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下意识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语言、手势与视觉
罗非 2016-3-29 16:28
说话经常会带着手势。这手势从哪里来的? 你可能认为,手势当然是学说话的时候,从别人那里学来的。换句话说,看别人怎么比划,我也怎么比划嘛。 这个好像很对。可是,最近一帮老美心理学家的发现却让人大跌眼镜。 他们让说英语的人和说土耳其语的人讲一样的故事。发现他们用的手势不一样。当然,不同文不同种嘛,常言说,非我族类…… 可是,接下来的一个发现就让人震惊了! 他们又看了说这两种话的盲人,是天生就盲的那种。结果你猜怎么着?你猜对了,他们的手势仍然是不一样的。英国人打英国手势,土耳其人打土耳其手势。当然,非我族类…… 慢着!这可是天生的盲人!也就是说,他们从来没见过别人打手势。那么,他们怎么会打和本国人一样的手势的?还是说,只要这么说话就会这么打手势? 至少,这帮老美就是这么认为的,语言决定了手势,和能不能看见无关。 这件事仔细想想挺让人冒汗的。 你看,说话的时候打的手势,绝大部分人都不是故意的。换句话说,几乎都是下意识的。 说英国话还是说土耳其话,能驱动你的下意识做出不同的动作! 这个,嗯…… 你或许觉得也没什么了不起,洋话说多了,自然也带一点洋派头…… 可是,如果中国人的英语水平极大地提高了,将来很多人都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是不是意味着,中国人也会一点点地串种? 到那个时候,这句非我族类……天啊,想想真可怕。 当然,还有一个补救,就是给洋人灌输中文,强迫他们像我们学英文一样地学中文。中国人的英文有多好,就要求洋人的中文有多好。 那时候,反正大家都串种了,也就无所谓了,族类?那是神马东东? 附:原文摘要 Is Seeing Gesture Necessary to Gesture Like a Native Speaker? Şeyda Özçalışkan 1 ⇑ Ché Lucero 2 Susan Goldin-Meadow 2 , 3 1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Georgia State University 2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University of Chicago 3 Department of Comparative Development, University of Chicago Şeyda Özçalışkan, Georgia State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P. O. Box 5010, Atlanta, GA 30302-5010 E-mail: seyda@gsu.edu Next Section Abstract Speakers of all languages gesture, but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the gestures that they produce. Do speakers learn language-specific gestures by watching others gesture or by learning to speak a particular language? We examined this question by studying the speech and gestures produced by 40 congenitally blind adult native speakers of English and Turkish ( n = 20/language), and comparing them with the speech and gestures of 40 sighted adult speakers in each language (20 wearing blindfolds, 20 not wearing blindfolds). We focused on speakers’ descriptions of physical motion, which display strong cross-linguistic differences in patterns of speech and gesture use. Congenitally blind speakers of English and Turkish produced speech that resembled the speech produced by sighted speakers of their native language. More important, blind speakers of each language used gestures that resembled the gestures of sighted speakers of that language.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hearing a particular language is sufficient to gesture like a native speaker of that language.
个人分类: 科学评论|1953 次阅读|0 个评论
成长中的“中国乔布斯”小朋友,你在哪里?
jclqp 2015-12-11 16:14
原来希望小朋友健康成长,就谢天谢地了;渐渐地,就开始下意识要孩子用大人想要的形式、状态、目标去追求; .............. 。 虽然有成果,但是不知不觉地 .......... 说一件身边的真人真事, ................ 。 既然方法有效,达到目标,符合人性,为什么还要执着于形式呢? 何必呢? ~( ̄▽ ̄~)~ 自学音频全集: http://www.ximalaya.com/27470224/album/ 全部内容: http://blog.sina.com.cn/jennycn
272 次阅读|0 个评论
思维快慢道(上)
热度 8 fouyang 2015-1-29 20:09
1996年的一天,三十个纽约大学的学生参加了心理学家巴格教授组织的一场心理测验。他们的任务是把给定的一些词组拼成句子。在完成三十个句子后,受试者就可以离开教室回家。 其实真正的测验是在教室外面。一个伪装成学生的助理暗暗地记下了每个学生从教室走到电梯口需要的时间。结果发现,一组学生平均用了8 . 28秒,而另一组用了7 . 30秒。 为何有此差别?因为第一组学生拼句用的词组中含有与老年有关的词组如“退休”,“皱纹”,“僵硬”等。在事后访谈中,没有学生表示注意到了拼句活动与老年有关,也不相信那些词汇会影响他们的行为。但事实上,接触有关“老年”的词汇让这些学生的的行走变得迟缓。 这种现象也被其它很多实验证实,在心理学中被称为启动效应( Prime effect )。一些未反映在意识里的外界刺激,能影响人的行为。这说明,人的思维和认知过程绝不是一个简单的逻辑过程。最近几十年来,对于逻辑之外的思维活动,人们的认识有了很大的进展。这不仅在心理学和行为科学方面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也给科普作品提供了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题材。这方面,由本行的专家,诺贝尔经济奖得主卡纳曼写的科普读物《思考,快与慢》 (“Thinking,Fast and Slow” by Daniel Kahnaman, 2011) 就是其中比较出色的一本。(我觉得书名翻译成“思维快慢道”更好。) 卡纳曼把人的思维活动分成两个系统,不妨称为“快道”和“慢道”。“快道”往往是立即,自动的反应,也就是我们通常认为是“直觉”的思考功能。而“慢道”则需要时间和努力才能得到结论,是我们通常称之为“理性”或“逻辑”的思维方式。例如,从别人的表情和动作去判断他的情绪和意图,是“快道”的职责。而心算多位数乘法就是“慢道”的任务了。外来的信息就这样通过“快道”和“慢道”平行通过思维过程而汇合在终点,也就是决定和认知。我们也可以把“快道”和“慢道”称为“直觉系统”和“分析系统”。【注1】 从生理上说,“快道”和“慢道”并非属于大脑的不同部分;它们只是大脑工作的不同模式。但两种操作还是有着可以辨认的生理特征。例如,进行“慢道”操作时,人的瞳孔会放大,时间长了心跳也会加快。在疲倦时,特别是血糖水平较低时,人的“慢道”能力会下降,而更多地使用“快道”的模式。 “慢道”是以逻辑为基础的,从文艺复兴以来我们对它已经了解很多。但“快道”却一直是一个迷。心理学发展的历史,可以说很大程度上是对于逻辑之外的意识活动,特别是“直觉”的认识加深的过程。所以这篇文章主要就来讲讲“快道”的奥妙。 如果思维是一个繁忙的公司,“慢道”就是公司的总裁。它负责所有最困难,最重要的决定,也对下属有否决权。但公司的绝大多数事务都不会摆到总裁的书桌上,否则公司运作肯定会瘫痪。同样,思维的大多数任务是由“快道”完成了,而我们理性的“自我”(主要由“慢道”操纵)参与的只是极少一部分。 “快道”以超高的效率为我们打理着日常“俗务”,有了它我们才能生存。但是,“快道”思维也带来不少偏差(也就是我们的认知与现实不符)。