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科学伦理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基因编辑宝宝与代孕,谁更违反人伦和科学伦理?
chenhuansheng 2018-12-3 16:12
之前有人提出,将基因编辑宝宝与“变性人”进行比较,在科学伦理方面进行讨论。 我觉的与代孕的情况比较,也是一个角度。 设想:一个身体健康的男士A,娶了一位不适宜怀孕生产的女士B。为了拥有孩子,做了体外受精和试管婴儿。精子是A的,卵子是B的。但是因为B女士不适合怀孕,所以找了一位身体健康的代孕女士C,将受精卵植入其体内以实现怀孕生产宝宝的过程。假定C女士正常生产了宝宝D。 现在问题是:谁是D的父母?C有没有权力宣称自己是D的母亲? 编辑宝宝是人类头一次遇到,有些问题还只停留在假想阶段。 但是代孕这样的事,好像已经实际发生了。 记得有一年某地方还有类似情形的家庭打官司的。A的精子,E的卵子(E与A、B没有直接的经济和社会关系),C怀孕。生出来的孩子是AB抚养,后来AB要离婚,孩子倒底跟B有没有关系? 更有离谱的,据说某外国的,卵子来自于B,但是代孕的母亲C是B的母亲。这下子彻底乱了。倒底谁是谁的谁?
1004 次阅读|0 个评论
是机器,不是人
tian2009 2017-11-28 04:24
(发表于《中华读书报》 2017 年 11 月 22 日,第三版) 是机器,不是人 田 松 “机器人”不是一个描述性的概念,而是一个比喻。 “电灯”是一个描述性的概念,它的语法中心词是“灯”,逻辑中心词也是“灯”,“电灯”是“灯”,是用“电”来运行的“灯”。 “电脑”则是一个比喻、一个夸张,“电脑”不是“脑”,不是用“电”来运行的“脑”,而是说,这东西很厉害,像“脑”一样。 “机器人”的逻辑中心词是“机器”,不是“人”。它是一个人形的“机器”,而不是一个机器状的“人”。 自从阿尔法狗战胜了李世石,机器人是否比人更有智慧仿佛不是一个科幻话题,而是变成了现实问题。有人欢呼机器智慧的进化,期待他们早日胜过人类;江晓原教授则频频发文,警告人们莫要养虎遗患,不作不殆。我对此类讨论一直没怎么关心,一来我觉得,这事没那么重要;二来我觉得,大家把词性理解错了。 昨天突然收到《中国社会科学报》的短信和邮件,原来欧洲议会已经在年初的时候讨论过机器人的“人格”及法律责任问题,并且沙特抢了一项世界第一, 赋予了一名名为索菲亚(Sophia)的机器人以公民身份。 这消息让我有点儿恍惚,第一感觉是:不至于吧!比如某个城市赋予某条特殊的狗以荣誉市民,只是个象征。这个索菲亚是特例,还是通则?如果“机器人”应该获得人权,是不是“机器狗”就应该享受动物福利了? 几年前,我曾提出一个问题:全世界都知道阿尔法狗战胜了李世石,阿尔法狗自己是否知道?同样的问题是:这位索菲亚是否知道自己叫索菲亚,并且获得了公民身份? 机器与人的差与别,是个哲学问题,或者宗教问题,偏偏不是一个科学问题。 我相信,科学家和技术家有能力让机器人突破一切图和灵的测试,让“外人”乃至于他们自己都分不出来它是机器还是人。这让我想起武侠小说里的摄魂大法——把人变成傀儡。傀儡表现得像是一个自主的人,其实已经为人所控。机器人表现得像是一个自主的人,但其实只是一个傀儡。傀儡后面的主人,是为他设计程序的人。 所以,真正要警惕的不是机器人,而是造机器人的人!——他们把机器造得让人分不出来是机器还是人,想要干什么? 所以,真正要讨论的不是机器人的伦理和责任问题,而是科学家和技术家的伦理和责任问题; 真正要讨论的不是人类社会应该怎样面对这些特殊的“人”,而是怎样面对这些特殊的“机器”——如何限制、约束这些人形机器的开发与生产,正如不能随便制造毒品,不能随便制造武器! 至于其它的问题,都可以归类到对于机器的讨论之内,比如手机照相是否需要强制性地发出声音,并无特殊之处。 2017 年 11 月 5 日 采石路 观闲塘
个人分类: 工业文明批判|183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基因技术安全不等于转基因食品安全,另附个例讨论
热度 14 AlecXu 2012-10-29 04:52
题外话: 我决定食言回来科学网写文章,食言的原因是因为主动放弃凭借个人思想和依据事实的科学精神而获得的话语权确实可惜。尤其是在现实生活中,某些人因为个人身份的突出,其观点无论正确与否常常被奉为标准,发出与之不同的理性声音就更显得珍贵。 正文 关于转基因食物安全性的问题,老百姓没有放松过对它的担心,在科学网大家对此的一直没有断过。大家之所以如此关心,恰恰说明了转基因食物的安全性问题,绝不是单纯的科学或技术问题,这是牵扯到社会当中每一个人自然人的问题——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潜在的转基因食物消费者。我们关心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就如同我们关心牛奶是否有毒,食用油是否含地沟油一样正当。同时,虽然科学网里人们谈风花雪月,聊八卦的很多,但是在谈食品安全的问题时,至少也是基于公布出来的事实来讨论的,不论观点如何,发生了的事实无法磨灭掉。 