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天主教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9)
yufree 2012-1-30 18:29
接上文,先看俄国。如前所述,俄国事实上与西欧是有差距的,在这一时段里,俄国人在西方人面前只能说是个学生。究其历史原因,一方面,东正教与天主教的分离造成了交流的困难,另一方面为了抵御蒙古人,俄国人自愿隔离了自己,这使得西方的一些变革根本就没能深入到俄国,因此我们可以把俄国归入半东方专制主义的范畴内。但当俄国人摆脱蒙古人之后,其统治阶级猛然发现自己已经落后了,在彼得大帝、叶卡捷琳娜大帝的不断推动下,俄国上层阶级的欧化不断深入,但其人口却主要是由农奴构成,他们的变化却少的可怜。在这种微妙的情况下,由少数旅欧军官发动的“十二月党人起义”因为缺乏民众支持很快失败了,而俄国的思想家也很快分为了西欧派与斯拉夫派(对应于西方化与民族化这两种发展趋势)。但就这一趋势而言,似乎在中国、奥斯曼土耳其等国也有类似情况,大致可以看做一种对外来文化的普遍应对模式,时至今日,我们也不难发现活跃在网络上的所谓“公知”也有类似的表述,我更乐意把这一过程看做分类过度的表现,国家的发展就像是新陈代谢,其自然发展会呈现相应的发展对策,对策没必要有一个意识形态的标签,面子上的事太罗嗦只是一个照顾心理感受的过程。在俄国,这种争端不是以辩论结束的,而是以西方社会无法抗拒压力造成的克里米亚战争(1856)结束的,结果很明显,对专制与民族抱有幻想的梦破灭了,俄国开始了变革,首先进行的是解放农奴,事实上,俄国解放农奴要比美国解放黑奴意义更大,因为《解放宣言》关系到的黑人并不全面,甚至可以说是少部分。其实对于宣传保持冷静是很重要的,数据比口号更可信,但没有口号可能都产生不了数据。回想一下,历史上确实出现了很多初始目标与结果不符的改革与发现,但无论先如何接受结果再分析要比抱着原有想法死磕来的明智——反馈(或者说试错)是最好的学习方式,但念经却是最省事的。但解放农奴事实上让农奴发现了自己被剥削的现实,所以配合城市无产阶级的骚动,俄国产生了社会民主党。所谓社会民主党,在这个时期指的是具有社会主义指导方式的政党,但伴随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经济发展,社会民主党分成了孟什维克(修正主义)与布尔什维克(正统)两派,而在这个时段的俄国代表中产阶级的立宪民主党却实际起了领导作用。综合一下,在这一时期末期,俄国事实上各阶层都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而这些主张间也有较深的利益冲突这一切为1905年的日俄战争与1917年的革命谱写了序曲。再看看俄国与亚洲其他国家的关系不难发现无论是远东部甚至超过白令海峡的阿拉斯加、南部的阿穆尔河流域还是中亚的哈萨克草原,俄国在都是处于优势地位的,这形成了西欧-俄国-远东这样一个由强到弱的演变,虽然俄国这一时段是在学习西方,但显然他也在利用西方的经济技术优势扩大着自己的影响力,皮毛贸易是主要的推动力,而其在中国阿穆尔河流域的土地侵占则因为中国在这一地区无人居住,控制力几乎为零,但俄国人还是还是恬不知耻的通过《瑷珲条约》与《北京条约》将自己的势力范围合法化。至于中亚,俄国人可能更多地把它当作一个原料产地,这也就可以解释苏联解体后,各中亚国家很快就按照自己的民族内聚力组成国家,也就是说,俄国人并没有将西方文化输入而是简单的把这一部分交给当地人自己打理。不久,当俄国人的野心与日本人的野心碰到一起就发生了日俄战争,这个战争在世界史上是意义深远的,它标志了日本独立性的成功与西方不可战胜的神话破灭,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许多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但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的教科书对这一段历史持回避态度,单纯的看做了帝国主义列强间利益冲突的表现。在我看来,作者多少夸大了意义,其实就这两个国家而言并不能很好地代表西方与东方,充其量都是西方的小弟,但不可否认其在当时可能是具有一定现实的宣传意义。但这场战争的失败却给尖锐的国内矛盾火上浇油,很快革命浪潮席卷俄国,沙皇颁布了《十月宣言》,其独裁统治得到杜马的削弱,但矛盾并没有缓和,一战爆发,俄国再次爆发了革命。这是后话不提。总结下吧,俄国经历了一个欧化的过程并且很快走上了了帝国主义扩张的道路,但这个过程被战争终结,原有的内在矛盾不断加强致使内部革命的发生。从这点上看,如果没有日俄战争,还真是很难说俄国的专制制度会持续多久,想想日本其实也是差不多,只不过日俄战争换成二战罢了。 中东也受到了西方的影响,不同的是,中东原本是没有像俄国沙皇这样的中央集权的,中东各部分是作为神权国家统一于奥斯曼帝国,所以异质性要高于俄国,因此作者将中亚分为了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及小亚细亚以南行省这三部分讨论。巴尔干半岛主要由基督徒构成,受西方影响较大,民族意识觉醒早,所以这里的一些国家纷纷独立。小亚细亚则相对保守,一方面是伊斯兰教的信仰不同,另一方面则是中产阶级的缺乏。在这里可以注意到作者对中产阶级在西方化过程中的作用似乎十分看重,这点不难理解,中产阶级一般的代表了那些吃喝无忧但还没到不愁的资产阶级,他们相对抵制暴力革命但也不甘忍受现有制度的不合理,他们一般性的追求自由与平等但却不见可获得底层人民的支持。诚然,在今天的天朝这种人也很多,他们有时会在网上搞得轰轰烈烈搞得明天就像要大干一场,但你明天到菜市场一转,一切照旧。当然,群体性事件的高发也说明内部矛盾的尖锐化,但那种砸烂一切重建的想法也是不切实际的,因为要想造成这个结果没有个造神运动或一致的精神需求是不可能的,而这在信息时代也是基本发生不了的,恐怕当下配合经济发展的启蒙式的改良更可能出现。再看小亚细亚,虽然西方影响小,但在俄国扩张的威胁下,土耳其人选择了军事上的现代化,这种做法事实上也最终造就了在奥斯曼帝国被推翻时的主力军恰恰是受西方影响更深的军队,这一点上跟辛亥革命也有类似的地方,换言之,总想着只学西方技术而拒绝其思想的想法是很幼稚的,思想这东西只要有交流就会有智慧的火花。在小亚细亚以南,阿拉伯人收到的影响则主要通过拿破仑的侵略来被动完成的,在默罕默德·阿里这样一个有着冒险家背景的统治者手里,埃及迅速进行了欧化并成为一个强国,但这种依赖统治者的发展模式会造就帝国却不是英国的对手,很快埃及的强大就被限制到了其境内而不是阿拉伯半岛其工业化进程也受到了西方强国的抵制。西方强国为了自己的利益,当然可以不在乎别国的统一与独立,这句去了西方也成立。 上面我们看到的地区受到的影响大多集中在统治阶级或社会的上层,但在印度,英国人的影响可以深入到村庄。构成印度的基本单位跟1000年前没多少区别,还是村庄,其对村庄种姓及家庭的忠诚淡化了民族精神的形成,因而我们可以看到英国人要想办事找政府基本没用,得找到乡村一级的自治会才行,其内部的矛盾也被英国人利用作为一家王公反对另一家的借口,进而让英国人自己成为这一地区的主人,当然印度本地的商人也在巩固英国人统治方面功不可没。然而到了1857年,印度发生了一场被誉为民族运动与独立战争的起义,但这可能只是某些印度作家的YY,作者推测其本质可能更像是王公地主引发的军事暴动,当然孰是孰非也许戴着有色眼镜的的我们(当然有些很难自觉)是永远搞不清的,我们需要的是证据,但有些时候,证据可能也不能排除掉所有的可能性,所以看历史有时是不能较真的,因为自证是很困难的,比这更困难的是意识到自己的论证有漏洞。再看印度,如同埃及一样,其本来应该发展的工业也被英国扼杀,但医疗卫生条件的提高却造成了人口的增长,这样过剩的人口没有工业去消化而重返农业,这被印度经济历史学家称为“流产的现代化”。事实上,现在第三世界国家也普遍面临这种问题,不过现在看来已经升级了,现在第三世界国家工业化程度倒不低了,但却并没有捞到太多好处,工业品的钱被跨国公司拿了大头,自己反倒承担了环境压力。虽然英国人对印度的经济影响可以深入村庄,但底层的民众还是大多数未受教育,倒是上层的统治者受到西方影响并最终导致了印度的独立。其实印度的民族独立也有类似俄国的两种势力,不同的是最后获胜的是第三种势力——及接受西方的思想与知识也从内部去改革印度教,拉姆·莫汉·罗伊,这位被尊称为“近代印度之父”的领袖不但改革了印度教也引导了民族主义运动。有意思的是,民族主义所需要的统一却是英国为了经济需要强加给印度的。罗伊的继任者则是一位激进派——提拉克,其改革运动在中产阶级间广泛进行,只是由于民众基础太差也没实际形成什么风浪,当然,再往后的甘地则利用宗教充分发动了群众而实现了民族独立。总体看,印度的独立性是很有限的,其种姓制度的传承使得底层民众基本没机会了解西方,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了中国,但中国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不是种姓而是土改。 接下来作者考察的是中国与日本,单从时间上看与西方正面接触早的应该是中国,毕竟1840年就打了一架而日本直到1853年才接到马修·佩里的信,但照实说日本人的反应要比中国人快。先看中国,我想近代史的史实不用说都很清楚,从我的个人经历看,小学学过,初中学过,高中学过,大学也学过,哪怕我是理工科背景都反反复复学了四五遍,反倒是世界史与中国古代史只有初中接触过,讽刺的是哪怕学了这么多遍内容似乎差不多且意识形态渗透严重,用高中历史老师的话说就是“有人指责高中历史违反史实达100多处,专家立刻纠正,哪有那么多,也就50多处。”你指望这种普及教育来获得基本常识基本是空想,出门就要闹笑话。就中国而言,清政府尝试了自上而下的改良,但群众基础太差,而辛亥革命的成功是里程碑式的,但基本还是换汤不换药,革命更像是一场改朝换代,一旦走到统治层,那种根深蒂固的专制思想还是会复发。时至今日也是如此,高中时的同座问我想不想当官,我说没兴趣,他说怎么会没兴趣呢?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啊。这句对我触动很大,不管是企业还是国家,似乎权力对中国人有着特殊的吸引力,在面对不公时消除不公不是首先要考虑的,让自己成为受益者才是首先要考虑的。我也参加过几次所谓的社会实践,一到乡镇层次,感受最深的就是唯领导讲话是从的风气越重,酒桌上的座次,敬酒的顺序……这些繁文缛节让人作呕,但那些官员还会语重心长的告诉你:“小伙子,学着点!”学你妹啊,我知道他们并非有意,这也确实是一种生存之道,但种先装孙子再让别人给自己装孙子的做法太孙子了。权力是被赋予而不是争取的,有多大权力办多大事,高人一等与看得起你是一个意思。也许你会说,其接触的更高层次的人就很好,有文化很谦虚,跟乡镇不一样。没错,乡镇代表了基层的不开化,当下高层大都下过乡,上过大学,出过国,见识不一样,但他们之间的利益冲突更深,你指望一个理想主义者当权是不可能的,在那些位置理想不值钱,保全自己才重要,谁提拔了谁,谁跟谁是一拨的……这些东西他们分得很清楚,至于办事吗,只有不触及别人利益且符合自己利益的事才是首选,他们是太平官,这种官无害也无益。话说回来,这种牢骚也就是牢骚,你只能说不好却说不出怎样才好,或者你所谓的好也只是一厢情愿,但每个人都可以用行动来表达意愿,所以最终的结果往往是既不太好、也不太差。再看日本,日本的中央集权一直也没很好的发展,这使得其社会结构的多元化要强于中国,而多元化的社会更容易接受外来的影响,原有的闭关锁国带来的稳定有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加上商业经济的发展,可以预料日本本土也有可能产生资本主义。这里有人会问,中国也有类似的资本主义萌芽啊,但商业发展再大没有思想支持也只是一个怪胎,商人从商赚钱,有钱了买官置地也能赚钱,加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所以商业的规模一直不大。日本就不一样了,虽然也有小农经济,但自身资源的匮乏是其不得不选择对外扩张或发展商业的内因,而其自身也没有所谓天朝的尊贵感,这使得其一接触西方文明就很快的内化并快速实现了现代化,而很快也就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从这点上看,日本与俄国的发展道路差距不大,当其发生冲突时,其胜负自然对这两国的命运意义非凡,而其对应的象征意义即白人被非白人打败也如前所述,对世界其他殖民地的人们有着不一般的榜样力量。 再看非洲,前一编曾经说到非洲可能更多的作为一个原料供应地来提供奴隶,欧洲的影响也仅仅停留在沿海。但在这一时期,我们看到了工业革命,看到了科技革命,这就使得美洲对奴隶的需求不断下降,加上人口贩卖本来就有来自宗主国的伦理压力,时至1833年,从英国开始宣布奴隶交易的不合法,之后断断续续持续了接近一百年,那条充满罪恶的中央航道成为了历史。但欧洲人废除奴隶贸易也有经济动因的,人力资源已经过时,本土开发可能更加有利可图。于是在这一时段,人们开始对这块黑暗大陆进行探索与开发,当他们发现大量的资源后,非洲的殖民过程也就不可避免了。由于非洲大部实在是还停留在部落社会,欧洲人基本没遇到像样的抵抗,当然利比里亚与埃塞俄比亚这两个国家很艰难的取得了独立。从影响上看,经济上自不必说,自然是使非洲卷入了货币经济之中,而文化上则通过欧洲人在教育、医学与宗教上的传播,使非洲当地人的传统被严重破坏,政治上则培育了一部分有民族独立精神的本土知识阶层,他们能强烈地感受到西方的不公待遇。这种由外来文化导致的民族精神觉醒倒是这一时期比较普遍的情况。 接下来要说的南北美与英国自治领跟上面的情况不太一样,最大的不一样就是其民族构成中外来移民的比重要远大于本土居民,所以欧化这个说法倒不如用本土化更贴切。但应该注意到北美与拉丁美洲也是有区别的,虽然这两个地区都先后取得了独立(或者成为英国自治领),但在拉美本土居民的影响还是大一些,而且拉美地区主要是受西班牙与葡萄牙的殖民影响,这与美国受英国影响也是有差异的,而中美洲地区则会受到非洲移民影响,印第安人的影响在拉美也要大于较为稳定的北美。总之,在美洲大陆上我们看到的国家模式是迥然异于其他大陆的。 最后一个地区是波利尼西亚,这个词的意思是众多的小岛,而这些小岛所在的地区则是太平洋。这一地区资源是比较匮乏的,因而其并不受欧洲殖民者的重视,但文化上却有较高的同质性以至于欧洲人发现在夏威夷与新西兰竟可以使用同一种语言进行交流,这可能暗示了太平洋的岛屿上的原住民可能是来自于公元前1000年受人口压力影响的拓荒者,他们可被称作“太平洋上的北欧海盗”。但既然在这一地区存在航线,那这些地方就不可避免受到西方商业的影响,甚至当西方基本瓜分完了世界其他地区后,这些小岛中具有战略意义的一部分也被西方国家占为己有。由于这一地区发现相对较晚,虽然情况与美洲差不多,但这些群岛上的居民没有受到太多的种族灭绝式的开发,当然这也意味着其可能受到更深远的文化影响。从库克船长的记录里我们可以看到一旦土著人接受了自己处于“落后”的现实后,他们原有的生活就会很快放弃掉。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土著人原有的生活是闲散自足的,甚至被誉为“天堂岛屿”,但欧洲人的介入使得生活的欲望被提高了,而伴随欲望的提高,幸福感似乎也慢慢流逝了。这种情况其实在天朝也不少见,只不过当我们意识到时已经太晚了,所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像是旅游的噱头,而除了少数人,很多传统传播所需的社会环境也不复存在了。章末,作者提到了关于气候变化的危机,这里推荐一篇土摩托的书评 http://www.immusoul.com/archives/1911.html 。 编末作者讨论了全球统一性的巩固,简言之就是西方优势的巩固,这个不言自明,西方在这一时期技术上的优势保证了其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推广自己的政治、经济、文化,至于先进性吗,这个当事人说了算。但不可否认的是西方人自己产生了自我中心的优越感,这种影响一直持续到了今天。当然,这种优势也在遭受挑战,这些挑战一般性的来自于民族意识的觉醒,当然这种觉醒也会出现诸如盲目排外与完全西化的表现,最终可以看到只有接受西方先进的东西才能较好地抵御西方,而日本这种学的较快的国家则更进了一步,他已经打算通过扩张来实现自己的崛起了。好了,行文到此我有一种奇怪的感觉,作者一直在寻找一些国家强大或衰落的原因,但有时这些原因似乎是相似的,换言之,如果与西方接触即能兴国也能亡国,那么原因就更可能在自己国家这一边。读书也是这样,如果两本书的观点不一致但例证却一致,那就是看法角度问题。读书时最好做好读者与作者间的转换,因为有时作者只是想让你接受观点而不是严谨的推理,这时候作者有意无意会使用一些暗示,如何区分?自己想吧,这种事听来的不靠谱。认知的过程其实就是个提问的过程,答案不唯一,有时是根本没答案的。不幸的是我们总醉心于去寻找甚至是生编硬凑一些答案或模式,但谁又能说这完全没意义呢? 在这一编的启示中作者提到了马克思的预言,也就是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将先在发达国家爆发然后席卷全球的理论,当然事实却是发达国家的无产阶级更多的采取了社会民主党的方式参与竞选,倒是在无产阶级其实不多的第三世界爆发了无产阶级革命。那为什么会出现这一过程呢?这是由于发达国家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事实上降低了暴力革命的可能,而第三世界国家则更可能因为发达国家的剪刀差而让真正的剥削成为了可能,而且这一过程也往往会伴随着民族独立运动。由上可以看出,革命往往是从下层发生的成功率高或者具有延续性,而其基础动因往往与当地居民的切身利益相关。马克思的语言偏误可能是其对非欧国家的了解仅仅停留在套用西方发展模式的思路上,而不幸的是,自从世界被贸易相连,地域上的不平衡性就不再独立发挥作用而是被加剧了。 ================================================================ 文中观点不乏偏激之处,有的却也像无病呻吟,我既反对强加观点也反对中庸或犬儒,读者自便。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3490 次阅读|0 个评论
老照片 1941年妈妈和同学在利玛窦墓
热度 4 byk0104 2012-1-22 19:42
1941年,妈妈(翟秀环,1922——2005,在北平女子师范大学就读时期用翟曾柏名)19岁,这是她和她的北平女师大同学在京郊利玛窦墓。利玛窦(1552-1610),意大利人。明万历十年(1582年)来华,为天主教耶稣会著名传教士。万历二十九年至北京,进呈自鸣钟、万国舆图等物,并与士大夫交往,以传授西方科学知识为布道手段,同时把我国的科学文化成就介绍到欧洲。死后神宗“与以陪臣礼葬阜成门外二里沟嘉兴观之右(今车公庄原北京市委党校院内)”。墓为土丘形,前立螭首方座石碑一座,碑额十字架纹饰,碑身刻中西文合壁“耶稣会士利公之墓”。墓地以砖砌花墙围绕,左右两侧分别有南怀仁、汤若望二外籍传教士的墓和碑。 妈妈在前排右二 左腋夹皮包者 妈妈在后排右三
个人分类: 家族文化|3626 次阅读|3 个评论
昨天晚上参加了天主教的前夕弥撒
yanghualei 2011-12-25 17:58
前天晚上参加其信仰的天主教的节日,前夕弥撒还有什么弥撒等,对于我这个,对宗教不感兴趣的人来说,实在难为情,只好冒着寒风,硬着头皮去了天主教堂,害自己在街上寻觅很久。到了之后,也刚开始,里面一会下跪,一会唱歌,一会教主说几句听不懂的话。只有看着人家咋能咱咋能,看着人家点来点去,哼来哼去的,也乱点和乱哼,一会几个小孩抬个轿子,自己也在外面点着蜡烛,跟着其转来转去。 有几点体会,一就是很多年没有下跪了,并且这一次跪的膝盖痛,跪了很久很久,二是在这个时代,除了对不存在的圣主下跪,估计对谁也不会下跪了,三是要大家聚在一起行为一致,必须存在一个类似宗教的吸引子,四是当你不懂的时候,看着其他人怎么做,你就怎么做,一般人的行为向信息高势的人的行为靠拢。五是,我也不知道我将来是否会信仰宗教,等有时候思考下,宗教产生的原因。
个人分类: 生活随笔|344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天主教运用耶稣会集团来管辖世界经济和政治
蒋高明 2011-12-10 17:48
陈树祯翻译 视频网址: http://video.godlikeproductions.com/video/Catholic_Church_governs_world_economy_politics_through_its_Jesuits_a_Catholic_Order ? id=262c51952f5b0a84cbd 1.耶稣会的起源 “假如你对共济会的所有集团进行调查,直至你到达它的最重要的最高层中,你将发现共济会在全球的首领,那位可怕的人和耶稣会的头目是同一个人……”美国历史学家詹姆 斯•帕顿(James Parton) 在1517年间,新教徒改革实施,1534年,依纳爵•罗耀拉(Ignatius Loyola)在梵谛冈创办名为“耶稣会”的新集团来协助教宗管辖君主的条例。 “耶稣会”的创办人,依纳爵•罗耀拉是一名巫师,也是光照派(Alumbrados)的成员。(注:光照派主张唯有默观祈祷方可寻得光照而与神合一,默想耶稣人性及苦难是多余 的,人达于完美就不会犯罪 。) 于 1545-1563年间“特伦特会议”(The council of Trent)的条例规定:任何人不遵守天主教的教义,将会被咒逐。 (注:特伦托会议。 这个是一个反宗教改革的组织。这个会议重申了教会是唯一有翻译圣经权力的组织,使用耶柔米的拉丁圣经作为制定译本。并重申天主教的绝对权力 。 耶稣会士开始渗透传教士和教堂时,与此同时获得了听取帝王忏悔的职位——他们利用帝王们的忏悔作为 敲诈皇族的工具,这就是他们如何逐步从首领的手中夺取权力。 1773年,教宗克莱门特十四世颁发废除耶稣会的法令,除了俄罗斯的东正教会反对梵谛冈的法令以外,每一个国家的教会都将耶稣会的所有资产拿走或摧毁。 2.罗特希尔德家族(Rothschild)与耶稣会的关系 公元1743年,一位名为阿姆谢尔•摩西•鲍尔(Amschel Moses Bauer)的金匠在德国的法兰克福开了一家钱币店,在他的店铺的门上,挂了一个有罗马鹰在红盾牌上的招牌,后来, 这店便被誉为红盾公司。红盾的德文就是Rothschild(译音为:罗特希尔德)。 这个招牌是由一头拜占庭帝国(Byzantine Empire)(即罗马帝国)的双头鹰的徽章附在红盾上组成。 阿姆谢尔•摩西•鲍尔与尚克•勒赤妮(Schonche Lechnich)结婚,后来生了8个男孩。第4个儿子,在1744年出生,名为梅耶•阿姆谢尔•鲍尔(Mayer Amschel Bauer),他在十岁时 已开始协助父母管理钱财。 其后,梅耶将自己原来的姓“鲍尔”改为罗特希尔德(Rothschild),即红盾的意思。梅耶从奥本海默家族(Oppenheimer)中学会了如何借钱给政府和国王们来谋取更多的利 润。 梅耶有5个儿子,阿姆谢尔(Amschel)、索罗门(Solomon)、内森(Nathan)、卡尔(Karl)和雅各布(Jacob)。当5个儿子长大后,梅耶派遣他们到欧洲的主要首都中开办分公司,进行他们家族的银行生意。 阿姆谢尔留守德国法兰克福,索罗门被派往维也纳,内森被派往伦敦、卡尔被派往那不勒斯(意大利)和雅各布被派往巴黎。 由于耶稣会在1773年被教宗克莱门特十四世废除,耶稣会士亚当•魏斯奥普特(Adam Weishaupt)于1776年成立光照派(Illuminati)作为隐藏耶稣会的掩护组织。 光照派的上级就是罗特希尔德家族,而雅各布•罗特希尔德就是现时罗特希尔德家族的首领。 “耶稣会使用光照派及其他组织来进行它们的活动(阴谋),因此,当耶稣会所犯的罪行被批评时,均由这些前线组织来承担。”比尔•休斯(Bill Hughes) 1815年6月18日,罗特希尔德的特工人员从威灵顿勋爵手中获得有关拿破仑战败的消息,并在消息抵达伦敦前20多小之时,通知了内森•罗特希尔德。 内森在伦敦股票交易所发放拿破仑胜利的谣言,导致股票大跌了98%,其后,他将整个英国的经济囊括一空。当拿破仑战败的消息传至伦敦的时候,股票暴涨,罗特希尔德统治了英 国。 3.梵谛冈、耶稣会与罗特希尔德家族煽动战争 “历史显示罗特希尔德家族在南北战期间,重金支持双方……” 约翰•科尔曼博士,《罗特希尔德皇朝》(Dr. John Coleman, The Rothschild Dynasty) “这场仗如无邪恶的耶稣会参与将不会发生。”亚伯拉罕•林肯——有关南北战 “我不喜欢耶稣会教士的再次出现……假如这里有一群人应被诅咒和罚下地狱的话,这就该是罗耀拉的社会(耶稣会)。尽管如此,由于我们体系(宪法)对宗教的容忍,我们被 迫给他们庇护。” 约翰•亚当斯,美国第二任总统。 “我知道耶稣会是从不忘记或放弃的,但是,一个人不应对他如何死或死在那里有太多的顾虑。”《亚伯拉罕•林肯(在罗马教会50年)——查里斯•赤尼贵(Charles Chiniguy) “按我的意见来看,这个国家(美国)的自由早已被破坏一清。这是罗马天主教耶稣会教士们使用微妙的手段所导致的,他们是公民自由和宗教自由最狡猾、最危险的敌人。他们煽 动了欧洲大部分的战争。”拉斐特侯爵(Marquis de Lafayette) (注:在美国革命战役中,拉斐特侯爵是华盛顿的首要将领 。) “公众基本上对梵谛冈和他的耶稣会导致两次世界大战的无法抗拒的责任(罪行)一无所知——而导致这局面出现的部分原因与梵谛冈和耶稣会给以巨额的安排有关。”埃德 蒙•巴黎,《耶稣会士的秘密历史》(Edmond Paris, The Secret History of the Jesuits) “根据耶稣会教士(托马斯•J•坎贝尔,Thomas J. Campbell)的记录,在1555年至1931年期间,由于耶稣会教士破坏国家的福祉,从事政治阴谋和颠覆计划,最少有83个国家、州 和城市将耶稣会教士驱逐出境。” JEC•谢泼德(JEC Shepherd) “唉!我知道他们(耶稣会教士)会毒害我;但我却未想到会用如此缓慢和残忍的方法。”教宗克莱门特十四世(1773年,“永久”废除耶稣会各阶层) 1929年2月9日,法西斯党员墨索里尼让意大利政府与梵谛冈签署《拉特兰条约》,恢复天主教的政权和外交地位,墨索里尼宣布梵谛冈为独立国家。 1933年,希特勒独揽大权,梵谛冈与希特勒签署谅解录。 “我大部分的东西都是从耶稣会集团中学会的,我将他们组织的许多部分,直接传送到我的党中。”阿道夫•希特勒 “我从耶稣会集团中学会了许多(东西),直至现在,在这个世界上,从没有任何东西比天主教按等级划分的组织更加宏伟(严密)。”阿道夫•希特勒 “从希姆莱(德国纳粹党秘密警察头子,1900-1945)中,我看见了我们的依纳爵•罗耀拉(耶稣会创办人)。”阿道夫•希特勒 …… 耶稣会是由一个最高统领者指挥的。 