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无息贷款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中国富人向加拿大移民引发担忧
热度 1 duke01361 2014-2-11 09:47
据悉,加拿大的移民政策,申请人须拥有至少160万加元的净资产,并向政府提供80万加元的无息贷款,为期五年,即可移民。虽然该项政策一直饱受批评,并于2012年7月暂停接受申请,但仍有很多人在申请,其中,来自香港的就有5万3580例,占全球申请量的七成以上,而在这些申请中,98%至99%都来自中国内地。 事实也是如此,当八成以上的中国人还在为买房而苦恼,并一个个成为“房奴”的情况下,那些被称作富翁的人,却以近1500万元人民币的代价,纷纷向国外转移资产;当绝大多数中国人还在为了温饱、为了小康而努力的时候,那些已经成为富翁的人,却想着做其他国家的公民了。而且,过几年还会以华侨的身份表达自己如何如何爱国。那么,坚守在国土,坚守在创造财富第一线的中国人,会作何感想呢?
个人分类: On Culture|2625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国应该从卡扎菲的覆灭吸取什么
热度 5 shikuanwbnu 2011-8-24 19:00
利比亚国内现在充斥着腐败,经济改革成为了权贵的盛宴,社会公义和公正早已被遗弃. 新兴的劳动力没有更多的选择,普通利比亚人并没有从经济改革中得到好处,失业率高企. 虽然个人从事商业活动的限制少了,但绝大多数受益者依然是有权有势的精英。普通人仍然需要通过和权势阶级挂钩来获得利益。虽然家制定了许多惠民政策,比如无息贷款、廉价房屋等等,但这些项目往往成了腐败者的掠夺品。公众的愤怒情绪已经持续很久。与卡扎菲政治口号更加背离的是,卡扎菲的8子1女涉足石油、燃气、酒店、媒体、流通、通信、社会基础设施产业等赚取大量金钱。 以上内容来自 http://news.sohu.com/s2011/shijieguan-133/ 总体来讲全体中国人民从改革开放中获益很多, 我本人也目睹和亲历了这个过程. 但是现在利比亚的上面这些现象在现在的中国多多少少还是有一些的.希望这些现象不要继续恶化下去,以至于出现光脚的不怕穿鞋的. 适当的贫富差距是不可避免的,但一定要建立在合法公正公平的前提下,还要注意必要的时候提拔提拔弱势的.
2487 次阅读|5 个评论
小施同学是CIA的派来的?
热度 7 iwesun 2011-2-21 17:01
小施同学是CIA的派来的?    声明:俺不懂洋文,CAI和CIA倒是是啥,俺确实分不清。    吴飞鹏是俺敬仰的同类。    他是孤魂,俺也是野鬼,都下不了地狱,所以只能玩玩。    他老人家有两样是俺佩服的。    1.他的汽车的后备箱里,常备的只有两样东,一箱酒和一把斧子。    2.他从来不差钱,俺说替他拿麻袋扛钱,他说我身高不够,扛不动。   气死我了。   高利贷都不邹眉头。无息贷款,只要繁体字点头,他就敢贷。    不过,繁体字是不是会点头,俺不知道,因为孤魂明明不差钱,缺说,俺还在住公寓,开捷达破车,小蜜一个还没有,差钱差大了。    繁体字说,你得爱国,得爱党,最后才能真正不差钱。    孤魂死不悔改。    “一个完全无用,我不稀罕;一个我很想要,你却非绑上条件。”    唉,没救了。    早说了,没经过繁体字考核过关的,两条路都是死路。是下不了地狱的。       不过,有一点,老吴基本和我一致,很有趣。    小施同学一定是CIA派来的。   一个外国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伟大情操啊?    当你听到“BiBo,BiBo,BiBo……”的声音的时候,就知道他的同事们来了。    其实,这也不是啥秘密,神仙们早知道。    1)化中国的大把的银子,搞成了顶级的成果。    嘿嘿,你用不上,还得争先恐后发SCI,为我党长脸。    CIA笑了,俺正缺这东东,从中国买花生,马上把花生壳变成聚合板,卖给中国,花生拉回去吃,还赚了银子。    2)化中国的大把的银子,啥也没搞成。    因为花大把的银子,立项就不会是鸡毛蒜皮的小事,鸡毛蒜皮的小事根本不考虑。    CIA笑了,你花的银子,从CIA买的一堆仪器,等于废铜烂铁,人民还在光屁股。    你说CIA,能不笑么?       BiBo,BiBo,BiBo……    越来越近,    你听到了么?
