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赤峰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第三次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变化研讨会将于2015年9月在赤峰召开
Hongbolu 2015-7-25 18:51
第三届中国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变化研讨会 1 号通知 冰期与间冰期旋回是第四纪主要的气候特征,其间由于冰川进退留下的丰富且形态独特的冰川地貌,是过去冰川变化和环境变迁最直接的证据。对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变化进行研究,不仅能重建古地理时空演化规律,而且能够为研究当代环境问题提供理论参考。 近十几年来,包括赤峰地区在内的中国东部低山丘陵区陆续报道了大量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在吸引了地学界广泛关注的同时,也产生了明显的争议。为了就广泛关心和存在争议的关键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变化研讨会第一次和第二次会议分别于2012年、2013年在兰州和青岛召开。两次会议回顾总结了最近几十年来中国东西部第四纪冰川研究取得的成绩与突破,也为不同观点的学者建立了现场交流的平台。 根据2013年9月第二次会议讨论决定,第三届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变化研讨会拟于2015年9月10-13日在赤峰市召开。我们期望继承前两届会议形成的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的良好风尚,通过会议交流和争议热点地区的野外现场讨论,以求尊重事实,求同存异,促进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变化研究。 热烈欢迎国内外从事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变化研究的同仁们参加研讨会,共同探讨中国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变化问题。 主办单位 : ² 中国地质学会第四纪冰川及第四纪地质专业委员会 ² 赤峰学院 ² 北京大学 ²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²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²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承办单位 : ² 赤峰学院 协办单位 : ² 赤峰契丹旅游有限责任公司 ² 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管理局 会议时间 : 2015 年 9 月 10 日 -13 日 会议安排 : 9 月 10 日 金帝酒店 报到 9 月 11 日 上午学术交流 9 月 11 日 下午 -13 日 实地考察交流(林东七锅山、克旗阿斯哈图石林等) 会议地点 : 赤峰学院多功能学术报告厅 会议费用 : 1 、会务费 1000 元(学生 700 元),包括会议期间的餐费、野外考察的租车费和门票。 2 、住宿费和交通费自理。 会议时间节点 : 1 、 会议注册 : 2015 年 8 月 5 日前,会议注册方式为发送回执至会议邮箱。 2 、摘要提交: 2015 年 8 月 10 日前,摘要提交方式为发送至会议邮箱。 会议联系 : 联 系 人:欧阳江城 电话: 13948766383 0476-8300338 李轩然 电话: 18647692350 会议邮箱: lxuanr@163.com 通讯地址:赤峰市红山区迎宾路 1 号赤峰学院 会议邮编: 024000 第三届中国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变化委员会 2015 年 7 月 22 日 ========================================================= 注: 应部分博友要求,特将该次会议通知转帖在此,欢迎感兴趣的学者与会参与现场讨论。 