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诡辩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逻辑学溯源 - “哲学(Philosophy)”与“诡辩”(sophism)词源
liuyu2205 2020-3-14 15:33
这周的大一逻辑课给学生讲 “ 推理谬误 ” ,在英语中称 “ 推理谬误 ” 为 fallacy 或者 sophism 【 1 】。 与 sophism 同字源的 Sophia ,既指 “ 智慧 ” ,如 “ 哲学( Philosophy = philos+ Sophia (爱 + 智慧)) ” ,又指 “ 谬误,诡辩 ” 。那么, “ 智慧 ” 与 “ 谬误 ” 二个意义相背的词是怎么联系在一起的? 让我们追本溯源到古希腊哲学【 2 】【 3 】。 古希腊哲学可追溯到公元前 6 世纪诞生的自然哲学,其主要议题是关于自然界的起源、性质与变化,经过近两百年的探讨,研究自然哲学的风气似乎走到了尽头,哲学家的兴趣开始转到人自身,尝试探讨人的灵魂与心智的作用。 许多穷究自然哲学遇到困境的哲学家认为,宇宙也许沒有客观的真理存在,或有客观的真理而人智不足以知之,那为何不专注于自身的幸福,以及行为处事的原理与规范。这一重大转折同时与时代的巨变密切相关,公元前 5 世纪中期,希腊城邦林立,民主制度迅速发展,让公民享有政治自由的权利,雅典迅速崛起成为全希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市民们积极投身于各种公共事务,自由讨论蔚然成风。 其中有些见多识广的人开始授徒收费,传授修辞、演说、辩论、诉讼的 “ 辩术 ” 技能,和关于城邦治理和家政管理的知识,当时人称他们为 “ 智者 ” ( sophists ),进入辩士争呜的时代。 主要代表人物有普罗泰戈拉( Protagoras )等,普罗泰戈拉的名言 “ 人是万物的尺度 ” ,意指宇宙间并无客观共识的真理,人类并未拥有绝对的知识,真理对于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标准,充满主观和相对性,。。。 辩士争呜的时代,可说是西方思想史上,最早发生的启蒙运动和人本主义思潮的开创者。他们发展修辞学,肯定理性思辨的重要性,引发对伦理学的探讨,提出许多关于人性、价值、人神关系,以及道德评价的新观念。 然而,许多辩士善于玩弄修辞游戏、颠倒黑白、恣意妄为,以便让人在政坛和法庭取胜,留给后世的名声并不光彩, “ 智者 ” ( sophists )演变成 “ 辩士 ” , “ 智慧 ” 蜕变为 “ 诡辩 ” ,苏格拉底( Socrates )和柏拉图 ( Plato ) 乃乘时而兴。 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与辩士进行了很多辩论,试图揭露他们的 “ 诡辩 ” ,但是这些辩论都是对话人之间的直接解释和辩驳,基本上是依靠形象来表达,用比喻、经验来推理,并非以严格的逻辑为基础,这项工作要等到亚里斯多德 ( Aristotle ) 奠基逻辑学,才使得严格探讨 “ 逻辑 谬误 ,推理 谬误 ” 成为可能,。。。 柏拉图 在《智者》篇说: “ 普罗泰戈拉是首位采用苏格拉底式讨论方法的人 ” 。普氏最早进行论辩,写了本题为《论辩的技艺》的书。没有他们开创性的工作,就没有后来苏格拉底为理性的哲学思维,提供归纳与定义的方法,也不会有后继柏拉图发展研究哲学的 “ 辩证方法论 ” 思想,更遑论亚里士多德 的形式逻辑体系。 亚理士多德把基于事物的思想表达为概念关系,把对事物的原因研究推进到逻辑关系,把主要依靠经验比喻的推理方法推进为逻辑推理,把辩论转变为理论性的学术方法,简言之,把广泛的思维变成了精确的思想,这种进步的意义已不仅仅是对于哲学领域的,而是整个文化意义的。正是在此意义上,亚理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希腊哲学,在本义上是对智慧的追求 (philo-sophia) 。 然而,西方哲学之路从追究客观性的自然哲学起步,到探讨主观性的思辨,再到形式化的逻辑学,虽然今天逻辑学已进步为能与数理方法结合的强有力的数理逻辑方法,但人们在亚理士多德的最初起点上并没走出多远,比如有关逻辑的形成和逻辑的本质,逻辑公理的意义等问题,对于现代人来说仍是一个远非完全解决的课题,甚至纯粹的形式系统自身也因哥德尔不完备定理而面临难以自保的最深刻的危机,。。。【4】 【 1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Fallacy 【 2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 古希腊哲学 【 3 】辩士争鸣的时代, http://louisloo621.blogspot.com/2015/10/blog-post.html 【4】周剑铭,中国思想和亚理士多德哲学——互补的中西文化之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322490-1152516.html
