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跨学科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跨学科

相关日志

拓宽社会工作的“一亩三分地”
zhaowanlin 2014-11-17 11:43
社会工作是一种帮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它接触的人员和问题十分广泛和复杂,因此,它要求社会工作者尽可能有多种学科的知识储备和理论修养。但现在,一些社会工作者,尤其是作为尚未真正登堂入室的学生而言,在学习社会工作的过程中还是极容易陷入“对专业的过度忠诚”。这种所谓的“忠诚”并非是指对社会工作专业 / 职业的认同,而是守着社会工作的一亩三分地,对其他临近学科的知识熟视无睹,有意或无意地避开了诸如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学习和借鉴。   诚然,在社会工作已经得到快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工作学科的专业书籍正在不断增多,要读完所有这些书籍本非易事。但是,笔者认为,随着社会工作学科的分支逐渐增多,对于学习者来讲,并非需要将众多的分支学科书目一一读完,因为一则精力有限,二则实属没有必要。众多的社会工作专业书籍,多数为分支学科的经验总结和所谓的“理论提炼”,而对于社会工作理论以及从其他学科处借鉴相关知识并进行创造性转化还存在着很多欠缺,甚至关于中国社会工作自身发展历史的书籍也较为鲜见。   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是中国社会工作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希望,除了需要前辈和社会工作事业先驱的引导之外,也需要根据自己对专业和专业发展现状的认知来加以反思,从而明确从何处着手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首先,应该认知到自身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学习从来不是被动的接受,在接触到关于社会工作最基本的知识之后,可以适当地从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社会政策、宗教学、伦理学乃至部分自然科学中寻找思路。社会工作的本职就是为有困难、有需要或在发展上存在限制的个体和群体提供帮助,在与“案主”同行的过程中,实现个人和群体的功能修复,并通过这种“自下而上”、“由个体 / 群体到社会、国家”达到维护社会秩序的目的。其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不妨也多多了解人、群体、社会、制度以及中国本土的文化。比如,对于农村社会工作来说,即使学生在尚未有实务经验的情况下,也应该通过查阅文献了解农村居民之间可能存在一种什么样的关系逻辑(社会学),某一个村落有着什么样的风俗习惯和文化风尚(人类学),国家的三农政策(社会政策)之类。在此基础上,预估自己将在实务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以及作出应对的备选方案,等等。 社会工作不应只守住社会工作专业教材或分支学科书籍的一亩三分地,而应将自己的视野适当拓宽到其他更多的学科上去,增加自己的阅读量,坚持以发展社会工作为目的的“跨学科学习”,从中汲取更多的学术营养。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工作系)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11月17日第668期
个人分类: 博客文章|109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跨学科期刊比较指标
wl2119 2014-6-11 18:21
问题: 常用的期刊评价指标,如影响因子,有着显著的学科特征,不同学科期刊的影响因子得分差异很大。影响因子,这类学科间差异较大的指标不适用于进行不同学科之间的比较。 原因: 各学科研究特点不同,导致引用行为存在差异。 有的学科研究需要大量借鉴前人的工作,以支撑后者的研究成果,所以发表论文的参考文献数量多,表现出引用活跃度高引用周期短的特征; 有的学科研究工作则相对独立,对前人成果的介绍相对较少,所以参考文献数量相对较少,表现出引用活跃度较低引用周期较长的特征。 解决办法: 使用学科归一化的方法对评价指标进行处理,即比较指标与基准线(baseline) , 将指标的绝对分值转化为相对于基准线的分值。M.Zitt 和H.Small 将归一化方法分为引证归一化(citing normalization) 和被引归一化(citednormalization) 两大类, 而H.F.Moed 将归一化方法分为引用源归一化方法(sourcenormalization) 和引用目标归一化方法(targetnormalization). 1). 引用源归一化方法:SNIP(Source Normalised Impact per Paper) 2). 引用目标归一化方法:RIF, CPP/FCSm, citation z-score 3). 特殊形式归一化指标:MPR SNIP=RIP/DCP; DCP=Rdb/Mdb 其中RIP 表示期刊原始影响力,僅表示前三年內於期刊發表的論文,於特定年度中獲得引用的平均值;Rdb 是期刊主题领域引文潜力,Mdb 为数据库中期刊主题领域引文潜力的中位数. 所以DCP 表示期刊在所涵蓋學科領域裡的引用可能性(Citationpotential). RIF =IF/( Σ IF /n) 将学科全部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作为基准线,计算该期刊影响因子与基准线的比值。 MPR(mean percentile rank) 平均百分比排名,从期刊被引用的情况出发,通过将学科内论文根据被引频次降序排列分成若干个等级,对位于相同等级的论文,即使是不同学科的论文,赋予相同的权值 然后通过计算期刊权值的平均值来评价期刊的学术影响力MPR 不仅能够消除学科给期刊学术影响力带来的影响,而且能够解决期刊论文被引频次偏态分布造成均值评价指标不能正确评价期刊学术影响力的问题. 常用的有6 等级和100 等级。 摘自——陈福佑 杨立英 丁洁兰,不同学科期刊学术影响力比较的方法与实证研究 《图书情报工作》 2013 年第 23 期
个人分类: 文献计量理论基础|2557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4年SCI收录综合性期刊59种目录
热度 1 wanyuehua 2014-6-6 09:10
2014 年 SCIE 收录综合性期刊 59 种,其中 SCI 收录期刊 23 种, SCI 、SSCI共同收录期刊5种 。 2014 年 SCI 收录综合性期刊 59 种目录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MULTIDISCIPLINARY SCIENCES - JOURNAL LIST Total journals: 59 ★ SCI 、SSCI共同收录期刊5种 1. ACTA SCIENTIARUM-TECHNOLOGY 《科学技术学报》 Quarterly ISSN: 1806-2563 UNIV ESTADUAL MARINGA, PRO-REITORIA PESQUISA POS-GRADUACAO, AV. COLOMBO , 5790, DIVISAO DE DIVULGACAOCIENTIFICA, MARINGA, BRAZIL , PR, 87020-900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2. ADVANCES IN COMPLEX SYSTEMS 《复杂系统的进展》 Bimonthly ISSN: 0219-5259 WORLD SCIENTIFICPUBL CO PTE LTD, 5 TOH TUCK LINK, SINGAPORE , SINGAPORE ,596224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3. AMERICAN SCIENTIST 《美国科学家》 Bimonthly ISSN: 0003-0996 SIGMAXI-SCI RES SOC, PO BOX 13975, RES TRIANGLE PK, USA, NC, 27709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2.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4. ANAIS DA ACADEMIA BRASILEIRADE CIENCIAS 《巴西科学院纪事》 Quarterly ISSN: 0001-3765 ACAD BRASILEIRA DE CIENCIAS, RUA ANFILOFIO DE CARVALHO, 29, 3 ANDAR, RIOJANEIRO, BRAZIL, 20030-060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5.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纽约科学院纪事》 Biweekly ISSN: 0077-8923 BLACKWELL SCIENCEPUBL, OSNEY MEAD, OXFORD, ENGLAND , OX2 0EL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2.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6. ★ ANTHROPOLOGIST 《人类学家》 Quarterly ISSN: 0972-0073 KAMLA-RAJENTERPRISES, 2273, GALI BARI PAHARWALI, CHAWRIBAZAR, DELHI, INDIA , 00000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2. SocialSciences Citation Index 7. ARABIAN JOURNAL FO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阿拉伯科学和工程杂志》 Bimonthly ISSN: 1319-8025 SPRINGERHEIDELBERG, TIERGARTENSTRASSE 17, HEIDELBERG, GERMANY, D-69121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8. CHIANG MAI JOURNAL OF SCIENCE 《 清迈科学 杂志 》 Quarterly ISSN: 0125-2526 CHIANG MAI UNIV,FACULTY SCIENCE, CHIANG MAI, THAILAND , 50200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9.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科学通报》 Biweekly ISSN: 1001-6538 SCIENCE PRESS, 16 DONGHUANGCHENGGEN NORTH ST, BEIJING, PEOPLES R CHINA , 100717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2.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10. COMPLEXITY 《复杂性》 Bimonthly ISSN: 1076-2787 WILEY-BLACKWELL, 111 RIVER ST, HOBOKEN, USA , NJ,07030-5774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11. COMPTES RENDUS DE L ACADEMIEBULGARE DES SCIENCES Monthly ISSN: 1310-1331 PUBL HOUSEBULGARIAN ACAD SCI, ACADEMICIAN G BONCEV ST, SOFIA, BULGARIA , 1113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12. CURRENT SCIENCE 《现代科学》 Semimonthly ISSN: 0011-3891 INDIAN ACADSCIENCES, C V RAMAN AVENUE,SADASHIVANAGAR, P B #8005, BANGALORE, INDIA , 560 080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2.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13. DEFENCE SCIENCE JOURNAL 《防务科学杂志》 Bimonthly ISSN: 0011-748X DEFENCESCIENTIFIC INFORMATION DOCUMENTATION CENTRE, METCALFE HOUSE, DELHI, INDIA,110054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14. DISCRETE DYNAMICS IN NATURE AND SOCIETY 《自然与社会中的离散动态学》 Quarterly ISSN:1026-0226 HINDAWI PUBLISHINGCORPORATION, 410 PARK AVENUE,15TH FLOOR, #287 PMB, NEW YORK, USA ,NY, 10022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15. ENDEAVOUR 《科技进展评论》 Quarterly ISSN: 0160-9327 PERGAMON-ELSEVIERSCIENCE LTD, THE BOULEVARD, LANGFORD LANE, KIDLINGTON, OXFORD, ENGLAND ,OX5 1GB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16. FRACTALS-COMPLEX GEOMETRY PATTERNS AND SCALING INNATURE AND SOCIETY 《分形》 Quarterly ISSN: 0218-348X WORLD SCIENTIFICPUBL CO PTE LTD, 5 TOH TUCK LINK, SINGAPORE , SINGAPORE ,596224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2.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17. FRONTIERS IN LIFE SCIENCE 《生命科学前沿》 Quarterly ISSN: 2155-3769 TAYLOR FRANCIS LTD, 4 PARK SQUARE, MILTON PARK, ABINGDON, ENGLAND, OXON, OX14 4RN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18. HERALD OF THE 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 《俄罗斯科学院通报》 Bimonthly ISSN:1019-3316 MAIKNAUKA/INTERPERIODICA/SPRINGER, 233 SPRING ST, NEW YORK, USA ,NY, 10013-1578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19. ★ 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 REVIEWS 《跨学科科学评论》 Quarterly ISSN:0308-0188 MANEY PUBLISHING, STE 1C, JOSEPHSWELL, HANOVER WALK, LEEDS, ENGLAND , W YORKS, LS3 1AB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2. SocialSciences Citation Index 20.