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播放器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PPT中WMP播放器控件的使用方法
chvacuum 2013-7-20 12:44
Windows Media Player是个十分好用的播放器,它支持多个格式视频、音频文件的播放,在PPT 2003中使用的频率非常的高。 本文以 PPT 2003 为例,讲解一下PPT 2003中 WMP播放器控件 的使用方法。 1、打开PowerPoint2003,单击菜单栏--视图--工具栏--控件工具箱。 2、单击其他控件,找到Windows Media Player。 3、选中,在页面上画出来。 4、右击播放器,选择属性。 5、在URL中填入地址即可播放了。 原文链接: PPT中WMP播放器控件的使用方法 http://www.officezhushou.com/pptjiaocheng/1333.html 相关推荐: Office 2013官方下载 简体中文版下载+完美激活 http://www.officezhushou.com/office/office2013xiazai.html Office 2010官方下载 简体中文版+完美终身破解版免费下载 http://www.officezhushou.com/office/office2010xiazai.html Office 2010简体中文正式版+完美终身破解版免费下载 http://www.officezhushou.com/office/office2010pojiebanxiazai.html Office 2007官方下载 简体中文专业版(带密钥KEY) http://www.officezhushou.com/office/office2007xiazai.html Office 2003官方下载 简体中文专业版(带CD-KEY) http://www.officezhushou.com/office/office2003xiazai.html
2415 次阅读|0 个评论
使用迅雷播放器可以连续看TED等
热度 1 seawan 2012-7-26 11:19
The world has never failed to show me wonders! 迅雷网站播放的时候,必须手动选择,例如: http://data.movie.xunlei.com/movie/65647?fromxmp=1 非常不方便。另外TED等比较短,不停地搜索也费事。 还是 迅雷看看播放器 好,自动到下一个。 另外如果是会员,也可以跳过广告,更可能避免网站上面的乱七八糟。 http://xmp.down.sandai.net/kankan/XMPSetup_4.9.0.1099-www.exe
个人分类: 博览|5471 次阅读|4 个评论
《给法院的交大法人名义公函,由束李起草》
cyj 2012-5-20 11:45
《给法院的交大法人名义公函,由束李起草》 2009 年造假者李束将举报人告上西安碑林区人民法院,法院于 7 月 21 和 31 日两次开庭,此刻等于双方搏斗的紧张时刻。 西安交大党委书记王建华在第二次开庭十日后的 8 月 10 日,用加盖了西安交通大学法人公章的《情况调查》送往法院,替原告李束“两项科技进步奖造假事实”进行辩护。 该《情况调查》第一页声称,接到科技部来函后, 学校立即进行调查,本着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组成调查组前往泰德实业有限公司进行调查 ……。 第二页则声称:“经济效益数值不实问题:除 2004 年的略有出入外。 2002 年和 2003 年的都是没有问题的”。 学校的《情况调查》最后也照样使用李束 3 月 16 日在《异议答复》第一页强调的,“当年就有匿名举报,陕西省科技厅和专家审查证明,举报的问题不存在”,用以暗示:现在六人实名实姓的举报,也和当年匿名举报一样的不存在造假。 把王书记与李束两个造假者的暧昧关系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王书记无所惧畏的赤膊上阵而且大声自白 : 我,王建华,就是要在法庭搏斗的关键时刻,表明我要和束李一块,共同与举报六人进行“较劲”。即使说我使用的《调查情况》都是李束的稿子,也在所不惧! ———— 有什么根据铁定的说他们三个是在撒谎骗人?并且判定学校给法院的公函,是李束起草的? 因为束鹏程和李连生是原泰德压缩机公司的董事和总工程师(兼公司的监事);西安交通大学则是束鹏程和李连生的法人代表。 