这个“黑色教宗”是 阿道夫•尼古拉斯(Adolfo Nicholas) Catholic Church governs world economy politics through its Jesuits a Catholic Order http://video.godlikeproductions.com/video/Catholic_Church_governs_world_economy_politics_through_its_Jesuits_a_Catholic_Order?id=262c51952f5b0a84cbd “If you trace up Masonry, through all its Orders, till you come to the grand tip-top, head Mason of the world, you will discover the dreadful individual and the chief society of Jesus are one and the same person…” James Parton, American Historian Around 1517, there was a protestant reformation. In 1534, Ignatius Loyola founded an order of the Vatican called the “Jesuits” to help the Pope to rule as Sovereign rule. Ignatius Loyola, the founding member of the Jesuits, was a witch and a member of the Alumbrados. The council of Trent (1545-1563) ruled that anyone who doesn’t adhere to the teachings of the Catholic Church is anathema (worthy of death). The Jesuits began infiltrating missionaries and churches as well as gaining powerful positions as confessors to Kings – they sought to use their confessions as blackmails to aristocracy, and this is how they gradually took power of leaders. Pope Clement XIV signed a decree in 1773 banishing them, taking and/or destroying all their assets in every nation. Every country adopted, except for Russia where orthodox Christianity opposed the Vatican jurisdiction. Rothschild: In 1743 a goldsmith name Amschel Moses Bauer opened a coin shop in Frankfurt, Germany. He hung above his door a sign depicting a Roman eagle on a red shield. The firm became known as the red shield firm. The German word for “red shield” is Rothschild. The sign was a double-headed eagle emblem of the Byzantine Empire (Roman Empire) on a red shield. Amschel Bauer married Schonche Lechnich an had eight sons. The fourth was Mayer Amschel Bauer (born 1744). Mayer assisted his parents’ dealing of money from the age of ten. Sometime in Mayer’s life, he changed his name from Bauer to Rothschild (red shield). Through his experience with Oppenheimers, Mayer learned that loaning money to governments and kings was much more profitable. Mayer had five sons: Amschel, Solomon, Nathan, Karl and Jacob. As they came of age, he sent them to the major capitols of Europe to open branch offices of the family banking business. Amschel stayed in Frankfurt, Solomon was sent to Vienna, Nathan was sent to London, Karl was sent to Naples and Jacob was sent to Paris. Because the Jesuits were formally abolished by Pope Clement XIV in 1773, Jesuit Adam Weishaupt established the Illuminati in 1776 specifically to be a front organization behind which the Jesuits could hide. And at the top of the Illuminati is the Rothschilds, and Jacob Rothschild is the current head of the Rothschild family. “The Jesuits used the Illuminati and the other organization to carry out their operations. Thus, the front organization would be blamed for the trouble caused by the Jesuits.” Bill Hughes On the 18, June 1815, the Rothschild agent was able to get the news of Napoleon’s defeat at the hands of Lord Wellington, to Nathan Rothschild; a full twenty hours before the news reached London. Nathan put out the rumor to the London Stock Exchange that Napoleon had won the war. Stock felt by 98% and then Rothschild was able to buy up the entire British economy. When the news arrived of Napoleon’s defeat, stocks soured and Rothschild ruled England. “History reveals that the Rothschilds were heavily involved in financing both sides of the Civil War…” Dr. John Coleman, The Rothschild Dynasty “This war would never have been possible without the sinister influence of the Jesuits.” Abraham Lincoln on the Civil War “I do not like the reappearance of the Jesuits…If ever there was a body of men who merited damnation on earth and in hell; it is this society of Loyola’s. Nevertheless, we are compelled by our system of religious toleration to offer then asylum.” John Adams, 2nd president of the U.S.A. “I know the Jesuits never forget nor forsake, but man must not care how or where he dies, provided he dies at the post of honor and duty.” Abraham Lincoln (50 years in the Church of Rome) Charles Chiniguy “It is my opinion that the liberties of this country (USA) are destroyed. It will be by the subtlety of the Roman Catholic Jesuit priests, for they are the most crafty, dangerous enemies to the civil and religious liberty. They have instigated most of the wars of Europe.” Marquis de Lafayette “The public is practically unaware of the overwhelming responsibility carried by the Vatican and its Jesuits in the starting of the two world wars – a situation which may be explained in part by the gigantic finances at the disposition of the Vatican and the Jesuits.” Edmond Paris, The Secret History of the Jesuits “Between 1555 and 1931 the Jesuit Order was expelled from at lease 83 countries, city states and cities, for engaging in political intrigue and subversion plots against the welfare of the state, according to the records of the Jesuit priest repute (Thomas J. Campbell).” – JEC Shepherd “Alas, I know they (i.e. the Jesuits) would poison me; but I did not expect to die so slow in a cruel manner.” (1774) Pope Clement XIV (who had “forever” abolished the Jesuit Orders in 1773) On February 9, 1929, Fascist Mussolini signed a concordant (Lateran Pact) between the Italian government and the Vatican – re-establishing the political power and diplomatic standing of the Catholic Church. Mussolini declares the Vatican an independent state. The Vatican signed a concordant with Hitler, the year he came into power in 1933. “I have learnt most of all from the Jesuit Order. A good part of that organization I have transport directly to my own party.” Adolf Hitler “I have learned much from the Order of the Jesuits; until now, there has never been anything more grandiose, on the earth, than the hierarchical organization of the Catholic Church.” – Adolf Hitler “In Himmler, I see our Ignatius de Loyola.” – Adolf Hitler The Jesuits are under the control of the superior general The “Black Pope” Adolfo Nicholas
个人分类: 精神历程|5252 次阅读|0 个评论
天主教运用耶稣会集团来管辖世界经济和政治
蒋高明 2011-12-9 00:32
【本博注】下面的文章非常值得善良的中国人深思。中国人民从来都是善良的,从没有防人之心,世界是被谁控制的?会不会有无形的手在掌控世界?会不会有人口的屠杀? 比尔盖茨是真的搞慈善吗?读到下面的文章,想必会增加您的警惕感。 感谢陈树祯博士的辛勤翻译,他的翻译用词准确,读不到翻译的痕迹,可见他的中英文功底都很好。即使如此,为了准确理解,他还是将英文原稿附在后面。陈博士为加拿大籍香港同胞,著名自然疗法医学博士,著有《顺势疗法》一书。 梵谛冈—世界上多个大银行和大公司的持有者 陈树祯翻译 视频: http://video.godlikeproductions.com/video/Vatican_Owner_of_worlds_biggest_banks_and_top_companies_Catholic_Church_Exposed?id=99f59a080726a55c15f http://www.youtube.com/watch?v=FYseI73FjQM 1.城市帝国(City States) 是否所有世界大战、革命和人类的许许多多的大事是自然发生的或是由预谋而产生的及预先策划好的?假如是预先计策划好的,是谁策划的和他们对人类的将来有哪些计划? 这些令人迷惑的问题,可在世界上3个最强大的城市中找到答案。这3个城市不属于任何国家和不需付任何税款。这3个城市是: -华盛顿市的哥伦比亚特区(District of Columbia),它不属于华盛顿市或美国、 -伦敦市内城(inner city of London),它不属于伦敦或英国 -和梵谛冈市(Vatican City),它不属于罗马或意大利。 这3个城市是被称为城市帝国(City State),它们有自己的国旗、独立的法规和独立的特征。 2. 梵谛冈市 其实,梵谛冈是一个国家,是世界上一个面积最小的主权国。它位于台伯河沿岸,被罗马市完全包围着。1929年2月一封同意梵谛冈独立的信,使梵谛冈成为一个独立国。它拥有自 己的报纸、邮政服务、电台和电视台、自己的国旗和大约有1 000个居民。梵谛冈还有自己的瑞士保卫队以及自己的监狱。梵谛冈大约管理全球61亿人当中的20亿人。梵谛冈巨大的 财富包括在英国、法国和美国的罗特希尔德家族门下公司的巨额投资,其中包括美孚和美国通用电力等大气油公司和武器生产商。此外,梵谛冈还具有数以兆计的金砖储藏在英国 的罗特希尔德家族控股银行和美国联邦储备银行中。天主教是最庞大的财权、财富积聚者和房地产持有者,它所拥有的财富超过全球任何一家银行、公司、庞大的信托基金或政府 的财富。教皇是这个庞大的世界财富的可见的统治者(还有隐蔽的),他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当全球2/3的人每天的收入只有低于2美元和1/5的人在饿死的边缘时,梵谛冈却从证 券交易与传道奉献中获取利润,贮藏了全球的财富。 在过往一千年中,教皇和梵谛冈是如何积累财富的?其中一个方法就是在犯罪上附上代价的标签(罪恶与金钱挂钩)。许多主教和教皇活跃地推销内疚、犯罪和恐惧来挣取他们所 销售的放纵。并鼓励信徒们预付他们还没有犯的恶行和提前获取赦免。那些不能如期付清的人将面临被魔鬼撒旦下地狱和永恒的痛苦。当教宗利奥10世重建圣彼得教堂时,他销售 往天堂和往地狱的门票。在中世纪黑暗时代(公元476-1000年)天主教不但从穷人手中敛财,还敛取知识。为求使人们变得愚昧无知,他们拒绝让人们获得基本的教育。 注:从公元1095至公元1291,教皇发起7次名为基督徒十字军征服的大屠杀,借用神的名义来折磨、谋杀、斩首和大屠杀成千上万的穆斯林。教皇残暴的军队被称为圣骑士或所罗门 庙宇骑士,发展至今,成为秘密兄弟会员的共济会(Freemasons)。 公元1450至公元1700期间,天主教使用拷问等形式贯彻到底地进行他们的圣恐怖活动。根据有关妇女进行巫术的谣言,天主教追捕、折磨和将成千上万的无辜的妇女绑在木桩上活 活的消死。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由于梵谛冈支持希特勒和他的纳粹党政权,教宗祝福他们和称他们为“上帝的特使”而被批评。 在过往50多年间,有超过1 500名教士和主教被披露在人们信任他们的教堂内和孤儿院中,对成千上万的男童和女童发生性暴行。(这只是冰山的一角) 3. 伦敦市 与梵谛冈市一样,位于大伦敦地区中心的伦敦市内城,也是一个私人拥有的公司或称为城市帝国。公元1694年,当奥兰治亲王威廉三世将英国银行私有化和将它交给银行家时,伦 敦市内城(London Inner City)成为一个有主权的帝国。到了公元1812年,内森•罗特希尔德(Nathan Rothschild)用骗局使当时的英国股市暴跌,并控制了英国所有的银行。 今天,伦敦城市帝国是全球的财权中心和最富有的地带。它容纳了英国的罗特希尔德控股银行、伦敦的劳埃德(保险)公司(Lloyds Insurance)、伦敦的证卷交易所、所有的不列 颠银行、385个外国银行分行和70个美国银行。它有自己的法院、自己的法律、自己的国旗和自己的警力。它不属于大伦敦地区、英国或不列颠联邦的成员,并且不需支付任何税项 。伦敦城市帝国具有艦隊街报纸(Fleets Street Newspaper)和它的出版权。它也是全球英国共济会(Freemasons)的总部和全球名为皇冠(The Crown)的金钱卡特尔(联合企 业)。与普遍看法相反的是:皇冠并非王室家族或不列颠君主,皇冠就是一家名为“伦敦城市帝国”的私营公司。它是一家由一名名为市长大人(lord Mayor)的市长和12位成员 组成的委员会来管理的公司。市长大人和他的12位成员的委员会是作为全球13个最富有和最强大的银行家族的代表,并为他们服务而成立的。这个环型的13个管辖家族包括有:罗 特希尔德家族(Rothschild family)、沃伯格家族(Warburg family)、奥本海默家族(Oppenheimer family)和席夫家族(Schiff family)等,这些家族和他们的后代经营这 个伦敦的皇冠公司。皇冠公司拥有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皇冠殖民地的拥有权。英国的国会和英国的首相是作为这些皇冠家庭的隐蔽力量和面向公众的前线人员。 4. 哥伦比亚特区 如伦敦城市帝国和梵谛冈一样,第三个城市帝国于1982年正式产生。这个名为哥伦比亚特区的城市帝国是位于华盛顿市中心10平方英里地段。哥伦比亚特区拥有自己的国旗和独立 的宪法。虽然伦敦城市帝国、梵谛冈和哥伦比亚特区由于地理因素而分开,它们是一个交织在一起、名为“城市”(The City)的大帝国。在哥伦比亚特区的国旗上有3颗红星,每 一颗红星代表城市大帝国中其中的一个城市帝国。这个公司大帝国经下面3个城市帝国来控制全球,即用伦敦内城控制全球经济、哥伦比亚特区来控制军事和梵谛冈来控制精神(信 仰)。哥伦比亚特区所使用的宪法名为“审判地法” (Lex Fori),是残暴的罗马法律,与美国的宪法豪不相干。当美国国会在1871年通过此宪法的法案时,一个单独的位于哥伦 比亚特区的公司政府同时产生。这个谋反的法案允许哥伦比亚特区在原来的美国宪法之外和牺牲所有美国公民的最高利益下,使用公司的形式来经营。 5. 美国——皇冠殖民地 注:一份对英国和美国签署的条约和宪章的研究,清晰地显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美国从来都是和依然是英国的皇冠殖民地。 帝王詹姆斯一世名闻于世,并非在于翻译圣经的帝王詹姆斯书之举,而是他在1601年签订的第一个《佛吉尼亚宪章》(charter of Virginia)的商业冒险。这个宪章授予美国的先 辈——英国解决和开拓美国为殖民地。并保证日后英国的国王和王后拥有管辖这个从印第安人手中抢过来的美国和所有美国公民的权力。 美国于1783年宣布脱离英国和签署独立条约,但在这条约中,却专门地确认了英国的帝王为美国的王子,与一般认为美国因打胜仗而独立的说法产生矛盾。 虽然英王乔治三世放弃他对美国成为英国殖民地的要求,他却保留了可不断从开拓美国为殖民地的商业投机中获取利润和回报。 假如美国真的已赢了独立的一仗,他们将不会同意给英国帝王还付债务。 美国为了独立与英国所打的血腥之战,使美国陷于破产边缘和其公民成为了永久偿还英国帝王债务的奴隶。在1812年战争期间,英国军队将美国白宫和所有政府大楼焚烧,摧毁了 所有美国宪法批示的记录。 大部分美国公民相信美国是一个国家和美国总统是全球权力最大的人。美国不是一个国家,它是一家公司。而美国总统是美国公司(Corpor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的总裁 。他与他被选举出来的官员只为公司工作,并非为美国公民工作。既然美国是一家公司,是谁拥有这家美国公司呢? 美国公司如加拿大和澳洲一样,它们的领袖是女王的首相,它们的土地是皇冠土地,美国只是另一个皇冠殖民地,所有皇冠殖民地均被3个城市帝国的大帝国所控制。 6. 方尖石碑 在城市帝国的中心均有一具高耸云霄阴茎模样的石碑,名为方尖石碑(obelisk)。 在这3个城市帝国中,一个名为华盛顿石碑的方尖石碑是哥伦比亚特区共济会总会所(Mansonic Grand Lodge)为了纪念共济会成员乔治•华盛顿而树立的。这个秘密和手足情谊的 共济会在1848年树立的华盛顿方尖石碑的奠基石和22具纪念共济会的奠基石的经费均由包括圣殿骑士团(Knight’s Templar)的250个共济会总会出资捐赠。 在伦敦城市帝国的中心有一具167吨,69英尺高名为克利奥帕特拉(埃及艳后)针的石碑,是从埃及运输至英国,而后树立在泰晤士河岸上的埃及方尖石碑。 在梵谛冈市,有另一具埃及方尖石碑高高树立在圣彼得广场中。 何为方尖石碑?方尖石碑是一具对古埃及异教太阳神阿们•拉(Amen Ra)表示尊敬的阴茎模样的石碑。传说中,这位异教神的幽灵存活在方尖石碑内。方尖石碑象征男性的阴茎和 生殖力。在这具“阴茎”的底部,有一个朝向太阳的圆圈,象征女性的阴道。两者的结合代表男性与女性的交配。阿们的信徒相信阿们是至高无上的上帝和万物的创造者,同时, 他还可将自己变为另一位神,如塞浦路斯(西亚国名)国的阴间之神瑟特,他是一位邪恶与黑暗之神。 其他参考网址: 1.Jubilee 2012,The Hidden Empire http://jubilee2012.50webs.com/the_hidden_empire.htm 2.有关天主教对儿童性暴力在google打: Catholic priest sexual abuse children Exposed 1. City States Did the world wars, revolutions and big evens of human history evolve naturally or were they calculated and preplanned? If they were preplanned, who planned them and what are they planning for the future of humanity? The answers to these puzzling questions can be found within the boundaries of three of the world most powerful cities. Those three cites belong to no nations and pay no taxes. They are Washington District of Columbia which is not part of the city of Washington or of the United Stated; the inner city of London, which is not part of London or England and Vatican City, which is not part of Rome or Italy. These cities, called city states have their own independent flags, their own separate laws and their own separate identity. 