很多偏差对于理性的“慢道”来说是显而易见的。但因为“慢道”并不介入大多数的日常思维过程,这些偏差还是会影响我们的行为。 人类进化过程中,绝大部分时间面对的都是一个简单的世界,其中物体的数量(食物,野兽,同伴等)比较小。所以人脑没有自然处理统计问题的功能。而“快道”的偏差很大一部分就在于对统计性质的误解上。 “快道”对数字还是敏感的,它可以很靠谱地估计出平均值。但它对其它统计性质,特别是分布范围,就很没有感觉。例如,有人说小的学区中,学生成绩超好的学区比例高,说明小学区教学质量高。这听起来很合理。但熟悉统计规律的人就知道,即使学生成绩分布是一样的,小学区因为学生样品少,相对涨落自然就大。所以成绩超好的小学区多只是一个统计现象。同样,学生成绩超差的小学区比例也是高的【注2】。另一个让直觉抓狂的统计现象是“回归到平均”( regressiontoward the mean )。如果具有随机因素,那么超常的表现很可能是暂时的。例如,成绩超好的考生在下一次很有可能退步,收入超多的人在下一年很可能收入减少,等等。样品与涨落的关系和“回归到平均”都是统计学里的粗浅道理,对“慢道”的逻辑和分析过程来说不难理解。但是,这个理解有违直觉,所以“快道”就往往会想歪了。 小概率事件也是“快道”的软肋。即使数字摆在眼前,人们对千分之一和万分之一的概率差别也没有直观感觉。相反,我们对这类事发生的可能性的估计往往受着情绪的左右。如果一件事对我们有很强的情绪影响(如恐怖袭击,空难等)或者我们能清楚地想象发生时的细节(例如我们拥戴的球队赢球),我们就会高估它发生的可能性(术语为可得偏见)。相反,对于没有亲身经历和形象描述,只有统计数字的事情(如某种罕见疾病),我们就会忽视。怎样应付小概率事件本来就是个困难的问题,我们快道的缺陷更是雪上加霜。我们应对灾难的公共政策往往摇摆不定(例如在枪击事件后,控制枪支的呼声会很高,然后又不了了之),此乃根源之一也。 讲到小概率事件,人们常常提到的一个例子就是空难与车祸的对比。从统计上说,一个人卷入车祸的概率要比卷入空难大得多。但很多人还是更惧怕空难。这是上面说的可得性偏见的一例:空难引起更强的公众注意和情绪反应,所以它的概率被高估了。然而,这个例子还显示了另一个事实,就是人们往往盲目乐观而忽略统计事实。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开车比“平均司机”安全得多,所以车祸统计不适用于自己。这种盲目乐观不仅在开车问题上。统计显示,新开公司十有八九会倒闭。但这也挡不住前赴后继的创业者。就连精通“思维偏见”的作者卡纳曼也不能免俗。有一次他和同事合作写书,大家都有充分的信心可以打败统计,比“平均作者”出书速度快得多。但结果呢?他们用的时间比平均值更长!虽然在个人层次上,这种忽略统计的乐观往往带来损失,但从整体说,人类的多少进步都是由那些盲目的“楞头青”完成的。所以,这也许是进化给我们的一个礼物呢。 在统计上的种种偏见,其深层根源之一就是“快道”的世界观是基于因果关系,而不接受随机因素的。所以对于上面说的涨落和回归正常现象,快道总想提出因果解释。小学区的成绩好是因为官僚层次少,好学生成绩下降是因为骄傲,等等。这个“因果偏见”的好处是简化了我们认识世界的框架,而使得“快道”能够处理大多数的日常现象。但它也很会误导我们的认知。道金斯就曾提出,这个“因果偏见”是导致人们相信上帝的原因之一:在我们对自然现象了解不够时,“上帝”为了我们提供了一个方便的终极“原因”。不仅如此,“因果偏见”对我们的日常运作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因为这个“因果偏见”,人们往往扭曲了对于已发生的事实的解释。例如,在出了问题时,人们会检讨是哪个错误的决定导致了灾难性后果。但事实上,也许人们已经基于当时已知的信息做出了最好的决定,但还是有很多不可预知,不可控制的因素导致了灾难。以现在的知识去检讨以前的决定是不公平的。因果偏见的恶果还不只是追究过去。更重要的是它会让我们对预测未来充满信心。而事实上,即使是专家,对于未来的预测大多是错误的,而我们往往会忘记甚至“修改”错误的预测来臆造“完美”的预测记录。特别是,我们会忘记“回归正常”的统计规律,而期待目前出类拔萃的人或单位在未来仍然如此。 MBA 教程常常选取特别成功的公司作为案例研究。但十年后,这些公司大多数都默默无闻了。了解事情的随机性和它遵循的统计规律,认识到“因果关系”的局限性,能让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更现实,对自己的认识更谦卑。同时它也能提供对于“专家”和“大师”的免疫力。可惜的是,当“快道”执政的时候,这些非常难做到。 “因果偏见”是“快道”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简化。另一种简化就是“替代效应”。当“快道”不能回答一个问题时,它会用一个更简单的问题来代替。研究表明,政治候选人获胜的可能性与他们“看起来是否有能力”很有关系,不管其政见如何。又如,看起来可爱的动物(如海豚)能募到更多的保护基金。对于更抽象的问题,“替代效应”更为明显。在一个实验中,受试者(大学生)被要求回答两个问题: A )你觉得最近多快乐? B )你上个月有几次约会?当先问 A 再问 B 时,两者的回答基本不相关。但如果先问 B 再问 A ,得到的答案却几乎完全相关!这说明,在后一种情况下,受试者是用更简单的问题 B 替代了问题 A 。因为“快道”处理感情的能力比处理逻辑强,这种“替代”的结果往往是感情取代了“理智”。所以,当我们指责别人“感情用事”时,要记住此乃人之本性。 【注1】在卡纳曼书中称这两个系统为“系统一”和“系统二”。这里称为“快道/直觉”和“慢道/分析”,以求更加明确形象。注意“直觉”和“分析”的学术定义与本文中可能有所不同,这里只是借用这两个标签。 【注2】关于分布和涨落,这里有一篇很好的文章:“中国的效率与男人的智商” http://www.geekonomics10000.com/327 思维快慢道 ( 上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09766-863865.html 思维快慢道 ( 中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09766-865970.html 思维快慢道 ( 下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09766-867704.html 有关博文 ×××关于经济活动中的非理性行为××× 诡异的数字暗示:参照效应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09766-310533.html “诱饵效应”和“心理相对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09766-285750.html “免费”的代价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09766-666111.html 千里送鹅毛的心理学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09766-665790.html 从“破釜沉舟”谈起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09766-266839.html 心态是衡量快乐的一杆秤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09766-363851.html ×××心理学其它题目××× 如何避免决策误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09766-743527.html 人脑比电脑到底强在哪里?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09766-365953.html 完整大脑与后信息时代 《 A WholeNew Mind 》读后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09766-300210.html
个人分类: 书山有路|5634 次阅读|11 个评论
学术规范
热度 1 cowmen911 2014-8-8 23:54
作为一个学术界的新手,博士四年级,最近开始了参与一些期刊的审稿工作,今天遇到的一件事情,让我非常气愤,周五比较轻松,早上心情大好的来到实验室,想起来有个编辑三天以前发来一个审稿邀请,该期刊是通报类的,文章简短,四页左右。 正适合我这种比较繁忙的高年级博士生。于是开始认真阅读,把一些语言的明显错误圈了起来,该文章新意不错,很有意思的报道。 电镜图片也很吸引人,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这个文章我肯定让他通过。准备提点小建议就给通过的。就在这个时候,我下意识的去查看了该文的参考文献,其中一个是同样的作者 08 年发表的,出乎我的意料,这篇文章的图和有的文字描述和现在审的这个基本一样,只是图表稍微做了改动, 1000 变 800 ? 换了一些溶剂,我顿时很生气,于是改变了主意。直接写信给编辑告诉他这是一个学术规范问题,问他的建议,并且建议据稿。作为同胞,真的感到很羞耻,我建议有此类行为的作者还是不要做这样的事情,太伤人品。我不知道这位编辑会如何想,大概以后会倍加小心。于是一个早上经历这么一出,有点失望,对于学术界,还是清澈点好!
