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煤炭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中国煤炭学会煤矿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第一届学
caity2008 2012-11-13 11:55
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论坛.doc
个人分类: 学术会议|2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切新能源都是浮云
热度 7 jiangming800403 2012-10-18 11:30
一切新能源都是浮云
因为中国煤炭产量太多了。中国生产了世界差不多一半的煤炭,还在源源不断的进口煤炭。发电、钢铁和建材(硅酸盐)行业是我国最主要的用煤大户。我国每年的煤炭消费量中约有15亿吨用来发电,钢铁和水泥工业需要10亿吨。但是钢铁产量不可能一直保持在7亿吨以上,占世界70%的水泥产量也肯定是过眼云烟。如果基本建设和重工业陷入收缩,中国目前的煤炭年均衡消费量可能在30亿吨左右,而实际上中国煤炭产量已经突破了35亿吨,包括在建项目煤炭产能更是在40亿吨以上。一切新能源都是浮云。
个人分类: 能源、大气环境与气候变化|3114 次阅读|19 个评论
[转载]涂建军:中国实施能源消费、煤炭消费总量控制,需注意可行性
whyhoo 2012-8-15 10:26
作为煤炭生产、消费第一大国,中国对煤炭的依赖,究竟到了怎样的地步? 全球智库、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中国能源与气候项目主任涂建军最新的研究成果显示:以“十一五”末年(2010年)中国分省煤炭消耗数据为例,中国有20个省份的煤炭消耗量可以“比肩”全球前十大煤炭消耗国。其中,有五个省份的煤炭消耗量超过全球第三大经济体日本,分别是山东、山西、河北、内蒙古、河南。上述省份的煤炭消耗量仅次于美国、印度。 根据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的数据,“十一五”末年,中国消费了全球47.5%的煤炭,比全球煤炭消费前十的大国的总和,还高出25%。中国提出了“十二五”能源消费以及煤炭产量的“天花板”,并将具体指标层层分配,希望以此实现总量约束,提高能源效率。不过,涂建军提醒,上述政策容易陷入两难境地,执行时需注意防止地方统计数据失真。 另一个与之伴生的问题是,如何通过统计数据的表象,衡量全球第二大引擎——中国经济的温度。这也是困扰经济学界多年的问题,7月份,渣打银行大中华区研究部主管王志浩在其最新报告中写道,“曾经长期被作为中国工业生产近似指标的发电量,可能存在一些问题。”对此,涂建军建议用一揽子统计指标综合研判国内经济走势。 眼下,中国经济放缓已是不争的事实。涂建军建议,此时正是推进能源价格改革的好时机。同时,在速度与效益的博弈中,中国解决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矛盾,需要多线展开。 2020年核电装机目标宜定在6000万千瓦左右 要考虑如何打破电力系统尤其是电网这一块的垄断。只有将电力行业体制上对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制约因素破除掉,国内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潜力才有可能彻底释放出来。 东方早报: 在多煤、少油气的国内资源格局下,中国是否难以告别对煤炭的依赖? 涂建军: 中国能源资源赋存具有“多煤、少气、贫油”的特点,煤炭占到了国内化石能源储量的大约95%,而常规的油气资源确实难以满足中国国内快速增长的能源需求,所以中国对煤炭的过度依赖不可能在短期内完全摆脱。节能减排、加速全国煤炭消费量尽快见顶,在中国将是一个逐步、长期化解僵局的过程。 东方早报: 怎么告别对煤炭的过度依赖? 涂建军: 首先,虽然“十一五”期间政府部门已发力推进节能,但是节能这一块在国内其实还有很大潜力可挖。“十一五”期间国内有20%的节能强度减排指标(即单位GDP能耗强度),“十二五”期间这个指标降到了16%。如果政府在节能领域能更多考虑资源环境约束,并加大各项法规标准的执行、监督力度,我感觉2015年全国能耗强度完全可以超过16%的目标。 另一个方面,就是化石燃料的低碳化替代。我主要指的是用天然气这种相对清洁、相对碳排放强度低的化石能源替代煤炭。另外,国内可以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适度发展核电,在考虑到环境、外交约束的条件下适度发展水电。根据中国核电协会资料,目前中国已运行的核电机组有15台,总装机容量1256万千瓦。如果2020年前核电运行装机容量能够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适度发展到6000万千瓦左右的水平,这对降低能源行业对煤炭的过度依赖,意义重大。 最后就是可再生能源这一块,尤其是风电、太阳能,要考虑如何打破电力系统尤其是电网这一块的垄断。只有将电力行业体制上对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制约因素破除掉,国内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潜力才有可能彻底释放出来。 能耗总量控制易陷两难 2011年,中国煤炭生产已经是35.2亿吨,如果要把2015年国内煤炭生产、消费总量控制在39亿吨左右,留下的余量空间非常小。只有与进口相配合,煤炭生产总量控制才有保障。 东方早报: 你对降低能耗具体有何建议? 涂建军: 从能源行业主管部门的角度来说,他们还是很想把中国过快的能源增长,尤其是过快的煤炭生产、消费总量控制住,所以说这个政策的出发点还是好的。但它在执行时比较难。 首先,中国煤炭行业生产、消费的真实水平到底在哪?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这是存在很大疑问的。2011年,中国煤炭生产已经是35.2亿吨,如果要把2015年国内煤炭生产、消费总量控制在39亿吨左右,留下的余量空间非常小。按照“十一五”期间中国煤炭生产每年平均增长1.8亿吨的水平来看,2015年39亿吨左右的控制目标的实现压力巨大。从政府行业管理的角度来讲,从发布这类指标开始就陷入了一种两难的境地:如果将指标分解到地方并强制执行的话,很可能会让中国煤炭统计失真的现象愈演愈烈。