2. Vatican City Vatican City is in fact a state, the smallest principality in the world. It lines on the banks of the Tiber completely surrounded by the city of Rome. Its status as a separate State emerged from the letter of agreement of February, 1929. It has its own newspaper, postal services; radio television stations; its own flags and a population of about one thousand. The Vatican also has its own army of Swiss guards and even has its own prison. The Vatican rules over approximately 2 billions of the world 6.1 billion people. The colossal wealth of the Vatican included enormous investments with the Rothschild in Britain, France and the U.S.A. and with giant oil and weapon corporations like Shell and General Electric. The Vatican solid gold bullions worth billions is stored with the Rothschild controlled Bank of England and the U.S. Federal Reserved Bank. The Catholic Church is the biggest financial power, wealth accumulator and properties owner in existence, possessing more material wealth than any bank, corporations, giant trusts or governments anywhere on the globe. The pope who is the visible ruler of this colossal globe wealth is one the richest man on earth. While 2/3 of the world earns less that 2 dollars a day and 1/5 of the world is underfed or starving to death, the Vatican hoards the world’s wealth, profit on it from the stock market and at the same time preaches about giving. How did the Pope and Vatican accumulate all that wealth over the millennium? One method is to put a price tag on sin. Many Bishops and popes actively marketed guilt, sin and fear for profit by selling indulgences. Worshipers were encouraged to prepay for sin that they hadn’t yet committed and get pardon ahead of time. Those who didn’t pay up risk eternal damnation in Satan’s omnium. Pope Leo the 10th rebuilt Saint Peter’s basilica, selling tickets out of hell and tickets to heaven. During the dark ages the Catholic Church not only hoarded the wealth the collected form the poor, but hoard knowledge. They kept the masses ignorant and in the dark by denying them a basic education. Note: During the dark ages, the Catholic Church not only hoarded the wealth they collected from the poor, but they hoarded knowledge. They kept the masses ignorant and in the dark by denying them a basic education. They also prohibited anyone from reading or even possessing a Bible, under pain of death.Between 1095 and 1291 AD the Pope launched 7 blood baths called the Christian Crusades, torturing, murdering, beheading and mass murdering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Muslims in the name of God. The Pope's brutal solders were called Knights Templar or Knights of the Temple of Solomon and evolved into today's secretive brotherhood called the Freemasons. Between 1450 and 1700 AD the Catholic Church followed up their holy terror with the inquisition. Based on rumors of practicing witchcraft, the Catholic Church hunted down, tortured and burned-alive tens of thousands of innocent women at the stake. During World War 2 the Vatican was criticized for supporting Hitler and his Nazi regime, whom the pope blessed and named "the envoy of God". Over the past 5 decades more than one thousand five hundred priests and bishops have been identified in the sexual assault of tens of thousands of boys and girls in their trusting congregations and orphanages. 3. The City of London Like Vatican City, London Inner City is also a privately owned corporation or city state located right smack in the heart of greater London. It became a sovereign state in 1694 when King William III of Orange privatized and turned the Bank of England over to the bankers. By 1812, Nathan Rothschild crashed the English stock market and scam controlled all of the banks of England. Today, the City State of London is the world financial power center and the wealthiest square mile on the face of the earth. It houses the Rothschild Controlled Bank of England, Lloyd’s of London, the London Stocks Exchange, all British Banks, the branch offices of all 385 foreign banks and 70 U.S. banks. It has its own court, it own laws, its own flag and its own police force. It is not part of greater London, or England or the British Commonwealth and pays no taxes. The City state of London houses Fleet’s Street Newspapers and publishing monopolies. It is also the headquarters for the worldwide English Freemasonry and also the worldwide money cartel known as the Crown. Contrary to popular belief, the Crown is not the Royal Family or the British Monarch, the Crown is the private corporate City State of London. It has a council of twelve members who rules the corporation under a mayor called the Lord Mayor. The Lord Mayor and his 12 members’ council services as proxies or representatives, who sit in for 13 of the world’s wealthiest, most powerful banking families. This ring of 13 ruling families include the Rothschild family, the Warburg family, the Oppenheimer family and the Schiff family. These families and their descendants run the Crown Corporation of London. The Crown Corporation holds the title to worldwide crown lands in Crown Colonies like Canada,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The British Parliament and the British Prime Minister service a public front for the hidden power of these ruling Crown families. 4. The District of Columbia Like the city state of London and the Vatican, a third city state was officially created in 1982. That city state is called the District of Columbia and it is located on 10 square miles of lands in the heart of Washington. The District of Columbia flies its own flag and has its own independent constitution. Although geographically separated, the City State of London, the Vatican and the District of Columbia are one interlocking empire called the Empire of “The City”. The flag of the Washington District of Columbia has 3 red stars, one for each city states in the city empire. This corporate empire of three City state controls the world economic through London Inner City, militarily through the District of Columbia and spiritually through the Vatican. The constitution for the District of Columbia operated under a tyrannically Roman law known as Lex Fori, which bears no resemblances to the U.S. constitution. When Congress passed the act at 1871, it created a separate corporate government for the District of Columbia. This treasonous act allowed the District of Columbia to operate as a corporation outside the original constitu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outside of the best interest of the American citizens. 5. The U.S.A. – A Crown Colony Note: A sobering study of the signed treaties and charters between Britain and the United States exposes a shocking truth. The United States has always been and still is a British Crown colony. King James the first was famous not for just translating the Bible into the king James version. But for his business-venture of signing the first charter of Virginia in 1606. That charter granted America's British forefathers a license to settle and colonize America. The charter also guaranteed that future kings and queens of England would have sovereign authority over all the citizens and colonized land in America, stolen from the Indians. After America declared its independence from Great Britain, the treaty of 1783 was signed. That treaty specifically identifies the king of England as the prince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contradicts the belief that America won the war of independence. Although King George the 3rd. of England gave up most of his claims over American colonies, he kept his right to continue receiving payment for his business venture of colonizing America. If America had really won the war of independence, they would never have agreed to pay debts and reparations to the king of England. America's blood soaked war of independence against the British bankrupted America and turned its citizens into permanent debt slaves of the king. In the war of 1812 the British torched and burned to the ground the White House and all US government buildings, destroying ratification records of the US constitution. Most US citizens believe that the United States is a country and that the president is the most powerful man on earth. The United States is not a country, it is a corporation. And the president is president of the corpor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He and his elected officials work for the corporation, not for the American people. Since the United States is a corporation, who owns the corpor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Corpor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like Canada and Australia who leaders are Prime Ministers of the Queen, and whose land is called Crown land, the United States is just another Crown Colony. Crown Colonies are controlled by the Empire of three City States. 6. Obelisk At the Center of each City State is a towering phallic shape stone monument called the obelisk that pointed skyward. And these three City State, the obelisk known as the Washington monument was dedicated to Freemason George Washington by the Freemason Grand Lodge of the District of Columbia. The Secret and brotherhood of Freemason lay the Washington Obelisk Cornerstone in 1848 and contribute to the 22 Masonic memorial cornerstones, 250 Masonic Lodges finance the Washington monument Obelisk including the Knight’s Templar Masonic order. At the heart of London City State is a 167 tons, 69 foot tall Egyptian Obelisk called Cleopatra's Needle. It was transported from Egypt and erected on the banks of the river Thames. In Vatican City, another Egyptian obelisk towers high above St Peter's square. What exactly is an Obelisk? Obelisks are phallic shaped monuments honoring the pagan sun god of ancient Egypt called Amen Ra. The spirit of this pagan god is said to reside within the obelisk. Obelisk symbolizes phallus and fertility. At the base of the phallus is a sun viewed circle, symbolizing the vagina, together they depict male and female sexual union. Worshipers of Amen believed that Amen is the supreme God and creator of all things and can transform himself into another Gods like the Cyprus of the God Underworld or Set, the God of evil and darkness.
个人分类: 科学人生|3483 次阅读|0 个评论
天主教的七件圣事
热度 2 StephenCatholic 2011-11-2 23:16
天主教的七件圣事
The Seven Catholic Sacraments BAPTISM 圣洗圣事是我们在进入教会所领受的第一个圣事。藉着洗礼,我们脱离了罪恶,获得恩宠,成为天主的子女,并且分享祂神性的生命。圣洗圣事为得救是必需的。 CONFIRMATION 坚振圣事加强我们领洗时的初步承诺,赋予我们圣神,使我们能完全生活出领洗时的奉献 。圣神藉此赐给我们七恩:智慧、聪敏、超见、刚毅、明达、孝爱和敬畏。 THE EUCHARIST 圣体 圣事(也称感恩祭或弥 撒)是教友生活的中心,也是整个教会生命的泉源和高峰。藉 此圣事我们纪念主的最后晚餐、十字架的牺牲,歌颂主的复活、期待祂的再来。 CONFESSION 告解圣事(也称和好圣事、修和圣事或忏悔圣事)。“和好”的意思是重修旧好。我们通 过省察、痛悔、定改、告明和补赎,感念天主的慈悲,领受天主的生命与圣宠。 此圣事我们纪念主的最后晚餐、十字架的牺牲, 歌颂主的复活、期待祂的再来。 THE ANOINTING OF THE SICK 终傅圣事(现多称为“病人傅油圣事”)。傅油圣事是耶稣基督关爱教会中每一个人身心 健康的记号。其目的是给重病或因年老而受着病苦考验的基督徒,赋予特恩。 HOLY ORDERS 神品圣事(现多称为“圣秩圣事”)。圣秩圣事是基督徒职务的圣事。主教藉覆手,授予 天主拣选的人特殊使命,让他们终身在教会团体内以忠信和爱德为人服务。 MARRIAGE 婚姻是男女双方互定的永久的爱的盟约,是天主对人类绝对和永恒爱情的肖像与反映,所以婚姻是圣事。透过婚姻圣事,夫妇在生活中实践这一盟约。
个人分类: Catholic|12457 次阅读|5 个评论
缔造现代文明的一把火——记殉道者塞尔维特
热度 4 fs007 2011-10-30 14:34
缔造现代文明的一把火——记殉道者塞尔维特
