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最高气温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10月5日长春气温没有达到预报的最高气温:关注3-5日潮汐组合
杨学祥 2013-10-5 19:30
10月5日长春气温没有达到预报的最高气温:关注3-5日潮汐组合 杨学祥 受较强冷空气影响,10月1日长春市有小雨天气,雨后气温明显下降,降温幅度达8~10℃。最低气温将出现在3日或4日清晨,南部县(市)可达-2~0℃,北部县(市)可达-4℃左右,长春市大部将出现霜或霜冻。4日白天气温开始回升。 http://jl.sina.com.cn/news/m/2013-10-03/073744389.html 我在10月4日指出,本次寒潮比潮汐组合提前2天,并在潮汐组合中间就结束,是异常情况,需要特别关注:预报有误还是异常增温? “3日以后,东北地区气温回升天气晴好”显然与事实不符。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29867.html 事实上,10月5日长春气温没有达到预报的最高气温20℃,中午气温为12℃,证实日月大潮激发的冷空气活动使5日气温降低。实况见下面网址: http://www.weather.com.cn/html/weather/101060101.shtml 寒潮天气在3-5日潮汐组合中发生中断:值得关注的异常 已有 231 次阅读 2013-10-4 05:38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潮汐组合 寒潮 异常增温 推荐到群组 寒潮天气在3-5日潮汐组合中发生中断:值得关注的异常 杨学祥 受较强冷空气影响,10月1日长春市有小雨天气,雨后气温明显下降,降温幅度达8~10℃。最低气温将出现在3日或4日清晨,南部县(市)可达-2~0℃,北部县(市)可达-4℃左右,长春市大部将出现霜或霜冻。4日白天气温开始回升。 天气预报显示10月1日起辽宁将迎来今年下半年首场寒潮天气。受寒潮影响,各地气温将下降。10月2日、3日辽宁各地气温持续下降,铁岭部分地区最低气温下降到0℃以下。高速公路视天气状况,随时调整限速。 中国气象视频网9月29日讯 1-2日,东北地区有明显降水和寒潮天气过程;3日早晨辽宁中部以北地区将出现霜冻;3日以后,东北地区气温回升天气晴好。 潮汐组合A:10月3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北纬0.00082度,10月5日为日月大潮,两者强叠加,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本次寒潮比潮汐组合提前2天,并在潮汐组合中间就结束,是异常情况,需要特别关注:预报有误还是异常增温? “3日以后,东北地区气温回升天气晴好”显然与事实不符。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29867.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905 次阅读|1 个评论
多地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2013年高温是开端
热度 1 杨学祥 2013-8-10 15:35
多地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 18日后高温将缓解 2013年08月10日02:50 人民网-人民日报 我有话说(87人参与)   7月1日以来,我国南方地区遭受大范围、持续性高温少雨天气,江南、江淮、江汉及重庆10省(市)平均高温日数为1961年以来最多,高温覆盖范围与2003年6月30日至8月11日的持续高温天气过程大致相当。近期高温干旱天气的直接成因是什么?未来高温干旱状况会不会缓解?   多地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   中国气象局专家指出,近期南方高温天气有以下特点:一是高温日数多,持续时间长。江南、江淮、江汉及重庆10省(市)平均高温日数达20.3天,为1961年以来最多;50个观测站连续高温日数达到或超过历史极值;二是高温影响范围广。高温天气覆盖了江南、江淮、江汉及重庆等地的19个省(区、市),其中8月6日影响面积最大,达130万平方公里,7亿人受到高温天气影响;三是高温强度大,极端性突出。197个观测站日最高气温突破40℃,98个站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四是温高雨少叠加,部分地区旱情发展迅速。贵州大部、湖南大部、浙江大部、湖北东南部、江西的西部和东部、安徽东南部等地出现中度到重度气象干旱。   针对这场高温天气,中央气象台专家分析称,其覆盖范围与2003年6月30日至8月11日的持续高温天气过程大致相当。不同的是,2003年华南地区高温日数比今年偏多;而今年,由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主体长期盘踞在江淮、江南一带,因此江南西部和东北部、江汉、江淮、黄淮及西南地区东北部等地高温日数较2003年偏多。   副热带高压持续控制南方大部地区   气象专家指出,近期高温干旱天气的直接成因,是副热带高压持续控制南方大部地区。副热带高压是位于副热带地区的暖性高压系统,是夏季影响中国大陆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副热带高压的西部是强烈的下沉运动区,它所控制地区会出现持续性的晴热天气。7月以来,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系统持续控制我国南方大部地区,其位置较常年同期异常偏北、偏强,造成持续高温。   专家还表示,全球气候变暖是北半球及我国近期出现极端高温事件的背景因素。受气候变暖的影响,北半球经向型环流增多,纬向型环流减少,这一多一少使得我国夏季热带和副热带暖空气更容易渗透到偏北的地区,从而产生大范围、持续性高温天气。在这样的大气候背景下,近期日本、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等地也遭受了酷热高温。   