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FURCATION AND CHAOS 《国际应用科学与工程中的分歧与浑沌杂志》 Monthly ISSN: 0218-1274 WORLD SCIENTIFICPUBL CO PTE LTD, 5 TOH TUCK LINK, SINGAPORE , SINGAPORE ,596224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2.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21. IRANIAN JOURNA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RANSACTIONA-SCIENCE 《伊朗科技杂志, A 辑:科学》 Irregular ISSN: 1028-6276 SHIRAZ UNIV, SCHOOLENGINEERING, SHIRAZ, IRAN , 71344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22. ★ ISSU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科学与技术问题》 Quarterly ISSN: 0748-5492 NATL ACAD SCIENCES,2101 CONSTITUTION AVE NW, WASHINGTON, USA ,DC, 20418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2.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3. SocialSciences Citation Index 23. JOHNS HOPKINS APL TECHNICAL DIGEST 《霍普金斯应用物理实验室技术文摘》 Quarterly ISSN: 0270-5214 JOHNS HOPKINS UNIV, APPLIED PHYSICS LABORATORY ATTN: TECHNICAL DIGEST JOHN HOPKINS RD,BLDG 1W-131, LAUREL, USA , MD, 20723-6099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24. JOURNAL OF THE INDIAN INSTITUTE OF SCIENCE 《印度科学研究会志》 Monthly ISSN:0970-4140 INDIAN INSTSCIENCE, INDIAN INST SCIENCE, BANGALORE, INDIA , 560012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25.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SRILANKA 《斯里兰卡国家科学基金会杂志》 QuarterlyISSN: 1391-4588 NATL SCIENCEFOUNDATION SRI LANKA, 47/5 MAITLAND PLACE, COLOMBO, SRI LANKA , 00000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26. JOURNAL OF THE ROYAL SOCIETY INTERFACE 《皇家学会杂志:界面》 Monthly ISSN:1742-5689 ROYAL SOC, 6-9 CARLTON HOUSE TERRACE, LONDON, ENGLAND ,SW1Y 5AG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2.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27. JOURNAL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NEW ZEALAND 《新西兰皇家学会志》 Quarterly ISSN:0303-6758 TAYLOR FRANCIS LTD, 4 PARK SQUARE, MILTON PARK, ABINGDON, ENGLAND, OXON, OX14 4RN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2.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28. JOVE-JOURNAL OF VISUALIZED EXPERIMENTS 《可视化实验杂志》 Monthly ISSN: 1940-087X JOURNAL OFVISUALIZED EXPERIMENTS, 1 ALEWIFE CENTER, STE 200, CAMBRIDGE, USA ,MA, 02140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29. KUWAIT JOURNAL OF SCIENCE Semiannual ISSN:2307-4108 ACADEMICPUBLICATION COUNCIL, PO BOX 17225, KHALDIYA, KUWAIT , 72453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30. MAEJO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 Y 《眉玖国际科技杂志》 Tri-annual ISSN: 1905-7873 MAEJO UNIV, MIJSTORCHID BLDG, 1ST FL, SAN SAI, CHIANG MAI, THAILAND , 50290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31. MATHEMATICAL MODELLING OF NATURAL PHENOMENA Bimonthly ISSN: 0973-5348 EDPSCIENCES S A, 17, AVE DU HOGGAR, PA COURTABOEUF, BP 112, LES ULIS CEDEX A,FRANCE, F-91944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32. NATIONAL ACADEMY SCIENCE LETTERS-INDIA 《印度国家科学院科学通讯》 Bimonthly ISSN: 0250-541X NATL ACAD SCIENCES INDIA ,5 LAJPATRAI RD, ALLAHABAD, INDIA ,211002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33. NATURE 《自然》 Weekly ISSN: 0028-0836 NATURE PUBLISHINGGROUP, MACMILLAN BUILDING, 4 CRINAN ST, LONDON, ENGLAND , N1 9XW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2.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34. NATURE COMMUNICATIONS 《自然通信》 Monthly ISSN: 2041-1723 NATURE PUBLISHINGGROUP, MACMILLAN BUILDING, 4 CRINAN ST, LONDON, ENGLAND , N1 9XW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2.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35. NATURWISSENSCHAFTEN 《自然科学》 Monthly ISSN: 0028-1042 SPRINGER, 233SPRING ST, NEW YORK, USA ,NY, 10013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2.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36. NEW SCIENTIST 《新科学家》 Weekly ISSN: 0262-4079 REED BUSINESSINFORMATION LTD, QUADRANT HOUSE THE QUADRANT, SUTTON, ENGLAND , SURREY, SM2 5AS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2.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37.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A-MATHEMATICAL PHYSICAL AND ENGINEERING SCIENCES 《皇家学会哲学汇刊 A 辑:数学、物理学与工程学》 Semimonthly ISSN: 1364-503X ROYAL SOC, 6-9 CARLTON HOUSE TERRACE, LONDON, ENGLAND ,SW1Y 5AG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2.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38. PLOS ONE IrregularISSN: 1932-6203 PUBLIC LIBRARYSCIENCE, 1160 BATTERY STREET, STE 100, SAN FRANCISCO, USA , CA, 94111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39. PROCEEDINGS OF THE ESTONIAN ACADEMY OF SCIENCES 《爱沙尼亚科学院通报》 Quarterly ISSN: 1736-6046 ESTONIAN ACADEMYPUBLISHERS, 6 KOHTU, TALLINN, ESTONIA , 10130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40. PROCEEDINGS OF THE JAPAN ACADEMY SERIES B-PHYSICALAND BIOLOGICAL SCIENCES 《日本科学院汇刊 B 辑:物理与生物科学》 Monthly ISSN: 0386-2208 JAPAN ACAD, 7-32, UENO PARK, TAITO-KU, TOKYO, JAPAN, 110-0007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2.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41.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INDIASECTION A-PHYSICAL SCIENCES 《印度国家科学院汇刊:物理科学》 Quarterly ISSN: 0369-8203 NATL ACAD SCIENCES INDIA ,5 LAJPATRAI RD, ALLAHABAD, INDIA ,211002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42.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美国国家科学院汇刊》 Weekly ISSN: 0027-8424 NATL ACADSCIENCES, 2101 CONSTITUTION AVE NW, WASHINGTON, USA ,DC, 20418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2.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43. PROCEEDINGS OF THE ROMANIAN ACADEMY SERIESA-MATHEMATICS PHYSICS TECHNICALSCIENCES INFORMATION SCIENCE 《罗马尼亚科学院汇刊 A 辑:数学物理、技术科学、信息科学》 Tri-annual ISSN: 1454-9069 EDITURA ACADROMANE, CALEA 13 SEPTEMBRIE NR 13, SECTOR 5, BUCURESTI, ROMANIA ,050711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44.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A-MATHEMATICALPHYSICAL AND ENGINEERING SCIENCES 《皇家学会学报 A 辑:数学、物理学与工程学》 Monthly ISSN: 1364-5021 ROYAL SOC, 6-9 CARLTON HOUSE TERRACE, LONDON, ENGLAND ,SW1Y 5AG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2.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45.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SERIESA-CONTAINING PAPERS OF AMATHEMATICAL AND PHYSICAL CHARACTER 《伦敦皇家学会会报, A 辑:数学与物理》 Annual ISSN:0950-1207 ROYAL SOC, 6-9 CARLTON HOUSE TERRACE, LONDON, ENGLAND ,SW1Y 5AG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46. RD MAGAZINE 《研究与发展杂志》 Bimonthly ISSN: 0746-9179 ADVANTAGE BUSINESSMEDIA, 100 ENTERPRISE DR, SUITE 600, BOX 912, ROCKAWAY, USA , NJ, 07866-0912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47. RENDICONTI LINCEI-SCIENZEFISICHE E NATURALI 《林切伊报告》 Quarterly ISSN: 2037-4631 SPRINGER-VERLAGITALIA SRL, VIA DECEMBRIO, 28, MILAN, ITALY , 20137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48. SAINS MALAYSIANA 《马来西亚科学》 Monthly ISSN: 0126-6039 UNIV KEBANGSAAN MALAYSIA , FACULTY SCIENCE TECHNOLOGY, BANGI,SELANGOR, MALAYSIA , 43600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49. SCIENCE 《科学》 Weekly ISSN: 0036-8075 AMER ASSOCADVANCEMENT SCIENCE, 1200 NEW YORK AVE, NW, WASHINGTON, USA ,DC, 20005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2.