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归纳法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农牧交错带的数据综合总结
chenhuansheng 2018-9-20 12:04
蔡运龙《地理学方法论》中提到了基于还原论的方法论。结合他的说法以及我的理解,对地理问题进行分而析之的分解过程,可以按照: 空间分解:分区、分地域单元进行 要素分解。传统思路是按照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比如气候、水文、地貌、经济、文化、社会等要素分解;做土地变化分析时,也可以按照变化的类型、趋势注意分解,比如耕地、林地、水域等不同类型进行分解,也可以按照耕地转林地、耕地转草地、沙地转草地等变化途径进行分解; 此外,还有蔡没有提到的: 时间分解。土地变化是存在变化发展阶段的。不同阶段可能出现不同的特点。 进行归因分析,或者按照归因进行整理的时候,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 治沙活动的体现和影响。治沙是自70年代以来就有的活动,榆林等地区一致是治沙的前沿阵地;到了1991-2000年,国家成立了一个重点专项,期间中国加入世界荒漠化防治公约,这方面的活动应该会加强。 退耕的影响:三北防护林建设始于70年代末期,理论上对第一阶段应该有影响;退耕还林还草活动始于1999年试点,2002年全面铺开,对本地区的影响,可能在第二阶段会增强。 湖泊和地下水水位变化、盐碱化对地类变化的影响:从多次变化的实际情况分析看,草地、林地、水域与未利用地之间的变化,多数与此有关。 城市扩张:第二阶段特别明显。初步印象是开发区建设造成了比较显著的影响。比如榆林的神谷开发新区等。要确认多大比例的城市变化是这个原因引起的。 放牧和气候变化的影响: 主要是观察到了草地存在覆盖度下降的情况,而且两个阶段均有明显的这种清苦常出现。那么,需要计算一下,这种变化发生的面积比例多大?相反地植被覆盖度提高的比例、维持不变的比例多大? 王恩泳《什么是地理学》指出,80年代以来羊绒价格上涨,这种材料主要出在山羊而非绵羊身上。所以可能存在80年代以后,不但羊的存栏数量上升,还可能存在山羊替代绵羊的可能。 查一查鄂尔多斯集团的业绩变化,和鄂尔多斯市的GDP、纺织工业、畜牧业的发展数据
个人分类: 农牧交错带|4 次阅读|0 个评论
基于还原论的分解之后,如何归纳和提炼?
chenhuansheng 2018-9-18 00:22
我此前在蔡运龙等主编的《地理学方法论》中看到过源于地理学研究方法的相关论述。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归纳法与演绎法。对于还原论,印象不深。但是记得有分析,所谓分析就是分而析之,仍旧没有多大印象了。可见当时读书的收获应该不大。 科学网博主王震洪的这篇博文,让我对于还原论或曰“分析”,有了比较直观的认识。所谓还原论,就从物质的组成或者问标题/矛盾的组成各方,逐一细分。大概有点像过去所谓的分解麻雀。把问题涉及到各个方面逐一加以分析分解,才可能找到问题的真正症结所在;不如此,外在的大问题不过是表象,不知道背后黑盒子例地具体内容,要解决问题根本无从下手。 所以,作者认为还原论是现代科学方法论的重要支撑和出发点。 我现在作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变化的分析,目前已经做了的工作,主要就是还原、分解。但是问题来了,一个问题或者现象,被分解的过细,你可能会偏题,偏离原来的设想和问题的初衷。比如你们来要研究这片森林,因为要了解细节而深入森林之后,你对森林里面的虫子、鸟等问题发生了兴趣,而忘记自己原来的目的,不知道为什么要来了。或者会出现“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情况。 我现已经发现了很多细节,很多具体的土地变化的具体过程和原因,都能够设想其发生的机理。但是,我如何总结、归纳,如何从宏观上描述这些变化的共同特征呢? 博文提出要进一步采取“整体论”的思想,进行归纳总结。 可是整体,并非细节的机械组合。我要得出的总体规律,不应该是细节的重复和堆砌。那么如何进行归纳和总结呢? 王的博文里面,只是提到了基于整体论思路如何看问题。但是怎么从还原论过渡到整体论呢?没有说清楚。 刚才顺便查了一些讨论地理学方法或者方法论的文章。除了笼而统之地谈论方法论、不接地气外,就谈论具体的指标和分解方法,过于具体了。 看来这是一个问题。 此外,王的博文中,提到中国当前的教育,空谈知识,不教发现知识的具体方法和思维过程。这确实是一个大问题。 王的博文链接: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702do=blogid=1135203
个人分类: 农牧交错带|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吕乃基:思维过程的“两条道路”
fqng1008 2018-7-15 15:27
有些民族侧重理性,渴望发现多样性背后的普遍性或共性,变动不居背后的必然性,擅长形式逻辑,分析而后综合,归纳之后演绎,譬如由希腊而延续扩展的西方民族;有些民族重情感,倾向于直接面对多样性,直接面对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惯常于朴素的辩证逻辑,甚至把情感置于理性之上,譬如先要合情,随后才是合理,中国、印度多持此类思维方式。当然,还有处于东西方之间的思维方式,以及重联想和形象思维等。 思维方式互补是人类思维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西方民族无疑有必要借鉴东方民族的思维方式,由非此即彼走向亦此亦彼,复杂性科学中的分形、分岔和涌现等概念和理论体现了这一趋势;反之,东方民族也有必要学习西方民族的思维方式,须知,形式逻辑是辩证逻辑的基础,没有形式逻辑为基础的辩证逻辑会滑向诡辩。本文旨在探讨后者。 迄今,马克思在中国的巨大影响主要在他的研究成果上,而马克思之所以获得成果的思维方式同样,甚至更为重要。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提出的 “两条道路”,可以说是对其本人,进而西方民族思维方式的总结。马克思的两条道路可以串起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各种方法,赋予这些方法各自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揭示包括系统方法和复杂性科学方法在内各种方法之间的关系。 1.两条道路 “如果我从人口着手,那么这就是一个混沌的关于整体的表象,经过更贴近的规定之后,我就会在分析中达到一些最简单的规定。于是行程又得从那里回过头来,直到最后我又回到人口,但是这回人口己不是一个混沌关于整体的表象,而是一个具有规定和关系的丰富的总体了”。 马克思进一步把上述认识过程归结为 “两条道路”。“在第一条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在第二条道路上,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 在对象未被认识之前,对象对于认识者来说 “只是直接的、消极的存在”,是“外在的”(黑格尔),或者“自在之物”(康德)。认识一旦开始,就是对“自在之物”的否定,尔后在第一条道路上,主观观念距现实越来越远,距本质越来越近,直至达到极端。 “然后这个主观性”辩证地突破自己的范围,并且在第二条道路上通过推理展开为客观性。 一旦我们认识了一个事物,它对我们来说就不再是 “直接的,消极的存在”,不再是“外在的”“自在之物”。我们理解了它,掌握了它,它已经是一种“积极的存在”,“在我们的思维中随时可再现它的一切,它是内在的”“为我之物”。认识就这样不断地经两条道路而使自在之物变为为我之物。 2、第一条道路上的方法 在第一条道路上的方法是,抽象、分析、比较、分类和归纳。 在第一条道路上,首先是形成概念,科研然后就得以在思维中进行。抽象和分析是形成概念之路。例如对于一个物体的形状来说,由抽象和分析定性地得出点、线、面、体概念,进而得到定量的长度、面积和体积概念。对于物体的运动,得出快慢进而速度、加速度,等等。对事物进行空间、时间,以及类别的比较,在比较中逐步将相同或相似的事物进行分类,接着由归纳找出同类事物的共同点。 