育部的学历学位的,他们是南科大的骄傲。高校自授文凭和学位也是未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必经之路。” 朱清时坦言:“我们现在还没有想过以后的问题,但最后要不要学位和学历,应该尊重学生和家长的选择,再考虑学校应该做的事情。” 谈人才培养: 中国大学片面输送知识 “近30年来,中国的大学没有培养出优秀人才来。”朱清时说,现在的大学都是以给学生输送知识为主。其实,真正优秀的人,首先应该有想象力。有想象力,才会创新;其次应该有很强的洞察力,能够发现事物之间的规律;最后应该有很好的记忆力。 朱清时说,今年该校招生,学生高考成绩只占60%,学校的考核成绩占30%。“这30%考的就是学生的想象力、洞察力和记忆力。” 谈中学生“出国热”: 研究生出国会更好 谈到目前流行的中学生“出国热”,朱清时说:“出国学习是个好事。我们这一代人就是通过出国留学,改变了人生轨迹,观念也更加国际化。但中学阶段就去出国念书,我不赞成。” 朱清时回忆自己的留学经历:“我们那时候在国外,非常苦,我们自己戏称‘洋插队’。现在的中学生还不具备在国外独自生活的能力。当然,除非他的父母很有钱,可以给他在国外买房、买车,请佣人。” 何时出国学习最好?“研究生阶段”。朱清时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长大了,有独立生活能力,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可以出国长长见识。 谈过早分专业: 很多学生并不喜欢自己的专业 2009年,朱清时在参加全国政协会议时,提出了当前教育的三个弊病,其一就是“学生过早分专业”。“一个人最终从事什么职业,首先要考虑他的兴趣和天赋。高中过早分文理科、大学过早分专业,学生在盲目的情况下,不得不选择一个,不利于今后的发展”。朱清时说,南方科技大学的学生入校前两年都不分专业,学生学习两年基础课程后,再考虑以后的方向。 谈“重点学校”: 过早地把人分等级 朱清时还谈到目前流行的“重点小学”、“重点中学”等现象。“分这些学校,其实是教育资源的倾斜。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单凭考试成绩,你怎么知道他优秀不优秀?分重点学校、重点班本质就是把人淘汰出优质教育体系中,不合理。” 朱清时笑称,现在的优质中小学里,女生偏多。“因为女孩子在青春期阶段确实比男孩子要发展得好。另外,男孩子比较调皮,在分重点的时候也不占优势。但是从他们走上社会后看,还是男孩子整体能力强一些。”
1427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专访朱清时:在南科大“转型”与“转正”里煎熬
zguangbin 2012-6-10 07:34
2012年4月24日,一直处于风口浪尖上的南方科技大学“转正”了。 教育部网站发布通知,根据《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和《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的有关规定,以及全国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讨论议定,同意建立南方科技大学。 为了等待这一天,校长朱清时等了整整958天。 获此喜讯,朱清时布满皱纹的脸上瞬间舒展开来,打起了官腔:“教育部此次发函表态,是对南科大的最大支持。南科大刚筹备一年就转正,是教育部对改革的一种支持,也是广东省和深圳市共同努力的结果。” “出任南科大校长很有意思” 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前,朱清时的身份是中国科技大学的校长,这份“工作”,他干了整整十年。 或许,他是最适合做科技大学校长的,因为他不跟风,不盲从,凡事皆按科学规律办事。用教育学者熊丙奇的话说,“朱清时可能是所有大学中最有想法的校长,其它大学校长要考虑的问题是自己能不能升官,能不能保持学校的江湖地位,但他不这么想。” 在其“掌门”中科大的十年内,高校纷纷扩招,喜迎新生,只有他们学校“门庭稀落”,还是那些人;众多高校迁移,新校区拔地而起,只有他,死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有人说他守旧,有人说他死脑筋,朱清时却较真地说:“中国高等教育要大发展,是得扩张。