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个人中心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个人中心、好友以及编辑部请进
热度 14 xcfcn 2011-10-17 17:53
个人中心、好友以及编辑部请进 突然发现“个人中心”很好玩,可以了解好友动态和博文热点。我准备加一批好友,此前我从来没有主动加过一个好友,主要是觉得该功能没啥用。 另外给编辑部提两个建议和一个提醒: 1 、建议博客的“记录”可以增加字符, 200 个实在太少,以前提过,但科学网似乎没有任何反应。 2 、好友不要是相互的而应该是单向的,这对我们草根无所谓,但对于名博的话,“个人中心”的功能就废了,人家那有这么多精力关注粉丝啊! 3 、科学网新闻频道的很多新闻链接其实打不开,我猜测跟多次改版有关系,因为主要是早期的链接打不开。 强烈希望编辑部能给我第 1 条建议一个明确的答复。建议能增加到 1000 个字符也就是 500 个汉字。
个人分类: 杂论|409 次阅读|15 个评论
[转载]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雷达卫星监测结果
dongyanqing 2011-9-5 17:42
[转载]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雷达卫星监测结果
1、康菲在中国开发油田区位图(两处都发生溢油) 2、2011年6月11号 View in Google Earth 3、2011年6月14号 View in Google Earth 4、2011年6月19号 View in Google Earth 5、6-11日至6月19日三张图像显示溢油带逐步向西北方向移动,逐步扩散。下图是当时的风向数据 数据来自:http://cearac.poi.dvo.ru/en/main/yellow_sea/
个人分类: 其他技术|275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未来或将形成“超级个人中心”
rbwxy197301 2011-8-13 08:38
未来或将形成“超级个人中心” (图) 2011年08月03日 09:43:10  来源: 赛迪网-中国计算机报   社交化逐步渗透进互联网,账户的概念越来越重要,百度近日发布的连接开放平台就可看做其强化用户账户概念的重要手段。而伴随着互联网巨头在这一领域的征战,未来互联网上或形成几个“超级个人中心”(即在整个网络中,用户可以用一个账户登录互联网上的很多服务,该账户拥有用户的基本信息、兴趣图谱、关系图谱等)。 应需而生的连接开放平台   “事实上,我们规划这个事情已经很久了。在2010年初,百度已开始就这一平台做技术方面的规划和内部沟通讨论。”百度的一位内部人士告诉《中国计算机报》记者。他所说的事情就是建立“百度连接开放平台”。   所谓“百度连接开放平台”,即基于OAuth2.0授权协议,向所有第三方开放百度账号体系、好友关系链以及相关产品线核心数据接口的平台。通俗地讲,第三方网站可以通过该平台,让用户用百度账号登录自己的网站,而百度应用开放平台的开发者还可以在其IFrame应用中获取百度登录用户的基本资料和好友关系等数据。   对于将账号数据开放给第三方,艾瑞咨询分析师由天宇表示:“账号多平台登录,也叫做Open ID。它是互联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Open ID的使用可以从整体上减少用户登录网站的步骤,提高互联网应用的使用效率。因而,大的互联网企业都会在这一方面有所努力。” 国外互联网巨头如谷歌、Facebook等的“努力”早在2008年的时候就凸显出来,“在中国市场,Open ID的理念在去年后半年明显地火热了起来。”由天宇告诉本报记者。   而百度推出“连接开放平台”也正是顺应了这一市场趋势。“伴随着2010年互联网在这方面的快速发展,第三方网站对于各大平台账号开放的需求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态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于今年开始将其正式提上议程,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正式上线这一平台。”百度的内部人士表示。   之所以第三方网站对各大平台账号开放的需求大增,因其带来的利益是显而易见的。   “试想,一个用户来到一个网站,觉得不错,但要进一步使用却需要用户注册一个账号,这对于用户来说,一方面有了注册账号这一过程的操作成本,另一方面还有后续记忆该网站用户账号、密码的成本。一个用户如果在多个网站注册账号,就需要记多个账号,有经验的用户还会考虑让其在每个网站的密码不一样,避免产生账号信息泄漏的问题。面对这些成本,很多用户会选择不进行注册,于是网站就流失了这些用户。”百度内部人士解释说,“如果能够让用户只记忆一个账号,就可以登录任何网站,对用户来说,其体验方面的提升是巨大的;而对网站来说,初次到来的用户的流失率也可以降低不少。”   不仅如此,账户的引入,还可以将成型的社交关系带入第三方网站。这在社交化越来越普及的今天,对第三方网站来说,是一大帮助。 Facebook早在2008年就推出了Facebook Connect。基于Facebook Connect,其他网站可用Facebook账户登录,并可将Facebook账户的好友关系等引入网站中。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李维斯的网站。“在和Facebook合作之后,用户不仅可以用Facebook的账户登录李维斯的网站,而且网站上的产品列表既可以按照价格、相关度等来排序,也可以按照好友的评价来排序。”由天宇感叹道,“这相当于把关系自然而然地引入到了整个网络生活。”   在数字营销机构Razorfish工作的社交媒体专家Jesse Pickard也道出了Facebook Connect为第三方网站带来的便利。“我的工作任务就是帮助客户将社区化元素加入到他们的网站中,让他们的网站更加社交化。