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宾夕法尼亚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脑电图案可解释记忆组织方式
dongzg101 2012-6-28 11:08
脑电图案可解释记忆组织方式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6月26日报道,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和托马斯·杰斐逊大学组成的联合小组发表最新研究显示,当人们在观看电影剪辑或图像、听某个声音甚至阅读文章时,用脑电记录重构其所看到、听到的某些部分是可能的。研究人员用脑电记录研究了记忆过程中各个单词是怎样组织联系在一起的,让人们向真实的“读心术”更进了一步。相关论文发表在近日出版的《神经科学期刊》上。 参与实验的志愿者是癫痫患者,因等待脑部手术而在颅内植入微小电极,这样能精确观测颅外无法检测到的电信号。研究人员让志愿者学习15个随机挑选的单词,同时记下他们的脑电信号。1分钟后,让他们按脑子里随机想到的这些单词顺序,重述这些单词。 志愿者学习每个单词时,研究人员检查他们的脑电记录,并在其脑中找到反映该单词含义的信号。而在重述每个单词前约1秒,他们学习单词时产生的相同含义的信号在其脑中被自发地重新激活。由于这些信号重新激活时,志愿者并没有看、听或读任何单词,因此研究人员确定,他们此时看到的正是志愿者本人产生的内在思想的神经信号。 研究人员解释说,不同志愿者重述单词前激活的含义信号不同,这种差异能预测其重述单词的顺序,而含义信号被激活的程度,反映了他们将相似单词(如“鸭子”和“鹅”)分组归类的倾向性。由于志愿者重述单词的顺序是那些词随机进入脑中的顺序,因此不同的回忆顺序就显示了他们的记忆是如何组织这些单词的。 “自然的口头复述是人们生活中最普遍的记忆形式,也是人类所独有的。但对这种记忆的大脑机制,人们还理解甚少。”该研究领导者、宾夕法尼亚大学文理学院心理系教授迈克尔·卡哈纳说,实验显示脑电活动图案和单词含义直接相关,也显示了表现单词含义的神经信号能预测自然复述的顺序。语言在人类思维和交流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识别出自然的复述过程中那些反映单词含义的神经信号,让我们朝绘制人脑思想图更近了一步。 此前,他们还用相同技术预测了志愿者是怎样按学习时间组织所学信息的,新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大脑按照含义组织信息的神经信号。 “每个人的脑电图案形成了一种‘神经指纹’,通过这种‘指纹’可以读出一个人按单词间的关联性组织自我记忆的方式。”哈纳实验室研究生杰里米·曼宁说,“除了看到记忆是如何按照时间或单词含义来组织的,这种技术还能识别其他神经信号,比如看到一个人怎样按照外观、大小、材质、声音、味道、位置或任何其他可度量的属性指标来组织所学信息的。”(来源:科技日报 常丽君) 更多阅读 《神经科学期刊》发表论文摘要(英文)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个人分类: 科研应用|1755 次阅读|3 个评论
矿井通风管理信息化建设
kejidaobao 2012-5-25 14:32
矿井通风系统是矿井重要的辅助系统,与瓦斯事故防治、火灾防治、热害处理、粉尘治理有密切关系,直接影响到井下人员的生命安全。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先进、高效的生产装备的引进和应用,要求研究和开发符合中国国情、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矿山信息化管理技术平台和应用系统。“数字矿山”建设已成为世界各国矿业界共同关注的课题,作为“数字矿山”的一个重要方面,矿井通风管理信息化平台是分析、管理矿井通风系统的有力工具。因此其亦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 1953年,Scott和Hinsley首先使用计算机来解决矿井通风网络问题。宾夕法尼亚州州立大学Stefanko和Ramani通过提出一系列的相关数学公式对矿井通风网络分析的发展做出很大贡献。国内学者也在矿井通风领域做出很多成果,开发出许多通风软件,从不同角度解决矿井通风中的不同实际问题。现在用于解决矿井通风基本参数(风阻、风量和压降等)的应用程序逐渐趋于成熟,有些软件可实现模拟特殊情况如火灾、粉尘、瓦斯、爆破炮烟等污染物浓度分布,对通风系统进行实时控制,为未来通风计划的编制提供依据。 传统的矿井通风是在二维图形显示基础上进行二维设计,随着开采技术的发展和开采深度的增加,二维技术难以表达复杂采矿过程中的地下三维地质与工程问题,在处理许多问题时很难精确地反映、分析或显示有关信息。近10年来,国外先进的、以三维可视化技术为基础的矿业软件的引入与应用,推动了中国矿山信息化观念的改变和技术进步,促进了中国矿业企业技术和管理方式的改变,将矿业技术从二维带入了三维时代。目前国内部分软件利用GIS技术、融合虚拟现实技术实现矿井通风系统三维模型的构建。 本期20—24页刊登了王李管等的文章“矿井通风系统三维可视化及网络解算优化”,开展了新型矿井通风系统三维可视化研究,提出了新的改进解算算法,使其能够解决复杂的通风网络解算问题;根据新的矿井通风系统双线巷道自动生成算法逐层生成闭合轮廓线,将各层轮廓线三角化并将所有的三角化网格合并,生成封闭的三维联通实体巷道;采用“层次式平台+插件”的方法进行系统开发。实现了通风系统三维可视化模拟、网络解算优化、通风管理信息化;与矿山数字化软件相结合,可有效集成监控监测系统,实现数据管理一体化和矿山安全管理。封面图片为三维环境下矿井通风系统的解算界面,分支巷道上的数字显示该分支的风量,节点上的数字显示该节点的风压。双击其中的任何一条分支,可以查看巷道参数、风量等属性。封面图片由王喆提供,金功博设计。 (责任编辑 吴晓丽)
个人分类: 栏目:封面图片说明|2939 次阅读|0 个评论
《二十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侯学煜
热度 5 蒋高明 2012-3-14 17:19
《二十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侯学煜
蒋高明 本文应《二十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编委会办公室约稿而作,将于近期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作为侯学煜先生的学生,能够为已故导师立传,是笔者的无尚光荣。 侯学煜(1912~1991),安徽和县人。植物生态学家、地植物学家,中国近代植物生态学和地植物学的主要开创者之一。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37年毕业于 金陵大学土壤专业,1949年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博士学位。他的研究领域有地植物学、植被科学和环境科学。他提出“大农业”思想,为中国农业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他 曾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中国自然资源研究会理事长等职。他在生态科学研究中取得一系列丰硕成果,出版专著10余部,发表论文 与植被图300余篇(册)。其著作《中国境内酸性土、钙质土和盐碱土的指示植物》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大成果奖;《中国植被地理及优势植物化学成分》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三 等奖;《中国自然环境及其地域分异的综合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国植被》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生态学与大农业发展》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一等奖;《 中国植被图(1∶400万)》和《中国植被图(1∶1400万)》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于1989年获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荣誉奖章。 一、简 历 1912年4月2日,侯学煜出生在安徽和县历阳镇,1991年4月16日在北京逝世。 侯学煜出生于一个小学教师家庭。其父侯瑞华是清代自学成才的中学数学教员,民国后从外地回家乡担任小学校长兼教员;其母是一位受过旧式教育的妇女。侯学煜在家乡度过了 他的童年和少年时期,就读于和县高小。那时的中国满目疮痍,祖国受列强欺凌,幼小的他就立下了科学救国的远大志向。在高小一年级作文时就写下了“由小学而中学,由中学 而大学,由大学而留学”的志愿,从小就萌生了当科学家的理想。 1925年9月,侯学煜考入芜湖私立萃文中学,1926年下半年因北伐战争,学校停办。1927年转入陶行知任校长的南京安徽中学。陶行知的“行以求知知更行”、“遍览已知求未知” 、“敢探未发明的真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教学做合一”等教诲,成了他以后从事科学研究的指导思想。 1928年侯学煜考入南京金陵中学高中。受英文教师王佐周影响,他立下了刻苦求学的志愿,他自编对联“对读写作下功夫,和书笔墨做朋友”,以为自勉。 1933年9月,侯学煜考取金陵大学理学院化学系。在将要读完一年级时,他的父亲突然病逝,经济难以维持,他不得已辍学回乡在和县中学任教。1934年他复学由理学院化学系转入 农学院农业化学系土壤专业。 1937年7月,侯学煜大学毕业后到中央地质调查所工作,在该所土壤研究室先后任练习员、调查员、研究员,直到抗日战争结束。期间,他考察了贵州、四川、湖南等省的土壤。他 从事土壤科学研究8年。野外工作期间,他两次遭遇土匪,差点丢了性命。 1945年,侯学煜考取了中华农学会主办的留美奖学金,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深造。途径印度在加尔各答候船期间,曾到加尔各答大学地理系做学术报告和短期野外考察。他 1947年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硕士学位,1949年获该校博士学位。 新中国成立后,和老一代留洋海外的知识分子一样,侯学煜抱着报效祖国的热切心情,1950年毅然回国,投入了新中国的创建热潮。1950~1965年他先在中国科学院植物分类研究 所任研究员,后创建中国科学院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研究室并任主任;兼任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多所高等院校教授。 1963年,侯学煜与姜恕、陈昌笃、胡式之合写《以发展农林牧副渔为目的的中国自然区划概要》一文,受到毛泽东主席等国家领导人的重视。 1965~1966年,应广西壮族自治区邀请,从植物生态学的角度研究了桂南水稻黄叶病的发生原因及其防治措施,对当地农业增产起了一定的作用。 1977~1980年,侯学煜在全国开展植物生态学与社会学调查研究,分别就西北干旱地区建设、中国农业发展战略、生态平衡等问题,利用第一手的调查证据,发表多篇理论文章, 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 1980年侯学煜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后被选为学部常委。1983年侯学煜当选为中国自然资源研究会(今中国自然资源学会)首任理事长,为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的创立和 发展做出了贡献。侯学煜曾任中国生态学会副理事会长、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林学会森林生态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植物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植物学会植物生态 学和植物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土壤学会理事、中国地理学会理事、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委员、国际土壤学会委员;《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主编,《植物学报》 、《土壤学报》、《地理学报》、《自然资源》编委,国家自然地图集编辑委员会委员等学术职位。他还曾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委员,国家科委西北防旱组、草原组、农业生物 组成员;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委员、自然区划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治沙队副队长等。他于1989年获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荣誉奖。1984年起他兼任南京大学地理 系教授。 二、主要研究领域和成就 1. 指示植物和植物化学成分 20世纪30年代后期,侯学煜在中央地质调查所工作期间,就深入西南山地进行植物与土壤关系研究。他发现植物种类分布与土壤酸度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例如,在南方酸性土壤上 分布有酸性土植物铁芒萁,同样在南方碱性土上就分布蜈蚣草等;在海滨分布有碱地植物如翅碱蓬等;在含盐量较高的土壤中分布有盐生植物猪毛菜等;在沙质土壤上分布有沙生 植物油蒿等。在美国期间,他又进行了植物化学元素成分的研究,发现一些酸性土指示植物富集锰和铝,土壤性质明显受母岩性质的影响。这些学术论文分别发表在Soil Science 上。 侯学煜很早就注意到植物分布会受土壤因素控制,他认为植物群落不是单纯取决于气候,土壤因素具有同等重要性。后来,他提出了土壤指示植物的概念,打破了传统的单纯气候 决定土性论的观点。美国植物生态学家Whittaker 1951年发表《评论植物组合和顶极概念》一文,将侯学煜的观点归为土壤顶极学派。 1954年侯学煜完成了《中国境内酸性土、钙质土和盐碱土的指示植物》一书,该书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959年出版《中国150种植物化学成分及其分析方法》一书,填补了国 内植物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的空白。晚年他还执笔编写《中国植被地理及优势植物化学成分》一书,该书在《中国150种植物化学成分及其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又扩大到农作物、草 原植物、荒漠植物,成为国内植物化学成分和元素背景值研究的必备参考书。 2. 中国植被和中国植被图 侯学煜在植被地理分布的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山地垂直地带性研究方面也做出了突出贡献,为中国植被分区奠定了理论基础。在植被地理分布的“三向地带性”方面,科学 地指出在处理纬度地带性和高度地带性关系时,高度地带性要服从纬度地带性。 上世纪50年代以来,侯学煜参加并领导了由中国科学院有关研究所、有关部委和各省区有关部门、高等院校等53个单位250多位专家,对全国的植被分布状况进行了“家底”清查, 这项浩瀚的工程历时30多年。该成果就是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的《中国植被》和《1:100万中国植被图》。 侯学煜是编制中国植被图的领军人物,同时开创了农业植被制图的世界先例。1959年,他出版了《中国的植被》(附图300页),包括1∶800万中国植被图和中国植被分区图。1965 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图集》的编纂中,侯学煜主编1∶1000万中国植被图,得到国内外的好评。在《中国的植被》研究的基础上,他又主编《1:100万中国植被图集》,由 于种种原因,在侯学煜逝世十年后,该图集于2001年正式出版。该图集详细描绘了中国11个植被类型组、54个植被型的796个群系和亚群系植被单位的分布状况、水平地带性和垂直 地带性分布规律,同时揭示了我国2000多个植物优势种、主要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实际分布状况及优势种与土壤和地质地貌的密切关系。 3.“大农业”思想的提出与发展 侯学煜对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有自己的独特看法。他并不否认森林、草原、农田、水域等应分别属于不同的生态系统类型。但是,他从区域观点出发认为,山、水、林、田、路、 村是相互联系的,农、林、牧、副、渔构成了特殊的一个生态系统。这就是他提出“大农业”的理论基础,也是目前提倡生态农业的主要依据。他认为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世界上 根本不存在静态平衡,生态系统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只有在保持生态平衡的基础上,才能达到最佳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保持生态平衡就是人类应用生态学原 理来维护、管理、调节和控制生态系统中的结构和功能。除无人区外,自然界中根本不存在不受人类活动影响的生态系统,只是受人工影响的轻重程度不同而已。 侯学煜依据生态系统原理以及中国农业生产的特点,提出了大农业生态原理。该理论不仅为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提出了正确的指导思想与实施方案,对农业生产的稳定、持续发展 和环境改善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还对现代化生态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1963年,中共中央召开全国农业工作会议期间,侯学煜与姜恕、陈昌笃、胡式之合写的《以发展农林牧副渔为目的的中国自然区划概要》一文,是侯学煜提倡“大农业”思想的开 始。