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大清王朝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造就大清王朝最初辉煌的六个人(下)——读史偶记(65)
热度 7 cswen 2013-11-23 19:19
造就大清王朝最初辉煌的 六个人(下) ——读史偶记(65) 温景嵩 (2013年11月23日写于南开园) (上接读史偶记(64)) 下面我们将要讲到的是,最后一位创造大清王朝最初辉煌的第六位帝王——乾隆皇帝。首先我们还是从《360百科》网站上引来一段文字来介绍他。 “ 乾隆帝( 1711 年 9 月 25 日- 1799 年 2 月 7 日),爱新觉罗氏 · 弘历,是雍正帝第四子。生于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子时出生),崩于嘉庆四年正月初三日辰刻。于雍正十三年( 1735 年)即位,乾隆六十年( 1795 年),因继位之时有在位时间不越祖父康熙帝之誓言,故而禅位于子颙琰,即为年号嘉庆的清仁宗。此时的乾隆虽为太上皇,但依然 “ 训政 ” ,在宫内仍然沿用乾隆年号,为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直至嘉庆四年( 1799 年)驾崩,成为中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的皇帝(共计 64 年),而其祖父康熙帝的在位时间为 61 年。同时,他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 人物简介    乾隆皇帝 ,名:弘历,爱新觉罗氏。康熙五十年(辛卯,1711年)八月十三日生于雍亲王府。清世宗雍正皇帝第四子,母孝圣宪皇后 钮祜禄氏 。弘历自小受祖父康熙皇帝的钟爱,养之宫中。雍正元年(1723年),世宗即密建其为皇储,雍正十一年(1733年)封为和硕宝亲王,雍正十三年(1735年)即位,年号乾隆。 弘历封和硕宝亲王时,即开始参预军国要务。 即位 之后,他更站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至高点,开始施展其“文治武功”。乾隆帝的“文治”表现于他在政治、经济上的作为和文化上的贡献.乾隆帝即位后,政治上矫其祖宽父严之弊,实行“宽严相济”之策,整顿吏治,厘定各项典章制度,优待士人,安抚雍正朝受打击之宗室。经济上奖励垦荒,兴修水利,全国呈现出一派繁荣昌盛之势。从乾隆初年至中期左右,是乾隆帝政治生命中最有活力,备受后人称颂的时期。后期倚重于敏中、和珅,尤其宠信贪官和珅,加之乾隆帝本人年事已高,致使吏治败坏,弊政丛出,贪污盛行,使乾隆帝辉煌的一生罩上了阴影。 乾隆帝儒雅风流,一生著文吟诗,其诗作竟达四万二千余首,几与《 全唐诗 》相埒。又重视文物典籍的收藏与整理,令将内府珍藏编成《 石渠宝笈 》、《 西清古鉴 》等。乾隆帝最突出的文化成就是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图书,编纂巨帙《 四库全书 》。然而与此相悖的是他大兴文字狱,焚毁中国历史上许多重要文化典籍,使其“ 文治 ”黯然失色。 乾隆帝还曾六下江南,六莅五台,奠孔林等,数十次木兰秋狝,多次于避暑山庄宴见西北边疆少数民族首领,这些举措对发展经济、巩固统治、安定边疆产生了重要作用。但乾隆帝的视角还仅限于中国本土,对同时期已经蓬勃发展的欧洲各国的科学文化尚无足够的认识。 乾隆 帝的“武功”主要是对边疆的战事,虽有胜有负,有义与不义,然而他皆自诩为“十全武功”。乾隆帝执政60年后,虽禅位与其子颙琰,但又以太上皇的身份进行了3年统治。他不仅是中国历代帝王中寿命最长的皇帝,而且也是实际执政时间最久的皇帝。 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乾隆帝卒于养心殿,年89岁。卒谥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孝慈神圣纯皇帝。庙号高宗。葬河北遵化清东陵之裕陵。 编辑本段 执政时间   于雍正十三年(1 735年)即位,乾隆六十年(1795年),因继位之时有在位时间不越祖父康熙帝之誓言,故而禅位于子颙琰,即为年号嘉庆的 清仁宗 。此时的乾隆虽为太上皇,但依然“训政”,在宫内仍然沿用乾隆年号,为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直至嘉庆四年(1799年)驾崩,成为中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的皇帝(共计64年),而其祖父康熙帝的在位时间为61年。 有人说,统治纪录的创造者应该归为法国“太阳王” 路易十四 ,此人在位72年之久。然而众所周知,太阳王5岁登基,22岁才对统治国家产生兴趣。他的实际掌权时间不过50年。而从胤禛咽气那一分钟起,到自己咽气那一刻,弘历手握专制皇权64年,一天也没有与他人分享。 政治成就 弘历即位后首先缓和雍正在位时期造成的政治紧张气氛。乾隆二年,他就释放了雍正末因贻误军机而判死罪的 岳钟琪 、傅尔丹,赐予允禟、允禩公爵。乾隆四十三年(1778)还为多尔衮昭雪,复其王爵。这些措施缓和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对稳定王朝的局势是有意义的。 然而把雍正年间因贪赃被革职的官吏一齐复职,对贪污案不予追究,放松对官吏的考绩,结果吏治又坏,贪风再起。乾隆觉察后,从乾隆三年起他开始严肃处理侵贪案件,将性质严重,核实无误的贪污犯即行正法。乾隆六年(1741),处死了纳贿银千两的兵部尚书兼九门提督鄂善。从乾隆二十年开始到四十年代,还处死了10余名职位很高的巨贪,如云贵总督恒文、云南布政使钱度、山东巡抚国泰、陕甘总督勒尔谨、浙江巡抚王亶望都被赐死、正法。慧贤皇贵妃的亲兄高恒担任内务府总管,侵贪两淮提引,慧贤皇贵妃亲侄高朴担任兵部右侍郎,滥索金宝、盗卖官玉,乾隆帝也都未予以宽待。乾隆初中期,乾隆帝重视吏治,首先他重视官吏的选拔,他强调官吏应该年富力强,五十五岁以上的官吏要详细甄别,六十五岁以上的官员要带领引见,能否继任他要亲自定夺。他将不称职的官吏分成8类:年老、有疾、浮躁、才力不及、疲软无力、不谨、贪、酷,并给予不同的处理。在乾隆一朝,因考绩不合格受到降级或处分的官吏达6万多人。第二,禁止向皇帝进献,在初中期他禁止各省大员向皇帝进献方物、土产。第三,注重考绩,为了整顿吏治,弘历严格运用“京察”、“大计”考核官吏,过去那些不用考核的藩臬(布政史与按察司),也要考绩。他要京官以密折报告属吏是否贤良。第四,注意解决官员及其家属的生活费问题,给京官加薪,给外官发放养廉银,使官员安心职守。第五,处置贪官。这是指初中期的情形。 弘历善于驾驭群臣。乾隆初年,朝廷中以鄂尔泰与 张廷玉 为代表的满汉两派斗争十分激烈,互相拆台。弘历不是打一派拉一派,而是对他们都进行严厉警告,并采取抑制手段,不让一派打压另一派,始终让他们保持平衡,避免了大分裂。弘历重视对太监的约束。即位后就发表上谕,告戒太监不得越轨。“若太监略有放纵,许内务府总管先斩后奏。”二十三年(1758)弘历将泄露朱批的太监高云从处以磔刑。 经济成就 弘历和祖父玄烨、父亲胤禛一样,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他要求北方向南方学习耕种技术。以前贵州遍地桑树,但不养蚕纺织,他责成贵州地方官向外省招募养蚕纺织能手传授技术。他令地方官注意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他鼓励开荒,扩大种植面积。雍正二年,全国可耕面积683万余顷,乾隆三十一年扩大到741万余顷。乌鲁木齐地广人稀,他资助甘肃贫民前去垦种。 他关心水利建设。下令完成的水利工程,较大的有:河南南阳至商丘 黄河 河堤新筑170余里,清口及江南运河疏浚,江南淮阳运河挑浚,清河千里堤岸培筑。此外,在他关心下,修了江苏宝山至金山242里长的块石篓塘和浙江金山至杭县500里海塘。这些水利工程起了防洪、保护农业生产的作用。乾隆帝重视发展商业并给予宽松政策。 他也采取了一些恤商政策。规定商人到歉收的地方销售粮食,可以免关榷米税,允许百姓贩运少量食盐(这在雍正朝是不允许的)。金融机构(经营汇兑和存款、信贷的票号)在乾隆朝也开始出现。 由于生产的发展,国家财政收入从乾隆二十八年开始逐年提高。原来每年财政收入是三四千万两,二十八年就达到47063610两,四十二年达到最高点81824044两。后来降低一些,但也达到6、7千万两。 弘历重视社会的稳定,关心受灾百姓,执政期间五次普免天下钱粮,三免八省漕粮,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据统计乾隆时期蠲免了正额赋银2亿两,加上历年“灾蠲”等的1亿多两,共计3亿两以上。 军事成就 弘历武功赫赫,在镇压边疆地区方面做出了巨大成绩,巩固了多民族的清朝帝国。 镇压贵州苗疆起义:即位初年,他任命张广泗替换张照采取安抚为主、征讨为辅的手段迅速镇压了古州、台洪苗疆起义。之后他免除苗赋、尊重苗俗、实行屯田、慎选苗疆守令,减少了苗民的抵触情绪。这些因地制宜的措施,使得贵州苗族地区基本上平定下来。 一征金川:乾隆十二年(1747)大金川土司莎罗奔起义,弘历三次派兵进攻大金川,但损兵折将,用了两年时间仍未将其完全打败,为此还军法处置了四川总督张广泗和大学士纳亲。后改用岳钟琪,分两路进攻大金川,莎罗奔战败乞降。弘历找到了台阶下,立刻从金川之役抽身。 安定西藏 : 乾隆十五年(1750),藏王珠尔墨特阴谋叛乱被驻藏大臣傅清和拉布敦设计杀死,他的余党攻击杀害驻藏大臣。班第达受达赖喇嘛委托代理藏务,班第达抓捕逆党,平息了叛乱,弘历命策楞率八千兵入藏。第二年制订《西藏善后章程》,废除了藏王制度,确立了达赖喇嘛为政教合一的代表和驻藏大臣共治西藏的体制。攻占新疆 : 乾隆十年(1745),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策零病逝,准噶尔内部为争夺汗权内讧,其领袖和牧民络绎不绝地归附清朝,辉特部台吉阿睦尔撒纳和准噶尔部强臣达瓦奇联手在内讧中崛起,后与其争权失败,归附清朝。达瓦奇昏庸无能、不得人心。乾隆帝果断抓住时机,于二十年(1755)二月出兵,于五月进占伊犁。达瓦齐逃往南疆乌什,为乌什阿奇木伯克霍集斯擒获送交清军。当时北疆厄鲁特蒙古有四大部族,击败准格尔后,清朝采取“众建而分其力”的政策,封阿睦尔撒纳等人分别为四部汗,释放被准部扣为人质的南疆伊斯兰教领袖大、小和卓木。 阿睦尔撒纳图谋当四部总汗未遂,于当年八月又发动反清起义。弘历又派兵镇压,阿睦尔撒纳多次使诡计逃脱追捕,在北疆再次起义。至乾隆二十二年,由于内讧加之北疆地区痘疫流行,起义军不战自溃。阿睦尔撒纳逃往哈萨克,后又逃入沙俄,染天花病死。沙俄将其尸体交给清朝。弘历认为准噶尔人反复无常、不可信任,平准过程中他命令对准噶尔人进行屠杀。在战争、瘟疫、屠杀多重打击下,除了早先归附清朝和逃亡他国的部众,再有妇女儿童被掳掠充赏外,准噶尔作为一个部族在新疆销声匿迹了。 被清军解救的小和卓木也参加了阿睦尔撒纳的起义,兵败后投奔大和卓木和清朝对抗,二十三至二十四年,清军在南疆的支持下,打败了起义军,大、小和卓逃奔巴达克山(今阿富汗东部)。清军派人与当地部族交涉,巴达克山部族首领执杀大、小和卓,把尸首送交清朝。清朝攻取了新疆地区,天山南北从此完全归入清朝帝国。 乾隆二十七年(1762)弘历在新疆设伊犁将军,实行军府制,修筑城堡,驻扎军队;设置卡伦,巡查边界;移民实边,进行屯垦。巩固和完善了清朝对新疆地区的管辖。在南疆实行因俗而治,保留伯克制,但改由清廷任命。并设参赞大臣(驻叶尔羌)等官,分驻各城,加强统辖。制订《回部善后事宜》,对南疆管理体制做出改革。达瓦齐在乾隆三十九年获赦,免死加恩封为亲王,入旗籍,赐地京师,充分显示了弘历怀柔远人的用心。 明末,厄鲁特蒙古四部之一的土尔扈特部离开他们世居的塔尔巴哈台(今塔城)西迁至俄国伏尔加河下游。乾隆三十五年(1770),首领渥巴锡汗率领他们16.9万人踏上东归路程。他们越过千山万水,克服重重险阻,于翌年六月到达伊犁,到达时只有6.6万人。弘历十分重视土尔扈特部的东归,他不惧与沙俄开战威胁,令当时驻乌什任都统衔参赞的舒赫德前往伊犁协助伊犁将军安置他们。土尔扈特部的东归是乾隆时期满蒙同盟的壮丽篇章,是康乾盛世的一大盛事。 两征金川:乾隆中期,大金川土司再次起义,不断侵掠邻近土司。从乾隆三十一年起,乾隆三次派兵,花费 7000 万两白银才最终镇压下大小金川。此后清朝在这一地区废除土司制,改置州县。巩固和发展了西南地区自雍正以来“改土归流”的成果,加强了边疆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反击廓尔喀进攻西藏:乾隆五十三年(1788)与五十七年,弘历两次派兵反击廓尔喀进攻西藏,第一次清军作战不利,西藏政府接受屈辱条件而议和,向弘历谎报战功;不久廓尔喀兵再次进攻。第二次反击廓尔喀,弘历决心坚定,大将军 福康安 指挥果断,清军翻越喜马拉雅山连续作战,大败廓军,保卫了西藏领土。于乾隆五十八年正月制订《钦定藏内善后章程》,规定驻藏大臣与达赖喇嘛地位平等,并制定“金瓶掣签”制度来认定达赖、班禅的转世灵童,加强了清朝帝国对西藏的管辖。 对边疆的经营是弘历最大的功绩。清朝的疆域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的努力而最后形成:东北到外兴安岭、库页岛、鄂霍次克海,西北到巴尔喀什湖、葱岭,北到恰克图(贝尔加湖以南,色愣格河以北),南到南沙群岛。 乾隆帝自诩“十全老人”,实际上他的武功不全是正义和福音,疆域开拓过程中,杀戮甚众。他的“十全武功”,不少是凑数的,比如缅甸、安南之役损兵折将,最后对方慑于清朝帝国的强大主动议和才勉强找到了台阶下;二征金川虽然有较大意义,但损失巨大,胜之不武;况且其中有的武功并不正义,例如镇压林爽文起叛乱、出兵安南就是。 文化成就 弘历效法玄烨,积极笼络汉人知识分子。乾隆元年就模仿康熙举行了一次博学鸿词科考试。南巡时利用机会接见汉人知识分子。乾隆巡幸12次,途中召试士子,试以一诗一赋,一论或一策。进入高等的,授予进士、举人,马上任为中书;是生员,就赏给举人,准予会试。 弘历汉文水平很高,能诗善画,精于骑射。清朝皇帝中对文化事业的重视和功绩当以他为最。在他统治期间,各种官修书籍达100余种,完成了顺治朝开始编撰的《明史》和康熙下令开始编写的《大清一统志》,他又令臣下编成《续文献通考》、《皇朝文献通考》、《大清会典》。除了这些历史、制度方面的著作外,其他类别的著作,著名的有文字音韵《清文鉴》、文学《唐宋诗醇》、乾隆大阅图地理《大清一统志》、农家《授时统考》、医学《医宗金鉴》、天文历法《历象考成后编》等重要文献。图书编撰方面的最大成就是亲自倡导并编成了大型文献丛书《四库全书》,共收录古籍三千五百零三种、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卷、装订成三万六千余册,保存了大量古典文献,是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书。然而,弘历毁书多,为了彻底斩断汉人反清复明的念头,弘历毁掉了很多明王朝时期汉人的图书。 由于弘历对文化事业的热心,汉学从乾隆朝愈益兴盛,至嘉庆朝,形成了著名的“乾嘉学派”。 在建筑艺术方面,乾隆在北京及京畿保护、扩修、兴建的皇家宫殿园林,如皇宫的宁寿宫及其花园、天坛祈年殿(换成蓝色琉璃瓦)、清漪园(颐和园)、圆明园三园、静宜园(香山)、静明园(玉泉山)、避暑山庄暨外八庙和木兰围场等,其中清漪园改瓮山为万寿山,上建大报恩延寿寺(排云殿),又建佛香阁。这些皇家园林,无不体现着清代园林文化的辉煌,是园林艺术史上的一串串璀璨的明珠。除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外,多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此外,乾隆时期清朝的民间艺术有很大发展。弘历八十大寿时,徽班进京,国粹京剧开始形成。 六下江南 弘历最受百姓津津乐道的就是六下江南,这在现在的电视剧里就可以体现。 乾隆下江南是仿其皇祖父康熙,目的之一是为了探访民情,古代信息不发达,皇帝要想了解民情,就得多到民间走走。其二是为了加强清朝政权与江南地主士绅的联系。江南是明王朝起家之地,当地居民对明王朝最拥护,清军入关后反抗最激烈,也遭到了最惨烈的屠杀。而江南经济发达,帝国财赋又大半来源于此,所以康熙,乾隆都利用下江南为加强与江南地主士绅的联系,以巩固统治。其三是为了河工,康熙时期主要是治理黄河;乾隆下江南除了视察黄河大坝,还视察浙江海塘等水力工程。弘历自己说:“南巡之事,莫大于河工”。 然而,和康熙相比,乾隆下江南游乐的目的大大增加。康熙帝六次南巡轻车简从“所有巡狩行宫,不施彩绘,每处所费,不过一二万金。较之河工岁费三百余万,尚不及百分之一。”而乾隆帝则是前呼后拥,大批后妃、王公亲贵、文武官员相随。沿途修行宫,搭彩棚,舳舻相接,旌旗蔽空。