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丁裕国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追念博友曹天德,丁裕国
热度 2 zhangxw 2013-11-6 12:36
追念博友曹天德 , 丁裕国 张学文 ,2013.11.5 4 日我翻自己过去的一个博客 , 无意间看到曹天德教授 1013 年初的留言 : 雪变成大块的冰应当是放热 ,… 以及留言 , , , 不意间想及曹教授今年 6 月已经过世了 ,… 本月是 11 月 , 去年 11 月 17 日 , 科学网的丁裕国教授告别了人间 , 也结束了我们 30 年的学术交往 . 去年春有人给我转来他送给我的巧克力 , 可随后竟然是他突然过世的消息 ,… 想来他们都比我年青 ! … 仅以此随笔悼念过世的网友 , 曹天德 , 丁裕国 ,… 参考网页: 丁裕国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100 曹天德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50729-701700.html
个人分类: 生活滴点.2.|2706 次阅读|6 个评论
丁裕国教授追悼会图片
热度 7 dygnuist 2012-11-28 12:22
丁裕国教授追悼会图片
7452 次阅读|11 个评论
收徒当如丁裕国——师生关系一隅谈
hillside 2012-11-23 01:18
作为学生或为徒之道,做到丁裕国(教授)这般实诚的学生可能并不多见,他对么枕生先生极尽弟子之礼。在为么先生修订著作上,作为合作者(第二作者),倾十年之力、无暇顾及其它产出、置别人的不解于不顾,然而丁裕国(教授)却乐此不疲(后来在职称评审上出现波折)。 我不由得想到文革期间诸多师生之间悲欢离合的故事。陈寅恪先生选择留在大陆是否明智一直是一个屡屡争议的话题,国内外仍在猜度、讨论与研究之中。然而,对于陈寅恪先生选徒的眼力则众口一词,公认是大师的眼光、极明智的选择。 么枕生先生与丁裕国(教授)之间深厚的师生关系又是如何建立与巩固的呢?我们来看丁老师自己的叙述: “ 我之所以能有今天如此充实的生活和工作历程,还应感激我的导师么枕生教授对我的鼓励、教诲和恩泽。 回想1980年初,十年浩劫刚刚过去的日子,全国正处于由“乱”到“治”的转型时期,一切都在“百废待兴”,尽管也有不少观望人群正在不知所措的犹豫中,但我却坚信,科技高潮即将到来。那时我正精力充沛,经常泡在院图书馆查阅文献,一坐就是半天。当时我发现,70年代末以来,国际上对统计气候问题十分重视。由WMO和国际统计学会的一些科学家发起,1979年末在日本东京首次以“统计气候学”名义,召开了第一届国际统计气候会议,然而,出席会议的科学家竟没有一位是中国科学工作者,可见当时我国大气科学在这一领域的竞争力并不强。这使我萌发了要填补国内空白,振兴这一学科的决心。由此我对这一领域的深入研究和探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一方面归因于我在南气院长期从事气候统计教学的缘故,另一方面则由于我所从事的科研项目大多以中长期预报为题(参加最多的是“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每年的汛期预报会商会议),其主要工具也是统计方法。所以对我而言,这是一个良好的学术契机。心想如果能将最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在这一领域的成果与本人近几年来在教学科研中的一些创新和体会,编写成一本书,以适应和促进这一学科的发展,也是一件十分有益的事情,做好这件事,即使没有出国进修的机会,也是很有价值的。 事实上,后来的实践恰恰证明了这一观点。于是我将这一学术信息及我个人的想法写信告知了我的导师---我国老一辈气象学家,当代气候学及统计气候学的奠基人,当年指导我毕业论文的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即原气象系)么枕生教授,提出了我的创作思路,要写一本关于统计气候学的专著。几天后他特意请人捎信给我,不但对我的想法加以鼓励,而且也提出了他的写作打算,当时,他也正在考虑他1963年所著《气候统计》一书的扩编工作。但令他苦恼的是,他已年迈,颇有力不从心之感,而我的想法,正好与他有些不谋而合,因而他很高兴地邀请我去他家面商此事。当年他虽已70高龄,但精神特别好,根本不象70岁的老人,看上去顶多只有60岁的样子,竟与文革前差不多(我与他早在1972年还见过一面)。