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陈嘉庚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校主”陈嘉庚:宁要厦大,不要大厦
redtree 2013-9-8 12:07
“校主”陈嘉庚:宁要厦大,不要大厦 作者:北绛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9-6 9:11:17 他只上过9年私塾,却创办了一所大学和一个学村,并且,在80多年前的那个时代,就预言“国家之富强,在乎国民,国民之发展,全在乎教育”。 ■北绛 陈嘉庚 著名爱国华侨领袖、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福建同安县集美社人(现厦门市集美区),如今的厦门大学、集美中学、翔安一中、集美学村、翔安同民医院等,均由陈嘉庚创办。成长于郑成功抗清复明故垒的陈嘉庚一生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为辛亥革命、民族教育、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生前曾被毛泽东称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前身为集美学村各校)两校师生都尊称其为“校主”。 去厦门,没有人会错过厦大。 它依山傍水,旁边有南普陀寺佛音袅袅,推窗便是波海滔滔。行于校园中,周围便是“西洋身、中式顶”的独特建筑。阳光海浪之中,楼宇们渐渐长了年岁,学生们换了一批又一批,但脸上开朗明媚的笑容却不曾改变。 厦门大学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大学”,游人如织,更有不少影视剧在此取景。厦大美,不仅美于表,更美于内。作为中国第一所由华侨创办的大学,百年未改其名,并且一直维持办学的高水准。 一手创造这个美丽神话的,便是有着“橡胶大王”之称的陈嘉庚。 陈嘉庚1874年生于福建同安县的一个偏僻山区,当时称“集美社”,也就是今天的集美镇,与厦门市隔海相望。父亲陈杞柏与当时许多人一样“下南洋”,在新加坡发展事业,定期汇款回家。陈嘉庚由母亲孙氏独力抚养长大。 他的母亲是笃定的佛教徒,乐善好施,共收养了6个孩子。据说她曾拿出400银元分给乡民,只为了平息一场与己无关的械斗。 8岁时,母亲送陈嘉庚到私塾念书。十分用功的他背熟了先生教授的“四书五经”,却不知究竟有何用途——“数年间绝不知其意义”。后来他投奔父亲,逐渐接触到西方先进文化,对比自己童年时的经历,让他下定决心兴办新式学校。读书是陈嘉庚一生最大的爱好。 他只上过9年私塾,却创办了一所大学和一个学村,并且,在80多年前的那个时代,就预言“国家之富强,在乎国民,国民之发展,全在乎教育”。 16岁时,陈嘉庚远渡新加坡投奔父亲,从零开始学习英语,在父亲的米店当学徒。他的父亲当时已经是个颇为成功的商人,名下有房地产、西米厂和菠萝罐头厂。但父亲并没有给长子陈嘉庚任何优待,他更喜爱自己的庶子,并将公司全力交予庶子。 给父亲打工的13年间,陈嘉庚养成了谨言慎行、勤奋工作的习惯,他工作出色,老成持重,很快升任经理,并给父亲的米店赚了大钱。作为一名职业经理人,陈嘉庚凡事力持节俭。 回到集美社为母亲守孝3年之后,陈嘉庚重回新加坡,发现父亲已经欠债累累。“父债子偿”,陈嘉庚为父亲背起累累债务的同时,也开始了自己独立的事业。他从自己熟悉的菠萝罐头市场开始做起。作为菠萝产地,当时的新加坡市场重销售、轻生产。陈嘉庚决心从源头控制成本,从而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他规定公司当日购进的菠萝必须当日制完,当夜即结算盈亏,以此作为次日采购议价的标准;生产中也尽量减少剖工的损耗。