为搬运帐篷、衣物、器具,动用马六千匹,骡马车四百辆,骆驼八百只,征调夫役近万人。不仅沿途地方官要进献山珍海味,还要从全国各地运来许多食品,连饮水都是从北京、济南、镇江等地远道运去的著名泉水。 选择皇储 弘历即位初年效法汉人立“嫡长子”的做法,在乾隆元年(1736),密立嫡出的永琏为皇太子。然而乾隆三年永琏就死了,还不到十岁。后又立皇后生的二儿子永琮为皇太子,不久永琮也死了,才两岁。一年后皇后富察氏死在东巡途中,弘历十分伤心,遂迁怒于庶出的皇长子,皇长子不久忧惧而死,立储的事让弘历伤透了心,他命令大臣不准再提立储之事。 转眼到了乾隆三十八年(1773),六十三岁的弘历已经没有任何理由回避立太子的问题了,这个时候,还活着的皇子只有六人,这六人中,又有两个过继给了兄弟,所以可供选择的就只有四人: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弘历觉得谁都不是理想的人选,相对而言永琰的缺点最少,于是乾隆三十八年(1773)冬,弘历下定决心,立皇十五子永琰为太子,按照胤禛定下的规矩“秘密立储”,他书写了立储谕旨,将谕旨藏在一个硬木匣子里,再命人将匣子放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完成了立储工作。 禅让皇位 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日(1795年10月15日),圆明园勤政殿,弘历当众开启了密封二十二年的鐍匣,宣布永琰为皇太子,改名颙琰,命他即日移居紫禁城内毓庆宫。以明年为嘉庆元年,正月初一举行传位大典,自己退位称太上皇帝,仍自称“朕”,太上皇谕旨称为“敕旨”。皇帝处理“寻常事件”,如果有重要军国大事以及官员任免,由太上皇亲自指导处理,新授府道以上官员,都要到太上皇前谢恩。太上皇每天还要对皇帝“训谕”。 嘉庆元年的正月初一日(1796年2月9日),一场千年罕见的传位大典在紫禁城举行。八十六岁的乾隆皇帝不靠搀扶,迈着稳健的步伐登上太和殿宝座的台阶,就皇帝位。宝座前地上放着拜垫,宝座东侧案上陈放着传位诏书和皇帝玉玺,皇太子颙琰立在西侧,侍卫近臣分立太和殿内外,大殿前广场文武百官按文东武西原则,分班肃立。朝鲜、安南、暹罗、缅甸等属国也派使臣前来朝贺,场面庄严、壮观。 据说乾隆曾临时决定不把玉玺授给颙琰,只念一下传位诏书即可。这可急坏了几位大学士,因为这样一来典礼就不圆满了,传播天下也有损乾隆帝的形象。于是连哄带劝,最后乾隆答应交出玉玺。授玺后,礼部鸿胪寺官员诣天安门城楼,恭宣嘉庆帝钦奉太上皇帝传位诏书,金凤颁诏,宣示天下。 太上皇时期 弘历在禅位之后仍居住在养心殿掌控朝政。嘉庆元年正月十九日,太上皇在圆明园召见属国使臣,告诉他们:“朕虽然归政于太子,大事还是我办。” 嘉庆帝对 乾隆 十分顺从,当时朝鲜使臣向国内报告清朝帝国情况,说嘉庆帝“侍座太上皇,太上皇喜则亦喜,太皇笑则亦笑。” 随着乾隆太上皇的身体逐渐衰迈, 和珅 逐渐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 乾隆刚一退位,湖北、四川多处爆发叛乱,后有数十万人参加,波及川、陕、鄂、豫、甘5省。乾隆立即分兵镇压各路叛军,战局进展很不顺利,白莲教叛军虽遭到一些打击但仍如火如荼。和珅怕影响太上皇的心情和健康,对他往往报喜不报忧。 乾隆太上皇有一个听话的儿子;还有一个能干的和珅替他处理国家大事。据说他这个时候最关心的是他的重孙子能早日当爷爷,这样他就六代同堂了,可惜最后没有如愿。 嘉庆 三年十二月,乾隆病重。嘉庆四年正月初三日辰时(1799年2月7日晨7~8点),乾隆太上皇在养心殿病逝,终年八十九岁。谥“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孝慈神圣纯皇帝”,庙号“高宗”,葬河北遵化清东陵马兰峪之裕陵。 盛世危机 人口压力 古代是农业社会,人口就是生产力。为了增加人口,康熙时期宣布“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时期“摊丁入亩”;另外,康乾时期社会稳定、精耕细作推广、玉米、马铃薯等高产作物引进等等原因都使人口激增,乾隆五年清查人口时,帝国人口1.4亿,到了乾隆二十七年,已经超过2亿人,乾隆五十五年突破3亿大关。然而耕地数目的增长却远远赶不上人口的增长,乾隆末年人均耕地占有量只有3.5亩,而当时的警戒线是4亩,因而经济上取得的成就就被众多的人口抵消,人民生活在饥饿贫穷之中。英使马戛尔尼来华期间,发现北京街头乞丐很多,许多百姓甚至蓬头垢面,衣杉褴褛;他们当垃圾扔掉的食物被抢着吃。乾隆朝后期起各地爆发的一系列农民反叛也与此有很大的关系。 八旗生计 清朝八旗制度创立于关外时期,适应战事情况,是清朝的根本制度。清军入关后,随着统治的确立,八旗子弟被清朝帝国供养起来,“以清语骑射为本务”,不工、不农。不商。当兵者按一定标准发放钱粮,然而兵额有限,钱粮标准是祖宗定下的,不能调整。随着八旗人口剧增,每家人越来越多,而钱粮不变,加上物价上涨,生活奢侈,旗人的生计愈发艰难。八旗生计问题康熙末年出现,到乾隆时就很严重了。为此,康熙、雍正、乾隆三帝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增加兵额,添加“养育兵”;政府拨款给八旗子弟还债;资助部分在北京的八旗子弟迁居东北开荒等,然而效果都不理想,增加兵额远远赶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加重帝国财政负担又不能增强战斗力;政府拨款给八旗子弟还债助长了八旗子弟“等靠要”的心态;养尊处优惯了的八旗子弟也不愿意到东北开荒。这个问题困扰了此后历代清帝,直到清帝国灭亡。 吏治败坏 乾隆后期好大喜功,生活奢侈,对吏治也没有初中期抓得紧了,在位后期重用大贪官 和珅 二十余年,致使这二十年间贪污成风,政治腐败。吏治的腐败又给人口压力 ,土地兼并等社会矛盾火上浇油,从乾隆三十九年(1774)山东王伦起义起,各地农民反叛频繁: 乾隆 四十六年甘肃、青海发生苏四十三、田五起义;乾隆五十一年,台湾林爽文起义;乾隆六十年贵州、湖南发生苗民起义;乾隆刚一退位,嘉庆元年,就爆发了持续九年的白莲教起义。清朝帝国迅速走向衰落。 闭关锁国 乾隆以后,清朝开始实行全面的闭关锁国政策,一开始是四口通商,到后来只开放广州一口对外通商,且由十三行垄断其进出贸易,对出口货物的种类也多有限制。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与西方世界的接触,丧失了与世界同步发展的最佳时期,为后来的百年积弱落后埋下伏笔。当时欧洲的科技发展蓬勃,渐渐地超越了以奥斯曼帝国为首的伊斯兰世界和以清朝帝国为首的东方世界。 清朝八旗制度创立于关外时期,适应战事情况,是清朝的根本制度。清军入关后,随着统治的确立,八旗子弟被清朝 帝国供养起来,“以清语骑射为本务”,不工、不农。不商。当兵者按一定标准发放钱粮,然而兵额有限,钱粮标准是祖宗定下的,不能调整。随着八旗人口剧增,每家人越来越多,而钱粮不变,加上物价上涨,生活奢侈,旗人的生计愈发艰难。八旗生计问题康熙末年出现,到乾隆时就很严重了。为此,康熙、雍正、乾隆三帝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增加兵额,添加“养育兵”;政府拨款给八旗子弟还债;资助部分在北京的八旗子弟迁居东北开荒等,然而效果都不理想,增加兵额远远赶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加重帝国财政负担又不能增强战斗力;政府拨款给八旗子弟还债助长了八旗子弟“等靠要”的心态;养尊处优惯了的八旗子弟也不愿意到东北开荒。这个问题困扰了此后历代清帝,直到清帝国灭亡。 吏治败坏 乾隆后期好大喜功,生活奢侈,对吏治也没有初中期抓得紧了,在位后期重用大贪官 和珅 二十余年,致使这二十年间贪污成风,政治腐败。吏治的腐败又给人口压力 ,土地兼并等社会矛盾火上浇油,从乾隆三十九年(1774)山东王伦起义起,各地农民反叛频繁: 乾隆 四十六年甘肃、青海发生苏四十三、田五起义;乾隆五十一年,台湾林爽文起义;乾隆六十年贵州、湖南发生苗民起义;乾隆刚一退位,嘉庆元年,就爆发了持续九年的白莲教起义。清朝帝国迅速走向衰落。 闭关锁国 乾隆以后,清朝开始实行全面的闭关锁国政策,一开始是四口通商,到后来只开放广州一口对外通商,且由十三行垄断其进出贸易,对出口货物的种类也多有限制。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与西方世界的接触,丧失了与世界同步发展的最佳时期,为后来的百年积弱落后埋下伏笔。当时欧洲的科技发展蓬勃,渐渐地超越了以奥斯曼帝国为首的伊斯兰世界和以清朝帝国为首的东方世界。 与西方国家差距 在西方世界发生一系列划时代巨变的时候,清朝不仅闭关锁国,自己的发展也陷于停滞。“八股取士”、“文字狱”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重农抑商”压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在西方工业革命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满人统治者却视科技发明为“奇技淫巧”,既不鼓励科技发明,也不学习西方先进科技,使清朝帝国的科技水平越来越落后;在西方国家相继发生资产阶级革命的情况下,清朝统治者还在不断加强皇权,帝国的政治制度也落后于西方。 世界发生了划时代性巨变,清朝政府却仍固步自封,妄自尊大。虽然康雍乾时期在一些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终究赶不上西方国家日新月异的发展,清朝帝国和西方实力的此消彼长终于在几十年后的鸦片战争得到体现。 宠信和珅 和珅 原名善保,字致斋,钮祜禄氏,满洲正红旗人。生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比乾隆帝小近四十岁。和珅是乾隆帝从一个三等轻车都尉一手提拔起来的,确有不少长处如相貌出众、语言才华超群:通满、藏、蒙古、汉语。和珅被重用初期,做过几件好事,比如查办云贵总督李侍尧受贿案,在弘历心中留下了清正廉洁的印象。皇帝交代的事他都能办得井井有条。于是和珅平步青云、恩宠无比。 和珅在弘历面前不摆国家大臣的架子,弘历一咳嗽,他就能立即捧上痰盂或者帮他捶背。公事余暇和珅还给弘历讲笑话,或一起作诗。当然和珅和皇帝的诗都不高明,两个人互相切磋研究,觉得棋逢对手,是个知音。 弘历晚年十分孤独:他中宫空虚不设皇后;嫔妃的地位低,在等级森严的皇家轻易见不到皇帝,况且乾隆皇帝六十五岁以后也基本上不见这些嫔妃了;皇子公主少数还活着且大多住在宫外;弘历早年提拔的大臣或死或退休,新提拔的官员跟他年龄相差悬殊,话不投机,都躲着弘历。多亏和珅上下沟通,既能让国家机器保持运转,又使皇帝不至于寂寞。而且和珅还能帮皇帝办成很多别人办不成的事,能帮皇帝背黑锅,能为老年弘历的奢侈挥霍提供财源,所以弘历离不开和珅。 于是从弘历晚年以来,和珅逐渐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他可以影响皇帝,被人们私下称作“二皇帝”。他揽权受贿,对依附自己的人百般庇护。和珅十分贪婪,他不仅大肆受贿,还公开索贿。地方督抚为了息事宁人,每当给皇帝进贡都着给他带一份。久而久之,和珅积累起了巨额的家产。 勤政安民 赵翼(1727-1814)于乾隆十九年(1754)入值军机,曾亲见乾隆勤政情况。 弘历总是卯时(早上5:00-7:00)起床。要是夏天,这时天已亮了;要是冬天,五更才尽。在军机值班的10多人,每晚留一人值班。恐怕第二天一早有事,非一人对付得了,便每日轮一人早上班相助,于是也在五更上班。平时大家不知乾隆帝何时起床。但从十二月二十四日以后,弘历从他寝室出来,每过一门,必响鞭炮一声,凭此就知道乾隆圣驾已到乾清宫了。这个时候,要燃一寸长的蜡烛天才亮。军机处的十多人,过五六天才轮上一个早班,已觉辛苦,但弘历则是天天这么早就上朝了。 平时无事时弘历也是如此。当西北用兵征准噶尔部和回疆之时,军事情报到达,即使是半夜,弘历也一定要起来亲自过目,如有要事立即召集军机大臣指示机宜,说很多话。赵翼作记录,有时从起草到恭楷誊正,得要一两个时辰,这时弘历还披着衣服等他。 博学多才 弘历是雍正帝的第4个儿子。其祖父玄烨在去世前就预言他“有英雄气象,必封为太子”。弘历自幼聪明,六岁就学,过目成诵。 弘历每天召见大臣后,或作诗,或绘画。他的诗作达4万多首。他写诗,用珠笔起草,让内监交有文学造诣的军机大臣看。诗中有典故,弘历要他们注出。诸大臣往往要回去遍查典籍,有时几天才找到出处。 有一次,著名诗人赵翼,因为入值军机,随弘历到木兰围场打猎,读到弘历《雨猎》诗,内有“著制”二字,竟不知出处。后来他才想起《左传·哀公二十七年》陈子帅师救郑篇有“衣制戈杖”语,才明白。杜预注:制,雨衣也。乾隆古装像又有一次,乾隆在作战命令中用珠笔添了“埋根首进”四字,赵翼见了也不知意思。后来偶读《后汉书·马融传》,才找到出处,是决计进兵的意思。 弘历语言能力超群,乾隆精通满语(包括老满文和新满文)、汉语和蒙古语,藏语和维吾尔语也达到了“能之”的程度,这在古代帝王中是绝无仅有的。 弘历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文化建设的政策并指示编了很多有价值的书。他开博学宏词科,招纳天下人才,下令征求书籍,完成《明史》、《清文献通考》、《大清会典》、《大清一统志》,尤其是《四库全书》。这些成就与他的博学不无关系。 弘历不仅有文才,还善射。每年夏天弘历接见武官后就在宫门外比试射箭。赛三次,每次射三箭。弘历九箭一般中六七箭。二十八年十月,他在大西门射九箭,箭箭中的。 但是,弘历的视野和朱元璋一样,仅限于帝国内部,对同时期蓬勃发展的欧洲各国的科学文化既不关心,也不了解。清朝帝国在乾隆时期和西方的差距越来越大。 大兴文字狱 弘历才识过人,即位时正是他血气方刚之时。他在康熙、雍正创建的业绩基础上更上一层楼,使清朝的经济、文化事业都获得极大的繁荣,将“康乾盛世”推向最高峰,然而“康乾盛世”是一个不完美的盛世,其中“文字狱”是乾隆时期最重要的一大弊政。 “ 文字狱”并非乾隆首创,也非清朝首创,以言获罪是很早就有的事。清朝王朝以满洲人入主中原,对汉人知识分子心怀戒备,因而从顺治起就开始兴文字狱,康熙在位六十一年搞了十余起文字狱,雍正在位十三年搞了数十起文字狱。 乾隆帝为加强思想统治,奴化汉人思想,也效法祖先大搞文字狱。弘历把文字狱当成家常便饭,制造130多桩,占整个清朝帝国时期文字狱的80%,其中47案的案犯被处以死刑,这意味着生者凌迟、死者戮尸、男性亲族十五岁以上者连坐立斩,好多是捕风捉影。而由牵强附会、望文生义、捕风捉影造出的文字狱,如脱缰野马不可控制。甚至一些疯子胡乱涂抹也被定为“逆案”,凌迟处死,荒唐到极点。王锡侯《字贯》案、胡中藻《坚磨生诗抄》案、徐述夔《一柱楼诗》案都是发生在乾隆朝的文字狱大案。 为了搞思想统治,弘历还屡下禁书令,销毁了大量涉及反清复明但有价值的图书。他在编《四库全书》时,烧毁了大量“违禁”书籍,成为汉文化的浩劫。 文字狱、毁书、禁书加上“八股取士”等政策严重地限制了人的创造力,禁锢了人的思想,是清朝帝国落后于欧洲,这些政策是很重要的原因。 学者评价 正面评价 当代学者张宏杰语(亦可作为对弘历生平的简要评述): 他的正面像当然是一个雄才大略的政治家,这个结论有五点有力证据。 第一,他是世界上统治时间最长的君王。 有人说,统治纪录的创造者应该归为法国“太阳王”路易十四,此人在位72年之久。然而众所周知,太阳王5岁登基,22岁才对统治国家产生兴趣。他的实际掌权时间不过50年。而从胤禛咽气那一分钟起,到自己咽气那一刻,弘历手握专制皇权64年,一天也没有与他人分享。 第二,他是世界上运气最好的君王之一。 其一,他一生身体健康,没有遇到大灾大病。其二,他在25岁的盛年继位,获得最高权力的过程非常顺利,毫无波折。其三,他在一个恰到好处的历史节点登上帝位。在此之前,两位伟大的皇帝—康熙和雍正七十多年的统治,已经给他打下了史上最好的统治基础。  第三,他是世界上统治成绩最辉煌的君王之一。 乾隆年间的清朝帝国,政治安定,没有任何人敢挑战满族皇权;经济繁荣,人口比以往数千年历史的最高点高出了近三倍。他远征回疆,一举拓土二万余里,帝国的疆域由此巩固。此时的清朝帝国气派恢宏,威震遐迩,环顾四周,悉为属国,“通译四方,举踵来王”。甚至以前从来和清朝没有交往的国家也纷纷遣使来朝,“以亘古不通中国之地,悉为我大清臣仆,稽之以牒,实为未有之盛事”。  第四,他是世界上最会享受的君王之一。 在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权势和最丰厚的财富的同时,他还拥有世界上最敏感的味蕾、最挑剔的眼睛和最精微的触觉。从文的方面来说,他兼具学者、诗人、艺术家气质,在诗词、曲赋、书法、绘画、音乐上都有很深的造诣。他还是古往今来搜罗最富的收藏家和鉴赏家。从武的方面来说,他继承了先祖们终生征战锻炼出来的良好身体素质和勇武精神,爱好骑马、射箭、围猎、冰嬉、摔跤,乐此不疲。