西安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提供的泰德压缩机公司( 1998 年成立后~ 2005 年 11 月转让给浙江私人的 2006 年) 9 年的《年检报告》,以及 2005 年 11 月泰德公司要求西安正衡资产评估公司对泰德公司的《资产评估报告》中,都有明确的记录。 既然李束在 3 月 16 日《异议答复》第 2 页中坦言“需要说明的是,我校的技术入股、在泰德压缩机公司相关人员的任职,都是经过学校批准的”。因而就证明王、束、李对原泰德压缩机公司的情况都了如指掌。 因为王建华在 1995 年前是学校科技处处长; 1995 年 11 月至 2002 年 6 月任西安交大党委常委、科技副校长。王书记对于他主管的科技成果当然非常清楚。 泰德压缩机公司的《年检报告》和《正衡资产评估报告》证明,他们三人早在 2004 年 1 月便知道“李连生的涡旋压缩机生产,被公司董事会勒令停止生产”,而且公司决定“另外开发主产品,开拓新市场”。 这种毫不客气的勒令停产,等于把李连生的涡旋压缩机技术彻底的扫地出门! 至于让西安正衡公司给泰德公司进行《资产评估报告》准备转让,他们两个是董事和总工程师(监事),都是与会的主人,伪装不了解当时的情况,不是撒谎骗人是什么! 李和束早就打道回府,早就知道压缩机公司转让私人更名实业有限公司、经营房地产等等详细内容。而且王束李三人都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 2009 年,泰德压缩机公司已转让 4 周年,这三个知情人却在收到科技部调查公函后,把西安交大的调查组引诱到实业公司,进行“公然”的玩弄欺骗,实属胆大包天! 总之, 自 2008 年 7 月 13 日六人举报李束科技进步奖造假后,王李束三人便紧张密谋用什么方法,把科技部的调查处理予以欺骗隐瞒并且彻底破坏 。 密谋之后,从 3 月 16 日第一次用李束的《异议答复》欺骗科技部,到 5 月 5 日的《情况调查》欺骗科技部和法院,都是按照束李拟定的“造假口袋”进行疯狂欺骗的。 造假口袋内装( 1 )泰德实业公司就是泰德压缩机公司,简称泰德公司;( 2 )泰德公司现在运行良好,……;( 3 ) 科技进步奖经济效益数值问题, 除 2004 年的略有出入外 (停产啦,产值是零。还出入不出入的瞎扯), 2002 年 2003 年的数值都是没有问题的( 全是亏损篡改成盈利,居然还“都是没有问题的” )。 隐瞒 2005 年年底的破产倒闭;隐瞒泰德压缩机公司的转让;隐瞒 2004 年 1 月的勒令停产。 如此这般的把“科技部决心干预和决心调查予以破坏;并且拿着和造假者一块设计的造假口袋,又去愚弄人民法院! 王书记在北京却说是:“ 李连生自认为名誉受损,一度反将举报人告到法庭。最终法院建 议撤诉。而在案件审理阶段,为了避免干扰法律介入,学校只能暂停相关处理工作的开展。 ” 这位撒谎书记,将组织西安交通大学法人名义的公函,去为造假分子的两项科技进步奖造假事情件进行欺骗,等于进行了无法无天的欺骗性辩护。 王书记赤膊上阵卖命的干预法院的司法,却给自己干预司法的行为涂脂抹粉,美其名曰“ 为了避免干扰法律介入,学校只能暂停相关处理工作的开展。 ” 真正的不知羞耻。他还想怎样干扰司法?让法院判决举报人败诉吗! 所以说,西安交通大学的不幸,就在于:不仅仅出现束鹏程和李连生这样的极端个人名利狂;而且出现王建华这样的党委书记。 这种党员,他是宁可丧失党性,丧失诚信、丧失一切起码的道德品质,也不能把造假分子李束绳之以法,而且是势与李束共存亡的党员。 教育部对王建华采取的是不撤职、不处理、不召开党代会, 所起的作用,就等于让王建华继续担当西安交通大学的党委书记。 等于间接的让王建华书记继续危害西安交通大学的阔步前进! 这才是西安交通大学的不幸! 陈永江 2012 年 5 月 20 日。
3522 次阅读|0 个评论
纪念俺终于学会了如何在博文里插入背景音乐
热度 14 chanerbaobao 2012-5-6 12:28
《forever young》 Let's dance in style, Let's dance for a while H eaven can wait, We're only watching the skies Hoping for the best But expecting the worst Are you going to drop the bomb or not? Let us die young or let us live forever We don't have the power But we never say never Sitting in a sandpit, Life is a short trip The music's for the sad men Can you imagine when this race is won? Turn our golden faces into the sun Praising