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文化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风华正“荗”为哪般?
王铮 2008-11-1 17:13
【按】 有人考证出我有四个博客,博士论文作盆地模拟。真辛苦了。 最初我在新浪开博,后来受到科学网邀请,来了科学网开博。新浪与科学网的文章完全一样。众所周之,最近 ** 网建议我到他们那里开博,并且帮我开好了。最终我没有过去,第一、我舍不得科学网的广大博友,第二、我妻说:你走说明你懦弱 ;虽然我反对你搞什么博客。第三、就不细说了。这就是我的三个博客,内容一样,一稿三投,可惜没有稿费。好像很多这里的博友也在国研网有博客。第四博客是 2008 年前的,我在那里写些生活感受,因为我担心冲断了我在科学网和新浪网的严肃文章的主题。后来因为忙,停了。我严格意义曾经有两个博客,但是其中一个停了。这里转载其中的一篇旧作: 风华正 荗 为哪般? 新近文人们的一个大事是,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在给贾平凹的《美文》题词时,把风华正茂写成风华正荗,荗( shu ),中药草名,多年生宿根草本,根状茎及根可入药。通称莪术。于是出现了两派人物,一派说,文人耻辱,铁凝要道歉;说明铁主席,或多或少有些不合格。另一派说,文人创新,铁主席有意为之;说明铁主席,或多或少在提倡大家风华正茂时要守着良心,好领导!清代著名大才子纪晓岚在山东孔府大门两旁的门柱上的对联中,富字少了上面一点,章字下面早字的一竖通到了上面的立字。而这是纪晓岚故意写错的,有寓意在里面,叫做富贵无顶,文章通天说。这个荗说明作家在风华正茂时要守住一点良知。还有人言,铁主席乃单身美女作家,风华正荗,说自己心有灵犀一点通,在表达某个不可实现的爱等等。 自古以来,大人物写错字是常见的,只有文人为之辩护,没有自己认错的。当然也有故意写错字的,表达某个意思。这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文人如果这样玩玩可以,但是政治家这样写,让下属猜哑谜就不符合现代文化精神的。小平同志给浦东大桥题名,甫字的一点写到了一横的下面,马上有人解释说,小平同志感到上海速度慢了一点。当年上海领导也利用这个机会争取中央支持,扩大地方财权,加快上海发展。天意从来高难问,万一理解错了怎么办?这就是一个大问题,好在这个推测符合邓小平加快发展上海的战略构想。要紧的是现代行政文化,讲条例,讲法规。你写字多一点,少一点各级政府组织不理睬你。在美国布什总统是错别字大王,错了,公众笑一笑,他自己也注意,没有人去推测政治含义,因为保障政府运行的是政策法规,是正式的制度。中国的行政文化的确落后了。 还说我们的铁主席吧!风华正荗,也许的确是她故意错的,单身美女作家,她有她的痛苦,而这种痛苦可能就是她的幸福所在,风华正荗,可能的确是她向世人传达自己的特色信息,甘心宁守一寸丹。人活着,总得有点特色,铁主席以她单身美女作家形象留给世界,甘心宁守一寸丹,也许是值得的。为此她要承担一些痛苦,所以不管是无意写错还是故意写错,我都认为她的特色值得我们尊敬。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148 次阅读|0 个评论
因为需求,所以秩序
wind 2008-10-26 11:49
一切都是选择的结果,选择仍然在继续。 将个体命运由其自己掌握保障种群延续的策略当然也是选择的结果。 个体在获取资源的过程中,是有秩序需要遵守的,不论是种间还是种内。从纯生理类动物到思想感情类动物,有战争与合作,有利他之举,还有舍己为人,这些秩序都是选择的结果,人这种动物将其称之为道德或伦理。所以应该是天行决定人事,严复没必要将其并列。 个体求生的行为就是不断满足其各类需求的过程。为了避开敌人,高效捕食,动物要选择适当的时间出行;由于生理感情的需要,动物细心呵护幼仔,和其他成员分工合作,共同抵御外敌,分享资源;而人要满足思想感情的需要,就必须遵守各类社会契约,包括宗教、道德和法律等,这就是需求导致的秩序。随着需求的增多,需要遵守的秩序就多,秩序愈好,生产力就搞,控制力就强,所以人控制其他动物,其他动物也逐级被控制。当然,需求也是选择的结果,是需求决定了秩序,因为需求,所以秩序。 由此可见需求的重要,举个例子,在更小层次的经济领域中,由于需求,所以供给,是需求和供给的相互影响和作用才形成了看不见的手控制着人类经济的发展。也正是因为员工有拿薪水的需求,才有可能促使他服从管理。所谓无欲则刚,如果某人没有需求,无欲无求,那他就有条件不遵守秩序。人的需求及其满足的过程,也将控制着人的发展。成就感、荣誉感和耻辱感等思想感情需求也是经选择而被保留的有利于可持续生存的优良需求,没有这些需求,人就不会自觉勤奋上进,温良恭俭让,其中这些需求内容也是经选择而未被淘汰的优良产品,但这些内容仍在变化和被选择着。如果这些需求内容发生了改变,视杀人为成就,以谋财为荣誉,笑勤奋为耻辱,可以想象世界将会变得如何壮观,可这些并不是没有发生。 不可持续生存的需求内容终将被淘汰,但这需要付出代价和有新的内容可供被选择。就如以金融危机的代价去淘汰现行的消费需求及其金融秩序,还要求设计新的内容供检验。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220 次阅读|0 个评论
文化是民族的记忆
xu782219 2008-10-21 22:34
文化是民族的记忆 今天的你和昨天的你,已经不是同一个你,可是你还是觉得你是你。为什么?因为大脑有记忆。如 果大脑失去记忆,你就不知道你是谁。 今天我们的民族和昨天我们的民族,已经不是同一个民族,可是我们还是觉得她就是我们的民族。为什么?因为民族有文化。文化是民族的记忆,文化是民族的生命线。如果一个民族失去了文化,那它就彻底消亡了。中华民族和犹太民族的历史是最好的正面例证。 在生活中,在生产中,文化无所不在。它比经济重要,比政治恒久。文化对于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是极强的社会粘合剂和调和剂,是社会和谐和有序的最大最持久的凝聚力。世界四大文明古国, 埃及、巴比伦、古印度有古无今,教训惨痛! 中国唯一能够延续至今的根本原因,不是长城,不是天然屏障,不是武力,而是在于中华民族具有优秀的 独特的 博大精深的文化。 中华文化至少有八个方面与民族的维系与发展有关。一是特殊的、统一的文字系统──汉字 ,有力地保证了语言涵义的一致性 。二是有光辉的思想宝库。老子的无为,孔子的治世,法家的管理,墨家的技艺,等,应有尽有。三是灿烂的文学艺术。汉赋、唐诗、宋词、元杂剧、明清小说,美仑美奂 ,令人陶醉。四是值得骄傲的科技发明, 15 世纪以前中国 的 科技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五是中华文化有极强的包容性。佛教的中国化是个典型的例证; 五胡乱华的鲜卑、匈奴、羯、狄、羌哪去了?遍地只有他们能做官的元朝蒙古人和清朝满族人哪去了?同化了,被先进的 汉 文化同化了。胡琴、羌笛等却流进流传下来。六是儒家思想和科举制度使社会思想和社会管理始终处于有序状 态,中国从没有过无序。七是中华文化的友善性、亲和性。 郑和七下西洋的朝贡贸易, 是为了睦邻友 好 和 宣扬国威,而不是为了掠夺财富。八是中国农耕文明为主,海洋文明为辅,不主张远征,而远征是民族的自杀行为。 中国的主流文化起源于三皇五帝时期,历经 西东 两周的发展,形成于周末春秋战国的孔孟、老庄。传至宋朝,孔孟、老庄思想 与西汉末、东汉初传入的已经中国化了的佛教禅宗融合,儒、道、释三教合一,诞生理学,一直延续到清末。之后,便是传统中华文化近百年来的衰落。 特别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小传统均遭破坏,造成中华文化的断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传统文化的重建取得一定的成绩,但还未找到与传统衔接的最佳途径。现在的中青年,乃至壮年一代,没有受到传统文化典范的熏陶,传统文化精神不够厚重。由于他们本身就缺氧,他们做老师培养的学生、带出的孩子就愈加是民族固有文化的饥饿者。因此,流俗的电视文化,浅薄的搞笑,逻辑错误的脑 筋急转弯,充斥着青少年的课余时间。甚至他们错把猪八戒、孙悟空当成中国文化的正宗。喜欢过圣诞节、感恩节、情人节,而不喜欢过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大人小孩,看到和听到的文艺,多半是浅薄的模仿或者是没来由的怀旧,缺乏深层的民族传统文化的底蕴。更有一些影视作品不着边际的戏说,胡编乱造的宫廷戏的泛滥,经典作品被篡改被颠覆的改编,弄 得人失去了历史、文化和真实的准绳,糟蹋了中华优秀文化。(刘梦溪, 2005 - 12 - 04 )于是在一些人中,说洋话、穿洋衣、吃洋饭,染黄发,以为时髦;甚至有人奴颜卑骨地认为洋人处处好 ,我们处处差,外国的月亮圆,中国应当聘用外国人来当总理;甚至还有人讨厌自己是中国人,恨不得明天就变成洋人,而他们 大多数人对洋人 文化却一无所知。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驻中国代表、汉学家让-吕克多梅纳克说:中国传统文化令人迷惑,对于一个经常接触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来说,这种文化有时会给人垂死的印象,有时又会让人感受到她的活力。这种矛盾现象产生的原因何在?现在是什么使得中国与自身脱离? 中华文化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机时刻,中华民族的生命线将要断裂。每一个真正热爱祖国的人都应有清醒的认识! 中华文化传统急需更新与 重建!这是当前的紧急救国措施,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文化救国战争,这是每一个真正热爱祖国的人的重要使命。龙应台说,不应只把传统视作时髦的怀旧情绪,而应当作是民族生存的必要,让文化活在我们中间,使我们每个人既是现代的又是传统的,优秀者应是涵蕴传统的现代人。 当今的世界,现代化的浪潮,迅速使得游戏规国际化、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中国必须要适应这种国际环境,溶入这个潮流。但是溶入不是要消灭自己,相反,而是要保住自己在世界舞台上的位置,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就必须得整合自己、健全自己,发展自己,使自己独具特 色,参加进去,去丰富世界文化,使世界文化呈现出更加璀灿夺目的多样性。文化只有具有典型的民族性,才更具有世界性。而要有典型的中国特色,就需要以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发扬与发展、更新与重建出新的中国文化 。 2005 年 10 月 17 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第 33 次全体会议审议并以绝对多数通过了保护和发扬各国文化传统的《 文化多样性公约 》。 联合国 也鼓励各民族发展民族性文化。 海洋文化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振兴中国的海洋文化是我们中国海洋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有义务为振兴中国的海洋文化鼓与呼,我们应当为振兴中国海洋文化而 努力。这正是我们中国老教授协会海洋分会海洋文化研究委员会的办会宗旨。欢迎海洋工作者和关心中国海洋文化的各界人世支持我们、参与我们。 广义地讲,海洋文化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两个方面,是人类在认识海洋、研究海洋、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与海洋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地讲,海洋文化是指关于海洋的人文科学,着重于人类对海洋的认识和行为所产生的对人类精神和社会的功能。 有人认为中国没有海洋文化。而实际上中国是以农耕文化为主、海洋文化为辅的综合文化,二者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与单有海洋 文化或单有农耕文化的民族相比,具有极强的优势。 有人说,大陆文化保守,海洋文化开放;大陆文化信奉故土难离,海洋文化崇尚流动;大陆文化像不苟言笑的先生,海洋文化像淘气的孩子;大陆文化像云雾,强调润物细无声,海洋文化像风雷,雷厉风行;大陆文化劝人固守、忍耐,海洋文化常有逆向思维;大陆文化崇尚勤劳,海洋文化崇尚机遇;大陆文化相信一分汗水,一分收获,海洋文化相信要拼才能赢。 ( 海南新闻网, 2004 - 10 - 29 ) 有人认为,人类与海洋的关系,经历了惧海、斗海、乐海、探海、亲海的演变。由惧海到斗海、乐海表 现了人类的勇气和自信;由惧海到探海,揭示了人类征服海洋的决心和能力;由斗海到亲海,说明海洋不可避免地要成为人类新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亲海是我们对待自己生存环境的唯一的选择。探海这一主题将持续下去,而亲海将成为海洋文化的主旋律。 ( 海南新闻网, 2004 - 10 - 29 ) 中国海洋大学 1997 年成立海洋文化研究所。主旨是,面向海洋世纪,以发掘人类海洋文明历史遗产,弘扬世界海洋文化当代精神。主要研究领域是,海洋文化学基础理论以及中国海洋文化史研究;中国及世界涉海各国各民族海洋民俗文化研究;海洋文化发展与应用研究; 海洋文化普及研究,等。 2005 年 6 月 16 日~ 1905 年 7 月 16 日,中国海洋学会、中国海洋报、浙江海洋学院联合主办了首届中国海洋文化节,浙江省岱山县人民政府承办。 2005 年 12 月 12 日中国海洋文化可持续发展研讨会在连云港举办; 2005 年 12 月 12 日中外专家在宁波发出《宁波倡议》 : 海上丝绸之路联合申遗。 中国老教授协会海洋分会驻在青岛,应为地方的文化发展做出贡献,所以青岛海洋文化被定为我们中国老教授协会海洋分会海洋文化研究委员会的首选研究重点。而且,青岛原本就是中国海洋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胶州三里河 龙山文化和大汶口文化遗址是我国乃至世界重要的海洋文化遗址,古代吴王夫差、秦始皇嬴政、汉武帝刘彻、唐太宗李世民等帝王都曾因青岛的海而驾临青岛,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靠开发 海洋(熬盐)第一个称霸。近代,中国的海洋科学从青岛起步,已成为中国海洋科学最重要的、规模最大的研究和教育基地。青岛港口是青岛经济发展的引擎。青岛港 2004 年对国家 GDP 贡献是 512 亿元,为社会创造了 40 多万个就业机会,通过青岛港进出的货物为国家创造了 212 亿元关税税源。青岛的山海雄伟壮阔; 青岛的海岛钟灵毓秀,青岛的海洋性气候冷暖适宜,这都是重 要的休闲旅游资源。近年来,青岛一年一度的海洋节,黄岛的蛤蜊节,独树异帜。青岛的海洋文化是青岛重要的精神资源,是青岛地域的一大特色。深入研究青岛海洋文化,一是可为涉海经济、科研、教育、文艺等的持续发展提供精神力量;二是使青岛人更加热爱故土,使外乡人更加向往青岛,增强青岛的凝聚力,促进青岛社会的和谐;三是为青岛海洋文化本身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中国老教授协会海洋分会海洋文化的研究计划是由青岛逐步向全国沿海扩展,同时与国际海洋文化研究建立学术交往。近几年主要的研究成果将以专著形式出版 。 我们相信,开展海洋文化研究,有利于海洋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民族的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能够为复兴中华伟业做贡献。
个人分类: 未分类|3732 次阅读|0 个评论
相似与不同
pingguo 2008-10-16 16:07
一 看起来相似的花 嗅起来可不同 名字都叫苹果 南方与北方不同 自然就是这样 基因与素质不尽一致 自由就是这样 我有我的水土与表达 二 讲不同方言的中国人 太过相似 同学和同学的同学 朋友和朋友的朋友 痛也相似 乐也相似 输进去同样的信息 吐出来同一种文化 2008-10-10
个人分类: 诗歌|3210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对“文化”革命的认识
huangwd99 2008-10-16 13:14
