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主人公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追求
Lovewkr 2012-11-18 13:16
前天看《太极1》,着实不舒服,太多的后期制作,网游式的画面让我看着想吐。 主人公为了自救,傻里吧唧的去学拳,虽经历坎坷,最后不仅挽救了自己,还抱得美人归,也算是狗血的套路。 主人公在追求学拳的路上,可谓是百折不挠,风雨无阻,但是为了自救,想来也没有什么好歌颂的。 常人没有这么狗血的经历,我们不必为了救命而去追求类似于剧中的难以追求到的目标,所以我们也就逐渐原谅自己的懒惰了。 事实上,我们真的没有自救的需求吗? 我们需要救赎的,恐怕不限于生命这么简单吧! 实际上,我们需要拯救的太多了,我们需要追求的也太多了,时间长了,反而也就麻木了,因为没有拯救这些,我们似乎也会活的不赖,于是,我们释然了。 每过一年,回想起来,似乎都有所失,有些悔。感叹岁月如梭,感叹时光弄人,感叹该感叹的一切。 然后,谋划着重新定义自己的人生,重新制定新的生活方式,然后,继续抛在一边,然后,继续感叹。 主人公经常说一句话,“我娘说把这一件事做好就行了”。 环顾四周,我们好像有很多事都没做好,有很多事都需要做好,于是,我们又为懈怠和麻木找到了理由。 经常听朋友说,要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又听朋友说,要找到前方的灯塔,努力奔去。 好像朋友是对的,仰望的,该是生命中的北斗,找到的,该是生命中的灯塔,然后一路狂奔。
个人分类: 随想|3143 次阅读|0 个评论
莫言诺奖!
eyesears 2012-10-12 10:03
炸药文学奖颁给了中国本土作家莫言,举国欢喜!各大媒体纷纷头条。 于我,却是被勾起了大学时期与宿舍同学看《丰乳肥臀》时的美好时光,两个女孩竟能搞笑地调侃主人公的童年经历。 时过境迁,生命中的很多美好在记忆中逐渐淡去,立体鲜活的同学竟多年未曾联络过,更何况平面文字。 基本把《丰乳肥臀》忘干净了,羞于再提它曾是我比较喜欢的作品了。 大学时期,稀饭史诗般巨著。 研究生阶段,迷恋奥斯汀。 现在,远离文学,享受自己的平凡人生。
个人分类: 家庭生活|2910 次阅读|0 个评论
《触不可及》--如何做一个朋友
zhumei185 2012-8-21 14:57
看完这部片子后,没有感觉到主人公(全身没有感觉,只有头部可以自由活动)有多么的可怜,没有那种让人不能自已的压抑。原来------生活可以这样活,朋友可以这样做。
个人分类: 思想交流|3047 次阅读|0 个评论
解读“过去的阴影:纽约法学院”
tangminqian 2012-8-20 19:05
《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底线》第五章标题是“过去的阴影:纽约法学院”,这一章是《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底线》第二编“管理原则”的第一个部分。第二编的另外两个部分是“六 卡夫卡是一位乐观主义者:南加州大学和密歇根大学”、“七 杰斐逊先生的‘私人’学院:弗吉尼亚大学达顿商学院”。 《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底线》第五章“过去的阴影:纽约法学院”主人公是纽约法学院的刚到任一年的院长,只有40多岁的理查德.马塔萨。第五章包括 引言 、 先例的阴影 、 现实的影响:芝加哥—肯特、“劲量兔子”:佛罗里达大学 、 “如果你能在那里做到......”:纽约法学院 等一共五个段落,分别叙述理查德.马塔萨在不同的任职学校所实施的改革的背景、大环境以及相应的改革措施、影响和结果。 一、引言 文中并未写出该部分的标题,但该部分既交代了本部分的背景,又对后文四个部分进行了概括性的总体说明,所以实为引言。我就把该部分称为引言。 在引言中,理查德.马塔萨在就职纽约法学院院长一年刚满的时候,恰值9.11事件爆发,他一方面极力安顿本校的师生,一一地送上他作为院长对他们每一个人所能够给与的关注,站在学校门口,站在一个一个的教室门口,对在学校的见到本人一一抱拥安慰,对没有在学校的要设法弄清楚是否在爆炸现场和下落,另一方面尽量发挥作为仅距9.11世贸双塔爆炸中心一英里的一处校园对爆炸善后的利用价值,动员师生行动起来帮助爆炸中涉及的企业、律师行理清账目、处理来信,第三是在爆炸后及时安排师生做好了因为爆炸而延误或者缺失的课程,人性化地顺延低级别教师的任期。理查德.马塔萨带领纽约法学院师生针对9.11事件所做的危机应急处理,体现了他要为纽约法学院教职员工们都梦想着“美好生活”,所立下的为纽约法学院“建立一个‘新的、更好的名声’”的愿望的具体行动。 随后,引言倒叙到他任职纽约法学院院长刚刚两个月后,给纽约法学院全体教师和管理人员所写的名为“议程规定”的备忘录。备忘录举出纽约法学院教员中有很多全国著名的学者,同时正视纽约法学院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而导致的不为同行所知的尴尬地位,在法学教育机构中的落后等级排名(垫底的“第四等级”)和毕业生“是全州最差的”极低的律师资格考试合格率等极为失败的教育业绩现实。但是,他给大家树立信心,必须“确定一个使命”,并且向“向全世界宣布”,使纽约法学院“在教育市场上成功地获得一个特殊的位置”。 接下来,引言略述了理查德.马塔萨在前两个任职岗位——在“名气很响”的芝加哥—肯特法学院担任院长、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排名处于全国所有学院的前50位的佛罗里达大学法学院担任院长——分别实施的新的举措,以及“赢得了其他学校法学院院长们的尊重”的“坚持原则的行动”——辞职的故事梗概,一直到就任排名在第四等级(最低的等级)的纽约法学院担任院长,从业内的高端学校任职突然走低的职业发展道路。 二、先例的阴影 在这一部分,作者叙述了理查德.马塔萨在三个法学院担任院长进行改革创新的阻力所在——先例,也就是理查德.马塔萨开展改革所面对的宏观环境。“先例的阴影”来自于: 法学院内部。一方面,法学教育课程教学实施层面反映出僵化的惯性,如律师培训课程的教学方法使用已经使用了1+1/4个世纪的案例教学法,教育课程内容注重理论,忽视法律写作、口头辩论或实际操作等有用的技能;另一方面,包括管理人员和教学科研人员在内的法学院人员遵循先例的传统成为法律教育的组成部分带给改革者的巨大负担,“集中精力撰写耶鲁和哈佛(法学评论)会发布的理论文章”的注重研究与“将尽量少的时间用在教学上”、“过去别人是怎么教你的,你就怎么教”从而“将工作负担最小化”的忽视教学的观念与做法并存; 法学院的行业组织——美国律师协会认定法学院合格与否、律师资格核准的死板标准以至对法学教育内容的具体规定、对远程教育的排斥; 法学院的社会评价主体——《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漠视公共服务和多样性的排名系统中几乎凝固不动的法学院整体排名秩序所蕴涵的反映市场力量的传统对愿意打破规则的院长们(创新的企业家)的改革措施的态度等四个方面。 这一部分名为“先例的阴影”,对应着本章的标题“过去的阴影”,用不大但是非常凝重的篇幅,叙述了理查德.马塔萨实施改革所面对的复杂的大环境,说明了理查德.马塔萨在三个法学院院长的岗位上推动和实施改革所面临的现实中的、观念上的阻力的来源及内涵。由此看出,理查德.马塔萨要在不管是哪一家法学院进行改革,推动这家法学院走出困境、焕发活力,都不是一件轻而易举、快速建功的事情。 三、现实的影响:芝加哥—肯特 本部分叙述了这样几个内容:理查德.马塔萨受聘芝加哥—肯特法学院院长的过程和此前的大概经历,芝加哥—肯特法学院的简单发展历史,理查德.马塔萨在芝加哥—肯特法学院院长任上的主要作为及离职,理查德.马塔萨对这一任期的认识和他人对他的评价。下边对各部分进行简单概述。 关于理查德.马塔萨受聘芝加哥—肯特法学院院长的过程和此前的大概经历。