但各个学校的分工不一样。科大的使命就是培养国家尖端的科学技术人才。任务是尽可能提高学生的水平,而不是学生的人数。” 奥运会后,因年龄原因和任期要求,朱清时“退”下来了,多年的校长工作让他有些疲惫,对于未来,他早就做好打算,去故宫博物院做考古研究,新头衔是国家古陶瓷研究基地学委会主任。想想明代制瓷业的高度发展、清代瓷器生产的高峰及其衰落、中国古代陶瓷的对外输出……研究这些,自然比和人打交道要舒服得多。 但是,很多时候总是“事与愿违”。 早在2007年,朱清时还在中科大的时候,深圳市政府就将建设南方科技大学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这个人均GDP全国第一的城市的目标是:建立亚洲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参照模板是建校不到20年便跻身世界一流名校行列的香港科技大学。 次年,一份包括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一位院长在内的200多名候选人名单,摆在了校长遴选委员会主任、时任深圳市委组织部部长王穗明面前。 一位参与当年遴选的院士回忆说:“南科大的校长是通过国际猎头公司全球遴选出来的,当时,猎头公司给出的校长侯选人有50个,经过商量,减到20个,再10个,最后是3个,这3个人接受全体遴选委员会委员的投票,最后的结果可谓众望所归,意见一致——朱清时”。 看到这样的结果,香港科技大学原校长吴家玮与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着实松了口气,“要在内地办一所这样的大学,只有找朱清时。” 猎头公司最高级别的谈判专家首先出马,朱清时想都没想就回绝了;南科大筹备办主任梁北汉接着上阵,朱清时婉拒;深圳市委组织部部长王穗明只有亲自登门拜访,朱清时还是谢绝…… 朱清时的态度让一干人等有些无奈,只得搬出“救兵”——70岁的中科院院士陈国良与73岁的电子科技大学老校长刘盛纲,他们都是朱清时在中科院的故友,两人深夜拜访、苦苦相劝,为表达自己的诚意,以及对朱清时日后工作的支持,作为计算机领域泰斗的陈国良院士毛遂自荐,去南方科大讲授“计算机基础”。此言一出,朱清时有些语塞。 之后,刘盛纲继续开展电话攻势:“我们这一代大学校长,梦寐以求想做一些改革,因为条件不具备,到临退休都没做成,现在深圳把所有条件都给满足了,如果不去做,可能又得等二三十年”。 同样是大学校长,或许只有他才知道朱清时内心最柔软的部分,经过慎重思考之后,朱清时当即给深圳市领导写信提条件:如果自己主持南科大,学校必须有高度的自主权,学校校长兼书记,首期必须引进多少领军教授…… 条件挺多,深圳市领导召开紧急大会,对于朱清时提出的条件,只有一个答案——执行。2009年6月29日,广东省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市委书记刘玉浦主持召开的市委常委会,同意聘任朱清时为南方科技大学(筹)创校校长。 那一刻,陈国良院士心里的石头彻底落地,打从规劝之时,他就知道会有这么一天,“因为朱校长是一个讲义气的人;他还是一个改革家,改革始终在他心里,不会放下”。 古陶瓷研究基地学委会主任干不成了,朱清时从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摇身一变,成为了南方科技大学的校长。虽然这个学校还带有一个“筹”字,但朱清时却乐得其所,“出任南科大校长至少是件有意思的事,甚至可能是一生中最有意思的。” 朱清时:让学生能力被测出来,而不光是知识掌握的情况,做题的能力 朱清时走马上任 2009年9月10日,广东省省委常委、代市长王荣为朱清时颁发聘书——南方科技大学校长。 朱清时走马上任。 他大刀阔斧干了起来,在朱清时的眼中,倘若有一所大学通过打破行政绑架的形式教改成功,就会有一批同样希望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大学跟上来,整个教育体系就能回归。他把这种改革称为教育界的“蛇口”。 “30年前,经济要恢复活力,需要打破铁饭碗,30年后,教育要恢复活力,同样应该打破铁饭碗!”朱清时说。 校长还是那个校长,但是待遇却截然不同,担任中科大校长的十年间,他享受的是副部级待遇,即使在机场候机,也是悠然自得坐在免费的一等贵宾室,而从踏上深圳的那一刻起,他就变成了一个打工者。 