回过头来讲,如果这类指标只是用来表达一种美好的愿望,而不去具体执行,这类控制目标从发布出来的那一天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我个人觉得,中国政府应该换个角度看问题,在煤炭生产这一块,中国去年35.2亿吨的煤炭产量就已经太高了,煤炭生产这一块设一个总量控制指标还是合理的。但如果要把2015年国内煤炭生产总量控制在39亿吨左右,消费量方面肯定会有缺口,这意味着中国需要进口煤炭。只有与进口相配合,煤炭生产总量控制才有保障,国内煤炭开采过度的问题就能得到较好的解决。 至于能耗方面,国内现在过于注重经济性,其实我们应该学习欧盟、美国的做法,尽量在耗煤、耗油、耗电过多的重点行业推行国际最好的技术。最后,国内需要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这一方面可以推动鼓励国内企业技术创新,另一方面可以吸引到国外真正的高新技术,让国外的公司可以放心把自己最好的技术拿到中国市场应用。 一揽子指标衡量经济温度 我觉得最直截了当、最需要做的,就是让地方统计局从人事到财务,拥有更多的独立性。 东方早报: 今年以来中国的用电增速明显放缓。在经济下行过程中,上述数据是否容易掩盖能效总体仍旧偏低的问题? 涂建军: 中国今年第二季度经济增长率降到了7.6%,这是自3年前爆发世界性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最低纪录。虽然现在大家注意的都是分月、分季度的短期指标,但是根据我个人的理解,现在的问题在于,官方发布的经济增长率,和发电、用电等关键统计指标间长期存在的相关性,开始变得越来越不明显。国内外的部分中国问题专家现在怀疑中国国内各种经济、工业统计指标可能存在涵盖范围不全、统计不太准确的问题。而统计失真很可能掩盖了国内经济发展、节能减排的真正趋势,这极其不利于政府部门“十二五”期间的科学决策。 不仅仅是我个人,包括很多中国问题专家,都倾向于使用一揽子指标来衡量中国经济温度。比如说,发电和用电量、银行贷款发放量、火车货物运输量、汽柴油消费量、原油进口、沿海港口的煤炭库存等指标都可以被综合使用。如果仅看某个单一指标,由于存在统计失真的可能性,那么就非常容易得出一些奇怪的结论。 关于国内整个统计体系这一块,中国已经到了非痛下决心改革不可的地步。统计失真不仅仅影响到专家学者对国内经济、能源、环境问题的研究,还影响到决策层对各项重大议题的决策。如果不能真实地掌握本国的经济活动水平,那么政府部门在能源环境和经济领域很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决策。我觉得最直截了当、最需要做的,就是让地方统计局从人事到财务,拥有更多的独立性。 经济放缓是能源价改良机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大国,其实在国际贸易市场有着不小的影响力,能源价格升高所带来的额外成本是有可能通过提高出口产品价格由下游的进口国来承担的。 东方早报: 现在国务院相关研究机构认为,经济增速放缓之时,正是能源价格改革的好时机。接下来的问题是,能源价格提高,对中国原有的经济结构会有怎样的影响? 涂建军: 这个说法还是有道理的。中国能源价格体系改革,包括天然气、电力价格和成品油定价机制的改革,以前国家发改委不愿意轻易动,最主要的理由是考虑到需要控制国内过高的通货膨胀率,在经济放缓时对通货膨胀的担忧肯定没有那么强烈。另外,现在国际上油价已经跌了不少,而国内电煤价格最近也有了大幅下跌。从这个角度来说,推行能源价格改革确实到了一个很好的政策窗口期。 但价格改革的障碍还是有的:第一个问题出在政府内部,我们国家经济是从计划经济年代向市场经济年代转变过来的,但政府的有形之手在市场上还是无处不在。而价格改革的实质就是把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很大一部分交还给市场来解决,这将是能源价格体制改革的最大难题。另外,国内在能源领域的垄断现象还是非常严重的,能源价格改革将不可避免地触及到部分强势利益集团的“奶酪”。 虽然能源价格改革存在我所提到的这些问题,但从全国治理的角度来看,和历史积累的大量结构性的矛盾相比较,其反倒不是一个很敏感的政策问题,也就是说它不属于最难推动改革的领域。如果有可能的话,能源价格改革这类相对不敏感的问题应该要尽快解决掉。不然的话,国内结构性的矛盾会越积越多。 东方早报: 中国目前处于国际产业链较低的位置,能源价格提高,是否会让中国失去竞争力? 涂建军: 我们应该换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 第一点,中国虽然当前处于国际产业分工比较低端的位置,但能源和环境的制约决定了中国必须要大力提升本国在国际产业链分工上的地位。能源价格升高可以倒逼中国在节能减排上做更多的工作。 第二点,更高的能源价格可以推进能源领域的技术创新。 最后一点,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大国,其实在国际贸易市场有着不小的影响力,能源价格升高所带来的额外成本是有可能通过提高出口产品价格由下游的进口国来承担的。当然,在国内如何做好低收入人群的补贴工作,也是政府部门需要仔细考量的问题。 东方早报: 有这样一类说法——中国产品很多出口国外,其实是在用较低的能源价格,补贴国外用户。 涂建军: 这个问题确实存在,但国内不单单有用过低的电力等能源价格补贴国外用户的不合理做法,还存在一个清洁能源产业发展观念的问题。虽然中国有全世界最大的光电板制造业,但以前的做法是完全依托海外市场来发展本国的光电板制造业,由于高耗能的生产过程都在国内,中国在光伏领域长期以来承受了生产过程的污染和排放,而清洁产品的使用在环境上的好处,国人却并没有享受到,这些都是未来政府需要转变思路的地方。 快速发展页岩气,需先解决体制问题 即使在美国,为了培养能够熟练掌握页岩气开发水平钻井、压裂等核心技术的操作人员,都花了十多年时间。页岩气开发技术的掌握,绝不是简简单单地买下几家公司就可以轻易实现的。 东方早报: 现在中国对页岩气技术非常感兴趣。不过目前来看发展缓慢,你觉得中国快速发展页岩气,需要突破哪些瓶颈? 涂建军: 中国页岩气技术可采储量据美国能源信息署评估是全球第一。 但迄今全国范围内在页岩气开发实验区钻井只有62口,其中24口井获得工业气流。这一发展速度确实难以满足“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的需求。 国内页岩气开发最大的瓶颈是体制上的,因为中国整个能源上游开采领域都是高度垄断的。国内第二轮页岩气招标工作原定7月举行,现在看来很可能要拖到9月甚至更晚。据我所知,第二轮页岩气招标只对部分地方国企和私营部门开了一道口。