上述过程在思维中表现为步步深入,距对象的表象和所处的语境越来越远,距本质越来越近。这样,在马克思的第一条道路上,抽象、分析、比较、分类和归纳等方法就不再是彼此无关,而是在大体上建立起前后相续步步深入的联系(可以有重叠和反复)。经由这些方法, “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 3、转折点上的方法 两条道路转折点上的方法是,类比、模型、直觉、顿悟和假说。 一旦走到第一条道路的顶点,思维就面临转折, “行程又得从那里回过头来”。然而在科学研究中,“回过头来”并不容易。相对孤立、凝固的概念怎样回到处于联系和变化中的现实;分析所得到的要素、片断如何形成整体和过程?归纳得到的结论既不完整,也不可靠。 更重要的是,在这一切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 类比、直觉、顿悟 和 假说 就在转折的关节点上发挥作用。原子论、进化论、量子论、相对论等在提出之初在方法论上都处于两条道路的转折点,更小的个案如凯库勒的苯环、卢瑟福的原子模型等也是如此。 转折点上的方法起到继往开来的作用。一方面总结提炼由第一条道路得到的成果,揭示背后的原因,另一方面指引第二条道路,例如提出预言。与此同时也就是完善自身,由假说转化为理论。 4、第二条道路上的方法 在第二条道路上的方法主要是 综合与演绎 ,前者意为把分解后的局部、片断和要素整合为整体,这正是第二条道路的要义;后者在于经由推理和实验验证等途径,将大前提中所隐含的内容都揭示出来,以完善假说,形成理论,同样是第二条道路的指向。 由上分析可知,在思维过程中,分析之后并不紧接着综合,演绎也并不紧随在归纳之后,在这两组方法之间还要经由假说等方法,思维过程必须经过转折。通常总是把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作为某种 “对偶”的方法。它们确实“对偶”,这是因为它们正处于两条相反的道路上。 然而,在科学研究中这两条相反的道路并不直接相连。是否可以以归纳得到的结论直接作为演绎的大前提?不可以。必须经由假说、顿悟 ……,揭示由归纳等第一条道路所得出结论或“知其然”背后的原因和本质,知其所以然,以此作为演绎的出发点。 未经转折点的演绎,犹如登山者在半山腰浅尝辄止,然后或者由原路返回,风景依旧;或者另辟蹊径,可能陷入歧途。转折点则是登顶,一览众山小,展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纤毫毕现的世界。 正是在这一点上,暴露出东方民族思维方式的重大缺陷:没有经历 “转折点”。第一条道路没有到达终点,第二条道路没有一个坚实并具有共识的出发点。 5、现代科学方法 上述两条道路上的方法通常被认为是 “传统”科学方法。进入20世纪后,随着对象日渐复杂,越来越体现出整体性和过程性(如“涌现”),以及语境相关。以先分析后综合为特征的传统科学方法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在分析之后难以综合,或者干脆没法分析。对于生命和大脑来说,甚至分析本身就等同于杀死了对象。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现代科学方法应运而生。 现代科学方法,主要指系统方法和复杂性思维与方法。以马克思 “两条道路”的视角来看,可以认为系统方法和复杂性思维与方法是跨越两条道路的方法。 现代科学方法与传统科学方法有两个根本区别。 第一,由上可知,传统科学方法可以清晰地区分为第一和第二条道路上的方法,但现代科学方法不能。现代科学方法中无论是系统方法还是复杂性思维和方法其本身就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并且完整地覆盖作为整体的对象,遍历研究的全过程。这是传统与现代科学方法在现象层面的区别。 第二,传统科学方法限于对思维过程的概括、提炼和抽象,与特色的对象无关,与特定的学科无关;而现代科学方法主要就是来自复杂的对象和学科,因而具有本体论的基础。例如,系统论来自生物和生物学,控制论源于工程技术中的控制过程,信息论基于信息科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复杂性思维和方法的基础则是复杂性科学及其所研究的处于语境、联系、演化和涌现中的复杂对象。 在现代科学方法中,系统方法和复杂性思维与方法又有所区别。相对而言, 系统方法着重于整体,复杂性思维和方法专注于过程 。系统方法主要是在空间的视角看,始终把对象看作一个处于内外关系之中的整体,在分析之时同时综合,综合又包含了分析,因而也就避免了传统科学方法的困境。复杂性思维和方法则沉浸于时间、历史之中。对象始终处于过程、变化和涌现之中,涨落、协同、循环、分岔 ……,时间前后交织,超越单纯的回溯和重建。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现代科学方法是西方思维方式向东方思维方式靠拢。然而必须指出,在思维方式的历史上,是先有传统科学方法,然后才有现代科学方法;在思维方式的逻辑结构上,传统科学方法是现代科学方法的基础,这是马克思的另一项成果:历史与逻辑的关系。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有必要进一步理解马克思 “两条道路”对于认识和实践的重大意义。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63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什么真理不是通过大量观察发现的?
热度 1 j61zhang 2017-8-31 04:38
很长时间里,人们认为发现真理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 归纳法 ( induction), 就是通过大量观察来发现真理,另一种是演绎(deduction),就是先有一个假设,然后根据这个假设推理应该会有什么发现,在通过观察来看看是否如此。 Karl Popper是一个英国出生的哲学家,一般认为他对科学哲学有两个贡献,第一:他提出用 归纳的方法不能发现真理 ,就是说也就是说真理不是通过大量观察发现的。第二:提出了科学与伪科学的界限。 我这里要谈的是为什么真理不是通过归纳的方法发现的。可以从三个方面看这个问题: 第一个原因就是无法观察到全部的对象。要说明的是这里的真理是指 全称真理 ,所谓全称真理就是说一个事物全部是这样。自然规律基本上都是全称真理,如阿基米德定律,欧姆定律,等等。 这个道理很简单 , 因人们无法确定所观察的事物是不是全部。 POPPER举了一个例子。他说既使你观察到一百只天鹅是白色,但你也不能说天鹅就是白色的,因为有可能第101只天鹅是黑色的。如你说北京动物园里的天鹅是白色,这是对的,但它不是全称真理。 第二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真理不是如天鹅的颜色那样直观,人们不可能直接看到, 看到的只是一些表象,而从不同的角度可能得到不同的结论。比如说一只大象,如果从正面看是一双眼睛,两颗象牙,从侧面看像是一堵墙,从后面看是一条尾巴和屁股,而人们观察往往只是从一个角度。 第三人们能看到是现象,而不是真理,真理是藏在现象后面的。现象不会自己说出真理,只能靠人从现象找出, 挖掘出真理。而对同一个现象,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解释,每个人都可能认为自己的解释是真理。 根据以上几点,人们可以看出用观察的方法(归纳法)无法发现真理;但它可以检验一个“真理”是否是错误,就是说归纳法可以证明一个“真理”是否正确。发现一只黑天鹅,就可以否认天鹅是白色的,发现一次电压不等于电流 X 电阻就可以否认欧姆定律。 在极个别情况下,某些真理只适用于特定的条件,比如说牛顿定律只在宏观情况下成立,而在微观情况下就不成立。 人在世界上不可能没有观察,但观察到的不是真理,而是现象。弗莱明观察不到抗菌素,牛顿也观察不到万有引力,真理是通过人的想象中发现的 。 通过科学发现真理的途径是:先有一个假设,或叫想象,通过它产生一些推论,就是如果假设是对的,人们应该能看到什么事,然后在现实中看看是否如此,如现实都符合推论,就可以是假设就是自然规律。那么这个假设或想象就是真理。
个人分类: 科学哲学|198 次阅读|2 个评论
“幸福”概念的归纳
