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三等奖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中国石化炼油化工板块的结构调整与资源优化》周向进
scientister 2016-12-1 09:36
《中国石化炼油化工板块的结构调整与资源优化》 获得中国石化“十三五规划建言”合理化建议三等奖 周向进 前言 炼油板块业务主要分为成品油和石脑油两个部分,化工板块业务主要分为乙烯-树脂产品链和芳烃-聚酯产品链。 本建言主要涉及炼油板块的成品油产品结构优化、作为化工板块原料的石脑油结构优化,以及芳烃 - 聚酯产品链的产品结构优化。 一、作为化工原料的石脑油结构优化项目 1 、目的和意义: 本项目涉及炼油事业部向化工事业部提供的石脑油资源和结构优化,从被动地筛选石脑油,“宜烯则烯,宜芳则芳”,创新为通过主动干预,在几乎不增加生产成本或者增加很少成本的前提下,在炼油装置生产石脑油的过程中,获得分别适用于乙烯装置和芳烃装置的两种不同的石脑油。 2 、现状: 炼油装置提供的作为化工原料的石脑油没有按照乙烯产品和芳烃产品的不同要求,作出特殊的工艺技术条件安排。然而,石脑油所含有的芳烃是乙烯装置不喜欢的组分,乙烯装置喜欢石脑油中的直链烷烃组分。作为芳烃原料的石脑油,则直链烷烃含量越少越好。 3 、建议改进内容: 在炼油装置生产石脑油的时候,把现在的一段馏分(石脑油馏程)改为三段馏分(轻馏分、中馏分、重馏分)或者更多段馏分,按照乙烯原料和芳烃原料对石脑油的不同要求,将加工过程(常压蒸馏、减压蒸馏、加氢裂化、催化裂化等装置)的碳 8 芳烃的大部分(间二甲苯、对二甲苯、邻二甲苯、乙苯)作为中间馏分提取出来作为芳烃装置的原料,剩余的轻组分和重组分混合起来作为乙烯装置的原料,或者分别作为其它相关用途的原料。图 1 是现在提取石脑油的塔分离装置示意。 图 2 是分别提取乙烯用石脑油和芳烃用石脑油的塔分离装置示意。新工艺把一段提取的石脑油(汽油),改为多段提取的石脑油(汽油)。根据碳 8 芳烃的物理性质,在蒸馏塔的对应的塔板位置提取作为芳烃装置原料的石脑油。 4 、经济效益分析: 本项目的应用,可以增加乙烯装置和芳烃装置的收率,提高装置运行效率,增加产量,降低产品成本。 在蒸馏塔增加两个馏出口,增加的设备制造费用或者设备改造费用很低,与原设备造价相比几乎可以忽略。新工艺与原工艺相比,操作费用也几乎不增加。 5 、可行性分析: 本项目技术方案已经分别与中国石化抚顺研究院和扬子石化公司的技术人员交流,得到他们的肯定。抚顺研究院已经使用计算机模拟金陵石化的炼油装置进行了多次计算。计算机模拟试验的结果表明,金陵石化的常压塔在不改变装置结构的前提下,仅仅调整工艺参数,就可以提高重整料(石脑油)的三苯含量 15.5% 。 6 、本项目未来的升级技术: 现在的蒸馏塔,为了稳定塔板温度,必须把某些塔板上的物料抽出来冷却后再返回上层塔板,造成热能浪费。结合本项目初级技术,把三苯含量较高的“芳烃专用石脑油”馏分送入一个附加的小蒸馏塔,在这个小塔得到碳 8 芳烃浓度进一步提高的“芳烃专用石脑油”,小塔其它塔板上的物料分别返回主塔不同的塔板,使得主塔塔板上物料的有关组分浓度得到改善性提高,如此循环,使得小塔得到的“芳烃专用石脑油”碳 8 芳烃含量进一步提高。 同理,在主塔的轻馏分和重馏分的出口各自连接一个小蒸馏塔,提取直链馏分,把芳烃含量高的馏分返回主塔,则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乙烯专用石脑油”和“芳烃专用石脑油”有效成分的含量。 二、低辛烷值汽油替代高辛烷值汽油项目 1 、目的和意义: 使用炼油装置生产汽油和柴油的“边角料”成分油制造低辛烷值汽油产品,产品制造过程的碳排放低、成本低。低辛烷值汽油压燃式汽油机的热功转换效率比普通汽油机高 30% ,节能减排 30% 。 2 、现状: 现在车用成品油主要为汽油和柴油。汽油的辛烷值越高发动机热功转换效率越高。但是汽油辛烷值提高已经没有太多潜力,而且成本越来越高。汽油含有芳烃、抗爆剂,有毒性和污染环境。 3 、建议改进内容: 在生产高辛烷值汽油产品的同时,生产辛烷值在 50-60 (研究法)的低辛烷值汽油产品;高辛烷值汽油产品的辛烷值可以更高。 与汽车行业合作推广应用压燃式汽油机汽车和低辛烷值汽油产品。 生产低辛烷值汽油产品不需要对炼油装置做改动,只是生产组织和产品理念的改进。 4 、经济效益分析: 低辛烷值汽油新产品将逐步替代普通汽油,最终汽油绝对消费量有望降低 20-30% 。 2015 年,全国汽油消费量 10535 万吨,可节约汽油 2107-3160 万吨 / 年,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6321-9481 万吨 / 年以上。全球汽油消费量超过 10 亿吨,可节约汽油 2-3 亿吨 / 年,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将减少 6-9 亿吨 / 年。低辛烷值汽油产品的成本比普通汽油低 500-1000 元 / 吨。 低辛烷值汽油的推广应用,对于我国履行在《京都议定书》中的承诺以及增加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中的筹码也将具有重要贡献。 5 、可行性分析: 国外石油公司普遍在研究低辛烷值汽油压燃点火技术,国内以我本人为代表的研究团队已经在低辛烷值汽油产品和压燃式汽油机技术方面取得国际领先的技术成果 6 、详细技术资料,参见附件 1 《沙特阿美石油公司研究低辛烷值汽油的报告》,附件 2 《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研究低辛烷值汽油的报告》。 三、新的芳烃-聚酯产品链结构工业化项目 1 、目的和意义: 开辟“混合二甲苯分离 - 混合二甲苯氧化 - 混合苯二甲酸聚酯”新的芳烃 - 聚酯产品链,预期降低最终产品成本 1000 元 / 吨以上,增加产品附加值 1000 元 / 吨以上。以间苯二甲酸和对苯二甲酸为主体的混合苯二甲酸乙二醇共聚酯具有低熔点、高透明度、高加工性能的优点。 该项目是仪征化纤公司扭亏脱困的机遇和扬子石化新的经济效益增长点。 2 、现状: 现在的 PX-PTA-PET 产品链由于行业过度投资、恶性竞争,已经处于全面亏损的状态。 3 、建议改进内容: 省略从混合二甲苯到对二甲苯的工艺路线,分别脱除混合二甲苯中的邻二甲苯和乙苯,邻二甲苯和乙苯是高附加值产品,剩余的间二甲苯和对二甲苯一起氧化,得到混合苯二甲酸,再与乙二醇酯化和缩聚,得到新型聚酯产品。 4 、经济效益分析: 预计平均降低产品成本 1000 元 / 吨,增加产品附加值 1000 元 / 吨。以仪征化纤公司 217.7 万吨 / 年产能计算,如果有三分之一产能转产新型聚酯产品,将新增效益 14.5 亿元 / 年。中国石化 2015 年聚酯产能为 316.8 万吨 / 年。 