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土地利用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资源和经济限制下的土地集约化过程——波塞鲁普假说Boserupian
chenhuansheng 2019-3-30 22:50
成读到一篇文献,是在盐池一个叫做“ shabianzi ”的地方做的调查 1 。大概是“沙边子”,是毛乌素沙地边缘的一个地方,估计是行政上的一个“村”,因为线面还有 5 个自然村,其中一个名字叫“一棵树”。从名字可见,当地水资源缺乏、风沙问题突出。 这篇文章调查了“退耕还林”实施后,当地人对土地利用的改变。当地是农牧交错带,过去人们依靠种地和放牧为生,退耕还林以后,当地的草地为要求“封育”,但是耕地照旧耕作。因为草地封育不许放牧,当地人失去了一块生计来源;当地是地下水灌溉的滩地,耕地基本保持原样而没有被退耕,这样他们没有向其他地方那样得到退耕补贴。这样两个方面的原因,使得短期内当地人的生计来源减少,而且比周边地区的人经济更差了。怎么办呢? 结果几年过后,当地的种植结构和养殖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养殖方面而言,原来是放牧,现在改为圈养;原来是山羊居多,现在绵羊增加、养猪为主。种植方面,过去粮食作物(荞麦、小米)、玉米(主要用于养殖)、杂粮(豆子,用于创收)各占 1/3 ;现在变成了主要种植玉米,目的是用玉米来搞养殖。 家庭收入增加了! 文章中写道,对于这个行政村而言,有一种引导作用,似乎外围的村更早出现这种转变。但不知道是政府有意引导,还是一种自然的传递?另外,早期对于当地来讲,拖拉机耕作、抽水机灌溉、规模化养殖等情况,当地人士知道的,也有技术,但是他们并不愿意主动去采用。当草地资源被限制后,出于生计,对新的技术和资源倒应用的更加充分了。这道有意思。 这篇文章还提到了一句话: unfolds as aBoserupian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intensification ,即展示了一个农业集约化的 Boserupian 过程。我当时是没有注意这个名词。 后来有读到一个在内蒙古准格尔旗的调查 2 ,直接采用这个 Boserupian 理论进行检验和对比。 不过在陕北靖边、洛川等地的调查 3 中,退耕还林工程对当地人们的生计确实产生了影响。但是可能调查只是一个时间节点的,更多反映当地人的参与愿望和打算,到没有涉及到农业结构调整的问题。 今天翻看《理解正在变化的星球——地理科学的战略方向》(科学出版社 刘毅 译),第二部分第 5 章“我们如何在未来十年和 ge 那个长时期内可持续地养活每一个人”。其中提到“波塞鲁普假说”。原来这是与马尔萨斯假说相反的一种理论。马尔萨斯提出,人口的增加最终会超过粮食的供应。波塞鲁普( 1965 )基于历史研究,提出了另外一种看法,即通过不断增加劳动力投入和基础设施投资(如梯田种植、灌溉),日益增长的人口密度常常会带来农业的集约化生产,产出也不断增加。看来,沙边子的情况,就是一个典型的波塞鲁普过程。 这不由得让人想起两本书——《增长的极限》和《没有极限的增长》。这两本书我都没有看过。但是看过简介。不知道后一本书是否受到波塞鲁普假说的影响? 我感觉在人口压力和资源限制的情况下,区域经济如何发展?实际经历怎样的发展过程?这是一个有趣的话题。人文地理讨论区域发展,文章写出来有时候嫌太抽象了。其实应该多一些“沙边子”这样的案例研究。讲事实就挺好。 而且完全可以就一个小区域来讨论。很多时候,关注一个大区域,很多内容就被概而化之了。比如交通的发展和影响,就说交通修好后, GDP 怎样了。实际上,完全可以做一些细致的调查、描述和分析。比如我经历的生活,我们生产队的道路修通后,显然修新房子的数量短期猛增——建材运输方便了;相应地耕地抛荒却更厉害,同期水田利用率更高——原本就抛荒,但是水田耕作毕竟麻烦,所以早期抛荒后留守的人还是愿意继续种一些旱地,公路修通后,收割机进来方便水稻收割,旱地耕作倒显得烦琐了。这种影响过程,比干瘪的论文来的更加形象。 我不知道我以后会不会深入关注这方面的问题。 参考资料 1. Dai, Z., 2010. Intensive agropastoralism: dryland degradation, the Grain-to-Green Program and islands of sustainability in the Mu Us Sandy Land of China. Agriculture, Ecosystems Environment 138, 249-256. 2. Guo, H., Li, B., Hou, Y., Lu, S., Nan, B., 2014. Rural households' willingness to participate in the Grain for Green program again: A case study of Zhungeer, China. Forest Policy and Economics 44, 42-49. 3. Cao, S., Xu, C., Chen, L., Wang, X., 2009. Attitudes of farmers in China's northern Shaanxi Province towards the land-use changes required under the Grain for Green Project,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project's success. Land Use Policy 26, 1182-1194.