比方说,“黄金”大米的事件,按照国际科学伦理管理规范,临床实验通常都是先拿健康成年男性做毒理试验,我没读到过一开始就拿儿童来做实验的。不管黄金大米有毒与否,这种违背科学伦理管理规范的做法都不应该得到审批和许可。涉及该实验的美国大学实验室,可以肯定是因为无法得到对本国孩子进行该项实验的许可而选择在管理更可能存在各种漏洞的发展中国家进行。这种利用他国科学伦理管理漏洞的行为,本身也是值得批判的。而大米是否有毒是另外一个问题,和违法科学伦理管理规范完全是两回事,不可混为一谈。 而法国做出的那个“毒”玉米研究,虽然本身不能证明该转基因玉米致癌,原因是使用的老鼠模型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是这个研究依然非常有意义。它的意义在于,这个研究能够说明对于易感群体,摄入等量的这种转基因玉米对比普通玉米,更容易促生疾病,使之恶化。如果我们假定这个结果可以推广到人身上——当然人不是老鼠,这种假定只是为了满足逻辑推理的需要,那么癌症的易感人群(比如说含有某种癌症易感基因等),在长期食用了这样的玉米之后,对比食用普通玉米的人群,将更容易诱发肿瘤,并且恶化地更快。即使有可能其他人在长期服用之后,并没有非常明显的病变,即使这个癌症的易感人群只占人群当中的万分之一,如果每个中国人都长期吃,十三亿的万分之一也绝不是个可以随意忽略的数字。现实当中,各种体质的人都有,从高度筛选的单一群体得到的实验结果其推广性往往是值得推敲的。而人们对于实验室高度筛选样本产生的结果保持审慎态度恰恰体现了科学精神,是值得推崇的。 饶毅老师新发的关于转基因文章中所阐述的观点,不免让人感到遗憾。
个人分类: 自然科学|3283 次阅读|19 个评论
[转载]黄金大米深陷科学伦理谜团
蒋高明 2012-10-9 21:40
黄金大米深陷科学伦理谜团 转基因技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作研究的人缺乏学术道德,罔顾科学伦理。 图片来源:昵图网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2/9/263325.shtm 4年前发生在湖南衡阳、针对小学生的一次隐秘试验,却因为最近一个科学网站的论文而暴露。在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尚未得到彻底验证之时,美国Tufts(塔夫茨)大学学者汤光文自称曾在衡阳衡南县江口中心小学做过人体试验,给数十名小学生喂食转基因大米——“黄金大米”。但湖南省疾控中心、衡阳市政府则对试验所涉部分内容予以否认,并由此引发了“谁在撒谎”的质疑。黄金大米事件折射出公众对于转基因食品的普遍担心和不解,也反映出部分科研人员对于科学伦理的认知依然不足。 ■本报记者 彭科峰 8月1日,“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网站发表了一篇名为《黄金大米中的β-胡萝卜素与油胶囊中的β-胡萝卜素对儿童补充维生素A同样有效》的论文,称美国塔夫茨大学一科研机构于2008年在湖南省一所小学进行过转基因大米(黄金大米)的人体试验,此事随即在国内外引起轩然大波。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研究所、浙江医学科学院、湖南省疾控中心、衡南县江口中心小学等多个机构均牵涉其中。在舆论的压力下,相关机构尽管相继作出回应,但仍存在诸多自相矛盾之处。 同时,围绕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这一老话题,中国工程院院士等相关专家再起争执。而黄金大米风波中,可能存在的“被试验”儿童不知情、试验可能存在危险性等违背科学伦理的行为也亟须引起重视。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王铮等认为,不管事情的真相如何,科学研究不得违反伦理道德的基本科学伦理应该成为科学界的共识。 小学生“被试验”谁在撒谎 如果不是这篇论文发表在“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网站上,相信汤光文、荫士安、王茵等人不会在国内被如此关注。8月底,这篇试图证明黄金大米对于补充儿童胡萝卜素有明显效用的论文在该网站公布不到一个月,就引发了国内外学术界有关转基因食品的一场“强震”。 此后,一个名为“美国人拿中国儿童当小白鼠”的帖子在网上迅速流传,帖子直指有美国科研人员用小学生试验转基因大米,存在巨大风险。几乎在同时,绿色和平组织也向媒体爆料,发布于《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的一篇论文显示,由美国塔夫茨大学的汤光文领导并获得美国国立卫生院和美国农业部资金支持的研究已经最终完成,研究选取72名6~8岁的健康儿童(均来自湖南省衡阳市一所小学),研究者让其中24名儿童在21天的时间里每日午餐进食60克黄金大米。 “转基因食品对于人健康具有潜在风险,一个美国机构用中国儿童的身体测试转基因大米,我们对这样的试验得以进行感到愤慨和不可思议。”