或许,这就是无官一身轻,为了将行政力量的干预降到最小,他制订了一份《南方科技大学条例》,其中,学校的最高决策需由理事会决定,而理事会中,一线教授代表不少于1/4,国内外的教育专家不少于1/4。 或许很多人不相信,来这里的每一个行政人员都要经过朱清时的面试,至于为什么这么做? “做这件事的人,必须志同道合,必须有理想主义。”朱清时对应聘者说,“在这里,我和你们都是配角,教授们才是舞台上的主角”。 为了主角登场。朱清时开始“周游世界”说服专家。 他将第一个目标首先锁定在了自己的师兄——物理学家、剑桥大学终身荣誉教授陈应天。第一句话就搬出了老师,“严济慈老先生60多岁的时候还在教我们,现在我们60多岁了,也该为下一代做一些什么了!” 顺理成章,南方科技大学的第一份聘书就在陈应天的手中,且是朱清时亲自颁发的。 2009年10月,朱清时赶赴南非参加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大会,此时,他这个校长刚刚做了50天,经过他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说“,400份南科大宣传单被在场的华人学者一抢而空。 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之一,香港科技大学自动化技术中心主任李泽湘教授来了,为了“一代人的高教改革梦”,他愿意回国做义工。香港大学顶尖物理学家唐叔贤来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景中来了…… 顶级专家来了,无疑让朱清时心里最重的那块石头放下来了,但是对这个当了十多年科技大学的校长来说,艰难的岁月才刚刚开始。 仅仅因为南方科技大学这个校名,就几经周折,而建校和招人的问题更是困难重重。 2010年5月,全国人大常委、原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率教育部专家考评组到深圳,看着朱清时所做的“功课”颇为满意。但是,发布于1986年的《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让教育部对南科大筹建工作的批复“戛然而止”。 该条例第17条明文规定,“设置普通高等院校的审批程序,一般分为审批筹建和审批正式建校招生两个阶段”。其中,仅仅要满足获批筹建的条件,就需要在校生计划规模不少于5000人,图书不少于60000册,这对于首批招生计划50人的南科大而言,无异于天方夜谭。 这样的状况让朱清时有些无奈,于是,他决定跳出现行体制,从教育部手中要回招生和授学位的自主权,采用“寒假考试、春季开学”这种强行闯关的方法。 什么样的学生可以读南科大 2010年12月15日,南方科技大学网站登载了“朱清时致报考南方科大考生、家长的一封信”。 “三十年前,第一批丢掉铁饭碗下海人的勇气、小岗村人分田到户的激情,鼓舞着我们决心迈出今年自主招生的第一步,从目前已经完成高三上学期课程的优秀学生或其他已经学完中学课程的优秀学生中招收一期教改实验班,在毕业时授予南科大的学士学位。今年招生虽然时间紧迫,但是我们仍然坚持招生,目的就是为了不让有志于报考南科大的同学失去机会。 …… 南科大的教改实验可能会遇到许多困难。但是,大学能自主招生、自授学位,才有真正的办学自主权,才能推进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这是我国高教改革的必由之路。 在中国高教改革中,南科大迈出的一小步,将是我国高教改革的一大步!有理想的同学,我们热烈欢迎你参与这个实验!你和我们一起度过的四年时光,必将成为你终生骄傲的经历!” 这封信的背后是朱清时付出的种种努力,还有众多支持南科大的“贵人相助”。 “什么样的学生可以读南科大?” “先面试,再笔试,最后心理测试。以首届教改实验班学生为例,在考量他们时,我更加看重学生的理解力和想像力,而不仅仅是知识丰富,会做题。有的学生考试成绩很好,但是能力不强,能力是什么呢?最主要是理解力。第一次招生考试中,我就通过一张图写出《周髀算经》是如何证明勾股定理的来了解学生的理解力。”朱清时说,“这种考试过去高考没有过,我们改革就是想加进去这种东西,让学生能力被测出来,而不光是知识掌握的情况,做题的能力。” 经过层层选拔,南科大从国内24个省市745名报考学生中精心选取了46名学生,2011年3月14日,南科大首批入学的首届教改实验班的45名学生(一人未报道)正式入学,年龄最小的是来自山东,年仅11岁的苏刘溢。 