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开题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如果导师注重“工程”,我更喜欢“学术”,怎么办?
taol 2010-9-8 23:21
研二开学了。之前就泡在实验室打打杂什么的。 我本来怀揣着“学术的梦想”——从研究生阶段开始,在导师的指导下,探索出一些东西,为我以后的学术生涯开个好头。 但是,最近慢慢的感受到,我的“学术梦想”在慢慢的“破灭” 导师是工程师出身,后来来到的研究所,加上本身电气工程就很“工程”的工科……所以所里面做“工程”的远远多于“搞学术”……或者说“学术”只是附带品…… 对于这个事情,我是很理解的,尤其是我们组独立出来没有多少时间的事实,多做横向的项目,做出一些“原始的积累”是必要的,也是迫不得已的——毕竟,与那些“理科”的科研院所相比,我们这种工程性质的研究所得到国家的支持要少很多几乎可以忽略,都是靠自己去拉项目积累。 恩,要想发展,必须先生存下来,对于刚分离出来不久的研究组来说更是这样。 来了之后一直在“调研”,调研各种各样的“题目”但是都是以工程为主,遇到过一些“工程中亟需解决的学术问题”,老师的意见大多是这个我们做不了,这个需要大量的设备…… 后来,有一次调研之后在讨论的时候,我也简单的表达了我想做些学术的东西,有深度的东西,不想混个博士学位,哪怕延期都无所谓……恩,这次只是简短的交流,我也只是简单表达了这个意思,没有什么具体的学术问题的想法。 老师似乎明白了我的心情,他告诉我:这些他都想到了,博士的题要有深度,有创新,但是最好得有人支持,这个事情才有用……两方面不好协调……所以他也一直让我调研,他也在想着我的这个题目的事情…… 我没有再说什么……我也知道老师会这么说,老师他也确实是这样想的…… 唉…… 其实,老师是一个非常非常好的人,现在研究所的这种氛围和每个组长尤其是成立的时间不长的组,这种没有很多项目就要饿死的困境我十分清楚…… 我也很想协调,哪怕是我一天工作很长时间,一边完成组里面的工程任务,一边有些时间做些“学术”,哪怕是老板少给些补助什么的,只要老师能支持我做些有意义的学术研究…… 这些天在考虑要不要在老师这里读博士了,研一刚来的时候我本想着要在这里完成博士阶段,但是现在,如果协调不好,我就是做些杂货混个毕业的博士……虽然这样更容易毕业,但是我做梦都会吓醒…… 前天我也和一个师兄提过相关的事情,他说了这么一句:现在的情况是,肉都被别人吃完了,剩下的都是骨头…… 当时我没有说太多,只是嘴上 “恩”了一声 其实,我心里的想法:我天生就是用来啃骨头的,啃硬骨头的,如果有不是“痴心妄想、好高鹜远”的相关学术问题需要解决,那最好不过,如果有那么一位老师带着我一起“啃”,那是最完美的了,即使是失败了,后面的人也知道我是怎么失败的,留给后面的人一些经验。 恩,我也是理想主义者。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2132 次阅读|5 个评论
观摩博士生预答和开题有感
lovepuma 2010-7-25 22:25
今天观摩了学院一位博士的预答和另一位博士的开题,现将心得总结如下: 1. 预答的博士的内容是风险控制体系,用到了聚类分析,相关性分析,机器学习等内容。老师提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自己的问题是否界定的清楚,你研究的领域和其他相关领域有什么根本的差别,你有没有考虑到国内和国外的差别;二是是否条理清楚、逻辑清晰,是正相关还是负相关,这个一定不能出错。此外,论文的题目还是要注意,不能有比较生僻的英文缩写,且不能超过 20 个字。 2. 开题的博士主要研究的是会计制度和企业盈余测算方面。主要通过其熟悉了一些开题的步骤。首先介绍研究背景,这部分有两点要突出出来,一是现有理论有什么缺陷(或与实践存在不符),二是要有理论和实践上的意义。这些是论文的立意,从这能看出论文有没有新意和意义。接下来是研究目的,这部分和后面的研究意义我一直分不太清,这个博士主要是用了完善了,分析了,丰富了,利用了等词语,好像是对论文的一个总体评价;其次是研究意义,就是说这项研究做完后能对现有理论和实践有何指导;接下来是研究现状,这部分比较看功力了,是否掌握了大量的,重要的文献,是否对这些文献有深刻的理解,这部分我打算用知识图谱来做,也算是一个研究方法上的创新吧。接下来是研究方法,她主要用了文献法,规范分析法,计算实验法,比较分析法,实证研究法,我想不管用什么方法,术语一定要标准,不能自己随便创造一个方法。接下来是研究方法的可行性,忘记了内容是什么。接下来是技术路线图,这是每个博士论文中必有的,看过一些做得比较好的,让人一目了然,估计要用到 visio 。最后就是困难及应对了,这部分不是重点。老师们给提的意见是选题比较陈旧,因此在选题的时候一定要说明自己的选题和别人的工作到底有什么不同,且尽量避免在一个较为成熟的研究方向上选题,这样空间太小。其次在文献综述方面有点问题,一是遗漏了重要文献,这里有个经验,就是经典的文献一定要提到,因为专家们对此较为敏感,二是文献综述太宽泛,已经超出了自己研究的边界,不仅不能凸显出重点,还做了很多无用功。 3. 今天和导师探讨我的选题问题,早先拟定了一个关于知识溢出负效应的问题,经过讨论发现这个问题虽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是从理论上很难界定,从实证上很难验证,就是说这个现实问题很难转化为一个标准的科学问题来开展研究,这与我在选题过程中的想法大部分一致,也许是我没有找准突破口。现在来看研究创新团队应该是一个可能性更大的选题,在这里我想用的方法也有用武之地,那本书上就有详细的介绍。但是这个问题的难点在于,虽然这个选题大家都较为熟悉,好找切入点,但是略显普通。下面先做一些文献搜集和综述工作。