他还是大清历史上最出名的旅行家之一,生性好动,被称为马上朝廷,六次南巡,四次东巡,还有无数次其他巡幸,领略了中华大地各处奇景。除了统治的成功之外,他在许多方面也都很成功。 他是一个深情而专一的丈夫 。他17岁与出身名门的富察氏(即孝贤皇后)结为夫妇,两人感情极好,伉俪情深,可谓举案齐眉,恩爱无比。皇后不幸于乾隆十三年去世后,他悲痛欲绝,追念终生,写下数百首悼亡之诗,其辞句感情真挚,令人动容,是他所有诗词中最见真情的上乘之作。 他是一个极为孝顺的儿子 。戴逸先生在《乾隆帝及其时代》中说:“乾隆对他的母亲,感情深挚,发自天性。故礼敬有加,始终不渝。”他平时3天问安,5天侍膳,对母亲的生活起居,关心备至。皇太后逝世后一年之内,本来几乎每天都要写诗的他诗兴大减,作品寥寥。 还有一个身份也很有意思: 他还是世界上产量最多的诗人, 虽然诗作的质量不敢恭维。他一生作诗41863首,而《全唐诗》作者2200多位,一共才48000余首。他寿命89岁,折合成天是32000多天,除去童年,能用来写诗的不到30000天,平均每天写诗超过一首。世界第一,当之无愧。 负面评价 除了这些光辉的正面外,这个人的另一面也让人过目不忘: 第一,他是汉人历史上最大的专制者。 他积六十余年努力,完成了汉人历史上最缜密、最完善、最牢固的专制统治,把皇权推到了顶点。他的乾纲独断,严重压抑了民众甚至官僚阶层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加深了汉人性格中的奴性和被动性,强化了同时也僵化了专制体制的坚不可摧,给以后的发展制造了巨大障碍.他蛮不讲理地利用专制权力,对社会进行了前所未有的严密控制,使所有人都不敢乱说乱动,消灭了任何不稳定的萌芽。在他眼中,皇帝、官员和百姓,是父亲、儿子和孙子的关系。“臣奉君,子遵父,妻从夫,不可倒置也。”不管父亲如何虐待儿子,儿子也不许有丝毫反抗。因此,臣民无论被贪官污吏如何压榨剥削,走投无路,也只能听天由命,不得“越级上访”。对于群众的聚众抗议,维护自己的权利,他总是视如大敌,一再强调要“严加处置”,甚至“不分首从,即行正法”;而对受百姓反对的官员,加以保护,“于官员应得处分,不即汲汲究治。独虑匪徒因此长奸,不可不防其渐也”。他曾打过一个著名的比方:州县之官,是百姓的父母,我则相当于百姓的祖父。子民动不动就告讦其父母,我怎么能听子民们的一面之词,听任他们挟制自己的父母官。就好比祖父虽然喜欢自己的孙子,也决不会糊涂到让他以自己为靠山去反抗自己的父母。所以,百姓动不动控告州县之官,这种刁风断不可长!  第二,他是汉人历史上最残忍、最疯狂的文字狱制造者 。乾隆年间的文网之密,文祸之多,在汉人历史上空前绝后。64年间,大的文字狱就制造了130件。为了把一切反满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许多精神病患者在发病之际随手乱画几个不知所云的字,也会被乾隆定性为大逆不道,本人凌迟,亲人连坐,这样的文字狱居然多达21起。    第三,他是汉人历史上最阴鸷的文化毁灭者。 乾隆皇帝借修书而禁书的阴谋实在比秦始皇还要严厉。他一生禁毁图书有记载者三千一百多种,十五万一千多部,而民间因惧祸而自行毁掉的书,更是不计其数。比起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乾隆有过之而无不及。 第四,他固步自封,错过了了解西方世界的最佳机会。 乾隆时期,一方面是中国史上最大的盛世,另一方面,也是清朝帝国被世界甩下的时期。欧洲这时建造出新式战舰,正是在乾隆皇帝自我陶醉之际,与清朝帝国擦肩而过,迅速超越。” (以上文字均引自《360百科》网站) 下面我们再看一看徐中约教授是怎样评价这位皇帝的。在他的《中国近代史》里,当徐中约教授叙述过乾隆皇帝的文治武功以后,他这样对乾隆的功绩作出以下总结: “确实,乾隆大有值得骄傲和感恩戴德之处,他统治了一个从北面的外蒙古延伸到南面的广东,从东面的大海之滨,延伸到西面中亚地区的大帝国。帝国内部一片安宁和繁荣。还有无数周边国家前来进贡。帝国东边,东南边和中亚的几十个国家都承认中国对他们的宗主权: 例如从东北边的朝鲜,到南边的安南,缅甸和暹罗;西南边的不丹,尼泊尔和廓尔喀诸部;以及中亚的一些汗国:诸如浩罕,布哈尔,布鲁特,巴达克山,阿富汗和哈萨克诸部等等。 乾隆自豪地掌管着这样一个庞大的帝国,它的版图已大大超过汉朝和唐朝,而仅次于13世纪的蒙古大帝国。乾隆朝是清朝历史上——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以上文字均引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然而紧接着徐中约教授就讲到了乾隆王朝晚期的种种危机的显现,然后徐先生则以这样的文字来结束他关于乾隆朝的评价: “这样,在乾隆朝行将结束之时,中国正经历着王朝衰落的开始。昔日昌盛的辉煌仍然浮在表面上,但在这表象的下面,强盛的实质已经失去了。正是在这个节骨眼上,西方人开始加强了打开中国大门的努力,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开始了。” (以上文字均引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以后我们的系列文章就将讲述徐中约教授书里所说的“新的历史时期”是怎么一回事。 在此之前,我们还要回顾一下本文的主题:《造就大清王朝最初辉煌的六个人》。 综前所述,此六个人就是: 1. 清太祖努尔哈赤; 2. 清太宗皇太极 3. 摄政王多尔衮; 4. 清圣祖康熙大帝; 5. 清世宗雍正帝; 6. 清高宗乾隆皇帝。 在这六个人里面,从本文的叙述可以看出其中有两个人最为关键: 第一位是摄政王多尔衮:他是使满清王朝能够打下天下,并在北京站稳脚跟的关键人物; 第二位则是康熙大帝:他是使满清王朝能够坐稳天下,并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关键人物。 当然红花还得绿叶扶,没有前面两位“绿叶”: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和后面的两位“绿叶”:雍正帝和乾隆皇帝的扶持,大清王朝最初的辉煌历史是创造不出来的。 正是这六个人的集体努力,才使大清王朝得以避免重蹈李自成的大顺王朝的覆辙,并且能开创出我国的王朝由少数民族满族来治理并取得成功的先例,很不简单,很不容易。 不过正如徐中约教授书里所说的,在乾隆王朝之后,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坏的历史时期,很快就要开始了。有关这一时期究竟是如何的糟糕,请朋友们且耐心地等待我们下一篇文字,那时就可见分晓了。 帝国供养起来,“以清语骑射为本务”,不工、不农。不商。当兵者按一定标准发放钱粮,然而兵额有限,钱粮标准是祖宗定下的,不能调整。随着八旗人口剧增,每家人越来越多,而钱粮不变,加上物价上涨,生活奢侈,旗人的生计愈发艰难。八旗生计问题康熙末年出现,到乾隆时就很严重了。为此,康熙、雍正、乾隆三帝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增加兵额,添加“养育兵”;政府拨款给八旗子弟还债;资助部分在北京的八旗子弟迁居东北开荒等,然而效果都不理想,增加兵额远远赶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加重帝国财政负担又不能增强战斗力;政府拨款给八旗子弟还债助长了八旗子弟“等靠要”的心态;养尊处优惯了的八旗子弟也不愿意到东北开荒。这个问题困扰了此后历代清帝,直到清帝国灭亡。 吏治败坏 乾隆后期好大喜功,生活奢侈,对吏治也没有初中期抓得紧了,在位后期重用大贪官 和珅 二十余年,致使这二十年间贪污成风,政治腐败。吏治的腐败又给人口压力 ,土地兼并等社会矛盾火上浇油,从乾隆三十九年(1774)山东王伦起义起,各地农民反叛频繁: 乾隆 四十六年甘肃、青海发生苏四十三、田五起义;乾隆五十一年,台湾林爽文起义;乾隆六十年贵州、湖南发生苗民起义;乾隆刚一退位,嘉庆元年,就爆发了持续九年的白莲教起义。清朝帝国迅速走向衰落。 闭关锁国 乾隆以后,清朝开始实行全面的闭关锁国政策,一开始是四口通商,到后来只开放广州一口对外通商,且由十三行垄断其进出贸易,对出口货物的种类也多有限制。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与西方世界的接触,丧失了与世界同步发展的最佳时期,为后来的百年积弱落后埋下伏笔。当时欧洲的科技发展蓬勃,渐渐地超越了以奥斯曼帝国为首的伊斯兰世界和以清朝帝国为首的东方世界。 与西方国家差距 在西方世界发生一系列划时代巨变的时候,清朝不仅闭关锁国,自己的发展也陷于停滞。“八股取士”、“文字狱”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重农抑商”压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在西方工业革命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满人统治者却视科技发明为“奇技淫巧”,既不鼓励科技发明,也不学习西方先进科技,使清朝帝国的科技水平越来越落后;在西方国家相继发生资产阶级革命的情况下,清朝统治者还在不断加强皇权,帝国的政治制度也落后于西方。 世界发生了划时代性巨变,清朝政府却仍固步自封,妄自尊大。虽然康雍乾时期在一些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终究赶不上西方国家日新月异的发展,清朝帝国和西方实力的此消彼长终于在几十年后的鸦片战争得到体现。 宠信和珅 和珅 原名善保,字致斋,钮祜禄氏,满洲正红旗人。生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比乾隆帝小近四十岁。和珅是乾隆帝从一个三等轻车都尉一手提拔起来的,确有不少长处如相貌出众、语言才华超群:通满、藏、蒙古、汉语。和珅被重用初期,做过几件好事,比如查办云贵总督李侍尧受贿案,在弘历心中留下了清正廉洁的印象。皇帝交代的事他都能办得井井有条。于是和珅平步青云、恩宠无比。 和珅在弘历面前不摆国家大臣的架子,弘历一咳嗽,他就能立即捧上痰盂或者帮他捶背。公事余暇和珅还给弘历讲笑话,或一起作诗。当然和珅和皇帝的诗都不高明,两个人互相切磋研究,觉得棋逢对手,是个知音。 弘历晚年十分孤独:他中宫空虚不设皇后;嫔妃的地位低,在等级森严的皇家轻易见不到皇帝,况且乾隆皇帝六十五岁以后也基本上不见这些嫔妃了;皇子公主少数还活着且大多住在宫外;弘历早年提拔的大臣或死或退休,新提拔的官员跟他年龄相差悬殊,话不投机,都躲着弘历。多亏和珅上下沟通,既能让国家机器保持运转,又使皇帝不至于寂寞。而且和珅还能帮皇帝办成很多别人办不成的事,能帮皇帝背黑锅,能为老年弘历的奢侈挥霍提供财源,所以弘历离不开和珅。 于是从弘历晚年以来,和珅逐渐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他可以影响皇帝,被人们私下称作“二皇帝”。他揽权受贿,对依附自己的人百般庇护。和珅十分贪婪,他不仅大肆受贿,还公开索贿。地方督抚为了息事宁人,每当给皇帝进贡都着给他带一份。久而久之,和珅积累起了巨额的家产。 勤政安民 赵翼(1727-1814)于乾隆十九年(1754)入值军机,曾亲见乾隆勤政情况。 弘历总是卯时(早上5:00-7:00)起床。要是夏天,这时天已亮了;要是冬天,五更才尽。在军机值班的10多人,每晚留一人值班。恐怕第二天一早有事,非一人对付得了,便每日轮一人早上班相助,于是也在五更上班。平时大家不知乾隆帝何时起床。但从十二月二十四日以后,弘历从他寝室出来,每过一门,必响鞭炮一声,凭此就知道乾隆圣驾已到乾清宫了。这个时候,要燃一寸长的蜡烛天才亮。军机处的十多人,过五六天才轮上一个早班,已觉辛苦,但弘历则是天天这么早就上朝了。 平时无事时弘历也是如此。当西北用兵征准噶尔部和回疆之时,军事情报到达,即使是半夜,弘历也一定要起来亲自过目,如有要事立即召集军机大臣指示机宜,说很多话。赵翼作记录,有时从起草到恭楷誊正,得要一两个时辰,这时弘历还披着衣服等他。 博学多才 弘历是雍正帝的第4个儿子。其祖父玄烨在去世前就预言他“有英雄气象,必封为太子”。弘历自幼聪明,六岁就学,过目成诵。 弘历每天召见大臣后,或作诗,或绘画。他的诗作达4万多首。他写诗,用珠笔起草,让内监交有文学造诣的军机大臣看。诗中有典故,弘历要他们注出。诸大臣往往要回去遍查典籍,有时几天才找到出处。 有一次,著名诗人赵翼,因为入值军机,随弘历到木兰围场打猎,读到弘历《雨猎》诗,内有“著制”二字,竟不知出处。后来他才想起《左传·哀公二十七年》陈子帅师救郑篇有“衣制戈杖”语,才明白。杜预注:制,雨衣也。乾隆古装像又有一次,乾隆在作战命令中用珠笔添了“埋根首进”四字,赵翼见了也不知意思。后来偶读《后汉书·马融传》,才找到出处,是决计进兵的意思。 弘历语言能力超群,乾隆精通满语(包括老满文和新满文)、汉语和蒙古语,藏语和维吾尔语也达到了“能之”的程度,这在古代帝王中是绝无仅有的。 弘历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文化建设的政策并指示编了很多有价值的书。他开博学宏词科,招纳天下人才,下令征求书籍,完成《明史》、《清文献通考》、《大清会典》、《大清一统志》,尤其是《四库全书》。这些成就与他的博学不无关系。 弘历不仅有文才,还善射。每年夏天弘历接见武官后就在宫门外比试射箭。赛三次,每次射三箭。弘历九箭一般中六七箭。二十八年十月,他在大西门射九箭,箭箭中的。 但是,弘历的视野和朱元璋一样,仅限于帝国内部,对同时期蓬勃发展的欧洲各国的科学文化既不关心,也不了解。清朝帝国在乾隆时期和西方的差距越来越大。 大兴文字狱 弘历才识过人,即位时正是他血气方刚之时。他在康熙、雍正创建的业绩基础上更上一层楼,使清朝的经济、文化事业都获得极大的繁荣,将“康乾盛世”推向最高峰,然而“康乾盛世”是一个不完美的盛世,其中“文字狱”是乾隆时期最重要的一大弊政。 “ 文字狱”并非乾隆首创,也非清朝首创,以言获罪是很早就有的事。清朝王朝以满洲人入主中原,对汉人知识分子心怀戒备,因而从顺治起就开始兴文字狱,康熙在位六十一年搞了十余起文字狱,雍正在位十三年搞了数十起文字狱。 乾隆帝为加强思想统治,奴化汉人思想,也效法祖先大搞文字狱。弘历把文字狱当成家常便饭,制造130多桩,占整个清朝帝国时期文字狱的80%,其中47案的案犯被处以死刑,这意味着生者凌迟、死者戮尸、男性亲族十五岁以上者连坐立斩,好多是捕风捉影。而由牵强附会、望文生义、捕风捉影造出的文字狱,如脱缰野马不可控制。甚至一些疯子胡乱涂抹也被定为“逆案”,凌迟处死,荒唐到极点。王锡侯《字贯》案、胡中藻《坚磨生诗抄》案、徐述夔《一柱楼诗》案都是发生在乾隆朝的文字狱大案。 为了搞思想统治,弘历还屡下禁书令,销毁了大量涉及反清复明但有价值的图书。他在编《四库全书》时,烧毁了大量“违禁”书籍,成为汉文化的浩劫。 文字狱、毁书、禁书加上“八股取士”等政策严重地限制了人的创造力,禁锢了人的思想,是清朝帝国落后于欧洲,这些政策是很重要的原因。 学者评价 正面评价 当代学者张宏杰语(亦可作为对弘历生平的简要评述): 他的正面像当然是一个雄才大略的政治家,这个结论有五点有力证据。 第一,他是世界上统治时间最长的君王。 有人说,统治纪录的创造者应该归为法国“太阳王”路易十四,此人在位72年之久。然而众所周知,太阳王5岁登基,22岁才对统治国家产生兴趣。他的实际掌权时间不过50年。而从胤禛咽气那一分钟起,到自己咽气那一刻,弘历手握专制皇权64年,一天也没有与他人分享。 第二,他是世界上运气最好的君王之一。 其一,他一生身体健康,没有遇到大灾大病。其二,他在25岁的盛年继位,获得最高权力的过程非常顺利,毫无波折。其三,他在一个恰到好处的历史节点登上帝位。在此之前,两位伟大的皇帝—康熙和雍正七十多年的统治,已经给他打下了史上最好的统治基础。  第三,他是世界上统治成绩最辉煌的君王之一。 乾隆年间的清朝帝国,政治安定,没有任何人敢挑战满族皇权;经济繁荣,人口比以往数千年历史的最高点高出了近三倍。他远征回疆,一举拓土二万余里,帝国的疆域由此巩固。此时的清朝帝国气派恢宏,威震遐迩,环顾四周,悉为属国,“通译四方,举踵来王”。甚至以前从来和清朝没有交往的国家也纷纷遣使来朝,“以亘古不通中国之地,悉为我大清臣仆,稽之以牒,实为未有之盛事”。  第四,他是世界上最会享受的君王之一。 在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权势和最丰厚的财富的同时,他还拥有世界上最敏感的味蕾、最挑剔的眼睛和最精微的触觉。从文的方面来说,他兼具学者、诗人、艺术家气质,在诗词、曲赋、书法、绘画、音乐上都有很深的造诣。他还是古往今来搜罗最富的收藏家和鉴赏家。从武的方面来说,他继承了先祖们终生征战锻炼出来的良好身体素质和勇武精神,爱好骑马、射箭、围猎、冰嬉、摔跤,乐此不疲。他还是大清历史上最出名的旅行家之一,生性好动,被称为马上朝廷,六次南巡,四次东巡,还有无数次其他巡幸,领略了中华大地各处奇景。