对文化革命的认识(汇编) http://www.360doc.com/showWeb/0/0/415977.aspx 古今中外,人类的等级制都普遍存在。等级制往往在刚形成时具有较大的弹性,人们也可以在这个等级中找到上升的机会;然而,随着它越来越成熟、健全后,也就不可避免的越来越僵化,上面的人们越来越不可能下降,下面的人们越来越不可能上升。当它的弹性逐渐消失时,它的自我改良机能也就消失了,除了顶层的少数人外,它越来越成了大多数人被束缚、压迫的桎梏。 在中国,等级制根深蒂固到可以被归为文化的一部分。被过度强调的、熟透了的等级制与中国漫长的历史有关,它蔓延到我们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深入到每个人的毛孔和骨髓。大家时时使用而不自觉,只有当与外来文化碰撞时,才会偶尔发现它露出的尖角。等级不仅是社会分工的不同,同时在历史的推进中被累加上了种种额外的标签,如人的尊卑、称谓,说话的语气乃至形体语言,影响着每个的心理、思维、语言和行为。 举例来说,官本位是最根本的,官员级别不一样,吃、住、行都有区别,更重要的是领导的指示很重要,官员们对上要媚,对下要欺。官员讲话时,经常要加一个开头语XX领导指示。如果碰到下级反对自己,以前是反党、反对XX领袖的帽子;现在则是反改革开放,反XX理论。其实XX领导指示、反对XXX到底是怎么回事未必重要,关键是需要这张虎皮来遮掩自己的私货。几千年来,官场文化皮子变了,瓤子还一样。 但官员们的等级思想最严重吗?也不一定,号称思想开放、与世界先进的民主制度与文化接轨的学术界,也有各种级别,学阀普遍存在,学术观点的正确更多地与职称级别、资历高低、是否留洋、名校毕业等相关联,不同的观点经常被没有资格而打压,院士的话则被恭维。这种环境下,出不了真学术大师是自然的,大师、院士们以势压人是符合身份的,文化低的人怀着敬畏的心情仰视大师,乃至奉承也是符合身份的。尽管知识精英最善于表述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但在他们眼里,普通老百姓是没资格和他说话的,连话语权也没有,当然也没有他更有尊严。 普通人是否就没有等级思想呢?其实也一样,学历上,有无文化、小学、初高中、大学、研究生;地域上,则有农村、县城、省城、北京上海,东南西北方,不同省市县;经济上,穷人、中产、富豪等等;学校、班级也有普通、重点,学生父母的综合社会等级也在他们身上有映射。所以有地域歧视,有嘲笑穷人,有限制低素质人口,有论资排辈、嫌贫爱富、彼此攀比、崇洋媚外之类表现;日常用语中,也有你以为你是谁?、你算老几?、我和XX长认识、XX真农民等等。大家在一起时,你、我、他都会自觉不自觉地用自己的一套综合等级评定法来评估其它人。在各个因素中,官位的权重自然是最大的。而评估的结果则被有意识无意识地反应在其与不同对象说话的语气和肢体语言上,日用而不自觉,成为了我们这个社会里的一种潜规则。 为什么需要等级制?历代统治者们发现强化这种等级制,对于巩固自己的统治很有好处,自汉武帝独尊儒术后,等级制越来越厉害。古代文人主要的才能就是依附于权贵,揣摩主子的心理,通过为他们设计、宣传、推广等级制,分得一点赏赐。这种传统似乎在饱受先进文化熏陶的现代知识精英中流传了下来,并被发扬光大,而那些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文人国外好象叫独立知识分子,我们今天大概只能在历史的故纸堆去寻找那屈指可数的几个了。他们比普通老百姓更高明的地方在于:老百姓只能直来直往表达自己的意思,不够文雅、没有理论高度,而他们却能够引古论今,在里面夹杂着各种花哨的概念、名词,并举着科学、民主的旗号,来捎带自己的私货。说得难听点,就是满口的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 处于等级制中的人,主要的想法就是更上一层楼,典型表现特征是对更高等级的人点头哈腰、精神下跪,比自己等级低的人颐指气使,对同等级的人称兄道弟。当然,这些只是外在表现,内心里呢,对比自己等级高的人心里不满也不敢当面表示,心含怨气,然后向比自己等级低的人撒气,所谓等级压迫的按阶传递吧。可以想象,人一出生就生活在这种等级文化中,会是什么结果?显然会导致人格分裂,会产生大量的奴才,人会只认强权,不认公平。在官僚阶层中,就是瞒上欺下,对所有的政策做符合自己利益的解释和过滤;就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见风使舵,打着红旗反红旗。对于等级制中的低层,普通老百姓而言,他们也在这样的文化中被麻痹,主要的想法就是认命并设法升级,如跳出农门、读书当官发财、攀上高枝,有朝一日也进入高等级,成为人上人。这种奴性文化不仅使官场和企业里充斥着依附、服从和驯顺,也是中国历史上的汉奸为什么特别多的主要原因。 等级制与民主本质是相背离的。民主的本质是什么?是平等及其敢于追求平等的精神,即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在等级制度下,永远只有官僚、顺民,恩赐的民主,哪有什么真正的平等?永远只有权威、专家,哪有创新、冒险?许多自称为知识精英,并叫喊别人不民主的人,自己骨子里有真正的平等思想吗?他们充满了高人一等的优越感,他们所说的民主,不过当自己依附于权贵时,希望主人对自己多分一点羹的民主,而不是那些他认为是低素质的愚民都和他一样平等的民主。有些地方声称与国外先进文化接轨的更好,可他们却歧视外地人、穷人,迎合发达国家的高等级人、有钱人,叫洋奴文化可能更合适一些。 普通老百姓呢?虽然受得压迫比较多,但也不反对等级制,只是感叹自己的命运不好。正如今天我们很多人愤恨腐败的同时,不也暗藏着对腐败者权力的羡慕吗?所以才有那么多的前腐后继。更极端的,有些人一旦脱离了自己的等级,全然忘记了自己曾经遭受的压迫和不公,恨不得从身体里外、祖宗八辈都与以前一个壕沟里的战友离得远远的,他们对自己曾经的阶层进行压迫、嘲弄的手段比它人甚至有过而无不及。没当官的时候,痛骂当官的腐败,等自己当上了,也一样腐败;自己曾经因是农村人、穷人受别人白眼,等自己成了城里人、富人后,也一样歧视农村、外地人、穷人;当学生时受老师压迫,等自己成了老师,比当年的老师压迫学生还厉害。而在反抗压迫的过程中,也很容易接受流氓无产者思想,演变为打、砸、强。但我们大多数情况下,都把这种现象归结于其个人问题,很少归结于文化问题。 历史上,只要老百姓没有到造反也死,不造反也死的地步,是不会反抗的。如果反抗成功的话,由于脱离不开等级文化的束缚,所以很快又走了前朝的老路,如果再有文人们的捧场,更上一层楼也说不准。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们所有的人从出生那天起,耳濡目染的就是等级思想,不论是日常生活、平时的言谈还是各种文艺作品,概莫能外。我们已被束缚在这样一个思想框架内生活和思考问题,就是遇到了不公平和压迫而反抗,也仅是针对具体问题而非产生问题的根源等级文化思想。一旦压迫解除,就又回到老路上去,所以历史上总是重复着一次又一次的改朝换代。 等级制有利于统治阶层,在中国,权贵、知识精英是等级制的捍卫者,在等级制中被压迫的人身在其中浑然不觉,他们会抱怨老天的不公;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美国是全球等级制的捍卫者。可以观察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那些整天嚷着民主的人,他们却在用自己划定的等级来拒绝民主,你要是想和他们争论,对不起,你有资格没有?是否是专业人士?等等。原来他们的制度、规范、标准、法律等等的制订都是针对其他人的,用这些门槛就轻易地剥夺了他人的权利。整天大讲什么制度建设,没有平等思想和敢于为平等而不惜牺牲的精神,给一个制度就能玩得转?现在很多地方搞村民直选,搞来搞去,最后是谁有钱、谁有后台、谁拳头硬,谁上去。其实道理很简单,对于选举和被选举者,不是没有制度,而是没有平等思想和为捍卫平等敢于反抗的精神。制度是人订的,总拿制度说事,是倒因为果。 释迦牟尼能成佛,一则生为王子,具备了普通人毕生追求都得不到的一切;二则有解脱生死的大志,因为物质欲望的满足并不能解决精神上的问题,所以要修行,要得到彻底的觉悟。释迦牟尼不仅自己成佛,也把成佛的道理告诉了众生,那就是众人平等,人人皆有佛性,佛就是觉悟了的众生。同样,毛泽东一生革命,坚决打破等级压迫,作为个人,他成功了,但他看到,那些跟着他革命的人却并没有,他要把彻底摆脱压迫的方法告诉大家。 普通大众一方面深受等级压迫之苦,一方面自己又深受等级思想文化毒害,等他们也有了一点权力后,与原来的压迫者相比也不逊色。共产党的革命也是如此,在革命早期,因为总有强大的敌人,必须要官兵一致、军民一心,不这样就无法立足。所以每次在短暂的偏离毛泽东思想后,严酷的生存现实又立刻迫使其回归。 共产党执政后,生存压力解除,庞大的官僚等级制迅速建立了起来,毛泽东思想在很多干部眼里过了时。毛泽东明确反对军衔制,反对资产阶级法权,反对干部特殊化,反对一切会导致等级分化的做法,但许多干部却从内心里不愿意,因为他们觉得天下是老子打的,没功劳也有苦劳,因此就阳奉阴违。反党、右派、反毛主席成了维护他们个人利益,打击提不同意见人的最好借口。这说明,社会主义革命虽然进行了,而相应的文化价值观并没有建立起来,大部分的官员、知识分子、普通百姓,头脑里充斥的仍然是等级思想。 毛泽东眼里的等级是井冈山式的:官兵一致,干部只具有军事指挥权,但其它方面则与士兵平等,士兵可以监督干部。毛泽东希望有一种比资本主义国家还要彻底的大民主,他富有远见和智慧地看到,文化,即每个人头脑深处的等级价值观,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大敌,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最后共产党中的权力获利者会逐渐修正自己的路线,回到历史的老路上去,今天的左派也可能就是明天的右派。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怎么把消除等级压迫的办法告诉大家?只有继续革命,让每个人的头脑中都建立起彻底的平等思想。民主不应该是少数精英才有资格高谈阔论的特权,而是每个平民百姓都能够实实在在享有的权利。 但要这么做,就要损害少数精英的利益,并艰难地唤醒民众。 毛泽东一生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把蒋介石赶到那个小岛上,建立了形式上的人民民主政权。但不论是孙中山推翻一姓王朝还是共产党建立新中国,离实现真正的人民民主还有一定距离,因为所有人脑子深处的思想并没有变,仍然是改朝换代,期盼着明君出世,形式上的改变更大于实质。看着那些曾经跟着他革命的们战友正一步一步的走向传统、走进历史,重新形成千百年来的执政格局,毛泽东决心要做第二件大事。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对毛泽东来说,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他发动了文革。 这个革命要消灭人们头脑中的等级观念,完成教育的普及和平民社会的构建,使知识分子文人、官僚等级制度等从此成为历史名词,从而六亿神州尽舜尧,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精神革命。但这个革命遭到等级高端的干部队伍、知识精英等的强烈反对或者说对毛泽东对他们这些少数人不民主的抗争,他们采用了西方政治学中所谓的打不过你,就加入你的手法。当权阶层以及其红色子弟中许多人一开始就以一种半有组织的形式将整个运动引向歧途,策划了最初的各种打砸抢等破坏行为,等级思想的变种血统论、天命论被他们借尸还魂拿出来。对于许多长期受压迫的群众,虽然参与到了这个运动中,但因头脑深处仍然是等级思想,因此在争取民主及权利的运动中,许多人表现出来的却是专制和跋扈这是中国历史上革命的怪圈,由此也就产生了所谓的文革乱象。 文革结束后,一些知识分子、官僚子弟、城里人因为仅仅过了几天普通老百姓、农民的日子,就诉苦诉了几十年,好象只有他们的苦难才是苦难,而今天那些死亡的矿工、失学的儿童、职业卖血人、爱滋病患者、卖身的妇女等等似乎不存在。他们在控诉自己不平遭遇的同时,一再透露出一个信息我是多么地高人一等啊。历史就是这样书写的,被那些掌握着话语权的少数人任意涂抹,少数人的历史似乎成了全体人民的历史。 毛泽东一生痛恨等级压迫,他用自己的言行告诉中国社会里上上下下都被等级思想浸淫已久的人们该如何做,如同一个高明的医生,告诉重病病人该如何根治疾病。但由于病人病得太厉害了,无法理解并配合医生的治疗过程,于是在治病过程中就产生了一系列反应。其实不论是反右的扩大化,大跃进中的荒唐,乃至文革中人性的扭曲,都只是在等级文化中长大的人不论是官员、知识精英们还是普通群众,在冲突中为维护自身利益不同程度的自我释放而已,这个几千年的病根到现在也是存在的。因此以前的亩产万斤粮变成了今天的GDP、各种评估指标等的造假和鼓吹,以前的打击右派变成了现在的迫害上访、告状者,以前语录不断变成现在的空话、奉承话连篇,等等。 尽管毛泽东开出了文革这样的猛药来摧毁这腐朽的价值体系,并试图建立一个崭新的价值观,但所有的病人并没有真正的反思自己的病症,一部分人不停地诉苦说医生害了自己,另一部分无知的人则随声附和。没有文革这样的猛药,在每个人的头脑深处进行革命,彻底肃清等级思想的话,中国历史的轮回告诉我们,革命者是很难跳出其宿命怪圈即最初为了反抗压迫、追求民主而革命的人,自己终究又得沿袭了几千年的等级思想,成了新的压迫者。 虽然文革没有成功,但也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树立起了大众的平等观,包括把毛泽东自己从神位上请下来,即毛泽东所说的自己死后会被打得粉碎,也是他的目的之一吧?因为他自己就处在他号召要推翻的等级金字塔的顶端尽管是被人身不由己推上去的,将毛泽东请下神坛,正是思想解放重要的一步,也应是文革的目的之一。基督被犹大出卖,不得不死,他选择了死,并扛着那个钉死自己的十字架去刑场。毛泽东不得不也扛这样的一副十字架去死,这个十字架就是文革。与基督不同的是,毛泽东自己精心的、自觉自愿的打造了这个十字架,并把自己钉了上去,毛泽东钉死了自己,而人民获得了自由。 仔细想想,没有文革,哪有之后的思想解放和反思?遗憾的是,这种反思被人为地引向了针对个人而不是针对我们每个人你、我、他等头脑深处的等级思想。文革是对我们这个民族及其文化缺陷的一个深层次剖析和暴露,也是民主思想的启蒙。事后把几亿人的种种行为都归结于唯一指出问题的伟大导师,这是可笑的,是这种文化缺陷的进一步延续。扪心自问,我们每个人,有多少勇气来面对自己真实的内心呢?现实中,那些越是有知识的人,似乎越会为自己开脱,那些曾经很左的人,摇身一变,又成了右得不行的人。 毛泽东被请下神坛是不够的,只有通过重新评估文革才能了解其深远意义及我们文化中的糟粕。为了发动文革,绕开官僚、知识精英们的反对,毛泽东不得不采用了一些对他们来说不民主的政治手段。然而比起全体人民的觉醒,国家长远的发展,自己身后的评价又算得了什么呢?但随后那些复辟者的表现则令人有些不齿了他们完全出于自己的私心,尽管在文革中其灵魂的丑陋得到不同层次的暴露,但事后却痛苦流涕地诉苦,扭曲了整个运动的真相。 官僚阶层、知识精英们边指责毛泽东对他们的不民主,边剥夺了大部分人的利益和民主,用官位、资本、职称学历、地域、、等等构建起了一道道软性的、无形的等级藩篱。只有等级高端的人能够高谈阔论民主,俯视那些向上挣扎的低素质人,他们让世人见识了,戴眼镜的匪徒比拿刀子的强盗更加隐蔽的凶残、冷漠和自私。普通老百姓没有说话的渠道,没有影响法律、制度、政策的能力,因为他不具备种种等级资格。大部分人在等级台阶中痛苦挣扎而不觉,为自己在其中前进了一步而自喜。 如果说文革有什么不足,那就是不彻底,没有七八年来一次,人民的觉醒仅停留在不自觉的萌芽阶段,并没有建立起自觉的、真正为平等敢于反抗的精神,还希望有一个权威的毛泽东来帮助他们。这显然是不符合毛泽东思想的,因为人民的命运只能自己把握,而不是靠什么神仙皇帝,这正是毛泽东思想的核心。任何民族,如果只有貌似强大的GDP或科技,如当年的宋朝对辽、金、蒙古;大明对清;大清对日本等,而没有强大的精神作为支撑,这个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正是毛泽东,给我们懦弱的民族精神注入了血性,敢于反抗的精神。
个人分类: 转载|678 次阅读|0 个评论
铁杆中医
zyzlw 2008-10-2 08:13
