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印光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大安法师是否违背了印祖的遗训?
jiangjinsong 2016-6-1 08:11
印祖多次强调自己是述而不作,这一方面是强调自己坚守净土经典继承祖师的见地和精神,一方面也是谦虚美德的体现。我们在此必须别具只眼,不能被祖师的谦虚所蒙骗了。印祖在净土宗基本见地、修行方法上的确是继承佛经祖论,但在弘法方式上,许多具体观点上,其实颇多创新,极大地丰富了净土文化。可惜许多净土行人被印祖的谦虚所误导,未能虚心体认印祖随着时节因缘变化及时调整弘法风格与策略的创造性,一味强调守成不变,表面上述而不作是忠实地继承了印祖的作风,其实是形似而神异,远离了印祖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的弘法精神。 大安法师 今天 所 提倡 的十天百万佛号精进共修, 我印象中 印祖 在世时从未提倡过。 当时的时节因缘不允许,印祖一向也不主张不鼓励居士离家去寺庙共修。 原因 很简单,当时战乱频仍,交通不便,而今天社会安定,交通便捷。因此当时印祖不鼓励的做法,今天恰是非常殊胜的修行。佛子听祖师的言论,不可死于句下,搞“两个凡是”,当领会精神。赞叹大安法师的 随缘教化 。
个人分类: 科學宗教|2620 次阅读|0 个评论
日本佛教界与印光大师交往事略
lijushizao 2015-4-4 10:57
日本佛教界与印光大师交往事略 印光大师并未去过日本,但近代以来,由于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中国知识分子,尤其是革命派多留学日本。流风所及,不少佛教僧俗也留学日本。在七七事变之前,中日佛教交流也相当密切。在这种背景下,日本佛教界和佛学研究界与印光大师也直接、间接地发生部分接触和联系。 1905 年,大师往南京杨公馆,了解到东洋弘教书院印藏经,将自存之一部《拣魔辨异录》请杨仁山先生寄东洋入藏。(见三编卷一复如岑法师书)至金陵刻经处,见东洋现印藏经,因问杨老居士所用印刷材料是药还是墨,杨居士告诉是外国油墨。又问时间久了落不落墨,杨居士说不落墨。(民国七年《印光法师文钞》上佛学报馆书) 1919 年冬,王弘愿居士将刻出的《密教纲要》寄两部给大师。增广卷二复徐蔚如居士书中说:“近来佛法流通,潮州居士王弘愿,素好密宗。依之修持,颇有效验。于余宗虽未大通,亦各涉其藩篱。彼译出《东瀛密教纲要》,刻出寄两部来。今寄上一部,以祈随喜。然彼系弘密之人,故偏抬高密宗。约教而论,固无大碍。若与净土三根普被、教机相投之法门论,固相悬殊。王弘愿来书所说,皆约教而遗机。光与彼书,乃约机而论教之利益也。虽不相合,亦无大背。其人年四十余,若再研究得十余年,当亦可为一大通家矣。”《密教纲要》为日本权田雷斧著,王弘愿译,潮安刻经处 , 民国 8 年( 1919 )刻印。 1922 年 9 月 1 日,日本关东发生 8.2 级大地震,并引发火灾使东京烧毁房屋 36.6 万户,死亡和下落不明者 10.8 万人;横须贺市烧毁房屋 3.5 万户;横滨市烧毁房屋 5.8 万户。中国佛教普济日灾会代表包承志,杨叔吉等,赴日吊慰。他们与印光大师书信介绍,日本此次,死亡人数,约三十余万,骸骨山积。东京浅草区,几全灭,公园池水烧干。园内有观音堂,系旧式老屋三间,难民被火包围,群集于此者,约三万余,堂内外房上皆遍。同念观世音菩萨,悉免于难,堂亦独存。大师校订《普陀洛迦山志》时,将该感应事迹收入《观世音菩萨本迹感应颂卷第二》。 1923 年,癸亥年二月十九日 观音大士圣诞良辰,大师在上海佛教净业社说开示,谈到日本震灾中念观世音菩萨的灵感。(显荫:东游感言,《世界佛教居士林林刊》 1924 年 3 、 4 期合刊) 1925 年五月后,大师给在日本留学的恒惭法师回信说:“接手书,知去年所寄之书俱收到,慰甚。妙吉近亦有一函,言所与之书亦收到。尔我以道相交,何得学市井俗派,过头称赞,使光无地容身,是岂直心修道者之所宜哉。至云虽乏精进,持名颇具欣厌。须知净土一法,乃吾人之大靠山。倘平常忽略,或致临终不得力。显荫天姿甚高,显密诸宗,皆得其要领。但以志尚浮夸,不务真修,死时显密之益不得力。念佛之事向未理会,亦不得力。虽有多人为彼助念,而自己已糊里糊涂,不省人事。此可为年轻之聪明人一大警策。良由显荫天姿虽高,气量过小。无韬晦涵养之真修,有矜张夸露之躁性。(在东洋回国,往宁波看其师,当日即病,次日即往上海。)因闻其师令闭关静修一语,即日便病,次日即去,竟至延缠以死,可不哀哉。”令上海太平寺再寄五包文钞。对日本圆山,冈野二君欲流通文钞,大师表示同意。原文为:“冈野增次郎,圆山和尚,不以光之文芜秽不堪见弃,殆宿世曾有缘之所致。汝只带一部,彼诸位难以遍看,今特寄两包,共六部,祈为转送二位并有缘者。至云译饷东人,窃谓译之一字,似不必用。何以故,以彼与光有宿缘故。若无缘者,见之恐取以代薪覆瓿耳。又纵谓有利初机,宜照样排印,庶所益者广。若参以和文,只可令识和文之东人看。若华人及各处不识和文之华侨,皆不能看。况日本书册藏,一木版,二铅版,并此次之大正刊经会之藏,皆尽华文,不参和文,以故华人多有请者。使参入和文,则流通便滞塞矣。依光愚见,若欲流通,不须用译。至圆山和尚材德弘备,何竟俯欲见光。以光本一无道无德无知无识之粥饭僧,一部文钞,备将满腹草料,彻底吐尽,见之又有何益。况光已衰老不能勤学,若色力强壮,彼既来华,光当学彼所得。今老矣,除持名外,无一法应学。以死期将至,恐所学愈多,心识愈难淳净。或致与佛感应不交。则一不往生,永劫流转,岂不大可哀哉。汝年齿犹轻,固宜勤学。然一座大须弥山之靠山,切勿视作泛常而忽之。则庶乎不堕显荫之覆辙,而得与诸上善人同亲炙于弥陀愿王也。” 其中,恒惭法师是太虚大师的弟子。冈野增次郎在日本是个自由撰稿人,专门写有关吴佩孚的文章;朝野视为吴佩孚专家。 1922 年曾到洛阳给吴佩孚当顾问。圆山和尚为日本净土宗僧人。太虚大师率中国佛教代表团出席东亚佛教大会时,与圆山会见过。 1925 年十一月、东亚佛教大会在东京增上寺开会三日,中国代表团由水野梅晓导游各名山胜刹,历时一月,欢迎者数十万人,讲演达数百次。作为回访, 1926 年,日本佛教联合会组织佛教视察团,受中国佛教徒招待游各名胜,至十月经沪返日。访华期间,朝礼普陀山观音菩萨道场,大师撰《东瀛佛教会来山欢迎词》。“去年佛会,邀此观光,接待优盛,馈赠辉煌。今兹来山,愧无珍物,有渎嘉宾,莫摅私臆。幸有新书,名《观音颂》,聊表衷曲,以为馈赠。大士慈恩,遍周法界,浅草一事,曷胜感戴。唯愿诸公,悉本佛慈,辅君宏法,唯仁是施。凡属国民,一体同观,勿分畛域,稍有私偏。人既沐恩,天自眷德,降祥获福,永久弗忒。富者赠财,仁者赠言,愧无二实,但贡空谈。注重势利,历劫相刑,注重道义,菩提斯成。空谈不空,法道流通,各国则效,令名无穷。”“去年佛会,邀此观光,接待优盛,馈赠辉煌。”即是指中国佛教代表团受日本佛教联合会邀请赴日收到隆重接待一事。今年日本代表团访问普陀山,大师以皈依弟子许止净居士编著的《观世音菩萨本寄感应颂》相赠,而且期望日本佛教界本着佛教的此本辅佐君王弘法,实行仁政,而不要注重势利,造成历劫互相斗争伤害。 1931 年辛未(六月), 大师 撰《弥陀圣典序》。范古农居士《阿弥陀佛圣典》序介绍:该书由高观庐居士从日本带回,原名《弥陀说林》,“集藏经中关於弥陀净土者无虑数千条,间有日文,请其译转,而於经论诸文又详加检查校对,以期与藏经无异,积二月之功而稿始成。又复为之分类十章,条理胜於原书,乃易名曰《弥陀圣典》,所以尊经也。”该书佛学书局民国二十年八月( 1931 年 8 月)出版兼印行。 1931 年暑假期间 , 文涛法师陪大醒法师、日本人神田惠云、蔡慧诚居士和李光宇居士拜访大师。大师与神田、蔡、李三君接谈约半小时,又为各人写了几句法语。(大醒:拜识印光大师的因缘及其印象,《永思集》) 1934 年公历五月,日本学者铃木大拙来中国进行佛教考察,到报国寺会见大师。(邢东风,《铃木大拙年谱与著作目录》) 1935 年 3 月 30 日午后,日华佛教学会日本代表好村春基在墨禅法师(中国赴大正大学留学僧)陪同下,到苏州报国寺拜访印光大师。(《日华佛教》第一期《中国佛教历访记》)称“印光法师为现代净土宗第一高僧”。杂志刊载的日华佛教学会中华民国赞助名单列有:“释印光法师,苏州,净土教の第一高僧。” 1936 年闰三月十一日(公历 5 月 1 日) , 本日发行的《日华佛教》第一卷第三号载日本大正大学文学士市川修诚翻译的大师《净土决疑论》日文版和藤井草宣撰写的大师小传《中国第一の净土高僧印光法师小传》。(昭和十一年五月一日发行) 1936 年暑中,季圣一居士将张一留居士翻译的日本学者佐佐木月樵《中国净土教史》携往莫干山校阅,得吴兴张静江居士之同意,决交世界书局刊行。寻复请大师作序,发抒教义,深切著明。大师又命季居士补叙史事。(注)季圣一《中国净土教史序》(觉社年刊 1937 年),民国二十五年丙子冬月,季圣一谨序。但《中国净土教史》后来未见刊行。 1939 年冬,外国人某氏到灵岩谒见大师,有所请问,互用笔谈,大师略述行愿(大师自述,三编卷一一页)。传印法师《印光法师悟道年时考》中介绍来访者为日本佛教学者塜本善隆和牧田谛亮先生。牧田谛亮为当代著名佛教学者,著有《中国佛教史》等。传印法师说:“承姚寿先生见示:在日本时曾闻诸牧田谛亮先生相告,访问过印光法师,当此时( 1939 冬)。又日本佛教大学学长高桥弘次先生见告云:先辈著名佛教学者塜本善隆先生有记述印光法师事迹之著书。塜本先生当亦曾经面见过印光法师,稻冈誓纯先生见告其时,即塜本先生偕牧田先生二人来访印光法师的。”
个人分类: 佛教文化|6566 次阅读|0 个评论
印光法师的护生思想及其启示
lijushizao 2015-1-31 21:20