这一天,距离朱清时发出公开信,还未满90天,可能这就是“南科大速度”。 都是谁选择了南科大,是那些考不上大学的“奇才”、“偏才”吗? 南科大学生:真正能证明我们的,不是文凭,而是知识 济南女孩杨鑫就是其中之一,来自于济南外国语学校的她是该校高中总成绩理科第一名、班级团支书、学生会干部。在看到南科大招生通知之前,她刚刚参加了浙江大学的笔试、面试。 让杨鑫动心的是南科大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导师制、英语教学、去行政化和教授治校的管理模式……面试的过程也很吸引杨鑫,尤其是朱清时的那一道数学题,证明勾股定理,写出证明过程,物理教授让学生谈谈感兴趣的物理现象。 杨鑫说,“每个问题都在考查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灵敏度,比其他大学的面试更不寻常。” 2011年1月,南科大的录取通知如约而至,巧合的是浙江大学的拟录取通知也来了。经过短暂思考之后,杨鑫选择了去深圳,用她的话说,“如果到南科大,我是其中的1/45,而不是几万分之一。” 45名学生集体放弃高考 首届教改实验班课程和师资配备、教学配套设施等均已经到位。学生入学前两年不分专业,由学校安排统一的理工科基础课教学,以及教育部要求的其他课程。学生到了大三,会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选择专业,每位学生都会依托一个研究院,在研究所完成他们的专业和研究。 对于杨鑫这样的学生来说,南科大果真不一样,这里成立了致仁书院,对学生实行书院管理。致仁书院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领军教授唐叔贤兼任首任院长,同时委派教授担任学生导师,建立了师生密切交流的互动机制。 看着学校,杨鑫笑了;看着学生,朱清时乐了:“因为年龄差距很大,所以要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闪闪发光。也让南科大成为中国教改的实验室。” 学生们第一学期开设微积分、线性代数、普通物理、计算机科学、英语、国学经典导读、社会学以及比较现代化八门学科。这些课程的内容堪称完美。并且实行全英文专业课和国学课的“双语教学”。 在这座有着“小楼和大师”的校园里,朱清时校长能叫出每个学生的名字,“你喜欢哪门课,不喜欢哪门课?为什么?”“课余时间怎么安排?”……每周一次的座谈,让杨鑫和她的44名同学更了解彼此,也被校长和老师们了解着。 在这里的每一天,杨鑫都能从中获得新鲜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2011年5月17日,香港大学顶尖物理学家唐叔贤组织了一场物理考试。他规定:考试可以借助计算器等任何工具,甚至答案也可以公开,学生需要写出解决问题的过程,考试不限时间,唐叔贤教授就在教室里等待大家答题。 “与校长见面很容易,他每天在餐厅吃饭,只要去吃饭就能见到。”杨鑫越来越能理解朱清时说的,“真正能证明我们的,不是文凭,而是知识。”因为,她开始“思考”了。 但是,这样的安乐日子没有过多久,朱清时和他的学生们又有“难处”了。 2011年5月初,深圳市委组织部发布公告,面向国内公开选拔2名正局级的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此举一出,即遭广泛质疑,许多声音认为这与朱清时“去行政化”改革的努力背道而驰。 5月27日,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表示:“教育部支持南科大的教改探索,但任何改革首先要坚持依法办学,要遵循国家基本的教育制度。”这意味着,上了“大学”的45名学生要“再考一次”。校方连续两天组织“动员会”,在一间教室里,学生们一边做作业,一边听人劝说。 “他们明着在会上,对学生们说,参加高考是给你们上了一道双保险,你们还不干呀?你看看,教育就这样沦为一种庸俗的游戏。”朱清时再一次感到无奈:“学校确实接到了行政部门下发的文件,我虽据理力争,但无法阻止,也不能让学校出面抵制,只能让学生自己选择。” 为了回避,那一段时间,学生们在食堂里看不见朱清时了,他躲到外面去了。 