绿色和平食品与农业项目主任方立锋如是说。 《中国科学报》记者登录该杂志网站发现,这篇论文发表于2012年8月1日,名为β-Carotene in Golden Rice is as good as β-carotene in oil at providing vitamin A to children(《黄金大米中β-胡萝卜素与油胶囊中β-胡萝卜素对儿童补充维生素A同样有效》)。 论文还显示,2008年,课题组将参加试验的72名湖南衡阳小学生分为3组,每组学生分别食用β-胡萝卜素胶囊、黄金大米和菠菜。其中,黄金大米和菠菜均来源于美国国家农业部休斯敦的一家儿童营养研究中心。论文称,食用黄金大米的试验获得了学生本人及其家长的同意,且该试验获得浙江医学科学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论文第一作者为美国塔夫茨大学Guangwen Tang(中国疾控中心译为汤光文),第二作者为湖南省疾控中心胡余明,第三作者为中国疾控中心荫士安,第四作者为浙江医学科学院王茵。 该事件引起轩然大波之后,最先表态的是湖南省疾控中心和衡阳市政府。9月2日,湖南疾控中心对外发表消息称,经过调查,符合论文论述的只有衡阳市衡南县江口中心小学,但当时参与的是中国疾控中心有关菠菜中的胡萝卜素在儿童体内转化研究,属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一个项目,并未使用过任何转基因食物,其研究经费全部来自国内,未与境外研究机构联系过。而衡阳市政府进一步表示,他们使用的所有食材都来自国内。此后,胡余明、王茵均否认看过论文,并称对论文中的黄金大米的数据不知情。 9月4日,《中国科学报》记者致电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但工作人员称荫士安不在办公室,相关情况正在调查中。 9月5日,中国疾控中心对外公开发布消息,称黄金大米的论文在发表之前,荫士安收到了《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的发表通知,他签字同意发表。荫士安负责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为“植物中类胡萝卜素在儿童体内转化成为维生素A的效率研究”,主要内容为稳定同位素标记的菠菜中类胡萝卜素转化效率的研究,没有转基因大米的研究。关于汤光文负责的项目研究中是否使用黄金大米,营养与食品安全所与荫士安作了多次沟通,他表示不知情。但这里的“不知情”,与论文上所写以及荫士安签字同意发表的行为明显自相矛盾。 荫士安称,考虑其负责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与汤光文负责的美国项目中,均有菠菜中类胡萝卜素转化效率研究的内容,故将两个项目的现场工作合并在一起进行。《中国科学报》记者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网站上查询到了这一资助项目,信息显示该项目获批金额为33万元。 《中国科学报》记者查询发现,上述美国大学学者汤光文是浙江省医学科学院的访问教授,试验的中方负责人王茵则是浙江省医学科学院的研究员,第三作者荫士安也是以浙江省医学科学学院客座研究员的身份参与试验。浙江省医学科学院在此事件中的角色值得玩味。9月5日,《中国科学报》记者致电浙江省医学科学院,但未获答复。 9月6日晚,浙江省医学科学院向新华社记者承认,该机构的确曾在2003年为转基因黄金大米的人体试验提供过伦理审查,但在该院伦理委员会同意实施该项目的时间段内,该项目并未实施。 至今,黄金大米事件中的各方基本都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国内的多方牵涉机构均承认有胡萝卜素转化试验的存在,但否认使用或者见过黄金大米。而国外的塔夫茨大学则一直称正在与汤光文沟通,至今尚未发布调查结果。 多名医学界、学术界人士向《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就目前对外公布的信息来看,存在两种可能。世界华人组织联盟教科文卫委员会第一副主任、原华盟医科大学筹备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周猛就表示,第一种可能是汤光文学术造假,即从未给参与试验的孩子食用黄金大米,而是用菠菜中胡萝卜素在人体中转化的数据直接造假,杜撰成文,或者汤光文、荫士安、王茵等人欺瞒湖南疾控、江口中心小学,暗中喂食黄金大米;第二种可能则存在中国疾控中心、湖南疾控中心、衡南县江口中心等有关机构对使用黄金大米知情,并且已经做过试验,但出于种种原因仍向外界否认。周猛认为,目前,有关机构的自查并不能够解决问题,应该呼吁公检法机关介入,对荫士安等人记录数据的电脑等资料予以查封,才有助于真相的澄清。 另据《中国科学报》记者9月10日从中国疾控中心得到的消息,目前当事人之一的荫士安已经被停职调查。