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雷洁琼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雷洁琼访谈录
lxj6309 2011-4-16 11:29
  2000年6月﹑2001年7月﹑2003年2月﹐笔者曾多次采访雷洁琼 雷老。2000年6月两次访谈﹐主要是围绕雷老访问韶山的题词“公者千古﹐私者一时”展开的。在此﹐笔者将访谈内容整理如下。      笔者(马社香)﹕近年撰写《韶山档案》一书﹐在韶山毛泽东纪念馆和管理局查阅档案﹐发现 1994年5月29日 您在韶山毛泽东纪念馆题词“公者千古﹐私者一时”﹐与既往访韶领导人题词着重点有所不同﹐很想了解您韶山题词的基本经过和具体思考﹖      雷老﹕您(谦虚的用词﹐令人惊讶与思索)能讲一讲其他不同着重点的题词吗﹖(雷老反宾为主提问)我很想了解一下。      笔者﹕领导人和知名人士韶山题词很多﹐我刚刚开始这方面的研究。(翻开笔记)直觉感到韶山题词﹐一类访韶纪念性留言﹐如陈毅题词﹕“1956年11月27日来参观韶山毛主席故居﹐满足了多年的愿望十分高兴﹐永志不忘。”粟裕题词﹕“1960年重至毛主席故居观光﹐特此留念。”一类是赞颂性题词﹐譬如徐特立 1955年5月29日 在韶山题词﹕“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在东方实现民族解放和劳动人民解放的旗手”。十世班禅 1960年1月4日 在韶山题词﹕“毛泽东的贡献无限伟大﹐人人赞扬﹐今天我们的幸福全是党和主席的恩惠。”还有一类是针对性感慨性的留言和题词﹐如京剧大师梅兰芳 1956年12月7日 在韶山留言﹕“我瞻仰了毛主席的故居﹐使我知道他少年时代的劳动生活﹐我深深体会到伟大的革命事业是从平凡的生活中锻炼出来的。” 1986年4月19日 薄一波在韶山题词“永远按照你所诠释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前进。”等等。    您的题词“公者千古﹐私者一时”﹐我感到它即是赞颂性的﹐又是感慨性的﹐既是理性的思考﹐又是历史的反思﹐比较特别。    雷老﹕其实没有什么特别。在韶山毛主席纪念馆写“公者千古﹐私者一时”﹐可能与我所学的专业有关。我是学社会学的﹐在西方又称人类学﹑人类社会学。多年的职业习惯﹐我自然习惯于从人类社会学的角度来学习﹑理解毛主席对中国的贡献。当然﹐题词也与中国近现代历史﹑与民主促进会的具体发展有关。我给您讲一讲1994年去韶山的经过﹐您可能会有更多的了解了。    笔者﹕太好了。    雷老﹕ 1994年5月29日 瞻仰(雷老用词)韶山这件事给我印象很深。    那次活动是民进中央组织的﹐我和民进副主席葛志成﹑楚庄﹑邓伟志﹑秘书长陈益群﹑秘书高志芬﹐好多人都去了。我们到达长沙后﹐是坐旅游车去韶山的。我第一次去韶山是坐公共汽车。去访问毛主席故乡﹐交通工具越简朴越好。    笔者﹕您第一次去韶山是哪一年﹖    雷老﹕1976年8月中旬。那年暑假我带学生搞社会调查﹐经萍乡﹑澧陵﹑株洲﹑湘潭来到韶山。我和学生们心情都很激动﹐第一次是下午到的韶山﹐毛主席纪念馆﹐当时叫陈列馆﹐内容比较多﹐因时间紧﹐感到没有细看﹐但印象很深刻。那年从韶山回到北京﹐没有20天﹐毛主席就去世了。举国悲痛﹐毛主席是中国人民心中的太阳啊﹗    笔者﹕“中国人民心中的太阳”﹐您现在也是这样看吗﹖    雷老﹕当然。这是中国历史永远不能割舍的一段。毛主席总是在关键时候为我们国家指出了正确的方向﹐带来了光明。这就是人们心中的太阳。1994年去韶山途中﹐我们一车人当时谈到这个问题。从北伐谈起﹐“四‧一二”事件后﹐中国人民的光明就是毛主席讲的井冈山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人民的光明是毛主席说的持久战﹐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的光明又是什么呢﹖那天在车上七嘴八舌﹐讲得更具体了。有的谈1946年“下关事件”﹐你学历史的应该知道。下关事件说明了什么问题﹖一个是国民党靠血腥镇压推行假“政协”﹐一个是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心换心筹建新政协。问题的实质在这里。    抗战胜利后1946年1月﹐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青年党﹑民主同盟﹑无党派社会贤达在重庆召开过一次政治协商会议﹐达成了五项协议案(“改组政府﹑和平建国﹑国民大会﹑宪法草案﹑整编军队”)﹐受到人民的拥护﹐同时受到国民党中反动派的反对。 2月10日 ﹐社会各界进步力量在重庆校场口开庆祝大会﹐国民党特务突然大打出手﹐殴伤李公仆﹑郭沫若﹑马寅初﹑施复亮等几十人。反动派公然制造矛盾撕毁这个协议。随后东北内战爆发。美国国务卿向参议院提出“军事援华法案”﹐支持国民党打内战。 6月22日﹐毛主席发表声明﹐反对美国军事援华法案﹐反对国民党将中国问题的“最后决定权”交给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第二天( 6月23日 )﹐上海十万群众举行和平请愿﹐反对美国支持中国内战大示威﹐并推出马老(马叙伦)﹑胡厥老(胡厥文)﹑吴耀宗﹑阎宝航﹐还有我等教育﹑工商各界代表组成上海人民和平请愿团﹐当天乘火车到达南京。 在下关车站刚下火车﹐立刻遭到伪装成难民的国民党特务一顿毒打﹐代表们的眼镜﹑皮包﹑手表都被抢走。前来采访的《新民报》记者浦熙修赶紧用自己的身体挡住我﹐特务竟猛打我们两人的头﹑手臂和腰部﹐浦熙修是彭老总夫人浦安修的亲姐姐﹐有名的“二姐”。我和浦熙修都被打得头破血流﹐昏过去两个多小时﹐被群众送到医院。醒来一看﹐代表团不少同志都被打成重伤在医院救护。当时周恩来﹑邓颖超也在南京﹐闻讯赶来慰问﹐邓颖超还带来干净衣服为我换下血衣。当晚﹐我们代表团举行了记者招待会﹐揭露了“6.23”事件真相。反动派真是穷凶极恶﹐不到一个月﹐又暗杀了李公仆和闻一多。内战全面爆发﹐在民主人士和老百姓的鲜血中﹐国民党 1946年10月12日 宣布召开排除共产党和进步党派的“国民大会”。国民党“国大”的政治协商是反动派控制的嘛﹗    这时候中国人民的光明是什么﹖就是共产党毛主席指引的踢开国民党“伪国大”﹐迎接人民的新政协﹗建立新中国。我永远不会忘记第一次见到毛主席的情景。    笔者﹕您是1949年新政协筹备会议 见到毛主席的吗﹖    雷老﹕稍微早一点﹐是1948年12月﹐我在燕京大学教书﹐接到马老(马叙伦)从香港寄来的亲笔信﹐委托我代表“民进”到西柏坡参加毛主席的一次邀约。当时北平还没有宣布和平解放﹐我和丈夫严景耀穿着呢大衣装扮着探亲离开北平﹐再经解放军沿途保护到达西柏坡。那年冬天很冷﹐一到西柏坡到处感到热气腾腾。我们被引到一个大会议室﹐毛主席一大排中共领导人站在门口迎接我们﹐和各方代表握手﹐周恩来(总理)站在旁边一一介绍。晚上中共中央请大家一起吃饭﹐像老朋友一样边吃边聊﹐主要谈当前局势以及建立新中国问题。吃饭时﹐我主要是听大家谈。毛主席几次用目光鼓励我。饭后﹐大家言犹未尽﹐仍聚在一起继续谈话。气氛非常热烈。没有领导与被领导之分﹐只有答疑和讨论之别。我向毛主席提出一个问题﹐美国和苏联都赞同中国“划江而治”﹐在国际和国内有不少拥护者﹐您怎么看这个问题﹖怎样看“划江而治”的社会基础﹖毛主席笑了﹐笑声很大﹐很鼓励人。毛主席笑着说﹐美国和苏联立场虽然不同﹐但在这个问题上都是站在他们各自的利益上给我们增加压力﹐用军事实力政治实力形成了一种国际国内舆论﹐一种暂时性表面化的社会基础。