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国家最高科技奖颁奖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记者采访许博主 王振义院士获国家最高科技奖(1月14日 北京)
xupeiyang 2011-1-11 15:28
我们热切期待国家最高科技奖颁奖大会的召开,我的老师,王振义院士1月14日(星期五)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奖啦。 1月12日上午9:00 - 10:30时,我接受了新京报郭少峰记者的采访,1975 - 1978年我们在母校上海第二医学院读书学习,瑞金医院实习,我回忆王振义老师给我们上课教学、学术报告、临床查房、病例讨论的深刻印象和学习收获。王老师的教学特别认真,对学生的要求很严,平易近人,同学们特别喜欢他。他对每位患者的诊治细心认真,特别是疑难病例,就带学生进行体检、临床实验检查、鉴别诊断分析,提出最好的治疗方案,并要求我们怎样写好病历,做好临床诊治记录。教导我们如何学习临床医学文献,如何学习外语。在学校期间,我们就感受到王老师的严谨治学态度和高尚的医德。 我1978年到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工作后,向王振义老师写信请教血液学问题,他很快就给我回信指教,使我受益匪浅。 http://baike.baidu.com/view/74555.htm   王振义(1924.11.30- )内科血液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江苏省兴化人。1948年毕业于上海震旦大学医学院,获博士学位。1992年当选为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00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授予 荣誉科学博士学位。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名誉所长,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终身教授。自1954年起,从事研,1994年中国工程院院士。 究血栓和止血,在国内首先建立血友病A与B以及轻型血友病的诊断方法。1980年起开始研究癌肿的分化疗法。1986年在国际上首先创导应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获得很高的缓解率,为恶性肿瘤在不损伤正常细胞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诱导分化疗法取得效果这一新的理论,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科学技术工作者,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每年授予人数不超过2名。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报请国家主席签署并颁发证书和奖金。奖金数额由国务院规定。获奖者的奖金额为500万元人民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由国务院颁发证书;这两个奖项不分等级。  新华网北京1月14日电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著名血液学专家王振义,14日荣获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   王振义,男,1924年11月出生于上海。1948年毕业于震旦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曾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校长等职,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作为一名血液学专家,王振义在60余年的从医生涯中,为医学实践和理论创新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成功实现了将恶性细胞改造为良性细胞的白血病临床治疗新策略,奠定了诱导分化理论的临床基础;确立了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上海方案,阐明了其遗传学基础与分子机制,树立了基础与临床结合的成功典范;建立了我国血栓与止血的临床应用研究体系。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是临床表现最为凶险的一种白血病类型,缓解率低、死亡率高。传统化疗在杀死白血病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细胞也有杀伤作用,会加剧出血,导致早期死亡。王振义依据诱导分化学说,在大量实验基础上提出治疗APL的诱导分化疗法,证明采用全反式维甲酸可以将恶性早幼粒白血病细胞诱导分化为良性细胞,引起国内外医学界高度关注,并得到国际同行广泛证实。   在此基础上,王振义不断优化治疗方案,发现联合应用维甲酸和氧化砷治疗APL,可使五年生存率上升至95%,从而使APL成为第一种可治愈的成人白血病。国际血液学界将此方案誉为上海方案。在临床治疗获得成功的同时,王振义揭示了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APL是一种针对致癌蛋白分子的靶向治疗方法。维甲酸的应用开拓了人类治疗肿瘤的新思路与新途径;上海方案是诱导分化学说的具体体现,是靶向治疗的成功范例。   1988年,王振义在国际学术期刊《血液》上发表的第一篇论文,迄今已被他引1713次,成为全球引证率最高和最具影响的论文之一。1994年,王振义获得国际肿瘤学界最高奖凯特林奖,评委会称他为人类癌症治疗史上应用诱导分化疗法获得成功的第一人。此外,他还获得瑞士布鲁巴赫肿瘤研究奖、法国台尔杜加世界奖、美国血液学会海姆瓦塞曼奖、求是杰出科学家奖、首届何梁何利奖等。   王振义院士医德高尚,至今工作在医、教、研第一线。他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的科研成果,为国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血液学专业人才。
个人分类: 科学名人|3831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00: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