印光法师的护生思想 及其启示 余池明 慈悲是佛教的根本精神,戒杀是佛教的根本戒律。中国佛教具有戒杀护生的优良传统,历代高僧大德都十分提倡戒杀、吃素和放生等护生活动。印光法师(1862-1940)是民国四大高僧之一,中国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他在弘法中十分重视提倡戒杀、吃素和放生,他的遗著《印光法师文钞》增广 、 续编和三编 三大编 收录大量阐述戒杀护生的论文和书信。本文简要介绍印光法师的护生思想,供有志于动物保护和护生事业的爱心人士参考。 一、印光法师关于护生的基本思想 戒杀是佛教的根本戒律,吃素有戒杀延伸出来的基本要求,放生是佛教提倡慈悲护生的宣教活动和佛教徒个人随缘救护动物的具体行动,三个方面相互配 合构成 完整的佛教护生。印光法师立足佛教大乘经典,融合儒家仁民爱物思想,发掘中国佛教戒杀、吃素和放生的优良传统,对于佛教对于护生的理论、原则和实践要求进行了系统地阐述。 ( 一 ) 戒杀吃素和放生的根本道理和理由 根据佛教“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根本教理,印光大师认为戒杀吃素的理由主要有: 一是不忍之心。在儒家是恻隐之心和仁民爱物之心,在佛教就是慈能与乐、悲能拔苦的慈悲心。大师强调动物与人的多方面的共同点来启发人们的不忍之心。他指出:“ 一切众生,与我同生于天地之间,同赋血肉之身,同禀知觉之性,同知趋吉避凶,贪生怕死。 ” (增广卷四普劝戒杀吃素挽回劫运说) 又说:“ 试思我与彼同赋此心,同知贪生怕死,同知趋吉避凶,同知感恩怀恨,何得犹日日食彼等之肉。既能忍心食彼之肉,则与土匪劫贼同一心行。 ”(复马宗道居士书五则其五) 二 是因果报应。 杀业的果报就是来生被杀,甚至这一生遇到横祸,以及短命多病。共同的杀业者会招致刀兵劫即战争。 大师指出:“杀业所结,发生彼此战斗之人祸。究此灾祸之由,总因宿世现生杀生食肉之所致。食肉之祸,极酷极烈。不但害及现生,而复累及多劫。”(续编卷下卫生集序) 因此 戒杀吃素, 不仅仅是为动物考虑 , 也是 为自身 的未来考虑 。 吃肉的人虽然自己没有亲自杀生,也难免杀业的果报。因为没有杀生就没有肉的供应,吃肉的人实际上花钱雇人代为杀生了。印光大师告诫吃肉的人,“多吃多还,少吃少还,不吃则不还。” 三是 一切众生, 都是我们 过去 世的 父母眷属。 从六道轮回的时间长河来看,我们多生多劫的父母子女难免有因为恶业而堕落为动物的,因此印光大师说:“ 故吾人对六道众生,应作父母妻子想。岂有孝子贤孙,而食其亲者乎。岂有慈父慈母,而食其子女者乎。此际一思量,不忍食亦不敢食矣。” 四是 一切众生, 都 是未来诸佛。大师说:“以一切众生,皆具佛性,皆当作佛,故是未来诸佛。且畜类中,时有佛菩萨化现于其中,方便度生。” 五是素食有利于健康卫生,而肉食有毒。印光法师说:“ 况肉皆含毒,以杀时恨心所结,故食肉之人,多生疮病,瘟疫流行,每多传染。吃素之人,绝少此患。凡欲解脱怨业、摄卫身体者,不可不知也。 ” (增广卷四普劝戒杀吃素挽回劫运说) ( 二 ) 佛教护生的作用和意义 印光 大 师认为戒杀护生有三个方面的作用: 一是培养仁爱心、慈悲心,提高道德修养。 大师指出: 爱物者方能仁民,仁民者必须爱物,倘于异类之物,尚不忍戕,决不致反忍戕乎同类之人民。若以戕物为故常,则必至杀人盈城盈野,不唯不生怜悯,反以为悦乐快意,良以杀习一长,仁心便丧矣。 又指出:儿童懂事时, 教以忠恕仁慈,戒杀放生,及三世因果之明显事迹 , 俾习以成性。在儿时不敢残暴微细虫蚁,长而断不至作奸作恶,为父母祖先之辱。 二是形成慈善风气,促进天下太平,人民安乐。 大师指出通过 戒杀放生, 能够 习成慈善。 对动物尚且 慈悯,何况 对 人 呢 。推 广慈风 ,遍 布 世界。 又 指出:“倘人各戒杀,人各吃素。则家习慈善,人敦礼义。俗美风淳,时和年丰。何至有刀兵劫起,彼此相戕之事乎?此挽回天灾人祸、正本清源之要务也。凡有欲家门清泰,身心康宁,天下太平,人民安乐者。请皆于戒杀放生吃素念佛中求之,则求无不得矣。” 三是避免杀业,防止意外灾祸和天灾人祸。 大师指出 各种 恶业中,唯杀 业果报 最重。 从 爱 护自身以及 普天人民 出发 , 为了 长寿安乐,不 遭 意外灾祸, 应当把 戒杀吃素 作 为挽回天灾人祸 的 第一妙法。 ( 三 )戒杀护生吃素的 具体 要求 根据戒杀吃素和放生的根本道理,印光法师要求佛弟子承担起两个方面的责任和义务:一是解怨释结,戒杀放生。让一切有生命的动物,都各得其所。二是为一切动物念佛回向净土,让它们得到度脱。具体 要求主要包括: 1.遵守根本重戒戒杀,即使暂时不能吃素,也不要自己杀,不要在家里杀生。“虽未断荤,宜买现肉,勿在家中杀生。以家中常愿吉祥,若日日杀生,其家便成杀场。杀场,乃怨鬼聚会之处,其不吉祥也,大矣。是宜切戒家中杀生也。”(续编卷上一函遍复) 2.吃素。最好是吃常(长)素,不能吃常素,先从六斋日和十斋日吃素开始,由逐渐减少以至永远断除肉食。“然众生根性不一,能常素,则令其常素。否则,令持十斋,六斋,食肉边菜耳。此乃为不能吃常素之方便法,非实义也。”(续编卷上复鲍衡士居士书) 3.通过放生发挥倡导作用,启发大家的慈悲心,进而能够 促进大家 戒杀吃素。 大师给 泉州大同放生会 的信中强调: “放生一事,以提倡戒杀护生为本。凡入会者,俱宜吃素,方可以吃素之利益,与一切人说。 ”如果提倡护生放生的人自己却不吃素,就属于言行自相矛盾,难以说服感化别人。 4.不穿不用皮毛丝织品等动物制品。“所言天冷身弱,衣丝绵者,必须非此不能生活方可。若借冷弱为名,以自图华美轻快,则是不知惭愧之人,以所杀蚕命,实非小可。”(增广卷一与方远凡居士书) 5.不宜喝牛奶等动物生产的产品。“凡属有知觉者,皆不宜食。虽无知觉,然有生机,如各种蛋,亦不宜食。牛奶食之无碍,然亦系取彼脂膏,补我身体,亦宜勿食。”(续编卷上复鲍衡士居士书) 6.大、小动物平等保护,不偏执大小先后。“又生谓人及禽兽,蛆虫鱼虾,蚊虻蚤虱,凡有命者皆是。不可谓大者不可杀,小者可杀也。”(增广卷四为在家弟子略说三归五戒十善义) 7.有益、有害动物平等保护。“猛兽毒蛇蝗虫之类,均由人心凶恶,故致伤人。若向彼念佛,及教一切人各念佛,彼当自去。岂杀之而能为民除害乎。乃是引人造业,永生永世受杀报。汝学佛戒杀,而发此最可恶之言论,若不忏悔,必遭天谴。...猛兽毒蛇蝗虫,非杀能止之物。唯大家发慈善心,同念佛号,彼必远去。”(三编卷一复章以铨居士书三) (四)护生 放生的 原则和 注意事项 护生和放生以让动物得到实际利益为根本原则。印光大师也观察到当时佛教界放生活动的一些不恰当之处,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放生的“三不定”原则和五个方面的注意事项。 1、 放生的三不定原则 大师在文钞续编上卷 《 复念佛居士书 》 中提出 随缘 放生的三不定原则:“买物放生,与布施同。须善设法,勿立定期,勿认定地,勿议定物。随缘买放,生得实益。若定期,定地,定物,则是促人多捕矣。买牛、羊、豕,须有常年草料费,为数甚巨。然每有放者,或不纳费,则须办者代买。似宜以资交办理之人,令彼随意,或买生物,或买草料,为合宜耳。” 大师对大造声势的 定期 放生提出批评:“近来放生者,多多不得其道,名曰放生,实无放生之益。以张名揭晓,令捕生者多捕,以故光绝不赞成定期放生。” 2、放生的五条注意事项 一是 不主张于佛菩萨诞期,及 农历每月初一十五等 好日期放生。 大师指出:“ 此事已成铁案。捕生者特为放生者多捕,则买而放者,亦多有因放而捕来耳。然人情多好名,此各日放生则有名。又人情多以因循了事,若不于此各日放,则便不肯特为买放矣。 ” 二是 动物 不可乱放 ,要放到合适的环境里 。 比如鱼类 放 到 江 河比较妥当, 放 到小 池 塘 , 小鱼就变成大鱼的食物了 。 大师认为放生很难做到 一一如法 ,因此应该 极力提倡戒杀吃素, 作 为 护生得 根本解决 办 法。放生 活动 略为举行, 让大家 体会 到 放 生的意义就行了 。  三是 放生之举,事虽为生,意实为人。 放生活动做的事是救护动物,但其目的是为了教育所有人发起慈悲心,戒杀吃素 。  四是 放生以志诚为 动物 念佛持咒为本。 放生的 所有仪式, 也 不过 是 表示法相而已。如有 出家人主持 ,固 然应该 按仪式 举 行。否则 ,居士随缘放生的时候,只要 竭诚念佛 就可以 。  五是 夏天放生要尽量快速进行 。 不要拘泥 等 人到 齐,按仪式作法, 因时间过长而伤害动物的 生命 健康 。居士放生, 应该简 略。 不一定要仿效出家人搞放生仪式 。 二 、印光大师护生思想 的启示 印光大师是离当代最近的一位净土宗祖师, 其 护生思想不论是根本理论还是具体做法对当 前护生活动都有 切实的指导意义。 1.印光大师关于戒杀护生吃素 的论文书信 和他所校订、作序、鉴定的戒杀护生善书是留给当代的宝贵思想财富。不仅是三宝弟子学习实践戒杀吃素放生的经典,也是动物保护事业的重要 借鉴 材料。 2.印光大师关于放生勿立定期、勿认定地、勿议定物的三原则是当前佛教放生要遵循的重要原则。只有遵循三原则才能避免大师说指出的提前捕卖、放而又捕等弊端。 3.印光大师关于吃素是大放生的观点切中戒杀护生 的 本质和核心,护生事业只有抓住普及吃素这个环节才能形成不放之大放的局面,才能从源头上截断不杀、贩卖动物的动力。 注:本文为提交给 2014年10月31日—11月1日鄱阳湖第二届生态文明护生节专家高峰论坛的论文之一 参考文献: 1.增广印光法师文钞,苏州弘化社 2.印光法师文钞续编,苏州弘化社 3.印光法师文钞三编,苏州弘化社 4.余池明选注,《印光法师话素食护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个人分类: 佛教文化|3167 次阅读|0 个评论
9月13日下午清华讲座:印光法师的护生思想与实践
热度 2 jiangjinsong 2014-9-11 08:44
