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和氏璧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随想:和氏璧
热度 17 zlyang 2016-6-22 10:59
随想:和氏璧 楚厉王熊眴( ?―公元前741年 ), 楚武王熊通( ?―公元前690年 ), 楚文王熊赀( ?―公元前675年 )。 楚武王,公元 前740年~公元前689年 在位,共在 位51 年。 卞和,坐冷板凳,至 少50 年。 当今,诺贝尔得主平均等 待20年 以上。 等待,不是最难的。更难的,是认出宝玉。 心有余而力不足? 力有余而心不足? 制度让想犯错的人犯不了错,文化让有机会犯错的人不愿意犯错。 画地,亦可为牢。 遵义会议之前,毛泽东同志说清楚了吗? 陈独秀、王明,听得进去吗? 还有,大数学家高斯对罗巴切夫斯基的非欧几何著作《平行线理论的几何研究》的做法。 相关链接: 新华网,2014-06-26,卞和献玉 http://www.js.xinhuanet.com/2014-06/26/c_1111335907.htm 新华网,2011-06-10,和氏璧之谜 http://news.xinhuanet.com/overseas/2011-06/10/c_121518765.htm 新华网,2015-05-24,和氏璧是什么奇宝? http://www.cq.xinhuanet.com/2015-05/24/c_1115386691.htm 新华网,2015-07-02,古代中国十大谜团:和氏璧到底下落何处 http://www.cq.xinhuanet.com/2015-07/02/c_1115793187.htm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2016-06-03,工之侨献琴(教师中心稿) http://www.ruiwen.com/news/30238.htm 古诗文网,和氏璧 http://www.gushibaike.cn/wenyan/5574.html 荆楚文化,2012-05-31,楚之精魂 http://chu.yangtzeu.edu.cn/newshow.asp?id=328mnid=15306 宝玉石周刊,2014-04-21,由阿房与秦陵观秦代玉器与文化 http://www.chinagemnews.com/html/yswh/20140421/135950.htm 文物图鉴,和氏璧 http://cang.cngold.org/wwtj/heshibi.html 和氏璧, 《国语、和氏篇》 楚卞和往楚山,见石中有璞玉,抱献楚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曰:“石也。”王怪其诈,刖其左足。历王卒,子武王立,和又献之。王使玉人相之,曰:“石也。”王又怪其诈,刖其右足。武王卒,子文王立,和欲献,恐王见害,乃抱其璞哭三日夜,泪尽继之以血。文王知之,使谓之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独泣之悲,何也?”和曰:“吾非泣足也,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悲也。”王取璞,命玉人琢之,果得美玉,厚赏而归。世传和氏璧,以为至宝。 【译文】 楚国人卞和,在楚山中获得了美丽的玉璧,把它奉献给了厉王。厉王让雕琢玉器的人鉴别它,雕琢玉器的人说:“这是石头。”厉王认为卞和在说谎,而砍去了他的左脚。等到厉王驾崩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玉璧献给那位武王。武王让雕琢玉器的人鉴别它,又说:“这是石头。”武王又认为卞和在说谎,而砍去了他的右脚。武王驾崩了,文王即位,卞和抱住他的玉璧在楚山下哭,三天三夜,眼泪流尽而代替它的是血。文王听到后,派人问他原因,说:“天下受到刖刑的人很多,你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卞和说:“我不是为被刖伤心,我是因为它是宝玉而被看为石头,忠贞的人被看为说谎的人,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文王于是派雕琢玉器的人剖开他的玉璧,果然得到宝玉,于是命名是“和氏璧”。 相关链接: 新华网,2013-09-24, 走出“制度陷阱” http://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13-09/24/c_117479313.htm   国学大师钱穆谈到历代政治得失时说,中国政治制度演绎的传统是,一个制度出了毛病,再定一个制度来防止它,相沿日久,一天天繁密化,往往造成前后矛盾。在这个意义上,制度容易成为陷阱。在公共治理过程中,我们应注重制度建设,更应避开“制度陷阱”。   “制度让想犯错的人犯不了错,文化让有机会犯错的人不愿意犯错。” 