fqng1008 2013-9-26 09:32
也许,归纳法是研究“概念”内涵与外延的一种途径,尽管我们无法实现“完全”的归纳。 语录1:在这个世界上,即使是最幸福的婚姻,一生中也会有两百次离婚的念头和五十次掐死对方的想法。——温格·朱利《幸福婚姻法则》 评论:在这里,幸福作形容词,但仍然可以看出:不存在百分之百的幸福,也没有永远的幸福,而评价幸福与否,看的是主流,是一个概括性的说法。 语录2:小时候,幸福——是件很简单的事;长大后,简单——是件很幸福的事。  评论:第一,文字很美;第二,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可以  延伸:(1)小时候,幸福的阈值很低,实现幸福很容易;(2)长大后,能够简单是件很幸福的事,但是长大了就简单不了,因为简历多了,幸福的阈值提高了。 语录3:活得糊涂的人,容易幸福;活得清醒的人,容易烦恼。这是因为,清醒的人看得太真切,一较真,生活中便烦恼遍地;而糊涂的人,计较得少,虽然活得简单粗糙,却因此觅得了人生的大滋味。 评论:愚人的幸福,大智慧? 语录4:幸福:一是睡在自家的床上。二是吃父母做的饭菜。三是听爱人给你说情话。四是跟孩子做游戏。——林语堂 评论:天伦之乐是一种幸福,但不是永恒的,也不是唯一的。如果我们一天到晚享受“林语堂式”的“幸福”,恐怕不能成为林语堂,或者就已经不是真正的幸福。或许可以这样理解,天伦之乐是一种休闲式的幸福,工作(如果是符合心愿的工作)是另一种幸福,只有像林语堂那样成就了事业,然后再来寻找天伦之乐的幸福。如此,林语堂的幸福概念缺乏抽象性,因为“幸福”绝不是具体事务,它只能抽象为一种满足于自我的愉悦的心理状态。 语录5:儿时,幸福是一件实物;长大之后,幸福是一种状态。然后有一天,我们才发现,幸福既不是实物,也不是状态,幸福是一种领悟。  评论:“林语堂式”的“幸福”是人类“儿时”的理解?我的关于“满足于自我的愉悦的心理状态”是一种成人的理解?还有一种“领悟”是什么? 语录6:小狮子问母狮子:“妈妈,幸福在哪里?”母狮子说:“幸福就在你的尾巴上啊。”于是,小狮子不断追着尾巴跑,但始终咬不到。母狮子笑道:“傻瓜!幸福不是这样得到的。只要你昂首向前走,幸福就会一直跟随着你……  评论:可以理解为“活着就是幸福”吗?“幸福”不需要追求? 语录7:幸福这座山,原本就没有顶、没有头。你要学会走走停停,看看山岚、赏赏虹霓、吹吹清风,心灵在放松中得到生活的满足。一个人总在仰望和羡慕着别人的幸福,一回头,却发现自己正被别人仰望和羡慕着。其实,每个人都是幸福的。只是,你的幸福,常常在别人眼里。  评论:“幸福”是“心灵的放松”、“生活的满足”,是“知足常乐”的心态?那么“追求”呢? 语录8:小时候能吃到一块水果糖就幸福的找不到北,年轻时收到一封情书,结交一个朋友,吃一次肯德基,都会感到幸福。而当事业、爱情、家庭、金钱什么都不缺时,我们却找不到幸福了。一会儿寂寞了,一会儿抑郁了,仿佛全世界的委屈全集中在自己的身上,理由一大堆,其实就一样:吃饱了撑的!  评论:“吃饱了撑的”,这个结论有点武断。但是这段话揭示了“阈值”是“幸福”拥有的一个重要特征:幸福感与阈值成反比,随着阈值增高,幸福感会下降。 语录9:“失望,有时也是一种幸福,因为有所期待,所以才会失望,因为有爱,才会有期待,所以纵使失望,也是一种幸福,虽然这种幸福有点痛。”——张小娴  评论:这个说法有些牵强。所谓“失望”是“期待”的过去式,“幸福”可能伴随“痛苦”,但一定是伴随“快乐”的“痛苦”,应该是苦尽甘来。 语录10:我们觉得不快乐,是因为我们追求的不是“幸福”,而是“比别人幸福”。 评论:这是“幸福”拥有的第二个特征:幸福是通过比较而实现的,没有比较无所谓“幸福”或是“不幸”。当然,无论是与别人比,还是与自己比。
个人分类: 探讨幸福|3303 次阅读|0 个评论
安全演绎法与安全归纳法
After50 2013-5-27 14:40
安全演绎法与安全归纳法 (一)安全演绎法 演绎方法是科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是一种以一般原理为指导,对个别的或特殊的事物进行分析、推理,从而获得新知识的逻辑思维方法。安全演绎法是运用演绎法去分析和推理各种安全问题,并获得对安全有用和人们需要的新结果的逻辑思维和工作方法。 安全演绎法能扩展和深化人们对安全问题的新认识和新发现,获得与安全问题相关的各种细节。例如,事故树分析就是一种典型的安全演绎法,事故树是从结果到原因描绘事件发生的有向逻辑树。事故树分析从结果开始,寻求影响结果事件(通常称顶上事件)发生的原因事件,将结果演绎成构成这一结果的多种原因,再按逻辑关系,寻求防止结果发生的对策。 安全演绎法和安全归纳法是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的两种方法。安全演绎是安全归纳的前导,通常安全演绎和安全归纳互为条件、互相配合。例如,开展安全评价的重要前导是需要应用安全演绎法对所评价的系统进行细致的安全分析,但做出安全评价结论时就必须用到安全归纳法。 安全演绎法在事故分析、系统安全分析等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安全归纳法 归纳法是科学研究的有效工具。归纳法是从个别事件中概括出一般原理的一种思维方法。安全归纳法是运用归纳法去研究和概括一般安全规律或安全结论的逻辑思维和工作方法。 例如,系统安全分析的重要分析方法之一的事件树分析,就属于安全归纳法,它是从给定的一个初始事件的事故原因开始,按事件的发生发展顺序,分成阶段一步一步地对构成系统的各要素(事件)的状态(成功或失败)逐项进行二者择一的逻辑分析,分析初始条件的事故原因可能导致的事件序列的结果,将会造成什么样的状态,从而定性与定量地评价系统的安全性,并由此获得正确的决策。由于事件序列是按一定时序进行的,事件树分析是一种动态归纳分析过程。 安全归纳法与安全演绎法不同,前者是把安全实践经验获得的事实加以概括,以寻找具有规律性的方法,它主要以观测和实验为根据。后者是通过结果去分析和推理各种具体原因的逻辑方法。这两种方法都是安全科学规律认识的重要方法,它们互相补充,安全归纳中贯穿着安全演绎的成分,安全演绎依赖于归纳的结果。 安全归纳法在安全科学规律发现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帮助人们对安全规律的认识不断接近真理,对探索安全原理具有很大启发作用。
个人分类: 安全科学理论|5396 次阅读|0 个评论
物理——事物之理
jphuang 2013-2-20 20:54
物理——物质之理。物质,自然界中的物质,无智能的物质。这是通常“物理”二字的含义。 如果我们把“物理”的含义做个延伸呢? 物理——事物之理。事物,事加物也。事,一般而论,与人相关,有智能的人;物,自然界中的物质,无智能的物质。 做此延伸后,物理可以包括对智能人的研究,这是对传统物理的突破,而实际上,也正是当今传统物理学与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的交叉研究方向。 可能有人质疑:现有的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等,不是早已研究智能之人? 是。但是,区别还是不小的,因为研究智能人的物理学,其研究思想与研究方法则是借鉴的传统物理学的思想与方法。 传统物理学的思想是什么? 传统物理学的一个思想是:普适性。物理学家认为这个世界是简单的,就几种基本粒子,就几种基本相互作用,这个思想导致物理学经过了好几次大综合,例如:电与磁的综合、电磁波与光的综合等等。这些综合导致传统物理学的极大飞跃。 传统物理学的方法是什么? 传统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是:逻辑演绎法和归纳法。前者对应着从一般到特殊的理论分析,后者对应着从特殊到一般的实验研究。虽然前者可以追溯到欧几里德几何,但是,在真正地解决自然界中的实际物质问题时,其功效方才发挥到了极致;至于后者,这里的实验是指精确控制条件的可控实验,历史上物理学中的超级成果多是从实验获得的,这也说明可控实验在传统物理学发展中举足轻重的地位。(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实证分析隶属于归纳法,它可归于实验研究,非控制条件的实验研究,在大数据时代的今天,当“可控实验”捉襟见肘之时,实证分析的作用正在日渐见长。) 上述思想与方法对传统物理学的发展居功至伟,当把它们用于研究智能人时,人们有理由期待更多…… 物理——事物之理!