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重点学术资助项目 动物伦理学与护生文化系列讲座第29讲 主讲人 :余池明 副研究员 主题:印光法师的护生思想与实践 时 间 : 2014 年9 月 13 日(周六)下午2:3 0- 5 :0 0 地点 :清华大学明斋241(图书馆北,万人食堂南,请从中门进入) 主持人 :蒋劲松(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副 教授) 主办单位: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 北京市哲学会 动保网 中国食文化研究会素食委员会 中国动保记者沙龙 绿野方舟 中国青年动保联盟 欢迎参加听讲、讨论! 温馨提示:讲座提供饮用水,为了环保,欢迎自带水杯。 主讲人简介: 余池明先生,副研究员,1982年至198 9年就读于北京大学,获经济学硕士学位。长期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擅长印光法师思想研究。近年来编辑了《印光法师文钞三编补》、《印光法师文钞入门读本》(弘化社)、《印光法师话家庭教育》、《印光法师论儒学》、《弘一大师说净土》、《印光法师的故事》、《印光法师话素食护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普泽群萌——印光大师与四众弟子的法缘》(弘化社)等书。 描述:明斋路线图图片:眀斋路线图.jpg 动物研究读书会总汇 动物伦理学与护生文化系列讲座总汇 讲座ppt:印光祖师的护生思想与实践 印光祖师的护生思想与实践(清华).ppt
个人分类: 敬畏自然|3552 次阅读|6 个评论
[自我精選]不彻于十方三世之因,必不足以涤其名根。
热度 1 jiangjinsong 2013-3-23 09:12
明管东溟先生劝人积阴德  (先生名志道,字登之,江苏太仓人,学者称东溟先生,生于嘉靖十四年,卒于万历三十五年,寿七十三。)   昔人有云,积金遗于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遗于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此万世传家之宝训也。其义本于孔圣赞易。文言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善而曰积,不尚阳德而尚阴德也。庆而曰余,不在一身而在子孙也。必举家咸务阴骘,而后可称积善之家。亦必此身先得本然之庆,而后子孙受其余庆。是故余庆易晓,而本然之庆难晓也。书曰,考终命。又曰,祈天永命。此可以言本庆乎,未尽也。当以二氏因果之说,参合易传之说。道家谓积功行者,天曹除其冥籍,异诸仙籍,以至于入无极大道。佛家谓修净业者,临终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至于成无上正觉。皆言此身之本庆也,其义隐然合于余庆二字中,而儒者未之察耳。有宋钜儒,兴起斯文。以忠孝节义之纲维末造。真有罔极之功于万世,而于此不无遗照焉。乃廓然尽扫天堂地狱,以及三世修因证果之说也。 程朱盖曰,君子有所为而为善,则其为善也必不真,何事谈及因果,其勉君子至矣。以吾观于君子小人之心,无所为而为者至少也。君子之作善也多近名,苟不彻于十方三世之因,必不足以涤其名根。小人之作恶也多为利,苟不惕以罪福报应之果,必不足以夺其利根。程朱勉君子无所为而为善,独不虑小人无所忌而为恶耶。然后知孔子道及余庆余殃之际,乃彻上彻下之言也。 愚讲修身齐家之道,一一以孔子之庸德庸言为矩。而所以行庸德,谨庸言,亦必归重于程朱之绳墨。独于三世因果,及三祗修证之实际,则不得不破程朱之关。正欲断君子之名根,拔小人之利根,而使之同修阴骘也。修阴骘亦岂易言。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充无穿窬之心,则阴骘可修矣。其大要不出老氏之三宝,曰慈,日俭,曰不敢为天下先,而以忠信出之。报人之德,不报人之怨。分人之过,不分人之功。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隐人之恶,不隐人之善。我不负人,而任人之负我。我不谤人,而任人之谤我。以深心提人于生死之海,而人以浅心钝置之,毋弃毋亟。以热心共人于风波之舟,而人以冷心遐遗之,毋忮毋求。销大衅于曲突徙薪,而勋名有所不必取。蒙极诬于明珠薏苡,而心迹有所不必明。为国家扶欲坠未坠之纪纲,则众嫌不必恤,而又不以气节自有也。为世教发难明当明之道術,则众咻不必虞,而又不以门户自标也。流俗之所争趋者吾避之,流俗之所共恶者吾察之。幽则必阐,而过则必原。其道必不诡于中庸,而其心则不求人知,而求天知。不患人之不已知,而求为可知。求可知之中,不求可为乡愿知,而求可为狂狷知。不求可为狂狷知,而求可为中行知。不求可为一乡一国之善士知,而求可为天下之善士知。不求可为天下之善士知,而求可为万世之善士知。亦不必求为万世之善士知,而求可为依中庸之君子遁世不见知而不悔者,默相知于天眼遥观天耳遥闻之中。又不求生前之遐福,而求可质诸三界之鬼神。不求死后之荣名,而求可俟千百年之后圣。则阴骘之至也。阴鹭之至,人不知而天知之。可以转凡身而为圣身,离人道而登天道。上帝命之治世,诸佛提之出世矣。此非从身所感本然之庆欤。一身不足以尽积善之庆,故其余又及于子孙。皆感应自然之理也。传家者审诸。 蔣科學按: 印光法師對此文非常重視,在增廣印光法師文鈔一書中,此文被附在印光法師的題詞并序之後,而列在目錄之前,可見法師希望人人認真閱讀領會此文之心。這體現了印光法師強調因果教育重要性,反對宋儒唱道德高調的一貫態度。士人大多缺乏禪定反省功夫,一般不能省察自己內心對名利的貪婪,對災難的恐懼,好勝求名,希望標榜自己無所為行善。殊不知,不敢正視自己內心的實際情形,沒有深入反省自己的內心世界,不能深信因果而徹底掃清對名利的貪著,在名利誘惑面前很難真正做到慎獨自律。不深信因果,最終真正能言行一致,達到自己標榜的道德境界者鳳毛麟角。 延伸閱讀: • 印光大師反對理學家唱道德高調 • 印光法師批評程朱理學
个人分类: 傳統國學|3219 次阅读|1 个评论
【自我精選】印光大師反對理學家唱道德高調
热度 5 jiangjinsong 2013-3-22 16:58
夫無所為而為善,實為為善之極則,乃聖人分上事,何可以此教普通人。若教普通人,則是阻人為善,導人為不善矣。然聖人雖能無所為而為善,聖人亦嘗有所為,非完全無所為也。蘧伯玉行年二十,而知十九年之非,至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欲寡其過而未能,是平生有所為也。曾子平日以三事自省,及至臨終,方曰,詩雲,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後,吾知免夫。是始終有所為也。顏淵問仁,夫子告以克己複禮。及問其目,則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兩答皆有所為,非無所為也。孔子見堯於羹,見舜於牆,見周公於夢。年已七十,尚欲天假數年,以期學易而免大過,皆深有所為也。宋儒唱高調,欲以自鳴其高,而不知適與聖人循循善誘之道相反。其自誤誤人,以及天下後世也,大矣。 蔣科學按: 宋明理學之後,國人流行一種浮躁狂妄的壞風氣,喜歡唱道德高調。許多人缺乏反躬自省的能力,不能正視自己道德修養的不足,不去努力修持,卻狂妄自大,動輒以聖人境界自居,否定道德修養的必要性。其實,一旦面臨利益的誘惑、威權的恐嚇乃至微不足道的口腹之欲的干擾,剛剛還在誇誇其談者往往就會醜態百出。結果,在一個人人唱道德高調的國度,公德心普遍缺乏,道德水準低下,不尊重他人的情況非常普遍,社會風氣敗壞。宋明理學反對有所為而行善,這種道德浮誇,委實不能辭其咎! 做學問大家都知道要循序漸進,不可躐等躁進,道德修養其實也是一樣,同樣要針對自己的問題。在道德修持的問題上,我們大多數人還是要正視自己是凡夫這一事實,實事求是,不好高騖遠;腳踏實地,從實際出發,先從有所為行善開始,隨著修行不斷深入,在道德境界提升到相當水準之時,再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從有所為突破到無所為的境界。否則,嫌“有所為行善”境界不高,結果沒有做到“無所為行善”,只做到“無所謂不行善”,甚至淪落到“作惡無所謂”,那就成了欲升反墮,畫虎不成反類犬了。 延伸閱讀: 不彻于十方三世之因,必不足以涤其名根。 • 印光法師批評程朱理學
个人分类: 傳統國學|3640 次阅读|15 个评论
印光法師批評程朱理學
热度 3 jiangjinsong 2013-3-22 09:29
世亂極矣 , 不堪言說。推究其由 , 其近因由百十年來 , 一切讀書居官之人 , 只知習舉業 , 求功名 , 不知提倡因果報應 , 及家庭教育。若論遠因 , 實由程 , 朱破斥因果報應 , 及生死輪回之所致也。以素未受家庭之善教 , 並不知人之所以為人 , 又習聞一死即滅 , 了無前生後世。一遇歐風所吹 , 覺此廢孝廢倫不恥 , 為自在無礙 , 遂一致進行。其根本誤人 , 不能不歸罪於理學諸子也。光之此語 , 乃的確之極 , 平允之至 , 非妄說也。為今之計 , 當認真提倡因果報應 , 生死輪回 , 及家庭教育。而家庭教育 , 尤須注重因果報應。此二法互相維持 , 方能令後之子弟 , 不致悉數入彼獸域。否則 , 縱有教育 , 亦難制彼不隨邪轉也。(續編 · 複宋六湛 , 褚蓮淨 , 張子淨三居士書) 蔣科學按:理學家們對於國人信仰之破壞,影響深遠。今天國人對於傳統文化的印象,大多來自理學流行之後的中國近古。而六朝隋唐的中國風貌,則大不相同。不同時代的儒家差別也非常之大,不做仔細區分,籠統談論,會鑄成大錯。 延伸閱讀: 不彻于十方三世之因,必不足以涤其名根。 印光大師反對理學家唱道德高調 • 谁是弘一大师最佩服的人?