18日后高温缓解,干旱仍将持续   截至9日15时,华北中南部至华南北部及内蒙古西部、辽宁西部等中东部地区共计21个省(区、市)出现高温天气,高温覆盖区域北扩。35℃以上高温面积(约164万平方公里)较8日有所增大,40℃以上高温(约12万平方公里)比8日略有缩小。全国有116个观测站出现今年以来当地最高气温,主要分布在江淮及江南;安徽泾县(41.8℃)、浙江杭州(41.6℃)等9个观测站气温创建站以来最高纪录。   据中央气象台预报,8月14日之前,贵州、湖南等气象干旱区基本无降水。8月中旬中后期,贵州西部和南部、湖南南部有阵性降水。8月下旬,随着副热带高压东撤和南方水汽的输入,目前的高温干旱区有阶段性降水发生,但难以根本上缓解旱情,干旱仍将持续或发展。   中央气象台建议,8月中旬后期高温有所缓解,但湖南、贵州等地旱情仍将持续或发展,相关部门要继续做好抗旱工作;江淮、江汉一季稻正值抽穗扬花需水关键期,需加强灌溉,降低高温干旱对一季稻生长的影响。江南和华南各地要抓紧收获早稻,并适时移栽晚稻;鉴于高温天气仍将持续一段时间,各地需继续做好电力供应和调度、卫生应急以及城市和林区防火等工作。 (原标题:各地迎战高温干旱(深阅读)) http://news.sina.com.cn/c/2013-08-10/025027911529.shtml 准备迎接最热年:夏季酷热冬季严寒 已有 463 次阅读 2013-7-26 16:53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夏季酷热 冬季严寒 拉尼娜 拉马德雷 推荐到群组 准备迎接最热年:夏季酷热冬季严寒 我们在2008年指出,1998年是最热的年份,1997-1998年20世纪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和1995-1997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是主要原因。自1998年以后,全球气温呈波动下降趋势,2005-2007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产生的强潮汐南北震荡、1998年6月至2000年8月的强拉尼娜事件(1999年全球强震频发)和2004-2007年印尼苏门答腊3次8.5级以上地震是主要原因。下一次月亮赤纬角最小值2014-2016年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有利于气温相对升高和中国北方的干旱;而2009-2018年特大地震集中爆发却可能使气温下降 。2012年的厄尔尼诺事件虽然会带冷冬,但是仍会使2012-2013年的平均温度升高。 我在2012年5月22日指出,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2012年的厄尔尼诺正在到来,我们必须做好迎接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的准备:一个极端炎热的夏季和极端寒冷的冬季。2013年的拉尼娜事件非常强烈,将重复2010年强拉尼娜事件的大致过程。2013年为太阳黑子峰年、2014-2016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2015年可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我们可能迎来又一个最热年新纪录,不过,频发的强震可以降低变暖规模 。 最近研究表明,夏季高温和冬季低温存在必然的联系,今夏酷热,将加剧冬季的严寒。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11459.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629 次阅读|1 个评论
冷空气携风雨袭湖南将有10℃降温:关注拉马德雷冷位相
热度 1 杨学祥 2012-9-2 13:55
冷空气携风雨袭湖南将有10℃降温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9月02日10:49 中国天气网 微博   中国天气网讯 随着一股冷空气的来袭,省气象台预计,今天(9月2日)开始,湖南省局部地区将出现暴雨天气,另外,省大部地区最高气温过程降温幅度将达10℃,提醒公众根据天气变化,及时添衣保暖。   接连几天,湖南大部地区气温居高不下。据监测显示,昨天全省平均最高气温达34.8℃,包括岳阳、株洲和湘潭在内的56县市日最高气温超35℃高温线,其中益阳的安化县以36.9℃位居全省当日高温榜首。   今天凌晨,一股冷空气由湘西北开始侵入湖南,冷空气所到之处,北风劲吹,雨水飘落,气温下降。气象数据显示,1日08时至2日08时,较强降水主要集中在湖南张家界、常德以及怀化北部,降水量最大地区为沅陵海沙坪,达86.5毫米。除了降雨,部分地区还伴有雷电。   针对强降雨和雷暴天气,湖南省气象台昨天至今天10时,连续发布气象预警8个,其中包括暴雨橙色预警5个和雷电橙色预警3个,提醒公众和相关部门注意防范强降雨带来的不利影响。   冷空气来袭,湖南省气象台预计,今天湖南部分地区将有大雨,局地有暴雨;另外,今起,湖南省大部分地区日高温将下降10℃。具体天气预报如下:   长沙市:今天下午到明天白天,阴天有小到中等阵雨或雷阵雨;北风3级;明天最高气温26℃,明天最低气温22℃。   全省:今天下午到明天白天,永州、郴州、衡阳、邵阳及株洲南部多云转阴天有小到中等阵雨或雷阵雨,局地大到暴雨,其它地区阴天有小到中等阵雨或雷阵雨;湘南南风2级转北风3至4级,其它地区北风3至4级;明天最高气温25至27℃,明天最低气温20至22℃。   明天晚到后天:湘南阴天有阵雨或雷阵雨,湘北阴天转多云,其它地区小雨转多云。   5日:多云间晴天,其中湘南局部地区有分散性阵雨或雷阵雨。   气象专家提醒,受冷空气影响,未来三天湖南降温幅度大,加上降雨,人体感觉较凉。公众应适时添加衣物防止感冒,特别是老人、儿童和体弱病人。此外,部分地区可能出现较强降雨,相关部门要做好防御强降水及其引发的城乡积涝、山洪泥石流、滑坡等次生灾害的准备。(尹婷/文) http://weather.news.sina.com.cn/news/2012/0902/104980302.html 河北遭强降雨 未来3日局部有霜冻最低温达0℃:关注低温冻害 杨学祥   据河北省气象台最新消息,1日夜间到2日白天,河北省阴,大部分地区有大雨,其中张家口南部、保定、石家庄西北部、廊坊中北部、承德南部、唐山、秦皇岛有暴雨,个别地点有大暴雨。