4408 次阅读|0 个评论
茶,没那么神奇
热度 4 rbhuang5907 2012-8-12 17:56
茶,没那么神奇 科学网新闻专题做了一个“舌尖上的科学”专栏,有一期讲述“茶的科学”,意图让我们喝的健康、科学。 http://news.sciencenet.cn/news/sub6.aspx?id=1158 “茶的科学”讲述:“已知茶叶中含有500多种化学成分,有机成分有四百五十多种,其中具有生理作用的有很多,比如多酚类化合物、生物碱、萜类挥发油、黄酮类化合物、氨基酸、维生素等。这些成分使得茶具有多种保健作用,如抗癌、抗氧化、抗炎、降血压等”。 “茶的科学”还宣称,喝茶有助抗癌、降低艾滋传染、治疗白血病、预防痴呆、抵抗甲流、缓解抑郁、降压护心、抑制体重、预防中风等诸多功效。 一看茶叶的成分这么多,又没有一种或几种的成分含量特别多,第一感觉是它已经没有什么科学可言了。 要科学地研究一种物质对人机体有什么功效,最紧要的一点就是要使用这种物质的纯净物,且其杂质含量不能高到影响所进行的研究。研究一种物质对人机体的作用功效,就是探求因果关系。探求因果关系要运用科学归纳法的“穆勒五法”,要有可控制的变量,如果变量不可控,实验毫无意义(注意实验与经验的差别)。茶水是混合物甚至是未知物,化学成分这个变量不可控制。使用茶水所做的实验别人是无法重复再现的。不运用科学方法所做的研究不是科学研究。 使用茶水所做的研究得出的结果,不知道是茶水中哪个成分起作用。如果使用纯净物,不管这个纯净物来自哪里,也不管这个实验在哪里做,什么人做的,它的结果一定是一样的。这是可重复。只有这样,研究结果才可以应用到实际中去。 使用茶水做研究,如何进行对照实验?很明显,它需要和白开水进行对照。如果有效,可以应用,但如何保证实际应用中的茶水与实验时的一样,它可能由于产地、制作方式的差异,有所差异。 总之,茶,没有那么神奇,别那么夸大宣传,顶多是一款饮料,别误导公众。 中药,是同一个道理。 喝茶,遵循食物的规则,不要遵循药物的规则。 根据中国几千年前的《黄帝内经》撰写的食养之道一直备受中国人追捧,在科学网也不例外,科学网名博也不例外。国人真是食古不化。中国古人的健康状况并不比今人好,寿命也没有今人长,只有思维有欠缺的人才会去迷信古人的食养之道。国人真是缺乏逻辑,思维品质低劣。
4194 次阅读|17 个评论
黄荣斌说的“科学归纳法”俺小学就用过
热度 2 zhanghuatian 2012-8-8 09:42
黄大教授说科学网上没几个人懂“科学归纳法”,但这个俺懂啊, 是不是该自豪一下呢? 记得俺上小学的时候 俺的小学的语文老师出了一个题目说: 由冰是冷的你们能想到什么? 俺马上回答:火山里面没有冰。俺的语文老师马上夸俺聪明。 看这神奇的“科学归纳法”多好使。 科学教徒们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卖大力丸。把些小孩子把戏弄成公式和字母就变成高深莫测的“神功”了。 这种“神功”往往让有常识的人笑话。
394 次阅读|5 个评论
所谓“科学归纳法”是早就被批判过的东西吧?
热度 2 Avalon2013 2012-8-7 17:36
归纳主义是200年前的东西了,比证伪主义还要古老,如果是当今社会上少有或没有“归纳主义者”那一定是波普尔的功劳。 证伪主义比归纳主义的优越之处就在于某些事实,尤其是实验结果在某种重要的意义上是依赖理论的和可错的。这拆了那些归纳主义者的台,他们要求科学拥有不成问题的事实基础,归纳主义的科学就是将此“事实”作为基础进行归纳和演绎出来的东西。 证伪主义者认识到事实与理论都是可错的。然而,对于证伪主义者来说,有一组重要事实构成科学理论的检验基础。这组事实就是已经经住严峻检验的那些有关事实的断言。这确实具有科学事实基础是可错的这一推断,但这一点对证伪主义者不是一个大问题,但它对归纳主义者却是一个大问题,因为证伪主义者仅仅谋求科学的不断改进,并不追求证明真理或可能的真理。 归纳主义者在详细规定一个好的归纳推理的标准时遇到困难,在回答什么条件下可以说事实给予理论以重要支持时也有困难。在这一方面,证伪主义者的遭遇比较好。当事实构成对理论的严峻检验时,它们就给予理论重要支持。得到确认的新颖事实就是这类事实的重成员。这有助于说明为什么实验的重复并不能大大增加对理论的经验支持,对此事实极端归纳主义者难以适应。进行特定的实验也许构成对理论的严峻经验。然而,如果实验做得很好,理论经受住了检验,那么以后重复同样的实验就不会被认为对理论的严峻检验,因而也就越来越不大可能给理论提供重要支持。再者,虽然归纳主义者在说明关于不可观察之物的知识如何从可观察事实推导出来时有问题,然而证伪主义者则没有这种问题。可通过探索它们的新颖推断来严厉检验有关不可观察之物的断言,从而给予支持。 归纳主义者在表征归纳推论并为之辩护时遇到麻烦,即难以表明理论是真的或可能是真的。证伪主义者则通过坚持认为科学并没有归纳来绕过这些问题。演绎是用来揭示理论的推断,因此理论能够经受检验并被证伪。但是并没有作出这样的断言:经受住检验表明理论是真的或可能是真的。这些检验的结果充其量表明一个理论比它的前驱者是个改进。证伪主义者与其说看重真理,不如说看重进步。 黄教授说科学网很少有人知道“科学归纳法”其实是不懂所谓“科学归纳法”的表现。基本学过高等数学的人知道甚至用过这种“科学归纳法”。我们做实验的时候少接触数据的归纳和演绎了吗?真的很搞笑。 黄教授又举了武夷山和王浩二位博主的例子,有些文不对题。这两个个例如果是事实,那么对事实的继续研究就是合理的也符合归纳主义的。科学家干的是什么?就是从奇怪的个例中挖黄金吗,仅仅因为科学家没研究就去否定事实,什么主义都说不过去。
5113 次阅读|25 个评论
科学网几人懂“科学归纳法”?