our leaders, We're getting in tune The music's played by the madmen Forever young, I want to be forever young Do you really want to live forever Forever -- and ever Some are like water Some are like the heat Some are a melody and some are the beat Sooner or later, they all will be gone Why don't they stay young? It's so hard to get old without a cause I don't want to perish like a fading horse Youth's like diamonds in the sun And diamonds are forever So many adventures couldn't happen today So many songs we forgot to play So many dreams swinging out of the blue We'll let them come true
个人分类: #字生活|4412 次阅读|26 个评论
公务员是个危险的职业
热度 2 xupeiyang 2012-1-7 11:36
公务员,其实是很危险的职业 容易腐败,很危险 吃喝玩乐,也很危险,出事的很多。 去年14万余名公务员受处分 2011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接受信访举报1345814件(次),处分142893人,其中给予党纪处分118006人,给予政纪处分35934人,共处分县处级以上干部4843人。 去年多名重量级高官接连落马 中央反腐力度加大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1666 次阅读|2 个评论
灾难过后~~居安思危、杞人忧天
热度 17 nyouyou 2011-7-24 16:46
昨天晚上10点多不小心瞄了一眼微博,一下子就被惊住了。动车事故的报道从2节车厢脱轨陆续演变成两列火车追尾,六节车厢脱轨。没有心情做别的了,一遍遍地刷屏,看事态进展。 第一反应:从报道看,从前车失去动力到事故发生,至少7分钟。为何这一信息在7分钟之内没有传到后车?就算全车动力失灵,没有手机吗?司机没有,乘务员没有,乘客也没有吗?后车毫不知情、无辜的司机在采取了紧急制动后牺牲了(致敬! ),所以责任应当全在前车的司机、乘务人员,或调度中心。 第二反应:乘务组的事故应急能力真差:据说很多乘客试图用安全锤敲碎玻璃逃生,但是敲不动。后来网上有解释说,要敲玻璃四角,不要敲中间。我就奇怪了:为什么不在安全锤旁边放个清清楚楚的说明?飞机起飞前都有录像告诉你逃生通道以及必要的灾难应对方案。动车上有播放器,为何不准备这样的说明录像?至少是说明手册。 第三反应:网络反应让我很感动。第一时间的主流声音不是没用的质疑、抱怨,而是号召献血、救人,这是对的。灾难发生时,冷静的应对把伤害降到最低是最可贵的。而从微博消息看,乘客们自发组成志愿者,帮助疏导;献血站排起了长龙。我很感动!如果我在附近,一定也会跑去献血。联想一步,如果当年的伊春空难,所有人更冷静,疏导更有序,也许可以抢回宝贵的逃生时间。 最后,我真的很想知道,事故后,乘务员们都做什么去了??据微博直播,没有乘务员来安抚乘客,没有乘务员来协助疏导。 不禁想到我自己有限的乘动车的经历以及在日本坐新干线的比较-- 京沪10来个小时的车程,一般只见过乘务员两次:上车检票,下车收耳机。有一次,我因为车厢的空调问题,按了“呼叫”按钮无数次,就是没有人过来理。我不知道这是个例,还是动车上本就乘务员配备不足。 经常去日本做实验,每年往返坐新干线超过10次,当然车程都不超过1个小时,就整体印象而言,首先是干净。长时间停歇时,站台上一排清结人员早早待命,上下车操作规范,像机器人,车上可以用“一尘不染”来形容。其次是服务确实好,穿着像空姐的乘务员推着餐车来来回回,微笑服务。而另外一个印象比较出乎意料--事故/故障率高!我没查过统计,但就我们自身经历而言,我自己两次遇上新干线因事故而取消,只得乘普通火车(看不懂日文,英文广播不好,所以也搞不明白是故障还是事故);而我的学生更是赶上过前方两列新干线列车相撞,他们被停在路上,差点误了航班。所以,我对于新干线一直也没有什么安全感,但是倒没怎么听说过伤亡。 最后一点感慨:灾难也许总不可避免,但灾难发生时,人们的应对可能对伤亡数字起决定性的影响。