个人分类: 杂感集和|425 次阅读|9 个评论
公有制的基石——空手套白狼
热度 5 iwesun 2011-2-21 12:57
   公有制的基石——空手套白狼   Me: 无人敢接的无息贷款——附议王铮   和往常一样,大家一般都无语。   只有王号和黄老胆大。   很多人可能以为我搞不清楚科研的特点,科研需要宽松,需要自由,喜欢干啥就干啥。   其实,我比谁都清楚。   啥事儿,都是忽悠,都是赵本山卖拐,但有一点,你要卖得出去才行。    中国为啥套用任何成功的模式,最后都会一塌糊涂。   当然,这一塌糊涂其实要两说,糊弄老百姓还是一愣一愣的,但有点仙气的一看就知道,你再怎么玩,还是个奴隶国家,社会价值的主体——是奴隶,而不是所谓的知识。   在科研领域,很多人喜欢类比西方,比如美日德,国家投入日益重要,还可以给我列出一堆的国家项目的典范。   你说一千,道一万,都是白扯,你根本就忽视了最根本的因素—— 奴隶主当政下的双轨制假市场。   这东东就是如来佛的金刚圈,以不变应万变的法宝,啥东西都能套住。   黑白两道通吃!   市场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根本不存在啥真理,真理原本就是通过市场塑造出来的。   再次强调, 凡我所说,皆为绝对真理 。   这些真命题,是具有绝对高度的抽象层次的,不可用庸俗化。   老外,吧唧政府,本质是政府吧唧他,因为每个人都可以在市场里游刃有余。   中国人,吧唧政府,就纯属奴才为主子尽忠,因为奴隶制下的双轨制,无论你走那条路,其实都是死路一条。   在中国,条条大路通罗马,万路归一,就是一个字—— 乖 !   这区别大了。   你搞原子弹没钱,可以找银行借。   只要你真搞出来了,政府不得不买,政府不买,那好,你卖给别人就是了。   政府敢不买么?   你出多少价钱,政府是一定要买的,一定是不会赔本的。   从孔子开始周游列国,到诸葛亮装装样,拽到家了,其本质都是一脉相承——    空手套白狼。    最近,又多了一个噱头,爱国。   其实爱国是虚拟的,爱党才是最真实的。   叛国者只要声称爱党,一样可以空手套白狼。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284 次阅读|7 个评论
无人敢接的无息贷款——附议王铮
热度 3 iwesun 2011-2-21 10:58
无人敢接的无息贷款——附议王铮    王铮 : 我吃惊,于是我呼吁评估   好, 王铮 这篇比去年,亲爱的当党啊,快让老百姓都住上房啊,表面上恳求政府,暗地里威胁政府,你不把房价搞下来,我让你失民心,已经进化很多了。   王铮的这篇文章,让我想到这么个事儿。   当年,研究所合并成研究院,要上台阶,各方面还是感到缺钱。   院长在高层论坛内和各个所的头头脑脑们畅谈发展,大家都说缺钱。   院长说,你们别咋呼,我能搞到无息贷款,几个亿都行,你们真有本事的,签下生死状,几个亿都没问题。   结果,大家鸦雀无声。   没人敢接无息贷款。   其实院长自己也不敢接。   科技不是很值钱么?   不要求利息,你竟然连本都还不上。   看来大家其实都是空手套白狼来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81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载]隅人: 科技期刊改革发展的历史节点和时代背景
readnet 2011-1-18 16:18
科技期刊改革发展的历史节点和时代背景.pdf 科技期刊改革发展的历史节点和时代背景 隅人 出版业的改革如果从2003年开始算起,已有八个年头。 实际上,我们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启动了这一旅程。编印发三大块,首先启动的是印刷业、印刷物资供应业,完全推向市场,一下子就没有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双轨制。接着是发行业,新华书店和书报刊发行系统的改革,留了一些尾巴,比如专有发行权,像教科书和教辅读物的发行。然后是编辑业(小概念的出版业),出版社、报社和刊社的改革。 80年代中期的改革,出版业(那时还全部是事业体制)的经营单位开始有了交税和盈利之说。此前是收支两本账,盈亏国家担。单位经营状况,个人努力如何,与收益和收入是没有关系的。工资福利国家负责,虽然是低标准、大锅饭、无差异,与左右邻居比,日子过得还不错。