3个月后,公司收入即大增。 绝境逆袭。陈嘉庚不仅清偿了父亲的欠债,也凭着自己灵活的经商头脑以及诚信的经商原则得到许多伙伴的认可。他宣告说:“中国人要取信于世界!我们中国人一向讲究言必信,行必果!” 亿万富翁之路就此开启。 20世纪初,橡胶和咖啡种植业开始兴起,敏锐的陈嘉庚很快意识到了新商机。他用2000元叻币(英国殖民马来西亚、新加坡、文莱时发行的货币)购买了一批种子,播种在自己的菠萝园中,从几亩到几十亩再到几百亩、几千亩。到1925年,他已拥有橡胶园1.5万英亩,成为侨商中最大橡胶垦殖者之一,被称为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橡胶产业的“四大开拓者”之一。 他开办“谦益”橡胶厂,生产橡胶鞋、轮胎和日用品,生意做到南洋、中国,设立分销店100多家。最终,他甚至将大半产品直接销售到美国,开创了在英国统治新加坡百年来华侨不通过洋行而与外国商家直接进行贸易的先例。 除了橡胶厂之外,他的名下还有米厂、木材厂、冰糖厂、饼干厂、皮鞋皮厂等,厂房据说达30多处。最繁荣的时候,营业范围远及五大洲,雇佣职工达3万余人,资产达1200万元叻币(约值黄金百万两)。 辛亥革命之前,陈嘉庚就已剪去辫子,加入了同盟会,并和孙中山结识,成为革命在海外最大的支持力量之一。而他之所以宣布将倾其所有,兴办教育,是因为他看到自己的家乡福建当时异常“贫困愚昧”,这给了年过半百的陈嘉庚很大的刺激——他深信,只有兴办大学,才能培养社会所急需的高等人才。 在这之前,陈嘉庚已经在集美社修建了一所小学。他成功化解了当时村子里的派系纷争,晓以大义,让村民明白兴办村学的重要性,同时表示愿意负担一切费用,最终得到了村民们的支持。 1913年春,现代化的集美小学开班授课。当时聘有7名教员,设有5个班级,共招收135名学生。陈嘉庚亲自制定了“为改进国家社会”的办学方针,提出“诚毅”二字为学校校训——诚以为国,实事求是,大公无私;毅以处事,百折不挠,努力奋斗。 集美小学的成功带动了周边地区的求学风气,不少地区也开始兴建小学、发展教育。1916年,陈嘉庚在新加坡创办师范和中学;1919年,他宣布要以“愚公移山”的决心建造一所大学。他说:“民心不死,国脉尚存,以四万万之民族,决无甘居人下之理,今日不达,尚有子孙,如精卫之填海,愚公之移山,终有贯彻目的之一日。” 跑遍整个厦门岛之后,陈嘉庚选定自己要建造大学的最终地点——郑成功当年操练军队的演武场。虽然现在的厦门大学交通便利,但在当时完全是荒郊野外,周围甚至还有很多墓地。 陈嘉庚把生意全盘交给了胞弟陈敬贤,将新加坡的所有不动产包括7000英亩橡胶园和150万平方尺的房产地皮,捐作“集美学校永远基金”。 他选定1921年5月9日“国耻纪念日”为厦门大学校舍建筑奠基。定校训为“止于至善”。他在资金筹集演说中号召华侨:“吾国今日处于危急存亡之秋,凡属财产家,宜捐其一部分振兴教育,以尽救国责任,国家存在,而后国民之幸福乃有可言。否则为犹太之富商,任人侮辱宰杀,生命且不可保,安从而娱乐耶?” 初开校门,厦大只有100多名学生。但在当时,陈嘉庚那时就有要把厦大办成万人大学的鸿鹄之志。 20世纪50年代,厦大从原来的21个系减少到8个系,但陈嘉庚仍然拼命建房子,当时兴建的有南礼堂所在的一排五座楼房,此外,还建了风庭、芙蓉一、芙蓉二。 当时的校址上,怪石林立,荒冢遍布。陈嘉庚亲自敦促工人清理坟墓,开采石条,就地作为校舍地基和筑墙的材料,节省不少建筑费。从没学过建筑的陈嘉庚为了降低造价,亲自修改美国技师设计的图案。据说他会带着工人到现场,叫人在地上洒上石灰,然后用手中的拐杖画出草图,工人们也就照着这个草图盖房子。 人们形容陈嘉庚的建筑是“身穿西装,头戴斗笠”,主建筑是西洋风格,有通风、透气的优点,但屋顶却是中国式的。据说这有这陈嘉庚的另一层寓意:要把中国屋顶盖在洋人身上。 陈嘉庚在福建为教育投入共约800万元叻币,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可谓倾尽他一生心血。他认为“教育慈善诸事业,本为吾人应尽之天职”。因为西方先进国家的教育有大量的个人社会捐资,而“欧美各国教育之所以发达,国家之所以富强,非由于政府,乃由于全体人民。中国欲发达,欲教育发达,何独不然。” 直至今日,学生们依然称陈嘉庚为“校主”。秋风起,又有一批学子走进厦大,这正是“宁可变卖大厦,也要支持厦大”的陈嘉庚,身前生后最为珍惜的风景。 《中国科学报》 (2013-09-06 第6版 印刻)