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系数 实际上,人们之所以对此次国外学者利用中国儿童试验黄金大米的效果大感愤怒,其根本原因在于,黄金大米是一种典型的转基因食品,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与否一直是业内长期争议不休的话题。 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俞强认为,转基因就是把一些对人类健康有用的基因和抗病虫害等基因转入到一个原来没有这些基因的生物体中,让这个生物体对人类更有益。 俞强说,转基因的基本原理和我们熟悉的“杂交水稻和杂交水果”差不多,都是在原来的植物中“杂入”其他生物(多数是植物)的基因DNA,只不过是比“杂交植物”更准确定向地、更具选择性地“杂入”人们用试验证明过的、有效安全的(安全是相对的)基因DNA。如果经过大量和长期的试验检验后,证明其没有安全问题,将会逐步取代现在传统的“杂交”技术用以改造农业产品。 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曾庆平也认为,至于安全性,没有转基因食物是绝对安全的道理,正如没有药物是绝对安全一样。转基因食品目前上市的还只有食用油等少量品种,至今未发现任何问题。只要科学家认为对人类有利,理论上可以转入任何一个基因。 俞强还表示,黄金大米的风险并不比很多儿童药物的风险高。从现有的理论和试验数据来说,黄金大米比许多药物要安全得多。所有儿童药物都需要在儿童体内作试验。听起来有点可怕,但为了治疗儿童疾病、挽救更多儿童的生命,这么做仍是目前的必要途径。黄金大米没必要作为大众食物,但作为治疗维生素A缺乏的病人,应该是一种比较好的“植物药”。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连达做客科学网访谈时也表示,这项测试的目的明确,科研设计合理,试验结果也达到了预期目的,从科学角度看不存在原则性错误,也不存在追究责任的问题。 李连达介绍,试验中的黄金大米不是药品,也不是普通食品,应属保健食品范畴,可定为“强化食品”,其与普通大米的化学成分基本相同,只是β-胡萝卜素含量稍高,不含有毒有害物质,不会引起化学性中毒、急性中毒或慢性蓄积性中毒。至于转基因大米是否安全,需要进一步研究。但在这一试验中,受试儿童摄入量为普通大米的食入量,食入周期为35天,非长期大剂量食入,达不到中毒量,不会发生急性中毒、慢性蓄积性中毒。 王铮则认为,单纯从转基因的安全性来说,目前仍然没有一个确凿的证据证明转基因食物是安全的。而从目前国外的论文来看,一些做过转基因试验的小动物,已经出现了脱毛等一些变异现象,值得警惕。因此,转基因食物的安全性仍然有待证明。 王铮向《中国科学报》记者介绍,一个自然物种的产生和完善,往往历经几个世代甚至上千年的历史。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目前转基因食品的诞生和研发只有几十年的历史,“连一代人都没有经过考验”,因此其是否会对人类的健康造成危害,应该保持继续观望的态度,现在不应急于发展和大力推广转基因技术。 王铮还表示,从目前农户和学术界的反映来看,转基因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对生态环境的危害。目前已经出现很多使用转基因种子的农作物,其抗药性越来越强,需要重剂量的杀虫剂。而这些杀虫剂往往将农作物周边的其他生物全部杀死,对于自然界原有生态造成重大影响。另外一个则是对于基因的影响,转基因作物是对物种本身的基因进行强行改变,可能造成基因变异,由此发生的危险难以估计。 海外学者、沈阳大学教授喻海良也表示,他并不反对把转基因研究用在动物方面,但用在人身上则欠妥。“很多东西都是一个积累的作用,特别是转基因食品对儿童生育的影响,如果10年、20年以后他们不能生育了,谁来负这个责任?”喻海良还担心,转基因大米如果有一天被广泛推广,有没有可能像外来物种一样,由于缺少天敌而肆无忌惮地生长,从而影响自然生物链。 呼吁科学伦理立法 在争论转基因作物、黄金大米安全性的同时,多名业内学者也对这次事件中科研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操守提出质疑。他们认为,用儿童作人体试验,违背了基本的社会道德,应该予以严惩。我国在科学伦理方面的立法应该加强。 王铮表示,如果真的存在研究人员使用小学生作黄金大米的人体试验,则研究人员在科学伦理方面有严重缺失。事实上,尽管在一些新药开发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人体试验者,但王铮表示两者性质截然不同。药物或者其他产品的试验者往往是成年人,并且在之前已经了解药物的情况,且这些产品往往经历了动物试验的阶段,安全性有一定的保证。而黄金大米之前并没有经过大规模的动物试验阶段,安全性存在问题,可能影响孩子的基因发育。 喻海良表示,现在生命医学方面的研究如火如荼,然而即使是使用小白鼠作试验,在国外也要经过严格的申请。对动物如此,对人类的试验申请控制得更加严格。“这次行为到底是一场‘纯科学研究’,还是一些机构为了科研而与国内某些地方的‘利益交换’,需要搞清楚。” 