个人分类: 在法国教逻辑课|6375 次阅读|0 个评论
观点评述:微分学是否是诡论
热度 3 skywalkon 2018-12-11 22:21
我信一位权威学者的说法:“微分的定义我从来就不清楚。导数的定义在微分学中很清楚,或者用极限定义,或者用无穷小量加上不等式定义,就像你写下的那样。如果无穷小关于自变量x是一致的,这个式子也可以作为区间导数的定义。说到微分,我一直不太理解教科书中的说法,以致我通常不去强调什么是微分,而只是讲积分变量代换时把dy=f’(x)dx说成一种方便的记法。(积分的记号中并没有说其中的dx就是x的微分)通常微分是这样讲的,x是自变量是dx= △ x,y作为x的函数,y的微分是dy=f’(x)dx。我的看法是x和y哪个算自变量哪个算函数应该都可以。现在问题来了,按通常书本定义,y看作自变量时dy= △ y,这和y看作函数时的微分定义不一致。要想躲开这种矛盾,那就只好不去说dx是什么,能说的是dy和dx的关系,然后用符合函数求导法则说明这样定义的微分和自变量的选取无关。流形上函数的微分就是这样定义的,那儿微分也有各种解释,但都很形式、抽象。作为基础课的微分学中我们应该也可以给微分一个几何直观解释,但作为定义在我看来还有模糊的地方。很可能我对微分的理解没有什么道理,反正只是讨论一下而已。” 微分学避免成为诡论。为安全,直奔由导数(或切线斜率)定义的那种 微分=切线高=切线斜率×底,或(割线高/微分)--I. ——引自林群院士《微积分小卡片》
2906 次阅读|20 个评论
抄袭者导师的诡辩让人发笑
热度 22 gaoshannankai 2016-1-31 17:37
被曝出的两篇论文属于金融学专业的硕士学位论文,作者分别是东北师范大学金融学专业硕士毕业生xx、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专业硕士毕业生xx。两篇论文题目均为《xx》,均完成于xx年,时间仅仅相隔半年。而两篇论文相似率惊人,用肉眼很难找出不同。 不过,xx教授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自己并不知道xx论文涉嫌抄袭的事情,并且金融学院多年前也没有启用“查重”系统。“老师不可能保证看得出来论文抄袭,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老师有这个水平,因为论文太多了。” 首先,这段文字来源为TOM网站,本人不对其内容真实性负责。 http://news.tom.com/2016-01-31/OKV9/13614130.html?source=HP_TOPIC 不过,看到xx教授的诡辩,真的感到发笑。 导师对于论文内容不一定全都过目,如果是引言或者某些局部抄袭,那么你说没仔细看,可以说得过去。 但是如果是结果、结论、方法等等抄袭,这个也需要查重软件负责么?你指导的这个研究生,他做的课题你也不知道么?他用的什么方法,得到什么结果,最后得出什么结论,你都不知道对吧?另外,自己出了事情自己扛着,你讲“金融学院多年前也没有启用“查重”系统。”还要把其他老师和院长拉下水。 现在不是仅仅一篇论文的问题,通过这篇论文,可以知道可能这个研究生什么工作也没有做,你也没有指导他,所以这个问题就大了。 如果发言是真的,不仅说明这个人做学问狗屁不是,做人也是白痴。本来学院简单处理一下,可能还会保你,你比如说,该研究生早已处理,后来查证是他个人欺骗导师......。现在,你想把责任推给学院查重系统,如果我是学院领导,会让全院老师一起踩你,把你踩死,以保证大家的安全。 另外,如果你把事认了,不说话,可能没有后续故事。你若狡辩,媒体一旦注意,就认定你是有目的有准备的“犯案”,很可能还有其他故事,会增加媒体穷追猛打的兴趣。 2016年开启科研反腐-与你我都有关系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907017-941236.html 你下次诡辩先问一下我,如果我是你,我诡辩我 我指导的题目研究生不去做,擅自偷换题目,并向我保证是自己完成,我担心影响学生毕业和前途,就开了绿灯。这都你比你的诡辩精彩。
3528 次阅读|26 个评论
[转载]反对低俗迷信报道:星座,十二个乐此不疲的诡辩
redtree 2014-10-30 22:55
