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啃老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千万别做孩子的诸葛亮
热度 9 张海霞 2016-10-7 19:15
刚才看到一个关于孩子教育的漫画: 这不是在说阿斗吗?! 记得前天跟孩子一起背《出师表》的时候,尽管文字很美,但是我们两个都很不喜欢,特别是言必称“先帝”这种表达方式,当时就说:阿斗真可怜,有诸葛亮这样一位万能的“亚父老师”,人没被逼疯就算是不错了!今天正好看到这个段子,我也来说几句关于阿斗式的孩子的教育。 千百年来,我们总是在嘲笑阿斗的不争气,有谁想过阿斗成长的可怜、出身的可悲?这个五岁时就被父亲遗弃(长坂坡大败时刘备弃妻子而逃),之后又被父亲安排人生事业乃至婚姻的孩子,有谁真的关心过他内心的成长吗?没有!所有人都是要求你做到最好的,而不需要你学习和成长的过程,因为当你需要历练和磨砺的时候,你身边总有以为“真理先生”帮你把成长道路上的障碍一一解决了,而且事事正确如真理一般,你哪里有机会去尝试自己的身手?时间长了更是不敢去拿主意、做决定,最终就成了事事需要请示汇报的“扶不起的阿斗”!甚至在诸葛亮最后病死五丈原的时候还需要差人去问后面三个时代的用人大事!这怎么可能是一代帝王的气象呢?! 再有十个诸葛亮也扶不起刘阿斗,因为一个人的成长是必须从内心独立而起的,教育,辅佐,都必须要以培养“本人的独立处事能力“为目的,而不是外在的各种计谋和代办,更不能是大包大揽!因此,人的培养,必须回到受教育者本身的进步,不是为了完成其他人给你的任务和嘱托,如诸葛亮言必称先帝让人烦一样,先帝托付你的是阿斗,要你负责的是阿斗的进步和独立处事能力的提升从而能够具有治国能力,结果你把自己累死在代理阿斗治国的任务上,而阿斗本人则毫无进步,你是怎么也不可能完成先帝托付的任务得啊! 而这个可怜的阿斗,竟然还在位42年,最后亡国被俘被戏弄嘲笑,坐实了“扶不起的刘阿斗”这个名号,成为忠烈英武、料事如神的诸葛亮武侯的最佳背景帝,可是,有谁想过,正是诸葛亮这样的错误教育方式彻底毁掉了阿斗?!如果没有一个“万能又如此尽心尽力的师傅”和他的朋友们总在身边,也许阿斗还不至于最后沦落到连“乐不思蜀”这样的话说出来都不知耻吧?!无奈,历史就是这样无情,让你成了妇孺皆知的千古万世的失败典型! 其实,身边这样的例子不少,经济发展之后,越来越强势的父母和师长,越来越多的不需要孩子动脑动手的照顾、规划和条件甚至是代办和大包大揽,不都是在培养未来的小阿斗吗?否则那么多啃老族从哪里来啊?! 为了不让孩子长大成为阿斗,我们就趁早提醒自己吧: 在孩子的教育中,千万不能做诸葛亮,而是要鼓励TA自己去历练、磨砺,才能成长! 记住这句话 : 孩子都是在家长看不见的地方长本事的! ———————————————————————————————————————————— 病逝五丈原: 刘禅派遣尚书仆射李福前来问候,同时询问国家大事。李福来到,诸葛亮谈话完毕,辞别而去,几天之后又回来。诸葛亮说:“我知道您返回来的意图,近来虽然整天谈话,有些事还没有交待,又来听取决定了。你所要问的事蒋琬适合。”李福道歉说:“日前确实不曾询问,如您面年这后,谁可以担负重任,所以就又返回。再请问蒋琬之后,谁可承担重任?”诸葛亮说:“费可以继任。“又问费祎之后怎么样?诸葛亮没有回答。八月,诸葛亮病故于五丈原(宝鸡境内),享年五十四岁。 乐不思蜀: 某日司马昭设宴款待刘禅,嘱咐演奏蜀中乐曲,并以歌舞助兴时,蜀汉旧臣们想起亡国之痛,个个掩面或低头流泪。独刘禅怡然自若,不为悲伤。司马昭见到,便问刘禅:“安乐公是否思念蜀?”刘禅答道:“此间乐,不思蜀也。”