我对以下事实很奇怪: 汶川地震后,我的工作地点周围依旧没有出现紧急避难点,我从来没有经历过任何形式的地震逃生演习; 各种报道的大火灾难后,我依旧从来没有经历过各种火灾应急演习;而在普林斯顿大学时,系里每年组织至少两次; 清华园里熙熙攘攘的小学生、中学生,我总在担心着万一混进个带爆炸物的坏人,这些孩子们知道怎么反应吗? 可否将灾难应急列为大中小学生、甚至幼儿园小朋友的必修课?保证每年固定次数的演习?教育为什么?不只是为了考学吧。 灾难发生,悲痛自不待言。但可不可以除了悲伤和悼念,多一些教训积累,保证生者不要再受到同样的伤害?相关部门可否多一些居安思危、杞人忧天? 对不起,最后终于语无伦次了。 http://view.news.qq.com/zt2011/dongche/index.htm 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7.23动车追尾事故? 毫无疑问,这类事故往往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因为,在我国的铁路系统设计上,实行的标准往往十分严格,而设计理念也往往从“不怕一万,就怕万一”的思想出发的。可以说,如果严格按照规定预案操作,正确使用各项技术设备,动车组是一种十分安全的交通设施。 下面,我们尽可能地还原一下现场,看看如果按照设计规定,7月23日的晚上会是什么样子—— 事故第一步:前车(D3115)在行驶过程中,由于雷电因素,导致车辆停电后停车 无论是雷击铁轨造成故障,还是路段上突然有车停驶,在调度部门的屏幕上,都应该立刻出现刺眼的“红光带”,调度中心可以立刻指挥后车停止运行。显然,这层安全策略没有起作用。 接下来,即便是雷击停车,前车司机还可以在第一时间将停车地点及目前概况向调度中心报告,无论是用列车自带的通讯系统或“对讲机”,甚至网友戏谑的“手机”,都可以起到警示作用。显然,这层安全策略也没有起作用。 是的,根据目前情况来看,在D3115停下来之后,不知是前车人员的责任,还是调度中心的责任,导致后车没有及时收到这一消息。而此时,同样晚点的D301次,正在以极高速度向前车驶来。 事故第二步:并未收到任何警示的后车(D301次)正常行驶 目前来看,前车D3115是CRH2型,后车D301是CRH1型。这两个型号的车用的是我国自主研发的CTCS-2列车控制设备。 所谓CTCS-2列车控制系统,设计之初就是用来做“制动”的。列车在CTCS-2下,会被自动监控速度,一但速度过高,造成本车与前车的距离低于“离前车紧急制动的安全距离”,列车将被自动减速。 按理说,当前车突然停驶后,后车的自动控制系统将自动报警,并立刻停止运行。显然,这层安全策略没有起作用。 除非后车司机将自动控制系统关闭(这个可能性很小),那么自动控制系统没有运行的最大可能性是:前车停止后并未将信息传递给后车,导致自动控制系统错误判断,进而影响到了司机的判断。(亦不排除后车自动控制系统出现重大故障) 在铁道部门的技术规范中,一旦出现信号系统失灵(甚至是信号已经报警),后车绝对不敢强制向前运行,因为此类前科已经数不胜数,这已经是铁道部门写死的强制规范,后车司机毫无理由触犯。所以,本次事故并不是“信号故障”导致的。 据说,D301的运行时速为180公里,这样的速度就可以说明:列车收到的是“绿灯”,并且给予列车的行驶速度权限极高。 目前来看,当时的信号系统畅通无阻,D301上得到的一切信息,都一如往常。除了前边停了一趟列车这个事实外。 事故第三步:追尾撞击 据现场人士称,D301次司机潘一恒已经牺牲,胸口被闸把穿透,在最危险的时刻果断的采取了紧急制动措施。 目前来看,由于明显的人为责任和未知的技术原因,安全策略被一层层消失于无形,最终才导致了7.23动车追尾事故。
9107 次阅读|20 个评论
[转载]多国正式开始军事干预利比亚
swz383110242 2011-3-20 08:01
中新社北京3月20日电 法国战机19日向利比亚军事目标开火,据称,这些战斗机在利比亚境内“没有遇到任何阻碍”。这标志着多国军事干预利比亚的揭幕。 法国军方发言人19日说,法国战机于当地时间19日下午5点45分(北京时间20日0点45分)向利比亚地面军事目标开火。此次打击的具体目标是一辆利比亚军车。利比亚国家电视台稍后也报道了相关消息。   半岛电视台等媒体的消息说,多架法国军机参与了有关行动,阻止忠于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的部队向反对派控制的东部城巿班加西推进。另外,法国航空母舰“戴高乐”号会在20日离开法国,前往利比亚。   法国总统萨科齐表示,法国的飞机“此刻正在保护班加西的平民免受卡扎菲部队的攻击”。萨科齐还说,法国已经向利比亚派去飞机,并准备对卡扎菲的装甲车辆实行打击。   多架法国飚风式战斗机19日进入利比亚领空进行侦察任务。法国军方消息人士当天向法新社表示,有关侦察任务将持续一整天。该官员表示,这些战斗机在利比亚境内“没有遇到任何阻碍”。   