除了统治的成功之外,他在许多方面也都很成功。 他是一个深情而专一的丈夫 。他17岁与出身名门的富察氏(即孝贤皇后)结为夫妇,两人感情极好,伉俪情深,可谓举案齐眉,恩爱无比。皇后不幸于乾隆十三年去世后,他悲痛欲绝,追念终生,写下数百首悼亡之诗,其辞句感情真挚,令人动容,是他所有诗词中最见真情的上乘之作。 他是一个极为孝顺的儿子 。戴逸先生在《乾隆帝及其时代》中说:“乾隆对他的母亲,感情深挚,发自天性。故礼敬有加,始终不渝。”他平时3天问安,5天侍膳,对母亲的生活起居,关心备至。皇太后逝世后一年之内,本来几乎每天都要写诗的他诗兴大减,作品寥寥。 还有一个身份也很有意思: 他还是世界上产量最多的诗人, 虽然诗作的质量不敢恭维。他一生作诗41863首,而《全唐诗》作者2200多位,一共才48000余首。他寿命89岁,折合成天是32000多天,除去童年,能用来写诗的不到30000天,平均每天写诗超过一首。世界第一,当之无愧。 负面评价 除了这些光辉的正面外,这个人的另一面也让人过目不忘: 第一,他是汉人历史上最大的专制者。 他积六十余年努力,完成了汉人历史上最缜密、最完善、最牢固的专制统治,把皇权推到了顶点。他的乾纲独断,严重压抑了民众甚至官僚阶层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加深了汉人性格中的奴性和被动性,强化了同时也僵化了专制体制的坚不可摧,给以后的发展制造了巨大障碍.他蛮不讲理地利用专制权力,对社会进行了前所未有的严密控制,使所有人都不敢乱说乱动,消灭了任何不稳定的萌芽。在他眼中,皇帝、官员和百姓,是父亲、儿子和孙子的关系。“臣奉君,子遵父,妻从夫,不可倒置也。”不管父亲如何虐待儿子,儿子也不许有丝毫反抗。因此,臣民无论被贪官污吏如何压榨剥削,走投无路,也只能听天由命,不得“越级上访”。对于群众的聚众抗议,维护自己的权利,他总是视如大敌,一再强调要“严加处置”,甚至“不分首从,即行正法”;而对受百姓反对的官员,加以保护,“于官员应得处分,不即汲汲究治。独虑匪徒因此长奸,不可不防其渐也”。他曾打过一个著名的比方:州县之官,是百姓的父母,我则相当于百姓的祖父。子民动不动就告讦其父母,我怎么能听子民们的一面之词,听任他们挟制自己的父母官。就好比祖父虽然喜欢自己的孙子,也决不会糊涂到让他以自己为靠山去反抗自己的父母。所以,百姓动不动控告州县之官,这种刁风断不可长!  第二,他是汉人历史上最残忍、最疯狂的文字狱制造者 。乾隆年间的文网之密,文祸之多,在汉人历史上空前绝后。64年间,大的文字狱就制造了130件。为了把一切反满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许多精神病患者在发病之际随手乱画几个不知所云的字,也会被乾隆定性为大逆不道,本人凌迟,亲人连坐,这样的文字狱居然多达21起。    第三,他是汉人历史上最阴鸷的文化毁灭者。 乾隆皇帝借修书而禁书的阴谋实在比秦始皇还要严厉。他一生禁毁图书有记载者三千一百多种,十五万一千多部,而民间因惧祸而自行毁掉的书,更是不计其数。比起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乾隆有过之而无不及。 第四,他固步自封,错过了了解西方世界的最佳机会。 乾隆时期,一方面是中国史上最大的盛世,另一方面,也是清朝帝国被世界甩下的时期。欧洲这时建造出新式战舰,正是在乾隆皇帝自我陶醉之际,与清朝帝国擦肩而过,迅速超越。” (以上文字均引自《360百科》网站) 下面我们再看一看徐中约教授是怎样评价这位皇帝的。在他的《中国近代史》里,当徐中约教授叙述过乾隆皇帝的文治武功以后,他这样对乾隆的功绩作出以下总结: “确实,乾隆大有值得骄傲和感恩戴德之处,他统治了一个从北面的外蒙古延伸到南面的广东,从东面的大海之滨,延伸到西面中亚地区的大帝国。帝国内部一片安宁和繁荣。还有无数周边国家前来进贡。帝国东边,东南边和中亚的几十个国家都承认中国对他们的宗主权: 例如从东北边的朝鲜,到南边的安南,缅甸和暹罗;西南边的不丹,尼泊尔和廓尔喀诸部;以及中亚的一些汗国:诸如浩罕,布哈尔,布鲁特,巴达克山,阿富汗和哈萨克诸部等等。 乾隆自豪地掌管着这样一个庞大的帝国,它的版图已大大超过汉朝和唐朝,而仅次于13世纪的蒙古大帝国。乾隆朝是清朝历史上——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以上文字均引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然而紧接着徐中约教授就讲到了乾隆王朝晚期的种种危机的显现,然后徐先生则以这样的文字来结束他关于乾隆朝的评价: “这样,在乾隆朝行将结束之时,中国正经历着王朝衰落的开始。昔日昌盛的辉煌仍然浮在表面上,但在这表象的下面,强盛的实质已经失去了。正是在这个节骨眼上,西方人开始加强了打开中国大门的努力,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开始了。” (以上文字均引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以后我们的系列文章就将讲述徐中约教授书里所说的“新的历史时期”是怎么一回事。 在此之前,我们还要回顾一下本文的主题:《造就大清王朝最初辉煌的六个人》。 综前所述,此六个人就是: 1. 清太祖努尔哈赤; 2. 清太宗皇太极 3. 摄政王多尔衮; 4. 清圣祖康熙大帝; 5. 清世宗雍正帝; 6. 清高宗乾隆皇帝。 在这六个人里面,从本文的叙述可以看出其中有两个人最为关键: 第一位是摄政王多尔衮:他是使满清王朝能够打下天下,并在北京站稳脚跟的关键人物; 第二位则是康熙大帝:他是使满清王朝能够坐稳天下,并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关键人物。 当然红花还得绿叶扶,没有前面两位“绿叶”: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和后面的两位“绿叶”:雍正帝和乾隆皇帝的扶持,大清王朝最初的辉煌历史是创造不出来的。 正是这六个人的集体努力,才使大清王朝得以避免重蹈李自成的大顺王朝的覆辙,并且能开创出我国的王朝由少数民族满族来治理并取得成功的先例,很不简单,很不容易。 不过正如徐中约教授书里所说的,在乾隆王朝之后,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坏的历史时期,很快就要开始了。有关这一时期究竟是如何的糟糕,请朋友们且耐心地等待我们下一篇文字,那时就可见分晓了。
个人分类: 温景嵩文库|9049 次阅读|8 个评论
造就大清王朝最初辉煌的六个人(上)——读史偶记(64)
热度 1 cswen 2013-11-23 19:10
造就大清王朝最初辉煌的 六个人(上) ——读史偶记(64) 温景嵩 (2013年11月21—23日写于南开园) 由于现在有了论述清朝历史的更好和更新的论著,也就是由已故美籍教授徐中约(1923—2005)撰著的:《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第6版)》。该书的第1版(英文版)是由牛津大学出版社于1970年出的。出版后马上在国际上受到热烈的欢迎,并成为国际上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一部权威著作。1978年牛津大学出版社在纪念该社成立500周年的文告里,曾列举了该社自成立以后500年来所出版的若干种影响巨大的名著,其中徐中约教授的这本书也被光荣地名列其中。该书的中国近代史是从清朝的建立开始讲起的。所以我们的系列文章里的清朝部分,就主要参考该书,而不再是以前我们经常要参考的吕思勉先生和钱穆先生的著作。我手头上徐中约的这本书的版本是:2008年1月由北京的《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中文简体字版。译者是南京大学历史系的计秋枫和朱庆葆两位教授,审校者为茅家琦和钱乘旦两位史学大家,译稿还经徐中约教授本人亲自审定过。所以可以肯定,该书的中文简体版已足够准确无误地反映了徐中约教授本人的观点,这一点可以使大家放心。 此外,在引用该书的同时,我们也会按照惯例,充分地援引一些网站上的文字,例如《360百科》,《百度百科》,以及《百度文库》等等。毕竟,这些网站上的文字,是更充分更准确地反映了我国当代史学界的观点,所以我们仍然要经常地首先引用。下面我们就回到本文的正题——造就大清王朝最初辉煌的六个人: 首先当然是清朝的开山鼻祖清太祖努尔哈赤,其次就是他的一个儿子清太宗皇太极,再后就是他的另一个儿子多尔衮,然后就是康熙大帝,再就是雍正帝,最后就是乾隆皇帝。没有这六个人,就没有大清王朝最初的辉煌。下面我们就先来讲其中的第一位:努尔哈赤。 在介绍努尔哈赤以前,先该讲一下满洲人的源起。 按照徐中约书中的说法:“历史上,吃苦耐劳的满洲人是游牧民族的女真族的一支,居住在今天的中国东北地区,靠渔猎为生。”然后在我国的宋朝时期,他们第一次崛起建立了金国。金国灭掉了北宋,其后就与南宋长期对峙。不幸后来金国却为北方更晚一点崛起的蒙族所灭掉。然后在我国的明朝时期,明朝又把他们分为三部:建州,海西和野人。后来明朝并进一步把建州再分为二:建州左卫,和建州右卫。努尔哈赤就是建州左卫都督之后裔。正是他带领满洲人实现了第二次崛起,他先征服了所有女真族的各个部落,然后在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就再次建立起金国(亦称为后金),这个第二次崛起的金国最后就发展成为征服全中国的大清王朝。有关努尔哈赤的更多一点的介绍,我们再从《搜搜百科》网站上引来一段文字。 清太祖努尔哈赤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清太祖,女真人。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出生于建州左卫苏克素护部赫图阿拉城,其子爱新觉罗·皇太极称清帝后追尊努尔哈赤为太祖高皇帝。努尔哈赤是清王朝的奠基者,通汉语,喜读《三国演义》,二十五岁时,在祖居起兵统一女真各部,平定中国东北部,并屡次打败明朝军队,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建立后金,割据辽东,建元 天命 。萨尔浒之役后,迁都沈阳,次年于宁远城之役被明将袁崇焕炮石击伤,忧愤而死。清朝建立后,尊为 清太祖 ,是后金的第一位皇帝 。 人物介绍 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1559年2月21日-1626年9月30日),清王朝的奠基者,通满语和汉语,喜读《三国演义》。二十五岁时起兵统一女真各部,平定中国关东部,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建立后金,割据辽东,建元天命。萨尔浒之役后,迁都沈阳。之后席卷辽东,攻下明朝在辽七十余城。1626年兵败宁远城之役,同年四月,努尔哈赤又亲率大军,征蒙古喀尔喀,七月中旬,努尔哈赤身患毒疽,不久去世,葬于沈阳清福陵。清朝建立后,尊为清太祖,谥号: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画像 (以上文字均引自《搜搜百科》网站) 按照徐中约的书中的说法,努尔哈赤还有两项重要的创造:第一项是女真文字的创造。在此以前女真人没有自己的文字,他们使用的是蒙族的文字。第二项创造就是有关“八旗子弟兵”的创造。他把满洲人按照八种不同颜色的旗帜组织起来。“在平时,旗人及其家眷从事耕种和手工劳作;在战时,各旗便抽出一定数量的男丁,由旗统帅赴敌。努尔哈赤通过这一制度将满洲人组织成一台战争机器,显示出了极高的效率。”(这段文字引自徐中约的书)在此后满洲人征服整个东北,并进一步征服全中国的过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努尔哈赤是一位创造力极强的领袖人物。正是这位领袖人物奠定了尔后,大清王朝将近三百年治理全中国的坚固基础。 在努尔哈赤身后继位的是他的第八个儿子皇太极。 以下关于皇太极的文字介绍均引自《百度百科》网站。 爱新觉罗·皇太极 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 爱新觉罗 · 皇太极( Huang·Taiji ,公元 1592 年 11 月 28 日申时-公元 1643 年 9 月 21 日亥时),爱新觉罗氏, 清太宗 文皇帝,清太祖 爱新觉罗 · 努尔哈赤 第八子,满族。努尔哈赤去世后,皇太极受推举袭承汗位,称天聪汗,前后在位 17 年。在位期间,发展生产,增强兵力,不断对 明 作战,公元 1636 年(明 崇祯 九年,清 崇德 元年),皇太极改 女真族 名为满族,在 沈阳 称帝,建国号 大清 。为下阶段大清迅速扩展入主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庙号太宗,谥号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 历代评价 蔡东藩作品提及皇太极: “ 满洲太宗确系能手,观其声东击西,征服朝鲜,其兵谋不亚乃父。 ” 法国学者格奥赛( RenéGrousset )评价皇太极: “ 皇太极是蛮人中的一个天才,他把本族人民的军事才能,和对文明生活的天生理解相结合起来。 ” 金庸在《 袁崇焕评传 》提及皇太极: “ 皇太极的智谋武略,实是中国历代帝皇中不可多见的人物,本身的才干见识,不在刘邦、刘秀、李世民、朱元璋之下。中国历史家大概因他是满清皇帝,由于种族偏见,向来没有给他以应得的极高评价。其实以他的知人善任、豁达大度、高瞻远瞩、明断果决,自唐太宗以后,中国历朝帝皇没有几个能及得上。皇太极的军事天才虽不及父亲,政治才能却犹有过之。 ” 阎崇年在《正说清朝十二帝》中评价道: “ 皇太极的一生就是四面开拓的一生,用 ‘ 鹰扬天下 ’ 来形容是恰如其分的。其谋略包括精心谋划,继承汗位;一后四妃,笼络蒙古;松锦用兵,精于谋略;设反间计,除袁崇焕等,皇太极心计之深、谋略之高、手段之辣,令人叹为观止。 ” (以上文字均引自《百度百科》网站) 从徐中约的书里可以看出,皇太极是一位政治和军事都极有作为的天才。 在政治上“是他在1631年在沈阳按照明廷的方式,建立了一套六部制的政府机构。因而大大推进了从八旗制的军事管理体制,向汉族方式的行政管理体制的转变。各部在名义上都由一名满族亲王管辖。副手则包括蒙古人和汉人各一名。由此便萌发出尔后的满——汉二元体制(或更确切地说是满——蒙——汉混合体制)的根源。这一体制便成为此后大清王朝268年里统治全中国的一大特点。”然后“在1635年,又是皇太极,把本民族的称呼从“女真族”改为“满洲族”。国号则改“金”为“清”。”徐中约先生接着说道:“(皇太极)所改的这两个词——“满洲”和“清”都带有三点水的偏旁。这显然是根据阴阳五行原理精心设计的。原来的“明”朝里的“明”字,是光明对意思。明朝皇帝姓朱,“朱”则是红色的意思。“光明”和“红色”结合起来便是“火”火能熔金很不吉利。所以,“金”必须改掉。而皇太极新创的“清”和“满洲”都有三点水,水能灭火,则预示着清朝之水会灭掉明朝之火,是吉兆。”“皇太极之所以一定要把“金国”的名称改掉,是因为历史上的金国只征服了中国的北半部,而未能统一全中国。于是通过公然称帝并采用新的国名方式,皇太极则向天下昭示出他推翻大明王朝,并以大清王朝取而代之的坚强意向。”(以上文字均引自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 在军事上皇太极也是一位天才,按照徐中约书中的说法,皇太极则是征服了整个东北,乃至蒙古和朝鲜,兵临山海关长城脚下,还一度入侵到北京附近。这样他就创造出一个强大的东北根据地,作为此后进一步征服整个中国的大后方,这是皇太极扩展他父亲努尔哈赤政绩之重大成功。 现在要谈到的是第三位多尔衮。在皇太极逝去后继位的是他的第九个儿子福临(顺治帝)。然而福临当时只有6岁,显然无法行使皇权。于是福临的叔叔,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多尔衮受命临朝摄政。有关多尔衮的事迹,我们下面从《百度百科》网站上引来一段文字加以说明。 摄政王多尔衮事迹 爱新觉罗· 多尔衮 (公元1612-1650年), 努尔哈赤 第十四子,清代杰出的 军事家 、 政治家 。少年时多次随父出征蒙古与明朝,因屡建功勋16岁而获“ 墨尔根代青 ”(满语“聪明王”)之号,成为正白旗旗主。其兄皇太极死后,多尔衮以摄政王身份辅佐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即帝位,并于第二年率八旗军入关。他是确立清初政权及清廷各项政策的最重要的决策者,加封至“皇父摄政王”。顺治七年(1650年)冬死于塞北狩猎途中,追尊为成宗义皇帝,庙号成宗。不久,追论其生前谋逆罪,被削爵。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复还睿亲王封号,追谥忠,配享于太庙。 