他的旧臣郤正闻此言,趁上厕所时对他说:“陛下,下次司马昭如若再问同一件事,您就先注视著宫殿的上方,接着闭上眼睛一阵子,最后张开双眼,很认真地说:‘先人坟墓,远在蜀地,我没有一天不想念啊!’这样,司马昭就能让陛下回蜀了。”刘禅听后,牢记在心。酒至半酣,司马昭又问同样的问题,刘禅赶忙把郤正教他的学了一遍。司马昭听了,即回以:“咦,这话怎么像是郤正说的?”刘禅大感惊奇道:“你怎么知道呀!”司马昭及左右大臣哈哈大笑。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9211 次阅读|9 个评论
被人羡慕的老教授
热度 34 Taylorwang 2015-2-23 08:03
春节期间,华工的老教授有一家一定是最热闹的,也是令大家羡慕的,但在多年前,这个结果是谁都想不到的。 曾几何时,某家的孩子考取了一个好的大学,那是一件值得高兴,令邻里乡亲值得羡慕的一件大事。大学教师的孩子,往往受家庭气氛的影响,主要的兴趣爱好就是读书,再加上较好的会读书遗传基因,往往读书更优秀,孩子中考取比较好大学的比例更高。在刚开始全面恢复高考的那几年,那时还没有现在所谓的重点中学,高考录取率最高的中学,往往是大学的附属中学,或地处几个大学集聚地的中学,这主要是生源较好的原因。后来,重点中学开始兴起,重点中学可以在全市范围,甚至全省范围选拨优秀的生源,这样,重点中学的录取率才开始超过大学集聚地的中学。优秀老师是一个因素,更重要的因素是优秀生源。 我是从农村中学毕业的,我的中学同学读大学的比例非常低,反观同时代的华工教工子弟,不读大学的孩子反而是凤毛麟角,且这些教工子弟的孩子,不少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更早看到国外优越的生活条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地出国留学了。早期出国留学的学生,回国服务的真的很少,造成了老教授群体中有不少空巣老人。 华工的这位老教授,一共有四个孩子,大一点的孩子在恢复高考前就中学毕业,恢复高考后也没有再考大学,小一点的孩子,虽然参加了高考,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没有能考取大学,但他们也不象其它父母一样,逼着孩子反复复读,而是随孩子们的要求,早日参加工作。四个孩子都没有考取大学,都在广州及周边城市工作。 老教授退休后,二个人的退休工资加起来有二万多,收入甚至仍超过他们每个正在工作孩子的收入。每到周未,老教授做东,请所有孩子及他们的子女一起吃饭,每次都是二桌,其乐融融。老教授身体有点不舒服,四个孩子争着来照顾。原来背后讲老教授教子无方,四个孩子都没有考取大学的同事,现在反而羡慕起老教授,觉得还是老教授这样做好,四个孩子都在身边,多热闹。老教授也讲,我的退休工资,就大部分补贴给大家聚会,全家一起出去旅游,也不想存什么钱,反正生病了也有公费医疗,还有这么多子女可以出力照顾。 记得几年前看过一部名叫“洗澡”的电影,讲述了一个在北方骒居的老头,独自哺养大二个儿子(濮存昕饰大儿子大明,姜武饰二儿子小明),大儿子读书优秀,大学毕业后到南方工作,后来创业成为老板。二儿子是先天愚型,但生活能自理。大儿子出去读书后,就是这个有点愚的二儿子一直陪伴着老父亲,跟父亲经营老澡堂,帮助老父亲搓背,天天陪老父亲跑步,给父亲带来了无穷的乐趣,最后给老父亲送终的也是这个看上去呆呆的二儿子。而大儿子偶尔回家,除了问父亲要不要钱,可以给钱外,再也不能帮父亲什么,而作为老父亲,他也不需要钱。看完这电影,给人留下深思。 那些空巣教授,平时孩子都在国外,大部分也都是国外的白领阶层,假期有限,难得回国一次。