3459 次阅读|2 个评论
图谋与已遂——兼说下意识的联想
热度 2 fdc1947 2013-6-16 09:31
 问鼎这个词如果再去解释它的出典似乎有一点不值得了,但是,在新闻上看到这个词有几处是用对的呢?在科学网新闻的网页上搜索“问鼎”,得到了下面的结果。 前面十条新闻的标题为: 科学网 — 十大最危险海洋动物 : 箱形水母 问鼎 海蛇上 榜 科学网 — 哈佛再次 问鼎 世界大学排行榜 科学网 — 香港大学再次 问鼎 香港最佳大学排行榜 科学网 — 西北工业大学首度 问鼎 国际数模竞赛特等奖 科学网 — 美刊评十大危险植物 捕鼠猪笼草 问鼎 问鼎 涂料生产过程中 “ 三废 ” 的零排放 — 中国科学报新闻 — 科学网 科学网 — 英杂志评十大动物学发现 始祖鸟化石 问鼎 西北工业大学首度 问鼎 国际数模竞赛特等奖 — 新闻评论 — 科学网 科学网 — 《福布斯》全美高校排名揭晓 小型私立学校 问鼎 科学网 — 外媒预测 : 山中伸弥或 问鼎 本年度诺贝尔医学奖 离现在时间最近的新闻有这样的句子: “美国问鼎竞争力排行榜的强劲势头以及来自日本的好消息,再次引发有关紧缩政策的争论。”作者:唐凤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 2013-6-4 8:52:31 “有 52 项生物医药领域成果问鼎国家大奖”。作者:黄辛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 2013-6-5 看到这里,对这些记者和编辑或文章的作者再说一遍关于问鼎这个典故和这个词的意义似乎成了一件必要的事情。 鼎是古代 烹煮用的器物,又是祭祀时上供所用的礼器,圆鼎三足方鼎四足。由于金属在古代是难得之物,所以用金属制作的鼎就是一种贵重的物品。据说大禹治水平定天下后铸造了九鼎,成为国家政权的象征并下传夏商周三代。到了春秋时期,虽然礼崩乐坏,但是周天子名义上仍是各诸侯的宗主。但是在周天子的正式档案里只是“子爵”的楚国却已经自称为王,并向周天子的宗主地位提出挑战。 《左传 · 》:“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於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 你看,楚国在周的边境举行阅兵仪式,楚庄王竟然向前来慰问的周天子特使王孙满询问作为天子权力象征的九鼎的大小轻重规格。这是向周天子地位的严重挑战。 后来,问鼎一词就成了向最高地位挑战的代名词,多用于代指“奸臣”的 图谋不轨 。 在现代体育比赛中,新闻报道形象地将“ 问鼎 ”表示为向冠军地位提出挑战( 图谋不轨 ),是一个非常 恰当而风趣的 用词。相声演员是风趣和幽默的,他们说 “ 冠者五六人 , 童子六七人 , 是谓七十二咸人 ” ,由于听众多多少少学过一点孔夫子,会感到很好笑。但是,对于某一个呆头呆脑而且没有一点古文化知识的人,听了就以为所谓七十二贤人真就是“ 冠者五六人 , 童子六七人 ”,岂不悲哉。我们的记者和编辑却还不如这个呆头呆脑的人,他们把“问鼎”弄成了“登顶”。 问鼎,只是问,即只是挑战,只是图谋,并非已遂,并非已经挑战成功。 随便哪一本辞书也都是这么说的,可是我们的媒体却一遍遍地把“图谋”当作“成功”。真不知道这些记者和编辑的书是怎么读的。 如果说把“差强人意”错误理解为“不如人意”可能是视觉上把“差”下意识地理解成“不好”,那么,这里有可能是把“问鼎”之“鼎”在听觉上下意识地错成了“顶”。实际上,我们的许多广告上就是把“顶”故意换成了“鼎”,因为毕竟“鼎”是高贵的。 如果能够研究一下这种视觉或听觉上的下意识的联想,倒应当是很有意思的工作。 
个人分类: 谈天说地|3472 次阅读|3 个评论
做了一个有趣的梦
热度 1 hcrm 2013-3-5 08:18
刚从梦中醒来,趁着记忆还清析,记录下这个頗有点趣味的梦。 说是我穿着旱冰鞋滑行回家,出发点是郊外的山野里的小路。这条路上正在举办活动,所以路上的行人很多。听现场组织者的广播,原来是一场相亲擂台赛。台上的妙龄少女身着白色的轻纱裙,显得十分清纯动人。活动的方式好像是,只要你上去能回答上女方的问题,博取她的芳心,就可以将其带走。 我滑过小路上拥挤的人流,这是一个非常陡的下行坡,我控制着速度往下滑行,好不容易到了一块空地停下来,就听有人喊:“这是谁的鞋?” 我下意识地看看自己的脚:鞋呢?怎么我的旱冰鞋沒了? 我很气愤地回转去拿自己的鞋,因为刚才就是这个捡到鞋的年轻人没有给我好好让路。我知道他是大赛组委会的,他们都穿着统一的白色工作服。 我穿上鞋正准备走,忽然听年轻人讲:“我们送送你吧!” 没等我回答,他带着一个小男孩与我一起上路了。很走了一段路,我禁不住问他:“这是你的孩子?几岁了?”其实孩子看上去约八九岁。 “不是,他是我们的作者。”年轻人笑着说。 “他懂家庭?还有婚姻?”我有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当然,不然怎么会是我们的作者呢!”年轻人这样回答我。 “好了,你们歇着吧!我得赶路了!”说着我转身欲走。 “等等,这是给你的!”年轻人掏出一张五十的钞票递过来:“我们鼓励人们多走路少坐车。” 我接过钱转身要走,又被他叫住了:“对了,你得给我两百块钱。” 看我不明白,他接着说:“你这鞋刚才是不是一块钱买的?我们公司做活动是这样的,你试穿到了目的地后再付全款。” 我听了有点急,告诉他:“这是两百多买的!” “噢,那就没事了。”年轻人示意我可以走了。 就在这时,我醒了:原来是一场梦呀! 2013年3月5日凌晨四时十六分
个人分类: 闲话生活|1723 次阅读|3 个评论
胃肠疼痛而晕倒后......