受冷空气影响,预计未来三天该省大部分地区气温将明显下降,3至4日,张家口北部、承德北部最低气温可达0-4℃,有霜冻。 我在2012年3月指出,关注不同寻常的下一次厄尔尼诺事件,它是未来全球灾害的根源。2012年将给我们带来强震频发、异常旱涝、流感增强、低温冻害灾害链,我们必须做好预防的准备。 强震频发、异常旱涝、低温冻害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关注气象台的灾害预警。 相关新闻: 河北遭强降雨 未来3日局部有霜冻最低温达0℃ 2012年09月01日20:31 中国新闻网 大 中 小 全文浏览   中新网石家庄9月1日电(申玲敏)河北省气象局1日透露,自当日白天起,河北省遭遇强降雨,为应对此次强降雨天气,该省气象局启动重大气象灾害Ⅳ级响应。   据河北省气象局介绍,受冷空气和暖湿气流的共同影响,1日白天开始,河北省张家口、保定、廊坊、衡水大部、沧州西部、石家庄、邢台中西部、邯郸西部等地已出现降雨并将持续,雨量分布不均。截止到1日17时,较大降雨区主要出现在张家口西部、廊坊北部、保定、石家庄、邢台北部等地,行唐的城寨、顺平的河口乡降暴雨,雨量分别为63和68毫米;主要雨区中有53个雨量站降大雨,雨量为25-49毫米;石家庄市区普遍出现降雨,最大降雨出现在市农科院为31.6毫米。   为应对此次强降雨天气,9月1日09时,河北省气象局启动重大气象灾害(暴雨)应急预案Ⅳ级应急响应,要求各相关单位和张家口、保定、石家庄、承德、唐山、秦皇岛市气象局立即进入Ⅳ级应急响应状态,按照气象灾害Ⅳ级应急响应工作流程做好应急响应工作,密切关注降水形势发展,适时调整应急响应级别;其他市气象局要密切关注降水影响,做好应急响应准备,根据降水形势变化,适时启动应急预案。   同时,河北省气象台从8月31日17时开始至9月1日17时,已连续四次发布暴雨蓝色预警。河北省国土资源厅与河北省气象局于1日17时联合发布地质灾害黄色预警:1日夜间到2日白天,张家口南部、保定西部、石家庄西北部、承德南部、唐山北部、秦皇岛北部山区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大,预警等级为三级,请上述地区有关单位和群众做好地质灾害的防御工作。   此外,河北省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已于8月31日向各设区市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发出《关于做好局地强降水、大风、降温和霜冻灾害防御的通知》;9月1日上午,河北省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又向相关设区市人民政府发出了《关于落实省领导指示精神,扎实做好暴雨灾害防御工作的紧急通知》。   据河北省气象台最新消息,1日夜间到2日白天,河北省阴,大部分地区有大雨,其中张家口南部、保定、石家庄西北部、廊坊中北部、承德南部、唐山、秦皇岛有暴雨,个别地点有大暴雨。受冷空气影响,预计未来三天该省大部分地区气温将明显下降,3至4日,张家口北部、承德北部最低气温可达0-4℃,有霜冻。(完) http://news.sina.com.cn/c/2012-09-01/203125082410.shtml 2012年4月11日印尼苏门答腊8.6级强震刚刚过去,美国干旱和中、日、朝暴雨灾害就接踵而来。我在2012年3月指出,关注不同寻常的下一次厄尔尼诺事件,它是未来全球灾害的根源。2012年将给我们带来强震频发、异常旱涝、流感增强、低温冻害灾害链,我们必须做好预防的准备。 我在2012年7月1日指出,2012年的厄尔尼诺事件会给世界带来反常的旱涝灾害,印尼和澳大利亚发生严重干旱,赤道东太平洋沿海地区发生严重洪涝。我国的旱涝灾害也会非常严重,2012年旱涝急转的可能性很大。 强震频发和旱涝异常已经发生,流感增强和低温冻害也需积极预防。 关注2012年的厄尔尼诺事件。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96299.html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08341.html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08356.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402 次阅读|0 个评论
求科普,最高气温(武汉)是怎么测量?
热度 2 tangyiming2 2012-8-2 08:04
求科普,最高气温(武汉)是怎么测量?
武汉持续高温破46年纪录 周末或降至35℃以下:见报道 http://hb.qq.com/a/20120801/000602.htm ," 昨日午后武汉市区最高温度飙升至37.5℃,新洲区更高达37.9℃,再创今年新高。 " 而普通民众的反应却不止于此: “ 腾讯网友 ╰☆尐乖☆╮ 22小时前--- NM天天36,天天36,你是躲到郊区深山山洞里测的吧?敢不敢拿个温度计在武汉市区内随便哪个位子测一下?晚上12点住在汉江边17层高楼里都有37度,不就是怕发个高温补贴吗? 回复 反对 支持 ” “ 腾讯武汉市网友 Minnie 21小时前 武汉市 无法安静 1---- 昨天下午三点左右将一体温计握在手上站立于工地(螃蟹甲)的正中间,体温计直接爆掉,差点水银中毒,尼玛。 网友调侃:该测试温度计为劣质三无产品,我们使用的是带空调的全金属恒温温度计,永远36度。 ” 而百度百科对“气温”的解释是“ 气温: 天气预报 中所说的气温,指在野外空气流通、不受太阳直射下测得的 空气温度 (一般在百叶箱内测定)。最高气温是一日内气温的最高值,一般出现在14-15时,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早晨5-6时。 中国 用摄氏温标,以℃表示摄氏度。一般一天观测4次(02、08、14、20四个时次), 部分 测站根据实际情况,一天观测3次(08、14、20三个时次)。 ” 不知道预报和气象的气温和民众的身感出入来自哪里???? (图片来自新华网)
4644 次阅读|4 个评论
炎热的夏天如何防暑?
