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太平洋战争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日本为何热衷于捆绑太平洋战争
huailu49 2015-7-24 10:44
所谓太平洋战争,是指 1941-1945 年间发生在东南亚地区的战争,发起战争的一方是军国日本,另一方是英、美、法、荷、澳等西方国家。 如今的东盟十国所在的东南亚,二战前基本上都是英、美、法、荷等西方国家的殖民地,其中英国的殖民地最大,包括英属马来亚(今马来西亚及新加坡)、英属缅甸、英属婆罗州(今马来西亚沙巴、沙捞越、文莱)、香港,美国殖民地主要是菲律宾,法国殖民地主要是法属印度支那(今越南、老挝、柬埔寨)、荷兰殖民地是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东盟十国中在当时只有泰国(当时叫暹罗)名义上还是独立国家。 1941 年 12 月 7 日,日本一手制造了珍珠港事件。几乎与此同时,日本南方军 40 余万人,分兵数路进攻马来亚、香港、菲律宾、荷属东印度和缅甸。 1941 年 12 月 7 日,日军在马来半岛北部登陆。 12 月 9 日占领暹罗, 12 月 25 日占领香港。 1942 年 2 月 15 日,新加坡英军向日军投降。 1942 年 3 月 9 日,东印度群岛荷军向日军投降。 1942 年 5 月 6 日,美菲联军 7 万余人向日军投降,菲律宾沦陷。 1942 年 5 月 8 日,缅北重镇密支那失守,中国远征军与英、印军队全面撤退,缅甸落入日军之手。此前的 1940 年 9 月,亲纳粹的法国维希政府已默许日军进入法属印度支那北部。 许多学者认为,日本在二战中参与的战争主要可分两部分,一是对中国的侵华战争,二是对美国的太平洋战争。而日本学者木坂顺一郎在 1993 年发表的《亚洲太平洋战争的称谓与性质》一文中称,太平洋战争经历了满洲事变、日中战争、亚洲太平洋战争三个阶段。 那么,日本为何要将侵华战争与太平洋战争捆绑呢? 关键在于日本无法否认当年对中国的战争是侵略战争,因此才不厌其烦地宣称在太平洋战场上“美英同罪”:日本与美、英等国开战,是为了争夺和保卫殖民地,那么战争性质就是争夺殖民地的“帝国主义战争”。如果能将侵华战争与太平洋战争实行捆绑,便可以混淆战争的性质。所以日本政界、学界的一些人竭力将中日战争、日美战争统归为“太平洋战争”或“大东亚战争”。 日本之所以竭力渲染和捆绑太平洋战争,台面上的理由主要有两点: 1、 珍珠港事件标志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中国是在这之后才向日本宣战的。 2、 日本败于太平洋战争的主要对手是美国,而不是中日战争的对手中国。 日本还有许多人认为,当年建立大东亚共荣圈,为的是将亚洲各国从欧美殖民统治中“解放”出来。 这种“解放战争史观”也获得了东南亚各国部分政界、学界人士的认可。 顺带值得一提的是:暹罗(如今的泰国)由于被作为英法势力在东南亚的缓冲,是当时东南亚少有的独立国家, 1941 年 12 月 9 日被日本占领,随即宣布加入轴心国,并签订了《日泰攻守同盟条约》。 1942 年 1 月 25 日泰国宣布向英美宣战,作为回报,日本曾将在缅甸和马来亚半岛北部的部分占领地割让给暹罗。 还有,当年日军之所以不攻打葡萄牙殖民地澳门,据说是因为当时(葡萄牙殖民地)巴西居住着 30 多万日本移民。面对日本在亚洲的侵略,葡萄牙殖民者担心澳门不保,于是让巴西给日本发了一个照会,照会中称:如果日本人以武力入侵澳门,巴西就把所有日侨驱逐出境。日本人迫于压力,在二战中始终没敢对澳门下手。 言归正传,当年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是铁定无疑的,再怎么捆绑也改变不了侵华战争的性质。
个人分类: 纪念抗战|2064 次阅读|0 个评论
[战争][一九四二][中英双字清晰RMVB][2012冯小刚导演群星主演战