个人分类: 傳統國學|3833 次阅读|5 个评论
莫言、印光法师与因果报应
热度 6 jiangjinsong 2012-10-16 23:06
莫言谈起小时候受到的教育时,提到了爷爷奶奶讲的故事,说到了死去的人对活着的人护佑和监督。他认为,这种举头三尺有神明的朴素观念,对自己小时候道德观念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在他们的故事里,死去的人其实并没有远去,而是和我们生活在一起,他们一直在暗中注视着我们,保佑着我们,当然也监督着我们。这使我少年时期少干了许多坏事,因为我怕受到暗中监督着我的死去的祖先的惩罚。当然也使我多干了很多好事,因为我相信我干过的好事迟早会受到奖赏。 这不禁让人想到印光大师对因果报应的强调。印光法师非常强调因果观念的重要性,他认为无论是世间还是出世间,教育的核心和基本就是因果,因此他的文钞中因果报应轮回的字眼随处可见,不厌其烦地重复教导。 佛所说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乃发挥因果之究竟者。有谓因果为小乘,而不肯提倡,是皆专事空谈,不修实德者。如来成正觉,众生堕恶道,皆不出因果之外,何得独目之为小乘乎。其曰:一阴一阳之谓道。此所谓道,果何道也。非诚明合一之道乎。诚即明德,乃吾人即心本具不生不灭之妙性,乃性德也。由无克复之功夫,则不能显现,故谓之为阴。即明明德之上一明字。乃朝乾夕惕,兢业修持之功夫,即修德也。修德之事显著,故谓之为阳。修德功极,性德圆彰。诚明合一,即所谓明明德而止至善也。前此之功夫,为格、致、诚、正、修。后此之事业,为齐、治、平。然此诚明合一,明明德而止至善,以迄于齐、治、平,非凭空即能如是。固自有使之不能不如是者在。何为使之不能不如是者,即所谓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也。人虽至愚,决无好凶恶吉,幸灾乐祸者。闻积善必有余庆,积不善必有余殃,贤者必益加勤修,不肖者亦必勉力为善。勉为既久,则业消而智朗,过无而德明。昔为不肖,今为大贤。是知诚明之道,于自修则已具足。于教人,非以因果相辅而行,亦不易尽人悉各依从也。合因果诚明二法,方为圣人继天立极,垂型万世之道。亦即自心本具之光,与普照法界之佛光也。(续)婺源佛光分社发隐 当然佛教的因果观念更系统更精致,教化的作用更强,而没有弊端,更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体会!
个人分类: 科學宗教|4564 次阅读|15 个评论
皈依三寶及其五戒十善的意義!
热度 2 jiangjinsong 2012-9-29 21:53
第八日 法会既圆为说三皈五戒十善及做人念佛各要义 今日为汝等皈依之日,汝等既皈依,当明皈依之道理,兹为汝等述之。 汝等为何要皈依,余想总不外欲求生西方,了脱生死而已。如何方能达到此等地步,即须皈依三宝,所谓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也。能皈依三宝,如实修持,才得了脱生死,往生西方。且所谓三宝者,有自性及住持二种。佛者觉悟义。自性佛者,乃即心本具离念灵知之真如佛性也。法者轨范义。自性法者,乃即心本具道德仁义之懿范也。僧者清净义。自性僧者,乃即心本具清净无染之净行也。住持三宝者,释迦佛在世,则为佛宝。佛灭度后,所有范金合土,木雕彩画之佛像,皆为佛宝。佛所说离欲清净诸法,以及黄卷赤轴诸经典皆为法宝。出家染衣,修清净行者,皆为僧宝。 皈者,皈投,如水皈海,如民皈王。依者,依托,如子依母,如渡依舟。人在生死大海,若不依皈自性三宝,与住持三宝,则便无法可出。若肯发志诚心,皈依三宝,则可出生死苦海,了生脱死矣。如人失足,堕于大海,狂涛汹涌,有灭顶忧,当此千钧一发,生死存亡之际,忽有船来,即便趋赴,是皈投义。 由知自性三宝之故,则克己省察,战兢惕厉,再求住持三宝,及十方三世一切三宝,则可消除恶业,增长善根,即生成办道业,永脱生死轮回矣。此遇救登船,安坐到岸,曩时凶险已过,现在得庆更生,无限利益,由此而得,是依托义。 世事纷庞,烦恼苦痛,处此生死大海,当以三宝为船,众生得所皈依,鼓棹扬帆,不懈不退,自能登于彼岸。既皈依佛,当以佛为师,自始今日,直至命终,虔诚敬礼,一息无容或懈,再不得皈依天魔外道,邪鬼邪神。既皈依法,当以法为师,自今至终,不得皈依外道典籍。既皈依僧,当以僧为师,自今至终,不得皈依外道徒众。若已皈依三宝,仍信仰外道,尊奉邪魔鬼神,虽日日念佛修持,亦难得真实利益。以邪正不分,决无了生死之希望,其各凛诸 (归、皈二字通) 。 三皈之义既明,再述五戒之义。所谓五戒者,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也。 不杀生者,好生恶死,物我同然,我既爱生,物岂愿死,言念及此,何忍杀生。一切众生,原是同等,轮回六道,随善恶业,形体以变,升降超沉,了无底止。我与彼等,于多劫中,互为父母,互为子女,如是思之,何敢杀生。一切众生,皆具佛性,直下与三世诸佛,无二无别,于未来世,皆可成佛。但以宿世恶业之力,障蔽妙明佛性,不能显现,沦于异类。当具怜悯心,慈悲心,以拯救之,何忍宰割其体,以饱己腹。我辈今生既得为人,乃前生之善果,宜保此善果,使之发扬光大,继续永久,当戒杀生。如其广造杀业,必堕恶道,酬偿宿债,辗转互杀,此仆彼起,无有尽期。欲求生西方免而轮回之苦者,又何敢造杀业乎。故须首重戒杀。 不偷盗者,即是见得思义,非与不取也。此事凡知廉耻者,皆能不犯。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盖私欲若起,则易为物迁。若大利当前,能避若蛇蝎,狂奔急走者,不数数见也。且所谓盗,并非专指盗人财物而言。即居心行事,有类于盗者,亦名为盗。如以公济私,损人利己,以势取财,用计谋物,忌人富贵,愿人贫贱,皆是。又如阳取为善之名,若遇诸善事,心不认真,事多敷衍。如设义学,不择严师,误人子弟。施医药,不辨真假,误人性命。凡见急难,漠不速救,缓慢浮游,或致误事。但取敷衍塞责,不顾他人利害,如是之类,皆名为盗。心存盗心,事做盗事,社会因之紊乱,天下亦不太平矣。故须并重戒盗。 不邪淫者,阴阳相感,万物以生,男女居室,人之大伦,生男育女,教养成人,上关风化,下续宗祧,故所不制。若非已配,茍合私通,是为邪淫。此乃逆乎正义,乱乎人伦,生为衣冠禽兽,死堕三途恶道,千万亿劫,不能出离。然人从淫欲而生,故淫心最难制服。如来令贪欲重者,作不净观,观之久久,则见色生厌矣。又若将所见一切女人,作母女姐妹想,生孝顺心,恭敬心,则淫欲恶念,无由而生矣。此乃断除生死轮回之根本,超凡入圣之阶基,宜常警惕。至如夫妇相交,原非所禁,然须相敬如宾,为承宗祀,极当撙节,不可徒贪快乐,致丧身命。虽是己偶,贪乐亦犯,不过其罪较轻耳。故须并重戒淫。 不妄语者,言必有信,不虚妄发也。若见言不见,不见言见,以虚为实,以有为无,凡是心口不相应欲欺哄于人者,皆是。又自未断惑,谓为断惑,自未得道,谓为得道,是为大妄语,此罪极重。以其坏乱佛法,疑误众生,定堕阿鼻地狱,永无出期。故须并重戒妄语。 以上四事,名为性戒,以体性当戒故,不论出家在家,受戒与否,犯者皆有罪过。未受戒,按事论罪。已受戒者,于按事论罪外,又加一重犯戒之罪。故此杀生、偷盗、邪淫、大妄语四种,一切人皆不可犯,犯皆有罪。已受戒者犯之,则两重罪。 不饮酒者,酒能迷乱人性,坏智慧种,饮之令人颠倒昏狂,妄作无耻之事,凡修行者,绝不许饮。要知一切妄念邪行,多由饮酒发生。故须并重戒酒。此是遮戒,唯受戒者,得犯戒罪,未受戒者,饮之无罪。然以不饮为是,以其能生种种罪之根本也。 至于十善,亦当遵守。十善者,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是为身三业。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是为口四业。不悭贪,不嗔恚,不邪见,是为意三业。若持而不犯,则为十善。若犯而不持,则为十恶。十恶分上中下,感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身。十善分上中下,感天,人,阿修罗,三善道身。善因感善果,恶因感恶果,决定无疑,莫之或爽。此十善,总该一切善法,若能遵行,无恶不断,无善不修。汝辈既皈依受戒,全须遵守。又须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不可疏忽。若不介意,乃至临终,方感为紧要,而业风所飘,不得自主,悔无及矣。 学佛之人,于三皈,五戒,十善诸义,既已明了,当竭力“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尤当注意者,任做何事,须凭天理良心。如作医生,有良心者,救人危急,当可大积阴功。无良心者,可使人轻病转重,从中渔利,良心丧尽,定得恶果。 清苏州孝廉曹锦涛,精于岐黄,任何险症,无不著手回春。一日,欲出门,忽有一贫妇跪门外,泣求为其姑医病。谓家道贫寒,难请他医,闻公慈悲为怀,定可枉驾为治。曹公遂为往治。曹公归后,贫妇之姑枕下,白银五两,不知去向,想为曹公偷去。妇登门询之,曹公即如数与之,贫妇归,其姑已将银取出。