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小灵通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小灵通”的前世今生
wenhuazhoukan 2013-7-26 10:09
■尹传红 就像今天的孩子几乎没有不知道超人、奥特曼一样,30多年前,也几乎没有哪个孩子不知道“小灵通”——那个圆脑袋、大耳朵且聪明好奇、消息灵通的小记者。 1978年出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是叶永烈的科幻处女作,“文革”后中国出版的第一部科幻小说。 不同凡响的是,它首版即印了150万册,很快便风行全国;随后,它又被改编成三种版本的连环画,印数也突破了150万册。如此一来,《小灵通漫游未来》的总印数达到了300万册之巨,创造了中国科幻小说的一个“吉尼斯”纪录,这在今天就像是神话一般。 《小灵通漫游未来》的诞生,缘自于某种现实的“需求”。 1977年10月,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几位编辑在上海长宁区第一中心小学里体验生活,约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编导叶永烈给小学生们上一堂科学知识课。征求小朋友们的意见,他们一致要叶永烈讲《展望2000年》。他答应下来后讲了一课。想不到,第二天消息传开,有四个小学派代表来要他去讲;第三天、第四天,几十个中、小学要他去讲。后来,甚至连无线电厂、公安局消防队、图书馆都发出了邀请,讲的题目都是一个——《展望2000年》。 此后不久,叶永烈又应少年儿童出版社之邀,以《在庆祝国庆五十周年的时候》为题写一本书,展望祖国在2000年时工农业、科技等方面的新成就。他顿时想到自己早在1961年就写出的一本科学幻想小说《小灵通的奇遇》,就是讲“未来是什么样”的。 这部当时未能出版的书稿,是以作者多方收集资料辑成的《科学珍闻三百条》为素材创作的。它通过一位眼明耳灵、消息灵通的小记者——小灵通,到未来市进行一番漫游,报道种种未来的新科学、新技术。这样一种写法,把那些一条条孤立的科学珍闻,像一颗颗珍珠用一根线串了起来。另外,在讲每条科学珍闻时,不是直接讲,而是通过形象化的幻想故事来写。只可惜,由于幻想太过超前,又诞生于吃不饱的年代,于是,书稿难逃搁浅的命运。 当“科学的春天”到来之时,这颗被遗弃多年的种子终于得以萌发。发黄的书稿送到少年儿童出版社,立即得到领导和编辑的热情肯定。他们建议把书名改为《小灵通漫游未来》,并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叶永烈重新写了一稿,又由画家配上生动活泼的插图,只花了3个月时间书就印好了。 《小灵通漫游未来》借小灵通视角所描述的未来世界的许多新鲜事物极富科技含量,它们渗透到了生活的每个细节,其中预言的许多事物现在已经被证明其合理性和可实现性。当年,这本书成了不少孩子进入科学殿堂的启蒙读物,在许多地方被列入中小学生的必读书目。它甚至还微妙地影响了许多孩子对自己未来职业和事业的“设计思路”。小灵通的形象深入人心,影响了几代人,及至后来,连中国电信的一种无线话机都以“小灵通”命名。 虽说《小灵通漫游未来》只是一本几万字的薄薄小书,回过头来看确实还存在一些缺陷与不足,文学技巧也稍显稚嫩,但它的影响无疑是广泛而又深远的。我们看到,后来很多技巧纯熟的科幻作品反倒无法望其项背,这当中的原因值得深思。 《小灵通漫游未来》问世之初,“文革”结束不久,国人心中创痛未平,文坛主潮为“伤痕文学”。但叶永烈的这部科幻小说没有抱怨、感伤与自怜,而是充满积极进取的态度和昂扬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它实际上是“文革”后最早出现的一部带有“启蒙”意义的科幻作品,乃至时代精神的一种表征。 《小灵通漫游未来》同时也给叶永烈带来了巨大的声誉,并成为他由科普创作迈向科幻创作的一个重要转机。1984年,作者续写了《小灵通再游未来》,世纪之交又写出了10万字的《小灵通三游未来》,时间前后跨越20余年,依然将小灵通这一深入人心的形象作为贯穿三部小说的主人公,在此前提下展开幻想的翅膀。但从现实影响看,后两部小说远不及第一部。这与小说艺术水平无关,而是因为时代在前进,适合小灵通繁茂生长的时代已经逝去了。 《中国科学报》 (2013-07-19 第14版 读书)
个人分类: 读书|1385 次阅读|0 个评论
小灵通漫游未来
lfxy 2013-6-7 22:34
这些天,我又读了一遍三十多年前看过的“小灵通漫游未来”,还有以前没看过的“小灵通再游未来”和“小灵通三游未来”。三十几年过去了,有些当年的幻想已经成为现实,但是内容依旧精彩。敬佩叶永烈先生,写出这么好的系列科幻小说。但愿现在的孩子们也能看一看,而不只是沉醉于游戏、时尚、旅游、动漫... 书的后记写得好,没有了幻想和科学,一个国家也就走向了衰败。
532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05: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