铁杆中医是邓铁涛先生创造的新名词,也是他别有用心的一种期盼。因为他在几年之前认为,中医界自我从属于西医的人很多,在思想观念上、在方法论和评价标准方面,一切以西医的观念为标准,中医界已经失去自我主体意识,成了被改造、自我改造的一个知识体系,也是一个表面繁荣而核心内涵不断萎缩的泡沫中医。 为了改变中医被改造的局面,为了扭转自我从属的不良心态,邓铁涛先生提出来要回归中医,做铁杆中医。 2006 年邓铁涛先生在为 浙江中医学院更名为浙江中医药大学暨浙江中医学院学报创刊三十周年的贺词中对他所提出的铁杆中医一词进行了详细的阐释,他解释说:立足于中华文化深厚的基础之上,既善继承又勇于创新的人才。他们是有深厚的中医理论,熟练掌握辨证论治,能运用中医各种治疗方法为病人解除疾苦的医生。他们有科学的头脑,有广博的知识,能与 21 世纪最新的科学技术相结合,以创新发展中医药的优秀人才,乃铁杆中医也。 因此,所谓铁杆中医,也就是能够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坚持中医特色,通过望闻问切搜集证候,以辨证论治取得良好疗效,并且还要善于继承和创新,这样的中医才能称作铁杆中医。 那么,在这些原则性的规定之下,具体怎样做才能说达到了铁杆中医的要求了呢?近日,我读到了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年新出版的《我是铁杆中医》一书,湖南中医药大学彭坚教授以他个人的具体经历、学术主张,认为自己达到了铁杆中医的要求,是一位合格的铁杆中医。我们不妨验证一下,他是否达到了一位铁杆中医应该具备的条件。 彭坚教授出身于中医世家,自幼跟随其伯父彭崇让学徒,从背诵《伤寒论》开始。一般人学习中医,都是从浅显的《医学三字经》《汤头歌诀》开始,从拉抽屉抓药学起,而彭坚的学医之路却是从学习张仲景《伤寒论》这样的经典起步,其中的艰难可想而知,这是一条难于走通的道路,也是很多人望而却步的一条险路。他竟然靠着顽强的毅力,在不许看注家解释,只许读白文的严格要求下,硬是啃下来了。靠什么?靠的是对于中医药坚定的信念。这坚定的信念,来源于他曾祖父学医的神奇经历,来源于其祖父、大伯种种医学妙术故事的耳濡目染。他从小就对中医起死回生的事迹,充满好奇,充满羡慕与向往,因此,他不畏难,不怕付出汗水与心血。他得到了伯父彭崇让这位长沙名医的喜爱,也得到了他一点一滴的细心传授。 当然,年轻的中医学子彭坚,在诵读《伤寒论》的同时,也是利用一切机会,广搜博采,勤学诸家,既学古人组织方剂的原则技巧,也学当今临床大家如朱良春先生等用药经验;一边抄方,一边思索,并把伯父传授给他的经验,牢记在心,细心体悟;把间接的知识,不断转化为自己的体会,逐渐把自己修炼成了一个意志坚定、疗效上乘的中医。在五年跟师学习的最后阶段,他经历了难以忘记的最后一课。病危的大伯,让他把手伸到自己的背上,让他体会一下什么叫做绝汗。这样的言传身教,怎能培养不出铁杆中医? 彭坚在没有大学学历的背景之下,利用当年的好政策,以同等学历的身份,考取了硕士研究生。毕业之后,留校任教,当起了医学史的教授。也许正是医学史专业的要求,使彭坚对于中国医学的历史,以及西方医学的历史,有了很深的研究。邓铁涛先生曾经提倡过临床史观,他说搞医学史的人,应该利用机会上临床,不要做空头理论家;搞临床的人,应该利用时间了解医学史,这样才能丰富自己的学识。邓老的临床史观,就是唯物史观在中医领域的创造性运用。彭坚先生正好符合临床史观,他在论述各种病证诊治经验的时候,总是强调要充分借鉴古人的经验,先吸纳古人成方,然后才是自己的发挥。 为了培养中医学生对于中医事业的感情,彭坚教授在新生入学之后,就主张他们先学好针灸,在自己的身上扎针,在同学、亲友的身上练习针法。因为足三里等穴位,不仅可以治病,而且可以强身健体,是养生的穴位,安全易学。坚持下去,逐渐由易到难,到大学毕业的时候,已经有了 5 年以上的临床经验,怎么能够不会用中医方法治病呢?中医养生保健的非药物疗法,在世界各国都已经成为新宠,中医药的市场是非常巨大的。 彭坚教授认为,中医的优势首先体现在科学方法上,《伤寒论》使用的就是信息论的方法,《黄帝内经》里有许多模型研究法,有阴阳二分模型、五行星圆模型、天地人三才模型、藏象模型、经络网络模型等等,这些都是现代复杂性科学可以借鉴的方法。中医的治疗优势,除了有内服与外用的许多治疗方法之外,主要是在治疗思想上,中医不限于对抗的思想,更重要的是扶正祛邪、重视调整机体功能状态。中医的方药整体配合优势,是西药单一化学成分药物所难于比拟的。 彭坚教授认为,中医学近代以来的困境,主要是由于近代科学对中医的误读引起的。他说:问题出在我们始终没有认识到中医的本质,没有认识到中医是一门古代科学,与近代科学有着完全不同的规律。几十年来,我们一直沿用近代科学的方法即西医的方法进行中医的科研、教学、临床,违背了中医自身的规律。甚至直到前几年,还没有认识到失误的根源,还在继续这种失误,还无法得到根本扭转,怎能不导致中医事业出现乏人、乏术、乏成果的严重危机呢? 彭教授认为,用宏观的、动态的、联系的、直观的、形象的、领悟的中医研究方法,研究人体这个复杂体系,在模糊中得到清晰,在动态中把握静止,在整体中掌握局部,重在信息的把握,重视经验的积累,注重个人体验,以实用、解决问题为主要目的,是发展中医的方法,而不要拘泥于所谓本质研究。 彭教授认为,跟师学习是学习中医的好方法。应当充分发挥师带徒的作用,可以像 20 年之前那样,把散在于各地的老中医们,都聘请为中医学院的荣誉教授,让他们带教当地的中医学院的学生,可以把中医的火种保留下来,传递下去。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利用多媒体视频技术,把老师诊治疾病的过程全程录像,让学生们课堂上、课余时间观摩、讨论,也可以发在网上,供大家欣赏。这样的案例教学法,也是 MBA 培训人才的主要方法,我们自古有之,今天更应该发挥这种好形式的巨大作用。 彭坚教授的《我是铁杆中医》一书,的确是一个敢于以身示范的样板,为大家做了一个路标,朝着回归中医、发展中医、创新中医的目标,披荆斩棘,勇往直前,是一个开路先锋。我想,他是一个当之无愧、已经达标了的铁杆中医。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032 次阅读|2 个评论
挽救中医,刻不容缓
zyzlw 2008-10-2 08:09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中国文化的宝贵遗产,是一流传了数千年未中断的、至今仍在发挥作用的学科。它又是一活文物,中医药学没有因为它的古老而在现今丧失治病的功能和极高的疗效,因为它是在中国哲学方法指导下创立的学科,具有超时代的内涵所致。说到文物,对文物保护有整旧如旧、原汁原味的要求,这个要求,同样适用于中医药学。现今,卫生部等部委对中医药采取了以现代化的道路去改造它,要对中医药进行创新,这将给中医药的原汁原味彻底破掉,这是个错误的路线。中医药学在现今,不存在创新的问题,而只有继承、发扬和提高之路。原因很简单,中医药学在高等教育上已完全被西医化,继承都已经成为问题,如何去创新? 建国 53 年来,党中央和中央政府对中医药一直是十分关注和保护的,谁反对和要消灭中医药学,就会给予严厉的批评、直至撤职处分。解放初期,就有对当时卫生部第一副部长、党组书记贺诚和副部长王斌的消灭中医药政策的行为,给予行政撤职处分的先例(部长是民主人士李德全)。但是,这并未将中、西医在行政管理权上给予分开,使得中医在卫生部内长期受到西医的排斥和压制。可以说,中医被西医统治了 53 年!因为有了王斌、贺诚被撤职的前车之鉴,反对中医药的势力,采取了打着发展中医药学、弘扬中医药学、中医现代化的旗帜,进行着反对和消灭中医药学的勾当。由于卫生部长期以来均是西医掌权,现今,在消灭中医药学的进程中,已经获得节节胜利。 2002 年 11 月 6 日,中国中医药报刊登了《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这个纲要将中医药学彻底的破坏了,是西医消灭中医药学的重要证据,也是它蔑视中医药学的一块耻辱牌。 对西医消灭中医的做法,或者说以西医改造中医的做法,庄子在《应帝篇》中有一很恰当的比喻,其谓: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 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中医药与西医药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医学体系,实行中医药现代化,其意就是要中医药西医化,这与倏和忽为浑沌凿七窍异曲同工。 由于中医药学在中国人心目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中国人的民族感情的促发剂。当今,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开始增大,在许多国家政府以及人民也开始承认和接纳中医药学的时刻,中国的卫生行政部门却在做着过去连殖民主义者和汪伪汉奸都未做到的事--消灭中医药学。这不光是广大中医药从业者所不能容忍的,一旦真相大白,全中国人民也是不能容忍的。故针对当今这种打着发展中医药学,中医现代化的旗号,干着消灭中医药学的行为,党中央及中央政府应当顺应中医药界以及中国人民的心声,采取有利于中医药自身发展的行政措施,即将中西医在行政上分开,各自独立管理,真正让中医药学在没有西医干扰的前提下重新获得生机。这对提升中国文化在国人的心目中的地位,以及国人对党和政府的拥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681 次阅读|2 个评论
国产牛奶里检出来一种基因
pingguo 2008-9-20 20:22
前日遇见一位朋友,他极严肃地对我说:我们的奶牛是顶好的,奶牛的草场是顶好的,生产牛奶的机器设备也是顶好的,可为什么我们喝的牛奶里有 三聚氰胺这样的 毒物呢?不是牛下的毒,不是草下的毒,也不是设备里有毒,是人下的毒,人太坏。 中国人真的如此坏了吗?在牛奶里检出 三聚氰胺,分明也 检出来一种社会基因:那是 鲁迅 先生在《狂人日记里》揭露过的中国的吃人的社会基因。如此大面积、如此长时间的奶毒事件乃是黑心商人与贪婪腐官合谋的结果。 中国的历史文化根本是求取生存的文化,是在顺昌逆亡的专制下的求取生存的文化。顺昌逆亡乃是天子、诸侯、大夫一致地统一了的认识。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的士,一方面有济世的儒家理想(他们所济的根本上不过是一代又一代的皇权而已),一方面又实践着这样的现实文化:欲济世必先生存,而要生存又常常不得不出卖自己的灵魂,当初的理想、胸怀以及抱定要坚持的主义,到头来丢盔弃甲抛了个干净。所以他们的灵魂总是痛苦地摇摆不定:思想上欲做正人君子,现实环境里却做着小人,做着见风使舵的机会主义者甚至阴谋家。勇者不惧本可以坚持自己,不惧死的人原也大有人在,但你不怕死我可以诛灭你九族,这样以来不惧的人就大大地少了。所以,实在不是中国人如何地更坏、如何地更愚昧,而是中国社会黑暗无比它把最自由的人变成了奴隶,把最独特的个性变成了机器,把最鲜活的创造者变成了猪狗。 奶的白透视心的黑 婴儿的纯洁识破人性的污染 伤我健康! 害我孩子! 恶魔欲发展他的腰包 毒妖欲发展他的势力 魔风又起! 妖雾重来! 2008-9-20
个人分类: 时评|3075 次阅读|1 个评论
哲学与文化研究前言
可真 2008-9-18 11:28
(《哲学与文化研究》,周可真著,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 年出版) 1983 年召开的第 17 届世界哲学大会的主题是哲学与文化。会上,东西方哲学家虽然哲学立场、观点各异,却一致宣称:从整个世界范围来看,当代哲学研究的重心正在逐渐地移向文化问题。其时,笔者正当在南开大学哲学系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主攻方向是中国哲学范畴。从那时起,我在学习和研究中国哲学的同时,对于文化问题亦自觉地有所关注。 1986 年夏,我国学术界于青岛召开了一次全国性的文化研讨会,与会者来自社会各界,有各行各业的哲学与文化爱好者,包括本人在内,其总人数竟逾六百,远远超出了会议组织者的预期,以至于其在安排与会者住宿时都有些措手不及(为此还招致了一些与会者的不满)。此次学术会议,论规模,在国内可谓盛况空前。由此可见当时国人于文化问题的关注之热切,五四以后在中国大地再度掀起的文化热当以此次文化大会为标志。从此,我对文化问题亦更加关切了。 青岛会议结束之后,我回苏州大学不久,约于是年秋冬之际,会同有关同事在苏州大学发起、组织了一次全校性的文化讲座。我对文化问题的学术探讨,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1989 年夏,我又参加了在桂林召开的一次道家文化研讨会。在这个会议上,我作了关于儒释道关系的简短发言。此后,就这个问题开展进一步的研究,乃撰成了《试论儒、释、道之联结点》一文,发表于《苏州大学学报》 1991 年第 3 期。这是我对文化问题探研的最初成果。 我的本行是在高校从事中国哲学的教学与科研。在教学方面,我先后为本科生讲授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哲学史》、《中国文化欣赏》、《中国通史》、《中国文化概论》等课程;同时,特别是担任研究生导师以来,又为研究生讲授过《中国哲学专题研究》、《中国政治思想史及原著选读》、《先秦汉魏哲学》、《明清哲学》、《西方文化概论》等课程。我的科研工作,主要就是在自己所从事的这些教学工作的范围之内开展的。 自 1989 年以来,我的科研的重点对象是顾炎武的生平及其学术思想,这方面的主要成果有《顾炎武年谱》(苏州大学出版社, 1998 年)和《顾炎武哲学思想研究》(当代中国出版社, 1999 年)。此外,围绕哲学与文化这个主题,还开展了其他诸多方面的学术研探,主要涉及中国儒道哲学、魏晋玄学(主要是王弼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若干基本范畴,而对于中西文化的关系,对于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在内的哲学发展,以及包括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在内的文化发展,也都有所思考和探讨。近些年来,对中国管理文化也有所关注,并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研。本书是所有这些学术探研活动的成果之结集。 本书中的绝大部分内容是作者已经在有关刊物上公开发表的学术成果,这些成果在收入本书时,出于编辑上的需要以及原文被刊发时由于编辑、排印等环节上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疏漏而造成的种种缺失等原因,从文字到语句以及标题等方面都加以了少许修正或更改,抑或调整,但基本内容仍旧,仅在个别地方略有删节或补充。 本书共分四卷: 第一卷 哲学范畴研究 以哲学范畴研究作为第一卷,是出于这样的考虑:第一,本人在攻读硕士研究生时的主攻方向是中国哲学范畴研究。哲学范畴研究是我入哲学之门的原始路径。第二,理论性是哲学的基本特性之一。从一定意义上说,哲学思维即是理论思维。而概念是理论的细胞,任何理论都是一定的概念体系,其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即是范畴。从范畴研究入手来开展哲学研究,是哲学研究的本性要求。 第二卷 哲学与文化比较研究 比较研究是范畴研究的深化。范畴研究是就一些具体的理论,深入到它们的内部,作相对孤立的考察与分析。这对于把握这些理论的具体内容来说,固然必要而且非常重要,但仅仅这样做,是远远不够的。要把握一种理论的特性,必须把这种理论置于同其他理论的关系之中,对它们作对比研究,以考其异同,察其离合。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研究,才能将某种理论与他种理论区别开来,才能把握这些理论的特性。比较研究是一切理论研究所不可或缺的一个普遍有效的方法;哲学研究同样有赖于此,才能深入下去。对于文化研究来说,这种方法亦很重要。学术界最近二十多年来的文化研究中,文化比较研究法一向都受到人们普遍的重视。 第三卷 哲学与文化发展研究 发展研究是比较研究的动态运用。比较研究重在把握对象间的区别及其特性;发展研究则重在把握对象间的相互作用及由其相互作用所构成的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由此逆推其未来,以便研究者根据其发展趋势来进行创造性的研究。哲学与文化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哲学与文化的创新,以此推动哲学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本人的研究离开此目标尚且遥远,只在前半段上做了一些努力,而且这些努力实在很微薄,不过是表示本人所从事的哲学与文化研究有所旨归罢了。 第四卷 中国管理文化初探 本人工作单位是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哲学、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学是本院的三大主干学科。身处这样的学术环境,对管理学自然是耳濡目染,令人不能不对它有所关切。特别是担任院长来以来,对于管理学科的关切和了解,更成为我义不容辞的份内之事。对中国学术界来说,管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我国政府和一般学者对管理学的关切和重视乃在改革开放之后,国人对于管理学所开展的学术研究与创新及其科学实践,不过是近二十年来的事,尚处于起步阶段。管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在十九世末、二十世纪初诞生于西方。但是,就管理实践和管理思想来说,中国的历史则毫不逊色于西方,而且从时间上讲似比后者更为悠久。然而迄今为止,国内的管理学研究,于中国固有的管理文化(包括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则关注不够,用力甚微。