duke01361 2012-7-17 18:45
炎热的夏天如何防暑? 眼下正值小署节气,一天中的最高气温一般会维持在34C左右,高时可达36~37C。这样的温度可以让某些人“苦不堪言”,获得一系列与高温有关的不适感觉,甚或是出现与炎热有关的症候。如何在盛夏做到有效的防暑? 实际上,人们对“炎热”的感觉是相对的,不同的地区的人对“热”的“在意”程度可能并不尽然相同。甚至处于同一地区的人对“热”的感觉也会和天气条件,以及自身的健康状况有关。环境中的空气湿度、风速等都会影响一个人对“热”的感觉。一般而言,空气湿度大,可以影响汗液的挥发,导致肌体“制冷”系统工作效率降低甚至丧失“制冷”能力;与此相反,微风习习的环境却有助于肌体汗液的蒸发,并因此有利于肌体温度的降低。除此之外,我们的肌体内还“内设”有一套温度感觉系统,能够帮助我们感觉肌体认为是“正常”的温度。一旦环境温度稍微偏离这种“正常”温度,我们的肌体就会感觉不舒服,比如,气温在 28C的时候可能会使生活在欧洲的人感觉炎热难耐,但是,如此的温度对于居住在澳大利亚的人而言,却又感觉舒适无比。 中国华北地区夏天清晨气温可能在18C上下,对于这样的温度,有些人会感觉很舒适,但有些人,特别是老年人和身体虚弱的人们却有可能感觉“寒意太浓”。但是,一旦到了中午及午后,气温往往会突升到35C左右,这又会使人们普遍感到炎热难耐! 因此,对于天气是否“热”最好要听自己肌体的感觉,并依据自己的感觉调节自己的作息。 人们了解到,炎热的天气可以加剧某些健康问题,包括心脏病(heart disease)、呼吸系统疾病(respiratory illnesses)等都会在天气炎热时变得严重。同时,患有这些健康问题的人们其肌体自身对“炎热”的调节能力又通常会受到很大程度地影响,以至于使这些人群更容易出现与炎热天气有关的健康问题。因此,“炎热”天气并不只是个人“感觉“舒适”和“不舒适”的问题, 确实需要人们给以高度注意。 一般而言,过热的天气不仅让人感觉“炎热”,还可以使人出现热(肌肉)痉挛(heat cramps)、热衰竭(heat exhaustion),严重时甚至可以造成中暑性休克(heat stroke),使人丧命! 热痉挛(Heat cramps) 热痉挛症状表现为臂部、腿部和腹部肌肉阵发性痉挛,有时会伴有大汗淋漓的现象。这种“热痉挛”一般是由于夏日里剧烈运动造成的。除非患者有心脏病或食用低盐食物,否则不需要采取特别救治措施。患者只需要在凉爽的环境中待上一段时间症状即可消失。但是,对于心脏功能不好或喜欢食用低盐食物的患者而言,就要通过引用淡盐水、果汁或某些运动饮料补充肌体失去的水分和矿物质,同时,应该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内避免剧烈运动。情况严重者还要寻求医生的帮助。 热衰竭(Heat exhaustion) 与热痉挛相比,热衰竭是一种有可能危及生命安全的状况,出现热衰竭应该立即采取救护措施。一般情况下,热衰竭常常表现为:肤色苍白、湿冷,极度疲劳,有时可出现恶心、呕吐、眩晕、昏迷和轻头痛等等表现。 对于上述热衰竭患者应该及时转移到凉爽地方,给以足量的果汁或运动饮料,并用冷毛巾冷敷体表降温。如果采取上述措施不能缓解肌体温度,就必须及时打120,叫救护车! 中暑(Heat stroke) 中暑属于急症。出现中暑症状需要立即送到附近的医院或卫生院进行抢救。中暑一般会表现为:面色通红、体温高达41C甚或更高,脉搏过速、头疼、意识出现障碍等等表现。在等待医护人员到来的同时,对于中暑病人可以采取简单的处理,包括,把患者转移到清凉的空间,给患者洗凉水澡。记住,这些处理要主要是为患者降低体温,因此上述措施需要坚持到患者体温降低到38C左右。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有时候中暑患者会出现全身肌肉不自主地痉挛和抽搐,这个时候一定要注意避免由此引发的患者自身伤害!但请不要在患者口腔内放置任何物品,也不要给患者任何饮品(防止窒息);如果患者有呕吐发生,注意使其侧躺,以保持其呼吸道通畅。 一般性建议 着装 城镇人口尽可能往“清凉”里穿衣,但注意要符合礼仪和法律的要求。一般选择以颜色较淡、宽松的自然材质的衣服为宜,包括棉制品和棉麻织品,少穿化纤衣服,因为化纤衣料不利于散热和排汗。同时,在烈日下尽可能减少身体的暴露,在烈日炎炎的时间段,应该遵循宁可“捂汗”也要尽可能少暴露,以尽可能减少太阳对皮肤的“灼伤”(sunburn)。为此,如果你不愿意把自己捂得严严实实,可以利用含有SPF 15 防紫外线的护肤品涂抹在暴露的皮肤部位。 此外,最好为自己准备一顶帽子。夏日戴帽子的通常会存在争议,有些人认为戴帽子有益于保护面部皮肤免于太阳的“灼伤”,但有些人认为戴帽子不利于头部热量散发,让人觉得很“捂”,如果你喜欢戴一顶帽子,最好选择透气好的那一种。 当你待在家中时,如果你家的地面是木质地板或瓷砖,尽可以做个“赤脚大仙”!在外出的时候,最好穿凉鞋或透气好的鞋子。 饮食 夏日一定要注意给自己补充水分。但是,应该尽量不饮酒,不饮用碳酸饮料和咖啡饮品。饮水最好是清淡的白开水,或淡盐水或含糖量较低的糖水,如果你有条件引用“豆浆”或“仙草水”尽管引用好了!记住,补充水分是为了使肌体有“汗”可出!尽管很多人觉得“出汗”是一件很烦人的事情,担心会有汗味儿!但没办法,你的肌体就是靠着这种“出汗”制冷的。夏日饮水的原则是,不要等觉得口渴才喝水,要尽可能多喝水!但是如果你出汗过多,那么要记住补充矿物质和钙!除此之外,请尝试多用冷饮品,如果卫生达标,加冰的饮品并不会导致你肠胃不舒服! 此外,饮食以清淡为宜,多吃水果、蔬菜等,少吃大鱼大肉等高热量、高蛋白食品。这些食品可以增加你肌体的代谢负担,并增加你的体温。 日常活动 在炎热的时间段要尽可能减少运动。 在炎热的时间段尽量待在家中,或去逛有空调的商场或超市等地方,尽可能把出行时间定在早上或晚上,但要注意安全,特别是注意强盗! 夏日里生活在城市的人们要特别注意紫外线和汽车尾气反应后产生的“臭氧”的毒害。如果呼吸入过多的“臭氧”会严重伤害你的心肺功能,这也是我们不主张你大热天外出的原因之一。 (时间关系,待续) 2012年07月17日(NSW)
个人分类: Science in action|5858 次阅读|0 个评论
台北昨日最高气温38.3℃再刷新今年高温纪录:准备迎接高温年
杨学祥 2012-7-12 05:48