经营没有钱了,政府给你无息贷款,花多少算多少,贷款还不了就统一冲账。不用在经济、经营方面很操心。由于出版行业特别好经营,什么样的书和期刊都有读者,所以,当时出版被称作朝阳产业。当然,过度保护也就形成了我们的出版业的小、弱、散。 2003年全面启动文化体制改革时,市场经济的效用已经在出版业界占足了风头。那时候,出版物市场的短缺已经有了很好的弥补,供大于求的现象开始出现,我们几乎在短短的数年之间,走过了西方社会用了近百年市场更替的四个时期——生产时期、产品时期、推销时期和市场营销时期,正准备向社会营销时期过渡。 进入市场,对于出版单位来说,犹如下海游泳,危机和风险接踵而来。我们的出版单位有的游出了水平,有的是溺了水。应当说那个时候,全面市场化的条件已经具备。但是,由于以前的基础,更主要的还有人的观念的惰性,文脉传承的相对保守性,文化发展规律的特殊性,还要从社会稳定、政治流畅的考量出发等,从根本上改变体制机制仍然是难题。 于是,中央提出改革两分开、分步走、分类进行等一系列原则,还怕一哄而上,便进行了试点单位试点地区的尝试,以期取得经验,摸索出在适合中国国情、民情的条件下,出版业乃至整个文化行业走市场化、现代化的路径。2003年至今的情况,大家已经比较熟悉,我们便是这样一步一步走了过来。转企改制,集团、公司,上市、股份,赎买、重组,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各种元素,我们出版行业是应有尽有,所有的尝试都具备了。 值得注意的是,1985年,2003年,2010年,这事实上形成了改革发展的三个历史节点,如果说,前两个节点是铺垫和准备的话,那么,三个八年之后,现在是决战时期。我认为,正是从这个角度,行业管理部门把2010年称为出版业改革的决胜之年。 在出版业的改革所形成的大背景和形势下,科技期刊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有下面一些不全面的观察和不成熟的看法。 期刊业是出版业改革的弄潮儿,科技期刊是期刊业改革和变革的排头兵、先锋队。这些年来,我们已经有了集团经营的模式——卓众报刊集团,有了集群推进的模式——中华医学会刊群,集团集群兼而有之的模式——科学出版社期刊中心。而且,他们的集约经营、资本运作、产权创新等,都有了可喜的尝试,都有了不小的收获。当然,仅有卓众、中华医学会、科学出版社期刊中心的行动是远远不够的。科学出版社的180种期刊,中华医学会的120种期刊,卓众的十几家期刊,还远远解决不了近6000家中国科技期刊的大变革、大取向、大趋势问题,而且即使在这三个族群之内,体制机制转换、深度改革发展,真正达到理想境界,还有相当遥远的距离。 我们的目标很远,但目标很清晰;我们的对手很近 。这些日子,我同时也研究了威尔-威立、励德-爱思维尔、汤森-路透、培生、斯普林格的情况。说实在话, 我们把他们当作对手,他们并非把我们当成对手,因为在中国的广阔市场上,他们如入无人之境 。 谁是对手?对年收入61亿英镑的励德-爱思维尔来讲,年收入30亿英镑的威尔-威立才是它的对手,年收入56?2亿英镑的培生才是对手 。对于后者,爱思维尔是又争又让,把肥得流油的教科书业务卖给培生,趁它埋头大吃二喝的时候,直挂云帆济沧海, 在数字出版和服务领域抢了头营 。对于前者,爱思维尔的策略不一样,抢占先机,抢占滩头,抢占有利环节,威尔-威立公司不得不一次又一次的调整,仓促应战。 其实,爱思维尔还为它准备了共赢的战略,对手不会永远、时时、事事都是对手,竞争并不排斥合作。 谁是对手?对于年增长14%的爱思维尔来讲,年增长并不低于他们的汤森-路透才是对手 。相比之下, 我们的体量不够大,目标不够集中,转型不够主动,竞争底气不足,力量对比悬殊,这些是客观事实 。除了这些之外,我觉得很重要的还有一点, 认识不到位 。 爱思维尔中国区总裁张玉国先生断言: 如果只有内容优势,五年之后爱思维尔也会被淘汰 。这句话是网络编辑归纳出来用于点题的标题,并不是作者的原话。正确释义应当是, 如果爱思维尔不继续具备传播优势,内容优势也可能会被别人占有 ,是个选言判断的逻辑关系,不能做全言逻辑判断。我在揣摩另外一层意思, 我们有多少同事、同行是在这个层面思考问题 。我们还是读一读张玉国的原话,不要误解了著作权人的意思。 科技进步正在改变信息传播方式,这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科研人员,已经从看纸本期刊过渡到在平台上搜索期刊(这应当是第一个挑战,引用者加)。第二个挑战是技术的变化转变了传播的方式,又塑造了新的用户需求,用户需求增长得也很快。