这些老教授退休后到是可以到国外去与子女居住一段时间,但因没有朋友,或不能融入当地的文化,往往在国外呆上一月半载,又要赶回来。身体好时,还好,若患有一些疾病,没有人照顾,真是凄惨。当初孩子能考取好的大学,能出国留学,能留在国外找到工作是一件多么令人羡慕的事,但多年以后,反而羡慕起子女没有考取大学的老教授,真有点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味道。 现在看来,对子女教育来说,并不是一定要逼着他们考取名牌大学是最重要的,而是要以身作则地树立做人的样板,孝敬自己的父母,培养孩子们做一个有家庭责任的人更重要。
9813 次阅读|77 个评论
爱你爱到死,至死永不易
热度 2 sheep021 2012-11-16 11:22
溺爱,害死人。周先生杀死只会啃老的儿子,真是痛心,但他自己可能并不知道,病根出在他自己身上,如果不是他的一味溺爱,如果在孩子小时候加以管教、引导,孩子至于沦落到啃老的田地吗? 爱孩子,就要教育、引导,让他自食其力,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自食其力的人! “养不教,父之过”,“严是爱,溺是害”,古人之言,太经典了。 爱你爱到死,至死永不易。 本是血脉亲,相煎何太急? 昨天(15日)早晨,闵行鹤庆路新华小区发生一起惨案, 年近七旬的周某砍死 39 岁的儿子 。据邻居介绍, 由于周老伯溺爱儿子,导致儿子一直在家啃老,近日又要变卖老周仅剩的房产,父子俩因此多次冲突 。   记者昨天下午在鹤庆路 641 弄新华小区 3 号楼门前看到,仍有居民聚拢在此对早上发生的惨案议论纷纷。   邻居说,昨天早上 8 点左右, 504 室传出较大的争吵声。 “ 平时一直有争吵, 儿子向爸爸要钱,要不到就打起来 。 ” 邻居说,老周有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两个女儿相继成家,由于夫妻俩非常溺爱儿子, 小周一直啃老, 39 岁的他既没有结婚也没有工作,一家三口只能靠老周的退休金维持生活。此前,老周拆迁分得 503 室和 504 室两套两室一厅的房产,并将 503 室过户到小周名下,没想到小周很快将房产变卖并挥霍一空 。   小周的母亲今年年初去世。老伴离去后,老周以为儿子能痛改前非。但事与愿违,小周不仅没有兑现 “ 母亲去世了,要找份工作赡养父亲 ” 的诺言,反而多次逼迫老周卖掉仅剩的一套房产供自己挥霍。 “ 为了躲避儿子,他 ( 老周 ) 已经在女儿家住了三个月,没想到刚搬回来没几天,就发生了这样的惨剧。 ” 邻居表示, “ 老周痛心疾首,几次都跟我们说起, ‘ 这个逆子,早晚把家全都败光,不是我死就是他死。 ’” 没想到,昨天早晨,父子间的矛盾再次激化,最终酿成惨剧。
个人分类: 生命日记|1472 次阅读|2 个评论
劳力啃老(120730)
热度 13 ymin 2012-7-30 09:24
劳力啃老( 120730 ) 闵应骅 按照百度的定义,“啃老族是指一些不升学、不就业、不进修或参加就业辅导,终日无所事事的族群。在英国,尼特族指的是 16 ~ 18 岁年轻族群;在日本,则指的是 15 ~ 34 岁年轻族群。”我这里说的可不是这样的啃老族。我觉得啃老有两类:一类是金钱啃老;一类是劳力啃老。本文说的是劳力啃老的一个故事。 前几天,北京阴雨连绵,天上好像盖着一口大锅,让人透不过气来。昨天,好了,晴空万里,蔚蓝的天空,虽然很热,但是豁亮得很。吃完晚饭,我和老伴到院子里去走一圈。我们走得很慢,后面追上来一位老太太。她走得很轻松,瘦瘦的身材,拿着一把蒲扇煽着风,大约 70 开外。