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周宁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60种福建山货,是否撩起你童年的回忆?
热度 11 zywsict 2015-11-3 14:36
小的时候,乡野田间,哪里都是玩乐的场所;山上,田坎,有植物的地方都能找到吃的。这些代表童年记忆的野果子,作为福建土著,你还记得多少? 1、苦菜      药名叫败酱草,异名女郎花、鹿肠马草。福建一般称苦菜,别名天香菜、荼苦荚、甘马菜、老鹳菜、无香菜等。苦菜吃起来略带苦,但有很好的抗菌、解热、消炎、明目等作用,一般爆炒或凉拌了吃。 2、山枇杷      果球形,柱头宿存,成熟时红色,直径6毫米,有纵沟,生于山区疏林阳处。    3、红军菜      这种菜一般生长在悬崖石缝中、山地山顶疏林下石上、山顶林下潮湿岩石上及山坡林下。营养价值较高,又有清热解毒作用,福建这边一般清炒或煲汤。吃起来不苦不涩,味道纯正。    4、映山红      花瓣可吃,味道酸酸甜甜的。    5、橄榄      橄榄在中国的分布以福建省为最多,橄榄树可谓全身是宝,是很好的防风树种及行道树。木材可造船,作枕木。制家具、农具及建筑用材等。果可生食或渍制;药用治喉头炎、咳血、烦渴、肠炎腹泻。核供雕刻,兼药用,治鱼骨鲠喉有效。种仁可食,亦可榨油,油用于制肥皂或作润滑油。    6、灯笼萢      酸酸甜甜,种子小而多。又名红姑娘、挂金灯、戈力、灯笼草、洛神珠、泡泡草等,北方称为菇蔫儿、姑娘儿,以果实供食用。    7、南酸枣         (南酸枣的核)   俗称“流涕枣”,土话叫“比弄(鼻脓)”。果核与果皮间有较薄白色果肉可食用,果肉酸中带甜,靠果核处酸,感黏滑粘稠状(鼻涕果)。果核的顶端有五小孔(五眼果、四眼果),核坚硬。椭圆形或倒卵状椭圆形,成熟时黄色,长2.5-3厘米,径约2厘米,果核长2-2.5厘米,径1.2-1.5厘米,顶端具5个小孔。    8、茶耳      茶耳应该山茶树或油茶树的变态叶,又称茶挂。色白,有的微红,形状像树叶,但特别厚,味甜,松脆,很爽口。    9、山茶花      山茶树的花,花蕊中央往往一滴蜜露,常拿根芒箕蕨的茎去芯当吸管来吸蜜,好甜呀!    10、刺萢      通常为有刺的灌木,主要长在山上,相对干一些。    11、茶萢      茶树上一种变异茶花的果子的变异形成物。在新春来临时,茶树上果子很容易变异长出形状各异的茶萢,果肉特别厚,味甜,松脆,很爽口。    12、犁头草      俗名“犁头草”,学名杠板归,叶子可吃,味道酸酸的,把叶子揉烂还可消炎,治无名肿毒。    13、乌萢      黑色的,不是很甜,小时候常常用来当墨水用……    14、茅莓      一种茅莓,也都叫萢,一般长在田埂上或池塘边;有些黄色的常有酒味,称之为酒浸萢。没有三月萢甜。    15、蛇萢      传说中的蛇萢,是不能吃的,以前家里的菜地和厕所旁边长了很多,主要长在草地上。听家里大人们说,这种萢会有毒蛇在上面吐口水的,所以早上起来经常可以看到萢上面有很多白白的像唾液一样的东西。每次看到这种萢,都要小心翼翼的绕过它走,生怕一不小心被上面的唾液沾到就麻烦大了。后来才知道,这是蛇莓,可以吃!遗憾中还是有点不敢吃……其实可以放心大胆地吃!    16、毛冬瓜      又叫猫卵子,和猕猴桃类似,但是皮上有长长的白毛,个长像冬瓜,所以叫毛冬瓜。    17、羊奶子      也叫鸡腊子、鸡公蛋、牛奶挤,学名胡颓子,味道很酸,熟透带甜味。    18、牛奶子      和羊奶子类似,但果较小,沿枝条单果排成一串。    19、八月瓜      有的地方叫牛卵陀、八月炸、羊开口,学名叫木通。味道非常好!    20、杨梅      杨梅大家都很熟悉了,望梅止渴,光看图片都出口水了!而且福建杨梅,“江南名果”之一,素有“初疑一颗值千金”的美誉。    21、水杨梅      又名水石榴、野荔枝,农历八月成熟,味酸甜,有点特别的味道,感觉比较好。学名是细叶水团花。    22、栗子      按大小可分为板栗、尖栗、毛栗三种,福建省的栗子以锥栗较为出名。果实外包众多针刺的是花的总苞,内有一到三粒栗子(果实)。打栗子、取栗子肉时都要很小心,别被外壳的刺刺到。板栗一般一个包里有两三粒,大如大人拇指……      尖栗又叫锥栗,一个包里只有一粒,约中指大……      毛栗很小,一般一个包里有两到三粒,但比尾指还小一点……    23、野葡萄      又名山葡萄、猪婆藤,葡萄籽粒勉强有干黄豆大,但成熟变黑时,味道很好。    24、五味子      有的地方叫秤砣子。山区比较常见的野果,味酸甜,果实晒干是一种出名的中药。    25、冷饭坨      冷饭坨是木兰科南五味子属冷饭藤的果实,和五味子有点类似。    26、毛桃      也就是野桃,子个小,皮上附有一层细细的绒毛,如果是熟得很好的,大部分野桃子都不是很好吃,有点酸苦味。小时候大人都说:“一个毛桃三把火”,吃多了会喉咙不舒服。    27、野李子      现代李的野生品种,种类很多。味苦。老人常讲聪明人的故事:一伙少年看见路边有一棵野李子树,结满了李子,一涌而上,只有一个聪明的少年动也不动,别人觉得奇怪,你为何不去摘呢?少年答道:路边有李无人摘,一定是苦李。果然。    28、野梨      现代梨的野生种。种类也有很多,多数见的是肖梨,个不大,水分中等,多麻点,常长得歪歪扭扭,味道还不错;还有东瓜胖,个子很大,成熟后水分也多,品质比较好。    29、山竹笋      小笋炒肉,酸小笋炒肉,那都是绝顶美味啊!    30、地稔      又叫“黑粒粒”,果含鞣质,味道还不错,吃完后舌头、嘴唇全是黑的……    31、糯米条      果多但小、汁液不太多,味酸甜。这个植物用得最多的是捆柴。山区烧柴,砍好、捡好各种碎柴要背回家里,先得用糯米条(或紫藤)来捆好。糯米条植株韧皮纤维特别发达,茎杆直而细,是特别好的捆柴用品。砍下糯米条,枝端打个回头结做成套索,捆紧柴,象藤一样360度任意折弯捆好……    32、野柿子      味道其实很甜,跟现在的柿子差不多,但个小,成熟了就不涩了。    33、算盘崽崽      学名乌饭子,又名羊讨饭、洋蜜蜜、算盘粒粒,杜鹃花科植物乌饭树的果实,除了食用外还能入药。秋季成熟,味酸酸甜甜……    34、鸡脚爪      各地叫法不一,例如鸡脚爪、拐枣、鸡距子、鸡爪梨、万字果、金钩子、甜半夜等,学名为枳椇,可食用部分是果柄,果实反而不能食用。    35、金樱子      或叫鸡咬陀、鸡鸭陀,蔷薇科植物金樱子植物的果实。有刺,需把外面的刺刮掉,剖开,再把里面的籽和毛抠干净来吃。秋季成熟,味甜。可以泡酒,也可以制药。    36、桑葚      桑树的果实。味道酸酸甜甜,水分多,吃桑果会弄得嘴巴、舌头和手面上黑红黑红的,用水都很难洗干净,其实有种很简单的方法:就是用桑叶搓洗,非常容易去掉!    37、野山楂      又叫野石榴,蔷薇科植物山楂(或变种山里红)的果实。冰糖葫芦就是用它做的,不过野山楂果小皮薄一些,味道酸甜,不错的野果……    38、山棯      味酸甜,夏日花开,灿若红霞,绚丽多彩;花期特长,4月~9月,边开花边结果。成熟果为紫黑色浆果,可食,也可酿酒,是鸟类的天然食源。    39、火棘      火棘又名救兵粮、救命粮、火把果、赤阳子,蔷薇科火棘属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果实存留枝头甚久,味道甘甜苦涩,灾荒年间用来充饥,因为也叫着救命粮。    40、菝葜      熟了后,颜色为红,吃起来青涩酸甜,皮薄汁多,但吃多了会珈口。    41、酸筒杆      也叫着虎杖,长在山上的水沟里的,摘嫩的酸筒杆,就嚼它茎里面的汁,酸酸的,味道不错。等它长粗壮了,里面就会贮存很多汁!    42、刺苔      一种刺上面发的芽,把外面的皮拨掉,吃里面的茎。    43、阳雀花      又名锦鸡儿,山上野生,在花没有完全开的时候摘,可以炒着。    44、折耳根      又名鱼腥草,这个以前都野生的,田坎上很多。现在很多人种,用辣椒,酱油拌,估计大家都吃过。    