4431 次阅读|1 个评论
开题报告及开题PPT之我见
热度 1 annabella127 2010-5-30 01:45
硕士第二学期的一件大事,就是开题报告。 在进行了半年或几个月的文献阅读和预实验的基础上,开题报告的正式书写就具备了一些基础。在我的开题之前,已经有一篇综述在投,其余平时自己也有一定总结的资料和搜集的图片。 开题报告在 PPT 之前 准备。 1. 关于开题目的和开题意义 在开始书写的时候,我觉得这两块都差不多,就把平时自己总结的一些段落抽出来几句话豆腐三碗、三碗豆腐的写上。导师给我修改了,给了以下批注: 目的 主要写通过干什么,做出什么东西,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意义 主要写所实现的目标有哪些科学价值、效益和重要的实际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这块对我比较容易,因为综述里已经自己总结并提炼了相关内容。在写综述的时候,不宜将人名、时间、工作机械罗列,比如 Wang 在 2008 年做了 , Zhang 在 2009 年也做了 这样文章会像流水账一样让人 难以忍受 。我觉得要进行一定的总结、分层次还要有逻辑连接。比如 目前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阶段),第一。在此基础上,受到的启发,一些与相关的工作开始展开,取得了成果。最新的进展是 这样能较好呈现前人所做的工作。但是,文章一定要自己读过,其中 二次文献、只看文章题目和图片就乱总结 总会产生很多偏差。 3. 技术路线 流程图是少不了的,但是 布局要清爽,层次要分明 ,一些 线条交叉、箭头乱飞 的情况使读者感觉一片混乱。幸亏我以前专业是自动化,这些硬伤还能避免。需要提出的是,一方面要呈现自己的工作和实验流程,一方面也不要过于详细的表现技术数据,多大压力多长时间这些敏感细节可以略去。 特别要提出的是,如果步骤里提出了检测某些性能后再优化工艺,那么一定要 加上负反馈的箭头 ,明确需要改变什么系数改变什么方法,这样技术路线才算完整。 4 .剩余处只要实事求是, 题目不要夸大其词(大的题目都难以结题) , 行文不要有病句错别字 就行 下面说说开题 PPT 的感受: 先推荐 唐 老师的博文,这篇文章对我启发很大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47318 PPT 能更形象的呈现自己的思路。在讲述之外,能通过多种方式展现自己的工作。与讲座所用 PPT 不同的是,开题 PPT 的整体流程要与开题报告的基本相同,这样能保证有效时间内将内容完成。 ( 1 )效果上 文字﹤实物图﹤示意图、原理图 有许多同学将大段大段的文字粘上去,字体小且没有层次,最重要的是文字颜色和底板几乎没有色差,这些会影响 PPT 的展示效果。文字部分在 开题目的和意义部分 最好提纲挈领写出来,这样会让听众最快的跟上思路。其余的部分, 先用自己画的原理图讲明原理,再用自己的实验结果表明真相。 ( 2 )内容上 实验细节 ﹤成果、流程 在说明实验部分,最好是呈现自己前期实验的成果,内在的想表达的细节需要报告人来自己讲述清楚,同时对技术也很好的保护。在流程的展现上, 假动画 很实用。不会像另添加的动画效果那样过多摆动,也能更好配合自己讲述的节奏。 ( 3 ) 模板要少、字迹要大、自己做底板 在同学的 PPT 上,能看到模板的痕迹过于重了,而且下载的素材也不根据文字做调整,很多颜色、板式显得很僵硬很大众。我想, PPT 和衣服一样,谁都不喜欢穿撞衫的衣服(即使是名牌)。而且 PPT 要有自己的个性和风格,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我喜欢自己做底板,其实一张自己喜欢的 清晰明朗简洁 的图片,调整灰度亮度以后就是合适的 PPT 封面和内容底板。比如下图: 作为一个新人,以上这些仅仅是我开题的心得,科学网上高手很多,希望多批评指正!这样我也能多进步一点。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0460 次阅读|3 个评论
博士阶段总结之四:探索
mikletonsen 2010-5-11 10:18
我已经决定以人工免疫系统为研究方向,选择依据如下:方向比较新,最早的一篇文章出现在1994年,这样会有更多的东西可以做;研究内容丰富,AIS包含了四个方向,即negative selection algorithm, clonal selection algorithm, and immune network.;基础好,毕竟我师兄在这个方向发了一二十篇论文,还参与编写了教材。对于当时的我来说,选择方向也只能想到这么多,没有更好的依据了。现在看来,选择研究方向非常重要,必须很慎重。选择的原则还可以有更多,比如:导师的课题组要求;是不是很容易的获得重要论文的文章源码;应用前景如何;如果博士毕业后,想继续做博士后。那么现在的方向是不是和这个目标切合,等等。 确定研究方向之后,开始看论文。刚开始有点困难,不知道文章的实验怎么做。于是我重点研究了一篇奠基性的文章,并根据文章内容编码,实现了作者的算法。并做成了算法框架。此后,再看文章就相对容易了,毕竟很多文章就是一点小改进。 看了几十篇文章后,有了些想法。郁闷的是,我的想法别人都实现了。怎么我不早做几年呢!实际上,这是开始阶段的典型特征,是因为没有掌握研究的前言问题,根本还是在于研究的文章太少,不足以支撑一篇高质量的论文。 看论文,写代码,记录想法;否定想法,看论文,写代码,思考想法,否定想法。终于有一天,一个成熟的想法诞生了。