寻正 在1600年,罗马教庭烧死了布鲁诺,事隔三百年后,布鲁诺突然跃升为烈士之首,还成了科学烈士,为反对宗教者提供了宗教反科学反进步的口实。事实上,真正的烈士之首是耶稣,它缔造了基督文明,其次,若论对现代文明影响最大的,估计是塞尔维特,因为他的殉道,推动了现代宽容精神,让宗教信仰自由成为现代社会的基石。 与布鲁诺存在明显反差,塞尔维特并非职业教徒,但他以一个忠实信徒所拥有的敬虔而狂热地推动维护自已的信仰,布鲁诺倒象个机会主义者,至死也不愿过严格的教徒生活。布鲁诺受难是错误判断的结果,而塞尔维特则是命运的选择,他不死在日内瓦,就会死在意大利。为了让读者有客观公正的印象,本文分成几个独立的部份,细述相关人物与事件。 一、历史背景 在1517年,马丁*路德贴出了历史上最有名的大字报(1),剑指教皇及天主教体系。在他的著名的“95条”中,他谴责天主教的腐败,挑战了教皇的权威。马丁*路德引燃了宗教改革运动。 图一、吹响宗教改革号角的马丁*路德 欧洲传统上属于天主教国家,教皇有着无上权威,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世俗权力,在宗教权力的顶锋,教皇可以决定一个国家政权的合法性,轻易废除或者树立世俗统治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世俗政权有了更多的资源,有了更多的对抗天主教的底气,导致了世俗政权对宗教权力的抵制,世俗政权跟宗教权力的冲突,是宗教改革运动的基础,最显眼的,是英国享利八世,因为教皇拒绝让他离婚,他在1534年干脆脱离天主教,自封宗教领袖。 天主教本身的腐败,是宗教改革运动成功的关键,为了向各国征收更多的费用,天主教当时发行赎罪卷,这既让天主教处于道德上的不利地位,也让世俗政权对天主教的贪得无厌极为不满,从而保护宗教改革者,迅速让天主教的权力基础崩溃,欧洲处于宗教动荡时期。 宗教改革的主流是维护纯正信仰(故有译法为归正教),称为清教徒,他们可能比腐败的天主教官员更为虔诚,更强调清规戒律。对于天主教来说,牧师是神与人之间的中介(普通人看不到圣经,人手一本圣经,圣经译为普通人能读懂的语言是新教传统),而改革者则主张神与人之间不需要这个中介,人人均可读圣经获得神的指示,人因信称义(赎罪卷因而变废纸)。这样的立场,从教义上打破了天主教体系对宗教的垄断。路德被天主教开除,然而,天主教权威不再,其结果是加剧了欧洲跟罗马的分裂,很多地方的教会转变为新教,由于新教跟天主教相互抵制,都把对方列为邪教异端,相互迫害。 天主教跟新教对立,再加上新教派别众多,导致了欧洲文化空前的自由,就象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天主教容不下,跟到新教的地盘上就自动受到保护,这一地得罪了人,跑另一地就可以重新开张。这是为什么布鲁诺被天主教开除,就跑欧洲它国流浪的根本原因。 在这一动荡中,路德是神学博士,科班出身,他的信仰是纯正的,他改革宗教的目的是回归耶稣创立的宗教,对信徒往往要求更虔诚严格,正是基于这一前提他攻击天主教。但是并非所有攻击天主教的人都有着他那样的热情,有的人有着更激进的主张,追求更多的宗教自由,而有的人则是受不了宗教的约束。在这种乱相之中,新教有着天主教这个保守的敌人,还有泛散失去宗教意义的倾向,因此,改革的新教也倾向于镇压异端以维护宗教信仰。 二、日内瓦的加尔文 加尔文是继路德之后最有名的宗教改革大师,在欧洲拥有崇高威望,是加尔文教的创始人。加尔文教的据点就是日内瓦。日内瓦自从14世纪末就获得了某种程度的独立资格,拥有选举产生的市政议会。在1536年日内瓦正式宣布新教为国教,驱逐了天主教。加尔文作为新教牧师之一被邀请到了日内瓦,但由于他的卓越组织能力,他逐渐脱颖而出,成为新教领袖。 图二、宗教改革者约翰*加尔文 在宣布正式接受新教之前,日内瓦市政议会为了独立与挫败撒伏依王朝的吞并阴谋,同时容纳了天主教与新教,这就导致了教会权力的缩小。加尔文与其盟友法锐跟市政议会产生了冲突,他们的支持者在选举中失势,最终导致加尔文与法锐在1538年被驱逐。两年后,支持他们的人占多数,加尔文于1541年接受邀请再次回到日内瓦,将之打造成加尔文教圣地。 加尔文在日内瓦要经过20年的权力斗争才建立起近似于教皇般的地位。如前述,因为历史原因,市政议会极大地限制了教会权力,有时还会干涉教会事务。同时,加尔文也逐渐加强教会影响,用清教徒的方式来限制市民生活,比如限制了戏剧、酒吧、以及基督教看来不道德的行为。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欢这种单调清纯的生活,因此,加尔文也持续为自己添加敌人,在1553年,他的前途又一次面临危险,因为在议会中教会支持者只占少数。 在1551年,一位名叫波尔塞克的公开质疑加尔文的教义,他随后被捕,被控异端,但在市政议会的干涉下,征求其它教会的意见,结果开除了事。1553年塞尔维特被当着异端烧死,其结果就是加尔文的威望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加尔文逐渐成为日内瓦的精神领袖。 加尔文并不是一个宽容的人,在他威望达到顶锋的时期,对他不敬就可能坐牢。教会也最终取得了驱逐人的权力,导致了被驱逐的人成倍增长。在1543年日内瓦发生瘟疫,日内瓦教会高层都躲起来了,唯有神学院院长卡斯特里奥勇敢地站了出来,跟死神打交道,事实获得巨大荣誉,然而,卡斯特里奥却可能因此在加尔文眼中长了刺,卡斯特里奥主张宽容,反对加尔文动不动因教义理解不同而迫害人,导致了卡斯特里奥被去职,沦落到乞讨为生。 三、塞尔维特 塞尔维特可能出生于1511年(也有说他跟加尔文同年出生于1509年),据他自己介绍,他出身贵族家庭,父亲是律师,公证人。他出身于西班牙的维拉挪洼(Villanova),这是他后来化名的依据。子承父业,他在法国的图卢兹大学学法律,不过,他迷上了圣经。 图三、因独立宗教思想而被迫害致死的塞尔维特 塞尔维特不但迷上了圣经,他还成了专家——当然是自封的。在1531年,他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书,《三位一体之谬误》。不论是天主教,还是新教,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学说都是基本教义,塞尔维特认为这种说法是错的,在该书中进行了详细考证。他的书随后成为禁书,不容于天主教与新教,他被视为异端,成了逃犯。 他潜入法国,化名维拉柳,学习数学、地理、占星术。加尔文跟塞尔维特有着相似背景,也是学法律出身,但迷上了神学,并且在学界小有名气。在1534年,塞尔维特挑战三位一体学说,在中世纪,学者喜欢公开辩论,缺乏电视歌舞这些娱乐项目,普通人也喜欢看这种热闹,故而塞尔维特要跟加尔文对决,但在约定的时间,却怯场溜了号,原因不详,想来那逃犯与异端身份可能在其中起一定作用。 在法国里昂,塞尔维特(化名维拉柳)靠给出版商特雷希塞尔兄弟当文字编辑谋生。在1535年,他出版一本《托勒密地理学》,卖得不错,后来还要再版。他开先河地针对各国各族人的性格进行了描述对比,有人称他为“比较地理学之父”。当时里昂有一位著医生谦皮爱(Symphorien Champier),通过他的公司出版专著。如同正统神学受到改革趋势的影响一样,医学界与科学界在16世纪也争议不断。谦皮爱的著作受到对手的批评,编辑塞尔维特抡砖就上,在1536年发表论著《反对福克斯之道歉》,以民科身份发表医学著作,还一发不可收拾,在1537年发表《糖浆》一书,取得极大成功,再版多次,有人认为他为现代药物学做出了极大贡献。 在谦皮爱的影响下,塞尔维物决定学医,摆脱民科身份,于1538年3月28日成为巴黎大学的学生。维尔维特天份卓绝,他继解剖学大师维萨里之后担任解剖学助教,教授评价说,他“精通各行文献,在盖伦医学上,无人能出其右”。在维埃纳省主教帕密尔的鼓动下,他成了数学与天文学讲师。不过,塞尔维特偏要在上课时教伪科学占星术,在系主任命令他停止时还累教不改,在法庭上又通过其法学背景钻技术空子过关。趾高气扬的塞尔维特还出专著讨论占星术与攻击系主任,但好运不长,1539年面对大学裁议时,不得不宣布放弃教占星术,并且修正其书。随后塞尔维特灰溜溜地跑到卡留当医生去了——他没有取得医学学位,但那时没有执照法。 1542年,特雷尔兄弟在帕密尔主教的鼓动下,移居到维埃纳,塞尔维特也应召而至,成了维埃纳的名医,在此潜伏到1553年,直到东窗事发,再次逃亡。塞尔维特在当地过的是小康生活,他逃亡时让法国国王发了一笔横财,据说他逃到日内瓦时一身珠光宝气,格外显眼,可能是他在那里被捕的原因之一。 四、虚荣与烈士 塞尔维特的受难几乎可以说是宽容文化的开端,因此,他被理想化与神化,后来的作者,包括伏尔泰、恩格斯这些牛人都不惜忽略重要事实而一味地美化他。中国人或许熟悉恩格斯的这一说辞:“塞尔维特正要发现血液循环过程的时候,加尔文便烧死了他,而且活活地把他烤了两个钟头”,这如果不是被前人的误导,就是赤裸裸的谎言,后者的可能性更大,因为恩格斯实在有给宗教泼粪的理由,如果没有 布鲁诺这个便宜的“科学烈士 ”,塞尔维特估计是最佳人选。 我回顾19世纪众多的关于塞尔维特的传记,大部分作品因为赤裸裸的反宗教情绪而不值得一读,许多人连基本事实都没搞清楚,就头脑发热地写作。最值得一读的,还是加尔文的同情者,其立场,远比狂捧塞尔维特的人公正。 图四、讽刺加尔文“教皇”的画(据说日内瓦烧死了不下于60个异端) 在16世纪初,最早宣讲宗教宽容原则的是大学者依拉斯莫斯(Desiderius Erasmus),面对宗教改革运动他两头受气,因为他一边批评天主教,另一面也不完全赞同改革者。对新教改革家们,他建议他们使用温和适当的语言,因为真理常常在激烈冲突中丢失。塞尔维特显然没有听从这位智者的建议。他或许因为当初没有跟加尔文完成公开辩论而觉得丢脸,因此用了余生要跟加尔文找回场子。如前述,加尔文也有自己的面子要维护,两个巨大的虚荣自我的碰撞,造成了一个科学天才的陨落。 塞尔维特的科学是他神学的副产品,自从他自认是神学权威之后,他从没有放弃自己的主张,在纳埃纳,他过着天主教徒的规范生活,然而,私下里那颗叛逆的心却与日俱增。他自认为理论水平超过加尔文,而加尔文却在新教中取得了巨大的声誉,因此,他要教育加尔文。通过二人共同的熟人,塞尔维特在1546年把他批评正统及新教神学的书稿送给了加尔文,或许期望加尔文背书好评。这份书稿就是他在1553年自费出版的《重树基督教义》,其被迫害致死的核心。 作为清教徒,加尔文的宗教热诚与护教动力要超过天主教徒,塞尔维特的书稿不亚于一个赤裸裸的挑战,弥补他错过的多年前跟加尔文的辩论计划。面对这一挑战,加尔文没有兴趣深读在他看来是异端邪说的东西,只是礼貌地回复了塞尔维特,对他的说法进行了一般性地辩驳。塞尔维特的反应是要求加尔文细读其稿,加尔文不得不耐心地逐条批驳塞尔维特,并建议塞尔维特参考他的名著《基督教纲要》。加尔文的批驳让塞尔维特不高兴,于是塞尔维特拿起了《基督教纲要》,以权威的口气,逐条批注,让加尔文目瞪口呆,恨得牙痒——加尔文给朋友写信说,其书的“每一页都几乎充满着他的呕吐物”。 加尔文失去了跟塞尔维特对话的兴趣,认为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异端,应该被烧死。然而,塞尔维特就此把加尔文缀上了,不断地给加尔文写信,纠正加尔文的“错误”。在1553年他出版《重树基督教义》一书时,顺便把他写的给加尔文的多达30多封信夹入其中。在1548年,加尔文要对朋友抱怨受到塞尔维特的挠骚。如前述,加尔文本就不是一个宽容的人,他在1546年就在给法锐的信中就表示,如果塞尔维特到日内瓦,他就不会让他活着离开。 五、受难 塞尔维特的《重树基督教义》一书找不到出版商,因此,他自己出资在1553年初印了1000本发售,使用的是原来的塞尔维特而不是他在维埃纳的维拉柳这个名字。在日内瓦有一个名叫Guillaume Trie的人,原是天主教徒,转信新教,而他留在里昂的表兄却是虔诚的天主教徒,他们相互都希望对方改变信仰,在争议中,Trie为说明天主教对信仰维护不力,举了塞尔维特的例子,说在天主教主政的里昂就有一个大异端藏身。随后塞尔维特被举报到了法国里昂的宗教裁判所,塞尔维特被捕。 维拉柳(塞尔维特)在里昂是大人物,还有主教的信任,因此,里昂的宗教裁判所并不敢粗暴地对待他。他被法庭传召时,在销毁证据后才到场,在监押中,他还能有一个仆人侍候,所以他此后轻易地越墙逃跑了。在里昂当局的调查中,维拉柳拒绝了一切指控,表明自己不是塞尔维特,导致宗教裁判所数次向日内瓦寻求加尔文手中的证据,加尔文可能有些犹豫——主要是不愿跟天主教合作,而不是同情塞尔维亚,但最终Trie“费了大力”从加尔文手中取得了塞尔维特入罪的证据。维拉柳在当地的影响力,估计让他知道了面临的危险,借口尿遁逃跑了。 在法国流浪了3个月之后,他决定取道日内瓦到意大利。在这期间,里昂判他为异端,家产充公,被游街示众,然后慢火烧死。当然由于他逃跑了,里昂当局就只能做一个雕像代替了。他的书成为禁书。 1553年7-8月,塞尔维特到了日内瓦,一种说法是他7月中旬就到了,在日内瓦逗留了一个月,另一种说法是他在8月12日才到,因为根据当地规定,必须参加礼拜,于次日被人认出而被捕。认出塞尔维特的人,一说是加尔文自己,也说是教众。加尔文毫不犹豫地派人抓捕了塞尔维特,塞尔维特卷入了一种他不在行的游戏,那就是政治。 图五、妖魔化加尔文的卡通(左右下解恶魔对话揭示加尔文是撒旦工具) 如前述,加尔文在1553年又一次面临政治危机,他的对手占据了市政议会的多数,加尔文需要回避他在1538受到的羞辱。在1536年日内瓦正式皈依新教之前,由于它跟瑞士联邦的城邦结盟,而盟国有坚定的天主教徒,也有虔诚的清教徒,日内瓦就同时容纳天主教与新教——当天主教与新教打起来,同时向日内瓦求援时,日内瓦极有创意地派出两支部队,一支帮新教,另一支帮天主教!在这样的背景下,在日内瓦的教会权力就受到极大限制,虽然后来正式皈依新教,但市政议会并不就把此前从教会中剥夺的权力归还教会,比如开除驱逐之权(Excommunication)。 加尔文是清教徒,那意味着圣洁简朴的生活,日内瓦是一个商业都会,不乏有钱人,清教徒式的生活是对他们的一个极大限制,他们追求更为世俗的生活,因此被加尔文称为放荡党人。放荡党人头目叫佩林(Amy Perrin),他还曾力主邀请加尔文回日内瓦,但终于因为加尔文倡导的清规戒律而反目,成为放荡党人领袖,当时他是市政议会首席议员,总是找机会羞辱加尔文——他此前因为违规跳舞而被羞辱过。支持加尔文的人认为加尔文判断失误,误以为塞尔维特是被对手招到日内瓦诚心羞辱他的——不要忘记塞尔维特在此前对加尔文成名作的毫不留情的嘲笑。 如果塞尔维特任由加尔文处置,最多不过是驱逐——那是教会仍然在争取的权力。但佩林等人看到了机会,可能塞尔维特也看到了机会,市政议会进行干涉,塞尔维特被移交刑事法庭——按当时法律,控告者要跟被控告者同时关监,这就是对加尔文的一种羞辱。加尔文派秘书做了控告而免除了这一屈辱。 面对控告,塞尔维特要求公开跟加尔文辩论,以指正他对圣经的误解,加尔文象在1534年一样,愿意公开辩论,但最终法庭没有同意。一个被教会驱逐的放荡党议员伯塞利尔(Berthelier)亲自出面为塞尔维特辩护,随后导致塞尔维特在法庭证词上放言无忌,埋下祸根;而另一方面,加尔文拥有布道发表公开演说的机会,从而给法庭施加了巨大的压力,塞尔维特并没有意识他面临多大的危机。 塞尔维特在日内瓦落网,法国请求引渡,塞尔维特不得不选择在日内瓦受审——许多喜欢用法律谴责加尔文的人总提及日内瓦审判塞尔维特非法。由于放荡党人法官的帮助,在日内瓦的法庭无法决断,最终决定把材料提交给瑞士联邦其它教会决断——此前有过此类范例,加尔文因为得不到其它教会的支持而丢脸。在此期间,伯塞利尔通过市政议会下令加尔文准许被教会开除的伯塞利尔享用圣餐,加尔文暴怒,在布道中称以生命捍卫教会权力,伯塞利尔不敢出现在圣餐仪式上。这给放荡党人的人气造成了极大打击。 塞尔维特在放荡党人干涉的鼓励下,低估了他所持信仰的异端潜力,在要求向其它教会呈递的材料中,他放弃了为自己开托的良好机会,反而变本加利地指责加尔文,其用语无礼粗暴、不忍卒读。在塞尔维特反驳加尔文的辩护词中,塞尔维特仿佛中国的泼妇一般骂街不断:“你不懂你在说什么”,“你这个谋杀犯”,“我希望你的巫术烂在你妈的肚子里”,“你这个骗子,欺诈犯,无知的谤者”,“你对圣经一无所知,却要强行复杂的讨论”……相反,加尔文则一如既往地严肃认真地对待塞尔维特,对塞尔维特这些辩护词,加尔文本可以进一步答辩,他选择了沉默,让塞尔维特用自己疯狂的语言为自己的棺材钉上最后一根钉。 艰难的日内瓦:(易于唤起国人的回忆) 有人因为听见骡子叫,开玩笑,“他在用诗篇祷告”——放逐三个月;三个人在布道时发笑——三天禁闭;一个女孩打了父母——砍头;有人为孩子择名克劳德而不是亚伯拉罕——四天禁闭;一天吃多少顿饭有规定,不出席教会活动要被罚,一个理发师给新娘的发理得新潮了一些,被关了两天。 在1553年9月19日,日内瓦市政议会把相关材料发送给伯尔尼、苏黎世、沙夫毫森、以及巴塞尔的归正教会,寻求它们的判断。严重低估形势的塞尔维特甚至在9月22日还在市政议会公开控告加尔文,说他才是异端术士西门,要求把加尔文的财产没收,补偿给受到迫害的他。在10月18日,相关评估材料回到了日内瓦,所有的教会一致地认定塞尔维特是害人异端,而称赞加尔文等人维护教义的义举。 放荡党人原希望用塞尔维特来打击加尔文的愿望全盘落空,其它教会的支持让加尔文在日内瓦达到空前的高度,两年后放荡党人被加尔文一扫而空,他成了日内瓦说一不二的教皇般的人物——许多人会用加尔文此后的地位来把塞尔维特之死全归在他身上。事实上加尔文当时只是维护教会及自己的利益的一员,事态发展早脱离他的控制。放荡党人仍然试图为塞尔维特脱罪,但挡不住民愤,最终塞尔维特被判火刑——加尔文公开反对火刑,认为不人道,建议砍头,但此时他的影响力尚未达到能左右市政议会决策的程度,塞尔维特只能给布鲁诺树立榜样。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塞尔维特请求加尔文的原谅,加尔文回答说,他并未向他报私仇。 六、火炬 杀害一个人并不见得会保护教义,但肯定会杀害一个人。——卡斯特里奥 跟布鲁诺受难完全不一样,布鲁诺的就义在几乎300年中无人问津,影响甚微,直至19世纪末成为反宗教的旗帜。塞尔维特之死立即在宗教改革派中引起了反响,对于许多宗教改革者来说,他们是从反抗天主教教义中解放出来的,他们本身就是天主教眼中活该被烧死的异端,加尔文针对塞尔维特的迫害被视为不可接受。 先前受加尔文逼迫而走的卡斯特里奥在巴塞尔跟人合伙发表了一本书《关于异端:他们该被迫害么?》,公开谴责加尔文,吹响了宗教宽容的号。卡斯特里奥甚至提出使用世俗政权来判决精神异端缺乏合法性,故而不少人把他当着提出政教分离的先驱。按卡斯特里奥的说法,“当塞尔维特用理性与写作来作乱时,他应当被理性与写作来驱逐。我们如果不能控制我们的不宽容倾向,我们就不能和平地生活在一起。尽管不时我们总会有不同意见,但我们总可以达成共同理解、互敬互爱、缔结和平之约,直到某一天我们信仰达到一致。” 图六、主张宽容的卡斯特里奥 继卡斯特里奥之后,塞尔维特成为人们呼吁宗教宽容与自由的经典案例,出现在一代又一代的思想家笔下,直到加尔文的继承者再也无法对数个世纪的谴责充耳不闻。在1903年,日内瓦的加尔文教教徒为塞尔维特立碑,“伟大的改革家加尔文的忠实诚挚信徒,但谴责他那个时代的错误,基于福音与归正原则,强烈支持思想自由,我们树立这一赎罪纪念碑。”显然,在中国的大地上,我需要看到这样的纪念碑,可惜中华民族是一个小信而善于忘记的民族。 加尔文的行为是无法接受的,即使是在当时,也有违他所倡导归正信仰。圣经新约中记载文士与法利赛人图谋耶稣,他们故意捉到一个行淫的妇人带着耶稣面前,要依据摩西律法定她的罪,用石头砸死。耶稣却要求他们没有罪的才能动手砸她,于是让这伙人一哄而散——在不少国人手伸向石头之前,让我提醒你,耶稣所讲之罪并非刑法意义的罪(Crime),而是违背上帝律法或精神之罪(Sin),包括一切邪念。耶稣在她的指控者逃开之后,也不判她的罪,而是叫她悔改。加尔文的行为在清教徒往往受到天主教异端指控而受迫害之际,更加显得不适当。这是为什么加尔文教徒要为他赎罪立碑的基础。 然而,不少反宗教的狂热分子却走了另一个极端,极度丑化妖魔化加尔文,甚至达到完全不顾历史事实或者编造事实的程度。加尔文的行为也不是那么的不可理解,在16世纪,路德释放的是宗教战争,新教与天主教相互迫害,塞尔维特只是千万个受迫害的人之一。路德、加尔文等人兴起的新教更为强调纯正信仰,对教徒更加严格,他们维护教义的热忱如果不比天主教高的话,起码不亚于天主教。 塞尔维特与布鲁诺等人本身也体现了其不宽容不谦让的一面,易地而处,无论是塞尔维特,还是布鲁诺,都可能远比审判他们的人更不宽容。塞尔维特也曾强调以言治罪的不适当,但那是因为他是被审判者的缘固,一旦他觉得受到放荡党人政治支持的时候,他也一样地提起了异端这个大棒指向加尔文。即使是放在今天,塞尔维特可以因为挠骚罪而入狱。 七、塞尔维特的科学 如前述,塞尔维特是一个狂热的基督徒,自从他认为自己发现了神学真理之后,即使是面临死亡的威胁,他都从未放弃过推广他的思想。他的思想远比大多数的改革教派要激进,而他奋斗几十年,仍然单挂,找不到一个支持者,他的学说不容于保守与激进的教派,决定了他走到哪里都可能是做烈士的命(很久很久以后,耶和华见证会及唯一神格五旬节派才出现并认塞尔维特为先驱)。如果塞尔维特单选择做科学,他会是一个天才的科学家,用不着承担那些历史风险,可惜,历史没有假如。 科学对于塞尔维特来说,是一个手段,是他验证其神学理论的手段,因此,他在科学的最伟大的发现,并不发表在科学文献中,而是他那引来杀身之祸的《重树基督教义》一书中。除掉历史谬误(在塞尔维特的时代,血管里流着不仅仅是血,还有气与灵),塞尔维亚对肺循环的描述是比较精确的。可能是在他的激发下,哥伦布(Realdo Columbus)在1559提供了类似描述——塞尔维特的书成了禁书,因此,即使是哥伦布将其中精华提取出来重新发表也是适当的。哥伦布的小循环,为哈维后来1628年发表的血液循环理论提供了基础,血液循环是现代医学以及生理学的奠基石。 恩格斯说塞尔维特正要发现血液循环时加尔文烧死了他,这一说法虽然符合反宗教者的信念,却是完全的胡说八道。有两个重要的因素导致了塞尔维特没有能进一步发现血液循环,一是塞尔维特的宗教热忱,他是以神学入科学,偶然的发现,在那个时代,科学界尚不能确认他的说法的正确性,因此,他没有进一步发现的动力;二是恩格斯显然不懂哈维(William Harvey)的发现,在塞尔维特之后的一百年内,科学界对实验方法有着更多的理解,哈维的理论是有着一系列实验为依据的,在塞尔维特的年代,虽然那些实验不难,却难以做到那么系统化。 图七、血液循环系统认识发展里程碑(源:Aird 2011 J Thrombosis Haemostasis) 不可否认,塞尔维特是一个感觉敏锐的学者,而他在医学院当解剖学助教的也让他拥有比盖伦更多的机会观察人体构造,他比盖伦更进一步地认识到小循环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然而,他的理论过程仍然不脱离盖伦思维模式:观察==理论==理论自洽。而哈维发现血液循已经产生了质的跨跃:观察==理论==实验==理论。因此,哈维可以在没有观察毛细血管的能力时几乎是肯定地预见到此类结构的存在,就源于新的科学思维模式。在哈维发现血液循环的同年,毛皮格(M. Malpighi)在意大利出生,在1661年,毛皮格用显微镜观察到了毛细血管的存在。 塞尔维特在科学发展上有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故而远不是布鲁诺能够比拟的,他所受的科学训练也比布鲁诺更为系统正规。他的受迫害跟科学完全没有关系,而且他是比布鲁诺更为虔诚的基督徒,故而没有人把他当着科学受宗教迫害的证据,尽管他仍然是反对宗教的一面旗帜。 总结: 我同情塞尔维特的遭遇,也赞赏他的才华与和对思想的坚持与追求,更谴责针对思想采取的一切暴力迫害行为。事实上塞尔维特的遭遇仍然被现实中的许多人重复着,但是他没有诺贝尔和平奖的安慰与来自世界各地的支持,他只能孤身战斗,最终为他质疑传统思想付出生命的代价。塞尔维特翻开了历史的新篇章,值得我们敬仰。 然而,塞尔维特也同样是一个不可仿效的英雄,他几乎一生都以谎言度过,对加尔文展现出来的执着攻击使得他看起来象一个疯子,最终让他失去了任何可能的支持而失去生命。正如史学家Schaff所言,他的独特个性近乎疯狂,难以理喻——他罗列论点证据有时会让读者发疯,末世魔兽与反基督有60个征象,在洗礼前必须有信仰有25个原因,他还有20个理由反对婴儿洗礼。 他对信仰的执着完全表现在思想上,而在行为上表现不出半点基督精神,这是他的悲剧。塞尔维特从事神学之外的任何行业都才华卓著,可见他的确选错了奋斗方向——作为基督徒,他从无机会选择神学教育,那就是一个他不应当忽略的征象。 注释: (1)大字报并非一定真实,但路德的确是这一年发起针对天主教教义的辩论攻击,他的“95条”被广泛传播,即有大字报意义。 推荐阅读(参考文献): W. H.Drummond, 1848, The life of Michael Servetus, Free Ebook http://books.google.com/books/about/The_life_of_Michael_Servetus.html?id=2MoOAAAAYAAJ P. Schaff, 1997, History of the Christian Church, Free Ebook http://www.ccel.org/ccel/schaff/hcc8.pdf (Chapter 16) W. Gilbert, 1998, Renaissance and Reformation, Free Ebook http://vlib.iue.it/carrie/texts/carrie_books/gilbert/ (Chapter 14) Wikipedia, 2011, Michael Servetus, http://en.wikipedia.org/wiki/Michael_Servetus , accessed 10/29/2011 信仰之门,2006,加尔文与塞尔维特火刑事件,引译自《加尔文传》作者:茜尔•凡赫尔斯玛{美国} 译者:王兆丰。 http://www.godoor.com/article/list.asp?id=1309 ,获取时间:2011/10/29 J. Trueta, 1954, The Contribution of Michael Servetus to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the Renaissance, Br Med J, Aug 28, 1954: 507-510 G.N. Cattermole, 1997, Michael Servetus: Physician, Socinian and Victim, J of the Royal Soc of Med, 90: 640-644
个人分类: 科学普及|7703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载]在路上——中国天主教[图集]
StephenCatholic 2011-10-26 15:17
[转载]在路上——中国天主教[图集]
从1989年开始,吕楠用15年时间完成了他恢宏如史诗般的“三部曲”——《被人遗忘的人——精神病人生存状况》《在路上——中国的天主教》和《四季——西藏农民的日常生活》等三个系列作品。 1992-1996年吕楠开始拍摄他“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在路上――中国的天主教》,这是一段更为艰辛和困难的旅程,四年时间,吕楠经历了各种磨难,由于题目的敏感性,他的相机和胶卷多次被没收,在经济和身心方面,他都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吕楠的足迹遍布十多个省市,从云南大山深处的教堂到河网密集的江南水乡,记录下了教徒们的目光。《在路上》,对于信众的人生意义,就是一生都是走在上天堂的路上,只有虔诚和有爱的人,才有资格上天堂,这是一个修行的过程,也是一个爱的过程。 吕楠说:“我是没有宗教的,我只是有信念,艺术家要有信念,最好不要有宗教。”“我之所以选择天主教,是因为我希望视觉里有一种神圣、庄严、圣洁的东西在宗教中。而这我在其它的宗教中拍不到,其他的宗教转化不出来,并不是因为他们内心不干净,而是通过视觉我很难表达。天主教至少有一种仪式,仪式性的东西适合于用视觉表达。” 朝圣的人们 陕西 中国 1992 露天弥撒中的朝圣者 陕西 中国1992 修女和弃婴儿 告解 陕西 中国1992 简陋的圣堂 弥撒 为病人送圣体的神父和教友 陕西 中国1992 降福 云南 中国1993 为老妇人祈祷的神父和教友 陕西 中国1992 手捧圣体的神父和教友 云南 中国1996 背圣像的少年 陕西 中国1992 葬礼 洗礼 抱圣像的男人 云南 中国1993 饭前祈祷的老妇人 江苏 中国1993 在家里念经的三个女人 山东 中国 1993 在墓前的两个苗族女人和孩子们 云南 中国1993 教孩子唱歌的修女 拿十字架的老妇人和羔羊 陕西 中国 1992 走在传教路上的方济各会修士 陕西 中国 1995 渔民的主日 江苏 中国1993 老夫妇的晚祷 山东 中国1993 主日中的苗族教友 云南 中国1993 为亡者祈祷 练习圣歌的少年 陕西 中国 1995 纪念耶稣进入耶路撒冷的教友们 陕西 中国 1995 雕刻耶稣像的老教友 陕西 中国 1995 纪念耶穌诞生的神父和教友 陕西 中国 1995 渔民的祈祷 去圣堂的路上 —————————————— 无任何商业目的,特向作者致谢!