热度 5 rbhuang5907 2012-8-7 16:06
武夷山用亲身经历的西医公开宣布束手无策而被中医治好的病例证明中医比“西医”高明。 王号用个案证明中药见效快。 在中国,类似这样的轻易确定因果关系的事例很多,以偏概全是归纳推理常犯的错误。尽管上述两个例子涉及情感,但我依然不惜要批评。 轻易确定因果关系这些现象实际上也涉及科学素养问题。 我在一篇博文中谈及这个话题,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26289-557421.html 。但阅读的人不多。这里再重复一次。 爱因斯坦在对西方近代科学产生的原因做过经典的解释: “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成就为基础的,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得几何中),以及(在文艺复兴时期)发现通过系统的实验可能找出因果联系。”(《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574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前一部分讲的是演绎逻辑,后一部分讲的是归纳逻辑中的科学归纳法。 科学的结论往往是通过有限的实验结果推理得出的,属归纳逻辑。归纳推理分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不完全归纳推理又分为简单枚举法和科学归纳法。科学归纳法可靠性最高,其核心是确定因果联系。 确定因果联系有特定的方法,不能随意确定。约翰·穆勒(John Stuart Mill, 1806 — 1873,英国心理学家、哲学家和经济学家)在用归纳法研究自然界因果关系时,得出五种逻辑方法,称为穆勒五法,至今没有过时,也没有超越它们的方法诞生。 穆勒五法包括: 求同法   求同法又叫做契合法,内容是:考察几个出现某一被研究现象的不同场合,如果各个不同场合除一个条件相同外,其他条件都不同,那么,这个相同条件就是某被研究现象的原因。   求同法可用下列公式表示:   场合 先行情况 被研究现象   ① A B C a   ② A D E a   ③ A F G a   …   所以 A是a的原因 求异法   求异法的内容是:比较某现象出现的场合和不出现的场合,如果这两个场合除一点不同外,其他情况都相同,那么这个不同点就是这个现象的原因。   求异法可用下列公式表示:   场合 先行情况 被研究现象   ① ABC a   ② -BC -   所以 A是a的原因 化学教学中,教师在讲解催化剂概念时,演示实验中安排如下两个实验:一个实验是KClO 3 加热熔化后,虽有O 2 产生,但速度很慢;另一个实验是向加热后的KClO 3 迅速撒入少量MnO 2 ,立即有大量的O 2 放出。   由以上两个实验,得出MnO 2 是O 2 快速放出的原因的结论。所用归纳法是差异法。 求同求异并用法   求同求异并用法又叫做契合差异并用法。它的内容是:如果某被考究现象出现的各个场合(正事例组)只有一个共同的因素,而这个被考察现象不出现的各个场合(负事例组)都没有这个共同因素,那么,这个共同的因素就是某被考察现象的原因。   求同求异并用法可用下列公式表示:   场合 先行情况 被研究现象   ① A B C a   ② A D E a   ③ A F G a   … … …   ① -B G -   ② -D E -   ③ -F N -   … … …   所以 A是a的原因 共变法 共变法又称为单一变量控制法,它的内容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某一现象发生变化另一现象也随之发生相应变化,那么,前一现象就是后一现象的原因。   共变法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场合 先行情况 被研究现象   ① A1 B C a1   ② A2 B C a2   ③ A3 B C a3   … … …   所以 A是a的原因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在讲解温度对弱电解质电离度影响规律时,安排如下演示实验:用0.01M/L的醋酸溶液25亳升装入烧杯,用测定溶液导电性装置,做三次不同温度时醋酸溶液导电性强弱的实验。结果如下:0℃时,通电,灯泡钨丝红、暗淡。50℃时,通电,灯泡比较明亮。100℃时,通电,灯泡明亮。并由此归纳出,温度升高是灯泡亮度变亮的原因。此处所用的归纳法也是共变法。 剩余法   剩余法的内容是:如果某一复合现象已确定是由某种复合原因引起的,把其中已确认有因果联系的部分减去,那么,剩余部分也必有因果联系。   剩余法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ABC是复杂现象abc的复杂原因,   已知A是a的原因,B是b的原因,   所以C是c的原因。 科学网上竟然有人要否了科学归纳法。真是可叹。这样说来,爱因斯坦的话也是错的了。难怪,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缺乏逻辑学知识。也难怪现实生活中处处有人胡乱确定因果联系。 袁海涛发了一篇针对我这篇博文的博文,不妨连同评论一起放在这里对照一下: 所谓“科学归纳法”是早就被批判过的东西吧?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52208do=blogid=599929 归纳主义是200年前的东西了,比证伪主义还要古老,如果是当今社会上少有或没有“归纳主义者”那一定是波普尔的功劳。 证伪主义比归纳主义的优越之处就在于某些事实,尤其是实验结果在某种重要的意义上是依赖理论的和可错的。这拆了那些归纳主义者的台,他们要求科学拥有不成问题的事实基础,归纳主义的科学就是将此“事实”作为基础进行归纳和演绎出来的东西。 证伪主义者认识到事实与理论都是可错的。然而,对于证伪主义者来说,有一组重要事实构成科学理论的检验基础。这组事实就是已经经住严峻检验的那些有关事实的断言。这确实具有科学事实基础是可错的这一推断,但这一点对证伪主义者不是一个大问题,但它对归纳主义者却是一个大问题,因为证伪主义者仅仅谋求科学的不断改进,并不追求证明真理或可能的真理。 归纳主义者在详细规定一个好的归纳推理的标准时遇到困难,在回答什么条件下可以说事实给予理论以重要支持时也有困难。在这一方面,证伪主义者的遭遇比较好。当事实构成对理论的严峻检验时,它们就给予理论重要支持。得到确认的新颖事实就是这类事实的重成员。这有助于说明为什么实验的重复并不能大大增加对理论的经验支持,对此事实极端归纳主义者难以适应。进行特定的实验也许构成对理论的严峻经验。然而,如果实验做得很好,理论经受住了检验,那么以后重复同样的实验就不会被认为对理论的严峻检验,因而也就越来越不大可能给理论提供重要支持。再者,虽然归纳主义者在说明关于不可观察之物的知识如何从可观察事实推导出来时有问题,然而证伪主义者则没有这种问题。可通过探索它们的新颖推断来严厉检验有关不可观察之物的断言,从而给予支持。 归纳主义者在表征归纳推论并为之辩护时遇到麻烦,即难以表明理论是真的或可能是真的。证伪主义者则通过坚持认为科学并没有归纳来绕过这些问题。演绎是用来揭示理论的推断,因此理论能够经受检验并被证伪。但是并没有作出这样的断言:经受住检验表明理论是真的或可能是真的。这些检验的结果充其量表明一个理论比它的前驱者是个改进。证伪主义者与其说看重真理,不如说看重进步。 黄教授说科学网很少有人知道“科学归纳法”其实是不懂所谓“科学归纳法”的表现。基本学过高等数学的人知道甚至用过这种“科学归纳法”。我们做实验的时候少接触数据的归纳和演绎了吗?真的很搞笑。 黄教授又举了武夷山和王浩二位博主的例子,有些文不对题。这两个个例如果是事实,那么对事实的继续研究就是合理的也符合归纳主义的。科学家干的是什么?就是从奇怪的个例中挖黄金吗,仅仅因为科学家没研究就去否定事实,什么主义都说不过去。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52208-599929.html 评论 (14 个评论) 黄荣彬 2012-8-7 22:07 “大样本双盲对照实验”是上个世纪40年代确立的验证医药疗效可靠性最高的方法,它是科学归纳法(穆勒五法)中的“共变法”,是被批判过的?否定掉的? 只是中药无法按照该法进行验证而已。 黄荣彬 2012-8-7 19:14 但是,对科学哲学的理解我那一点错了?对科学是什么的判断哪个错了?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26289do=blogid=598935 黄荣彬 2012-8-7 19:11 我不怕批评,不见我把张维刻薄我的话都照抄不误。 这样才可反显科学网上有的主儿修养不足。 