在受聘芝加哥—肯特法学院院长一职以前,理查德.马塔萨担任爱荷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并且已经兼任了三年职责是“照顾和喂养教师”的副院长。时年副院长理查德.马塔萨已经38岁,但院长认为“他还远远没有成熟”,是全国最年轻的院长之一,且认为芝加哥—肯特法学院“就是一所问题不断的追求利润的学校”,对理查德.马塔萨前往就职院长极不看好。但是,正是在那里,理查德.马塔萨“找到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芝加哥—肯特法学院20世纪初建校,早期主要面向移民、少数民族和女性提供法律课程,随着竞争的加剧,坚持提供无需学术资格、注册入学、由兼职教师担任的夜校课程。1960年代中期被伊利诺伊理工学院兼并,至1973年卢.科林斯担任院长时“有自己的特色”,开设“其他学校没有的”法律写作专业实践性课程,网罗“愿意努力建设这所学院的人”建立由学者组成的师资队伍,筹集资金在用芝加哥—肯特提供的高科技法律教育方面的领先优势建造的40英里长的管道的中心部位新建立了10层高塔,直到1988年卢.科林斯升任伊利诺伊理工学院的校长,理查德.马塔萨接任院长一职。 理查德.马塔萨(文中有的地方称为“里克.马塔萨”)在芝加哥—肯特法学院院长的任上,成功地实施了一些改革(措施)。按照理查德.马塔萨在《商业主义宣言》中所建立以及在芝加哥—肯特法学院所贯彻的相应的商业主义理念,我们将以下这些成功或者不成功的措施,都称为对芝加哥—肯特法学院的 商业主义改革 措施。 “他支持教授们去做他们想做的事情”,如极力促成马丁.马林建立劳动雇用法研究所。 开办了新的“专业”,如环境法和纠纷调解;利用学院早期的高科技主动权培养“电子法学学生”;支持学院的写作课程。 法学讲习班收费。尽管在法学界遭到强烈谴责,“他只是对这些批评不以为然”。 院长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提高学校的声誉。为此,理查德.马塔萨“第一个卷入法学院院长之间的公关战争”,将芝加哥—肯特法学院“包装和推向市场”,力图提高芝加哥—肯特法学院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中的排名。 另外,理查德.马塔萨在任期间出现的一些动议也告流产: 建立一所法律和商业中心; 计划招收“在芝加哥大学读三年级的”学生; 知识产权课程,雷声大雨点小; “数字化学习”因马塔萨离职而中断; 法学院被它们所在的学校当作赚钱机器,故而理查德.马塔萨与校长卢.科林斯在法学院应该将多少收入交给学校这个问题上存在着很大的分歧,并因此主动离职。 评价。就理查德.马塔萨在芝加哥—肯特法学院担任院长一职的评价包括否定和肯定两个方面的意见,但以肯定意见为多。 否定意见。 对于理查德.马塔萨的《商业主义宣言》中所表示的观点,芝加哥—肯特法学院不相信这就是自己聘请来的院长,“我们原以为找到了一位学者,结果请来的是一个企业家。” 一位在芝加哥—肯特法学院长期任教的教授抱怨理查德.马塔萨“不断地实施轻率的计划,他不考虑某个想法是否有牢固的基础”。 肯定意见。理查德.马塔萨的策略是尝试多种观点,同时预料到其中的一些必然会失败。针对学者们关于筹集金钱会腐化法律教育,商业主义会污染教学,歪曲研究,玷污使命的担忧,表示“我们就是一个企业,做生意......到市场上去,创造伟大的业绩”,要学会拥抱它,因为“商业主义就在这里,而且不会消失”。 伊利诺伊理工学院的校长卢.科林斯对理查德.马塔萨的才能印象深刻,说他主持的特殊项目“更加重要”,“他有不同的行事角度;他看待世界的方式与众不同。这些人是可以解决问题的。” 四、“劲量兔子”:佛罗里达大学 本部分叙述理查德.马塔萨在佛罗里达大学法学院担任院长期间从到任、行动(成功\失败)、离职、评价各方面的情况,尤其着墨于作为法学院“银行家”,而不是作为佛罗里达大学的“银行家”,所采取的种种企业家式改革行动,以及成为其离职导火索的法学院冠名事件。 到任佛罗里达大学法学院院长。理查德.马塔萨1996年9月7日向教职员工们发放名为“议程规定”的备忘录的时候,已经担任佛罗里达大学法学院院长一职近2个月了。引言部分说到,到了2000年9月6日,理查德.马塔萨在给纽约法学院全体教师和管理人员所写的名为“议程规定”的备忘录的时候,已经上任纽约法学院院长职务2个月之后了。引言部分还提到,理查德.马塔萨在佛罗里达担任院长不满3年的时候,发生了以弗雷德里克.列文的名字命名学院的事件,导致理查德.马塔萨出局。本部分则提到,他担任院长3年的时间里,法学院获得的捐赠达到6000万美元,是理查德.马塔萨1996年到任佛罗里达大学法学院院长之前87年捐赠之和的3倍还多。由此推算,理查德.马塔萨担任佛罗里达大学法学院院长职务的时间应该在3年到4年之间。 改革者的行动。我们先来说理查德.马塔萨取得了成功的 企业家式 改革举措,包括: 建立Holland and Knight 学会,让教授们到Holland and Knight 律师事务所磨练实践技能,让有经验的律师们到学院的课堂,拉近学术与专业人员之间的距离。理查德.马塔萨离开后,该学会就消失了。 技术方面更成功一些,如创办法律技术学会,获得了大量的收入,并使法学院获得了良好的知名度;开办了种族关系和知识产权中心;说服同事们开设不同的专业,以把松散的课程协调一致,使法学院能够颁发税法、环境法、国际法几个不同的专业证书;只要能够找到资金,最不挣钱的项目也在他的计划之中,如为鳄鱼儿童小组筹集到一笔资助。 成功地完成为法学院募捐的工作。担任院长3年的时间里,与发展部主任一起四处奔波,到全国各地与校友们交谈,使法学院获得的捐赠达到6000万美元,是理查德.马塔萨1996年到任佛罗里达大学法学院院长之前87年捐赠之和的3倍还多。 理查德.马塔萨在佛罗里达大学法学院院长的任期内也有一些失败的改革。这些失败的改革包括: 提出每周进行一次《吉姆.利尔晚间新闻》——税法专业电视节目,未被学校采纳; 拟以律师弗雷德里克.列文的名字命名佛罗里达大学法学院,法学院则得到弗雷德里克.列文捐赠1000万美元。此事先得到校长约翰.罗姆巴蒂的同意,在遭到一些校友包括一位著名律师、法学院教师的“愤怒不已”的反对后,校长否认他曾经承认过列文的捐赠。法学院院长理查德.马塔萨为此被动离职,“倒在了自己的剑下”。 评价。就理查德.马塔萨在佛罗里达大学担任法学院院长一职的评价包括否定和肯定两个方面的意见,但以否定意见为多。 肯定意见。理查德.马塔萨在担任佛罗里达大学法学院院长一职近2个月之后,给教职员工散发了一份长达31页、印得密密麻麻的备忘录;对教职工提议的反应是“这个主意不错,我们试试。你有没有想过......”,“接下来是一系列的关于如何实施所提出计划的建议......。他是一只劲量兔子。”为开办《吉姆.利尔晚间新闻》——税法专业电视节目,从自己与世界著名的数据库LexisNexis的合同中抽出200000美元,与财政部副部长和税务局IRS的局长谈妥了750000美元的资助。关于Holland and Knight 学会,理查德.马塔萨行动迅速,相信律师事务所可谓法学院带来微薄资助,还可为学院带来法律教授们的咨询收入。副院长道森惊讶于理查德.马塔萨在技术项目方面的一些成功,说“......新的东西总是不断地出现......”。为了保证财力不足而又不能提高学费的法学院的各个项目顺利开展,补充法学院短缺的资金,与(法学院的,而非学校的?)发展部主任一起四处奔波,到全国各地与校友们交谈,完成了这项工作。在弗雷德里克.列文事件中,德高望重的美国律师协会前主席切斯特菲尔德.史密斯,很多对法学院冠名谈判内容非常了解的人递交报告,为理查德.马塔萨辩护。在被迫离开后,理查德.马塔萨继续采取行动,在内心仍然关注着法学院的利益,回复每一封收到的来信,与很多愤怒的校友会面。爱荷华大学的比尔.海恩斯在一次法学院院长联谊会上说“里克是一位英雄。他倒在了自己的剑下。” 否定意见。首先,理查德.马塔萨简直是在和法学院全部历史、全体人员,甚至于在和佛罗里达大学包括校长和教务长作战。因为理查德.马塔萨在法学院教职员工中散发备忘录,指出“法学院现在停滞不前......