台北昨日最高气温38.3℃再刷新今年高温纪录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7月11日10:03 东南网   东南网7月11日讯 据台湾媒体报道,“到底还要热多久啊?”昨天早上11点38分,气象部门台北气象站测到摄氏38.3度,再度刷新今年全台最热纪录。这已是10天来第5次打破北市高温纪录。   昨天除了北市外,早上11点50分板桥37.2度、下午1点半新竹36.2度,都热得让人吃不消。   史上北市七月最热纪录是38.6度,分别在1921、2007和前年出现过,昨天仅次于这个纪录;台北市史上最高温出现在8月,是38.8度。不过,史上7月最热是2004年7月1日台中的39.9度。   气象部门预报中心主任郑明典表示,从近年温度上升趋势看来,北市的增温程度比台湾和世界都来得多。至于台北市是否可能突破39度甚至40度?气象部门表示,再破纪录是有可能,但是否会到39度“很难说”。   近年7月北市气温飙破37度的日子明显变多。2003年7月间有8天,几乎是百年台北最热7月;另外,前年7月3至7日连续5天都超过37度,今年已经有前天、昨天连续两天,气象部门说,今天还是可能达到37度。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认定,7月北市要连续5天最高温超过39.3度才算“热浪”,郑明典认为,北市很难达到这个热浪的标准。他说,台湾是海岛型气候,海风几乎吹得到全岛所有地区,可以调节气温,大陆型地区比较容易出现极端高温或低温。 http://weather.news.sina.com.cn/news/2012/0711/77757.html 美今年上半年史上最热 :准备迎接高温年 已有 186 次阅读 2012-7-11 14:47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91118 准备迎接最热年:拉马德雷冷暖位相对厄尔尼诺事件的影响 2012-5-22 14:12 准备迎接最热年:拉马德雷冷暖位相对厄尔尼诺事件的影响 杨学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9981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73215.html http://bbs.sciencenet.cn/blog-2277-573747.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345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京真要热死人啦
热度 8 xupeiyang 2012-6-17 20:53
北京真要热死人啦
17日北京大部分地区的最高气温将升至37摄氏度以上,城区最高气温将达到38摄氏度左右。 才什么时候啊 父亲节搞那么热 什么天道啊,北京是北方还是南方啊? 神九才第二天 据 中国地震台网 消息,6月18日03时05分,天津市宝坻区、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交界发生4.0级地震,震源深度9公里。
个人分类: 我的日记|3070 次阅读|13 个评论
北京开始高温了
热度 1 xupeiyang 2012-5-27 14:20
北京开始高温了
时间还处在五月,虽然是初夏,但炎热的天气就已开始展露它的威力。今天,北京市的最高气温可达到34℃,紫外线照射强度很强,大家外出最好选择在早晨或傍晚前后进行。 我国立法将35℃以上界定为高温 中暑可申请工伤 高温天气工作安排: 35℃,用人单位应采取换班轮休等方式,缩短劳动者连续作业时间,并不得安排室外作业劳动者加班; 37℃,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室外作业时间不得超过5小时,并在12时至15时不得安排室外作业; 40℃, 应当停止当日室外作业。
个人分类: 我的日记|2675 次阅读|4 个评论
北京没有春季,快速进入夏天
热度 8 xupeiyang 2012-3-29 10:31
27日北京最高气温接近24摄氏度,刷新了今年以来北京气温的极值。 女孩都是短裙子了 不提倡长黑丝袜 树木和花草都跟不上季节变化
个人分类: 我的日记|2608 次阅读|11 个评论
20120214:蓝天 阳光 风大 寒冷 PM2.5低 空气质量优秀
热度 2 liuli66 2012-2-14 08:31
以上为个人观察和感觉。 以下来自今天新京报。 本报讯(记者金煜)回暖几天后,冷空气从昨夜开始又来敲北京的门。今天风向主要都来自北边和东边,风力可达三四级,吹走了雾霾,也吹低了体感气温,今日出门,还是要多注意保暖。   昨天虽然都是乌云遮天的,光照很弱,但裹在云层下的城市,气温倒并没有太低,南郊观象台最高气温还是达到了4.8℃,出现了一点雾霾,空气质量并不太好。   昨天夜里开始,一股冷空气快速南下到达北京,带来了三四级北风。冷空气会在今天和今后几天继续影响北京。白天多吹偏北风和偏东风,先是三四级,继而转小变成二三级,北风大时会吹散云层,让天空放晴,但到晚些时候,随着风力减弱,又会重新变成多云天。夜间保持多云间阴的天气,偏东风转偏北风。   今天的最高气温预计在4℃左右,但风力大的时候,体感温度会明显下降,夜间最低气温-6℃。   未来几天,冷空气还会频繁造访北京,北风不断,在带来好空气的同时,也会令气温回落。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2-02/14/content_317324.htm?div=-1
个人分类: 杂感|755 次阅读|5 个评论
闲言碎语
mutingcunyu 2012-2-5 11:53
气温果然回升的比较明显。虽然这个鬼地方基本上没有春天和秋天的概念,可气温在那里摆着,今天的最低气温是一周前的最高气温。昨晚不知道怎么的失眠了,早晨起来十点了,洗个澡,清爽,看看镜中的自己,又胖了一点,还好,只是一点,但,不能再胖下去了。保持的基础到头来还觉得自己很委屈上慢慢减下去吧。胃也不行了,的确,不能再那么喝酒了。必须要开始保护自己的身体,熬夜也熬不动了。忽然想起去年此时的自己,还沉浸在失恋的痛苦当中,呵呵,觉得时间过得好快。是的,毕竟,还是成长了一些。而自己在成长,别人也一样,没错。一些以前怎么也想不通的问题,刹那间,明白了。原来,那时的自己那么的固执,固执到别人指出了错误而不去改正,一次次的去犯,去伤害一些人,自己还觉得很委屈。有什么好委屈的呢?你在慢慢的成熟起来,别人何尝不是?只是,你没有以动态的眼光去看待他们,仅此而已。L的事情,纠结了那么久,放下了?是的。但是那是在心灰意冷的情况下,现在想起来那么久的联系和纠缠的目的,很简单明了,为什么当初没有胆子大一点,果断一点?那怪谁?而且做了那么多事,还落下个坏的名声,因为自己亲手把自己的好印象一次次破坏,莫名奇妙的,怪异的道德?不是,自虐?不知道。总之,结束了,好事,好事,真的。太不容易了。再要说的是去年此时的失恋,自己的错误一点一点的现在意识到了,细节,还是细节,自己一个人混了那么久,根本已经忘记了很多,而女生不会忘记。一些错误,是不能犯两次的,而当时的自己,却一次次不知情的犯错误却不自知,更失败的是机会放在那里,没有去把握,胆小?不是。是被动。被动是最大的败笔。失败的教训在于此。这是感情方面的;学业也依然如此,拖沓,被动,浪费了那么多时间,锻炼的好身体,现在也在慢慢被荒废,不行。别人也在成长,我,慢了。不要以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周围,真的。已经吃了太多亏,是因为自己太相信一些事情的不变。除了变,一切皆不能长久。从明天开始,早睡早起,有规律的生活持续了一段时间,最近有点乱,该恢复一下。好好的生活,真的。没有什么过不去的。