5 、可行性分析: 扬子石化已经完成混合二甲苯分离邻二甲苯和分离乙苯的中试试验,仪征化纤公司已经完成混合苯二甲酸与乙二醇共聚酯的中试合成试验以及部分聚合物的应用试验。但是,扬子石化向科技部申报混合二甲苯分离的工业化研究课题立项。在 2015 年 11 月中国石化科技委关于仪征化纤聚酯产品结构开发的专题会议上,蒋士成院士建议把新型芳烃 - 聚酯产品链开发和工业化应用作为集团公司十条龙攻关项目。 6 、详细技术资料参见附件 3 。 四、一种新的精对苯二甲酸(PTA)生产技术 1 、目的和意义: 推广应用 PTA 新技术,淘汰国内过剩产能,依靠技术创新扭转行业亏损局面,重新确立中国石化在 PTA 行业的领导地位。 2 、现状: 中国 PTA 行业总产能约 5000 万吨 / 年, PTA 是最大的有机原料品种。由于过度投资,产能利用率目前不到 70% ,生产企业全面亏损。 3 、建议改进内容: 新技术采用新型氧化反应器,使得所有原料全部转化为产品,省略加氢精制工序和加氢反应器,投资成本节省 30% ,制造成本降低约 800 元 / 吨。 4 、经济效益分析: 中国石化 2015 年 PTA 产能 312 万吨 / 年,采用新技术可以增加效益约 16-24 亿元 / 年。 5 、可行性分析: 这项技术先后在华东理工大学、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进行试验。 2015 年 2 月获得美国发明专利,这是一项含金量很高的专利,证书参见附件 4 。 2015 年 12 月获得中国发明专利。 6 、详细技术资料参见附件 5 。 后语 本人长期致力于石化发展战略和产品结构研究,由于篇幅限制,还有一些中等价值的建议意见未能展开发表。 作者信息: 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化工事业部 姓名:周向进 电话: 010-59969545 , 13671144008 《中国石化炼油化工板块的结构调整与资源优化》.pdf
个人分类: 研究工作|901 次阅读|0 个评论
教学团队获得校级教学成果三等奖
brian125 2013-10-6 11:02
个人分类: 科研|2231 次阅读|0 个评论
热烈祝贺我会张松获得“鞍山市第六届迎新春征联大赛”三等奖
neudoctor 2013-5-1 22:59
据悉, 2013 年 4 月 23 日,我会会长、信息学院博士生张松同学获得“鞍山市第六届迎新春征联大赛”三等奖。并获得了鞍山市图书馆颁发的荣誉证书,奖品为《说文解字》两本。张松同学的获奖作品见附录。 在此,特向张松同学表示祝贺! 附录:征联内容 (一)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中国梦 摒弃浮夸求真务实鞍山魂 (二)中华儿女龙腾虎跃辞旧岁 炎黄子孙金蛇狂舞闹新春 (三)钢都科学发展献礼十八大 鞍山励精图治铸就新辉煌
个人分类: 荣誉|130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合著论文获中国银行法学研究会2011年年会论文三等奖
freedom110110 2012-8-8 13:23
http://www.bankinglawsociety.org/news_zz.asp?id=588 2011年中国银行法学研究会年会共收到论文六十六篇,这些论文时代感强,并将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本期年会论文围绕“当前国际金融形势下的中国金融法制建设”这一主题展开, 涉及银行风险防范与法律规制、金融安全、金融法制监管、金融消费者的保护、农村金融改革、民间借贷法律规制等诸多方面。专家评审委员会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对本期年会论文进行了严格的评审,评出一等奖两篇,二等奖五篇,三等奖十九篇。该等获奖论文及另外十四篇优秀论文将一并收录于2011年中国银行法学研究会论文集中。 本期年会获奖论文及拟收录论文名单如下: 一 等 奖 1. 《民间借贷规制的重点及立法建议》 岳彩申 西南政法大学副校长,西南政法大学教授,银行法学研究会副会长 2. 《责任信贷的法律研究:赤道原则为视角的银行可持续发展以及法律思考》 华 兵 兴业银行总行法律与合规部总经理以及可持续发展室主任 路璧瑛 兴业银行总行法律与合规部 二 等 奖 1. 《监管联席会议制度在跨境银行监管中的应用研究》 王 刚 中国银监会政策研究局宏观审慎政策处主任科员,副研究员 2. 《虚拟货币性质与监管的法学研究》 刘少军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财税金融法研究所所长,金融法研究中心主任 3. 《论当前国际金融形势下的中国金融消费者保护立法——以银行业法制建设的探进为主要视角》 金 励 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讲师 4. 《后危机时代存款保险制度的中国式重构》 贺 丹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讲师 5 . 《我国金融市场从“机构监管”到“功能监管”的法律路径——以金融理财产品监管规则的改进为中心》 黄 韬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讲师 三 等 奖 1. 《金融消费者保护体制及其相关问题》 邓 纲 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教授 2. 《现代金融本质特征与金融宏观审慎监管》 李爱君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中国政法大学金融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法学会银行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 3. 《我国民间借贷的法律规制》 席月民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经济法室副主任,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4. 《论我国金融统和监管体系的路径模式》 杨 东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院长助理 刘 典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 史容州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 5. 