她赶上来和我老伴打招呼。老伴问她:“最近好吗?”她说:“最近我很好,明天还要去医院。”我老伴说:“你就是不要太累。”她说:“只要做 5 个人的饭了,轻松多了。前些日子,亲家母的子女来北京玩,我要做 11 个人的饭,那可真累呀!”。她走得快,摇着蒲扇就往前走了。 等她走远了,我就问老伴她是谁?你跟她为什么这么熟?原来她姓 X ,家住XX省 XX 县,丈夫早逝, 40 几岁就守寡,带大了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子女都有出息,大儿子上了大学,又出国,现在在一个大单位作科研,妻子也是高级知识分子,儿子也上了中学。妻子的母亲也是农村的,到北京和女儿一家住。没人做家务,就请了这位老人来帮着做家务。她干了一辈子活,手脚麻利,什么都会做。不幸,去年查出来,她得了宫颈癌。要检查、要化疗,但是她身体好,看不出来有太大反应。可是,毕竟化疗以后,人疲劳多了。有一次,她要去化疗,就跟亲家母说:“你把这绿豆煮一下,我回来好喝一口绿豆汤。”可亲家母怎么说:“我不会。”她有点生气:“把绿豆洗一下,放到白水里煮,你不会?”她没有办法,等回来自己煮吧!我老伴就问她:“那你为什么不回老家自己过呢?”她说:“北京医疗条件好,我们这里离医院又近,比较方便。”她还说:“大姐,这些事我从来不跟别人说。我看你挺关心我的,我才跟你说了。” 听了这么长的一个故事,我才说了一句:“关键还在于她的儿子:应该怎么关心他的母亲?” 在我们这园区,让母亲来带孩子、做家务的比较多。请保姆一般这两事是不能得兼的,带孩子就带孩子;做家务就做家务。而父母则既要带孩子,又要做家务。就像我们许多父母到美国去帮子女带孩子、做家务。因为在美国,一般的家庭是请不起保姆的,甚至是钟点工也很难找。不过,父母出国,也可以到国外去看看世界。在国内,从乡下到北京、上海,就像北京、上海人出国一样。 养老是一个社会大问题。反过来,买房子靠老人资助,这是金钱啃老;而靠老人给自己当保姆,这是劳力啃老。当然,这些都是老人自愿的,老人也能得到某些心理上的享受。但是,子女应该考虑老人是否承受得了。我小学的时候有“公民”课,就学什么叫“大家庭”,“小家庭”,家庭作为社会的一个细胞,真大有学问。
个人分类: 杂谈|6992 次阅读|30 个评论
文化领域及学术研究中的啃老现象
热度 59 lionbin 2012-7-8 12:45
文化领域及学术研究中的啃老现象
本文被《中国科学报》(2012-08-31 A3 博客@科学网)收录发表( http://news.sciencenet.cn/dz/dznews_photo.aspx?id=15313 ) 啃老现象是指具有社会生存能力的成年人,仍然依靠父母或亲戚养活自己,在不“断奶”的状态下生存,是一种消极的社会现象。相应地,依靠啃老生存的人称为啃老族,也称“吃老族”、“傍老族”或“尼特族”。其中尼特族(NEET)是在台湾的译音,全称是Not currently engaged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其实,这种现象并非中国的特有现象,而是在全世界由来已久。据考证,尼特族最早使用于英国,之后渐渐的使用在其他国家,特指16~34岁年轻族群。而在中国,主要指年龄在23~30岁之间的阶层。传统上,我们以经济独立作为长大成人的标志,但啃老族生活的主要来源是父母,长大不成人,年轻人无法自食其力,缺乏经济来源是这些人及社会面临的共同尴尬。关于其特点和成因,已有许多讨论,这里不在赘述。 其实,这种现象,不只存在于家庭生活中,在文化领域和学术研究中同样存在着啃老现象。 