348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京的夏天历史上最热42.2℃
xupeiyang 2011-7-24 09:51
北京大暑节气期间的气温则更容易走极端,历史上就曾经出现过42.2℃的极端最高气温。
个人分类: 科普知识|139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北京气象局预计今夏高温日5至7天 比去年少一半
hgiap 2011-6-2 08:52
北京气象局预计今夏高温日5至7天 比去年少一半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02日08:11 北京晨报   晨报讯(记者 王海亮) 热浪滚滚,今天最高气温预报为35℃,有望“接力”打破昨日创下的今年以来京城最高气温纪录——32.2℃。超过35℃就叫“高温日”了,市气象局昨日发布数据显示:今夏高温日数预计为5-7天,仅为去年夏季14个高温日的一半。   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孙继松说,根据预测,预计今年夏天本市的高温日数为5-7天,接近常年同期的5.7天,比近十年的平均值10.6天偏少。记者了解到,去年夏天本市高温频现、降水少,出现了14天的高温日数,也就是说,今夏的高温日数将只有甚至不及去夏的一半。   此外,记者从市气象台获悉,从5月28日开始,本市日平均气温已经连续4日超过了22℃,而昨天最高温32.2℃,非常炎热,日平均气温超过22℃当无悬念。根据气象学意义上的入夏标准,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维持在22℃以上,5天中的第一天为入夏日。因此,今年京城的正式入夏日基本可以判断是5月28日。   咱们老百姓的感觉就是直观的一个字——“热”!今天最高温35℃,打破今年气温新高纪录悬念不大,提醒市民朋友们出行注意防暑,做好一切夏天该做的准备,傍晚出行还要当心雷电天气。 评论:我们拭目以待,不知道气象局的气候预测如何?如今气候预测的准确率还是比较低的,还是很多依靠统计经验外推,存在非常大的不确定性,但是在报纸上明显标出,显示他们很强的信心。预祝报的准确。 极端天气气候预报更是难上加难。作为预报意见可以参考,但是贸然发布有失科学性。至少作为标题可能有待商榷。
个人分类: 气候新闻|1319 次阅读|0 个评论
湖南经历冰火两重天
热度 2 chrujun 2011-2-27 00:11
仅仅在湖南这个地方跑上200多公里,就经历了冰火两重天,真是奇迹。 在长沙,最高气温只有16摄氏度,穿了包括毛衣在内的四件衣服,还是感觉有点冷。因为室内的温度比外面的气温低。 但在长沙以南200多公里的茶陵就不同了,最高气温有28°,很多人穿上了单衣。穿了厚厚的衣服的我,像置身火炉,出了很多汗。
个人分类: 中国观察|2999 次阅读|6 个评论
辽宁遭遇60年来最冷冬天和百年极寒对比
杨学祥 2011-1-22 02:14
辽宁遭遇60年来最冷冬天 北部现-36.4℃低温 2011年01月21日14:49中国广播网我要评论(137) 字号:T|T   中广网北京1月21日消息(记者张静)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辽宁遭遇60年最冷冬天,前几天沈阳气温降到零下29.5℃。   辽宁今冬最冷的要数15日。早晨上班走在街头,风如刀割,几乎站不住。据气象部门,14日夜15日凌晨沈阳市的气温降至-29.5℃,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同期最冷,超过同期纪录1951年的-28℃。而且,辽宁北部的西丰县出现-36.4℃的低温。   从18日起,气象预报夜里最低温度还是20℃以下,白天最高气温则在零下7到8度左右的样子,稍好一些。   低温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人们减少户外活动,除非上班或有急事,一般街头难得见到有人散步,遛宠物的人也不多。另外是供暖企业得加班多烧,增加大供暖量,据说沈阳市供暖的的极值是室外-19℃,-29℃的气温对供暖企业来说也是一个考验。   最近几天辽宁和沈阳没下大雪,前些日子下的雪渐渐消逝,对交通反而影响不大,这样对人们出行,和对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蔬菜运输和价格也没大的影响。但由于天冷,周围感冒的明显增多了。 http://news.qq.com/a/20110121/001113.htm 南宁今冬寒冷居有气温记载以来第二 低温还将持续 2011年01月21日08:51 来源:《南国早报》 留言 0 条 手机看新闻   1月20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节。当天,记者从南宁市气象台获悉,从1月1日到19日,南宁的寒冷创下了一个新的纪录,日平均气温与历史同期比较,偏低4~5℃,偏低程度居有气温记载历史以来第二。气象专家预计,目前的低温阴雨天气预计至少将持续到1月底。   气温极寒源自“拉尼娜”   南宁今冬长时间的阴冷创下了一个新的纪录——从1月1日到19日,南宁城区与各县区的平均气温仅有7.5℃。这份寒冷“成绩单”,仅次于1977年同期的6.8℃。2008年因低温而“臭名昭著”,但因为当年南宁从1月14日才开始冷,所以以1月1日到19日这个时段来计,还不算是特别厉害。   南宁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李先生说,南宁本身的气候特点就是夏长冬短,有的年份甚至达不到冬天的标准。就是这样一个可以“无冬”的地方,今年居然从1月3日到现在一直处于低温状态,确实有点反常。