由于油气上游开采一直高度垄断,国内没有任何公司具有足够的技术实力开发页岩气。 考虑到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这几家大的国有公司技术上都不过关,中国政府在页岩气开发问题上应该采用海洋石油的发展模式,具体说就是把国内市场开放以吸引掌握核心技术的外资公司投资,实现市场换技术。 另一个重大瓶颈就是技术这一块。包括中石化、中海油在内,最近都在北美收购页岩气资产、收购相关油气公司,一个战略考量就是想尽快掌握页岩气开采核心技术。不过即使在美国,为了培养能够熟练掌握页岩气开发水平钻井、压裂等核心技术的操作人员,都花了十多年时间。页岩气开发技术的掌握,绝不是简简单单地买下几家公司就可以轻易实现的。中国如果想快速启动这一行业的开发,尽快实现用页岩气代替煤的目标,还是应该把体制问题解决好。在与国外掌握核心技术的公司合作的基础上,逐步解决自身技术能力不足的难题,而不是简单地在海外买一些油气资产和公司,然后在国内关起门来慢慢地闭门造车。 东方早报: 中国油气企业近来海外动作频频。海外收购能否换来能源安全? 涂建军: 中国石油公司近些年来走出国门的力度越来越大,这应该是一件好事。中国有巨量的外汇储备,这些外储如果还是过多地用来购买存在很大贬值风险的美国政府债券,而不是更多地用来投资油气行业的有形资产,从机会成本的角度讲,会越来越说不过去。另外,中国对外石油依存度过高,2011年已经达到56.5%,未来这个数字还会进一步上升。 中国油气公司在海外多拥有一些份额油,对中国的能源安全肯定是有帮助的。但中国政府必须清醒意识到,海外份额油对中国能源安全的改善作用还是非常有限的,因为石油是流动性很强的商品,未来中国应该意识到自己是个石油消费大国,应该尽量跟其他的石油消费国在国际市场上协调合作。中国未来的国家利益会与国际能源署的会员们的利益越来越接近,所以应该和该组织及其成员进一步加强合作,让石油市场的价格信号和供需关系真正发挥作用。 市场化、国际化都应该是中国解决能源安全问题必须坚持的路线。 原文见 http://chinese.carnegieendowment.org/2012/08/01/
个人分类: 能源|1997 次阅读|0 个评论
对近期煤炭价格持续下跌的思考
gmhua 2012-8-8 22:28
今年以来,煤炭价格持续下跌。有专文指出:煤炭价格的持续下跌和库存高位运行,已让不少煤炭企业感受到空前的压力,不少中小煤炭企业还因价格跌破成本线而不得不限产甚至停产。业内专家认为,我国煤炭行业的十年“黄金期”或已终结,“暴利时代”过后,行业兼并洗牌或是必然之路。(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2-08/08/c_112666312.htm ) 感想1:这是煤炭行业多年来国家层面行业宏观指导政策缺失的必然结果。 自上世纪末国有企业改革,煤炭部取消,自此煤炭企业一盘散沙,群龙无首,曾经度过了一段非常艰难的关口。后来随着国家经济步入高速增长快车道,煤炭行业从2000年开始从基本扭亏到逐年好转,迎来了难得的黄金发展期。但是和电力、铁路、石油等行业的全国一盘棋的优势相比,煤炭行业率先进入社会主义特色市场经济环境,由于是摸着石头过河,企业个体的有序经营和全行业企业的群体无序发展显露无遗。拿此次煤炭价格下跌来讲,其实煤炭产能过剩早在5年前有显端倪了,今天的境地是必然结果。 感想2:这是煤炭企业单一盈利模式带来的必然结果。 多年来,煤炭行业多数以增加煤炭产量作为增加盈利的唯一模式,尽管最近几年许多煤炭企业多元经营,但没等其调整好全球经济危机就来了。单一盈利模式在应对经济危机存在先天不足的劣势,所以苦难不可避免。 感想3:这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结果。 产业调整过程中煤炭消费群和消费量必然有重大变化,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多年来煤炭供应是以满足全社会高浪费的煤炭消费这一不健康的消费模式为标杆的,正如王岐山副总理说的,车拐弯时就该减速一点。 感想4:这对煤炭行业也未必全是坏事。 煤炭行业这些年来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一点许多人没有认识到。但是煤矿事故倒是吸引了多数人的眼球,导致奖状一张没给发过但屁股经常挨打。煤炭下跌也有助于行业本身和全社会要好好思考一下煤炭行业今后的健康发展问题。这么多年来我们只顾一路向前奔,没有停下半刻等一下我们的灵魂;这么多年来我们各自为战奋力求生,没有形成一个声音也没有人听到我们的心声;这么多年来我们全力进行安全生产,但个别不肖煤矿造成事故被放大淹没了我们的努力和辛劳。我们是该放缓脚步好好思考一下了。 感想5:今年煤炭行业的安全生产指标估计会高水平得以实现。
211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十二五”节能减排专项规划
sunapple 2012-5-5 07:42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韩文科表示,“十二五”节能减排专项规划即将于今年下半年发布。 韩文科在“蓝天新型高效煤粉锅炉助推节能减排成果发布会”上介绍,“十二五”节能减排专项规划目前正处于汇总征求意见中,完成后将上报国务院。节能减排专项规划出炉前,“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会提前出炉。 据介绍,中国目前有锅炉46万台,这些平均运行效率为60%至65%的锅炉,年耗煤炭约6亿吨,占全国煤炭消费总量的20%左右。据初步测算,采用高效煤粉锅炉技术,可将锅炉的运行效率提高到90%,每年可节煤2亿吨左右。
个人分类: 技术力论坛|178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冀北、冀中和冀南三大煤炭物流通道
zhangjing121 2012-4-22 16:27
从河北省发改委获悉,在研究编制《河北省煤炭物流“十二五”发展规划》时,专家们提出我省应在“十二五”期间重点打造冀北、冀中和冀南三大煤炭物流通道。 冀北煤炭物流通道:以服务京津、东运南下为重点,以张家口阳原——秦皇岛港、唐山港为走向,以大秦铁路和京藏高速、京哈高速为依托,以唐山港、秦皇岛港为龙头,覆盖张、承、廊、京、津等地及其腹地。 冀中煤炭物流通道:以服务当地需求、东运南下为重点,以石家庄井陉——沧州黄骅港为走向,以朔黄铁路、青银高速、石黄高速公路为依托,以黄骅港为龙头,覆盖石、保、衡、沧等地及其腹地。 冀南煤炭物流通道:以服务当地需求和东运南下为重点,以邯郸涉县——黄骅港和山东沿海地区为走向,以邯济铁路、邯黄铁路、长青高速为依托,以黄骅港、山东港口为龙头,覆盖邯、邢、衡、沧、山东等地及其腹地。