王铮介绍,科学伦理则涉及三方面问题:第一是确定“以人为本”,即科学要维护人的利益,要以不伤害人的存在为前提;第二是如何“各得其所”地确定个人与社会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即科学家和公民要各得其所,不能因为科学家的利益或者科学兴趣而伤害社会以及对自然造成破坏;第三是职业道德,主要是指科学家应该把科学的危害忠实地告诉公众。 王铮进一步表示,目前国家对于科学家及科研行为的道德规范方面的法律法规并不完善,缺乏具体的执行条例。在科学伦理方面,他呼吁国家应该进一步加强立法,对于什么样的行为是违反科学伦理应进行明确规定,并制定详细的惩罚措施。 《中国科学报》 (2012-09-13 A3 深度)
个人分类: 自然与社会|2649 次阅读|0 个评论
回答俞强先生的四个问题
热度 14 王铮 2012-9-19 19:40
回答俞强先生的四个问题 科学网一如既往地推荐宣传“转基因食品”,本来不想理睬他们的立场了。没想到转基因学者俞强先生提出关于金大米试验的问题。俞强先生发扬了他一贯的“转基因”技术,把对转基因质疑的广大读者提出的问题“转成”了别的问题,我想提醒大家一下,故有此文。科学网有勇气,就应该推荐一下本文,没有勇气也就罢了。 金大米事件在网上连续报道也激发了大量的讨论、争论和辩论。俞强先生的原文如下: 这个事件归纳起来主要是四个基本问题: 1 、科学问题:金大米到底是毒还是药?是害人还是救人? 2 、伦理问题:为什么拿人做试验,特别是拿儿童做试验? 3 、管理问题:这个试验本身是不是违法?这个试验的过程中是不是有违法违规行为? 4 、一个相关的、也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科学问题:转基因产品有危险吗?破坏生态平衡吗?风险有多大?风险在哪里? 对这个问题,我想正本清源,陈述我们质疑者的观点。 问题一:科学问题:金大米到底是毒还是药?是害人还是救人? 王铮博文《 转基因大米不是毒,但是是风险,以及无罪推定 》,明确指出,我们没有认为黄金大米是毒,而是认为有风险,要坚持风险管理。沈阳先生的系列文章《 转基因主粮安全性问题 》说得更清楚。 指责所谓“反转基因”人士认为是毒是对所谓“反转基因”的歪曲。所谓“反转基因”学者的一个被大家认可的科学性讨论文章是林中祥先生的《 李连达的博文符合科学吗? 》指出了所谓“科学”的荒谬性。转基因学者,仅仅“科学”地说转基因食品没有化学毒性,使用化学毒性代替了所有危害性,是偷换概念发生欺骗公众。用“差不多”回答问题是科学上不严谨。 问题二: 伦理问题:为什么拿人做试验,特别是拿儿童做试验? 王铮博文《 学者的科研行为必须受到科学伦理约束 》指出“ 关键问题是既然这个政府已经禁止,这个实验怎么还能进行,这个的浙江医学科学院怎么还与合作。这些学者怎么不受到自己道德的约束,她们科学行为怎么能无视法令的存在”。王铮在《 参加《 “ 黄金大米 ” 疑云》网络访谈感想及再说伦理问题 》指出“把科学技术应用的后果及其可能性忠实地告诉公众,这是科学家的职业伦理。”我们并没有说拿人做实验违背伦理。林中祥的《 问李连达先生:你为人类试验了什么?证明!!!! 》虽然有些过激,但是问是什么问题,俞强先生应该清楚。至于在父母不知情的情况下(按衡阳市的调查报告)拿儿童做实验是否是伦理问题,大家可以用良心判断,不必争论。 问题三: 管理问题:这个试验本身是不是违法?这个试验的过程中是不是有违法违规行为? 中国疾控中心已经宣称调查,所以我们没有在这里讨论的必要。 问题四: 转基因产品有危险吗?破坏生态平衡吗?风险有多大?风险在哪里? 这是一个很正常的问题,也是所有有关学者都可以参与讨论的问题。在科学网回答这个问题的不是俞强先生,而主要是科学网上级《中国科学报》的记者,只是指责别人是“大字报”。这就彰显出“转基因学者”在回避问题。对于俞强博主的问题,我想沈阳先生的系列文章《 转基因主粮安全性问题 》已经做了回答,可惜科学网不推荐。转基因学者装作看不见。 我估计科学网在“黄金大米问题”上的转向是因为“维稳”的要求。我不是像俞强先生是“我所居住的城市波士顿,……我所工作的波士顿大学”,所以我们不便再讨论了。希望科学网编辑部不要再在这个问题上逼广大科学工作者发言了,因为我们够不上与“海外爱国学者”“同在一个城市”,我们希望稳定。 屁股决定脑袋,也许有一天我与俞强先生“在同一城市”,我的父兄儿女变成了外籍,我就可以“反反转基因”了。 为了“维稳”,转基因学者,拜拜了。
个人分类: 中国发展问题|6155 次阅读|24 个评论
推荐大家看《普罗米修斯》
热度 1 王铮 2012-9-7 18:49
上周开始放映《普罗米修斯》,我原来以为是古希腊故事,进了电影院才知道的科幻片。这个电影很好,它展示了科学探索的风险,揭发了科学成果未经安全性检验被商业利用的危险性。影片通过那个女主角,体现了科学家在探索导致危险的牺牲精神,她甚至杀死了自己的爱人,最后揭示了科学家的责任精神。这里体现了科学伦理。我特别推荐大家一看。
个人分类: 为科学而科学|3152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可以质疑希拉里是女性吗?