45、黑老虎      有“福星果”“益寿仙果”“天下第一奇果”等美誉。又叫布福娜果,集菠萝、葡萄、荔枝的优点于一身,风味独特,故又名菠萝葡萄。    46、蕨菜      俗称蕨薹,又名如意菜、龙头菜、猫爪子菜;湘西山区生长的野生蕨菜,无污染、无化肥,真正绿色。    47、黄栀子      很香,而且可以做菜。可能很多年纪小点的没吃过。叶竹是一味中药,我记得老人常采回来晒干做什么药剂的,快过年的时候用来做十井把子不过那时不太关心。    48、地木耳      又名地耳、地衣、地皮菌、雷公菌、地软儿、地瓜皮等,是真菌和藻类的结合体,一般生长在阴暗潮湿的地方,暗黑色,有点象泡软的黑木耳。    49、魔芋      其主要成分为甘聚糖、蛋白质、果糖、果胶、魔芋淀粉等。    50、荠菜      又名护生草、稻根子草、地菜、小鸡草、地米菜、菱闸菜、花紫菜等,是一种人们喜爱的可食用野菜。    51、胡葱      多年生宿根草本。鳞茎细长,纺锤形,外被赤色小鳞膜。冬季生叶,夏季枯萎。    52、洋荷      又名白蘘荷、野姜、野良姜等,属芭蕉目,姜科植物。    53、地枇杷      又叫小地瓜,一般土坎上很多,不过吃的时候小心里面有虫。    54、野芹菜      又名毒芹、白头翁、毒人参、芹叶钩吻、斑毒芹,全棵有毒,根的毒性最大,吃后恶心、呕吐、手脚发冷、四肢麻痹,严重的可造成死亡。    55、乌栏扒         本地俗称“乌栏扒”或牛胡子,学名不知,九/十月份有,摘回来生吃或放在大米里闷熟,色、香、味俱佳,就是里面太多籽了。    56、坚粒子      没板粟好吃,炒着吃还可以。    57、野栀子花      很香,上山摘来当菜吃的,很好吃......    58、香椿芽      又叫椿木巅,家里屋边椿树很多,发的芽可以采下来,炒着吃,经典的炒鸡蛋。    59、艾叶      小时候常去采,在路边到处都是,在农村过端午节的时候家家都会-有的,而且它是一种很好的药草,用它晒干后放鸡蛋煮汤。    60、狗屎梨      本地俗称狗屎梨,学名不知,秋季成熟,如果能在树上摘到成熟的,味道相当不错,不过不太容易,一般没熟就被摘去浸泡了。   这些野果野菜,满满的都是儿时回忆。你吃过几样?还记得几样呢? 转自 http://www.ltsbb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815701
个人分类: 图片博文|7395 次阅读|22 个评论
台风“苏迪罗”让周宁损失惨重
热度 7 zywsict 2015-8-10 10:03
台风“苏迪罗”于8日22时10分前后在福建莆田市秀屿区沿海登陆,登陆时为台风13级,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3级(38米/秒)。受此影响,处于福建省海拔最高的山城周宁也不能幸免,周宁城关降雨里达到328.8mm,最大风达到8级。雨量量最多的李墩24小时降雨达到408.7mm,均超过历史的实测记录。强降雨引发的洪水和泥石流造成周宁的交通瘫痪,所有出县的道路均不能幸免。洪水所到之处造成大量农作物被淹,房屋倒塌,居民的生活受到严重的影响。更不幸的是一名村委主任在抗洪过程中不洪水冲走,现在生死未卜。让我感到一丝安慰的是,我家所受的损失比较小,希望家乡的同胞,早日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619 次阅读|16 个评论
鲤鱼溪风景区之二
热度 7 zywsict 2015-3-11 18:37
鲤鱼溪(Carp brook)位于周宁县 城西五公里处的浦源村中。鲤鱼溪源于海拔1448米的 紫紫云 山麓,汇数十条山涧清泉奔流而下,峰回水转,至浦源村口水势顿减,五弯六曲穿村缓流而过。溪流贯村而去,长一华里,宽数米。溪中悠然遨游着七、八千尾彩色斑斓的大鲤鱼,“闻人声而至 见人形而聚”,“竟相觅食 彩鳞翻飞”,温顺如驯,诚如“神鱼”。婀娜之姿,活泼可爱。水深及膝,清可见底,鲤鱼满溪,故而得名“鲤鱼溪”。 蓝天白云 你没有看错黑压压的一片都是鲤鱼!
个人分类: 图片博文|3207 次阅读|14 个评论
鲤鱼溪风景区之一
热度 10 zywsict 2015-3-10 18:26
鲤鱼溪(Carp brook)位于周宁县 城西五公里处的浦源村中。鲤鱼溪源于海拔1448米的 紫紫云 山麓,汇数十条山涧清泉奔流而下,峰回水转,至浦源村口水势顿减,五弯六曲穿村缓流而过。溪流贯村而去,长一华里,宽数米。溪中悠然遨游着七、八千尾彩色斑斓的大鲤鱼,“闻人声而至 见人形而聚”,“竟相觅食 彩鳞翻飞”,温顺如驯,诚如“神鱼”。婀娜之姿,活泼可爱。水深及膝,清可见底,鲤鱼满溪,故而得名“鲤鱼溪”。 图1 ,2 情人桥 图3 观音阁 图4 -5 郑氏宗祠旁的百年古树 图6 -11古朴的村落 图12-15 鲤鱼仙子 图16 刻于同治年间的石碑 余下的图片为溪中嬉戏的鲤鱼
个人分类: 图片博文|4041 次阅读|24 个评论
八闽的来源
热度 7 zywsict 2014-12-6 18:19
“八闽”是福建省的别称,“八闽”的“闽”在这里比喻福建的府或地区。具体原因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福建省在元代分福州、兴化、建宁、延平、汀州、邵武、泉州、漳州八路,明改为八府,所以有八闽之称。  《辞海》的解释是:“八闽”是福建省的别称。福建古为闽地,北宋时始分为八州、军,南宋分为八府、州、军,元分八路,因有八闽之称。  《辞源》的说法是:“福建省在元代分福州、兴化、泉州、漳州、建宁、延平、汀州、邵武八路,明改为八府,所以有八闽之称。”这八个相当于府的行政单位,历元、明、清几个朝代,基本上无变化,所以“八闽”之称一直沿用下来。如今的“八闽”则只是代指。   关于八闽的来源,有二种说法。 第一种:福建古为闽地,唐朝时分为五州,为福、建(今建瓯、武夷山市、浦城等地)、泉(今莆田、泉州、厦门)、漳、汀、南剑(今南平、尤溪、将乐、邵武、光泽诸地)。北宋时分为八州、军(福、建、泉、漳、汀、南剑六州,邵武、兴化二军),南宋分为八府、州、军(福、泉、漳、汀、南剑五州,建宁府,邵武、兴化二军),元分八路(福州、兴化、泉州、漳州、建宁、延平、汀州、邵武),明改为八府,因有八闽之称; 第二种:晋时中原战乱频仍,衣冠南渡,始入闽者,有林、黄、陈、郑、詹、邱、何、胡八姓,本系中原大族,入闽后先在今闽北地区及晋安(今福州)定居,而后渐向闽中和闽南沿海扩散,史称“衣冠南渡,八姓入闽”,故称“八闽”。   八闽区域   建宁府:武夷山市、建瓯市、建阳市、浦城县、松溪县、政和县、寿宁县、周宁县   延平府:南平市、顺昌县、三明市、永安市、大田县、尤溪县、沙县、将乐县   邵武府:邵武市、光泽县、泰宁县、建宁县   汀州府:明溪县、清流县、宁化县、长汀县、永定县、上杭县、武平县、连城县 !   福州府:福州市、福清市、长乐市、闽侯县、连江县、罗源县、闽清县、永泰县、平潭县、宁德市、福安市、福鼎市、霞浦县、古田县、屏南县、柘荣县   兴化府:莆田市、仙游县   漳州府:漳州市、龙海市、云霄县、漳浦县、诏安县、长泰县、东山县、南靖县、平和县、华安县、龙岩市、漳平市   泉州府:泉州市、石狮市、晋江市、南安市、安溪县、永春县、惠安县、德化县、金门县、厦门市 : 。   八闽影响   福建之内,建、延、邵、汀为上(内陆,闽西)四府,福、兴、漳、泉为下(沿海,闽东)四府,共八府,总称“八闽”。 )   “七闽增一闽”:秦以前的福建,一般称“七闽”。《周礼》上有“五戎、六狄、七闽、八蛮”之说,那是因为福建土著民族在秦以前有“七国”(即有七个部落)的缘故。唐初增设漳州,正所谓“七闽宜增为八”,这才是八闽由来,其后宋、元的州、军、府、路的变迁,只是因其数恰好为八,正符合此前已有的八闽称谓,后人套用而已,绝不能误以为八闽由宋始。   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 1684 年)台湾列入版图后之翌年,改设台湾府,隶属福建布政使司,逐称“九闽”。   后升福宁州为福宁府。福建全省共有十府,故又称“十闽”。 注:以上的资料来自百度百科已经周宁浪淘沙网站!
