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术语规范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闲话图书馆术语规范
热度 2 libseeker 2013-12-4 16:17
有图书馆同行问:“大家说说电子资源、数字资源的区别?另外,‘数据库’这个词如何与计算机专业的数据库区别?如果我们把购买的数据库称为‘商用电子文献数据库’,那么一些学习平台,比如新东方英语学习平台,可以算做这种称呼里面吗?有些混乱,希望得到专家指导。” 数字化网络化坏境下,若干基本术语,确实令人一头雾水。术语使用混乱,于图书馆理论与实践均不利,尤其是不利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宣传与推广。 我不是“专家”,对该问题有以下看法:首先那是术语规范问题,类同电子图书馆、虚拟图书馆、数字图书馆之种种表述。图书馆界说的电子资源等同于数字资源。个人喜欢用数字资源。图书馆界相对规范的用词,还是数字资源这个词,Calis制定了一些规范,用的是这个词。数据库的表述是以部分代整体。任何一种数字资源,底层均由“数据库”作为支撑。任何一种数字资源都采用了计算机科学知识;而计算机科学知识又基于电子技术。数据库商换个语境,是指数据库软件商,比如Oracle等等。数据库(Database)是按照数据结构来组织、存储和管理数据的仓库。那是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属于数字资源的组成部分。学习平台、学术搜索平台等视作一种数字资源。 当前关于数字资源的计量是一个伤脑筋的问题,缺乏权威标准。中国知网(CNKI)资源为例,具体由多少个“数据库”组成,恐怕“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自身都无法知道,其官方介绍:“《总库》目前已出版国内7727种正式期刊、1021家研究生培养单位的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500多种重要报纸、国内外专利、标准、科技成果、以及国内外1200多个合作数据库知识资料,出版文献量超过1亿多篇的中文知识资源服务体系。”具体到特定的图书馆,可能只买了其部分资源,比如“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当前图书馆购买的数字资源,大多为数十种,少则数种,多则百种以上。每种资源数据量有多有少,投入的经费亦有多有少(比如有的数十万元,甚至更多;有的数千元即可)。个人比较喜欢这种表述:“图书馆共有数字资源X种,(按投入经费多少列举数种代表性中外文数字资源),内容涵盖……” 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制定了若干工作指南( http://www.scal.edu.cn/gczn/gzzn ),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笔者特此摘录了部分“术语”释义供参考。笔者的体会是,图书馆界的术语规范工作亟待加强。 相关资料: 1 文献和文献资源 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包括印刷品、缩微制品、录音制品、录相制品、机读电子制品及其他载体。文献资源是各类型文献载体的集合。(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发展政策编制指南.http://www.scal.edu.cn/gczn/201311050930) 2 数字资源 数字资源是指图书馆引进(包括购买、租用和受赠)或自建(包括扫描、转换和录入)的,拥有磁、光介质或网络使用权的数字形态的文献资源。根据目前高校图书馆的实际情况,数字资源划分为四种类型:电子图书(包括与图书类似的出版物);电子期刊(包括与期刊类似的连续出版物);二次文献数据库(包括题录、文摘、索引等);其他数据库。(高等学校图书馆数字资源计量指南(2007年).http://www.scal.edu.cn/tjpg/201311191006) 3 电子文献 广义的电子文献指通过计算机访问的文献资源,电子资源以其来源可分为以下几类:1、通过购买、订购、访问许可获得的电子文献;2、本馆印刷型文献数字化后获得的电子文献;3、网络免费电子文献;4、购买纸本图书及期刊获赠的随书和随刊光盘。本指南论述的对象指图书馆通过购买、订购和访问许可获得的电子文献,包括数据库和电子出版物。(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电子文献发展政策编制指南.http://www.scal.edu.cn/gczn/201311050919) (该文本数据库提法:数据库、文摘索引数据库、二次文献数据库、全文数据库)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发布. 图书馆数字资源统计规范 WH/T 47-2012. 北京市: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2013.04. 【内容提要】 本书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发布的文化行业标准,本书对图书馆数字资源统计的术语和定义进行了规范,介绍了数字资源统计指标体系,统一了数字资源统计数据采集以及数字资源统计管理,由全国图书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责任者:申晓娟 起草个人责任者:吕淑萍 起草个人责任者:韩新月 起草团体责任者:国家图书馆 起草团体责任者:中国 文化部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 起草团体责任者:安徽省图书馆 起草学科主题:数字图书馆-资源管理-统计-规范-中国中图法分类号:G250一般附注:2012-10-25发布 2012-12-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发布题名责任附注:题名取自封面责任者附注:本标准起草单位: 国家图书馆, 文化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 安徽省图书馆; 主要起草人: 申晓娟, 吕淑萍, 韩新月, 冷熠, 韩超等书目附注:有书目 (第54页)提要文摘附注:本书由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数字资源统计指标体系、数字资源统计数据采集、数字资源统计管理等几个部分组成
个人分类: 学海泛舟|6046 次阅读|5 个评论
从科学术语的规范到当代中国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的重建
pww1380 2011-1-10 02:01