在文化领域,近年来经常出现靠稀释或颠覆经典,争夺古人遗址来吸引大众注意力,缺乏现代中国文化应有的创造力。一些地方政府所谓的文化开发,无非就是扛出所谓的一些名人大旗,不管他古人还是现代人,是虚构的还是真实的,是千古流芳的还是遗臭万年的,修建几处故居或主题公园,靠招揽外地游客而生存。这种对传统文化的盲目依赖,对当今文化的极端不自信,更不用说创新,是不惜挟持古人,扭曲传统的一种文化短视行径,令传统文化的传承陷入庸俗化和功利化的泥滩。这种现象的背后,体现了中国当下文化体系的极度匮乏,所折射出的社会现象是集体的“文化啃老”现象。作为一个有着悠久文化的民族,显然不应该只躺在老祖宗的成果中坐享其成,更不是被沉重的传统裹挟不前。中国需要的是文化复兴,而不是文化复古。(参考百度百科“ 啃老 ”词条 ) 2009年07月13日,有感于对季羡林先生和任继愈先生的吊唁活动,羊城晚报撰文《 季、任二老的周围活跃着一群“文化啃老族” 》 进行了讨论。文章认为,这些经历了命运的折磨和考验的老人,许多事情都看得很透了,棱角磨平了,遇事不再挑剔,变成宽厚而随和的老人,但这正好也是他们缺点的体现:他们奋斗一生得到的权威,常常被五花八门的权势所利用。本来他们也愤青过、冲动过、锋芒过、勇敢过,但人们更喜欢的是他们老年时候的样子,慈祥、宽容、得体、善良、特别喜欢夸奖人,得到夸奖的人自然还可以用这个廉价的赏赐换取更丰厚的报酬,因此他们的周围活跃这一大群文化啃老族。 无独有偶,在学术研究方面, 几乎 与文化领域存在类似的啃老现象。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啃自己,二是啃别人。 啃自己一般是指的年纪稍微大一些的学者“吃老本”的现象。这些人,年轻的时候或者在一定时期辛勤耕耘,作了大量学术研究,卓有建树;或者因为生活在中国学术研究青黄不接的年代,天然获取了比他人更好的发展机遇,很快成了业界学术牛人。 后来 这些学者有些开始从政,同样成绩显赫。但是,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任何人不太可能同时把二者都做得极致。一个非常明显的事实是,很多早年卓有成就的学者在做了官员后基本不做学术了,他们参选院士或其他荣誉主要靠吃老本。但中国的院士和行政官员并不是一个空名,而是具有非常可观的权力,并引领着学术研究的发展方向。问题是,如果长期不亲临科学研究第一线,仅仅通过一些道听途说的认识和支离破碎的理解,如何能看清未来的发展方向? 啃别人是指年轻的学者“傍大款”现象。这些年轻学者或者是学术牛人的学生,或者是他们的助手或合作者,甚至是千里迢迢慕名而来拜倒在牛人名下的年轻人,最后采用各种方法深得牛人的信赖。大树底下好乘凉,如果在牛人手下,再通过自己的努力,的确可以让自己进步得更快一些,这种情况虽然不值得提倡,但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一个年轻人,在获得牛人的帮助后,自己变得不思进取,不学无术,坐吃山空,打算靠挥霍老年人的那点积蓄混一辈子。更有甚者,只要发现一位有些成就、有些声望的慈祥老人,大批年轻人一窝蜂地扑上去,“啃”将起来,也不管他们的身体怎么样,有时候甚至用一些反常的手段延长他们的生命,以便“啃”得更久一些,最大限度地保住自己实验室的话语权和学术地位,这就有些令人悲哀了。人的寿命是有限的,总有一天,牛人会寿终正寝,为了保住这些地位,有些机构甚至依靠引进牛人来傍,来啃。比如什么引进数十年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引进千人以及引进院士兼职等手段,让高校彻底从“人才培养工厂”变成了“人才保鲜仓库”,逐渐丧失其应有的功能。 