它对未来没有计划”,让“(教师们)都倒抽了一口气”,而通常佛罗里达大学的人们不是这样行事的,所以一开始理查德.马塔萨与佛罗里达大学法学院之间就极不合拍,法学院处于停滞和麻木中,对改革者理查德.马塔萨的改革没有兴趣,理查德.马塔萨能完成任何事情都是非常不容易的。关于开办《吉姆.利尔晚间新闻》——税法专业电视节目,尽管理查德.马塔萨已做了足够的资金准备,仍被学校认为这个想法过于冒险而没有采纳。关于法学院与Holland and Knight 律师事务所合作建立Holland and Knight 学会,一些教师担心给1家律师事务所太多的侧重,而且很少有教师对Holland and Knight 学会以及相关的事务感兴趣,随着院长离开,这个学会也消失了。 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底线/大学之忧丛书/北大高等教育文库 作者: (美)大卫·科伯|主编:刘东|译者:晓征 出版社: 北京大学 定价: ¥45.00 目录 前言:新的大学 第一编 高等教育的市场 一 这个幼小的学生去了市场 身份盗窃 马加尔的方式 吸引学生的诱饵 产品标价 不惜代价:改变学院经历 操纵市场 “我指导的不是申请,是生活” 有可能进行“地区军备控制”吗? 二 尼采的地位:芝加哥大学 罗伯特?赫钦斯的幽灵 问题的核心 但丁还是德里达? 与雨果的矛盾 数字 雨果之后:更加平静、温和,并且几乎没有变化 三 本杰明·拉什的“孩子”:迪金森学院 濒临灭绝的种类 “没有因英语而死” 形成“思想共享” 学院大门上的牌子 四 星球大战:纽约大学 被马卡罗尼公司拯救 很多的意见,很多的机会 分析哲学是最优秀的 分析哲学的知识领域 纽约大学的“第二哲学系” 一个共产主义版本的全球性大学? 第二编 管理原则 五 过去的阴影:纽约法学院 先例的阴影 现实的影响:芝加哥一肯特 “劲量兔子”:佛罗里达大学 “如果你能在那里做到……”:纽约法学院 六 卡夫卡是一位乐观主义者:南加州大学和密歇根大学 外包:从餐厅到学校的“商标” “人须自立” USC:特洛伊战争 密歇根大学:“地方支持”的限制 七 杰斐逊先生的“私人”学院:弗吉尼亚大学达顿商学院 自治的漫长道路 “特许费用”的谈判 达顿校区的“旅馆” 托马斯·杰斐逊的巨型大学 市场与圣父 第三编 虚拟的世界 八 反叛联盟:南方联合大学的古典学系 “为我们的产品创造需求” 古典学的复兴 古典学家的先锋 眼前的问题 教授们的推动 今天的校园,明天的哈佛 九 概念中的市场:哥伦比亚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 “天生权利”的市场化:哥伦比亚大学 “知识共享”:麻省理工学院 网上大学的教训 十 英国人来了——又走了:开放大学 “无产阶级的学院” 推广到国外 质量不是一切 金钱和“有意义的革命” 第四编 机智地赚钱 十一 广泛协作:伯克利加州大学 大学出租? 拼凑 进入伯克利 保持开放 与魔鬼共舞 吉规模Ⅱ,吉规模Ⅲ 十二 技术信息淘金热:硅谷的IT证书课程 人人都可以参加 希尔德学院与优尼泰克:了解顾客 精明的消费者 加维兰社区学院:普及IT培训 圣荷西州立大学:竞争赢利 圣克鲁兹加州大学:优越感的矛盾心理 学术价值有市场吗? 十三 他们都在经商:迪弗莱大学 “迪弗莱大学:直上云霄” 但这是高等教育吗? 结语:学习公司 回到未来 个人财产和公共利益 致谢 中英译名对照表
个人分类: 国外教育动态|3006 次阅读|0 个评论
《道北人》又名《顶罪》——穷街陋巷里生长的仁义善良与美丽
caoxiaojing 2012-7-25 00:07
西安编剧孙毅安的作品《道北人》(三十一集)(1995) 非常好的作品!直到现在也不过时的作品! 触及草根底层、直面生活真实、礼赞善良真 诚 我只想表现一个真实的道北,我只想告诉别人道北并不是一个充满暴力、 贫穷的区域,在这里也有完美的人性和人生的理想,也渴望过好的生活。 ——编剧孙毅安 360截图选载: 1、片名 2、片头画面 3、片头画面 4、穷街陋巷里的欢乐 5、穷街陋巷里的生活 6、主人公——少年时期的李仁义 7、一对好哥们儿:少年时期的仁义和建设 8、长大的仁义和建设(警察和罪犯) 9、少年时期的张家老三建国 10、长大研究生毕业了的建国(张嘉译饰演) 10、长大后的燕萍(李琳饰演) 人物鲜活真切,前十一集主要是主人公的成长史,充满70、80年代的时代质感和氛围,洋溢着少年成长的活力与青涩; 后二十集是长大之后各自逐渐的变迁与浮沉,让人感受到主创们对于质朴真情、善良纯真的坚贞信仰与艰辛追求,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浮躁时代令人警醒震动。 剧情的主要发生场景是西安北面的铁路沿线附近,俗称“西安道北”,主要人物是铁路工人和他们的孩子们及其邻居们的生活 故事,由他们的孩子们又辐射到社会的不同阶层和职业,是一部以小见大的时代家庭伦理情感剧、也是一部社会现实问题剧。 电视剧中有关火车的场景画面很多,具有不错的视觉观赏性,也和剧情、人物融为一体,成为剧情节奏、抒情表意的核心元素之一。 演员们无论是少年时期的、青年时期的、还是中年、老年的都非常棒,有当时很红的偶像明星胡亚捷,更有当时的新秀、现在的当红明星张嘉译、李琳、苗圃等,老演员刘远、常江演得也很不错!
个人分类: 影史、影视杂谈|1445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创造自己的人生
热度 3 ninglz 2012-7-16 05:49
人人都有各自不同只属于自己的人生故事。出生是故事的开始,离开人世便是故事的结束。 在只属于自己的人生故事里,主人公当然非己莫属。无论何时,聚光灯下扮演主人公的都是自己本身。 不过,许多人总是喜欢与周围的人比较,觉得“自己不行”因而自卑。可是,不管周围的人多么优秀,在只属于自己的人生故事里,都只不过是个配角。 有一个总是喜欢和哥哥比的弟弟,有人对他说:“你的人生与哥哥的一样吗?不,你的人生是只属于你自己的东西。好好珍惜自己的人生吧!” 在仅有的一次人生中,可以担当主角的唯有自己。创造最美好的人生,只能靠自己。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出色地演好主角。放射出自我独有的光芒吧。
个人分类: 观点|4339 次阅读|6 个评论
端午深思——女人善变
热度 37 YC2011 2012-6-23 10:08
端午深思——女人善变 曾泳春 女人善变,似乎已经是男人们的共识了。也有人指出我属于女人善变型,我自己是有些委屈的,我并没觉得自己有多善变,至少在大事情上并不善变。我甚至坚决不用日新月异的电子产品看书,而坚持拿着纸质的书端坐着看,书里还要插上一枚书签——简奥斯丁书里的女主人公,从19世纪起就是这么看书的,而我作为21世纪的女人,依然是这么看书的,我哪里善变了?当然,在有些小事情上,我还是有一点点小善变的,比如全家说好出去A饭店吃饭,于是打扮梳洗出门,在我穿第一只鞋子时,我会建议:要不咱们改去B饭店吃?老公和儿子都默默地穿鞋或等我,不说话,因为他们知道我在穿第二只鞋时,又会沉思着说:要不去C饭店吃?他们依然不说话,因为当我全部穿戴好出门时,我最终会说:要不还是你们定吧,到底去哪里? 瞧,如果说我有点小善变的话,也只是这样的小事,这样的小事值得跟我们女人计较么?反正老公是不计较的,儿子也懒得跟我这个女人计较,因为到最后,我们全家还是去了A饭店吃饭——无论你这个女人怎么变,还是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滴。 可我觉得,男人也非常善变。我当博士生时,就深受我的导师善变的苦。我的导师,当然是个不错的导师,但是他最大的问题,就在于要让我们做一件事时,不告诉我们整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做这件事的目的,整体的规划,你所完成的工作在这件事当中的位置,最后我们要得到的结果。他只是把我叫过去:曾泳春,你把我们发表的文章写个介绍,明天交给我。我一头雾水:什么样的介绍,要做什么用,以什么样的格式写,要包含哪些内容——统统不告诉我。