本人自觉在中国文化方面还有些功底,而在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等等方面则缺乏必要的和起码的知识基础,因此,试图在中国管理文化方面作些研究。而且,在我看来,既然管理哲学问世已久,而中国古代虽无管理哲学,却有管理哲学思想,管理哲学研究理应将中国古代管理哲学思想纳入其视野之内;对这个对象的研究,无疑亦应该成为中国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收入本卷的两篇文章,是我对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研究进行新尝试的初步成果,以此表示我在哲学与文化研究领域方面的新拓展。 本人在哲学与文化研究方面的功力尚浅。本书所展示的所谓研究成果,严格说来,尚不足以称之为成果,它不过是反映了我的研究的心路历程而已。除此以外,也许它会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果能收此成效,则吾之幸也大矣。 2004 年 10 月 附:《哲学与文化研究》目录 前言 第一卷 哲学范畴研究 社会意识辨析 真理新探 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之我见 试论哲学的文化范畴 哲学观的历史演变与现代哲学之所当然 孔子之仁发微 老子之道新解 王弼哲学诸范畴之研究 儒家学说中关于天的观念和信仰及其历史演变 第二卷 哲学与文化比较研究 老庄思想同异辨 儒家之道及其与道家之道的区别 试论儒、释、道之联结点 儒教之天与基督教之上帝由儒教是否宗教引起的文化反思 试论孙中山的人文精神兼论其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与西方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区别 第三卷 哲学与文化发展研究 生活论哲学的未来形态 试论理学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负面影响 论顾炎武的思维方法兼论宋明理学到清代朴学的历史转变 试论中国实学的基本特征 顾炎武哲学研究活动之考察兼论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德治的两种维度:人道之德与事功之德 论中国古代的宗法伦理和爱国主义 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全球伦理的哲学审思 第四卷 中国管理文化初探 略论中国古典管理学的基本特征 先秦诸子管理思想论纲
个人分类: 散文.随笔|3303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机器人到木乃伊(上)
考槃在涧 2008-9-11 17:36
瓦力的心在纠结: 孤独的瓦力仰望星空: 瓦力追美女: 瓦力和抹布: (以上图片均来自新浪电影频道) 机器人 在没有看《机器人瓦力》之前,我差点以为今年的电影就要这么终结。 2007 年有《变形金刚》让我回味一年,反复看好几遍; 2008 年还没有呢。看完《机器人瓦力》,我就知道这肯定是我 2008 年最喜欢的电影,不会再有第二部了。 有的地方把《机器人瓦力》翻译成《机器人总动员》,老实说我不喜欢第二个翻法。因为整部电影就是以瓦力的爱情为主线,因环保问题流浪太空的地球人回归地球为辅线。除了瓦力的女朋友伊芙外,其它机器人的戏份并不很多。 《机器人瓦力》不是大片。如果你想看战争、英雄、死去活来的爱情、深刻的人性这样主题的电影对这部片子肯定会失望,这就是一部可爱的电影。它太可爱了,可爱到你想养一只机器人,或者,自己去做一个机器人。瓦力是一个平凡的在地球处理垃圾的机器人,它每天的工作就是把地球堆积如山的垃圾铲起来,放到自己肚子里,压缩成一个方块,然后堆成一堆。在人类离开地球的 700 年里,瓦力一直在做这件枯燥无味的工作。但是平凡的瓦力逐渐进化出自我意识,他的心中也有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地球上的其它机器人都坏掉了,孤独的瓦力养了一只小蟑螂作为宠物,他搜集各种各样的物件作为玩具,有可以戳出响声的塑料薄片、魔方、自己会亮的灯泡、手摇搅拌器 瓦力还找到一台电视、一台录像机和一盘录影带,通过录影带,他学会了跳舞,还有 爱情。 终于有一天,瓦力等来了一个到地球寻找生命的美女机器人:伊芙。第一眼瓦力就爱上了她,依靠男生们惯用的死缠烂打等伎俩,瓦力迎得了美人的芳心,并一路追到 . 瓦力除了忠于他的职守外,他所做的一切就是追求美好生活。他无意中帮助人类返回地球,但是他做这些事的目的都是为了帮助他的心上人伊芙完成她的职守,既不是为拯救人类,也不是为了某个集体的利益,更不是因别人灌输的价值观:只是为了自己心中的美好生活。 看完电影我一直在想,是我们的物质太少还是我们的欲望太多?我只能感叹,中国人被严重扭曲了,我们的电影不是史诗,就是英雄,我们电影的主题就是牺牲、奉献,好不容易有几部不那么上纲上线的电影,大部分都在反映人性中的阴暗面。我怀疑我们内心的美好已经失落了,被我们从小被灌输的大国梦阉割了,为了这个大国梦,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行尸走肉,我们的目的是 GDP ,是发展,是成为大国成为强国,我们要成为体育强国;我们要成为科技强国 每个人不再是人,是机器。为了国家的利益,组织的利益,个人的幸福可以被牺牲掉,我们把这个称为理想。 我知道很多人的理想都是中五百万,我也不例外。这只能说明,我们的生活过得如此之粗糙,以致于你我在工作中找不到快乐,或在生活中得到的快乐不足以抵消工作带来的痛苦。而我们追求个人幸福的代价已是如此之高,高到我们如果竟然去追求个人幸福,很可能不为主流社会所接纳,成为衣食无靠的边缘人物。我们是个思想多么统一和谐的社会,可悲的是我们每个人又都同床异梦,各怀鬼胎。我们每个人都把问题推到体制身上,然后再堂而皇之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利用体制为自己牟利,美其名曰适应环境再改变环境,其实当我们这么想这么做的时候,环境根本变得更加糟糕。 我们太复杂了,我们的生活和追求太复杂了。我们的人生承载了太多的东西,我们的幸福被太多的东西包围和定义。我们在无奈中痛苦,在无奈中犯罪,在无奈中无奈。而看了《机器人瓦力》以后,也许,你只想做一个快乐的机器人。因为瓦力也面对太多太多的无奈,可是他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努力和渴望,他做到了,因为他足够简单。如果我是个理想主义者,那么老美中应该也有不少理想主义者,因为他们竟然拍出这样的片子来;不乏理想主义者的老美成为第一全国,是他们太聪明还是够简单? 反正,我只想做这么个快乐的机器人。 最喜欢瓦力的十个细节: 1 、对新奇的事物发出哇噢 ~~~ 的惊叹声 2 、用他的金属嗓子喊伊 ~~ 芙 ~~~ 3 、用他笨拙的身体,手里举着一个金属桶盖跳舞 4 、把他珍藏的宝贝拿出来给伊芙玩 5 、逢人就先向对方介绍自己瓦力 ~~ 6 、心里在纠结的时候,用他的金属手相互轻碰 7 、对伊芙穷追不舍 8 、有收集癖的瓦力收集各种各样的破烂,把钻石扔掉,保留装钻石的盒子 9 、害怕的时候把自己缩成一团,只露两个眼睛出来偷看 10 、笨手笨脚的拿着灭火器和伊娃在太空中跳舞
个人分类: 科幻世界|8787 次阅读|13 个评论
天赋体能?--体育·种族·文化·基因的是与非(连载之一)
songshuhui 2008-9-2 11:03
liunianlong 发表于2008-08-7 星期四 1:15 分类: 奥运 | | 这是一个关于关于体育社会学和体质人类学的综述,涉及到体育、种族、文化和基因、兴奋剂的多个方面,共20000余字,将分4-5部分连载完毕。引用的文献资料列于文后的拓展阅读部分,基本上按照在文中出现的顺序排列,但因为作者对资料数据有所编排,故未注明标号。作者已经确保所有引述的资料来源可靠,如有疏漏,敬请谅解并指出。 引子 日薄西山时,在起伏的山丘间,不时可见结伴而行的长跑队伍,余晖洒在黝黑的肌肤上,拉出一道修长的影子,时而拖在身后草尖,时而投射在峡谷对面的崖壁上。 这是肯尼亚西北小镇埃腾的经典场景。一个只有区区4000居民的弹丸之地,却因为诞生了大批长跑世界冠军而蜚声体坛。坐落在附近的圣帕特里克高中更是被誉为冠军摇篮,从这里走出过40多位世界冠军。 很多的长跑好手来自冠军之乡的贫苦人家,他们亲眼看到邻居因为体育而家境好转,遂而走上了长跑之路。对于他们来说,长跑几乎是改变贫穷的唯一出路,而发生在身边的鲜活事例,也不断给他信心和激励。自古以来,埃腾人的 交通基本靠跑 ,跑步早已融入他们的生活,成为必需的那部分。 在肯尼亚,长跑和人类的历史等长。作为人类祖先最早的聚居地之一,600万年前的肯尼亚高地已经活跃着双足动物的矫健身影。他们在高地草原简单求生,鬣狗可能是最大的竞争对手,因为两者都以长跑和耐力竞争猎物。当都市人等待上二楼的电梯时,可能难以想像人类远祖的耐力极限,更难以置信的是,这种能力可能仍然隐藏在我们的骨髓之中。墨西哥的拉拉木里人可以奔跑上百英里,追逐野鹿直到对方疲惫;肯尼亚高地部落的长跑才能至今仍然令人惊叹。 斗转星移,肯尼亚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深厚的长跑文化,成了炙手可热的长跑圣地。独特的非洲风情也吸引了无数的游客,一路陪伴着这些游客的,总有挥之不去的两个要素:壮观的峡谷景观、以及无处不在的长跑选手。 散布在东非大裂谷两侧的几十个训练基地规模不等,设施简陋是最大的共同点,但是世界各地的长跑运动员仍然趋之若鹜。2007年2月,中国田径队就曾在此集训,备战当年的大坂田径世锦赛。在山间随处可见的矫健身姿中,不乏周身名牌的欧洲人士,更多的则是赤脚上阵的本地青年。 他们中的很多都还不是专业运动员,但追逐世界冠军的梦想却从未动摇。在等待伯乐慧眼识珠的过程中,一切设施都只能就地取材,不过在他们看来,现有的一切都恰到好处:时隐时现的山间小路就是跑道;松软适中的泥土就是绝佳的运动跑鞋,踩上去温软而富有弹性。 面对竞争对手的奢华装备,他们从未有过妄自菲薄,他们知道:这些运动员千里迢迢赶来这里训练,肯定是在这里找到了他们所需要的东西。虽然说不出肯尼亚的具体优势,但他们显然已经意识到,土生土长的自己早已占尽先机。和可以共享的自然环境不同的是,他们坚信自己拥有任何名牌鞋履所不能赋予的优势--东非血统。 如果足球是黄色 这股看似狂妄的自信力并非夜郎自大,几十年来东非运动员在长跑领域的杰出成就铸就了他们的民族自信,同时也是动力之源。不包括障碍赛和公路赛,男子室外3000米以上的中长跑世界纪录共有15个,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这两个东非国家囊括了其中的11项。2004年男子3000米障碍赛的前20名有13名是肯尼亚选手;他们同时也囊括了2007年的大坂世锦赛该项目的前三名;毫无意外地,该次世锦赛上男女马拉松赛的冠军头衔也未旁落。虽然同样受过东非高原的洗礼,却只能在30名之后才能见到中国选手的身影。今年4月结束的柏林半程马拉松赛上,肯尼亚选手再次包囊男女冠军,保罗科斯盖创造了今年男子的第二好成绩,最好成绩则归属早前的埃塞俄比亚选手。 运动场上的荣誉不仅限于东非,在为数不少的体育项目中,黑色都位于成绩的顶峰。男子百米跑道是最不缺乏注意力的项目,而这里已经被黑人把持多年。1984-2004年的六届奥运会上,男子百米决赛起跑线上的48名选手,都是清一色的黝黑皮肤。2007年在安曼举行的第17届亚洲田径锦标赛,给全亚洲人们送来了一份大礼:卡塔尔选手弗朗希斯成为首位男子百米跑进10秒的亚洲运动员--可惜,他也是黑人。 黑色旋风掀起的运动狂潮,早已突破了跑道的限制。拳击项目一直被视为最具男性魅力的活动之一,从1937年到1964年之间,8位重量级拳王中有6位是黑人,拳击几乎成了黑人拳王的友谊赛--虽然只是拳头下的友谊。如果说拳击场上的个人英雄主义尚不具有足够的代表性,请移步球场。在以团队精神著称的大球项目中,黑人的成就同样令人叹为观止,他们不仅占据了现役NBA球员的七成以上,而且为我们奉献了最伟大的乔丹和数不胜数的精彩画面。篮球场上的空中技巧让人炫目,黑色礼花不断绽放;足球场上,黑人同样呼风唤雨,足底生花。绿茵场上黑人的驰骋宣威,只有白人足以与之比肩,难道这就是足球由黑白两色组成的原因?如果把足球改成黄色,黄种人可以有更大的作为吗? 巧合的是,在黄色的乒乓球项目中,黄种人恰恰占据了绝对优势。他们也在羽毛球、射击、举重、体操等项目上占得一席之地--如果不是占据绝对优势的话。在很多人心目中,体育版图被清晰地分成了三大色块,各有阵地,互相渗透。分析过大量竞赛数据后,我们不得不承认,不同人种的竞赛成绩确实存在明显差别,不过情况和我们的直观感受有所差异。在大局面上占据绝对优势的是白人,他们是大多数竞技运动的中流砥柱;黑人和蒙古人选择性地参加一些项目,并在某些项目中拔得头筹。问题是,体育项目的种族优势,在多大程度上由肤色决定?对于这个问题,人类学家的好奇心并不亚于芸芸众生。 人种正是人类学一以贯之的研究课题。人类学命运多舛,更曾误入歧途:在诞生之初,西方研究者着眼于原始部落,只为证明本族群的优秀。这种研究理念如今早已如弃敝履,但族群间的差异仍然是重要的研究课题,这些组成了人类多样性的重要部分。 肤色似乎是种族间最明显(虽然并非最大)的生物差异,以致成了我们名片上一个抹不去的重要头衔。因此体育场上的肤色差异,很自然地在人们心中烙下了深刻的烙印。关于如何认识这种差异,华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教授胡小明说:在早期以体能为主的竞技项目中,黑人和白人占据绝对优势;黄种人则主要在侧重技能的竞技项目中取得较好成绩。体质人类学家试图以数据为基础,揭开这些体育项目的种族优势之谜。 人类学和运动生理指标足以牵起体育和种族之间的红线吗?毫无疑问,运动员个体的竞技成绩显然和体质有关,而体质可以通过若干检测指标来量化,似乎是一个含义确定的研究对象。很多体质人类学家认为,种族之间的多项平均生理指标差别颇大,种族体质正是体育项目中种族优势的重要原因,或者至少是部分地。 新生儿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他们本是一张种族的白纸,被认为是说明种族之间先天体质差异的有利证据。弗里德曼Freedman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注意到,新生儿的运动力、肌肉弹性、情绪反应存在显著种族差异,而且也无法解释为 胎教 (如果真的存在胎教的话)的影响。例如,相对于高加索和美国人混血新生儿,中国和美国人的混血新生儿不轻易受噪音和运动的干扰,能更好地适应新的刺激和环境,并更快地自我安静下来。 类似的数据大量存在于加拿大科学家菲利普 洛旭庭在《种族、演化和行为--生命历史的远景》一书中。他对不同人种的体质差异做出了总结性的描述:相对于其他人种,黑人的臀部较窄,肩膀较宽,四肢更修长,脂肪更少(我们知道,这些特征都有利于身体的散热)。而相对更多的肌肉则像一匹大排量发动机,为身体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保证。其它数据指出,黑人不仅动力强劲,而且肌肉中的快肌纤维比例更高,这就使得黑人在速度类项目中占据了绝对优势--我们都知道,百米短跑的多数里程都是靠无氧呼吸来提供能量。 马力强大的肌肉发动机,还需要与之匹配的骨骼变速器。成年黑人骨骼中的无机质含量更高,平均密度比白人高出一成,因此也更为坚固。当在黑人血液中发现更高浓度的睾丸激素(比白人和黄种人高出3-19%)时,这些全身性的生理特征都变得可以理解。 众所周知,正是睾丸激素导演了男女两性的分野,它是塑造男性阳刚躯体的总工程师,强硬有力是它的工作作风,它倾向于形成更多的肌肉。类似睾丸激素的合成分子也是早期兴奋剂的主要有效成分,急功近利的运动员们以此来增强体力,提高成绩;同时也加厚自己的声带,摧毁自己和体育的尊严。 如果黑人真的拥有天然的兴奋剂补给,当我们面对自己的糟糕战绩时,似乎可以少些羞愧。不过,黑人的这种先天特质并不在所有运动项目中占优。修长的四肢显然不是举重的最佳体型,长长的四肢需要克服重力做更多的功,虽有高比例的快纤维提供爆发力,却仍旧得不偿失。黑人还存在着一个众所周知的弱项:游泳。 黑人很难在游泳项目中出类拔萃, 常见的推测是,较大的密度、较少的脂肪、以及较小的胸腔限制了他们在泳池中的表现,在克服浮力和屏气的问题上,他们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这个解释同样看上去完备而且令人信服--至少到目前为止。 看来,将体育的种族优势解释为体质差异,似乎是最为直观,而且也能站得住脚。所以,就算将足球刷上黄色油漆,郑智也不会因此成为英超巨星;就算没有黄色的王后,黄种人也占据了国际象棋的半壁江山,他们甚至还握住了所有的围棋子。 鉴于种族体质的现实差异,以及现代竞技体育过分追求的体能竞争。很多人忧心忡忡,他们认为,从民族体育内吸取营养,将是现代体育保持鲜活持久生命力的必经之路,当新的文化注入之后,体育的种族优势将被大大稀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标签: 奥运,体育,种族,基因,文化,进化,肤色,兴奋剂,统计学,相关性
个人分类: 奥运|944 次阅读|0 个评论
《沉思录》让谁沉思?