个人分类: 转载|4599 次阅读|14 个评论
一个静谧宜人,让人心驰神往的地方
热度 12 zywsict 2014-11-22 12:44
周宁在偌大的中国可谓名不经传,知道它的人寥寥无几,然而我就出生在这样的地方。周宁位于闽东北,东邻福安,西接政和,北连寿宁,东南与宁德接壤,西南与屏南隔溪相望。面积1046平方公里,人口21万,县城海拔880米,位居全省之冠,素有“高山明珠”之称。夏季尤其凉爽,因而有天然“空调城之称”。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小县城,曾经也有它的辉煌,外出经商、务工人口占总人口35%,曾经垄断了长三角的钢铁贸易。 我家离县城6公里,位于仙风山脚下。仙凤山高度1348米,是福建省省级森林公园,曾经有华南虎出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仙凤山上有大小庙宇四座,其中比较出名的就是有几百年历史的白云祥寺,还有诸保仙翁阁,南极仙翁阁,当然更有孙行者的水帘洞。山上溪流遍布,溪水清澈、干净,当你口渴时, 掬一捧 这山中清泉,你会感受到刺骨的冰凉,然而又杂夹着淡淡的甜味,它会让你流连忘返,让你回味无穷,让你舒服畅快。 仙凤山中盛产各种野生动物,比如常见的野猪、野兔、野山羊以及各种蛇类、鸟类,当然也有毒性巨大的五步蛇;珍稀的动物有华南虎(已灭绝)、娃娃鱼、穿山甲、豹子(已灭绝)、棘胸蛙等等。对我个人而言对动物不怎么感兴趣,因为我根本抓不到它们,而且特别的害怕蛇。然而我敢兴趣的是仙凤山上盛产的各种野味:包括各种菌类、各种笋类、各种野果,应有尽有。夏天可以进山采摘营养价值丰富、味道可口的菌类。这是我最爱,还记得上初中时,带着一个五年级的小孩,两个人不知天高地厚,进入原始森林,差点迷路的窘状,但这并不能改变我对采摘蘑菇的执着。秋冬季节就可以进山采摘各种野果,那种奇妙的味道,那种奇妙的感觉,真是让人回味无穷。自从外出离家后,再也不能没有做过这些事情,就算叫我现在去做,我也未必敢做了。 周宁让人流连的不仅是因为其独特的人文历史景观(鲤鱼溪)、自然景观(华东第一瀑九龙漈瀑布);而且还有其独特的美食。周宁的美食当属“泥鳅面”、“乌蛋果”、“地瓜粉”以及“扁肉”;你可能觉得这些美食很常见,但是你去了之后才知道什么是特色,这种味道是不可复制的,在外你永远不能尝到这么地道的美食。 吾爱吾乡,欢迎大家到周宁避暑。 图1 古朴的村落 图2 仙风山脚下,我的家乡 图3 仙凤山顶 图4 九龙漈瀑布的白天与夜间的景色 图5 九龙漈瀑布的听涛阁 图6 周宁的沂山水库 图6 周宁县塔 图7 云山小镇 图 8 东洋溪畔的县城 图 9 鲤鱼溪风景区 注:大多数图片来自网络!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958 次阅读|25 个评论
俺老家有望通火车了
热度 10 zywsict 2014-11-9 18:33
刚看到新闻,发改委批复了衢宁铁路的计划书。 衢宁铁路:是由浙江衢州经福建南平至福建宁德的铁路,北起浙江省衢州市,途径遂昌、松阳、龙泉、庆元进入福建,经松溪、政和、建瓯东(水源乡)、屏南、周宁引入沿海铁路宁德站。 铁路正线全长约382.5公里,项目总投资304.85亿元,设计时速160公里/小时。 虽然周宁站设在咸村,离县城还有 40 多公里,但总是聊胜于无!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976 次阅读|16 个评论
家乡的云海
热度 14 zywsict 2013-9-3 14:04
个人分类: 图片博文|3108 次阅读|34 个评论
砀山酥梨 整形修剪 周宁 文
caotiansheng 2011-3-8 16:39
经过精心照料,梨树在梨园中健康成长,很快就由“少年”变成了“青年”。青年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爱美,喜欢打扮,这一时期的砀山酥梨也不例外,整形和修剪就是它们“爱美心”的生动体现。当然,整形修剪既是一种对美的追求,更多的还是繁育后代、长寿丰产的必要手段。 对砀山酥梨的整形修剪,人们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认识过程。新中国成立前,砀山酥梨是不进行整形修剪的,树形紊乱郁闭,内膛光照、通风不良,树势衰弱,果实产量低,品质差,有的甚至十年九不挂。解放后,人们在调查研究和掌握酥梨生长规律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经验,逐渐体会到整形修剪有很多好处:一是树的骨架牢固,有利于负担大量的果实,为丰产奠定可靠基础;二是有计划地调节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做到长树、结果两照顾,克服了大小年;三是骨干枝分布均匀,各类枝条可以酌情选留,使树冠不致过密,通风透光良好;四是合理控制树体高度,使树形整齐一致,便于各项管理工作进行;五是剪除了病虫枝,对树体生长和提高坐果率有利;六是可以合理密植,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整形修剪的技术这才逐渐完善和成熟。 (一)酥梨树的整形 整形修剪虽然常常放在一起并称,但它们之间又有所区别。整形是通过人工整修,把树冠整成优质丰产的树体结构,一般在梨树结果前进行,而修剪是一种经常性的手段,要贯穿梨树的一生。 砀山酥梨常见的树形有疏散分层延迟开心形、基干多主枝中干两层形、基干多主枝中干圆柱形、纺锤形,这是整形的基本目标。下面依次做简要介绍。 1. 疏散分层延迟开心形 疏散分层延迟开心形亦称主干疏层形。疏散分层延迟开心形为主干型树体结构,干高 60~80 厘米,树高一般在 4~4.5 厘米。主枝 5~7 个,分 2~3 层排列,主枝角度大于 60 度。第一层主枝 3~4 个,层内距 40 厘米以内。第二层主枝 1~2 个,层内距 30 厘米。第三层主枝 1~2 个,层内距 20 厘米。第一、二层主枝间的层间距大于 100 厘米,第二、三层主枝间的层间距 40~60 厘米。主枝上着生侧枝。 疏散分层延迟开心形的布局较为合理,是丰产型的树体结构,应用范围较广,曾是砀山酥梨主要的整形模式。但是,在土层深厚、土壤肥沃的平原地带,由于树冠的增长,这种树形结构会出现光照不良、结果外移、无效结果空间加大等问题,因此近年来多被改造。一般来说,该树形适用于山地和坡度不大的丘陵地砀山酥梨整形的要求。 2. 基部多主枝中干两层形 基部多主枝中干两层形,是安徽省砀山果园场 1985 年对疏散分层延迟开心形进行改造而形成的树体结构。主干高 60~80 厘米,主枝 6~7 个,基部大枝 3~5 个,上部大枝 2~3 个,两层大枝的展幅 1 ∶ 3 ,防止上层大枝遮光。上下层间叶幕距离大于 1.5 米,小于 2 米。稀植园冠高不超过 4.2 米,密植园冠高不超过 3.5 米。下部大枝角度保持 70 度左右,上部大枝角度略抬高。 基部多主枝中干两层形的树体结构,充分解决了光照矛盾,有利于提高优质果比率,产量的稳定性较好,是一种适合砀山酥梨栽培应用的树体结构。 