1 次阅读|0 个评论
水土保持规划的主要内容
jiangming800403 2017-4-28 16:54
水土保持规划主要有两部分的内容,一是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二是水土保持措施的布设。 本着防止水土流失及其危害,充分利用山丘区、风沙区水土资源,提高利用率和利用效益的目的,以小流域为单元,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适地适树;三效并重,费省功宏。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是在土地评价的基础上,根据土地适宜性和用地需求进行平衡。水土流失区土地适宜性的评价主要是根据坡度、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和肥力以及水源、交通条件和距离村庄的远近等。宜农土地限制性因素最多,因此,应首先确定农地的布局。如果农田面积满足后,宜农地仍然有剩余,可以在布置园地、林地、草地等。因此,土地利用的确定顺序按限制因素的由多到少依次是农地、园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和水域有其特殊性,单独确定。 坡面水土保持措施布设一般与土地利用结合在一起,在有侵蚀风险的坡地、沙地上进行农业生产,应采取一定的水土保持措施。林草地具有水保功能,也要有一定的整地措施,改良立地条件。结合农果业生产和防治侵蚀的需要,布设坡面蓄排水措施,拦蓄径流或分散排入天然水体中,防止冲刷特别是沟头溯源侵蚀。对于陡峭不稳定存在重力侵蚀的边坡,要采取各种固坡措施。 坡地是山丘区农业生产的主战场,也是水土流失发生的场所,从山头到山脚,由远山到近村,土地利用一般是林、园、农田;当然有时也会把劳动投入、运输量大的果园、茶园,布置在村庄、道路附近,形成同心圆或者阶梯状重复出现的土地利用格局。山脚下可以挖水塘。坡地治理应重视坡面道路及其防冲措施,实现 “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 沟道治理措施:在沟头、沟缘线上方,结合坡面蓄排水措施,布设沟头防护工程,起到拦蓄或引导分水岭与沟缘线之间坡面径流,防止冲刷引起溯源侵蚀的作用;在流域中上部的支毛沟(切沟、冲沟上游)按照 “底顶相照”的原则布设谷坊群,结合沟道防冲林,起到控制下切侵蚀、消减洪水冲力、稳定沟岸的作用;在流域中下游选择合适地方修建拦沙坝、淤地坝(一般只在强度侵蚀以上的地区需要拦沙坝)、小水库(塘坝)。 下游有常流水的河道两侧,采用工程措施和护岸林防止河流侧向侵蚀。在河流两岸采用缓冲湿地和茂密的灌草(竹)带,减少进入河道的非点源污染物。在河道上适当地方建立滚水坝发展灌溉,对高含沙的河流还可以采取淤灌措施。谷坊、拦沙坝、拦河坝的选址,应该结合交通需求,尽量实现 “以坝代桥”,改善流域交通条件。 滑坡、泥石流沟等的治理有专门的措施体系。
个人分类: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3679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做的我们县的区划
jiangming800403 2017-4-1 17:28
《水土保持规划》课上我给学生留了一道作业,以自己的家乡(所在的县或市域范围)为对象做一个水土保持区划。这种作业baidu上几乎也没有答案。结果,学生又拿眼睛瞪我。实际上,区划是规划中最有灵活性的一部分,因为后面的不论土地利用、措施布设、典型设计都有范例、模版或者模式可以参考,如千烟州模式或者“二十八字”方针。但是不同的地方绝对不可能有完全一样的两个区划。 我对学生说,不仅是要你们做,我也会拿我老家做一个区划,看谁做得好。这是我画的区划草图 我们县是最高海拔只有10几20米的纯平原地区,基本没有水蚀,现代滦河套、古河道和滨海沙地存在部分风蚀,海岸线海浪侵蚀比较严重,在古三角洲边缘,侵蚀形成自东北向西南延伸的一系列沙岛,这一系列沙岛的最西南端就是曹妃甸,沙岛与现代海岸线之间是泄湖浅滩,与曹妃甸起名的唐山港京唐港区就正对着一个泄湖口门。 这实际上是根据产业发展方向、土地利用和农业用水(地下水质)做的农业和农村发展区划。当然防治水土流失及其危害只是水土保持的三大目的之一,此外还有充分利用水土资源,提高水土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所以当影响水土流失的自然条件基本一致的时候,社会经济发展就会在县域水土保持区划中居于主导地位,特别是城镇、工业区(开发区)、交通干线、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都是需要考虑的对象。