个人分类: 现实问题|2769 次阅读|0 个评论
煤炭资源的开采现状及发展方向
kejidaobao 2012-1-31 14:55
宋振骐 1 矿山安全开采是国家重大需求 煤炭在中国一次能源结构中长期处于重要地位。新中国成立以来,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一直占70%以上。2010年国内煤炭消费29.65亿吨,占国内一次能源消费量的66%。按目前的生产和消费水平,可以开采使用100年以上。 近年中国建成了兖州、神华等安全与生产居世界一流的现代化矿区和大型矿井,但2001—2009年中国煤矿产量、安全事故死亡人数、百万吨死亡率,2002—2007年中国煤矿安全事故数量及死亡人数,1999—2007年中国煤矿重大及特大死亡事故等统计数据表明,中国煤矿伤亡事故严重局面仍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例如,2001—2009年,中国煤炭百万吨死亡率分别为4.11人,4.81人,3.74人,3.03人,2.71人,2.04人,1.50人,1.18人,0.93人;2002—2007年,中国煤矿安全事故中,顶板、瓦斯、机电、运输、放炮、水害、火灾、其他事故比例分别为54.0%,13.6%,3.2%,14.5%,2.5%,3.3%,0.4%,8.5%;1999—2007年,重特大事故死亡总人数分别为3205人,3173人,2602人,2560人,2437人,2098人,2616人,2213人,1162人。安全事故严重威胁中国煤矿生产,影响采矿工业发展形象。 中国煤炭安全事故的主要趋势是:① 中国煤矿的安全形势日趋好转;② 煤矿安全事故总体死亡人数在下降,但一次特大型事故死亡人数有所上升;③ 涉及到煤矿采掘工作面安全事故(如瓦斯、顶板、水等)的预防与控制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④ 在煤矿安全事故中,采动所引起的安全事故占较大的比重。 2 大力加强矿山防灾减灾对策研究 煤炭是中国的主体能源,国家《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04—2020年)》中明确提出:“坚持以煤炭为主体、电力为中心、油气和新能源全面发展的能源战略。”大力加强防灾减灾对策研究十分重要,主要研究方向为: 1) 上覆岩层运动与控制是矿山开采重大灾害成灾机理与防灾减灾对策研究的重大问题之一。系统、深入研究采动覆岩的空间结构及其与矿山压力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采用先进技术研究监测岩体破裂和灾变过程,是防治和控制矿井重大顶板灾害的关键。 2) 矿井水害是开采过程中的主要灾害之一。特别是占全国产量70%的华北、华东、华南等工业发达地区,大部分矿井的开采深度已经超过500m,甚至达1000m,矿井水突出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和制约了矿山安全和高产高效,亟待进一步研究灾害机理及预防手段。 3) 瓦斯、火灾、冲击地压等灾害,一直是制约采矿业发展和安全的主要难题,且近几年呈现递增的势头,特别是群伤群亡事故时有发生,在国内外造成恶劣影响。 3 有效控制矿山开采的重大灾害 不断完善重大事故预测及有效控制的理论,解决相关信息的采集问题是有效控制安全生产的前提,这方面还要改进有关工作,包括事故控制理论研究深度不够、事故控制技术和管理手段不系统等。 煤矿重大事故有效控制的途径是:① 实现生产过程机械化和自动化,重点突破适应各种地质开采技术条件的数字信息控制机电一体化装备,提高煤矿生产机械化和自动化生产水平;② 实现煤矿安全高效开采决策和实施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可视化和自动化。 迄今为止,中国矿山开采重大灾害的研究,仍然处在对矿山开采重大灾害成灾机理不清晰、不系统的发展阶段。这是当前一些煤矿事故频繁、重大事故和环境灾害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控制、开采经济效益不好的重要原因之一。 4 煤炭开采技术发展的方向 针对面临的问题,煤炭开采技术发展的方向及相关技术突破的重点包括3个方面: 1) 在顶板控制设计理论指导下“量体裁衣”,实现采掘工作面生产综合机械化、自动化,从根本上解决顶板事故灾害控制问题。相关技术突破重点包括:① 占全国矿井总数85%的中小型煤矿薄及中厚煤层易拆装电液控制轻型综采支架的设计和制造问题;② 实现支护机械化、自动化的综掘装备设计和制造机械化开采是安全生产的主题。近期由于机械化装备的进展使高产高效矿井发展迅速,2002年高效矿井产量占全国煤炭开采总产量的1/4,百万吨死亡率为0.082人。2007年高效矿井产量占全国煤炭开采总产量的1/3,百万吨死亡率为0.04人。按百万吨死亡率0.04作为国际先进标准,2007年中国煤炭仅有1/3产能是科学的。 2) 在“实用矿山压力控制理论”指导下,以机械化采集井下矸石为主体的绿色高强充填材料实现无煤柱充填开采,控制瓦斯、冲击地压、水害等重大事故和环境灾害问题。相关技术突破重点包括:① 无煤柱充填开采设计决策理论和模型建设;② 以井下采集矸石为主体的绿色高强充填材料制备;③ 井下矸石采集及充填技术装备研制。 3) 提高煤矿现代化管理水平,实现煤矿安全开采和环境灾害控制信息化、智能化、可视化。
个人分类: 栏目:卷首语|2999 次阅读|0 个评论
1980年-2010年亚洲各国煤炭消费情况(动画图)
热度 1 毛宁波 2011-12-21 12:34
1980年-2010年亚洲各国煤炭消费情况(动画图)
source: http://www.eia.gov/todayinenergy/detail.cfm?id=4390
个人分类: 世界能源|4158 次阅读|1 个评论
1980年-2010年全球分区域煤炭消费情况(动画图)
毛宁波 2011-12-21 12:26
1980年-2010年全球分区域煤炭消费情况(动画图)
source: http://www.eia.gov/todayinenergy/detail.cfm?id=4390
个人分类: 世界能源|5083 次阅读|0 个评论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出口国
毛宁波 2011-11-19 09:45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出口国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出口国 http://www.eia.gov/countries/cab.cfm?fips=AS