5月30日,一位网名为“南方科大私房博客”的博主在网上发表了一封题为《致所有关心南科大发展的人们》的公开信:“现在,我们学校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现在教育部提出我们必须要高考,回到高考的体制下去……教育部作出的这项决定,我们是可以理解的,同时也是难以接受的。” 这封公开信,被外界解读为南科大学生拒绝参加高考的集体表态。为使教改实验班的学生回归考场,深圳市政府特将高考报名截止日一再延后:5月31日,6月3日……一轮一轮地劝说,换来的是多数同学请假离校。 2011年6月6日,45名学生最终没有一人走进考场参加考试,学校准备的两个考场也被迫取消。 “没想到学生们能想得那么清楚、透彻,那么有勇气。这些学生应该让好多老师跟官员汗颜,他们更理解不参加高考的意义,并且自己感到很自豪。”朱清时说。 高考结束之后,朱清时收到一条学生的短信:我这辈子要干一件大事儿,以后我有儿子、孙子的时候,他们问我你这一生做过什么事儿吗?我就可以很自豪的说,我曾经参加过中国的高教改革。 对于该事件,《新华每日电讯》发表评论:位于深圳的南科大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当年的深圳特区改革。深圳特区改革的成功正在于没有遵循一些旧制度、旧规则,打破了坛坛罐罐,探索出了真正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新制度、新法规。相对于当年深圳的改革,南科大教改只是“小巫”,风险小得多,全国有1000多所高校,南科大只是其中一所,以中国之大,为何容不下一块小小的教改“实验田”?为何不能放手让南科大闯一闯、试一试? 希望南科大国际化 高考的事情刚刚过去,朱清时再次犯难。 起初倾心相助、创办南科大的三位香港教授突然出走,并用公开信的方式对他和南科大进行“炮轰”。 2011年6月16日,三教授在媒体上发布联名公开信《要改革不要口号》,直指南科大现存的问题,如“自主招生,自授文凭”绝不是高教改革核心;鼓动学生“不参加高考”不是改革而是“文革”;“高校去行政化”不能沦为哗众取宠的口号,等等…… 朱清时至今认为,自己跟香港三位教授的区别在于:他想等学校骨干到位再设立制度,但三教授认为应该先设立好制度,再引进骨干做事情。 困难一重重,朱清时不是没有抱怨过,“如果知道是这个情况,再有陈院士要来劝我,刘院士来劝我,我都绝对不会答应”。 虽有抱怨,可是朱清时前进的步伐却没有停止。未来也一步步明朗起来。 2012年2月,五位世界级学术权威的美国教授应邀组成南科大首届顾问委员会。顾问委员会将指导南科大的学科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并帮助南科大从全球引进一流人才和扩大其国际影响力。 时隔一个月,全国“两会”,面对记者抛出的招生问题,朱清时已经非常乐观:“我相信这个问题很快可以解决,我希望今年秋天南科大有学生入学。” 果然,仅仅过了1个多月,教育部发布消息,备受瞩目的南方科技大学已正式获准建立,全日制在校生规模暂定为8000人。南方科技大学系多科性本科学校,由广东省领导和管理,学校发展所需经费由广东省统筹安排解决。同时,应遵守《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的基本精神,依法办学,遵循国家基本教育制度。 而这一天,距离朱清时接过南科大的“帅印”已经过去了整整了958天,没有人能想象朱清时这些天来的心情是怎么起伏的,只知道这些天他一直在吃安眠药帮助自己入睡,这是当中科大校长十年都不曾遇见的。 “今年南科大会怎么招生?”这是很多人疑惑的问题,关于这个话题,朱清时颇为谨慎。“具体来说,就是让学生先参加高考,然后参加我们的复试,主要是测试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和记忆力这三方面能力,因为这三个能力在高考中是不容易表现出来的。我们还需要测试他们的心理素质,对他们进行面试,这样才把学生全面考查一遍。到高考成绩公布后,高考成绩、平时成绩和学校综合能力测试成绩综合起来,高考成绩占40%,平时成绩占30%,综合能力测试成绩占30%,这样打包成一个综合成绩择优录取。” 对于关心学校发展、有志报考南科大的学生,朱清时表示十分欢迎。他开玩笑地说,新成立的高校有很好的理想,但上级不批准也不行,还是“希望能够赶得上今年高考”。 去行政化是南科大的最高目标,是南科大办学初衷。