其主要内容是呼吁国家要充分利用15亿亩耕地以外的大农业自然资源。 1979年年初,侯学煜受中国科学院学部邀请作报告,他用在全国各地拍摄的彩色幻灯片说明中国农业自然条件的复杂性,并指出中国山多虽有不利的一面,但可以发展立体大农业 ,搞多种经营,按生态规律合理利用南方的丘陵和有计划地营造西北防护林体系。这篇报告以《对我国农业发展的意见》为题,发表在1979年7月25日的《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上 。这是该报开展“农业思想讨论”的第一篇理论文章。 侯学煜在《怎样解决十亿人口的吃饭问题》的报告中,正式提出了“大粮食”观点,即凡食物都应该称作粮食,玉米、小麦、花生、豆类、水果、蔬菜以及蛋、奶、鱼、肉、虾等 都是“食物”。根据这一观点,他认为农业经营不能仅限于“种植业”的禾本科粮食作物,而应包括农、林、牧、副、渔,即“大农业”。因此,那些毁林开荒、滥垦草原、围湖 围海造田、填塘造田的做法应当立即禁止。他的这个报告发表在1981年3月6日《人民日报》上,题为《如何看待粮食增产问题》。 上世纪80年代初,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等中央领导在中南海听取了侯先生关于维护生态平衡、发展大农业的学术报告,全国人大委员长万里等人到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侯先生 的办公室,并就生态保护等重大问题当面咨询侯先生。 1984年,侯学煜出版专著《生态学与大农业发展》,全面阐述了他的“大农业”、“大粮食”观点,为国民经济和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侯学煜学识渊博,造诣精深,学术思想敏锐活跃。在半个多世纪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中,他诲人不倦,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的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不少已成 为学科带头人。侯学煜不仅是一名很有成就的科学家,还是一名出色的科学工作组织者。同时,他还具有侠胆义气。1945年3月,在贵州普安山区考察时,同行的古生物学家许德佑 、马以思、陈康被土匪杀害。事后,他经历千辛万苦,向地方政府交涉,追捕土匪。在山林深处,他找到了已经腐烂的科学家的遗体,掩埋好遗体后,侯学煜将他们采集的标本和 调查记录交给有关部门。 侯学煜意志坚强,富于奋斗精神,对人真诚,直言不讳,勇于提出自己的意见。他十分关心祖国的经济建设,曾提出西北发展农业的意见,特别提出防护林的营造应注意土壤环境 的变化,要因地制宜。从1984年起,他在调查农业植被的同时,重视环境保护和工业污染的防治问题,先后调查了柳州市工业和生活污水排入柳江河流,包头钢铁厂的氟污染,苏 南乡镇企业的污染,黑龙江齐齐哈尔、佳木斯和大庆等工业的污染,北京市的环境污染,山东维坊市郊区农村的污染,四川和福建沿海的环境污染,安徽巢湖的污染等,写出的调 查报告受到各级部门的重视。 他多次到国外出席国际会议和实地考察。他的学术著作得到国际生态地植物学界的好评,为中国生态科学和资源科学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做出了贡献。他所著的《植物生态地理学的 内容任务概念和研究方法》一书被列为日本生态学家昭田真著作的主要参考书之一。1956年他在巴黎国际土壤学会议上发表的《中国植被及其与人类的关系》一文被世界各国有关 学者经常引用。 他重视实践,爱惜时间,身体力行,独立思考,从不盲从,工作认真负责,孜孜不倦。他不辞辛苦,直到年近八旬,仍坚持野外实地考察。他同各国科学机构和科学家建立广泛的 联系,为发展中国科学事业做出了贡献。 “大自然是一部读不完的天书”,这是侯学煜勉励同事和弟子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至理名言。在他的许多教导中,大家记得最多的就是“到野外去,到大自然中去,去读大自然这 本‘无字天书’”。 四、侯学煜主要论著 侯学煜. 1941. 贵州中北部之土壤. 土壤专报, (22): 1-68. Hou H Y. 1944. The plant communities of acid and calcium soils in Southern Kweichow. The Geological Survey of China (Special Soil Publication), 5: 1-75. Hou H Y, Merkle F G. 1950.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certain calcifugous and calciolous plants. Soil Science, 69: 470-485. Hou H Y. 1950.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certain ferns and fern allies of Central Pennsylvania. American Ferns Journal, 42: 233-240. 侯学煜. 1954. 中国境内酸性土、钙质土和盐碱土的指示植物. 北京: 科学出版社. 侯学煜. 1956. 植物生态地理学的内容、任务、概念和研究方法. 北京: 科学出版社. 侯学煜, 林厚萱, 章慧麟. 1959. 中国150种植物化学成分及其分析方法.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侯学煜. 1960. 中国的植被.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侯学煜. 1961. 中国1:400万植被图及其编制有关问题. 中国自然地图集涉及资料. 第3辑. 侯学煜, 姜恕, 陈昌笃等. 1963. 以发展农林牧副渔为目的的中国自然区划概要. 科学通报, 9: 8-26. 侯学煜, 孙世洲. 1966. 从植物生态学角度论广西南部水稻黄叶病的发生原因和防治措施.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 4: 89-104. 侯学煜, 孙世洲, 何妙光等. 1979. 中国植被图(1:400万). 北京: 地图出版社. 侯学煜. 1981-03-06. 如何看待粮食增产问题. 人民日报. 侯学煜. 1981. 再论中国植被分区的原则和方案.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 5: 290-301. 侯学煜. 1981. 中国植被地理分布的规律性. 西北植物研究, 1: 1-11. 侯学煜. 1982. 中国植被地理及优势化学成分. 北京:科学出版社. Hou H Y. 1983. Vegetation of China with reference of its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Annual Missouri Botanic Garden, 70: 509-548. 侯学煜. 1984. 生态学与大农业发展. 合肥: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侯学煜. 1988. 中国自然地理•植物地理(下册). 北京: 科学出版社. 侯学煜(主编). 2001. 1:100万中国植被图集. 北京: 科学出版社. 主要参考文献 Hou H Y, Merkle F G. 1950.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of certain calcifugous and calciolous plants. Soil Science, 69: 470-485. Whittaker R H. 1951. A criticism of plant association and climatic climax concepts. Northwest Science, 25: 17-31. 于拔. 1994. 侯学煜教授的生平与贡献//姜恕, 陈昌笃主编. 植被生态学研究——纪念注明生态学家侯学煜教授. 北京:科学出版社:3-12. 陈昌笃. 2003. 继承先辈优良传统, 开拓求实创新道路——纪念侯学煜院士逝世十二周年. 植物生态学报, 27:572-576. 撰写者 蒋高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侯学煜先生的博士研究生。 图 1 侯学煜先生(1912-1991)
个人分类: 精神历程|11353 次阅读|8 个评论
我也来求一篇文献
热度 1 willima 2012-3-11 23:02
大家好,我想求一篇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博士学位论文。 网上找了很多资源,都要钱。不知道科学网里有没有宾夕的同行,不知道是否可以免费下载下来。谢谢! 地址: http://repository.upenn.edu/dissertations/AAI3260903/ 题目:The role of Notch signaling in Th2 cell differentiation 我的邮箱: hushihua1986@hotmail.com 不胜感谢!
3486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软物质 - Soft Matter
myexpedition 2012-1-8 19:42
http://www.qiji.cn/baike/pages/34.html 【Aha 文】如果你处身于一个满是蚊子的房间里,你会躲到哪里呢?答案是靠着墙,躲在角落里,这样身后就不会有蚊子来了,只需对付前面的蚊子就可以了。1998年的物理评论快报上发表了宾夕法尼亚大学物理和天文系的A. D. Dinsmore, D. T. Wong, Philip Nelson和A. G. Yodh合作的一个有趣的实验。这个实验与我们的蚊子事件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实验中几位科学家先将一个直径只有0.474微米大的“大球”放到一个微型的梨形容器里。通过长时间多次光学摄影的方法,我们看到这个大球在这个容器中任何一处都可以出现(图1b,亮处为大球所处位置)。然后他们又将很多的更小的球(半径0.042微米)放了进去(如图1a所示)。这时候,从摄影照片看,大球基本上只能待在边上了(图1c,小球远小于可见光波长,因此看不到)。这个结果是如何发生的呢?我们来仔细看看。 图1: 首先我们知道容器中的大球、小球都在不停地做随机运动,同时小球也在不停地从各个方向撞击着大球。在每一时刻,大球在不同方向上受到的小球撞击一般来说是不一样多的,大球就会因为受力的不同而向某个方向运动。当大球碰到了容器壁的时候,大球会发现靠着容器的一边不会有东西撞它了,所有的撞击都来自另一边。于是这些撞击就迫使它靠在容器的边缘上了。实际的过程比我们这里的分析的要复杂,但大体的情况就是如此——大球为了躲避小球“蚊子”的“叮咬”而藏在了墙边上。 图2: 阴影部分是小球中心不能去的地方,而b,c中黑的部分为墙和大球的阴影部分的重叠 从更物理些的分析上来看,这样的结果是由于熵的作用。熵是表征体系自由度(或通俗些但不大准确地说,大球、小球可以自由活动的范围)的一个物理量。由于我们的球是硬的,不会变形,那么在大球和墙壁周围总有一些地方是小球去不了的(图2中的阴影部分),也就是说那些地方不是小球的活动空间。而当大球和墙壁挨在一起时,这种小球去不了的地方就有了重叠。相应地,小球可以去的地方就变大了一些。那么体系的自由度也就变大了。物理规律说一个封闭的体系总是要趋向于熵最大,就是说封闭体系更喜欢自由度大的情况。这样一来,大球由于受这个规律的制约就跑到容器边缘上待着。从统计的角度看,好象大球受到了一个力的作用,把它推到了墙边上(图2b),这个由于统计的原因而得出来的力就叫做熵力。如果墙是弯曲的,而且不同地方的弯曲程度不同,我们还会看到大球在这个熵力的作用下沿着墙移动(图2c)。在这里提醒读者注意,这个熵力并不是基本相互作用,它只是一个统计意义下的等效相互作用而已。 上面讲的这个实验讨论的物理体系就是属于被称为软物质的物理体系。1991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法国物理学家德热纳(P. G. De Gennes)在诺贝尔奖授奖会上以“软物质”为演讲题目,用“软物质”一词概括复杂液体等一类物质,得到广泛认可。从此软物质这个词逐步取代美国人所说的“复杂流体”,开始推动一门跨越物理,化学,生物三大学科的交叉学科的发展。 软物质如液晶、聚合物、胶体、膜、泡沫、颗粒物质、生命体系等,在自然界、生命体、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广泛存在。它们与人们生活休戚相关,如橡胶、墨水、洗涤液、饮料、乳液及药品和化妆品等等;在技术上也有广泛应用,如液晶、聚合物等;生物体基本上由软物质组成,如细胞、体液、蛋白、DNA等。在我们日常所说的“软”的概念里,主要的特征就是容易形变。在软物质这个名词里也有类似的含义。对于软物质德热纳给出一个重要的特征:弱力引起大变化。在他的科普作品《软物质与硬科学》一书中以橡胶为例,说明了软物质的性质。纯天然的橡胶乳液氧化形成了固化的橡胶,但这种橡胶非常不结实,很容易就会因为空气的继续氧化而破碎。而将天然橡胶硫化之后就变得非常的耐用,不容易破碎。与氧同族的硫元素仅仅比氧的化学活性略差一点,但达到的效果却迥然不同。这就是所谓的弱力引起大变化。德热纳在书中写到:“如果你数一数与硫磺反应的碳原子数目,你会发现其只占1/200,这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数据。然而,这种及其微弱的化学反应已经足可以引起物质的物理状态从液态变到固态:流体变成了橡胶。这证明物质状态能够通过微弱的外来作用而改变状态,就如雕塑家轻轻地压一压大拇指就能改变粘土的形状。这便是软物质的核心和基本定义。”我们前面大球、小球的例子也可以看出这一点,微小的阴影重叠就造成了粒子分布的迥然不同。 物理体系的状态可以由体系的内能以及熵与温度的乘积来共同描述。由于内能的变化与体系受力相关,那么在一定温度下,对于软物质,如果受到的力不大,那么其内能的改变也不会大,而在这样的弱力作用下,又要求体系发生比较大的变化,那么就一定得要求它的熵变化剧烈。也就是说,在软物质中体系的变化主要是由熵引起的,或者说熵占据了主导地位。这样软物质就可称作是由熵操纵的物质。在熵力的作用下,软物质体系会出现很多新奇的行为,比如原本混乱的微观体系会变得井然有序,复杂的蛋白质分子会自行折叠成特殊的结构等等。利用这些性质,我们可以制造许多有特殊性质的软材料,它们是硬材料难以取代的。 20世纪的物理学开拓了对物质世界的新认识,研究和深入认识了“硬物质”,如金属,半导体,陶瓷等等,对于技术和社会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21世纪被称为生命科学的世纪,然而,任何生命结构(DNA、蛋白质等等)却正是建立在软物质的基础上。作为人类未来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生命本身不可或缺的基石,软物质的许多新奇行为、丰富的物理内涵和广泛的应用背景引起越来越多物理学家的兴趣。软物质物理已经成为物理学的一个新的前沿学科,是具有挑战性和迫切性的重要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A. D. Dinsmore, D. T. Wong, Philip Nelson and A. G. Yodh: Hard Spheres in Vesicles: Curvature-Induced Forces and Particle-Induced Curvature Phys. Rev. Lett. 80, 409 (1998); P. G. De Gennes: Soft Matter Rev. Mod. Phys. 64,645 (1992); P. G. De Gennes:《软物质与硬科学》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欧阳钟灿:软物质,科学1999年第五期
249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借鉴美国经验 推进我国西部教育发展
whyhoo 2012-1-6 21:59