个人分类: 网文荟萃|2850 次阅读|0 个评论
开博
happyrena 2010-1-22 13:39
我也开博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561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问题漫谈
chica 2010-1-11 10:49
开题的时候徐老爷子殷殷教导,怕我不明白什么是科学问题,解释如下:综述了国内外现状后,成绩在哪里?问题在哪里?在问题的基础上,这个问题对该领域是一个瓶颈。当时懵懵懂懂,现在渐有所知,打个比方,所谓瓶颈,就是拦路虎,挡了你一个人的路不是问题,挡了很多人的路也不太是问题,挡了所有人的必经之路那就是真正的问题。赤帝子斩蛇当道,此蛇非山中菜蛇也,此蛇当道,天下人日子都不好过,故而虽泼才也成帝子。
个人分类: 未分类|2171 次阅读|0 个评论
博士开题前心理磨炼期
zhenzhong 2010-1-4 20:12
经过一年的折腾,于年末和老板讨论后终于确定了试验的主题,于是,我要写开题报告了。 写开题从列提纲开始。我花了大概一上午时间整理好思路,列好了提纲。接下来就是往里面填充内容了,内容是建立在文献的基础上的。尽管以前读了些文献,但到写的时候感觉心中空空,文献的意思也都知道,但从何下笔呢?后来,我把开题分成了若干部分,包括研究背景,文献综述,研究内容,技术路线,试验进展等。在写不出来的情况下,我又开始读文献了。我想先从研究背景写起,于是,我把所有与研究背景的文章总在一起,一篇一篇的读起来,读的时候我开始记笔记了,边读边记,把要引用的内容及要引用的文献整理一下。在读了大概一周后,我感觉差不多了,就把读的文献分类整理到研究背景里,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把文献串起来,加上自己的想法,最后结合到自己要研究的内容。终于,我写好了我开题报告的第一部分。 可是还有最难写的研究综述没写啊,我照着写研究背景的方法进行。但我发现,这部分的文献太多了,而且大部分都是英文文献,读起来很耗时间。起初我一天只能读一篇文献,晚上把笔记做好,后来慢慢的能读两篇了。但这个过程是很枯燥的,总会因一些琐事而打断,这个过程我进行了2周,而综述仅写了一点点,文献也读的仅10篇左右。如今到了心理最磨练的时期,随着文献知识的增多我感觉试验又出现了很多问题,写文献综述的过程总感觉思路无法闭合。这是一个漫长的磨炼过程,中间很容易断路,所以进行到现在有一种无法写下去的感觉。前天,不想写了,读了一部小说《活着》,昨天看了2部电影,今天又接待了一天外宾,文献综述停止了3天,但我的心理一刻都没放松过,眼见着同学一个个都开题了,我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了。为什么我无法找到以前那种忘我的做事的境界呢? 我不是一个聪明的学生,但我是一个很勤奋而且愿意努力的学生。那位老师理解我现在的心理,给介绍一下经验,帮我度过这段艰难的时期。先谢谢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038 次阅读|2 个评论
今天开题了
热度 1 jungqian 2009-12-14 20:40
今天是等了很久的硕士开题。早在回所的时候我就一直在担心开题的问题,所以一直就在担忧,然后就在一直催老师给我定题。一直到上个月初才大概给我把课题定下来。于是我很着急的开始看文献,最后用了几个星期的时间总算把大概的内容写好了,不过内容说实话不是很丰富,因为我一遇到一个问题的时候总是想急急忙忙把它弄完,同时也尽量去弄好,尽管不一定弄好。估计这是与我的急脾气是有很大的关系的。 开题时间是从早上九点半开始的。我们是一个大的领域一起开题和中期的,包括了植物化学领域和我们果蔬采后生理专业。上午主要是他们植化专业的开题和中期,我在那里听了几个博士的内容,然后就走开了。听了几个博士的报告,实话说我感触是很大的,因为他们做了很多东西,并且做了很好的成绩,PPT也做得很漂亮,让我学到了很多。在和自己将要做的PPT相比较,感觉自己的差距实在太大,尽管说自己不过只是一个小小的硕士,但是给我的感觉是这个差距却不止是硕士与博士之间的距离!在自己的内心深处不禁蒙上了一层深深的阴影。 下午是我们课题组的开题与中期了,我是被安排在最后一个。从自己的内心来说我是不想被安排在最后的,急性子的我希望早点弄完早点安定,因为我要坐在那里一直等到前面所有的人都讲完了才开始,而在这漫长的等待中无疑对我是一种折磨,让我原本平静的心态可能变得紧张!但是次序还是就那样安排了,不能由着自己的意愿而改变,于是只有静静的坐在那里听师兄师姐的报告,关于他们做的报告,内容上来说还是挺多的,要么版面都是密密麻麻的文字,要么以大堆结果图片,然后再在那里闹闹叨叨的说一大片,以至于到后来有个老师都忍不住说,还是尽量捡一些重点来讲吧!他们讲的内容不过就我个人看来还是显得有些繁杂,没有一个清晰的路线和逻辑思路,感觉是一片繁杂,没有太大的亮点,不能吸引老师的注意。尽管从我观察的结果来看,那些所谓PI,老板们坐在那里也不一定能听你的内容,说不定他们是坐在那里,眼睛看着PPT,思想还不一定集中在上面。这不过就是所谓的走形式,做过场而已。以致很人讲完老师都不知道该说点什么! 弄到一半,老师都催促后面的同学弄快点的命令,以至于后面有很多人都快快的结束。最后,终于轮到我了,我感觉还是有点紧张的,于是站上去噼里啪啦的说了一通,总体的感觉是有点口齿不清,毕竟这是我第一次面对这么多老师这么正式的做自己的开题报告。我的PPT做得还是很简洁的,所以没有给老师带来太大的反感,下来之后总算是轻松了。 虽然说题是开了,一直困扰着我的东西仍旧折磨着我------关于自己的实验。希望尽快开展自己的实验,做一些有点成效的工作吧!