个人分类: Catholic|3136 次阅读|0 个评论
纪念人工智能之父、Lisp语言发明者约翰·麦卡锡
热度 2 halcon 2011-10-25 16:30
昨天麦卡锡走了,仅此纪念。 下面内容转载自 http://baike.baidu.com/view/2154954.htm 1927年9月4日 麦卡锡 生于美国波士顿一个共产党家庭,父母的工作性质决定全家需不断搬迁,从波士顿迁到纽约,然后又到了洛杉矶。信仰爱尔兰天主教的父亲当过木匠,渔夫和工会组织者,母亲是立陶宛犹太人,在联合通讯社当记者,后来在一家共产党报社工作。麦卡锡从小把自己对科学的兴趣与家庭的政治倾向结合起来。   他因在 人工智能 领域的贡献而在1971年获得 图灵奖 。实际上,正是他在1955年的达特矛斯会议上提出了“人工智能”这个概念。    约翰·麦卡锡 麦卡锡发明了LISP并于1960年将其设计发表在《美国计算机学会通讯》上。他帮助推动了麻省理工学院的MAC项目。   然而,他在1962年了离开麻省理工学院,前往斯坦福大学并在那里协助建立了斯坦福人工智能实验室,成为MAC项目多年来的一个友好的竞争对手。   他于1948年获得加州理工学院数学学士学位,1951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数学博士学位。分别短暂地为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达特茅斯学院和麻省理工学院供职后,麦卡锡于1962年-2000年底在斯坦福担任教授,退休后成为名誉教授。   约翰·麦卡锡时常在网络论坛上对时事作出右翼倾向的评论。 人工智能之父   麦卡锡是一个天赋很高的人,还在上初中时,他就弄了一份加州理工大学的课程目录,按目录自学了大学低年级的高等数学教材,做了教材上的所有练习题。这使他1944年进入加州理工学院以后可以免修头两年的数学,并使他虽因战时环境(第二次世界大战当时正在进行之中,美国也在珍珠港事件后宣布参战)要在军队中充任一个小职员,占去了部分时间,仍得以·在1948年按时完成学业。然后到普林斯顿大学研究生院深造,于1951年取得数学博士学位。麦卡锡留校工作两年以后转至斯坦福大学,也只呆了两年就去达特茅斯学院任教(达特茅斯学院位于新罕布什尔州的汉诺威)。在那里,他发起了并成功举办了成为人工智能起点的有历史意义的“达特茅斯会议”。    约翰·麦卡锡   1958年麦卡锡到MIT任职,与明斯基一起组建了世界上第一个人工智能实验室,并第一个提出了将计算机的批处理方式改造成为能同时允许数十甚至上百用户使用的分时方式的建议,并推动MIT成立组织开展研究。其结果就是实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分时系统——基于IBM 7094的CTSS和其后的MULTICS。麦卡锡虽因与主持该课题的负责人产生矛盾而于1962年离开MIT重返斯坦福,未能将此项目坚持到底,但学术界仍公认他是分时概念的创始人。麦卡锡到斯坦福后参加了一个基于DECPDP—1的分时系统的开发,并在那里组建了第二个人工智能实验室。   麦卡锡对人工智能的兴趣始于他当研究生的时候。1948年9月,他参加了一个“脑行为机制”的专题讨论会,会上,冯·诺伊曼发表了一篇关于自复制自动机的论文,提出了可以复制自身的机器的设想,这激起了麦卡锡的极大兴趣和好奇心,自此就开始尝试在计算机上模拟人的智能。1949年他向冯·诺伊曼谈了自己的想法,后者极表赞成和支持,鼓励他搞下去。在达特茅斯会议前后,麦卡锡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计算机下棋。下棋程序的关键之一是如何减少计算机需要考虑的棋步。麦卡锡经过艰苦探索,终于发明了著名的α-β搜索法,使搜索能有效进行。在。-p搜索法中,麦卡锡将结点的产生与求评价函数值(或称返上值或倒推值)两者巧妙地结合起来,从而使某些子树结点根本不必产生与搜索。之所以称为。—p搜索法,是因为将处于取最大值级的结点的返上值或候选返上值PBV称为该结点的α值,而将处于取最小值级的结点的候选返上值或返上值称为该结点的p值。这样,在求得某结点的。值时,就可与其先辈结点的p值相比较,若。≥p,则可终止该结点以下的搜索,即从该结点处加以修剪,这叫p修剪;而在求得某结点的p值时,就可与其先辈结点的α值相比较,若p≤。,则可终止该结点以下的搜索,即从该结点处加以修剪,这叫。修剪。为了说明。-p修剪,我们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设在取火柴棍的游戏中,A、B两人轮流从N根火柴中取1根或2根,不得多取,也不能不取。取走最后一根火柴者胜。用A(n)、B(n)表示轮到A或B时有n根火柴的状态,当n:5时轮到A取,A有两种可能,一是取2根火柴进入B(3),另一是取1根火柴进入B(4)。显然,进入B(3)后,不管B取几根,A必胜,故A必走这一步,余下的分支不必再搜索了。。-p搜索法至今仍是解决人工智能问题中一种常用的高效方法。   至于达特茅斯会议,当东道主的麦卡锡是主要发起人,另外3个发起人是当时在哈佛大学的明斯基(1969年图灵奖获得者),IBM公司的罗杰斯特,信息论的创始人香农。麦卡锡发起这个会议时的目标非常宏伟,是想通过10来个人2个月的共同努力设计出一台具有真正智能的机器。会议的经费是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的,包括每个代表1 200美元加上外地代表的往返车票。会议的原始目标虽然由于不切实际而不可能实现,但由于麦卡锡在下棋程序尤其是α—β搜索法上所取得的成功,以及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西蒙和纽厄尔这两人是1975年图灵奖获得者带来了已能证明数学名著《数学原理》一书第二章52个定理中的38个定理的启发式程序“逻辑理论家”LT,明斯基带来的名为Snarc的学习机的雏形(主要学习如何通过迷宫),这使会议参加者仍能充满信心地宣布“人工智能”这一崭新学科的诞生。 个人经历   麦卡锡生于美国波士顿一个 共产党 家庭,父母的工作性质决定全家需不断搬迁,从波士顿迁到 纽约 ,然后又到了 洛杉矶 。信仰爱尔兰天主教的父亲当过木匠、渔夫和工会组织者,母亲是 立陶宛 , 犹太人 ,在联合通讯社(TheFeder?atedPress)当记者,后来在一家共产党报社工作。麦卡锡从小把自己对科学的兴趣与家庭的政治倾向结合起来。麦卡锡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确信技术的进步对人类有利。我记得小时候读过《 十万个为什么 》,这是30年代 苏联 作家 伊林 (M.Ilin)撰写的通俗科技读物。在美国好像没有这样的书。10至15年前我很高兴得知 中国 有许多非常早熟的儿童,他们都读过《十万个为什么》。”   麦卡锡说他的童年平平淡淡,实际上在读中学时,他就找到 加州理工大学 的一份课程清单,自学了大学一年和二年的数学课程。1944年他真的到了这所大学,免修头两年的数学课。1948年9月在读研究生时,他出席了该校主办的“行为的大脑机制西克森研讨会”(Hixon Symposiumon Cerebral Mechanism in Behavior at CalTech)。 大数学家 、计算机设计大师冯·诺伊曼在会上散发了关于自复制 自动机 的论文。尽管当时还没有人精确地将机器智能与人的智能联系起来,但诺伊曼的报告却激发了麦卡锡的好奇心。1949年在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作博士论文时,他决定尝试在机器上模拟人的智能。1955年他联合 申农 ( 信息论 创立者)、明斯基(人工智能大师,《心智社会》的作者)、 罗彻斯特 ( IBM 计算机设计者之一),发起了 达特茅斯 项目(Dartmouth Project ),第二年正式启动, 洛克菲勒 基金会提供了极有限的资助。现在看来,这个项目不但是人工智能发展史的一个重要事件,也是 计算机科学 的一个里程碑。正是在1956年,麦卡锡首次提出“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这一概念。现在看来,那次讨论并没有实质上解决有关智能机的任何具体问题,但它确立了研究目标,使人工智能成为计算机科学中一门独立的经验科学。   1957年巴库斯(John Barkus)及其IBM小组发布了 Fortran语言 ,这是第一个成功的 高级语言 ,使 程序设计 者从繁琐的汇编语言中解脱出来。 卡内基 梅龙大学的纽维尔(A.Newell)、司马赫(H.Simon)等提出信息处理语言 IPL ,麦卡锡则提出表处理语言Lisp。在 Fortran 中不允许有 递归 ,麦卡锡希望改进它。1960年 巴黎 会议大家讨论了 Algol 语言,采纳了麦卡锡的建议,增加了递归和条件表达式。Algol最早接受了Lisp的观念,但不是最后一个。如今的 Pascal 、C、 Ada 等都接受了Lisp的创新。但至今,主流程序设计语言仍然没有吸收麦卡锡建议的“评价函数”( eval ),认为它很危险。麦卡锡发明Lisp语言,只是把它作为工具,他的目标是制造具有人类智能的机器。Lisp自发明以后,像其他语言一样,发明人失去了对其的控制能力,马库斯和凯(A.Kay,“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创始人)也一样。   1959年麦卡锡发表《具有常识的程序》一文,标志着他向“常识逻辑推理”难题开始宣战。“与所有专门化的理论一样,所有科学也都体现于常识中。当你试图证明这些理论时,你就回到了常识推理,因为常识指导着你的实验。”设想一个旅行者从 英国 格拉斯哥经过伦敦去 莫斯科 , 计算机程序 可以分段处理:从 格拉斯哥 到 伦敦 ,再从伦敦到莫斯科。但是如果假设此人不幸在伦敦丢失了机票怎么办?当然现实中此人一般不会因此取消原来去莫斯科的计划,他可能会再买一张票。但是预先设计好的模拟程序却不允许如此灵活。因此要发展一种具有常识推理能力的逻辑。   麦卡锡发明了 LISP 并于1960年将其设计发表在《美国计算机学会通讯》(en: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上。他帮助推动了 麻省理工学院 的MAC项目(en:Project MAC)。然而,他在1962年了离开麻省理工学院,前往斯坦福大学并在那里协助建立了斯坦福人工智能实验室(en:Stanfor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aboratory),成为MAC项目多年来的一个友好的竞争对手。    1964年麦卡锡已是 斯坦福大学 人工智能实验室的主任,他提出了一种称之为“情景演算”(situational calculus)的理论,其中“情景”表示世界的一种状态。当主体(agent)行动时,情景发生变化。主体下一步如何行动取决于他所知道的情景。情景演算的思想吸收了有穷自动机状态转移的概念。在情景演算中,推理不但取决于状态,而且取决于主体关于状态知道些什么。主体知道得越多,了解得越详细,他就会更好地作出决策。这种情景演算理论吸引了许多研究者,但它本身也引起一种问题。在多主体的世界中,与一个主体有关的情景的变化可能还取决于其他主体的行动。这样处理起来十分困难。在常识世界中,我们的决策可能不大受其他主体的影响,当然有时也受。很难说麦卡锡的努力最终是否成功了,但他向通常的“演绎推理”挑战,强调人类智能推理的非 单调性 (nonmonotonicity),发展状态 描述法 ,在人工智能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麦卡锡试图让机器能像人一样,在某种语境下,进行基本的猜测。但这很难做,即使是人,也常常误解语境。一个有趣的例子是: 白宫 发言人奥涅尔欢迎新当选的 里根 总统时说:“您成了Grover Cleveland”(他指的是美国的一个总统)。而里根却微笑着说:“我只在电影中扮演过一次Cleveland。”(里根指的是棒球手Grover Cleveland Alexander)   不管人们对人工智能还有什么偏见,它现在已成为严肃的经验科学,而麦卡锡为这一领域培养了大量人才,他的学生遍及世界。关于人工智能,想了解更多的东西可以直接访问麦卡锡的网页,从“公众理解科学的角度”看,他的网页做得非常棒。他讨论了人工智能与哲学的关系,人工智能的分类及应用领域等。还详细回答了有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他是技术乐观派,相信人类会有一个 美好的 未来(他提供了许多论据,可从网上看到)。 编辑本段 LISP语言的发明人   1959年,麦卡锡基于阿隆索·邱奇的l-演算和西蒙、纽厄尔首创的“表结构”,开发了著名的LISP语言,成为人工智能界第一个最广泛流行的语言。LISP是一种函数式的符号处理语言,其程序由一些函数子程序组成。在函数的构造上,和数学上递归函数的构造方法十分类似,即从几个基本函数出发,通过一定的手段构成新的函数。LISP语言还具有自编译能力。具体说来,LISP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 计算用的是符号表达式而不是数;   2.具有表处理能力,即用链表形式表示所有的数据;   3.控制结构基于函数的复合,以形成更复杂的函数;   4.用递归作为描述问题和过程的方法;   5.用LISP语言书写的EVAL函数既可作为LISP语言的解释程序,又可以作为语言本身的形式定义;   6.程序本身也同所有其他数据一样用表结构形式表示。   已经证明,LISP的这些特点是解决人工智能核心问题的关键。此外,精巧的表机制也是进一步简化LISP程序设计的方便而有力的工具,因此,LISP自发明以来,已经被广泛用于数学中的符号微积分计算,定理证明,谓词演算,博奕论等领域。它和后来由英国伦敦大学的青年学生柯瓦提出、由法国马赛大学的考尔麦劳厄所领导的研究小组于1973年首先实现的逻辑式语言PROLOG并称为人工智能的两大语言,对人工智能的发展起了十分深远的影响。LISP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想和深刻的意义也吸引了负责设计Algol语言的国际委员会,麦卡锡因此而被吸收为该委员会的成员。Algol中后来采纳了LISP关于递归和条件表达式这些思想。
5305 次阅读|4 个评论
孙潇学位论文:天主教在华第一份中文期刊《益闻录》研究
热度 1 kexuechuanbo 2011-6-29 13:23
10697_200820510孙潇_.pdf 天主教在华第一份中文期刊《益闻录》研究 硕士研究生 孙潇 指导教师 卫 玲 姚 远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 1 1.1 研究对象 ............................................................ 1 1.2 研究方法、研究意义和工作目标 ........................................ 1 1.2.1 研究方法 ......................................................... 1 1.2.2 研究意义和工作目标 ............................................... 2 1.3 研究内容及可能的创新之处 ............................................ 2 1.3.1 研究内容 ......................................................... 2 1.3.2 可能的创新之处 ................................................... 3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3 第二章 《益闻录》之媒介组织形态 ..................................... 6 2.1 创刊背景 ............................................................ 6 2.1.1 时代背景 ......................................................... 6 2.1.2 期刊传播背景 ..................................................... 7 2.2 出版与发行 .......................................................... 7 2.2.1 主办机构 ......................................................... 7 2.2.2 出版与发行机构 ................................................... 8 2.2.3 出版概况 ........................................................ 10 2.3 办刊宗旨及栏目设置 ................................................. 11 2.3.1 以记录有益见闻为宗旨 ............................................ 11 2.3.2 以构筑真教信仰为目的 ............................................ 14 2.3.3 栏目设置囊括论说、新闻、传记、游记小说、文启诗词等 .............. 15 第三章 《益闻录》之传者研究 ........................................ 17 3.1 把关人理论简述 ..................................................... 17 3.2 主编者李杕 ......................................................... 18 3.2.1 天主教颇有贡献的传教士 .......................................... 20 3.2.2 天主教忠贞不二的护教士 .......................................... 22 3.2.3 近代传教士期刊第一位中士主编者 .................................. 28 3.3 其他主要编者 ....................................................... 32 3.3.1 文学家邹弢 ...................................................... 32 3.3.2 地理学家龚古愚 .................................................. 33 第四章 《益闻录》之编辑传播策略 ..................................... 34 4.1 编辑策略 ........................................................... 34 4.1.1 使用点墨断句法 .................................................. 34 4.1.2 多种新闻体裁的综合运用 .......................................... 35 4.1.3 删其烦录其要的新闻编辑原则 ...................................... 40 4.2 传播信源 ........................................................... 