个人分类: 人物|139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所大学,一个人和一座城
热度 2 zhouda1112 2013-7-22 23:28
7 月 14 日凌晨,也就是台风 “ 苏力 ” 登陆 福建沿海的当晚,我在航班因台风延误六小时之后到达厦门。这是我第二次来到厦门以及厦门大学,第一次是来试讲,这一次则是来办理入职。 这一周厦门一直在下雨,前期是“苏力”,后期的“西马仑”更是变本加厉,一夜大雨让厦大变成汪洋。不过除了因“西马仑”暴雨受灾不对游人开放之外,厦大的校门口总是排起了长龙,这种景象我在北大和清华的校园也见到过,也许厦大、北大和清华是国内接待游客最多的大学。 也无须用言语再去夸赞厦大以及厦门的美丽,但我想这份美丽总要跟一个人紧密联系起来。我猜想很难有人再像陈嘉庚先生这样,能对自己的家乡产生如此巨大和持久的影响力。走在厦门大学的校园,眼望见一座座嘉庚风格的建筑,一处处独具匠心的园林设计,心存嘉庚先生为学校的创办、选址以及规划所倾注的心血,无不感叹与敬佩。昨天慕名前往嘉庚先生的故居所在地集美学村,这种感觉更加强烈。我想先生留给这座城市的绝不仅是厦门大学、集美大学等等丰富的教育遗产,也不仅是遍布厦门的嘉庚风格的亭台楼阁,而更是对故国故土的一种真挚情怀,我想这种情怀会感染生活在这座城市当中的人们尽心呵护他们共同的幸福生活,并希望能为这所城市多一份的美好而做些什么。不知这能不能叫厦门精神? 附上在厦大随手拍的一些图片:
个人分类: 随想|8932 次阅读|2 个评论
爱国当如陈嘉庚
kd652 2010-8-4 21:17
陳嘉庚生於 1874年 10月21日 ,他的父親陳杞柏早年下南洋謀生,在新加坡經營「順安號」米店。陳嘉庚17歲也來到父親的店中學習經營管理,20歲回福建完婚,後又在家鄉讀書一年,22歲時再次到新加坡管理米店。 1905年 春天,由於米店歇業,陳嘉庚便開始自立門戶,走上了創業的道路。他首先開設了「新利川黃梨廠」(生產 菠蘿 罐頭),後又繼承遺產「日新公司」(生產菠蘿罐頭),僅經營了三個月,便獲利豐厚。當年夏天,他又開設了「謙益號」米店。不久,由於看到其他華僑 陳齊賢 , 林文慶 等人在 橡膠 業上取得了成功,便決定經營橡膠種植業。經過20年的發展,到 1925年 ,陳嘉庚已擁有15000英畝的橡膠園,是當地華僑中最大的樹膠種植者之一。同時,他也開設了橡膠產品的製造廠,生產膠鞋,輪胎等產品。陳嘉庚的產業中三大支柱為橡膠園,生膠廠和膠品製造廠。另外,他還經營菠蘿罐頭, 冰糖 , 肥皂 ,藥品,皮革等等十餘種產業。他的銷售網點遍佈 東南亞 各大城市以及 香港 , 上海 , 廈門 , 廣州 等地。 1923年 到 1925年 間,是陳嘉庚公司發展的鼎盛時期。當時他擁有資產1500萬萬元(新加坡貨幣,以下同),僅僅3年中,他獲利1070萬元左右,僱用員工數萬人,其經濟勢力稱霸整個馬來半島。 興辦教育 儘管陳嘉庚已是稱霸南洋的大實業家,但他的個人生活卻十分簡樸。他的個人自傳中寫到,「我之個人家庭,年不過數千元,逐月薪水足以抵過。在集美建一住宅,不上一萬元,他無所有。」但是他極具公益心,尤其對於興辦教育,非常熱心。早在 1913年 ,他就在家鄉創辦小學, 1918年 又創辦師範學校,並設立中學,附設男女小學和幼兒園。