个人分类: 未分类|3125 次阅读|1 个评论
“空管安全风险管理研讨暨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开题会议”召开
罗帆 2009-9-27 20:31
卢悦、史常云 2009 年 9 月 25 日 8 时 30 分,空管安全风险管理研讨暨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开题会议于湖北省危机与灾害应急管理研究中心会议厅召开。参加会议的有中南空管局湖北分局的陈高明主任、周风华工程师,武汉理工大学课题组负责人罗帆老师,主要成员李柯老师、朱新艳老师、卢少华老师、程琦老师,博士生刘堂卿、杨智,研二硕士生孙成成、李映雪、黄蓉蓉、王慰,以及研一硕士生吴俊杰、盛欢、范念、谢明珠、刘春香、黄彬、葛志鸿、卢悦、史常云等。会议由刘堂卿、王慰主持,卢悦、史常云记录。 会议分为上午和下午两个时间段进行,议题包含空管安全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研讨、空管安全风险管理系统研讨、基金项目的立项依据与研究计划介绍、相关讨论及工作任务分工四个方面的内容。 在主持人刘堂卿的开张白之后,李映雪对空管安全管理理论进行了介绍,通过对空管安全管理基本概念、发展脉络、基本原则、实施方法和空管安全风险管理的讲解,使大家加深了对空管安全管理的理解和认识。对报告中的里森模型,罗老师进行了提问和补充说明。 紧接着,王慰就空中交通安全风险评估方法作了报告。他由墨菲定律引出风险评估的重要性,然后介绍了风险评估的流程及主要方法,分析了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应用案例,还向大家展示了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判法的计算软件,使大家体会到了具体的风险评估方法及应用。同学们纷纷对所提到的内容进行提问,王慰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了解答。 接下来,刘堂卿以空中交通安全风险源的耦合分析为主题,给大家介绍了空中安全风险相关概念、影响安全的主要因素,并由具体实例对各种因素的耦合进行了分析,让大家认识到空中交通安全的影响因素是复杂的,而且安全事故的发生往往是各种影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程琦老师、李柯老师就相关问题和刘堂卿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结合正在进行的湖北空管分局空管安全风险管理系统研究项目, 黄蓉蓉 介绍了流程、原理、系统运行过程、系统软件结构以及开发工具。通过现有的软件展示,让大家更为形象、直观地了解这一系统的内容和运行方式。她还强调这一系统尚处于完善阶段,希望大家积极参与其中,提出中肯的建议。 中南空管局湖北分局的陈高明主任结合工作经验,分析了空管安全风险管理系统的难点,主要体现在风险流程确立难,危险源辨识难,安全目标确定难,风险情景分析难。通过对工作中具体例子的逐层分析,告知大家在研究空管安全风险管理时,应深入了解真实的事发原因,分析结论要对后期工作具有可操作性,而不是笼统的原因总结。 上午的会议后,大家一起到华师大博雅园用餐,并进行自由讨论。 下午两点,会议由王慰主持。一开始,由李柯老师讲解有关空中交通安全预警管理信息系统与决策支持系统的内容。李老师指出,理论与实践是相辅相成的,而把预警管理理论付诸实践的方法就是构建信息系统。李老师从预警管理信息系统与决策支持系统的工作原理、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及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等方面进行了介绍,认为应开发出智能型预警决策支持系统,使其更具有自组织性和可操作性。 接着,中南空管局湖北分局的周风华工程师结合空管行业的特点,通过形象直观的例子,从宏观层面、微观层面面对空管安全风险进行了分析,认为空管安全风险管理系统的难点问题在微观层面。其中,预警指标的选择和敏感度的确定是难点问题。她建议课题组采用实际案例分析法来展开研究。周工就刘春香提出的关于空管员的岗位职责做出了解答。 罗老师介绍了今年获批准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空中交通安全风险耦合机理及预警决策支持系统研究 的立项依据。回顾了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申报过程,指出申报成功的关键在于提炼创新点,深化研究方案。介绍了空管安全风险管理的研究背景,阐明了该项目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在与会人员合影留念后,罗老师介绍了项目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拟采用的研究方法及本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指出项目研究过程是对拟采用理论假设进行验证或证伪的过程。然后,介绍了项目年度研究计划,并对预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展望。最后,在罗老师的主持下,大家对相关问题及工作任务分工进行了讨论。 至此,会议圆满结束,预示获批准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工作将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个人分类: 学术点滴|4626 次阅读|3 个评论
开题内容初步定下
rexlee 2009-9-14 21:46
上周五组会,导师没有明说定下开题内容,但接下来要接手师姐的工作,做半导体-金属杂化结构体系,应该也算定下半个题吧。 最近和同学聊得最多的就是开题。有很大一部分同学都希望能定下开题题目:一直呆在实验室的期望定下课题,好打算快点结束手中的课题,或者将手中课题深入下去;研一没进实验室的,则期盼快点进入研究生的科研之路,即使有别的实验做,有science和nature等文献看。当然了,也有同学会不着急的。 开题着急吗?不着急。因为开题的时间在年底,还有好几个月。 开题重要吗?不重要。因为开题的内容总会随着实验的进行而不断修正。计划赶不上变化。 但是,开题真的不着急吗?开题不重要吗? 开题其实很着急。马上就研二了,距离毕业的日子越来越近。如果到了明年春天还在科研圈外徘徊,相信普通人没有不着急的。有人说研一进实验室就好了。但是研一做的实验可能与开题所做的没多大关系哦。 开题其实也很重要。对于刚从研究生院回来的我们,此刻最期待的是将所学理论知识用在实验上。一个合适的目标将事半功倍。确实会可能有不合适的课题,但是我相信,其中的不合适不是课题本身造成的,而更多的是课题和做课题的过程造成的。特别是在科学院的研究所。 开题了,很忙。一方面要将前面的课题认真做完,又要逐渐开始新的方向,赶在师姐离开之前,将核心技术掌握,还好,二个课题是有关联的,平时也很熟悉。今天看了一天的文献,效率颇高,总结了好几十篇的VIP(very important papers)。虽然有一时热情的嫌疑,但不管怎样,我已在路上。明天还会在路上!