比如科研绩效的评价,过去没有认识到,我们就把PDM文档科研论文提供给老师们看就行了,现在有科研绩效评价,它逐渐成为左右科研出版界的新力量。第三点变化(第三个挑战,引用者加)是整个竞争形势发生了改变,过去竞争对手就是几家,现在涌现出很多新的竞争对手,其中有不少是很小的技术性公司,比如他们做基于语义、语音人工智能搜索,被称之为第三代搜索,包括Google都是我们新的竞争对手。第四点变化(第四个挑战,引用者加)是我们客户的预算发生了变化,我们是全球最大的专业信息提供商,一年收入30亿美元,现在全球范围内每年大概经过同行评审的科研文献有150万篇,爱思维尔发表量占26%,市场份额最大。这些文献都是图书馆付费订阅的,但是传统客户和图书馆的预算压力越来越大。全球文献每年增长量为3%~4%,不幸的是图书馆经费保持不变甚至有些下降,文献的增长又来源于各个国家对于研发投入的增长,每年增长4%~5%。归结起来,所有这些变化决定了内容为王是不够的。如果你只有传统的内容优势,我们集团内部估计可能保持领先5年左右,5年以后竞争形势就会发生新的变化,如果不适应变化,5年之后爱思维尔可能就被淘汰了。 爱思维尔重新给自己下了定义,我们从传统的科研出版商过渡到科技信息解决方案提供商。解决方案是很时髦的词,什么是解决方案呢?按我自己的理解,解决方案提供的是答案。信息提供给的就是信息,解决方案直接回答你的问题。爱思维尔在新的战略方向下进行了两个定位,第一个定位是着力于信息的搜索与发现,要让科研人员尽快找到跟自己最相关的信息,这很重要,尽快地找到信息已经有了。第二个定位,科研绩效评估规划和资金,怎么利用科研资金,这也是一个新的变化趋势,是我们在研究固有用户的基础之上重新开发了新客户,这些新客户是以前没有得到满足的那些人,比如科研决策者、大学校长、科研处处长、系主任、院长等,背后有一个关键词就是“创新”。 我们的对手之所以不把我们当成对手,其中的原因一目了然 。我们面临同样的一些问题,只是考虑解决方案不在一个层面上,不在一个层次上。 正因为此,我们要进行出版体制改革,要进行期刊业改革,要进行科技期刊改革。一句话,要让我们的出版人、期刊人能够主动思考和谋划这些问题,能够主动进入这么一个层次思考问题。 对手不把我们放在眼里,在我们的市场上长驱直入,以他们的强兵利刃,攻城掠地,抢夺资源,反宾为主,这就是我们的改革必须推进的硬道理 。张玉国总裁忧虑的是 光靠内容优势,五年后会败走麦城。我们则要考虑在这五年之间,转瞬即逝的五年之间,要通过体制机制的转变,通过产业生产方式、产品方式、服务方式的转变,利用自己的地域优势、文化优势和制度优势,形成自己的竞争实力,形成自己的采集实力、内容实力和服务实力,把论文作者、内容提供者、成果拥有者夺回来,把市场份额、市场资源、市场消费者夺回来 。 我们要研究对方的策略,他们的坚船利炮是如何打造的,他们的战术战法是如何建立的,他们的运动战和先发制人是什么招数。我们的短期目标和长远目标要瞄准实战建立,我们的战略战术要在实际较量中形成,我们改革的步骤要与克难制胜紧紧挂钩。 和过去的爱思维尔中国大区总裁梅山一样, 张玉国是坦城的,点数、战术和盘托出,仔细想想,张玉国是热爱脚下这片土地的,不惜以自己承担风险来唤醒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核心能力 。我曾经面对面地听到过 梅山的焦虑、担忧,怒其不争、怨其不动、哀其不为 。他们何尝不希望我们的科技期刊、我们的出版业激而奋起,起而抗争,争而拼命,打赢这场攻坚之役。 梅山说得好,我希望倾尽自家血肉之驱,为中国的出版业铺路垫脚。他们以将爱思维尔引进家门的形式来变革中的中国出版业门前叫板,让我们学夷制夷,后发制人,而不惜自己的付出牺牲 。我能理解这种作为。 我们还可以把目光收回来,收回到国内,放在国内的出版业上、国内的出版物市场上。 大家知道,当国外出版托拉斯14年前就开始尝试出版业的艰难转型时,我们的出版业对于数字出版还混沌未开,在做启蒙和铺垫。到5年前,不少集团纷纷成立之后,上美国、访欧洲、登日本,回来后依然两手空空,说没有找到合适的数字出版的经营模式。现在的情况完全不一样了,一个汉王横空出世,卖了几百万个,洛阳纸贵,一货难求。这纸,电子纸,疯了一般。 我们看到,美国2009年电子书阅读器销售500万部,2010年1月电子书销售达3190万美元,同比增长361%,这还是不完全统计。德国科学家也在研制会联想的电纸书。比较贵的苹果iPod、亚马逊的Kindle、巴诺的Nook,在中国市场上逐鹿中原。 尽管如此,这些都没有挡住中国汉王的步伐。