妇大惭愧,复将银送还谢罪。问,公何以自诬盗银。曹公曰,我欲汝姑病速好耳,我若不认,汝姑必定著急加病,或致难好。故只期汝姑病愈,不怕人说我盗银也。其心之忠厚,可谓至极无加矣。所以公生三子,长为御医,寿八十余,家致大富。次为翰林,官至藩台。三亦翰林,博通经史,专志著述。孙曾林立,多有达者。彼唯利是图之医,纵不灭门绝后,则以微之微矣。 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所谓余庆余殃,乃报在子孙者,本庆本殃,乃报在本身者。余庆余殃,人可见之。本庆本殃,乃己于现生,及来生后世所享受者,世人不能见之,天地鬼神佛菩萨,固一一洞知洞见也。须知本庆本殃,较之余庆余殃,大百千万倍。故望世人,努力修持,以期获庆而除殃也。曹公甘受盗名,救人性命,善报在于子孙。若自己更能替子孙念佛,求三宝加被,令子孙亦各吃素念佛,善报当在西方矣。汝辈既已皈依,当虔受三皈,为翻邪归正之本。谨持五戒,为断恶修善,为清净身口意三业之根。从此诸恶莫作,众善力行。三业既净,然后可以遵修道品,了生脱死,得预极乐嘉会。善恶因果,如影随形,莫之或爽。实行其事,实得其益。若沽名钓誉。好作狂言,自欺欺人,自谓已得佛道,是大妄语,应受恶报。修行人须心地光明,三业清净,功德无量。观经云:“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是为三世诸佛净业正因。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有为者当若是。愿各勉旃。 李隆蓮居士的白話翻譯: 第八日 法会圆满,为说三皈五戒十善及做人念佛意义   今天,是你们皈依佛、法、僧三宝的日子。你们既然皈依三宝,就应当明白三皈五戒的道理,现在为你们讲解。 为什么要皈依三宝?我想总不外乎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了脱生死而已。如何才能达此目的呢?必须从皈依三宝开始,即所谓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能皈依三宝,真正老实修行,才得了脱生死,往生西方。三宝,有自性三宝及住持三宝二种。佛,觉悟的意思。自性佛,就是即心本具、离念灵知的真如佛性。法,规范的意思。自性法,就是即心本具、道德仁义的美好风范。僧,清净的意思。自性僧,就是即心本具、清净无染的净行。这就是所谓自性三宝。住持三宝,释迦牟尼佛在世就是佛宝。佛灭度后,所有铸金、泥塑、木雕、彩画的佛像,都应当尊如佛宝。佛所说离欲清净诸法,凡三藏十二部诸经典,都是法宝。出家受具足戒,修持净行的,都是僧宝。 皈,归投之意,如水归大海,如久居外地的游子回到家乡。依,依托之意,如婴儿依赖母亲,如渡海依赖舟船。人在生死大海之中,如果不皈依自性三宝与住持三宝,就无法出离轮回大苦。若肯发至诚心,皈依三宝,并且如法修行,那就即可出离生死苦海,了生脱死了!譬如有人失足落入大海,狂涛汹涌,有淹死的危险,在此千钧一发、生死存亡之际,忽见有船开来,于是赶快登上船,这就是归投的意思。由于明白了什么是自性三宝,从此,就要克己修省 ,战兢惕厉 ,再求住持三宝及十方三世一切三宝加被,就可以消除恶业,增长善根,当生成办道业,永脱生死轮回。就像遇救登船,安然坐到彼岸,从前的凶险已经脱离,现在得重庆新生,无限的利益,由此而得,这就是依托的意思。 世事纷扰,烦恼万端,处在这生死苦海之中,众生都应当以三宝为船。既得皈依,划桨扬帆,不懈怠,不退堕,自然能够直到彼岸,永远享受安乐。 既已皈依佛,就应当以佛为师。从今天开始,直至命终,虔诚敬礼,一息也不容许稍有懈怠,再不可皈依天魔、外道、邪鬼、邪神。既已皈依法,就应当以法为师,从今天直至命终,不可再皈依外道的经典、书籍。既已皈依僧,就应当以僧为师,从今天直至命终,不可再皈依外道徒众。如果皈依三宝后,仍旧信仰外道,尊奉邪魔鬼神,就是天天念佛修行,也难得真实利益。因为邪正不分,绝对没有了生死的希望。愿各自严肃遵守。 再则须知,所谓皈依者,是皈依一切佛法僧三宝,不是皈依个人。例如今天各位来皈依,我不过是代表三宝,授证三皈,并不是皈依我一个人。常见僧俗有误解皈依意义的人,在家居士就说:"我皈依某某法师,"出家僧人则说:"某某是我的皈依弟子。"遗漏了大的而取小的,废公为私,可悲可叹!因此顺便说明,以免再受贻误。希望各自注意。 三皈的意义既已明了,再讲五戒。所谓五戒,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 不杀生。爱惜生命厌恶死亡,动物与我是同一种心情,我既热爱生命,为何置它于死地?说到这里,怎能忍心杀生?一切众生,原来都是同类,由于轮回于六道之中,各自随其善恶业力,致使形体万般不同,或超升或下降,无穷无尽,没有了期。我与他们,在多生累劫中,也曾互为父母,互为兄弟,互为子女眷属,这样一想,如何肯杀生?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实际与三世诸佛,无二无别,在未来世,都可以成佛。但由于宿世的恶业力,障蔽了妙明佛性不能显现,以致沦堕于动物异类。我们应当发起怜悯心、慈悲心来拯救它们,怎么敢宰割它们的身体,来填饱自己的肚腹呢?我们今生之所以得到人身,乃是前生的善果,应当永远保此善果,并使其善行更加发扬光大,保持永久。如果大造杀生罪业,必堕恶道,偿还过去世中所杀命债,如此辗转互相杀戮,此起彼伏,没有尽期。要想免除轮回极苦、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又如何敢稍造杀业呢?所以必须首重杀戒。 不偷盗。指见得思义,就是不应当拿的不能拿的意思。此种事,凡稍知廉耻的人,都能不犯。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私心贪欲一生,就很容易动摇。如果面对大利,能躲避如见蛇蝎,狂逃急避的人,也不多见。并且所谓盗,不是专指偷盗别人的财物而言,即是起心行事,有类似盗的,也就是偷盗。比如假公济私、损人利己、仗势夺取别人钱财,用计谋获取财物,妒忌他人富贵、希望别人贫贱等等,都是盗。又比如表面上获取行善的名声,待到种种善事来临,心不真诚,多是敷衍应付,不负责任。譬如办义学,不选择好的老师,误人子弟;布施医药,却不辨别真假,误人性命;遇见危急患难,不关心急救,行动迟缓,犹豫不决,常常导致误事。凡一切敷衍塞责、不顾别人的利与害、白白浪费公款、耽误公益事业的人,实际上都和偷盗一样。若人人都心存盗心,事作盗事,社会必然因此腐败,天下也就不太平了!所以必须严守盗戒。 不邪淫。阴阳相感,众生才得以生。男女同居室,也是人之大伦。生男育女,教养成人,上关系到国家,下续宗嗣,所以不禁止。如果不是正式夫妻,苟合 私通,就是邪淫。这是违反正义、悖乱人伦,生为衣冠禽兽,死后堕入三途恶道。地狱罪报受完,又投生为雀鸽等好淫禽兽之类。此等罪报受毕,才能再得投生为人,此种人也大多短命贫贱,或其妻子、女儿淫邪不正派。邪淫的报应极其残酷,也极其明显。但人当淫欲心生起时,往往不能自我控制,因此我佛叫那些淫欲重的人,经常作不净观 ,观之既久,就能见女色生厌恶心。又若能把所看见的一切女人,都当作自己的母亲、女儿、姐姐、妹妹来想,从而生起孝顺心,恭敬心,则淫欲恶念,也就无从而生了。此乃是断除生死轮回的根本,超凡入圣的阶梯,应当时常警惕。至于夫妇同房,原本不禁止,但也须相敬如宾,节欲保身。寡欲才生健康子女,不可以纵欲无度,导致丧身失命,断绝后代。再说,虽是自己妻室,如果荒淫 无度,也只不过比邪淫罪稍轻些罢了!因此必须重视戒淫。 不妄语。是说,言必有信,不说没有事实根据的话。如果看见的说没有看见,没有看见的说看见,以虚为实,以有为无,凡是一切欺骗隐瞒,诬赖掩饰,口是心非,想用来欺哄人的,都是妄语。又譬如自己未断烦惑,而说已断;自己未证悟而说已证,这是大妄语,罪过非常重。因为他坏乱佛法,贻误众生,死后必定堕地狱,永无出期。所以必须戒妄语更应戒大妄语。 以上四戒,名为性戒,因为它本性是罪恶,是应当戒的。不论出家或在家,受戒与否,违犯了都有罪过。没有受戒的,按事论罪;已经受戒的,在按事论罪之外,再加上犯戒的罪。因此这杀生、偷盗、邪淫、妄语四种事,一切人都不可以违犯,犯皆有罪。受戒的人犯了,则有两重罪。 不饮酒。酒能迷乱人性,坏智慧种,饮酒使人颠倒昏狂,胡作非为不守规矩。因此凡是修行人,绝对不许喝酒。要知道,一切不正当的念头和邪恶的行为,多由饮酒而生起。所以必须兼重戒酒。此是遮戒 。已经受戒的人,饮酒犯戒罪;没有受戒的人无罪。但总以不喝酒为好。饮酒有罪无罪,虽因受戒与否而不同,但它能成为众罪的根源却是一样的。至于因饮酒而酿祸、致病、短寿、无后代继承,就不必再说了。 至于十善,也应当谨慎遵守。十善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这是身三业。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这是口四业。不悭贪、不嗔恚、不邪见,这是意三业。如果遵守不违犯,就是十善。如果违犯不遵守,就是十恶。十恶分上中下,感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报身。十善也分上中下,感天、人、阿修罗三善道报身。