英国广播公司BBC称,有关侦察可以视为执行禁飞区行动的“第一步”。另外,英国等国家也已经派遣战机。   落实联合国安理会有关利比亚决议的国际会议19日在法国巴黎举行,与会各方敦促卡扎菲贯彻安理会决议,警告若卡扎菲不立刻停火,有关各方将采取进一步军事行动。   半岛电视台等媒体称,忠于卡扎菲的军队19日已经攻入反对派大本营班加西,但有关消息目前无法得到进一步证实。完    美英向利比亚防空系统发射112枚巡航导弹   中新网华盛顿3月19日电 (记者 吴庆才)美国国防部联合参谋部主任威廉·格特尼19日在五角大楼新闻发布会上透露,在第一波袭击中,美国和英国的军舰和潜艇向利比亚海岸的20多个防空目标发射了112枚战斧式巡航导弹。   格特尼表示,这次袭击有两个目标,阻止利比亚军队进一步袭击反政府武装和其他平民,削弱利比亚军队的挑战禁飞区的能力。
个人分类: 国内外大事|168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七十亿人如何与地球共存:印度人口将超中国
xushui 2011-2-24 13:51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2月24日09:55 新浪环球地理   印度 加尔各答热浪滚滚的街道中挤满了行人、商贩和标志性的大使牌出租车。这座城市有1600万人口, 同时每天还有更多人从小镇涌入。1975年时,全世界只有3座人口过千万的城市,如今这样的大城市已达21座,多数位于发展中国家。全球大部分新生人口都出现在这些国家的市区。   英国 夜幕下的伦敦灯火通明, 仿佛一座火光熠熠的大熔炉。在燃煤驱动的工业革命中, 伦敦发展为世界最大都市。这场革命导致地球人口急速增长。富裕国家人均消耗的资源比穷国高出许多倍,但随着全球收入上涨,高消耗可能将比人口增长对地球造成更大压力。   西班牙 巴塞罗那的锡克教节日集会上,印度移民济济一堂,这类移民为欧洲低迷的生育率注入发展动力。全球人口能否稳定,取决于世界各地年轻妇女在生育上做出的决定。调查表明,妇女接受的教育程度越高,可能生育的后代数量就越少。   撰文:罗伯特 · 孔齐希 ROBERT KUNZIG   翻译:陈昊   1677年的一个秋日,在荷兰代尔夫特,布商安东尼 · 范 · 列文虎克(据说曾担任画家约翰内斯· 维米尔作品《天文学家》和《地理学家》中的长发模特)突然停止与妻子正在进行的动作,冲向工作台。列文虎克以布匹为业,但热情却在于显微镜学。他已经与第一任妻子育有五个子女(虽然其中四个早夭),因此制造后代不在他的考虑范围内。如他后来写给伦敦皇家学院的信中所说,“不过五六秒之后,”他已经在通过小小的放大镜观察取于自己身体的那保质期短暂的样本。镜片只有水滴那么大,却可把物体放大数百倍。这台仪器是列文虎克亲手制作,在当时属于无可匹敌的利器。彼时伦敦学界仍在试图证明列文虎克之前发表的一种言论的真伪——他说一滴湖水,甚至一滴法国葡萄酒中,生活着数百万肉眼不可见的微生物。如今,他又有了更微妙的发现:人类精液中也有微生物。“一粒沙子大小的精液中,”他写道,“有时存在上千个(微生物)。”列文虎克像珠宝商一样,把镜片扣在眼睛上,观看自己生产出的微生物甩着长尾巴游来窜去。可以想象阳光透过窗格洒在他出神面孔上的样子,就像维米尔画中那般。在此对他妻子的遭遇深表同情。   打那之后,列文虎克有些着魔。尽管小小窥镜使他有幸接触前所未见的微观世界,但他却把大量时间都花在了观察精子上。颇为令人讶异的是,某天,他从一条鳕鱼身上提取了精液,正是在这一样本的启发下,几乎是在偶然之间,他开始估算地球上到底有多少人。   当时的人们对此都没有概念,也很少开展人口统计。列文虎克先估计荷兰人口为100万上下,然后,利用地图和一点球面几何学知识,他计算出地球表面有人类居住的区域面积是荷兰的13385倍。当时的荷兰人口已颇为密集,很难想象世界各地都像荷兰这般拥挤,所以,列文虎克得意地总结道,地球上的人口不会超过133.85亿—— 与一条鳕鱼体内的1500亿个精子相比,这实在是个小数目。种群生物学家乔尔· 科恩在其著作《地球能养活多少人?》中写道,列文虎克鼓舞人心的小小运算可能是企图以量化方式回答这一问题的首次尝试。而与17世纪时相比,这一问题现在更是迫在眉睫。但是,如今的答案已远不是当初那样鼓舞人心。   当今历史学家估算,在列文虎克的时代,地球上只有5亿左右的人类。那时候,经过几千年的缓慢增长,人口刚开始进入迅速膨胀阶段。150年后,另一位科学家宣告发现人类卵细胞,当时的世界人口已经翻倍,超过10亿。又过了100年,1930年前后,数量又翻了一倍,达到20亿。从那以后,世界人口一直以令人瞠目的速度飞增。20世纪之前,还无人得以在有生之年见证人类数量翻倍,但如今,已经有人亲身经历过“×3”的过程。据联合国人口司称,2011年下半年某时,人类家族将扩充至70亿个成员。   