3. 基部多主枝中干圆柱形 基部多主枝中干圆柱形为主干型树体结构,主干高 60~80 厘米,基部有主枝 3~5 个,主枝开张角度 70 度左右。基部主枝层间距 40 厘米,各主枝的侧枝可视空间的大小配置,主枝多的可以不配侧枝,直接着生结果枝组。主枝以上的中干不再配置骨干枝,只错落着生结果枝组。树高 3~3.5 米。基部多主枝中干圆柱形的树体结构是一种简化结构,适于密植栽培,其优点是操作简便,易于管理,是简化修剪较为理想的树形。 4. 纺锤形 纺锤形为主干型树体结构,干高 50~60 厘米,中干直立,干性优势明显。中干上错落有致的着生 12~15 个小主枝,主枝长 1~2 米,不分层次,利用空间,呈螺旋形排列。骨干枝角度 60 度 ~80 度,单轴延伸不留侧枝,直接着生中小型结果枝组。 纺锤形的树体结构目前在密植梨园中被广泛采用,其优点是结构简单,树冠紧凑,管理方便,结果早,优质丰产性能好。特别适于初果期树整形,进入盛果期后应及时回缩中部大枝,这样才能保持砀山酥梨优质丰产的性能。 以上几种树体结构给整形提供了依据,至于具体如何操作,如何达到目标,就像年轻人追逐偶像,还要“因梨而异”。 (二)日常修剪 整形是对梨树进行整体上的塑形修剪,完成了这样的整形,并非一劳永逸,保持合理的树形还需要日常的修剪。所以,日常的修剪也是整形。 修剪的方法千变万化,但归纳起来只有短截、疏枝、缓放和回缩四种基本方法。 1. 短截 短截,又称“剪截”,就是根据修剪的需要将枝条的一部分剪去。其主要作用是使剪口下侧芽萌发促生分枝,提高局部生理活性。短截反应萌芽率高,成枝力低,短枝花芽多,生长势缓和。萌芽率高,成枝力增强,短枝花芽减少,生长势力增强。萌芽率、成枝能力降低,新梢生长势力增强。 适用范围适用于幼树和盛果期强旺树成花结果。适用于幼树和初果期树整形扩冠,稳定中庸树结果。正常生长的砀山酥梨较少用,适用于弱树促势。 2. 疏枝 去掉一年生枝或多年生枝的全部称为疏枝,又叫“疏剪”或“疏除”。 疏枝在局部枝干造成伤口,直接影响水分和营养的输导,对伤口以上的枝芽有削弱作用,但对伤口以下的枝芽有促进作用,其作用的大小与伤口的方位、距离和大小有直接关系。 疏枝的作用有以下几点,一是促进局部枝条和树体的生长势力,二是抑制局部和树体的生长势力,三是平衡树势,四是促进花芽分化,五是解决光照,六是提高果实质量。 3. 缓放 缓放是对一年生枝不作任何修剪处理的措施,又叫“长放”或“甩放”。 砀山酥梨是较适宜缓放修剪的品种之一,尤其是强旺树和幼龄树。缓放保留了一个枝条所有的生长点,使其养分相对分散,顶芽抽生能力削弱,侧芽一般不会抽生长枝,多萌发短枝,有利于营养积累和花芽分化,形成单枝轴串花结果枝组。 砀山酥梨发育枝的缓放适合于侧生枝和直立枝,随着枝条水平度的加大,其抽生中长枝的能力增强,先端优势也随着转移。 4. 回缩 多年生大枝和结果枝组在影响局部光照或衰弱更新的情况下,去掉一部分的方法叫回缩。 砀山酥梨干性较强,出生角度小的骨干枝易抱合生长,为了开张角度,除拉枝以外,常采用回缩抱合部分培养侧生或背下枝做骨干枝。酥梨虽然成枝能力较低,但果台副梢抽生能力较强,进入结果期后枝量逐年增加,造成树冠郁闭,枝条交叉重叠,回缩是解决这些矛盾的有效措施。由于酥梨的枝条硬度中等,结果量大的部位容易下垂,为维护结果部位的生长势力,也多采用回缩的方法使其复壮。
个人分类: 淮河文化研究|3150 次阅读|0 个评论
砀山酥梨的嫁接期 周宁 文
caotiansheng 2011-3-1 19:44
砀山酥梨的嫁接期   周宁  文
根据“分娩”方式的不同,可以将砀山酥梨的嫁接区分为芽接、枝接和根接。 (一)芽接 芽接通常在 7 月初到 8 月上旬进行,所以砀山地区称它为“热粘皮”。此法成活率高,操作方便,是目前广泛采取的嫁接方法。 嫁接并不是一件轻松的工作,要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这就好比产妇住进了产房,需要精心的照看与呵护。检查砧木苗的生长,是这一环节必不可少的工序,这就如同对产妇进行临产前的全面检查。此时若砧木苗生产细弱,应及时追肥补救,施肥时应格外小心,避免肥水泼在叶片上,烧坏叶子。如有病虫害,应当及时捕杀。如果天气干旱,还应提前灌水,以防苗木过干,不利芽接剥皮。 既然是嫁接,那就有接穗。接穗直接关系到日后砀山酥梨的品质与生长,所以接穗的选择至关重要。在选取接穗上,我国自古就有以阳枝条为佳的论述。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梨篇载:接穗要“折取其美梨枝(阳中者),阴中者则实少”。这是因为阳生枝条光照时间长,光合作用积累的糖分和营养物质多,同时阳生枝条芽的萌发力强,嫁接成活率高。当然,这并不是说所有的阳生枝条都适宜嫁接,树势是否健壮、品质是否优良、是否丰产、有没有病虫害等都是重要的参考依据。剪取接穗时,应格外小心,最好挑选树冠外围生长健壮、发育中等、芽体饱满并有完整叶片的当年生发育枝。凡是长势细弱、受病虫伤害,或者树冠内膛生长、下垂的纤弱枝,以及徙长枝,都不宜采用。 接穗最好就地采集,即采即用。如从外地采剪,那就牵涉到接穗的包装运输和贮藏。在炎热的夏季,保持接穗的新鲜,这点尤为重要。 异地采集的接穗,最好在清晨露水未干时进行。采摘后,应立即剪去叶片,防止蒸发,这样枝条能保持充足水分,以延长运输和贮藏的时间。采摘过程中,还应做好分类,以免错乱。 紧接着是包装。如是长距离运输,要准备好特质的木箱。木箱以长 65 厘米、宽 40 厘米、高 65 厘米为宜,过大,接穗装后容易发热,且搬运不便;过小,使用不经济。木箱两侧靠中部位应各留 1 厘米宽的裂缝三条,便于通风散热。如无木箱,用果篓代替也可。 接穗运到后,应立即取出用凉水清洗。洗毕,选择凉爽通风地方将其摊开。如条件许可,可用潮湿的青苔铺在接穗上,进行保鲜。或者将接穗放在潮湿的细沙上摊开,一层接穗,一层湿沙。贮藏期间,最好派专人看管,经常洒水,以保持新鲜。贮藏时间一般不超过 20 天,否则嫁接的成功率会下降。 所有的工作准备齐全,“产妇”就被推上了“手术台”。既然是“做手术”,“手术”的工具自然不能少,修枝剪、嫁接刀、塑料布、黄麻条、装接穗的小蓝或小盆,样样都必须事先预备妥当。别以为这些是小事,要知道顺手的工具在果农手里就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直接关系到酥梨的命运。 最常见的“手术”是 T 形芽接法,亦称为一点一横法或盾状芽接法。根据削取芽片手法的不同,又有向下取芽法和向上取芽法之分,但以向下取芽法最省时。 既然是芽接,顾名思义第一个步骤是取芽。取芽有一套严格的工序,一般左手持接穗,芽尖向下,右手拿刀,选接穗中、上部的饱满芽,在接芽的芽尖上 0.5~0.7 厘米处,横切一个长切口,深达木质部,然后将刀移到芽的下方 1 厘米左右处,右手拇指按在接芽以下。用力向下斜创一刀,至削到芽上方的横切口,然后捏住叶柄和芽,横向一扭使皮层与本质部分离,即可取下芽片。向上取芽法和向下取芽法的步骤相同,只是拿接穗的方向有异。取芽时要手脚麻利,格外小心,千万不能扭掉护芽肉,因为护芽肉一旦受损,即使芽片接活,第二年接芽也常常不能萌发。 取芽时还要注意芽片的大小。