美国曾经和我国一样是一个发展很不平衡的国家,独立战争之后就不停的向西部开发。当时的西部,地旷人稀,教育相当落后。经过近一百年的发展,西部地区的教育相当发达。在整个西部开发的过程中,教育始终作为一个不可缺少的方面不断地进行革新,推动着美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现在美国2600多所4年制本科大学,中西部占绝大多数;一些代表当今世界高科技发展的最高水平的实验室、科研院和大公司纷纷驻足西部。为了推进我国西部教育的发展,很有必要借鉴美国在这方面的经验。   一、美国西部开发时期的教育发展经验   (一)确保教育经费充足,为教育发展奠定经济基础   1.建立教育永久基金。自从1787年制定的《西北土地法》以来,新建的州都是利用原有的土地和划拨的土地,建立教育永久基金。《西北土地法》规定,每一市镇将一平方英里的土地为教育事业使用,可出租或售卖,将租金和售价作为办理学校的经费。肯塔基州(Kentucky)、宾夕法尼亚州(Pennsylvania)于1821年、1831年先后都有了教育永久基金。185O年从加利福尼亚州(California)建州开始,联邦又增加了一块一平方英里的土地,拨充市镇兴学的资源。到犹他州(Utah)、阿利桑那州(Arizona)和新墨西哥州(New Mexico)成立时,由联邦拨助四平方英里的上地,并且另外也把一些盐碱地、低洼地以及留作以后开发之用的土地拨助给市镇学校。从此,阿帕拉契山以西众多的新州共获得了14500万英亩的土地,约合226562平方英里之广。若按时价每英亩1.25美元计算,共约18125万美元。由于西部各州多善于利用,兼因以后地价上涨,教育史学家估计这些拨助票面价值高达约50亿美元之巨。这宗巨大的拨助奠定了西部教育资源的永久性基础。   2.增收教育税。联邦政府拨地给各州作为教育永久基金,在一定的时期内,人们感到教育经费是充足的;但在前进中各地人口迅速增长和学校耗资增加,土地和基金收入微薄,纵然有时州政府和联邦政府将开支节余给地方,仍然入不敷出。一些有识之士约从1825年起深刻地认识到征收教育税是正确而可靠的方法。他们热情提出“各州的财富要用于教育各州的儿童”的响亮口号。每个学区的居民一律按财产纳税,州政府对学区给予补助,最初由教育永久基金所得的收益中拨款补助,再从小量捐款以及各地方税款所得的收益中拨款补助。华盛顿州(Washington)、内华达州(Nevada)、科罗拉多州(Colorado)等大部分西部新建州、县和学区185O年前后开始征收教育税。教育税的征收是美国教育经费在开拓过程中一个重大举措,为西部教育的腾飞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3.通过赠地,专款专用,兴建赠地学院(农工学院)。1862年,通过了《莫尔赠地学院法》,根据这一法案“各州可向联邦政府领取国有土地,以创办及补助培养农业和工业人才的高等学校。领取土地按该州的国会议员人数计数,每一议员三万英亩。”于是,西部各州利用中央政府无偿提供的土地进行拍卖,将所得资金用来创办或扩大培养农业和工业人才的高等学校。伊利诺斯州(Hlinois)成立了工业大学,蒙大拿州(Montana)、阿肯色州(Arkansas)、路易斯安娜州(Louisiana)等西部州在州立大学内添设农工学院。1800年,第二次通过了《毛利法案》。新法规定“联邦第一年补助农工学院1.5万美元,以后逐年增加1000美元,直到每年补助2.5万美元为止。”在联邦政府专款支助下,农工专业教育逐渐成为显赫的高教项目。西部各州受到启发后自行筹措巨款补助,因而使农工学院蒸蒸日上。农工学院在校生初为2200多人,到1895年增加到2.5万人,到1910年发展到13.5万人,占全国高校学生的1/3。“联邦政府给予教育的各种补助中,似乎没有别的。补助象拨助兴建农工学院和以后拨款举办这类教育,获得更丰硕的成果了。”   (二)发展师范教育   随着西进运动的扩展,市镇范围不断扩大。西部地区教师需求量增加,而教师数量很少。市区外的儿童只能由巡回教师分赴市区外的居民点教学,有时有的教师每年分赴6处施教,每处仅教学数周而已。另外,西部帅资水平很低,农村教师尤甚。奈特(E.W.Knight)在《美国教育》(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中指出,西部许多教师是无能之辈,有的有酒癖,有的是懒汉,绝大多数不懂教学艺术而成为儿童的暴君。“他们之所以任教师主要是由于没有别种行业雇佣他们。”在这样低的师资水平下,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只尚记诵,不求索解,最好的教师不过是驯服儿童的能手。师资数量少且质量低劣,客观上要求加强、改善师资培训,传授未来教师所必备的各科知识,指导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技能。   自1812年,奥木斯尔德(Denison Olmstead)提出成立教师养成所以后,1823年教士霍尔创立师资培训班,拉开了美国师范教育的序幕。1853年伊利诺州创办了美国第一所私立师范学院,明尼索他州(Minnesota)于186O年创立了州立师范学校。南北战争后西部师范学校更有长足的发展。连西部较落后的北达科他州(North Dacota)、艾奥瓦州(Lova)、怀俄明州(Vyoming)、俄勒冈州(Oregen)等州都建立了师范学校。各州师范学校给学生比较优厚或特殊的待遇,西部师范学校为了吸引更多的优秀学生入学,提供了比东部各州师范学校更多的补助,如给学生发放往返学校的车费。西部师范学校对学生的阶级限制不严格,只要成绩好,愿意从教的人都可入学。特别针对西部师资极不合格的状况,要求学生掌握全面的实用知识,不仅会教,而且知道教什么和怎么教,同时必须具有较高的学识水平。另外,提高教师工资和社会地位,扭转“教师如贱役,为人所鄙薄”的社会风气,吸引学生入师范学校学习。西部师范学校的发展为西部教育奠定了合格的师资基础,促进了教育的腾飞。   (三)教育适应并促进社会的发展   “美国在西部新建的州是比麻州人占了一项大便宜,这些新州人从来未因有先进的祖先而自吹自擂,遂能够从精力消耗中拔出腿。从而更有时间为子孙的幸福而努力。”这种情况也反映在西部教育上。在西部开发初期,儿童的第一节课是斧子,怎样有效地利用斧子以获取最大的收益。而东部儿童的第一节课是亚当。讲实用和效率是西部教育的一个典型的特征。重拉丁语、古典文学的拉丁文法学校及其它古典学校在西部没什么市场,西部学校重视的是实用知识的学习和操作技能的训练。随着西部开发的不断拓宽和纵深发展,到19世纪上半叶,西部工农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客观上需要受过一定专业教育的工农业技术人员,农工学院应运而生。1862年《莫尔法》颁布后,西部地区兴建的农工学院目标明确,针对本州农业、工业生产的实际需要,开设相关的课程。重视联系实际,围绕着本地区农业、工业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农工学院不仅培养了大量的适应西部农业、工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而且成为科学研究和技术指导中心,极大地促进了西部经济的发展。“农工学院之适应专业、工业的需要,正如工程和工商管理的专门学校适应工程和工商管理一样。这些学校培养出的人才,他们受到的训练使他们能不断地接受各种新发现,因而使他们所于的工作更有效益。”   由于农业在19世纪的美国,尤其是在西部地区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南北战争以后,美国西部逐渐成了成片的农业经济区和广大的市场,西部的农工学院的农业教育更是强调教学与科研和农业发展紧密结合。开设了广泛的新兴的农业科目,如农业工程学、农业技术学、养禽学、畜牧学、动物营养学、植物营养学、植物病理学、森林学、细菌学、园艺学等等。大多数农工学院开办短期课程班、补习班、训练班、示范农场和农业推广站,向农民传播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及先进的生产方法,向农场提供技术服务,帮助他们掌握实用知识和技能,培养一批又一批的适应农业发展的专业人才,极大地促进了西部地区农业的发展。于是,新的农业机械和工具、新的优良品种以及新的农业生产方法等频频出现,不断取得突破,并且很快地被用于农业生产,很快地转化为生产力。农工学院带动了经济的迅猛发展。加利福尼亚州(Califormia)是新州,却后来者居上,在农业方面成为全国之首。西部地区农业产量在1860年至1890年之间,增长近3倍。1860年美国工农业居世界第四位,到1894年跃居第一位。   (四)积极顽强地推进免费教育和强迫教育   独立战争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西部教育相当落后。开发者的贫困,使他们不能为教育尤其是为公共教育支付大笔费用。较为富裕的农场主为他们的子弟聘请家庭教师,其余主要的是少量的贫儿学校和慈善学校。贫民在当时的美国是极为卑贱的名词,是指在法律上失去尊严和在社会上失去地位的卑贱者。稍微体面的人是不肯签署自己是贫民来获得儿女免费入学的资格。就儿童而言,曾入贫儿学校的教育经历是不光彩的,受人歧视的。西部各新建州难以容忍东部和中部贫儿学校和慈善学校的传统做法。他们认为这种由英国迁移过来的旧事物,不能任其在民主共和国持续不变,国民教育是国家必须正视的大事,绝不是对贫儿、孤儿、弃儿的慈善救济和垂怜施恩。“我们完全否认那种单独为贫儿而实施教育的偏狭观点,认为这种教育不只是对自由公民而言是无价值的,就全人类而言也是无价值的。社会所需要的不是贫儿学校而是公立的免费学校。”贫困的家庭把儿童、青少年当作换取生活资料或工资的劳动力。有的家长并未感到子女有入学的必要。这两个原因导致了西部地区适龄儿童入学率很低。为了求得教育的普及,还必须诉诸强迫,使人人都受到教育的陶冶。麻州1852年颁布强迫就读法(Compulsory School AttendanceLew of 1852),明确规定每个市镇应普遍开办学校,施行免费和强迫就学制度,大量举办公立学校。随后,威斯康辛州(Wisconsin)于1879年、伊利诺斯州于1883年相继颁布了同样的强迫教育法。1885年前后,西部各州几乎全部制定了强迫就学法令。同时还规定,对于没有达到教育要求者下发给就业许可证,政府还从济贫款项中支付家长送子女就学所用的救济金,还根据其具体情况由公款发给儿童衣服、鞋袜,免费提供中餐等。西部各州在颁布强迫教育法不到10年之内,教育经费增加一至两倍,新建校成倍的增加,绝大多的儿童都上了学。到20世纪初普及初等教育基本上成为事实,7-13岁的儿童的入学率为95.5%。免费教育和强迫教育也拉动了中等高等教育的发展。1870-1940年美国人口增长了3倍,而中学生由8万增加到700万,增加了9O倍,大学生人数由6万增加到150万,增加了25倍。西部地区免费教育和强迫教育的推行,是一个意义重大、目光深远的举措。既提高了西部的教育普及程度及西部地区人口的整体素质,又为高校输送了合格新生,奠定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   二、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西部地区的教育起点较晚、较低,但发展很快,取得的成就很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正确认识它的发展经验,对促进我国西部地区教育的发展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一)加大对西部地区教育经费的投入   1.提高中央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的比例。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和《教育法》就已规定“逐步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本世纪末达到4%”的目标,至今还没有一个切实严肃的可操作的实施方案。近年来,离这个目标还很远,1996年这个比例为2.47%,1997年为2.5%,1998年为2.55%。今年已是2000年了,离4%的目标还相差很远。切实提高中央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的比例,西部地区教育经费才能水涨船高。   2.多途径筹措西部地区教育专款。西部地区由于经济不发达,相当数量的乡级、县级政府财力薄弱。如云南省所辖128个县,其中有102个县财政靠国家补贴。在这种情况下主要靠地方财政补贴的基础教育(主要指小学、初中)发展举步维艰。中央应该筹集一大笔西部教育专款,扶持西部教育。把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的专项资金、希望工程的专项资金等款项大幅度地向西部倾斜。还可通过向世行贷款,发行国债和教育彩票、征收教育税等渠道筹集资金,为西部教育发展奠定基础。   (二)实行6-9年的免费教育   我国自1986年颁布《义务教育法》以来,开始实施义务教育。虽说免收学费,但课本费及其它,杂费一直往上涨。现在幼儿园100元左右,小学至初中15O-300元不等(在城市,费用更高)。这对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农村来说,确实是个不小的数目。又加之,小学高年级及初中生在贫困人家算是一个主要的劳动力了。主要是这两个原因,导致了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农村的毛入学率比中、东部低得多,辍学率比中、东部高得多。1997年西部地区小学的入学率为94.65%,低全国平均入学率4.27个百分点。小学阶段辍学率东中部为0.37%、0.6%,而西部高达2.49%。初中阶段辍学率东中部为2.72%、3.10%,而西部达到4.48%。而且西部扫盲任务很重。据1997年全国人口变抽样调查数据,西部农村15岁至15岁以上的文盲和半文盲中,贵州占3O.78%,西藏57.09%,甘肃32.92%,青海56.67%,宁夏35.27%。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在诉说着西部教育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应该执行6-9年的免费教育。通过免费教育,提高人口素质,把沉重的人口包袱变成人才优势,为西部开发培养人才。   (三)发展师范教育,为西部地区培养足够的合格教师   西部地区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就拿重庆市(它是西部师资最好的)来说吧,据市教委人事处提供的数字,该市边远贫困山区教师缺口在1万名以上,特别在巫山、巫溪、奉节、云阳等边远贫困县缺口很大。西部地区的中等师范学校不能象中部、东部地区的中等师范学校一样一刀切,应该保留适当的中师,以解燃眉之急。大力发展师范专科学校和师范大学,为西部地区教育的发展培养合格的教师,并对有志于西部教育发展的未来教师,在助学金、奖学金等方面提供比中部东部地区更优惠的待遇,吸引有才华的学生报考师范学校;对于贫困子弟在求学贷款等方面给予资助,保障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大力发展成人教育学院和教师进修学院,提高在职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学识水平。另外,大力推行“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计划”和“百万中小学校长培训计划”,提高西部地区教师的素质和为西部培养优秀的教育管理人才。   (四)因地制宜,教育促进西部经济的发展   西部教育与西部经济发展脱节,其中一突出的问题是学科门类结构与西部地区的经济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所需人才不适应。如1998年新疆普通高校近5万名在校生中,工、农、医三大门类的学生不足50%,工科类的学科专业覆盖面狭窄,主要集中在传统专业上,老化现象严重。中等专业学校8万多名在校生中农、林、牧专业的学生只占8%。这种状况显然不适应新疆的经济发展。西部大开发着力发展有自己特色的优势产业,调整经济产业结构。这对西部地区的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的结构(主要是学科门类)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提供了发展的契机。西部地区的专业调整和学科设置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加强荒漠治理及防护、干旱地区农业、生态保护、环境保护、石油化工、畜牧业、林业等学科和专业,形成特色。西部地区的学校要加强与本地的企业、农场联系,推动“产、学、研”一体化的进程。另外,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开办一些短期培训班,面向农村,以乡镇为中心,以村组为纽带,介绍新的农业生产方法、新的优良品种,并进行技术指导、技术咨询和有针对性地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同时,学校还要密切注视知识经济和高新技术条件下,世界农业科技和农业经济发展的趋势,结合我国西部即将形成的新的经济产业结构,发展新的学科产业,促进西部大开发。 原文见 http://www.edu.cn/20010827/208477.shtml
个人分类: 教育|121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席文:科学史和医学史正发生着怎样的变化
jlpemail 2011-11-29 05:45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1期 席文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社会学系中国文化与科学史教授 很多人把科学史和医学史看作两个领域。那是因为60年前,写自然科学史的是科学家,写医学史的是医生。早期伟大的现代中国科学史学家之一竺可桢教授,就其所受训练和从事的职业而言,是一位气象学家。在竺教授之后的60年内开始工作的最重要的科学史家和数学史家,比如席泽宗教授和陈美东教授,受的也是科学训练。医学史家在中医学院或西医学院受过教育。医学史和科学史起初并没有很多接触,这一点我们从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与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是分开的机构,就可以看出来。   今天,由于这两个领域彼此影响很大,其研究的问题和方法就没有很大差异了。医学史学家廖育群教授是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现任所长,这一事实就表明,这种机构的分离没有过去那么重要了。这两个研究所都把他们的研究生训练成职业的史学家。两个研究所里,就像国外大学里一样,研究的问题和方法一直都在迅速地变化。今天我将谈谈已经发生了的一些变化,以及正在持续地发生的种种变化。我将主要关注科学史和医学史发生变化的相似之处,而不是这两个领域发生变化的差异之处。出于这个原因,我将经常用“科学”一词表示二者。   职业科学史   我从1950年代说起,那时科学史和医学史成了职业领域。我说“职业领域”的意思是指高质量学术的起始。这两个领域质量高实在要早几个世纪。人们能够作为研究者或教员谋生。1950年左右,不少学者正在从事科学史或医学史工作。他们接受的训练仍然几乎全都是科学而不是历史。他们所写的,是他们领域过去的思想如何发展成与现代科学相似的思想。在他们看来,任何不被现代标准认可的东西都不值得研究。他们用语文文献学工具,即批判地阅读和分析文本所说的内容,来批判地研究原始资料。欧洲人有他们的语文文献学传统,中国人、日本人和朝鲜人也使用类似和同样通用的证据研究(考证)工具。这两种传统对于弄清某个文献是谁写的、是否可靠、与其他文献有何联系,以及其内容的含义,是非常有价值的。   结果,科学史和医学史往往就成了概念和方法的概要,就像它们在重要书籍中按年代顺序看上去的那样。“变化”通常意味着两本书内容的不同。这种研究的目的,就是鉴别“成就”——谁最先做的、谁做得更像现在知识。它描绘少数科学英雄,而不是普通人。好像哥白尼(Copernicus)、维萨留斯(Vesalius)、沈括(1031-1095)和郭守敬(1231-1316)与那些和他们一起工作的人几乎没有什么共同之处。这样的历史不能解释他们不同之处的原因。除了用影响之类的模糊解释之外,它们也不能说明变化。