张蕾,光明日报,2014-04-10,《自然》文章:时间滞后将威胁诺奖地位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4/4/291709.shtm?id=291709 Santo Fortunato. Growing time lag threatens Nobels . NATURE, 2014, 508(7495): 186-186.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508/n7495/full/508186a.html 牛登科,2015-10-29, Matters:学术期刊中的Uber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1772-931867.html 孙学军,2016-04-20,论文评审演变史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174-971370.html 高友鹤,2016-06-07,同行评审后发表是对 创新的桎梏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44733-983071.html 2016-06-16,伟大的进步:绕过同行评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984972.html 2014-06-11,炒冷饭: 普朗克定理 Planck Theorem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802432.html 2016-03-15,坚持真理,有的时候是十分艰难的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962775.html 重要链接: 新华网,2011-05-26,湘江之战:我军历史上三大悲剧之一 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11-05/26/c_121458734.htm 一如毛泽东之前提出过的所有正确建议一样,这条建议毫无例外地被掌握着红军指挥权的博古、李德等人拒绝了。 面对敌人布好的口袋,毛泽东再次建议放弃渡江,进入湖南腹地薄弱地区,遭李德再次拒绝。 周恩来在过江人流中发现了毛泽东。这对昔日的战友相互对视却只能默默无语。毛泽东这位卓越军事家面对这惨烈的一幕,却无能为力。 从此,当地有了“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的说法。在以后的年代里,聂 荣臻元帅回忆起1934年11月30日和12月1日这两天,认为那是长征途中最危险的 时刻。 罗 巴切夫斯基 - 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71686.htm 当 高斯 看到罗巴切夫斯基的德文非欧几何著作《平行线理论的几何研究》后,内心是矛盾的,他一方面私下在朋友面前高度称赞罗巴切夫斯基是“俄国最卓越的数学家之一”,并下决心学习俄语,以便直接阅读罗巴切夫斯基的全部非欧几何著作;另一方面,却又 不准朋友向外界泄露他对非欧几何的有关告白 ,也从不以任何形式对罗巴切夫斯基的非欧几何研究工作加以公开评论。他积极推选罗巴切夫斯基为哥廷根皇家科学院通讯院士,可是,在评选会和他亲笔写给罗巴切夫斯基的推选通知书中,对罗巴切夫斯基在数学上的最卓越贡献——创立非欧几何却避而不谈。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2908 次阅读|44 个评论
从和氏璧看专家意见
热度 11 stone1971111 2011-3-21 07:29
我们都知道卞和献玉的故事,三次献玉,前两次分别被楚厉王和武王请了专家鉴定为假,割掉了两条腿,到了文王,没有请专家鉴定,直接破开,发现真玉,并做成和氏璧。此故事对于今天的科研以及评价都是有教育意义的。 首先, 卞和不会包装自己的成果 。既然卞和认定那是块宝玉,为什么不去论证它是宝玉呢?或者为什么不切去一角,露出真容,那样会很容易判断是否是好玉。科研成果也一样需要很好的阐述和包装,没有好的阐述和包装,严重影响其被认可的程度。同样一个理论结果或者算法,由不同水平的学者写出来,效果差别是很大的。中国学者在关于成果的论述方面普遍较差,不能从很高的高度论证自己的成果,往往就事论事,象个记事本一样列出自己做的东西,缺少高度。这些都影响了成果的被接受。 从和氏璧可以看出, 专家意见往往不能鉴定最好的成果 。两次鉴定为假,那就说明,不是一个人的看法,而是大多数辩玉之人的看法,都不认为是真玉。记得和一个朋友谈起基金的评审,他有个说法特别贴切,说基金评审其实就是个带通滤波器,形象的说,就是最好的课题和最差的课题都不大可能被资助。其原因在于,大多数专家抱着成见或者常见去鉴定别人的东西,往往不能看到课题的最好的一面,或者最有潜力的一面。