这就是从表面上看﹑暂时性看问题﹐不顾一切代价追求“和平”﹐而不管这种和平能不能长久。决定国家大事﹐应该从国家和人民的长远利益根本利益考虑问题。为了一个统一的新中国﹐我们中国共产党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放弃暂时抓长远﹐将革命进行到底。如果不是这样﹐搞什么划江而治﹐将后患无穷。在中国历史上每一次分裂﹐再次统一都要很长时间﹐人民会付出好多倍的代价﹗事关举国长远大计﹐我们共产党一定要站在人民的立场﹐看得远一点﹐不受其他国家的影响。 毛主席的话令在场每一个人都受到很深刻的教育。我是学人类社会学的﹐更是深受教育﹐深被感动。几十年来我总忘不了毛主席那种洞察历史的思考。历史再次证明了﹐毛主席这种透过现象看本质﹑放弃暂时抓长远的深刻思想和认识﹐给我们国家和人民像太阳一样带来了光明﹐也做出了立国大计“公者千古﹐私者一时”的榜样。建国以来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你是学历史的﹐应该认真研究。    我90多岁了﹐时常联想到二战后巴基斯坦从印度分出来﹐1971年孟加拉国又从巴基斯坦分裂出来﹐还有南斯拉夫和苏联的分裂﹐这些都令我常常想起毛主席当年的话。    (此时﹐秘书高志芬近前提议﹐今天到此为止﹐明日继续谈。次日雷老接着说)    雷老﹕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各民主党派一走下天安门﹐有的人觉得反帝爱国和要求民主的政纲已经实现﹐提出了解散党派组织的主张。中国人民救国会第一个宣布解散﹐当时重庆还没有解放﹐有些会员联系不上﹐才暂时没有做出最后解散的决定。我们民进当时也提出解散﹐认为民进成立时通过的会章规定﹐一旦国民大会召开﹐民进任务即告完成。现在正是解散的时候了。在农工民主党内﹐同样发生了关于该党存废与否的争论。九三学社也提出了解散。当时中国共产党内上层也有人同意解散民主党派。救国会解散的时候﹐毛泽东正在苏联访问﹐他回国后﹐听到此事﹐非常惋惜。他说﹐救国会是进步团体﹐不应当解散。当他听说九三学社也要解散时﹐当即表示不同意﹐并派中央领导同志去九三学社传达他的意见﹕不但不能解散﹐还要继续发展。指示要解决各党派的经费问题﹑干部学习和失业问题﹐要求对党派干部与共产党的干部一视同仁。1956年﹐毛主席郑重提出两个万岁口号﹐一个是共产党万岁﹐另一个就是民主党派万岁。这样﹐八大民主党派得以保留和发展。    毛主席许多事情想得都比我们长远。这是去韶山的车上大家的共识。     没有毛主席宽阔的胸怀和远大的目光﹐民进没有了﹐民盟﹑九三学社都不会继续存在﹐哪里可能有今天继续发展的多党合作制﹖     我记得楚庄在车上说﹕“多党合作制在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都没有。1950年代苏联﹑朝鲜﹑匈牙利﹐即使当时立足于与西方接轨的南斯拉夫都没有其他党派存在和参政﹐更不要说多党协商共同建国﹐领袖高呼民主党派万岁了。”    笔者﹕在韶山我了解到﹐那天民进中央乘坐的旅游车是直接停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新建的毛泽东铜像广场﹐韶山管理局的几位负责同志吴松柏等人早早站在毛泽东铜像广场等候﹐旅游车一到﹐大家都争先恐后地上前﹐握手的握手﹐问候的问侯﹐格外亲切。     您一面精神抖擞地向大家问好﹐一面望着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新修的毛主席在开国大典时的铜像﹐当时感叹地说﹕“1949年10月1日﹐我被邀请参加开国大典﹐再次见到了毛主席。很激动﹐感到很幸福。今天来到韶山﹐我也感到很幸福。”     雷老﹕当时我说过这个话﹐确实感到很幸福。建立了新中国﹐国人幸甚。     笔者﹕在韶山我采访了当年接待您的谭建辉﹐韶山管理局接待处的。她说﹐您一到广场被大家盛情邀请一起合影﹐不少同志都想和您合影﹐您一一同意。最后郑重提出单独留张影。参观毛泽东故居后﹐开车前往四公里外的滴水洞。滴水洞以1966年6月毛泽东居住的“西方那个山洞”而闻名于世。毛主席两次回韶山﹐1959年毛泽东一回韶山居住的是韶山招待所一号楼﹐现在又叫松山一号楼。1966年毛泽东二回韶山居住的是滴水洞一号楼。您在滴水洞一号楼宽大的走廊上徘徊﹐韶山同志关心地请您坐下来休息一下﹐您连忙说﹕“不累不累。在这里参观是一种享受。这里风景秀丽﹐今天看到了上次没有看到的一切﹐很受启发。”     雷老﹕我确实感到不累。那天从滴水洞出来﹐望着沿途源源不断的参观人群﹐我还问身旁的韶山管理局局长(吴松柏)“韶山每年参观的人数有多少﹖韶山人均生活水平怎么样”﹐局长回答每年都在提高。真令人兴奋。车好像路过一个茶场(笔者插言﹐叫韶山茶场)﹐我问﹐“韶山除了产茶外﹐还产什么﹖”韶山同志一个个抢着说﹐“韶山还有不少果园﹐养殖业发展得不错”。他们告诉我﹐王震同志1972年访韶帮助建立了一个养鹿场﹐当时还产鹿茸。现在养鹿场还在吗﹖     笔者﹕没有繁殖起来﹐听说不在了。(雷老遗憾地点点头)雷老﹐那天下午﹐在毛泽东遗物展中﹐您和民进中央的同志停留的时间最长﹐毛泽东主席生前那件补了百十次的睡衣﹐您俯身盯看了又看﹐对随行说﹕“解放战争时﹐国统区流传着两条新闻﹐一条是毛泽东来重庆谈判没有手表﹐是郭老送给他一块自己戴的英纳格表﹔一条是宋美龄在下塌美国穿了一双拖鞋﹐鞋面镶着慈禧太后陪葬的一颗夜明珠。这两件事很快成了共产党人的清廉和国民党的腐败不是宣传的宣传。人心所向者得天下﹐廉政者得天下﹐永远是历史的选择。”    雷老﹕韶山人怎么记得这么清楚仔细﹖    笔者﹕陪同您参观韶山的同志当天就把这一切记了下来。细节我再一一采访核实。    雷老﹕(点头)就在看毛主席遗物展出来﹐高秘书问我写不写留言﹖我说﹕“当然要写”(高秘书插言﹕雷老说的声音很大﹐声若洪钟﹐一圈人都兴奋地笑了)。我激动地在留言簿上写下了八个大字“公者千古﹐私者一时”。这是我时常想念他老人家想说的话﹐当时手有点颤﹐字写得不好。    笔者﹕不。您写得太好了﹗意义深远。    雷老﹕我记得当时还请高秘书读了湖南一群共产党员的留言﹐很有意义。 笔者﹕我在当年的留言簿上找到了高秘书读的那段话﹕    谁的权力最大﹖毛泽东同志。可是他的一生最大限度地行使了自己的权力—奉献。奉献了六位亲人﹐奉献了自己的毕生。他从不向人民索取﹐又要求亲朋戚友不要向人民伸手。他对索取的回答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如果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每一个党的领导干部﹐都能以毛泽东同志这一点为明镜﹐国家幸甚﹐我党幸甚﹗    雷老﹕是呀﹗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以毛主席的廉洁奉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明镜﹐国家幸甚﹗人民幸甚﹗    那天从纪念馆出来接着参观了韶山毛泽东图书馆﹐我们进去浏览了四层楼研究毛主席的藏书﹐我当时对韶山同志说﹐我很想退休后﹐在韶山住下来﹐从社会学的角度专门从事对毛主席这位伟人的研究。看样子难以做到了。    笔者﹕不﹐您的韶山题词“公者千古﹐私者一时”﹐就是从人类社会学角度对毛主席的充分研究。  -------------------------------------------     雷洁琼(1905~2011年1月)﹐我国著名社会学家﹑法学家﹑教育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中国民主促进会创始人之一和卓越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第七届﹑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笔者注。    1946年5月5日 ﹐国民政府从重庆迁回南京—笔者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分别于1949年6月和9月召开过第一次和第二次筹备会议。   毛泽东﹕〈将革命进行到底〉﹐《人民日报》 1949年1月1日 头版。  