它们说不出科学家何以有时接受影响而有时却拒斥影响。为了努力理解大人物之间的关系,它们只着眼于机构。(黄小茹,2008)   这种进路(approach)在长时间里成功了。其受众就像其作者一样,是科学家和医生。他们想知道谁是他们的智识先祖。他们相信他们自己时代的知识就像他们作为学生从教科书中学到的那样,是非常可靠和合理的。他们自己的工作就是改进他们时代的概念和方法。他们把历史看作一件追溯同样的改进模式的事情。他们的科学史与一般历史几乎没有多少共同之处,一般历史是关于诸种社会中无限复杂、非理性与理性相伴的人类经验的历史。   一般科学史的发展   大约从1970年以后,多数西方科学史学家和医学史学家受的就是史学教育而不是科学教育了。他们开始为外行而不是为科学家写作。他们从越南战争(1959-1975)认识到,科学技术常常被用来摧毁生命也用来拯救生命,它们可以作破坏环境的工具也可以作改善环境的工具。史学家对于科学的政治误用的关切,导致他们当中的许多人把研究题目从古代转到近代,越来越多的研究生选择研究当代科学。例如,我自己系里的12位教授中,有10位研究20世纪甚至21世纪,我们的研究生很少研究1900年以前的事情。   研究你自己的时代时一定要注意,科学家的经济需要、他们的政治态度、他们的竞争以及他们的人际关系,都不能忽视。要注意那些接受一般训练、将永不会出名的科学家做着大部分工作,又引起了很多变化。探究所有这些事情以及许多相关的事情,正是我们今天常规研究的一部分。   这就提出了一个很显然的问题:难道同样的事情在过去就不是真的了吗?如果是真的,那么,一部主要基于大人物思想的历史就太狭窄了,不能解释科学是如何真正演进的。   大约到1970年代,就在许多像我这样的科学史学家都在自问这样的问题的时候,我们发现,人类学和社会学正在发展的那些研究方法,可能非常有助于研究过去。下一讲我将处理这两个学科的影响,这里我只稍微说几句。   旧的科学史是关于英雄科学家个体的理念和理论的历史。这样的历史可以导致有价值的结论,但却不会导致均衡的结论。为了达到这种均衡,研究社会和文化在形塑技术变化中的角色,就是必要的了。今天,所有的科学家和医生都意识到社会地位、人与人之间的常规和非常规关系、财富、权力等方面的差异。这些都是社会学研究的概念。科学家和医生也从他们周围的人们那里,认识到如何理解和澄清他们的经验、如何可以使他人同意,等等。人们分享的那些感觉和方法就是我们所谓文化的东西,属于人类学。这两个学科中的多数社会科学家探究的都是当下,而不是过去。   1950年代科学社会史创始时,不外是对科学机构的研究:英国皇家学会、法国科学院。由于这些机构只接纳那些通常杰出而并非典型的少数科学家,因此这种研究并不导致理解上的重要创新。从那时起,史学家把人类学和社会学用于过去,他们也就阐明了种种技术性职业的方方面面。为什么欧洲直到18世纪才有人作为物理科学家或数学家被雇用,而在过去2000年中国科学家就有了这种官职?为什么在20世纪之前的中国,科学家很少公开争论,甚至更少公开与在世的对手辩论?为什么天文官员比数学官员的争论要多一些?古希腊人以降,科学争论和公开的面对面的辩论在欧洲很正常。这个重要反差的原因是什么?这些差异表明的是社会习俗、优先权和价值观上更深层的差异,是社会和文化上的差异。   让我通过历史地思考技术变化,给出一些重要变化的具体例子,这些例子首先是欧洲的,然后是中国的。   首先,新理念不能自动地使人确信它们是正确的而且比旧理念好。有些人不只是要发明新的技术方法,而且还要发明新的说服手段。如果这些理念是革命性的,那么,科学家还得创造新手段去说服新公众。没有这些社会发明,变化可能就极其缓慢。尽管哥白尼作为一位天文学家广受尊重,但罗伯特·韦斯特曼(Robert Westman, 1980)却指出,在1543年他的书初版到1600年之间的三代人当中,欧洲总共只有10个人接受哥白尼的地球是行星及所有行星绕太阳运行的理论。哥白尼并非革命家。由于他是为大学里的保守学者们写作的,因此,直至伽利略(Galileo)为他创造了大学以外的新公众的时候,新的理解才过于缓慢地出现。   在17世纪的英格兰,大学主要是训练人做宗教职业。并非令人吃惊的是,那个时代的多数重要科学发现的完成和发展都不在大学里。由于大学并不准备赞许创新者,那么,谁来判断和接受他们的工作呢?史蒂文·夏平(Steven Shapin)和西蒙·谢弗(Simon Shaffer)1985年对这个新问题给出了一个重要答案(Shapin and Shaffer, 1985)。这就是有名望并对科学感兴趣的受过教育的绅士们,他们相互论证他们的发现和假说。起初他们只在自己家中向少数访客做论证。到1660年,他们组织了欧洲第一个科学学会即皇家学会①。在这个组织里,他们可以向大得多的绅士团体展示和讨论他们的新工作,并把它作为真正的科学发表在学会的学报上。这在今天,比如在《自然科学史研究》这种学报中,已经是一种正常的模式,但是在1660年代它却是一项新发明。   另一个例子是标准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的发明(Kohler 1994)。20世纪早期,赫尔曼·缪勒(Herman Muller)及其同事在哥伦比亚大学生物学实验室里,开始繁殖一种极便于做遗传学问题实验的特殊品种的苍蝇。繁殖了一代以上之后,他们把这些昆虫送给许多正在做同样工作的实验室。结果,这些特殊的果蝇成了多种研究的标准昆虫。这些实验室依靠它们,并通过向哥伦比亚大学的这个小组告知其工作进展及经常接受他们的建议,作为对这些赠品的回报。结果,哥伦比亚的这个小组存在的时间很长,在那种实验中取得优势地位。这样,一种昆虫成了实验科学中一种占统治地位的工具。   在这两个例子中,我们都可以看出,科学的理念和理论都依赖社会活动——新科学家之间新关系的创造,甚至一种新昆虫的创造——都使它们在某些方向的发展更可能。这也使得回答这个问题成为可能,即为什么1280年元初中国雇用了150多位专家改历,但是在此后的几个世纪,欧洲却没有这样的项目把五六位天文学家弄到一起。答案在于中国的集权官僚政体。   医学史方面,过去20多年也有同样重要的转变。此前几乎所有的研究都是关于医生及其行医的研究。医生们的著作在1980年代仍然是医学史的主要原始资料,但这些资料并没有详细记载病人的经验。不过在传记和日记里,有许多这样的记载。自那时以来,我们已经广泛研读了论述患者经验的书籍,并且正开始理解普通生活中、病患中和手术中的患者疼痛史②。   中国医书几乎也没有给出有关患者及其经验的知识。不过,10年前张哲嘉(Chang, 1998)的博士论文使用了北京故宫档案馆的文献,非常详尽地追溯了同治皇帝(1861-1875)和慈禧太后(1874-1908年在位)在他们被医官和非官方医师治疗期间的个人看法。他们不是典型的患者,但张哲嘉的工作开辟了对一般病人进行研究的道路。   焦点变化   过去,人们都认为,现代科学是一种知识体,在哪里都是一样的。由于设想其概念和语言是普适的,学者们假定来自不同文化的科学家会用同样的方式思考和行动。但是,两个国家的化学家的心智习惯真是一样的吗?一项新近的研究③提出,把科学作品从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会改变种种意思。作者得出结论说,这在早期是真的,直到今天也是真的。对不同文化的科学家比如中国科学家和日本科学家就相同主题所写的技术性论文,就内容和思想上的差异去做这样的研究,会有价值的。   而且,单单研究科学概念过于狭隘,不能回答广泛的问题。沙伦·特拉维克(Sharon Traweek, 1988)做了一项值得注意的研究,她比较了东京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直线加速器以及使用它们的科学家。组织在多个研究团队里的数百名物理学家需要使用这些机器。那些掌管机器的人给每项实验分配了时段。任何不能得到足够时间的项目都不会成功。特拉维克发现,斯坦福和东京决定分配时间的方式根本不同。差异并非取决于物理学,而是取决于管理实践、工作习惯以及每个地方的人际关系。一项对于日本和美国的火箭项目的比较研究,给这个结论提供了另外的证据④。换言之,要理解科学研究项目的成败,就得承认有现代科学的地方文化。   对于另外一个问题的研究还没有很大的进展,关于中国的科学文化的研究尤其如此。在每个热切专注于科学研究的国家,剽窃都是一个问题。大量研究调查了近几年美国的许多案例(Judson,2004,第7章)。在中国,一项发表的调查提出,应当对剽窃进行历史研究⑤,但是再过了十几年之后,我们就不知道更多的事情了。据我们所知,20世纪之前模仿在欧洲是一种被广泛认可的惯例。但是没人研究中国的模仿。一些学者也许会把剽窃看作可耻的,但在很早的时代,它在科学上完全是件很平常的事情,如果我们想把科学理解为一种历史现象,就必须对之做无偏见的探讨。   对中国科学史的新探讨   亚洲研究中国科学的史学家已经开始把许多这样的新方法和新进路用于他们自己的工作了。   日本学者山田庆儿和栗山茂久在关于医学和科学的书中已经把智识史和社会史结合起来。例如,山田庆儿对于授时历的研究(山田庆儿,1980),就是第一部考察中国一次改历的社会、政治和建制方面的著作,该书同时也是技术性方面的著作。当我就同一次改历撰写自己的书(Sivin, 2008)时,我发现这部著作极其有用。马伯英的《中国医学文化史》(马伯英,1994),对其主题有多维度的丰富调查。冯贤亮(2002)是一直在用新方法研究环境史的几位中国学者之一④。当年轻学者接受训练从种种研究技巧中选择工具时,中国将在常规进路与创新进路之间得到均衡的发展。   使用新工具   让我列举我们知之甚少或者就不知道的一些中国科学史领域,以及研究它们将会用得上的工具。   ●1973年在一部沈括传记中,我注意到北宋时期的许多人都异常地擅长于那个时代几乎所有的艺术和科学,从绘画和诗歌到制地图、发明、数学、天文学和炼丹术。这些学者在此前后的数百年间都罕见。30年后,还没有人解释这种有趣的现象。无疑,很多学者对此都有见解,但这是一个研究问题,而研究还没有做。确实,这个问题,即智识广度的模式,应该有广泛研究兴趣的人去探讨。   ●对于古代科学研究的费用,几乎就没有做过什么研究。对于大规模的医学贸易,随便是帝国内部还是国际的,也没有多少研究。经济史正好提供了处理这些问题的技巧。例如, 清华大学 李伯重教授把经济学技巧用于农业史和工业化史⑦。由对老中药铺的研究,我们知道,有丰富的记载可供定量经济学的学者们进行分析⑧。董煜宇对于北宋政府的历日专卖(2007)的新近研究⑨,提供了一个模式。   ●对于欧洲的科学和文学相关的研究在近三十年得到了相当的发展,并且提供了许多富有成效的研究课题。这种工作在中国几乎还没有开始,尽管中国古代科学家和医生在诗歌和其他艺术方面的技能通常高于西方的同类人。文学和诗歌集成往往幸存下来,而且篇幅通常很大。喜欢文学的人都知道,诗歌表达感情,这种感情用文章很难写出来。对此进行的研究,提供了途径去接近那些会被学术所忽略的思想和感情,这样的研究当然还将阐明古代中国文学与科学之间的重要联系。   ●医学史学者最忽视的领域,很可能就是疗效,不仅是药效,还有其他治疗方法的效果。史学家倾向于要么认可早期医生成功治愈患者的陈述,要么拒斥多数陈述。两者都不是理性进路。我们如何评价疗效声称?从狭义的技术性的现代观点看,试验测试并没有给出答案。   我们从医学人类学知道,现代实验室里的疗法产生的结果,不同于原始的社会和环境里用同样的药物或同样的操作所产生的结果。要理解结果,除了技巧之外,我们还得理解那些社会和文化环境。我们也需要研究治疗者与患者之间的真实关系、他们相互作用的特征、家人或其他在场者的角色,等等。我目前的研究项目是处理一千年前的功效问题,因为一项对于疗法的各个维度的研究是理解古代卫生保健如何发展的唯一可靠的方法。这样的研究是许多学者可以做贡献的。   在5年前出版的一本书里,我的同事杰弗里·劳埃德(Geoffrey Lloyd)和我论证说,为了得出最可靠的结论,研究问题的各个维度在比较研究中常常是有用的。比较实际上是一种广泛的探究方法。不必要求比较两种不同的文明。我们也可以探究同一个社会的两个时代或两个地方。   史学家趋向于仅仅研究思想史或者仅仅研究社会史,但是这些倾向都是基于欧洲习惯的区分。在研究中国古代科学家时,还必须理解他们中的多数人所属的官僚文化,以及科学家彼此说服的方式,等等。我提出,最有效的进路就是首先要问哪个维度——个人的、政治的、社会的、经济的、组织的、艺术的、数学的等等——与给定的问题相关。然后,我们可以考察那些相关的各个维度。这让我们不仅理解了与问题相关的每个维度,而且还理解了它们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在这个系列演讲中的后续演讲中,我将论述比较和文化簇(cultural manifold)。   我最后想留给你们的,是可能相当大地扩展研究中国科学的学术范围的理念。竺可桢教授65年前写的一篇文章用这些话结尾:   苟能引起博雅君子对于本问题之探讨,则此文为不虚作矣。⑩    注释:   ①全称是“伦敦改善自然知识皇家学会”。   ②Porter, Dorothy, Roy Porter, 1989, Patient's Progress: Doctors and Doctoring in Eighteenth-century England. Cambridge, UK: Polity Press.   ③Montgomery, Scott L., 2000, Science in Translation: Movements of Knowledge through Cultures and Tim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④Sato, Yasushi, 2005, Local Engineering in the Early American and Japanese Space Programs: Human Qualities in Grand System Building. Ph. D. Dissertation, History and Sociology of Scienc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⑤李佩珊、薛攀皋:《是英文问题,还是科学道德问题?》,《自然辩证法通讯》1996(4):74-80;Li Xiguang and Xiong Lei, 1996, Chinese Researchers Debate Rash of Plagiarism Cases, Science (New Series), 274(5286):337-338.   ⑥冯贤亮:《明清江南地区的环境变动与社会控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⑦Li Bozhong, 1998,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he Yangzi Delta, 1620-1850 (Studies on the Chinese Economy),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Houndmills: The Macmillan Presss Ltd..李伯重:《江南农业的发展,1620-1850》(社会经济观念史丛书),王湘云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⑧见刘永成、赫治清:《万全堂的由来与发展》,《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3(1):1-15;唐廷献:《中国药业史》,北京:中医科技出版社2001年版。   ⑨董煜宇:《从文化整体概念审视宋代的天文学——以宋代的历日专卖为个案》,载孙小淳和曾雄生编:《宋代国家文化中的科学》,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50-63页。   ⑩竺可桢:《二十八宿之时代与地点》,载《竺可桢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253页。   【参考文献】    黄小茹,2008,中国近现代科学史研究中的体制化刍议,《中国科技史杂志》,29(1):30-41.    马伯英,1994,《中国医学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Chang, Che-chia (张哲嘉), 1998, The Therapeutic Tug of War. The Imperial Physician -Patient Relationship in the Era of Empress Dowager Cixi (1874--1908), Ph. D. Dissertation, Asian and Middle Eastern Studies,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Judson, Horace Freeland, 2004, The Great Betrayal: Fraud in Science, New York: Harcourt.    Kohler, Robert E., 1994, Lords of the Fly: Drosophila Genetics and the Experimental Life,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Kuriyama, Shigehisa, 1999, The Expressiveness of the Body and the Divergence of Greek and Chinese Medicine, New York: Zone Books.(日)栗山茂久,2001,《身体的语言:从中西文化看身体之谜》,陈信宏译,台北:究竟出版社。(日)栗山茂久,2009,《身体的语言:古希腊医学和中医之比较》,陈信宏和张轩辞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Porter, Roy, Dorothy Porter, 1988, In Sickness and in Health: the British Experience, 1650-1850. London: Fourth Estate.    Shapin, Steven, Simon Schaffer, 1985, Leviathan and the Air-pump: Hobbes, Boyle, and the Experimental Life,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美)史蒂文·谢平、赛门·夏佛,2006,《利维坦与空气泵浦:霍布斯、波以耳与实验生活》,蔡佩君译,台北:行人出版社。(美)史蒂文·夏平、西蒙·谢弗,2008,《利维坦与空气泵:霍布斯、玻意耳与实验生活》,蔡佩君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Sivin, Nathan, 2008, Granting the Seasons: The Chinese Astronomical Reform of 1280, With a Study of Its Many Dimensions and a Translation of Its Records (授时丛考,Sources and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Mathematics and Physical Sciences), Secaucus, NJ: Springer.    Traweek, Sharon,1988, Beamtimes and Lifetimes: the World of High Energy Physicists,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美)沙伦·特拉维克,2003,《物理与人理:对高能物理学家社区的人类学考察》,刘珺珺、张大川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Westman, Robert S. , 1980, The Astronomer' s Role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 A Preliminary Study, History of Science, 18:105-147.    山田慶児,1980,《授時暦の道:中国中世の科学と国家》,東京:みすず書房。