汉王2009年销售收入一跃上升到5?71亿元人民币,实现净利润8528万元人民币,净增长183%,主打产品汉王电纸书销售量居全球第三。强劲、强势、强力,占尽风头,引来不少出版社、期刊社合作、携手。 中国出版集团、上海世纪、甘肃读者集团、天津出版集团等不少集团也都推出自己的阅读器、电纸书。有人估计,电纸书会超过信息资源服务平台的市场份额。有人认为,这种状态还会延续下去,但到最后一定是对内容资源、对版权资源的争夺。还有人认为,互联网对出版业的改造还会深化,未来的超级媒体帝国一定是基于网络的,跨媒体、跨受众、跨终端、跨集团的超级媒体平台,它们一定会横空出世。我看到《纽约时报》已经进入亚马逊的电子阅读终端,期刊是否也会有这一天。但是科技期刊毕竟不是昙花一现的时效新闻、时事政治,而是让人坐下来细细研读之、分析之和讨论之用的媒介,纸本乃至机上阅读还会是很正常、很长远的事情。 目前手持阅读器的知名厂家除汉王外,还有盛大、华为、神州数码、百度、三星、爱国者、方正、翰林、长城、易博士、大唐电信、惠普、戴尔、联想、华硕、长虹、索尼、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40多个品牌,还有100多家厂商即将加入市场争夺行列。超星还要推出视频手持阅读器。 目前能够实现移动阅读的IT产品也有很多,如上网本、PSP、智能手机、MP3、MP4,当然更多的即时移动阅读是数亿个各类各型手机,使用者占所有人群的68?6%。 目前能够看到的数字出版形态有电子图书、互联网期刊,按需出版的软件和设备,即时出报出刊的卫星传讯装置,在线数据库、电子词典,在线培训、网络游戏、在线音乐和电影,手机出版(手机彩铃、手机铃声、手机游戏、手机动漫、手机报、手机小说、手机杂志、手机搜索)、移动阅读以及博客、播客、微博、短信,还有网上原创小说、网络动漫、网络广播电影、电视、网络论坛、网络小组,等等。 这么多的目前,构成了我们科技期刊改革繁复、多声部、多样化、多路径的时代背景。这些五花八门、琳琅满目、接踵而来的信息索取和接受方式,足以让我们眼花缭乱,也足够我们充分选择、寻找机会。 在国内还有一种现象,新媒体——作为互联网的新媒体,包括信息平台服务和终端手持机服务,包括网络服务,在国内的GDP中也只占到400亿左右,远远小于信息技术通信业的份额。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大运营商,2009年一年收入就达到8000多亿,是互联网收入的20倍。2010年的《哈佛商业周刊》,全球最佳CEO排行榜中,中国移动以王晓初卸任后,王建宙持续发展,形成公司市值增值3190亿美元的成绩而成为佼佼者,其第二名的增值额仅为2090亿美元。这说明在高速发展的各产业种类中,信息技术产业是高增长的强势产业,文化产业可以借助其翅膀抬升自己的位置。如果想象文化产业一定会做得比其他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更为显赫,那是不现实的;如果想象出版产业可以抛开飞速发展的信息产业技术而独立存在,那也是不可思议的。 这让我想起凤凰出版集团董事长谭跃在中央电视台2009年度十大经济人物领奖时的感言,当时和他一起领奖的是一位钢铁公司的老总。他说:“我身边的沈总有一千几百个亿,而我们凤凰刚刚是一百亿。在行业里,我们的确是最大的,可是跨出行业,我们又是最小的;在中国,我们是最大的,可跨出国界,我们又是最小的。”讲得朴实、诚恳、深刻,也让我们读出了文化行业、出版行业的坚守和努力是多么不容易。 正因为如此,我们看到,中央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新闻出版业的改革是既坚定积极又十分审慎。为了指导改革的顺利推进,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文件,国家相关部委也配套制定了一系列优惠和保障政策,使文化体制改革的实施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深入。自从2003年提出文化体制改革的八年之后,2010年,中央提出全面启动报刊单位体制的分类改革,当然包括我们科技期刊改革,并且在扎扎实实地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充分表现了这方面的稳妥和审慎。 这次的科技期刊改革,具体背景还有这么一些重要方面。 一是国家的经济发展尽管受到金融危机影响,但依然是强劲提升,这是新闻出版业改革发展的基础。我们的经济总量位列世界第三,很快就要成为第二。