黄荣彬 2012-8-7 19:08 科学归纳法中的共变法,就是现在中国高中理科学生要学习的“单一变量控制法”,就是孤立地学习而没有和逻辑学联系起来。 中药是无法用共变法来做实验的,因为它的组分这一变量无法控制。 黄荣彬 2012-8-7 18:41 别的不说,多少中成药的说明书里,毒副作用一栏都是“未确定”。 黄荣彬 2012-8-7 18:33 “科学家干的是什么?” 对啊,科学家都干什么去啦?中国中医管理局为什么不来组织中药的验证实验? 博主回复(2012-8-7 18:41) : 这个问题问的好,中国药物的检验有什么地方不合格?您还要多提意见。 黄荣彬 2012-8-7 18:33 “科学家干的是什么?” 对啊,科学家都干什么去啦?中国中医管理局为什么不来组织中药的验证实验? 黄荣彬 2012-8-7 18:10 张维:“在我这个通读科学哲学的文科生看来,这位黄教授就是个笑话。” 我看你是科学哲学的书看太多了,那么多的学派把你弄糊涂了。不同的学派的观点,你把它们看成是互相否定了。实际上,它们是从各个侧面看问题,综合一下,就全面了。所以我说哲学像盲人摸象。另外,普通逻辑学是你需要学习的。 博主回复(2012-8-7 18:40):这是不对的,您根本就没有看懂这些哲学。这也是学术,中国有些人其实是“伪证伪主义者”。哲学论断也是有严格定义的,你不遵守就不要谈,既然乱谈就不要怕别人批评。 中国人哲学的混乱其实是逻辑能力不行。这一点要像西方人学习。 黄荣彬 2012-8-7 17:54 随便翻开一本普通逻辑学的教材,归纳推理都是其重要内容。 博主回复(2012-8-7 17:52):有归纳有演绎的东西也不见得是对的,这里就是要讲这个问题。 注意,话题转了。归纳法得出的结论可能出错,所以,它是或然性的。但是,归纳法没有错。 黄荣彬 2012-8-7 17:52 博文会比较粗糙,需要修改。 张维就缺读一本普通逻辑学书籍。 黄荣彬 2012-8-7 17:51 随便翻开一本普通逻辑学的教材,归纳推理都是其重要内容。 博主回复(2012-8-7 17:52):有归纳有演绎的东西也不见得是对的,这里就是要讲这个问题。 黄荣彬 2012-8-7 17:49 不能从个案得出结论。他们都从个案得结论。归纳法需要统计,要有样本数。要组织实验,在实验完成之前,无法得出结论。 博主回复(2012-8-7 17:51):这是正确的废话 和本文讨论的问题无关。 黄荣彬 2012-8-7 17:44 “我们做实验的时候少接触数据的归纳和演绎了吗?”那是我们大家不自觉地在运用,所以,周可真老师才会说“几千年来中国的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都是勤奋异常的,至少决不比西方人差,但为什么西方的知识是如此发达?而相对地中国的知识是如此落后?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西方自古至今有逻辑且自觉地加以运用,而中国自古至今都没有逻辑或有了也只是摆设而不能自觉地加以运用。” 博主回复(2012-8-7 17:51):没有人否定归纳和演绎的重要性,现代科学也一直在用。 博主回复(2012-8-7 17:50):你说的没错,但你举的例子和题目都有问题。 张维 2012-8-7 17:39 在我这个通读科学哲学的文科生看来,这位黄教授就是个笑话 博主回复(2012-8-7 17:41):他确实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学习。
11796 次阅读|14 个评论
浅议科学研究方法之归纳法
putin24 2012-2-4 15:35
浅议科学研究方法之归纳法
归纳推理( induction,Inductive reasoning ),基于对特殊的代表( token )的有限观察,把性质或关系归结到类型;或基于对反复再现的现象的模式( pattern )的有限观察,公式表达规律。 大卫·休谟( David Hume,1711.4.26-1776.8.25 , 经验主义者),代表作:《人性论》( 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 )、《道德和政治论文集》( Essays Moral and Political) 。我们也不可能诉诸于在过去使用归纳推理的成功经验来证明归纳推理的可靠性,因为这将会构成循环论证。我们不能以先验的知识证明未来就会和过去一致,因为在逻辑上可以思考而出的明显事实是世界早已不是一致的了。 e.g.1 所有观察到的乌鸦都是黑的,所以所有乌鸦都是黑的。 休谟突出了依据重复经验的模式的我们的日常推理,而不是演绎上的有效论证。 对某一事物或现象进行归纳之前,必须坚持观察的客观性,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事物进行周密系统地全面观察,积累大量科学观测资料。收集材料,发现新事实。获取材料通常运用一些实验手法:定性实验、定量实验、析因实验、中间实验(用于检测)等(简化、纯化、强化;发现、检验、发展)。 归纳法(归纳推理:完全归纳、不完全归纳、其它归纳法:观察、实验、统计推理);完全归纳法前提与结论之间联系是必然的,结论所断定的又没有超出前提所断定的范围。 普遍化 : 是从关于样本的前提到关于总体的结论的过程; 统计三段论 :从一个普遍化到关于一个个体的结论的过程; 简单归纳 :从关于一个样本群体到关于另一个个体的结论的过程; 因果推论 :基于效果发生的条件得出关于因果关联的结论; 预测 :从过去的样本得出关于将来的个体的结论; 典据论证 :基于来源说真命题的比例得出关于一个陈述的真实性的结论; 归纳推理 一般是由个别的事物或现象推出事物或现象的普遍性规律的推理; 前提 :一些关于个别事物或现象的判断。 结论 :关于该类事物或现象的普遍性判断。 e.g2 . 贝叶斯推理 ,使用概率论作为归纳的框架。 一件由A和B同时发生才能确立的事件C,明显地你会观察到:事件C成立则B必定发生。但绝对不能贸然将结论误解为"只要B发生则事件C一定发生"(而应该是要由A和B同时发生才能确定C的产生)。而且你也不能擅自扩充成为"只要C事件不发生则事件B一定没有发生",同样的关键点仍旧是"当A不成立时,C就一定不成立"而B是否成立就不一定也无从得知了。 图1:马斯洛人类需求归纳层次 图2:归纳法应用
个人分类: 理论研究|13917 次阅读|0 个评论
《波普尔自传》:培根的归纳法是错误的科学理论
热度 1 entangle 2011-6-13 08:42
《波普尔自传》:培根的归纳法是错误的科学理论 2010/10/9 “我明白了,自从培根以来就占据统治地位的那个错误的科学理论为什么如此根深蒂固。(即认为自然科学是归纳科学,归纳法是通过重复观察或实验来建立或证明理论的过程。)原因在于科学家不仅必须要把他们的活动与神学和形而上学区分开来,而且必须与伪科学区分开来,他们从培根那里接过了归纳方法作为分界标准。…… 但我许多年来已掌握了一种更好的分界标准:可检验性或可证伪性。” 我对这个印象这么深的原因不是因为波普尔提出了科学之所以为科学是因为其具有可证伪性,而是因为这个可证伪性将培根关于科学是归纳的这种定义完全的否定了,而我记忆中我们的课本上教的关于科学的定义就是用的培根的东西。由此我可以想到我国编写教材的人的水平完全决定了我们国家普通的人的认知水平,他们如果能够有很深刻的理解,那么,他们可以将教材编写的非常好;但是反过来说,如果他们的水平不高,他们造成的影响将是多么的大。 别人都说,教材上面的东西大多都是过时的,这都不要紧,因为很多东西必须要经历时间的沉淀才能体现其价值和正确性;但是最可悲的就是教材上的东西不仅落后,而且还是错误的,那就太可悲了。
个人分类: 成人礼|3967 次阅读|2 个评论
学习漫谈(15):“里打进”和“外打进”——推介郑逸梅读书法
热度 10 sqdai 2011-4-13 06:37
