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抗结核药物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抗结核药物的历史与研究进展
fqng1008 2020-7-29 11:18
资料来源: 张慧,岳枫 . 抗结核药物的历史与研究进展 .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6):3686-3687 抗结核药物是结核病化学治疗的基础,而结核病的化学治疗是人类控制结核病的主要手段。结核病化疗的出现 使 结核病的控制有了划时代的改变,全球结核病疫情由此得以迅速下降。 1 抗结核药物的历史 最早出现的有效抗结核药物当数链霉素( SM)。对氨水杨酸(PAS)被应用于临床后发现,SM加PAS的治疗效果优于单一用药,而且可以防止结核分支杆菌产生耐药性。发明异烟阱(INH)后,有人单用INH和联用INH+PAS或SM进行对比治疗试验,再一次证明了联合用药的优势。于是在此基础上产生了著名的结核病“标准 ” 化疗方案,即SM+INH+PAS,疗程18个月~2a,并可根据药源和患者的耐受性将PAS替换为乙胺丁醇(EMB)或氨硫脲(TBI),俗称“老三化 ” 。70年代随着利福平(RFP)在临床上的应用以及对毗哪酰胺(PZA)的重新认识,在经过大量的实验后,短程化疗成为结核病治疗的最大热点,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2 抗结核药物的研究进展 当人类迈人 21世纪的今天,抗结核药物的研究已经获得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主要是利福霉素和氟座诺酮这两大类药物,尤其以后者更为突出。 2.1 利福霉素类 2.1.1 利福布丁(RBU) RBU对RFP敏感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是低的,而对RFP耐药菌株的MIC明显增高,此结果显示RFP与 RBU存在交叉耐药。RBU的亲脂性、透过细跑壁和干扰DNA生物合成的能力高于RFP,使之能够集中分布在巨噬细胸内而具有较强的活性。 2.1.2 苯并恶噤利福霉素-1648(KRM-1648) KRM-1648属于3-羟54-烷基哌嗪,比RFP的MIC强16倍~32倍。单剂 KRM-1648(3 mg/kg)的疗效明显优于RFP(10mg/kg),与HE联用亦比 RFP+HE疗效佳。由于KRM-1648比RFP有更强的杀菌作用,即使结核分支杆菌对RFP具耐药性,本药也能发挥一定的杀菌作用。 2.1.3 利福喷丁(RPT) RPT又名环戊基赈嗪利福霉素,为RFP的环戊衍生物。人口服后4h即达血浓度高峰。RPT的蛋白结合率可达98%~99%,消除半衰期时间亦较 RFP延长4倍~5倍,是一种高效、长效抗结核药物。由于RPT可以每周只给药1次~2次,全疗程总药量减少,便于督导,也易为患者所接受。 2.2 氟隆诺酮类(FQ) 2.2.1 氧氟沙星(OFLX) OFLX对结核分支杆菌的MIC约0.5ug/ml~2 ug/ml,在下呼吸遣的组织浓度远高于血清浓度。OFLX有在巨噬细胞内聚积的趋势,在巨噬细胞中具有与细胞外十分相近的MIC,与PZA在巨噬细胞中产生协同作用。 2.2.2 环丙沙星(CIP) CIP对结核分支杆菌的MIC和MBC与OFLX相似,具有很好的抗菌活性,因胃肠吸收差,生物利用度只有50%~70%,体内抗结核活性弱于OFLX。基于上述因素,OFLX被更多地用于耐药结核病。 2.2.3 左氟沙星(LVFX) LVFX服用4h后痰中药物浓度平均4.4uW/ml,高于同期平均血液药物浓度1.89ug/ml,证明本品在体内吸收后渗透人支气管-肺屏障的浓度极高。LVFX 良好的抗菌活性、优良的药物动力学和较高的安全性,便LVFX正逐步替代 OFLX而成为MDR-TB的主要治疗药物。 2.2.4 司氟沙星(SPFX)与洛美沙星(LMLX) SPFX是现行氟唑诺酮类中抗结核分支杆菌活性较高的品种,采用 SPFX 50m呕/kg就完全能够控制鼠结核病。LMLX对结核分支杆菌亦具有活性,但弱于对其他革兰阴性菌和阳性菌的活性。 2.3 其他抗结核药物 其他常见的抗结核药物有毗嗪酰胺、氨基糖苷类(阿米卡星、巴龙霉素)、结核放线菌素-N、吩嗪类(氯苯吩魂)、β内酰胺酶抗生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β内酸胺酶抑制剂(克拉维酸)、新大环内酯类(罗红霉素、甲红霉素和阿奇霉素)、硝基咪唑类(CCI-17341)、吩嘲嗪类(氯丙嗪),以及复合制剂(力排肺疾、卫肺特和卫肺宁)。 以上罗列了数 10类药物在抗结核研究方面的进展,但应该认识到这些只不过是抗结核药物研究重新开始的序幕。由于目前伴有HIV 感染的结核病发病率增加和耐多药结核分支杆菌的出现,导致急需迅速开发新的抗结核药物。由此来看,未来结核病化疗的研究重点将仍在于寻找更为高效的杀菌剂或(和)灭菌剂,进面减少服药数量和服药次数,缩短化疗疗程,降低副反应从而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个人分类: 临床研习|3894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创新:局部应用抗结核药物治疗骨结核可行性分析及疗效评价
xupeiyang 2011-1-12 15:26
2010112020 与国内外文献对比分析结论如下: 1 、国内外可见 抗结核药物治疗骨结核及其耐药性与耐药基因检测的研究 报道(参见文献1-9),主要涉及通过药敏试验及 PCR-SSCP技术分析脊柱结核耐药情况及耐药突变基因,以探讨骨结核 个体化、针对性治疗方案的研究, 但国内外未涉及通过体外实验探讨局部应用抗结核药物是否会诱导耐药结核杆菌的出现及通过随机对照动物实验评价传统抗结核治疗方法同局部加用抗结核药物的疗效差异的研究。 2、国内外可见 应用局部抗生素缓释系统治疗骨结核的研究 报道(参见文献10-24),其中文献10-16,21-23主要涉及 经皮穿刺局部化疗治疗活动期脊柱结核货腰椎结核的疗效的研究,文献17-20,24涉及以明胶海绵、多孔陶瓷羟基磷灰石及聚己内酯等为结核药物载体,制备成缓释剂或纳米微球局部应用治疗骨结核,以探讨其疗效的研究 ,但国内外未涉及通过体外实验探讨局部应用抗结核药物是否会诱导耐药结核杆菌的出现及通过随机对照动物实验评价传统抗结核治疗方法同局部加用抗结核药物的疗效差异的研究。 3、国内外未见通过体外实验探讨局部应用抗结核药物是否会诱导耐药结核杆菌的出现及通过随机对照动物实验评价传统抗结核治疗方法同局部加用抗结核药物的疗效差异的研究 报道 。
个人分类: 创新评论|3420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18: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