为了成功,我总是不断地尝试提高品牌体验,让用户有足够的动力在网站上去做一些事情,比如写评论或建立一个文档。”Jesse Pickard表示。但是,他发现要实现这一点很难,“当你做这个项目的时候,总是会过高地估计用户对你网站的关注度。而Facebook Connect带来的好处是,网站不需要再重建社交图谱,只要一个点击就可为第三方网站添加社交元素。”   这也是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网站支持像新浪微博、腾讯QQ、人人网等平台的账号登录的原因。“如今,用一个百度账号登录,也将成为众网站的新选择。”百度的内部人士直言。    账户数据的价值   当然,“百度连接开放平台”不仅是为了服务第三方网站和开发者,“它对于提升百度开放平台的影响力肯定是有好处的。”百度内部人士告诉记者。   而在由天宇看来,百度这么做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强化用户的概念。   “目前来看,在这方面,人人网、开心网做得比较多,新浪微博也做得很多,腾讯也逐渐在做。”由天宇表示,“而百度现在推出这一平台,是因为从传统上来说,它是一个搜索引擎。它不是一个以用户账户体系为核心的企业,而是一个以匿名用户实体行为为核心的企业。它最早不关注你是谁,只关注你做了什么。因而相比社交网站等,在过去百度并不是很注重账户的管理。”   由天宇指出,百度开始做这块,可以看出,它也想去掌握用户账户。“这肯定和其社区化战略有关联。百度加强其在用户账户方面的力量,是实施社区化战略的一个步骤。有可能他们想借此强化用户对百度账户的意识和认可,并基于用户对账户的认可去做更多相关的东西。”。   其实,这点从谷歌的发展就可见一斑。最早,谷歌也不注重用户群体,之后做了Gmail ,就开始逐渐强化这种用户的概念。谷歌借助Gmail账户的力量去推动之前的社交服务buzz,以及现在的Google+。 而在强化用户账户的背后,是对更多用户行为数据的掌握。“这些账户中的数据对于后期的某些商业模式,比如说广告营销等很有价值。”由天宇解释说。   例如,当一个博客网站使用Facebook Connect后,用户可用Facebook的账号登录网站并留言,那么在博客上的留言就会同样出现在Facebook的账户上。“这样,你相当于告诉了Facebook关于你的信息。再想想如果这些信息来自各种各样的网站,结果会如何?”业内人士Om Malik表示。    相互制衡的超级个人中心   如今,百度、新浪、腾讯、人人网等都在耕耘账户多平台登录这一领域。它们的运作方式也多种多样。除了开放给较小的第三方网站外,大的互联网企业之间也会做合作。如MSN,现在其账户就和很多平台打通;又如腾讯和搜狐之间账号就是互通的。“大企业间的账户互通一方面是为了获得用户,另一方面也想通过这种合作去对抗其他某些企业,是一种竞合的关系。”由天宇表示。   不过,无论出于何种目的或以哪种方式去运作,整个网络的账户征战已然打响。   “未来,有可能会出现超级账户的形式。”由天宇认为,随着技术的发展,在互联网上,对用户信息聚合、整合的能力会越来越强,几家大企业会在用户信息收集方面做得很好。“不过,在这一领域,很难做到一家独大,应该会形成多家制衡的一个局面”。   而百度的内部人士也持有类似的观点:“形成‘超级个人中心’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这也是百度连接开放平台期望去做到的主要目标之一。而且我们认为,未来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就是互联互通,一个大平台的账号可以登录到几乎所有其他互联网服务中。但这样的平台不会只有百度一个,这在于用户的选择。”   实际上,这种“以用户账户为中心”的理念,或换种说法,“以人为中心”的理念在这种硬件平台多样化、网络平台多样化的时代,在云计算风起云涌的时候,其价值将会更加凸显。 http://news.xinhuanet.com/it/2011-08/03/c_121763280.htm
个人分类: 文章转载|1459 次阅读|0 个评论
“好友动态”应该保留
热度 1 cfluid 2011-1-19 18:07
这次科学网升级把“个人中心”中的“好友动态”去掉让我感到很不方便,过去总是把自己关心的网友加入好友,然后每天上来通过“好友动态”看看他们又有什么高见发表,现在去掉这个功能实在不是个好主意。
个人分类: 信口雌黄|2904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学网改版试用的一些感受
Kupeprntlkn 2011-1-18 17:14
科学网改版试用的一些感受
上周时,登录发文章时,突然提示系统在更新,结果第二天打开一看,这个改变还真是大,都快认不出来,改版后增加了一些功能,但有些东西感觉也有些不太实用,用着不习惯,下面是一些我这两天试用的感受: 1.升级从大的方向可以一眼看出是模仿当前一些社交网站,像校内、QQ空间、新浪 博客 、百度空间等这类SNS社交类网站,好处是极大的增加人不同博主之间的交流和分享,促进了信息的流通;缺点感觉现在变得复杂了,功能太多,不想以前那么简洁的页面。 2.升级后今天发文章突然一下找不发发表文章这在那了,同样发表完文章,要修改的话也找不到了,以前是在个人中心里,相当于自己的后台控制面版,找了半天,却发现在文章下面是修改文章,发表文章也是点到自己博文里才能看到。现在个人中心加了些别的东西,增加了实时别人更新信息,自己的状态等这些,但却去掉了一些自己人为设置的东西,还用着不太习惯。 3.关于Bug,现在只是发现新发表的文章,在以前的空间中并不会显示出来,还有一个新页面和旧页面的访问量好像不对应,可能系统更新问题吧。下面截个图把这几个问题提出来: 以它还有什么BUG还在测试中。 1)访问量问题: 新页面 旧页面 2)文章发表问题 新页面 旧页面 3)最近访客问题: 新页面 旧页面
104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9: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