个人分类: 边走边想|3671 次阅读|0 个评论
First Research Proposal-Day2
tianjingle27 2009-8-4 23:49
2009年8月4日23:33周二 今天接近尾声! 参加了院里的暑假班,灾害管理相关的。(由于个人疏忽,不重视,以及不及时反馈重要信息,错过了报名,成为编外人员。不重视之由在于认为没有十整天听课,事实上,只安排上午3小时的课,下午是自由讨论。所以,“想当然”之惯性思维又一次让我们受伤了。 下次注意!!!) 听了3小时英文课,视野开阔了。美国人做研究的思路更具体,更细节化。更给我留下印象的是《Perception of risk》的作者Paul Slovic,他从心理学角度研究风险问题,很有名。前几日刚下载到其发表在《Science》上的一文,今日竟然见到真人了,不可思议!原来当你进入圈内,很多偶像就在中间了。环境的确变了!且我们的身份也在逐渐变化中,从仰望者将逐步变成对话的同行,时间早晚问题,早与晚取决于培训的强度与有效性。不过为什么美国人不担心自然灾害之类的风险呢?相对来说,他们更关心恐怖袭击之类的风险。中国人是什么状况,查查有这方面的研究么? 言归正传,以“三点”做结: 1.见到牛人,自由表达英语,提问与沟通,能力超级强,且年纪轻轻,传说大二而已。恐以我们的步伐,再训练十年也未必有此表现。但“一个萝卜一个坑”,混到这份上了,妄自菲薄或是骄傲自大都不该有了,也没有了,故“面向今日,做好今天”! 2.听讲座,跟踪主讲人论文,发现,二十年前的东西,现在讲来依然很吸引人,故起步阶段的训练要扎实,扎实,更扎实。打下更好的基础。且“远景”与“愿景”更重要,做好现在的时候更要明白,十年后我们会变成什么样。 3.已进入资料锁定阶段。对Paper,三重任务,一为结课,二为书稿,三为开题,若分为三段来做,肯定失望,故以三位一,集中,集中,再集中!此外,离开此处也不过2年之后,故在这里的时光也是极为有限,极为有限的,浓缩的“两年”,更要做好今日!!! 总之,今日是适应期以及开阔眼界期。从此,我们有了另外的视野,相信,今日会更好! 安啦, 2009年8月4日23:51于恋恋
个人分类: Responsibility for today's actions|1527 次阅读|0 个评论
First Research Proposal-Day1
tianjingle27 2009-8-4 00:31
今日与三人言,在忙开题之事。事实是:确实已在正视了,也查文献,但还没思路。(初级阶段,极为正常!) 师兄言更注重算法,师姐言总会找到问题的,师妹言继续加油啊。 我们言:正视,正视,更正视! 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鲁迅先生的话就这么冒出来了。)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今上下午用google scholar查到了美国、意大利、德国、英国等在risk map上的一些研究,拟定了10个可探测文献。google scholar让我们对“risk map*”的内在项有了更新的认识,且查找时,A处找不到,B处可能有,要随着目标的变化而改变行动策略。而ISI中的文章更加有参考价值和代表性,是参考文献选项!两个工具用在不同时候,前者是前期探测,后者是专业化跟进!目前,处于探测阶段! 若目标定位“查资料”,列明资料书目与质量,如十篇与美国进展,先查,再锁定核心,分出类别。查文章,读文章的最终目标更是为了提炼自己的idea,不枉费今日和明日也。 ??“今日之流走”已确定,今日之环境亦确定,但今日能做一流的doctoral candidate! 。。看“科学网”,认识了50来人,都是牛人(一分钟前我们还不知道这世界有个他或她,但现在,我们已经相识了!机会,就在这一秒。)。科学网是个很好的交流平台,通过实践达到我们的目标,实现利益最大化! 此外,今日认识的皆是Man,多结识结识女性呗! 晚安! 2009年8月4日0:32
个人分类: Responsibility for today's actions|1377 次阅读|1 个评论
:),完了
jnpengfei 2009-7-27 10:33
一只找不到人说说进展,好不容易导师回来了,找到对象了但是: 从导师口中发现了很多不足:从一开题到现在我汇报的工作是我看了哪篇文章,那个牛仁作了什么工作,抓不住重点,原因有二:一是基础知识不足;二是自学能力有问题 。说实话我发现基础知识的确很弱,不过如果自学能力强的话在半年的时间应该补过来了。我对于疾病传播很感兴趣(正因为对于小世界模型,sis模型有很多未知,好奇心比较强),不象计算机中的人工智能虚。 导师一声令下,过两三周,如果还没有进展就从新开题 。 救救我啊,给俺找个 切入点,靠近计算机相关的。
个人分类: 生活琐事|863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研上的“加减法”
热度 2 weijia2009 2009-7-25 23:47
前几天跟朋友聊天,说到了一个观点 科研上要学会做减法。做研究永远有新想法和新的延伸,但不能滚雪球,还须术有专攻。以前有句比喻,说申请基金就像拿竹竿打果子,见树就得敲几下。穷的时候没办法,但到了小康以后就得学会做减法了,不是你的方向就别去穷折腾了,总不能经费越多越没方向吧! 和美国同行相比,越发觉得我们国内的不少老师和学生科研做得太多太杂。常常有这样的现象:有些学生在校得做很多项目,到头来仍然缺乏基本的科研素养;而有些大腕教授在行业内几乎人人知道其大名和头衔,唯独不知他们科研是做什么的。学生的开题报告有时候更像是一个气势恢宏的973项目,我通常会建议把论文计划收缩、聚焦,试图解决一个问题。有了针对性投入才有可能获得有意义的结果,写出高质量的论文。 课题组有大有小,但不同的研究总有个最佳体积,一旦滚起了雪球,就会失控,吃亏的恐怕是学生。有网友留言说某校一个导师一年要招十几个博士生,我很难想象他们是怎么带的。在交大时我每年招1-2个博士生,当然也是能力有限,几年下来就觉得吃力 必须要跟每个学生定期沟通,帮助解决问题。我认识的大腕中有个A教授,招了大几十名博士生,一天他到实验室微服私访,发现有学生在网上玩游戏,他上去批评,结果学生反驳说你管不着吧,我是A教授的学生!他居然不认识面前的这个导师! 常跟学生们说不一定要做得比别人多,要设法做得更有质量。这或许也是一种管理人生的方法 - 过得既充实又有个人的自由!