热度 10 yzsymcys 2012-11-3 23:41
昨天下午一场突发的意外打破了我今天原本外出游玩的计划,也使得自己受了轻伤。事情是这样的:因为下午两点要上课,所以中午无法午休,就躺在沙发上稍事休息。躺在沙发上,在半梦半醒之间感到一丝丝凉意,因为偷懒就没有去房间拿被子而是顺手将外出使用的丝巾盖在了身上。突然间胃部和小腹部出现疼痛,就像吃坏肚子的感觉,开始怀疑刚吃的桔子是否不够干净,或是外面残留了农药。好在几分钟过后腹痛的感觉慢慢消失了,一点半多一点和往常一样骑车去上课了,在路上还在计划着下课以后到大润发去购买今天外出的干粮和零食,准备好好玩一玩。 上课的时间总是过得很快,第一节课很正常的过去了,第二节课也顺利开始,由于是营销班的最后一次课,课后将安排复习,事先也跟学生打了招呼可能会拖些时间用于复习,解释到位,学生也很理解,没有任何异议。就在第二节课上到10分钟左右的时候,又一阵肠胃的疼痛袭来,下意识地喝了一口热水,但是没有凑效,全身的不适感出现,话已不太能讲了,我停顿了几分钟的光景,估计学生也会很奇怪老师的表现。几分钟过后痛感依旧存在并有些加重,看样子非得去洗手间才能缓解。于是我跟学生说明身体的疼痛和不适,要求学生自学片刻,自己要出去一会儿。 教室距离洗手间大约10多米的距离,要在平时瞬间即到,然而随着腹痛的加剧感觉遥不可及,同时恶心、瘫软、眩晕的感觉又袭来,身边除了隔壁教室慷慨激昂的授课声空无一人。霎那间我意识到已经无法再向前行,而且即使走到洗手间也会把持不住。要是在家里就好了,以前在家出现这种状况时,我会搬一张椅子在洗手间,将头部和胸部全部伏在椅子上以防止跌倒。而在昨天我没有任何依靠,光秃秃的墙壁也帮不了忙,在恍惚之间我将自己放下来,趴在了地下......感觉没有多久,意识明显起来,不能老是趴在地上呀,那么大个人躺在地上不把别人吓坏了吗?也是我坐起了身子,但是显然还不能站起来,胃肠道的疼痛感似乎有些减轻,就这样我坐在地上休息,突然又发现手上的血迹,也不知道脸上是哪里破了,左右手的手背上满是鲜血,但是不觉得痛。就在此时,走廊的楼梯口上来了两个人,可能是教室的保洁阿姨,只听到那位阿姨在讲:“坐在地下很冷的,是学生吗?哦,不是,还是老师呢,你有高血压吗?还是低血糖?呀,嘴巴破了,受伤了,来到休息室里休息一会儿。”听到阿姨的话,但是我无法回应,在阿姨搀扶下,我坐在了休息室的椅子上,原来休息室离我是那样的近啊!这时又听到阿姨问:“你是在哪个教室上课的?”我告诉了阿姨教室的号码。没多久,只听到外面一片急促的脚步声,有好几个学生冲进了休息室...... 学生们的第一反应自然是汇报给院系的老师,考虑到班主任有车可以送去医院,于是他们联系了自己的班主任老师,也是系里的学生辅导员,几分钟过后,院系书记和辅导员就赶来了,看到我浑身无力、头冒冷汗、嘴流鲜血,他们也有些吓坏了,连忙要将我送往医院检查,但是根据以前的经验,只要上过洗手间就会缓解的,于是我让老师和学生陪着到洗手间,之后果然缓解了很多,腹痛也慢慢消失了,只是依然浑身无力、虚弱无比,半个小时之后,我被老公接回了家里。 事后和老公谈论这件事的时候总结:其实昨天的晕倒和受伤本来是可以避免的,如果我在疼痛难忍的时候继续留在教室坐在座位上休息,或者出去的时候请一两个女生陪同和搀扶,那么一切都可以避免了,今天也可以照常出去旅游了。今后一定要加强自我保护,习惯寻求帮助才行呀。 只是奇怪的一个问题:急性肠胃炎疼痛的时候为何会晕倒呢?之前我由此在家里的洗手间也曾因此把头部撞出个鸡蛋大小的包,后来还连夜到医院去拍CT,这次是第二次比较严重的因腹痛而晕倒了,老公说当时是短暂的休克现象,是这样吗?
14630 次阅读|23 个评论
[转载]为什么要读博士(COPY)
热度 5 zhoucheng0818 2012-8-11 16:05
来自百度文库 转个 博士 就业评论 1、高校。 现在一般都要博士了。 很多人说起高校来可能有点下意识的不屑一顾的感觉。但是,换个角度想一想,如果你硕 士毕业,某个还不错的高校破格要你,你会不会真的觉得这机会不值得考虑? 2、政府机关。 硕士毕业之后是副科。博士毕业之后是正科。 别告诉我你不在乎什么级别,去政府机关的,没有不在乎的。因为你本科、硕士毕业之后 在那里也是熬时间。熬资历。 我一个朋友在政府机关,他们单位最新一批集资买房,明文规定按资格分三类人:1、级 别早够但是还缺房的人,比如一些年轻副处。2、有博士学位的 3、无房户。 3、公司和企业 很多人都一口咬定博士只能去高校和 科研 。我就不明白。因为我认识的博士中,去外企 的,去银行的,去公司的都有,只是少些。 为什么少些?因为这些地方大量需要的当然是本科和硕士。简单劳动嘛。但并不是一点不 要博士。我同学在一家大银行总行,他们一个部门博士就有三个。 4、待遇。 稍微长期一点,待遇肯定是不一样的。有时候甚至差别很大。 随便举个例子,今年网通总部在北大招聘,就说,我们这里博士来了底薪多少,硕士多 少,本科多少.... 有人可能说“多不了几块吧”。呵呵。但是,要看你怎么看了。 我们举个小数字,假如每个月多1000块,一年多多少?5年多多少?20年多多少呢? 呵呵,其实算算,你多投资3年的时间,如果将来每月多挣500块,你就不亏的。 何况在很多地方,每年多挣的,不止这些! 更不用说在职称、住房、升职上的明显优势了。 5、就业面。 这更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说法。 的确,博士就业面窄。呵呵。其实,高中毕业就业面最宽---可以种田从事农业、也可 以修车从事手工业,也可以在工厂做工从事工业,也可以开个小店从事零售业,也可 以..... 就业面宽不是什么天生的褒义词的。 本科毕业,就业面也很宽。但是,很多地方待遇都是不好的。博士毕业,就业面窄,是因 为很多地方即使要你你也绝对不会去--本质上,是你的 标准 提高了。 6、经历 读了博士,你一辈子就是博士的学位。包括你的孩子,也会知道他的父亲或者母亲是博 士。 而在你有机会读博的时候,假如不读,呵呵,你几乎一辈子与这个词汇无缘了。就 人生 来 说,也是很可惜的事情。 7、社会评价 国内以前流传着一个说法:男人, 女人 ,女博士。三种人。 这两年,这种说法逐渐淡了。为什么?呵呵,就是因为读博士的人多了,女博士也多了! 文科的很多专业,男女博士的比例几乎不相上下啊!而且,以前认为女博士不漂亮,现 在,这一点,也不明显了吧? 毕竟,就业压力在那里放着呢!除非你本科毕业找到一个工作后沾沾自喜,否则,你若和 别人比一比,就由不得你不提高自己的学历。 中国社会的学历充电过程,现在其实还刚刚开始。慢慢的,大家就会对博士之类的称呼完 全司空见惯的....... 想想5年前,多少人报考博士,竞争多大?而现在,多少人报考?有的专业每年都成倍增 加啊! 8、学术 读博士是一次全面拥抱学术的机会。如果你有天赋,那么,这是注定你距离学术理想最近 的一次。 如果你没有,那么,也只当作一次检验就可以。亏不了哪里去的。 毕竟,大学的轻松氛围和心灵上的自由,还是沉闷办公室里面无法相比的。 9、生活压力。 据我所知,一个博士如果做兼职赚钱,只要他是国内的大城市读博,那么,一年能赚到的 钱少则足以供自己花销,多则不比上班少的。 如果你因为学业放弃这些,当然是最好的。但你毕竟有这种能力。 而且,不容否认的是---花3年或4年时间读了博,你一辈子的就业就稳定了3-4倍。不 是说有了铁饭碗,而是,你换城市、换工作的筹码毕竟大了很多。你很难失业了。 本来说就业的,扯远了。 只是希望网上的风气能够严谨些。大家对道听途说的东西,谨慎考虑一下再评论---对 任何问题,千万不要说的极端,那样,会给很多朋友带来误导。 再补充一点: 很多人可能存在误解,比如很多部委,司长处长都是本科出身,很多公司老总也都是学历 不高,或者仅仅是本科。---但假如这么考虑问题,其实是混淆逻辑了。你不能拿10年 前的本科生和现在的本科生同类比较。当时,本科生就已经是不错的学历了。硕士生当时 很了不得了。10年前就拿下博士学位的,你看看现在哪个不是牛的一塌糊涂?