盾形芽片的大小,根据芽的大小和砧木粗度而定,一般长 2 厘米左右,宽 0.6~0.8 厘米。芽片过大过小均不宜。过小贮存的营养物质少,且与砧木的接触面小;过大则砧木的切口也必须加大,且操作困难,不易贴紧,也影响成活。如因天气过早,接穗贮放不好,或季节过迟等原因,芽不离皮时,则要削薄一些,使芽片稍带木质部。 芽片取下之后,紧跟着就要选择芽接部位。一般砧苗离地 5~6 厘米的茎部最为适宜,最好在北面,以免太阳直射影响成活,或在当地 5~6 月份主要风向的迎风面,以防第二年接芽萌发后被风吹折。 芽接时先在芽接部位横切一刀,宽度比接芽略宽,深达木质部,再在横刀口中间向下竖切一刀,长度与芽片长度相适应。两刀的切口呈“丁”字形。切后用刀尖轻轻揭开砧木皮层,将削下的接芽迅速插入,使接芽上端和砧木的横切口密接,其他部分与砧木相贴,然后用塑料薄膜或麻草等自上而下进行绑扎。 绑扎时要特别小心,要用手指轻轻按住芽片,上下各绑两三道,就像给病人的伤口缝合,一定要有技术和耐心。可以说绑扎是芽接的关键。砀山当地群众说的“三分接,七分绑;绑得紧,不要问;绑得松,白费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芽接后 10~15 天即可松绑,这时要检查芽接是否成活。成活的接芽,新鲜光亮,叶柄一触即落;如芽片萎缩发黑,叶柄干枯不落,说明已经死亡。砧苗如果此时还容易剥皮,应立即补救进行补接。 (二)枝接 芽接之外,最常见的就是枝接。枝接一般在早春时节进行,这时砧苗树液开始流动,接穗开始萌发,可以大大提高嫁接的成活率。 枝接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常用的有切接法、劈接法。 先看切接。这种方法操作简便,成活率高。主要有 4 个步骤:( 1 )剪砧、切砧。在砧木离地面 5~10 厘米处剪断砧干,选砧木光滑平直部位向下纵切一刀。切口要求平直光滑,与接穗削面同宽或稍宽,切口长度 2~2.5 厘米。( 2 )削接穗。单芽切接的接穗长 3~3.5 厘米,削成一长一短两个削面,长削面长 2.2~2.5 厘米,短削面在长削面的对面,长 0.5 厘米,与长削面呈 45 度角。削面要平且光滑,最好一刀削成。接穗长削面不能短于砧木切口,砀山群众称之为“露白”。( 3 )插接穗。将接穗长削面对准砧木削面插入砧木切口,接穗与砧木形成层对齐,使两者紧密贴合。如接穗小于砧木时,可对齐削面一边的形成层。( 4 )包扎。用韧件好,长约 20 厘米,宽约 1.5 厘米的塑料薄膜带将按穗和砧木牢牢地捆绑在一起。包扎对应注意露出芽眼。 劈接法。劈接与切接大同小异,主要适宜较粗的砧木。不同的是,由于砧木较粗,劈接法可利用砧木本身的夹力夹紧接穗,不必绑扎。此外,一株砧木上可同时插接两个以上的接穗。 (三)根接 除了芽接和枝接,还有一种嫁接方法叫根接。 1958 年由砀山果园场技术员于道平试验成功。 根接通常适用于梨树快速育苗、砧木种子缺少等情况,有削接穗和削砧木(根)两种方法。在嫁接前先把砧木的根系挖好,剪为长 10 厘米左右一段,然后把接穗剪为 6~8 厘米长的小段(上有 2~3 芽)。嫁接时若根比接穗粗,可把接穗削成楔形,把砧木(根)劈开,和劈接法相同,将砧木和接穗的形成层对准;若根比接穗细,可把根削成楔形,把接穗劈开,将根插入接穗中,把二者形成层对准。接后用塑料薄膜条或麻绳等绑好,并在接口部位抹上粘泥,以备来春移植于苗圃地中。 嫁接完成之后,新生命由此诞生,但此时的梨苗十分娇嫩,如同刚刚推出产房的“婴儿”,需要精心的照看呵护。 抹芽,是其间必不可少的工作。接芽下面的砧木,往往会萌发出许多野生芽以及根孽苗,与接芽争夺养分,影响接芽正常发育生长,应当及时抹掉。抹芽可以每隔 10 天左右进行一次,抹芽时一定要认真仔细,切勿碰动接芽或接穗。连续抹除数次,直至砧木不再萌发为止。 当梨苗新梢生长到 20~30 厘米时,还应在苗木旁边立支柱,进行绑扎,以防苗木生长弯曲或被大风吹折。支柱可用小竹竿代替,一般 1 米左右。至苗木木质化时,方能将支柱去掉。 (四)嫁接后的护理 嫁接完成后,还应将接芽以上的砧木及时剪除,在工序上这称为剪砧。剪砧是为了集中养分供应接芽生长,使伤口及早愈合。剪砧的时间视嫁接时间而定,夏季嫁接的在第二年春季发芽前剪砧,春季嫁接应进行一次剪砧,即紧贴接芽上部剪砧,然后嫁接,这样有利伤口愈合。春季干旱、风大,为避免一次剪砧向下干枯,影确接芽生长,也可以进行二次剪砧。 新生的“婴儿”一般发育很快,但对初生的梨苗而言,却并非一件好事。因为疯长过早浪费了营养,这时就需要及时抹芽与摘心。抹芽的目的是促进嫁接芽营养充分的生长,摘心的目的是控制苗木加高生长,促进苗木增粗和接芽饱满。具体的办法是:当苗高 1.5 米时,将上部嫩梢剪去 2 厘米,促使下部发出副梢,并积累养分,为早结果、早丰产奠定基础。 摘心是为了避免梨苗的疯长,并不是说新生的“婴儿”不需要营养,刚刚嫁接的梨苗一般比较脆弱,这时土肥水的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萌芽后可追施尿素,但千万注意不要将尿素直接洒在嫩芽上,以免造成伤害。苗木进入旺长期后,可追施进口复合肥 2 次,每次 10 公斤,每次肥后及时灌水。对冬季嫁接的梨苗, 7 月份后应控制肥水,以防徒长。在苗木生长期间,还应及时中耕除草,保持土壤疏松,无杂草。 所有的工作都做完了,“婴儿”就可以出院了,对梨苗来说,这就是出圃。出圃是育苗的最后一个环节,出圃工作的好坏,对苗木质量有重要影响,因此丝毫马虎不得。 出圃前应做好准备工作,比如,对将要出圃的苗木进行调查,计算苗木种类和品种;根据苗木情况制订供应计划和保管计划;制定苗木出圃技术规程,包括起苗、分级、检疫、包装和运输等。
个人分类: 淮河文化研究|3861 次阅读|0 个评论
水葫芦梨 周宁 文
caotiansheng 2011-2-24 14:23
该品种果实长圆,形似水葫芦,故当地人称之为水葫芦梨。 果皮绿黄色,表面粗糙,外形欠佳;果肉白色微黄,肉质较脆,味甜多汁,石细胞少,果心小,品质中等;成熟期 9 月上旬;丰产,大树单株产量可达 150 公斤左右。 水葫芦梨虽适应性强,耐粗放管理,而且丰产,但果实品质欠佳,尤其锈斑较多,商品性不强,目前砀山仅有部分地区少量栽培。
244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三棱酥梨 (周宁 文)
热度 1 caotiansheng 2011-2-24 14:22
砀山梨中一个早熟品系,由于果实呈三棱形,故称之“三棱酥梨”。 三棱酥梨果实不规则,形状大小不一,平均单果重 208 克;果心较小,果皮黄绿色;果肉白色,嫩脆汁多,品质中上;成熟期在 8 月上旬,比砀山酥梨提前半个月左右。目前在砀山仅有少量栽培。
2286 次阅读|2 个评论
砀山秋梨 (41) 周宁 文
caotiansheng 2011-1-30 10:12
品种来源不详,可能属秋子梨系统。在砀山仅有少量栽培。 果实为卵圆形,个头较小,单果仅重 145 克;果皮黄绿色,果面光滑,果肉白色,肉质粗糙,脆甜,汁多,石细胞多,品质中上;成熟期在 9 月上、中旬;耐贮、抗寒、抗病、丰产,但采前落果现象严重,不适宜经济栽培。