个人分类: 未分类|8356 次阅读|7 个评论
开题和结题:互有同异的两种科研决策行为
可真 2009-7-17 13:17
金布 先生在对有关拙文的评论中提到: 在中国要在科学研究上有成果,应该学习西方科研体系,就是分解到很细,但总有根脉可寻和指导的。现在是专家把关开题、结题,而不是数据和实验结果 。 金布 先生的意思,似乎是认为现在中国的专家是只重开题和结题,却不重数据和实验结果,其实后者才是最值得重视的。我认为 金布 先生所讲的这些,反映了中国科研的某些真实的情况 , ;他关于应该重视对科研对象的分解和科研活动中数据和实验结果的观念,都是合理的。但是,我想要由此借题发挥的一个观点恰恰是: 专家应当努力把好开题关和结题关,而不仅仅是或不是简单地关注数据和实验结果。 所谓把好开题关,就是要对科研方向做出科学的选择,唯有其方向选对了,才可能做出有价值的成果来。 所谓把好结题关,就是要对科研活动中获得的数据和实验结果做出科学的分析、抽象、综合、概括,从而提出相应的某些概念、原则以至于理论。 强调应该把好开题关、结题关,就是强调科研主体应当高度重视其科研的自我决策。所谓开题和结题,其实就是对自己的科研活动进行事先决策和事后决策。 开题是属于事先决策,其实质在于制订科研计划,以确保科研活动在正确价值导向下有序地展开。 结题则是属于事后决策,其实质在于对原计划执行情况进行反馈性检查,从而引出对于改善今后的科研行为、提高今后的科研质量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的结论。 科研活动应该是一个不断上升的前进过程,这个无限的前进过程具有阶段性,故开题和结题具有同一性,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即:对于围绕某个特定课题而展开的一个连续性的科研过程来说,其中某个阶段的开题可以是由上一阶段的结题转化而来,反之,某个阶段的结题则可以转化为下一阶段的开题。这意味着开题和结题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科学的开题是确保新阶段的科研高于旧阶段的科研的必要条件;科学的结题则是确保下阶段的科研高于本阶段的科研的必要条件 。 就开题和结题同属于科研决策行为而言,它们都必须且应当如兵家孙武所说的那样做到知己知彼,这是因为任何一种特殊的科研活动都是一个开放系统,它必有自己的一定环境(科研环境)。 就开题说来,科研环境包括到开题时为止相关知识领域中科研主体自己已然完成的科研及其成果和其他科研主体已然完成的科研及其成果,所谓知己知彼首先就是要知道这两个方面的科研及其成果情况,并把握到这两个方面的情况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从这种联系中发现该知识领域里科研发展的未来趋势包括该知识领域按其知识发展的内在逻辑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所可能出现的发展和科研主体按其自身条件在这未来可能出现的知识发展中所可以且应当作出独特贡献的潜能与诉求; 就结题说来,科研环境包括到结题时为止相关知识领域中科研主体自己已然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包括数据和实验结果)和其他科研主体在同期内已然获得的同类资料,所谓知己知彼首先就是要知道这两个方面的资料情况,并把握到这两个方面的资料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从这种联系中发现该知识领域里既有概念、原则和理论的不足,并根据自己所掌握的资料来弥补这种不足或者修正既有概念、原则和理论,或者建构新的概念、原则和理论。 就开题和结题两种科研决策行为之间的差异来说,开题是确定自己的科研所可能和应当作出的特殊贡献,并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制订切实可行的科研方案;结题是通过对自我执行原订科研方案的具体情况的检查,概括和总结出自己在业已完成的科研中所取得的特殊贡献,这种被概括和总结出来的特殊贡献,应该是对该知识领域的科研发展具有指导意义或引领作用的知识。 我曾承担并已经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顾炎武思想研究,其成果是以《明清之际新仁学顾炎武思想研究》的专著形式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其中,正文部分是对我在若干年内所完成的一定阶段上的顾炎武思想研究的叙述,即以文字形式概括性地再现了这一研究过程,在这种形式的再现中,原本开放的历史形态的研究过程获得了逻辑的形态并且变成了一个自我封闭的逻辑系统,至于这个逻辑系统是否严密以及这个系统的逻辑是否符合学术界公认的逻辑即对后者来说合不合逻辑则是另当别论的。这是这个项目结题的基础部分。其结题的另外一个部分就是该书的后记,尽管其文字不多,但其实是这个结题最重要的部分,它展示了我通过顾炎武思想研究所获得的新知我写道: 通过顾炎武思想的温故性研究,使我有所知新,其中最重要者莫过于获得了这样一种新知:在创造文化的历史活动中,应当追求这样两个结合:( 1 )知识的实证之真与实用之善的结合;( 2 )知识的自然之真与社会之善的结合。吾观中、西方文化,其最大的问题即在于割裂了这两种关系,以致于知识的实证之真与实用之善相分离、自然之真与社会之善相分离。