许多理工科学子认为,文科的学术研究与理工科的学术研究 “ 井水不犯河水 ” ,相互之间 “ 浑身不搭界 ” 。错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属于人类知识总体系,彼此并无截然的分界线,在学术研究方面,两者更是相通的,可以互相借鉴的。更何况,科学发展到今天,文理结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比方说,社会学,从来就是社会科学的 “ 固有领地 ” ,但是在 130 年前,就出现了 “ 社会物理学 ” , 下分 “ 社会静力学 ” 和 “ 社会动力学 ” 两大分支,用数理力学原理和方法分别研究社会的状态和演化进程,到了本世纪,社会动力学引起了各界的广泛重视,正以燎原之势,发展成为炙手可热的、新兴的边缘学科。 因此,理工科学人和文科学人,必须逐步了解对方,学习对方的治学之道。这对理工科人士来说,较为容易,因为只要粗通文墨,稍加进修,就可初步读懂文科著述;反过来,要文科人士读懂理工科著作,相对地难一些,但并非完全做不到。例如,在北京工作时,我认识一位搞科技资讯的老师,毕业于上外,教过我们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后来他觉得搞科技资讯不过瘾,真刀真枪地搞起力学研究来了,而且搞得不错。 我从小就喜欢文科,长大后学了理科,却念念不忘文科,常常阅读文科类书籍,觉得受益匪浅。我将在博文中陆续介绍文理兼攻的好处。今天就想与理工科年青朋友们谈谈文科人士的读书方法,以及我们如何从中获益。按我们搞力学的惯用的归纳法的思路,先介绍一个特例 —— 沪上著名的 “ 报刊补白大王 ” 郑逸梅 先生的读书方法。 郑逸梅( 1895 ~ 1992 )。生于沪,成名于沪,卒于沪。 1930 年代毕业于江南高等学堂。 1940 年后历任上海音乐专修馆教授,上海徐汇中学教师,上海志心学院教授,上海国华中学校长,上海诚明文学院教授,上海新中国法商学院教授,上海晋元中学副校长,上海市文史馆馆员,上海政协文史资料委员。 1985 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13 年开始发表作品,以散文小品闻名于世,尤以文苑轶闻盛行文坛,被公认为 “ 报刊补白大王 ” 。著有专著《人物品藻录》、《淞云闻话》、《逸梅小品》、《孤芳集》、《近代野乘》、《逸梅谈丛》、《南社丛谈》、《郑逸梅文摘》、《艺坛百影》、《影坛旧闻》、《三十年来之上海》、《清娱漫笔》等近 50 种。 郑逸梅自幼好学,博闻强记,学识渊博:文史地理,诗词戏曲,三教九流,遗闻轶事,无不兼收并蓄。这主要得益于他的良好的读书习惯和方法。 郑逸梅认为大凡读书主要有两种方法,即 “ 里打进 ” 式和 “ 外打进 ” 式。他自己则属于后一种。他说: “ 前人看重基本功,所以家长和老师相互督促弟子们阅读经典著作,诵千古名篇,务使含英咀华。在这时期,不容许阅读所谓 ‘ 闲书 ’ ,以免分散注意力,直至文理通达,纔能涉猎稗史小说,有所遣兴。这种读书属于 ‘ 里打进 ’ 。而 ‘ 外打进 ’ 式读书法,则由浅入深,循序渐近,先从饶有趣味性的稗史小说和时代气息很浓厚的散文开始,然後读清文及晚明小品﹒更上溯元曲、宋词、唐诗、汉文章,及《左传》、《离骚》、《诗经》、《尚书》也得钻研一番。 ” 郑逸梅在将两者进行了比较之后评论道: “ 培根之深,植基之固,是前者胜于后者;至于领会之易,进步之速,是后者胜于前者。各有利弊,难下结论。 ” 郑逸梅在谈及自己的读书方法时说: “ 自己初在私塾读训蒙书及《大学》、《中庸》一类,不感兴趣。后来乘凉时听到《三国演义》被吸引住后,乃由听讲转而自己翻阅,渐由一知半解到悉其大端,当时认为读书是件苦事,一转变觉得其味无穷。 ” 运櫂如是,终于成为一代知名作家。 那么,我们理工科学人可以从郑逸梅读书法借鉴些什么? 我们先从方法论的角度看看郑逸梅所说的 “ 里打进 ” 式和 “ 外打进 ” 式读书法。我认为, “ 里打进 ” 属于 演绎法 范畴,即从一般到特殊,先通过打基础,掌握基本原理和来龙去脉,从而再往专业阅读发展;而 “ 外打进 ” 则属于 归纳法 范畴,即从特殊到一般,先读 “ 饶有趣味性的稗史小说和时代气息很浓厚的散文 ” ,再读经典名著,最终掌握相关的基本原理和思路。郑逸梅先生推崇后者,这样做容易产生兴趣,激发热情,循序渐进,成为学问家。 “ 外打进 ” 更符合人类的认识规律。譬如,婴儿一生下来,对于 “ 食品学 ” 一无所知,就会设法找奶吃,而且 “ 有奶就是娘 ” ;及稍长,才进一步懂得一点食品学。说说我的本行,倘若学流体力学,一上来就去 “ 啃 ” 经典著作(如朗道 - 栗弗席兹的《流体力学》),那么,里头的一些艰深概念会把你弄得一头雾水;若是一开头就想通过张量分析演绎出纳维 - 斯托克斯方程,对于数学修养较差的人来说,那就更糟了,非把你吓唬得 “ 退避三舍 ” 不可。正确的途径,应该是先找浅近的入门书(当然质量应该是好的),通过实例搞明白流体力学到底有什么用,最要紧的概念是什么,有了兴趣,有了初步的基础,再去啃难的,就没问题了。 我还认为, “ 外打进 ” 式和 “ 里打进 ” 式读书法不能截然分开,最好是两者结合,交替使用。入门阶段: “ 外打进 ” ; 深化阶段: “ 外打进 ” + “ 里打进 ” ;总结 阶段: “ 里打进 ” 。如此循环往复,读书效率才会有更大的提高。比如,学流体力学,先读工程流体力学类的书(找一些实例分析);学完一两章,赶紧去读理论流体力学的书,结合实例分析,提升自己的认识,做一些习题;到复习阶段,再读一些艰深的著作。这样,所掌握的知识就牢固了。 以上就是我郑逸梅读书法的一些思考和体会。愿与年青朋友进一步交流。 写于 2009 年 10 月 3 日晨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122566.html 修改于 2011 年 4 月 13 日晨 【链接】相关博文 1 学习漫谈( 1 ):“ 为学正如撑上水船”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372349 2 学习漫谈( 2 ):熟读精思 知行统一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372733 3 学习漫谈( 3 ):夜读仍戒晏起,疑误定要力争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373063 4 学习漫谈( 4 ):一个人知识再多也是沧海一粟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373446 5 学习漫谈( 5 ):非学不可 非会不可 非行不可 非好不可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373736 6 学习漫谈( 6 )怎一个“专”字了得——浅析曾国藩的治学之道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374065 7 学习漫谈( 7 ):研究生应该主动设计自己的学习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374440 8 学习漫谈( 8 ):研究生怎样设计自己的学习?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374859 9 学习漫谈( 9 ):给理工科学人开一个数学学习科目清单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375047 10 学习漫谈( 10 ):学分归学分 学问归学问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375380 11 学习漫谈( 11 ):学一点汉语语法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375753 12 学习漫谈( 12 ):学一点写作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376109 1 13 学习漫谈( 13 ):学一点形式逻辑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376117 14 学习漫谈( 14 ):学一点国史(外一篇)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376470
个人分类: 教育随感|6997 次阅读|24 个评论
教学总结
热度 1 jiaguangjia 2011-3-29 11:19
今天终于迎来了教学指导老师来听课,心里还是有些紧张;昨天晚上连续思考几件事情后,竟然有些失眠了。今天早上起床后,匆忙关照了一下女儿,就来单位准备第一二节的课程。两个学时很快过去了,中间穿插了两个视频,二十分钟的讨论。课上,我发现还是有不少同学在复习解剖,病理等,也有几个在睡觉。课后,教学指导老师和我一起分析了这两个学时的课,提出几个关键问题。1.有同学反映课程还是很平淡,视频过多。老师告诉我,平淡的原因是没有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而兴趣的根本是好奇。怎样让课程有兴趣,比如可以采用归纳的方式介绍概念,由学生讲,教师归纳,这是一个办法。归纳法是哲学的一种方法,这点我需要学习哲学和人文方面的一些理论和体系。2.对于疾病介绍,可以总结诊断原则,加强预防的理念,这点我会补充和完善。3.预防医学的理念是监测、干预和评价,这点可以在工作方法里适当介绍和强化。4.教学方法,要动员学生的广泛参与和讨论,可以请同学上讲台,面对大家来陈述自己的观点,可以分小组讨论,选一个代表上来讲。 作了很多年老师了,今年特别幸运,有老师的指导,让我在教学方面有了新的体会,相信会产生质的变化,尤其对学生的理解和把握方面。总结一下,与大家分享。 谢谢我的教学指导老师,让我再次感觉做老师真好!