隨著他的企業的興旺發展,他又繼續在集美開辦水產航海學校,商業學校,農林學校,幼兒師範等,同時也設立了科學館,圖書館和醫院等,使集美成為了系統完整的學村。 陳嘉庚捐資辦學的高峰是在 1921年 。他痛感福建文化教育的落後和人才的匱乏,便決定投資100萬元創辦 廈門大學 。所有辦學費用由他一人承擔,包括大學的經營費用300萬元,也由他分12年支付。對於廈門大學,他付出了滿腔的心血,從聘請校長和教員,到校舍的選址設計施工,他四處奔走,嘔心瀝血,使廈門大學成為當時中國國內的知名高校 在新加坡,陳嘉庚對於當地華僑子女的教育也非常熱心, 1919年 創辦了規模宏大的「新加坡南洋華僑中學」,現名 華僑中學(新加坡) ,是當時南洋地區華僑的最高學府。在抗日戰爭結束後,他又創辦水產航海學校,南僑示範和南僑女中等學校。當時有教會請陳嘉庚捐款10萬元創辦一所大學,陳嘉庚慨然答應,但提出要以兼設中文課程為條件。 陳嘉庚一生所捐獻的教育經費,總值在1000萬元以上,相當於他擁有的全部不動產。有人估計,如果他在當時買黃金,估計現在的價值已達到1億美元左右。陳嘉庚在給集美學校的一封信中這樣寫道:「教育不振則實業不興,國民之生計日絀,言念及此,良可悲也。吾國今處列強肘腋之下,成敗存亡,千鈞一髮,自非急起力追,難逃天演之淘汰。鄙人所以奔走海外,茹苦含辛數十年,身家性命之利害得失,舉不足攖吾念,獨於興學一事,不惜犧牲金錢,竭殫心力而為之,終日孜孜無敢逸豫者,正為此耳。」這封信件充分說明了他對於中國教育和崛起的深遠見解。 1955年陈嘉庚考察大连海运学院(现在的大连海事大学,照片背景上的楼还在),对当时的中国海事教育给予了极大支持。
个人分类: 大海大|4763 次阅读|0 个评论
厦门旅游:集美学村陈嘉庚纪念胜地
Bobby 2008-11-12 20:08
陈嘉庚纪念胜地位于福建省厦门市集美。 陈嘉庚 (1874 1961) ,福建厦门人,年轻时随父赴新加坡经商和办实业,后成富翁,致力于爱国革命活动和国民教育事业:参加同盟会,支持孙中山;在家乡创办了从幼稚园、小学、中学、专科学校直至厦门大学等一系列学校,提倡德智体三育并重,为实现其教育报国理想,不惜毁家兴学;在南洋筹集巨额资金支持抗日战争,坚决反对汪精卫投降活动,赴延安慰劳八路军和边区人民;新中国成立后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和侨联主席,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祖国统一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陈嘉庚是我国著名的华侨领袖、企业家、教育家,是杰出的爱国主义者,被毛泽东称颂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纪念胜地由故居、陈嘉庚生平事业陈列馆、集美学校校史展览馆、陈敬贤生平事迹陈列馆、归来堂、归来园、集美鳖园、嘉庚公园组成。故 居展示 先生简朴的生活风貌。生平事业陈列馆展示先生光辉的一生。校史展览馆展示先生教育报国的业绩。归来堂是根据周恩来指示,为实 施 先生遗愿而建。归来园中有先生铜像,建于 1983 年。嘉庚公园内有解放纪念碑、先生陵墓和尊师重教荣誉碑 ( 燃烧蜡烛造型 ) 。纪念胜地内有众多精美的青石浮雕,展示历史,呈现百业,堪称石雕博物馆。 文字来源: http://www.jledu.com.cn/dyzyzx/agzyjd/show.asp?typeid=101 (全部照片为笔者所摄)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229 次阅读|8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5: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