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50. ★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THICS 《科学与工程伦理学》 Quarterly ISSN:1353-3452 SPRINGER, VAN GODEWIJCKSTRAAT 30, DORDRECHT, NETHERLANDS, 3311 GZ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2.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3. SocialSciences Citation Index 51. SCIENCEASIA 《科学亚洲》 Quarterly ISSN: 1513-1874 THAILANDS NATLSCIENC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GENCY, PUBLIC INFORMATION DEPT, 73/1 RAMAVI RD, RAJDHEVEE, BANGKOK, THAILAND, 00000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52. SCIENTIFIC AMERICAN 《科学美国人》 Monthly ISSN: 0036-8733 NATURE PUBLISHINGGROUP, 75 VARICK ST,9TH FLR, NEW YORK, USA ,NY, 10013-1917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2.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53. SCIENTIFIC REPORTS 《科学报告》 Irregular ISSN: 2045-2322 NATURE PUBLISHINGGROUP, MACMILLAN BUILDING, 4 CRINAN ST, LONDON, ENGLAND , N1 9XW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54. SCIENTIFIC WORLD JOURNAL 《科学世界杂志》 Irregular ISSN: 1537-744X HINDAWI PUBLISHINGCORPORATION, 410 PARK AVENUE,15TH FLOOR, #287 PMB, NEW YORK, USA ,NY, 10022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55. ★ SCIENTIST 《科学家》 Monthly ISSN: 0890-3670 LABX MEDIA GROUP,PO BOX 216,478 BAY ST, MIDLAND, CANADA ,ONTARIO, L4R 1K9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2.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3. SocialSciences Citation Index 56. 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SCIENCE 《南非科学杂志》 Bimonthly ISSN: 0038-2353 ACAD SCIENCE SOUTH AFRICA A S S AF, POBOX 72135, LYNWOOD RIDGE, SOUTH AFRICA ,0040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2.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57. SYMMETRY-BASEL 《对称》 Quarterly ISSN: 2073-8994 MDPI AG,POSTFACH, BASEL, SWITZERLAND, CH-4005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58. TECHNOLOGY REVIEW 《技术评论》 Bimonthly ISSN: 1099-274X TECHNOL REV, 1 MAIN ST, 13 FLR, CAMBRIDGE, USA ,MA, 02142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2.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59.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SOUTH AUSTRALIA 《南澳大利亚皇家学会汇报》 SemiannualISSN: 0372-1426 ROYAL SOC SOUTHAUSTRALIA INC, SOUTH AUSTRALIAN MUSEUM,NORTH TERRACE C/O HONORARY TREASURER, ADELAIDE, AUSTRALIA , 5000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个人分类: SCI投稿|26383 次阅读|1 个评论
对A专家说B领域,对B专家说A领域
热度 4 heitiedan2012 2014-1-10 03:43
许多年前,听一位师兄说过,如果你的学位论文是涉足跨学科的交叉领域,那么答辩时该怎么办?师兄说,假如你写的一篇美学方面的论文,那么在答辩时,肯定会有几个方面的答辩委员。如果其中有哲学方面的,也有艺术方面的,那么你就对哲学专业的答辩委员谈艺术,对艺术专业的答辩委员谈哲学。他们肯定都提不出什么问题来,你就很容易通过答辩了。 这一招听起来似乎管用。但也有风险。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你的导师跟答辩委员会成员都比较熟。那么只要你的论文没有什么大毛病,你说什么都不重要,你跟艺术家谈哲学,跟哲学家谈艺术,固然似乎能把他们蒙得一愣一愣的,但是由于他们跟你的导师关系都过得去,那么你就可以顺利过关,与你跟谁说什么没有什么关系。你就是跟艺术家谈艺术,跟哲学家谈哲学,会让他们觉得你很浅薄,但由于他们跟你的导师关系不错,没准他们还会当场给你以指点,以表示他们的高深造诣。 如果你的导师跟这些答辩委员没有什么太深的交情,你的云水雾罩有可以把他们砍晕了,你也就可能顺利过关。只是,当他们察觉到你的险恶用心,那你就彻底完蛋了。因为答辩委员们并不都是蠢猪,他们会感觉到是不是受到愚弄。如果没有感觉到,或者看着你一脸纯真无辜的表情,也许就能放你一马。如果他们察觉到你的表现是在戏弄他们,你的下场肯定极其悲惨。只是还没有听说过有人有这样的下场,大约是因为还没有导师跟答辩委员们毫无关系的事情存在过。 也许,这只是个笑谈。但是不是没有现实的版本。有的读学位的,要写学位论文,要在一个主流专业中找到一个适合的课题,也绝非易事。所以有时候,很可能在交叉领域中倒能找到一个别人不太关注的问题。因此,要写一篇交叉领域中的问题是很常见的事情。而参加答辩的专家们,很少能碰到正好熟悉你所做的这个题目的,所以前面提到的那种对哲学家说艺术,对艺术家说哲学的现象是很可能出现的。 其实,如果你的论文不是投机取巧,你就犯不上做那种故意对哲学家说艺术,对艺术家说哲学的伎俩。当然,答辩委员中肯定既有哲学家,也有艺术家,当然也有美学家。只是美学家问的问题有限,不可能由美学家把所有的问题都包圆了。所以哲学家和艺术家还是有机会来提问题的。哲学家肯定是要问哲学领域的问题,艺术家当然是要问艺术领域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你如果硬是要对哲学有说艺术,对艺术家说哲学,那人家肯定认为你成心掉蛋,你的下场可能就会不妙了。所以还是老老实实地对哲学家说哲学,对艺术家说艺术,这是唯一的上策。可是这样一来,你就可能会漏馅。因为你的哲学功底肯定比不上哲学家,你的艺术水准也肯定比不上艺术家。但如果你是真诚的,你的论文是认真的,这都不算什么,哲学家会原谅你,因为你不过就是个学生,还是搞美学的,不是专门搞哲学的,所以哲学家面对你的幼稚和无知是会原谅的。艺术家也是一样。 TA 知道你也不是专门搞艺术的,对艺术里的事了解得不多, TA 也同样会原谅你的。但前提是你必须是认真的和真诚的,才会被他们放你一马,让你得到算是比较好的待遇。如果你一开始就打算糊弄,不真诚,不老实,那么你的结局必定很惨。虽然你可能靠着导师跟答辩委员的面子能混过一关,但早晚你都有可能会倒霉的。 有时候,在真诚与认真的前提下,也有可能跟答辩委员们逗个闷子。在回答完答辩委员们提出的问题后,在气氛已经不那么紧张的前提下,可以跟哲学家谈谈艺术,跟艺术家谈谈哲学。这里都是比较轻松的话题了,无伤大雅。只是这样的时间不可能太多,点到为止。 其实,说了归齐,做学问,就是不能抖机灵,卖弄小聪明。那都是害人的。做这种事,吃亏的一定是你自己。这事一定不会有例外。如果你真的是打算做交叉领域里的事,还是先把所涉及到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关领域大致还是要研究一下,了解一下。至少大致的情况还是要摸清楚一些。所以有时候,看上去,交叉领域的活儿比较好干,其实要干好,还是很难的。因为如果你对这几个领域都只是一知半解,那你即使做的是交叉领域,那也会做得不伦不类,弄成个四不像。当然,也不需要对所有的领域完全精通,这也是做不到的。但是,对于所涉领域的最基本的概念,还是要比较清楚一些,至少不能搞得很混淆,更不能弄错。这样,交叉领域中的问题做起来,才会有真正的前景。
5475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载]超越四十二个学科——关于跨学科问题的思考
热度 1 baocunkuan 2013-11-28 19:57
   2013-10-15 03:13  来源: 光明网 - 《光明日报》 : http://news.gmw.cn/2013-10/15/content_9174087.htm   作者 杰伊·迈克丹尼尔 ,美国建设性后现代思想家,美国国际生态文明联盟主任,全美 优秀 教师   译者吴伟赋,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文法学院院长   认真考察世界上的任何一所大学,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教师都是按学科不同而分类,并被安排在相应的院系大楼或院系大楼的各个部分工作。   大学为什么如此?原因可能在于这样的分类可以更有利于教师完成共同的任务,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和学生为知识的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有些人甚至认为,自己所从事的学科比其他学科更有价值,因为自己所在的学科比起其他学科有更多的真实性或具有更多的实用价值 【我也有比较强烈的这种倾向,这也许可称为“学科本位”】 。例如,有些自然科学家相信,生物学、物理学和化学比音乐或戏剧艺术提供了更多的真理;有些经济学家和工程师认为他们的学科比哲学或博物馆研究更具实用价值。   分析这些观点产生的原因,我们不难看出,那是 因为他们自己已经有了一个关于善的社会的理解,也就是一种关于“什么是善的社会”的自我先在假设,当然这些观点也可能源于他人的观点,但通常这类假设缺乏哲学层次上的思考 。例如,他们可能会认为一个善的社会应该是经济繁荣的、人人平等的、精神愉悦的、尊重个人权利的。但通常情况下,这些假设是不符合时代实际的,除非他们在哲学方面足够专业。   42个学科   到底有多少不同学科?如果打开维基百科,你会发现,至少有42个。为了考察这些不同学科,很有必要对此进行列举:历史语言学,文学,表演艺术,哲学,宗教,视觉艺术,人类学,考古学,区域研究,文化和种族研究,经济学,性别和性研究,地理,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空间科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生物),化学,物理,计算机科学,逻辑,数学,统计学,系统科学,农业,建筑和设计科学,神学,教育,工程,环境研究和林业科学,家庭和消费心理科学,保健科学,体育学和新闻学,媒体技术,通信技术,法律,图书馆学和博物馆学,军事科学,公共管理学,社会工作和运输。通常维基百科把这42个学科分为五大领域: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形式科学,专业和应用科学。   STEM学科的崛起   对这42个学科,以下3个方面的观察和分析必须迅速展开。   第一,并不是所有的大学可以拥有所有这些学科。考虑到财务和行政方面的原因,一所大学必须就哪些学科可以而且应该作为其学科代表作出决定。   第二,42个学科会产生不同类别的知识:对这些学科的研究是定性研究还是定量研究?它们是理论学科还是应用学科?因为有人认为一些学科,比如神学,并没有真正产生任何知识。   第三, 几乎每个人都坚持本学科对社会整体的重要性 。我们知道,现在这个时代,人们认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比人文科学更重要,至少那些为教育提供资金的政府官员和决策者是这样认为的。   更具体地说,在世界各地, 人们都在强调的STEM学科——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比其他学科更重要 。与STEM学科的兴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人文学科的贬值。通俗地说,如果没有更高的权威,这样一种科学阶梯排列已经深入许多人的头脑,即自然科学和数学在顶部,社会科学在中间,人文科学则在底部。 为什么梯子顶部是自然科学和数学?自然科学和数学之所以被认为重要,原因不只是因为它们产生的知识,还因为它们可以以非常实用的方式在技术和工程领域中应用。因此STEM学科才会崛起。确实,与其他学科相比,这些学科对生产性知识的提升有很大的作用。 八种类型的知识   何谓生产性知识?一般来说,生产性知识就是有助于个人和社会福祉的知识。在这个意义上,任何从学科中产生的知识都是具备生产力的。但是,为学科排序的人关注更为具体的东西。他们认 为生产性知识有三个特性:(1)它是定量研究而不是定性研究;(2)它是实证而不是理论,以及(3)它可以帮助人们获得就业机会,进行经济生产任务,并有助于一个社会的经济繁荣。   哲学家和其他学者认为如果这样定义生产性知识,就等于把知识范围限制到一个非常狭小的生活领域。事实上,过程哲学家和其他学者建议:(1)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同样重要;(2)就实证而言,许多形式和种类的经验都是实证性的,例如超然的感觉就是其中之一;(3)对生产性知识应该有多种理解,是生产力的服务给世界一个满意的生活。   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定义了八种形式的生产性知识:口头语言,数学逻辑,视觉空间,音乐节奏,身体动觉,自然,内省(自我意识)和人际交往(移情)。他认为,所有八种都具有重要性,它使人能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而社会应该给予他们平等的考量。