个人分类: 淮河文化研究|2186 次阅读|0 个评论
紫酥梨 (40) 周宁 文
caotiansheng 2011-1-29 10:10
2. 紫酥梨 虽称为酥梨,但实不具有酥梨之特点。不过,可以作为酥梨的授粉树。又名雪花梨、蜜梨,产于砀山及其周围各县。 紫酥梨果实呈鹅卵形,中等大小,一般果重 150~200 克;果皮红黄色,有大面积的棕黄色锈斑,色泽鲜丽,果点大而粗,果柄短;果肉微黄,脆而致密,味甜带微酸,有香气,风味佳; 上世纪 60 年代出版的《中国果树志·第三卷(梨)》称紫酥梨品质为最上。高产,亩产可达 1000 公斤以上; 8 月下旬至 9 月初成熟采摘;贮藏后,果肉变软,芳香浓郁,品质更好。
2818 次阅读|0 个评论
梨的其他品种 (39) 周宁 文
caotiansheng 2011-1-29 10:09
砀山除了酥梨、黄梨和糙子梨,还有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地方品种,下面择其著名者予以介绍。 1. 面梨 面梨又称香面梨,产于砀山及其周围各县,以香甜著称,是砀山古老的地方品种。民国时期的《中国栽培梨之品种与分布》和上世纪 60 年代的《中国果树志第三卷(梨)》上均有记载。 面梨果实特大,单果重约 350~500 克,近似圆球形;成熟时果皮绿黄色,阳面有浓黄色晕;果点很大,密而显著;果梗很短,长仅 1.5~2 厘米;果肉白色,肉质细脆,石细胞少,汁多,味甜略带微酸,稍贮后肉质变软,有浓香,故得名香面梨;一般 9 月上旬成熟,采收后 7~10 天香气浓厚,肉质变软,最宜食用。 面梨个大,色黄,形似冬瓜,所以砀山有“拿着木瓜当面梨之戏言”。关于它的来历,在当地还有这么一段传说。 在砀山城东,有一对老夫妻,膝下无儿无女,全指望地里的几棵大梨树结的果子养活着。二老对待梨树,那是没说的,冬天常去给它们刮刮树皮挠挠痒;夏天就搬到地里住草庵,与树为邻;春秋天积点粪尿,给它攒肥;平时遇上死猫死狗也拖回来,挖坑埋在树下。 一天,老婆对老头说:“咱们年纪都已古稀,啥也干不动了。这树结的果子要是能当面吃,那就省事多了。”老头笑了,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不给它面吃,它能给你结面……” 老婆还真把这话当回事,经常撒些豆面在树下,嘴里还嘟哝着:“心诚则灵,说不定哪天就结面梨呢!” 有一年,古砀郡大水,平地丈余,众禾皆损。乡亲们都外出逃荒,老两口手脚不便,眼看就要活不下去了。突然发现,自家的梨树中有一棵与众不同,结的果子特大特怪,摘下一摸,疏松柔软;揭皮一尝,甘面如薯,吃快了还噎人。老两口喜出望外,赶忙把梨摘下来分给众邻,还在被窝里藏了一部分,以备度过饥荒。 这事一传十,十传百,传到邻村一个财主耳朵里,他忙派出家丁前来打探虚实。 家丁装作赶集路过,借故讨口水喝溜进院里,左瞅瞅,右瞅瞅,没看出什么名堂,只是闻到一股香气,正想继续盘问,突然看见老人屋后有棵木瓜树,木瓜熟了也香,并且形状极像梨子,于是恍然大悟,匆匆回去交差,说:“穷人家,哪有什么面梨,那是木瓜。” 至今,砀山城东还流传着一句戏言:“有个老汉去赶集,拿着木瓜当面梨。”说的就是这回事。 还有人说,是老汉为了掩人耳目,自己挎着木瓜到集上招摇,说成面梨,故意混淆概念,防止人偷…… 传说总归是传说,但梨树下施豆面的现象的确存在;面梨用被子捂着特香,这也是事实。
个人分类: 淮河文化研究|3739 次阅读|0 个评论
砀山黄梨 (37) 周宁 文
caotiansheng 2011-1-28 14:39
除了闻名遐迩的砀山酥梨,在砀山种植规模最大的无疑要数砀山黄梨。砀山黄梨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植物学品种,它是马蹄黄梨、鸡爪黄梨、鹅黄梨等的统称,因这几个品种都带黄字,故人们习惯称之为砀山黄梨。 1. 马蹄黄梨 在砀山黄梨之中,最常见的是马蹄黄梨。马蹄黄梨在淮北地区栽培广泛,尤以砀山最为集中。 1983 年统计,砀山梨树面积为 56227.41 亩,其中砀山酥梨占梨树面积的 78.82% ,马蹄黄占 11.63% 。 马蹄黄果实扁圆如马蹄,因此得名。关于他的取名来历还有一段传说: 清代,砀山唐寨有一梨农在京城卖梨,时逢阴雨天,满车梨子烂得仅剩一筐,弟兄俩守在那里直叹气。 乾隆皇帝的母亲此时正痰多肺热,御医讲:“必用梨做药引。”于是派出太监满街去寻。见到弟兄俩的梨,忙问:“多少钱一斤?”大哥心想:事到如今,还按什么斤卖,干脆按个。于是张口说:“二两银子一个。”太监寻思:哪有这么贵的,便回去禀报皇上,皇上说:“二两银子一个也买。”太监急速又回。 弟兄俩见买主走后,心想一天没吃饭了,吃梨吧!于是,你啃一个,我啃一个,待太监返回时,只剩半篮了。太监掏出银子正欲拿梨,弟弟又说了:“四两银子一个。”太监一惊,刚才是二两,现在翻一番,回去交差,皇上不怪我作梗吗?于是回去禀报。皇上说:“四两就四两。速去买来。”待太监跑回街上,弟兄俩把梨子吃的只剩五六个了,一问价,说十两银子一个。太监为难了,真是见风涨,皇上又没下旨让我贵贱都买,无奈又折回宫。 皇上发怒了:“太后得病,买个梨子这么难,没用的东西,这次贵贱都得买,拿不回梨子拿命来。”太监哪敢怠慢,连滚带爬赶到街上,见篮里还有一只梨,于是一个箭步跑去,趴在篮子上:“大爷饶命,贵贱我要了……” 弟兄俩一商量:“好吧,五十两银子一只梨,权当这车梨子没烂。” 太后病愈后,说:“这梨是贵点,但话又说回来,便宜没好货,只要能治病,就值!”并赐赏太监。太监献媚说:“何不把此梨作贡品,年年孝敬您老。”太后眼一瞪:“巴我害病不是?”太监吓得面如土色,一个劲地掌嘴:“小的该死,小的该死。”太后息怒后,又说:“念你一片赤心,就把这梨赐名马蹄梨吧!”太监磕头谢恩说:“太后英明,马蹄凳,马蹄袖,马蹄梨,都是为满清尽犬马之效……” 从此,这梨就叫马蹄梨,后传成马蹄黄了。 马蹄黄梨果形偏大,单果均重 220 克。果皮黄色微绿,果肉白色微黄,嫩而多汁,但由石细胞组成的沙粒略多。经短期贮藏后,色泽鲜黄,香味变浓,甜味增加,品质中上等。适应性强,抗旱、抗病,是砀山酥梨的理想授粉品种。 2. 鸡爪黄梨 鸡爪黄是砀山黄梨中第二大品种,其栽培历史和马蹄黄一样悠久,民国植物学家胡昌炽在《中国栽培梨之品种与分布》就提到过它。书中明确标明其产地为砀山郭庄。 鸡爪黄并非其果实形似鸡爪,而是由于幼树结果以中、短果枝为主,进入盛果期形成许多鸡爪状的短果枝群,所以取名鸡爪黄。 鸡爪黄果实卵圆形,果实中等大小,单果均重 180 克;果皮青黄色并常有黑锈,果点小而多,果面粗糙;果肉白色,果心大,石细胞较多,脆而致密,汁多,味酸甜,品质中等;成熟期 9 月上、中旬,属于晚熟品种;耐贮藏,贮后酸味减少,香气增加,品质增进;极丰产,单株梨树可产梨 1000 斤以上;抗旱、耐涝,适应性强;花粉多,是砀山酥梨的主要授粉树种。 3. 鹅黄梨 鹅黄梨,葫芦状,因果实肩部有鹅头状凸起,故得此名。它和马蹄黄、鸡爪黄一样同属砀山黄梨,但特性却有显著不同。 首先,它属大型果,单果可重 300 克左右。其次,它花粉量小,一般不作为砀山酥梨的授粉品种。再次,外观和品质一般,果皮青黄色,果点小,果肉白色,肉质较细,但味酸甜并有涩味。 由于不具优势,且不能作为砀山酥梨授粉的辅助品种,鹅黄梨的栽培在砀山及淮北一带有日渐萎缩之势。