bookscent 2008-8-30 22:33
(转载自本人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4cb9a70100ahzd.html ) 英文meditation这个词有两次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次是听Sting演唱的《这个杀手不太冷》里的那首略显晦涩的歌曲Shape of My Heart,第一句就是He deals the cards as a meditation。歌词很有挑战性,害得我反复品嚼,一度欲罢不能。 再一次,就是今年《沉思录(Meditations)》一书的热卖。这一回,我是彻底看不懂了。不是书的内容看不懂,是何以热卖没搞懂。 我记得三联书店2002年出过一版,也是何怀宏教授译的,却没多少人知道。这次中央编译出版社一口气出了《沉思录》、《沉思录-中英双语典藏版》、《沉思录-青少版》多个版本,在各大书店都被摆在了明显的位置。出版社很善于赶趟儿,三联的自然也就再版了,甚至连梁实秋先生翻译的版本也出现了(江苏文艺出版社)。此外还有陕西师大版的《马上沉思录》等。同样的内容蜂拥而至,这样的景象在书界已是司空见惯。 中央编译版的《沉思录-中英双语典藏版》封面上有一行字:温总理读了百遍的案头书。这行字可不是放在腰封上、书签上或是什么附加材料上,而是真真地印在了封面上。看到这样的包装,我忽然想起在一期鲁豫有约里鲁豫坦诚敬告某位嘉宾的那句话:别拿总理说事儿!我觉得策划这本书的人是否也该沉思一下:这合适吗?领导人也能成为商业元素(和国际接轨?),也许只有中央编译社有这个底气。 不仅如此,在这行字的下面还有一句:每个人都会有需要读它的时候。这行字让我一阵恶心。把话说到极点是不负责任的商家惯用的伎俩,没想到在如此严肃的读物上也出现了。后来听说这句是从何老师的话里引出来的,我看了上下文,方才有些理解。 照这样看,策划者大概试图把这本书定位在大众励志读物上,这让我颇为困惑。问题是,从市场表现来看它还真的火了,这让我更加困惑。我本以为这种书应该是小众读物。我在想,读者的独立意识都到哪里去了?这么容易被忽悠?我实在看不出这本书对大众而言有多少可读性,让它承载类似普及或启蒙的重任恐怕谈不上。 说心里话,我觉得何老师的译文应属上乘,但我对诸如译文准确简练,优雅凝神的评价仍不敢苟同。作为两千多年前的古罗马帝王,马可奥勒留的原文我们不易看到也未必能看得懂,英文译本恐怕也不止一种,如今再转到中文,什么叫准确已经难以界定了。至于文笔,我看也不要期望能把它当成文学来读。这种古典作品,究竟有多少人有耐心去咀嚼它并且嚼得烂?网上已经有人在说看不太懂了。青少版当然读着省劲儿,但那已经不再是《沉思录》了。 我当然不否认这是一本好书,毕竟是伟人名著,密密麻麻的表述里满是真理和建言。杨绛先生在《走到人生边上》里写道: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的《自省录》(注:就是《沉思录》)是他和邻邦交战中写成的。我的《自问自答》是我和自己的老、病、忙斗争中写成的。在斗争中挣扎着写,也不容易。拉一位古代的大皇帝作陪,聊以自豪吧! 但是,宗教般的说教对自卑自责者是一种无上的精神营养,对不乏主见者不过是多余而分神儿的唠叨,而对凑热闹的却只能是一次走过场似的作秀。图书策划者非要不分高低地把大家都忽悠过来不可吗?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它被越来越多的跟风购买者扔到一个角落并逐渐淡忘的时候,您是否觉得,对一本好书而言,有时候畅销也是一种伤害,相互的伤害。 出版者大可以因为商业上的成功而窃喜,但要真以为自己为民众提升智慧做出了贡献,那可就是太过自作多情了。 今天中午,我在书店又看到中央编译社出的《道德情操论》,和《沉思录》一样的包装风格,封面也印上了一句话,一样的火爆并且字体更大:温家宝总理五次推荐的大师巨著。我当然还会翻翻看看,但这次仅仅是翻翻足矣。 下班的路上,我听着MP3,还是那首Shape of My Heart。Sting沧桑而不失细腻的嗓音配上优美的曲调,才是我当下的心情最需要的。 我一直觉得,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精神食粮,是多样性让我们的生活如此精彩。对于图书,在品种增长的同时,我们可否让每个品种都单纯一些、地道一些、独特一些,精英的归于精英,大众的归于大众,该厚的厚,该薄的薄,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一帮人用尽了智慧,结果却是让一些不伦不类的四不像充斥在我们的周围,甚至连严肃的话题也成了娱乐业的一部分。
个人分类: 开卷有益|3828 次阅读|2 个评论
诗:同情绪一同舞动的文字
bookscent 2008-8-30 22:22
(转载自本人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4cb9a70100a20t.html ) 有很多时候,某种情绪控制着我们。 喜悦,激动,悲愤,哀伤,等等。一声叹息,一句怨骂,或是一个夸张的动作,这些最为直接的抒发,总是缺乏力量。它们可以满足一个人的一个瞬间,却不能成全一群人的一段时间。 此刻,我们需要一种形式,将情绪传播。 如果不是汶川地震,很多人可能忘了,舞台上还有一种节目叫诗朗诵。看着演员们含泪吐字,我在想,为什么是诗歌?为什么在这样的时候,人们总是选择诗歌,而不是别的什么。 过去我从未产生过类似的疑问。是岁月,拉开了我与那些单纯事物之间的距离,让我不由自主,要去重新探究,重新审视。 细细品味,一切都不难理解。 首先,是诗的音乐性。歌曲和音乐总是能把我们带入一种情绪,或是用来寄托一种情感,其中的奥妙,甚至包括了生理上的要素。诗、歌、音乐、舞蹈,其起源之初是一体的,只是后来才彼此分家。诗,只剩下了文字,但依旧保留了节奏感和形式美,以及对意境的追求。抑扬顿挫,最能抒怀。 其次,是诗的快捷。七步之内能成佳作。创作之快,是散文小说之类或其他艺术形式所不能相比的。 再有,是诗的庄重。顺口溜、三句半等等,有诗的形式,却不过是轻浮自娱的游戏,难登大雅之堂,何谈去承载悲剧的重量。 当然,还有诗的通俗性。它不像交响乐那般晦涩,总是让未受训练的耳朵不知所云。它的意思就在它的文字里。诗是情绪被简单装裱后的外化,是由俗及雅的桥梁。 中国是多愁善感的民族,也是诗的国度。诗歌艺术之妙,独具一格。只可惜,今人 忙忙碌碌,哪有情志去享受。其实,那既不费时间,又简单易行。 我很怀念我中学时读过的流沙河写的那本《写诗十二课》,通俗明了、引人入胜,现已找不到这本书了。眼下正在读张有根、翟大炳合著的《中国诗歌艺术指南》(广西师大版2008年4月定价15元),只有15万字,35篇短文(自称是通往诗歌后花园的35条路径),易读易懂,值得推荐。
个人分类: 开卷有益|4538 次阅读|0 个评论
天赋体能?--体育·种族·文化·基因的是与非(连载之三)
墨人刘 2008-8-7 09:19
这是一个关于关于体育社会学和体质人类学的综述,涉及到体育、种族、文化和基因、兴奋剂的多个方面,共20000余字,将分4-5部分。引用的文献资料列于文后的拓展阅读部分,基本上按照在文中出现的顺序排列,但因为作者对资料数据有所编排,故未注明标号。作者已经确保所有引述的资料来源可靠,如有疏漏,敬请谅解并指出 天赋体能? ――体育文化基因的是与非(3) 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 Black or White 当我们用平均数来表示数据总体情况时,个性也随之消弥殆尽。而很多时候,被平均数丢弃的个性,往往具有更多的意义。平均重量相等的两箱苹果,整齐划一的那箱售价高昂,而参差不齐者只能送往罐头厂。人类基因组的成果告诉我们,决定种族差异的肤色只占据整个基因组的万分之一,更多的个人特质应该归因于种族内部的个体差异,有人说是85%--另一些人认为更高。 基因是细胞核内DNA上的小片断,由数量庞大的核苷酸以一定的顺序排列而成。虽然只有区区四种核苷酸,却足以使每个人的基因永不雷同。基因内部的核苷酸顺序就是个人的先天蓝图,每三个核苷酸对应着某个氨基酸,在译码员的帮助下翻译为多肽链,从而控制着人体的先天性状。这个过程和莫尔斯码的原理如出一辙。 继承自祖辈的基因决定了我们作为人本质,同时让我们独具特色,无可替代。基因把我们每个人都雕刻成了独一无二的橡皮图章,肤色也是图章的重要部分,不幸的是,这些特征被作为了种族分类的依据,哪怕它们只是人体所有特征的沧海一粟。 虽然在人种划分的问题上众说纷纭,但无一例外地,肤色都被作为区分种族的重要指标之一。早在三四千年前,古埃及画家就尝试用不同的色彩标示各色族人。发展到上世纪初,欧洲逐渐形成了如下的分类法:尼格罗人种(黑种人);高加索人种(白种人)和蒙古人种(黄种人)。这种分类法因为其简洁直观而广为流传。 作为一种分类尝试,人种这一概念本身并不具备任何破坏性。问题在于,趾高气昂的殖民者把种族与智力道德水平相联系,藉此对各地文化品头论足,以满足白人贵族那高眉骨下的仁厚心智。蒙古人种的浅黄皮肤和内眦赘皮表明他们狡猾而刻板(这对反义词用得堪绝);尼格罗人种的黑皮肤和厚嘴唇是更接近猿类的证明,而对黑猩猩的白皙皮肤和薄嘴唇这一事实置若罔闻。无论如何,这时的理论为后来的种族主义打下了理论基础,臭名昭著的纳粹和三K党成了人类最痛苦的集体记忆,其后遗症至今尚未完全消除。 出人意料的是,这个把人类历史搅得风声水起的名词,却立足于一块摇摇欲坠的基石。作为同一个物种,各人种的皮肤结构完全一致,所谓的肤色差别只是集中在厚度小于一毫米的表皮层中。表皮中黑色素密度越高,皮肤就越黑,和其它所有性状一样,影响黑色素浓度的原因来自于两个方面:基因和环境。这两者决定了在白黑之间存在一系列的过渡肤色,而不是像双眼皮一样全或无。 现在我们知道,有四对基因(共8个等位基因)插手了黑色素任务。简单说来,白人有8个使其具有浅肤色的b基因,黑人有8个相反效应的n基因,所有中间肤色都有x个b基因和8-x个n基因,b基因越多,肤色就越白。从其他血型系统得到的证据表明美国黑人大概有1/4的欧洲白人基因,也就是说决定肤色的8个等位基因都有1/4的可能是b基因,因此在2000万美国黑人中大概有几百人具有白色肌肤;同理,大概有20万人具有非洲创建者的纯粹黑色n基因。这是一个好消息,当我们发现子女肤色与父母大相径庭时,不用再满地找下巴了。 基因使得人体的天然肤色表现出至少八个等级,环境更是将肤色打造成为无级连续性状,就像身高等体质性状一般。肤色之所以在后天有如此之大的改变,是因为黑色素肩负着一项防护性的生理功能:紫外线光盾。在紫外线照射下,皮肤会合成更多的黑色素,以作防御。黑色素缺乏症患者对光线高度敏感,只能躲避一切光亮,所以荷兰人给他们起绰号叫Hakkerlaken,意即蟑螂--虽然刻薄恶毒,却也道出了怕光的本质。同等光照下,肤色较浅的高加索人患皮肤癌的比例比黑人高50倍,比日本人高4-12倍。 在椰子油和防晒乳广泛应用之前,人类祖先们只好以黑色肌肤来抵御强烈紫外线。生活在卡拉哈里沙漠深处的布须曼人提示了人类始祖的肤色。作为人类始祖的最可能的嫡系后裔,布须曼人呈现非常广阔的肤色范围,从一个小型的布须曼人群体中,我们就足以发现三大人种的肤色倾向。正如安德烈朗加奈在《种族之间不可调和的问题》一文中写道,如果选取南非人和布须曼人作为中间人,最白的北欧人可以直接过度到最黑的萨拉人。 但是,高密度的黑色素既是紫外线之盾,也是维生素D的克星,在抵御紫外线的入侵的同时,也阻挡了后者的合成之路。维生素D是人体必需的维生素之一,在钙质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却无法从食物中获得,只在阳光的照射下由胆固醇转变而来。过深的肤色阻碍了维生素D的转化,从而影响钙质吸收,甚至因此导致佝偻病--有数据表明低日照地区的黑人儿童更容易罹患维生素D缺乏症。 因此,当10万年前的气候变迁迫使人祖走向迁徙之路时,肤色这一生死攸关而且适应性极强的表层性状逐渐发生了缓慢但醒目的改变。随着光照的减少,皮肤较浅(即b等位基因较多)者更有优势,就有更多机会生育强健后代,进而增加整个群体的b基因的频率,最终使得整个群体的肤色较浅。高加索人种和蒙古人种的浅色肌肤就是由此而来。 肤色无论深浅都是适应自然的产物,其分离不过千代。虽说肤色是最明显,最容易比较的性状,但它极不稳定,而且充其量只占人体基因组的四千分之一,似乎与任何重要的生物性状都没有关联。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自于对最黑皮肤的认识。赤道附近的美拉尼西亚群岛、印度半岛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等地的居民有着最深的肤色,但无论如何难以将他们归入同一种族,因为他们除了肤色这一表观现象,其他分子学证据(如血型系统)都无法指向同一群体分支。 既然肤色如此肤浅,显然,任何只以肤色为标准的种族划分都不具有生物学意义。如果说以乳糖酶的持久性作为分类标准尚且有利于选择合适牛奶的话;以显而易见的肤色差异作为特征来区分种族,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肤色判定是如此的简便易行,然而我们是否有必要将职位、爱情、能力、智商、甚至喝茶的邀请都和对方肤色挂钩? 虽然现在的人类学家们早已不再这么做,但这一标准在人们心中却已根深蒂固。