尽管如此,我们知道,我们生活在一个口头语言和数学逻辑比其他学科更为优先的时代,不仅仅在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也包括中国。我们把这种优先级视作为西方现代化的遗产。在这样一个迷恋STEM学科的时代去挽救其他认识途径是艰辛的。因此,我们发现两个颇具希望的运动其重要性在现代大学中似乎正在上升:学科交叉与跨学科。   学科交叉与跨学科   这两个词,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定义。 学科交叉是通常用来描述一个具体领域中,来自不同学科的人研究同一个主题——例如可持续发展社区——并且带来他们各自学科对这一主题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 。 当他们接近这一主题时,他们会意识到他们有很多可以向其他学科学习的东西,并且作为一个整体的主题,不能在没有其他学科智慧的情况下被成功地理解和学习 。在理解可持续发展社区时,例如,有些知识需要从生物学家那里获得,但也可能来自于人类学家、经济学家或哲学家。当他们研究这个主题的时候,某种创造性的转变发生在他们的思想中。他们 谦卑地放下了自己学科的优越感并开始向其他人学习 【 至少,我有很强的这一意识 】。    跨学科则更进了一步。它带来的是对多种认知方式的欣赏和一种跳出学科本身的限定性因素而进行思考的渴望。跨学科具有一种超越交叉学科的自由与新鲜感 。它不像那种学科之间单纯的结合,而 更像一种爵士音乐会,每一个人可以在演奏自己的乐器的同时尝试其他新的不同声音 。   我们认为, 知识碎片化的时代现在正在为其付出代价,社会和学术界都需要探索更具想象力的世界认知模式 。我们已经受到如下现象启发:科学家求助于音乐以获得灵感,神学家求助于艺术以获取灵感,经济学家求助于人类学以获取灵感。我们赞成通过一种学科边界的结合来进行大胆和创新的思考。   最终的目的是什么?一方面来说,是为了知识理解本身。如果现实是一个整体,是相互关联的,那么现在理解就不是通过创建事先不存在的联系,而是通过意识到始终存在的但却被过度强调的学科界限所遮蔽的联系进行的。另一方面,我们有更实际的理由赞赏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的思维。 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高度二分法,对我们来说是一种谬论 。 在解决人与生态福祉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的思维找到了他们的根据和归宿 。诗人和工程师,哲学家和音乐家可以在一起努力工作,构建并实现具有参与性、创造性、富有同情心、公平、生态智慧的人类生活居住模式。在中国,这些生活居住模式是政府建设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特征和表现。 交叉学科和跨学科思维的未来不仅在于探索认知现实的不寻常的方法的乐趣,更在于建设生态文明的创造性劳动。没有一种学科可以垄断这一切 【生态文明的研究与实践,必须的要依赖交叉学科和跨学科】 。STEM学科虽然扮演着主角,但哲学和神学,音乐和戏剧艺术,文化和农业的角色同样很重要。为了朝这个方向发展,强调学科独立界限的观点本身必须受到批判。这不是为了反叛,而是为了真正的智慧。仅仅进行知识储备是不够的,我们需要一个智慧不断喷发的源泉。   (本文作者已出版《何谓过程思想》《根与翅膀》《居住边缘——消费主义批判》《甘地的希望》等著作多部。译者吴伟赋,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文法学院院长)
1437 次阅读|1 个评论
如何做好跨学科的博士后
热度 20 cutefay 2013-9-3 17:19
如何做好跨学科的博士后 ——从生物化工转为管理科科学研究的经验 我国的博士后制度,是希望能促进不同学科高端人才的交流。因此,博士后制度会鼓励博士跨专业从事博士后的工作。如果博士和博士后期间的学科变化不大,则博士后本人会更容易适应新的工作,而如果博士期间和博士后期间的学科差异太大,则往往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 我在获得生物化工专业的工科博士学位之后,放弃了本行的研究,转为做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博士后,从事管理科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在这过程中,积累了一些转行的经验,希望能和读者分享。在转行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把握以下三点: 1、 要认识到转行前后两个学科思维的差异性域 不同学科在研究过程中,一方面,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方法是不同的,另一方面,学科思维也具有很多不同之处。专业知识和技术方法的学习是简单的,博士期间的科研锻炼培养了我们快速学习能力,只要多下功夫去学习新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新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还是比较容易被掌握的。转行最大的障碍是不同学科思维的差异性,有很多转行的人,可能很多年都没办法摆脱原来学科思维的限制。 我本科是生物科学专业,纯理科的研究,硕博期间转为生物化工的研究,属于工科。这算是一个很小的跨行,前后两个学科所需要的知识和技术还是有很多相通之处的。然而,前后两个学科在思维上还是有不少差异性的: ( 1 )生物科学领域的研究往往有成熟的研究方法和仪器,例如基因克隆、蛋白质纯化等,只要合理地设计好实验,就可以利用成熟的方法和仪器进行研究。而生物化工领域的研究中,很多时候没有成熟的方法,甚至是没有可用的仪器,很多时候,需要我们自己发明一些方法,设计和定制一些仪器。例如,我们提出了一种先进的微生物发酵理念,需要自己去探索发酵的方法,也需要自己去研制相应的发酵罐。这些都是本科专业所不需要的。 ( 2 )生物化工的研究,更需要一种融会贯通的能力,就是把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结合起来,提高创造力。知识面越宽泛,越有利于思维的开拓,对研究更有利。生物科学领域的研究,往往只需要关注自己本专业的知识和研究,而生物化工的研究,则关注面要宽泛一些,除了需要关注生物和化学、化工类知识,甚至还需要去学习和了解一些土壤学、农学、地质学、气候学、工程制造等多方面的知识。 当时研究生期间,老师在培养我们的思维模式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这对于我硕博期间的研究以及现在的研究,都是有很大帮助的。 当我博士后期间转为管理科学研究时,逐渐发现了管理学科和其他理工科研究的思维差异性: ( 1 )管理学科更是一种“无定法”的学科,其他很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都可以被借鉴到管理学科中。因此,管理学方面的研究是否出色,在一部分取决于对这些知识和方法的融会贯通能力。这就需要不断地阅读大量的不同学科的书籍和文献,还需要不断地关注社会中的各种信息。通过大量知识的获取,可以让自己对问题的洞察力和见解力不断增强,更有利于在学术中提出创新的理念。 ( 2 )管理学科需要宏观地、系统地分析问题。其他理工科的研究,往往是深入研究某个点,只要把这个点的研究做得更深入,就有很大的贡献。而管理学科则是需要从不同的“点”组成的“面”上去分析问题,与针对一个点的研究相比,更具有宏观性和系统性,需要全面地去分析问题。这就要求做管理学科研究的人思维不能局限在某个点上。 ( 3 )管理学科在研究的严谨性方面与其他理工科有所差异。 其他理工科研究对象的客观性较强,这就使得这些学科的研究严谨性较高。例如,我博士期间的一部分工作是从玉米中提取某种组分,可以进行大量的实验,精确地得出某种条件下的提取率是多少。得出的这个结论是具有可重复性的。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往往是社会、群体和个人以及其从事的事务,管理学科的一些原理或定律,往往都是基于“大数法则”的,意思是说具有统计意义上的规律,但是对于某个特定个体,未必就适用。例如,人们往往具有从众的心理和行为,依据这种原理,就可以分析一些管理学中的现象。然而,即使大多数人都有从众心理,但并不代表着每一个人都一定有从众心理。也就是说,管理学中几乎每一个规律或定律,总是能够找到反例来。此外,管理学对于规律的研究,往往不能像其他理工科那样重复大量的实验来研究,往往只能依赖于现有的现象和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用其他理工科的非常严谨的思维来做管理学研究,可能就发现什么也研究不下去。管理学科的这种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管理学有其自己特定的研究方式,在严谨性方面,也有别于其他理工科。 在这种情况下,转行过程中就要逐渐摆脱原来学科的思维定势,去不断尝试用新的思维方法去看待问题。这个过程往往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因为之前培养出来的思维定势,是难以轻易改变的。 2、 尝试把原来研究领域的部分思维和知识借鉴到新的研究领域 尽管不同学科的学科知识、研究方法和思维模式有所不同,但各个学科的研究的思维也总有相通之处,其他学科的知识也总有可能被借鉴到另外一个学科。 在思维方式方面,虽然上述阐述了不同学科思维的一些不同之处,但思维方式也是有很多相通之处的。相通之处来自于人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这种逻辑思维能力是科研的基础。读博士一方面可以让我们成为某个领域的专业人士,另一方面,也是一个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在转行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读博士期间导师对我们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我博士后期间的研究中受益匪浅。 在学科知识方面,现在从事的管理方面的研究,也会经常用到以前学科的一些知识,例如,对传染病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研究,不免会涉及到一些传染病学方面的知识,大学时学的微生物学的知识就可以用上了。此外,以前学科的一些模型和方法,也可以被借鉴到现在的研究中。现在管理学科中专门有一些人从事把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方面的方法和模型借鉴到管理学的研究,用于分析管理学中的一些现象。我们学到的任何知识,都可能不是白学的。因此,在转行之后,也要善于挖掘出新学科中哪些方面可以利用或借鉴原有学科。 3 、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 当转行前后研究领域跨度比较大的时候,为了适应新学科的研究,需要花大量时间掌握新学科的知识和培养新的思维方式。相当于转行之后站在了一个较低的起跑线上,与那些在这个学科从事了很多年的人站在较高起跑线上较量。因此,我们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可能赶超别人。这就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付出的努力也总会有收获的。 经过两年的博士后工作,现在的我已经很适应管理学科的研究。经历了这个过程才发现,其实转行没有自己原来想象中难度那么大。只要你对某个学科很感兴趣,又肯花更多时间去学习和琢磨,还是比较容易的。人生中最难得的就是找到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因此,如果一个人对现在的工作很不感兴趣,则可以拿出勇气和努力来,去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努力的付出,再加上兴趣和热情,总会有有所回报的。 (注:该文是为《中国科学院博士后通讯(201301)》写的稿件。
个人分类: 科研*创新|21728 次阅读|24 个评论
在“国科大”2013年开学典礼上的发言
热度 23 rongqiaohe 2013-9-3 13:11
尊敬的白春礼校长、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上午好! 由衷地欢迎每一位同学,从祖国各地、四面八方来到国科大!你们选择了国科大,到这里来,度过自己一生中重要的研究生生涯。在此,作为一个国科大的老校友,我诚挚地告诉你们,你们的选择完全正确! 同学们, 当今科技发展迅猛,学科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科学与技术之间的界线日益模糊,基础研究与产业技术革新之间相互交织。从科学发现到技术发明的周期、从科技研究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时间越来越短,技术创新速度大大加快。这就给我们在场的每一位同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你们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熟练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说到底,就是要具有宽阔的知识面和精湛的技能,从而提升自己在激烈竞争中的生存能力。 科学研究,就像挖沟。沟挖得越宽,就能够挖得越深。你的知识面越宽,你对从事的研究课题,就越钻研得深。反之,你的知识面越窄,就越难以深入下去。同样,你的知识面越宽,技能越强,你竞争力就越强,就越有利于你在科学研究中的创新,发展、解决问题,完成高质量的论文;从而在未来,就越容易找到一份称心合意工作。如果你的知识面越窄,在找工作时,你对机会的选择也就越窄。 在此,针对你们在国科大第一学年基础课程的学习,我有一个小小的建议,仅供参考。如果你的本科是生命科学专业,就应该根据自己实力,在每一个学期,在选择本专业课程的同时,根据从事的课题,“跨学科、跨专业”选择一到两门其它学科的课程进行学习,如物理、化学或计算机等课程。如果你的本科是计算机、物理或化学专业,就应该选择生物学等其他学科的课程,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增强自己的技能,开阔自己的眼界。更好地为在实验室做论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幸运是,我们国科大已经为你们提供了扩大知识面,增强技能的好机会。国科大具有全国学科最完整、专业最齐全的课程,还有各个研究所形成的高水研究体系;数、理、化、天、地、生的课程,应有尽有。满汉全席,随你选择。 在国科大“跨学科、跨专业”选择课程,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将是一个很累的学习过程。需要胆识和冒险精神,必须下苦功,投入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努力学习。“跨学科、跨专业”的学习,是对自己信心、毅力和能力的挑战,将使你们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受益。 多少年来的经验告诉我们,凡是在国科大的第一学年,选择自己在本科期间学过的课程,从而“轻轻松松”就拿满学分的人,失去了在国科大扩大知识面的好机会。这是一件十分遗憾的事情。 同学们,我相信,在五年乃至十年二十以后,你们将会感觉到,在国科大学习是你们人生的正确选择。 谢谢大家! 赫荣乔 2013-09-03
个人分类: 浅谈|6074 次阅读|57 个评论
[转载]当圣经碰上测绘...