个人分类: 生活观察|1641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师的离去,请来的缓一些……
热度 1 fhylren 2011-3-3 09:36
惊晓两弹功勋朱光亚大师去世,又闻医学大师吴阶平离开,切痛……大师巨匠,请走好…… 1. 医学大师吴阶平 2011-3-2 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77065/14045949.html 人民网北京 3 月 2 日电 著名的医学科学家、医学教育家、泌尿外科专家和社会活动家,九三学社的杰出领导人,第八届、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第九届、十届中央委员会主席,十一届名誉主席,中国科协名誉主席,中国医学科学院名誉院长,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吴阶平同志,因病于 2011 年 3 月 2 日 21 时 18 分在北京逝世,享年 94 岁。   1917年1月生,江苏常州人。1952年加入九三学社。195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北平协和医学院毕业,医学博士。医学家、医学教育家,泌尿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1933年9月至1936年在北平燕京大学医预科学习。1936年至1942年在北平协和医学院学习。1942年至1946年任中和医院住院医师、住院总医师、主治医师。1946年至1947年任北京大学医学院讲师。1947年至1948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进修泌尿外科。1948年11月回国。1948年至1960年任北京医学院副教授、教授。1960年至1970年任北京第二医学院副院长、院长、教授。1970年至1993年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院长、名誉院长,首都医科大学校长,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副校长、校长、名誉校长,教授,中华医学会会长、名誉会长。1981年当选为中科院生物学部委员(后改称中科院院士)。1986年当选为第三届中国科协副主席。1987年6月至1993年4月任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副会长。1989年任九三学社第八届中央副主席。1991年5月当选为第四届中国科协副主席。1992年当选为中科院学部主席团成员。1992年12月当选为九三学社第九届中央主席。1993年3月—1998年3月任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94年8月被聘为上海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医药与卫生工程学部院士。1995年在美国泌尿外科学会第95届大会上当选为世界泌尿外科学术界领导人之一和该会荣誉会员。1995年11月被推举为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名誉理事长。1995年12月当选为中国计划生育协会第四届理事会副会长。1996年5月被推举为中国科协名誉主席。1996年9月被西南交大聘为名誉教授。1997年11月至2002年12月任九三学社第十届中央委员会主席。1998年1月当选为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第二届名誉理事长。1998年3月至2003年3月任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是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长期从事泌尿外科的临床治疗和科研工作,是中国泌尿外科的先驱者之一,在肾结核对侧肾积水和肾上腺髓质增生研究中有独创性见解。1957年首创用输精管结扎并用精囊灌注术,增强了避孕效果,是我国男性节育技术的奠基人。50年代,首先提出的肾结核对侧肾积水的概念,被国内外公认为“在临床上有极重大的意义”,并率先利用回盲肠行膀胱扩大术治疗膀胱挛缩取得成功,到70至80年代国外才作为最新方法介绍给公众。60年代设计了特殊的导管改进前列腺增生的手术,使手术出血量大为减少,手术时间缩短,被称为“吴氏导管”。1977年提出的“肾上腺髓质增生”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被收进1979年《美国泌尿外科年鉴》。1995年“吴阶平泌尿外科医学基金会”在北京成立。   从1968年开始,曾担任中央多位高级领导人的医疗小组组长。60年代,受周总理的委托,曾先后11次为5个国家元首进行治疗。仅为印尼总统苏加诺就治疗过5次。为此,1965年1月被苏加诺总统授予“伟大公民”二级勋章。曾先后7次获得全国性的科学技术奖。1984年获得巴黎红宝石荣誉奖章。1987年又获得巴黎红宝石最高荣誉奖章。1992年6月8日─16日作为大陆七位杰出的科学家之一,到台湾进行了学术交流。1993年8月获首届中华人口奖科学奖。1993年12月被比利时皇家医学科学院授予“比利时皇家医学科学院荣誉勋章”,以表彰其在医学领域的杰出成就。1995年10月被香港外科医学院授予荣誉院士称号。1996年7月被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医师学院授予荣誉院士称号。1997年9月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医学奖)。还曾荣获世界卫生组织授予的金质奖章,以表彰其在控制吸烟方面的成绩。   主编有《泌尿外科学》、《外科学》、《泌尿外科进展》等,发表有影响的医学著作150篇,出版医学书籍21部。2000年1月,《吴阶平文集》由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2. 