奠基北京 顺治帝 临政时,关内正一片混乱。明崇祯十七年(公元 1644 年)三月,声威日壮的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攻克北京城, 崇祯皇帝 自缢于 煤山 (今景山),统治中国 276 年的明王朝宣告覆灭。消息传到清廷,朝野震动。当权的多尔衮决定立即入关,争夺政权。这时,本已投降农民起义军的镇守山海关的明总兵 吴三桂 因不满起义军对其家属的侵犯,遂一怒而去。 李自成 得到消息,于顺治元年农历四月十三日与 刘宗敏 率兵前往征讨。吴三桂自料不敌农民起义军,遂请求清朝出兵援助。顺治元年农历四月二十一日,农民起义军抵达 山海关 ,与吴三桂展开激战。顺治元年农历四月二十二日晨,吴三桂眼看就要战败,遂出关至欢喜岭上的威远台谒见清摄政王多尔衮,再次请求清军入援。多尔衮立即下令清军三路入关,向农民起义军阵地发动猛攻。起义军寡不敌众,刘宗敏受伤,李自成只得下令撤退,于顺治元年农历四月二十六日返回北京。顺治元年农历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在武英殿举行了登基大典,顺治元年农历四月三十日,以郊外祭天为名撤出了北京。顺治元年农历五月初二,清军进入北京城。 顺治元年农历六月,多尔衮与诸王贝勒大臣商议决定,迁都 北京 (时称燕京)。 清朝迁都北京既是出于弹压中原、雄霸九州的目光,也是基于退可出关外的战略考虑。清廷以多尔衮为首者认为要 “ 以图进取 ” ,必须迁都北京,只有占据这个关口才能进而统一全国, “ 以建万年不拔之业 ” 。顺治元年(公元 1644 年)农历八月二十日,清朝开始 迁都 。顺治元年九月,顺治帝从盛京(沈阳)到达北京,封多尔衮为叔父摄政王,赐穿貂蟒朝衣。命礼部为多尔衮建碑纪绩,加赐多尔衮册宝、上饰十三颗东珠的黑狐冠一顶、黑狐裘一袭,金银、马驼等。顺治元年农历十月初十,皇帝在皇极门(顺治二年改称太和门)向全国颁布登基诏书,清王朝正式定都北京,开始了以北京为都城的长达 260 多年的统治。 统一中原 清军进入北京后,顺治元年农历十月十九日,多尔衮命英亲王阿济格为靖远大将军,同 平西王 吴三桂、智顺王 尚可喜 等部三万余骑,由大同经榆林、延安迂回入陕进攻大顺军;命 和硕豫亲王 多铎为定国大将军,率恭顺王 孔有德 、怀顺王 耿仲明 所部进军江南。由于此前李自成为扭转大顺军在山西、河南的颓势,自十月十二日起反攻河南怀庆(今河南沁阳),连克济源、孟县,在柏香镇大败清军,斩杀怀庆总兵金玉和等人。 多尔衮闻讯,急命正在南下进攻南明弘光政权的多铎转兵向西,先解怀庆之围,然后由河南渡黄河,与英亲王阿济格形成南北夹攻之势,两路清兵同时进攻大顺军。李自成亲率刘宗敏、刘芳亮等精锐部队北上,准备与阿济格军决战于陕北。顺治元年农历十二月十五日,多铎部进攻至陕州(今河南三门峡西),在灵宝境内击败大顺军后趋向潼关。李自成闻讯后急忙率兵掉头赶赴潼关。清军为保证此次战役的胜利,增调固山额真阿山、马喇希等部经山西蒲州(今山西永济市西北)援助潼关清军,并调来 红衣大炮 加强装备。清军与大顺军在潼关激烈争夺,顺治二年(公元 1645 年)正月,多铎率领的南路军于潼关大败大顺军。同时,英王阿济格率领北路军也一路过关斩将、势如破竹,与多铎会师西安指日可待。南北受敌的李自成弃西安南逃,出蓝田,走商州(今陕西商县),转战湖广地区。顺治二年二月,多尔衮命阿济格继续挥兵追击大顺军。顺治二年三月,刘宗敏率所部大顺军占领守备空虚的武昌,清军追踪而至,围攻武昌。顺治二年四月二十三日,刘宗敏率所部大顺军弃城突围,遭清军伏击,大将刘宗敏负伤被俘,后清军用弓弦将其勒死。在此之前李自成率已部分大顺军从汉阳经嘉鱼、蒲圻退至通城。顺治二年五月十七日,李自成在湘鄂赣交界处的通城县 九宫 山玄帝庙中拜神时遭当地乡民误杀,大顺政权至此灭亡。 重用汉人 清朝入关,百废待举,多尔衮令戒饬官吏,网罗贤才,收恤都市贫民。用 汤若望 议,厘正历法,定名曰时宪历 。倚重汉官 范文程 、洪承畴、 冯铨 等人,将内三院改为 内阁 ,设 大学士 ,行使原先明内阁的职责。承袭了明代 “ 票拟 ” 制度,即内阁对内外大小臣工的题奏本章草拟出批复意见,供皇帝审阅定夺。 轻徭薄赋 顺治元年农历五月,多尔衮进入北京后,宣布自顺治元年起,薄税敛。令曰: “ 明朝弊政,实行三饷, 辽饷 之外,复还有 练饷 、剿饷,数倍加派,近者十余年,远者二十年,以致民不聊生,朝不保夕。更有粮料、召买诸多名目,各种私派巧取殃民。今与民约,凡正额赋外,一切加派尽予 删除 。官吏若有不从者,察实治其罪。 ” 革除弊政 多尔衮进入北京后,还下令: “ 自明朝祸乱,刁风日竞设机 构讼 ,伤财败俗心窃痛之!自今皆予以维新,凡顺治元年五月初二日昧爽以前,罪无大小悉行 豁免 。有违谕讦讼者,以所告之罪罪其自身。田、婚、斗殴细故,就有司告理即可。重大案情者经抚按结案,不是机密要情,无许进入北京越级诉诉。有讼师诬陷良民的,加罪一等反坐讼师。 ” 诛除异己 肃武亲王豪格, 清太宗 的第一个儿子,封肃亲王。顺治初立,肃亲王怨多尔衮不拥立他为皇帝,有 嫌隙 。顺治元年(公元 1644 年)夏四月戊午朔,以语侵睿亲王多尔衮,为固山额真何洛会等所讦。讦告肃亲王豪格怨望悖妄罪,多尔衮就以豪格 “ 图谋不轨 ” ,削去他的王爵,废豪格为庶人,其党俄莫克图等皆论死。大臣扬善等以谄附,坐死。顺治元年十月,大封诸王,又恢复了他的王爵。顺治三年,多尔衮派豪格为靖远大将军,统兵往四川镇压 张献忠 大西军。顺治五年二月,豪格凯旋回京,没有举行盛大的欢迎仪式。多尔衮与豪格有夙隙以豪格犯有 包庇 部属、冒领军功及提拔罪人扬善弟吉赛等罪名,将豪格囚禁于牢狱。顺治五年三月,豪格死在狱中。多尔衮纳豪格福晋为妃。(事见《 清史稿 · 豪格传》 ) 剃发易服 清入关之初,多尔衮颁布 “ 剃发易服 ” 令,清廷明令清军所到之处,限全体汉族人 10 日之内尽废明朝衣冠,依从满族剃发垂辫、着马蹄箭袖的服饰习俗,违抗者处死,引起全国各地民众的强烈反抗,很多人为此献出生命。 占房圈地 清军入关 后,以明末战乱造成大批无主土地为由,强行将 京畿 土地无偿分给八旗王公贵族,造成大批被圈土地的百姓流离失所,社会更加动荡。 清朝定都北京,大批满族官民随同迁入关内,分布在北京及京畿地区。为了解决他们的生计,多尔衮下令做了两件事:一件事是把北京内城(又叫北城)的几十万汉民强迫迁往外城(南城),腾空内城安置清朝皇室和八旗官兵。汉人搬迁时虽然给一点搬家费,但根本不够买房或盖房。许多汉民倾家荡产,或流离失所。另一件事,是在京畿地区跑马占地。清廷派出官员,骑在马上,拉开户部发给的绳索,纵马圈占百姓良田,俗称 “ 跑马占地 ” 。名义上是圈占无主荒田,分给王公贵族和八旗官兵,实际上是把农民的大量土地无偿占有了。 投充逃人 清朝王公旗人富户并不从事农业生产,他们在圈占的田地上设立农庄,因为缺少劳力,便实行逼民 “ 投充 ” 的政策,招收农民供其役使。许多汉人不愿离开故土,或经济破产,纷纷投充到八旗名下,充当奴仆。他们的处境非常悲惨,又引发大批逃亡问题。多尔衮则制定了严禁奴仆逃亡的法律,规定:抓获 逃人 ,鞭一百,归还原主;隐匿者正法,家产没收;左邻右舍,各鞭一百,流放边远。这种肆意株连、刑罚过重的做法在社会上产生了严重恶果,与多尔衮 “ 满汉一家 ” 的思想当然也是南辕北辙。 身后荣辱 顺治七年(公元 1650 年)农历八月,多尔衮追尊 生母 太祖妃乌喇纳拉氏,尊为 “ 孝烈恭敏献哲仁和赞天俪圣武皇后 ” ,祔享太庙。 顺治七年(公元 1650 年)农历十一月,多尔衮出猎古北口外。行猎时坠马跌伤。顺治七年十二月(公元 1650 年 12 月 31 日),多尔衮 薨 于古北口外喀喇城,年三十九岁。顺治闻之震悼。率王大臣缟服东直门外,迎多尔衮 奠 。下诏 追尊 多尔衮为 “ 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 ” , 庙号 :成宗。顺治八年正月,尊多尔衮正宫元妃博尔济吉特氏为 义皇后 。祔享太庙。 多尔衮无子,赐以豫亲王子 多尔博 为后袭亲王, 俸禄 是其他诸王的三倍。又以多尔衮的近侍詹岱、 苏克萨哈 为议政大臣。顺治八年农历二月,苏克萨哈与詹岱讦告 “ 多尔衮薨时,其侍女吴尔库尼 将要殉葬,请以多尔衮所制八补黄龙袍、黑貂褂、大东珠置棺内。多尔衮活着时,欲谋篡位。 ” 固山额真谭泰亦言 “ 多尔衮纳肃王福晋,复令肃王之子至第较射, 何洛会 以恶言骂之。 ” 于是巽亲王满达海、郑亲王济尔哈朗、敬谨亲王尼堪、端重亲王博洛及内大臣等疏言: “ 昔太宗文皇帝龙驭宾天,诸王与大臣共矢忠诚,拥戴皇上。皇上方在冲年,令睿亲王多尔衮与臣济尔哈朗同辅政。后多尔衮独擅专权,不令济尔哈朗干预朝政,以多尔衮母弟多铎为辅政叔王。背誓言行妄自尊大,自称为皇父摄政王。构陷威逼肃亲王,使其死,遂收其财产,且纳其王妃。更悖理僣妄入生母于太庙。臣等从前畏惧吞声,今冒死上奏,原重加处治。 ” 顺治遂下诏削多尔衮爵位,撤去庙享,并废除孝烈武皇后谥号、庙享,罢黜宗室,收籍财产入官,养子多尔博归豫亲王宗。 乾隆 三十八年, 高宗 诏曰: “ 睿亲王多尔衮摄政有年威福自专,殁后其属人首告定罪除封。念定鼎之初王实统众入关,肃清京辇檄定中原,前功劳未可尽泯。今其茔域榛芜,后嗣废绝殊堪悯恻。交内务府派人员修葺,并令近支王公按时祭扫。 ” 乾隆四十三年正月,又下诏曰: “ 睿亲王多尔衮扫荡贼氛肃清宫禁。分遣诸王追歼流寇,抚定边疆。创制规模皆所经画。奉世祖车驾入都,成一统之大业,厥功最著。身后为苏克萨哈所构陷,首告诬陷以谋逆。其时世祖未尝亲政,经诸王大臣定罪除睿亲王封。朕念王若果萌异志,兵权在握何事不可为?其不于彼时因利乘便,直至身后始以入敛服僣越用龙衮,证为觊觎有是理乎?朕每览《世祖实录》至此,未尝不为睿亲王堕泪。睿亲王之立心行事实为笃忠,感厚恩明君臣大义。由宵小奸谋构成冤狱,岂可不为睿亲王昭雪?宜复还睿亲王封号,追谥忠,配享于太庙。依亲王园寝制度,修建其茔墓,令太常寺于春秋致祭。其王爵世袭罔替。 ” (以上关于多尔衮的文字,均引自《百度百科》网站) 至于徐中约的书中,徐先生也充分肯定了摄政王多尔衮对建立满清王朝的重要贡献。在他的《中国近代史》里,徐中约说道:“多尔衮对满清王朝的重要贡献是不容置疑的。在他的指挥下,清军占领了陕西,河南,和山东诸省。 1645 年又占领了江南,江西,湖北和浙江一部分。 1646 年又占领四川和福建,基本上占领了整个中国。内政方面:他保留了大部分明朝的职官和职务,他还欢迎原汉族官吏投效新政府。此外,他还保留了外籍耶稣会传教士汤若望的钦天监监政的官职。当然,多尔衮也有两项旨令却极大地惹恼了汉族人:一是强迫汉人蓄发留辫;二是圈占汉人的良田,来封赏满洲的王公贵族,以及旗人。多尔衮少年得志,身居高位,他似乎已沉湎于自己的成功,开始到处寻欢作乐,最后 1650 年底,他在赴长城狩猎途中,暴卒于长城附近的喀喇城。终年才 39 岁。”(以上引文均引自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摄政王多尔衮是满洲人得以占领北京,并在北京站稳脚跟的一位很关键人物。看起来他像是充分地吸取了李自成打入北京城以后迅速腐败从而败亡的教训,他就对这个具有绝对权力的皇帝宝座的绝对腐蚀力,保持着高度的警惕性:他就能够小心翼翼地反李自成之道而行之:他不但不去搜刮压榨明朝的那批官吏,反而能够保持了明朝的大部分职官和职能,以及明朝的大部分制度。并且他还能着手革除弊政,减免赋税,使得明朝的官吏和百姓都能安下心来,而不会起来造这个从关外来的,又是由少数民族满族治理的大清王朝的反。所以我以为这是大清王朝能得以顺利地去造就最初辉煌的一位很关键的人物。 下一位我们将要谈到的,也是很关键的人物。这就是开创出康乾盛世的首要人物康熙大帝了。和前面一样,以下关于康熙大帝的情况,我们先从《百度百科》网站上引来一段文字,然后再看看徐中约先生是如何评价他的。 清圣祖康熙大帝 清圣祖 仁皇帝 爱新觉罗 · 玄烨 ( 1654 年 5 月 4 日 ~1722 年 12 月 20 日),即 康熙帝 , 清朝 第四位皇帝、清定都 北京 后第二位皇帝。年号 康熙 :康,安宁;熙,兴盛--取万民康宁、天下熙盛的意思。他 8 周岁登基, 14 岁亲政。在位 61 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 皇帝 。他是中国 统一 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下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 康乾盛世 的大局面。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诞生 顺治帝 福临的第三子,母 孝康章皇后 佟佳氏 时为 庶妃 。 少年康熙的画像 顺治帝生前没有册立 太子 ,以遗诏的形式册立玄烨为 皇太子 ,并着 索尼 , 苏克萨哈 , 遏必隆 , 鳌拜 四人辅政。顺治接受 汤若望 的建议,因其曾患 天花 而具有免疫力而把他选为继承人。康熙 8 岁丧父(存疑), 10 岁丧母。 母亲 重病时, 玄烨 “ 朝夕虔侍,亲尝汤药,目不交睫,衣不解带 ” ;母亲病故后,玄烨昼夜守灵,水米不进,哀哭不停。康熙后来回忆说,幼年在 “ 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欢 ” 。 登基 康熙即位时只有 7 岁( 虚岁 8 岁),康熙元年( 1661 年)七月初七在太和殿举行正式登基仪式。在其祖母太皇太后 孝庄文皇后 的帮助下,运用自己的计谋,在康熙八年( 1669 年)除掉了顾命大臣 鳌拜 ,并由其手中夺回 朝廷 大权,开始了真正的执政生涯。 去世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 1722 年 ( 壬寅 年 )12 月 20 日)崩于北京 畅春园 清溪书屋,终年 69 岁。在位 61 年零 7 个月( 1661 年 2 月 5 日- 1722 年 12 月 20 日),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后人称其为: “ 千古一帝 ” 。 为政举措 政治 立储缘由 ① 前朝历史教训 康熙帝的曾祖父 努尔哈赤 、祖父皇太极临死之前都没有公开确定并宣布皇位继承人,努尔哈赤死后由八旗旗主公推新汗,皇太极死后由实力较强的诸王、大臣议立新君。由此引起争夺大位的事件,几乎兵戎相见,使政权濒于分裂的危险。 ② 皇族旗权矛盾 皇权是指皇帝的权力,旗权是指八旗贵族的权力,二者有统一、也有矛盾。天命末、崇德末的皇位继承,旗权占主导地位。顺治朝由诸王、大臣议立新君的制度开始发生变化。顺治帝 24 岁病逝前,想不遵祖制,以从兄弟为继承人。但他的愿望没有实现。最后由顺治帝与 孝庄太后 、诸王、大臣等商量,决定由皇三子玄烨来继承皇位,四大臣 索尼 ( 正黄旗 )、 苏克萨哈 ( 正白旗 )、 遏必隆 ( 镶蓝旗 )、 鳌拜 ( 镶黄旗 )辅政,皇权与旗权取得了折衷。康熙帝立皇太子,为的是强化皇权,削弱旗权。 ③ 学习汉人经验 康熙帝学习并接受儒家经典,研究中原历朝统治经验,深悉预立储君有利于皇权的连续性与稳固性,是巩固清王朝统治的头等政治大事。他开始接受历代皇位继承的经验,特别是明王朝皇位嫡长制继承皇位的历史传统。 ④ 平定叛乱所需 当时发生 “ 三藩 ” 之乱,伪托 “ 朱三太子 ” 反清复明,以之为号召聚众起义,使康熙帝看到 “ 太子 ” 威力之大。他命杀掉吴三桂唯一的儿子、在北京做人质的额驸 吴应熊 ,以丧其志,绝其望;同时,自己也立皇太子,以为身后预作准备,并有壮大声势、稳定人心、加强皇权、巩固统治的作用。 ⑤ 特殊原因 皇太子 胤礽 的生母是皇后赫舍里氏,出身显赫,她的爷爷索尼是辅政大臣、一等公,她的父亲噶布喇是康熙的 领侍卫内大臣 ,她的叔叔 索额图 则官至大学士。赫舍里氏 12 岁嫁给玄烨,两人恩爱,但不幸在生育胤礽时因难产而死,年仅 22 岁。康熙帝与这位早逝的皇后感情很深。举个例子:康熙十三年( 1674 年)五月初五日, 赫舍里氏 去世后第三天,梓宫迁于紫禁城西,直到二十七日,康熙帝几乎每天都去举哀;后来他亲自将梓宫送往昌平巩华城,从六月到十二月,他去巩华城 34 次,第二年又去了 24 次,第三年去了 15 次。有学者统计,从康熙十三年到十六年,他一共去了 80 次。这四年里,每逢腊月二十九,他都去巩华城陪伴亡灵。母因子死,子以母贵。康熙帝对这位嫡子格外关爱,决定改变曾祖父、祖父、父亲三代皇位继承制度,而实行皇位嫡继承制,预立 胤礽 为储君。 立储失败的原因 作为一代圣主的康熙帝为什么处理不好储位继承的问题? ① 皇帝与储君的矛盾 一、没有处理好皇帝与 储君 的矛盾。当时处于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向 中央集权 过渡时期,预立储君,包括皇帝、满洲贵族和储君本人都一时无法适应这种新的情况。比如,实行储君制度,就应当坚持储君不御政。皇太子御政,必然引发皇太子与皇帝的权力冲突。皇太子御政,必然从中植成党羽,与皇权相争。康熙帝一方面改革前代的皇位继承制度,建立储君;另一方面又让太子领兵从政,派皇太子和其他皇子参与各种军政事务,其本意是锻炼和培养皇子,让他们为国家建功立业。