个人分类: 淮河文化研究|3705 次阅读|0 个评论
砀山酥梨(36) 周宁文
caotiansheng 2011-1-26 10:49
砀山酥梨 通常所说的砀山梨,即指砀山酥梨。 砀山酥梨系白梨和砂梨杂交品种,在特性上属白梨系统。主产安徽砀山,无论产量,还是栽培面积,均占到当地梨树种植的 80% 以上。砀山周围各县,如安徽萧县、河南永城、宁陵、夏邑等县亦有大量栽培,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砀山酥梨果实近圆形,具棱沟,顶端稍宽,绿黄色,贮后变黄白色。果皮薄,有蜡质光泽,果点小而密,果个大,单果重 150~270 克。果肉白色,肉质稍粗,但酥脆多汁爽口,味甜,有微香,品质上等。因其风味纯正,更兼皮薄多汁、弹指得破、入口即酥、落地无渣,所以自古即有“砀山梨,皮儿薄,落到地方找不着”的歌谣。砀山酥梨耐贮藏,可贮至来年 3 至 5 月。属中晚熟品种,一般 8 月下旬至 9 月上旬采摘。适应性广,在沙壤上栽培,品质最好,抗旱、抗寒,是值得大力推广的优良品种。 砀山酥梨历史悠久,在当地流传着很多有关酥梨的动人传说。 关于酥梨的来历,据说在很久以前,砀山有户姓苏的人家,平时好善积德。一天,一个乞丐昏倒在他的门前,这个农民赶紧把他扶进家里,灌了一点热水,那人就苏醒过来了。但拿什么给他吃呢?家里已经粒米不剩,于是就在自家树上摘了几个梨子,煮熟了喂他。原来这个人得了伤寒病,咳嗽不止,吃了梨子后,症状减轻了不少。乞丐在这家住了几天,把这家的梨子吃光了,他的伤寒病也奇迹般地治愈了,人也精神了许多。但这户农民却什么也没有了,往后该怎么生活呀?正在发愁之际,乞丐对苏老汉说:“恩人不要着急,待我出去一趟,明天回来,定会有好消息相告的。”第二天,乞丐果然回来了,手里拿着一根树枝,往苏老汉的梨树上一插,转眼间,梨树上挂满了金灿灿的果子,又大又好看,吃起来比原来的更加爽口。苏老汉正在惊异之中,乞丐却不见了踪影。后来大家都知道苏家的梨子特别好吃,纷纷索要苏家的梨树芽在自家树上嫁接。“苏梨”就这样繁衍开来。 后来传说那个要饭的是玉皇大帝派来考察民情的,见砀山人心地善良,民风淳朴,特从天上瑶池边的百果园内折了一枝仙梨枝,赏赐给这一方百姓。所以,砀山酥梨乃是天上仙梨降世,不但好吃,还能治病。 乾隆皇上听了这个故事,叹道:“人性善,天行道。”于是着仆从铺纸研墨,随后题写了“天赐一珍——砀山酥梨”几个大字,并把这幅字赐给了那位梨农。可惜梨农因题字上没有苏姓,不知珍惜,竟用它糊了窗户,后来被一秀才发现,已残缺不全。这事传到县太爷那里,随即选了几只上等的苏家梨进京面圣,请求皇上重写一幅,并要求将“酥”还原成“苏”字。太监当面斥责道:“君无二言,岂有再改之理。何其糊涂乃耳!”县太爷猛然醒悟:“酥”字把砀山梨的特性描绘尽至,恰当无比,方知乾隆用字深意。所以至今砀山酥梨仍有“天赐仙珍,御赐其名” 传说毕竟是传说,不足为凭,但确是劳动人民的美妙附会。实际情况是,经过劳动人民长时期的选育,酥梨的品质不断得到改善。 砀山酥梨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形成了白皮酥、青皮酥、伏酥、金盖酥四大品系。白皮酥,顾名思义,果皮为白色,成熟较早;青皮酥树势强旺,果皮淡绿色,成熟较迟;伏酥的果实个头较大,成熟最早,不过雨水大时多裂果;金盖酥果皮淡金黄色,果梗四周有放射状的黄色锈斑,风味好,品质佳,是酥梨中最好的品系。 金盖酥,除因果皮金黄得名,还有一则感人的故事: 很久以前,砀山良梨庄有个老汉,临死前将两棵大梨树留给两个儿子,并嘱咐说:“虽是两棵,但树梢搭界,树根交错,无法分得清了,千万别把它们分开。” 老人死后,弟兄俩互帮互助,日子过得顺顺当当。不久,兄娶嫂,弟结亲,各自成家,就把梨树分开了。 一天刮大风,树上的梨子落掉不少,大嫂勤快起得早,便将落下的梨拾成堆,弟媳树下的梨子,她也顺手拾好。弟媳吃过饭一看,总觉得自己家的一堆少,便怀疑嫂子做了手脚,记恨在心。 梨子成熟时,弟媳开始偷摘嫂子家的梨,嫂子察觉了,打算捉贼。一天,嫂子半夜起床躲到树下,结果与弟媳碰个正着。弟媳见事情败露,干脆来个死不认账,两人吵起来,把整个村子都惊醒了。嫂子的丈夫不分青红皂白,大骂自己媳妇挑拨兄弟关系,丢祖宗的脸。嫂子越想越气,为了证明自己清白,一头撞在了自家的梨树上。众人上去救时,已经来不及了,头上血流如注,把整个树干都染红了。 几天后,那棵树上的梨子,居然个个都在果梗附近出现了红色的血斑,连弟媳偷走的,也都出现了同样颜色。弟媳害怕了,赶紧用湿毛巾擦,谁知越擦越鲜亮。弟媳更害怕,既不敢卖,又不敢还给哥家,更不敢吃,只好用毛巾盖住。说起来也怪,只要用湿毛巾盖着,梨子上就没了红色斑点,一掀开毛巾,红点立即出现。 从此以后,弟媳天天忏悔祈祷,跪求嫂子原谅。只要有人去串门,她就说那是巾盖梨,是专门供奉嫂子的,不让别人乱摸。时间长了,人们敬重嫂子金子般的心,把毛巾的巾改成黄金的金,就成了金盖酥。 由于砀山酥梨久负盛名,加之适应性强,许多地方相继引进栽培。 砀山周围各县,近水楼台,首先大力推广,如丰县、沛县、萧县、永城、夏邑、民权、虞城、单县、铜山、开封、商丘、徐州、宿迁等地,酥梨种植均已粗具规模。有些地区还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喜好,创出了自己的品牌,如河南“宁陵谢花酥梨”、郑州“八月酥梨”、永城“高庄酥梨”,虽名称不同,但无论果实外观、风味、树的性状,与砀山酥梨均无明显区别,实属同物异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宁陵谢花酥梨也有“白皮酥”、“青皮酥”、“伏酥”和“金顶酥”几大品系,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出砀山酥梨传播的印痕。 其他地区,砀山酥梨也有广泛引栽。如 1966 年新疆农 3 师引进砀山酥梨,独特的自然条件,加上 20 多年的栽培,使果品具有酥脆可口、果肉细腻、耐贮藏等特点。 1995 年经自治区农作物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新梨 5 号”。在一系列博览会上,该品种均获得了大奖。现在新疆南疆、石河子、喀什、吐鲁番等地种植面积已超过 1.6 万平方千米。 引栽的同时,许多地区还以砀山酥梨为母本,繁育了许多优良新品种。如山西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 1972 年从砀山良梨公社引进酥梨,与猪嘴梨杂交,获得成功。 1985 年通过专家鉴定正式命名为晋蜜梨。同年,即与新疆阿克苏酥梨携手获得“全国优质农产品”称号。 1988 年,又一举荣获山西科技进步一等奖。该梨果个大,果心小,果实卵圆形,果皮绿黄色,果面光洁,外形美观。果肉白色,肉质细脆,汁多味甜,有微香。耐贮、抗旱。现已在山西、河北、陕西等省广泛栽培。 除了晋蜜梨,砀山梨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近亲——秦酥。秦酥系陕西省果树研究所选育的晚熟梨优良品种。