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 2011-2-26 http://news.qq.com/zt2011/zhuguangya/ 男, 1924 年 12 月 25 日生,汉族,湖北武汉人, 1956 年 4 月加入 中国共产党 , 1950 年 4 月参加工作, 1970 年 6 月入伍,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生院物理系原子核物理专业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中国共产党的 优秀 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 科学家 ,我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 资深 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原主席, 中国工程院 原院长、党组书记,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第八届、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于 2011 年 2 月 26 日 10 时 30 分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 87 岁。 功勋卓著参与历次原子弹氢弹试验 朱光亚是中国原子弹、氢弹科技攻关组织领导者之一。他参与组织领导了中国历次原子弹、氢弹的试验,为原子弹、氢弹技术突破等做出了重要贡献,后又相继组织实施了核电站筹建(如秦山核电站)、核燃料的生产以及放射性同位素应用等项目的研究开发计划,并参与了 “863 计划 ” 的制定与实施。还参与了中国工程院的筹建工作, 1994 年以全票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任院长。 朱光亚 1985 年、 1988 年两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曾获何梁何利基金 1996 年度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199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授予他 “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 。 2004 年 12 月,为表彰朱光亚对我国科技事业特别是原子能科技事业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将我国国家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 10388 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 “ 朱光亚星 ” 。 3." 现代冰川之父 " 施雅风逝世 一生充满传奇 2011-2-13 http://baike.baidu.com/view/187781.htm 我国杰出的地理学家、 冰川 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现代冰川科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施雅风于 2011 年 2 月 13 日 18:35 ,在江苏省人民医院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 93 岁。 据介绍,施雅风 1919 年出生于江苏海门, 1934 年考入省立南通中学, 1937 年考入浙江大学史地系, 1938 年 1 月随校来到江西樟树镇,随后又到贵州遵义, 1942 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史地系, 1944 年获浙江大学研究院硕士学位, 1944 年到重庆中国地理研究所任研究助理。施雅风被誉为 “ 中国现代冰川之父 ” ,他是我国的地理学家、冰川学家,是中国现代冰川研究的开拓者。他的学生遍及全国,很多现在研究冰川、冻土的科学界大腕,都是施雅风的学生。施雅风是一个充满传奇的科学家,在 69 岁时,他考察了南极长城科学站, 82 岁时,还去考察了天山冰川 ……1960 年,施雅风领导的青藏铁路冻土考察及研究成果,为后来的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支撑。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的同事都说,施老一点不摆架子,脾气很好,对人也特别好,是一个非常好的老人。 建立了我国第一支高山冰雪利用考察队 1958 年,施雅风主持建立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支高山冰雪利用考察队,施雅风任考察队副队长。中国科学院要求考察队查明祁连山的冰雪分布。施雅风等人以 “ 开发高山冰雪,改变西北干旱 ” 的豪言,带领 100 余人向祁连山进发。这一年 7 月 1 日,队员们穿着长筒胶鞋,手持登山冰镐,经过艰难跋涉,奋勇地登上 4950 米的黑大板山北坡一条冰斗的山谷冰川作详细考察。冰川考察初战告捷,施雅风又兵分 6 队对祁连山作进一步深入考察,并主持写出了 43.6 万字的《祁连山现代冰川考察报告》,这也是新中国第一部较为完整的冰川考察报告,具有里程碑意义。在施雅风的组织领导下,我国多次对祁连山、天山、喜马拉雅山和昆仑山的冰川进行考察,编撰了有关考察报告和综合性论著。同样在他的领导下,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组建成立。 历时 24 年,准确摸清我国冰川分布情况 施雅风提出将高亚洲冰川划分为海洋型温冰川、亚大陆型(或亚极地型)和极大陆型(或极地型)冷冰川三类,被世界地学界广泛接受并引用。由他提出的波动冰量平衡法与冰川 —— 候相关法,比较正确地预报了巴托拉冰川的变化,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中巴公路(中国 — 巴基斯坦)的选线问题。在地貌学和第四纪研究方面,他参与领导了上世纪 50 年代中国地貌区划的研究,并负责华北、西北等地区的区划和地貌图的编制。由施雅风领导的科研团队呕心沥血,历时 24 年,在大量野外考察的基础上,编纂完成了《中国冰川目录》,是我国目前精度高、内容广的冰川库。通过中国冰川编目,首次获得了中国各流域、各山脉和各省份的冰川准确数量。 硕果累累,而且不局限于冰川研究方面 由他组织编写的《中国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变化》是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的里程碑。比较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各个山系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和有关冰期环境,特别是 2 万年前末次冰期盛时冰川遗迹。该研究成果获 2008 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除此之外,施雅风还多年从事冻土和泥石流研究,西北水资源、西北气候转型、第四纪环境演变以及全球变暖对西北气候、水资源的研究。