个人分类: 世界能源|5976 次阅读|0 个评论
进一步改善煤矿安全需要解决的问题
Greg66 2011-11-18 21:32
第一,电煤价格需要市场化,以免一些煤炭开采企业经济困难,从而无力进行安全投入; 第二,加速人才培养速度,解决煤矿企业缺乏灾害评估、处理、事故预防能力的问题; 第三,煤炭企业整合后,一些企业安全管理力量不足,需要解决; 第四,技术基础管理工作需要加强,图纸、数据质量需要提高; 第五,对于小煤矿的开、关政策需要有稳定性,以使这些企业可以放心地进行安全投入; 第六,适当处理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和能源需求的关系,以免能源缺乏。
4049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0年中国的煤炭产量接近世界的一半
热度 2 毛宁波 2011-10-5 16:14
2010年中国的煤炭产量接近世界的一半
China produced almost half the world's coal in 2010, three times more than the United States, the world's second largest producer, and almost as much as the next 10 highest producing countries combined. While coal is found abundantly across the globe (outside of the Middle East), proven recoverable reserves and production are highly concentrated, with the top five producing nations accounting for over 75% of global production. The top coal producers have remained relatively consistent since 2000. Among the top five producers, only the fifth rank has changed; Indonesia's coal production grew 368% from 2000-2010, moving it from 10th globally to overtake Russia as the fifth largest producer. China also saw strong growth, increasing production by 188% over that time period. U.S. coal production, on the other hand, increased by only 1% from 2000-2010. Growth in global coal production was heavily concentrated among the top five producers. From 2000 to 2010, global coal production rose 66%, from five billion tons per year to over eight billion tons per year. However, combined production in the top five producing nations grew by 98% during this period, while production in the rest of the world grew by only 7% (see chart below). ( http://www.eia.gov/todayinenergy/detail.cfm?id=3350 )
个人分类: 世界能源|3293 次阅读|2 个评论
鄂尔多斯扬眉吐气之煤炭
热度 1 秋天的布鲁斯 2010-8-7 17:34
让鄂尔多斯扬眉吐气的,第一是羊绒,第二是煤炭。第一次参观煤矿,去之前有很多预想,但没有想到煤矿之现代化、之大。 伊泰集团,去年上缴利税45亿元,今年预计50亿。 大地精矿,日产两万吨。人员下井坐皮卡,除了司机,可以坐四个人。几分钟就可以到达工作面。200多米的采掘工作面,只有10多名工人工作。供人员下井升井的副斜井口 采出来的煤由皮带运输送到筛分车间 筛分成块煤和动力煤分别储存。块煤临时露天储存(唯一见到散放煤的地方),动力煤储存在各1万吨储量的两个大圆塔里。 卡车开到圆塔下面,装车,运走。50吨卡车每天需要400辆。 遗憾的是,遵从了习俗,女士们没有下井。 神华集团准格尔能源公司黑岱沟露天煤矿,年产2000万吨。吊斗铲,臂长109米,高度约70米,价值6亿,采掘工作面2公里。震撼!平台上望下去(zoom) 维修站里的运煤车,轮胎高3.6米,载重150吨,邮箱装满需要3吨油,供一班用。 最后,蓝天白云
个人分类: 旅行见闻|9652 次阅读|3 个评论
石油和煤炭是怎样形成的?(zhuan)
maokebiao 2010-1-16 22:37
引自: http://wenda.tianya.cn/wenda/thread?tid=6d3970d426a69a43 石油中碳氢两种元素所组成的化合物,成分很复杂,并且随产地不同而异。按其结构又分为烷烃(包括直链和支链烷烃)、环烷烃(多数是烷基环戊烷、烷基环己烷)和芳香烃(多数是烷基苯),一般石油中不含有烯烃。 石油中含硫化合物主要有硫醇(RSH)、硫醚(RSR)、二硫化物(RSSR)和噻吩等。在石油的某些加工产物中还含有硫化氢(H2S)。 石油中含氧化合物主要有环烷酸和酚类(以苯酚为主),此外还含有少量脂肪酸。环烷酸是指含有11~30个碳原子的羧酸,分子中含有一个或多个骈合脂环,羧基可以在脂环上或在侧链上。如: 在炼油生产中常把环烷酸和酚叫做石油酸。 石油中含氮化合物主要有吡啶、吡咯、喹啉和胺类(RNH2)等。因吡咯在空气中易氧化,颜色逐渐变深,这踉汽油久存颜色变深有关。 石油的化学组成是没有一定的,随产地不同而异。根据含烃的成分不同一般将石油分为烷烃基石油、环烷基石油、混合基石油和芳烃基石油等几大类。但许多产油国家常根据本国的资源情况而有不同的分类。 ●煤的成分 通常说煤炭,有的地方习惯叫石炭。但煤不是碳。煤是由古代植物遗体埋在地层下或在地壳中经过一系列非常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是由有机物和无机物所组成的复杂的混合物,主要含有碳元素,此外还含有少量的氢、氮、硫、氧等元素以及无机矿物质(主要含硅、铝、钙、铁等元素)。