母本砀山酥梨,父本黄县长把梨。 1957 年杂交, 1978 年正式定名。该梨果个大,平均单重 286 克,果实近圆柱形,下部稍宽,外形较美观,极似砀山酥梨。果皮绿黄色,果面平滑,有蜡质光泽。果心小,果肉白色,肉质细嫩松脆,石细胞极少,汁多味甜,品质上等。抗旱,极耐贮,至翌年 5 月风味丝毫不减。现已被陕西省列为推广品种,河北、河南、辽宁、北京、新疆、湖北、湖南、山东、四川、云南、浙江等省均有引进栽培。 由于砀山酥梨性喜沙壤土和冷凉气候,所以陕西渭北、山西晋中和新疆南部等地引载的砀山酥梨近亲,品质较原产地反而更加优良。以秦酥为例,既继承了砀山酥梨的优点,又有果肉更加细嫩、更耐贮藏的突出特点。不过,并不是所有的引载都能青出于蓝胜于蓝,比如,在宁夏地区栽培的砀山酥梨,虽口味浓、品质优,但果心有变大的趋势。 更有甚者,一些地方盲目引种,又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滥施化肥农药、滥用催产催熟技术,导致砀山酥梨含糖量和营养成分明显下降,甚至出现果核大、肉质粗糙的现象,这些“垃圾果”流入市场,不仅给当地老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损害了砀山酥梨的声誉。 尽管砀山酥梨以各种方式远嫁他乡,但毫无疑问,砀山是其娘家与大本营。砀山被称为中国梨都, 70 万亩果园分布在砀城四周,几乎占全县耕地面积的五分之四,其中绝大部分栽培的是砀山酥梨。步入新世纪以来,砀山县委、县政府先后制订了“ 4111 ”和“ 3211 ”计划, “ 4111 ”计划:于 2001 年制订,即根据砀山生态资源优势,三年内稳定砀山酥梨面积 40 万亩,发展新品种 10 万亩,保留优质苹果 10 万亩,发展优质杂果 10 万亩;“ 3211 ”计划于 2004 年制订,即保留优质砀山酥梨 30 万亩,通过高接换头等形势发展优质新品种及加工品种 20 万亩,发展优质黄桃等杂果 10 万亩。更使砀山酥梨形成了“两线三片”的发展格局。 两线指的是黄河故道两岸和陇海铁路、 310 国道两侧,三片指的是黄河故道果树生产区、良梨果树生产区和陇海铁路沿线果树生产区。 安徽梨树栽培面积位居全国第十二位,但产量居全国第三,如计算单产则安徽排名第一。 37400 公顷,合计 56.1 万亩梨树栽培面积,其中大半为砀山酥梨安徽梨树主要有两大地方品种:砀山酥梨和徽州雪梨。不过,徽州雪梨栽培较少,而砀山酥梨仅砀山就有 30 万亩以上,加上安徽其他的地区引种,所以 56.1 万亩梨树中大半是砀山酥梨。由此可见砀山酥梨的高产。 顺便指出,丰产的砀山酥梨带给果农的不仅是喜悦,也有一些意料不到的烦恼。由于大面积的种植,近年来砀山酥梨出现了结构性过剩的局面,随之而来的是销售的困境和价格的急剧下跌。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砀山酥梨的产地批发价为每千克 3.2 元,县农委主任杨鹏程回忆说:“在 1995 年和 1996 年,外地来拉梨的车辆排成长龙,不愁卖不掉!”由于砀山梨的红火,从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开始,江苏、陕西、山西、山东、河南、陕西、新疆、云南等省区相继引种。到 2004 年,除砀山本地有 50 万亩连片种植的砀山酥梨外,全国各地引种面积就达近 500 万亩,这一面积几乎占到全国梨树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一。加之砀山酥梨丰产的特性,其产量更是占到全国梨产量的 48% 。产量的激增让砀山酥梨大量涌进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使价格一跌再跌, 2003 年和 2004 年,优质梨的产地批发价也只有 0.6 元每千克。 收入的下降,挫伤了果农的积极性,一些果农甚至将梨树连根拔起,改种其他粮食作物,即使继续种植,他们也不愿对果园再做过多的投入,这反过来又进一步影响了酥梨的品质,造成了价格的再度下跌,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如何摆脱困境?一些专家也纷纷建言献策,但要从根本方面解决问题,不外乎加强政府引导,控制砀山酥梨种植规模,加强果园管理,发展优质的新品种。
个人分类: 淮河文化研究|6809 次阅读|0 个评论
砀山梨的品种和特点(35) 周宁文
热度 1 caotiansheng 2011-1-26 10:43
砀山梨为砀山本地所产之梨,从外地引种品种不在著者考察之列。 砀山梨栽培历史悠久,明朝已广为种植。有人将砀山梨的历史追溯到 2500 年前,但缺乏史料支撑,暂不予采信。 万历五年( 1577 年)《徐州府志》就有“砀山产梨”的记载。清雍正十一年( 1733 年)《铜山县志》,收录有“黄里(萧县境)石榴,砀山梨、义安(铜山县境)柿子居满集”的民谣,说明砀山梨的栽培很具规模。乾隆三十二年( 1767 年)《砀山县志》也有砀山产梨的记录。但是,这些历史文献过于简略,均没有提及砀山梨的栽培品种。 就笔者目前掌握的资料,最早对砀山梨品种做出分类的应属民国时期的植物学家胡昌炽。他在大量实地调查采集的基础上,将砀山梨区分为鸡爪黄、青皮糙子梨、青酥梨、马蹄黄、面梨、白酥梨、紫酥梨 7 个品种,分属白梨和砂梨两大系统,产地均是砀山郭庄。 20 世纪 60 年代出版的《中国果树志第三卷(梨)》,则进一步将砀山梨细化为酥梨、紫酥梨、面梨等 14 个品种,不过,主栽品种并没有太大变化。 20 世纪 70 年代,砀山梨的品种有所增加,达到 20 余种,但栽培面积和产量比重最大的仍是酥梨、紫酥梨、马蹄黄、面梨等传统品种。 改革开放之后,砀山人在大力发展传统优势品种的同时,积极引进新品种,使砀山梨的栽培得到多元化的发展。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砀山组织果树资源调查,梨树栽培品种达到 34 个。其中,既有传统优势品种,也有积极引进的新品种,从梨树分类上看,涵盖了白梨、砂梨、西洋梨三大系统。
个人分类: 淮河文化研究|5872 次阅读|1 个评论
香水梨 (31) 周宁 文
caotiansheng 2011-1-22 11:32
香水梨又名软儿梨、消梨,栽植历史悠久。清康熙《重纂靖远卫志》载:“香水梨,即消梨也。他处不多见,深秋成熟,咀嚼无渣,至冬春间冻释成汁,天然甘美,诚珍品也。” 该梨在甘肃、青海、宁夏黄河沿岸地区普遍种植,甘肃靖远为其主产区。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品系:即白皮软儿和青皮软儿,其中白皮软儿品质较好。 香水梨入秋成色,清黄鲜亮,果实中等近圆形,深秋初冬成熟,色变而味愈佳,久存而不腐烂,不惧严寒,抗旱耐瘠,为我国西北地区名梨。
个人分类: 淮河文化研究|226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0: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