40 4.2.1 编者编撰译介 .................................................... 40 4.2.2 文人雅士供稿 .................................................... 41 4.2.3 摘译(照录)中西各报 ............................................ 42 4.3 传播策略 ........................................................... 43 4.3.1 思想上对中西和合策略进行哲学延伸 ................................ 43 4.3.2 政治上以尊王为条件扫清言论障碍 .................................. 46 4.3.3 内容上极力世俗化以吸引更多读者 .................................. 46 4.3.4 策略上采用期刊二次传播的方式 .................................... 47 第五章《益闻录》之自然科学知识传播 .................................. 50 5.1 地理学知识的传播 ................................................... 50 5.1.1 中国地理部分:古地理学研究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 .................... 50 5.1.2 世界地理部分:较早接触西方近代地理学中的人地关系问题 ............ 51 4.1.3 地理图史部分:首次在期刊上完整刊载中国各省行政区划地图 .......... 54 5.2 物理学知识的传播 .................................................. 56 5.2.1 物理学基础知识部分:系统却保守 .................................. 56 5.2.2 西方近代科技发明部分:翔实且先进 ................................ 58 5.2.3 创新之处:关注“科学试验” ...................................... 59 5.3 工程技术知识的传播 ................................................. 59 5.3.1 首次记载使用农业机械耕作 ........................................ 59 5.3.2 较早报道我国第一艘潜艇制造 ...................................... 59 5.4 天文学知识的传播 ................................................... 60 5.4.1 教科书式的系统译介天文学理论知识 ................................ 60 5.4.2 科学解析天文现象,不言“天”与“神” ............................ 62 第六章《益闻录》之社会科学知识传播 .................................. 63 6.1 较早报道集邮价值 ................................................... 63 6.2 宣传男女平权 ....................................................... 64 6.3 传播广告经营理念 ................................................... 65 6.3.1 贸易商情信息 .................................................... 66 6.3.2 书刊广告 ........................................................ 67 6.4 教会教育传播 ....................................................... 69 结论及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72 参考文献 ......................................................... 76 附录李杕著作汇总 .................................................. 81 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83 致 谢 ......................................................... 84 摘 要 为勾勒晚清教会期刊演化轨迹提供文献支持,调阅了 1879 — 1898 年间 950 期一手文献资料,运用文献考证与传播学内容分析法,对天主教机关刊物《益闻录》的媒介组织形态、传者、编辑传播策略以及科学传播内容包括自然科学知识与社会科学知识作了系统分析,并运用把关人理论探讨传者对该刊的把关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益闻录》是天主教在华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期刊,以传教为宗旨。除传播宗教内容外,其中还囊括了大量的科学与新闻时事内容。主编者李杕一生著作 60 多部,创办了 3 种天主教期刊,是忠实的天主教传教者与护教者。他不仅是中国天主教第一报人,同时也是传教士期刊中第一位中士主编者。在他的把关下,《益闻录》在编辑传播策略上呈现出了特殊性:采用 墨点标明句读的方法; 综合运用消息、通讯、评论等多种新闻体裁;坚持删其烦录其要的新闻编辑原则;在思想上对 中西和合策略进行哲学延伸; 政治上以尊王为条件扫清言论障碍;内容上极力世俗化以及通过期刊二次传播来吸引更多读者。在传播内容上,不仅首次在期刊上刊载中国各行政区划的地图;首次提到了青海湖的面积及边界;首次记载农业机械耕作一事;还较早报道我国第一艘潜艇制造 , 同时也是最早报道集邮价值的期刊之一,在期刊传播方面具有先见性。介绍天文学知识时,将科学与神学分清,呈现出其在自然科学知识传播中的特殊性。研究结论认为:《益闻录》填补了天主教在华中文传播的历史空白,在扩展天主教社会影响方面有着不可泯灭的历史作用。李杕在天主教中的特殊地位及其中士加西士的特殊身份又赋予《益闻录》中西结合更典型的传播特性。它传播系统的自然科学知识,又能秉着客观科学的态度,在自然科学传播史上具有特殊意义。该刊 是第一部由中士独立主编的宗教刊物,在宗教史与中国新闻事业史上具有开创性。 关键词 《益闻录》 ( 1879 — 1898 ) ,李杕( 1840 — 1911 ),把关人, 编辑传播策略, 新闻史, 期刊传播史 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科研论文: 孙潇,姚远,卫玲 . 《益闻录》及其自然科学知识传播 .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 1 ): 172-176. 孙潇,卫玲 . 《益闻录》编辑传播策略初探 .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 6 ): 60-65. 参著和参译: 王小龙 . 依法理财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 . 陕西出版集团•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9 年 11 月编审第 15 章至 19 章,约 39 万字 科研项目: 参与国家社科基金“晚清民初期刊演化与科学传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07XXW004 ),承担第十章李杕与三刊之科学知识传播中的第一节李杕与《益闻录》之科学知识传播的撰写工作,约 35 000 字 参与陕西省科技厅自科基金“陕西科技志—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FZ10124 )” , 撰写生物部分,目前,已成稿 25000 字 参与陕西省教育厅社科基金“晚清民初期刊演化与经济理念传播研究” 学术交流: 2010 年 9 月,论文《〈益闻录〉编辑传播策略研究》入选“陕西省高等学校学报研究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交流会” 致 谢 三年,岁月的年轮一转而过。 三年中,经历了众多的人与事,积聚了人情也积淀了智慧。如今,站在毕业的门槛上,回首往昔,奋斗和辛劳将成为丝丝记忆,而甜美与欢笑也终会尘埃落定。可是,不管岁月如何流逝,总有那么一种人,却会随着时间精雕细琢在你的脑海。那是一种不可磨灭的印记,将伴随着我的成长越来越清晰。此刻,我只想用尽自己的语言来感谢他们。 世界上有这么一种人,他们知识渊博,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他们是严父,总是严格要求论文的每一个细节,直至标点。他们要求每篇论文至少要修改 6 遍,从不允许一个错别字的出现。他们总是强调“的、得、地”要区分,他们一直在讲述一支蓝笔和一直红笔的故事。他们把知识留下,把精彩送于别人。他们也是慈母,他们喜欢叫我们孩子。他们说,孩子,要努力学习;孩子,要注意身体;来孩子,多吃肉,长身体呢; 孩子,年纪不小了,该交朋友了;孩子,工作找的怎样,恩,没事,慢慢来。他们的关心总是从学习深入到生活,他们会说,女孩子要化化淡妆,打扮的漂漂亮亮的。他们好比朋友,会跟你探讨这个季节的流行风尚,会传授你私密的系丝巾的方法。除了知识,他们还授予了我做人的道理。我们从来不用尊敬来形容他们,我们只会说“我亲爱的姚远老师、卫玲老师”。感谢他们,是他们用生命的火炬,开启我幼稚的灵魂。 世界上还有那么一种人,他们卑微如青苔,庄严如晨曦。他们构筑了一个叫港湾的地方,含辛茹苦,无私哺育。他们总是急切的盼望你成长,然后又不舍的为你收拾行囊,看着你离港的背影,他们强忍欢笑,转过身,泪流满目。他们总是大声的呵斥你,丝毫不留情面,却又总是在你最困顿、迷惘甚至折断翅膀的时候给以最温暖的怀抱。每个星期,他们都会问,回家不?每个月,他们都会说,钱还够么?他们给你打电话,嘘寒问暖,唠叨个没完。你打给他们,他们就会说,没事就别打了,电话费贵!他们总觉得你还小,总是爱担心,总是在焦虑。他们就是父母。感谢他们,赋予我生命,抚育我成长。 有这么一种人,他们很特别。你叫他们师姐、师兄或师妹。你们一级一级传授论文写作的诀窍,认真探讨严谨的学术。你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学习乐趣。你们在规定的时间一周见一次面,一起上课,一起吃饭,还要一起分享一周以来发生的新鲜事。你们就像个大家庭,年长的、年轻的,理科的、文科的,五花八门,七嘴八舌,无比快乐。感谢你们,给予我生平一番别有滋味的经历。 还有那么一种人,他们或成熟、或优雅、或率性或纯真。他们像是左右手,总是伴你左右,与你一起走过缤纷时代,一起分享喜悦与哀乐。他们给予你关照与宽容,如同坚实的臂膀。感谢身边所有的朋友,艰难的日子,有你们陪我度过。 最后,还要感谢曾经教育和帮助过我的所有老师。衷心地感谢为评阅本论文而付出宝贵时间和辛勤劳动的专家和教授们!
个人分类: 弟子学位论文|3083 次阅读|1 个评论
近看圣心大教堂
热度 5 陈安博士 2011-5-2 23:30
近看圣心大教堂
  天主教里有“封圣”的传统,谁谁对教会的贡献大,就在他去世多年之后给个“圣”的称号,当然,“圣”是我们翻译过来的,不过似乎和原词相比,也挺贴切,关键问题在于非但意义贴切,连读音都很贴切。   事实上,除了对教会的贡献,这些“圣”们有些对民众也有贡献,比如捐一所医院,或者学校什么的,也所以,我们可以看到香港的很多小学的名称明显带有教会痕迹,不光小学,那所大学不叫“香港浸会大学”嘛,也是教会的一个分支流派捐赠的。   在欧洲,这样的情况更是多见,我们在巴黎除了圣母院之外,还去了圣心大教堂,规模虽然不大,可是坐落在一座小山上,可以俯瞰巴黎胜景,也算是比较特别了。   第一张是从侧面看教堂,很宏伟。   正面的教堂显得有点呆板,似乎不如侧面看风格更立体一些。总觉得似乎教堂想一下子告诉大家很多东西,但是又没找到重点。   教堂的顶不是常见的哥特风格,而是圆顶的巴罗克风格,我原来一直以为这是伊斯兰的主基调,后来发现其实不是。   教堂因为在山上的缘故,所以有多级平台,最大的一级平台就在第一段台阶下面。好像更加显乱了。   下面这张是从教堂所在的山头向下看。
个人分类: 新西游记|8919 次阅读|9 个评论
[转载]转载:裹屍布上沒有口袋~~~查克‧費尼~~~了不起的人
rosyray 2011-3-17 08:50
他出生在新澤西州一個愛爾蘭裔天主教平民家庭,是一個虔誠的基督 徒。他今年 76 歲 ,和妻子居住在美國舊金山的一套一居室的出租屋里。他從來沒有穿過名牌衣服, 眼鏡破舊不堪,佩戴的手錶也是從地攤上買來的。他不愛美食,最喜歡的是價格低廉的烤奶酪和蕃茄 三明治。他沒有自己的小汽車,外出通常都是乘坐公共汽車。他用的公文包是個布袋。另外,如果你 和他一起到小酒館坐坐,他一定會仔細核對帳單:如果你住在他家裡,睡覺前他一定提醒你把燈關 了。 你一定很奇怪,一個貧窮而吝嗇的美國老頭有什麼好 說 的? 就讓我們看看他都做了哪些事吧: 他曾為康乃爾大學捐了 5.88 億美元,為加州大學捐了 1.25 億美 元,為史丹福大學捐了 6000 萬美元。 他曾投入 10 億美元,為改造、新建愛爾蘭的 7 所大學和北愛爾蘭的 2 所大學。 他曾設立 “ 微笑行動 ” 慈善基金,為發展中國家的腭裂兒童做手術提供 醫療 费 用。 他曾為控制非洲的瘟疫和疾病投入巨額資金 ..... 迄今為止,他已經捐出 40 億美元,還有 40 億美元等待捐獻。 他就是對己吝嗇對人大方, 喜歡掙錢卻又不喜歡擁有錢的 查 克 . 費尼 。 查 克 . 費尼行事低調,是那種刻意匿名的 “ 冊。基金會的名字沒有使用 查 克 · 費尼或與他相關的人的名字, 他甚至要求基金會的員工不告訴家人自己在哪里工作。根據他的苛刻要求,接受捐贈的機構甚至不能 為他放置一塊銘牌。捐贈的受益者大多不知道資金的來源,知情者必 须 簽 訂保密協議:若向外界透露 有關消息,資助將停止。 直到 1997 年, 查 克 · 費尼的 “ 免 稅 購物連鎖店 ” 被法國奢侈品巨頭 伯納德 . 阿諾爾特收購,公眾才知道,費尼在該公司的股份已移交 给 “ 大西洋慈善基金會 ” ,他捐贈的數 额 竟然超過了麥克阿瑟、洛克菲勒等家族設立的鼎鼎大名的 基金會! 這麼多年,他為人低調,行善一直 留下。 他和妻子赫爾佳住在舊金山一套租來的一居室里,平時乘公共汽車、地鐵或 出租車出行。 費尼靠銷售免 稅 名牌商品累積起近百億美元的財 富,但他從不穿名牌服裝。在一些正式場合,他戴著一副破舊的眼鏡,那是他從街頭雜貨店里買來 的。 費尼的飲食十分 “ 平民化 ” 。他 說 : “ 你可以上高檔餐館,一 顿 飯吃掉 100 美元,但是,吃那種 25 美元的飯也能讓我滿意。 ” 費尼共有五個孩子,這些兒女沒有得到特 别 恩寵 和多少財 產 ,在假期時,他們需要到賓館、飯店和超級市場打工。女兒十幾 歲 時,有一段時間曾與好 朋友一起打了不少長途電話。父親收到長長的話費帳單後,立刻切斷了自家的電話,並貼出了一張本 市地圖,上面標有附近地區的公用電話。接著,他還將帳單送到那女孩的父親那裡。女兒當時覺得很 尷 尬,但她後來覺得父親這樣做很正確。 對於費尼 有口袋 ” 。
1914 次阅读|0 个评论
《益闻录》与其物理学知识传播
热度 1 kexuechuanbo 2011-3-2 13:40
《益闻录》是 天主教主办的文理合一性半月刊。清光绪五年二月二十四日 ( 1879 年 3 月 16 日 ) 创刊于上海徐家汇。由南汇李杕 ( 问渔 ) 主编。其创刊之初系半月刊,约数月之后改为 7 日刊。光绪二十四年七月初一日 ( 1898 年 8 月 17 日 ) ,与《格致新报》合并,易名为《益闻格致汇报》,并改为半月刊 ( 一说每周两次 ) 。光绪三十三年 (1907 年 ) 改称为《时事科学汇报》。自光绪二十五年七月初四日 ( 1849 年 8 月 9 日 ) 第 100 期起,简称为《汇报》 ( Revue Pour Tous ) ,并分别出版《时事汇录》半周刊和《科学杂志》 ( 周刊 ) 。其中《科学杂志》因主要撰稿人——比利时赫时慎 (Van Hee) 回国而停刊。《汇报》在宣统三年 (1911 年 ) 停刊。 1912 年,又易名为《圣教杂志》复刊,并改为月刊 ( 今存上海图书馆 ) 。这份杂志历经数次易名改刊,前后持续半个多世纪,是教会期刊中存在时间最长的刊物。其“每号零售计钱十文,常阅者九折” ( 编辑部,《启事》,《益闻录》, 1879 , (1) :封面 ) ,主要在中国境内发行,亦远销南洋、欧美等地。国内现存最末期为第 1761 号, 1898 年 3 月出版。国家、上海、武汉大学等图书馆藏有部分原刊。戈公振《中国报学史》、《全国中文期刊联合目录》等对其简称《汇报》的时间和创刊时间均有误。史和等的《中国近代报刊名录》对此作了更正,但却误记其改名后的新刊名,也忽略了光绪三十三年 (1907 年 ) 的又一次改名。 《益闻录》所刊载的物理知识主要涉及声学 (2 篇 ) 、热力学( 23 篇)、光学( 28 篇)、形性学(力学 28 篇)、电磁学( 46 篇)五个方面。 整体上,声学、力学、光学的内容比较陈旧,多为对 17 世纪之前西方的物理学知识的译介及梳理。声学部分不完整,可以看到的仅有 2 节阐述声音传布的介质、速度、回音的产生及传播。光学包括 影的定义和生成,光的直线传播性和针孔成像 平面镜 、凹 球面镜 和凸球面镜中物和像的关系及光的折射、望远镜、显微镜、暗室照相对光的三大应用。力学的内容没有超过牛顿经典力学的范围,也没有涉及到牛顿力学的危机。 相比起来,对热力学和电磁学的介绍内容则较为先进。如蒸汽机一节,文中说到:“一千七百六十四年英国人阿亚德有所触,妙想顿开,将牛高门之法,去繁就简,精益求精,先后历五十年,汽机之巧,大非昔比”接着用大量篇幅介绍其运作原理:“有火炉一,举火燃 煤,炉上有锅,积水於其中,水沸则蒸汽贯入气管,即第二百零六图…… ”以文中记载的时间及叙述的汽机原理来看,此即是对 1764 年詹姆斯·瓦特( James Watt , 1736 — 1819 ),改良后的蒸汽机的介绍。 电磁学建立于 19 世纪,从篇数上来看这部分也是编者作为重点介绍的内容。其除了介绍电气、电磁感应等电磁学基础知识外,还着重介绍了电线、电报机、电灯等近代科技发明的工作原理,特别是对德律风的介绍:“德律风为西人巧制之一能使两人相距甚遥互言如见面创制之人名格辣项勃肋于一千八百七十六年使得此法 ”接着同样以大量篇幅叙述其工作原理并附有图解。这篇文章写于 1887 年 12 月 17 日 ,所介绍内容为 1886 年美国发明家贝尔( A .G. Bell , 1847 — 1922 )所发明的世界上第一台电话机。 力学的内容虽比较陈旧,但其中一点却值得关注,即刊载的有关形性学的部分试验: “取洗脸盆一实以水深寸许水面浮软木一小块木上置纸又取玻璃杯一须是稍大者既而引火烧纸矣其燃时将玻璃杯覆火上便见盆中之水直升杯中此何以故因近火之气被烧而稀不能抵杯外之气故杯外之气压水升杯凿凿可见……” 这是765号“试验性学法一”介绍的“乡人”对 “ 性学中有空气压物一说 ” 的试验过程。从中可看出 ,这些试验是“民间乡野用乡间工具对物理知识的验证”而并非“科学实验方法”。尽管其并没有上升到方法论的层次,属于中国本土早期的“试验”范畴,但却为后来维新派将科学方法在中国的引介和传播奠定了认识基础。
个人分类: 期刊传播史论1|4035 次阅读|4 个评论
梵蒂岡的科學院是什麼樣子的?