libing 2013-3-17 22:26
圣经与测绘有关系?“当圣经碰上测绘,不得不说,张教授真的很有想象力。”武汉大学官方微博如此评价。近日一篇名为《圣经与测绘》的报告引起了广泛关注。 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正禄,主要从事水利水电测绘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他说,生活中很多地方运用测绘,比如盖楼房、建高速公路、修地铁等。在古代中国,人们会用最早的测绘工具准、绳、规、矩等。在古代西方,测绘历史深远,从西方经典《圣经》中便可一窥究竟。   张教授介绍,《圣经》中关于地球形状的描述记载在《以赛亚书》第40章“神坐在地球大圈之上,地上的居民好像蝗虫。他铺张穹苍如幔子,展开诸天如可住的帐棚。”这段文字写于公元前800年左右,古人较早认识到地球是圆球状。   张教授还说,圣经中关于测绘的经文和引申描述有60多处。写成于我国商朝时期的《约书亚记》中记载“他们就要起身走遍那地,按着各支派应得的地业写明(或作‘画图’)”。他认为,这指的正是当时的地籍登记和地籍图测绘。   张教授分享,这是自然而然琢磨出的一些“交叉点”。有网友认为,这样的解读为测绘历史拓展了视角,给不能差之毫厘的科学倍添乐趣。学子们也纷纷“围观”,认为这也不失为一种跨学科思考和学习的方式。 圣经第一句话就是“起初 神创造天地”,照此言,那万物中规律也自是神所造,《圣经》是由神所默示,非人之智慧能写成。很多人从圣经寻找各样智慧,研究各种学科,有人从中学习建筑,有人从中寻找经营婚姻的真理。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基督徒则常言“圣经中有一切的答案”。照此圣经与测绘有关系确如张教授而言是“自然而然”了,未来发现圣经与何有关也不足为奇。
个人分类: 观察思考|4152 次阅读|0 个评论
武汉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跨学科论坛第8期
limer 2013-3-11 10:32
武汉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跨学科论坛第8期 主题:数字媒体和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与传承 演讲人:潘志庚 中国图像图形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图像图形学会虚拟现实专委会主任 中国系统仿真学会娱乐仿真专委会副主任 浙江省娱乐与创意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 杭州师范大学数字媒体与人机交互研究中心 主任 时间:2013年3月14日晚上7:30 地点: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五楼会议室
341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武夷山 跨学科研究为什么难?
pikeliu 2013-2-28 21:54
跨学科研究为什么难? 已有 1471 次阅读 2012-7-11 06:24 | 个人分类: 阅读笔记 | 系统分类: 观点评述 跨学科研究为什么难? 武夷山 Futures 杂志 2009 年第 7 期发表了两位挪威学者 Arild Buanes 和 Suein Jentoft 的文章, Building bridges: Institutional perspectives on interdisciplinarity (架桥:跨学科研究的制度视角)。文章说: 如果将学科看成是制度,那么跨学科就意味着打破或跨越制度边界,这种越界行为有时甚至可以达到形成新的研究范式的程度。 W. Richard Scott (博主注:美国斯坦福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的制度观:制度由认知结构、规范结构、规制结构以及为社会行为提供了稳定性和意义的活动所构成。 按照他的思路来分析学术学科,则学术学科由三大支柱所支撑着。 (1) 规制支柱:学术学科在制度上是内嵌于大学、研究中心、协会、资助机构、学术期刊等组织的,这些组织意味着很多东西:预算、层级、招募程序、学位证书、资格证书、关于“什么是卓越”的定义标准、学术承认,等等。 这样的学科观,假定制度是一个封闭系统。 (2) 认知支柱:学术学科控制着一种话语,框定了分析单位;它识别出最重要的因果关系;它通过概念、理论、模型等确立了一种语言。 (3) 规范支柱:学术学科除了向学科成员提供(精神)家园、知识体系和方法论之外,还提供一套规范与价值观念。 跨学科研究会撼动以上三个支柱,所以困难重重。 目前,每个学科都向其成员灌输社会学家 Johan Asplund (博主注:瑞典社会学家, 1937 年生)所谓的 aspect vision (偏狭视野),使他们习惯于只看到现象的某些维度。 跨学科研究则要求有一个丰富的“视角库”,通过跨学科教育或是加入跨学科群体后,人们方能获得多种视角。 跨学科组织允许社会学家默顿所说的“制度化的歪打正着”。 规则易改变,文化很难改变,这对任何制度都一样。有理由认为,一旦(关于跨学科研究的新型)规制支柱和认知支柱到位了,规范支柱也就有了立足点。 相关阅读 陈立、武夷山,《促进交叉学科研究》述评,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557do=blogid=12097 。 武夷山,左右手互搏与容纳相互矛盾的思想,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557do=blogid=221406 。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590949.html
个人分类: IDR|0 个评论
教学实验室:研究生教学中的跨学科集中培训
热度 4 lionbin 2012-12-25 12:51
教学实验室:研究生教学中的跨学科集中培训
传统的学校教育中,课程设计是按照学期为单位进行的, 在现代化教学中,其弊端已经日渐显现。教学过程中,打破学期的时间限制,在短期内(一周或者数周)集中将一门课程讲授完成,这是我到日本学习之后,才接触到的一种形式。日本大学称这种教学方式为“集中講義”【日语中的講義(こうぎ)与汉语的“讲义”含义是不同的,可对应于汉语中的“讲座”】。当然,这样的形式目前在中国的高校也越来越多了,许多在暑期开设的课程就是采用这种类似的方式。 从2004年开始至2012年,我们每年暑假也尝试开设了生态学高级讲习班(暑期学校),面向全国生态学及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和年轻教师,免费提供教学资源。媒体上 是这样描述的:“ 柔性借用欧美著名的生态学专家,给本国的青年学者更开阔的视野,这是复旦大学研究生培养的创新模式。复旦大学生态学高级讲习班被称为中国生态学的“黄埔军校”。该讲习班以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中国未来生态学家为己任,邀请国外顶尖生态学家前来授课,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 从刚开始在日本的学习,到后来参与这个暑期学校的建设和授课实践中,我也逐步认识到有关集中教学的优势。 上周出版的Science周刊的教育论坛中(2012-12-21) ,有一篇题为文章“教学实验室中的跨学科研究生培训”(Interdisciplinary Graduate Training in Teaching Labs) ,以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生跨学科课程教育为例,用更有说服力的实践和数据,介绍了一些好的教学模式,认为“ 在追求真正的研究问题时,集中教学的短期课程可将学生、教师和新技术融合在一起。 ”下面就按照我的理解方式来介绍一下这篇文章(主要进行了翻译和整理)。 【跨学科课程】 现代科学中的研究与研究生训练往往会涉及到一些跨学科的领域,例如,生命科学的有些学科可能会集成来自生物学、物理学、化学和数学的概念与方法。 将学习生物学与学习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的人简单召集在一起,并不会自动合作而产生对生物学问题的新见解。 如果在学生的本科学习阶段,就将物理学和生命科学结合在一起进行培训,这种可能性将会增加。对大学生来说,在教学实验室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其实并不难实现,但在研究生教育中并不常采用这种方法,因为研究生入学的第一年时间主要被传统的讲座课程所占满了,之后就慌慌张张地去选定一个单独的有明确方向的学位论文项目。 科学研究的过程应该是,提出一个有趣的科学问题并制定一个研究计划来回答之。为了寻找研究问题的答案,这种未知性和不确定性,使得学生和教师必须联合起来,用自己的智慧和技能来设计许多实验,评估进展,一路上克服重重困难。好奇心、一些令人兴奋的发现,以及对解决问题的挑战,对学生来说是非常具有诱惑力的。最后,真正对科学问题的探究告诉学生, 科学是困难的,自然界的秘密是无法轻易获得的。 对于跨学科课程来说,有三个方面非常重要:(1)在课程的开始推广对新技术的探究;(2)将实验室工作聚焦于真正的研究问题上;(3) 促进合作和同行间学习。 【MBL的《生理学》教学】 美国马萨诸塞州伍兹霍尔的海洋生物实验室(MBL)的生理学课程,这些课程是基于教学实验室的,学生们主要通过结合来自生物学、计算科学和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解决当代需要研究的问题。 Jacques Loeb从1890年代就在MBL开始开设了生理学暑期课程,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了,这个课程在培养科学领袖和召集不同学科的授课人员(不是简单地从某个大学的一个系中召集起来)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尽管生理学这门课聚焦于基本的生物学研究,但这门课一直关注并接受物理学家、工程师、数学家和化学家的工作。到2004年,当这门课程的主讲老师决定每年固定招收28名学生,并需要学生具备细胞生物学和物理科学/计算科学的背景,这门跨学科课程的教学减少了一些随意性并慢慢固定下来。为了让学生们接触新学科和技术,生理学课程进行为期6天的新兵”“训练,学生轮流通过密集的两天模式的学习,包括”生物化学、光学显微镜与图像分析、MATLAB编程。计算科学的学生需要自己解剖鱿鱼的视神经叶,或者提纯蛋白质。生物学的学生需要学会编写简单的代码来鉴定图形中的细胞细胞器,或使用微分方程分析种群动态。虽然对于训练一个专家来说,两天时间太短,但这种训练营让学生领会到了新方法的价值,可鼓励他们在这个课程的学习中从研究环节了解他们的专业领域之外的工作。每一个生理学课程的学生参与三个研究模块,由教员和博士后或研究生做助教,每个模块包括11天的实验和分析,最后一天做演示汇报。教员带来项目的想法,这通常是一些新的想法,还未在实验室进行过测试。通常是由两到四个学生负责一个项目,这些学生主要来自具有生物学、物理学和计算科学等混合背景的学生。课程的项目来源每年都不同,但要根据这个时间周期进行裁剪和定制。一些材料(如无性繁殖体或细胞株)需要提前做好准备。教学中,鼓励学生把这些初始项目在新方向上进行转化或提出自己的观点与方法。这样,通过混合更多来自年轻人的富有活力的想法,其结果常常能够超越最初仅由教员所提供的方案。 【教学实验室的优势】 这里所描述的教学实验室强调战略决策,这对完成一篇论文和成为一个职业科学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何确定好的研究问题,如何采取合适的方法来回答这些问题,以及如何克服那些不可避免的障碍。