进出口、外汇储备均为世界第一。 二是中央提出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发展的总体战略得到充分落实,文化自觉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文化建设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成为时代的要求。 三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学习型社会,给出版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鼓舞。 四是文化体制改革面上整体推进,局面已经打开,坚冰已经打破,成效已经初现,由试点工作总结出来的经验正逐步推开。 五是国家和有关行政管理部门陆续出台一系列指导性文件,指导文化产业发展,如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则》、九部委刚刚颁布的《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新闻出版总署《关于进一步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还有财政部、劳动社会保障部以及各省市专门为文化单位改革制定的社保新政策等。 这些都为下一步科技期刊改革提供了极好、极重要的背景条件。 这次科技期刊的改革,统筹考虑,应当有以下几个切入点。 一是着眼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传统报刊业积极发展数字化、网络化新型业态,加快向现代传媒业转型。 二是着力于培育市场主体。以资源和资本为纽带,实现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区发展,推动报刊业的集约化、立体化、多元化、持续化发展,培育大型报刊传媒集团和战略投资者。 三是着重于实现科学发展。改变资源配置方式,解决报刊产业集中度低、条块分割、粗放经营、低水平重复,同质同构等结构性矛盾,实现向质量型、效益型、集约型的科学发展转变,解放和发展报刊出版生产力,实现事业产业升级。 我们建议能够充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整体规范,分类指导,区别对待,分步推进。 2. 深入调研,科学界定类别,明确不同要求,精心制订方案。 3. 谁主管谁负责,明确改革责任,落实改革任务。 4. 统筹协调,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工作合力。 5. 完善各项改革保障措施和制定、落实相关制度,保证稳妥推进。 随着科学发展观的逐步贯彻落实,我们对 文化在整个社会发展、整体推进、综合国力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越来越深入、越来越深刻。文化的经济加速器作用,社会润滑剂作用,政治稳定器作用,民众强素质作用,产业支撑柱作用,越来越成为整个社会的共识 。 文化行业自身,文化的经济属性,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文化自身的特性,在社会的发展中越来越趋于交叉和融合 。 我们有幸在这么一个时代中推进科技期刊的改革,推动出版业的转型,应当是生逢其时、机遇难得。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我们活动的舞台如此之广大,我们奋斗的天地如此之高远,我们未来的前景如此之灿烂,这些足以吸引我们全力以赴,努力奋斗。我们应当有能力、有信心做好我们所在出版单位的改革,我们将在这些大变革、大挑战也是大机遇之中, 凤凰涅磐,获得新生 。 隅人. 科技期刊改革发展的历史节点和时代背景.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1, 22(1):1-5 http://www.cjstp.cn 科技期刊改革发展的历史节点和时代背景.pdf
个人分类: 办刊之道|1680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7: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