我硬着头皮写了一个自己都不知道做什么用的介绍交给他,他又说:啊,不用了,他们要的是成果应用的介绍。OMG,事到如今,导师您能不能告诉我到底他们是谁,我们想干什么?当然,到了最后,这件事的前因后果会逐渐浮出水面,但我已经做了太多的无用功。而这些无用功,就因为导师没有整体把握好一件事,想到哪做到哪,今天这样,明天那样,5分钟一变的结果。瞧,有些男人难道不善变吗? 所以,我当了导师后,因为受过这种苦,就特别注意这点。在让学生去完成一件工作时,我会告诉他们整件事的规划,特别是他们完成的工作处于哪个位置。这是我自己觉得做得比较好的(当然了,需要学生来评价,但如果他们不比较,也没吃过我当学生时吃过的那个苦,他们是体会不到我的苦心的)。但我相信,作为一个女人,我会不自觉地把一些小善变带到工作中。比如我有时会临时取消组会,只因为我自己的一点事情;再比如我让那个贴心的女学生帮我去行政楼办事,我让她等着,可一会儿之后我自己又变更了办这件事的时间,虽然我及时通知她了,但我相信她由于心不在焉地等着办我的事,已经浪费了她宝贵的精力。这是我要反省并改正的地方。 在这个端午节的早晨起来,想起别人指出我女人善变的缺点(居然说我5分钟一变,太夸张了),不禁深思了一下。我认为一个人善变与否,不在于是男人还是女人。一个人的善变,是由于他(她)对事情的整体把握缺乏规划、缺乏目标的结果。女人大多比较短视,看事情总看眼前的那点,而想不起来抬头去看看远处,再加上在决策时不够自信,所以善变是难免的了。 当我们抬起头看看the way to the end,会看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风景,我们的心中会多出一些平静,而不会只为眼前想要得到的一点东西失去了风度。 刚写完,我发现我又犯错了。今天很没有规划地跟学生们约了去松江跟他们狂欢(是狂欢,不是吃饭加唱歌),他们定好了地点,昨天我回短信说今天11点到。而我到松江要1个半小时,要在11点到,我必须9点半就出发。而我为了写这篇博文,时间已经溜到了10点。我到达的时间又要变了,学生们又要暗暗在心底说:女人善变,女导师也不例外。大度的学生们,原谅导师我吧,我已经在飞奔而去的途中了。 Boyz 2 Men,《 End of the Road 》。
9777 次阅读|92 个评论
[转载]当下的我们: 需要,亦或想要
热度 30 何裕民 2012-3-31 14:15
《相约星期二》中主人公莫里 · 施瓦茨老教授对 80~90 年代美国当时现状的批评,值得我们今天的中国人好好反思和思索! 我们今天真的有意义地活着吗? 莫里教授强调:人类的文化与教育造成了一种错误的惯性,并一代代地误导下去。什么误导呢?余秋雨先生总结道: “ 我们的文化不鼓励人们思考真正的大问题,而是吸引人们关注一大堆实利琐事。上学、考试、就业、升迁、赚钱、结婚、贷款、抵押、买车、买房、装修 …… 层层叠叠!一切都是为了活下去,而且总是企图按照世俗的标准活得像样一些。大家似乎已经很不习惯在这样的思维惯性中后退一步,审视一下自己,问:难道这就是我一生所需要的一切? ” 所有的人都应该好好反思一下,对照一下,特别是陷入疾病困境的人,好好审视一下自己:上述所言这些,难道不就是我们现状的真实写照吗?但这些难道就是你我生命真正的意义所在吗? …… 真实的需要被掩盖了 由于价值观的误导, “ 因此,每个人真实的需要被掩盖了! ”“ 需要 ” 的变成了 “ 想要 ” 的。而今天人们拼命 “‘ 想要 ’ 的内容则来自于左顾右盼后与别人的盲目比赛。明明保证营养就够,但所谓饮食文化把这种实际需要捡到了山珍海味、极端豪华的地步;明明只求舒适安居,但装潢文化把这种需要异化为宫殿般的奢侈追求 …… 大家都像马拉松比赛一样跑得气喘吁吁,劳累和压力远远超过了需要,也超过了享受本身 ” 。 拥有得越多越好吗? 莫里尖锐地批评说: “ 拥有得越多越好。钱越多越好。财富越多越好。商业行为也是越多越好。越多越好。越多越好。我们反复地对别人这么说 —— 别人又反复地对我们这么说 —— 一遍又一遍,直到人人都认为这是真理。大多数人会受它的迷惑而失去自己的判断能力! ” “ 这个社会在想要什么和需要什么这个问题上是很感困惑的。你需要的是食物,而你想要的却是巧克力圣代! ” 其实,汽车洋房,宝马奔驰并不能给你带来快感与安宁! “ 我们树立了错误的价值观,从而对生活产生了一种幻想破灭的失落感! ” 官位与权利也同样! 这才是今天人类(包括肿瘤患者)普遍困惑与烦恼的核心所在! 明白你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老教授语重心长地告诫说: “ 一个人在事业上的成功远不是人生上的成功。 ” 的确如此,我的患者中身家数亿的,身居要职的太多、太多了。其中,不少人生了病后往往会困惑: “ 我前期追求的究竟是什么? ”“ 我自己迷失了吗? ” 很多人的确迷失了自我,迷失了生存的基本目的! 比如,我有个浙江的患者,在当地是十分著名的房产商。他平素对人很吝啬,积累了很多财富。但是在自己的治疗过程中对家属也比较苛刻,也不是特别配合医生。因此,直到病重,他还不太知情,并很少有人探视,且没有接受好好的治疗(因为人们都畏惧他)。临终前那几天,他大概是预感到情况不好了,一口气烧掉了 20 多万元现金;最后一两天则一语不发,家属则拒绝所有人探视(据说是家属深怕他发钱给探视者);最后,临终前提出了个古怪的要求,出殡那天要沿着他所创造的企业和楼盘走上一圈 …… 。我想,他当时可能就在后悔: “ 我身有亿万,又有什么意思呢? ” 他死后尸骨没凉,两个儿子就为财产大打出手,他的企业则面临着一场一场的官司 …… 。熟悉者无不唏嘘不已! 笔者不久前在广东看到一个案例很令人思考:一个女性,比较瘦小,生的是肺癌。当我给她号脉时,问她什么职业,这是我的习惯,她说她是搞文化管理的。我顺口说:文化管理其实是一份比较轻松的工作,你怎么会生这个病的呢? … 。她的老公在旁边笑着说: “ 对啊!她的工作的确很轻松,但是她心理就是不满足,这十多来年间,她醉心于炒房产,一心想着如何让自己的财产增多!因为买了太多房产,所以天天算计,想尽各种办法还贷款,心里天天纠结,且天天与别人攀比 ……” 。 “ 看似轻松的工作,却因为过多的追求,因此,活得非常累 ……” 。 “ 现在家里房子是有好几套了,都空关着,没有人住。房价跌了,贷款涨了,她天天愁啊!怎么还贷,结果,贷款没有还成,却中奖得了个肺癌 …… ! ” 我不敢说她的肺癌跟这个有直接关系,但至少很多女性肺癌患者或源于过度追求完美,或源于过度操劳,过分地心累,导致了远离生活本来意义,而出现病变。 因此,不管是健康者还是身体有所不适的人,首先应该明白自己真正需要什么!为什么而活着!什么是最重要的。正如莫里教授所强调说: “ 只要明白了什么是真实的需要,就会直向关爱和奉献! ” 这样,才会体验到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才会不至于留下过多的遗憾! 人类真实需要的是关爱与奉献 莫里教授说:其实, “ 我们过多地追求物质需要,可它们并不能使我们满足。我们忽视了人与人之间互相爱护的关系,我们忽略了周围的世界。 ” 他进一步揭示: “ 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爱是唯一的理性行为。相爱,或者死亡。没有了爱,我们便成了折断翅膀的小鸟。 ” 其实,莫里老人揭示的是人生真正的意义。 笔者在临床上观察的肿瘤患者很多,我们发现一个简单的事实:很多非常平凡的肿瘤夫妇,一路走来,坎坎坷坷,然而,他们之间充满着爱,相互关爱,相互付出并接受着爱,往往生活的很好;即使走了,也会走得更安详些、宁静些、平和些。其实,莫里教授说得更好: “ 身份和地位往往使你无所适从,唯有一颗坦诚的心方能使你悠悠然地面对整个社会! ” 笔者在指导学生对南通所属的某县进行调查时也发现,凡恩爱的夫妻,愿意为对方付出爱,关心对方的夫妻,生了癌后康复得更好。这在社会学上是大有意义的。 “ 你要使生活有意义,你就得献身于爱,献身于你周围的群体,去创造一种能给你目标和意义的价值观。 ” 显然,理解、接受并奉行这一宗旨,是所有现代人都需补上的生活意义之课程!