2924 次阅读|5 个评论
静爱女性
热度 3 tianjingle27 2011-12-26 19:36
2011-12-26 17:12-19:35 40m 受了科研训练的影响,在提出一个观点时,下意识的会先解释观点的含义。那么,什么叫“静爱女性”呢? “静”是本人的简称,“爱”是表示关爱、喜爱等含义的动词,“女性”是有别于男性的群体。这个观点表明:静这个人对女性的态度是爱。 为什么爱女性呢? 理由很多,别人讲的故事也很多,但我们的论点是“静爱女性”,所以要讲清楚“静为什么爱女性”,“静爱女性的哪几点”,“静是怎么爱女性的”。 先说说“静为什么爱女性”? 核心原因只有一个“母性”。 从小到大,静见过各种各样的女性,童年环境中的农村妇女,读书环境中的青春少女与知识女性,在电影电视新闻文学作品中见到的各类明星,成功女性,受苦的女性,自信的女性,自卑的女性,而静本身作为一个女性,也在感知女性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以众多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来看,母性往往是让女性闪耀出光辉的性格。以一个小见闻来阐释母性吧,需说明的是这是一个二十多岁女性的视角。 昨日圣诞佳节,去拜访一位老师,见到了三位女性,两位男性。女性A快八十岁了,是四个孩子的母亲;女性B四十多岁,是十九岁男孩的母亲;女性C三十多岁,是一岁半男孩的母亲;男性D三十多岁,是一岁半男孩的父亲,是A的儿子,B的弟弟,C的老公,男性E一岁多点,是所有人的宝贝。 吃早饭时,静考虑到A要添粥,所以敞开了锅盖。而A在听到静说吃好了后,就赶紧把锅盖盖上了,嘴上说着,留着给儿子吃。那时,静感动了,为母性。当老人家说着“留着给儿子吃”时,她并没有意识到什么吧,对她而言,是几十年的惯性,是母亲对儿子一直的自然而然的关爱,但在外人静看来,这位老母亲的母性就展现在诸如关心儿子吃热饭这样微小的事件中。换个角度,这位老母亲也挺有福的,快八十岁了,能陪在儿女身边,顺带着照顾照顾孙子,也就是尚有能够发挥母性的平台,是多好的事情啊。正是天下母亲们,女性们用些微小的母性一点点铸就了这世界真的一面,善的一面,温暖的一面,美好的一面。所以,静爱女性之母性。 那么,静爱女性的哪几点呢?其一,柔韧;其二,善良;其三,爱。 女性之柔韧,事例很多。柔韧乃柔弱与坚韧的合称。以形态上看,女性要比男性柔弱些,这使得大多数女性看上去弱。但实际上呢,坚韧才是核心。危难之时,困难之际,引领我们走出来的,或许正是母亲的柔韧吧。让静对柔韧有深切体会的女性有两位,其一是F,其二是G。 那年,F二十来岁,其最亲的大姨身患癌症,自身的感情也走的不顺利,诸多的事端积聚一处,外人看来,已是相当痛苦了。而F本身就是一个相当柔弱的女子,属于那种一见就会让人心疼的女孩子。她一一承担,陪伴大姨,照顾妈妈姥姥,关爱着那些曾经关爱过她如今却需要她关爱的大人们。那时的她让我们看到了柔韧的魅力。 那年,G五十来岁,儿女求学不顺,意志消沉,G担心儿子忧虑女儿,再加上多年的劳作受累,引发恶疾。G一一承担,虽然她本就是一个怯懦胆小的女性,却终究凭着柔韧之态走出了病魔的桎梏,她的安慰也给困境中的儿女带来了支持,陪他们逐渐好了起来。 其实柔韧是一种生活态度,事无论大小,淡然应对,终究会走出去的。 至于善良与爱,事例更多了。 比如,有这样一种善良,一个关爱哥哥的妹妹,在家庭的金钱有限的条件下,会愿意为了哥哥的发展而放弃继续求学。会在哥哥的心情不好时,让其尽情倾诉而不在乎自我情绪。会为了哥哥一句要出国的话,而把自己的时间都放在哥哥那,而不去巩固与同学的友谊。会因为哥哥的某些言论而一直看不见自己的光芒。当然,这种善良并未给他人带来好处,也未必让自己过的好了。 至于爱,以H为例。H是一位养育过四个子女的八十多岁的老人,她爱她的大儿子,在他二十来岁身患重疾时悉心照料六载,帮其带大了三个孩子;她爱她的二儿子,即使他不愿意让她住自己家,照顾她,在她的孙子给她买了甜甜的大西瓜后,她想到的不是她自己,而是要留给二儿子吃,因为她觉得他很辛苦;她爱她的小儿子,所以在七十多的高龄靠着捡废品、卖蔬菜等帮他带大了一双儿女;她爱她的女儿,所以在八十多高龄会每天行走在羊肠小道上,凭借着一根木棍的敲敲打打给生病的女儿送几个新攒下的土鸡蛋。 那怎么爱女性呢? 其核心是表达与记录。 表达是口头上的和行动上的。在言语上,要关心身边的女性,体贴她们。行动上,要爱护她们。比如,如今真正接触的女性只有不到十来个人。P1是一个为梦想不懈奋斗的女孩,P2是一个生存能力很强的女孩,P3是一个自信随和的女孩,P4是一个理性会玩的女孩,P5是一个自信受宠爱的女孩,P6是一个对自己好的女孩,P7是一个理性感性并存的女孩,P8是一个感性善良的女孩,而P9是一个柔韧的女性,P10是一个淡然的年轻妈妈。至于静,她是一个爱女孩。关心这些身边的女性,在能交谈时交谈,能陪伴时陪伴,能帮助时帮助,能倾诉时倾诉。 记录主要是文字上的记录。如果发生过,就表达出来。世上有那么多的文字,而属于我们的还要靠自己去创造呢。 综上,终于把“静爱女性”写了出来。这种表达不是那么具体与生动,却开了个好头。且继续爱女性吧。 静于2011-12-26
个人分类: Respect for others|747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情人的礼物
白荷飘香 2011-5-4 11:54
哪怕你仅仅指去千里之外的一根鹅毛,也能使她感受到你捧在她面前的是一颗完整的心。因为这是情人的礼物,这是爱者之贻!   一本泰戈尔的散文诗集《情人的礼物》――伴我渡过大半个青春。该书另有一个译名《爱者之贻》,使我颇为费心地比较过彼此神韵的迥异。毫无疑问前者通俗优美,后者则频添几分书卷气的雅致和神秘,两个名字我都很喜欢。   终于有机缘把它作为小小礼物,巧妙地献给一位前来寒舍借书的女孩。第二次见面时她告诉我几乎想背诵下里面某些的片断,我说那么你就留下它吧,你识货。我没透露一开始就想送给她了,更不敢表白那里面暗合了我一份心意。巧妙就在这里。她猜测不到也罢,礼物的意义毕竟完成了一半。   后来我削苹果招待她,或许这是我们关系的深化?女孩不能忍受我动作的笨,抢过水果刀,边削边无意中说:“有本书里讲的,不会削苹果的人就不会谈恋爱。”我下意识地把手缩进衣袋里。继而掩饰不住地叹口气:“我是永远没那福气了。我削土豆还行,可能因为人厚道的缘故。”女孩被逗笑了,一串连贯的果皮从手腕垂挂下来。看来女孩天生都是恋爱专家。我想我当时有点恐惧了。   幸好这位女孩后来回赠我一把精美的水果刀作为信物,我总算吃了一颗定心丸。她说:“以后我不在时你就买一筐苹果,没事时就多练一练。”当然这是调侃。   此后交往准确地证明了当初的玩笑,假如那算得上恋爱的话,我和她恐怕属于学生跟教师的关系。她几乎是手把手地教我使爱情更艺术化一点。这造就了我们之间许多美好的日子。她唯一承认的,是我比她善于选择礼物,小礼品的象征意味都挺让女孩动心的。她说:“你有这么点小聪明。”   这使我有勇气在此向大数男孩说,给自己的恋人挑选一件最称心的小礼物――在她生日或其它有纪念意义的节日里,不失为一门艺术。   就比如我那位“恋爱专家”,有次来找我玩,我随手用抽屉里的一盒回形针编了一条其长无比的“项链”,给她套在脖子上。为了便于她理解,我难免加点天花乱坠的说明:“但愿以后能共同打出个天下,把它换成货真价实的。”女孩听到这里眼睛居然有点湿,深情地感叹:“我不是第一次遇见男孩赠送表白心意的礼物了,但你是最能触及到我心坎的。使女孩感动的礼物才是有意义的,哪怕仅是一本书或一件小小的装饰.品。否则即使它再昂贵,也是缺乏真正的价值。”可见对礼品的选择;以及它是否能打动那颗心,必须基于对你所爱的女孩理解的程度。不要频繁,但必须匠心独运,才能带给她惊喜和思忖,不必豪华,但要内涵新意,才能获得投桃报李的效果……真正的爱不应该是自私的。那怕你仅仅捎去千里之外的一根鹅毛,也能使她感受到你捧在她面前的是一颗完整的心。因为这是情人的礼物,这是爱者之贻 爆笑笑话 http://www.xiaohuaw.com
