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角色转换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专家,教师和焦点解决教练有什么不同
Gaodeming 2018-1-10 16:38
专家,教师和焦点解决教练有什么不同 高德明 专家 ,是提供和给予方法方案的,他的对面是 求助者 / 咨询者 。对方所获得的答案是专家给的。 教师 ,是传播知识与技能的,他的对面的是 学生 ,学生需要学习和练习。学生得到的知识与技能是从哪里来的呢?是老师给的。 焦点解决教练 ,是通过语言打开对方的空间和思维,让对方自己找到自己的优势,解决自己的问题,相信每个人都有解决自己问题的能力。当我们在教练状态时,对面的人就是 客户 。客户得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在哪里呢?是他自己找到的,答案在客户这里。 比如,今天有学员去给孤儿院的学生讲课,学生学到的知识是从哪里来的呢?老师给讲授的。每个人都有过曾经以专家身份告诉过别人一些东西。而在生活中,也有教练和客户的关系。你通过某句话,引导他,或者通过交流让他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或者让他的思维发生变化,从过去的迷茫中走出来,这样的情境也会有。 我们平时在与人交往的语言沟通中,实际上是 在不同的状态中穿梭 。有的时候你是专家,有的时候你是教师,有的时候你又是学生。即便是在你和最好的朋友一两个小时的谈话中,你们两人在这六个角色当中不停地相互转换,你可能是其中的任何一个角色。从这个角度说,不是你想不想做专家,当你的思维就是想指点他帮助他的时候,你在这方面有阅历,那实际上你就是专家。当你在某一本书上看过这个知识,你觉得对他有帮助,你来告诉他,你就相当于是教师身份。或者说他说一个知识点,你没有了解过,比如吃什么有益身体健康,那这个时候他就是教师,你成了学生。 可能这些日常生活中的角色,不被我们觉察。参照这个图,我们就会有这样的 觉察 。实际上,教练是要锻炼这个能力的,你可以不给他指点,也不给他知识,相信他自己能找到解决自己问题的方法,这就是需要提高的地方。 现在的人都比较自我,你以专家身份说的话,对方不一定听。而当今的社会,知识非常容易获得,通过互联网都可以搜到,这些并不离奇。每个人对知识的认识也不同,你知道并不代表你能做到,没有练习还是不行的。所以说,教练的能力,就是通过挖掘客户本身的能量、热情,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企业也好,教育孩子也好,这个能力是最需要的。 我们的练习是以教练的状态练习,实际上是在练习思路和思维。所以, 练习和应用要分开 。练习要以标准的形式来进行,应用的话你任何时候都可以实践。 用教练的方法可以去帮助比你还专业的人,也相信会有别人不经意的一句话可以转化你的思维,要从这两个方面学习和训练。 学习、练习、实践、反思、督导,是一个SF取向工作者的快速成长之路。 敬请期待下期分享。
个人分类: 焦点解决实践|2297 次阅读|0 个评论
“逆时针”心理效应,重返最佳状态
热度 24 何裕民 2014-11-28 13:23
八十年代的我在电视中注意到一个现象:当时台湾有叫做“百年国会”,很多“国会”的议员都已是八、九十岁,甚至近一百岁的老人了,大都是从大陆过去的;他们在台上的兴致都很高,看上去身体都不错。改革开放之初,大陆的全国人大、政协主席台上就坐的也都是八、九十岁的老人,而且这些老人的名字我可以叫出一串,且他们也往往都是神采奕奕的。真的是因为他们身体比别人更好吗?这也许只是一方面原因;另外一方面原因,因为他们还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因为他们还有社会需求感,因为他们还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在这些社会活动中抛头露面让他们感到自己还有价值,让他们更轻松地面对衰老带来的种种问题,也让他们活得有一定的“张力”,这种“张力”使得他们能够把自身的心身机能调整的更好,因而显得比常人更年轻,更健康,更有活力。 反观今天的很多老同志,六十岁一退休回到家,天天老两口你看着我,我看着你,除了无语,就是郁闷!