他主持的中国气候和海平面变化等系列研究,探讨了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可能造成的危害,指出西北气候可能正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科学推断。他先后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 200 多篇,主编出版专著 20 余部,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二等奖 …… 4. 水利学家谢鉴衡院士逝世 2011-2-9 “ 胸怀江河谱泥沙正传誉满九州著作等身神犹在,情系珞珈彰大师风范名垂青史弟子三千业长青。 ” 谢鉴衡院士因病医治无效,于 2011 年 2 月 9 日 7 时 38 分在武汉不幸逝世,享年 87 岁。他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我国著名的水利学家、教育家,河流泥沙工程学科的奠基人之一,国际知名的江河治理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原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副院长,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46 年,未读过高中的谢鉴衡以优异成绩同时考取清华大学和武汉大学。他选择了后者,学土木工程专业。在这里,他遇见了我国著名泥沙专家张瑞瑾先生。 1950 年 6 月毕业于 武汉大学 土木工程系; 冒生命危险 10 年黄河治沙 1956 年至 1965 年的 10 年间,谢鉴衡以满腔热忱开始了对黄河的治理研究。上世纪 50 年代,谢鉴衡在苏联取得副博士学位回国后埋头黄河的治理研究。从黄河孟津小浪底到河口(入海口) 800 多公里路途,谢鉴衡带领同事、学生 5 次实地考察,每次长达月余。他冒着生命危险采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经反复分析,谢鉴衡发现,明朝大工程师潘季驯的 “ 束水攻沙 ” 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黄河泥沙,而且,历史上有重大争议的 “ 分流疏沙 ” 不仅不能疏沙,反会增加淤积。在此基础上,谢鉴衡总结出泥沙对河道游荡性变化影响,并弄清悬河抬升规律,得出了只有采取综合手段才能治理黄河泥沙的论断。并解决了技术难题,更为我国泥沙数学模型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葛洲坝 、三峡都有他的功劳 1971 年,谢鉴衡和同事们对葛洲坝船闸引航道冲沙难题进行了长达 8 年的技术研究,针对葛洲坝的地形地貌确定冲沙闸的最佳方位和最佳方案。这项被学界概括为 “ 静水过船,动水冲沙 ” 的成果获 1978 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1981 年秋,葛洲坝三江航道冲沙闸首次启闸冲沙,仅用 12 个小时便清除了淤积在引航道上的 300 多万立方米泥沙,实际效果与谢鉴衡实验结果完全吻合。 1982 年,谢鉴衡组织协调三峡工程泥沙问题的技术攻关。他用原型观测,实体模型试验,与已建工程类比分析等综合研究方法,最终得出结论:三峡工程泥沙问题可以解决。根据实体泥沙模型试验成果,三峡工程建成 30 年内,不论是坝区或变动回水区,泥沙淤积均不会对航运和发电造成不良的影响。 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1979 年至 1980 年谢鉴衡主持宜昌工地葛洲坝坝区泥沙模型的试验研究工作,在极为复杂恶劣的环境和条件下,刻苦攻关,卓有成效地解决了船闸的回流淤积、异重流淤积及坝区河势规划等重大技术问题。 1981 年秋,葛洲坝三江航道冲沙闸首次启闸冲沙,仅用 12 个小时便清除了淤积在引航道上的 300 多万立方米泥沙,实际效果与谢鉴衡实验结果完全吻合。这一成功,为他研究举世瞩目的三峡泥沙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该工也程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5. 民主促进会创始人之一雷洁琼逝世 著名的社会学家、法学家、教育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中国民主促进会的创始人之一和卓越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第七届、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民主促进会第七届、八届、九届中央委员会主席,第十届、十一届名誉主席雷洁琼同志,因病于 2011 年 1 月 9 日 17 时 38 分在北京逝世,享年 106 岁。 雷洁琼( 1905 年 - 2011 年)广东广州人,祖父雷嵩学早年因家境贫寒以契约工身份去美国打工,辛劳多年后转为经商。父亲雷子昌留在国内读书并考取了前清举人,因受到维新改良主义的影响,思想颇为开明。 1924 年, 19 岁的她飘洋过海赴美国留学,获取美国南加州大学社会学硕士学位。 1931 年回国后,她受聘到北平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任教,以后历任江西中正大学、上海东吴大学教授,并兼任沪江大学、圣约翰大学、华东大学、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教授。 1946 年重返燕京大学任教。 1952 年起,任北京政法学院副教务长兼教授。 1971 年起,任北京大学教授至今。 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年代里,雷洁琼是闻名遐迩的民主斗士之一。 1935 年, “ 一二 · 九 ” 学生运动爆发,燕京大学学生走上北平街头,举行反对日本侵略者的示威游行。雷洁琼是燕京大学唯一参加这次游行的女教师。 1937 年七七事变后,她毅然离开讲台,到江西参加抗日救亡工作和妇女运动,先后担任江西省妇女生活改进会负责人、江西伤兵管理委员会上校课长和江西省地方政治讲习院妇女班主任、江西省战时妇女干部训练班上任等职,举办妇女干部训练班,培训各地妇女干部,深入到县乡发动群众参加抗日,此外,在雷洁琼的主持下,还创办了《江西妇女》周刊、《江西妇女)月刊、《农村妇女》月刊以及《妇女组训丛书》等。这位女教授卓有成效的工作受到了江西妇女和各界人士的尊重和赞扬。在江西省地方政治讲习院工作期间,雷洁琼结识了许多后来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人物,如该院的训导长许德珩、副训导长蒋经国等。尤其使她难忘的是 1938 年 5 月,她在赴庐山参加妇女谈话会时,听到了邓颖超所作的《陕甘宁边区妇女运动》的报告。邓颖超以她的挚诚谦虚、坚强干练给她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成了她毕生的榜样。 