lcj2212916 2012-12-8 20:09
片名: 一九四二 又名: 温故1942 / 1942 / 温故一九四二 / Back to 1942 导演: 冯小刚 编剧: 刘震云 主演: 张国立 / 徐帆 / 陈道明 / 李雪健 / 艾德里安·布洛迪 / 蒂姆·罗宾斯 / 张涵予 / 冯远征 / 张默 / 王子文 / 段奕宏 / 范伟 / 柯蓝 / 张国强 / 林永健 / 乔振宇 类型: 剧情 / 历史 / 战争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河南方言 / 英语 / 日语 /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12-11-29(中国大陆) 片长: 146分钟,633.01MB IMDb链接: tt2113822 剧情简介:   1942年,太平洋战争进入第二年,中国抗日战争处于战略相持阶段。与此同时,因为一场旱灾,河南发生了吃的问题,千百万民众离乡背井,外出逃荒,故事分两条线索展开:一条是逃荒路上的民众,主要以老东家范殿元(张国立 饰)和佃户瞎鹿(冯远征 饰)两个家庭为核心,展现他们的挣扎和痛苦,他们的希冀和愤怒。另一条是国民党政府,他们的冷漠和腐败、他们对人民的蔑视推动和加深了这场灾难,并最终导致了自己失败的命运。 下载地址: http://www.ctdisk.com/file/13076163 http://radarew.5d6d.net/thread-959-1-1.html
1530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太平洋战争前的美日关系》有感之感
热度 1 liwei999 2012-10-28 00:58
读《太平洋战争前的美日关系》有感之感。 作者: mirror (*) 日期: 10/27/2012 08:43:13 “读《太平洋战争前的美日关系》有感” 是黄老师读了邓蜀生先生三十年前(1982年)所写的《太平洋战争前的美日关系》的感想。邓蜀生先生的这篇文章如何来定位呢?镜某不甚明白。从【以《罗斯福与珍珠港事件》为题发表于《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第1期;后经修改收入《世界现代史论文集》】的说法上看,大约是被分类在 论文 类里了。 如何评价这样的论文,镜某不是专业人员。但是作为“万金油选手”,对这类文章还是可以说几句的。在镜某看来,这篇文章说什么并不重要。这篇论文中引用的52个参照文献倒是很有意思。《 赫尔 回忆录》被引用了12次。 赫尔 作为美日交涉的当事人,其回忆录无疑是一类史料。但是,《 赫尔 回忆录》这文献不是 第一手的 历史资料。这类东西也就是当做知识分子的谈资,不能作为 历史学论文 的资料吧? 令黄老师“感慨”的邓蜀生先生的 Quote 从根本意义上来说,美日两国在太平洋上的矛盾从1931年到1941年是日益发展的,兵戎相见,并非意外。 的说法很是有概括性。但是作为外行人,镜某从这篇文章里读不出来美日两国在太平洋上的矛盾有什么样的矛盾,也读不出来这个矛盾是如何从1931年到1941年日益发展(激化)的。 镜某认为,做这类历史学的论文,首先要有一些第一手的资料。没有第一手的资料的话,就需要有超强的综合能力,通过第二手的资料把事情说得平易一些,系统一些。第二,要有一些“平衡”的感觉。比如这篇论文虽说是谈美日两国关系的,但绝大多数资料都引用美方的而没有日本的,这就是缺少“平衡”的感觉。 作为一个研究历史学同行的黄老师居然能对这类几乎没有学术意义的论文能“有感”,着实是令人大跌眼镜了。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4279 次阅读|1 个评论
东海石油与中日冲突
热度 5 jiangming800403 2012-9-22 19:45
东海石油与中日冲突