善因感招善果,恶因感招恶果,自作自受,理所当然,绝无差错。此十善,总括了一切善法,如果能遵守实行,则无恶不断、无善不修。你们既已皈依受戒,更应当严格遵守,并且必须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不可疏忽。如果不努力行持,到了临命终时才知道重要,而此时被业风所飘,自己不能作主,虽再悔恨平时不精进修行,已经来不及了呀! 学佛的人,对三皈、五戒、十善的意义,既已明了,就应当尽力做到闲邪存诚,敦伦尽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凭天理良心。例如当医生,有天良的,救人危急,就可以大积阴功;而没有天良的医生,或使人轻病加重,从中渔利,良心丧尽,必定招致恶果。 清朝时代,苏州孝廉 曹锦涛,精于医术,任何危险病症,常常能妙手回春。有一天,他正要出门,忽见一个贫穷妇女跪在门外,哭着哀求曹公给她的婆母治病。她说,因家道贫寒,无钱请别人看病,因听说先生慈悲为怀,一定能够亲自去为婆母治病。曹公就前去给她的婆母诊治。看完病,曹公就回家了,而这时贫妇的婆母,发现枕头底下的五两白银没有了,她们猜想一定是曹公所偷。这个贫妇就找到曹公门上,责问他为什么偷婆母的钱!曹公听罢,无一言辩解,立即如数将白银给了她。等到贫妇回到家,她的婆母已经找到了这五两白银。贫妇大感愧悔,赶紧把银钱送还谢罪。她问曹公说:"先生,您为什么承认自己偷走了银钱呢?"曹公说:"我是想让你婆母的病尽快好转,如果我不承认偷银,你婆母必定着急,病势必定加重,还可能因此难以治好了。我只希望你婆母的病快好,所以就不怕别人说我偷银钱了!"曹公的居心忠厚,真可以说是无以复加了!曹公所生的三个儿子,长子是御医,年寿八十多岁,家道大富。次子是翰林 ,官做到藩台 。三子也是翰林,博通经史,专志著述。曹公的曾孙也不少,有许多富贵发达的。而那些唯利是图的医生,他们的后代如何,我不必再说,也应当是有目共睹的吧!《易经》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所谓余庆余殃,乃是报应在子孙的,本庆本殃,才是报在本人自身的。余庆余殃,是世人可以看见的。而本庆本殃,就是自己或在现生,或来生后世所享受的,这些世人就不能都看得见了,而天地鬼神佛菩萨,却是知道得清清楚楚,看得明明白白。又须知本庆本殃,比较余庆余殃,更大百千万倍。因此希望世人,要努力行善修持,以期获吉庆而除祸殃吧! 曹公甘愿承受偷盗的恶名,是为了救人性命,善报在子孙。如果他自己更能够念佛,求出三界,并且令其子孙也都吃素念佛,那么善报就应当在西方极乐世界,福报就更大了! 你们既已皈依,应当虔诚的受持三皈,作为了生脱死之本;谨慎地严持五戒,作为断恶修善之基;奉行十善,作为清净身口意三业之根。从此诸恶皆灭,众善力行。身口意三业既已清净,然后再遵修道品,了脱生死,必得参加莲池胜会。 须知善恶因果,如影随形,丝毫不差。若能认真实行,就能真正获得实际利益。如果沽名钓誉,好出狂言,自欺欺人,自己夸口已得佛道,这是大妄语,必定要受恶报。 修行人,总要心地光明,三业清净,功德自能无量。《观经》云:"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是为三世诸佛净业正因。"此话极为重要,不能忘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有作为的人也应该这样。愿各位勉力为之。
个人分类: 科學宗教|3044 次阅读|6 个评论
印光大师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
jiangjinsong 2012-9-16 18:37
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序   印光乃西秦百无一能之粥饭庸僧,宿业深重,致遭天谴。生甫六月,遂即病目,经一百八十日,目未一开,除食息外,昼夜常哭。承宿善力,好而犹能见天,亦大幸矣。及成童读书,又陷入程、朱、韩、欧辟佛之漩涡中,从兹日以辟佛为志事,而业相又现,疾病缠绵。深思力究,方知其非,于二十一岁出家为僧。以见僧有不如法者,发愿不住持寺庙,不收徒,不化缘,不与人结社会。五十余年,不改初志,近在吴门作活埋观。九月初,中国佛教会理事长圆瑛法师、菩提学会领袖屈文六居士等,以光年老,或有心得,而不知其只能吃粥吃饭。请于启建护国息灾法会时,来沪演说。固辞不获,只好将错就错。至期,每日邓慧载,及无锡二、三居士,各于收音机听而录之,持来求为鉴定,即欲排印。所录互有出入,而邓之字大,遂依之略为笔削。此稿大通家固不要看,倘愚钝如光,又欲即生了生死大事,及欲治心治身、治家治国,无从下手者,阅之或可不无小补云。   民国二十五年丙子仲冬,释印光书。  李隆莲居士的白话翻译 印光大师自叙 印光本是陕西一个什么本事也没有、只会吃饭的平庸僧人。由于宿业深重,以致遭受上天责罚,刚生下来六个月,就患了眼病,经过180天眼睛也不能睁开,除了吃饭睡觉外,日夜常啼哭。好在过去生中还有点善根,眼病终于好了,还能看见天日,也是大幸了! 到了读书的时候,又受宋代儒家程颢、程颐、朱熹、韩愈、欧阳修等人的影响,从此常以批判佛教为能事。不久,恶业又现,疾病缠绵。此时我深刻反思,极力探究,才知道自己的过错。 二十一岁出家为僧,由于看见僧人有不如法的事,因此发愿不住持寺庙,不收徒众,不化缘,不参与组会结社,五十多年,不改这个志愿。近来在苏州已把自己当作"墓中僧"看待。 九月初,中国佛教会理事长圆瑛法师、菩提学会负责人屈映光居士等,认为我年纪老,或许在学佛上有心得,请我在举办护国息灾法会时来上海演说,却不知道我只会吃饭。虽极力推辞,不获同意,只好将错就错。法会期间,邓慧载及无锡两三位居士,每天用收音机收听笔录下来。他们把记录稿拿来请我作鉴定,准备排版印行。他们各人所记录的互相有些出入,而邓慧载写的字大,就依他的记录略作删改。 此稿,大通家固然不需要看,倘若愚钝像我印光,又想即生了生死大事,以及想修心、修身、治家、治国,而又无从下手的人读了,或许稍有补益吧。 丙子(1936年)仲冬 释印光 蒋科学按:抗日战争期间,印光大师曾应中国佛教会理事长邀请,在上海护国息灾法会上开示。面对战争的威胁,佛子们该如何理解和看待,应该如何行持,从大师的开示中,我们可以领会许多。今天钓鱼岛纷争,虽然未必会引发战争,如今中日力量对比及其国际形势,与几十年前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大师的开示仍然有其振聋发聩的价值。 延伸阅读: 吃素念佛为护国息灾根本
个人分类: 科學宗教|4778 次阅读|0 个评论
抗日时期的印光大师
热度 2 jiangjinsong 2012-9-16 12:13
1936年,中国佛教会主席圆瑛法师与上海佛教人士启建护国息灾法会,此时法师尚在掩关,圆瑛法师恭请法师出关说法,号召全国佛教徒为抗日救国作出贡献。法师护国心殷,利生愿切,欣然允诺,以70岁高龄带一侍者,自行来沪,每天开示大众常达数小时,闻法者莫不欢喜信受。 印光法师在法会中开示道:“现在绥远战事甚急,灾祸极惨,我忠勇之战士,及亲爱之同胞,或血肉横飞、丧身殒命,或屋毁家破、流离失所。无食无衣,饥寒交迫。言念及此,心胆俱碎。今晨圆瑛法师,向余说此事,令劝大家发心救济。集腋成裘,原不在多寡,有衣助衣,有钱助钱,功德无量,定得善果。要知助人即助己,救人即救己,因果昭彰,丝毫不爽。若己有灾难,无人为助,能称念圣号,佛菩萨于冥冥中,亦必加以佑护焉。余乃一贫僧,绝无积蓄,有在家弟子布施者,皆作印刷经书用。今挪出一千圆,以为援绥倡。能赈人灾,方能息己灾。” 法会期间,法师听说抗战中的绥远灾情严重,即对众发表以当时所收1000余人皈依求戒等香仪,计2000多元尽数捐去。
个人分类: 科學宗教|4046 次阅读|4 个评论
成家之子, 不借重债!
jiangjinsong 2012-9-11 08:17
蒋科学按: 欠债还钱,报应不爽,何苦贪图口舌一时之快,造作恶业呢? #印光大师谈护生# ●众生心性,与佛同俦,由善恶业,报分人畜。人有智识,畜无技术,恃强陵弱,遂杀而食。成家之子,不借重债,况杀彼身,但图口快。怨恨固结,历劫互偿,试一思及,中心痛伤。【杂著】三十
个人分类: 敬畏自然|2877 次阅读|0 个评论
印光大师也曾救助流浪狗!
热度 3 jiangjinsong 2012-9-7 08:30
蒋科学按: 今天动物保护人士救助受伤和面临屠杀危险犬只的做法,常常被某些朋友讥讽。他们往往认定这种救助行为是西方文化的产物,在中国文化中没有合理性。这种贬低中国文化的做法实在是不敢恭维。 其实,印光大师民国时期也曾救助流浪狗的。慈悲护生发自人们的恻隐之心,哪有什么中外之别? #印光大师谈护生# 今年之二百,并去年曹石如之一百,皆作养狗之费。想收条亦已收到。杭州市政府将所有野狗尽行打杀。故佛教会向彼请求捕而送于佛教会。现已收近二千。尚未捕完。此二千狗淡薄食料,每一狗日需一分五厘。二千狗日需三十元。尚需雇人照应喂食。此事用度甚大。以故将阁下之款移作此用。(复江易园居士书六, 印光法师文钞三编补)
个人分类: 敬畏自然|3101 次阅读|6 个评论
轮回中曾为父母兄弟,何忍杀而食之?