“弘扬科学精神、反对低俗迷信”系列报道之七 反对低俗迷信报道:星座,十二个乐此不疲的诡辩 作者:张文静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10/30 8:48:33 ■本报见习记者 张文静 现象 近两年,“黑处女座”成为网友们乐此不疲的话题。处女座的人不但被贴上“挑剔”“纠结”等标签,甚至会为此丢掉工作。去年,香港《南华早报》刊登文章称中国求职者正在成为“星座歧视”的受害者。 此前,还有媒体报道称,武汉一家教育培训机构贴出的招聘英语教师和文员启事中,明确提出“处女座、天蝎座不要,摩羯座、天秤座、双鱼座优先”。有雇主认为,处女座和天蝎座的求职者有些挑剔,与其他星座相比,他们跳槽的速度更快。 专家剖析 “十二星座”最初仅用以计量时间,并未与性格、命运的强弱联系在一起。 “将星座与人的性格、命运相关联是唯心的。”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陈久金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星占,无论在西方还是中国,都是人为地将某些无法轻易解释清楚的现象彼此联系起来,并形成自己的一套理论,以此迷惑人。” 陈久金介绍,宋朝时有阿拉伯人将星座传入中国。但二者的服务对象不同,西方星占主要为个人星占,中国星占则主要为帝王和政权星占,而且中国星占“占变不占常”,对吉凶的判断需要借助于星占的含义和五行观念,所以东西方星占很难融合到一起。直到清朝晚期,中国才基本上接受西方的星座理论,并一直持续至今。 由于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不同,东西方文明对于星座的划分和命名不尽相同。陈久金举例说:“西方人命名的猎户星座,位于我国三垣二十八宿中参宿、觜宿和参旗、水府等星官的位置上。中国人把参宿看作是老虎,而西方人将猎户星座看作是一个人。可见,对星座的划分完全是人为的,星座名称与人的名字一样,只是一个符号。中国星座命名往往是有历史依据的,与历史故事和事件有关,古希腊则与神话传说中的英雄美女有关。” “不懂得星占的人,不能理解为什么观看天象就能推知某地发生什么灾异。其实,中国古代的星占师预言某年将要改朝换代、某皇某后将会死亡、某地将要发生灾难等,都是要依赖于星占师的应变能力以及他对上层社会政治力量的对比和对地方治乱状态等现象的洞察。”陈久金解释说,“他们对于同一种天象,往往备有几种不同的占辞。遇到实际情况时,选用哪一种占辞,这就要看星占师的‘水平’和‘本事’了。” 对于当前星座的盛行,陈久金认为,以前的星占师为了生存,让更多的人去相信这样的预言。而现在,星座的火暴则与星座书籍、饰品等产生的商业利益密不可分。 在陈久金看来,无论在西方还是中国,星占术都是伪科学,“我们只有从科学的角度对它加以了解,分析它被人们所接受的原因,才能分清真理与谬误,从思想上彻底杜绝伪科学产生的基础”。 记者手记 当下,星座之说在年轻人中颇为流行。有人乐于用星座来预测自己的命运态势,也有人将星座作为挑选朋友和结婚恋爱对象的重要条件。但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人们对星座的笃信往往不是因为星座预测得多准确,而是人的心理在作怪。 如果你有心对大量星座预测的词汇作个统计和研究,那么也许会发现其中的“猫腻”。国外一家名为information is beautiful的网站就作过这样的尝试。工作人员在流行的星座预测站点Yahoo Shine上搜集了许多相关词条进行分析。他们在统计后发现,每个星座预测中的高频词大多是相互覆盖的,而各个星座特有的高频词只占很小部分。最终,他们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十二星座预测的词汇90%以上是相同的。 由此看来,所谓对不同星座的预测其实都差不多,只要将一些相同的高频词汇拼凑起来,形成模糊不清的话语,让读者“对号入座”,自然会得到“准确”的预测。 人们接受模糊、笼统的描述并认为这种描述非常准确的心理倾向,叫作“巴纳姆效应”或“福勒效应”。1948年,美国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进行了一次著名的心理测试,福勒给他的每位学生一套测试题,在学生答完之后,他给每个人发了一份据称是以测试结果为依据的独一无二的性格分析报告。然后,他要求每位学生为这份分析报告的准确度评分,最高5分。结果,福勒收上来的平均分达到了4.26。然而,学生们不知道的是,所有人拿到的性格分析报告是完全一样的,里面大部分的描述适用于所有人。 星座之说之所以能蛊惑人心,很大程度上便是基于这种心理效应。可见,星座之说并不复杂,只不过是用修辞和诡辩之术对人的心理产生作用,从而促使人们笃信和迷恋星座。 《中国科学报》 (2014-10-30 第4版 综合)
个人分类: 闲言|1253 次阅读|0 个评论
掩盖事实的诡辩:严寒是地球变暖标志?