《金融危机下银行法律风险管理手段的创新》 佟 英 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部门总经理 6. 《许可型监管模式之流弊》 张 理 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7. 《商业银行接管法律问题研究——以美国银行法为主要视角》 张继红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8. 《论商业银行合规实践所面临的法律困境——以反洗钱合规为视角》 李 嵩 中国政法大学讲师,中国政法大学2011级博士研究生 9. 《构建面向消费者的金融机构说明义务规则》 何 颖 华东政法大学讲师 10. 《当前房地产金融风险防范与法律规制研究》 尚 玮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高级经济师 11. 《鄂尔多斯民间借贷危机调查报告》 李艮喜 北京市海拓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12. 《何处是央行——最后贷款人主体变迁及其多元化归宿》 何锦前 北京大学法学院讲师 13. 《日本信托税制的改革与监管以及对我国的启示》 王家俊 日本亚细亚大学大学院法学研究科博士研究生 14. 《我国融资性担保的法律规制及其完善研究》 张学森 上海金融学院政法学院法律学系特聘教授,高级经济师 15. 《试论金融创新中的自律规范——以我国信用衍生品创新为研究对象》 时 晋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法律与经济学专业2010级博士研究生 吴锦宇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意大利摩德纳-雷焦·艾米利亚大学产业与劳动关系研究院、马克·比亚吉国际比较中心、意大利马克·比亚吉基金会研究员 16. 《我国村镇银行法律制度的完善——以可持续发展为视角》 李 蕊 北京农学院法律系副教授 17. 《银行保单质押融资法律问题分析》 徐 颖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总行风险管理总部法律合规模块 18. 《住房金融的法律规制与风险监管——以金融消费者保护为视角》 张晓东 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专业博士研究生 19. 《小额贷款公司“银行化”的法律思考》 杨文硕 上海大学助理研究员 收 录 论 文 1. 《信用卡非法套现的整体性规制》 郭 雳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2. 《行业协会信用担保制度研究》 朱国华 同济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教授,经济法教研室主任 张君强 同济大学法学院研究生 3. 《中国政策性金融法完善中的两个理论问题》 刘丹冰 西北大学法学院教授 4. 《中美洗钱犯罪比较研究》 王春林 江苏大学法学院教授 孙 正 中国银行镇江分行 5. 《日本消费金融公司的重整及对我国的启示——以武富士消费金融公司为例》 陈景善 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副教授 6. 《论美国多得—弗兰克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案中的金融法主体》 李广乐 中国政法大学经济法专业2010级硕士研究生 7. 《论中央银行金融调控的协调机制》 周昌发 云南大学法学院讲师 8. 《论网上银行的风险及其监管》 黄 橙 中国政法大学经济法专业2011级硕士研究生 9. 《我国应收账款质押与收费权质押的制度比较》 汤一齐 中国政法大学民商法学硕士 10. 《后危机时代美国资产证券化监管改革的启示》 赵 静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讲师 11. 《我国同业拆借风险防范监管制度研究》 温灏洁 中国政法大学经济法专业2011级硕士研究生 12. 《农村信用社十年改革的反思——以法制建设带动体制建设》 张 婧 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民商经济法学院2010级研究生 13. 《金融危机下的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制度》 曾文静 中国政法大学经济法专业2010级硕士研究生 14. 《论货币财产的追及效力》 刘梦阳 中国政法大学本科生
3477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年第一炮 中了个三等奖
热度 1 dtiger009 2012-1-13 18:15
从小到大没中过奖的娃今天在所里年终总结会上中了个三等奖,一盒猪肉,高级猪肉,虽然马上又送给了能吃肉的朋友们,但是很开心,原因有二:1我们老家说法,开门顺,万事顺,希望这个好彩头延续一年的好运!2俺妈说,一辈子都能给别人的人是最幸福的了,真心希望能达到这一境界! 感谢所领导,感谢导师,感谢师兄师姐,感谢同门,感谢师弟,中了这个奖,也希望大家新年都行大运!
2533 次阅读|2 个评论
获2011年度贵州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个人排名第5
热度 2 yszht 2011-12-21 17:36
获2011年度贵州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个人排名第5
“高产耐寒杂交水稻组合益农 1 号的选育与应用”获 2011 年度贵州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 遵义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2 四川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 (单位排名 2 ),张尚兴、张达春、王元忠、吴康、 张涛 。 益农 1 号(黔审稻2004004/国审稻2006018) 品种来源: 贵州省遵义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以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创制的不育系K17A与自育恢复系R866组配而成。 特征特性: 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1.1天,比对照汕优63早熟1.1天。