然而, 教学实验室的焦点和强度不同于典型的论文工作,学生的头脑风暴、与教员和同行共同解决问题,是实验室的日常活动,而不是仅仅在办公室召开一些不定期的论文讨论会。 这些方法在短时间跨度上可产生卓有成效的进展。尽管这个训练时间很密集,但一个好的教学实验室对学生来说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玩的环境,可让学生学习和测试他们的新想法和技巧,而这很难在他们专著的论文工作中做出来。 学生在一个非同寻常的协作环境体验到了与同伴和教员之间的亲密互动,在课程结束后,一个副产品是培养出了学生对科学事业的强烈爱好。 教学实验室对于跨学科的训练是非常有效的。对于物理学和生物学方面的学生来说,当他们看到一些新的方法和原理与他们正设法解决的问题非常关联时,会变得更有积极性。物理学和计算科学方面的学生亲身经历了实验生物学的复杂性和“混乱性”。他们学习了如何去识别一个好的生物学问题,并建立受控实验来回答这个问题,这一过程与许多物理学核心领域的“观察加上建模”方法是有所不同的。生物学学生也学会了定量思维的方式,并拥有了更广泛的研究工具(如微流体、数学、计算机模拟、化学动力学和光陷捕获等非传统生物学课程和理念)。通过集中在一起工作,学习生物和物理的学生们能更好地加强彼此之间的了解而展开对话,以及他们的研究方法如何互相补充。 【探索的文化】 在实验室课程中,应该逐步建立一些健康的文化,减少一些阻碍学生学习的因素 。比如,学生对无知的害羞感和对失败的恐惧感。其实,一些高级科学家在设法进入新领域或学习新方法时也有这种恐惧感的。另外,要让学生明白冒险精神必须成为人生哲学课程的一部分。此时,教员们必须以身作则,也设法让自己去学习一些新的材料,并让学生们看到他们的学习过程,看到他们手忙脚乱地编写计算机程序或操作显微镜等。 在这样的教学实践中,传统意义上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彼此分离的情况正变得越来越模糊,因为这两个分组是在一个具有挑战性科学问题上的合作,而不是演讲大厅演讲者与听众的关系。 在上述生理学课程中,也注意到 鼓励学生的冒险精神,让他们乐意去尝试新的方法,而不要将目标放在是否能发表文章这样的问题上。 通过将关注有趣的问题作为生理学课程的核心理念,反而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创意,更多的研究成果也涌现出来。在23篇研究论文和59篇会议摘要中,学生们引用了生理学课程的一部分内容。此外,调查表明,176名学生中有78名(占44%)将继续致力于解决他们在课程之初所接触的实验或问题。显然,学生是比较喜欢这种研究性教学实验室的方式的,当然,这对学生长期职业选择所带来的好处仍需要进行更严密的评估。 【其他案例】 MBL和冷泉港实验室已经成为颇具影响力的教育中心,因为他们拥有专用和设备齐全的用于教学的实验室空间、供师生入住的住房和用餐的食堂,有公共和私人资金的资助保证先进的研究。然而,在一个大学环境中,可针对具有相同口味的研究生教育创建实验室课程。 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定量生物学综合计划(iPQB),其灵感就来自于MBL和冷泉港的实验室课程(CSHL)。这门课程为新进的一批具有物理学、工程、计算机科学和生物学背景的博士生提供了一个跨学科的实验室经历。第一年的课程,首先在教学实验室开始为期一周的“训练营活动,接着开展以团队为基础的密集实验和计算课程,从中他们开始了解教师导向的真正研究问题。课程包括“团队挑战,”如从最基本的玻璃镜片和部件开始,在案板上组装”荧光或高光谱显微镜,然后进行单细胞分析。在第二阶段,团队开发计算模型并用第一个阶段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同样,基于这种灵感,加州理工学院也推出了一个为期一周的物理生物学训练营,也包括一些研究组分。这门课程除了吸引加州理工学院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还吸引了许多非加州理工学院的博士后、教授、期刊编辑和决策者的参与。 如果科学家教育工作者都能脱离传统的学期或校历时间(三个月或者半年)的约束,类似的教育努力在大学都可以进行尝试。让一些课程并行开设,为一些简洁的、密集的课程腾出地盘和时间。这些课程所培养的探索精神并不需要附加更多的资源资源,比如学生和教员之间协同工作解决真正的研究问题,强调实验、建模和活跃的讨论氛围。其挑战性程度(所处理问题的复杂性)可根据所提供的资源和时间进行调整。如果没有专用教学实验室,教师当然可开放他们自己的实验室供学生使用。 【总结】 研究生教育的一个挑战就是开发出学生和教职员都会感到兴奋的课程,这可为学生独立的论文工作和随后的研究职业生涯奠定基础。 研究生课程,应该打破本科生教学的讲座模式,瞄准以下三个目标:(1)给学生传递一个信号,应该从本科生的被动吸收知识的阶段过渡到研究生创造知识的阶段;(2)为了成为一个实践科学家,应该学会一些教学方面的技巧,可做更好的工作;(3)激励和保障教员的队伍。我们这里所描述的教学实验室代表了许多很多创意的方法之一,可用于对理科研究生的独特需求进行定制教育(tailor education) 。 【参考资料】 复旦柔性引进大师培养研究生(http://learning.sohu.com/20070607/n250435676.shtml) Ronald et al., 2012. Graduate Education: Interdisciplinary Graduate Training in Teaching Labs. Science , 338(6114): 1542-1543.
个人分类: 师生之间|7687 次阅读|9 个评论
耳内生化发电机——跨专业科研成果
热度 1 outcrop 2012-11-9 09:39
我比较喜欢看看 Cyborg 相关的一些技术,因为觉得这个方向很可能是人类的未来之一,最近又发现一个好玩的。 MIT的Massachusetts Eye and Ear Infirmary (MEEI)和Harvard-MIT Division of Health Sciences and Technology (HST) 最近搞出了一种很好玩的小玩意——用耳朵直接驱动的医疗电子装备,来发射一些采集到的数据。 这玩意的特殊之处,在于其动力直接由耳朵提供——没错,就耳朵。直接汲取部分耳膜听到声音后发送给大脑的电化学信号,虽然电力很微弱,但通过电容存起来,还是可以每隔一段驱动一下超低功耗的无线信号发射电路。 超低功耗的电路,也是MIT的Microsystems Technology Laboratories (MTL)搞出来的。 延伸阅读: Medical devices powered by the ear itself 耳朵驱动生物电池的医疗设备问世 =============================关于博主============================= 博主的主要兴趣是:知识管理;相关兴趣有:语义网、机电及DIY、哲学与心理、信息安全、科幻等。 我的常用博客在科学网 (访问可点链接,下同); 新浪微博是@outcrop ,欢迎互粉;建了一个超级QQ群:17662971,希望能闲聊无白丁,欢迎加入;自己打理着一个 机电工程师 小网站,欢迎来玩。最近在科学网关注“ 科学网大学 ”,欢迎加入 科学网大学群组 讨论、尝试。
个人分类: 机电工程|3822 次阅读|4 个评论
谈谈跨学科研究
热度 2 yuliping 2012-11-6 17:05
一般而言,除非做出非凡成就,跨学科研究者在初期很难有足够的自信,别人问你从事什么研究,你说的几个关键词基本上有点边缘的味道,尤其是主流学科的一些大家问你的时候,这种感觉尤其强烈。我在科研初期,面临这方面的困惑很久,不过现在似乎好多了。 我从事过的学科,按一级学科分类,大致有应用经济、图书馆情报学、统计学、管理工程、物流管理、农林经济管理、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工商管理等等。从事的研究领域也比较分散,科技评价、科技与经济、信息经济是相对存量成果较多的,近两年科技金融、海洋经济的成果多一些。虽然学科领域较多,但越来越感觉到不同学科、不同领域本质上是相通的,一些研究方法在不同的学科其实都有其用武之地,而且能够互相借鉴,互相支撑,也使研究的稳健性得以提高,所以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前几天宁波大学召开关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社科跨学科研究的学术沙龙,我做了一个发言,宁波大学拥有跨学科研究的优势,较早成立了自然科学高等研究院;学科门类齐全,为跨学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人文社科研究也有不错的基础。今后宁波大学在跨学科研究中,第一要制定发展战略,宁大要做出成绩,肯定是在跨学科与交叉学科研究领域。第二要考虑跨学科研究的体制机制建立。第三要进行跨学科研究机构试点,比如只招研究生,不招本科生,学生从事跨学科研究,配两个方向的导师。第四,对于应用型的研究,建立跨学科研究成果的评审机制。第五,可以考虑建立一套系列讲座制度,介绍一些跨学科的研究方法。 孔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从事跨学科研究,刚开始绝对是这样的,没有人知道,不在主流学科,没有太多的资源,研究能到什么程度也是未知的……但正因为如此,研究才有意义,才有可能在科学的道路上向前走一小步。 说穿了,做学问,大家都干的事情你也在干,尤其对年轻人而言,你拿什么去竞争呢?所以跨学科也是年轻人成长的捷径。 2012.11.6 俞立平 于宁波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4106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跨学科的辨证视野
qujiangwen 2012-8-16 17:17
跨学科的辨证视野 跨学科的辨证视野 胡志刚 徐 晖 谭跃进 赵 炜 李喜先 一、问题的提出 最近几年,国内外几个标志性的事件,引起了我国科技部、教育部管理层和著名高校对跨学科的高度关注。其一,2001年,美国商务部、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提出了“会聚技术(NBIC)”的概念。这不仅在美国引起了特别关注?而且对中国科教界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二,旨在解决我国科技创新平台综合性、交叉性、集成性以及国际化程度普遍较低问题的 “985工程”,在实际建设中,同一平台(或基地)又面临合建与分建的现实挑战。实际上,这也是我国高校办学战略规划与管理中长期面临的两难抉择。其三,200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决定对已经执行了近10年的我国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进行修订,在新目录拟订的研究中,交叉学科如何设置引起了高度关注。 众所周知,跨学科不是一个新课题。但是,纵观国内外,跨学科发展实践与跨学科理论的经典论述落差较大。跨学科经典论述展现的似乎是跨学科研究的坦途:“在科学发展上可以得到最大收获的领域是各种已经建立起来的部门之间的被忽视的无人区。” 从国外最近的研究看?“事实上?大学已经倾向于把跨学科研究当成一种趋势而非真正的转变?因此?开展跨学科研究的努力是零碎的、没有条理的,追赶时尚的而非接近他们全面、彻底的改革。结果,由于大量资金投入推动跨学科研究的动因,科学家们大量的精力转向其目标?于是他们可以圆满地完成远低于他们能够或者应当完成的任务。” 而国内情况也不乐观,2005年教育部科技委的一份专家建议指出?目前依托大学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大多数学科融合不够多、研究领域不够宽、规模不够大的问题日益凸显。