个人分类: 何裕民谈肿瘤|1833 次阅读|32 个评论
喜剧之王
热度 1 weiliaozi 2012-3-16 20:33
快乐是短暂的,痛苦是永恒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快乐的时候主体只是注重一种情绪的刺激,却没有意识的思索。 因此每次快乐结束后,我们很快被一种虚无侵袭。稍纵即逝的快乐,犹如不可捉摸的 感觉,随风而逝。痛苦的时候,主体会安静下来,思索一种自我的存在——孤独、寂 寞、伤感,这种像在心灵的田埂上开垦荒地,锄去杂草,种植庄稼,收获果实的历程, 让主体有一种真切的感受与存在。 但是,生活仍就是生活。 有时这种感觉,来自于内心;有时,来自于外部。因此,我渐渐迷恋于周星驰的电影。 无厘头是对周氏演绎模式的概括,荒谬、怪诞、夸张,这种对生活痛定思痛的感触在 《喜剧之王》里有真实的再现。 其实,真正的喜剧是找到悲剧的生命力,在喜剧中活着倒像是例行公事,好比睡觉, 吃饭,工作;在悲剧里,主体在苦难的大海里游荡,挣扎,时刻准备着以主人公的身份踏上 生活的彼岸。 正如尼采所说:面对生活的一切,仍然对生活说是。那些杀不死我的,会让我更强大
1985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关于中南大学报道的刘嘉忆
热度 2 Fangjinqin 2011-10-14 19:41
◇◇新语丝( www.xys.org)(xys5.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 )◇◇     关于中南大学报道的刘嘉忆 作者:M. Lin      近日,偶看到一条消息,称中南大学本科生破解国际数学难题。由于是关于 数学的消息,我就比较感兴趣地读了下去。由于跟自己做得不是一个方向,所以 我没能将他(刘嘉忆,笔名)的作品阅读一遍。说实在的,看到这样的消息,我 替主人公高兴,他算是个成功的数学本科生。   想起几年前也是本科生的我,我就没有这么幸运(当然,若说我没那么聪明, 这在此时的情景,读者看来可能更容易接受些)。当初我也是在国内一所高校就 读数学本科,期间我热衷于阅读各种数学著作,数学期刊。只是苦于无人指导, 常常发现自己证明的结果,被人若干年前(甚至更早之前)已经得到。我的故事 可能没什么意思。就来说说这条消息所引发笔者的思考吧。   媒体关于学术方面的介绍不一定可靠,于是我就到中南大学数学系公布的消 息阅读 http://math.csu.edu.cn/others/showmathnews.aspx?newsid=572   报道对于师生来说,应该是鼓舞人心的。但有些部分我觉得写的不妥,甚至 有些事情我感到担忧。   第二段标题:伯乐识才,从本科生到博士生   消息所指的伯乐是侯振挺(或者 黄伯云??),这明显是不恰当的。伯乐 应该是指最早发现刘同学工作重要性的专家。谁是伯乐暂时不管,我担心的是以 下这件事情:   报道说:侯教授返校后,立即要求与刘嘉忆见面,谈话间,刘嘉忆向侯教授 报告了他的研究方向,他对数理逻辑的兴趣和了解。侯教授听后十分高兴,心中 随即有了一个想法,他想接收刘嘉忆做他的学生。刘嘉忆对侯教授的学问早已仰 慕,此时的他也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师徒俩已是相见恨晚。   我最早知道侯振挺这个名字是5年前 ,偶翻阅钟开莱先生刊在《数学研究与 评论》 1983年02期的一点声明。我也查了一下Math Review关于侯的信息,从引 用频率来看,我不觉得侯的工作很有影响(这与百度百科介绍相去甚远)。问题 是,侯的工作与数理逻辑毫不搭边。他如何能够指导刘嘉忆呢。侯已75了,国外 的教授这个年龄早已退休了。难道侯收刘做学生是希望刘在概率方面有所建树?   可以看出Prof. Denis Hirschfeldt很欣赏刘的工作,按理说刘到Chicago跟 Prof. Denis Hirschfeldt学习是没有问题的。但我也不因此建议刘到国外学习 以证明国内不能培养好的人才,问题是,选择侯做导师(我绝无对侯有个人贬低 之意),并不是很恰当的,甚至留在中南大学也不是最合适的。   后面我又百度了一下,发现“刘嘉忆”已经在百度百科出现了,这消息还传 播的真快。做数学最需要的是平静与安宁(笛卡儿),希望媒体的报导不至于影 响刘嘉忆同学继续他的数学。 (XYS20111013)
个人分类: 杂谈评论|3760 次阅读|2 个评论
人中麒麟---彭玉麟!
热度 2 xinyuxin 2011-4-30 23:02
最近在忙碌毕业论文之余,聆听了百家讲坛系列节目《曾国藩家书》,在郦波老师的精彩讲解及演义下,让我对曾国藩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敬仰之情悠然而生!都说“为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但是现在的官员有几个在学曾国藩呢?话题扯远了,还是聊聊主人公--彭玉麟!他就是曾大帅“三顾茅庐”才请出山的人中麒麟! 彭玉麟与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齐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他是一个大丈夫!一个痴情男!一个水师统帅!一个国家栋梁! 他就是以“不要官、不要钱、不要命”的“三不要”美名而著称于世的彭玉麟! “平生最薄封侯愿,愿与梅花过一生。唯有玉人心似铁,始终不负岁寒盟”道出了一个淡泊名利、一生六次辞官的彭玉麟,一个“梅姑之恋”,恋之一生的彭玉麟。 我最欣赏他两点:爱人爱一生,画梅画万幅。中法战事开,老翁精神来!彭玉麟真是一个痴情、血性、潇洒、爱国的好男儿啊!因我名字中亦有一个“玉”字,故今日改名曰“玉麟”。 2011-4-30 23:01 玉麟
个人分类: 涤荡心灵|4030 次阅读|2 个评论
珍惜生命2
smallgrass 2011-4-11 20:45
今天在科学网上看到一则新闻,说的是合肥工业大学团委副书记陈刚因为竞聘团委书记失败,留下遗书跳楼自杀,看了事情经过和遗书内容,深感同情,同时又对陈刚为此而采取极端方式结束生命而叹息:太不应该了!因为他以前一直一帆风顺,用他妻子的话说,他所有的照片都是笑脸,找不出一张严肃的。所以突然受此打击便成了一道过不去的坎。其实当不当这个团委书记有什么大不了的?一个人连死都不怕,还有什么事能比生命更重要。   本来想这是一个经常发生的悲剧,主人公与自己无关,事后不久就忘记了,但是这个主人公说起来跟我还有点间接联系。听我的一位同事说,陈刚的爱人李智慧是我这个同事老婆的同学,这个同事说,你的老婆跟她也是同学呀。同事说你可以打电话跟老婆说一下。不是我缺乏同情,我心想还是算了吧,这么沉重的话题,给懒猫说只增悲伤,愿每个人都过得快乐,这样的事情永远都不要发生。   陈刚这一走,其实是很自私的,他的父母、他的妻女,还有亲人朋友同学,该是多么大的悲痛!正如一位网友的评论“我们的生命有时不仅仅属于自己”。   珍惜生命。
个人分类: 生活情感|328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红楼梦》新解
Flyingriver 2011-3-29 09:03
中新网3月29日电 最近,四大名著研究学者汪宏华撰文重评《红楼梦》,提出了一系列新颖独到、自成一家的观点。汪宏华指出,甄士隐在梦里极力推崇“还泪”式的木石前盟,嘲讽风月故事中的“偷香窃玉,暗约私奔”,但他的女儿甄英莲偏偏与贾宝玉玩了一出偷香窃玉,暗约私奔。《红楼梦》的结局正是宝玉偷了香菱之“香”,香菱窃了宝玉之“玉”。二人先以夫妻蕙与并蒂菱“对花”暗约,后预感到贾府将遭变故,提前执手私奔。他们最终挣脱宿命轮回,成就了完美人生。相对而言,黛玉与宝钗则只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为香菱做了嫁衣裳。汪宏华还认为80回的《红楼梦》原本尽善尽美,无端毁在了庸碌文人的手里。原文如下: 一、宝玉与香菱是绝对主角,黛玉与宝钗是超级配角 《红楼梦》的男女主人公是谁?我相信大多数人会说是贾宝玉与林黛玉,或者加上薛宝钗、史湘云等人。其实不然,是贾宝玉和香菱。原因很简单,小说中只有他俩的谶语是变化的,只有他俩频频冲破悲剧宿命,最终成就了圆满人生。曹雪芹想要宣扬和传播的正是这种比金子还要稀缺珍贵的自觉意识。谁也不必与一位将悲剧逆转成了喜剧的女子争夺“一姐”之位。黛玉和宝钗忙来忙去,到头来也只是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为香菱做了嫁衣裳。尽管她们后来也找到了各自心仪的郎君,但距离真正的爱情还相差甚远。她们的问题在于始终没有完全摆脱或真或假的儒学的束缚,命运也就难逃儒士的兴衰轮回了。 曹雪芹认为性格与环境能决定命运,但意志与行动更能改变性格与环境。我们知道,宝玉起初的本性是正邪两赋,香菱起初是禀赋正气,都与当时假恶丑的环境不顺应,但他们依旧殊途同归,获得了成功。他们的共同点便是有意志,见行动。 事实上,香菱虽戏份不多,却是唯一从第一回贯穿到第八十回的中心人物。与男一号宝玉的区别是一个浓墨重彩,一个细水长流。 二、香菱在苦难中扼住命运的咽喉,主动以对花游戏寻找真爱 但香菱这个主人公做得可真不容易,名为乡宦之女,中等出生,实比任何一位下等裙钗都更悲惨更坎坷。第一回英莲跟随霍启去看元宵花灯,不慎失落,但没有像僧道预谶的那样隐入空门或者死去——“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而是被拐子拐去并隐名埋姓养大。几年之后,拐子将她同时转卖给冯、薛两家,以至于惹出了人命官司,冯渊被薛蟠的人打死。进到贾府,薛蟠经常外出,才总算过了一段相对平静的日子(此时宝钗给她取名为香菱)。但随着夏金桂的到来,薛蟠的凶残本性再次暴露,对香菱成日以打骂相加,夏金桂也心怀妒忌,将其改名为秋菱。至此秋风扫落叶,她的生命似乎又进入了死胡同,对应于第五回的谶语“自从两地生孤木(桂),致使香魂返故乡。”香菱大概会被薛蟠、夏金桂整死。 