2266 次阅读|2 个评论
方法与模型(外二则)
热度 2 montec007 2011-3-24 23:58
科学研究的两大主要方法,一曰归纳法,一曰演绎法。 归纳法从有限的现实观察出发,提炼模型,用以预测未来。自然科发展的初级阶段多采用归纳法。归纳法的一个重要手段是贝叶斯公式。 演绎法从公理出发,根据内在逻辑系统推导出一些结论。数学是演绎法的杰出代表。 理论模型也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解释性的(descriptive, positive),一类决策性的(prescriptive, normative)。 自然科学中的模型由于不涉及价值判断,多为解释性的,尽管建立模型的方法,归纳、演绎均可,而且通常是归纳、演绎、验证(归纳)、再演绎的迭代循环过程。 人文科学则通常要强调这样的模型区分。在人文科学中,一个真正强大的理论,它既是解释性的,也是决策性的。纯粹的决策性模型通常采用演绎法,这一点与数学非常相近。这也是为什么现代经济学大量采用数学的一个方法学上的原因。 由于涉及到价值判断,人文科学成为二十一世纪的科学。 【第二日更新:模型的验证中,两类模型最为困难。一类是随机模型,由于模型本身就带有随机项,要证伪一个模型,需要大量的数据。另一类是决策类模型,由于掺合着价值判断,而价值本身是不可观察的,所以注定了决策类模型永远是一种信念或信仰。这也许同时也部分地解释了为什么经济学中有那么多的学派,各说各有理,谁也不服谁。】 父母可以要求儿女情感回报吗? 现实中赡养父母是一种普遍现象,一种实然判断。但不可据此要求儿女情感回报。 赡养父母作为一种义务是一种历史概念。一个人如果没有信心能将自己送终,就不应该将小孩生下来。从这角度看,应该可以理解小孩反问父母“是我求你生的吗”。现代保险制度就是为了让人成为一个更为自由的人,而不受历史的羁绊。但是,一个很大的但是,如果父母年老生活无法自足自理,作为基本伦理,子女有义务赡养。社会可以要求子女赡养父母,但父母自己不能对子女作这样的要求。 --------------------------------------- 人道从来是从属于一定政治的 ; 人道是高于政治的 人道是从属于政治的 --- 周可真老师对现实的“实然判断”,还是对历史的“实然判断”? 人道是高于政治的 (人道是自然的选择) --- 王铮老师对历史的“实然判断”? 在这些实然判断中,是不是掺杂着价值判断在里头?要不然,对一现象怎么会有截然不同的判断? 能否先剥离价值,做一个事实判断,在事实判断取得统一后,再看未来应该是什么样的?
个人分类: 研究方法|3871 次阅读|5 个评论
说课(3)(超穷归纳法)—实变函数
热度 7 gfcao 2011-3-19 22:46
说课(3)(超穷归纳法)—实变函数
在介绍了集合的势之后,一般是讲授欧氏空间中的点集,这部分有很多闪光的数学思想,讲授者需要把它们挖掘出来。 欧氏空间中点集的内点、聚点等概念是定义开集、闭集、自密集、完备集、孤立点集、离散点集的基础,可以根据这些点与集合的关系给出各种点集的定义,学生理解不会有任何困难。 在我看来,这里有几个重要的数学方法应该重点介绍: 1 、超穷归纳法; 2 、聚点原理; 3 、有限覆盖原理; 4 、 Cantor 三分集。 聚点原理与有限覆盖原理是等价的,已经在过去的博文中有所介绍,这里不再赘述了, Cantor 三分集作为最早的分形集也在介绍测度论的博文中介绍了。老师在课堂上应重点阐述这些原理的来龙去脉,以及它们在数学上的重要性,事实上,有限覆盖原理与聚点原理及其思想在现代数学的几乎每一个分支中都可以找到其影子。这里只简单说说超穷归纳法的教学。 学生对数学归纳法耳熟能详,大多知道怎么使用,但对超穷归纳法一无所知,甚至有些老师也感到陌生,但超穷归纳法的作用一点也不逊色于数学归纳法,而且就像数学归纳法一样成了现代数学中最常用的证明手段之一,所以超穷归纳法是每个数学专业的学生应该了解的。 数学归纳法的原理很直观,著名的多米诺骨牌可以形象地展示数学归纳法。 超穷归纳法就不像数学归纳法那么容易理解了,有人认为超穷归纳法是相对于良序集而言的,其实不然,它相对于偏序集同样适用。什么叫良序集呢?说起来并不复杂,如果在一个集合中规定了一种“顺序”关系(这种序关系满足一些基本的法则,如反身性、对称性、传递性等),且这个集合中的每两个元素间都有序关系,则称该集合为一个全序集,如果全序集的任意非空子集都有最小元(相信大家不难理解最小元的概念),则称该序为良序集,而这种序关系称为良序关系。良序集的最简单例子是自然数集,全序集但非良序集的最简单例子是实数集(因为实数集合的子集未必有最小元)。偏序集相对复杂一点,但也并非晦涩难懂,如果一个集合中定义了一个序关系,但该集合中并非任意两个元素之间都有序关系,则称该集合为偏序集,最典型的例子是复数集,按照通常的大小关系,虚数之间是不可以比较大小的,即没有序关系,只有其实数子集中的元素才有序关系,当然如果你在复数集中重新定义序关系,也可以使得复数集成为一个全序集(如按字典顺序),换句话说,一个集是偏序集还是全序集是相对于特定的序关系而言的。 定义 设 S 是一个偏序集, A 是 S 的子集, b 是 S 的元素,如果对A 中任意的元素 x, 都有 x=b ( x=b ),则称 b 是 A 的一个上界(下界)。如果存在 S 中的元素 a ,使得 S 中不存在 x ,使得 a=x ( a=x ),且 a 不等于 x ,则称 a 是 S 的一个极大元(极小元)。 Zorn 引理(超穷归纳法): 如果偏序集 S 中的任何全序子集在 S 中都有上界(下界),则 S 中一定存在极大元(极小元)。 咋看起来, Zorn 引理与数学归纳法相距十万八千里,两者的模样没有丝毫相似之处,但你只要回归到良序集,就不难看出它们其实说的是同一类事(试试?)。我们知道,数学归纳法是针对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的重要论证方法,自然数集是“可数”集,是无穷集中“势”最小者,而超穷归纳法则是处理与具有任意“势”集合有关的命题的论证方法,由此不难看到它的重要性。一般的实分析教材中只是简单介绍这个结论,学生很难体会到这一方法的强大威力。所以老师在介绍这个方法时最好举一两个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例子,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这一重要方法。最简单的例子是考虑某个集合的子集簇,以集合的包含关系作为序关系,则在此关系下,该子集簇构成一个偏序集,我们可以利用 Zorn 引理证明这样一件事:假设 B 是集合 A 的所有子集构成的集合,则 B 有唯一的极大元 A 。试试看,你能证明这件事吗? 我们还可以用超穷归纳法来说明数学归纳法的正确性: 假设 Sn 是与自然数 n 有关的命题,满足这样的条件: 1 、存在 n0 使得 Sn0 成立, 2 、若 Sn 对 n=kn0 成立,则对 n=k+1 也成立,我们证明 Sn 对一切不小于 n0 的自然数成立。记 N0={n|n 为不小于 n0 的自然数 } , F={A|A 是 N0 的子集,且对 A 中任意的 n , Sn 成立 } ,显然 F 按集合的包含关系构成一个偏序集,假设 F1={Ab|b ∈ B} 是 F 的全序子集,则 A= ∪ b ∈ B Ab 是 F1 的上界,由 Zorn 引理, F 有极大元。假设C 是 F 的极大元,可以证明 C=Nn0 (不小于 n0的 自然数集)。事实上,若 C 不等于 Nn0 ,任取 n1 ∈ Nn0-C ,则 C ∪ {n1} 是包含 C 的 F中元素 ,这与 C 为极大元相矛盾,所以必有 C=Nn0 ,换句话说 Sn 对一切不小于 n0 的自然数成立。 也许有人纳闷,证明中哪里用到了1与2?1说明F是非空的,2保证 C ∪ {n1}在F中,你能说明为什么吗?
个人分类: 教育点滴|13914 次阅读|2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17: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