个人分类: 网络时评转帖|402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命的可贵,人性的践踏
hyxia 2011-4-30 16:24
以下部分摘自搜狐网:  宝马车四次碾轧三岁半男童死亡   去年9月7日,徐州新沂新安镇良辰花苑小区内发生了一起车祸,司机伍坦驾驶一辆宝马X6越野车倒车时,因疏于观察车后情况,突然撞上了正在车后玩耍的3岁半男童李诚。   此时,坐在车内的司机伍坦发现车子停顿了一下,他感觉到“地上有东西”,但也没多想,于是继续倒车,宝马车左后轮直接从李诚身上碾轧了过去。   随后,宝马车并未直接倒车,而是再次踩油门往前,车左后轮再次碾轧过李诚的身体。直到这时,伍坦感觉车辆颠簸实在有点大了。“我觉得有点坏事,是不是轧到小区内的宠物或者人呢?”伍坦决定停车,他原本想挂上空挡后下车查看,但慌乱之中判断失误,他其实挂上了倒车挡。   伍坦刚打开车门下来,宝马车就开始往后倒。伍坦也发现出事了,他下意识地用双手抓和肩膀扛,试图阻止车辆倒退,但却为时已晚。宝马车的左后轮第 三次从李诚身上轧过,由于车辆还没停,左前轮在继续倒退中,第四次轧过李诚。几分钟后,伍坦拨打了110、120报警。但李诚却因头部遭受碾轧,经医院抢 救无效于当日死亡。 以下是本人观点: 我本人认为该案有很多疑点: 1 肇事者是专职驾驶员,理论上讲他不是新手,他必须具备安全驾驶的各项知识和能力,为什么会疏于观察。 2 “第二次碾压”说颠簸太大,我没有经历,但是作为宝马系列的豪华车,压上一个小孩我认为不会有多大的颠簸。 3 其次为何慌张的挂入倒档。 4 为何过了几分钟才打电话报警。 这和药家鑫有什么区别,只是药家鑫没有多次碾压采用了更直接的手段刀。我认为道德问题在国人的脑海中已经在排序上往后了。任何事情发生时可能关注比较多的是如何保障自己,“道德都是王八蛋”,这也许事中国发展经济过程中忽略的重要部分,透过这类事情我们如何去界定这种案件,以及在驾驶员驾驶证发放的过程中如何控制这些问题,值得好好的反思。 生命是宝贵的,每个人都有生存权,这种肆意剥夺生存权的行为,必遭天谴!
245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我们被TG宠坏了
热度 2 sheep021 2011-4-21 10:10
当我们面临着地震、洪水灾害的时候,我们习惯性地眺望天际,我们知道,那里一定会出现如潮的红旗,上面写着“攻坚第一团”、“上甘岭英雄连”之类的字样。每当看到这些红旗,我们就踏实了:解放军来了,一切都会好的。 当我们因为雪灾被困在路上,甚至因为一个莫名其妙的谣言而买不到盐,我们会心平气和地等待,因为我们知道,政府不会坐视不管的,事情很快就会解决。 我们习惯于总理总是出现在最危险的地方,我们习惯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我们习惯于在遇到任何一点不顺利的时候下意识地问道:**,当官的哪去了,怎么还不来! 我们习惯于这一切,因为几十年我们就是这样走过来的,政府就该干这些事,百姓出了事就该由政府罩着——这是我们从来不需要思考其理由的事情。 直到有一天,我们的邻居发生地震了,发生海啸了,发生核泄漏了,我们才知道,原来我们习惯的一切,在其他地方并非如此: 我们第一次知道,原来国家领导人在灾难发生的时候并不总是要去第一线的,他可以坐在首都不断地说着“大丈夫大丈夫”,充其量来几个90度鞠躬以示自己关心灾民。 我们第一次知道,原来军队并不总是冲锋在前、舍生忘死的,他们可以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如闲庭漫步一般在灾区游荡一圈,与其说是救灾,不如说是看笑话。 我们第一次知道,灾民原来是需要自己拣木柴取暖的,他们在被冲毁的房屋中寻找幸存的食物,没有人给他们空投方便面,76岁的老人甚至于想多要一床御寒的被子都会被拒绝。 我们第一次知道,血原来并不总是浓于水的,50多万灾民缺吃少穿的时候,近在咫尺的同胞没有人当志愿者去灾区送物资,更不用提成都广场上那种排成长龙的献血队伍。 我们第一次知道,信息透明的含义就是每两个小时召开一次新闻发布会,不断地告诉大家核电站不会有事,哪怕话音未落又是一声爆响。 我们第一次知道,军队国家化的本质就是军队不再属于人民,也无需再谈什么为人民服务,士兵都成了拿工资的政府雇员,最危险的时候他们逃跑的速度比任何人都快。 我们第一次知道,民主政府在灾难来临的时候谈论得最多的是支持率又上升了几个百分点,那些嗷嗷待哺的灾民既然对于选票毫无价值,那么在官员心目中也就同样毫无价值。 我们曾经抱怨过救灾帐篷采购的价格高于市场的最低价,从而怀疑其中有官员的腐败。 我们曾经批评过满身泥浆的封疆大吏接受记者采访时居然露出笑容,这是对遇难者的不敬。 我们曾经因为救灾官员与志愿者发生冲突而口诛笔伐,勒令他赔礼道歉。 我们曾经因为这点点滴滴似乎很不起眼的缺陷而反思我们的体制、借鉴别人的经验、高呼“我们和别人差得很远”! ……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13 次阅读|3 个评论
避免激情杀人的解决方案
热度 3 magictttt 2011-4-9 10:52
药家鑫一案,原本是个公论,无条件的鄙视。杀人偿命,丧尽天良的人,就应该入十八层地狱,死不足惜。然,麻庭光老师的一篇文章,为药家鑫辩护,说杀人是因为恐惧,一种下意识行为,又叫“激情杀人”。 麻庭光说: “我要是他我也捅” ( 见扩展阅读 ) 。扪心自问,我要是药家鑫,也有可能会捅,几率虽然很小,不是没有这种可能。 如果说药家鑫的杀人行为不仅是个人行为,也是一种下意识行为。那么,有理由推测,放在相似的条件下,放在其他人身上,这种事情还是可能会发生。 然,事情已经发生,对于被杀者,以及杀人者药家鑫,发生的事情,都是悲剧。这篇文章,我尝试着找出下意识杀人的原因,然后提出避免下意识杀人的办法 谋杀动机: 谋杀可以分为两种:蓄意谋杀,下意识谋杀。 蓄意谋杀:动机是利益。 下意识谋杀分为许多种:包括愤怒谋杀,恐惧谋杀,战争中的群体杀人等。在现实社会,出现的最多的是愤怒谋杀,然后是恐惧谋杀。 愤怒杀人:动机是社会纠纷中感觉到受欺侮而生的愤怒,比方说杨佳杀警案。 恐惧谋杀:动机是对后果的恐惧,如果不杀死对方自己会陷入没完没了的麻烦,比如药家鑫一案。 下意识谋杀的个人原因 从个人来讲,愤怒谋杀和下意识谋杀的根本原因在于,谋杀者在杀人瞬间产生“生不如死”想法,或者说“他不死就是我死”的想法。愤怒谋杀一案中的杨佳,对生活失去了希望,对法律失去了信心,然后选择了血债血还的江湖道,生不如死。恐惧谋杀中的药家鑫,是对未来生活的恐惧,担心对方不死,自己就会陷入没完没了的麻烦,他不死就是我“死”。 下意识谋杀的社会原因 从社会来讲,愤怒谋杀和恐惧谋杀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安全感缺失。生活在当下的社会,很多人都没有安全感,遇到突发状况,为了保全自己,下意思会牺牲别人。 避免下意识杀人的解决方案-社会层面 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健康等; 社会公平,福利保障健全等; 保险体系,慈善救助体系健全等。 下意识杀人和社会安全系数之间,应该呈现出线性关系。现实情况,我国的社会安全系数不容乐观。目前来说,社会层面,这两个问题是无解的问 题,还找不到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后面的路还很长,总会慢慢会好起来。 避免下意识杀人的解决方案-个人层面 1 出门不要带刀等可能危害到其他人生命的危险物品。 2 发生纠纷时,不要用人生攻击或者身体冲突等过激行为刺激对方。 写到这里,想起来前段时间的“肖方官司”。肖对方的伤害,可以看成是长期以来受到方的恶劣的针对个人的言论攻击,肖的下意识行为。 扩展阅读: 麻庭光:我要是他我也捅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02992do=blogid=430357