然而,香菱比谁都命苦,却又比谁都命大,她这次还是没有死。“香魂返故乡”只是预言她将未老先衰提前丧失女人的芳香、美好的青春,判画上的“莲枯藕败”对应“干血之症”。但这种病显然不是不治之症,何况还有宝钗贴身保护。所以香菱在熬过一段战战兢兢的日子后,命运又出现了转折,枯木逢春,嫁给了曾经痴笑、肉麻过的……第六十二回埋在泥土中的“夫妻蕙”与“并蒂菱”终究复活! 随后,关于香菱的谶言便立即发生了改变,第六十三回她在占花名儿时掣了一根并蒂花,题着“联春绕瑞”,上面的预谶诗是:“连理枝头花正开”。所以前面的“香魂返故乡”还可以理解为她后来与宝玉私奔回到了故乡姑苏。礼尚往来,香菱前半生在贾府度过,宝玉后半生也该在甄家度过了。这也意味着真与假两种哲学不但能够达到统一,而且必须达到统一才能超越平凡的生命。 真正是雏凤清于老凤声啊,想当初甄士隐毕其一生都没有得到“通灵宝玉”式的儿子(甄士隐做梦即是向佛道求子),他女儿却用柔弱的臂膀将这个神奇的男子实实在在拥入了怀抱,迎进了家门。此时的宝玉就是小说开篇的那个“我”,那个“堂堂须眉”,那个《石头记》的作者。逆境让甄士隐玄想、沉沦,却让英莲更加务实而又勇敢。苦难原是一种财富,行胜于言,行胜于梦。 甄士隐在梦中非常看不起“偷香窃玉,暗约私奔”式的爱情,但身在末世又有什么更好的手段争取自由与爱情呢?要求贾宝玉束手就擒,跟着家人一起去北京入狱受刑吗?(贾宝玉已从第七十五回甄家和甄宝玉的变故获得警示。)要求香菱坐以待毙,等着被薛蟠、夏金桂打死骂死吗?他们做不到,他们也不是那种懦弱无为的人。偷香窃玉可成大俗,亦可成大雅;暗约私奔可成风月,亦可成儿女真情。 三、香菱为宝玉而变,宝玉为香菱而生 从本质上看,宝玉与香菱私奔是源于心灵的默契相通,爱情的水到渠成,香菱一生成长的过程对应着宝玉心中理想女性的设计过程,关系十分微妙: 当第一回“鲜明莹洁”的宝玉投胎之时,甄英莲已是一个“粉妆玉琢”的三岁女孩,正等着有个“|通灵宝玉”般的小弟。 当宝玉阴差阳错降生在贾府之后,英莲也曲曲折折来到了贾府。 当宝玉第五回梦见兼具黛玉和宝钗之美的可卿时,第七回金钏和周瑞家的都说香菱的仪表酷似东府少奶奶。 当宝玉不能调和袭人、麝月、黛玉与宝钗等人的优缺点,想着“焚花散麝,而闺阁始人含其劝矣;戕宝钗之仙姿,灰黛玉之灵窍,丧减情意,而闺阁之美恶始相类矣”,信心尽失之时,凤姐赞香菱说:“香菱模样儿好还是末则,其为人行事,却又比别的女孩子不同,温柔安静,差不多的主子姑娘也跟他不上呢。” 当宝玉艳羡宝钗的贤惠性格与绘画技巧之时,香菱正跟着宝钗学针线、女红。 当宝玉称赞黛玉的诗作超凡脱俗之时,香菱向黛玉孜孜不倦学诗,让宝玉不由得感叹:“这正是地杰人灵,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性情的,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可见天地至公。”香菱进步也很神速,咏月诗写到第三稿就让黛玉自叹不如了。香菱从此将黛玉高贵的灵魂取代。 当宝玉难舍袭人床上之妩媚温柔时,香菱与袭人交换石榴裙,袭人将香菱摔脏的“脏衣服”拿走。香菱从此将袭人的肉体取代,宝玉转而拜倒在香菱的石榴裙下。 当宝玉将木石前盟、金玉良姻、阴阳麒麟、双艳图一一舍弃,陷入迷茫之时,香菱有意无意拿出了生机勃勃的“夫妻蕙”,宝玉眼前一亮,随即找来“并蒂菱”工整应对。接着便小心翼翼地“蹲在地下,将方才的夫妻蕙与并蒂菱用树枝儿抠了一个坑,先抓些落花来铺垫了,将这菱蕙安放好,又将些落花来掩了,方撮土平服。”他不是在葬花,是在珍藏理想,播种希望。 …… 就这样,宝玉与香菱未着一字,尽得风流,不经意间演绎了爱情的唯一和全部:是前世缘定,又是今生相约;是两小无猜,又是一见钟情;是百里挑一,又是千里追寻…… 谁能想到,《红楼梦》中所有裙钗中只有我们痴痴呆呆的香菱锁定了宝玉的“花心”,挣脱了“万艳同杯”、“千红一窟”的宿命。实际上这一切也仍在情理之中,应了宝钗和宝玉的话:“能够像他这苦心就好了,学什么有个不成的”;“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香菱痴就痴在不懂得卿卿我我,朝朝暮暮。 至此,相信所有喜欢《红楼梦》的人,都会为宝玉和香菱的天作之合欢喜雀跃,都会为曹雪芹的神来之笔惊呼喝彩。 我们终于可以理解作者为什么要将黛玉、宝钗、湘云和宝玉设定为亲戚关系了,因为那些都是病态的爱情,如同它本身的近亲关系一样不值得倡导和追求。爱情是人类特有的超越于亲情友情与物情之上的高级情感,它产生于萍水相逢,它遵循于自由平等。 四、曹雪芹力挽狂澜于既倒,用大团圆的喜剧励志醒世 笔者以为,判断一个人有没有看懂《红楼梦》只需问他贾宝玉和香菱的结局就可以了,其它都无足轻重。试想,曹雪芹对半出家的贾敬都痛斥为“箕裘颓堕皆从敬”,怎么还会让自己精心塑造的理想人物宝玉继续“出家”呢?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耳光吗?既然出家是唯一的出路,曹雪芹自己为什么不“悬崖撒手”呢?他不是与贾宝玉的遭际相似吗? 我想任何一位看过《红楼梦》的人都能直觉到曹雪芹是一位矢志拯救人类和人性的哲学家、文学家,不是否定尘世、消极逃遁或劝人出家的颓废写手。即便现实社会再残酷再悲戚,他也必定要在文学世界将人的本来面目翻转过来,就像第七十六回妙玉为黛玉和湘云续诗,帮助她们找回闺阁的本来面目的用意一样。当代作家铁凝也曾说,文学的使命是温暖人类。曹雪芹、妙玉和铁凝,英雄所见略同。而既然带发修行的“槛外人”妙玉都拒绝“凄楚之句”,希望绝处逢生,那么俗世之人就更应热爱生活,热爱真理了。可以预见,宝玉与香菱的爱情故事很快就会在无数读者心间激情上演。从此无须接受高鹗的说法,竟然说香菱后来被薛蟠扶为正夫人,死于难产,为薛家延续了香火。何其颓堕! 无须再争辩,《红楼梦》本就是一部人间喜剧,曹雪芹本就是一位喜剧作家,他是为了避免落入大团圆的俗套,增强小说批判现实的力度才将后半部分隐去的。《红楼梦》拒绝平庸,它让所有庸碌的文人与批评家走开。 当然,我们也可以将《红楼梦》看作是关于香菱这个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的“灰姑娘”的童话故事。开头,灰姑娘因父亲的消极无为而与“通灵宝玉”擦肩而过,错失亲情且贵贱悬殊;结尾,她通过自己主观的努力赢得了宝玉的爱情,重将梦幻中的姐弟关系转变、升华成了现实中的夫妻关系。 转自: http://news.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1_03/29/5432867_0.shtml 事实证明,爱情不仅比其它情感更美丽、神圣,还能爆发出惊人的创造力,贾宝玉和香菱就是在爱情的驱动下合作完成了空前绝后的《石头记》!(完)
个人分类: 小说——心语小话|191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用主人公的精神建设植物研究所——植物所所长方精云新春致辞
dydesk 2011-2-23 10:12
用主人公的精神建设植物研究所——植物所所长方精云新春致辞 2011-01-31 |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 各位同事、同学们、朋友们: 大家好! 2011年春节即将来临,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刻,我谨代表植物研究所领导班子全体成员,向全所干部职工、离退休老同志以及同学们致以新春的问候!向所有关心、支持植物所发展的领导、同仁以及国内外的朋友们,致以诚挚的节日祝福! 2010年8月,我荣幸地成为植物所的一员。任职以来,我一直在努力学习、了解和认识植物所,为植物所的辉煌历史感到骄傲,对植物所的未来前景充满期待。值此辞旧迎新之际,我想谈谈近5个月来的一些认识和思考,与大家分享和交流。 一、历史辉煌,但任重道远 回首过去,植物所已走过了83年的光辉历程。植物所的发展史上英才辈出,群星灿烂,出现了一批像胡先骕、钱崇澍、秦仁昌、汤佩松、侯学煜等蜚声国际科学界的学术领袖;也有像王文采、张新时、匡廷云和洪德元等一批仍活跃在学术舞台上的著名学者,他们是中国植物学科的一面旗帜,也是植物所未来发展的宝贵财富。 正是由于前辈们的辛勤劳动和竭力奉献,植物所曾是中科院为数不多的先进典型之一,曾创造过中国科技史上的多个第一,曾获得过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及中国高等植物科属检索表”(1987)、“中国蕨类植物科属的系统排列和历史来源”(1993)和“中国植物志”(2009))等重要奖项,以及“1:100万中国植被图”、“植物光合与呼吸途径研究”等一批创造性和系统性的重大研究成果,为国家的经济建设,为我国乃至世界植物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些重大成就在中科院生物学类研究所中是不多见的。 在辉煌与成绩面前,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尽管近年来植物所在学科建设、科研能力、队伍建设、论文发表等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但院内兄弟单位和高校的快速崛起使植物所历史上一些“独一无二”和“不可替代性”的学科优势面临巨大挑战,一些优势地位在逐渐丧失。前辈们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财富,它们是今天植物所取得成就和未来发展的基石,但是,五年、十年、二十年后,我们能给后来人留下什么?我们应当认真思考。目前植物所的现状不容乐观。我们需要从历史和发展的角度来审视和规划植物所的未来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是承上启下的一代,任重而道远。 