热度 14 王铮 2012-8-3 13:21
我可以质疑希拉里是女性吗? 质疑叶诗文的主要理由是她竟然比男选手还游得快,而且 Nature 还跟着凑热闹。这让我想到一个命题,我可不可置疑希拉里是女性吗?因为在世界个游泳池里,她竟然比男性还聪明。别的不说,她的地缘政治经济战略,把世界弄得有必要对美国马首是瞻了,你看日本的男人首相、菲律宾的男人总统、越南的男人总书记,还有……。我要提这个问题,一定被女权主义者痛骂为歧视女性,一定被伦理学家指责。那么质疑女性比男人游的快,是不是同样的歧视女性。同样 Nature 讨论这个问题,是不是有科学伦理问题? 这个我不知道,我真不知道。 生物学家可能把人就看成一个有机体,于是他们为了成名,不惜克隆人。可是我们一般的人,对生命敬畏,对人类神圣性的敬畏,没有科学根据、没有科学数据地讨论这个问题,而只有一个男权主义的认识“女人一定比如男人”,其根源是女人比男人少一根肋骨。 Nature这些无科学根据的质疑,是 有违科学伦理的。即使将来有一天叶诗文真的被查出兴奋剂, Nature 这种对女性能力的不信任,对女性生命的不敬畏,也是它的耻辱。 在科学观上,在伦理水平上, Nature 真的不值得顶膜礼拜,我们中国人太迷信 Nature ,你看把它宠的。 我不可以质疑希拉里是不是女性! 我如果因为她尽然比男性聪明而质疑她,我是违背科学伦理的。即使统计发现人类男性比女性聪明,我也知道统计有例外,基因突变是一种例外。科学可以质疑例外,也需要承认例外。
个人分类: 也算作品|4938 次阅读|14 个评论
[转载]郑渊洁:从1995年起就不信任疫苗
tian2009 2011-1-20 12:42
我从1995年起就不信任疫苗 郑渊洁 1995年12月4日,读小学的儿子郑亚旗放学回家后对我说:“郑渊洁,老师让明天交18元钱。” 我说:“知道了。一会儿给你放在书包里。” 吃晚饭时,我无意问了郑亚旗一句:“交钱买什么?” 郑亚旗说:“打针。” 我警觉地问:“打什么针?” 他说:“预防针。” 我感到蹊跷。在我们国家,给孩子打预防针都是免费的,学校为什么收费给学生打预防针呢?熟知通过老师向学生推销商品内幕的我打了一个激灵,莫非药品或卫生 防疫部门也知耻而后勇地打起了学生的主意?我有一个原则,不管老师让我掏钱买什么没用的东西,我都酣畅淋漓地解囊。但是如果校方动通过往孩子身上注射药剂 或口服药片的念头挣钱,我会殊死反抗。作为一个家长,当学校利用权力往你的亲骨肉身体里输入有可能毁了你的孩子的药物时,如果你不但不抗争保护孩子,反而 提供经费,你还是父母吗?! 我向儿子要白皮书。老师每次收费都会给家长一张名正言顺的用白纸打印的信,我家戏称其为白皮书。儿子中止进餐从书包里将白皮书找给我看。白皮书上说是给学 生注射“甲肝疫苗”。儿子从我的脸色上判断我可能会拒绝交费,他说:“我明天必须交钱。不带钱,老师会让我回家拿。”我说:“钱你照交,到打针那天,我给 你请病假。这针咱们绝对不能打。谁为了经济目的往我儿子身上注射东西,我就跟谁拼命。”我儿子后来说,他从来没见过我的脸色那么难看过。其实这个道理很简 单:生养一个孩子不容易。 次日,我匿名给北京市教育局打电话,向他们询问最近是否在全市小学给学生注射甲肝疫苗,回答是否定的。保险起见,我又给北京市卫生局打了电话,答复依然是 否定的。为了杜绝冤假错案,再保险起见,我又给儿子就读的学校所在的区教育局打了电话,答复还是不知道此事。放下电话,我浑身颤抖,我不能不想起日本 731部队。家长将生龙活虎的孩子送到学校,难道孩子一进校门就变成了任人宰割的牲口? 当天晚上我向儿子宣布,打针那天你不用去上学了。我将调查结果向他通报。往常每逢我不忍心看儿子受应试教育摧残而弄虚作假给他写假条让他获得放风的机会喘口气时,他都比较高兴。而今天他问我:“其他同学怎么办?” 我没听明白,问:“什么其他同学?” 郑亚旗说:“既然你知道了我们学校打预防针是为了赚学生钱,针剂可能是伪劣产品,你干吗不救所有的学生?他们也是父母费劲儿养大的呀?” 我和儿子对视了足足两分钟一句话没说。我清楚我这次如果不制止他的学校给学生打甲肝疫苗,我这辈子甭想在他面前抬头做人了。 儿子又补充了一句:“如果是通过给全市所有局以上干部打针挣钱,你管不管无所谓。” 第二天,我以家长身份匿名给区教育局打了举报电话。放下电话,我担心区教育局忙于升学率疏忽我的举报,又给某电视台新闻部我的一位记者朋友打了电话,请他 出面直接制止我儿子的学校擅自给学生打针。那朋友马上以电视台的名义给学校打电话,校方一听是电视台自然紧张,答复是打针系地区卫生防疫站通过校医联系实 施的。记者朋友又给该卫生防疫站打电话核实,答复是此事纯属本站工作人员个人行为,没有接到文件。 次日,学校向家长退款。我再三叮嘱儿子,不能走漏是我破坏打针的风声,否则你在学校的处境会朝不保夕。儿子说当然得保密。 我不得不佩服记者的嗅觉。我以为事情已经完了,没想到几天后记者朋友来电话说,他继续调查了此事,甲肝疫苗一支才10元,学校敢收学生18元!他还说卫生 防疫站可能是13元批给学校,学校每支干赚5元!他还说卫生部认可的生产甲肝疫苗的厂家有哪家哪家,其余的都是不合格药品。还说经他了解我儿子学校准备给 学生注射的甲肝疫苗的生产厂家名不见经传。他说这样缺德的事如果不曝光后患无穷。我一听急了,说你敢!你爱曝哪所学校都没关系,就是不能曝我儿子的学校。 你们新闻部的人都知道是我给你提供的新闻线索,你们去学校拍摄时,你怎么能保证你们的司机不和学校的司机聊天?一骂交通警就有共同语言无话不说了。如果让 学校知道了是我搞的鬼给学校造成了这么大的经济损失,我儿子往后还怎么在学校混?我威胁他说你如果曝光我就和你断交。他权衡后选择了作罢。 