不但能上课教书,还不断地写出一些高水平的学术论文。 自从由母校--南京大学毕业后,我与么先生晤面仅一两次,并有一两次通信。这次师生会面,也算是一种缘份吧。 既然么先生提出希望我为他的原著扩编新版,我当然要尽力而为,努力先完成此书,于是我欣然接受了这一任务。经过多年的潜心钻研和艰苦创作,在导师么枕生教授的亲切关怀和谆谆教诲下,终于将其原著《气候统计(1963)》一书作了大量的补充修订工作,写成新版《气候统计(1990)》约75万字的巨著。该书比原著增加了45万字,现在回忆起来,自认为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可以说,从立意到动笔完稿,整整耗费了我近十年的时间,1990年由气象出版社正式出版,受到各方面的欢迎和赞赏,许多专家给予高度评价,因为当时国内还没有在这一领域如此系统论述的专著。” 丁裕国老师曾向么枕生先生赠对联一付:“求道义谆谆教诲德高望重功盖三千学子,做学问孜孜不倦博大精深堪称一代宗师” 就我个人观点而言,能蒙么先生鼓励,将么先生1963年的《气候统计》进行改编是丁老师深感兴奋的事。但不一般的是,作为第二作者(在中国各类科研考核中,第二的地位几乎得不到足够的认可。在中华大地,“宁为鸡头,勿为牛后”的历史精粹依然熠熠发光,“状元后”与“状元”的份量相比,几乎是不值一提了。比之西方的科研合作风范,中国的科学界似乎还落后不少年。农民独户承包地、城市夫妻老婆店不见得是普适的),以“十年面壁”的精神,置它事于不顾,倾十年时间的几乎全部精力就是十分令人感佩的事。君不见,当今之世,速食型、东拼西凑类书籍不消几个月就能出笼。 在丁裕国老师《我的回忆录》与博客文章中还有一些谈及么先生的文字,有兴者可以延伸阅读。 注:标题“收徒当如丁裕国”句式仿用辛弃疾在丁裕国老师情感所系的老家镇江游览时,极目感怀之作《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的“生子当如孙仲谋”。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宋】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个人分类: 教育放谈|347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丁裕国教授《回眸成长,感悟人生——我的回忆录》面世
热度 1 hillside 2012-11-22 19:24
丁裕国教授《回眸成长,感悟人生——我的回忆录》面世
11月22日,在丁裕国老师过世后仅几天,从丁裕国老师家人处获悉,丁裕国老师的个人传记性著述《回眸成长,感悟人生——我的回忆录》已经由北京天河佳诚国际文化传媒公司推出,丁老师在此书中回顾了自己的气候人生及与么枕生先生的师生情谊,也谈到了与好友张学文先生等的交往等。目录简述如下:1.家世;2.童年印象;3.少年往事;4.青年朝代的困惑;5.教学科研之旅;6.科学的积疑;7.科学人文与人生感悟;8.附录:读书心得。 丁老师对自己的人生做了积极的计划和安排,想不到天不遂人愿。一份科研性合作书稿虽然即将交付,但其他科研书刊文稿写作仍待完成,又与亲手撰写、有着墨香的回忆录失之交臂,令人感慨。 说明:原在本页面提供的丁裕国老师《我的回忆录》与《积疑起悟,学博渐通》两部著作下载现已转移到丁裕国先生的博客(由丁老师亲人与科学网好友临时共同维护)。
个人分类: 人物沧桑|4244 次阅读|2 个评论
已故丁裕国老师的家属对悼念、慰问的各界朋友们的答谢
热度 8 dygnuist 2012-11-21 18:30
我们的亲人丁裕国因病突然去世,我们家人深感悲痛。 各界朋友们以多种方式向丁老师表达悼念之情,并向我们家属表示慰问。 在此谨向各位悼念、缅怀丁裕国老师的各界朋友们表示衷心的谢意。
6958 次阅读|9 个评论
邹进上教授对丁裕国教授的追掉词
热度 1 zhangxw 2012-11-21 17:15
丁裕国教授千古 昨夜寒风吹入窗,传来噩耗倍心伤。 君今骑鹤仙乡去,天上科坛共举觞。 : 丁裕国,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南京大学杰出校友,幺枕生教授得意门生,专攻气象统计学,造诣颇深,著述甚丰。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2012年11月16日因跌倒不幸逝世,享年70岁,不亦哀哉。愿丁君家属节哀! 南京大学邹进上哀挽 2012年11月18日于金陵 以上是88岁的南京大学教授邹进上托转的词,特贴此--张学文
4229 次阅读|1 个评论
评丁裕国老师傅文;“与人奋斗其乐无穷”吗?