最有潜力的课题本身也肯定充满了高风险,被专家抓到可行性不足的问题往往也较多。 从和氏璧可以看出,如果 官僚性的依赖专家意见,可能会失去很好的机会 。对于最好的成果,不能依靠专家意见,而是像文王一样,是骡子是马,来出来溜溜就可以了。好东西肯定有好效果,做一做,比什么专家意见都重要。实际上,从最近几年暴露出来的科技造假的案例可以看出,专家评审已经不能排除很糟糕的结果出现,那就表明这个评审机制需要做必要的调整。中国的学者参加评审会的机会比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同行要多得多,但是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也跟这个有关系。 总之,我们不能完全依赖专家意见,也不要忽视对成果的阐述和表达,不然就会造成卞和的悲剧。要想在中国能够产生类似爱因斯坦的成果,除了要大大普及科学的原理之外,对于科技评估体制也需要做必要的创新。作为评审人,也需要更加认真的对待评估对象。新的一轮基金申请开始了,数以十万计的项目和课题也会被评审,在这个过程中,既有鱼目混珠的课题可能选上,也有卞和等人的失落。
个人分类: 读书偶得|6213 次阅读|15 个评论
和氏璧与牛顿的贝壳
热度 3 xuyingxiao 2011-1-26 02:26
去年写的博文,一直觉得还缺点什么:光捡贝壳应该还不够的,还是应该需要艰苦努力的。过了半年多也没想清楚有什么贴切的对比,以后再想吧: 和氏璧与牛顿的贝壳 大学时学习科学史,对现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产生感兴趣。博士毕业以后对大陆为什么建设不成一流的大学感兴趣,更关心为什么以前战乱颠沛流离中都能培养出一流人才,现在却培养不出了。 准备出国时,耳闻目睹很多人在国外期间生活也悠闲,压力也小,人也胖了,做出的成果却比在国内强。同样一个人,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异?只能归结于环境了。就像一样做洗盘子的工作,在美国就是挣得多。于是这个问题又进一步细化了:国内和国外的学术环境到底有何不同? 虽然可以列出无数,但最关键的是什么原因呢? 出国三个多月了,也有了些感性认识,在寻找一个贴切的比喻时,突然想到一个有些偏门但和做研究的感觉很类似的例子——和氏璧。 楚人卞和在楚山看到凤凰落在山中青石板上,根据“凤凰不落无宝之地”之说,认定山上有宝,苦寻之后找到一块璞玉。先是献给厉王,结果被认为是普通石 头,于是砍去卞和左脚;厉王死后武王即位,再献上去,仍旧认为是普通石头,于是卞和被砍去右脚。一直到武王死后楚王即位,卞和痛哭三天三夜,泪尽血出,引起楚王关注,剖开石头现出稀世璞玉。为奖励其忠诚,命名为“和氏璧”。并引发之后的完璧归赵的故事以及各种诗篇。 小学时学这个故事时体会到是卞和的忠诚,然而现在再读,却只感觉到悲凉。为什么一定要把璧玉献给君王呢?为什么发现璧玉容易但证明璧玉的代价竟然如 此惨重呢? 还是和当时的环境有关啊,如果当时的环境能使得卞和继续把才能用在寻找新的璧玉上,或者卞和能早点顿悟,不去献给君王,而是自己把它雕琢为传世之器,该会 产生多少新的成果啊。尤其令人感慨的是,历经三代君王,最后通过极端行为才得到楚王关注从而改变人生,这种案例现在在社会领域看起来也是那么得熟悉。弱弱 地多想一点:如果卞和的寿命没能熬到最后的话,如果虽然熬到最后但楚王也是认为它是普通石头的话…… 如果卞和生在美国会如何呢?没有找到直接的案例,想来想去突然跳出来一个人——牛顿: 牛顿捡到的不是璧玉,而是精美的贝壳。他把自己取得成就比喻为在大海边奔跑的男孩,碰巧捡到了一些精美的贝壳。和卞和比起来,这是多么诗意的生活。 小时候看到这句话,体会到的是牛顿的谦虚。现在再回想起来,只能感到他比喻得非常贴切,并不是故作谦虚。真正的做研究本来就是这样的感觉,不带任何功利, 就像自助旅游、就像漫步海滩,只管凭着兴趣随意徜徉。碰巧看到了精美的贝壳,就捡起来仔细端详,觉得有冲动了,就将其仔细雕琢,做成最精美的、可以传世的 艺术品。即便雕功不行,至少享受到DIY的乐趣了。即便没有捡到贝壳,成不了牛顿,也一样享受过了生活了。 大学里读牛顿传记,对其中一段至今仍旧印象深刻,1665年到1666年伦敦大役,剑桥停课,牛顿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这两年是他一生中创造力最旺盛 的时期,思潮澎湃,才华迸发,以后很多重要的发现都是在这个阶段产生初期想法的。牛顿那时才二十二三岁,我也憧憬着在我二十岁上下时能来个什么事件让我回 家面壁几年做出惊人发现。可惜那时候还没有出国意识,那时就出国的话,不用面壁,只要在海滩上走走,即使成不了牛顿,至少能捡到几块贝壳啊。 2010.6.14
个人分类: 思考|3791 次阅读|6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3: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