二、集中资源,全力推进科技工作 今后几年,植物所要按照中科院“创新2020”和“十二五”规划的总体部署、院领导对植物所工作的指示精神以及植物所自身建设和发展的客观要求,坚持“不忽悠、不折腾、不内耗、求真务实”的理念,着力抓好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学术环境建设和制度建设,积极推动“九个转变”,使植物所的各项工作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争取早日建成国际一流的植物学研究机构。 在学科建设方面,首先要明确研究所的定位。植物所是植物科学和技术的专门研究机构,建设和发展一流的植物学科是植物所的历史使命。植物所主要开展整合植物生物学研究,但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能面面俱到。具体来说,植物所要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在植物的系统进化、生态环境、发育与信号转导、光合作用、以及资源植物等领域开展系统性和创新性研究并取得重大进展。这一定位既体现植物所的传统学科优势,又顺应现代生命科学飞速发展的时代要求;既具有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应用基础研究,又涵盖面向国际学科前沿的基础理论探索。 基于这一定位,我们要本着有利于植物所的整体发展、有利于有限资源的高效利用、有利于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原则,对现有的学科发展方向进行适度整合,对现有的组织机构进行适度调整,并通过若干重大集成和系统研究,把一些有传统、基础好、有特色、影响大的分支学科进一步做强;同时,通过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增强科研活力,使植物所在植物科学的前沿领域始终占有一席之位,并力争在某些主流方向上发挥学术领导者的作用。 客观地讲,植物所现有的组织机构和体制难以实现这一目标。植物所现有机构过于臃肿:除建有承担主体科研任务的六个研究中心(园)外,尚有多个“支撑机构”,即“一馆二园二中心八部十站”(一个植物标本馆、两个植物园、中科院太阳能光生物学研究中心和中科院内蒙古草业研究中心两个非法人的研究中心、八个杂志编辑部以及十个野外定位研究站)。虽然这些支撑机构很重要,大部分支撑机构的工作也做得很好,但必须承认:过多的“支撑机构”一定会削弱研究所的主体功能。它们部分地占用了研究所有限的科研资源,也分散了不少科研人员的精力,使研究所投入了昂贵的人力成本。因此,我们需要讨论哪些“支撑机构”是必须的,哪些是需要调整和整合的。 此外,作为研究所主体机构的研究中心与重点实验室,二者之间也需要理顺关系。目前,一些研究中心与重点实验室之间存在管理脱节、多头领导、管理人员偏多且职责不清等问题,内耗比较严重。 经过充分讨论和精心设计之后,我们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梳理,要整合有限的人财物资源,使研究所的中心工作真正回归到科研和学术这一本来的使命上。在规划研究所发展的同时,要始终牢记,科研和学术永远是研究所的中心任务,一切工作都应服从服务于这一中心任务。 学科建设最终要通过科学研究,也就是要通过做学问来实现。做学问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发文章,而是要真正研究和解决一些重大的基础理论和应用问题,发表一些有重要学术影响的大作品。这就需要做基础研究的同仁们进行前瞻性、全局性的思考和设计,规划出具有创新性和可操作性的发展蓝图。期待着植物所今后能有更多的工作发表在Science和Nature等杂志上。另一方面,我们不仅要做“能够发文章的学问”——毫无疑问,这十分重要——,但同时也要做“能解决问题的学问”。中国这么大,人口这么多,各种资源、环境和生态问题堆积如山。它们都需要我们认真地去研究和解决,这也是路甬祥院长特别强调的“解决国家重大需求问题”的要求。为此,我们可以通过实施重大集成或系统研究来推进一些学科“做大做强”。比如,通过推动全国植物群落清查计划,把有传统优势的生态学和植物分类学进一步整合和发展起来;通过推动生态草业工程,把我国的草原保护和草业管理推向一个新高度;通过研究和开发重要的资源植物,把“耕地外农业”的思考付诸实践。最近,我们提出发展“18亿亩耕地外农业”(简称“耕地外农业”)的战略思路。这是基于国家对食物和资源的重大需求以及植物所的特点和优势而考虑的。“耕地外农业”涉及草地、高寒地、盐碱地、荒漠、林地等辽阔地域,或许是中国解决耕地资源短缺和保障粮食安全的希望之所在,也是植物所扬长避短、重塑历史辉煌的切入点。作为实践这一思路的重要步骤,研究所最近成立了资源植物研发重点实验室。我特别期待着资源植物的研究和开发工作能在植物所生根开花结果,希冀着植物所能将若干个重要资源植物产业化,形成植物所的品牌产品,为解决中国的粮食和资源问题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第二,人才队伍建设,尤其是青年人才队伍的建设,关系到植物所的未来,是植物所发展的不竭源泉。 我们要完善已有的人才引进制度,实施人才兴所战略;要在国内外广罗人才,充实学术、技术和管理队伍。我们所说的人才是指多种人才,不仅仅包括做基础研究,也包括应用研究、开发、技术推广和管理的人才,以及有一技之长的人才。 我们要在全所范围内形成尊重人才、重视人才的氛围。我们什么都可以节省,但对于真正的人才,一定要体现大气,要舍得付出。对人才,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不求全责备;对人才,要不拘一格,不问学历和出身,真正做到唯才是举。 我们在积极引进人才的同时,更要创造条件留住人才,发掘和培养青年人才,努力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环境,使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茁壮成长。 另一方面,我们要公平地对待人才。在人才问题上,植物所一个突出的、也是海内外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就是人员兼职情况比较严重。这不仅影响了全力投身于植物所建设和发展的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也损害了植物所的声誉。必须承认,大多数的兼职人员是很优秀的人才,他们为植物所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植物所要感谢他们。但从研究所的健康和长远发展考虑,我们必须正确对待兼职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本人和所领导班子的态度是坚决的。清理兼职问题可能会给植物所的某些科研工作带来暂时的不利影响,对某些职工的利益产生影响,但欲求文明之幸福,必经文明之痛苦。为了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为了植物所的未来,我们只能狠下决心。我们衷心希望兼职人员能够理解并支持我们,因为中国的科技事业最终是要与世界学术规范接轨的。在坚持正确的学术规范方面,植物所只能带好头,不能助长不正之风。 第三,学术环境建设是植物所的立命之本,制度建设是推进研究所各项工作的保障。 学术研究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及产学研结合等。如上所述,植物所的一切工作都应以科技工作为中心,因此,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至关重要。为营造和谐的学术环境,必须要建立公平合理的资源分配体制、职务晋升制度、评估制度、奖惩制度等等,加强行政管理部门的服务意识,并充分发挥评估体系的导向作用。此外,我们还要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学风建设,严惩学术不端行为。 制度建设是学科、人才和学术环境建设的保障。研究所正在对所内规章制度进行梳理,最终将使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完善后的规章制度将成为研究所的《职工手册》,人手一册,成为植物所行政决策和职工办事的指南。 既然研究所是法人单位,就应该有自己的“宪法”。这就是“研究所章程”。因此,在适当的时机,我们还要制定“植物研究所章程”,以规范研究所事和物的发展。 通过学术环境建设和制度建设,使植物所的工作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形成“各尽其能、各司其职、团结奋进”的良好风气,创造“和谐稳定、人才辈出、成就卓著”的大好局面。 三、齐心奋进,共建美好家园 要做好上述工作,我们需要理顺以下“七大关系”:制度建设与行政决策的关系、科研与管理的关系、宏观与微观的关系、传统优势学科与新兴高科技领域的关系、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课题组长与组员的关系、导师与学生的关系。正确处理好这“七大关系”是实现植物所发展目标和始终保持领先地位的前提。 我们希望采取细致稳妥的工作方式、坚定果断的措施和行动,争取用一年左右的时间来理顺这些关系,完成研究所的各项改革,以便把研究所的主要精力尽快转到以科研和学术为中心的各项工作上,实现植物所科技工作的跨越式发展。 我希望通过若干年的建设,植物所将呈现出这样的面貌:研究所的科研和人才状况有显著改善;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得到较好发挥;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得到协调发展,评估体制得到完善;倡导并逐步实施“耕地外农业”战略并取得重要进展;园区创新文化建设得到较快发展;研究所的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并最终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研究所。