个人分类: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3092 次阅读|0 个评论
全球土地覆被数据在线地图,6种版本
热度 1 bukun 2016-11-11 23:31
最近在做数据处理,接触到一些全球土地利用数据。这些数据原来也都用过,但是一般数据用完就放起来,现在也不知在哪儿放着了。云GIS是个好东西,把数据发布出来,可以随时在线查看、浏览。 用的时候搜索一下就能找到。 欧盟土地覆被数据2000。 由GLC2000项目开发的基于SPOT4遥感数据的全球土地覆盖数据中国子集,数据名称为GLC2000。在线地图 http://www.maphub.cn/map/mr011 IGBP全球GLCC土地覆盖数据1992。由IGBP-DIS支持的基于AVHRR遥感数据的全球土地覆盖数据中国子集,数据名称为IGBPDIS;IGBPDIS数据的制备,采用USGS的方法,利用1992年四月到1992年三月的AVHRR数据开发出1km分辨率的全球土地覆盖数据,分类系统采取IGBP制定的分类系统,把全球分为17类.其开发以洲为单位。应用AVHRR12个月的最大化合成NDVI资料。在线地图: http://www.maphub.cn/map/mrb82 美国马里兰大学地理系土地覆盖数据 UMD Land Cover Classification 1998。由马里兰大学生产的基于AVHRR数据的全球土地覆盖数据中国子集,数据名称为UMd;UMd基于AVHRR数据的5个波段及NDVI数据经过重新组合建议数据矩阵,用分类树的方法进行了全球土地覆盖分类工作。其目的是希望建立一个比过去数据更高精度的数据。分类系统很大程度上采用了IGBP的分类方案。在线地图: http://www.maphub.cn/map/mrc81 Modis土地覆盖数据2001。modis_lucc_1km_China_2001.asc,MODIS土地覆盖数据产品中国子集,数据名称为MODIS。在线地图: http://www.maphub.cn/map/mr81c 欧空局全球陆地覆盖数据(ESA GlobCover)2005。在线地图: http://www.maphub.cn/map/mr38a 欧空局全球陆地覆盖数据(ESA GlobCover)2009。在线地图: http://www.maphub.cn/map/mr8a8
8164 次阅读|2 个评论
参加2014全球土地计划(GLP)亚洲会议的感想
热度 4 lijianguo531 2014-9-28 20:10
9月23-26日课题组一行五人在导师的带领下前往台北参加2014年的全球土地计划亚洲会议。今年会议的主题是“土地可持续利用与生态系统管理”,参加会议的有亚洲、欧洲、非洲、澳大利亚和美洲的学者专家,人数在500人左右。我们组提交了四篇Poster,研究区都在长三角及江苏省,通过Poster展示报道了我们了我们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向,达到了拓展交流,扩大影响的目的。同时,我作为学生第一次参加这样高级别的国际会议确实让我受益匪浅,尤其让我对参加国际会议和土地利用相关研究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今天在这里做一个简单的总结与大家交流。在我看来,参加国际会议都有两个最基本的目的,一是拓展视野,扩大交流;二是拓展学术思路,展示学术成果。 (1)拓展视野,扩大交流。我在出发之前精心准备了名片,英语蹩脚的我在这次会议召开之余也首次“发声”,尝试这和老外交流。还好,虽然表达不是很流利,但是经过这三年写英文论文的锻炼,自己的英语水平还是有很大的提高。我们有四篇论文入选了大会的展板展示部分,我是其中一篇,四篇论文分别涉及江苏省城镇扩展、江苏省耕地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土地可持续利用决策框架模型和快速城市化地区生态关键区确定模型的研究,其中前两篇论文获得了大会的优秀论文奖。在大会上见到了GLP的主席Peter.H.Verburg、澳大利亚著名的的土地利用学者,LUTO软件的创始人Bret Bryan、GLP亚洲办公室的负责人Yubin Lin和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的联合主编象伟宁教授等等。 Peter.H.Verburg 教授 Bret Bryan 教授 象伟宁教授 (2) 拓展学术思路。在这次会议中给我影响最深的三位学者就是这三位。 