许多人很快因此而就衰老,并很快就出现问题了,没几年死了!真的!我们周围,有太多的人退休两三年后生了大病。有的甚至因此而谢世!宁波日报记者采访我时,我把这个现象称为“62(岁)、63(岁)现象”,老百姓则通常会说这个人是劳碌命,没有享福的命! 其实,从社会学角度来看,这其实是种角色转换的不当。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都需要一种关爱,在一起大家可以相互感染,相互接近,从而可活得很好。因此,癌症的康复过程中,我们非常建议患友们多多参加集体活动,多多参加像民生健康家园、癌症俱乐部这类集体活动。这类集体活动常常可以有效的缓解抑郁、焦虑,让快乐传递给更多人,也让大家康复的更好! 当然,要参加,首先要有意愿。意愿这个东西说不清,却不能不重视。积极的意愿很多情况下可以转化为积极的动力,导致积极的结果;消极的意愿则适反,人们常说“哀莫大于心死!”许多肿瘤患者不是死于疾病,更多的是死于心理休克!自我放弃…… 美国的心理学家最近做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心理实验:他让二十来个几十年前的大学同学、都已六、七十岁的老年人,共同一起回到年轻时的大学时代,回到校园,生活在一起,并提示他们要忘记年龄,去体验大学同窗生活。这些老人们在这环境中欢笑、开心地生活两周后,对他们进行检测,居然发现这些老人的几乎所有生理指标都较实验前有所改善,包括他们的饮食、睡眠等都有明显好转,甚至血压、血糖之类都有所改善。这是什么原因呢?大家都知道老化是个不可避免的过程,返老还童只是个梦想!然而,这些人短期内却做到了!为什么呢?这里面有个重要的心理因素,那就是人们自我期望问题:自己认为自己老了,那就真的老了!有很多事情被认为绝对是不可能的,其实,不完全是这么回事情。 针对这个现象,美国哈佛大学一位叫艾伦兰格的心理学家写了一本书《逆时针——哈佛教授教你重返最佳状态》,所谓“逆时针”,就是讲许多问题的“可逆性”,故他又把自己研究的心理学,叫“可能性心理学”,专门分析了这一心理现象。他指出:当一个人被帖上某种“确定”的标签,譬如“老人”、“忧郁症”、“癌症末期病人”,就会朝着标签所预示的方向走;以至于结果就是这么糟糕!艾伦·兰格认为,“确定”是一种残酷的力量,它让人不相信其他可能性。当一切都确定,就没有选择的余地,保留“不确定性”才能创造出掌控生命的选择和机会。他认为:很多问题心理对生理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有了心理期望,就有可能实现!因此,一门“反确定性”的“可能性心理学”诞生。 稍有心理学知识的人都知道:心理学有个很著名的现象叫“皮克马利翁效应”!说的是期盼能创造奇迹!在肿瘤领域何尝不是一样!从负面来看,有很多肿瘤医生喜欢给病人做预测,说这个人还能活几个月……很多人最后就被这样预测死了,死的时候还会说这个医生水平真高。其实,这就是类似“皮克马利翁”负面效应在发挥作用。最近,我有一个部长级的高官患者,患了胰腺癌,当时所有的医师背后都确认他过不了半年!结果他活了九个多月以后,当时状态一天比一天好,偶然听到会诊专家背后议论他:“活过九个月了,还能活多长?大概最多两三个多月吧!”他无意中听到这句话之后,很快就觉得状态不行了,这也不舒服,那也疼痛!得知这个判断后不到三个月他真的走了,他是真的走于疾病吗?疾病只是因素之一,自我消极的暗示也许是更为重要的因素。 讲到这大家都知道,壮实的牛从小被绳子牵着,长大后系在一个小桩上,它不会犟脱。因为它从小被牵惯了,认为这个桩很结实!其实,就是习惯的势力,就是一种自我暗示的强大力量。因此,在肿瘤康复领域,我们非常反对预测病人的生存期。因为奇迹随时可能发生,不可逆的事情,发生大“可逆性”随时可能,只要你有这方面积极的意愿,然后就会努力去争取。 此外,我们觉得人们更多的情况下要学会经常进行自我的正性暗示,自我的积极鼓励;同时积极参与群体活动之中,包括参加俱乐部等积极的社会活动,主动去获得这类暗示与鼓励。正性的鼓励会让你的生理机能调动到更高,获得更积极的结果。这是非常有意义、值得重视的情况 。
个人分类: 何裕民谈肿瘤|3483 次阅读|2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08: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