除了广西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外,在国内,还有贵州的冻雨、湖南的暴雪、新疆零下42℃的极寒;在国外,澳大利亚和巴西的大雨带来的灾害尚未停休,日本、韩国也同样遭遇严寒袭击。有权威媒体报道,今冬的严寒主要是因为赤道附近发生的拉尼娜现象和北极圏的“北极震动”所造成的。   拉尼娜现象指太平洋赤道地区的海水温度低于平常年份,造成高温海水流向太平洋西侧,受此影响寒流也会顺势往这个方向运动。不过,广西的气象专家认为,现在的严寒与拉尼娜现象有些联系,但并不是必然的联系。气象专家统计,从上世纪60年代至今,一共发生过13次拉尼娜现象。一般来说,出现拉尼娜现象后一年或半年,都有温度偏低的现象。其中,有8年冬天广西的气温偏低,但特别低的只有两到三次。其中一次是2007年出现拉尼娜现象,2008年广西出现了罕见的冰冻雨雪灾害。2010年出现了拉尼娜现象,2011年初广西气温偏低也相对严重。   返乡过年将受较大影响   眼下人们最关心的,是在春节之前能不能有个好天气,以便回家过年。1月20日,气象专家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说法:低温阴雨天气预计至少将持续到1月底。虽然1月21到22日的气温稍有回升,但1月23到25日,又会有冷空气补充影响。而今年的除夕是2月2日,如果路程较远需要更换的交通工具比较多,顺利回家过年的可能性就会减小,如果目的地是暴雪、冻雨多发的区域,顺利回家的可能性则会更减小。气象专家建议,为保证行程顺利安全,要选择最佳的交通工具,并提前订票。更为关键的是,及时了解出行方向的天气和交通信息。   广西气象台预报,未来7天,广西低温阴冷天气仍将维持,平均气温比历年同期偏低2~4℃,其中最低气温在桂北,为-1~3℃,高寒山区则低至-5~-1℃。1月20日白天到晚上,全区阴冷有小雨,其中桂林、柳州、河池、百色等四市北部的部分地区以及我区高寒山区有冻雨、雨夹雪或冰冻。1月21日白天~22日,降雨减弱,气温稍有回升,冻雨、冰冻范围有所减小。1月23~25日,受冷空气补充影响,全区阴天有小雨,其中桂东北的局部地区和我区高寒山区有冰冻或冻雨。   南宁市气象台预报,1月20日晚到22日,阴天,气温稍有回升,最低气温5~7℃,大明山-5~-1℃。23~25日,受冷空气补充影响,全市阴天有小雨。26~27日,阴天。   各地最近天气情况   受冷空气影响,1月19日早8时到20日早8时,全区大部有小雨,资源、全州、灌阳、兴安、龙胜、临桂、恭城、三江、融安、融水、巴马、西林、凌云、隆林等14县下了雪或冰粒;资源、全州、灌阳、兴安、龙胜、融水、乐业、南丹、隆林等9县有冻雨;资源、全州、南丹、乐业等4县最低气温在0℃以下;资源、全州、兴安、灌阳、龙胜、临桂、三江、南丹、乐业、西林等10县有冰冻;资源、全州、灌阳、龙胜、兴安、灵川、临桂、恭城、荔浦、阳朔、三江、融水、融安、田林、西林、凌云、隆林、乐业、南丹、天峨、环江、罗城等22县部分道路结冰或积雪;资源、全州、兴安、灌阳、南丹、乐业等6县观测到电线覆冰,最大覆冰厚度28毫米。(记者梁为 通讯员李长伦) (责任编辑:马丽娅) http://unn.people.com.cn/GB/22220/120172/13782784.html “千年极寒”变百年:准 200 年气候变冷周期 杨学祥 最近一段时间,“千年极寒”的概念在网上大量出现,引起市民的广泛关注。中国气象局 12 日表示,虽然欧洲今年冬季将出现“千年一遇寒冬”的说法尚缺乏充分的科学依据,但需防范我国冬季可能出现的阶段性低温冷害。给公众一个科学的说法,准确预测今年低温的程度,这是科学工作者迫在眉睫的工作和义务。 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宋连春研究员最近指出,关于“千年极寒”的说法,波兰学者的预测其理由并不能站住脚。 “千年极寒”这个说法的科学依据非常不充分,是不可信的,是完全可以被驳倒的。 综合分析预计,今年冬季我国冷暖变化幅度较大,部分地区气温可能较常年同期偏低,也可能出现阶段性强降温过程【 1 】。 我们在 2010 年 5 月 18 日 和 25 日指出,秋分附近的地球自转条件有利于拉尼娜发展。预计 9 月可能会出现拉尼娜现象。如果 2010-2011 年“真拉尼娜”发生, 2009-2010 年的低温暴雪灾害有可能重演,要认真监测,及时预防。目前处于观察阶段,希望相关部门予以关注,一旦确认,及时通报【 2-4 】。 我在 2010 年 10 月 9 日 指出,从 15 至 17 世纪的 200 余年内,世界上强震很多,其它自然灾害(如瘟疫流行)也很集中,这也正是蒙德极小值期。这个时期太阳活动处于极小值,人们往往把它当作小冰期气候产生的原因。美国科学家查尔斯·季林认为,强潮汐把海洋深处的冷水被带到海面,使全球气候变冷。据计算,大约在 1425 年即小冰期的末期,潮汐达到了最大值,以后逐渐减弱,直到 3100 年潮汐又达到最大值,周期为 1800 年。这个周期是过去 1 万年气候变迁的主要动力。潮汐调温效应使地球的温暖期从小冰期末期一直持续到二十四世纪(再过 300 年)。因此, 千年极寒的预测缺乏确切科学根据, 15-17 世纪小冰期距今只有 400-600 年,根据潮汐调温 1800 年周期, 3100 年才能重现小冰期时期【 2 , 5 】。 潮汐高低潮还有 200 年左右的明显周期变化。其中, 1264 年潮汐峰值对应太阳黑子的沃尔夫极小期( Wolf minimum )( 1270-1350 )和 14 世纪冷气候, 1425 年、 1629 年两次潮汐峰值对应太阳黑子的斯玻勒极小期 ( Sprer Minimum ) (1430 – 1520) 、蒙德极小期( Maunder Minimum )( 1620-1710 )和 15-17 世纪小冰期时期, 1770 年的潮汐峰值对应太阳黑子的道尔顿极小期 ( Dalton Minimum (1787 – 1843) 和 18 世纪的低温期, 1974 年的峰值对应 20 世纪 70 年代的气候变冷【 5 】。 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准 200 年周期和潮汐准 200 年周期有非常好的对应关系。地球上的潮汐主要受日月作用,行星作用很小,只有日月的千分之几。太阳活动和潮汐变化的共振效应是地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太阳黑子活动和潮汐的 178 年周期对地球寒冷周期的影响也非常值得关注。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准 200 年周期和潮汐准 200 年周期是近期低温冻害频发的一个可能原因。 2009 年科学家称太阳黑子达到 1913 年以来最低值:最近太阳异常安静,太阳黑子的数量几乎比近一个世纪以来的黑子数量都更少,而且磁场更加微弱。