虽然这场爆炸式的增长势头正逐渐趋缓,但离结束还远得很。现在人类寿命得到延长,而且,尽管与前代人相比,如今妇女生育子女的数量减少,但现在全球大量妇女(18亿)进入生育年龄,因此,至少在几十年的时间里,世界人口仍会持续增长。2050年,总数可能达到105亿,也可能停留在80亿——差距取决于每名妇女多生还是少生一个孩子。联合国人口统计学家采取中庸路线,作为他们的最佳估计值:当下他们预测2050年之前——也就是2045年,世界人口可能将达到90亿。最终数据究竟是多少,还得取决于每对夫妻在从事人类最亲密行为期间所做的抉择——也就是列文虎克为了科学事业而草率中断的那项行为。   人口仍在以每年800万的速度增长,势必引起人们警惕。当今地球,地下水位下降,土壤受侵蚀,冰川融化,鱼类逐渐灭亡,每天都有近10亿人忍受饥荒。几十年后,可能会多出20亿张吃饭的嘴,多数来自贫穷国家。将多出数十亿抱有脱贫愿望与权利的人,如果他们重蹈发达国家的覆辙——砍伐森林、焚烧碳和油、随意施用化肥和农药,那么他们同样会对地球自然资源造成巨大压力。究竟该如何采取对策?人口警报早已拉响多年,得知这一消息或许能让我们略感欣慰。法国人口统计学家埃尔韦· 勒布拉说,从一开始,人口统计学就笼罩在末世恐慌的情绪中。奠定该领域基石的部分论文发表于列文虎克的发现之后仅几年的时间内,作者是威廉· 配第爵士,英国皇家学会的创始人之一。他估算出,等到《圣经》中所说的最终审判日(预期将发生于约2000年内),世界人口将翻六番。到那时,人口将超过200亿——配第认为,地球无力养活数目如此之巨的人类。“于是,如《圣经》所预言,必将发生战争、杀戮等等。”配第写道。   勒布拉提出,随着关于世界末日的宗教预言势力消减,人口增长本身带来一种类似末日审判的替代机制。“它把古人对末日的恐惧甚至希冀具象化。”他写道。1798年,英国牧师兼经济学家托马斯· 马尔萨斯公开阐明了自己的人口定律:人口增长必定超过食物供给,直至战争、疾病和饥荒降临,减少人口。事实证明,马尔萨斯写下此话时,最后一批足以对世界人口造成重创的瘟疫已经结束。历史学家认为,14世纪的黑死病之后,世界人口就再也没有减少过。   马尔萨斯宣称世界人口不会继续飞增,但此言发表之后的二百年中,趋势恰恰朝着与其言论相反的方向发展。这一过程始于我们如今所称的发达国家,那时,这些国家仍处于发展中。玉米、土豆等来自新大陆的农作物得到推广,再加上化学肥料的应用,欧洲得以消除饥荒。起初,不断扩张的城市成为疾病滋生的温床,但从19世纪中期往后,开始出现下水系统,把人类排泄物与饮用水分开,之后再对水源进行过滤和消毒,因此大大减少了霍乱和伤寒的传播。   同样是在1798年,也就是马尔萨斯发表论调悲观的宣传册的那一年,他的同胞爱德华· 詹纳把一种天花疫苗公诸于世——是一系列疫苗和抗生素中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一种。这些药物,再加上更优良的营养条件与卫生环境,导致正在经历工业化的国家人均寿命翻了一倍,从35岁延长到今天的77岁。只有极端乖僻的人才会把这种形势视为悲观:“医学的发展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斯坦福大学种群生物学家保罗· 埃利希1968年写道。   埃利希的著作《人口爆炸》使他成为当代马尔萨斯学派中最富盛名的成员。20世纪70年代,埃利希预言道,“数亿人民将饥饿而亡”,并且做什么都为时已晚。“人口增长这颗恶性肿瘤……必须切除,”埃利希写道,“自愿方式行不通,就采取强制措施。”此言一出,美国的命运岌岌可危。虽然语言辛辣,或者说,正是由于其语言辛辣,这部作品得以成为畅销书,就像当年马尔萨斯的著作一样。而且,这一言论同样被证明只是一枚炸不响的哑巴弹。当时,结合高产种籽、灌溉技术、农药和肥料的农业革命已经开始,导致粮食产量翻倍。如今仍有许多人营养不良,但大规模的饥荒已十分少见。   但有一点埃利希说对了,那就是,随着医学拯救众生,人口必将飞增。二战后,在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机构的援助下,发展中国家迅速注入了一股预防医疗力量。青霉素、天花疫苗、滴滴涕(尽管后来引发争议,但仍拯救了数百万疟疾患者的性命)等,转瞬间通通登场。印度的人均寿命从1952年的38岁增长到现在的64岁,中国则从41岁延长到73岁。发展中国家有数百万人本有可能在幼年夭折,如今他们都活了下来,并有了自己的后代。这就是人口暴增蔓延全球的原因——因为众多将死之人被救活了。而且,妇女一度保持高生育率。在18世纪的欧洲或者20世纪早期的亚洲,每名妇女平均生育6个子女,但实际上其后代仅取代了她和配偶的位置,因为多数孩子都活不到成年。婴幼儿死亡率下降后,夫妻们最终会减少生育后代的数量——但这一转变通常需要经历至少一代人的努力。