1949 年 1 月,应中共中央之邀,雷洁琼赴华北解放区访问,并到西柏坡拜会了毛泽东和中共其他领导人。 在缔造和建设新中国的大业中,雷洁琼贡献良多。 1949 年 6 月,她在北京出席了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并参与起草了《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 1949 年 10 月 1 日,她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了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后,她先后担任过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国务院专家局副局长、北京市副市长,全国妇联副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七和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务。 雷洁琼为新中国的教育事业投入了极大的精力和心血。她不仅在长期担任的中国多所大学的教授职位上亲自教书育人,更以战略的思考推动着中国教育的法制化进程。她先后参与了《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育法》等国家大法的制定,并奔波于大江南北检查执法情况。北京门头沟山区、苏南、浦东、广东南雄、深圳、珠海等地,都留有她的足迹。 从 1985 年到 1993 年,雷洁琼出任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和澳门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副主任。作为国家领导人和著名法学家,她为两个基本法的起草工作殚精竭虑。尽管年事已高,但她仍然多次亲赴港澳,广泛听取各界人士的意见,进行民主协商。她还参加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区徽评选委员会的工作。在那个永载中华民族史册的日子,雷洁琼有幸作为中国代表团的一员,以 91 岁高龄飞抵香港出席政权交接仪式,亲历这一民族盛事、世纪庆典。当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新翼五楼大会堂隆重举行,江泽民主席庄严宣告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时,这位世纪老人不禁心潮澎湃,感慨万千,眼睛里噙满了热泪 …… 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社会学家、法学家、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灿烂的光环后面不知有多少操劳在等待。从 1953 年雷洁琼参加中国妇女代表团赴丹麦出席争取妇女权利及世界和平世界妇女大会起,到 1997 年止,她率领或参加全国人大等代表团共出访了世界五大洲的 22 个国家和地区;从 1988 年到 1997 年,她先后 370 次会见来自世界 86 个国家和地区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政界要员和各界人士。
个人分类: 人物|2850 次阅读|1 个评论
朱光亚与雷洁琼
热度 2 jiaguangjia 2011-3-2 15:54
看到纪念朱光亚先生与雷洁琼先生的文章,其中都谈到他们作为老师的一段。朱光亚先生在担任繁重职务的同时,对教学依然亲力亲为,板书依然规范,一丝不苟;雷洁琼先生说,在诸多社会称谓中,自己最喜欢“教授”这个称呼。他们都曾经与北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学生的事,最上心。联想到这几天,关于清华博导资格的讨论,其实北京大学至少化学学院,很多年前,副教授就有资格指导博士了。说句心里话,北大正是因为低调行事,才培养出诸多杰出校友,诸多科学院、工程院院士、诸多社会的精英。
2176 次阅读|3 个评论
上世纪末从近处拍摄雷洁琼
kd652 2011-1-12 22:43
上世纪末从近处拍摄雷洁琼
1998年夏天,去北京领一 奖项 : 当主席台上的人离开会场时得以近距离拍摄雷洁琼先生,算起来雷洁琼当年九十三岁,精神状态蛮好的: 惊闻雷先生仙逝,享年一百零六岁。 看一幅雷先生在韶山的题词: 雷洁琼简历: 雷洁琼同志遗像 新华社发 雷洁琼(1905年- 2011年)广东广州人,祖父雷嵩学早年因家境贫寒以契约工身份去美国打工,辛劳多年后转为经商。父亲雷子昌留在国内读书并考取了前清举人,因受到维新改良主义的影响,思想颇为开明。 1913年,雷洁琼七岁时考入广东省立女子师范学校小学部。家风校风的熏陶,使她从小就大量阅读中国古典文学和外国翻译著作,沐浴在新文化的氛围中。 1924年,19岁的她飘洋过海赴美国留学,获取美国南加州大学社会学硕士学位。 1931年回国后,她受聘到北平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任教,以后历任江西中正大学、上海东吴大学教授,并兼任沪江大学、圣约翰大学、华东大学、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教授。 1946年重返燕京大学任教。 1952年起,任北京政法学院副教务长兼教授。 1971年起,任北京大学教授至今。 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年代里,雷洁琼是闻名遐迩的民主斗士之一。 1935年,“一二·九”学生运动爆发,燕京大学学生走上北平街头,举行反对日本侵略者的示威游行。雷洁琼是燕京大学唯一参加这次游行的女教师。 1937年七七事变后,她毅然离开讲台,到江西参加抗日救亡工作和妇女运动,先后担任江西省妇女生活改进会负责人、江西伤兵管理委员会上校课长和江西省地方政治讲习院妇女班主任、江西省战时妇女干部训练班上任等职,举办妇女干部训练班,培训各地妇女干部,深入到县乡发动群众参加抗日,此外,在雷洁琼的主持下,还创办了《江西妇女》周刊、《江西妇女)月刊、《农村妇女》月刊以及《妇女组训丛书》等。这位女教授卓有成效的工作受到了江西妇女和各界人士的尊重和赞扬。在江西省地方政治讲习院工作期间,雷洁琼结识了许多后来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人物,如该院的训导长许德珩、副训导长蒋经国等。尤其使她难忘的是1938年5月,她在赴庐山参加妇女谈话会时,听到了邓颖超所作的《陕甘宁边区妇女运动》的报告。邓颖超以她的挚诚谦虚、坚强干练给她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成了她毕生的榜样。 1939年3月下旬,南昌沦陷前夕,雷洁琼随江西省妇女生活改进会驻南昌留守处撤退到吉安。4月中旬,周恩来到浙东抗战前线视察途经吉安,她和一位青年同去周的住处请教,倾诉自己对当时形势的困惑,受到周恩来的热情接待。周恩来向他们介绍了抗战形势,阐述了抗战相持阶段应采取的战略方针,帮助雷洁琼开阔了视野,坚定了信念。