杨学祥 2011-1-11 08:55
掩盖事实的诡辩:严寒是地球变暖标志? 杨学祥 白马非马,白狗黑,诡辩学的经典又重现江湖:严寒是全球变暖的标志。从温暖期到冰期的反复交替,这是地球气候几十亿年真实的变化历史,冷暖的相互转化源于自然规律的调控。全球变暖不会永远保持不变,当变冷的事实到来时,诡辩和奇谈怪论就大行其道。如果严寒是全球变暖的标志,那么酷暑是否也是全球变冷的标志?穷途末路,无计可施: 2010 年是最暖年的预报在欧美低温暴雪中化为泡影。 中新社北京 1 月 10 日 电 ( 王雪 ) 据印度亚洲新闻社 10 日报道,印度北部持续多日的低温天气 9 日又在印度北方邦 (Uttar Pradesh) 夺去 13 条生命,迄今为止恶劣天气已造成 82 人丧生。死者多为穷人及无家可归而露宿街头的平民。印度警察和社会福利部门一直呼吁露宿街头的人们前往政府开设的收容所避寒,但两周来首都新德里仍有至少 10 人因低温丧生。 9 日德里的最高温度为摄氏零下 11 度,是该地区 5 年来的最低温度,人们不得不留待家中抵御寒冷 。 据中国日报 据美国媒体 1 月 10 日 报道,暴风雪以及冻雨等恶劣极端天气 9 日再次袭击美国南部多个州。路易斯安那、亚拉巴马、佐治亚以及田纳西州都相继宣布进入紧急状态,超过 2000 架次航班被迫取消。受恶劣气候条件影响,亚特兰大哈兹菲尔德 - 杰克逊国际机场宣布取消数百架次航班,而达拉斯 - 沃斯堡国际机场宣布也取消 200 架次航班。在航空公司方面,达美航空公司准备取消 9 日晚 8 点后的 330 架次航班以及 10 日的 1400 架次航班,穿越航空公司则宣布取消 9 日的 14 架次航班以及 10 日的 270 架。由于南部多地笼罩在风雪、冰雹及冻雨下,道路、桥梁、树木、电线杆都覆盖上一层冰雪。亚拉巴马州州长赖利要求市民 9 日晚间及 10 日尽量待在家中。 9 日,美国佐治亚州首府亚特兰大市的降雪已经到达将近 8 厘米 。我想这大概是亚特兰大近 10 年来的最大降雪,亚特兰大市长卡西姆雷德在接受美国有线电视网电话采访时说 。 英国遭遇了一个多世纪以来最寒冷的冬天。 AccuWeather 气象预报公司的一位气象学者预测, 2011 年的 1 月将是美国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最寒冷的一个月份。这种情形如何用全球变暖模型来解释呢 ? 近来,围绕全球变暖的一些观点,被认为是一个巨大的诡计、一个巧妙的骗局 。 按照某些气候学家的解释,佛罗里达州等地的寒冷天气正是全球变暖的标志,而不是证伪全球变暖的证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海洋学者 James Overland 解释说,由于温度升高,北极地区的海冰持续消失,这是导致大气压力发生变化的因素之一,而大气压力控制着空气急流。冰层减少之后,海洋变得更暗,就会吸收更多的太阳热量,并反过来向北极地区的大气中释放出温度更高的空气。根据 Overland 的说法,这些不同寻常的暖空气使得控制冷空气流动的大气压力出现膨胀效应,这一效应使得北极地区的大气不再从西到东环流,而是沿着 U 形路径流向美国的南部。 就当前的情况而言,寒冷天气不能说是由海上浮冰减少导致的, Overland 说,这只能算是其中的一个因素。 Overland 强调说,北极海上浮冰的消失与美国南方局部地区天气变冷之间到底有没有因果关系,还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才能确定。他的观点得到了其他一些研究的证实。去年 11 月,气候学家 Vladimir Petoukhov 发表文章指出,北半球的整体变暖,可能导致这些地区出现寒冷的冬季。去年夏天,北极覆盖在海上的浮冰区域的面积几乎达到了历史最低点,而且《气候快线》杂志还在一篇报道中预测,这些区域将会在本世纪中叶彻底消失 。 严寒是全球变暖的标志的观点并没有得到其他气候专家的认可:北极海上浮冰的消失与美国南方局部地区天气变冷之间到底有没有因果关系,还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才能确定。既然冷暖气候可以互相转换,我们为什么只承认全球变暖,不承认全球变冷?事实上,导致冷暖互变的因素和机制不仅仅是温室效应。 英国 2010 年 12 月份的平均气温仅为零下 1 度,比常年同期低了近 6 度。预报员还称,英国正在经历的这段小冰河期可能还将持续到明年 3 月中旬 。英国气象学家关于 2010 年是最暖年的预报在 12 月的低温冰雪中化为泡影。    全球气候变暖近二十年来成为主流观念,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 (IPCC) 发布四次评估报告,强调人的作用对气候的影响,不过,也有科学家持相反观念,认为全球气候正在变冷。