当今发达国家,每名妇女平均生育2.1个孩子的生育率可保持人口恒定;而在发展中国家,要达到收支平衡的状态,“更替生育率”则要更高些。出生率与死亡率渐趋平衡的过程中,人口已然暴增。   人口统计学家把这一两段式的进化过程称作人口转型。各个国家在其各自不同的历史阶段经历这一转变,这是人类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一个国家若完成这一变迁,就等于从自然手中争取到了至少一部分生杀大权。全球人口暴增是种无法避免的副作用,其作用如此强烈,以至于某些人怀疑人类文明能否抵抗得住。但实际上,当埃利希拉响警报时,人口增长率已经达到顶峰。到20世纪70年代早期,世界各地的生育率已开始以前所未料的速度骤降。从那时起,人口增长率已下降超过40%。   生育率下降的现象如今正席卷全球。在不同国家,这一现象始于不同时期。法国属于最早的一批。17世纪中期,路易十四宫廷中的贵族妇女可充分享受性事,但同时生育子女不超过两个,她们依靠的办法与列文虎克从事研究时采取的方法相同:体外射精,也叫性交中止。各村庄的教区文书记录中显示,18世纪晚期,这一风潮已传播至农民阶级。19世纪末,在缺乏现代避孕手段的情况下,法国的生育率已降至每名妇女3个孩子。法国人口研究所的吉勒· 皮松说道,改革的关键不在于避孕手段,而在于观念的改变。启蒙运动以前,“生育后代的数量由上帝决定,人们无法想象自己也能掌握决策权。”   其他西方国家最终赶上法国的势头,二战开始时,欧洲部分地区和美国的生育率已下降至接近更替水平。然后,经历了突然涌起的“婴儿潮”之后,又出现一场锐减,让人口统计学家们措手不及。他们原以为,在某种本能的驱使下,妇女们会维持足够的生育量,以保证物种的延续,但实际情况是,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生育率降至更替水平以下。20世纪90年代后期,欧洲生育率下降至1.4。“据我所知,妇女压根不关心物种更替之事。” 乔尔· 科恩说。   婴儿潮过后会给国家带来两种重大经济效应。首先是“人口红利”——几十年的时间里,婴儿潮中出生的人口壮大劳动者行列,需靠人供养的老幼人口也相对较少,因此有大量余钱可作他用,人民生活幸福美满。随后,第二种效应开始出现:婴儿潮中出生的人口开始进入退休年龄。人们原以为可长期维持的人口发展秩序,却成了一场被迫终止的狂欢。美国有关社会保障制度的争论日益激烈,去年,法国为推迟退休年龄发生罢工,这些现象都反映了发达国家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如何供养老龄化的人口。“2050年的时候,工作人口创造的财富足以支付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吗?”位于海牙的荷兰跨学科人口研究所负责人弗兰斯· 维勒肯斯自问自答道:“答案是否定的。”   工业化国家历经几代人的时间,生育率才下降到更替水平或更低,而当这一转变开始在其他地区发生时,其发展速度则快得多,让人口统计学家们惊讶不已。中国人口占世界五分之一,尽管数量仍在增长,但已低于更替生育率,并且已经维持这一水平将进20年,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1979年开始实行的独生子女政策。就在不久前的1965年,每名中国妇女仍平均生育6个孩子,而现在只有1.5个左右。在伊斯兰政权的支持下,伊朗的生育率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下降幅度已超过70%。同一时期内,信奉天主教的民主制巴西妇女生育率降低一半。“我们仍未弄清,为何在如此之多的社会、文化和宗教群体中,生育率下降得如此之快。简直让人摸不着头脑。”联合国人口司负责人阿尼亚· 兹洛特尼克说。   “此刻,虽然仍存在高生育率的问题,但实际上这一现象只发生在世界16%的人口中,大多数都在非洲。”兹洛特尼克说。撒哈拉以南地区的生育率仍然高达每名妇女5个子女,而在尼日尔,这一数量达到7个。但另一方面,该地区有17个国家的人均寿命不超过50岁,并且刚开始进入人口转型期。然而在世界多数国家,家庭规模已骤然缩减。联合国预计,2030年世界人口生育率将达到更替水平。“总体来看,世界人口正朝着非爆炸型的方向发展——这是个好消息。”兹洛特尼克说。   而坏消息是,现在距2030年只有20年的时间,而到时候,有史以来数量最庞大的一代青少年将步入生育年龄。即使这些妇女每人只生育2个后代,二三十年的时间内,人口仍将在其自身发展势头的驱使下飞增。人类是否已经大难临头?抑或是,那时的人们将学会以人道的、不毁坏环境的方式生活?不论如何,有一点确定无疑:到那时,近六分之一的人类将来自印度。   