热度 5 jiangjinsong 2012-9-4 10:03
#印光大师谈护生# ◎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轮回六道,互为父母、兄弟、妻子、眷属,互生。互为怨家对头,循环报复,互杀。佛于诸大乘经中,屡为劝诫,而见闻者少。即得见闻,而信受奉行者更少。于是佛以大悲,现诸异类,供人杀食。既杀之后,现诸异相。俾一切人,知是佛现,冀弭杀劫,以安众生。如蛤蜊、蚌壳,牛腰、羊蹄,猪齿、鳖腹,皆有佛栖。惊人耳目,息世杀机。载籍所记,何能备述。未杀之前,均谓是畜。既杀之后,方知是佛。是知杀生,不异杀佛。即非佛现,亦未来佛,杀而食之,罪逾海岳。急宜痛戒,庶可解脱。须知人物虽异,灵蠢互形。蠢人识暗,灵物智明。五伦八德,固不让人。其诚挚处,比人更深。敢以我强,杀食其肉。致令未来,常受人食。历观史籍,自古及今,凡利人利物者,子孙必定贤善发达。凡害人害物者,子孙必定庸劣灭绝。 (续)物犹如此序 蒋科学按:怵目惊心,何忍食肉?
个人分类: 敬畏自然|3665 次阅读|16 个评论
仁爱慈济者,子孙必昌。
热度 6 jiangjinsong 2012-9-2 10:47
#印光大师谈护生# ◎ 须知水陆飞潜诸物,同吾灵明觉知之心。但以宿业深重,致使形体殊异,口不能言。观其求食避死情状,自可悟其与人无异矣。 吾人承宿福力,幸生人道,心有智虑。正宜敦天父地母,民胞物与之谊,以期不负人与天地并名三才,以参赞天地之化育。俾民物各得其所,以同受覆载,同乐天年而后已。倘其不体天地好生之德,恣纵自己饕餮之念。以我之强,陵彼之弱。食彼之肉,充我之腹。必至一旦宿福已尽,杀业现前。欲不改头换面,受彼展转杀食,其可得乎。 况肉食有毒,以杀时恨心所结故。故凡瘟疫流行,蔬食者绝少传染。又肉乃秽浊之物,食之则血浊而神昏,发速而衰早,最易肇疾病之端。蔬系清洁之品,食之则气清而智朗,长健而难老,以富有滋补之力。此虽卫生之常谈,实为尽性之至论。 因俗习以相沿,致积迷而不返。须知仁民者必能爱物,残物者决难仁民,以习性使然。是以圣王治世,鸟兽鱼鳖咸若。明道教民,黏竿弹弓尽废。试思从古至今,凡残忍饕餮者,家门多绝。仁爱慈济者,子孙必昌。始作俑者,孔子断其无后。恣食肉者,如来记其必偿。祈勿徒云远庖,此系随俗权说。固宜永断荤腥,方为称理实义。 (正)宁波功德林开办广告 蒋科学按:这段时间宣传素食,我发现,肉食文化的禁忌很多,有许多人出于各种原因对于杀害动物的危害的宣传施加种种限制。这种现象通常说明流行的文化和制度出了问题,经不起批判和质疑,才会封杀相关的言论和讨论。看来必须要坚持下去,当然方式方法也要注意,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误会。
个人分类: 素食天地|4136 次阅读|16 个评论
我回來了,繼續碎碎念!
热度 28 jiangjinsong 2012-8-22 16:29
這幾天到南方某一寺廟中住了幾天,廟里無法上網,沒有機會向大夥告假。 多謝小潤同學等各位好友惦念,我一切都好,今天回京,準備繼續碎碎念。 既然多日沒有嘮叨,今天要轉一篇重量級的文章。 這就是印光大師的著名的《南潯極樂寺重建放生池疏》,在這篇文章中,印光大師把佛門救護生命素食戒殺放生的道理講得很系統很透徹。印光大師本人對這篇文章也很重視,曾向多位前來請教的佛子推薦此文。結果這些佛子閱讀之後的效果也很明顯。有多位不願意素食的人,再反復閱讀此文後,發心素食,并努力提倡素食放生,成為佛門護生的重要推動力量。 不知道科學網的朋友讀了此文之後的感覺如何? 南浔极乐寺重修放生池疏 戒杀放生之事,浅而易见。戒杀放生之理,深而难明。若不明其理,纵能行其事,其心决不能至诚恻怛。其福田利益,亦随其心量而致成微浅。倘遇不知者阻诽,遂可被彼所转,而一腔善心,随即消灭者有之。以故不避繁词,用申其义。俾物类同沐慈恩,人伦各培福祉。以恳到之深仁,灭自他之杀报。同臻寿域,共乐天年。尚祈以此功德,回向西方。则永出轮回,高超三界,为弥陀之弟子,作海众之良朋矣。阅者幸注意焉。    原夫水陆众生,一念心性,直下与三世诸佛,无二无别。但以宿恶业力,障蔽妙明,不能显现,沦于异类。遂致知识陋劣,除求食避死之外,了无所知。譬如大宝铜镜,经劫蒙尘。不唯毫无光明,即彼铜体,亦不显现,直同废物。忽遇智人,知是宝镜,具有照天照地无边光明。遂日事磨砻,初则略露镜体,次则渐发光明。及乎磨之至极,则照天照地之光,全体显现。无智之人,方始贵重,视为至宝。须知此光,镜本自具,非从磨得。虽复自具,倘无磨砻之缘,从劫至劫,亦无发光之日。一切人天六道众生心性,悉皆如是。由无始来,惑业障蔽,不能显发本具妙明,迷背真性,造生死业。大觉世尊,知诸众生一念心性,与佛同俦。因兹种种方便,随机说法。普令修习戒定慧道,以期断惑业而复本有,圆福慧以证法身。又令世人发慈悲心,戒杀放生。良以我与一切众生,皆在轮回之中。从无始来展转相生,展转相杀。彼固各各皆为我之父母、兄弟、姊妹、儿女,我亦各各皆为彼之父母、兄弟、姊妹、儿女。彼固频频由恶业力,或于人中,或于异类,受我杀戮。我亦由恶业力,或于人中,或于异类,受彼杀戮。久经长劫,相生相杀,了无底止。凡夫不知,如来洞见。不思则已,思之则不胜惭愧悲悯矣!我今幸承宿世福善,生于人道。固宜解怨释结,戒杀放生。令彼一切有生命者,各得其所。又为念佛回向净土,令得度脱。纵彼业重,未能即生,我当仗此慈善功德,决祈临终往生西方。既往生已,即得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永出轮回,渐证佛果矣。    且爱物放生,古圣先贤,皆行此事。故《书》有 “ 鸟兽鱼鳖咸若 ” 之文,而文王泽及枯骨,况有知觉之物哉?至于简子放鸠,子产畜鱼,随侯济蛇,杨宝救雀。此固圣贤一视同仁之心,尚不知其蠢动含灵,皆具佛性。展转升沉,互为怨亲,及将来决定成佛等义。迨至大教东来,三世因果,及生佛心性平等无二之理,大明于世。凡大圣大贤,无不以戒杀放生,为挽杀劫以培福果,息刀兵而乐天年之基址。古云: “ 欲知世上刀兵劫,须听屠门半夜声。 ” 又云: “ 欲得世间无兵劫,除非众生不食肉。 ” 是知戒杀放生,乃拔本塞源之济世良谟也。故陈智者大师,买临海江沪溪梁六十余所,亘四百余里为放生池。请敕立碑,禁止渔捕。有偷捕者,动辄得祸。直至唐贞观中,犹然如是。唐肃宗乾元二年,诏天下诸州各立放生池,敕颜真卿撰碑文,并书丹。有云: “ 我皇举天下以为池,罄域中而蒙福,承陀罗尼加持之力,竭烦恼海生死之津。 ” 揆之前古,曾何仿佛。宋真宗天禧元年,诏天下立放生池,而杭州西湖,亦宋之放生池也。明莲池大师,立放生池于上方、长寿二处。其《戒杀放生文》,流通天下。迄今三百余年以来,景仰高风,慈济物类之缁素通人,何可胜数。    或曰:鳏寡孤独,贫穷患难,所在皆有,何不周济,而乃汲汲于不相关涉之异类。其缓急轻重,不亦倒置乎哉?答曰:子未知如来教人戒杀放生之所以也。夫人、物虽异,佛性原同。彼以恶业沦于异类,我以善业幸得人身。若不加悯恤,恣情食啖。一旦我福或尽,彼罪或毕,难免从头偿还,充彼口腹。须知刀兵大劫,皆宿世之杀业所感。若无杀业,纵身遇贼寇,当起善心,不加诛戮。又况瘟疫水火诸灾横事,戒杀放生者绝少遭逢。是知护生,原属护自。戒杀可免天杀、鬼神杀、盗贼杀、未来怨怨相报杀。鳏寡孤独,贫穷患难,亦当随分随力以行周济。岂戒杀放生之人,绝不作此项功德乎?然鳏寡等虽深可矜悯,尚未至于死地。物则不行救赎,立见登鼎俎以充口腹矣。    又曰:物类无尽,能放几何?答曰:须知放生一事,实为发起同人普护物命之最胜善心。企其体贴放之之意,中心恻然,不忍食啖。既不食啖,则捕者便息。庶水陆空行一切物类,自在飞走游泳于自所行境,则成不放之普放。非所谓以天下而为池乎?纵不能人各如是,而一人不忍食肉,则无量水陆生命,得免杀戮。况不止一人乎?又为现在未来一切同人,断鳏寡孤独贫穷患难之因,作长寿无病、富贵安乐、父子团圝、夫妻偕老之缘。正所以预行周济,令未来生生世世永不遭鳏寡等苦,长享受寿富等乐。非所谓罄域中而蒙福乎?何可漠然置之。子审思之,戒杀放生,毕竟是汲汲为人,抑止汲汲为物,而缓急轻重倒置乎?    南浔极乐寺外,向有放生池。以磡未全砌,遂致坍塌。兼复多年未浚,淤泥充满。每有善士就河放生,虽发善心,生难获益。其旦蒙放而暮复遭捕者,当居多半。若近大江,则固宜放之江中,小河则断非所宜。园林大师心有不忍,拟欲深浚其池,外筑围墙以为防护,俾放生有地,而盗捕无由,其意亦良厚矣。尚未开工,适普陀觉三大师至,一见即志道相契。旋以寺事付托,而己则放下万缘,专修净业焉。觉师缵承旧绪,即欲速成其事。但以工程浩大,独力难成。拟募阖镇善信人等,共襄胜事。祈予作序。予常痛念近世杀劫之惨,欲挽无力,因彼之请,触动予怀。遂将吾人与物类之本具真心,及随业升沉,并杀生护生之现未果报,撮略言之。冀诸位檀越,同发善念,同捐净资,俾此举速得成功,庶物类悉皆得所,其功德利益,无量无边。岂特现世万祸冰消,千祥云集,而未来世之衔恩报德者,正不知其几千万亿也! 《印光法師文鈔·增廣卷》 ==================================    文钞摘录:   若有言己颇信佛法,曾阅师文钞,近亦念佛。但恨业习浓厚,不能吃素耳。光曰,此病易治,祈将光南浔放生池疏,熟读,保汝即能吃素矣。彼于十月,即吃长素。痛念杀劫弥漫,皆由杀生食肉所感。因汲汲提倡念佛放生,冀民物各遂其生,同得往生西方也。 《续编 · 南京三汊河创建法云寺缘起碑记》