株型适中,后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18.4万穗,株高111.4厘米,穗长25.2厘米,每穗总粒数160.3粒,结实率80.7%,千粒重27.1克。抗性:穗瘟病平均6.6级,最高9级,抗性频率25.0%。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0.6%,长宽比2.7,垩白粒率47%,垩白度7.1%,胶稠度66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7%。 产量表现: 2004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1.85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7.02%(极显著);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603.63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5.32%(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7.74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6.17%。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56.92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9.33%。 栽培技术要点: 1.育秧:根据各地中籼生产季节适时播种,一般3月至4月中下旬播种,稀播。2.移栽:栽插密度每亩1.2万~1.6万穴,每亩基本苗5万~8万苗。3.肥水管理:施足基肥,早施分蘖肥,看苗施穗肥。前期浅水灌溉,中期轻搁田,后期保持湿润,不可过早断水。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 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高感稻瘟病,米质一般。适宜在云南、贵州、重庆的中低海拔籼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个人分类: 工作日志|2702 次阅读|2 个评论
全国计算机仿真大赛见闻
hdr1978 2011-11-16 15:22
早九点,在人民大会堂参加第四届全国计算机仿真大赛决赛及颁奖典礼,我所在的队伍有幸获得全国三等奖。三位小同学能力不错,首次参赛取得不俗成绩。来京参加颁奖大会,其中有位小姑娘是第一次来北京。在这次大会上见到了戴汝为院士、王子才院士、孙柏林将军……,都是计算机仿真行业的泰斗。此次收获重要的不是参赛,而是参赛之后的经验总结,还有兄弟院校的思维。 所谓仿真,现今已经涉及到国防、经济、金融、航空、航天等各个行业,特别是国防工业,对于计算机仿真的要求更是最为迫切,《计算机仿真》杂志社受教育高教司、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委托,承办这样的一项赛事,可以选拨国内仿真界的年轻翘楚,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可这样的赛事,由于各方面的条件不成熟,包括仿真技术的普及程度不是很高,导致赛事的举办存在些微瑕疵,也是下一届需要改进的地方。
4236 次阅读|0 个评论
陕西省科学技术奖最高成就奖
zw373737 2011-5-6 07:06
张锦秋、 樊代明两院士会后互相祝贺。 记者 张波 摄 本报讯 5月5日上午,全省科学技术大会在西安隆重召开。会议总结“十一五”我省科技事业发展,部署“十二五”科技创新任务,安排加快关中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率先构建创新型区域等工作,表彰2010年度省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省委书记赵乐际,省委副书记、省长赵正永,国家科技部副部长张来武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省委副书记王侠主持会议。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娄勤俭宣读《2010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励决定》。与会领导向省科学技术最高成就奖获得者张锦秋、樊代明及一等奖获得者颁了奖。 省政协主席马中平,省委常委江泽林、郭永平、宋洪武、孙清云、魏民洲、姚引良,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罗振江,副省长朱静芝、吴登昌、景俊海等出席会议。 赵乐际代表省委、省政府向获奖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祝贺,向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表示诚挚问候。他说,去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在第十五次两院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和今年1月温家宝总理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为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指明了方向。全省上下要充分认识当前科技孕育的重大突破,充分认识科技进步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重要作用,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科技事业发展。全省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各级领导干部要关心爱护科技工作者,科技部门要加强业务指导,相关部门要密切协作配合,共同为科技事业健康快速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赵乐际强调,发展科技关键是用好人才第一资源,要通过教育精心培养人才,完善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把培养学生的重点放在涵养科学精神、锻炼创造思维、提高创新能力上,使更多大学生成为敢于创新、勇于创业、善于创优的科技人才和科技型企业家。