个人分类: 时空与重力场|342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新华社《国际先驱导报》:美国人争取转基因知情权
蒋高明 2011-10-26 00:00
[转载]新华社《国际先驱导报》:美国人争取转基因知情权
本报记者 任海军 金微 发自华盛顿、北京 【提要】实际上,美国居民吃到含转基因成分的食品的机会非常少,但由于缺乏标识,不少美国人还是担心 【正文】   “NO GMO!”“Demand a label!”10月16日,美国数百名民众在白宫周边地区集会和游行,向美国政府讨说法,要求政府实行所有食品清晰标记是否含有转基因成分的政策。   “作为美国公民,我们认为有权知道我们吃的是什么、买的是什么,”活动协调员之一的扎克·卡森说:“但在这个国家,这种权利被剥夺了,因为政府没有执行强制性的转基因食品标记制度。我们要推动政府加标识。”   他认为有机食品需要标识,转基因食品同样需要标识。   这是名为“转基因知情权长征”活动的最后一站。活动自10月1日开始,参与者从纽约出发,一路步行前往首都华盛顿,途经纽约、新泽西、宾夕法尼亚等州,行程约503公里,一路演讲。   尽管来自美国各州的示威者成分复杂,但抵达白宫的拉法叶特广场后,所有人喊出了统一的呼声:“我们有权知道我们的食品是不是转基因的,我们所要的只是一个简单的标签。”现场声势颇大,吸引不少游客驻足观看。 【小题】“不问不说”遭质疑   来自威斯康星州的有机农产品种植者丹·佩珀从马里兰州开始“长征”。“转基因食品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以及环境都造成一系列问题,很不安全。我自己永远不打算吃转基因食品。”佩珀说。   印度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失窃的收成》作者范达娜·席瓦当天带病到现场。“我的医生、家人和朋友都告诉我不要旅行,但我怎能不与你们一道加入这场争取我们知情权的游行?”席瓦演讲时说,“在坚持食品中必须标明钙的成分时又怎能拒绝为转基因物质加标识?如果食品中的营养成分要进行强制标识,那转基因成分也要进行强制标识。”   美国现行的转基因食品政策从克林顿政府开始,按美国FDA(食品与药品管理署)原则是否标识由厂家自行决定,但转基因公司则实行不标记政策,其特点是“不问不说”。   为了避免转基因食品影响原有的天然食品供应,美国农业部则实行“天然作物”“天然食品”标记原则。   美国国家环保局从事污染物健康危害研究的华裔生命科学家刘实在接受《国际先驱导报》采访时说,美国这样的做法非常不科学,因为万一转基因食品出问题,要查明原因困难很大。刘实说:“一个相信它产品好的企业,都会强调它的品牌。转基因食品里到底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也只有透明的情况下才可得知。”   在今年举行的年度CODEX会议上(联合国在1963年创建的食品卫生组织),美国代表团首次表示不反对食品标签标记是否为转基因,改变了美国官方坚持了20年立场。一直以来,美国都以触犯WTO法律条款为由反对其他国家对转基因进行标签,并对欧盟进行了多次的贸易诉讼。   如果没有意外,食品标签标记“转基因”将成国际法规规范,联合国相关机构通过后就付诸实施,美国做食品进出口也必须遵守。但美国国内的食品标签政策将如何变化,目前还不清楚。 【小题】国会将考虑有关转基因立法   如今,美国国内反对转基因的呼声已经日益高涨,去年,美国FDA审批转基因鱼遭到消费者、沿海各州和国会的一致反对,美国国会被迫终止相关审核拨款。   但是对于肉禽蛋奶等饮食,美国继续保持对转基因“零容忍”的状态。据美国官方统计,肉禽蛋奶占了美国人饮食结构的70%左右。转基因食品主要出现在加工食品中,包括玉米制品及糖浆等,约占食品比例的12%。美国天然玉米大豆可以满足美国食品市场的消费需要,美国居民吃到含转基因成分的食品的机会实际非常少。但由于缺乏标识,不少美国人还是担心。   旅美学者曹明华说,美国民众对转基因的敏感从超市可见一斑,她介绍,孟山都公司2008年开始种植转基因甜菜,其上市后,美国各类超市出现“100%纯甘蔗,不含甜菜制的糖”标识的食品显著增多。   去年,《纽约时报》等媒体调查说明,美国消费者80%反对或拒绝转基因食品;10月14日,最新调查结果为“87%消费者要求食品标签标记转基因成分”。   美国官方要求标记转基因食品的声音也越来越多:前副总统戈尔就公开表示反对现行政策、主张转基因食品明确标记的政策。在“知情权长征”上,民主党众议员、前总统候选人丹尼斯·库西尼奇的夫人伊丽莎白·库西尼奇告诫现场民众,“回去后联系你们选区的议员,国会近期将引入有关转基因产品的立法,动员你们的议员支持这项立法。”   美国民众的担忧主要还是基于转基因食品安全的考虑,2000年轰动一时的星联玉米事件就曾造成多人中毒和过敏,这种玉米正是Bt转基因玉米,本来用作饲料但却混入食品供应中。   游行组织之一的“消费者联盟”首席科学家迈克尔·汉森说:“转基因食品含有未经试验的外来成分,对我们的健康可能有害,如同它们已经危害环境与农民生计那样。”他们希望通过强制标注是否转基因,让不想购买转基因食品的人可以拒绝购买。 【小题】未知的风险让人忧   “转基因产品带来的潜在危害虽然没有被最终确定,但是已经有足够的事实证明这些危害是与转基因产品密切相连的,比如过敏。”北伊利诺伊州大学化学系博士后、之前长期在美国农业部从事大豆玉米研究的王朝华在接受《国际先驱导报》采访时说,许多实验已经发现转基因食品可能给人们带来新的过敏源。   美国防疫中心2010年发布报告说:2007年,大约有三百万18岁以下青少年患有各种过敏症,其中包括食品过敏。报告说从1997年到2006年,少儿食品过敏案例显著增加,而1996年正是转基因食品商业化上市开始之年。报告还显示,转基因食品上市使原本是“天然健康食品”的大豆转变为官方规定的过敏源食品。   除了过敏,转基因食品的危害还引起了美国医学界的担忧,美国医学专业组织主张病人避免食用转基因食品。美国卫生部发表调查论文,指明转基因作物食品可对动物内脏造成危害,Bt类转基因食品可造成孕妇和胎儿中毒;今年5月,美国卫生部转载转基因危害的报告称,加拿大一城镇的调查说明,93%的女性和80%胎儿体内发现转基因Bt成分中毒,主要来源是食品。这项研究颠覆了以往认为Bt毒素会经由消化系统分解的错误认知。   今年3月,路透社曾报道,美国高级土壤学科学家、农业部国家植物疾病恢复系统协调员致信美国农业部长称:在患多种植物疾病的孟山都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与转基因玉米中,新近发现普遍大量聚集38000倍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的“不明生物”病原体,与此同时,美国农场出现了以前无法解释的动物不孕和自然流产发生率越来越高的现象,怀疑转基因是动物流产与不育的根源。   王朝华说:“现在已经发现食用转基因食品对昆虫的肠道和老鼠生殖系统产生影响。”   “尽管生物技术产业做出了种种承诺,到目前为止在市场上没有任何能够增产的转基因作物,没有任何能够抗旱的转基因作物,也没有任何增强营养的转基因作物,也没有任何更加有益于人类或环境的转基因作物。”游行组织方“非转基因项目”执行主任梅甘·维斯特盖特说。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186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美发现猪流感病毒与甲流病毒发生基因交换
xuxiaxx 2011-10-17 08:56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2日公布报告说,过去两个月中,美国有两名儿童感染了起源于猪的流感病毒。分析表明,他们感染的病毒均与甲型H1N1流感病毒进行了基因交换。 美国疾控中心介绍,两名儿童分别是一名来自印第安纳州的男孩和一名来自宾夕法尼亚州的女孩,去年均接种了流感疫苗。但男孩今年7月末感染了流感病毒,并出现发烧、咳嗽、呼吸急促、腹泻、喉咙痛等症状;女孩8月份疑似感染甲型H3N2流感病毒。检测显示,两名儿童感染的病毒均起源于猪。 目前两名儿童都已康复。但疾控中心仍要求美国各地卫生人员对这些病毒保持警惕,因为能在物种间跃迁的病毒通常毒性更大。 疾控中心发言人汤姆·斯金纳表示,两名儿童感染的病毒目前似乎还不能轻易在人际间传播,但疾控中心正在进一步调查。 来源: http://news.china.com.cn/tech/2011-09/05/content_23358238.htm
103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关于常青藤
xiazhi397288 2011-7-13 11:41
常青藤盟校的说法来源于上世纪的50年代。早在19世纪末期盟校之间就有社会及运动方面的竞赛,盟校的构想酝酿于1956年,各校订立运动竞赛规则时进而订立了常青藤盟校的规章,选出盟校校长、体育主任和一些行政主管,定期聚会讨论各校间共同的有关入学、财务、援助及行政方面的问题。早期的常青藤学院只有哈佛、耶鲁、哥伦比亚和普林斯顿4所大学。4的罗马数字为“IV”,加上一个词尾Y,就成了“IVY”,英文的意思就是常青藤,所以又称为常青藤盟校,后来这4所大学的联合会又扩展到8所,成为现在享有盛誉的常青藤盟校。 常青藤盟校(lvy League)是由美国的七所大学和一所学院组成的一个大学联合会。它们是: 马萨诸塞州的哈佛大学 康涅狄克州的耶鲁大学 纽约州的哥伦比亚大学 新泽西州的普林斯顿大学 罗德岛的布朗大学 纽约州的康奈尔大学 新罕布什尔州的达特茅斯学院 宾夕法尼亚州的宾夕法尼亚大学 这8所大学都是美国首屈一指的大学,历史悠久,治学严谨,许多著名的科学家、政界要人、商贾巨子都毕业于此。在美国,常青藤学院被作为顶尖名校的代名词。 常春藤校盟常指私立常春藤,但有另外的版本,就是公立常春藤:Public Ivy。 美国作家Richard Moll最初于1985选出的8所公立常春藤: 威廉与玛丽学院 迈阿密大学 加利福尼亚大学 密西根大学 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 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 佛蒙特大学 维吉尼亚大学 后来2001年,Howard and Matthew Greene出的一般书上,把下列30间大学都列为公立常春藤: 纽约州立大学宾罕顿分校 威廉与玛丽学院 印地安纳州立大学布鲁明顿分校 迈阿密大学 密西根州立大学 俄亥俄州立大学 (Columbus)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 (University Park) 拉特格斯大学 亚利桑那大学 柏克莱加州大学 戴维斯加州大学 尔湾加州大学 洛杉矶加州大学 圣地牙哥加州大学 圣塔芭芭拉加利福尼亚大学 科罗拉多大学-波德分校 康乃狄克大学 德拉瓦大学 佛罗里达大学 乔治亚大学 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 爱荷华大学 马里兰大学学院市分校 密西根大学 明尼苏达大学双子城 北卡罗莱纳州大学教堂山 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 维吉尼亚大学 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 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
271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美公布大学学费 公立大学宾州最高
热度 1 panfq 2011-7-3 07:18
(2011-07-02)   (华盛顿新华电)美国教育部公布的报告显示,2009/2010学年,美国四年制(或以上)公立大学的平均学费(不包括住宿和伙食费)为6397美元(约7860新元)。其中,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学费最高,为1万4400美元。   排在前5名的另外4所公里大学依次为:匹兹堡大学、佛蒙特大学、马里兰圣玛丽学院和新泽西理工学院。   在私立大学方面,位于缅因州的贝茨学院学费最高,达到5万1300万美元。康涅狄格学院、佛蒙特州的米德尔伯里学院、纽约州的联合学院、缅因州的科尔比学费也都超过5万美元。   如果以学生的学费、住宿费、伙食费的总和,扣除他们获得的助学补贴和奖学金,来计算学生的“净支出”,得克萨斯大学卫生科学中心的“净支出”,在公立大学中是最高的,达2万4200美元。   最贵私立大学为加利福尼亚州的布鲁克斯学院,年“净支出”为5万1200美元。 http://www.zaobao.com/gj/gj110702_009.shtml
个人分类: 高等教育|1678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中国人挣得比美国少物价比美国高引发大讨论
he866837 2011-6-29 22:44
近日,一条微博在互联网上疯狂流传:中国,工资5000元,吃次肯德基30元,下馆子最少100元,买条Levis牛仔裤 400元,买辆车最少30000元—— 夏利 ;美国,工资5000美元,吃次肯德基4美元,下馆子40美元,买条Levis 20美元,买辆车最多30000美元—— 宝马 。 孙笛毫不犹豫地转发了这条微博。 一周前,她刚刚结束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一个学期的研究生课程,特意穿着崭新的行头回国——9.9美元的Crocs鞋,39.9美元的Levis牛仔裤,30美元的Tommy Hilfiger牌T恤衫。孙笛发现,这些东西在国内的价格分别是499元、799元和799元。 “真不知道是美国太便宜还是中国太贵了!”孙笛向记者感叹。 她清楚地记得,出国前她和朋友在汉拿山餐厅吃了一顿烤肉,点了3个菜,一共120元。回国后还是在同一家店,点同样3个菜,价格却变成了240元,“盘里的肉还少了”。 这个,这个和这个,我不要,其他的都包起来 著名财经评论员时寒冰与孙笛有同感。他最近还养成了一个新习惯——托人从海外买东西。最新的成果是一台折合人民币24000元的尼康单反相机,在国内,这台相机的价格是4万元。 事实上,尽管经常在各大电视台评点财经大事,但在去年的美国之旅以前,他从没想过中国的物价居然比美国还高。 动身之前,一个因生意原因多次往返美国的朋友提醒他:“去美国除了钞票什么也不要带,东西很便宜。” 对此,时寒冰半信半疑,毕竟,他常常挂在嘴边的一个数据是,“美国的人均收入是中国的34倍”。 但很快,时寒冰就受了“第一次刺激”。在洛杉矶一家叫“小台北”的中餐馆里,他们4个人点了份量很足的鱼、虾、蟹,结账的时候却只有49美元,“比上海便宜得多”。 时寒冰以为老板算错账,特意又问了一遍,结果朋友笑他说:“这有啥奇怪的,你要是去商场,就更觉得离谱了。” 这句话让偏爱实证调研的时寒冰“决定改变行程”,他推掉所有游山玩水的安排,专心观察、对比中美物价。 对比的结果让时寒冰大吃一惊:国内一套3万元左右的阿玛尼西装,在这里只要500美元就可以买到;国内标价4.6万元的劳力士手表,在美国不到4000美元;一台国内50万元左右的宝马 Z4 标价只有21000美元。 如果换一种比较方式,差距或许更加显眼:一杯咖啡只要2美元,看一场电影只要10美元,分别占美国人平均月收入的万分之六和千分之三。而在国内,同样的比法得出的数据是百分之一点三和百分之三点五,相当于美国居民负担费用的45倍和12倍左右。 在美国的商场里,最人满为患的地方往往是卖箱子的地方。时寒冰说,在新秀丽的柜台前,几乎每个外国服务员都会说几句简单的中文,在国内售价为1500元左右的箱子通常标价70多美元。 “我前面的一个大哥一口气买了12个箱子。”回忆至此,时寒冰忍不住笑了。 不止于此,因为商场里的化妆品价格“过于便宜”,仅相当于国内同类产品的30%~40%左右,时寒冰还一度被夫人怀疑“是不是买了假货”。 更为夸张的情景出现在LV这样的奢侈品店,时寒冰记得朋友给他讲了一个亲眼所见的笑话,因为LV箱包这样的奢侈品在美国可以便宜3成左右,往往遭遇到中国顾客的疯抢,一名中国客人曾指着店里的三款LV包说:“这个,这个和这个,我不要,其他的都包起来。” 通过这次为期半个月的走访,时寒冰的调查结果是:除非涉及到人工服务,比如理发,或涉及知识产权,比如图书音像外,美国商品的价格普遍低于国内,即便“MADE IN CHINA”的商品,常常也比国内便宜50%以上。 即使去买每平方米两万元的商品房,这个30岁的副教授也要奋斗到60岁才能拥有一套100平方米的房产 回国后,时寒冰接连更新了十几篇博文,专门记录美国物价。 事实上,在这段对价格格外敏感的年月,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关注这一现象。 在美国生活的中国记者高娓娓在年初出版的新书中特意记录下这样一组数字:在华人超市,海蟹一打12只任你挑,价格从5.99美元到12.99美元,根据季节质量而变。猪肉、猪排骨0.99美元一磅(0.4536 公斤)。泰国米50磅装的,18美元左右一袋。大白菜,每磅0.50美元。西红柿1美元1磅。葡萄0.99元1磅。6瓶百威啤酒7美元。5个橙子1美元。 高娓娓告诉记者,在美国,即使算上房租,一个人的正常工资(月薪两千美金)足够养活一家3口人。 有趣的是,在对此现象困惑不已的群体当中,还不乏经济学家。 