较诸近代以来西方文化最突出的偏重自然之真而轻忽社会之善的问题,近代以来中国文化最突出的问题则是偏重实用之善而轻忽实证之真。西方文化之偏重自然之真而轻忽社会之善的知识诉求,导致如文化悲观主义者斯宾格勒所预言的科学技术必将导致人类毁灭这种人类社会不可持续发展的情况成为一种可能的发展趋势此乃人类文化与社会发展之大忧患也;中国文化之偏重实用之善而轻忽实证之真的知识诉求,在过去是导致原本就落后的科学技术更远落后于西方,在今天则导致学术界虚浮之气日盛而腐败之风日狂,从而也使中国社会不可持续发展这样的情况成为一种可能的发展趋势此乃中国科技与文化发展之大忧患也。 其中知识的实证之真与实用之善的结合和知识的自然之真与社会之善的结合的概念和原则,是通过对我此前的顾炎武思想研究活动进行反馈性检查所获得的新知识。我自认为,这个新知识既有我自己的比较厚实的具体研究作为基础,故绝非玄虚之论,而是据实之论;另一方面,这个新知识是通过我自己的研究总结和概括出来的,因而绝非人云亦云之论,而是自我创见之论。我更认为,这个新知识对我今后的科研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使我自觉意识到要根据这两个结合的原则来确定自己今后的知识诉求。我最近几年来比较关注自然科学领域的某些知识特别是研究方法,并且在博客上写了一些反思科学的文章,既对西方近代以来的科学之缺失提出我的看法,更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之缺失以及当今中国科学界在思维方式方面的缺失提出我的看法,都与我的上述新知有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我希望自己今后的科研成果尽量能够在这两个结合上有所体现。 我之所以谈论到自己的科研,只是为了更具体的说明我对开题和结题的内涵及其意义的看法,特别是结题对于推动科研向上发展的关键意义。我并不自认为通过自己结题所获得的上述新知必是可以为学术界其他同仁所认可和接受的,但至少对我自己的科研发展是有积极的推动意义的,它为我在科研上做出新的自我决策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前提和理论指导。 总之 ,开题和结题,是实现科研活动从一个阶段向另一更高阶段的转变的两个必要条件和关节点。
个人分类: 科学之思|3451 次阅读|2 个评论
开题
UrbanPlaning 2009-6-24 11:34
今天去主持一个硕士研究生的开题报告会。选题很好,是目前的热点农村土地换置问题,但题目很大,可以包含几个博士论文。这是目前的通病,讲了文章要小题大做,但几乎所有的学生似乎很难明白。可能与经历有关吧。
个人分类: 未分类|2709 次阅读|1 个评论
研究生什么时候开题比较好
hszdj 2009-4-18 19:33
一般研究所开题会比较早,学校时间则宽松得多,有的专业甚至到了三年级才开题~ 不过开题的早晚或时间其实是个很值得讨论的问题。从学生角度来讲,要是开的过早,大家普遍都不太乐意,一则准备不充分,二则在这样的时间要求下大多数只能草草写个匆匆应付了事; 从科研的角度看,开题似乎不能过早也不能太晚,记得一位老师说过没发个一篇两篇文章的就别开题!开的过早了,走一个形式,开完了就往脑后一丢,要写论文的时候又是从头开始,浪费时间;开的太晚,一则时间紧张,压力大,二则目标也不明确,对要研究的方向还是宜早确定,早做准备吧~
个人分类: 有时一本正经,有时乱糟糟|1199 次阅读|0 个评论
岁末小结
yangjingangel 2008-12-29 17:28
马上要元旦了,2009年要来了。2008就要结束了,我之前说过要来个一年总结的,但是以此刻的懒散态度,就不正式发一篇文来总结报告了,在这里顺带说了吧。 2008年对于我们中国人而言真的是大喜大悲的一年,那个心情之跌宕之起伏,所有国人都有亲身感受到吧?先撇开娱乐圈的那些个事儿,就说年初南方的冰灾、火炬传递、512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哪一件事情不是惊动全世界的?2008承载了国人太多太多的喜怒哀乐,无法用言语形容了。 有点跑题了,本来是总结我个人的,一开始就发表了那样一番感慨,呵呵~~ 2008年,对于我,也是收获颇多的一年。不敢说自己运气怎么样,我只能说自己在这一年所付出的在岁末的时候都有了相应的回报,付出能够得到回报,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值得欣慰的?高兴,真的高兴!尽管后天的开题答辩还不晓得结果,但是我相信自己一定可以过,一定可以给我的2008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上半年认真修完学分,成绩也都很不错,着力攻克的英语六级也是一击即中。下半年在老板严格的管束下使得自己研究的课题有了初步的进展、参加的博客大赛也有所收获、在岁末还成功评优。这一年还是比较充实的,唯一对自己不满的就是偶尔间断的那些懒惰还是时不时的出来扰乱自己,不过还好,不是什么大碍,整体而言还算OK了。 2009年的任务除了要尽快将课题研究初见成效之外,还要尽快的发文,为岁末收获奠定好的基础。岁末的时候就要面临找工作了,所以一定要提前做好份内的事情,不能一拖再拖。没有详细的任务表,但是凡事都要做到心中有数。2009,我来了~
个人分类: 感悟人生|3994 次阅读|0 个评论
导师如何给研究生分配题目?