煤的结构复杂。视频(煤的组成和分类) 无烟煤 (含碳量95%左右) 煤的主要成分 煤的组成以有机质为主体,构成有机高分子的主要是碳、氢、氧、氮等元素。煤中存在的元素有数十种之多,但通常所指的煤的元素组成主要是五种元素、即碳、氢、氧、氮和硫。在煤中含量很少,种类繁多的其他元素,一般不作为煤的元素组成,而只当作煤中伴生元素或微量元素。 一、煤中的碳 一般认为,煤是由带脂肪侧链的大芳环和稠环所组成的。这些稠环的骨架是由碳元素构成的。因此,碳元素是组成煤的有机高分子的最主要元素。同时,煤中还存在着少量的无机碳,主要来自碳酸盐类矿物,如石灰岩和方解石等。碳含量随煤化度的升高而增加。在我国泥炭中干燥无灰基碳含量为55~62%;成为褐煤以后碳含量就增加到60~76.5%;烟煤的碳含量为77~92.7%;一直到高变质的无烟煤,碳含量为88.98%。个别煤化度更高的无烟煤,其碳含量多在90%以上,如北京、四望峰等地的无烟煤,碳含量高达95~98%。因此,整个成煤过程,也可以说是增碳过程。 二、煤中的氢 氢是煤中第二个重要的组成元素。除有机氢外,在煤的矿物质中也含有少量的无机氢。它主要存在于矿物质的结晶水中,如高岭土(Al2032Si022H2O)、石膏(CaS042H20 )等都含有结晶水。在煤的整个变质过程中,随着煤化度的加深,氢含量逐渐减少,煤化度低的煤,氢含量大;煤化度高的煤,氢含量小。总的规律是氢含量随碳含量的增加而降低。尤其在无烟煤阶段就尤为明显。当碳含量由92%增至98%时,氢含量则由2.1%降到1%以下。通常是碳含量在80~86%之间时,氢含量最高。即在烟煤的气煤、气肥煤段,氢含量能高达6.5%。在碳含量为65~80%的褐煤和长焰煤段,氢含量多数小于6%。但变化趋势仍是随着碳含量的增大而氢含量减小。 三、煤中的氧 氧是煤中第三个重要的组成元素。它以有机和无机两种状态存在。有机氧主要存在于含氧官能团,如羧基( COOH),羟基( OH)和甲氧基( OCH3)等中;无机氧主要存在于煤中水分、硅酸盐、碳酸盐、硫酸盐和氧化物中等。煤中有机氧随煤化度的加深而减少,甚至趋于消失。褐煤在干燥无灰基碳含量小于70%时,其氧含量可高达20%以上。烟煤碳含量在85%附近时,氧含量几乎都小于10%。当无烟煤碳含量在92%以上时,其氧含量都降至5%以下。 四、煤中的氮 煤中的氮含量比较少,一般约为0.5~3.0%。氮是煤中唯一的完全以有机状态存在的元素。煤中有机氯化物被认为是比较稳定的杂环和复杂的非环结构的化合物,其原生物可能是动、植物脂肪。植物中的植物碱、叶绿素和其他组织的环状结构中都含有氮,而且相当稳定,在煤化过程中不发生变化,成为煤中保留的氮化物。以蛋白质形态存在的氮,仅在泥炭和褐煤中发现,在烟煤很少,几乎没有发现。煤中氮含量随煤的变质程度的加深而减少。它与氢含量的关系是,随氢含量的增高而增大。 五、煤中的硫 煤中的硫分是有害杂质,它能使钢铁热脆、设备腐蚀、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硫(SO2)污染大气,危害动、植物生长及人类健康。所以,硫分含量是评价煤质的重要指标之一。煤中含硫量的多少,似与煤化度的深浅没有明显的关系,无论是变质程度高的煤或变质程度低的煤,都存在着有机硫或多或少的煤。 煤中硫分的多少与成煤时的古地理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在内陆环境或滨海三角训平原环境下形成的和在海陆相交替沉积的煤层或浅海相沉积的煤层,煤中的硫含量就比较高,且大部分为有机硫。 根据煤中硫的赋存形态,一般分为有机硫和无机硫两大类。各种形态的硫分的总和称为全硫分。所谓有机硫,是指与煤的有机结构相结合的硫。有机硫主要来自成煤植物中的蛋白质和微生物的蛋白质。煤中无机硫主要来自矿物质中各种含硫化合物,一般又分为硫化物硫和硫酸盐硫两种,有时也有微量的单质硫。硫化物硫主要以黄铁矿为主,其次为白铁矿、磁铁矿((Fe3O4)、闪锌矿(ZnS)、方铅矿(PbS)等。硫酸盐硫主要以石膏(CaSO42H20)为主,也有少量的绿矾 (FeSO47H 20 )等。 ------------------------------------------------------------------------------ 石油的原料是生物的尸体,生物的细胞含有脂肪和油脂,脂肪和油脂则是由碳、氢、氧等3种元素组成的。生物遗体沉降于海底或湖底并被淤泥覆盖之后,氧元素分离,碳和氢则组成碳氢化合物。 我们已经在地球上发现3000种以上的碳氢化合物,石油是由其中350种左右的碳氢化合物形成的,比石油更轻的碳氢化合物则成为天然气。煤矿与石油的成因很类似,但煤是植物的化石,又是固态。 大量产生碳氢化合物的岩石即称为石油源岩。埋没于地中的石油源岩受到地热和压力的影响,再加上其他多种化学反应之后就产生石油,而石油积存于岩石间隙之间便形成油田。 地壳变动而石油生成 我们最近逐渐了解地球内部的变化与石油的生成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在描述此种关系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地球内部的状况。 地球的半径大约是6400公里,覆盖地球表面的地壳下方是由岩石形成厚达2900公里的地慢,其下方则是由金属形成的地核,并以大约5100公里深处分界,分为外核与内核。外核主要是由液态金属铁组成,内核则主要是固态铁。 地球表面铺满坚硬的板 块,厚度约有100公里,是由向上喷出的洋脊产生的,在 缓缓移动到海沟后就沉降于 另一板块下方。 80年代后期,人们学会捕捉地震波传递到地球内部时的立体图,于是发现令人惊讶的地慢活动状况。高温又巨型的上升流超级卷流由地底涌上后,以蘑菇形态分别存在于夏威夷和非洲大陆正下方。此外,低温的巨型下降流冷卷流则以水滴形态占据亚洲大陆及南美洲大陆正下方的冷卷流似乎是沉降到地函底部。 我们现在的知道的是,地幔内部落热对流是以冷卷流向超级卷注移动的形态而形成的。此种运动不仅影响板块运动,似乎也对整个地球的地质和环境的变化产生很大的影响。 超级卷流是石油制造者? 现在全球生产的石没之中,有60%是产生了恐龙称霸地球时期所形成的石油源岩,所形成的黑色页岩则遍布世界各地。黑色页岩主要是由未经氧化的藻类等浮游植物遗骸堆积而成。由此可知当时必须有可让浮游植物繁殖又不会产生氧化的缺氧环境条件,大量的黑色页岩才会形成。 最近发现,石油源岩在此时代的形成似乎与超级卷流运动的活化可以促使由地下涌出的地幔物质所形成的洋脊体积增大,海面因而上升,使得较低的陆地变成浅海,而浅海则具有可当石油原料的藻类等浮游植物极易繁殖的环境。 浅海地区的藻类等浮游植物因而出现大幅增加和大量死亡的现象,周围的细菌为分解其残骸而消耗氧气,于是出现了缺氧环境。 