高涨的国际油价无疑是给中日东海纠纷火上浇油。钓鱼岛不仅是一个岛,它关系到中日东海大陆架划界及相应的渔业和石油权益。中日目前分别是世界第二和第三石油进口国,其消费量分别占全球消费的约10%和5%,其中中国一半以上的石油需求需要进口,而日本则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当年薄弱的石油储备已经无法满足全面开动的战争机器,也是日本发动和扩大太平洋战争的一个重要原因。 作为一个资源贫乏的岛国,日本几乎全部的能源和矿产资源依赖进口,粮食50%以上依赖进口。东海渔业资源以及水下古三角洲潜在的石油资源对日本非常具有诱惑力。但是日本的海洋渔业正在退化,而且日本的造船工业虽然发达,但几乎没有海上油气开发的经验(陆上也没有)。 既然日本已经单方面打破了东海脆弱的战略平衡,我们也没有必要和日本搞什么联合开发。加快东海东部大陆架的油气开发。看日本海军敢不敢攻击中国渔船和石油设施。如果日本对中国渔船和石油设施动武,那么也就宣布美国战后对日本的占领改造彻底失败。 而且,给国际油价泼些冷水。目前,全球石油年产量约40亿吨,从近期看是足以满足人类需求的,因为中国的石油消费似乎已经达到一个历史性的顶点。 中国能耗的一个特点是,70%以上用于生产过程,而直接用于消费活动的不到30%,结构与美国恰好相反。石油消费也是。 公路货运是我国最大的用油部门。新世纪的前10年里,公路货运总量由2001年的6330亿tkm增加到2010年4.34万亿tkm,增加了近7倍,占总货物周转量的比例也从不足13%增加到30%以上。货运卡车每百吨公里油耗如果按6L计算,柴油密度0.825kg/L,全社会公路货运能耗由3100余万吨增加到2.14亿吨,占总油耗的比例高达50%以上。但这是不正常的,也是无法持续的。我国重工业至少过剩30%-50%,比如说钢铁全社会消费量最多每年4-5亿吨,而现在钢材产量已经达到了每年7亿吨 但是一旦基本建设冷却,重工业收缩,大宗资源性产品的货运量也会缩减。再加上铁道部一直在建设重载货运专线,将来更多的煤炭、铁矿石、钢铁和建材会通过铁路运输。毕竟与公路相比,铁路货运成本更低,单位运量能耗不到公路的1/10。一旦中国经济陷入收缩,基本建设和重工业熄火(这几乎是无法避免的),可能有一半的重卡趴窝,中国的柴油消费量也会做自由落体运动式的下跌。所以中国经济不能减速,否则不但澳大利亚受不了,沙特也受不了。但是该出来的迟早还是会出来。 而且钢铁和建材工业都是用煤大户,一旦基本建设和重工业停滞,煤炭生产过剩也会显现出来,神华、中煤和若干个地方煤业巨头为了避免在有限的生存空间自相残杀,一定会加快煤向电、向载能化工品转化的步伐。煤炭直接液化和煤炭生产醇醚基燃料会更快的工业化。虽然4吨煤才能折合一吨液态燃料,但是如果坑口煤价回落到每吨100-200元,和石油产品相比,煤炭液化还是具有价格优势的。另外,中国粮食也面临着严峻的去库存化,中粮还是会大量搞乙醇生物燃料的。 如果中国卡车(包括工程机械)用油收缩1亿吨,煤炭粮食等部门搞1亿吨的替代燃料,中国石油需求就会从4亿吨减少到2亿吨。中石油、中石化、海油和延长四大集团产油能力差不多也就是2亿吨。 1980年代中国石油大量出口曾经引发国际油价雪崩,进入了长达15年的低谷,间接推动了苏联集团的瓦解。 中国经济冷却和大型国有资源性集团的跨行业竞争会引发21世纪原油价格的再一次雪崩,一定的。 我国石油消费应该在4-5亿吨的水平下达到稳定,因为我国不会学西方国家用大量重油来发电。而且即使未来汽车保有量达到3亿量,由于我国居民出行半径一般较短,乘用车均油耗不会超过每年1吨。乘用车用油量2亿吨到头了。 中国近海沉积盆地及油气田 东东海大陆架就像中日之间的“欧加登”,欧加登是东北非的一块不毛之地。因为历史纠纷和可能的石油资源,1977-1978年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两国曾在这里大打出手。但25年过去了,欧加登还没有打出一滴油。2007年中国在埃塞石油地质人员遭到欧加登叛军的袭击,9人遇难。这是中国大型资源型企业“走出去”过程中最惨痛的事情之一。 中日东海大陆架纠纷
个人分类: 读史方舆|7192 次阅读|20 个评论
孩子为什么一定要上学?