热度 1 wangdh 2008-11-10 01:36
导师如何给研究生分配题目?(王德华 2008.11.9 ) 前几天随便写了一篇随感: 谈谈如何选择科学问题 (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5164 )。刘进平老师留言: 希望有机会说说下列问题 : 导师如何给硕士生或博士生分配题目呢 ? 难易程度如何把握呢 ? 是否会遇到论文延迟问题呢 ? 心里一直装着这件事情,今天抽空考虑了一下。感觉无从下手说起。估计这方面的书籍和资料会有很多,我想还是说说我自己的做法吧。不管对错如否,作为交流吧。欢迎大家批评指导。 我们所的硕士生第一年是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课。研究生在学习期间远离研究组是个很糟糕的事情。由于在北京事情还算好办,我一般要求我的研究生每周都必须参加研究组的组会,必须参加研究组安排的学术活动和集体活动(如中秋 Party ,新年 Party ,欢送毕业生 Party , 研究生毕业答辩等等),如果没有特殊事情,一般不允许请假。从玉泉路赶往奥运村附近的新园区,需要坐很长时间的公交车,坚持下来也是一种毅力。不管研究生能听懂多少,一年下来,关于研究组所涉及到的研究领域、相关知识、研究组的基本要求、做学问的基本规范等等,他们都会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时间长了,他们自己也不把自己作为局外人,很快就融进研究组了。 硕士生从研究生院回到研究所后,与新入学的博士生站在了同一个起点上。我们研究组一般是安排每个老生给新生讲解自己的研究课题和相关进展。进行交流后,每个新生写出交流总结。这样他们很快就对研究组的工作有个粗线条的了解。导师在每次的组会上,也会抽机会进行相关的介绍和启发。 我一般是给新来的研究生(硕士是2年级)半年的自由选题时间(当然是限制在我的学科范围内),不管硕士(1+2 年)、博士(3年)、还是硕博连读(1+4年),要求都一样。半年时间内,他们需要了解研究组的工作积累,查阅文献,选定方向,写出文献综述,完成开题报告。这个过程尽管很自由,实际上也是很痛苦的一个过程。许多研究生都在这个时期感到了压力和迷茫,不知道自己将要做什么。这半年主要是培训研究生查阅文献、阅读文献、把握文献等方面的能力,是培训他们发挥个人的独立性和创造力过程。这段时间,他们随着文献的逐渐积累,对研究组工作的逐渐理解,火花也越来越多,有时候一天一个想法。文献读得越多,思考越多,对科学问题的把握和理解就越到位。有些悟性好的同学,逐渐就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思路,有些动作快的同学很快就抓住自己感兴趣的科学问题,并设计好了实验,进入了实验收集数据的阶段。 如果半年开题时间过去了,有些研究生还没有自己找出一个清晰的研究思路,还是模糊着的话,那么这个时候导师将早就考虑好的几个研究领域(或者比较具体的题目)提供给他们,让他们进行选择。有时候出于研究组的工作计划和安排,可能就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了。导师定向安排课题任务,然后让学生针对具体的题目,缩小文献阅读范围,尽快确定实验方案,开始数据收集。边实验,边思考。实际上就是再给学生一段时间,让他们独立设计实验,目的还是培养实验设计(开题)的能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煎熬,每个实验设计成形后,都需要在组会上进行报告和讨论,有时候我们会邀请相关的老师参加。如果每年的中期考核时间宽裕的话,通过考核,与相关老师进行交流是个好机会。 至于课题的难易程度如何把握?这也是跟很棘手的问题。但是研究生的主要目的是掌握技能,通过完成相应的课题,完成自己的学业。因此科学问题主要依赖于理论和实际意义。但从题目的难易程度上看,一般硕士和博士生不是很明显区分开。但工作量和具体要求是要不同的。硕士生的课题量要小,目的性要明确,可预见性要强。博士生的课题深度需要再进一步,有时候还不能很好地能预料实验的结果。另外在日常指导过程中,导师的指导方式对于不同的学生也是不同的。硕士生要有很具体的指导,博士生主要加强讨论,自由的空间会大一些。至于工作量的设定,也是根据学生的学习和实验时间来确定的。 那么是否会遇到论文延迟的事情呢?一定会遇到的。科学研究不是每个步骤都预测得很好的,设计和实施还是有距离的。有时候不可预料的事情很多,实验条件的变数也很多,因此不能按照课题设计的时间进度完成研究计划是可以理解的。要及时根据情况做出计划调整。如果需要延期,则要提前安排。实际上,所谓的延期一般是根据学籍和助学金而言的,严格说起来,研究生的研究和学习时间应该取决于研究课题的实施和进展。如果进展顺利,则会按照原计划完成课题,要是不顺利,则应该调整方案后,继续工作,直到完成设计的课题任务。当然在实际中,这一步很难做。 简而言之,有几个步骤: 1。熟悉研究组的工作基础和相关研究进展,发现尚存在的问题。 2。熟悉文献,了解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学科方向趋势和关注的重要问题。 3。根据研究组承担的科研项目,结合自己的兴趣和背景,确定方向,完成开题报告。 4。完善开题报告,广泛征求意见,在研究组和考核小组会议上报告和交流。 5。(硕士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时间,确定适合自己的题目,但也应该是学科领域关注的学术问题。 6。制订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一旦确定时间和计划表,严格遵守实施,完成研究计划。 不知道是否回答了刘老师的问题。感觉逻辑性还需要进一步整理。今天有点累了,先放在这里,供大家讨论,提出建议。谢谢各位了。 (王德华 2008.11.9 )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20724 次阅读|3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6 21: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