个人分类: 敬畏自然|5523 次阅读|84 个评论
佛教究竟是怎麼回事?——再談精進與執著
热度 3 jiangjinsong 2011-6-23 14:34
爲什麽許多朋友會對佛教產生誤解,以為佛教修行不需努力,只需輕輕鬆松對什麽事都滿不在乎地“不執著”就一切搞定? 那是因為許多朋友並不沒有真正去實踐佛法,沒有真正在人生的歷練中去檢驗佛法,應用佛法,而只是玩點口頭禪的緣故。 因為只是耍嘴皮子,所以一般文人都自視甚高,以上根利器自居,上來就拿《金剛經》的境界來評判他人要求他人,以不執著來為自己的貪嗔癡辯解。 因為看起來禪宗的境界是個很討巧的方便,既不需努力刻苦的修行,又能以上上根器自居蔑視那些老實巴交刻苦修行的笨漢。 殊不知,這種口頭禪是自欺欺人,嘴上說得漂亮,各種煩惱境界一來,那些漂亮話毫無用處,該怎麼出醜還是怎麼出醜。 其實,要是真正踏實修行過的人都知道,這種口頭禪真是連修行的門都沒入,對佛法的理解完全是門外漢。 因為這種投機取巧的思路,是違背佛法最基本核心的思想——因果法則的。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投機取巧本身就是貪的表現。這是佛門大忌。 而對因果報應原則的不相信是愚癡的典型表現。 這就是說,連佛法的ABC都沒有掌握,還想去領悟和把握金剛經這種上上根基才能領會受用的佛法,那完全是癡心妄想。 從佛學學習的次第說來,佛法博大精深,佛陀是對機說法,對不同根基不同煩惱的人針對他們的具體情況說不同層次的佛法。 因此,不同根基不同狀態的人該讀什麽佛經,是需要老師指導的,是需要自我反省的。 大多數人缺乏必要的基礎訓練,上來就讀金剛經,是不合適的,效果一定不好,因為他們必然會誤解金剛經,會誤解破執著的所指的。 中國佛教之所以後來衰落,與頓教過度興盛,修行人普遍以上個自居,不肯踏實打好基礎有莫大關係。 弄得狂禪猖獗,修行人浮躁不寧,修行不得力,遇到人生考驗束手無策,最後自然是修行證果者越來越少。 而藏地相比之下卻能長期保持佛法之興盛,一個根本的原因就是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把佛教修行的不同層次梳理得極其清楚明晰,學人容易準確定位,消除了漢地佛子容易流行的好高騖遠的毛病,踏實修行,修行容易獲得實益。 所以,真想從佛法中獲得實際收穫者,強烈建議從藏傳佛教格魯派(俗稱所謂黃教)宗喀巴大師開創的“道次第”修行路線入手。 其實,一般的朋友倒也不必讀引證極其詳細繁瑣的《菩提道次第廣論》,反而是《菩提道次第略論》幫助更大。 漢地眾生如果對這個路線不適應,淨土行人好好讀《印光大師文抄菁華》,只要信得及,踏實肯幹,必然會獲得實益,不至於淪為只會耍嘴皮子的口頭禪。 這兩條道路都是努力精進破除執著的可靠道路。 相關博文: 究竟是執著還是精進? 虛雲老和尚得見文殊菩薩化身的事蹟 執著究竟是個什麽東東? 佛教究竟是不是自相矛盾?——菩薩們很執著嗎? 滿腔熱血方念佛,誦經何曾不丈夫? 痛苦的根源是“我執”! 一切行精进者: 一、常勤精进, 二、至心精进, 三、智能精进, 四、不断精进, 五、庄严精进, 六、忍苦精进, 七、不动精进, 八、不时精进, 九、不知足精进。 ◎ 菩萨成就一切行精进,名为大力,常勤精进,安住善处,坚固庄严,不休不息,得于善法。 七种精进: 一、欲心精进,菩萨摩诃萨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二、至心欲精进,菩萨摩诃萨增长菩提心故; 三、方便心精进,菩萨摩诃萨诸烦恼垢不污其心,以身为器,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四、胜精进,菩萨摩诃萨为于善法不救身首火故,如是菩萨胜于一切声闻、缘觉; 五、求精进,菩萨摩诃萨求于世法及出世法诸方术故; 六、学精进,菩萨摩诃萨速得世法及出世法故; 寂静精进者, 有十种: 一者、宜; 二者、修集; 三者、非动; 四者、坚持; 五者、一切时; 六者、缘三相; 七者、舍; 八者、不散; 九者、调御; 十者、趣向菩提。 一、宜精进:菩萨若起一切烦恼,为除病故,随对治之。如贪欲起,观不净相;瞋恚起时,修于慈心;愚痴心起,观十二因缘;思觉起时,观阿那波那;破憍慢故,观众生界。是名宜精进。 二、菩萨精进,非始非终,无量世中常得成就。是名修集精进。 三、菩萨精进,常勤修集亦如初得,是名非动精进。一切时中勤精进故,是名非动。 四、菩萨摩诃萨常能亲近诸师、长宿、有德之人,修学多闻。若修三昧,思惟其义,勤行精进,随顺听受。是名坚持精进。 五、菩萨摩诃萨心不颠倒:宜修舍摩他,时修舍摩他;宜修毘婆舍那,时修毗婆舍那;宜修舍,时修行于舍。是名一切时精进。 六、菩萨善知定、慧、舍,时时修集三相:入相、住相、起相,不失正念,至心精勤。是名缘三相精进。 七、菩萨若闻诸佛、菩萨勤精进故,不可思议。闻已,其心不自轻,不愁恼,不知足。是名舍精进。 八、菩萨摩诃萨时时调伏诸根、诸入,饮食知足,初夜、后夜减损睡眠,至心不乱,无有放逸,推求庄严,发勤精进,修真实义,心无颠倒,随顺修道。是名不散精进。 九、菩萨精进不急不缓,所作事业处中而行。是名调御精进。 十、过去世诸菩萨所持精进,悉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未来世诸菩萨所持精进,亦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现在世诸菩萨至心、不放逸所持精进,亦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趣向菩提精进。」 ◎ 菩萨一切精进,悉以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萨摩诃萨修性精进,乃至寂静精进,悉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名一切精进,悉以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萨善戒经.菩萨地.精进品》 1. (佛言:)有四种法,若如理修行者,即能安住大乘趣向胜道,所有善法而无坏失。何等为四? 一者、信法能向胜道。复何名信?谓有信故,而能随顺诸贤圣种,所不应作而悉不作。 二者、尊重能向胜道。以尊重故,于诸圣者所说妙法而能听受,谛受法故,耳无外听。 三者、无慢能向胜道。以无慢故,即能于彼一切贤圣恭信顶礼。 四者、精进能向胜道。以精进故,若身若心悉得轻安,所作善法皆能成办。 2. 佛告慈氏菩萨:「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为有情修大乘行,欲度有情置大涅槃,应当先发五种胜心。云何为五? 一者、于诸有情普发平等大慈悲心; 二者、于一切种智心不退转; 三者、于诸有情起亲友想,于险难中誓当救护; 四者、常于有情起负债想; 五者、恒怀惭愧何时偿毕。能发如是五种心者,速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发菩提心品》
个人分类: 科學宗教|3270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论语点睛补注序
jiangjinsong 2011-1-26 10:42
论语点睛补注序 孔子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其信然乎。 汉儒明于训诂典章。宋儒明于世法义理。皆各有功后来。而于圣言之量未尽也。 明澫益大师以佛知见为四书解。而佛儒始通。微言始显。真解也。亦圆解也。 四书解者。一论语点睛。二中庸直指。三大学直指。四孟子择乳。择乳亡于兵燹。惜哉。于是印光法师。亟取前之三种。序印而流通之。 不慧以论语理深语简。佛法广大精微。学者未易知也。于蕅师所未及未详者。更为补注以明之。 夫点睛则圆照之体相用全矣。今所补者。但东云一鳞。西云一爪之敷云尔。 或曰。朱子集注无取乎。曰焉得无取。朱子集注。阐世间义理者也。可师也。其采时贤之说。毁佛正法。使人不悟本来佛性。不信因果轮回。善无以劝。恶无以惩。小人无所忌惮。佛教衰而儒教亦熄。此天下大乱所由生也。不可从也。朱子去今千年矣。其精进当不可思议。岂尚拘曩时成见乎。 蕅师此解。开出世光明者也。而不离世间法。使人了知本来佛性。深信因果轮回。敦伦而尽分。畏恶而迁善。涤染而修净。佛教昌而儒教益显。非但天下大治所由始。而亦作佛菩萨圣贤自度度他。俾久塞得通。久苦得乐之津梁也。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闻世间超世间不二之法尤难。学者其敬受之哉。 民国二十三年甲戌季春阳复居士江谦谨述
个人分类: 傳統國學|1572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13: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