热度 2 childever1 2012-9-1 14:39
尽管学校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人们还是要把孩子送到学校去,为什么? 童话大王郑渊洁曾经因为对学校或老师的不满,硬是让儿子停学,请了几个老师来家里教书,并且只要儿子不满意的教师立马送走.多年过去了,我们不知道老郑是否反思过自己的这一举措,也不知道他自己如何评价其这一举措的科学性.但耳闻他在女儿出生后依然把女儿送到学校去读书了,且听说其女儿的理想是读到博士.我也曾经因为学校的教育对胡适等一批人而抱有偏见,这些偏见直到读大学之后甚至硕士\博士之后才陆陆续续得到纠正.前两年女儿读初中时,看到老师的语文测试方法也是觉得难以忍受,但最终还是让孩子继续留在了学校里.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孩子一定要上学? 我曾经经历过数次停学风波.事实上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母亲就认为我可以不用读书了,能够认得且会写自己的名字就不错了,但最严重的停学事件还是发生在小学五年级临毕业前的两个月,大概是母亲担心我考上初中就不好让我停学了.记得自己在离开学校前眼泪哗哗地往下流,当时的一个想法就是自己这辈子的生活已经注定了,在村里生儿育女\做饭洗衣,这是可以看到的生活,也觉得日日如此是非常可怕的生活.之后,便开始在家生活,但贼心不死,做完家务活就自学数学(还清楚地记得是繁分数的运算部分),寻找机会继续做母亲的思想工作,终于在初中开学时能继续初中的学习生活了.之后在初中毕业考试之后经历了读初中考师范校还是读高中上大学的两难选择.并有因为上高中尔离家出走的经历.在高中经历了每周两次母亲劝退哭鼻子摸泪的艰难之后,最终考上了大学,结束了退学的烦恼.这算是一个孩子选择学校而不是社会的事例. 在姑娘读初中期间,因为对学校教学方式的不满,我也曾动过让姑娘停学的念头,但终是因为没有考虑好退学后的安排没有告诉孩子自己的想法,孩子也没感觉到这种教学方式有什么不好,就走过了那么一个时段.偶尔有一天看到大江健三郎《在自己的树下》,关于自己与儿子的求学经历的描述,理解了学校还是一个社会,她对于孩子的意义不仅仅是学习文化知识,更是一个学习社会知识的场所 .无论学校怎样,孩子都一定要上学. 下文摘自大江健三郎《在自己的树下》,南海出版公司2004年 在我迄今为止的人生历程中,我曾经两次思考这个问题,十分幸运的是,最终都得到了很好的答案,我认为那是我遇到的无数问题里寻找到的最好的答案。   最初,我很怀疑,孩子是否要上学。当时我10岁,那年夏天,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战败。   战败使日本人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之前,我们孩子,还有大人,接受的教育一直在说,我们国家最强大最有力量,说天皇是个神。然而战后我们明白,天皇也是人。当时的美国,是我们最害怕也最憎恨的国家,可是后来,又是这个国家成为我们要从战争废墟中重新站起来最需要依赖的国家。   我觉得,这样的转变是对的。可是战争刚结束一个月,我就不愿去学校上学了。因为直到仲夏,一直说“天皇是神,美国人是恶魔”的老师,竟然十分自然地开始说起完全相反的话来,并且也没有对我们做一些诸如以前的教育是错的之类的交待。他们教我们说天皇也是人,美国人是朋友,是那么自然而然。   进驻的美国兵乘坐着几辆吉普车开入密林间的小村落,那天,学生们摇着自制的星条旗用英语高呼“Hello”,站在道路两旁,夹道欢迎他们。我呢,从学校跑出来,跑到森林中去了。   从高处俯视山谷,小模型一样的吉普车沿着河边的道路开进了村庄,如同豆粒大小的孩子们的脸虽然看不清楚,可是,他们的“Hello”喊声却听得真切,我流了眼泪。   