同样是在去年,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聂辉华赴美国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后。 相比于其他留学者,这个从江西农村考入中国人民大学的年轻教师把更多目光投到了房价的对比上。据他观察,在美国的二线城市,20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价格40万美元左右,这200平方米指的是使用面积,不包括附赠的前后院。 “换句话说,美国人所说的房子放在中国其实就是别墅。”聂辉华略显遗憾地说,“而且一个中产阶级奋斗七八年就能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 事实的确如此,据国际不动产代理商戈登·罗克(Gordon Rock)最新研究显示:美国人买房不需要太长时间,迈阿密需要4年,纽约需要5.7年,洛杉矶需要5.9年。 而在北京,面对校园周边每平方米超过4万元的房价,聂辉华按照现在的工资计算了一下,即使去买每平方米两万元的商品房,这个30岁的副教授也要奋斗到60岁才能拥有一套100平方米的房产。 “很多中国学生读完博士不想回来不是因为不爱国,”聂辉华说,“他们是怕30岁读成回来后买不起房和车,失去尊严。” 聂辉华还记得,在哈佛读书的时候,花70多美元为自己买了一件哥伦比亚牌冲锋衣,在国内,这件衣服要卖1500元。有感于此,他随手写了一篇博文《为什么中国制造在美国更便宜》。 结果,一段时间后,有学生提醒他,“聂老师,你写中美物价的文章在天涯论坛上被点击了30多万次,排在第一名。” 商品在出厂之前没有区别,真正的区别在于出厂之后 聂辉华发现,在繁复的物价比较当中,两组统计数据在有意无意中被忽略了。 一组数据是,自1990年到2000年,美国几乎实现“零通胀”,自2000年至2010年,其CPI(消费者物价指数,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一直在2%上下浮动,换言之,在经济高速发展、个人收入逐年提高的同时,“低通胀”也始终相伴左右,其物价之稳定从一个细节就可见一斑:自美元诞生百余年来,美分作为最基本的货币单位,始终在市场上流通。 另一组数据是,近30年来,中国经历了1988年、1994年、2007年和2010年至今的4轮通胀,通胀高峰CPI的涨幅分别为18%、21.9%、8.7%和当前的6.5%,这意味着货币的购买力在不断下降。 那么,当今中国物价是否已经比美国还贵? 在这一问题上,几位接受采访的专家给出的结论是:相对于购买力和人均收入水平而言,中国物价明显高于美国,在绝对价格上,也在局部商品上出现了中贵美贱的情况。 究其原因,一个被广泛提出的观点是:在过去两年多时间里,政府主导的大规模投资导致商业银行贷款急速膨胀,致使国内广义货币供应量已经超过美国20%多,从而导致同样的商品在中国所对应的货币量远远大于在美国所对应的货币量。同时,在常年实行出口拉动经济的增长战略下,中美贸易顺差不断拉大,在现行的货币发行制度下, 外汇 储备的增加必须要以基础货币增发来对冲,从而再次增加了货币流通量,推动物价上涨。 但在这样立足于宏观经济角度分析的声音中,一些疑问也随之产生。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3天前刚刚从欧洲、美国参与交流活动归来。她告诉记者,在美国,不仅中国制造的产品远比国内售价便宜,即使是美国制造,也出现了相同的情况,比如她曾在美国加州一个机场商店购买的美制风衣,价格不到北京赛特商场里同款风衣的五分之二。 左小蕾连续提出两个问题。 同样的成本,同样的产品,如果产自中国国内,即使算上“出口退税”的部分,也不该出现高于国外市场两倍的情况。 反之亦然,如果产品来自国外,在WTO框架下,即使是制裁性关税,也绝对不可能出现超过一倍的价差。 “这完全不符合基本的国际贸易规律,价格差有点过分了。”左小蕾说。 长期观察中美物价关系的时寒冰对此现象的解读是,“商品在出厂之前没有区别,真正的区别在于出厂之后”。 他认为,国内商品价格被推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藏在商品里由消费者买单的额外交易成本。 在他看来,最大的交易成本就是税负。 据中国社科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高培勇 所作的统计,自1994年实行分税制改革以来,中国政府的财政收入增速几乎每年都是GDP增速的两倍。而在中国现行的税制格局下,70%以上的税收来自于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等流转环节。剩下不足30%的税收来自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等收入环节。 这就意味着,无论是哪国制造,只要流入中国就将背负上这些处于流转环节的间接税。 一个引人注目的数据是:依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政府财政统计年鉴(2007)》公布的2006年数据计算,倘若国家征税的总量均为1000元,“排除其他方面要素的影响不论,那么,作为价格构成要素之一、直接嵌入各种商品售价之中的税收数额分别为:中国700元,美国168元,日本186元,欧盟15国300元。” 其中,中国商品中所含的税比任何一个发达国家都高:是美国的4.17倍,是日本的3.76倍,是欧盟15国的2.33倍。 而且,相比于美国的商品价格往往会标明价外税,中国的商品实行价内税的方式,换言之,消费者只能看得到最终价格,却看不到价格中有多少隐身却逃不掉的间接税。 “这样消费者心里也许会好过一点,但是糊涂啊。”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韦森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比如,在目前中国商场里出售的100元女性化妆品中,会有14.53元的增值税,25.64元的消费税以及4.02元的城建税。单这三项,就占整个女性化妆品零售价格的44.19%,如果再加上生产和运输环节的间接税收,保守地说,政府税收对女性化妆品的最终价格至少“贡献”了50%以上。 又比如,一块在内地售价为2700元的瑞士进口手表,将包含17%的增值税392元,30%的消费税623元,11%的关税267元。显然,政府税收对国外制造最终价格的贡献也将近6成。 “或许政府还没有意识到,自己也成了物价上涨的推手之一。”韦森说,“你顺着这个逻辑推演,就知道这种价格的高企是如何转嫁给消费者的了。” 在他看来,一个中国制造的产品,尽管不需要承担远渡重洋的交通成本,却要在国内一路承担重重收费甚至罚款。一个统计数字显示,1千克货物从上海运到纽约只需1.5元,而从上海运到贵州却需要6~8元。 旅程还没有结束。商品进入超市、商场后还要面临上架费、月返费、广告费、促销费、年节费以及无孔不入的暗箱操作费用。 “总之见者有份,然后转嫁给消费者。”时寒冰告诉记者,“但有钱人对价格不敏感,真正利益受损的还是广大低收入群体。” 在韦森看来,物价背后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国家经济发展路径的选择,“一种路径是选择政府主导投资拉动为主的发展策略,税负的增加无可避免,另一种路径则是通过减税的方式藏富于民,同时走上降低物价刺激内需的发展道路”。 “买自己的东西能买得便宜点,这个要求高吗?”韦森反问道。 24岁的孙笛并不了解这些国家战略上的分歧,她只是觉得“不敢再在国内买好东西了”。离回美国还有一个多月,闺蜜们便忙不跌地给她拟好了长长的代购单,其中,最抢手的东西是被很多中国人视为奢侈品的Coach包,在美国,它的价位在200~300美元左右。 如今,已经有7个闺蜜预订了这款包。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12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世界医学难题 ---- 连体人难分离,分离难!
热度 2 xupeiyang 2011-6-27 09:55
难分离,分离难!世界医学难题 ---- 连体人 美国连体姐妹准备接受分离手术 http://video.sina.com.cn/tech/d/bn/2007-10-08/14551485.shtml
个人分类: 科学研究|7304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快乐的源泉:家人、朋友和宽恕的心
热度 2 lifei 2011-4-12 20:45
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 最快乐的人身边总是不乏家人和朋友, 他们不关心自己是否能跟得上富有的邻居的脚步, 而且最重要的是,他们有一颗宽恕的心。 物质主义是快乐的毒品 自从科学家展开对快乐的研究后,如何使人们高兴的谜底已经渐渐解开。20世纪90年代中期,科学杂志公布了100项关于悲伤的研究,希望能够帮助那些研究快乐的人。 新书《真正的快乐》的作者、宾夕法尼亚州大学的心理学家马丁·塞理曼说,现在正在萌芽的“积极心理学”运动正在迅速缩短悲伤和快乐研究之间的距离。“积极 心理学”运动强调的是人们的勇气和才能,而不是弱点。塞理曼和其他专家在这方面的研究,目前还属于初级阶段,但他们已经开始明白为什么有的人经常都很高 兴,而有的人却不是:快乐的人很少感到孤单。他们追求个人成长和与别人建立亲密关系;他们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自己,从来不管别人做什么或拥有什么。 伊利诺斯州大学的心理学家爱德·迪恩纳说: “对于快乐来说,物质主义是一种毒品。” 即使是那些富有的物质主义者也不及那些不关心挣了多少、花了多少的人高 兴。爱德说,因为12月的节日是以家人、朋友为中心的,而那些不快乐的人在生活中,时不时地冷落了这些东西,在这个时候他们就会倍感孤单。爱德还认为,如果经常与炫富的邻居做比较,这将会是不高兴的开始。 米歇根州大学的心理学家克里斯托弗·皮特森认为,宽恕与快乐紧紧相连,“宽恕是所有美德之中的王后,也是最难拥有的。” 健康不是快乐的重要因素 科学家说,一个人追求快乐的水平有一半是遗传的。有些人总是往好的一面看,即使他们在12月时失业了。但是有些人总是朝坏的方面看,一整年都生活在黑暗之中,他们也说不出到底是为什么。 塞理曼说对于高兴,每个人都有自己一个“固定点”,就像人们定义的标准体重那样。人们可以放大或缩小幸福的感觉,但是他们不能过度偏离自己那个“固定点”。 此前,许多人都认为身体健康是高兴的重要因素,但其实不然。只有在病情相当严重时,健康才会影响到人们的心情。客观的身体健康衡量标准与生活满足无关,只有主观的感觉才有关。事实上,许多身体健康的人都不会太过在意自己的身体。 人类不善于预测快乐 研究表明,人们并不十分善于预测什么将会使自己快乐。即使是快乐方面的专家塞理曼,也是如此。塞理曼说自己已经有两个孩子,不想再要了。但是他的妻子却想 再要两个孩子,最后还是塞理曼妥协了。后来,塞理曼却非常迷恋生下来的孩子,他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快乐秘诀 学会顺其自然 好的感觉并不像人们想的那样只存在于头脑中,也表现在行为上。通常当人们在参加一些非常有趣的活动,达到忘我的程度时,生活满足就会出现,因为这时他们已经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一切忧愁。心理学家彻斯·森特·米·伊把这一现象称为“顺其自然”。 彻斯认为,在生命的流程中,人们也许正在处理棘手的事件,也许正在做脑部手术、玩乐器或者是在和孩子一起解决难题。而其中的影响都是一样的:生命中许多活动的流程就是生命中的满足。你不必加快脚步到达终点,顺其自然就可以。 善于利用“信念力量” 塞理曼说,每个人都有“信念力量”,而懂得追求快乐的人就会利用它。“信念力量”会使你做出令别人感到奇怪的选择,但是你将会最终得到满足。 保持感激的心情 心理学家认为,感激的心情与生活满足也有很大关系。新的研究显示,把自己感激的事物说出来和写出来能够扩大一个成年人的快乐。其他研究学者指出学会品尝即使是很小的快乐也有同样的效果。 不要太在乎物质 同时,有证明显示无私的行为能够增加送礼者的快乐。崇尚简单生活、反对商业主义的新美国梦想中心的主席伊丽莎白·泰勒对此丝毫不感到奇怪,“即使是在假日时,也要牢记无私,我们的格言是‘多点娱乐,少点物质’,要为别人服务。”
4456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历史上的核泄漏事件
qujiangwen 2011-3-13 20:29
[转载]历史上的核泄漏事件
1979年3月28日,三哩岛(Three Mile Island) 三哩岛核电厂2号机组部分反应堆堆芯融化导致了美国核电经营历史上最严重的核泄漏事故,尽管它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事件经过: 三哩岛核泄漏事故,通常简称“三哩岛事件”,是1979年3月28日发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萨斯奎哈河三哩岛核电站的一次严重放射性物质泄漏事故。 当天凌晨4时半,三哩岛核电站95万千瓦压水堆电站二号反应堆主给水泵停转,辅助给水泵按照预设的程序启动,但是由于辅助回路中一道阀门在此前的例 行检修中没有按规定打开,导致辅助回路没有正常启动,二回路冷却水没有按照程序进入蒸汽发生器,热量在堆心聚集,堆心压力上升。堆心压力的上升导致减压阀 开启,冷却水流出,由于发生机械故障,在堆心压力回复正常值后堆心冷却水继续注入减压水槽,造成减压水槽水满外溢。一回路冷却水大量排出造成堆心温度上 升,待运行人员发现问题所在的时候,堆心燃料的47%已经融毁并发生泄漏,系统发出了放射性物质泄漏的警报,但由于当时警报蜂起,核泄漏的警报并未引起运 行人员的注意,甚至现时无人能够回忆起这个警报。直到当天晚上8点,二号堆一二回路均恢复正常运转,但运行人员始终没有察觉堆心的损坏和放射性物质的泄漏。 此后,宾州州长出于安全考虑于3月30日疏散了核电站5英里范围内的学龄前儿童和孕妇,并下令对事故堆芯进行检查。检查中才发现堆芯严重损坏,约20吨二氧化铀堆积在压力槽底部,大量放射性物质堆积在反应堆安全壳内,少部分放射性物质泄漏到周围环境中。 三哩岛核泄漏事故是核能史上第一起反应堆堆芯融化事故,自发生至今一直是反核人士反对核能应用的有力证据。三哩岛核泄漏事故虽然严重,但未造成严重 后果,究其原因在于安全壳发挥了重要作用,凸现了其作为核电站最后一道安全防线的重要作用。在整个事件中,运行人员的错误操作和机械故障是重要的原因,提 示人们,核电站运行人员的培训、面对紧急事件的处理能力、控制系统的友好性等细节对核电站的安全运行有着重要影响。 此事件最大的影响是增加核电厂的安全性及成本,因此在能源价格低廉且温室效应尚未影响人类的时代,够安全的核电厂在经济上还是不能与排气够干净的燃煤发电厂竞争。 帕洛玛雷核事故 Palomares Incident, January 17, 1966 事件经过: 两机相撞,四颗氢弹“折箭” 1966 年1月15日上午10时22分,两架美国战略空军司令部的飞机———一架B—52轰炸机和一架KC—135空中加油机,在西班牙沿海的比利亚里科斯村和帕 洛玛雷斯村的上空进行空中加油训练,在两机联接时,突然在31000英尺的高空相撞。轰炸机发生爆炸解体,变成了一团巨大的、烈焰奔腾的火球,加油机摇摇 摆摆地向前飞行一会儿,也开始解体,200多吨燃烧着的飞机残片,零乱地散布在空中,落向地面上惊慌失措的目击者们。其中,有4枚威力巨大的氢弹! 五颜六色的降落伞在空中绽开,有些伞下面系着人,另一些却吊着些古怪的东西。村民们全力以赴地抢救空降着陆后的美国飞行员。而在帕洛玛雷斯村东,距 村民爱德华多•纳瓦罗•波帝略的房子大约75码的地方,一件沉重的东西撞在番茄梯田的石头护墙上。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爆炸,爱德华多房子的所有窗玻璃都震 碎了,那段护墙的一部分和成百上千的西红柿也被破坏。他和另外几个人向梯田跑去,看见一个东西正在燃烧,就用脚踹它,往上面撒土,最后火熄灭了。爱德华多 当然不知道,他和朋友们用脚踹的东西竟是一颗氢弹! 在距比利亚里科斯5.5公里的海面上,正在进行拖网作业的小渔船多丽号也救起了几个降落在海面的飞行员。渔民奥尔兹驾驶的西莫号渔船也在多丽号后面 两英里的地方作业,他看到附近有一顶降落伞正在飞快下降,便迅速赶去,准备营救。但当他赶到时,却看到伞下面挂的东西似乎不是一个人,而是某种闪着银光的 硬质圆柱体。奥尔兹看着它溅落水面,进行了粗略的估算之后,他暗暗记下了溅点的方位。 出事消息很快传到设在马德里以东几英里的托雷洪空军16航空队司令威尔逊空军少将那里。威尔逊立即通过热线电话向设在内布拉斯加州的奥弗特空军基地的战略空军司令部的首脑爱森哈特报告了情况:“在西班牙的东南折断了箭!” 暗语“折箭”的意思是指发生了“核事故”。在核武器出现后的几十年里,在此之前,美国发生了11次“折箭”事故。但在国外,这还是第一次。 爱森哈特指示威尔逊,无论如何也要尽快收回B—52轰炸机上所载的4颗氢弹!威尔逊奉命立即向灾难控制部队下达了紧急行动命令。这支由军官和一些受过特殊训练的操作、维修、通信、易爆军械处理等方面的专家和医护人员组成的精干部队,迅速赶到了出事地点。 陆上和空中的搜索在紧张而艰难地进行着。一名国民警备队队员报告说,他在海边附近,距离一条干河床约500码的地方,发现了一个他认为是氢弹的东西。灾难控制部队的军械专家立即赶赴现场,证实了那确是一颗氢弹,而且还是完好无损的。 几个小时以后,一架直升机在一个公墓后面的一片田地里找到了第二颗氢弹,接着搜索人员又找到了第三颗,也就是帕洛玛雷斯村东面种着西红柿的梯田上撞坏的那颗。但是,这两枚氢弹的高爆物在弹体撞击地面时已经爆炸,弹体像破碎的南瓜一样裂开了,核弹芯崩出了弹体。 所幸的是,原子裂变反应并没有发生,因而也不会释放出核能和核爆炸所产生的致命物质。尽管如此,清除污染的工作还是在紧张进行。专家们穿着工作服, 戴上面罩,在每个弹坑的周围画了圈,并进行放射性测验。在这一地区,所有认为需要进行清理的地方都进行了彻底的清洗和粉刷,即使带有极弱放射性的一小撮 土,也都将运往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爱肯附近的核废物处理场。为防止大风把放射性尘埃带到远处,16辆洒水车每天喷洒125000加仑清水。地里的庄稼要回 收,物主将得到赔偿。 还有第四颗氢弹没有找到 搜索人员从西到东,从北到南连续进行了第二次搜索,仍然没有找到! 搜索在继续进行。更多的人和更多的装备投入了这项工作,各种各样的计算机投入了运转。人们根据已经找到的三颗氢弹的位置,推算出了它们在空中的飞行弹道和 空气动力轨迹。从这一点出发,进一步推测出那颗尚未找到的氢弹的假定弹道和空气动力轨迹。随着根据这一推算进行搜索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相信,奥尔兹确实 曾看到那颗氢弹落入海中。 