热度 7 nipy 2012-5-24 11:29
评丁裕国老师傅文;“与人奋斗其乐无穷”吗?
评丁裕国老师傅文;“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 吗? 丁裕国 老师 5,21 发表博文: “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 吗?把 毛泽 东生前最欣赏的一句名言 “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 改为:“与天奋斗,最聪明,与地奋斗,最智彗,与人奋斗,最愚蠢! ” ,我认为很值得商榷,愿以以下观点与丁老师探讨: 斗争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根本动力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必需在与一切阻碍社会进步的落后思想、错误思想和反动的政治势力进行不断斗争才能取得。试想在中国共产党 91 年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进行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进程中,那一步不是在与人斗争中取得的?革命就是斗争,没有斗争也就没有今天社会主义中国的强盛、繁荣!再看世界革命运动的发展,无论是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以及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无不是充满尖锐的阶级斗争,人与人的斗争;而在历次反法西斯、反殖民主义战争中,更是充满血腥的人与人的斗争!在阶级社会中,被剥削与被压迫的劳动人民群众求翻身、求解放,进行革命斗争是被逼出来的。 “与人斗”也包括我们自己思想改造的斗争 人类在改造社会、改造自然过程中,也在不断地改造自己的主观认识世界,毛泽东的“与人斗”也包括我们自己思想改造的斗争,共产党员、革命干部要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防腐反修,要不断改造思想;我们知识分子、自然科学工作者要真正取得科学研究的成就,应树立正确世界观、解决“为什么人”问题以及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也要不断进行思想改造。改天换地、改造自然都是靠人来做,与人斗、与天斗、与地斗,可能“与人斗”还是第一位的。毛泽东为什么一直重视各种政治运动和思想意识领域的斗争,应该也是这个缘故! 斗争中的其乐无穷体现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毛泽东在他的哲学名著“矛盾论”中指出:“一切事物中包含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与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毛泽东不仅用这一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指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并以斗争求团结、斗争求统一、斗争求发展、斗争求稳定、斗争求和谐的许多革命实践活动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毛泽东认为斗争中的“其乐无穹”,就是乐在看到通过斗争以后社会的进步,也体现了他不畏艰险、不伯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他作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和诗人的革命浪漫主义气概!这在毛泽东许多诗词中都有体现,如“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 ”
个人分类: 传承毛泽东思想|2645 次阅读|7 个评论
书的序言(2010)
zhangxw 2011-1-14 15:59