从第二天早上起,一去学校,我马上就从后门出去直奔林子,一直到傍晚,都是我一个人度过。我把大本的植物图鉴带到林子里,在图鉴中寻找林子里每一棵树的名字和特性,并把它们一一记在心里。   林子里树木的种类实在太多了,这么多的树都有各自的名字和特性,我觉得十分有趣,简直着了迷。我不打算去上学了,我喜欢能和我一起谈论这些树木的人,可是无论教师还是同学,一个都没有,那么我为什么还一定要去学校,学习一些和将来生活毫不相干的东西呢?   秋季的一个大雨天,我照常进了林子,雨越下越大,连道路也坍塌了。天黑了,我没有走出林子,并且开始发烧,第二天,是村里的一个消防队员在一棵大七叶树的树洞里面发现了昏迷的我,把我救了出去。   回家以后,烧并没有退,从邻村赶来给我看病的医生说:“我已经没有办法了,没有药可以治。”这话仿佛是有人在梦里和我说一样,我都听到了。可是妈妈对我没有丧失信心,一直看护着我。   一天深夜,我从长时间的昏迷中清醒。我躺在榻榻米上面,妈妈坐在枕头旁边盯着我看。   “妈妈,我会死吧?”   “你不会死的,妈妈在为你祈祷。”   “医生不是说这孩子没救了么?我会死的。”   妈妈沉默了一会儿,对我说:“你就是死了,我也可以再生你一次,所以,你不要担心。”   “可是,那个孩子和我不是同一个人啊。”   “不,是一个人。我会把你从生下来之后到现在所看到的、听到的、读到的东西和做过的事情全部讲给新生下的你听。这样两个孩子就是一模一样的同一个孩子了。”   妈妈的话我没有完全明白,但心里平静下来,安安稳稳睡觉了。第二天开始我慢慢康复,到了初冬,我开始想上学了。   不论是在教室里上课还是在运动场上打棒球,我经常会一个人发呆,我想现在活在这里的我,是不是死去之后又被妈妈再生一次的孩子呢?我现在的记忆是不是由妈妈讲的那个死去的孩子所看到、听到、读到的东西和他经历的一切事情形成的呢?并且,是不是我使用那个死去的孩子的语言在说话呢?   我还经常想,教室里、运动场上的孩子们是不是都是没有长大就死去的孩子呢?他们又被重新生出来,听到死去的孩子们的所见所闻,按照他们的样子替他们说话。我有证据:那就是我们都用同样的语言说话。   并且,我们是为了让这种语言完全成为自己的东西才到学校学习的。不仅仅是语文,连自然科学、算术也都是这一继承必需的。如果只是拿着植物图鉴和眼前的林木去对照,那么就永远不能代替死去的那个孩子,只能和他一样,永远不能成为新的孩子。所以我们才都来到了学校,大家一起学习,一起做游戏。   现在我又想起了一件我成人之后发生的事情。   我的长子叫做光*,他出生的时候头部异常,到了5岁还不会说话。可是他对声音的高低却特别敏感。比起人的语言,他首先记住的是许多鸟儿的叫声,而且他一听到鸟儿的歌声,就能说出鸟的名字来。这是光说话的开始。   光7岁的时候才上学,进入特别班。集中在那里的孩子,身体上都有不同的残疾,有的总是要大声喊叫,有的不能安静,要不停地动,一会儿撞到桌子,一会儿掀翻椅子。光总是用手捂着耳朵,身体呈现僵硬的姿态。   于是我又问自己孩童时期的那个问题,光为什么要去上学呢?我们为什么不回到村子里面去?在林中盖个小房子,我按照植物图鉴确认树木的名字和特性,光听鸟儿的歌唱,妻子就在一旁画我们的速写,这样的生活,有什么不可以呢?   解决了这个摆在我面前的难题的竟然是光。   光进入特别班之后不久,发现了一个和自己一样不喜欢噪声的小朋友。于是,两个人总是坐在教室的角落里面互相握着对方的手,一起忍耐教室里的吵闹。   不仅如此,光还开始帮助那个活动能力比他差的小朋友去上厕所。能帮助小朋友做一些事情,对光来说,实在是种充满新鲜感的快乐体验。渐渐地,他们两个人开始在距离其他孩子远一点儿的地方摆上椅子,一起听广播里的古典音乐了。   又过了一年,我发现超越了鸟的声音,人类创造的音乐开始成为光可以理解的语言了。他甚至能从播放过的曲子里面记下朋友喜欢的曲目的名字,回到家里还可以找到这张光盘。