十几年来,新一轮关于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发育与否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 从2012年召开第一次学术研讨会开始,持不同观点的地学研究者(主要为地理学家和地质学家)重新会聚在一起探讨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变化问题,通过现场热烈的讨论(甚至激烈的争论),大家发现了争议的焦点问题,促进了不同学者之间的友谊和理解,为更加坦诚的交流和合作开辟了新的局面。为此,我们要感谢前两次会议组织者的努力,更要感谢一大批老前辈的热心倡导和表率作用。 希望本次现场研讨会为大家提供更为开放、公平和友好的交流平台,争取为尽快解决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有无的关键问题创造良好的氛围。 地学界的学术争论是常有的事情,只要大家尊重地质事实,地学研究就会不断进步! 希望每一位热心参与的学者都能为中国的第四纪地质、地貌学与环境变化研究作出应有的贡献! ================================= 附件: 工作单位 姓 名 性 别 通讯地址 邮政编码 职 称 联系电话 手机号码 身 份 在职 □; 退休□; 学生□; E-mail 学术报告 是 □; 否□ 提交论文 是 □; 否□ 报告题目 住宿要求 会议酒店 □; 自行安排 □; 是否合住 是 □; 否□ 会议回执 会议回执请于8月5日前发送至会议邮箱lxuanr@163.com 会议论文摘要格式要求 一、论文题目 三号宋体,加粗;居中。 二、作者姓名:小四号宋体;居中。 三、作者信息:小四号宋体;居中;包括所在单位、所在省市及邮政编码,E-mail 地址,电话号码。要标明二级单位(大学:院系;研究院所:处、室)。 四、摘要内容:小四号宋体;字数500-900字。 五、关键词:小四号宋体;关键词3-5个,用空格间隔。
个人分类: 地学探讨|5018 次阅读|0 个评论
考察赤峰市巴林左旗召庙景区第四纪冰川地貌(欢迎批判)
热度 20 Hongbolu 2015-5-11 17:06
2015 年 05 月 02 日,我与赤峰学院几位同仁共同对赤峰市巴林左旗南部召庙(号称 “ 北五台 ”)景区 的花岗岩山区进行了野外考察,为今年 09 月召开的全国 第四纪冰川与环境研讨会 准备现场考察路线。 巴林左旗民委阿主任放弃自己的休息,事先联系了景区负责人宋经理等、真寂之寺的主持苏和师傅,在多方人士的共同帮助与陪同下完成了野外考察线路的选定。 中午 11 点之前我们在真寂之寺食堂享用了简单的奶茶和点心后就出发了,为我们带路的就是住持师傅和他的助手们。 晚上我们住在巴林左旗政府所在地 — 林东镇一家新开张的宾馆里,阿主任和夫人设私宴盛情款待大家,并为我们演唱了蒙古族歌曲。忘不了那原生态的草原美食,更忘不了阿主任那声情并茂的演唱! 在此特向 “ 北五台 ” 景区的管理人员表示感谢,向真寂之寺的主持师傅们表示敬意。 最后,向热情好客而又多才多艺的阿主任表示感谢。希望九月份再次欣赏他的歌唱! 中国东部是否存在第四纪冰川地貌遗迹?这是个在中国地学界争论了几十年的老问题。为了通过共同探讨和野外考察解决这个问题,中国第四纪学界近年来先后在兰州和青岛召开了两次学术研讨会。尽管前两次会议和考察现场仍然存在着明显的争议,但大家的共识是:加强学术交流和共同的现场考察。于是决定第三次研讨会在赤峰召开,而野外考察线路选在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和巴林左旗召庙花岗岩景区。 我从2004年开始关注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地貌,与赤峰学院的同仁们多次考察巴林左旗南部的召庙地区,也有相关文章发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我个人对该花岗岩山区地貌景观的最新解读,以便与不同认识的学者讨论(同时为今年的学术会议讨论做个铺垫)。 召庙花岗岩体为燕山期花岗岩,以粗粒花岗岩为主,主要矿物除了石英外还有大量的钾长石和部分斜长石。之所以形成现今的地貌,主要地质营力是第四纪冰川,而且应该是第四纪大陆冰川。简单地说:在几万年前,赤峰北部曾经覆盖着一个大冰帽,在召庙花岗岩区向NNE方向运动,形成了下图卫片显示的地貌格局。下面的认识是我个人的,尚未发表论文。若引用请注明出处,同时欢迎有理有据的批评与讨论。 上图的箭头是我判别的巴林左旗南部漫过花岗岩山区的冰盖之运移方向,这种侵蚀造就了召庙花岗岩区的基本地貌特征(卫片图据Google Earth)。 上图是我解译的第四纪冰川遗迹之主要标志点。其中:大型羊背石和山脊壶穴是大陆冰川发育时形成的,而冰斗、刃脊、角峰等是在大陆冰川退缩后由低山区的山谷冰川侵蚀而成(这些点我都跑过,有的不止一次,有相关证据,不是根据卫片猜测的)。 请注意这种延伸方向与地面一致的特殊节理----exfoliation,我将其翻译成“剥离面理”,文献中也有人称其洋葱构造(Onion structure)或层节理(sheet jointing),其成因至今在国际地学界仍有争议,我认为与第四纪冰川的重压有关(见上下两图)。 