冷暖之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英国爱丁堡大学地球物理学教授托马斯克罗利和多伦多大学威廉海德合著的论文在 2008 年 11 月的《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称,按照地球自身的自然周期规律和轨道变化,我们应该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冰河纪,但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延缓了这一过程,不过这无法阻碍整个地球气候变化的大趋势。如果人们不及时采取措施,气候短期变暖和海平面上升造成的假象所带来的危害恐怕会比进入新冰河时代更大。 俄罗斯科学家哈比布罗阿布萨马托夫也提出了新 地球变冷说。他认为地球在 1998 年到 2005 年度过了地球变暖的高峰期,未来 10 年全球变暖将逐渐停止,即使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长了 4% 。因为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整个 20 世纪太阳几乎持续保持着不寻常的高发光度,现在太阳的发光强度正在逐渐下降,大约在 2041 年会降到最低点,届时地球也将变冷,但海洋会推迟地球显著变冷的过程,因此全球变冷的高峰期将出现在 2055 年到 2060 年。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赵宗慈最近在一篇报告中也提出, IPCC 的四次评估报告都过分强调了人的因素,而忽略了包括太阳活动、地球磁场变化、火山喷发等自然因素对气候的巨大影响。她预测自然因素将使中国在 2020 年到 2030 年之间的平均温度下降 0.8 摄氏度 ,而人为因素仅会让中国平均温度上升 0.5 摄氏度 ,中国的气候将越来越冷。 从事全球变化研究多年的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杨学祥今年 3 月撰文称, 如同全球变冷理论在 20 世纪面临兴起和低落的考验一样,全球变暖理论也将在 21 世纪初的 2010 年经历同样的考验。不论理论的争端结局如何,气候终将依循的是地球自诞生起的规律。人类以为自己所掌握的一切,其实从未能撼动这个规律。这场近在眼前的考验正在提醒我们气候变化的决定权不在人类而在自然 。 科学不是独角戏,科学的生命就在于不同观点的公开争论,在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垄断科学不过是泥足巨人,经不起时间洪流的考验。学习研究科学理论,必须了解相关问题的全部理论,通过实践检验辨别真伪对错,扬长避短,统观全局,避免出现瞎子摸象的片面结论。 2010 年是最暖年和 2010 年 12 月英国小冰期是 2010 年最令人瞩目的话题,巨大的反差展现了科学争论的必要性,突变时代的学术权威更需要实践的检验。相关部门不能只此一家别无分店。 某些中国专家断言今冬更温暖的结论源于对全球持续变暖的迷信,这不符合地球气候的历史记录。 根据潮汐的 1800 年周期,大约在 1425 年即小冰期的末期,潮汐达到了最大值,以后逐渐减弱,潮汐调温效应使地球的温暖期从小冰期末期一直持续到二十四世纪(再过 300 年),直到 3100 年潮汐又达到最大值。这个周期是过去 1 万年气候变迁的主要动力。因此,千年极寒的预测缺乏确切科学根据, 15-17 世纪小冰期距今只有 400-600 年,根据潮汐调温 1800 年周期,全球变暖至少能持续到 3100 年才能重现小冰期时期。这符合大多数科学家关于全球变暖总趋势的证据和预测。 根据潮汐 200 年准周期, 1974 年出现了一次潮汐小高峰,并伴随 20 世纪 60-70 年代的低温期,但是,由于太阳黑子活动 200 年周期的低谷在 2007 年开始,使低温期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中止(人为的温室效应是重要原因,变暖大趋势是根本原因)。迟到的太阳黑子活动第五次低值有可能与 1974 年的潮汐高峰配合,形成新一轮的低温时期,规模比前一次降温幅度要小得多。这是千年极寒预测缺乏确切科学根据的主要原因。千年极寒变百年,这是有据可查的 。 根据潮汐准 60 年周期, 2000-2035 年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低温冻害频繁发生。