1998年3月18日,山东单县卫生防疫站副站长宋新华自行携带碘钙营养片到单县城关第一完小推销。宋新华是每片9分1厘进的药,他卖给学校每片4角。学 校卖给学生每片6角。3月24日至25日,学校将碘钙营养片发给18个班的1242名学生服用,至26日中午,先后有412名学生出现口干、腹痛、恶心、 呕吐等不良反应,其中391人到医院接受治疗。 1998年1月8日,兰州市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市卫生局和市教育局向全市中小学印发了《关于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强化补碘及碘缺乏病监测的通知》,要求全市 中小学生每人交28元至30元的补碘费,然后由学校向学生以每片0.77元的价格出售由市卫生局统一以每片0.10元向贵州兴义制药厂购买的海藻营养碘 片。该药未经卫生部批准。截止4月11日,已有6300名学生服药后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不良反应到医院治疗。 1998年4月,邢台市卫生防疫站学校卫生科的王焕新以每片0.20元的价格卖给清河县教育局8万片陕西汉江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速效肠虫净片”。清河县 教育局加价后在4月15、16日两天以每片0.50元出售给全县学生每人两片,约有16000多名学生服用了该药。服药的当天,部分学生开始出现不良反 应:高烧、腹泻、呕吐等。仅16日一天,就有4000名学生到医院治疗。清河第一小学学前班的学生也在劫难逃,17日,学前班一位女生在清河第二医院输液 时对采访此事的记者说:“老师说了,不吃药也要交钱。我吃了就肚子疼。”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如果学校将学生当作摇钱树,这还是学校吗?如今,我们的孩子事实上已经成为学校向家长勒索钱财的人质,有自己的亲骨肉在“绑匪”手 中,哪个家长敢不老老实实交钱?如果我的儿子仍在那所小学上学,给我10个胆我也不敢写这篇随笔!一个老师曾经对我说过这样的话:“如果我对哪个学生或他 的家长有意见,我治这个学生的最好办法不是体罚他或骂他,而是永远不搭理他!”我当时毛骨悚然。这在本质上属于撕票。 1998年4月,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检察院破获一起特大贪污案。吉林省教委下属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孙瑞星贪污公款200多万元。一个普通工作人员在不是创造 巨额利润的企业的教委办公室居然能贪污200多万元!孙瑞星和宋新华肯定不认识,但他们两人却像捆绑销售的伪劣产品,在我眼前久久挥之不去。 家长之所以任凭学校搜刮钱财,说穿了是怕孩子日后上不了大学。为了孩子能上所谓的好学校或在学校受老师的器重以保证孩子将来跨进大学的门,家长面对学校忍气吞声忍辱负重什么都可以付出。但当学校要拿孩子的命挣钱时,家长也能付出吗? 其实,拥有大学文凭的真正含义是好找工作,而找工作的真正含义是给别人打工。因此,大学文凭实际上是一张加入打工族的特别通行证。没有大学文凭的真实含义 是不好找工作,不好找工作的真实含义是逼迫自己创业当老板。因此,没有大学文凭实际上是进入老板序列的特别通行证。1997年美国《福布斯》杂志公布的美 国最富有的400人名单中,有一支引人注目的没有大学文凭族,其中有中途退学的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有连初中都没读完就退学的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大股东凯尔 克·科考里安;有曾被布朗大学开除的现在拥有特纳广播公司的泰德·特纳;有上了一半大学就急不可待地退学的现在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废物处理公司的哈里·韦 恩·休塞加…… 作为家长,如果您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当老板,他有没有大学文凭实在是无关紧要的事。任何一级工商管理部门在您的孩子创办企业申领营业执照时都不会因为他没 有大学文凭而将他拒之门外。如果您希望自己的孩子日后当打工仔,大学文凭对他来说就是举足轻重的事,现在想当一个体面点儿的打工仔倘若没有大学文凭几乎是 天方夜谭。 想明白这一点,希望能看到有决定让孩子将来当老板的家长于孩子在校时就敢对校方的所有不合理行为说不。真有这一天,我们的教育就出现了曙光。 在1995年12月,我可能救了一个学校的全体学生的命。 使我内疚的是,我没能同意电视台在1995年底利用媒体警告学校不要通过给学生打针吃药创收。真要是那样,也许今天就不会有如此多的孩子受服用碘片服用肠虫净片伪劣疫苗的荼毒了。上帝宽恕我。 最后,我给凡是不想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家长提个醒儿:当您的孩子告诉您学校要收费给学生打针吃药时,不管您昔日在孩子面前精心塑造了多么道貌岸然正人君子的 高大形象,您在交费后也必须屈尊协助孩子作案在打针吃药那天逃学。否则孩子一旦遭遇不幸,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您拿什么望子成龙?