下面多张图片中展示的是在本区花岗岩山脊分布广泛的壶穴(英文名称:pothole)。“壶穴”这个词汇已经在地学文献中存在一百多年了,而中文翻译也几十年了。从1997年地质科学院韩同林研究员在河北花岗岩山脊发现大量壶穴(韩同林研究员称其为“冰臼”,而这个词在国内地学界也存在几十年了,英文名称应为:glacial pothole)起, 国内地学界关于壶穴的成因争议一直没有结束,因为 第四纪学界主流观点否定中国东部的第四纪冰川作用。 近年来有学者创造了一个新词----岩臼,并用英文“mortar”代表之。我曾经发文反对这种乱创新词的做法,但现在这种趋势没有停止,而且在很多花岗岩景区还有泛滥之势。如果大家都乱用新词而不遵从规范,今后地学界就会更加混乱,学生都不知道到底用什么词汇了,如何与国际同仁们交流?同行间如何讨论?我在这里猜测:也许有人有意避开第四纪冰川存在与否的争论,但这不能将国际上早已通用的”pothole“和国内使用几十年的”壶穴“废弃掉。此外,”岩臼“一词的创造者也没有发文定义其命名来由,也没有解释”mortar“的国际定义,这种造词是非常不恰当的。感兴趣的人可以自己查阅国际文献,也欢迎该词的制造者以各种形式公开批评与讨论。 关于壶穴等的定义,请参见我2008年的一篇博文,以利讨论或不同观点的人士批判!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9040-33348.html 附上我发表的几篇关于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地貌的文章: 吕洪波 ,徐兴永,易亮,李萍, 2012. 山东鲁山混合岩表面发现第四纪冰川剥蚀的直接证据 — 颤痕。地质学报, 86 ( 3 ): 514—521 。 吕洪波 ,章雨旭,王俊, 2010 ,北京延庆白龙潭被揭示为一巨型山谷壶穴。地质论评, 56 ( 6 ): 885—887 。 吕洪波 ,任晓辉,许民,欧阳江城, 2010 ,再论山脊壶穴的冰川融水成因 — 兼与施雅风院士商榷。地质论评, 56 ( 5 ): 693—702 。 吕洪波, 章雨旭, 2008 ,壶穴、锅穴、冰臼、岩臼等术语的辨析与使用建议。地质通报, 27 ( 6 ): 917—922 。 吕洪波 , 任晓辉,许民,欧阳江城, 2008 ,壶穴差异风化或风蚀作用成因质疑。地质论评, 54 ( 2 ): 192—198 。 Lu Hongbo, Yan Shiyong, and Zhang Yue, 2007,Quaternary glacio-erosional landforms in Laoshan Mountain and their constraintson the origin of Jiaozhou Bay, Qingdao, east of China. Chinese Journal of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25 (2): 139—148. 吕洪波 ,任晓辉,杨超, 2006 ,赤峰等地第四纪大陆冰川的地貌证据。地质论评, 52 ( 3 ): 379 - 385 。 吕洪波 ,杨超, 2005 ,山东新泰青云山发现第四纪大陆冰川遗迹。地质论评, 51 ( 5 ): 608 。 同时附施雅风院士的两篇论文: 施雅风. 2010. 韩同林的“冰臼论”是对花岗岩类岩石负球状风化的误解。地质论评, 56(3): 349--354. 施雅风. 2011. 中国东部中低山地有无发育第四纪冰川的可能性? 地质论评,57(1):44--49. 本人有幸与施雅风院士通过发表论文进行专题讨论,虽然观点不同,但施先生对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地貌是否存在这一问题的关注以及他的执着精神令人钦佩。可惜他已于2011年仙逝,与他老人家的对话只能终止了。 上传一篇与施雅风院士讨论的论文。见附件。 吕洪波2010 再论山脊壶穴的冰川融水成因_兼与施雅风院士商榷.pdf
个人分类: 地学探讨|11966 次阅读|54 个评论
铋是内蒙古赤峰地区金矿化探的最佳指示元素
热度 6 Michaelhu 2011-1-13 20:20
在赤峰地区金矿化探研究时,测试了背景区岩石、近矿蚀变围岩、矿石、各种单矿物和土壤等多种介质中的金、铋含量特征,分析了基岩剖面及土壤剖面的异常曲线特征。这些研究结果多次表明:在赤峰地区金矿地球化学找矿中,铋在基岩和土壤地球化学剖面上都会显示出明显比金异常宽的、衬度高的异常,因此铋是该区金矿化探最佳指示元素之一。
个人分类: 化探找矿|5739 次阅读|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08: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