要在实践中大胆使用人才,坚持满足发展需求与尊重个人选择相结合,鼓励科技人员投身重点产业、重点学科、重大科研专项和工程项目一线,支持更多高校师生走进创新创业主战场。要在开放中积极引进人才,吸引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到陕西干事创业,把各方面的人才凝聚到富民强省事业中来。要着眼长远储备人才,完善人才梯次结构,加强重点领域和关键行业青年才俊储备,确保各级各类人才源源不断、有序接替。 赵乐际指出,要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下更大的决心、以更大的气魄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要整合资源打造平台,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配置相结合,加快建设西安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发挥省科技资源中心、高新区、技术研究院、工程技术中心等作用,打破国有与民营、院所与企业壁垒,加快科技要素合理有序流动。要面向市场转化成果,发展成果交易、企业孵化、信息咨询等中介服务,以利益为纽带打通设计、研发、转化、生产各环节,提高技术创新组织化程度。要拓宽渠道融通资金,在加大财政支持的同时,把目光更多地投向市场、投向企业、投向社会,加快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要推动军民融合发展,调动军民两个积极性,加强军民科技资源集成共享,加快两用技术双向转移,走具有陕西特色的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 赵正永在充分肯定“十一五”我省科技工作成绩后,重点安排部署了统筹科技资源改革工作。他强调,统筹科技资源改革是国家赋予的重要任务,是改变科教优势与经济发展不相匹配的“陕西现象”,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科教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根本要求。各级各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正确处理政府推动与市场主导、机制创新与技术创新、激活存量与扩充增量、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的关系,切实抓好这个事关陕西“十二五”及长远发展重大战略的落实。 赵正永强调,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的基本目标是有效整合中央与地方、军工与民用、政府与社会的科技资源,加快形成有利于释放科技资源潜能的政策支撑体系、创新平台体系、要素市场体系,使关中地区在科技创新机制、技术成果转化、科技引领发展能力、高技术产业规模等方面处于全国前列,成为引领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创新型区域。要有效激活各类科技创新要素,以企业为主体,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形成各方力量协同配合的创新体系;以需求为导向,围绕产业结构调整,推动重大和关键性技术攻关;以项目为纽带,强化载体建设,不断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以人才为根本,优化科技人员配置,激发创新活力。要进一步完善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优化整合全省科技资源,建立网上技术交易平台和技术交易体系,加强对产权交易、投融资等中介服务组织的培育,鼓励第三方服务企业发展,发挥科技学术团体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特别要积极探索建立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本对接的新机制,创新政府与金融机构服务企业的模式,缓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压力。 张来武代表国家科技部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他在讲话中进一步强调了“十二五”时期我国科技发展的重点,深刻阐述了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的重大意义,并对我省科技事业发展取得的成绩给予高度评价。他希望陕西在三个方面取得突破:一是依靠创新驱动,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二是依靠体制创新,率先实现统筹科技资源改革。三是依靠科技创新,集成资源,出色完成国家赋予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任务。张来武表示,国家科技部将一如既往地给予支持,与陕西有效衔接、紧密合作,共同推动陕西科技创新工作,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下午,大会进行交流发言,朱静芝作总结讲话。 省级有关部门和人民团体负责同志,各市县及杨凌示范区主要负责同志、分管领导和科技部门负责同志,有关高校、科研院所、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负责人,各工业技术研究院和部分金融机构负责同志,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负责同志,以及获奖代表近500人参加了会议。 最高成就奖空缺5年后昨日颁出 张锦秋樊代明两位院士每人获奖100万元 本报讯昨天上午的全省科学技术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锦秋、樊代明获颁“陕西省科学技术奖最高成就奖”,每人获得奖金100万元。此前,出于“宁缺毋滥”的原则,陕西省科学技术最高成就奖空缺已有5年。 张锦秋 我从心底里感激三秦父老 “在这样隆重的场景中,被授予这项荣誉,我的心情十分激动。”张锦秋表示,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西部大开发以来陕西省的高速发展带来了诸多高标准的建筑要求,才给建筑师以足够的舞台,用来展示自己的才华,奉献自己的能力和热情。 “我从心底里感激三秦父老。”张锦秋表示,她作为一个建筑师的生涯离不开领导和三秦人民的信任。