个人分类: 借花献佛|1693 次阅读|0 个评论
祝贺邱仁宗教授获阿维森纳科学伦理奖
antiscience 2009-12-23 17:59
祝贺邱仁宗教授获阿维森纳科学伦理奖 http://portal.unesco.org/en/ev.php-URL_ID=47047URL_DO=DO_TOPICURL_SECTION=201.html Professor Renzong Qiu to receive 2009 Avicenna Prize for Ethics in Science at UNESCO Paris, 14 December UNESCO/Niamh Burke The Director-General of UNESCO, Irina Bokova, has awarded the 2009 Avicenna Prize for Ethics in Science to Professor Renzong Qiu from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 pioneer in the field of bioethics. Professor Qiu will receive the prize, which consists of a certificate, a gold medal commemorating his contribution to the field of ethics and a cheque for US$10,000, at a ceremony on 18 December at UNESCO Headquarters in Paris (Room XI, 3 p.m.). The committee of the Avicenna Prize noted that Professor Qius research in the ethics of science and steadfast public advocacy of ethical issues related to science have established him as a major figure not only in the Chinese academic community but worldwide. His work on life-sustaining technology, assisted reproduction technology, public health and cloning has been supplemented by political initiatives in ethical policy. He has published over 20 volumes and nearly 280 articles on ethical issues and drafted guidelines for researchers and policy-makers. Professor Qiu is currently an Emeritus Senior Research Fellow at the Institute of Philosophy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Professor and Chairperson of the Academic Committee at the Centre for Bioethics at the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e also serves as the Vice-President of the Ethics Committee of the Ministry of Health and is a member of the UNAIDS Reference Group on AIDS and Human Rights. Professor Qius keynote lecture at the award ceremony for the Avicenna Prize will be included with a selection of his papers on the ethic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a volume to be published by UNESCO in 2010. Established by UNESCOs Executive Board on the initiative of the Islamic Republic of Iran, the Avicenna Prize for Ethics in Science rewards every two years the activities of individuals or groups in the field of ethics in science. The Prize is named after the 11th-century physician and humanist philosopher Abu Ali al-Husain Ibn Abdallah Ibn Sina (980-1038), known in Europe as Avicenna. Author(s):UNESCOPRESS Source:Press release No.151-2009 14-12-2009 以下来自《科技日报》: 邱仁宗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阿维森纳科学伦理奖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邱仁宗教授2009年12月18日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阿维森纳科学伦理奖。   教科文组织副总干事马尔西奥巴尔博萨当天在教科文组织总部举行的颁奖典礼上表示,科学伦理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责任,每个学者都应该遵守,邱仁宗在这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邱仁宗不但从事科学伦理方面的研究,而且对公众进行了不少宣传活动;除了生命维护、辅助生殖技术、公共卫生和克隆领域的工作,他还在伦理政策方面提出了不少建议;此外,他出版了20多部著作,发表了近280篇关于伦理问题的文章,为研究人员和决策者起草了准则。   邱仁宗在获奖后表示,这一奖项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褒奖,也是对所有从事这一行业的中国同行的肯定。他认为,应该在科学界提倡一种负责任的研究,确保这种研究对人类有益,而不是有害。他说,中国现在已经认识到了科学伦理的重要性,并为此作出了努力,但仍然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 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81/kjrb/html/2009-12/23/content_48404.htm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468 次阅读|2 个评论
为三聚氰胺作无罪辩护
张显峰 2008-11-10 16:10
现在连科学家也不敢保证,自己的发明会不会在下一刻成其杯盘之中致命的毒药。三聚氰胺就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子,人们怎么也不会想到,奶牛和母鸡会产出这样一种化学物品来。 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尘埃未定,又有鸡蛋检出三聚氰胺来。据说在食品和动物饲料中添加这种化学品已成行业规则,听听人们给它起的名字蛋白精,就足见它的冠冕堂皇与名正言顺了。于是有人将谴责的矛头指向了技术的发明者,倘若没有它的问世,也便不会有这些罪恶。 这一看似偏激的指责,却道出了人们身处这个科技昌明时代的无奈。蛋白精之前,有苏丹红、敌敌畏、孔雀石绿,等等,这些本该造福于人类的工业技术发明,一旦被人类无所顾忌地穷其价值则就成了罪恶的推手。 科技这把双刃剑,坏的一面不仅仅在于其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克隆人研究对人类伦理的挑战,那些看似寻常的、难言高端的技术发明,一旦失去了约束,则更为可怕,因为它操作简单又无需太高成本,当被浇上利益之油,远比我们忧心忡忡的克隆技术更胜于洪水猛兽。 英国学者施诺曾说,人类生活在两种文化之中,一个是人文的文化,一个是科学的文化。前者以人为中心价值,后者则以技术为中心追求。这两种文化的分裂,使科技变成了危险的东西。但是怎么融合,又是一个莫衷一是的命题。 有人说,如果那些发明三聚氰胺的科技工作者,能够尊重人、敬畏生命,如果人文的文化与科技的文化能够融合,还需要用生命和健康为国人普及三聚氰胺知识吗?但是事实上,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道德假设。在现实中,我们显然很难要求一个科学家在发明三聚氰胺之前,要想到它会不会被用在食品和动物饲料中,因为他首先想的是三聚氰胺应用于工业会造福人类。 用道德和良知的底线去规矩科学研究也许符合伦理的要求,但以之约束科技的应用显然不符合现实的逻辑。科学家的发明如何被用上正途,不是科学家的事情,而是社会的事情。要保证科学成果不反过来伤害人类,除了道德层面的制约,更需要动用各种力量来监管、检测,甚至动用国家机器来惩处违反者。 三聚氰胺钻进鸡蛋,不是鸡蛋有缝,而是我们的制度有缝,才让不法商家下了蛆。类似的有害添加物的检测在我国一直是个空白,而美国早已明文规定三聚氰胺等不许作为饲料添加剂。从苏丹红到三聚氰胺,我们不能总是在问题出现之后,才充分认识到危险,才开始管理那个危险因子。
个人分类: 显峰冷言|4580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21: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