长久以来,我一直在脑中理解人口激增的现象,直到几年前德里一个炎热的夜晚,我才真正对此有了切身体会……当时气温已过华氏100度(约40摄氏度),空气中烟尘弥漫。街道中到处是人,一片生机勃勃。吃饭的人、洗澡的人、睡觉的人、走亲访友的人、争执吵闹的人、尖声叫喊的人、把手伸进出租车窗乞讨的人、大小便的人、挂在公车外的人……满眼所见全是人。——保罗·埃利希   1966年埃利希搭出租车造访时,印度约有5亿人口,而如今已是12亿。德里的人口增长速度尤其快,随着人群从小镇与村庄涌入不断扩张的棚户区,德里的人口已达约2200万人。去年6月初的一天,在这座酷热难耐的城市中,能够洗去尘垢的夏季风还没有到来,空气中弥漫着拉贾斯坦邦沙漠吹来的尘埃,不可计数的建筑工地上扬起的漫天尘土更是令其雪上加霜。新辟出的高速公路把人流引至规划混乱的都市,牛车占用了快车道。搭载四人的摩托车成群结队而过,女人们的头巾如旗帜般翻飞,怀抱中的孩童摇摇欲坠。三轮摩托如大黄蜂般披着黑黄相间的外衣嗡鸣而过,本限载两人的狭小车厢却塞了十几个人。拥滞不前的车流中,断肢的叫花子和孱弱的幼童大声乞讨。今日蓬勃发展的德里已与埃利希造访时大不相同,但另一方面,又似乎并没有太大改变。   旧德里的街道混乱交错、人群密集,城区边缘坐落着洛克纳亚克医院。每天早上,人流从大门涌入,聚集在医院大厅中。“见到这种景象,谁能不为印度的人口问题感到忧心?”外科医生昌丹· 博塔姆利说道。这天下午,他正努力穿过人群,前往自己工作的输精管结扎门诊部。“人口是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博塔姆利摘下门诊部大门上的挂锁,进入狭小的手术室。   屋内,两个男人平躺在手术台上,睾丸从绿色床单的孔洞中露出。天花板上的吊扇把中央空调的冷气吹送至房间各个角落。   印度控制人口的运动已经开展了将近60年,而博塔姆利正奋斗在这场战争的最前线。1952年,就在脱离英国独立后的第五年,印度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制定人口政策的国家。从那时起,政府屡次设定野心勃勃的目标——又屡次失之千里。2000年采取的国家政策号召国民在2010年达到2.1的更替生育率。至少再过十年,这一目标都难以实现。根据联合国保守估计,2050年印度人口将超过16亿。“必然出现的结果是,2030年,印度人口将超过中国。”非政府组织印度人口基金会前负责人A.R。南达说,“除非发生大灾难,核事故之类的,否则这一事实无法改变。”
1376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建文本文档
zxczxc0417 2011-2-3 01:02
新建文本文档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03 次阅读|0 个评论
iPod狂人
热度 1 ymin 2011-1-24 10:01
iPod狂人
iPod狂人(110124) 闵应骅 你也许会有兴趣看看这张图像。它是从上月的IEEE Spectrum上面截下来的。它是什么意思呢?两人手里拿着iPod,都在给另一个人照相,而地上却有鲜血。如今的iPod,不仅可以在行走中读电子邮件、把当时照下的相片附在发送的邮件中,而且,可以保证在行走中读写邮件和拍照的“安全”,因为相机可以让你看到iPod的另一面发生了什么。 iPod是一种由苹果公司推出的。其实,这类播放器多得很,像iPhone,MP3,手机等等都有类似的功能,不过iPod更有特色,受到用户青睐。普适计算让人们随时、随地接触这万紫千红的数字世界。 有了这些东西,人们禁不住要玩玩,上网、读写邮件、摄像、看电视、听音乐,甚至,一边在街上走,一边在读写邮件。他们还会写文章、写博客,大声地开着音乐。他们在数字世界里漫游,无视他们周围的群众,也不在意城市里的危险性。他们被称为iPod狂人。在公共汽车上你常听到有人大声打手机,也许是谈生意,也许是闲聊,全车的人都得听着他。 现在在全世界,不但有iPod狂人步行者,还有iPod狂人慢跑者、iPod狂人溜狗者、iPod狂人骑自行车者、iPod溜旱冰者,如此等等。这种现象蕴藏着危险。有统计表明,在伦敦由数字音乐播放器引起的事故每天可多达17起。在认知科学里这叫无意视盲(inattentional blindness),即在虚拟领域未能发现意外的与任务无关目标的出现。在开汽车的时候打手机、玩iPod,读写信息就更危险,和醉酒驾车一样危险。所以,纽约一个州议员几年前建议:听着MP3过人行横道或者打手机为非法。最好的办法还是当你看到iPod狂人快要碰到灯柱子或者快要撞上汽车时,赶快提醒他。
3329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8: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