南科大是一所公立学校,公办学校就是花政府的钱,既要花政府的钱,又不要政府的官员干预,这必须要有一种新的机制才行。 这种新机制就是理事会制度,理事会相当于学校的老板,它代表市政府,但它不会干预学校的日常事务,它只是决策学校每年一度的大事,比如财务预算、正副校长的选拔遴选,还有一些方针政策这样的事情。理事会决定了,就让南科大自己去运作。这是去行政化一个比较成熟的方法。中国高校建立真正的理事会,南科大是第一次。 南科大“转正”了,招生工作筹备中,理事会成立了,顾问委员会成立了……目标在一点点推进,但是谁都知道,朱清时的改革路线才刚刚开始,前方的路任重而道远。 转自: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6/265343-1.shtm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6/265343-2.shtm
个人分类: 新闻|1645 次阅读|0 个评论
教育改革非同种地:朱清时已经很累了
热度 3 大毛忽洞 2012-6-9 10:26
教育改革非同种地:朱清时已经很累了
教育改革非同种地:朱清时已经很累了 朱清时的第五摸 (点击回忆朱清时兴致勃勃的开头) 种种迹象表明,朱清时已经很累了。 俺从一开始就不看好朱清时的改革, 因为教育改革非同种地。 朱清时 先生也不是钳工专业(小平同志留学法国学的是钳工专业), 哪里懂得力臂和力量的关系。 朱清时从摸教材开始,探索教育改革之路: 第 1 摸:摸教材。 摸教材之后,朱清时认为关键问题不是教材。 第 2 摸:摸培养模式。 摸培养模式之后,朱清时认为关键问题不是培养模式。 第 3 摸:摸学术空气。 摸了学术空气之后,朱清时认为关键问题不是学术空气。 第 4 摸:摸行政。 朱清时暂时认为,关键问题是“去行政化”。 (以上是朱清时在接受采访时说的,俺把它们列出来) 还没有摸到老虎的屁股, 朱清时已经摸不动了,人也显得非常憔悴。 教育改革非同种地, 种地遇到风调雨顺, 一年就可以见分晓。 教育改革需要几十年之后才能见分晓, 谁能等你那么长时间? 这是其一。 其二,教育关联到意识形态(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属于意识形态的改革, 必需是自上而下的。 当年 77 级招生的改革, 是邓小平同志否定了前一个招生文件, 才拉开了 77 级高考的大幕。 钱学森 先生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哪些试图解答钱老问题的人, 如果你真以为钱老不知道答案, 那你就是自作多情, 你自作多情地认为你比钱老强! 背景阅读: 专访朱清时: 在南科大“转型”与“转正”里煎熬 改革尚未成功,累了就休息休息。 改革者需要掌握一种绝活!(照片来自网络)
个人分类: 背景和内涵|3783 次阅读|12 个评论
报考南科大,上学不缴费
热度 2 tarimriver 2012-6-7 12:28
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 6 月 6 日做客齐鲁大讲坛谈创新人才培养,更主要是为南科大招生造势。 朱清时认为农村孩子在想象力、创造力方面有可能比城里孩子占优势,如果有这样的孩子,就会适当降低分数线录取他们。被教育部招安后,今年南科大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招生了。今年招生名额是 180 人,招生地区是广东、山东、四川、湖南等 8 个省,其中在山东的录取计划为 20 人。南科大在提前批次录取,《招生章程》规定,高考成绩占总成绩的 60% ,高中阶段的平时成绩占 10% ,能力测试成绩占 30% ,最终按考生综合成绩择优录取。 如果有偏才怪才,可以考虑不经过高考途径而直接招生。 朱清时特别介绍,南科大为本年度招收的 所有新生 设立了奖学金,每人 6000 元 / 年(连续 4 年,抵消学费),同时综合成绩优秀(前 30% )的新生,入学即可利用课余时间协助教师进行科研工作,并获得 10000-20000 元 / 年生活补助(连续四年)。 很有诱惑的!    另外,新生中 30% 家庭生活困难的学生,还可以获得每年 1 万元的助学金。此外,南科大的学生还可以申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和社会各界在该校设立的各种奖学金、助学金。
3873 次阅读|3 个评论