同时,大学里这些研究机构几乎都是按院系或独立的科研机构进行管理,使硬件资源镶嵌在院系或科研机构里,其共享与融合很难得到组织支撑 。 对于跨学科面临的困难,以跨学科理论经典的结论性论述为思想基础的多数跨学科倡导者认为,跨学科的现实困境与坦途之间实际上仅有一墙之隔,这道“高墙”就是学科壁垒。这样的研究结论虽有合理的一面,但解释现实还是乏力。人们不禁要追问:在竞争日益激烈、日益以创新为立足之本的现代社会,无论组织和个人,都没有理由拒绝决胜的利器,“高墙”不可能久立不倒。 从跨学科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来看? 跨学科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跨学科实践,即作为推进科学各领域发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类研究方法、研究模式或研究组织;另一种是作为解释跨学科现象、指导跨学科实践发展的理论,即以跨学科研究为研究对象,以跨学科研究的一般性质特点、关系结构、普遍运动规律和社会功能为主要研究内容,旨在揭示促进跨学科研究实践发展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方法。 为了方便讨论,在本文下述部分,我们把跨学科的第一种理解称为跨学科研究,有时简称跨学科;把第二种理解称为跨学科理论,有文献亦称跨学科学。本研究旨在针对目前跨学科理论解释现实乏力的原因进行分析,修正其缺陷,提出我们对跨学科研究发展规律的一般看法——跨学科的辨证视野,为人们在全面认识跨学科的基础上,进行相关制度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二、跨学科理论的基本问题辨析 1.跨学科、交叉学科、学科会聚辨析 跨学科和交叉学科这两个概念在中文文献中经常混用,降低了理论发展的继承性和阐释现实的能力。在此,我们首先给出这两个概念比较科学的定义,然后对两者的关系进行概括,揭示跨学科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最后对学科会聚概念进行辨析。 按照美国国家科学院协会的最新定义:跨学科研究是团队或个人的一种研究模式(mode of research)?它把来自两个以上学科或专业知识团体的信息、数据、技术、工具、观点、概念和(或)理论整合起来?以推进基本的认识?或解决那些不能用单一学科或研究领域来解决的问题 。而交叉学科是指:“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学科相互结合、彼此渗透交叉而形成的新学科。” 77 对于跨学科和交叉学科这两个概念的界定,人们的认识并不是一步到位的,而且在中文文献中,迄今也没有完全达成共识。据我们掌握的材料来看,其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跨学科理论最初是从国外引进的,我国的部分研究者将国外某些探索性研究论述不加分析地当作理论“定理”来使用;其二,由于跨学科(Interdisciplinarity)是一个外来词,其词义在中国本土化过程中,经历了一个不短的时间,迄今也没达成完全一致。历史上,我国学者有跨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混合学科、多科性、学科互涉等多种译法,港台地区还有“科际整合”等不同译法 278 。这种概念上的混乱,不仅使研究者对话困难,而且可能误导实践。在此,我们认为有必要进一步加以说明。在跨学科理论发展进程中?人们的一项基本工作就是对跨学科研究的层次或者形式进行归类?企望这一工作能够成为从某种角度揭示跨学科研究发展规律的基础。我国学者曾对国外的此类研究进行过总结,这类工作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两个:一个是我国学者刘仲林在20世纪90年代初对国外20世纪70~80年代所做工作的归纳 ;另外一个研究是我国的研究者2006年对1997~1999年间国外这一工作的部分研究进行的归纳 。该研究的一个基本结论是:对于不同类型“跨学科”的界定都取决学科间合作和整合的程度。 从国内对国外长达20多年这方面的研究的归纳来看,跨学科理论对跨学科层次和形式的归类指导思想或者方法基本没有变化:即按学科间的整合(融合)程度进行归类,而且大多数研究者在研究中或明或暗地传达着这样一种价值取向,跨学科研究的层次高低、甚或发挥作用的大小取决于学科间的整合(融合)的程度。 我们认为,就目前跨学科研究的实践现状而论,跨学科理论对跨学科层次进行归类的这种指导思想、方法和价值取向,对于指导跨学科研究实践是弊大于利,这也是迄今相当部分跨学科理论研究者对目前跨学科研究实践不满的原因之一——学科间融合不够。 在大学的现代竞争相当激烈的情况下,时间常常成为非常关键的因素,相当多的大学管理者对理论研究人员提出的基本要求是:你告诉我怎么做。在这种背景下?这种教条式的结论弊端就尤显突出。这一基本结论的经验依据是:这会导致人们为跨学科而跨学科——不顾自身发展条件和问题解决的指向性,去追求学科间融合度更高的跨学科研究。 关于跨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关系,我们认为应该从科学发展史的一般规律来理解。从知识体系的发展过程来看,催生某个(类)跨学科研究的本质动因是“问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科学始于问题,而非创立特定的新学科知识。只有当某一领域大量的、零散的跨学科研究生产出了足够多的知识点,而这些知识点相互之间的联系和逻辑达到足够成熟时,交叉学科才可能诞生。而这些大量的、零散的跨学科研究启动之初多是“学科无意识的”,这是由科学发现的探索性特质所决定的。因此我们认为,跨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关系是:如果把知识发展看成是一系列过程和诸多中间结果之链,那么跨学科研究就是某一类知识的发展过程,而交叉学科既是跨学科研究在知识发展之链上的阶段性成果,又是新兴学科诞生的标志和新的发展之链的起点。因此,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应该按照跨学科的不同发展阶段将两者区分开来。 近年,中文文献又出现了一个新名词——“学科会聚”。据所掌握的文献资料,“学科会聚”发端于一份专家建议 ,该建议将大洋彼岸特指的“会聚技术”的外延扩展至整个知识发展领域,本土化为“学科会聚”。但是,文中并没有说明“学科会聚”与跨学科或类似名词在内涵上有何本质区别。该建议还认为,学科交叉、学科群、学科会聚将是我国高校学科建设的三个阶段,学科会聚是跨学科发展的第三阶段,并在文中将跨学科发展泛化为学科建设。 “学科会聚”概念设计的指导思想,实际上仍然是一种以学科间融合度高低来判别跨学科研究价值大小的指导思想,鉴于中外几十年来跨学科实践的历史经验,我们认为目前乃至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在知识发展的全领域以及无国别、无高校间学科发展实际差异的全视野,“学科会聚”概念以搁置备用状态为好。 2.跨学科存在与发展的主要形态?自然生长与制度干预 按照现代意义上的学科标准?通过跨学科研究?1887年诞生了第一门交叉学科——物理化学学科 80 。这比跨学科一词的提出要早40年,比跨学科一词(Interdisciplinarity)首次收入词(辞)典早50年左右。 从科学发展历程看?跨学科研究历史比跨学科理论历史要长得多。长期以来,相对于现在有些科研计划是跨学科理论指导和(或)相应制度干预的产物来讲,跨学科研究是以自然生长的方式发展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单一学科研究恐怕从来未有过,它或多或少地直接间接地与其他学科之间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8 。“倘若科学史是一部学科构建史,还有一部与之密切关联和不可分割的历史,那就是跨-交叉-多学科构建史。” ? 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这样合理推测:在越来越多的重要科学理论问题、日益复杂的重大现实问题必须靠多学科的联合协作和研究人员跨越学科边界的行动来解决的今天,受科学内在逻辑和社会现实需求的推动,即使没有跨学科理论和制度,今天仍然会产生越来越多的跨学科研究。跨学科理论的使命是:人们通过怎样的制度设计、战略规划和组织形式,才能更有效地实现科学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才能更有效地提高知识生产的质量与效率。即使在跨学科理论与制度存在和发展的现在和将来,跨学科仍会以自然生长与制度干预两种主要形态发展。 3.跨学科实施的原则:跨学科的纲与目 当人们力图通过社会和组织制度设计,将跨学科研究由零星的“自然生态”转变成按组织预期的规模化行为,扩大跨学科研究的范围?拓展跨学科研究的深度,加速跨学科研究福祉于科学和社会时?所要回答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按什么原则实施跨学科研究。 迄今,无论中外?跨学科定义中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是“两个(或以上)学科”。但是?纵观中外科学与高等教育发展史,学科划分有知识分类价值取向、学科划分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国别(地区)以及学科划分用途与组织管理目的等差异性。如果概念化地简单按照学科冠名去组织跨学科研究,或者去判断一个科研计划是否属于跨学科,必然带有相当的盲目性。比如,按照国家颁布的学科、专业目录, 1990年二级学科是694个,1997年是382个(以当年颁布时为准)。那么,1997年的某一个二级学科可能是1990年几个二级学科的综合,而目前我国某些高校的某些学科是按一级学科培养研究生的,那么学科跨度和知识包容量就会更大。 另外,我国1997年版的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的相当部分二级学科,比如物理化学、细胞生物学、环境科学等,历史上它们是跨学科研究的产物,而今天是以单学科建制存在的,即便如此,今天这些学科的开放度依然很大,按照某种标准,我们仍然可以称其为交叉学科,它们的知识发展过程仍然可以称其为跨学科研究。 综上所述,跨学科研究有相当部分是不能简单地以表面冠名来判断的。而这恰恰是在诸多跨学科理论和跨学科制度设计中所忽视的,也是导致跨学科理论与实践存在落差的重要原因。正如:朱丽·汤普森·克莱恩在其专著中归纳其他学者观察的那样:“一些人认为现在的学科互涉?Interdisciplinarities?项目比20世纪 70年代减少了(彼得逊,1990:223),但表面现象容易迷惑人,相当数量的学科互涉活动以别的名字和面目出现(赫特肯斯,1993:3)。……基思·克莱顿总结道?在‘公开的学科互涉’方面没有多大进步,但‘学科互涉隐在的事实’暗示出,学科互涉研究很可能在没有被标记为学科互涉的地方繁荣起来。” 18 由于跨学科研究而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赫伯特·西蒙,以其自身的经验感悟为跨学科的实施原则指出了很明确的方向:“一个交叉学科不会因为命令——按照合作的知识将两个任选出来的学科或分支学科硬性搭配在一起——而被创造出来,只有当两个或更多的不同领域的知识在解决某些特定问题上变得相互联系起来时,富有成效的交叉学科研究才能得以发展。……交叉学科研究不应该是人为形成的,而应该是对一个真正的科学机会的反应。” 因此,跨学科计划实施的原则:内聚多学科的问题是纲,问题解决所涉及的学科性质与多寡、学科间整合的跨度和学科间整合的深度是目,一般难以在问题确立之初完全确定。这可以说是国内外跨学科研究成败经验给予我们的启示,不可纲目倒置。   三、辨证的跨学科视野 (1)跨学科是一个相对的历史概念。学科划分具有历史发展性、知识(学术)范式价值取向差异性、国别(地区)性和组织管理目的依赖性等多重属性。