“我在这块土地上拿到了许多有意义的项目。而三秦父老的认可让我充满信心,鼓舞着我向新的项目不断探索下去。”谈到下一步的打算,张锦秋笑着透露,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她将会多关注年轻建筑师们的成长,做他们的良师益友和参谋、顾问。“西安市的规划很明确,建设上也提出了明确方向,我对陕西省下一步的发展形势非常看好。”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锦秋现任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中建设计集团总建筑师,是我国建筑工程领域的杰出科学家、建筑大师。近50年来,她主持完成了陕西历史博物馆、黄帝陵祭祀大殿、延安革命纪念馆、大唐芙蓉园、西安世园会长安塔等许多优秀建筑作品。 樊代明 我对陕西走向“科技强省”充满信心 “陕西是一个科技大省,有诸多科研院校和科技人才,也有很多科技成果。我自己只是这个科技力量中的一分子,我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还需要进一步地努力。”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第四军医大学校长樊代明说。 目前,我省科技综合力量处于全国前列,但长期以来,我省科教优势与经济发展不相匹配被一些专家学者和社会称之为“陕西现象”。 针对这一现象,樊代明表示,他对我省下一步从“科技大省”走向“科技强省”充满信心。“在鼓励科技创新的前提下,我们不断进行机制改革,采取各种措施鼓励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在这样的道路之下,我省在科技方面肯定大有发展,我坚信光明的前途就在不远的地方。”樊代明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代明现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第四军医大学校长,是我国著名的消化病学专家,他长期从事消化系疾病及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与基础研究工作,在相关领域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由他主持完成或参与完成的研究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1项及多项军队科技进步奖项。 科技成果 全省一等奖八成以上花落西安 本报讯昨天上午,在5年一度的全省科技大会上,全省244项科技成果荣获一、二、三等奖,其中35项一等奖中,有28项第一完成单位是西安,占到八成以上。 2010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共有最高成就奖候选人4人,参评项目472项。此次全省共有244项科技成果荣获一、二、三等奖,“MG900/2210-WD型交流电牵引采煤机”等35项科学技术成果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液晶显示驱动控制关键技术与应用”等92项科学技术成果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QFYM-100A1型烟草四位一体机改进研发和推广应用”等117项科学技术成果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沃尔夫·施奈斯拉格等4名外国专家获“陕西省国际科学技术合作荣誉奖”。其中,在35项一等奖获奖科技成果中,28项的第一完成单位在西安,占一等奖总数的八成以上。 陕西科技大奖喜产“双黄蛋” 稿件时间: 2011-05-06   5月5日,全省科学技术大会在西安召开,连续5年空缺的“陕西省科学技术奖最高成就奖”,颁发给了建筑专家张锦秋和消化病专家樊代明,两人分别获得100万元奖励。 5月5日,全省科学技术大会在西安召开,陕西省2010年度科技进步奖揭晓,共有244个项目分获一、二、三等奖。同时,连续5年空缺的“陕西省科学技术奖最高成就奖”,颁发给了建筑专家张锦秋和消化病专家樊代明,两人分别获得100万元奖励。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乐际,省委副书记、省长赵正永,科技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张来武出席会议并讲话,省委副书记王侠主持。 赵乐际在讲话中强调:“发展科技这个第一生产力,关键是用好人才这个第一资源。我省人才济济,有100多万在校大学生、100多万科研人员。从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来说,仍然必须坚持不懈地做好育、用、引、储等重点工作。” 244个项目各有归属 省政府决定,授予张锦秋和樊代明两位院士“陕西省科学技术奖最高成就奖”。授予“MG900/2210-WD型交流电牵引采煤机”等35项科学技术成果“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液晶显示驱动控制关键技术与应用”等92项科学技术成果被授予“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QFYM-100A1型烟草四位一体机改进研发和推广应用”等117项科学技术成果被授予“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授予沃尔夫·施奈斯拉格等4位外国专家“陕西省国际科学技术合作荣誉奖”。 陕西省科学技术奖最高成就奖奖金为100万元,其中20万元属获奖者个人所得,80万元作为获奖者的科研补助经费。 36条“科技策略”推出 昨日会上,中共陕西省委、省政府下发《关于加快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率先构建创新型区域的决定》,由36条“科技策略”汇编的《决定》,吹响了陕西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的集结号。36条也成为陕西科技工作“十二五”的关键词。 