据国外媒体报道,最近太阳异常安静,太阳黑子的数量几乎比近一个世纪以来的黑子数量都更少,而且磁场更加微弱。据美国宇航局说,最近几个月太阳黑子的数量是自 1913 年以来最低的时候。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 19 世纪初太阳也出现过类似的平静期。科学家认为这可能是 1913 年的太阳活动情况或者 200 年前出现的道尔顿最小值 (Dalton Minimum) 的一次重复。 17 世纪太阳最不活跃。科罗拉多大学大气和空间物理学实验室的汤姆 ? 伍兹表示,太阳最不活跃的时候,可能会导致全球温度下降大约十分之二到十分之三华氏度【 6 】。 根据潮汐的 1800 年周期,大约在 1425 年即小冰期的末期,潮汐达到了最大值,以后逐渐减弱,潮汐调温效应使地球的温暖期从小冰期末期一直持续到二十四世纪(再过 300 年),直到 3100 年潮汐又达到最大值。这个周期是过去 1 万年气候变迁的主要动力。因此, 千年极寒的预测缺乏确切科学根据, 15-17 世纪小冰期距今只有 400-600 年,根据潮汐调温 1800 年周期,全球变暖至少能持续到 3100 年才能重现小冰期时期【 2 】。这符合大多数科学家关于全球变暖总趋势的证据和预测。 根据潮汐 200 年准周期, 1974 年出现了一次潮汐小高峰,并伴随 20 世纪 60-70 年代的低温期,但是,由于太阳黑子活动 200 年周期的低谷在 2007 年开始,使低温期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中止(人为的温室效应是重要原因,变暖大趋势是根本原因)。迟到的太阳黑子活动第五次低值有可能与 1974 年的潮汐高峰配合,形成新一轮的低温时期,规模比前一次降温幅度要小得多。这是“千年极寒”预测缺乏确切科学根据的主要原因。千年极寒变百年,这是有据可查的。 根据潮汐准 60 年周期, 2000-2035 年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低温冻害频繁发生。在冷位相时期内,厄尔尼诺年和拉尼娜年都会导致中国发生严重的低温冷害【 7-9 】。准 60 年规模的低温发生的几率最大,与去年的冬季低温水平持平。 出于同一个变化机制,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潮汐变化和太阳黑子变化有许多共同的变化周期,准 60 年、准 200 年、 1500-1800 年周期值得关注。 综合分析表明,“千年极寒”是一定不会发生的;二百年极寒有可能发生,但规模变小;准 60 年极寒发生的几率很大,与去年规模相当。 参考文献 1. 王晨。气候专家:“千年极寒”论无科学依据。来源:中国气象报社。发布时间: 2010 年 10 月 11 日 19:08:00 http://www.cma.gov.cn/qxxw/xw/201010/t20101011_79539.html 2. 杨学祥。今冬遭遇“极寒”的可能性有多大:潮汐 1800 和 55 年周期。发表于 2010-10-9 8:08:50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71249 3. 杨学祥。关注 2010 年下半年拉尼娜现象的可能发展。 2010 年 05 月 18 日 13:43 来源: 光明网 - 光明观察。 http://finance.jrj.com.cn/opinion/2010/05/1813437483113.shtml 4. Charles D. Keeling and Timothy P. Whorf. The 1800-year oceanic tidal cycle: A possible cause of rapid climate change . PNAS, 2000, 97(8): 3814-3819 5. 杨学祥。巧合:全球变暖还能持续 300 年补充图件。发表于 2010-9-19 9:06:28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64448 6. 秋凌。科学家称太阳黑子达到 1913 年以来最低值。时间 :2009-04-05 09:52 来源 : 新浪科技。 http://www.sciam.com.cn/html/tianwen/xingyumichen/2009/0405/3689.html 7. 杨学祥。灾害链规律不容忽视。文汇报。科技文摘专刊(第 683 期)。 2008 年 3 月 2 日 第五版。 http://whb.news365.com.cn/kjwz/200803/t20080302_1777631.htm 8. 杨学祥,杨冬红。拉马德雷冷暖位相转换说值得研究。 2010-01-12 文汇报。 12 版:科技文摘。 http://wenhui.news365.com.cn/kjwz/201001/t20100112_2587807.htm 9. 杨学祥。千年一遇低温和能量守恒:冷静分析。发表于 2010-10-9 11:54:05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71351 从公元850年起,我们可以确定的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就有四次之多,它们分别是: 沃尔夫极小期(Wolf minimum) (1270-1350) 斯玻勒极小期 (Sprer Minimum)(1430–1520) 蒙德极小期(Maunder Minimum)(1620-1710) 道尔顿极小期(Dalton Minimum (1787–1843) http://bbs.lqqm.net/thread-64619-1-1.html 学者杨学祥 发表于 2010-9-19 9:06:28 巧合:全球变暖还能持续300年补充图件 巧合:全球变暖还能持续300年 补充图件 图2 潮汐强度变化的 1800 年周期(据 Charles D. Keeling and Timothy P. Whorf , 2000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373474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579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7 14: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