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权向解放区发动全面军事进攻,全国掀起反对内战、争取和平与民主的浪潮。1946年6月23日,上海人民团体联合会组成赴京和平请愿团,41岁的雷洁琼是请愿团最年轻的代表。代表团到达南京下关车站时,遭到法西斯暴徒的残暴殴打,雷洁琼也身负重伤。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六·二三”下关惨案。勇士们的鲜血进一步唤醒了全国人民。 1949年1月,应中共中央之邀,雷洁琼赴华北解放区访问,并到西柏坡拜会了毛泽东和中共其他领导人。 在缔造和建设新中国的大业中,雷洁琼贡献良多。 1949年6月,她在北京出席了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并参与起草了《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1949年10月1 日,她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了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后,她先后担任过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国务院专家局副局长、北京市副市长,全国妇联副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七和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务。 雷洁琼为新中国的教育事业投入了极大的精力和心血。她不仅在长期担任的中国多所大学的教授职位上亲自教书育人,更以战略的思考推动着中国教育的法制化进程。她先后参与了《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育法》等国家大法的制定,并奔波于大江南北检查执法情况。北京门头沟山区、苏南、浦东、广东南雄、深圳、珠海等地,都留有她的足迹。
个人分类: 摄影|287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世纪老人雷洁琼 奔波一生为祖国
hucs 2011-1-11 12:55
世纪老人 雷洁琼 奔波一生为祖国 91 岁时飞 抵香港亲历回归 转载来源: 2011 年 01 月 10 日 08:14 深圳特区报 博主引言:世纪老人 雷洁琼西去,留给人们无尽的思念和崇高的敬仰。这里转载《 深圳特区报 》的相关报道,寄托哀思。 1946年6月23日,雷洁琼(右二)在上海反内战群众大会上演说。(资料图片) 雷洁琼青年时代。   30 岁以上的中国人,不会没听说过雷洁琼这个名字。但是绝大多数人眼中的雷洁琼,是作为国家领导人的雷洁琼,是老年雷洁琼。    1979 年,雷洁琼任北京市副市长的时候已经是 74 岁高龄。此时的她, 仕途 才真正开始。几年后,雷洁琼被增补为全国政协副主席。在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她又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在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雷洁琼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以工作为快乐,使雷洁琼漫长的一生有着常人难及的成果和贡献。 2005 年 9 月 6 日 ,在雷洁琼年届一百岁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来到雷洁琼家中,亲切看望这位老人。胡锦涛称雷洁琼是我们国家和民主党派德高望重的老一辈领导人,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的真诚朋友,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学者。   参加抗日爱国运动    出于朴实的爱国义愤   雷洁琼 1905 年 9 月出生于广州。父亲雷子昌是前清举人,因受到维新改良主义影响,思想颇为开明。雷洁琼从广东省立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后, 19 岁的她飘洋过海赴美国留学。    1931 年 9 月,获取美国南加州大学社会学硕士学位的雷洁琼回国,受聘到北平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任教。就在此时, 九 一八 事变发生,日本帝国主义开始向中国东北大举进攻。    1935 年,北平教育界和文化界人士联合组织 华北各界抗日救国会 ,雷洁琼又勇敢地汇入了这场声势浩大的爱国主义运动中。她积极募捐,为前方将士做棉衣、手套,送往东北、古北口、上海等抗日前线。   在 一二 九 爱国学生运动中,雷洁琼毅然走出燕大,冒着凛冽的寒风,和学生一起并肩游行。当时她是燕京大学唯一参加游行的女教师。    与共产党人交往    我对抗战必胜有信心!    1937 年 7 月 7 日 ,日军炮轰卢沟桥,中国进入全面抗日战争时期。正在广州度暑假的雷洁琼决定离开燕京大学的教学岗位。 1938 年 5 月,正是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熊式辉在南昌开办江西省地方政治讲习院,雷洁琼被聘为训导教师兼妇女干部训练班主任。   这期间,雷洁琼结识了训导长许德珩、副训导长蒋经国等后来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人物。 1938 年 5 月,她在赴庐山参加妇女谈话会时,听到了邓颖超所作的报告,给雷洁琼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成了她毕生的榜样。   从 1937 年到 1941 年,雷洁琼还主持创办了《江西妇女》周刊、《江西妇女》月刊、《农村妇女》月刊以及《妇女组训丛书》等,为江西妇女运动和抗日救亡做了大量工作。她经常深入实际,下到基层调查了解情况,写出了诸如《抗战中的农村妇女》、《抗战初期的江西妇女运动》、《江西怎样组训农村妇女》等反映和指导江西妇女运动的文章。    请愿血染衣裳    为争取和平奋斗到底!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处于历史大转折关头,争取和平、反对内战的呼声高涨。 1945 年 12 月 30 日 ,雷洁琼及丈夫严景耀与马叙伦、王绍鏊、周建人等共 26 人,在上海爱虞限路 ( 现绍兴路 ) 中国科学社召开第一次会员大会,成立中国民主促进会。    1946 年的 6 月 23 日 ,由中国民主促进会联合上海各界 47 个人民团体组织了上海各界人民和平请愿团,前往南京向国、共、美三方面 ( 军调三人小组 ) 请愿,反对内战,主张和平。 41 岁的雷洁琼是最年轻的一位代表。当代表团到达南京下关车站时,一群自称 难民 的暴徒蜂拥而来,残暴殴打请愿团代表,雷洁琼等人当场被打成重伤,鲜血浸透了她的衣裳。这就是震惊中外的 下关惨案 。   当晚,中共代表周恩来、董必武等人到医院慰问了受伤代表。