Peter.H.Verburg教授从土地利用变化本身到土地系统到系统集成模型CLUMondo Model和Agent-based model软件进行了完整的介绍,同时,Peter教授也介绍了大数据和meta分析的前景和应用,以及通过Telecoupled system研究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行为主体和土地利用变化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以及历史研究的发展过程。通过他的ppt可以清晰的看出Peter教授团队主要从事全球土地利用变化、土地利用驱动力以及系统集成的综合研究。 Bret Bryan 教授主要关注人地系统集成模拟和澳大利亚的碳库研究,他将碳作为未来影响和约束澳大利亚土地利用与人类行为的重要限制因子,通过设定不同的碳交易的条件来对澳大利亚主要的生态类型未来变化进行模拟和预测,取得了众多的成果,光从介绍上看,目前第一作者的论文就有70篇之多。象伟宁教授是第二天作的报告,主要谈我们土地利用与规划科研中面临的一些哲学问题,如wicked problems(棘手抗解问题),这一类问题广泛存在,比如邻避现象。这一类问题看起来都不是很严重,不能一时半会儿解决,甚至会一直伴随着人类的发展,但是他们的存在对土地利用与规划的影响深远,处理好可以给土地利用与规划添砖加瓦,关注不够就会让未来问题变的复杂化。如何科学的认识这一类问题,如何将这一类问题纳入到未来的土地利用与规划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当然,这三天的会议我还听了很多的分会场的报告,这些报告让我对土地利用研究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对国内外的土地研究的一些差异也有了自己的一些 看法 : 首先,大陆与台湾在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方面思路比较相近,土地利用变化数量与空间研究及其生态环境影响是主要的研究内容。而国外以及日本在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服务功能的变化以及贸易方面有更多的关注。国内主要关注土地利用变化本身导致的生态效应,而国外多从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的人类活动变化产生的土地利用变化的思路去进行。人在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中的关注程度直接决定了土地利用变化本身的结果合理性。在国内,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已经深入人心,事实上这属于单向影响。这一现象在国内也多有提及,但是实在的案例研究和成熟的系统模型还未见到。而在人--地系统中生态环境变化对人行为的约束和引导,反过来也会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轨迹和方向。这是双向互馈的一个土地系统,正确认识这一系统,对我们完善土地利用模型和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研究的应用性有重要意义。 其次,在听日本学者的报告的过程中,我发现日本学者关注的方面多集中于气候变化条件下土地利用变化带来的生态服务的差异。气候变化在日本的表现主要是农业生产模式的改变,比如西红柿与小麦的生产。农业生产模式的变化直接导致土地利用的变化,在土地利用强度上趋于增强,在土地投入上趋于增加,这就导致土壤重金属、大气质量、水质和有机污染物的增加,而通过合理的空间配置与资料投入完全可以避免这些污染物的增加,从而达到生态服务功能的再平衡与提高。我总结来看,日本土地利用研究多遵循这样一个原则和思路:设置情景→预测土地利用的空间与规模→计算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 最后,地学中软件模拟和情景预测的研究很重要。在这次会议中多次听到通过模型研究人地关系的案例。这里的模型不是我们常说的CA等代表的土地利用拓展模拟研究,而是多将气候变化、农户行为以及生产模式完全融入到土地利用变化中的系统研究,如LUTO、SWAT和InVest模型的应用。通过这一模型的应用可以预测未来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环境及其经济效益的变化,为未来合理土地利用空间提供决策依据,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参会课题组成员
个人分类: 学术视野|5269 次阅读|4 个评论
大化工项目可以建到黄渤海海岸
热度 3 jiangming800403 2014-4-10 09:20