皇太子权势的增长侵犯和威胁了皇权。无形中朝廷里似乎要出现两个中心,至高无上的皇权受到侵犯。康熙帝事与愿违,陷入旋涡,遭到失败。 ② 太子与皇子的矛盾 第二,没有处理好太子与皇子的矛盾。明帝国诸王 “ 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 ” ,清朝诸王 “ 内襄政本、外领师干 ” ,这样太子与皇子便发生矛盾。康熙帝本意是培养教育皇子,却使他们增长了对权力与财富的欲望。这不依康熙帝的意志为转移,也不是皇太子主观意志所决定的。诸皇子成人之后,赐封世爵,分拨人口,建立府第,设置官署,对内临政,对外领兵。各自所属人员又 “ 各庇护其主 ” ,甚而纠集党羽。这本身就容易与皇权产生某种矛盾。如果设立皇太子,其地位高于诸王,近于皇帝,又必然为诸皇子所不容,使矛盾更趋复杂。康熙帝两立两废皇太子,既是皇帝与储君矛盾,也是太子与皇子矛盾尖锐化的集中表现。 军事 收复台湾,开府设县 初步形成了剿抚并用的方针,即 “ 乱则声讨,治则抚绥 ” (《 清圣祖 实录》卷 180 ,康熙 36 年 2 月壬寅), “ 仰凭天道,俯惬人情,以万不得已而用兵 ” (《御制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序》)。康熙认为: “ 帝王治天下自有本原,不专恃险阻 ” , “ 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 ” (《 清圣祖实录 》卷 151 ,康熙三十年五月丙午)。为了维护祖国统一,康熙二十二年( 1683 年),康熙以 施琅 为福建 水师提督 ,收复了 台湾 。康熙二十三年( 1684 年),清政府在台湾设一府( 台湾府 )三县,即台湾县(今 台南 )、 凤山县 (今 高雄 )、 诸罗县 (今 嘉义 ),隶福建省,并在台湾设巡道一员, 总兵官 一员, 副将 二员,兵八千。在 澎湖 设 副将 一员,兵二千。从而加强了中央对台湾的管辖,促进了台湾经济文化的发展。 平定三藩 所谓 “ 三藩 ” ,是指镇守云南的 平西王 吴三桂,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和镇守广东的平南王 尚可喜 之子 尚之信 。自清初以来,他们各霸一方,形成几股割据势力。 “ 三藩 ” 都拥有大量武装。特别是吴三桂, “ 功最高,兵最强 ” ,积极储将帅,习武备,使 “ 四方精兵猛将,多归其部下 ” 。他们仗着自己日益壮大的力量,飞扬跋扈,不听约束,给清廷以很大威胁。而且所耗军费巨大。 1673 年三月,以 尚可喜 请求归老辽东,但请求留其子之信继续镇守广东为引线,引发了是否撤藩的激烈争论。最后康熙帝认为 “ 藩镇久握重兵,势成尾大,非国家利 ” ,决定下令 “ 撤藩 ” 。十一月, 吴三桂 在云南发动叛乱,提出 反清复明 ,并于次年派将率军进攻湖南,攻陷 常德 、长沙、 岳州 、澧州、 衡州 等地。他又派人四出散布檄文,声讨清朝。广西将军 孙延龄 、四川巡抚罗森等许多地方大员纷纷反清。接着,福建耿精忠亦反。在短短数月之内, 滇 、 黔 、 湘 、 桂 、 闽 、 川 六省收复,一时间清帝国危在旦夕。随后, 陕西提督 王辅臣 、广东尚之信等也相继反叛,叛乱扩大到 广东 、 江西 和 陕西 、 甘肃 等省。 1676 年(康熙十五年)十月,福建 耿精忠 在清军进攻下,被迫投降。广东的尚之信也于 1677 年投降。闽、粤以及江西都先后陷落。 1678 年八月, 吴三桂 死,其部将迎立其孙 吴世 经济 康熙认为 “ 家给人足,而后世济 ” ,在继续采取 轻徭薄赋 ,与民生息的政策的同时,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体现了他仁爱的一面。其一,是废止 “ 圈田令 ” ,即废止贵族圈近京州县田地的特权,将土地让与百姓耕种;康熙在诏书上说: “ 自后圈占民间房地,永行停止,其今年所已圈者,悉令给还民间。 ” 其二,延长垦荒的免税时间。清初规定垦荒三年内免税,以后改为六年;康熙十二年重申新垦荒田十年后征税。这一政策刺激了农民垦荒的积极性,使耕地面积迅速增加。其三,实行更名地政策。对于农民耕种的原先属于明朝宗室的土地,康熙下诏农民可以不必支付田价,照常耕种。 文化 兴礼教,崇儒学 康熙强调兴礼教。他在康熙十八年下诏说: “ 盛治之世,余一余三。盖仓廪足而礼教兴,水旱乃可无虞。比闻小民不知积蓄,一逢歉岁,率致流移。夫兴俭化民,食时用礼,惟良有司是赖。 ” 康熙自幼就对 儒家 学说充满浓厚兴趣,认为 “ 殊觉义理无穷,乐此不倦 ” (《 康熙起居注 》第 1 册第 80 页)。康熙 十六年十二月,他在御制《日讲四书解义序》中,明确宣布清廷要将治统与道统合一,以儒家学说为治国之本。康熙崇尚儒学,尤其是 程朱理学 ,中国封建时代的文化专制达到了顶峰。晚年因选择继承人失误,两度废立 皇太子 ,造成长达 20 余年的诸皇子为夺储位的结党争斗,致使吏治 懈怠 ,朝中党派林立,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安定。 康熙帝 的这一态度为清朝内部持续数十年的文化纷争(也是 治国方略 的纷争)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文字狱,禁思想 文字狱是指 封建 社会统治者迫害知识分子的一种冤狱。清代康雍乾三朝对文字狱之严厉,株连之广泛,处理之残酷,无以复加。康熙时文字狱则相对有所减轻,比较著名的有《 南山集 》案,以及亲政前鳌拜等顾命大臣发起的《 明史 》案。 ① 《明史》案 明末宰相朱国桢,退休后著有《明史》稿一部,清兵入关后,朱氏后人将书稿卖给富户庄氏,庄氏又请人将明末崇祯一朝历史补上,并请人整理、润色、作序,命名为《明史辑略》,作为庄氏自己的著作出版。该书在提到明朝在辽东与满人交战时,仍用明时习惯用语,用明朝年号;称清先祖和清兵为 贼 ,对清室先世直呼其名,不加尊称,等等,这就构成 诋毁清朝 的 十恶不赦 的大罪。凡参加庄氏《明史辑略》整理、润色、作序的人,及其姻亲,无不被捕,每逮一人,则全家老小男女全部锒铛入狱。与此书相关的写字、刻板、校对、印刷、装订、购书者、藏书者、读过此书者,莫不株连。入狱者 2000 余人,审讯后定死刑 70 多人,其中 18 人被凌迟处死。一时人头落地,血肉横飞。依清律,各犯之妻、妾、媳、女及 15 岁以下之子、侄、孙等没官为奴及徙边者无数。这是清朝一宗大案,发生在康熙二年,此时康熙年仅十岁,尚未亲政。 ② 《南山集》案 戴名世很有才华,门人尤云鄂为戴刻了《南山集》,集中引用了方孝标的《滇黔纪闻》中若干内容。这《南山集》并无攻击清朝的文字,仅仅是在记述明弘光帝逃亡南京事,用了 “ 永历 ” 的年号。当时明代已亡,清代已立,不用清帝纪年而用亡明纪年,就是大逆不道。最终,《南山集》一案株连戴、方(苞)两家,三代之内,年 16 岁以上者俱处死,母女妻妾及 15 岁以下之子孙俱给功臣家为奴。此外,刻印者、作序者等无一幸免。 人物评价 总评 康熙在位六十一年,逐步恢复经济,清帝国成为当时世界上幅员最为辽阔、人口众多、经济最富庶的帝国。清初人口从明末的五、六千万急剧下降, 1661 年(顺治十八年),全国人丁数字是 1913 万,到 1711 年(康熙五十年),增为 2462 万。这只是丁数,不是人口总数。另一方面,康熙平定三藩,统一 台湾 ,使清朝的疆土进一步扩大。当时大清疆域,东起大海,西至 葱岭 ,南到 曾母暗沙 ,北达 外兴安岭 ,西北到 巴尔喀什湖 ,东北到 库页岛 ,陆地总面积为 1300 万多平方公里。 在位期间平定三藩,收复台湾,遏制沙俄扩张,亲征 准噶尔 ,开创康乾盛世的大局面,是一位英明的君主、伟大的 政治家 。 康熙有丰富的水利知识。他六巡江南视察河工,对每项水利工程都能作出具体指示。他最后一次南巡(康熙四十六年一至三月)是亲自考察泗州西溜淮套是否可以开河才去的。经过实地考察,他正确地予以否决。 《全球通史》的评价 康熙有理由这样自信。他统治的大清帝国是 世界 上最强大、最富庶的国家,就连那些自命不凡的 欧洲 来访者都不得不承认这一点。 1.5 亿甚至更多的天朝(大清帝国的臣民这样称呼他们的国家)臣民正经历着一次经济、文化复兴。 在他当政期间,大清帝国国力强盛、政治清明、社会繁荣稳定、文化成就卓越。城市手工业如棉纺织业、制陶业等也已从 17 世纪三四十年代经历的萧条阴影中走出来,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甚至还超过了以前的生产水平。 康熙曾有过几回巡视,他不但视察公共工程、宽赦囚犯、聆听民间疾苦,而且还亲自审阅那些有志向的举子的科考卷子。一位为此而吃惊的教士写道: “ 康熙甚至会召见那些地位低下的劳工和农夫,并以一种友善可亲的态度同他们交谈,这使他深得人心。 ” 也许是因为经常外出巡行,并能亲临下层,康熙学会了识别 18 个省中的 13 个省的方言。他伤感地写道: “ 我已准备将这份诏书作为我一生的总结 ” , “ 我深恐黎民百姓并不知道我内心潜藏的痛苦 ” 。 55 年的统治耗尽了这位皇帝的精力: “ 虽然我已步入老年,但仍不能精心地休息一会儿,因此我认为整个国家只不过是一只弃履,所有的财富都只不过是泥沙而已,如果我死了,没有发生动乱和灾难,那么我也就瞑目了。 ” 五年之后,康熙不幸染病逝去! 史学家柏杨的评价 玄烨大帝,这个中国历史上最英明的君主之一,年轻气壮,有刘邦豁达大度的胸襟和李世民知人善任的智慧。 小说家高阳的评价 高阳 先生在其《 清朝的皇帝 》中谈到康熙时,有很高的评价,谓其 “ 与唐太宗均是第一流的君主 ” ,其个人修养和道德言行也是无可挑剔。论述缺点时,谓其晚年因传位而至吏治渐坏。 传教士评价 历史上这位君主,要想成为一切人的品德上的楷范,还有待于更好地信仰 基督教 ,别无他法,可惜,他有耽溺享乐的倾向。 —— 南怀仁 ( Ferdinand Verbiest )《鞑靼旅行记》 具备天下所有人的优点,在全世界的君主中,康熙帝应列为第一等的英主。 —— 白晋( JoachimBouvet )《康熙皇帝》 日本人评价 日本人对康熙帝极为尊重和推崇,翻译了《圣谕》,并且称呼康熙帝为 “ 上国圣人 ” 。 钱宗范 评价 康熙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嗜书好学的帝王。他在出巡途中,深夜乘舟,或居行宫,谈 《周易》 ,看 《尚书》 ,读 《左传》 ,诵 《诗经》 ,赋诗著文,习以为常。直到花甲之年,仍手不释卷。 钱宗范 在《康熙》中说: “ 他一生勤奋好学,博览群书。自然科学方面的数学、天文、历法、物理、地理、农学、医学、工程技术;人文方面的经、史、子、集;艺术方面的声律、书法、诗画。他几乎都有所研究。他写出了八九十篇关于自然科学方面的论著,他亲自审定了多种历史方面的书籍,他还精通多种民族语言。 ” ,康熙的汉文水平很高,中国历史知识丰富。 “ 城高千仞卫山川,虎踞龙盘王气全。车马往来云雾里,民生休憩在当前。 ” 他的这首《登高诗》被誉为帝王诗。康熙六巡江南题词很多,如为济南趵突泉题 “ 激湍 ” 、 “ 源清流洁 ” ,为珍珠泉题 “ 清漪 ” 、 “ 润物 ” ,为 镇江金山 龙禅寺题 “ 江天 一览 ” ,为济南省城书院题 “ 学宗 洙泗 ” ,为钱塘江龙王庙题 “ 恬波利济 ” ,为 陆秀夫 祠堂题 “ 忠节不磨 ” ,为米芾海狱庵题 “ 宝晋遗踪 ” 。题词充分表明康熙高深的汉文水平和丰富的中国历史知识,题词的书法也很好。康熙善学。宣城梅觳成、泰州 陈厚耀 入值 南书房 ,康熙教过他们算学。 清圣祖爱新觉罗 · 玄烨 (以上关于康熙大帝的介绍均引自《百度百科》网站) 在徐中约教授的书里,对于康熙大帝的执政风格则有一段颇有意思的介绍如下: “康熙的精力非常充沛,每天遵从繁重的作息计划。他在黎明前就起床,听一位帝师讲儒家典籍。然后再清晨五点就主持每天的朝会。但是,在1682年10月21日以后,为了照顾那些不住在皇宫附近的大臣,朝会改在春夏早七点开始,秋冬早八点开始。在朝会上,康熙首先收纳各部会大臣的奏报,并与他们就有关问题进行磋商。接着他会召见一些就重要的和紧迫的国务事宜向他提出条陈的内阁大臣。随后内务府的总管大臣前来觐见,请示有关宫廷事务的御旨。最后他将亲自召见外省官员,或外国使节。在朝会结束后,康熙要批阅由通政史司转呈的低级官员的奏折,这些官员是不得亲自拜见皇上的。余下的时间,康熙还要听帝师讲经论典,给太后请安,洗练书法或写诗作文,或与在宫中供职的耶稣会教士研习西式科学和数学。这样,康熙就很少在午夜前就寝。(真是不得了!康熙每天黎明前就起床,却很少在午夜前就寝,他一天能睡几个小时啊!也可能他有午睡来弥补。——温评。)”(以上引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在文化和学术方面的成就,徐中约教授在他的书里对康熙也做了许多有趣的介绍如下: “康熙是一位全力奖励学术的皇帝。据称,他对中国的典籍和哲学著作极为熟悉。1679年他开设了博学鸿词特科,收录五十名饱学之士,来撰写《明史》。这五十名文人就在翰林院博得了优厚的职位。令那些通过正常的科举考试获得功名的士子嫉妒不已,因此他们就称这五十名文人为“野翰林”。康熙的南书房聚集了一些文人学士和书画名家,他时常赐宴款待这些名儒才子,席间他们自由自在地饮酒赋诗。 由于康熙对学术的奖励,几部不朽巨著被编纂了出来。其中最著名的有:《康熙字典》;还有辞书:《佩文韵府》,《朱子全书》;以及一部汇编成5020册的百科大全书《古今图书集成》。许多著作都有康熙的御笔亲自撰写的序言。因此便成为钦定的颇具影响力的权威标签。但显然这些序言大多是康熙手下的博学之士捉刀而成的。 这位皇帝的公认的好学,还包括了对艺术和科学的广博的兴趣。他收集了大批的书画精品。而他的御窑更烧制出了许多在今天是无价之宝的精美瓷器。许多欧洲和中国的画家在宫中供职。据说如意馆里供养了许多具有艺术天赋的耶稣会教士。他们为皇帝绘画雕塑。康熙则向这些教士学习数学,他的崇拜者称他在数学上的造诣相当高。据说康熙帝醉心学习,“手不释卷”。但他的学业成就或许被夸张了。人们发现他在奏折上写的“朱笔批注”文理颇为幼稚,书法也很平庸。(这一点应当谅解。毕竟他不是汉人,他是位满族人啊!——温评。)在宫中供职达十三年之久,并在1718年为康熙刻制一幅中国地图的马国贤神父,在他的回忆录里这样地评论说:“这位皇帝自负精通音乐,更擅于数学,虽然彼固喜爱科学及其他学识,却对音乐一无所知,而对于数学亦略知其皮毛而已。”但不管怎么说,康熙是一位兴趣异常广泛的而又有心计的君主。他把学识视为善政的基础,把庶民的幸福视为安定的根本。他始终参照这两个标来对他自己的统治进行检讨。一位著名的清史学家(即萧一山——徐中约脚注)这样精辟地概括康熙六十一年的统治特征:“勤政,爱民,崇正学”。康熙确实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值得赞扬的皇帝之一。一些人并把他与法国的路易十四和俄国的彼得大帝相提并论。”(以上均引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在谈到康熙帝在内政方面的施政时,他是这样写道: “在内政方面,康熙做了几件大可称道的事情。他深悉民生之艰苦,罢黜了以往肆无忌禅的圈地。圈地就是允许满人任意圈占汉人的良田,而以荒瘠之地易之。他还关注黄淮水灾。多次巡视那里的防洪工程。他六次巡视江苏和浙江,四次出塞北巡,四次游历山西五台山。这些巡视有助于他的中央政府和地方的关系。” “为表现他的仁慈,康熙多次减轻赋税:在他统治的头44年里(1662—1705),他蠲免了9000万两的赋税。而在1712年一年中,他就蠲免了3300万两。他在1712年下了一道著名的谕旨,宣布将当年的“钱粮册内有名的丁数,勿增勿减,永为定额,其自后滋生人丁不必增收钱粮。”他还施行公正严厉的司法手段,清除政府内部的腐败行为;对于科举考试中的徇私作弊则严惩不贷。”(以上均引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在叙述完了康熙在军事以及外交上的成就以后,徐中约教授这样地写出了他对康熙大帝的总结性的评语: “无论在内政还是外交领域,康熙确实都建立了丰功伟绩。他树立了一套稳固,节俭,而且高效的行政体制。他还奖励学术,敉平三藩之乱,摧毁台湾的抗清运动,与俄国建立起外交关系,以及击败了噶尔丹麾下的厄鲁特部。王朝的辉煌代替了早期的不稳定。而这个国家也就能以帝国的面目出现。1722年,康熙作为一个踌躇满志的君主结束了他的统治。”(以上引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康熙大帝的确可以说是一代相当完美的君王。正是像他这样完美的君王,才能开拓出有清一代最为辉煌的一段时期——康乾盛世。 我们下面将要讲到的第五位是雍正帝。先从《360百科》网站上引来一段文字,以介绍这位帝王的情况。 雍正帝 他是清朝第五位皇帝,清圣祖康熙第四子,母为孝恭仁皇后,即德妃乌雅氏,1722—1735年在位,年号雍正,庙号世宗,谥号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葬清西陵之泰陵。