4880 次阅读|11 个评论
“马太效应”与“美人效应”
热度 1 duke01361 2011-3-30 13:04
食色性也 “马太效应”缘自圣经-马太福音;“美人效应”则来自潘学峰先生对人类社会中人际互动的一种观察总结。 “马太效应”主要指财富、机会、权势在人群中不同个体之间的转移,描述的一种此消彼长的运动规则;而“美人效应”是指人群中不同个体精神世界分野与突破精神分野的一种运动趋势背后下所隐藏的规则。马太效应的具体事例可以去读圣经 旧约-马太福音;下面我给大家举几个“美人效应”的例子: 捡近的说:当“我”下意识地感觉发贴的贴主食美女或美男(针对女性),那么“我”会无法控制地产生一种“搭讪”的冲动!如何看待这种无意识的情绪转化为意识情绪,并作出相应的行为? 虽然在网上无法看见这些行为,但你却可以分析语言的逻辑性被情绪扰动的波形振幅之大小,就可以了!在情绪扰动下的语言文字缺乏理性、深度和逻辑! 如果一个帖子的跟贴很多,而且大多数的言不达意,那这种现象本后的规则就是“美人效应”在发挥作用。 还有一个例子: 罗马一家自助餐厅的老板想出一个赚小费的妙计。他请来一位非常漂亮的姑娘,坐在柜台边收钱,以便使男客们神魂颠倒,慷慨解囊。谁知那位姑娘上班后没过几天,就对老板说:“我想,我不如以前漂亮了。”老板忙问:“这是怎么回事呢?”“现在,所有的男客都在柜台边反复地数找给他们的零钱。”"可是以前我都是不找零钱的”,美女接着说到。
个人分类: 逗你玩儿|6733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贾教授的博客光盘
wyc 2011-1-23 21:29
DMU——My Everlasting Love 贾欣乐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转眼之间,笔者已近耄耋之年,从退休算起,也快过去10个年头了。昔日在DMU(大连海事大学)学习、工作的景象,并未像原来预期的那样,如过眼云烟,逐渐模糊远去,反而却经常地萦绕在自己的脑海之中,不断地翻腾跳动,说得稍微形象一点儿,就像一大段“视频”一般,连续地在那里播放,时而神情激越,时而转入低沉。白天在散步的时候,夜里在睡觉中,这种下意识的回忆几乎就没有停止过。人到老了,大概都是如此,老爱寻思过去的事儿。 有些感想,有些体会,有些心得,有些感动和感激之情,已经写在了我的约240多篇博客里。是否能用几个字概括这些“文章”的总体思想呢——我还真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倒是周光庭老师,DMU过去的院长,看了《75岁翁贾欣乐的博客选集》后替我作了一个简短的小结:“你是伴随着DMU的发展而成长、成熟起来的。”这确实指明了事情的本质和关键。稍微深入一点回想一下,我觉得,通过如下的一些事情可以诠释我和DMU的不解之缘。 博客选集 遇到困难时DMU给我以希望、鼓励与帮助 1952年,当我家乡遭遇旱灾难以维持学业时,是教育长朱杰、校党委委员任进之、辅导员姜启新及轮机系的老师们慷慨解囊,助我渡过难关。 1960年,我患上严重的失眠症,除了女友观月的爱给我以生活的勇气,轮机教授王珪孙给予的关怀,我至今难忘。他授我以入睡的诀窍,细致地安排我住市内休养,并免除全部教学任务;龚忠良老师宽厚地允诺我住在他家就近治疗;力学教研组全体老师特别是好友吴厚烈的鼓励,使我终于走出了抑郁的阴影。 1978年,当我对出国访问学习心有疑惑,止步退缩时,是院长朱杰、轮机系党总支书记张克仁,让我重新鼓起勇气,走出国门,终于见识到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1980年,当我的大女儿Wenjun报考DMU遇到困难时,是党委副书记栾秀卿、宣传部长史业校大力解围,使他得以进入理想的高校学习,让我放心国外研访;1984年,又是我的女儿Wenjun自DMU毕业分配不顺利时,是院长周光庭百忙之中给以关心,使问题迎刃而解,免我后顾之忧。 1989或1990年,我在DMU计算机与自动控制系主任位置上已干了5-6年的光景了,像通常官场上的情形,历久生怠,“会议”缠身,我的威望是每况愈下,系内一部分人“换马”的呼声甚嚣尘上,我自己也想早日“休息”,但这样的时局中下野无疑不怎么光彩。犹豫之中,杨守仁副院长力挽狂澜,鼎力扶持,将我的左右手甚至系党总支书记全部调整,加强配合,在如履薄冰的心境下又干了一年多,我系的工作终得起色。至1991年时机成熟,于是笔者再主动请辞,得以挽回面子;“告别会”老杨不但参加,还发表讲话,以示肯定,对此我深深感谢。 1999年,在我股骨骨折住院治疗期间,DMU的主要领导干部,我的许多朋友、同事、学生到医院看望,共达57人之多,让我深切感受到了DMU的关爱和友情的温暖。 …… 政治上DMU给我以充分的信任和亲切的关怀 在各届校领导的信赖、关怀与推举之下,笔者有幸参加了一些与交通部、大连市的政治文化建设相关的社会活动,代表DMU参加了一些评审委员会、答辩委员会、专家组等工作,发挥了个人的一点作用: 1983年-1988年,任大连市第九届人大代表。 1988年-1992年,任大连市第七、第八届政协委员。 1988年-1992年,任大连市政府咨询委员。 1993年-1995年,任大连市沙河口区凌水镇人民代表。 1986年以后,历任五届交通部教育系列高级技术职称评审委员。 1985年以后,历任数届辽宁省教育系列高级技术职称评审委员。 1986以后,历任多届DMU教师职称评审委员。 代表DMU参加好几次“大连市文教界迎新春座谈会”,地点均为棒棰岛宾馆,当时那可不是谁都能去的地方;会上也碰到过不少名流、精英,一时间也忘记自己“能吃几碗干饭”了。一次会议后聚餐还得以和市委书记于学祥同桌,彼此就如何提高知识分子经济收入话题聊了几句,这对笔者个人也算得上是颇为光彩的一件经历吧。 …… 学术上DMU给我以持续的培养、深造、任用,使我得有施展才华、报效祖国之机会 1954年-2001年,笔者在DMU工作47年,在基础部、造船、轮机、航海、船电、电子、自动化、计算机与自动控制等部、系均工作过,可说是一位“老运动员”。 1957年-1959年,被派往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研究班学习。 1980年-1982年,被派往NTH(挪威工业大学)海洋工程系做访问学者。 1984年,被派往WMU(世界海事大学)任访问教授。 1984年-1991年,任计算机与自动控制系主任。 1986年,被交通部任命为自动控制学科教授。 1986年-1998年,任IFAC(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Automatic Control)CAMS(Control Applications in Marine Systems)学术委员会委员。 