支持朱清时“中国大学近30年未培养出优秀人才”观点
热度 2 skylark1981 2012-6-7 00:24
朱清时最近抛出了一个可能让很多人反对的观点“中国大学近30年未培养出优秀人才”,因为我们见到的很多优秀的人才都是恢复高考以后培养的。由于本人物理出身,所以还是关注物理方面的优秀华人。现在在物理类最顶尖级杂志上,很多文章作者列表中都有中国人,其中大概有10%以上的第一作者是中国人。现在物理里面最热门的几个方向,比如拓扑绝缘体,铁基超导体等,做得最优秀的人中有很多都是中国人。中国也有一些实验组毫无疑问是世界一流的,比如清华大学的Qi-Kun Xue组。现在有几个在中国拿博士学位,在美国一流大学找到教职的人,比如段路明(Michagen U professor,中国科技大学郭光灿院士博士), Xiao-Liang Qi (Standford assistant professor,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博士)。这些巨大的进步似乎和老朱的言论悖逆。由于中国从建国到80年代教育一直是很失败的状况,所以老朱的言论实际上是说,自从建国中国大学未培养出优秀人才。 反对老朱言论的理由有很多,比如中国高层干部,中国那么多的富豪,中国的院士,难道不都是中国自己培养的吗。但是如果我们仔细看现在很多优秀人才的成长历程,我们会发现,其实很多人都有海外学习的背景,无论是段路明, Xiao-Liang Qi, 还是现在很多的院士,他们最杰出的工作都是在国外做的。包括现在的朱清时,他的成果也是在国外做的。现在中国的高校聚拢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其中很多人的水平一点也不比国外的助理教授水平差,但是这些人,95 %以上都是有海外背景。中国现在的很多富豪(红二代,三代,官二代,三代,权二代,三代除外,这些人是天生的) 的成功,也和他们在国外接受的教育有关。这些大量的事实都表明,中国确实有优秀的人才,但不是原汁原味的中国制造。现在大学里面有海外经历的人的水平和没有海外经历的人的水平还是有明显差别的。 老朱的言论,当然,我觉得有点太绝对化。那些优秀的人才如果不是在国内接受的继续教育,也未必可以有今天的成就。但是我理解老朱的苦衷,老朱在很多场合都对这些现象有过讨论,他认为中国的行政化是导致现在这个状况的根本原因。所以他也一直高呼去行政化,也在努力实践中。所以我希望更多的人可以理解他,支持他,而不要一味地反驳他。中国官僚体制如铁桶般坚韧,当权者明知官办教育是失败的,也不愿意放权。老朱走的每一步都是很艰难的,但是是得民心的,所以希望更多的人可以用自己的行动支持他,如果打破了这种垄断,中国的教育界才能真正培养自己优秀的人才。
4634 次阅读|5 个评论
朱清时校长把中国科大一巴掌拍到沙滩上了
热度 21 pukin 2012-6-6 10:08
“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 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老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 还没 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 ! 钱老言下之意是新中国的高等教育还没有培养出大师级的杰出人才!但优秀人才还是有滴。 被称为“中国高校改革第一人”的南科大校长朱清时院士,6月5号在武汉做招生宣传时,一语惊人。 朱校长说:“ 近30年来,中国的大学没有培养出优秀人才来 。” 朱清时先生曾经执掌中国科技大学十年,科大培养的人才不仅在国内,就是在欧美也有很好的口碑。按照钱老的标准 ,虽然大师级的杰出人才没有培养出来,但优秀人才还是培养了一些的。 但按照朱清时校长的标准,科大30年来也是培养了一批普通人,连优秀人才也算不上。科学网好几个知名博主都是科 大毕业的,你们赶紧去闭门思过,好好领会老校长的讲话精神吧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4540 次阅读|2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7 15: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