雍正在位时期,平定了罗卜藏丹津叛乱,设置 军机处 加强皇权,实行“改土归流”、“火耗归公”与“打击贪腐”等一系列铁腕改革政策,对康乾盛世的连续具有关键性作用。 人物简介 清世宗 爱新觉罗·胤禛 (1678年12月13日(戊午年)—1735年10月8日(甲寅年)),满族,是清朝第五位皇帝。 雍正,清世宗胤禛(1677~1735) ,胤禛是康熙的第四个儿子,康熙的太子被废后,胤禛继承皇位,改元雍正。胤禛诚信佛教,工于心计,性格刚毅,处事果断。在位仅十三年,但他励精图治,力求改革,整顿吏治,清理钱粮,摊丁入地,扩大垦田,火耗归公,以银养廉,创设 军机处 ,革除旗主,平定青海,安定西藏,改土归流,等等,促进了生产发展,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政局稳定,边疆巩固,统一增强,为乾隆创建“大清全盛之势”,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具有开拓精神,有作为的皇帝。雍正之死民间传说和史书记载有不同的说法,其中民间传说雍正被吕四娘所刺杀的传说最为人所道。 加强皇权 雍正帝在祖先基础上继续加强皇权,从两方面入手: 第一、 强化密折制度 ,扩大密折的范围和内容。密折起于康熙二十年。密折有助于皇帝更好地了解下情,掌握动态,有针对性地制定措施,有效地实施统治。为充分发挥密折作用,雍正帝把递密折的范围扩大到布政使、按察使、学政等,内容则扩大到生计、风俗等方面。 第二、 设军机处 。雍正七年,因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恐漏泻机密,始于隆宗门内设置军机房,选内阁中谨密者入值缮写,以为处理紧急军务之用,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十年,改称“办理军机处”,简称“军机处”。军机处的大臣由皇帝挑选,由内阁大臣兼任,他们直接听命于皇帝,跪受笔录,他们的活动都是在皇帝的监督下的,旨意完全是按皇帝的话记录的。可见,军机处本为办理军机事务而设,但因它便于发挥君主专制独裁,所以一旦出现之后,便被皇帝抓往不放,不但常设不废,而且其职权愈来愈扩大。军机处的设立是清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标志着清代君主集权发展到了顶点。 军机处成立后,议政王大臣会议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废止了,内阁变成只是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一切机密大政均归于军机处办理。军机处总揽军、政大权二端,真正成为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军机大臣无日不被召见,无日不承命办事,出没于宫廷之间。皇帝行动所到的地方,军机大臣也无不随从在侧。但军机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军机处在权力上是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而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不像正式国家机关的样子。军机处办公的地方不称衙署,仅称“值房”。军机大臣的值房称为“军机堂”,初仅板屋数间,后来才改建瓦屋。军机章京的值房,最初仅屋一间半、后来才有屋五间。军机处也无专官,军机大臣、军机章京都是以原官兼职,皇帝可以随时令其离开军机处,回本衙门。军机大臣既无品级,也无俸禄。军机大臣之任命,并无制度上的规定可供遵循,完全出于皇帝的自由意志。军机大臣的职务也没有制度上的规定,一切都是皇帝临时交办的,所以军机大臣只是承旨办事而已。“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这些都说明军机处是皇帝集权的最好的工具。 政事治理 与康熙帝一样,雍正帝勤于政事。他宵衣旰食,夙夜忧勤,按照今日事今日毕的原则办事。后人收集他13年中朱批过的折子就有360卷。经过13年的励精图治,使满清帝国各方面在康熙时期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为康乾盛世的创建作出了巨大贡献。 雍正初年,重用年羹尧和隆科多。年羹尧先后被任命为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赴青海征讨厄鲁特罗卜藏丹津叛乱,成功后封为一等公,成为实际的西北王。隆科多为吏部尚书、步军统领、兼理藩院,赐太子太保衔,被雍正尊称为“舅舅”。两人都显赫异常,但未过几年,即被雍正整肃。年羹尧令自裁,隆科多被禁死,同时雍正兴起文字狱打击两人势力(汪景祺案和钱名世案)。对于隆、年的死因,有人指出是由于年、隆位重之后过于骄奢、行为不检,加上结党营私,触犯了皇权的大忌,为雍正所不容。但雍正早年过于宠信放纵,随后又残酷打击,被史学家所批评。另有人与雍正得位传说联系起来,认为隆、年参与此事,知道太多而被“兔死狗烹”。 雍正皇帝虽说为了登上并巩固自己的帝位用了许多残忍的手段,但以治国而言他是一个出色的帝王,并使清朝的盛世能够从康熙一直延续到乾隆时期。 雍正一朝宠信四位臣工:李卫(安徽人)、 田文镜 (福建人)、 张廷玉 (安徽人)、鄂尔泰;其中李卫和张廷玉为汉人,田文镜为汉军旗人,足见雍正确实了解也重用汉人。 中央体制:雍正一朝,整顿吏治,在中央创立密折制度监视臣民,并设立军机处以专一事权。 经济政策 :在税制上推行“摊丁入亩”,“废除贱籍”,“火耗归公”等制。 民族政策 :废除西南少数民族原本的土司制度,改行“改土归流”加强对少数民族的统治及同化。此外,雍正亦宣称“朕以外国之君,主中国之事”,严防汉族士大夫阶层离心。 海禁问题 上,开始严格执行海禁,后来考虑到闽福百姓生计困难,同意适当开禁;雍正二年降旨准广东人移民台湾。但对外洋回来的人民仍有戒心。 立储制度 :改善秘密选储制度,即皇帝在位时不公开宣布继承人,而将写有继承人名单 的一式两份诏书分别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和皇帝身边,待皇帝去世后,宣诏大臣共同拆启传位诏书,确立新君。这样使得使皇位继承办法制度化,也在很大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康熙帝晚年诸皇子互相倾轧的局面。 信仰喇嘛佛教 :与达赖喇嘛交往密切;达赖喇嘛特颁大佛像赠雍正;现存放于北京雍和宫:达赖喇嘛也赞扬雍正已修为“佛爷”,雍正也著作学佛经籍数部。 雍正在位期间,勤于政事,自诩“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他在位期间每年唯有自己生日当天才会休息一天,其余每天都挑烛工作至凌晨一两点。他一生中在大臣的奏折中总共批阅超过千万字,过劳死的说法甚为可信。 整饬吏治 康熙重视吏治,雍正帝仍然重视。他说: “ 夫吏治不清,民何以安? ” 为改善吏治,他对官员实行 “ 吐故纳新 ” 。雍正赏识执法严,作风雷厉风行,严猛行政,有开拓气魄,政绩显著的官员。胤禛还是皇子时,曾嘱托 内务府 员外郎鄂尔泰替自己办些私事,被拒绝。胤禛即位后非但没有打击他,还赞扬说: “ 你担任郎官,拒绝皇子的要求,执法严格,我很高兴。 ” 后来鄂尔泰青云直上。再如田文镜、李卫在河南、浙江清查钱粮做得好,被誉为 “ 模范督抚 ” 。 “ 姑息养奸”、“贪庸不肖”,因循贪婪的官员,雍正帝则坚决排斥。雍正初年,山西、湖南、浙江等省就革掉许多这样的官员。在湖南,州县官65人在一年之内就革除了30多人,个别省革除十分之九。清除败类对纯洁官吏队伍自然有很大作用。 康熙末年财政严重亏空。康熙四十八年户部存银五千多万两,六十一年仅八百多万两,存银下降这么多,原因是亏空。经查,户部亏空二百五十万两,江苏从康熙五十一年到雍正元年亏空八百一十万两。雍正元年起到九年,雍正帝雷厉风行地进行了一场钱粮大清查。规定凡是亏空,三年补齐。他组织了一个得力的领导班子,由康熙十三子怡亲王允祥总理事务,皇舅隆科多、大学士白潢、尚书朱轼会同办理。清查亏空首先在中央进行。亏空的主要原因是官吏的贪污中饱。雍正帝勒令贪欠官员赔偿。康熙十子敦郡王允、内务府堂官李英贵家产被抄归公。地方上的清查也普遍进行。清查不力的官员,则予以调查处理。江西巡抚裴律因清查不力而被审问,查出他本身就有贪污,被参劾。对于贪官一律治罪。河道总督赵世显、过去经常给康熙帝写密折的苏州织造李煦等贪官都被抄了家。清查使财政好转,一年后就有了赢余,雍正末年存银增至6000余万两,同时惩治了一批贪官污吏。 下面提到雍正帝制定的耗羡归公政策也有助于官吏的廉洁。 锐意改革 雍正帝即位时已经45岁,思想成熟,对朝廷内政外交好坏方面的情况已有相当深刻的了解,哪些需继承,哪些需变革也胸有成竹。在位13年间,他继续执行先王正确政策,发扬光大;以往积弊则坚决革除,支持创新。 雍正帝的改革措施主要有: 一、 “摊丁入亩” 雍正元年,雍正帝从直隶巡抚李维钧之请,实行丁银摊入田赋一并征收的原则,改变过去按人丁、地亩双重征收标准,减轻了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负担。到 乾隆 时,这一政策推广到了全国。 二、 “耗羡归公” 清初沿袭明制,各地征收钱粮,加收“火耗”(碎银加火铸成银锭时的折耗,亦称耗羡)。实行中,官员任意加派,一两可加至数钱。因不在上交正额之内,官员从中任意侵贪,成为官场公行的陋习。康熙帝曾说,清官也取火耗。康熙末年,各地官员以火耗为名,肆意横征中饱,已无法限止。雍正帝清理钱粮时,山西巡抚诺眠与布政使高成龄在雍正二年奏请将该省各地加派的火耗,提解布政使司库,以二十万两补完该省亏空,除公用外,分发给地方官员,称为“养廉”。雍正帝指出,历来火耗皆州县征收而加派横征,侵蚀国帑不下数百万。原因是各州县征收火耗分送上司,种种馈送,名目繁多,州县肆意贪污,上司曲为容隐,这是从来的积弊,应当消除。他采纳山西官员的建策,说“与其州县存火耗以养上司,何如上司拨火耗以养州县。”(《世宗实录》卷二十二)州县养上司是公开的非法贿赂。上司拨州县便成为合法的“养廉”,即官俸的补贴。山西实行后,各省相继仿效,以火耗补完亏空的钱粮,并分拨州县养廉。一七二七年,又命各省督抚,就该省情形酌议具奏,着为定额。这一改革形成制度,称为“养廉”,又称“耗羡归公”,即由上级官府依定额发给官员。以后火耗一分为三:一份给地方官养廉,一份弥补地方亏空,一份留地方公用。这样,既增加了财政收入,又有助于廉政。 三、 改土归流 雍正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了改土归流的改革。雍正四年,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取消土司,改派可以随时任免的流官。改土归流对于减轻对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压迫和剥削有帮助,对清朝实施全国性的统治和国家的统一有重要意义,但清朝在推行改土归流时过度强调使用武力,对一些地区的反抗采取了残酷的武力镇压,也给西南部分少数民族人民带来了灾难。 四、 废除贱籍 雍正帝在人权方面有一项重大改革,那就是削除贱民籍。贱民指奴仆、娼优、隶卒、乐户、惰民、蜑户(以船为家,以捕鱼为业,不能上岸居住的渔民)等。他们社会地位低下,不能与一般人为伍,不能读书,没有参加科举考试的权利。雍正元年,山西、陕西因明建文末年未依附 朱棣 而被编入“乐户(官妓)”籍的后代,雍正命令摘除其“乐户”籍,使其成为民户,同年九月,他下令除掉绍兴曾反对朱元璋的那些人后代的“惰民”籍,使其成为民户,五年四月下令免除粤东“蜑户”籍,使其成为民户。他们的贱民籍除掉后,提高了社会地位。 五、 秘密立储 雍正帝在皇位继承上有一项重大创新,那就是秘密立储。鉴于康熙帝在预立太子问题上的失败,雍正帝于元年八月宣布密建储位法——将他的继承人弘历的名字写好,雍正御笔《夏日泛舟诗》轴放匣中,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驾崩后从匣中取出宣读。又以密旨藏于内府,以备核对。这个方法,避免了皇子争权而引起的激烈斗争。后世几代都效法他。      六、 设军机处 另外还有废除腰斩,开放洋禁等等。 发展农业 雍正帝继续执行先王发展生产的政策。他像前辈君王一样鼓励开荒,兴修水利。康熙六十年至雍正十二年,全国田地从735万顷增至890万顷,疏浚了卫河、淀河、子牙河、永定河。其他水利工程已完成的有直隶营田工程、浙江和江南海塘工程,修建了黄河、运河堤岸。 雍正帝继续蠲免钱粮政策。据《 清史稿 ·世宗本纪》,他在位13年,免了12年灾区的赋税和一些地区的漕粮。 军事成就 雍正帝继续执行满洲的扩张政策。康熙帝三征 噶尔丹 ,噶尔丹之侄策妄阿拉布坦于雍正元年支持青海和硕特部首领罗卜藏丹津纠集20万人进攻西宁反清,雍正命年羹尧、 岳钟琪 率兵讨伐,大胜,青海完全归入满清帝国版图。 雍正五年派遣策凌为首席代表与俄国签订《布连斯奇条约》,第二年又签订了《恰克图条约》,划定了清俄中段边界,稳定了清俄边界局势,促进了清俄边界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贸易。 大兴文字狱 满清的文字狱并非始于雍正,但在雍正执政时期,文网之密、文祸之重的确超过他的列祖列宗。在其临御的13年里查办的文字狱就有14起(其中处死案中人的案件有5起),数量甚至超过了其父康熙在位61年文祸的总和。 比较重大的文字狱事件主要有:钱名世案、汪景琪案、査嗣庭案、陆生楠、谢世济案、曾静、吕留良案。雍正前期文字狱以清理政敌集团及朝廷内朋党为主,是属于朝廷上层内部政治争斗借口。曾静案以后转向一般文字狱。 (以上文字均引自《360百科》网站) 下面我们再看一看徐中约教授对雍正帝的评价。在他的书里,徐先生这样地评价雍正帝: “雍正在45岁时登基。他生性严峻,多疑,猜忌,但极其能干,精力旺盛,这些性格清楚地表象在他的统治之中。雍正觉得父亲的统治太过宽厚,在晚年尤其如此。因此雍正一登基就把权力集中到自己的手里。他不仅驳回各宗室诸王想封地称藩的请求,还反过来剥夺了他们的兵权。清初的皇帝只直接掌管满人的“上三旗”——正黄旗,镶黄旗,和正白旗。而雍正则把所有的八旗尽数收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雍正毫不懈怠地独揽行政管理事务。每天都要批阅无数份奏折,工作到深夜还在思虑着国策大计。他也许是清帝国里最勤奋的人。对于官吏的控制极其严厉专断。其执法严峻冷酷。并向全国派出了许多密探,侦查官吏们是否玩忽职守。为提防士大夫的秘密反抗,他对士大夫的朋党活动则断然予以禁绝。1725年,雍正帝亲自书写了一篇论文《朋党论》,以警告那些胆敢结成朋党的大胆之徒。在财政事务上,他将人丁税和土地税合而为一。他还确立了向官吏们发放“养廉金”的制度。但同时也严禁他们征收多余的税项和贪赃枉法。此类罪行一旦发现则必予严惩不贷。在社会方面,他还推行了一些平等的措施。例如他将乞丐,世仆,娼妓等遭人歧视的贱民,提高到和普通百姓一样的地位。 在制度方面,雍正做了两项创新:一是储位密建法。以防备会有人篡改皇位的继承程序。”“另一个是在1729年,雍正在征讨厄鲁特部期间,他成立了军机处。以协助皇帝起草谕旨,以及提供军政大计的决策。”“由于军机处效率卓著,在厄鲁特战事结束后就仍然保持了下来,这就夺走了原来的内阁大权,内阁大学士的工作吗,就仅限于处理一些日常事务。在军事与外交上则与康熙朝相比无大变化。 雍正经常被指为过分地独裁专制,尤其是他还大兴文字狱。有一场著名的文字狱——吕留良案,吕被告发了写了一部排满的书籍,宣扬华夷(指满人)畛域之异。吕留良就被处以凌迟的极刑,其子和诸弟子均被斩首。雍正帝甚至还亲自写了一篇《大义觉迷录》文字,以警告汉人鼓动种族叛乱的危险。”(以上均引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徐中约先生最后以下面一段文字对雍正帝做了总评。 “雍正可以被确切地看做是崇尚“法治”的政治家。在他的统治下,君主专制达到了极致。所有国家的权力都集中到了他的手里。他的政权有时被描述为残酷,独裁,和专断。这恰恰与康熙大帝相反,但这种相反显然是可以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使在他们之后满清统治的辉煌可以继续下去。” (这段文字均引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所谓“康乾盛世”,严格讲应该是“康雍乾盛世”。虽然也有人是这么叫此时期为“康雍乾盛世”,但大多数人还是把这段时期称为“康乾盛世”。其原因可能:一是雍正帝执政时间比起康熙和乾隆要短不少;二是他执政风格太残酷,尤其是他持有比较浓烈的排汉的满族主义思想,所以一般人还是管这段时期叫做“康乾盛世”。 (未完,下转读史偶记(65))
个人分类: 温景嵩文库|23532 次阅读|1 个评论
一百年前的那些乱党,你们安的什么狗心?