在深海找寻这颗氢弹的工作十分艰难。当时尚不具备从2000多英尺深的水下回收核弹的技术条件。海军出动了4艘扫雷舰投入了搜索工作,用声纳和水下扫雷器探视海底异物。 据统计,美军约动员了近3000多人竭尽全力干了将近3个月,花费了近2000万英镑,使用了18艘舰船和各种最精密、最古怪的装备,最终才于4月 7日8时45分,也就是事故发生后的第79天22小时23分钟之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技术上的成功,第四颗氢弹被拉上船,回到了美国人的手中。 据统计,仅美国战略空军,由于飞行事故而从空中坠落的核弹就有数十枚之多,幸运的是,所有这些核事故都没有导致核爆炸,不然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 Tips: “断箭”、“弯矛”、“空箭袋”…… 美国军方依据危险程度和影响范围的不同,将核事故分为不同的等级。“核闪电”是最严重的核事故,指的是有可能引发战争的核武器爆炸或未经授权的核武器发 射。不过自人类拥有核武器以来,这类事故从未发生。我们熟知的“断箭”是第二等级的核事故,指不会产生引发核战争危险的、与核武器或核部件相关的事故。与 之同一等级的事故代号还有“空箭袋”和“流浪的梭镖”,代表的是一件核武器或一个核部件丢失或被偷走。其中“流浪的梭镖”暗指核武器落入非政府组织的控 制。该词为美国惊险小说作家汤姆•克兰希所创,其实就是官方的“空箭袋”。 切尔诺贝利核电厂泄露事故 Chernobyl, April 26, 1986 事件经过: 1986年4月26日凌晨1时23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发生爆炸。8吨多强辐射物质混合着炙热的石墨残片和核燃料碎片喷涌而出。据估算,核泄漏事故后产生的放射污染相当于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产生的放射污染的100倍。 英国《泰晤士报》援引当时消防队员的话说,十多分钟后,他们接到警报,并立刻赶往现场,却没有穿上任何防辐射的制服。作为第一批抵达现场的消防队员 维克托•比尔昆回忆说,赶到核反应堆附近时,他们看到的只有火光。“反应堆的顶部已经被炸翻,里面的沥青、混凝土以及石墨都被炸了出来,”比尔昆说,“石 墨落到哪个地方,它就把那里烧成火海。” 比尔昆说,由于在场人员的全力扑救,事态才没有波及附近的其他3组核反应堆。不过,他们却付出惨重代价。比尔昆说,到达现场后不久,他就感到伽马射 线带来的强烈反应:每30秒一次的间歇性呕吐、眩晕无力直至不能站立。仅在事发当年,就有至少6名消防队员死于急性放射性疾病。 数十万当地居民被紧急疏散,人们以为很快就可以回到这世世代代居住的故乡,岂料,这一走就是20年,甚至是永远。 黑色创伤死亡人数可能达9.3万 核泄漏过程持续了10天,核反应堆泄漏出的大量锶、铯、钚等放射性物质散到乌克兰、白俄罗斯、俄罗斯以及其他欧洲国家。事故发生20天后,核反应堆中心的温度仍然高达摄氏270度。 6个月后,28人因为受到核辐射死去。20年来,死亡的人数和其他受害者人数,一直没有统一说法。联合国去年9月发表的报告说,截至2005年,“直接”因核辐射死亡的人数将近50人。报告还预计,大约还有9000人“可能”死于与放射有关的疾病。但这一数据遭到多个组织的强烈质疑。“绿色和平”组织本月18日说,20年前的苏联切尔诺 贝利核电站事故造成致癌死亡人数10倍于联合国作出的官方估计,全球共有20亿人口受切尔诺贝利事故影响,27万人因此患上癌症,其中致死9.3万人。 美联社则援引有关专家的话说,在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大约有4000到5000名孩子在事故发生后被检查出甲状腺癌。而事故发生前,患这种癌症的孩子 相当罕见。至于因核泄漏事故致伤致残的受害者,数字更是无法统计。“没有人知道还有多少人将因为切尔诺贝利事故的影响而死去,”“绿色和平”组织原子能专家说。 黑色现场“死亡之城”30公里宽 自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后,离核电站30公里以内的地区被辟为隔离区,很多人称这一区域为“死亡区”。20年了,这里仍被严格限制进入,欲进入隔离区的人必须具备合法手续和有效证件。所有从隔离区出来的人,还必须在专门仪器上接受检查。 往前看去,路的两旁树木疯长得很高很茂盛。穿过白桦树、白杨树和松树构成的树林,可以看到一栋栋单门独户的楼房,所有的窗户都没有玻璃、墙上密布郁郁葱葱的爬山虎。一路下去,这个曾被人类占据的地方,又变成了野生自然的天地。 进入隔离区,死气沉沉的感觉越发强烈。竖着大烟囱的核反应堆像停泊在船坞的笨重汽船,毫无生机;市政大院游泳池上时钟的指针已冻结了20年,这里的 时间在1986年4月26日凌晨1:23凝固了;废墟上时不时能看到生锈的铁牌,上面“为了下一代保护环境”的字样还清晰可见。讽刺的是,如今的隔离区根 本看不到未来和希望。 到了夜晚,所有的房屋都黑漆漆的,夜风吹过无窗无门空洞洞的房屋,发出呜呜的哀号,街道上多年没有出现过人影,只是偶尔会有野狼或者野狗嗖地穿过。这里早已成为一座“死亡之城”,只有每晚仍会忠实站岗的街灯带来一点温暖,昏黄的灯光静谧的街道,诉说着幽幽的故事。 黑色记忆丈夫被特制铅棺安葬 三更半夜,一阵电话铃声把睡梦中的柳德米拉•沙什诺克吵醒。电话那头的人要柳德米拉立刻赶去急症室,她的丈夫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中受伤。接到紧急电话 后,柳德米拉起初并不十分惊慌,她想应该不会太严重。她的丈夫弗拉基米尔•沙什诺克已跟她说过好多次,他的技术工作并不危险。 当柳德米拉终于赶到医院,她被眼前看到的景象吓住了。“那完全不是我的丈夫,是个肿胀的脓包,”柳德米拉说,她看见弗拉基米尔被连接到一个呼吸机器上。身为护士的柳德米拉心里很清楚,丈夫的病已没有希望了。柳德米拉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说:“我对他说,‘都结束了’。” 核泄漏事故发生5小时后,弗拉基米尔死亡。两天后,弗拉基米尔被埋在切尔诺贝利附近的一处公墓。一年之后,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中最先遇难的核电站工作人员和消防员被转移在莫斯科一处公墓内,安葬他们用的是特制的铅棺材。 直至今日,她还是不能完全从失去丈夫的阴影中走出。柳德米拉总是回想起当初住在普里皮亚季的时候,普里皮亚季是专为核电站工作人员建起的一个小集镇。她记得当时总是能看到一句题词:“让原子成为工人,而不是军人。” “我从来没想到,原子会杀死我的丈夫,”柳德米拉这样说。 黑色未来完全消除影响需800年 切尔诺贝利最后一个反应堆已于2000年12月15日正式关闭。据专家估计,完全消除这场浩劫的影响最少需要800年! 乌克兰共有250万人因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而身患各种疾病,迄今已在核泄漏事故的善后事务上花费了150亿美元,预计到2015年,还将耗资1700亿美 元。核事故所泄漏的放射性粉尘有70%飘落在白俄罗斯境内,200万白俄罗斯人不得不生活在核污染区,直接经济损失在2350亿美元以上。 前苏联政府用于清理核污染等方面的预算开支高达230亿卢布,至今,超过150万俄罗斯人还住在受污染的土地上,其中有人还在吃受反射性污染的食物。 据不完全统计,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受害者总计达900万人。消除切尔诺贝利后患成了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政府的巨大财政负担。 图 勒核泄漏事故 Thule Accident, Janury 21, 1968 一架美国B-52轰炸机机舱起火,机组人员被迫选择放弃轰炸机。轰炸机坠毁在格陵兰图勒空军基地附近的海冰上,,造成飞机装载的核弹破裂,导致大范围的放射性污染。 事件经过: 英国广播公司(BBC)一项最新调查发现,美军40年前遗失在格陵兰岛的一枚核弹迄今仍在附近海域。BBC得到一盘美国政府解密录像,解开核弹丢失始末之谜。 美国空军1968年1月21日执行一次飞行任务时丢失这枚核弹。飞行员约翰•豪格和乔•达马里奥40年后接受BBC采访时说,他们当天驾驶一架B—52型 轰炸机从图勒空军基地出发,机上载有4枚核弹。轰炸机起飞后不久坠毁于图勒空军基地数公里以外的冰层上。图勒空军基地位于格陵兰岛北部,建于20世纪50 年代初。基地雷达系统可侦测到飞越北极的导弹,对美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美国国防部当时认为,苏联若对美国实施核打击,必先袭击图勒空军基地。因此,美军自1960年起部署携带核弹的B—52型轰炸机在基地上空待命,一旦基地遭毁,立即直飞莫斯科发动攻击。但丹麦当时对美军携核武器穿越丹麦领空一事并不知情。 事发后,军方人员、丹麦工人和当地居民立即前往现场救援。经过长达数月的大范围搜索,最终找到数千块核弹碎片,并收集多达5亿加仑(23亿升)冰, 其中一部分含放射性碎片。美国国防部坚称,所有4枚核弹都已被“摧毁”。从技术角度看,这一结论的确正确,因为核弹都已不完整。但BBC援引《信息自由 法》得到的一份美国政府解密文件显示,调查人员在事故发生后数周内把找寻到的碎片拼在一起,发现只有3枚核弹。丢失核弹编号为78252。 1968年4月,美军派遣一艘潜艇前往事发地附近搜寻丢失的核弹,却有意对丹麦政府隐瞒实情。美国政府当年7月一份文件写道:“这次行动包括搜寻丢失武器一事属机密级别,严禁泄露他国。” 由于技术限制,加之冬季临近导致冰面冻结,搜寻行动困难重重。美国政府一份文件阐述了遗失核弹可能引起的威胁和恐慌。文件中写道,除含有铀和钚外,核弹部分结构也高度敏感。因为根据内部设计、形状和含铀量可以得到核弹头设计的机密。 最终,美军放弃搜寻行动。解密文件中的图表和注释显示,根本无法搜寻坠机事故后碎片分布的整个区域。美国洛斯阿拉莫斯核实验室前核武器设计专家威廉 姆•钱伯斯向BBC记者解释了作出放弃核弹决定的原因。他说:“没能找到全部核弹,可称之为失败,我们感到失望。但如果连我们都不行,其他人就更难找到这 些机密部件。”钱伯斯认为,没有人能秘密得到这些部件。此外,放射性物质将在巨大水体中溶解,不会造成任何伤害。美国国防部拒绝就此事发表评论。 英国温德斯格尔火灾 Windscale Fire, October 10, 1957 事件经过: 英国的坎布里亚郡的温德斯格尔工厂一直在为英国的原子弹提供燃料,但1957年10月10日,它却差点被烧毁了。 温德斯格尔的钚生产设施,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反应堆,是为英国核武器计划服务的,其反应堆的设计十分原始。温德斯格尔有个石墨减速剂,但它的早期设计者没有考虑到石墨内潜在的能量可能带来的危险,也没有考虑到人工操作会产生失误。 1957年10月10日,温德斯格尔工厂由于反应堆心过热,导致燃料起火。同时,由于检测温度的仪器发生堵塞,不能在反应堆心周围移动以检测温度,使事故不断升级。燃料着火,石墨着火,最后反应堆心起火。就这样,整个系统完全失去了控制。 那天值班的操作人员错在没带操作手册,也没有检查出他监控的流程是否正常。另外,人为的错误还有,监测仪器上的读数不是反应堆最热部分的温度,因为他们没把仪器放在冷却流程中会变热的部分。 工厂的管理者们面临着两大难题:一是政治方面的,他们不敢披露火灾的严重程度;一是现实方面的,他们用空气来冷却反应堆,结果非但没能减弱火势,反而使情 况变得更糟了。最后他们断定,惟一能够扑灭大火的办法就是用水。于是他们把所有的现场人员都送回家,并在10月11日星期五的早晨8点,打开了水龙头。幸 运的是,反应堆没有爆炸。火势逐渐减弱,最后终于熄灭了。更为幸运的是,辐射是从120米高的烟囱向周围散发的,烟囱很高,因而降低了人们从地面呼吸到的 浓度。而且,由于温德斯格尔事故发出的烟雾被风吹向了整个英国,从南到北哪儿都有,这就使英国大多数人受到的辐射都不怎么严重。 事故发生后,工厂方圆200多英里以内的人们都不敢喝牛奶。这是因为人们害怕辐射进入食物链。草场上的奶牛吃了含有放射性碘的草,牛奶中就有了碘131, 它会在那些喝牛奶者的甲状腺中沉积。这样人体就有可能受到它的辐射。不过好在碘的半衰期只有13天,所以只要在3个月内不喝牛奶,就足以让危险过去了。 在温德斯格尔事故中,主要的受害者是养牛厂的工人及其管理者。 巴西戈亚尼亚铯-137事件 Goiania Accident, September 13, 1987 在巴西的大城市戈亚尼亚,发生过一起放射性事故,可评判使用放射源的恐怖行动可能发生的后果。一家私人放射治疗研究所乔迁,将铯-137远距治疗装 置留在原地,未通知主管部门。两个清洁工进入该建筑,将源组件从机器的辐射头上拆下来带回家拆卸,造成源盒破裂,产生污染:14人受到过度照射,4人4周 内死亡。约112000人接受监测,249人发现受到污染。数百间房屋受到监测,85间发现被污染。整个去污活动产生5000m3放射性废物,社会影响之 大,以致在戈亚尼亚的一个建有废物处置库的边远乡村,把象征放射性的三叶符号做成村旗。 俄罗斯联邦托木斯克事故 Tomsk-7 Explosion, April 6. 1993 1993年4月,托木斯克市附近的西伯利亚化学企业公司的后处理设施对反应堆乏燃料进行后处理时发生事故。虽然这个事故与辐射源的安全无关,但被确 定为任意篡改安全规则的典型事例。事故使后处理设备和建筑物损坏,导致放射性核素(包括钚-239)释出。该设施的一部分场地和综合体以北周围乡村的很大 区域,包括格鲁吉夫卡村和连接萨木斯和托木斯克的部分干道受到放射性核素污染。虽然污染程度较低,但建筑物和道路去污很费力。 俄罗斯核潜艇事故 K-431 Chazhma Bay, August 10. 1985 1985年8月,苏联”K-431″号巡航导弹核潜艇在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港加油时,在船坞内排除故障时误操作引起反应堆爆炸,造成10余人死亡, 49人被发现有辐射损伤,环境受到污染,艇体严重损坏。 日本东海村核事故 Tokaimura Nuclear Accident, September 30, 1999 事件经过: 日本东海村铀转换厂核临界事故 1999年9月30日,日本东海村JCO公司的一座铀转换厂发生了核临界事故。事故发生后,日本政府立即启动了全国应急响应系统,并成立了应急领导小组和 专家评价组。该事故引起国际有关组织的关注,国际原子能机构立即派遣了几位专家到事故现场进行了调查,事故主要原因是人为错误以及严重违背核安全原则。根 据事故后果,将这次事故定级为4级,即事故后果仅限于厂区内。 一、临界事故过程简介 发生事故的工厂是日本JCO公司所属的第三铀转化厂,9月30日上午10点35分,该厂工人违反安全操作程序,把富集度18.8%的铀溶液(相当于含16 公斤铀)直接倒入沉淀槽中(沉淀槽容纳这一富集度铀的最大操作量限定为2.4公斤,其临界质量为5.5公斤),由于倒入沉淀槽中的铀量超过其临界质量的 2.9倍,因而当即产生蓝白色的闪光,发生了自持链式反应。此时现场产生了γ和中子辐射,γ监测器开始报警。此次临界事故使现场93名工作人员受到不同程 度的γ外照射和中子照射。其中1人于12月21日死亡。 这次事故属于IAEA事故分级表中的第4级,没有造成工厂外的污染,没有产生显著的放射性释放。临界事故中有少量的放射性惰性气体和碘元素从厂房排风中排放出来。在采取措施使临界反应停止之后,工厂周围监测点的中子辐照及γ辐射剂量率均恢复到正常数值。 二、事故处置过程及采取的应急措施 在处置此次核临界事故中,日本有关应急机构采取了一系列应急措施,及时地控制事故的扩大,缓解并扼制了临界反应,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的后果和危害。 JCO工厂发生临界事故8分钟后地方应急部门收到JCO的报告, 3分钟后应急人员到达现场。事故发生44分钟后,日本科技厅接到事故报告,成立应急对策指挥部,紧急召集有关部门专家会议,研究事故情况、提出处理方案和 办法。事故发生2.5小时后,成立了以科技厅长官为首的政府对策指挥部。事故发生10小时后,日本政府成立了以首相为首的特别工作组处理这次临界事故。当 日晚23点,特别工作组决定排出沉淀槽冷却夹套中的冷却水,次日凌晨,完成排出冷却水的工作并通氩气将冷却水排完,还向沉淀槽充入硼酸溶液使其处于亚临界状态。 紧急监测厂界周围的环境,并采取居民撤离措施。事故发生后1小时,厂界周围γ剂量率为正常值的4倍,因此决定撤离厂区周围350米范围内的居民,共39家161人。根据剂量率情况,要求厂房周围10公里范围内的居民(30万人)隐居家中,不要出门,同时关闭了10公里以内的学校和医院,停止收割此范 围的农作物和蔬菜。 次日临界反应停止后,通过对周围环境的监测和评估(固定点测量与流动车测量),确认中子剂量率与γ剂量率已降到监测限值以下,政府特别工作组宣布解除撤离居民、隐蔽居民以及停止收割农作物及蔬菜的命令,宣布核设施周围环境不会妨碍人们的日常生活,一切恢复正常状态。 在处理事故过程中,日本政府及相关省厅部门也采取了相应的行动,均成立了应急特别工作组参与应急处理工作。警察厅负责指导居民撤离、实施和解除交通 控制;防卫厅派出自卫队官兵、防化车及去污车;科技厅成立特别工作组,组织专家提供技术建议,并提供屏蔽材料、防护材料、辐射测量仪器、仪表等;环境厅承 担工厂周围环境监测任务;国土厅在防灾局内成立信息与灾害措施办公室,为实施防灾计划行动提供帮助;文部省于事故当日关闭事故地点附近的中小学校,其所属 医务部门为来自受影响区域的94人进行医学检查,并支援医生及护士;厚生省为有关人员进行健康检查,并确保饮水和食物的安全;农林水产省掌握受影响地区的 农、林、渔的放射性污染的真实情况,并分析和确认其安全程度;通产省设立了核事故合作与信息中心,并提供监测车辆和设备材料,派出20名工作人员协助现场 做应急处理工作,组织由政府资助的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申请灾害救济款等。另外运输省、海上保安厅、气象厅、邮政省、劳动省、建设省、消防厅、外务省等部门 都为处理此次事故提供与本部门业务工作相关的各种支持和协助。 美国内华达州丝兰山脉核试验 Yucca Flat, December 18. 1970 据内华达试验场的官员们承认,在美国停止地面核试验转而进行地下核试验的20多年中,该试验场共进行了475次地下核爆炸,其中有62次发生了程度 不同的事故。根据美国能源部的事故分类,53次属于辐射“泄漏或渗漏”,7次属于“严重辐射泄漏”。其中最严重的一次是1970年12月18日爆炸的代号 为“贝恩巴里”的1万吨级核弹。这颗核弹安置在深900英尺、直径 86英寸的竖井中,爆炸以后,相当于300万居里的放射性物质,在24小时内喷射到8000英尺高的大气层,其放射性尘埃一直飘到北达科他州。 http://hxtx.ciac.jl.cn/read.php?brow=188
个人分类: 兴趣爱好|3672 次阅读|0 个评论
气候科学:信任的侵蚀?