人种的概念起源于生物学的分类尝试,在最终被证明无功而返时,却早已在社会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痕。面对这些,我们唯有说 I m Not Going To Spend My Life Being A Color 。(我这辈子绝不为某种肤色而活,出自迈克杰克逊歌曲《black or white》) 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 镀金的基因 作为科学名词的种族和人种已经危机重重,是时候让它么回归纯粹社会学阵营了。我们一方面认同各族群文化在人类文明中的独特地位,同时也应该更坦然地面对体质上可能存在的客观差异,虽然这种体质差异极可能和体育优势无关。正如范可所言,对人群多样性的关注,应该达到对独立个体的尊重,而不是助长业已存在的不同群体人与人之间的互不信任。 无论如何,对于运动员个人而言, 种族优势 毫无意义。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哪怕周遭都是金灿灿的红富士,一只瘪三苹果仍然难逃作为有机肥的命运。竞技体育真正关心的,是如何将个人推上荣誉的最高峰,同时把国家集体(以及曾经的种族)荣誉附加其上。在这方面,运动员的个人天赋,远比种族的所谓平均体质特征更有价值。 难怪瓦里纳说:人种、肤色都没有关系,重要的是一个运动员的天赋。刘翔和我一样,都有着惊人的天赋,只要我们努力训练,就可以取得优秀的成绩。运动科学家竭力使后天训练更有效率,遗传学家们则想尽办法如何把地基打好--天赋才是他们的专注主题。 遗传学家们用基因还原了种族的社会学之身,同时也赋予了天赋全新的含义。双眼皮、AB血型、男性、黄皮肤、189厘米的身高这些天赋决定了刘翔之为刘翔,而更多人关心的是,刘翔的成功有多少源于天赋? 与其说天赋由上天注定,毋宁说是基因和环境的拉锯战;遗传度这个概念被用来描述基因对性状的控制程度。双眼皮、血型和性别等因素几乎完全由基因决定;而肤色、身高等数量性状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环境的影响,日光浴和牛奶所起的作用可能比基因还大。通过对比相同环境下个人对训练的应答程度,人们发现了难以用环境解释的差异,由此可知基因必定在体能上插了一脚。让人更感兴趣的是,哪些基因蹈了体能这趟浑水? 遗传学家们只好又一次搬出相关性这一武器,虽然它射程极短而且准度难料,总归聊胜于无。以大腿力量为例,两人之间运动成绩的相关性随着亲缘关系接近而迅速升高。无关亲族几乎毫不相关(相关系数0.08),收养关系因为环境相同有着0.12的相关性,亲子关系、异卵双生的相关系数更高,同卵双生(基因完全相同)则高达0.76。很显然,共享基因的增多为成绩相关性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个结论提示我们,如果你的立定跳远不达标,千万不要找自己的双胞胎兄弟顶替――对于裁判员这可真是个好消息。 双胞胎在运动方面的相似性也有着众多的直观证据。李小双兄弟可能是我们最熟悉的孪生兄弟,在雅典奥运会上,美国体操队的哈姆兄弟为团体夺银立下汗马功劳,新西兰的双胞胎斯文戴尔姐妹更是一举拿下女子赛艇双人双桨冠军。实在有必要在他们的金牌上刻上一副双螺旋。 更多类似研究铺垫了体能基因的红地毯。在有氧运动能力上,同卵双胞胎比异卵双胞胎有着更多的相似性。另一项关于肌肉运动能力的研究似乎开启了时空之门,让我们重回30多年前:24位大学男生的助跑跳远成绩与大学时的父亲高度相关。姚明能成为NBA现役最高球员,除了要感谢布拉德利(他在2006年退役,把这个高帽送给了姚明),其父母基因也功不可没--这对亚洲最高夫妻中的一员更曾是国家女篮队长。这些证据都暗示着,有运动基因在家族间流动。所以,如果可以的话,我更愿意在起跑之前查查对手的家谱,对于下面这位天才,翻查家谱更是必要。 芬兰越野滑雪运动员门蒂兰塔Eero Mantyranta的成功首次投射出运动基因的清晰背影。1937年出生的Mantyranta在六十年代所有滑雪赛事中出尽风头,在三届奥运会和两届世锦赛上共获得了十枚奖牌,其中包括5枚金牌。不说别的,这些奖牌的光总重量就超过二千克。如此惊人的成绩很自然地引起了很多人的怀疑,他们认为Mantyranta体内比常人多出的20%红细胞是兴奋剂所致。 三十年后,家族系谱调查才彻底洗脱了Mantyranta的嫌疑,14名与其有血缘关系的同辈表亲中,另有8人的红细胞数量同样超出常人。研究表明这种天赋来源于EPOR(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基因的变异,该变异导致了过多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合成,进而促进机体合成更多的红细胞。不过对于其他表亲来说,这多出的红细胞并无实际意义,反倒增加了阻塞血管的风险。幸而该突变的频率极低。 Mantyranta体内的红细胞倒是多得其所。越野、长跑等耐力项目都依靠肌肉的有氧呼吸来提供能量,而氧气从肺部到肌肉的过程,正是由红细胞来完成的,这些过多的红细胞偶然间成了制胜之道。
个人分类: 杂谈|6132 次阅读|0 个评论
天赋体能?--体育·种族·文化·基因的是与非(连载之二)
墨人刘 2008-8-7 00:00
这是一个关于关于体育社会学和体质人类学的综述,涉及到体育、种族、文化和基因、兴奋剂的多个方面,共20000余字,将分4-5部分。引用的文献资料列于文后的拓展阅读部分,基本上按照在文中出现的顺序排列,但因为作者对资料数据有所编排,故未注明标号。作者已经确保所有引述的资料来源可靠,如有疏漏,敬请谅解并指出。 天赋体能? ――体育种族文化基因的是与非(2) 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 统计学的玩笑? 当种族和体育试图联姻之时,另有人却拿着大剪刀随时准备棒打鸳鸯。后者的证据是,体育成绩上所谓的种群差异,根本就是子虚乌有,数据假象迎合了人们趣味,从而掩盖了真相。 视觉刺激往往比数据更让人印象深刻,直观感受常常排挤掉理性思考,金牌的耀眼光芒足以将理性和冷静拒之千里。体育对数字和纪录的狂热追求,致使人们将胜负无限扩大,哪怕金银牌的差距只有0.01秒。 请暂时忘记金灿灿的荣誉,也暂时让心理学的 晕轮 效应失效,现在来还原这毫秒之差的真正含义。单次竞赛的成绩差别,对于评价一个运动员的真正水平,到底有多大意义?翻开运动员的训练记录簿,你会发现,同一运动员的成绩起伏,远远大过这微不足道的0.01秒。99分和100分的差别固然存在,不过更多的是理想主义上的,而并非学习状况的完全表现。这些微小的组间差异本该淹没在组内数据之间,但我们却对此津津乐道,历史上无数的悲情英雄证明,唯金牌化在欠缺理性思考之余,同时损伤了体育的人文精神。 0.01秒的差距,可能源于幸运女神的一个小瞌睡,也可能是肆虐的流感病毒、赛前的一盘沙拉、冲刺时的丝毫松懈、墙角一只不识趣的闪光灯、面对特定对手的心理压力、甚至可能是计时误差无论如何,这些毫厘之差显然不是评价运动员体质的稳固根基,将由此导致的金银牌作为种族体质差异的证据,更是简单粗暴。 如果说人们对登顶成功之巅的狂热还可以理解的话,一个常用的统计学工具,却不经意间扮演了不太光彩的角色。相关性分析通过一系列复杂的计算公式,找寻两组数据是否产生关联。虽然计算公式让人头皮发麻,但电脑是安抚的绝佳梳子。几秒钟就可以整出一份长长报表,最后的相关系数那一栏告诉我们,体育成绩和种族体质之间确实存在相关性。黑人云集的田径场、清一色的白皮肤 飞鱼 、满眼黄色的小球运动就是抽象数据之外的直观明证。 很可惜,这个数据引起的误会,远比其提供的有用信息更多。在了解数据的深层含义之前,相关性分析揭示了数据之间可能的关系,然而这种直观和简便,却使得它有逐渐被滥用的倾向,尤其是当这个结论刚好和我们的主观感受相吻合时,往往使人过分信任。 对相关性最常见的认识偏差,在于轻易将其上升到因果关系,如果解释刚好又符合直观印象或已有观念,错误将会更为严重和难以察觉。诚然,当两组数据关联密切时,很可能是因果关系(太阳升降与光照强弱);但也可能是同一事件引起的两个结果(公转周期引起南北半球季节反差);也可能是两个事件共有某些信息(长夜与高犯罪率);甚至可能毫无意义(白天时长与夜晚时长)。 如果在同一张图表上的分别画出月度煤炭消耗量和老年人死亡率曲线,将会发现这两条曲线高度平行,这说明两者之间存在较大相关性。但是,是否可以通过减少煤炭消耗来降低老年人的死亡率?在能源部和社保局合并之前,恐怕得先问过气象局的意见。 和寻找相关性相比,确定原因往往复杂得多,这需要控制变量进行反复实验。在结果出炉之前,为保险起见,当我们试图将优势项目与种族挂钩时,千万不要忘记审视一番别的可能。而竞技场上的肤色更替现象,似乎为解释体育成绩的种族优势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 竞技场上的肤色更替 面对这些枯燥的学理说教,你可能早就不耐烦了,此时你最可能的动作就是,指着百米起跑线上那一长溜的黑色身影大叫Shut up。 不过,如果你指着的是60年代的电视节目,画面恐怕会让你大吃一惊。1960-1984年的七届奥运会上,100-400米短跑项目的黑人冠军只是稍微过半;而在黑人基普恺特坚守800米世界纪录之前,这个纪录已经被白人保持了十多年。很显然,如果选取不同的统计时段,统计结果将和直观印象大相径庭。这不是数学老师的问题,而是因为对数据的不同处理很容易导致不同的结果,况且当这些数据和我们的直观印象有所出入时,很容易造成选择性失明--尤其在偏见已经先入为主、根深蒂固时。 哪怕是同一运动项目,优势族群可能也因时而异,这才是真正的历史。在中国人崛起之前,乒坛一直是欧洲人的天地;在威廉姆斯姐妹一统网坛的前后,白人仍是网坛的主流而最具代表性的 肤色轮替 ,当数百年来的拳坛变幻。 自约翰逊以后,整个拳坛已经被黑人霸占了整整一百年,这一素材甚至已经作为常识为人所接受。但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白人又开始重掌拳坛帅印。现在的重量级拳王中,拉曼的黑色身影甚至比克里钦科兄弟的博士学位更显另类。身为乌克兰巨人,克里钦科兄弟不仅拳技出众,而且都是饱学之士。WBA重量级冠军瓦卢耶夫更是有史以来最高的拳击选手,唐金赞其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在连续卫冕三次之后才首尝败绩;而胜者也是一名白人选手。白人在拳坛的重新崛起,已经成了不可逆转的潮流。 拳击场上的肤色轮替,表现在黑人在20世纪初崛起并霸占拳坛,以及本世纪初在东欧白人面前黯然失色。如果我们的眼光和肤色一般浅薄,难免会心生纳闷,为何同为高加索人种的美国白人,丝毫不见重新崛起于拳坛的迹象? 过分关注种族与体育表面上的相关性,极易让我们错过更深层次的原因。鉴于国家和种族之间具有相当的重叠,表面上的种族优势,很可能只是国家优势的一种表象,而后者显然具备更多的社会文化成分。以国家社会因素来解释体坛上的 种族优势 ,并不比强调种族体质更难理解--如果不是更有说服力的话。 拳击台上变幻的大王旗,既有肤色、血汗、牙齿的痕迹,背后更是摇曳出经济和文化影子。现代拳击发源于英国,分为业余拳击和职业拳击,虽然竞赛规则迥异,但业余拳击的兴衰却可折射出社会因素在拳击台影响力变化。 美国一直处在现代拳击的中心地带,1904年的美国圣路易斯奥运会上,拳击首次作为正式比赛项目(属于业余拳击)入选(显然有东道主的功劳),44名参赛选手全部都是美国籍。当时美国黑人开始在经济社会领域崭露头角,但在严重的职业歧视面前,贫穷而缺乏教育的黑人青年获得好职位的机会渺茫,风光、奢华、而且相对公平的体育竞技常成了他们改善状况的最佳出路。媒体的报道更是推波助澜,鼓动了更多的黑人青年投身其中。这些也是很多肯尼亚青年踏上长跑之路的原因,不过美国黑人更多地倾向于拳击和球类运动,事实上,这也是获利最丰的项目--如果能够在微乎其微的机会中出人头地的话。 和职业拳王的肤色轮替几乎同步,也是整整一百年后,在雅典奥运会上,美国拳击手的风头早已被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等运动员抢尽。这种现象至少说明,中亚地区的拳击运动正在迅速发展,而且在与美国拳击届的文化交流中,表现出几乎势不可当的强势。如果将文化与经济当做体育的主心骨,只把肤色看作社会问题的表现,问题将迎刃而解。 和拳击届白人的重新雄起不同,直至目前,短跑仍然还是黑人的天下,更准确的说,短跑仍然是美国黑人的天下。过去六届奥运会中,男子400米的十八枚奖牌中,美国人拿走了其中的十三枚;他们创造了男子110米栏之外所有短跑世界纪录;在雅典奥运会的男子百米跑道上,固然所有决赛选手都是黑皮肤,但 美国派 更为强大,除了冠军加特林之外,另有两位美国选手也进入了前五名。美国的女子短跑同样不逞多让,从1984年到2000年的五届奥运会中,黑人女选手,确切地说是美国黑人运动员在女子百米中取得了五连冠。仅有的一次桂冠旁落发生在2004年的雅典,居然败给了白人选手--以0.03秒之差。 美国在短跑项目上的垄断优势形成已久,世界上大多数短跑好手都和美国有着深厚渊源,即便不是美国国籍,也在美国经受过长期的训练当黑人因为上述社会原因成为美国的短跑中坚时,自然也屹立在了世界的顶峰。考虑到美国人在大多数体育项目中的集团优势,黑色肌肤或许不再是问题的根本。 因此,当我们看到相同肤色的不同族群却在优势项目上大相径庭时,或许不再需要惊诧莫名。