热度 1 whove 2011-10-9 22:22
一百年前武昌城下发生的就是一出闹剧,就是一小撮别有用心的敌对分子为了一己私利,在帝国主义国家背后支持下,阴谋推翻大清王朝。本来我大清天命所在,乱党不过 蚍蜉 撼大树。然而由于袁世凯投降主义,致使铸成千古大错。 当时我大清王朝经过洋务运动以来几十年励精图治,一派同光中兴的繁盛景象。商业兴旺,工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试想再往前三十年前,哪里有邮轮,哪里有电报,哪里有钢厂船坞,有报纸邮局?同时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促进官办企业,官督商办企业以及商办企业的协调发展。 政治上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派遣五大臣西洋考察宪政,设立内阁并且正在筹备国会。逐步开放了民办报纸,士绅参政议政。实行平等的民族政策,向少数民族如满族,蒙古族提供了一定的优待。建立了外蒙古、西藏等地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了各民族的交流。 外交方面与各国和平相处,我们和其他国家一道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了台湾、香港、澳门还有上海、汉口以及天津等地的租界。之前李鸿章总理访问各国受到礼遇,象征我国国际地位有了很大提高。 在教育和文化方面,我们保留了京师大学堂,建立了清华、河南和上海三个留美预备学校,派遣幼童学习海外先进科学技术。同时鼓励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的回归,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以国粹京剧为例,在四大徽班进京之后,太后和皇上十分关心这项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事业,多次下诏关心老一辈人民艺术家,并且身体力行地参与。 虽然在国家发展过程中遇到过一些挫折,比如甲午事变与辛丑国难。但是爱新觉罗氏永远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太后七分功劳,三分过错,成绩是主要的,这不容抹杀。在醇亲王为核心的新一代国家领导集体的指引下,为在建国三百周年之前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文明的现代化国家,整个大清的臣民都在努力。 但是就是那么一小撮敌对分子,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公车上书是他们篡党夺权的第一步。在被太后老佛爷果断粉碎之后,他们不甘心失败,又在四川煽动保路运动。大清的铁路国有化政策是对混乱民营经济的整肃,为了战略调整产业结构,不存在国进民退。在黄花岗,广州群体事件接连失败之后。最后这群乱党趁两湖空虚在武昌阴谋得逞。 我们大清这么大一个国家,在帝国主义的围追堵截之下,能够得到这样的发展已经不容易了。有些人拿官府腐败说事,但是我们的父母官,主流是好的,只有一部分害群之马,也是朝廷深恶痛绝,一直大加惩治的。有些人拿不平等条约说事,那么你们看看,辛亥之后,国民政府还不是全盘承认了。这些乱党分子本来就是帝国主义渗透大清的马前卒,孙文之类都持有美国绿卡,一有风吹草动就躲到国外,把国内这些热血青年当成炮灰。 你们要求西方的民主法制,殊不知西方的民主法制是极其虚伪的。1911年标准石油公司垄断市场被美国人民抗议,最终在反托拉斯法案要求下也不过是拆分,实际控制权还在洛克菲勒手中。美国和西方民主选举,都是有钱人资本家的游戏。世界上新兴国家,比如德国和日本,都是君主国家。 辛亥之前的中国,风景这边独好。欧洲列强勾心斗角,大战一触即发。日本经济危机,货币贬值。美国市场混乱,禁酒令极大破坏生产力的发展,人心皇皇,由于破坏环境,西部屡次发生沙尘暴和瘟疫。 辛亥之后,中国陷入到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悲惨处境。这深深教育了中国人民,稳定压倒一切,发展才是硬道理。辛亥之后,中国在国际上更加令人宰割,接连丢掉了山东和东北的权益。这深深教育了中国人民,只有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才能不受欺负。辛亥之后,腐败更加横行,从前不敢犯上做乱的反动会道门纷纷兴风做浪。这深深教育了中国人民,只有在爱新觉罗氏才能救中国,只有爱新觉罗氏才能领导中国! 总之,一百年前那群乱党分子,逆历史潮流而动,将中国置于亡国灭种的危险境地。
3224 次阅读|1 个评论
检讨清华精神
热度 12 jiahepeng 2011-4-2 11:37
可能因为研究生毕业于清华大学的缘故,对“清华精神”的讨论经常比较留意。然而因为本科并非出身清华,这又让我能在探讨“清华精神”和其他清华校友引以为豪的成就时,经常多了一份反思。 的确,即将进行百年校庆的清华,有太多太多值得人骄傲的地方。最让普通大众津津乐道的,自然是清华出“官”。2001年清华大学90周年校庆的时候在全国副部级以上的干部当中清华的校友有四百人。包括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十四大时7个常委清华的校友2个,十五大时7个常委清华的2个,十六大时9个常委清华的4个,目前的十七届中央委员会中,9名政治局常委中仍然有包括胡锦涛、吴邦国和习近平在内的三名清华校友。 这也让我还是多年前在清华读书的时候,就听到了“大清帝国”的说法了,不过后来看了太多或真或假的大清王朝的电视剧,让我在反思之余也不愿意再用“大清帝国”这个称谓称呼母校。 在科技界,清华的成就自然也很大。作为中国大陆综合实力最强的大学,清华拥有诺贝尔奖得主名誉教授18人,诺贝尔奖获得者1人,图灵奖获得者1人,中国科学院院士38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4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8人,长江学者152人。截至2001年12月底,1537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近25%为清华大学校友。 以上数据均居全国高校之首。 作为清华文科的研究生,我自然对清华的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也充满兴趣。在我1996年入校读研的时候,清华文科只有一个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法学、社会学、传播学和部分经济学都“屈膝”在这个学院中,且除中文系外没有本科生。而在很短的时间中,清华人文和社会科学各学科已经纷纷成立学院和独立的研究中心,一大批学者蛮声学界,尽管其中不少人是被“挖”来的;由于几十年没有正常的文科教育,这些知名清华文科学者中,大部分也非毕业于清华。 探讨精神动力 清华的成就,特别是近30多年来的成就,被大多数人归咎于清华精神,而根据清华大学校史研究专家徐葆耕教授的总结,清华的三大精神发挥了很大作用。 一是耻不如人,这是因为清华是个“赔款学校”,美国政府的本意是在中国知识分子当中培养一批“追随美国的精神领袖”。而学校偏又建在了被英法联军洗劫过的清华园和近春园。知耻而后勇,清华人的耻辱感是民族耻辱感与个人耻辱感的综合,是一种忧患意识的表现。不同于西方基督教的纯个人罪感。它显得更加博大,也更加充实。 二是讲究科学。清华国学院一建立,主任吴宓就宣称本院与其他大学不同处在于重视“科学方法”。清华前校长蒋南翔在大跃进、“文革”中多次坚持实事求是。 三是重视实干。早在30年代,朱自清先生就说“清华的精神是实干”。解放后清华改工科后,工科的研究需要集体操作,工程训练养成了很强的团队意识,对个人作用不像文理科那样看重,长期受清华精神熏陶的人在工作中比较重视人际关系,重视一班人的团结。 回顾我所亲历的清华文科成长,这几点解说都能用得上。1990年代中期,清华文科正在起步,包括我们这些研究生们也经常会有“学不如人”的感觉,在教授们的话语之中,这些话自然也不少。说尽管说,埋头学问的老师们的精神确实让人敬佩。历史系的主体是从教授“中国革命史”这门公共课的教师们转过来的,但是他们却在埋头史料,专注于搞清楚戊戌变法的百日维新期间,每一天到底发生了什么。这种史料的广泛搜集和理性判断分析,当然也充斥着科学实证的精神。 而文科发展,也看到了重视实干的精神。比如,文科教授们经常会埋怨,不能得到学校像对理工学科那样的重视和投入,但是说归说,做归做,学问功夫放在那里,还是验证了清华的“行胜于言”的精神。 社会因素的支撑 在徐葆耕教授的总结中,他讲道,由于清华的三大精神,这确实让清华人同中国的现行社会制度比较契合。 三十年来,主导中国社会进展的主导思想,可以说一直是“不问白猫黑猫”的实用精神。而在这种精神的主导下,中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一直没有被过多的争论所困扰,或者说争论归争论,干事儿归干事儿。 这也就让工科教育出来的实干和执行力成为中国更加被欣赏的能力。这不光体现在清华毕业生身上,也体现在一大批优秀的工科院校毕业生上,包括浙江大学、上海交大等。以现有中央政治局9名常委的学历而论,除了毕业于清华的三人外,其他6人中,温家宝总理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地质构造专业,贾庆林毕业于河北工学院电力系电机电器设计与制造专业,李长春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机工程系工业企业自动化专业,贺国强毕业于北京化工学院无机化工系无机物工学专业,周永康毕业于北京石油学院勘探系地球物理勘探专业。 在此需要提问的是,中国每年各大学工科毕业生上百万,其他名校数量也不在少数,何以清华在很多方面一直独秀? 这个问题还要回到清华的独特地位上。由于不仅在实际成就上,更在人们的心目中,多年来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一直并列为中国最顶尖的两所高校,其毕业生在同等的情况下也更容易得到人们的关注。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清华的地位给了清华的毕业生脱颖而出的起始机会,当然是否能利用这种起始机会进一步发展,也与个人的努力和其他机遇有关。 而同时,清华的特殊地位也确实给了清华学生一种精英的意识,这往往是学者们评论“清华精神”的时候并不太关注的。很多人会说,清华学生大无畏地响应国家的号召,去祖国最需要的困难的地方,殊不知去困难的地方,恰恰是精英主义的情节之一,这与人类历史上几千年来,精英阶层尽管不愁吃穿,但往往是军队中的主力成分,在本质上并无区别。十几年前,在我翻译和研究意大利精英理论思想家莫斯卡的《统治阶级》时,对此就有了理解。 回顾自己的职业生涯,其实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被这种精英意识所驱使。刚刚成为记者的时候,奋不顾身地投入到历史文化城市反拆迁的“斗争”中,多次在拆迁现场被扣,被盘查,多次与其他学者手拉手阻挡推土机(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我们的后盾,恰恰是一批清华大学的建筑大师,这似乎有悖清华的服从和苦干的工科传统),完全不顾报社领导的警告。 在“斗争”无望后,借着偶然的机会,一头扎入到“科学新闻”这个让绝大多数记者同行望而却步的领域,以文科背景苦读自然科学文献,并在随后长期坚持记者的科学素质培训,那段时间,支配我的动力,可以说也是这种精英意识。 三年前创办新版《科学新闻》杂志时,放弃了很多,好像也与这种精英主义的“自我寻求苦难”的“怪癖”有关。而如此,在即将离开《科学新闻》时,挑起担子、承担巨大的压力来创办“科学媒介中心”这个促进社会各界就科学相关问题进行对话的NGO,好像也有点受苦欲作怪。 多年来,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一直体现了很强的顶层设计的特点。对于处于顶层的部级及以上领导人和特大型企业与组织的负责人,仅有工程师的实干精神和纪律显然不够。对于这些决策者而言,没有一种为国家民族的使命负责的挑头精神是不够的,而这,恰恰体现了清华人的精英意识。 当然,这种精英意识更适合在北京这样的中国政治中心得到滋润和发展,因为在这里精英们汲取的滋养,是中国其他任何一个城市都不具备的。 清华精神的再造 尽管清华大学的实干、和睦和严谨务实精神,在中国特定社会制度和发展阶段,为这所百年老校赢得了诸多声誉,但很明显,光有这些是不够的。 因为实干和和睦,并不能带来创新,特别是科学上的创新,而清华作为中国高校中的翘楚,如果不能在科学创新上培养出一批引领世界的大师级人才,其对国家民族的顶级贡献,恐怕将缺乏可持续性。 实际上,今日清华之所以成为声望卓著的高校,与其早期开创阶段的创新和独立不无关系。也正因为如此,清华的校训原本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由于种种原因,目前的校训只剩下“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前面8个字了。 其实“实干和严谨”这样的清华精神,已经为清华能涌现出创新性的大师人才打下了基础。再有好的主意,如果不依照严谨的精神真刀真枪地长期努力下去,真正的创新也是不可能形成的。而清华所缺的,恰恰是需要在此基础上,着力培养独立和自由的思维习惯。 这一工作不是短期内所能形成的,但幸运的是,清华依据其强大的吸引力和各种社会资源的支持,已经在引进青年学者方面迈出了一大步,这不仅体现在对引进者的待遇和科研支持力度上,也体现在给予被引进者的宽容程度上。 而未来之清华,很显然并不能仅仅依靠“引进”来塑造自己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精神。 精英意识的维系 事实上,独立的思考和自由的精神,也需要一种精英意识。在如今的科研界,要抗拒“从众”的诱惑,还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清华人是否仍然拥有足够的精英意识,我不敢妄言。不过想到这个话题,我立刻就回想起10几年前,在我即将离开清华时的一场大哭。那是1999年,美国刚刚轰炸了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后不久。从我的宿舍楼到图书馆,有一条沿着河边的小路,很多人步行或骑车从这里去图书馆。那一天我走到小路的尽头,发现因为施工,路断了。骑车返回,神差鬼使的我就停在路的另一端观察。我突然发现,在将近半个小时的时间中,几十个人走到路的尽头被迫返回,但是没有一个人告诉后来者:前面路断了,不要往前走了。 那一刻,我突然非常难受。回到宿舍中,以一个魁梧的男子汉之躯,趴在桌子上哭了起来。我痛心在国难(当时的确这么想的)之际,居然没有一个人愿意帮助别人少走一段弯路! 直到现在,写起这段经历,心中还会升起一种悲凉的感觉。 也许在我的清华校友心中,功成名就,引领世人才是真正的精英。但我总是觉得,如果不从一点点小事上对别人进行帮助,那么即便进入了人们所理解的精英阶层,也只是一个没有精英精神的成功者而已。 期望在母校百年校庆的时候,成为精英的校友们谈到的,不仅仅是“救国兴邦”的豪言。(本文大部分内容发表于《科学新闻》杂志2011年第4期)
个人分类: 科教圈|5481 次阅读|11 个评论
冬日的故宫印象(二):那些让国库空虚的宝贝
热度 3 qlms 2011-1-23 16:20
一直没有读过清史稿,对大清前期和中期的历史,更多的了解自然是那些野史和传说。 一直以为康熙--乾隆年间,是大清王朝最殷实的一段时期。 前些日子老妈来北京,陪着去故宫看了一下。当面对那些价值连城的金银珠宝的时候,导游如此解说道:乾隆皇帝爱好收集这些稀奇古怪的宝贝,所以当时全国投其爱好,每年各省都要进贡一些费时费力的珍宝到故宫来。长此以往,到乾隆末年的时候,国库已经相当空虚了。 难道说,乾隆皇帝喜欢珠宝的爱好埋下了大清走向衰落的种子? 不多说了,下面发几张那些稀世宝贝的图片。
个人分类: 镜头看世界|4219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20: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