热度 6 techne 2011-1-23 21:36
原文经编修后发表于《世界科学》,此处发布的是原始译稿。 气候科学:信任的侵蚀?   许多气候研究学者担心对全球变暖的怀疑正在上升。杰夫.托勒夫森(Jeff Tollefson)研究了此事的起源以及科学家对此正在做什么。 杰夫.托勒夫森 王 键   去年十一月,一段吸引眼球的音乐视频出现于YouTube网站并吸引了数千名粉丝。名为“隐藏下滑”,这段视频表述了对气候研究学者米歇尔.曼恩(Michael Mann)的讽刺,他承认曾通过制造著名的过去千年“曲棍球杆”温度曲线的欺诈行为来让自己出名。伴随着一只演奏吉他的小猫,曼恩的卡通形象欢乐地演唱着,“拼凑资料老套路,滥造数字一天天”。   对于真实的曼恩,位于大学园区的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地球系统科学中心的主任而言,这个视频并不滑稽。一位律师已向为此事负责的团体致信,威胁将因诽谤和使用版权形象而起诉他们。该视频迅速被撤下并且一个新版本——不带有原版权图像——出现在YouTube上。   曼恩已经疲于同批评他的各种团体打交道。“实际上,这些团体一而再、再而三地厚着脸皮进行造谣、诽谤和中伤,但对此很难进行合法地抗争”,曼恩表示。“即使你打算赢下来,你将投入你职业接下来的几年光景,而且坦率地说,我们这些热爱从事科学的人不愿做这样的事。”   对于如何回应英国诺里奇东英吉利大学十一月邮件泄露事件后的攻击波,曼恩并不是唯一感到困惑的人。除了博客上随处可见的尖讽和刻薄,研究者还要忍受威胁性电话留言以及其他形式的折磨。并且对于政府面对全球变暖的确凿证却仍然只停留在动员阶段,他们已感到心灰意冷。所有这些已经在气候科学家中散播这样的忧虑:紧随气候变化政府间工作组(IPCC)最近报告的增强支持之后没几年,在公众观点方面,他们就要输掉战争了。   无论如何,民意测验数据表明形势不像许多研究者设想的那么坏。美国和英国进行的研究表明,对全球变暖的信任在最近几年有所下滑,但大多数人还是信任气候科学家。也有征兆表明对于采取行动应对全球变暖的公众支持度在最近几个月有所上升。 “除去最近的下滑,对气候科学家的支持仍然强劲”   尽管如此,科学家和科学学会已经认定他们应当反击这些无中生有的误导信息。他们使用了新的方式来让他们的信息更易理解,比如,让气候科学家更有人情味。“我们想看看是否可以预防对气候科学家的某些不信任”,布伦达.伊科乌泽尔(Brenda Ekwurzel),麻省剑桥的关注科学家联盟的气候科学教育团体的负责人表示,通过把他们介绍给媒体和公众,该团体正试图让单个的科学家变得更可亲。   但这些努力会发挥作用吗?而且它们都是必须的吗?更好的交流,从来不会有害,但一些社会科学家表示要解决气候专家所面临的问题,它将是很不够的。 批评的气氛   十一月的电子邮件丑闻开启了一连串新发现,这已经让气候研究学者防不胜防。仅仅一个多星期之后,IPCC又为它在喜马拉雅冰川未来预测中的瑕疵以及另一个关于荷兰比海平面低多少的声明中发现的错误而后院起火。这些问题已经导致了IPCC几个适当的、迫切的审查,其中一个是由荷兰国会委托的。其间,工作组调查了东英吉利的气候研究单位以及个体研究者以探明他们是否不适当地扣留了公众的数据资料。   最近的负面宣传已经加剧了最近几年对气候科学的公众信心的下滑。一月份由康涅狄格州纽黑文的耶鲁大学和弗吉尼亚州费尔法克斯的乔治.曼森大学进行的一次民意测验,发现在2008到2010年间,相信全球变暖的美国人数量从71%下降到了57%。在全球变暖信息方面相信科学家的数量从83%下降到74%。 “公众的疑虑不会通过简单的知识传输而消除”   在两个案例中,在共和党支持者中的下滑比民主党和中立方的下滑更集中,安瑟尼.雷兹罗维茨(Anthony Leiserowitz)表示,他作为气候变化方面的耶鲁计划的主任指导了这次民意测验。他表明这一趋势反映出美国政治的一种变化:当国会开始严肃地谈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步骤时,保守派并不喜欢这样做。对这些议题的讨论经常集中在多大程度的污染控制将会损害或有利于不同的经济部门。   “只要讨论一触及要人们起草法案和就谁赢谁输来做政治选择的层面,讨论就不可避免地政治化了。”,雷兹罗维茨说。同样的趋势促成了人们对最近丑闻的反应方式,他补充说。“社会中的某些群体比其他群体更容易先入为主地去考虑气候科学的最阴暗面。”   乔恩.克罗斯尼克(Jon Krosnick),加利福尼亚斯坦福大学以为研究对气候变化的公众理解的社会心理学家,最近几年也已看到全球变暖的公共信念中的轻度侵蚀,虽然他强调总体的支持依然很高。他认为2008年的凉爽天气有助于解释为什么人们改变了观点。“他们决定是否正在发生气候变化的方式,是通过把他们的指尖伸到窗外”,他说。“如果我们遇到了另一个高温年份,那些数字将会再次上升。”   在英国,同样,民意测验表明公众对气候研究的信心已经下滑了很长的时期。今年加的夫大学的一项调查发现78%的英国居民相信气候已经变化,相比之下2005年是91%。而且这一趋势在今年初得以延续。一项BBC的研究发现相信全球变暖主要由人类行为所引起的人数比例从11月的41%下降到2月的26%。 来源: BBC   但研究者却警告不要把下滑归因于最近的事件。在BBC民意测验中,几乎3/4的对争议已有耳闻的人表示他们对于气候变化的观点最后并没有改变。此外,那些表示改变立场的人,很可能变得更相信全球变暖,而不是相反。某些科学家表明最近的结果只是反映了不正常的寒冷冬天,而不是任何别的什么(参见“英国对气候变化的反应”)。   即使对于最近全球变暖信念的腐蚀,研究者指出气候科学和科学家的信心仍然强劲。在卡的夫民意测验中,超过3/4的回复者至少部分地把全球变暖归咎于人类行为。只有18%表示它主要归因于自然原因。   抛开更多的丑闻,许多研究者期待当前的争议只是公众观点中的一个短暂视点。有证据支持这一想法。第二次民意测验,在五月进行,耶鲁-乔治.曼森的团队发现对气候法案的支持已经全面增长。同意二氧化碳条例的从71%增加到77%,支持到2050年令美国减少排放90%的国际条约的从61%增加到65%(参见美国对二氧化碳法案的支持)。 来源: Yale/George Mason   对大多数著名科学家来说,对气候研究的广泛支持。在东英吉利的电子邮件发布后,研究者表示他们注意到威胁性的电子邮件和电话出现增长。在二月份,美国参议员詹姆斯.英霍夫(James Inhofe,共和党人,俄克拉荷马州))发布了一份报告,指责至少17位气候科学家可能有犯罪行为。两个星期之后,位于华盛顿特区的美国国家科学院的一份内部电子邮件对话被泄露给一家保守派媒体门户,这刺激了针对那些有关人士的麻烦信息的另一回合较量。保罗.埃尔利希(Paul Ehrlich),斯坦福大学的生物学家,收到了一份称他为致力于“破坏美国”的“共产主义者”的音频邮件。在四月份,肯尼斯.库希奈利(Kenneth Cuccinelli),弗吉尼亚州的总检察长,发起了一项从曼恩在位于夏洛茨维尔的弗吉尼亚大学时开始的通信的调查,试图弄清楚他是否曾触犯过任何法律或他准许的条件。   这些事件已经促使科学家重新思考他们强调批评和公众参与的方式。那有时被理解成一种带攻击性的个人回应。在四月份,例如,安德鲁.韦弗(Andrew Weaver),位于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的维多利亚大学的一位气候建模者,签署了一份针对国家邮报的诽谤诉讼,声称该报不实地表述他关于全球变暖的工作和事实。   一些科学家已开始推进更多的协调活动。科学协会决定不评论英霍夫的报告,但在5月18日,建于华盛顿特区美国高级科学主任联席协会,呼吁库希奈利收回他的传票,并表示这样的调查“可能会对非常广泛的研究领域产生长期持久的和令人沮丧的影响”。弗吉尼亚大学已选择在法庭上挑战库希奈利。 在开放中出场   科学家也试图采取有准备的方式,用来反驳关于他们有意不分享数据资料并屏蔽反对观点的控诉。拉夫.西塞罗恩(Ralph Cicerone),美国国家科学院院长,他表示气候科学的社区必须找到开放的方式。他计划同科学期刊的编辑讨论设置新标准,事关多大程度和多少种类的原始数据应成为可利用的,在气候研究成果发表时。除了让该领域更加透明,他表示,标准将会有助于科学家把对数据的合理要求从麻烦中分离出来。“在一个领域中我们不具有关于多少数据是足够的标准,我们就不得不创造出它们,而气候科学正是这样一个领域”,西塞罗恩说。   其它群体正在实验向公众介绍气候科学的新方法。关注科学家联盟已经开始在它的网站上简要介绍正努力在IPCC露面的单个研究者,对部分批评者来说该机构已经成为一个顺手的目标,因其作为非个人国际实体的地位。简介之一聚焦于朱莉娅.科尔,位于图森的亚利桑那大学的一位地质学家,她参加了最近一次IPCC的评估项目,并且负责研究从亚利桑那洞穴的石笋中提取出的古气候数据。   在气候中心,一家建于新泽西普林斯顿的非营利组织,科学家同记者和撰稿人一起工作,以伙伴的方式同媒体门户一起开发气候新闻故事。这个想法出自2008年,受到了像简.卢伯琴科(Jane Lubchenco)这样的高知名度科学家的支持,她曾作为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负责人,视察过很多国家的气候科学。气候中心已在大多数杂志和报纸以及广播电视上发表了作品;《时代》杂志的一个故事根据《自然》的一篇论文描述了海洋温度的上升。   在一个探明电视上的气象学家是否能通过让全球变暖成为本地现象来改变人们思考气候议题的方式的项目中,乔治.曼森大学的研究者已经同气候中心合作。在南科罗拉多哥伦比亚的电视网络WLTX中,开始于这个夏天,天气预报员吉姆.甘迪(Jim Gandy)将把全球变暖整合进他包括的范围。主题可能包括对到下个世纪不断增加的极端天气的特写,以及园丁们是如何适应气候变化的。乔治.曼森的团队将在该项目的开始和结尾用调查来了解它对公众的观点是否有任何影响。   该团队开始接纳天气预报员并不是巧合:最近一项民意测验发现,天气预报员是最受信任的全球变暖信息来源,尽管他们缺乏正式的气候科学训练。“国家的天气预报员都已跃跃欲试,准备教导他们的本地人群”,爱德华.梅巴赫说,他是乔治.梅森大学的气候变化交流中心的主任。“我们感到我们了解并信任他们,而这意味着与气候科学家所做的相比,作为一种职业,他们实际上具有更大的潜力来让公众参与其中并让他们了解气候科学。” 类似的讨论也已在英国开展。在三月份,伦敦的科学媒介中心聚集了一大堆气候研究学者,试图扩展同媒体对话的科学家名单,媒体只倾向于同几个高知名度学者磋商。   席拉.贾瑟诺芙(Sheila Jasanoff),位于麻省剑桥的哈佛大学的一位科学政策专家,她表示更多的交流是好事,尤其当科学家能有助于人们理解全球现象的本地影响。但她也警告人们不要想当然,以为公众的困惑和对气候变化的政治行动的缺乏只是一个通过传输知识就可以很容易得到解决的问题。   即使在几年里有很大比例的美国公众相信人类导致了全球变暖,“人们是否会基于IPPC所说的那些内容来一股绳地采取痛苦的行动,还一直是不清楚的”,贾瑟诺芙表示。   作为如何前进的一个模型,贾瑟诺芙指出了美国政府的卫生和环境调整过程,它通过对所建议行动的评论和把非科学认识纳入咨询部门来实现公众信息的输入。她说研究者应当找到通过把公众关切内容摆到桌面的方式来建立信任。   雷兹罗维茨同意科学家应当同公众一同参与,但他也劝告研究者更现实地看待他们的影响力。“即使气候变化科学家突然具有了卡尔.萨根(Carl Sagan)向公众传输复杂概念的能力,他们所能做的也只有这么多”,雷瑟维茨说。“认为只需更好地交流,突然间我们就能改变世界,这是狂妄自大的想法。”
个人分类: 翻译作品|2304 次阅读|6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8: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