教师也发现这两个平时很少开口的孩子的语言之中,已经出现了巴赫、莫扎特的名字。   从特别班到养护学校,光是和那个孩子一起上的。高三毕业前夕,教师要为大家举行告别会,作为家长,我也去了。   光从小跟着母亲学钢琴,这会儿已经可以自己作曲了。我根据他们的一段对话写了一首诗,光为它谱了曲,这就是后来的《毕业变奏曲》。   现在对于光来说,音乐是他蕴藏于内心的深刻而丰富的东西,也是他将内心的情感向他人、向社会传达的唯一语言。这种语言是在家庭里发芽,在学校里发展成形的。不仅仅是语文,还有自然科学、算术、体操、音乐,这些都是深刻了解自己,与他人交流的语言。   为了学习这些,无论是什么时代,孩子都是要去上学的。   (摘自大江健三郎《在自己的树下》,南海出版公司2004年)   (责任编辑 郑琰) *本文作者系日本著名作家,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代表作有《个人的体验》、《万延元年的足球队》、《广岛日记》等。 *大江健三郎的长子大江光生于1963年,先天性脑部畸形,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如今大江光是一位著名的作曲家。
个人分类: 教育|4579 次阅读|4 个评论
疫苗简介:乙脑疫苗
fs007 2011-1-13 07:23
寻正 『 返回疫苗专辑主页面 』 日本B型脑炎,在中国简称乙脑,其它地方简称日本脑炎,是由蚊子传播的一种病毒性疾病。日本脑炎在东南亚及远东地区广为流行,在1924年日本大流行时,引起4000多人的死亡,病死率高达60%以上,日本把美国拖入太平洋战争后日本脑炎令美国军方大为头痛,把研发相关疫苗作为重要任务,但还是日本首先开发出了JE-VAX,成为国际通用疫苗,中国在90年代使用新一代细胞培养灭活疫苗,1998年改为减毒活疫苗,相对比JE-VAX更便宜(成本只有1/6),但由于使用了地鼠肾细胞(PHK)作为培养载体,不为世界卫生组织及其它发达国家认可,但中国的减毒活疫苗由于成本低,免疫效果不比JE-VAX差甚至更强,不良反应更少,已为临近的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及朝鲜等国采用。不过近年来中国某些地区也逐渐弃用减毒活疫苗而采用灭活疫苗。 中国在2008年共报告发生2975例日本脑炎,高发地区主要集中在内陆的重庆、四川、云南、与贵州一带,发生率为百万分之7-10,病死率全国平均5%。在中国的免疫计划中,乙脑属于省级地方项目,只在高发地区才强制或者推荐接种。日本脑炎疫苗预防效果50-80%,故而需要多次接种。 鼠脑疫苗的短期不良反应可以高达30%,主要是发热、不适、皮疹、易燥、呕吐、腹泄等,此外可能发生严重的荨麻疹、水肿、呼吸困难、甚至弥散性脑脊髓炎,估计发生几率万分之1左右。与鼠脑疫苗相比,新一代疫苗严重不良反应显著减少,即使是短期轻微副作用也甚少,不少研究认为低于1%或者更少。 中国建议在8月龄接种两次灭活疫苗(间隔7-10天),或者一次减毒疫苗,然后在1岁半到2岁期间加强接种一次,6岁时再接种一次。台湾采用的是15月龄接种第一次,两周后接种第二次,2岁3个月接种第三次。 日本脑炎主要由蚊子传播,人类宿主是一过性的,家畜与家禽构成病毒库,其流行特征表明疫苗在阻止其流行与传播上不占主要作用,卫生条件改善与居住环境的改善起主要作用。日本脑炎疫苗的风险与成本针对城区居民超过其效益,城区居民不推荐接种,非流行区域不推荐接种,农村及流行地区有限推荐。 『 返回疫苗专辑主页面 』
个人分类: 疫苗专辑|485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6: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