jiangjinsong 2010-12-3 12:10
天主教曾經在歷史上,一度與科學的關係非常緊張,但是,與人們過分誇大想像的不同,天主教與科學的關係非常複雜,並不是只有衝突。 我們可以從梵蒂岡教皇科學院的構成中看得出來,教皇科學院的許多院士非但不信天主教,而且他們的許多做法其實與天主教的基本立場完全衝突,但是,仍然不影響他們加入教皇科學院,可見當代天主教思想在許多方面也是足夠靈活和開放的。 讀過物理學家方勵之先生的《哲學是物理學的工具》一書的人,大概都會對他驚訝於教皇和天主教會的開放態度印象深刻。 事實說明,科學絕非無神論者的專利,各種宗教人士對科學同樣做出了非常出色的貢獻,在科學面前,應該放棄無神論者的偏見 。 蔣科學對這個問題研究不深,這裡貼上有關教皇科學院的介紹作為附件,供博友參考。 梵蒂岡教皇科學院簡介
个人分类: 科學宗教|6267 次阅读|3 个评论
五河洋教源流考略(提要)
caotiansheng 2010-11-30 14:51
――兼议淮河文化研究中个案(分析)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五河县是安徽省传入洋教最早的地方,至今也是洋教信徒较多、人数集中的地方。探讨五河洋教传入与传播的历程,对于我们了解外来宗教文化对淮河文化的影响,认识淮河文化的复杂性和多面性,探讨淮河文化研究中个案(分析)研究的方法论等具有一定的意义。 1.1649年,德人汤若望来五河传教,使五河成为天主教传入安徽最早的地方 1686年,比利时籍神甫卫方济到五河传教,先后接受洗礼的有数百人。1708年,五河地区的传教事务由恩安当、方惟一接替。 1720年,法国传教士芮效连来五河继续传教。清雍正、乾隆年间,各直省奉旨一再查禁天主教,五河各教堂一度遂废。 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准在各省购地建堂传教。1845年,法国耶稣会神甫接管了江南教区的传教事务。在对安徽的传教活动中,由于五河是老传教据点,所以一直是传教士关注的重要目标。 五河作为外国传教士的最早、教徒人数众多、教会势力较大的地方,一直是传教士打开安徽传教局面的据点和堡垒。太平天国的战火打断了传教士的传教进程。太平天国革命失败后,西方传教士立即对安徽采取大规模扩张行动,这一阶段行动的特点是广泛侦察、重点渗透。在渗透的过程中,一马当先的是天主教耶稣会,步步紧跟的是新教内地会。 19世纪70年代以后,五河便逐渐成为皖北的一个传教中心。1882年,五河与霍邱组成一个独立的总铎区,名为颍州府总铎区。五河县为该区的牢固基地,以五河县为中心沿淮向全省发展。1898年,五河县天主教归属南京总铎区。新中国后,五河县天主教堂划归蚌埠教区。传入五河的洋教中还有基督教新教。建国后,城乡参加基督教活动者(不含沫口、新集两地)6094人。 传教士在五河的传教方式主要有三:一是主要吸纳平民入教。二是传教时城乡并传。三是注重拉拢上层。 2.洋教在五河首传的原因: 一是清初时天主教江南教区在江南行省的原定扩大传教的目标取向。 二是自身的地理因素便于当时传教的传教活动。 三是当时的民风习俗便于传教士进入该地区传教。四是新教教义更容易为当地缺少文化的大部分社会基本群众所掌握。五河成为天主教进入安徽的始源地后,就成为安徽天主教的坚固阵地和堡垒,以后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一直占据着安徽传教中心的地位。再联想改革开放以后,蚌埠地区加入基督教两大教派教民人数的增多,又可见教会势力的影响之深、之远、之广。 3.本题研究是一个宗教历史文化的个案分析研究。笔者将本文内容与淮河文化联系起来,意在说明:任何文化是具有自身特质、核心、代表性文化的文化,又具有其它文化的程度不同的印记、烙印的复合文化,是一个地域主体文化兼容多种子文化的文化。将本文内容切入到淮河文化的流域性特质、水利文化的核心,切入到外来宗教文化对这一地区人们长久的思想影响,其意义性就更加丰富了。 第一,五河为何成为现今安徽境最早传入天主教的地方,与当时的水路交通路线便利有关。 第二,外来宗教文化的长期存在,必然蕴涵淮河文化的特质、核心和代表性文化的内容。我们从中既可以看到外来宗教文化的对淮河文化的影响、渗透,更可以看到淮河文化对外来宗教文化的部分消解、部分吸纳。 总之,本文从五河洋教源流的考察,兼议淮河文化研究的方法论意义,意在说明,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说,我们不能因淮河文化具体内容的广博性而让其淹没了淮河文化研究的主题,也就是说,淮河流域的一切文化现象,一切事物均要研究,但更重要的是要在研究中凸现淮河文化的特质、核心和代表性文化。目前,淮河文化研究似应在为淮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构成科学体系和提炼意义上着力。
个人分类: 淮河文化研究|2837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与一个天主教徒对话毛泽东
jiangjinsong 2010-7-10 13:54
蔣科學按: 這是一篇有趣的文章,值得琢磨。不知本網挺毛派與反毛派怎麼看? 原教旨主義的挺毛派應該很反對把無神論者毛澤東與天主教相提並論。當然,原教旨主義的天主教徒更不能容忍這樣做。 極端無神論者反毛派大概很高興又有了新的批毛理由了。 但是,估計也會有一些基督宗教人士稍稍緩和一點對毛反感的敵意,也可能會有一些毛派人士對基督宗教產生一點好感。 讀者,您是哪一類? 与一个天主教徒对话毛泽东 文/寒梅 换了一个工作团队。跟几个同事旷日持久的争论了近两个月,关于毛泽东。其中一位最顽固的,渐渐的,他有些怀疑自己一直以来的认为。导致他最后转变的是毛主席的一篇文章------《纪念白求恩》。把我们几次争论整理了一下,贴在下面。 同事:毛的共产主义是灾难。共产主义失败了。没有人再相信它。 我:我不这样认为。 同事:它不能继续了难道这不是最好的证明吗?中国正在经历问题。 我:中国的问题不是共产主义的问题。 同事:但中国是共产主义国家。 我:我认为我们还不是,我们是共产党执政的国家,他们有共产主义信仰。 同事:这是我对毛和共产主义不能接受的。 我:不能接受共产党员们有共产主义信仰? 同事:不能接受他们强迫所有中国人都相信共产主义。 我:我不认为存在强迫。 同事:但毛要建立共产主义国家。 我:这点我不反对。 同事:这就是强迫。他剥夺了上帝赋予人们的权利,选择的权利。 我:这种权利曾经在中国存在过吗? 同事错愕。 我:这才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不是吗?上帝赋予人的权利,在中国,对中国人来说,共产党之前也从来没有拥有过。用上帝赋予的权力去质疑中国是不公平的。 同事:没有感受过上帝的慈爱,这是中国人的不幸,我为中国人感到难过。 我:我只是在说一个事实。大部分中国人不知道上帝。 同事:这不是上帝的问题。 我:那么是谁的问题? 同事:上帝始终存在,不能因为没有发现就质疑上帝。 我:我不是在质疑上帝。但事实是中国人没有被上帝指引过,被不相信上帝的共产党指引了,被毛指引了,突然发现了完全不同于上帝说的世界,假如上帝是慈爱的,慷慨的,能不能接受中国人的发现? 同事怒:你在怀疑上帝。 我:不,我期待上帝能够接受中国。 同事:中国先要信上帝。 我:难道上帝是有选择的去保佑那些他认为好的孩子? 同事怒:这简直是疯狂!对不起,我不想再进行这个话题。 同事:你和我认识的任何一个中国人都不同。 我:因为我不反对共产主义和毛。 同事:我想是这样。 我:我有什么理由反对呢?毛和共产党给中国带来的是进步。 同事:毛让自己成为最大的独裁者,不是吗?没有人可以反对他。 我:为什么要反对他?我并不认为毛是独裁者。 同事:没有为什么,他必须可以被反对。他拥有最大的权力,他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他如果疯狂,世界就是灾难! 中国发生的一切证明他就是疯狂的。(同事声调越提越高) 我:别激动。。。。我并不反对你说的一切。反对,容易做到。但反对能不能起到作用才是重要的,不是吗?布什总统要打仗,选民们谁能阻拦?伊拉克战争的结果,现在不是每个人都在承担着吗? 同事:布什是我们选出来的总统,我们必须相信他支持他。 我:如果这是理由,毛不是被纸的选票选出来的,而是中国人用生命的选票选出来的。 同事愣住,片刻:但这也不是他可以拥有最大权利的理由。 我:什么才可以是理由?我不否认毛拥有最大的权力。美国权力最大的是谁?是总统吗?不是,对吗?比较,应该是相同职位的比较才合理,不是吗? 同事:我不能同意你说的。 我:总统的决定,和总裁的决定,哪个对你影响大? 是总裁,不是吗?在中国,我是说毛的时代,总裁和你都是为国家服务。 同事:这简直不可思议。我,根本反对中国那样的方式。 我:中国为什么会选择那样的方式? 同事:毛拥有最大的权力而不被监督是不能接受的。 我:假如中国人不反对呢? 同事:什么? 我:你可以反对上帝吗? 同事:上帝啊,你在说什么? 我:我在说毛为什么得到中国人信任。 同事:你在告诉我毛在中国是上帝?这完全是疯狂。 我:对于中国受压迫的人来说,是这样。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国的时候,上帝的声音也在中国传播,但中国人选择了毛。我相信上帝是慷慨的。 同事:中国人把毛当作上帝是。。。。完全不能接受的。 我:对于中国人来说毛可能比上帝更具体。 同事怒:这是罪恶。 我:你不能要求不知道上帝的也按照上帝旨意去做。 同事:没有找到上帝的指引,这是中国人灾难。 我:我们的灾难100多年前就开始了,上帝来到中国的时候。 同事:什么?! 我:100多年前,上帝的确曾经派使者到过中国,传播文明和上帝的声音,但是非常不幸,中国人还没有感受到上帝之前,首先面对了武器和抢夺。当然你们仍然把这一切归罪于中国人。中国人的苦难过去100多年就没停止过,直到毛的出现。中国人选择了毛,用追随和牺牲。 同事:但这不是上帝的选择。 我:中国人需要上帝的时候,上帝在哪儿? 同事愤怒+震惊:上帝啊!我不敢相信你提出这样的问题! 同事:我可以理解毛在中国人心里有不可取代的位置。但是,他应该把自己置于监督之下。 我:我不反对。让我问一个问题,总统,大法官,和美国所有的政治家们,可不可以是没有信仰的人? 同事:不可以。 我:只要总统坚信上帝,你就不会认为他会作出违背上帝旨意,或者道德愿望的事情? 同事:基本来说,是这样。 我:那么,宗教信仰是高于一切的,不是吗? 同事:这是毫无疑问的。 我:美国所有政治的一切,包括对总统的监督,都是处在宗教信仰之下,没有什么可以超越上帝的,不是吗? 同事:是的。 我:国家所遵从的宗教信仰是不能和选民的宗教信仰冲突的,对吗? 同事:这是必须的。 我:毛政权成立时,中国基本是个没有统一信仰的国家。 同事惊讶:什么? 我:让中国人拥有信仰,这是毛进行的艰苦的努力,他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直到今天,他仍然接受着指责。毛政权刚成立的时候,大部分中国人脑子里,既没有上帝,也没有准确理解的共产主义。 同事:我的上帝! 我:你也震惊,不是吗?那就是中国的现实。请坦率告诉我,你,我想是整个西方看我们,中国人没有信仰是灾难,有了信仰不信上帝也是灾难,对吗? 同事沉默不语。 我:我不认为毛是拒绝监督的。 但比监督更重要的是一个国家或者人必须是有信仰的,不是吗? 同事点头:是的。 我:我也希望毛建立政权的时候建立了美国这样的三权分立,但是,毛面对着几乎是废墟的国家,大部分人不仅不知道信仰,而且还是文盲。唯一能领导中国人做事情的只有毛领导的共产党,你觉着那种情况,三权分立怎么建立? 同事:难以想象(那种情况)。 我:是的。不知道上帝就不知道上帝赋予的权力。批评毛让中国人民信仰共产主义这不公平,毛带给中国巨大进步之一,就是他告诉中国人信仰是多么的重要?毛很伟大,当大部分中国人都象上帝一样敬仰他时,他并没有把众人的敬仰变成宗教,而是鼓励大家把共产主义作为信仰,用科学的方法去看世界。 同事惊讶。 我:当然毛并不排斥,他建立了三种互相监督,在共产主义信仰之下,以适合中国的方式。 同事:我很感兴趣。 我:他让每个城市的单位,农村的村庄都有两套一样组成的领导团队。比如一个工厂,有厂长就要有书记,农村有村长,就要有村支书,两个并行的领导不能是同一个人,这是两种相互之间的监督。还有第三种权力是监督这两个的,就是人民可以监督领导的权力。这一切的前提就是,共产主义信仰下,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同事:但是毛的权力?谁来监督他? 我:问得好。你觉着一个国家,可以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经常更替吗? 同事:不!那是灾难。 我:毛一直面对这个问题。他要坚持社会主义,我也认为社会主义适合中国,在这一点上,毛是独裁的,但是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 同事:我不认为我会认同,但你说的也许有道理。 同事:我不反对毛也许做了对中国人民有好处的事情。但是如果仅仅从得到的好处去判断,这同样是疯狂的。 我:我可以赞同。制度的公平和合理更重要。我认为如果这样说,你应该更认同毛的做法。他在建立一个公平的社会。 同事:这是我要说的另外一个问题,毛剥夺中国人的自由。 我:自由是相对于制度下的,不是吗? 同事:不,自由是每个人都应该拥有的,没有任何制度或个人可以限制人的自由。 我:是这样吗?如果是40年前,我们今天这样谈论,FBI要来找我们麻烦了----办公室里不能摆放或谈论任何关于共产主义的东西。这条法律好象现在还没被废除? 同事错愕。 我:我们可以选择下午一点上班吗?我们可以不跟老板请假离开吗?我们可不可以抛弃团队精神?我们在办公室没有自由,不是吗?当然多长时间去喝一杯咖啡,或者多少分钟休息一下,我们只有这样的自由,制度下的自由,不是吗? 同事:我不反对。但我的中国朋友告诉我,毛的时代,中国人连这种自由都被剥夺了。必须穿一样的衣服,唱一样的歌曲,只能听毛的话,绝对的服从。我的朋友经历过毛的时代。 我:我没有这种幸运,没有经历毛的时代,的确很疯狂。我也反对这样。我不反对统一的规则秩序和纪律,我支持规则秩序和纪律之下的自由,但我反对绝对的自由。我认为毛的时代,做到了统一的规则秩序和纪律,但是忽略了这之下的放松。毛说过,既要统一意志,又要个人心情舒畅,显然没有这样做好。我反对没有做好,但我不反对毛。 同事:毛曾经说过这样的话? 我:是的。毛也曾经说过,小孩就要玩,释放天性,不要被束缚。 同事:不!很难相信这是毛说的。 我:毛有巨大的同情和宽容,他不愿意被压迫,也不愿意看到任何不公平的压迫,包括父母压制孩子。 同事:我很难相信毛是这样的。那么他为什么强迫全国都一样? 我:我不认为那是毛做的。要了解这些,必须了解中国文化。告诉我,如果工作中感觉被压制,会是总裁吗?不是,对吗?很多时候是直接上级。看,美国和中国并没有不同。任何政策和工作,最高的领导和属下人员之间,总是有其他的人存在,共产党叫做干部。 同事:你是说,是执行毛的政策的人,造成了那一切? 我:我认为是的。 同事:但是毛有责任。 我:当然。但我不首先指责毛。我认为中国需要改造文化,尤其官场文化。毛做了努力,他对干部很严厉,他迫使共产党员只能在共产主义信仰下无私的工作。但这也导致毛之后,首先反对毛的,不是普通人民,而是毛的干部。 同事:令人吃惊。 同事:你怎么看毛时代的贫困? 我:毛时代有什么理由富有吗? 同事笑:我怎么没想到? 我:如果毛时代是让中国由富变穷,这是毛的问题。但中国本来什么都没有,甚至是负数,是毛把中国变成的正数,我对毛没有任何怨言。 同事:毛为什么限制农民离开土地? 我:我理解是为了保障。中国工业不发达,不能提供足够的就业。中国农民最多,很少受到教育,毛一直在努力改变他们,投入很多。我相信你听到过毛时代正面的? 同事:当然,教育和医疗都是免费的。 但是毛建立了一党执政。这是我们不能接受的。 我:我也不能接受。但我到了美国后,我理解了。 同事惊讶:抱歉,你在说什么? 我:告诉我,民主党和共和党有什么不同吗? 同事:似乎没有。 我:民主党员和共和党员宗教信仰有什么不同? 同事:确切说,也没有。 我:民主党和共和党员中有共产主义者吗? 同事: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我:这就是我的理解。执政的,无论几个政党,他们必须是宗教信仰没有冲突。 同事:是的。 我:或者美国政治制度本身,就限制了其他宗教信仰的人从政,对吗? 同事:不,我们是宗教信仰自由的。 我:你为什么不能接受共产主义? 同事:因为共产主义是疯狂的。 我:不管它是什么,你的确是不能接受。大部分美国人也不能接受。 同事:是事实。 我:中国的一党执政有什么难理解的呢?当然是统一信仰的人组成的团队才可以管理好国家。 同事:但美国人拥有的民主权利,中国人没有。 我:我同意。可以选择总统,可以批评总统。但可以批评总裁吗?对美国人来说,选民主还是共和有什么区别呢?毛时期的中国人可以给单位领导提意见而不用担心失去工作。我们可以给总裁提意见吗?美国政府工作人员不是有条法律,不能反对攻击上级吗?民主权利呢? 同事:但毛限制了人民选择的权利,让中国只能成为共产主义国家。 我:确切说,是社会主义。那是中国人民通过牺牲的选择。 同事:我可以理解是人民选择了毛,但不能因为人民选择了一次,毛就剥夺了他们第二次的选择。 我:毛并没有剥夺。那么你能告诉我印第安人在哪里? 如果国家的制度可以多次选择,原来在美国的印第安人呢?他们选择的权利呢? 美国为什么只能成为今天这样子?为什么不能选择回到印地安土著? 同事:我们是被上帝保佑的土地,事实证明我们的选择是对的,是制度最好的国家。 我:但原来这片土地上的人呢?因为不是上帝挑选的孩子,他们现在只能生活在保护区,不是吗?可以给他们第二次选择吗?当然这不是好的比喻,我只是想说,一个国家制度的选择,往往很长时间内,只能选择一次。毛要建立的是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中国人的选择。 同事:简直是疯狂的比喻。 同事:不管怎么说,选举是民主的,相对于毛的共产主义。 我:我认为监督最重要。选票不是监督。 同事楞。 我:你投票选出的议员,你知道谁在他的工资支票上签字吗?你不知道。 同事: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我:因为你相信你们的制度是完美的。你可以投票选出总统,选出议员,你为你拥有的权力高兴,我也会的。但是,你有投票的权利,却没有参与总统或者议员决策的权利,汽油涨价了,你可以自由去游行抗议,如果被抗议者只在乎他自己的利益,会因为你的抗议改变吗?不会。我们每天生活在无数的规则中,我们只有服从才能生活工作少些麻烦,所有这些规则,哪些是选民可以参与制定的?毛的主张之一, 就是让人民有参与制定规则的权利,尽管他没有制定选举制度。 同事沉默,想了一会儿:毛的时代,中国人是自由的吗? 我:用美国的标准来衡量,不是。不仅没有自由,也没有民主。 同事:你是说,还有另外的标准? 我:是的。确切说不是标准,是感觉。 自由是感觉,幸福也是感觉,不是吗? 同事:我想我不得不同意。 我:团队让我们必须服从统一规则和行动,但我们仍然觉着很自由,是吗? 同事:是的。 我:因为团队精神让我们更有效的工作,反过来保障了我们。美国人服从规则很难吗? 同事:根据情况。 我: 规则和纪律,在毛之前中国人对这些是陌生的。毛的共产主义运动让中国人知道了有组织和纪律要服从。 同事:你曾经告诉我,中国人以前就喜欢集体的诉求? 我:是的。因为个体总是脆弱的。从前的联盟会因为某个共同认知临时团结在一起,而不是被上帝或者某种精神信仰感召,直到毛的共产主义出现。毛告诉中国人,首先是信仰,然后才是自由。 同事:共产主义下的自由? 我:是的。 同事:难以置信。 我:哪里的自由不是相对的呢?自由是永远的、毫无条件的第一位吗?你可以接受藐视上帝的自由吗? 同事:不。 我:你认为纽约街头的乞讨者,他们是需要自由呢?还是更需要一块三明治? 同事:当然是三明治。 我:对流浪汉演说自由,很可笑,是吗?他们已经自由的无家可归了。 同事:当然。 我:所以你认为自由很重要的时候,别人可能并不认为这样。 同事:请解释。 我:毛政权之前,在中国农村,绝大多数人自由的象野草一样生存,自生自灭。国家什么都不能提供给他们,什么都没有。 同事:上帝! 我:共产党政权的建立,很快让这个国家有了秩序,让每个人都知道还有国家和政府可以依靠,给他们提供帮助和保障。当然,也让中国人知道了服从政策和纪律。你觉着这个阶段,是自由重要? 还是服从管理重要? 同事:我有些理解了。 我:毛试图建立一个制度,保证每个人都有饭吃,让每个人都不为明天担心。 同事:你知道我为什么反对共产主义吗? 平衡,自由。 我:我理解。问你一个问题:你认为美国那些大财阀们愿意跟你平分财富吗? 同事:当然他们不会愿意。 我:那么你愿意跟美国的穷人分享财富吗?当然也不会,但你期待更富,这算不算要求向上的平等呢?我是说,很少有向下要求的平等。平衡自由是相对的。想象毛刚建国时,他面对少部分人很富,大多数很穷。 同事:他需要重新分配? 我:这正是毛做的。共产党的确拿走了少部分人的财产,但没有私吞,而是为了全体人民,可以理解吗? 同事:但我疑问的是那以后。人应该是自由的,发展也应该是自由的。 我:中国刚刚从完全自由过来,如果仅仅是从富人那里拿走财富简单分一下,一切还和从前一样,和强盗分赃有什么不同吗?毛的重新分配不是让每个人平均分享富人的财富,而是为了建立一种秩序和保障。如果不这样去理解毛和共产党,就会得出相反的结论。确实有人认为毛和共产党是强盗。 同事沉默。 我:很少一点钱,要做很多的事情,人的自由就会置于集中管理之下。每个进步都会付出代价。我认为这是毛时代有些人感觉没有自由的原因,这样的感觉很自私,不是吗?秩序建立就是限制自由。 同事思考。 我:当然,对被拿走财富的富人来说,也许是不公平的。但旧的中国,大多数人一无所有,连国家的制度和保障都看不到,这是更大的不公平,那些富人们难道不是问题的一部分吗?我相信,如果这样的事情发生在今天的美国,美国人也会起来革命的。 同事犹豫着:...是的。 你告诉我一些我从来没听到过的。 同事:你怎么看毛毁灭了中国文化。 我:我不这样认为。毛其实是创造了新的文化,当然也确实是消灭了一些旧的文化。比如,共产党中国之前,中国农村有的地方如果一个寡妇恋爱了,她就可以被同族的人商量一下,绑上石头,沉到水塘里淹死。 同事惊呼:上帝啊,这不是真的。 我:但这在那时候是可以被接受的。没有法律可以惩罚寡妇的族人。 中国共产党之前,中国的妇女是没有地位的。 同事:什么?! 我:如果我出生在那时候,我不会有机会读书,我不能自由恋爱,我可能17岁就要嫁给我不认识的男人,嫁人前我要听父亲的,嫁人后要听丈夫的,总之,我要听男人的。我完全不知道我是谁。 同事的眼睛越睁越大:上帝啊,你说得这是真的? 我:文化,在共产党中国之前,对大多数人来说太奢侈了。旧的中国,大部分中国的农民没有土地,没有饭吃,他们是文盲。他们不懂得什么是权利,他们习惯了在最底层生活,见到当官的就害怕,觉着自己象蝼蚁一样低贱,他们遭遇苦难就只认为上辈子做了错事,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自己还有权利改变什么。