肯尼亚运动员虽然耐力极佳,但足球水平却一直不见长进。肯尼亚的长跑好手大多来自高地部落,而擅长短跑的西非黑人在长跑项目上却无所作为。日本运动员创造了8项田径世界纪录,同为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选手,只有区区二项入帐;反之亦然,当中国的国球选手们将所有世界冠军悉数收归囊中时,日本乒乓球手却仍将夺牌作为目标这一长串的数据对比表明,在解释这种优势体育项目的差异时,国家因素似乎比人种更为有效,这正是因为前者包含了更多的社会含义。 文化与社会环境对体育项目中的种族优势的影响,比我们想像的更大。正因为如此,中国田径队制定了走出去、请进来的战略,从2004年起定期派遣中长跑队和短跑队前往肯尼亚和美国受训。除去设备、地理环境等因素,在当地体育文化中进行现场取经肯定具有积极意义的。虽然花费巨资的效果仍有待观察,但这种行为本身就表明了行政部门对该项目的重视,长此以往,好成绩似乎是必然的。 不过,疑问仍然存在:即便种族体质和体育的相关性被夸大了,同时承认优势项目中的社会因素,人种和体质的效应仍然未被完全排除。很多人认为,黑人不适宜参加举重和游泳,这一点就可以从体质的角度得到充分的解释。是的,我们常常以四肢修长来分析其善跑的优势和举重之不利,而用密度较大来解释黑人在泳池中的劣势,这些直观的解释可以说是体质人类学上的经典解释。不过现在却需要更多的思考,不仅因为其论证已经被上文证明存在严重问题,而且论点和论据也开始动摇。 20年以前,唐纳Tanner分析了奥运会田径比赛运动员的相对腿长(坐高身高比),发现相对腿长在不同运动项目中差异明显,而参加同类项目的运动员中不存在种族差异;链球和跳高运动员最长,而马拉松、500米、100米和摔跤运动员的相对腿长最短。马拉松名列最后,你吃惊吗? 正如不同运动专项之间的差异往往掩盖了种族间的平均体型差异,同一运动专项也能轻易抹杀种族间莫须有的体质差别。因为同一项目的运动员往往会倾向于某种有利体型,哪怕他们有着截然不同的肤色和头发。我相信,只要注重选拔符合举重体型的运动员,黑人在举重台上大放异彩也并非全无可能,他们需要的只是时间。 泳池也并非黑人冠军的禁地。早在1988年,苏里南的內斯蒂成为了世界上首位黑人游泳奥运会;雅典奥运会上,津巴布韦的黑人选手考文特里独得三枚游泳奖牌,还包括一面200米仰泳的金牌;靠海的南非选手在泳池中大爆冷门,一举拿下4100米自由泳接力赛金牌,这也是非洲历史上首枚男子游泳奥运金牌,我相信这绝对不是最后一枚。 在这些金牌面前,黑人不适合游泳项目的谣言不攻自破,其实在此之前,那些一贯被视作合理的解释数据就已饱受质疑。美国生理学家早就发现,大学生游泳运动员的身体密度大于同样年龄的大学生(显然和肌肉骨骼的强壮程度有关)。可见,将糟糕的游泳成绩与身体密度挂钩,恐怕难脱主观臆断的嫌疑--更何况众多的非洲国家连饮水都存在困难。上文提到了苏里南位于加勒比海岸,南非则以好望角出名,即便是内陆国家津巴布韦也有着广阔的水域--这正是其国徽上蓝白条纹的来由。 看来,要想让种族体质和优势体育项目联姻,还有不少礼数未曾过关。体育场上的种族优势是否真的如此巨大,仍然争议颇多;即便存在,社会文化因素似乎比种族更有说服力。 正如在希特勒眼皮底下的尽掠四面金牌的欧文斯,2004年,刘翔和瓦里纳分别在110米栏和400米跑道上夺尽人们眼球。虽然黑色闪电换成了黄色和白色,这对双子星仍然让优势项目种族论者坐立不安。
个人分类: 科学魔鬼词典|6415 次阅读|0 个评论
天赋体能?--体育·种族·文化·基因的是与非(连载之一)
墨人刘 2008-8-6 23:57
这是一个关于关于体育社会学和体质人类学的综述,涉及到体育、种族、文化和基因、兴奋剂的多个方面,共20000余字,将分4-5部分。引用的文献资料列于文后的拓展阅读部分,基本上按照在文中出现的顺序排列,但因为作者对资料数据有所编排,故未注明标号。作者已经确保所有引述的资料来源可靠,如有疏漏,敬请谅解并指出。 天赋体能? ――体育种族文化基因的是与非(1) 引子 日薄西山时,在起伏的山丘间,不时可见结伴而行的长跑队伍,余晖洒在黝黑的肌肤上,拉出一道修长的影子,时而拖在身后草尖,时而投射在峡谷对面的崖壁上。 这是肯尼亚西北小镇埃腾的经典场景。一个只有区区4000居民的弹丸之地,却因为诞生了大批长跑世界冠军而蜚声体坛。坐落在附近的圣帕特里克高中更是被誉为冠军摇篮,从这里走出过40多位世界冠军。 很多的长跑好手来自冠军之乡的贫苦人家,他们亲眼看到邻居因为体育而家境好转,遂而走上了长跑之路。对于他们来说,长跑几乎是改变贫穷的唯一出路,而发生在身边的鲜活事例,也不断给他信心和激励。自古以来,埃腾人的 交通基本靠跑 ,跑步早已融入他们的生活,成为必需的那部分。 在肯尼亚,长跑和人类的历史等长。作为人类祖先最早的聚居地之一,600万年前的肯尼亚高地已经活跃着双足动物的矫健身影。他们在高地草原简单求生,鬣狗可能是最大的竞争对手,因为两者都以长跑和耐力竞争猎物。当都市人等待上二楼的电梯时,可能难以想像人类远祖的耐力极限,更难以置信的是,这种能力可能仍然隐藏在我们的骨髓之中。墨西哥的拉拉木里人可以奔跑上百英里,追逐野鹿直到对方疲惫;肯尼亚高地部落的长跑才能至今仍然令人惊叹。 斗转星移,肯尼亚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深厚的长跑文化,成了炙手可热的长跑圣地。独特的非洲风情也吸引了无数的游客,一路陪伴着这些游客的,总有挥之不去的两个要素:壮观的峡谷景观、以及无处不在的长跑选手。 散布在东非大裂谷两侧的几十个训练基地规模不等,设施简陋是最大的共同点,但是世界各地的长跑运动员仍然趋之若鹜。2007年2月,中国田径队就曾在此集训,备战当年的大坂田径世锦赛。在山间随处可见的矫健身姿中,不乏周身名牌的欧洲人士,更多的则是赤脚上阵的本地青年。 他们中的很多都还不是专业运动员,但追逐世界冠军的梦想却从未动摇。在等待伯乐慧眼识珠的过程中,一切设施都只能就地取材,不过在他们看来,现有的一切都恰到好处:时隐时现的山间小路就是跑道;松软适中的泥土就是绝佳的运动跑鞋,踩上去温软而富有弹性。 面对竞争对手的奢华装备,他们从未有过妄自菲薄,他们知道:这些运动员千里迢迢赶来这里训练,肯定是在这里找到了他们所需要的东西。虽然说不出肯尼亚的具体优势,但他们显然已经意识到,土生土长的自己早已占尽先机。和可以共享的自然环境不同的是,他们坚信自己拥有任何名牌鞋履所不能赋予的优势--东非血统。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如果足球是黄色 这股看似狂妄的自信力并非夜郎自大,几十年来东非运动员在长跑领域的杰出成就铸就了他们的民族自信,同时也是动力之源。不包括障碍赛和公路赛,男子室外3000米以上的中长跑世界纪录共有15个,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这两个东非国家囊括了其中的11项。2004年男子3000米障碍赛的前20名有13名是肯尼亚选手;他们同时也囊括了2007年的大坂世锦赛该项目的前三名;毫无意外地,该次世锦赛上男女马拉松赛的冠军头衔也未旁落。虽然同样受过东非高原的洗礼,却只能在30名之后才能见到中国选手的身影。今年4月结束的柏林半程马拉松赛上,肯尼亚选手再次包囊男女冠军,保罗科斯盖创造了今年男子的第二好成绩,最好成绩则归属早前的埃塞俄比亚选手。 运动场上的荣誉不仅限于东非,在为数不少的体育项目中,黑色都位于成绩的顶峰。男子百米跑道是最不缺乏注意力的项目,而这里已经被黑人把持多年。1984-2004年的六届奥运会上,男子百米决赛起跑线上的48名选手,都是清一色的黝黑皮肤。2007年在安曼举行的第17届亚洲田径锦标赛,给全亚洲人们送来了一份大礼:卡塔尔选手弗朗希斯成为首位男子百米跑进10秒的亚洲运动员--可惜,他也是黑人。 黑色旋风掀起的运动狂潮,早已突破了跑道的限制。拳击项目一直被视为最具男性魅力的活动之一,从1937年到1964年之间,8位重量级拳王中有6位是黑人,拳击几乎成了黑人拳王的友谊赛--虽然只是拳头下的友谊。如果说拳击场上的个人英雄主义尚不具有足够的代表性,请移步球场。在以团队精神著称的大球项目中,黑人的成就同样令人叹为观止,他们不仅占据了现役NBA球员的七成以上,而且为我们奉献了最伟大的乔丹和数不胜数的精彩画面。篮球场上的空中技巧让人炫目,黑色礼花不断绽放;足球场上,黑人同样呼风唤雨,足底生花。绿茵场上黑人的驰骋宣威,只有白人足以与之比肩,难道这就是足球由黑白两色组成的原因?如果把足球改成黄色,黄种人可以有更大的作为吗? 巧合的是,在黄色的乒乓球项目中,黄种人恰恰占据了绝对优势。他们也在羽毛球、射击、举重、体操等项目上占得一席之地--如果不是占据绝对优势的话。在很多人心目中,体育版图被清晰地分成了三大色块,各有阵地,互相渗透。分析过大量竞赛数据后,我们不得不承认,不同人种的竞赛成绩确实存在明显差别,不过情况和我们的直观感受有所差异。在大局面上占据绝对优势的是白人,他们是大多数竞技运动的中流砥柱;黑人和蒙古人选择性地参加一些项目,并在某些项目中拔得头筹。问题是,体育项目的种族优势,在多大程度上由肤色决定?对于这个问题,人类学家的好奇心并不亚于芸芸众生。 人种正是人类学一以贯之的研究课题。人类学命运多舛,更曾误入歧途:在诞生之初,西方研究者着眼于原始部落,只为证明本族群的优秀。这种研究理念如今早已如弃敝履,但族群间的差异仍然是重要的研究课题,这些组成了人类多样性的重要部分。 肤色似乎是种族间最明显(虽然并非最大)的生物差异,以致成了我们名片上一个抹不去的重要头衔。因此体育场上的肤色差异,很自然地在人们心中烙下了深刻的烙印。关于如何认识这种差异,华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教授胡小明说:在早期以体能为主的竞技项目中,黑人和白人占据绝对优势;黄种人则主要在侧重技能的竞技项目中取得较好成绩。体质人类学家试图以数据为基础,揭开这些体育项目的种族优势之谜。 人类学和运动生理指标足以牵起体育和种族之间的红线吗?毫无疑问,运动员个体的竞技成绩显然和体质有关,而体质可以通过若干检测指标来量化,似乎是一个含义确定的研究对象。很多体质人类学家认为,种族之间的多项平均生理指标差别颇大,种族体质正是体育项目中种族优势的重要原因,或者至少是部分地。 新生儿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他们本是一张种族的白纸,被认为是说明种族之间先天体质差异的有利证据。弗里德曼Freedman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注意到,新生儿的运动力、肌肉弹性、情绪反应存在显著种族差异,而且也无法解释为 胎教 (如果真的存在胎教的话)的影响。例如,相对于高加索和美国人混血新生儿,中国和美国人的混血新生儿不轻易受噪音和运动的干扰,能更好地适应新的刺激和环境,并更快地自我安静下来。 类似的数据大量存在于加拿大科学家菲利普 洛旭庭在《种族、演化和行为--生命历史的远景》一书中。他对不同人种的体质差异做出了总结性的描述:相对于其他人种,黑人的臀部较窄,肩膀较宽,四肢更修长,脂肪更少(我们知道,这些特征都有利于身体的散热)。而相对更多的肌肉则像一匹大排量发动机,为身体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保证。其它数据指出,黑人不仅动力强劲,而且肌肉中的快肌纤维比例更高,这就使得黑人在速度类项目中占据了绝对优势--我们都知道,百米短跑的多数里程都是靠无氧呼吸来提供能量。 马力强大的肌肉发动机,还需要与之匹配的骨骼变速器。成年黑人骨骼中的无机质含量更高,平均密度比白人高出一成,因此也更为坚固。当在黑人血液中发现更高浓度的睾丸激素(比白人和黄种人高出3-19%)时,这些全身性的生理特征都变得可以理解。 众所周知,正是睾丸激素导演了男女两性的分野,它是塑造男性阳刚躯体的总工程师,强硬有力是它的工作作风,它倾向于形成更多的肌肉。类似睾丸激素的合成分子也是早期兴奋剂的主要有效成分,急功近利的运动员们以此来增强体力,提高成绩;同时也加厚自己的声带,摧毁自己和体育的尊严。 如果黑人真的拥有天然的兴奋剂补给,当我们面对自己的糟糕战绩时,似乎可以少些羞愧。不过,黑人的这种先天特质并不在所有运动项目中占优。修长的四肢显然不是举重的最佳体型,长长的四肢需要克服重力做更多的功,虽有高比例的快纤维提供爆发力,却仍旧得不偿失。黑人还存在着一个众所周知的弱项:游泳。 黑人很难在游泳项目中出类拔萃, 常见的推测是,较大的密度、较少的脂肪、以及较小的胸腔限制了他们在泳池中的表现,在克服浮力和屏气的问题上,他们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这个解释同样看上去完备而且令人信服--至少到目前为止。 看来,将体育的种族优势解释为体质差异,似乎是最为直观,而且也能站得住脚。所以,就算将足球刷上黄色油漆,郑智也不会因此成为英超巨星;就算没有黄色的王后,黄种人也占据了国际象棋的半壁江山,他们甚至还握住了所有的围棋子。 鉴于种族体质的现实差异,以及现代竞技体育过分追求的体能竞争。很多人忧心忡忡,他们认为,从民族体育内吸取营养,将是现代体育保持鲜活持久生命力的必经之路,当新的文化注入之后,体育的种族优势将被大大稀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个人分类: 杂谈|9309 次阅读|1 个评论
今天您拆了吗?