陕西科技发展规划出台 昨日下发的《陕西省“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指出,关中以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设为重点,陕北以新型能源化工技术研发与应用为重点,陕南以发展绿色科技和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及保护为重点,带动和支撑全省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首席记者 赵明 记者 王嘉 实习生 权永乐 人物专访 张锦秋:感谢三秦父老 走下领奖台,张锦秋院士回想起上世纪六十年代,曾作为首都研究生在人民大会堂听过周恩来总理的毕业赠言报告,“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的豪情至今激励着她。 谈起自己的建筑设计作品,张锦秋院士第一句话就是,打心眼里感谢三秦的父老乡亲。“感谢领导的信任,把有意义的项目给我做,同时也得到了三秦父老的认可,给了我信心,鼓舞着我一个项目接一个项目的做出探索。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也为我提供了一个施展自我的平台。我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 谈起未来,张锦秋院士说,陕西的发展目标已明确,“从我个人来说,将继续和年轻的建筑师们为陕西的新发展服务,同时,当好老师、顾问、参谋,让更多的年轻人崭露头角。” 新闻人物 2010年度获奖者张锦秋 主要从事建筑工程研究设计工作,主持完成了陕西历史博物馆、黄帝陵祭祀大殿、大唐芙蓉园、延安革命纪念馆、西安世园会长安塔等一系列重大工程的研究和设计。曾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以及多项国家、省部级建筑设计奖。 2010年度获奖者樊代明 主要从事消化系统疾病及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与基础研究工作,在胃癌的诊断与预防研究、终末期肝病的基础与临床治疗研究以及新药研发与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及多项军队科技奖励。 》新闻链接 2003年度获奖者李殿荣 2004年4月15日,中国杂交油菜育种专家、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研究员李殿荣荣获2003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最高成就奖,这也是该奖项设立以来的首位得主,奖金100万元。 2004年度获奖者舒德干 2005年8月22日,国际知名古生物学家、进化生物学者、西北大学教授舒德干,荣获2004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最高成就奖,奖金100万元。 2004年度获奖者张立同 2005年8月22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张立同院士,荣获2004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最高成就奖,奖金100万元。   建筑设计大师 张锦秋    “这是整个建筑学界的荣幸”   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中建设计集团总建筑师,是我国建筑工程领域的杰出科学家、建筑大师。她主持完成了陕西历史博物馆、黄帝陵祭祀大殿、大唐芙蓉园、西安世园会长安塔等建筑作品。   面对这个荣誉,张锦秋显得很平静,连说“没想到”,并直言,因为一直被认为是应用学科的建筑学,终于因为其跨学科科学作用的彰显而得到了科学界的认可。   华商报:您是怎么看待这个奖项的?   张锦秋:这是对我最大的肯定和激励,我从来没想过自己能获得这个奖。陕西这个地方,科技力量很强,不管是航空航天,信息、电子方面,还是农业学科,都有顶尖的技术和专家。一直以来,很多人都认为,建筑学更像一门艺术,而不是科学。所以,获得这个奖,是整个建筑学界的荣幸。因为这说明了,随着社会发展,文明进步,建筑学这个跨学科的行业,在建设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并得到了科学家的认可。   华商报:这个奖项已经空缺5年了。在某些方面是否说明,科技创新正变得越来越难?   张锦秋:是的,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快。但科研发展,其深度、广度和速度却没有和国家整个快速发展形势相适应,缺少那种突破性的进展。科技创新,不进则退,形势逼人呐!   华商报:在科技创新变得更难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一个问题,现在的年轻人对于工科的兴趣正在下降。您怎么看?   张锦秋:有数据表明,全国范围内,年轻人报考工科专业的比例在下降。和别的专业不一样,工科的专业性特别强,学习和工作过程要比其他学科艰苦很多。   华商报:提到陕西,人们总会说到文化大省。在您看来,陕西会成为一个“科技大省”吗?   张锦秋:陕西应该成为一个“科技大省”,因为我们具备这样的条件,大专院校林立,研究所、拔尖的生产单位众多。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一直不是名列前茅的科技大省,在我看来,我们仅仅有专利和科研成果还不够,我们还需要不断进行推广,形成各种有发展前景的产业来将我们的科研成果转换成经济成果。本报记者 吴成贵    消化病学专家 樊代明    “永远向前走,否定到最后”   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第四军医大学校长、西京消化病医院院长,是世界胃肠病大会主席,著名消化病学、肿瘤学专家。长期从事消化系疾病及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与基础研究工作。   虽是科学家,但樊代明很幽默:“我一个人占了这么多职位,现在就业紧张,这不利于就业。”并坦言自己能“忽悠”,能宣传陕西、西安,让美国、日本、香港等公司到陕西来投资,免费给医院送设备。   华商报:得知获奖您和谁最先分享喜讯?   樊代明:当时学校正在开常委会,是和学校班子成员分享了这个消息。这是四医大的光荣,是解放军的光荣,也是医学科学界的光荣。   华商报:这个奖已空缺5年,您觉得是哪方面原因造成的?   樊代明:问题肯定不全出在科学家身上。这就像种地,种不出麦子要怪锄头?如果排除这个原因,就要看是种子、土地,还是种麦子的人出了什么问题。   华商报:陕西是科技资源大省,但资源并没有有效转化成生产力。您有什么好的建议?   樊代明:这需要相关人员敢于在科技上进行投入,不要怕失败。低投入高产出最好,但高投入高产出也没问题。不能高投入低产出,或者等投入等产出。   华商报:您在陕西生活了33年。您觉得陕西的科学氛围,对您和您的团队有哪些帮助?   