1995年-1999年,任航海动态仿真与控制重点实验室主任。 1994年,被教育部任命为轮机工程学科博士生导师。 1993年-1997年,任中国自动化学会智能控制学术委员会委员。 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1982年以后,在交通部、DMU委派下,我一共参加过7次国际学术会议,其中6次是在国外: 1982(Genova),IFAC Forth Symposium on Ship Operation Automation. 1983 (Tokyo),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arine Engineering. 1986 (Lund),IFAC Workshop on Adaptative Systems in Control and Signal Processing. 1988 (Beijing),8th IFAC/IFORS Symposium on Identification and System Parameter Estimation. 1989 (Copenhangen),IFAC Conference on Control Application in Marine Systems. 1991 (Zurich),IFAC Symposium on Design Methods of Control Systems. 1993 (Sydney),IFAC 12th World Congress. 每次会议着重关注1-2种新理论,积累起来,就会使自己逐步由外行变成内行。 邀请相关国外教授专家来校讲学 1983年以后,由DMU授权,交通部审批,由笔者经手特邀并主持的国外教授讲学活动有12起: 1983,Prof.Engja,Norwegian Institute of Techno;ogy(Norway). 1984,Dr.Kallstrom,SSPA(Sweden). 1985,Dr.Norrbin,SSPA(Sweden). 1991,Prof.Ohtsu,Tokyo University of Mercantile and Marine(Japan). 1994,Prof.Van Amerongen,University of Twente(The Netherlands). 1995,Prof.Blanke,Aalborg University(Denmark). 1995,Dr.顾大伟,Reicester University(U.K). 1996,Prof.Ura,University of Tokyo(Japan). 1997,Prof.Holzhueter,Hamhurg Polytechnic(Germany). 1998,Prof.Blanke,Technical University of Denmark(Denmark). 1999,Dr.周长久,Singapore Polytechnic(Singapore). 2000,Dr.宋青,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Singapore). 这些专家的讲座,惠及我本人、我的研究室同仁及在校的大量教师和研究生,被DMU外事处认为是全校组织得最好、收效最大的涉外讲座。 在DMU的环境下,我做了如下的工作 1954年-1959年,辅导理论力学,水力学,流体力学,指导课程实验,自修有关数学。 1959年-1980年,讲授流体力学类课程6门,自动化类课程4门。 1982年-2001年,讲授“模型与仿真”、“系统参数辨识与自适应控制”、“混合智能控制”、“船舶运动控制”等方面的课程8门。 1982年以后,发表合作论文140余篇。所谓“合作”大部分是“跟着坐车”,这点“秘密”内行人都明白。 1999年以后,发表专著5部。 1982年以后,指导硕士20位。 1994年以后,指导博士6位。 1984年以后,接受省、部级科技攻关项目10项;博士点专项基金项目2项。 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交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大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 在DMU范围内,开启了船舶运动控制的学术研究方向,培养了一个高校的学术梯队,打下了必要的实验与学术研究基础。 在人生的道路上,是DMU给我以不少的荣誉 1991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1987年,被授予“大连市优秀知识分子“称号。 1991年,被授予“全国交通系统优秀教师”称号。 1995年,被授予“全国交通系统优秀科技人员”称号。 1997年至今,美国Marquis《世界名人录》和Marquis《经济与工业界名人录》分别载入笔者的条目。 1998年11月3日,《人民交通报》文章:“不用扬鞭自奋蹄——记大连海事大学贾欣乐教授”。 1999年,《海大之光》(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载文:“贾欣乐”。 ……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党培养的第一批高级知识分子,贾欣乐始终兢兢业业战斗在教学、科研第一线。他学业上刻苦追求,学风严谨务实。他从容处世,待人诚恳。在与研究生的接触中他充分发扬学术民主,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因之产生了多篇高水平的学位论文。在国际交往中,他始终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海大人而骄傲,他的爱国热情、良好的个人修养和流利的英语赢得同行的尊重和友谊。”这是《海大之光》对我一生工作的评价。 通过上面的回忆,更令我感受到了DMU如山的恩典,让我不由得要对我的母校DMU大声呼喊: DMU,你是我成长的福地,你是我创造的源泉,你是我奋斗的疆场,你是我荣耀的由来,你是我的幸福之星!你是我永恒的爱 DMU——my everlasting love. DMU,你是我老年的期盼——期盼你更辉煌的日子早日到来。 最后,我要借此机会向给我许多教诲与帮助、对我关爱与宽容的DMU领导、老师,苏士德教授、杜隆业教授、王化民教授、姜启新老师、王珪孙教授;朱杰院长、周光庭院长、陈祖慰院长、杨守仁副院长;李守正书记、张克仁书记、司玉琢校长;杨春龄教授、朱绍庐教授、吴德茂老师、钱耀鹏好友等,表示由衷的感谢。 本文并没什么太多新内容,只是将以前在博客中“发表”的一些东西重新编排一下而已,浪费读者时间,对不起。 贾欣乐:1951年考入东北航海学院,1954年毕业于大连海运学院,并留校工作,教授,博导;1980年-1982年在NTH做访问学者,曾任航海动态仿真与控制实验室主任,市人大代表,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博客选集
2327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1 16: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