考槃在涧 2008-7-28 11:32
周六老婆跟我说,周日我们出去玩吧,成天对着淘宝网店,眼睛里直淡出鸟来。她先要去看海洋馆,一查票价 120 元 / 人,有点肉疼,再想肯定人山人海,鱼没看成看一堆背和屁股。 我说,我们去后海划船吃爆肚张吧。同为吃货的老婆自然愉快的同意了。 周日早上我放弃睡懒觉的机会,起了个大早(其实也快 9 点了),杀奔后海。才发现爆肚张已被夷为平地!心中的郁闷实在无以复加,后海如云的美女也再难提起我们的兴致。 虽然早就知道爆肚张迟早要被拆,但还是没想到这郁闷来得如此之快,居然没有等到最后一吃。 话说这老北京的城墙、四合院,已经被我们这帮不肖子孙拆得差不多了。当年平津战役花了多少智慧和武功把北京的风貌保护下来,没想到它们没有毁于炮弹竟然毁于观念。 意识形态的年代,它们毁于破四旧的观念;经济发展的年代,它们毁于 GDP 的观念。连曹雪芹故居、纪晓岚故居都敢拆掉的民族,没什么不可以破坏掉的。 克林顿说北京如果想变成纽约, 100 年就可以;但要把纽约变成北京, 1000 年也做不到。我一直认为克林顿这话说得漂亮,可惜建设者们显然不这么认为。所有挡在 GDP 面前的拦路虎,都必须去掉;所有挡在形象工程面前的拦路虎,都必须去掉。再过十年有人问我们什么是北京的时候,也许我们只有让他们去故宫博物院看看照片。 中国人这群东西真是很奇怪,拼命把实物毁掉,却把照片裱起来奉为珍宝。说了 100 年的批判继承,哪些东西应该批判,哪些东西应该继承大家还是没有搞清楚。 官本位、二奶这些透着棺材里腐尸味的东西如今死灰复燃,而自己的特色小吃却濒临失传。透过后海的柳条,竟然和西湖有几分神似,少了柳条背后那些红墙碧瓦,这还是后海么?那些在酒吧里小资的红男绿女们,你们又渡过了什么样的北京一夜呢? 后来在国家宗教局旁边的宗文书店买了不少书,其中一本是美国人写的中国隐修的道、佛修行者的书,这是一本非常翔实而图文并茂的书,当然要买下。我只是很奇怪,为什么这么中国的东西竟然要外国人来写?我们自己的学者们在做什么?我们的出版社们为什么不能出版这些书? 后来我们长途跋涉去了九门小吃,除了豆腐脑给了点惊喜外,爆肚、羊杂汤都很不好吃。一盘肚仁要 40 元,摆明了是要宰外地和外国游客的。花了钱没有吃到最好吃的,也许首都的形象就是贵而无品? 这一周北京总是灰蒙蒙的,难怪外国运动员叫嚣着要戴口罩。单双号实行了,街上的车少了些,该堵的地方还在堵;仍然有不少车冒天下之大不韪在单日开出双号车。拆来拆去,挖了又填的北京一切是那么地和谐。 我狠狠地拆开新买的书的塑封,心里想,总是要拆了才能看到内容的。 也许是吧,那么,今天您拆了吗? 以下所有图片均来自 大众点评网 非常好吃的烧饼 我最爱的羊杂汤 爆牛百叶 爆肚仁 陈昇: 北京一夜 女 : 不想再问你你到底在何方 不想再思量你能否归来么 想着你的心想着你的脸 想捧在胸口能不放就不放 男 :one night in beijing 我留下许多情 不管你爱与不爱都是历史的尘埃 one night in beijing 我留下许多情 不敢在午夜问路怕走到了百花深处 女 : 人说百花的深处住着老情人缝着绣花鞋 面容安详的老人依旧等着那出征的归人 男 :one night in beijing 你可别喝太多酒 不管你爱与不爱都是历史的尘埃 one night in beijing 我留下许多情 把酒高歌的男儿是北方的狼族 女 : 人说北方的狼族会在寒风起站在城门外 穿着腐锈的铁衣呼唤城门开眼中含着泪 男 : 呜 我已等待千年为何城门还不开 女 : 呜 我已等待了千年为何良人不回来 合 :one night in beijing 我留下许多情 男 : 不敢在午夜问路怕触动了伤心的魂 合 :one night in beijing 我留下许多情 男 : 不敢在午夜问路怕走到了地安门 女 : 人说地安门里面有位老妇人犹在痴痴等 面容安详的老人依旧等着那出征的归人 男 :one night in beijing 你可别喝太多酒 走在地安门外没有人不动真情 合 :one night in beijing 你会留下许多情 不要在午夜问路怕触动了伤心的魂 ( 人 ) 男 : one night in beijing one night in beijing 女 : 不想再问你你到底在何方 不想再思量你能否归来么 想着你的心想着你的脸 想捧在胸口能不放就不放 男 :one night in beijing 你会留下许多情 不敢在午夜问路怕触动了伤心的魂
个人分类: 入世|5553 次阅读|12 个评论
倚箫傍妆台,情浓化不开
考槃在涧 2008-7-18 14:21
这里是张维良的视频 傍妆台 琴和箫历来是传统文人的两件至宝,很多文人既会弹琴,又会吹箫。当然,我这里的文人并不是现在大家心中的文人。我们知道,小姐在古代真的是指那些贞静娴淑、秀丽端庄的大家闺秀,今天指什么不言而喻;而文人在古代真的是指那些才华横溢、傲骨铮铮的风流雅士,今天在大家眼里早已变了发酸发臭发骚了。也许一个东西放两千年而没有引入新的内涵总会变质,可惜文化不能冰冻;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为传统文化引入新的活力才是保质保鲜的王道。 接着谈箫。箫以 3-5 年以上老竹制成,除吹口处保留竹节外,其他竹节全部打通。传统箫为六孔,今天的主流箫是八孔,以 G 调和 F 调为主。箫的音色深沉含蓄,柔媚婉转,恬静淡远,音量虽小但穿透力强。我中学时在楼顶上吹,和着月色的箫声直可传出三里,在四下绵延的丘陵中回荡。 箫以竹制且硕长通透,正好是古代文人的写照:中通外直,身形修长,含蓄浑厚,独立特行,虽不闻达于世中,却传世久远。然而我们往往对箫有诸多误解,就像我们对文人、哲学家和科学家有诸多误解一样;也许对卓越的误解是永恒的,我们只能理解那些在我们眼前的蝇营狗苟,而忽视了夜空中的皎皎明月。 苏轼在《前赤壁赋》中说,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轼在这里描写出了箫的特点,可是也把箫的音色写得太悲了;其实大多数时候箫是秉承了中国音乐的传统: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箫太悲太冷,这差不多也是多数人的理解,因此似乎更多人更爱笛子一些。 我喜欢在重庆家里几个幽深的山谷里吹箫,那种天地间只剩下自己、山河和不绝于耳的箫音的感觉,真是难以用文字来言说。你成了一棵松树,风过了你婆娑;你是一抔清泉,风过了你涟漪 现在在北京,离政治近了,离自然远了;离经济近了,离心情远了;离地位近了,离清风远了,是的,你再也找不到那种天地人一体的感觉了。 这就是我经常去吹箫的两个地方,从镇上大约要走 30 分钟: 中国音乐的很大一个问题就是传承,可能这个问题存在于中国文化的每一个领域,只是由于音乐的特殊性,使得民族音乐的传承遇到了更大的问题。我不知道秦始皇焚书具体焚了哪些书,其中有没有音乐曲谱,但我相信被杀掉的儒生中也有不少精通音乐的人,而他们会的曲子多半有些就失传了。 我以前文中提到过嵇康,还好广陵散并没有真的失传,但我们今天听到的广陵散实际上也是打谱之作,是否跟原曲拟合已不得而知。中国音乐、中国文化就在这些杀戮、烧书中不断推倒从来。箫曲流传下来的真的不多,这让我们这些爱箫的人十分郁闷。古琴我们有几十本琴谱,然而箫呢?大家熟知的不外是苏武牧羊、平沙落雁、妆台秋思等,而后两首曲子还是同古琴乃至笛子分享的,虽然各有特色,但并不能说是箫的代表曲。 还好我们有箫王张维良 ,他把很多曲子从故纸堆里吹出来,把其它器乐的精华移植过来,把现代音乐的灵魂融合过来,极大丰富了箫的表现力和文化张力。移植的曲目包括我们熟知的刘天华的二胡曲《良宵》,他甚至还把古琴曲《流水》移植为箫曲! 你听到的这首《傍妆台》其实是明代四首工尺箫谱《傍妆台》、《耍孩儿》、《苏州歌》和《清江引》连缀而成,四者皆是曲牌 名。看着这个名字是不是有点遐想翩翩? 很多时候我们只知道古代文人忧国忧民的一面,忘了他们治国平天下的前提是齐家。我们既不缺乏孟光接了梁鸿案这样举案齐眉的互相尊重与孺慕 ,也不缺乏张敞为缺了眉毛的老婆画眉这样的情调与小资 。而这首《傍妆台》听起来就像是丈夫守在爱妻的梳妆台旁边,看她妆扮的妩媚,甚至,为她轻拢一头秀发。 张维良把这四首箫曲一统为《傍妆台》后,从一开始就为这首曲子注入了妩媚和温柔。起句 562 351 23 6 12 5 ,每个音都是那么的圆润细腻,张维良把箫的技巧运用得出神入化,倚音、叠音、颤音,短短的四个小乐句就把那种二人世界的温馨表现得淋漓尽致。 曲子一开始舒缓而沉稳,仿佛美丽的妻子对镜整理自己如云的青丝,丈夫则在一边默观;也许是被妻子的优雅所感染,丈夫轻轻的从妻子手中接过梳子,开始给妻子梳头,音乐到了这里也开始变得轻快,仿佛是两个人心里默契地流过的那股暖流。音乐进到ⅰ 653 532 51 6 这个乐句时,张维良在ⅰ这个高音上轻轻的奏了一个上行的滑音,仿佛是一块石头投到心里激出来的小涟漪,就像是两人在镜中对视的目光产生了火花,心中喜不自胜一般。音乐越来越轻快,发展 到ⅰ 53 ⅰ 56532121 6 123532 这个乐句的时候,那种柔媚也就到了高潮,仿佛是妻子被丈夫的体贴感动,又轻轻地回眸一笑,抓住了丈夫的手,瞬间那种温情和爱意被推到了极致。音乐又渐渐转为平淡,仿佛是两人各自咀嚼久久停留在心中的那种淡淡的馨香,久久不会隐去 在反复重温心情中,音乐拉上了窗帘 在ⅰ 56532121 6 这个乐句中的ⅰ张维良看来是用了花舌的技巧,这个技巧在笛子上常用,箫中则极少用,因为极难用。张维良的箫据说是打通箫,就是整个箫管是通的,连吹口的竹节也打掉了,这样使得一些技巧很容易被吹出来,但是由于没有竹节,容易漏气,吹奏的难度也增加了。要提一句的是,这个曲子张维良用的是筒音作 1 的指法,常见的箫指法是筒音作 5 ,不知道还有没有同学会吹箫。 由于我找不到张维良吹奏的《傍妆台》的纯音频,只好把陈悦版放上来。陈悦是美女,处理上和张维良不大一样,而且是无伴奏的吹奏,能够听到比较明显的呼吸声,对比之下张维良要从容潇洒很多,在很多细节的处理上显得炉火纯青,因此我还是推荐你仔细看张维良的视频,他还有点帅,虽然已经 50 岁了。看他吹奏的动作和落指也是一种享受呢。 这里是张维良的视频 傍妆台 这里下载陈悦版 傍妆台 详见百度百科 前赤壁赋 详见百度百科 张维良 详见百度百科 曲牌 详见百度百科 举案齐眉 详见百度百科 张敞画眉
个人分类: 琴心箫胆|9646 次阅读|16 个评论
茶与“悟空书斋”
热度 1 biozhang 2008-4-1 20:24
张星元:茶与"悟空书斋" 我从小喝茶,先会喝茶,后有书斋。喝茶读书,品茶悟道,直到花甲之年才从茶中悟出“激情无须张扬”的道理,提炼出体现人生价值的“ 四十字诀 ”: “ 理想不灭,青春不老;生命不止,追求不息;面对现实,心态平和;滴水穿石,集腋成裘;和而不同,稳操胜券。 ”前面两句展现充满激情的心灵,后面三句表达无须张扬的处事方法。 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条件下,喝过不同的茶。小时候喝花茶,中年以后喝绿茶,偶尔喝红茶。喝了几十年茶,越喝越有味,越喝越诚恳,越喝越宽容,越喝越平和,越喝越心定。在那里喝茶?自从有了书房,通常在书房里喝。自从书房配置了家用电脑,电脑有了虚拟藏书,自然升格为书斋,取名“悟空书斋”。去年开始在网上开博客,又多了一个也叫“悟空书斋”网上空间。一个名字,两地建设,一个建在家里,一个建在空中(互联网上)。家里小小的悟空书斋只放得下书、茶、电脑和我自己;空中的悟空书斋一眼看不出有多大,这里只有我,喝茶的我,还有我亲自打理的 虚拟图书馆 的钥匙。 我之所以用“ 悟空书斋 ”这个名字,不仅仅是因为崇尚孙悟空,也不仅仅是因为我属猴。 “悟空”就是“悟”出“空”来,也就是借助于茶的力量,整理身心,重新发现头脑的活动空间,开拓心胸的回旋余地。 坐在悟空书斋读书、写文章、品茶,自然心旷神怡,虚怀若谷,进入默默奉献的天人合一的境界。因此“茶”字虽然没嵌入书斋的名字,茶的精神却早已融化在我的书斋中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刘禹锡: 《陋室铭》 )大意是:山不一定要很高,有仙人就有名气;水不一定要很深,有龙就有灵气;这简陋的房子,只是因为有我的德行而流芳人间。我家里的悟空书斋比起攀附风雅者的书斋,是陋室;我在网上的博客“悟空书斋”,比起时尚的博客,也是陋室。我想, 书斋本来就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激情无须张扬,应该天天有个好心情, 随缘地把智慧和文化的“接力棒”传下去。
个人分类: 返璞归真|9387 次阅读|39 个评论
张家界的厕所文化
suqing1961 2007-6-11 14:01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旅游景区的文明程度和管理水平高低,从其厕所的管理可见一斑。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中厕所的设计,可谓别具一格、独具匠心,充满了文化的味道,让入厕者在放松身体的同时,还获得了新的知识,感受了环境的雅致。 在厕所等候区的墙上,贴有好几块介绍当地美丽传说和著名风景点的文字牌,让你在等候时不觉得烦躁。这块牌子上介绍的是张家界四大爱情传说之一的重欢树,以及园内的重要景点天书宝匣。 重欢树: 意为夫妻再次结合,重归于好。路过这里的行人不会随便摸它,摸这棵树是很有讲究的。和睦相处的夫妻只能摸整合为一的树干,而且要手重叠着手交换摸,摸后更加亲密无间;不和夫妻或有望破镜重圆的,只能摸分开的两株,一人摸一株,意为相敬如宾,摸后就会和好如初。 天书宝匣 : 在上黄石寨的路上,有一座独立的石峰,峰顶上有个小平台,平台上搁着一块呈立体形的石头,活像一只匣子。不过,这匣子的盖不知被谁抽开了半截。相传,这就是向王天子当年遗落的天书宝匣。 如果你已经排到了厕位门口,里面的人还没有出来,请别着急,先欣赏一下这块介绍土家族摆手舞的文字牌吧。 摆手舞: 又名舍巴舞。旧时土民祭神摆手为之戏,逢年过节,土家男女着斑斓服饰,聚集土王庙或摆手堂,举行祭祖仪式。由悌玛神师领带,摆手长歌起舞。主要动作是手脚同边摆。此舞人数多少不限,一字排开或围成圆圈均可。舞姿粗犷,富有古朴奔放的生活气息。 每个小便池的上方,都贴有一块介绍当地民俗风情的文字牌。牌子的高度恰好让成人眼睛平视。旁边的兰草散发出的清香,消减了排泄物难闻的味道。 阅读完这块介绍土家族六月六节日来历的文字,我的二号动作也正好完成。 六月六: 《明史》载,明洪武初年,茅岗土司王覃后,因不满朝廷统治,联络湘鄂边境48洞土司起兵,朝廷派杨景、周德兴前来平剿。经7年征战,覃后被擒,解押京城,于六月六日被洪武帝剥皮致死。土家人遂将六月初六这天作为纪念覃后的节日。 便后洗手,感应自动水龙头旁的小纸牌温馨地提示你:手到水出,手离水停。临近的兰草让你又换了一次清新的空气。 走出厕所,门口精致的盆景似乎在向你告别,又似乎让你记住张家界美丽的风景。 其实,管理这玩意儿,小中是可以见大的。只不过我们太热衷于搞大的形象工程了,像这样小小的设计却往往很容易被管理者所忽视。
个人分类: 旅游采风|7009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04: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