书的序言( 2010 ) 2010 气象出版社出版了丁裕国教授多年从事研究工作的心得体会之作《积疑起悟 学博渐通 - 创新探索 关注地球科学》。本人有幸为之作序。下面是序言。 丁裕国 教授是我多年来敬 仰的 老师,彼此见面不多,可书信往来不断。去年收到他 40 万字的新著《极端气候研究方法导论》(气象出版社, 2009 )。这是他年近七旬而依然笔耕不缀的又一贡献。今年,这又是一册 24 万字的《积疑起悟 学博渐通》科学散文集面世。我自当祝贺! 我在多年的气象业务和科研工作中逐步感到 用几个流体力学方程分析大气运动规律才是正道的观点至少是不全面的,有时也是误事的。确实,我们需要有其他的观察、理解大气的视角。实践与探索使我逐步认识到:与熵最大原理有联系的气象统计学就是一个重要的视角。 回顾我国气象统计教育,我们必然要注目于已故的南京大学么枕生教授在这个领域里的旗手作用。确实,气象人员面对着日益丰富的气象资料,如果你拿不出什么统计分析成果来,几乎是过失。么枕生教授努力推进了气象统计教育,使毕业的学生在我国气象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丁 教授师从我国统计气象奠基人么枕生教授,并成为其得意门生。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原南京气象学院)任教近 50 年,为我国培养了大批气象专业人才。退休后依然是论文、著作绵延不断。《积疑起悟 学博渐通》科学散文集的出版则又拓宽了他的写作和奉献领域。 20 年前他受么教授之托,为推进统计气候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将么教授 30 万字的原著《气候统计》( 1963 年版),花了近 10 年时间扩展为 75 万字的教科书。在只能手工书写、绘图及计算的年代,完成这样的工作,体现了作者的信心和毅力!难怪前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家诚研究员说《气候统计》( 1990 年版)一书,内容丰富 , 是国内最详尽的气候统计基础书 , 书中有不少新见解、新方法, 在世界同类书籍中也有自己的特色,比之毫无逊色。 至今, 丁 教授已写有论文约 160 篇,出版著作、教科书 6 册。在无官、无权、甚至无课题的困难背景下他取得这样的成就,确实值得庆贺与仰慕。 现在从事研究工作的青年很多,大家也都感到搞科学研究很不容易。这要求你确实发现了前人没有看到的现象、没有遇到的过程、以往无人知道的关系(包括公式)以致前人没有用过的工具、原理、概念。这要求你有好的基础知识、知道最新研究动态、合适的实验和资料条件以及自己的创造力等等。而且,即便是很多条件都具备了,也远不能保证你获得的是积极的结果,让你具有写一篇论文的素材。知识是海洋,可研究工作更是一个难觅彼岸的海洋! 的确,从事科学研究是让很多人羡慕而又胆怯的事,也是让很多初试者感到痛苦的事。在这个领域找到门径、做得自如、又能攀登上去的人不多。丁教授则属于这少数人中的一位。现在,他汇集成的《积疑起悟 学博渐通》一书,则把自己求学的经历、教学和研究工作的深切体会,合盘告诉给读者。这显然对大家是重要的启发和引导。 成功者的经验,在某种意义上说,往往是一种财富。良好的大学教育,得力的导师指引 都使丁 老师早日步入研究工作的正轨。在一定的外在条件下,兴趣 - 信心 - 努力 - 成绩能够形成良性循环链,科学研究就不再是常人眼中的痛苦而成为一种乐趣和通向成功之路的阶梯了。这或许就是 丁 老师的人生轨迹吧。 本书多处表达了作者对当前我国学术界的某些不健康现象的担忧和批评,这也是作者要求青年人不要成为不健康现象的俘虏,而是用自己的行动宣扬健康、正派的作风。科学道德的修养应当是比学术成绩更基础的人生建设。 作者在本书的第 2 部分着力就有关气象学的基础性、前沿性的一些专题做了深入和广泛的介绍与讨论。这也使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相信这有益于引领青年学者具体进入研究领域,也可认为这是作者为青年学者指引的一些研究方向。是的气象学一方面要在原有的理论框架中不断完善,但是气象实践的水平与社会需要的巨大差距,要求我们敢于从新的视角研究大气。以复杂性研究为代表的多种新的理论如何具体应用于气象学中,可能成为我们的新突破口。 丁 教授在第二篇的这些介绍显然补充了一般气象教科书的不足。 张学文 2010.8.4
个人分类: 个人介绍|4287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07: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