PX 项目的困局反映了在土地利用工业资本与地产资本之间的对立和冲突。实际上,由于历史原因, 20 世纪 80 年代及以前的化工企业附近都已经形成了大量的居民区,因此原有石化企业再在原地扩建难度很大,搬迁改造就是一个很大的难题。要工厂还是要房地产这是一个问题。 其实长江口以北的苏北黄海和渤海沿岸集中有我国最具有优势的潜在城市化和工业用地,也应该是我国发展大化工的主战场。
个人分类: 环境政策与发展|3153 次阅读|3 个评论
土地利用受到越来越多人关注
vcitym 2012-6-22 22:10
《Journal of Land Use Science》期刊2007年由Richard Aspinall撰写的小文【1】中提到关于“land use”在多个数据库中检索的统计信息,最长的1955-2005。见下图。由这些检索发现,尽管这些文章发表期刊庞杂,2005年发表的2035篇文章就有570余种期刊刊登,但这些众多期刊刊登有关land use的文章,尤其是1990年代以来的发展迅速,几乎是指数增长,反应了人们关注土地利用的程度空前。 这些内容涉及 影响土地用途的因素,环境,生态,以及通过一个复杂的社会和经济制度的自然和社会经济过程,还包括管理和决策。 因此,可以说土地利用科学的必然跨学科的科学。研究 土地利用性质和土地覆盖,以及他们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化模式与过程等学科可以称为“土地利用科学”。 【1】Richard Aspinall (2006): Editorial, Journal of Land Use Science, 1:1, 1-4
个人分类: 土地相关|3755 次阅读|0 个评论
土地利用研究的国际比较---陋文一篇,感觉亟需加强研究的国际化
热度 1 sldream 2011-8-26 07:02
土地利用研究是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和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在过去近10 年的时间里,世界土地利用取得了快速发展;美国、加拿大、日本、英国、挪威、澳大利亚、德国、瑞士、法国和比利时等国家的科学家在开展本国土地利用研究的同时,也开展了许多中国土地利用的研究;但是,与此相对应,中国科学家在开展土地利用研究过程中,注重对国内土地利用的研究,但是对其他国家土地利用的研究明显相对不足。在未来土地利用的研究中,中国科学家不仅需要进一步加强国内土地利用问题的研究,更需要拓展国际化视野,加强全球和其他国家土地利用的研究,重点开展全球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建设、全球土地利用变化与粮食安全、全球土地利用变化与碳排放、国际河流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安全、重点区域或国家的土地利用对比研究等方面的工作,以期在推进我国土地利用研究水平提升的同时,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国际化战略的迫切需求。 土地利用研究的国际比较.pdf
2779 次阅读|1 个评论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上位规划是什么?
热度 2 zhanma 2011-4-14 17:18
感觉这是一个需要回答,却并没有回答的问题。提在这里,听讨论。 下列供讨论的材料;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编制的依据是什么? 郝晋珉教授(2007)提出主要的依据是: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2)土地质量评价和土地适宜性评价;3)土地利用预测;4)规划地区土地利用的方针与目标; 2、与友人讨论认为可能有如下上位规划: 1)上一个行政层次(如县的上级单位为省)的土地利用规划;2)国土规划(个人不同意这个意见,只是仁者见仁,且留在这里);
个人分类: 带解决|14555 次阅读|2 个评论
身为香港工程师倍感自豪
QuentinYue 2011-1-9 20:57