地球温暖化也会改变深层海水的流动状况,由于高纬度地区与低纬度地区海水的温度高低不同,较低温但含有丰富氧气的高纬度地区深层海水会流向低纬度地区海洋。但地球温暖化的现象减少。氧气较少的海域因而扩大,无法氧化的浮游植物便逐渐堆积,所留下的大量有机物则形成石油源岩。 生物的演化改变了石油的性质 由于石油的原料是生物的遗骸,因此调查石油的性质便可以得知古老时期的生物演化过程和地球环境历史。 生命的演化大概有下述的过程。生命是于38亿年前诞生,并逐渐地进行演化,到了距今5亿5000万年前的古生代寒武纪时期,爆发性的演化才开始,大约4亿4500万年前,生命也登上了陆地。 4亿4000万年至4亿年前时期,石油源岩的主要成分是当时繁茂的浮游植物所形成的耐碳氢化合物。另一方面,羊齿类植物在此时期繁琐盛于海岸近处,因此以陆上植物为原料的石油源岩也出现了。 2亿9000万年前,广大的陆地普遍出现由裸子植物组成的森林,并到处形成被沼泽地包围的湖沼,藻类便在湖沼中开始繁殖。由此也产生了以藻类为原料的新种石油源岩,这也是陆上植物的繁盛促使新性质石油源岩诞生的一例。 9000万年前时期,被子植物和针叶树林开始逐渐扩张到高纬度地区和高地,因而出现以陆地木材为原料的石油源岩。另一方面,树木的树脂成为轻质原油的原料,形成新的石油源岩。针叶树林的增加竟使得木材取代了藻类,成为石油源岩的主要原料。 最近石油性质的分析技术有长足的进步,我们已逐渐可以取得有关石油原料性质,以及由热能引起的变化过程等的详细资料。由此种资料即能进一步了解原料生物遗骸逐渐堆积时的环境状况。 大约1亿7000万年到200万年前所发生的全球性规模阿尔卑斯造山运动期也造出了巨油田,在此时期,分布于广大范围的1亿年前前后形成的石油源岩都没入地中。现有的石油和天然气有大约3分之2就是此时期形成的。 煤炭的形成原因: 煤炭的形成原因为古代植物的残骸层层交叠,经过长时间受到细菌的生物作用,以及地壳变动、环境高温、高压等因素,使这些物质经煤化作用转变成煤炭。在煤化的过程中,亦会产生甲烷(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有些逸散至大气中,部份则被封闭在地壳中,形成储气层,这也是采煤工作危险的主因之一。 ------------------------------------------------------------------------------------------------- 煤是古代的植物变成的。二三亿年前,地球上的气候温暖潮湿,植物生长茂盛。在湖泊和海边有大量的植物堆积,并被沉积的泥砂覆盖起来,时间久了,泥砂越积越厚,植物越埋越深;这些植物在地下与空气隔绝,同时受到高温高压的作用,经过亿万年,就变成了煤。覆盖在植物上面的泥砂则变成了砂岩和页岩。煤层大多埋在很深的地下;但是由于地壳的变动,地层有升有降,使得有些煤层埋得较浅,甚至暴露在地表。 石油主要由碳氢化合物组成。在岩层孔隙内,常以液体或气态(天然气)存在;有时部份凝结成固态。 石油是古代生物遗骸,堆积在湖里、海里,或是陆地上,经高温、高压的作用,由复杂的生物及化学作用转化而成的。 ----------------------------------------------------------------------------------------------------- 目前就石油的成因有两种说法:①无机论 即石油是在基性岩浆中形成的;②有机论 既各种有机物如动物、植物、特别是低等的动植物,像藻类、细菌、蚌壳、鱼类等死后埋藏在不断下沉缺氧的海湾、潟湖、三角洲、湖泊等地,经过许多物理化学作用,最后逐渐形成为石油。 煤炭是千百万年来植物的枝叶和根茎,在地面上堆积而成的一层极厚的黑色的腐植质,由于地壳的变动不断地埋入地下,长期与空气隔绝,并在高温高压下,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等因素,形成的黑色可燃化石
个人分类: 星星点灯|8617 次阅读|0 个评论
倪维斗:新能源发展规划不应忽视煤
niweidou 2009-12-27 11:08
近来,有关4月2日开始研究制定的新能源发展规划的种种,频频见诸媒体,消息源来自国家能源局的不同官员:未来10年国家将在新能源投入3万亿元巨资、新目标将几倍于现有《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相关文本先说已报送国务院之后又传依然在国家发改委手中进一步研究,等等。准确与否,尚未可知。究竟何时出台,最新消息是,快了! 记者注意到,此前,当人们谈到这份中国能源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时,多少都透着一股兴奋劲儿。 我觉得,现在非常有必要厘清一个问题:在中国,什么叫新能源。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教授倪维斗的冷静与多数人的热盼反差很大。他说,对于新能源发展规划来说,这个定义更要有说头。 倪维斗认为,当前,存在着一种过分强调可再生能源的倾向,而这可能导致新能源发展规划有失偏颇。 77岁的倪维斗与能源打了一辈子交道,这十多年来,他更多的精力由具体的技术转向了宏观能源问题研究,在我国能源界可谓德高望重。 按照他的观点,在我国,凡是相对于当前主力在役能源的形式有大的变革,且占到相当份额、能减少污染、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能源,都应该叫新能源。所以,新能源除了可再生能源和核能,还应当包括化石能源比如煤的清洁高效利用。在不同的国家,新能源的概念也会有所不同。我国的新能源发展规划一定要重视煤的清洁应用,这是我们的能源禀赋所决定的。没办法的,煤你想躲也躲不开。 倪维斗曾经看到过新能源发展规划早期的版本,有这方面的内容,但是很不够。 在他看来,煤基多联产符合中国国情,应当更多地纳入新能源发展规划的范畴。 那么,什么是煤基多联产呢?他说,就是以煤、渣油或石油焦为原料,气化后生成粗合成气,再经净化,将其用来实现电、化、热、气的联产,即在发电的同时,联产包括液体燃料在内的多种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城市煤气等。其中,其中的清洁煤发电技术被称为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简称IGCC)发电,是洁净的煤气化技术与高效的联合循环技术的结合。但是在我国具体条件下,纯用于发电的IGCC发展前景不大,它的优势和单位投资的增加不相匹配。因而,最应重点发展的是多联产。煤化工产品中的甲醇和二甲醚可以分别替代汽油和柴油,制备的氢气可以用于氢燃料汽车等等。