在冷位相时期内,厄尔尼诺年和拉尼娜年都会导致中国发生严重的低温冷害:北方严重低温冻害发生在厄尔尼诺年( 1957 、 1969 、 1972 、 1976 、 2009 年);南方冰雪冻灾发生在拉尼娜年和厄尔尼诺年( 1955 、 1957 、 1964 、 1969 、 1977 , 2008 年) 。准 60 年规模的低温发生的几率最大,与去年的冬季低温水平持平。 出于同一个变化机制,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潮汐变化和太阳黑子变化有许多共同的变化周期,准 60 年、准 200 年、 1500-1800 年周期值得关注。 综合分析表明,千年极寒是一定不会发生的;二百年极寒有可能发生,但规模变小;准 60 年极寒发生的几率很大,与去年规模相当 。 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准 200 年周期和潮汐准 200 年周期有非常好的对应关系。地球上的潮汐主要受日月作用,行星作用很小,只有日月的千分之几。太阳活动和潮汐变化的共振效应是地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太阳黑子活动和潮汐的 200 年周期对地球寒冷周期的影响也非常值得关注。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准 200 年周期和潮汐准 200 年周期是近期低温冻害频发的一个可能原因。 2007 年以来,太阳黑子达到 1913 年以来最低值 ,能否引发相应的寒潮值得关注 。 参考文献 1. 王雪。印度北部严寒天气已致 82 人死亡。 2011 年 01 月 10 日 18:18 中国新闻网。 http://news.sina.com.cn/w/2011-01-10/181821791946.shtml 2. 美国南方多州遭遇严寒。 2011-01-11 02:02:00  来源 : 武汉晚报 ( 武汉 ) 。 http://news.163.com/11/0111/02/6Q35RU2800014AED.html 3. 大气压力膨胀效应造成严寒 这是地球变暖标志?来源:半岛晨报。 2011 年 01 月 09 日 09:01 (环球科学) http://www.ln.chinanews.com.cn/html/2011-01-09/185754.html 4. 气象部门称英国可能经历 300 年来最严酷寒冬。 2010 年 12 月 30 日 09:19 中国新闻网。 http://news.sina.com.cn/w/2010-12-30/091921733154.shtml 5. 任绍敏。这个冬天特别冷。 2010 年 10 月 20 日 01:17 第一财经日报。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01020/01178807078.shtml 6. 杨学祥。全球变暖还是变冷。科技潮, 2006 ,( 9 ): 20-22 7. 杨学祥。中国历史上的寒冷期与太阳黑子和潮汐对比。发表于 2010-10-16 6:24:03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73737 8. 杨学祥。千年极寒变百年:准 200 年气候变冷周期。发表于 2010-10-15 8:59:15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00742 9. 秋凌。科学家称太阳黑子达到 1913 年以来最低值。时间 :2009-04-05 09:52 来源 : 新浪科技。 http://www.sciam.com.cn/html/tianwen/xingyumichen/2009/0405/3689.html 10. 杨学祥。灾害链规律不容忽视。文汇报。科技文摘专刊(第 683 期)。 2008 年 3 月 2 日 第五版。 http://whb.news365.com.cn/kjwz/200803/t20080302_1777631.htm 11. 杨学祥,杨冬红。拉马德雷冷暖位相转换说值得研究。 2010-01-12 文汇报。 12 版:科技文摘。 http://wenhui.news365.com.cn/kjwz/201001/t20100112_2587807.htm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903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9: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