他们不知道上帝,他们连自己是谁都不知道,更令人悲伤的是他们接受这样的命运。 同事:上帝啊! 我:是的。那个时候,父母可以卖掉儿女。 同事眼睛瞪成了铃铛:你说什么? 我:我在告诉你一段历史,毛就是在那样的环境下,唤醒了穷人的意识,他们从毛那里知道了自己也有改变命运的权力,就是斗争。毛就是有这样大批的人追随牺牲才取得了政权。毛让他们知道了他们是国家的主人,毛给整个国家找回了尊严。 同事:你告诉了我一个从来没听说过的中国。 我:中国穷人多,很多。毛解放了他们。毛确实强调文化的舞台让给普通的劳动者,就是那些被解放的穷人们,社会地位总是和文化地位联系在一起的,不是吗? 同事点头:是的。 我:这也许导致看不上劳动者文化的人,或者只喜欢传统文化的人,对毛不满。 同事:我认为我可以接受毛做的。 我:了解毛,必须要了解毛之前的中国。毛之前中国人没有多少科学知识,很多求神问卦的迷信,被毛取消了。 同事:你认为这是强迫吗? 我:也许是。但是中国需要进步,不是吗?毛给中国社会带来的进步是巨大的,他让中国人改变了。旧的中国,大多数人麻木的生存,不知道法律,规则,纪律这样现代文明的东西,毛把这些带给了中国人。 同事:但是毛让中国人都信共产主义。 我:没有人为中国人解释过自然的世界,或者我是谁。中国人只有用迷信,神话传说,生死轮回来解释世界。毛把中国社会带到一个新的境界,给中国人解释世界,鼓励去科学的看。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 同事沉思。 我:当然我也希望当初给中国人指引的是上帝而不是毛。但是上帝把这个机会推倒了毛面前。其实,如果忘掉了是否信上帝,毛对世界的解释和上帝没有不同。 同事:毛是怎么解释的? 我:比如对你来说,上帝是什么?是谁?在哪儿? 同事:上帝可能不是一个人,或许他只是超力量,他创造这个世界,以某种力量控制这个世界,让我们以这样的方式生存。 我:毛是这样解释的,他没有说那种超力量是上帝,他说那是未知的,但相信存在着规律,可以去探索。无论是信仰上帝,还是毛说的,我们都同意探索未知,或者上帝的力量,不是吗?因为上帝有时候会让我们遭受苦难,如果对未知的规律,或者上帝的力量了解的越多,我们越能尊重上帝,减少伤害,也更能体现上帝的怜悯,不是吗? 同事:听起来这很有道理。所以说,毛并不反对上帝。 我:请忘掉毛是不是反对上帝,毛是尊重上帝创造的这一切的,当然他是换了一个角度。 同事:我有些理解了。毛也解释世界。 我:是的。上帝让我们信他,告诉我们我是谁,世界为什么这样的时候,也在规定着我们在他的指引下思考,不是吗? 同事:当然。 我:上帝给我们带来智慧,让我们有知道的权利,不是吗? 同事:是的。 我:毛把共产主义信仰带给中国,但是并没有把这个信仰作为上帝,而是毛非常注意启发人们的智慧,让人民科学地认识世界,自然的和社会的。你如果看毛的文章,他很多在谈论这些。 同事:但毛认为只有创立了共产主义的马克思是科学的? 我:不,任何针对自然世界的科学研究,毛都认可。针对社会科学的,毛的确认为马克思更科学。 同事:这是问题。 我:是的,这是问题。也是西方和中国冲突的根本原因之一,我认为。 同事:我似乎看到了问题。但你描述的毛,也让我看到了不同以前的地方。 同事:我仍然觉着不可思议,你在美国接受了教育,但不反对中国一党执政。 我:我觉着我要感谢美国。 同事:什么? 我:让我从新的角度认识了毛。 同事:不可思议。 我:西方很多人一直认为共产党什么都不信,一群逃出笼子的恶魔。 同事有些尴尬:也许。 我:但毛是有着纯粹和坚定信仰的人。 你也许想不到,毛对共产党的要求,他带给中国人民的思想,认识,和上帝对我们的期待差不多。 同事吃惊。 我:说到信仰,毛做了一件了不起的贡献。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群象清教徒一样的人,中国共产党员。 同事:我没理解错吗?共产党是宗教组织? 我:他们不是,但是毛对共产党的要求和约束,我认为近似于宗教。 同事:你这么说,我觉着我比较容易理解。 我:共产党不是宗教。它的目的不是去宣传它的教义。 同事:它的目的是什么? 我:为人民服务。中国很贫穷,要建设社会主义,毛认为只有像清教徒一样有坚定信仰无私的共产党领导人民去努力,才可能完成。 同事惊诧:什么?!这太荒谬。每个人都有个人需求。 我:你觉着上帝的使者可以把个人需求置于上帝之上吗? 同事:当然不能。 我:这是毛要求党员做到的。不能把共产党员想象成普通人。他们必须忘掉一切为了个人的东西。上帝是怎么要求他的教徒的?不能有欲望,不能在乎衣食,不能抱怨,不能有违背上帝旨意的自由,不能贪图享受,如果受到惩罚,也必须漠视肉体的痛苦。这也正是毛对党员要求的。 同事:上帝啊,如果党员能这样做到,我想我也会向他们致敬。 我:毛时代的党员就是这么去做的。 同事:但我不相信人可以完全做到无私,只有上帝的使者们。 我:毛时代的共产党员们,甚至一些普通人,如果不看他们的信仰是共产主义,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奉献精神,很象上帝的使者。 同事:我很难把这些和毛联系起来。太不可思议了。 我:上帝的使者可以通过传播上帝的爱得到满足。毛对幸福的解释,也是这样,超越了物质,纯粹精神的满足。 同事:我不能相信这是毛。 我:我为什么是在美国重新认识了毛?来美国前,我认为美国是个自由世界。但我到了美国之后才发现美国是个宗教信仰至上的国家。美国人民坚信这片土地是被上帝挑选的,美国人民是首先被上帝挑选的宠儿。为此美国人民自傲骄傲,热爱这个国家。尤其是我看到那些徒步行走的传教者们,穿着朴素简单,吃最简单的食物,他们眼睛里是真诚朴素坚定的,他们让我想起了中国老电影里的共产党员。中国原来也有这样的一群人,忘我,无私,为了信仰可以承受一切苦难,可以献出生命。不同的是,美国的传教者们是在上帝的指引下,而中国的共产党员们是在共产主义信仰下,更具体地说,在毛的指引下。 同事:我想我有点被感动,如果这一切是真的。这不是我原来印象中的毛。 我:毛的确令人不可思议。上帝可以让我们去感觉幸福,但不能带来幸福。我们可以感谢上帝带给我们的世界,但上帝不能帮我们改变世界,一切要靠我们自己。知道吗?毛也告诉中国人类似的话。 同事:难以置信。 我:你能告诉我,在你心中,上帝,父母,谁是你绝对服从的? 同事:你知道我是虔诚、保守的天主教徒。 我:中国的传统文化血缘最重要。上帝是怎么说的?即使我们都进了天堂,不管是父母还是兄弟,谁和谁都不认识了,都是上帝的孩子,都在上帝那里喜乐着,不是吗?中国人从来没有这样的概念,我们相信轮回,这辈子和上辈子都有关系。你知道吗?是毛,让中国人知道了,还有可以超越自己身边一切去相信的东西,信仰。 同事:不可思议! 我:上帝说人不能懒惰,要勤劳。毛告诉中国人劳动光荣。中国社会从来没有到达过这样一个阶段,每个人即有信仰,也自觉服从共同遵守的规则,中国人也从来没被指引我们的主,天上的父让我有拥有这样的权利,但是毛让中国人意识到自己斗争的权利。毛从来不强迫人接受他,他总是在讲道理。如果我告诉你,毛讲得很多道理其实是在强调一个人应该怎么去做才有意义,才幸福高尚,如果每个人都按照毛说的去做,其实和上帝要求我们做的没有太大差别,你相信吗? 同事:我在挣扎,我不能接受毛在中国人心里可能是上帝的角色。。。但也许这更接近事实。 我:毛不是上帝。我只是说,在中国人找不到上帝指引的时候,毛传递了几乎相同的精神。毛非常懂得信仰的作用,让人不被眼前利益困扰。我想要回答你的问题,为什么我不反对毛建立的一党执政,如果这个党是坚定信仰下一群一点私心都没有的人,会产生腐败吗? 同事:我不知道。我想可能性会降低很多。但怎么保证会有这样一群人? 我:毛要求党员们必须是坚定的信仰者,有清教徒一样的朴素和献身精神。 同事:我尊敬朴素和献身的人。 我:假如信仰没有了,或者追求个人利益了,一切都会改变。如果上帝的传道者们,有一天抱怨上帝没有给他们足够的个人自由,没有让他们有丰盛的食物,没有让他们过上富足的生活,让他们承受了太多的苦难,你怎么认为呢? 同事:灾难。这些人有罪恶! 我:监督,可以是不在宗教信仰下的吗? 同事:我认为不可能。谢谢。你让我重新思考毛。 同事:告诉我,你怎么看毛迫害了很多他的同志?那些残酷的东西让我觉着窒息。 我:你是说文化革命? 同事:是的,文化革命,毛的运动。 我:可以问你一个问题吗?你怎么看中世纪宗教清洗中那些教徒?宗教的历史上,死了很多人。 同事愣了一下:那是一个阶段。 我:如果同情毛运动中那些被迫害的人,你从宗教角度去看,可能感觉完全不同。对毛的文化革命,我曾经和你一样,很厌恶。让我转变的是到美国以后,确切说,是接触了基督教以后。 同事:非常有趣。请继续。 我: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早期基督教的惩罚,如果背叛了上帝,或者他的信仰,不能逃避惩罚和罪恶,甚至肉体的消灭。宗教的惩罚,比毛的运动要血腥残酷的多。 同事:那是早期。 我:是的。当你把共产党员想象成某种信仰的教徒的时候,他们就有为了信仰必须承担一切苦难的使命,苦难是他们的选择。他们不能象普通人那样向往精神自由和肉体享受,他们必须为他们的信仰和理想作出无条件的牺牲。想想那些为了宗教献身的人们,你会同情还是尊敬? 同事:我想是尊敬。 我:那些因为苦难而抱怨、怨恨上帝的呢? 同事:懦夫。 我:当我读了基督教的惩罚,再看毛,我没有不理解了,甚至觉着毛要温和的太多,你看过毛的书吗?他从来不提倡肉体消灭,而是精神改造,毛很符合现代基督的精神。 同事:你的话引起了我的兴趣。 我:我把文化革命,看作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一个阶段,那些信仰者为了真理的斗争。 同事:我不确定我能赞同,但你告诉了我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 同事:你让我对毛的宗教很感兴趣。 我:毛没有宗教。他是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者。 同事:抱歉。我正是这个意思。你让我看到我从来没听说过的,毛的一面。 我:是。我也看过一些关于毛的书,政治的,权力的,心理的,他们把毛写成暴君,权力贪恋者,心理变态。 同事:是的,所以你说的毛让我感到惊讶。 我:毛是个很哲学的人。你读过毛的书吗? 同事:没有。 我:知道白求恩吗? 同事:不知道。 我:加拿大人。毛写过一篇纪念他的文章,你不妨看看。我会email给你。 第二天一早,同事一到办公室就找到我。 同事:我只想说非常感谢你。 我惊讶:怎么回事? 同事:我昨天晚上看了你传给我的那篇文章,毛的文章,《纪念白求恩》。 我没有想到,毛会写出这样的文章。 接着同事拿出打印的纸,大声朗读了起来: Comrade Bethune's spirit, his utter devotion to others without any thought of self, was shown in his great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in his work and his great warm-heartedness towards all comrades and the people。. Every Communist must learn from him. There are not a few people who are irresponsible in their work, preferring the light and shirking the heavy, passing the burdensome tasks on to others and choosing the easy ones for themselves. At every turn they think of themselves before others. When they make some small contribution, they swell with pride and brag about it for fear that others will not know. They feel no warmth towards comrades and the people but are cold, indifferent and apathetic. 同事继续:Now we are all commemorating him, which shows how profoundly his spirit inspires everyone. We must all learn the spirit of absolute selflessness from him. With this spirit everyone can be very useful to the people. A man's ability may be great or small, but if he has this spirit, he is already noble-minded and pure, a man of moral integrity and above vulgar interests, a man who is of value to the people. 读完后,同事对我说:我很震惊。如果你不告诉我这是毛写的,如果我把里面所有共产主义或意识形态字眼去掉,如果有人在我面前朗读,我会以为我在聆听上帝宣讲。毛说的这些,和我曾经在教堂听到过的几乎完全一样。 同事伸出手来,我真得非常感谢你。你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毛,我想我开始尊敬他了。我更感谢的,我突然心变得很开阔了,我觉着整个世界的门在朝我打开,共产主义和毛已经不再是我心里的障碍,我更了解了中国,我非常高兴,我可以拥抱这些,我想就可以拥抱一切。 同事笑了,笑得非常灿烂。从我认识他以来,每次总是看到他绅士的、彬彬有礼的微笑,从来没有看到过他笑的这么彻底,像绽裂开的花。
个人分类: 口無遮攔|1909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獨女進隱修院 十年等到母成全
jiangjinsong 2010-5-4 17:21
獨女進 想到那是最後一次親密擁抱」,接著她到女兒房間發現一封信,上頭寫著「媽,我走了,很早就有這念頭,希望您成全我」。 范珍玉邊看邊哭,因為女兒進了 了 自由,放棄所有現代科技和繁華的物質享受,再也不回世俗社會,死也葬在院內,「根本像坐牢啊!」 她說,女兒活潑開朗,口才和文采都好,高中讀北一女,在美國取得新聞碩士後返台,曾在公關公司、婦女救援基金會、工研院任職,工作能力受器重。 滕婉菁加入芎林鄉聖衣會的 想到十年後的今天,媽媽帶著親手煮的菜,笑著來看我。」上月廿五日是滕婉菁進入隱修院的第十年,看到母親到訪,她好開心。 滕婉菁說,選擇當隱修女是天主聖召,不是衝動的決定,不覺得犧牲,也不後悔。問她當隱修女需要什麼條件?她不改幽默本性說:「能吃、能睡、能笑就夠了。」滕婉菁的俏皮話,讓范珍玉也笑了出來。 隱修女 源自中世紀 天主教的隱修概念源自於中古世紀,希望透過更專注的隱修,為全民禱告。一般修女可以在外傳教、行善,但隱修女除了禱告、默觀、做手工外,不得外出;即使家人見面,也必須事先申請會客時間,看病時才能由他人陪同外出。 各隱修院的規範仍有差異,以天主教高雄教區來說,位於屏東縣萬金的天主之母隱修院,又是規定最嚴格的隱修院,除了就醫,發過願的修女,幾乎終身不得外出。
个人分类: 科學宗教|2336 次阅读|3 个评论
11月4日---地球上发生了两件大事!
热度 1 隔壁家的二傻子 2008-11-11 22:22
11 月 4 日 --- 地球上发生了两件大事! ... 最近全球发生了严重的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大家都在紧张讨论如何救市、如何改变国际金融体系和如何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比如让美国人少吃点多干点啦,比如让中国人多吃点少存点啦等等。 . 火烧眉毛的时候,救火当然重要!可是大家好象忘了那个困扰人类千年之难题? . ============================== 2008 年 3 月 6 日 , 梵蒂冈召开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新闻发布会 , 发布会是由伊斯兰世界高层代表和天主教高层代表联合出席的 , 双方发表的联合声明宣布 : . 今年 11 月 4 日到 6 日 , 将在梵蒂冈启动天主教和伊斯兰教之间的一个全新的对话机制 天主教 - 伊斯兰教论坛 , 主题是 爱上帝 , 爱邻居 首次论坛在梵蒂冈召开之后 , 下一次将在一个伊斯兰国家进行 也就是说 , 一个长期的和平对话机制将由此形成 ! 善哉我佛 ! 当今世界上两大曾经善以刀剑来传播信仰和价值观的门派终于开始醒悟了 ! 人类终于看到文明的曙光了 人类的千年难题也有望得到解决了 ! ============================== . 二傻一直十分关心大问题!理由很简单: . 大问题解决了,小问题就不是问题了! . 其实,人类遇到的所有问题,无论大小,都有两种方法来解决: . 阳关道 是:诚实!沟通!妥协(和谐共存)! 独木桥 是:欺诈!威胁!决斗(成王成寇)! . 。。。。。。 . 说到这,不禁又想起一个古老的故事: . 从前有两个骑士在森林中偶遇 , 同时看见树下一面盾牌 ; 甲骑士说 : 啊 ! 好漂亮的一面银盾 ! 乙骑士说 : 啊 ! 好漂亮的一面金盾 ! 甲骑士说 : 我以骑士的尊严发誓 , 那是一面银盾 !! 乙骑士说 : 我以自己的生命发誓 , 那是一面金盾 !! ...... 两人都是当时顶尖的骑士 , 非常诚实 非常有尊严 , 当然脾气也大 , 由于意见始终无法统一 , 他们都以为对方存心挑衅 , 便按骑士规则 : 进行决斗 ! 于是乎 : 飞沙走石 , 天昏地暗 , 日月无光 , 鬼哭狼嚎 ... 在决斗中 , 你来我往 , 斗转星移 ... 他们累了 , 在树下稍事休息 , 而这时候 , 他们几乎同时发现 : 这面盾牌一面是银色的 , 另一面是金色的 ! 。。。 这个故事的道理其实非常简单 , 难在骑士的尊严无法放下 ! 其实很多人知道自己不是上帝 , 但相信自己是最棒的骑士 ! 。。。。。。 .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知道,伊斯兰教其实是和基督教是同源的!他们都信死海古卷, 都信圣经,也都信上帝!其最重要的区别是:穆罕墨德说他是上帝的最后一个使者! . 于是,到底谁在代表上帝说话就成了一个无解的问题? 于是,便有了千年无法化解的恩怨! 。。。。。。 . 既然大家都承认自己是上帝的子民,他们却老要钻牛角尖,还为此打了一千多年!二傻心里十分着急!一直很耐心地向他们解释什么叫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 跟他们讲 人类黄金定律之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还跟他们讲更高级的 人类白金定律之已所欲,施于人 等等等等. 。。。。。。 . 终于,工夫不负有心人!就在上周, 伊斯兰教和梵蒂冈官员星期二( 11 月 4 日 )在罗马举行了历史性会谈。 会谈目的是希望建立一个较好的多信仰间对话,化解未来宗教间的紧张关系。星期二开始的这次历史性会谈为期三天,天主教和伊斯兰教双方各有 24 名宗教领袖和学者出席会议。大家把这次会谈形容为 在两大宗教间漫长的对话史上谱写下的一个新篇章 。 . 教皇本笃 16 世在会上说:要避免今后两大教之间的 误会 。 . 对这第一届天主教与穆斯林座谈会,梵蒂冈电台记者向圣座宗教协谈委员会主席 让 路易 托朗( Cardinal Jean Louis Tauran ) 枢机主教请教了下面几个问题: 问:托朗枢机主教,请告诉我们的听众这第一届座谈会是怎么产生的? 答:这项座谈会是全球穆斯林一百三十八位代表去年写信给全世界基督信仰领导人士,特别是教皇本笃十六世的结果。因此,这项座谈会是早已经预定的。然而,重要的是这次座谈会使我们经由 爱上帝 和 爱邻居 这两条诫命,得以重新了解一下伊斯兰教。从这方面看,这项座谈会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不过,也没有必要把那封信和这次天主教与穆斯林之间的座谈会当作非同寻常的事,好像这样的会谈只因为那封信才举行的。其实,我们与伊斯兰教的对话已有 一千四百年多年的历史 ,而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又给了我们一份文献,《教会对非基督宗教态度宣言》,这道宣言给我们勾画出更明确的对话道路。因此,我说现在举行的会谈是长久历史中新的一页。 . 问:托朗枢机主教,有人说天主教与穆斯林的关系仍然很紧张,您怎么回答他们? 答:天主教徒与穆斯林的关系大都视伊斯兰教徒占多数的国家的政治局势而定。我认为 导致关系紧张的是穆斯林世界常把基督教与西方世界混为一谈 。这种混淆的观念是很危险的,因为当西方社会负责人士采取一些穆斯林认为不利他们的政治措施时,穆斯林便说基督信徒在攻击他们,在挑衅他们。紧张关系就是这样出现的... 。。。。。。 紧张关系?怎么能全怪 穆斯林世界呢? 所谓孤掌难鸣啊... . 其实, 这些年是美国把世界搞得很紧张! . 目前全球之经济危机,环境危机,能源危机,宗教危机,信仰危机,信心危机...美国基本都逃脱不了干系!谁叫它是世界老大呢?老大就要有老大的样子,不能总不干正事,总是乱扣帽子、乱收票子、乱打棍子。。。否则,嘿嘿。。。这不?危机出现后,法国就立即要给他们再来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了!俄罗斯开始回忆苏联时代的辉煌了!而德国人则想起了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之后纳粹是如何上台的... . 有意思的是,也就在 11 月 4 日 ,美国大选出了个史无前例的奥巴马总统,他有黑人血统,也有白人血统;他有基督教传统,也有穆斯林传统;他是美国人,也是非洲人...一切好象都向着和谐共存的方向发展哦? 虽然他很年轻,但希望他真的能理解 人类黄金定律之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 . 善哉善哉! . REF :《 人类之 千年难题 有望得到解决!》 LINK :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18272
个人分类: 地球危机|6686 次阅读|1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5 09: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