从科学术语的规范到当代中国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的重建 ——读刘庆丰博文《封建、封建思想、封建主义……到底是啥玩意儿?》所想到的 作者 杨文祥 词汇是构建语言的基本单元,术语是构建科学理论的基本结构。 当代中国的哲学-人文-社会科学各研究领域,林林总总,各类名词和术语更是层出不穷。可是,如果加以严格审查,在如此庞大的学科体系中,拥有一个严密的能够经得住严格科学拷问和理论推敲的术语系统的学科却不多。“封建”、“封建思想 ”、“封建主义 ”这组学术术语在当代中国的哲学-人文-社会科学各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中都有相当高的使用频率。可是,就是这组使用率颇高的学术术语却是经受不住严格科学拷问的代表性的实例。根据我个人长期的学术实践, 学术术语不严谨,学术规范度不高,是诸多哲学-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究竟是否是一门真正的科学始终令人存疑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学坛的这一学术乱象,既有长远的历史原因,也有重要的现实原因。 从历史原因来看, 中华文明作为一个古老的文明系统,不但拥有自己独特的学术风格与学术传统,而且具有自己独特的学术思维方式和由此所决定的学术体系结构。就是说,中华学术与西方学术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学术思想体系,具有根本的不同。 另外,明末清初以降,西学东渐,在几百年来的中外文化交流过程中,由于西方列强的强势入侵,民族危机日益加剧。在这种情况下, 救亡图存的政治激情以排山倒海之势压倒最起码的冷静、客观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就不可避免地构成这一时代背景下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特征。 中国学坛学术乱象的现实原因是上述历史原因的发展与延伸。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进入近现代以来,中华民族的生存环境持续恶劣,救亡图存的历史课题和现实任务日益严峻。在这一历史环境和社会现实面前,长期以来, 与中华民族历史命运和生存现状紧密联系的中国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始终保持着中外学术交流史上的这种政治高热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增温,直至由于历史的惯性和诸多现实原因,最后表现为一种与科学理性所必需的客观和冷静完全相反的表现为“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意识形态挂帅的政治亢奋状态。在这一高热度的政治亢奋状态下,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和古典学术面临的是一种几乎被全面扫荡和彻底铲灭的历史命运,而不是通过客观冷静和严谨的中外学术比较研究来有效实现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和古典学术与西方近现代文明的学术对话与对接。 与此同时,也是在并未对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和政治诸方面国情与西方发达国家做全面深入的国情比较研究的情况下,囫囵吞枣,生吞活剥地将西方的相关理论和名词术语生搬硬套,强加在对中国社会、中华文化、中国人心理和精神形态特征的解释上,其 结果是既不能准确揭示中国社会、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精神心理内在的特质与发生、发展、演化、嬗变规律,又扭曲了西方原生态理论和相关名词与术语的本义。 在这种学术现状下,当代中国的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研究显然无力为在21世纪人类社会迅速发展变化着的国际环境下中国社会如何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历史转型这一伟大社会实践提供具有21世纪历史高度的社会理性、人文理性和哲学理性的理论支持。 当下中国社会由于信仰迷失、价值追求低俗、道德堕落、理论不彰,思想混乱、行为不端所造成的形形色色的社会乱象显然与此具有内在的和直接的联系。不承认这一点,就不是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真正坚守者。 在这种严峻的社会现实和理论-学术环境下,要厘清和规范中国哲学-人文-社会科学各领域诸多相关概念,绝非一蹴而就的即时性任务。 学术概念是科学理论的基石。概念的厘清与规范必然要涉及到理论的调整甚至重构 。 因此,这是一个涉及到当代中国哲学-人文-社会科学众多学术领域全面整顿和理论重建的无比庞大和复杂的学术系统工程。即使国家、社会和全国学术界具有足够的学术共识、理论决心和科学意志并在实践上组织全国学术力量致力于此,这一重大的历史课题也需假以时日逐步落实和完成。 不过,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刘庆丰老师的这篇博文的重要学术价值就在于为当代中国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建设提出了如上所述这一意义重大的历史课题。 与此同时,刘老师对“封建”这一概念所进行的追根溯源和中外历史比较分析,更是从非学术的亢奋回归学术的严缜与科学的冷静客观的有益尝试与示范。 另外,在完成 中外学术在真正意义和内在结构上的接轨和对接 之前,我们毕竟不可能停下必要的学术思考和学术交流来等待相关概念的规范与界定。这样,我们不仅需要对学术思考和交流的 现实语境 做一必要的考察和了解,还需要在思考和交流的过程中,事先对所要使用的名词和术语作一必要的概念上的界定和交待,只有如此,才有可能实现有效的学术思考和学术思想交流。与此同时,通过我们在学术思考和交流过程中对相关概念和名词术语的界定、接受和运用,推进和深化这些概 念和相关术语的学术规范化改造。这是启动、推进和完成这一历史课题不可或缺的理论研究实践。 参考文献: 1 . 刘庆丰 . 封建、封建思想、封建主义……到底是啥玩意儿?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400922
个人分类: 各抒己见(Airing Our views)|4021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6 17: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