樊代明:我是重庆人,当初离开重庆到西安时,我还想着毕业后要回到家乡,但最后留在了陕西。陕西是个好地方,人杰地灵。这个地方很适合读书,安静,诱惑也少。但陕西的经济、观念还是有些滞后。   华商报:您有哪些经验、甚至是教训,要和年轻的科技工作者分享?   樊代明:永远向前走,否定到最后。   你站在一个原点,任何方向都是前方,关键看你朝哪个方向走。一旦选定了,就要坚持走下去,一路向前,不要因为前方有阻力就退缩、四周有诱惑就停滞。否定到最后,是说向前走时,要抱着否定的态度。你站在一个山顶要去另一个更高的山顶时,肯定要先下坡,然后再上坡。要是想直接走过去,肯定会摔下山去。在山顶时不要骄傲,在谷底也不要气馁。谷底已是最低点,任何一步前进都是进步,是上升。 本报记者 冯强   核心提示: 空缺五年后,陕西省科学界最高级别奖励再次迎来得主——建筑设计大师张锦秋、消化病学专家樊代明获得2010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最高成就奖,两人各获100万元奖励。 荣获省科学技术最高成就奖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锦秋上台领奖,省委书记赵乐际紧走几步迎上去握手祝贺 本报记者 张杰 摄 空缺五年后,陕西省科学界最高级别奖励再次迎来得主——建筑设计大师张锦秋、消化病学专家樊代明获得2010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最高成就奖,两人各获100万元奖励。   昨日,陕西省科学技术大会召开,省委书记赵乐际、省长赵正永分别为两位陕西省科学技术最高成就奖获得者颁奖。   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娄勤俭宣读了《2010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励决定》。除了授予张锦秋、樊代明“陕西省科学技术奖最高成就奖”外,省政府还授予“MG900/2210-WD型交流电牵引采煤机”等35项科学技术成果“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授予“液晶显示驱动控制关键技术与应用”等92项科学技术成果“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授予“1QFYM-100A1型烟草四位一体机改进研发和推广应用”等117项科学技术成果“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同时,还授予德国籍国际知名文物保护专家沃尔夫施奈斯拉格等4位外国专家“陕西省国际科学技术合作荣誉奖”。   赵乐际、赵正永、马中平、娄勤俭、江泽林、宋洪武、孙清云、魏民洲、罗振江、朱静芝、吴登昌、姚引良、景俊海等省上领导,科技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张来武等科技部领导出席大会,大会由省委副书记王侠主持。   大会指出,未来五年,全省将以统筹科技资源为核心,破解我省科技资源雄厚但仍不是科技强省的瓶颈。   赵乐际在大会上强调,要高度重视科技发展,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着力解决关系民生的重大科技问题,突破生物医药、食品安全、营养生活等健康科学领域的核心技术,推广节能减排、循环利用、环境保护等生态建设技术,从根本上改善人民生活,不断提高群众幸福指数。   陕西科技综合力量处于全国前列,但科教优势与经济发展长期不相匹配。赵正永指出,要破解这一“陕西现象”,重要途径是要统筹科技资源。我省将以企业为主题,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同时,以需求为导向,推动重大和关键性技术的攻关,以项目为纽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不断提升。省属院所今年底都要转制为科技企业或集团,并改制为股份制,为上市打好基础。    大奖得主说心声    “我会退居二线”“我是老当益壮”   大会结束后,两位最高成就奖获得者一前一后走出陕西宾馆大礼堂。在礼堂外,樊代明追上张锦秋,握住她的手直呼“老师”,而张锦秋也握住樊代明的手,连称“领导”。“我是工程院院士,他是工程院副院长,就是我的领导。”张锦秋笑着说。而樊代明尊称张锦秋为“老师”,“年龄比我大,成就也很高,所以要称老师。”   张锦秋说,“我从心眼里感谢三秦父老,因为是他们的认可,让我增强了信心,受到了鼓舞,在建筑设计上一个接一个地探索。”对于未来,她表示会“退居二线”,“为年轻的建筑师们当好老师、顾问。”   在樊代明看来,自己“老当益壮”:“在医学领域,要做的事情还很多,要攻克的难题还很多,不敢有丝毫懈怠。”他认为,科技在陕西的发展,就是要依靠创新,包括科技机制的多方面创新。    新闻链接    还有3人获过最高奖   陕西省科学技术最高成就奖自2002年设立以来,此前已产生过三位获奖者:“杂交油菜之父”李殿荣2003年度首获该奖项;   2004年度,国际知名古生物学家舒德干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张立同再次获该奖。   此后,该奖项一直空缺。本报记者 张小刚 冯强
3066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的科研历程
jiahongtao 2011-1-26 13:49
1998年,中科院水保所实习,本科毕业后到新疆农业大学任教; 1999年,第一篇研究论文发表,《西北农业学报》; 2000年,第一篇论文获新疆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 2001年,考上硕士研究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2年,硕士论文选题-干旱地区碳循环; 2003年,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硕士论文工作; 2004年,硕士毕业,返回单位继续在职读博士; 2005年,我的第一项科研项目获得资助,教育部; 2006年,博士论文,执行全球环境基金项目,草地恢复; 2007年,博士毕业; 2008年,晋升副教授; 2009年,俄罗斯国立农业大学访问学者1年; 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执行第一年;
个人分类: 科研经历|392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15: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