身为香港工程师倍感自豪 岳中琦 1996年从加拿大渥太华来港发展已有十五个春秋了,前四年是在一家工程顾问公司从事山泥倾泻防治工程工作,后十一年是在港大土木工程系任教,从事地质灾害防治教学和科研。十五年来亲身经历了香港回归祖国前后的快速发展和种种变化。感触最深的是众多香港工程师对香港社会繁荣和可持续发展的巨大贡献和作用。因而,我为能够成为众多香港工程师队伍中的一员倍感自豪,同时为能为香港的建设和发展做出自己的点滴贡献而感到无上光荣。 在香港工作和生活,处处可以见到现代科学技术的创新实践和应用。最为突出的实例,是香港做到和实现了人类社会既极大发展而又不与自然界争土地和空间的梦想。香港陆地总面积仅有 1104平方千米,是纽约的6%、北京的9%,略大于北京五环内面积。海面总面积也仅有1651平方千米。而在这片小小的土地上,建立和发展了拥有七百多万人口的国际性大都市。这个大都市是一个巨大的经济实体,具有强大的活力。她是国际上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也是国际上最繁忙的集装箱物流港口,在贸易、旅游及房地产等方面均在世界占领导地位。 我们更知道这些巨大的人类活动主要发生在约 230平方千米的开发的土地上。这些开发的土地仅占香港陆地总面积的21%,是伦敦市区面积的14%,小于北京四环内面积。并且,高度开发的土地集中在香港岛北缘和九龙半岛南部沿岸山坡和人工填海面积约40平方千米、维多利亚海港两岸的狭长地带立体进行的。其余79%陆地主要是受法律保护的自然绿色山地和郊野公园。因而,树草覆盖的山岛和蔚蓝的海水形成了香港的全年天然绿色山水景观。香港大都市的建设是青山绿水园林式的、立体空间秀珍式的。 香港的自然资源仅有一个天然海港和几块花岗岩和火山岩岛屿山地。现在的繁荣和财富是在岩石上聚积和产生的。在维多利亚海港两岸「巴掌大的土地」上建设的东方之珠,可以说是遵循科学规律、充分利用科学技术的世界城市建设的典范。对比世界上所有大城市,可以发现香港是有效利用土地资源、保护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城市建设典范。香港工程师直接或间接地领导和参与了香港城市建设和支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高效营运。 再一个实例,是香港自然灾害的有效防治和减少。由于种种原因,当今重大自然灾害在世界各地不停发生。香港过去也饱受雨季强台风和暴雨引起的风水灾害和坡地上山泥向坡下倾泻或滑塌引起的滑坡灾害。多年来,香港对防治风灾水灾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建立了行之有效的建筑、桥梁、山沟、渠道、水库和港口设计和管理规范以及政府台风暴雨预警体系。近年来,香港暴雨、强台风依然很多,但因此而造成的灾害是相对很少的。强台风暴的来临变成了市民不定期的假日和吸引外地游客观赏的自然奇景。 山体滑坡和山泥倾泻在过去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和大量经济财产损失,曾是香港最严重的地质与自然灾害现象。这十几年来,香港在山泥倾泻防治方面做了大量的实际工作和研究,建立了综合全面性的斜坡安全管理体系。 1949年以来数十年间,香港滑坡导致约473人死亡。而1996年至今,香港滑坡仅导致5人死亡。香港滑坡灾害管理与防治工作在世界上已经达到最高级的标准。 香港对自然灾害管治的投入同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相比,特别是社会和谐发展、房地产和旅游经济收益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多年的自然灾害管治努力和投资已得到丰厚的回报,并且为香港赢得了国际声誉。全社会人人也大大地受惠于绿色安全城市环境。这一切是因为众多香港工程师没有辜负社会的希望,把香港自然灾害管治和安全作为毕生的事业而专心致意、任劳任怨地工作。工程师们领导灾害管治,依据科学技术建立规范和法规,并确切地执行这些规范和法规。 众多香港工程师在最大程度上实践了现代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理念,极小限度地占有土地,最大限度地造福人类,为香港社会创造了巨大财富和科学环保安全的生活、工作方式和环境。 每当欧美科学工程专业朋友到港访问,我都乐意陪他们参观香港,给他们介绍香港的城市建设。他们对香港的现代化城市建设多由衷佩服和赞赏,对自己国家和城市多年来不变、不发展感到困惑和叹息。我内心倍感自豪:科学技术为人类服务,不分东西,在西方不亮了,却在东方亮了,造就了现代化的东方之珠、一个城市建设的楷模。 每次从海外乘飞机返回香港、飞机在香港上空盘旋徐徐降落时,我从机舱窗口可清楚地看到香港大量的充满植被覆盖的绿色山地和清洁的蓝色海水,精神总为之一振 ¾ 我又回到居住了十五年的新家乡了。 工程师建造和营运了香港,香港也 就培养和成就了工 程师。当然,最具科技创新城市的香港也就圆了我个人的科技创新与发展之梦。 2011年1月9日写于港大黄克竞楼602室
8140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1 15: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