钱学森先生曾经说过: 我们的办学,一定要有加州理工学院的那种科技创新精神,培养会动脑筋、具有非凡创造能力的人。是不是真正的创新,就看是不是敢于研究别人没有研究过的科学前沿问题。而不是别人已经说过的东西我们就知道,别人没有说过的东西我们就不知道。 可惜,文化领域及学术研究中的啃老现象,会让这种问题变得愈加突出。 【后记】昨天发表了这篇博文,得到了许多网友的评价和建议,让我自己也对这个问题有了一些更清晰的认识。总结如下:(1)正常培养与肆意啃老不能混为一谈,前者是对年轻人的爱护,而后者却恰恰相反。(2)啃老现象存在的根源,除了啃老族能从中获得短期收益外,被啃老着也乐意这么干,二者互为条件,互得利益。(3)正常的文化传承,古为今用是需要的,但也更应该谋求发展,否则也可能堕为啃老。 (图片来自网上,非原创)
个人分类: 学术生态|12999 次阅读|143 个评论
啃老去,还是打工去?
热度 3 csiro 2012-4-15 18:39
我邀请澳洲的一位同事(维多利亚农业局的 Anna )访问中国,她希望带自己 20 来岁的孩子过来,旅费自负。我把她的机票买好以后,就催她尽快给孩子买,因为越晚越贵。她缺说,我先让孩子自己想办法,看来孩子真得很想去,如果她实在不能买,我再给孩子买。不然孩子不会把钱还给我。 我大为感叹。我的孩子问家长要钱那是天经地义的。不光学习生活交通等开支,平时娱乐休闲也是必要的。我没有觉得不妥,曾经澳洲的家长建议我孩子去打工,我却不以为然。我真没有让孩子打工的传统。 我硕士毕业工作四年才去读博士,去报到的时候孩子刚一周岁。工资很低,所以啃老到博士毕业,那时候已经 32 岁了。好在父母支持,有言在先,你能读到什么程度就支持到什么时候。 在国外父母不管那么久。家长不可能给住房的首付,孩子将来似乎对家长也没有多少的赡养义务。住养老院也是国家的事情。
个人分类: 人物篇|3813 次阅读|3 个评论
吃老子的也犯法——教育体制彻底失败的一个经典案例
热度 1 sheep021 2011-1-21 11:07
俗话说,养儿防老,现在倒好,养儿还要防啃老。 现在的孩子应该都是独生子,小时候宝贝一样宠着,惯着,结果孩子没有学会自立更生的本领,不啃老啃谁? 孩子啃老,都是孩子的错吗?吃老子的也犯法? 被啃者是否也需要反思? 教育部门乃至整个社会是否也需要反思? 江苏拟立法禁止子女“啃老” 买房可“求援” 2011年1月20日,江苏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开幕,就《江苏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草案修改稿)》进行了审议。记者发现,跟一审的草案相比,修改稿增了对“啃老”现象的规定:“有独立生活能力的成年子女要求老年人经济资助的,老年人有权拒绝。子女或者其他亲属不得以物业或者其他理由,骗取、克扣或者强行索取老年人的财物”。 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对于“啃老”这种“家务事”,如今上升到法律层面加以规定,这缘于现实的迫切需要。南京市民徐阿姨对此深有体会。“我儿子都32岁了,啥毛病都没有,可就是不找工作,儿媳也不好好上班,小两口就住在我家,全靠我们老两口养着。”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77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4 03: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