这也是我个人理解的植物所的未来愿景(vision)。为此,值此新春伊始,我提出如下希望,与大家共勉: 希望科研人员,能够坚守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要有责任心和职业操守;要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不随波逐流,要坚持真理,求真务实;要有“安、钻、迷”的精神,爱岗敬业,既充满科学激情,又脚踏实地、兢兢业业。特别是,PI们要以身作则,要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耐得住寂寞,潜心于学问,不做“空中飞人”,努力写出“大文章”。 希望管理工作人员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这个职责就是“服务”。要牢固树立为科研人员服务的思想,绝不可“以官自居”,将植物所当成行政衙门;要精通业务,熟悉各类政策和规章制度,执行研究所的各项决定不折不扣;作为研究所内外联络的窗口,接人待物要“耐心细致、热情周到”。 作为管理人员的一部分,我本人及所领导班子成员首先要严于律己,不摆架子不摆谱,当好科研人员的勤务兵;同时,要克己奉公、任劳任怨、秉公办事。 学习是学生的天职。希望同学们“珍惜当下”,努力学习,练就过硬的专业本领;要出色地完成指导老师交给的科研任务;要弘扬“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中华传统美德,尊敬师长,但同时又要坚持真理,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钻研精神。 总之,植物所是我们大家共同而又永远的家园,对大多数职工来说,它是我们终生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因此,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摒弃小我,顾全大局,以植物所为家,热爱植物所,珍惜植物所,以主人公的精神,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齐心协力,团结奋进,共同将植物所建设成为美好和谐、生机盎然、人才辈出、成果丰硕的家园! 最后,恭祝大家新春快乐、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幸福! 植物研究所所长方精云
1885 次阅读|0 个评论
苦命天子的“苦命”——读《苦命天子——咸丰皇帝奕詝》
热度 1 adamliu800 2011-2-19 21:13
苦命天子的“苦命”——读《苦命天子——咸丰皇帝奕詝》
前些天又看完了一本茅海建教授的书——《苦命天子——咸丰皇帝奕詝》,这本书远比《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和《天朝的崩溃》易读,正如题目,全书的主人公是个“苦命”的人。如此带有感情色彩的提法,给文章定下了基调。 开卷才发现,作者并非同情,而是可怜这个做了11年皇帝的人。作者这样评述道:“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一定会有一个最适合他的位子。如果能够找到它,占有它,那是人生的幸事。与此相反,一个人占有的位子若不能充分发挥他的全部才能,那是一种痛苦。同样痛苦的是,一个坐在他才力不逮却又下不来的位子上,除非他每日只是混日子过。若他有强烈的责任感,结果事事与愿望相违,那几乎是一种人生的自我折磨。”咸丰皇帝就属于第三种人,他受过严格的皇家教育,他也曾经有过远大的抱负,他试着日理万机,批阅奏章到深夜。他真的很努力,但他也真的很无能。看看他当朝短短11年中发生的事吧。 1851年1月11日金田起义爆发,由此时起,大清王朝的根基被撬动了。咸丰帝才刚刚登基一年,他派出八旗兵和汉族绿营兵去剿灭“长毛”(太平天国军队的别称),却屡战屡败,短短两年时间,丢掉了大清的粮仓——两湖,甚至失去了政府的最大税源——江浙。不得已之下,咸丰皇帝才启用了汉族重臣——曾国藩。命其在湖南老家督办团练事宜,这也开启了一个传奇武装力量的时代,这支部队名曰“湘军”,由这支部队锻炼和培养出来的一批高级将领将书写大半个晚清史。 咸丰朝除了“内忧”,更重要的是“外患”。从1856年开始,洋人又来了,由于地方官员的瞒报,咸丰帝对前线的战况一无所知。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前期失败还可以归咎于“用人不当”,之后在《天津条约》的谈判过程中的退让,足见咸丰帝的草包本色。他为了防止“夷人”进京(即外国派驻大使),宁可全免一切关税,鸦片开禁合法输入。孰轻孰重,完全没有概念。最后又因为战俘问题得罪了侵略者,英法两个世纪大盗劫掠了“万园之园”,穷凶极恶的英国专使额尔金做出了罪恶的决定——焚烧圆明园。 提到圆明园,我不得不停下来。这是中华文明史上最深重的痛。作者这样写道:“一个民族的历史,有光荣,也会有耻辱。光荣使人兴奋,耻辱却让人深思。我以为,后者更具有力量。”这句话读来,确实很有力量。想到近年媒体上报道的关于圆明园的新闻,不得不深思。比如:修复圆明园、圆明园再开发以及圆明园兽首回归等问题。这些问题转移了大家的视线,人们过多地关注了外表,似乎忘记了圆明园问题的内核。作者也及时呼吁:“荒芜的圆明园是我们民族脸上的伤疤,提示着当年的耻辱。在我们这个民族尚未强大到能够拒绝一切耻辱之前,千万不要用人为的整容术,来抹掉这一伤疤。” 圆明园没了,咸丰帝再也没有振作起来。苦命的天子把大清帝国带入了深渊。他后期重用的汉族官员和他的六弟奕?将为帝国做最后的挣扎,这就是后来的“同光中兴”(此是后话了)。 注:图片来自网络,仅供欣赏,谢谢!
个人分类: 读书心得|7399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最亮恒星参宿四或爆炸 今年可能现“双日”
maokebiao 2011-1-25 10:58
来源: 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图为电影《星球大战》中主人公“天行者卢克”在遥远星球塔图因上看到两个太阳的场景 位于猎户星座的参宿四即将爆炸,这次爆炸将使地球上出现两个太阳   科学家们近日预言,随着夜空中最亮的恒星之一“参宿四”的爆炸,地球有望在今年晚些时候在空中见到第二个太阳。它产生的耀眼光芒将使黑夜变得犹如白昼。电影《星球大战》中主人公“天行者卢克”在遥远星球塔图因上看到两个太阳的场景今年年底前就会在地球上演。   “参宿四”是夜空中第九大最亮恒星,也是距离地球640光年的猎户座中的第二大最亮天体。一旦其外表呈亮红色,意味着即将进入爆炸期,而且最近15年来,它的直径缩小了15%,质量急剧下降。   “这颗衰老的恒星即将用完它的所有燃料,”南昆士兰大学物理系高级讲师布拉德·卡特告诉记者,“这些燃料使它发光,维持着它的生命。一旦燃料用尽,它会立刻坍塌。爆炸是这颗恒星的最后活动,届时它会发出一声巨响,随即化为耀眼光芒。这一现象会持续数周时间。”“爆炸时将发出异常耀眼的光线,将整个夜空照得如同白昼般明亮。”   网上有人将超新星爆炸同所谓的“2012年世界末日”联系起来。对此,卡特表示,“参宿四”与地球相距遥远,爆炸不会对地球构成任何危害。“恒星99%的能量将会通过一种名为中微子的小粒子流释放,它们会照亮夜空,穿过地球和人体,但不会对我们造成任何危害。”   本报记者 董立林 编译/整理   同题报道:   新闻晨报: “参宿四”即将用完所有燃料   现在,这颗恒星“参宿四”就位于距离地球640光年以外的猎户星座,其外表呈亮红色,意味着即将进入爆炸期。由于“参宿四”是宇宙中最明亮的恒星之一,它的爆炸将会产生自地球形成以来最耀眼的光芒,届时地球将能从一个较好的观测点饱览这场绝对给力的宇宙大戏,整个过程至少会持续一周或更长时间。   目前人们争议的主要问题是这颗“垂死”的恒星要等到何时才能爆炸。澳大利亚南昆士兰大学物理系高级讲师布拉德·卡特22日认为,它有可能会在2012年以前发生爆炸,当然爆炸也有可能发生在未来100万年的任何时间。“这颗衰老的恒星即将用完它的所有燃料,”卡特告诉记者,“这些燃料使它发光,维持着它的生命。一旦燃料用尽,它会立刻坍塌,而且速度非常快。爆炸是这颗恒星的最后活动,届时它会发出一声巨响,随即化为耀眼光芒。这一现象会持续数周时间,接下来的数月时间它会慢慢变暗,最后很难再被看到。”   小型粒子将穿过地球和人体   这个高概率的宇宙爆炸事件已经引发了不少人的担忧,有人甚至将它与玛雅日历中的2012年“世界末日”阴谋论联系起来。对此,专家指出,由于“参宿四”与地球相距遥远,其爆炸不会对地球构成任何危害。“当一颗恒星发生爆炸时,其99%的能量都会以一种叫‘中微子’的小型粒子的形式释放出来,它们像雨点一般穿过地球和人体,但不会对我们造成任何危害,”卡特说。“参宿四”是夜空中第九大最亮恒星,也是猎户座里的第二大最亮天体。由于它发出的光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橘红色,这使它在夜空中更加显眼…[ 详细 ] media_span_url('http://zjdaily.zjol.com.cn/qjwb/html/2011-01/25/content_694596.htm?div=-1') (责任编辑:高瑞
153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19: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