总之,煤可以被吃干榨净,难道这不是新能源? 倪维斗认为,目前人们有一种误区,一说新能源,马上想到的就是可再生能源,就是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这种认识必须要纠正。 他说,可再生能源要发展,不过最近20到30年能起到作用是很小的。以发展最快的风电为例,尽管装机容量每年翻一番,但是2008年风电的发电量也就是120亿度,只占我国当年总发电量3.5万亿度的不到0.4%。即使把各方面专家所认为的可再生能源的总量加起来,最乐观的算法,也就相当于15亿吨标准煤,能不能做到还要再说。而我国2008年能源消费总量约28.5亿吨标准煤,到2050年,至少需要60亿吨标准煤,传统能源还是大头。怎么把煤用好,这是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讲这番话时,倪维斗的手中没有一张纸片,中国能源的账本在他心里。 当记者问,强调煤炭的高效清洁利用,会不会冲淡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时,他突然提高了声音:我的担心和你的正好相反。我要给可再生能源泼点冷水。风电这些年发展的过热,很多大公司到处跑马圈风,买的很多是国外的风机设备。还有太阳能电池用的多晶硅的发展也过热,企业看到有钱赚一哄而上,一些地方政府也认为搞可再生能源可以体现政绩。结果,多晶硅产业利用了我国廉价的劳动力、能源、环境,一些企业家发了财。但是现在国际市场的价格只相当于原来的三分之一,企业欠着银行大量的借款,有大量的员工需要安置。于是,他们就跟国家说,你扩大内需吧,补贴吧。最近,有很多相关的补贴政策出台。这个产业相当于把我们政府绑架了。 所以,我认为,我们应该认真总结这些教训。新能源发展一定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不要只关注规模,要重视研发,电力企业要和化工企业很好地合作,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能源问题。 (本文发表于《科技日报》 2009年8月12日)
个人分类: 未分类|286 次阅读|0 个评论
能源部:中国关停小火电5407万千瓦 节约原煤1.6亿吨
hongkuan15 2009-7-30 22:14
新华网北京7月30日电(记者 周英峰 刘敏)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孙勤30日透露,截至6月30日,全国已累计关停小火电机组7467台,总容量达到5407万千瓦,累计节约原煤1.6亿吨。 孙勤在十一五关停小火电机组任务提前超额完成新闻发布会上说,2007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提出十一五期间关停5000万千瓦小火电机组的目标。在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已提前一年半完成了这一任务。 孙勤认为,关停5407万千瓦小火电机组的主要成效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火电装机容量结构得到优化,大容量机组比例升高,小机组特别是能耗高、污染重的小机组下降。到今年6月底,中国单机30万千瓦以上的火电机组比重达到64%,比十一五初期提高了20个百分点;单机10万千瓦及以下小火电机组比重降至14%,比十一五初期降低了16个百分点。 其次,火电效率大幅度提高。到今年6月底,火电机组平均供电标准煤耗已下降到每千瓦时340克,比十一五初期降低了30克,累计节约原煤1.6亿吨。 第三,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明显减少。初步测算,关停5407万千瓦小火电机组,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0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24亿吨。 据孙勤介绍,目前已有半数省份提前完成本地区十一五关停小火电机组任务。15个省份分别是:广东、河南、江苏、山东、河北、安徽、江西、福建、辽宁、四川、湖南、陕西、吉林、宁夏和海南。 他还透露,中央财政已在企业调整结构、安置职工、下岗培训等方面安排了20多亿资金,对一些边远困难省份关停小火电工作给予专门支持。 孙勤介绍,目前全国还有20万千瓦及以下能耗高、污染重的纯凝火电机组约8000万千瓦,淘汰落后小火电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他表示,关停小火电不会影响当前和未来的电力供应。近几年,中国新建的电力机组特别是低碳机组不断增加,每年新增7000万千瓦左右。
个人分类: 未分类|1877 次阅读|1 个评论
一家能源类国企的招聘笔试题
huanghe 2009-5-12 09:28
一家能源类国企的招聘笔试题 2009 年 5 月 10 日 在西安市世纪金源大饭店参加了华电集团 2009 年煤炭人才招聘笔试。 现场参加考试的二十多人,年龄多在四五十岁左右,在煤炭领域沉浸多年的人才。仅我一人为应届毕业生,进入考场,看到架势,不免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好歹硬着头皮作完试题,算是见见世面。 考试题目凭自个记忆,列出部分。且做抛砖引玉。 中国华电集团公司主页 http://www.chd.com.cn/ 华电集团 2009 年煤炭人才招聘笔试部分题目(管理类) 一、二、选择题判断题共 15 分。 三、简答题(每题 5 分,共 25 分): 1. 试列举国务院规定的煤矿生产中存在的十五种安全隐患及行为; 2. 国家煤监局下发《 2009 年煤矿安全工作要点》的简要内容 3. 煤炭项目前期开发的要点。 4. 安全决策应注意的问题? 5. 煤矿安全评价的分类?安全评价报告的程序 四、简述题( 10 分) 根绝材料中描述的焦煤瓦斯爆炸事件,分析此次事故发生的可能原因,制定相应对策和整改措施。 五、论述写作题( 50 分) 根据材料中国家能源企业的发展政策方针及华电今年的工作方针要点 根绝你自己应聘的职位。写一篇你的述职报告,及工作分析。 题目自拟,字数 2000 字左右。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9043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20: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