周恩来说: 你们的血是不会白流的! 几十年后,当雷洁琼写文章回忆这段经历时,她说: 这洪亮坚强的声音,似一股暖流,给予我们这些遭受创痛的人们以极大的安慰和鼓舞!   第二天,邓颖超又到医院,她亲自为雷洁琼脱去血衣,换上带来的一套新衣服。那件染透自己鲜血的衣服,雷洁琼一直收藏在身边,可惜的是在 文革 抄家时没有了下落。   从此,雷洁琼走上了一条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荣辱与共的革命道路。    1949 年 6 月,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雷洁琼出席了并参与起草了《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 1949 年 10 月 1 日 ,她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开国大典,亲耳聆听了毛泽东向全世界宣告 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雷洁琼后来回忆说, 当时,我站在毛泽东同志的后面,听到那亲切、振奋的声音,感到无限兴奋,欢乐的热泪夺眶而出。    以民主党派身份参政    为国家人民奉献赤诚的心   新中国成立后,雷洁琼先后担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国务院专家局副局长,改革开放之后,她以 74 岁的高龄任北京市副市长,随后又任全国妇联副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七和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务。   雷洁琼为新中国的教育事业投入了极大的精力和心血,以战略的思考推动着中国教育的法制化进程。她先后参与了《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育法》等国家大法的制定,并奔波于大江南北检查执法情况。   从 1953 年参加中国妇女代表团赴丹麦出席争取妇女权利及世界和平世界妇女大会起的 40 多年间,雷洁琼率领或参加全国人大等代表团共出访了世界五大洲的 22 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讲坛上一次次发表演讲;从 1988 年到 1997 年,雷洁琼先后 370 次会见来自世界 86 个国家和地区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政界要员和各界人士,使对方增进了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了解,从而促进了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    1985 年,雷洁琼出任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和澳门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副主任。作为国家领导人和著名法学家,她为两个基本法的起草工作殚精竭虑。她多次亲赴港澳,广泛听取各界人士的意见,进行民主协商。她还参加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区徽评选委员会的工作。 1997 年 7 月 1 日 ,雷洁琼作为中国代表团的一员,以 91 岁高龄飞抵香港出席政权交接仪式,亲历这一民族盛事。    从教高校 70 年    我一直也没离开过讲台   雷洁琼 70 多年的工作生涯,不管身任何职,一生都没有脱离高校讲台。她说: 说到底我只是一名老教师,在所有称呼中,我最喜欢教授这个头衔。   雷洁琼是研究社会学的,研究领域涉及社会学、法学、中国人口、妇女、婚姻、家庭、社会保障、老龄问题等。早从 20 世纪 30 年代起就开始研究中国社会问题,至今仍未间断。 研究必须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定义出发 ,这是她在美国留学时就养成的一种信念,她坚持认为 社会学面向中国的实际 就一定要研究中国社会中的重大现实问题。细览他每一部专著,没有一部不是务实的研究,没有一部不是对现实生活产生指导意义的专著。   中国当代社会研究中心主 席田森 教授概括了雷洁琼对社会学最突出的贡献:一是她提出了社会学的微调理论;二是她倡导 中国学派 的新社会学,用社会学研究中国实际问题,使社会学中国化;三是她从社会学角度提出并探讨中国婚姻家庭问题;四是她非常重视社会调查研究,提出 让调查数据说话 的观点。    ( 据《晶报》 )    雷洁琼生平    1905 年 9 月 13 日 :出生于广东省台山县。    1924 年:留学美国。    1931 年:在南加州大学获硕士学位。同年回国后,在北平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任讲师、副教授。    1938 年:任江西省中正大学政治系教授。    1941 年:任上海东吴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兼任上海沪江大学、圣约翰大学、华东大学、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教授。    1945 年:参与发起创建中国民主促进会。    1946 年 6 月:被选为上海各界和平代表团代表,赴南京和平请愿,在南京下关与马叙伦等代表一起被国民党特务殴伤。    1946 年 9 月:任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1949 年 9 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北京政法学院教授兼副教务长,国务院专家局副局长,中国新政治学会副秘书长。    1973 年后:任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教授、社会学系教授。    1977 年后:历任政协北京市委员会副主席,北京市副市长,民进北京市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第四、五届副主席,中国国际交流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学学会副会长,北京社会学学会会长,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会长。    1986 年 3 月至 1988 年 3 月: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1988 年起:任第七、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07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5: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