因而,以学科划分为基础的跨学科概念也具备上述多重属性,是一个相对的、情境性的历史动态概念。(2)单学科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普遍范式,既是开放发展的,其知识形态又是永恒存在的。知识划科而治是人类不可抗逆的事实所决定的,而非世界相互联系的本质。其一,是人类个体有限生命、有限认知能力与知识无限的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其二,是基于人类迄今对世界基本认识的信念:即无论对于自然、社会、人类思维领域还是它们的综合领域,无论巨细,都可以用系统来描述,系统本质上是非线性的,具有涌现特性(非加和性)。这意味着单科知识是对系统某一对象、某一对象的某一层次、某一角度、某一过程等的描述。知识的发展,单科知识间的交叉与融合要么是在某一层次上描述范式的转换或进化;要么是跨越层次的归纳。对于后者,必然是对系统诸层次(或子系统)共性的归纳,是对被归纳层次(或子系统)的宏观审视,归纳后的学科和被归纳学科的关系将成为类似哲学与具体学科的关系。宏观审视的学问相对于下层次的学问来讲只能是某种方向性的、概括性的,不能替代诸下层次更具体学问对更微观层次、现象、过程的描述。即知识是有层次的?各层次之间的知识是相互联系的?但是不能彼此完全替代。 库恩(Thomas Kuhn)在研究科学发展史时,发现并提出了知识发展的“不可通约性”(incommensurability)的重要论点?在科学发展新范式取代旧范式过程中,新旧两个范式之间存在着不可通约性。我国跨学科研究学者金吾伦在论述库恩“不可通约性”的科学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可通约性:科学进步与交叉科学悖论”的命题 722 。我们认为,知识的“不可通约性”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知识体系上述结构性特点——即人类不可奢望存在大一统的理论来全面科学地说明世界万物,甚至对于某一具体的现象、过程等也不太可能存在全能的理论。因此,无论科学发展进化到何种程度,单学科将是永恒的存在。我们所谓单学科的永恒性和合理性,是在肯定单学科永恒的开放性与进化性的基础上的命题。 (3)单学科、跨学科永远是相伴共生、相互交织、彼此转化的,都是科学发展的必须形式和必须经历的发展阶段。跨学科是以单学科发展为基础?并推动单学科进化与单学科集的拓展。科学的本质是不断挑战人类未知的世界,不断地对现存的知识进行质疑以完善对已知的理解。因此,科学具有发展开放的“天性”,但是又受上述人类不可抗逆的现实的制约,必须划科而治,因而科学的发展之路是扬弃,是知识边界和“壁垒”不断被打破和不断形成的过程。这正如前苏联学者C·斯米尔诺夫所观察的那样?“科学史证明,科学知识的分化过程和整化过程并不相互排斥,而是相互交织,彼此转化。分化本是向更深更广的整化过渡,而更深更广的整化既决定了新的分化可能性,又规定了新质的分化形式。……如果说,科学的单学科发展为确立各门科学的跨学科关系、联系和相互作用提供了依据,那么,科学的跨学科发展也必然转变为单学科发展。……科学‘体’内的跨学科构成物迟早会获得独立学科的全部特点。” 当跨学科构成物获得独立学科全部特点之时,也就是交叉学科形成之际。因此,我们可以说,学科“壁垒”在某些情况下既是科学发展、推进跨学科的障碍,而从科学常规发展的累积角度来观察,它又是科学进化必需的形式和不可跨越的发展阶段。那些把单学科与跨学科对立起来的观点,把现代大学为了推进科学发展而采取分科而治形式建立起来的院系机构一概指责为跨学科障碍的观点是片面的、不科学的。 (4)跨学科研究是多层次、多种形式并存的研究,可能的成果形式也是多样的。对于跨学科研究来说,在问题研究的开始,所涉及到的学科性质、学科间的跨度大小和会聚度只能大致框定,然后在探索过程中逐渐清晰,最后的结果取决于知识内在逻辑的可能历史进程和研究的内外部支撑条件。因此,在理论上,不宜用学科间的跨度大小来评审跨学科研究立项水平的高低和项目可能取得成果的大小,在实践上,也不宜简单作为制度设计和规划的基本依据。在跨学科研究的已有文献中,有些提出了一些简洁的结论,如“学科跨度越大其交叉的成果原创性就越强,……” 又如,“相距较远的学科领域的相互交流是科技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从上述研究来看,跨学科研究既可能发生在现有的单学科建制以内,也可能在不同的学科之间进行,跨学科研究呈现出日益多层次和多形式,包括从简单的交换学术思想,直至全面交流甚或整合不同学科的学术观点、方法、程序、认识、概念等等。跨学科研究启动之初,其核心要素是“问题之纲”,而某项跨学科计划(项目)会聚学科的性质与多寡、学科间跨度的大小、学科间整合度等是目,统摄于“问题之纲”,成长于探索过程,而且最终的统摄度取决于问题解决的程度以及内外部环境的支撑,对研究者来说?时间尤其是关键要素。因此,在理论上,不宜用学科间的跨度大小来预测跨学科研究成果高低,在实践上,也不宜简单地作为制度设计和规划的基本依据。 (5)从科学的发展趋势来看?越来越多的创造性贡献和重要的突破性进展是在跨学科、跨领域的交叉协作时产生的。跨学科研究是“容易”取得科学突破和原创性成果的研究模式,这样的“容易”是指单学科难以做到,甚至不能做到的,而绝非跨学科研究本身容易。所谓“在两个领域交叉交错的地方,最容易取得丰硕的成果”,一般来说,是有条件的、风险度较高的研究。无论规划者、组织者和研究者,需要的不仅是信念,还必须具备足够的条件、耐心和风险意识。从国外对较成功的跨学科研究的实证研究来看?“学科间的交叉并非易事,要对学科的核心概念、研究方法和标准进行迁移和灵活的处理,……当研究者们要在一些传统规则上做出灵活的处理时,他们往往要反复研究这些学科的知识迁移性,把两个不同学科的概念进行重组。” 在该研究中,被调查的研究人员认为:“学科的交叉和融合是很困难的事,他们有这样的认识,受不同学科训练出来的研究者要想突破自身的学科思维去研究问题是有难度的,而企图寻找或培养通才也是行不通的,唯一可行的可能是花更多的时间去交流和沟通,在对话中去理解别的学科的概念和规范。” 从国内外跨学科机构、计划、项目等“失败”的案例来看,对跨学科研究难度的认识不足,以及大学内外部环境导致的越来越功利化趋势是诸多跨学科研究失败的重要原因。在多数情况下,“成果”的产出时间成为关键性因素,资源投入和时间就成了跨学科研究“消费”的奢侈之物,跨学科研究难以维系是不二的选择。 跨学科发展受内外部条件和环境的制约还表现在:学科能否有效综合交叉、跨学科研究达到何种水平取决于学科自身和相关学科的成熟度和发展水平。目前世界具备的这种发展水平只是可能的希望,参研人员具备的水平和研究的支撑环境才是现实的可能。因此,具体单位在进行学科发展规划时,必须在有限资源,尤其是高水平研究资源永远是短缺的约束条件下,要综合传统、特色、优势、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等多种要素,权衡学科布局调整的现实需要和发展成本、长远可持续发展、跨越式发展等多种价值?在资源配置上作科学抉择。 (6)跨学科研究作为科学研究的一种模式,一种社会活动,其发展之路既要遵循科学与社会互动发展的一般规律,也要符合跨学科研究的特殊规律。在实际制度设计时,遵循这两个规律,就是要处理“谋全局”与“细节决定成败”的关系,“自然生长”的制度模式和强制干预的制度模式是其翔之双翼。 当我们说跨学科研究一直存在自然生长形态的时候,其实这个“自然环境”也是人工的。它包括:①社会基本政治、文化、经济制度,科研与教育制度以及各个高校具体的大学制度;②社会物质条件与具体大学办学条件;③上述各因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多层面的文化传统与价值积淀,以及与时俱进的观念变革。因此,我们所说的“自然生长”,实际上也是制度干预的产物。只不过这样的制度是指科学、教育与社会互动关系的基本制度,以及科学、教育发展的一般制度,是跨学科针对性制度的上层制度,非专为跨学科发展而特别设计的制度。 至此,本文呈现了我们对跨学科辨证视野探讨的初步结论。应该说,跨学科的辨证视野是推进跨学科研究的基础性工作之一,不言而喻,将此基本认识转化为具体单位的实践,还需处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挑战,而且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过程。 参考文献 维纳N.控制论 .郝季仁,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RHOTEN D.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trend or transition EB/OL.2007-03-17?.www.ssrc.org/publications/. 席酉民.大学学科交叉与科研合作的矛盾怎么解决?R.教育部科技委专家建议,2005(6). Facilitating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EB/OL.2004-12.http//www.nap.edu/catalog/11153.html/. 刘仲林.现代交叉科学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克莱恩 J T.跨越边界——知识学科 学科互涉 .姜智芹,译.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陈蝉,邹晓东. 跨学科的本质内涵与意义探析 . 研究与发展管理,2006(2):104-107. 伍蓓,张朗峰,陈劲,等.推进学科会聚,构筑创新平台 .教育部科技委专家建议,2005(3). 金吾伦.跨学科研究引论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 江小平.法国的跨学科性研究与模式 .国外社会科学,2002(6):21-26. 西蒙 H A. 科学中的交叉学科研究 .中国科学院院刊,1986(3):233-235. 李喜先.21世纪100个交叉科学难题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722-736. 斯米尔诺夫 C.现代科学中跨学科过程的某些发展趋势 .亦舟,译.国外社会科学,1985(7). 张春美.郝凤霞,闫宏秀.学科交叉研究的神韵——百年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探析 .科学技术辩证法,2001(6):63-67. DILLON D.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and education:preliminary perspectives from the MIT media laboratory .Good Work Project Report Series Number 13 Harvard University,2001. (选自《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年第1期) http://jckx.ustc.edu.cn/zh_CN/article/62/48080be1/
个人分类: 科学研究|2005 次阅读|0 个评论
矮墙圈羊与跨学科研究
热度 1 sheep021 2012-7-11 13:07
看了武夷山老师的博文 跨学科研究为什么难? 介绍了 两位外国专家在“ 架桥:跨学科研究的制度视角”一文中将其上升到理论高度。人家真能深挖,咱实在佩服。 不过,俺个人感觉,老外也是就事论事,其实,有没有桥是一回事,思想解放不解放才是根本原因。 思维固化,迈不开步子,是导致跨不过去的根本原因。一旦解放思想,开动智慧,即是没有桥,我们还可以飞过去,游过去,跨过去嘛,不一定非要从桥上走过去。 在内蒙古的大草原上,曾经见到用碎石头堆砌的矮墙,不足一米高,围成环形。我问那是做什么的? 当地人告诉我圈羊用的。我说不可能吧,羊的跳跃能力很强,怎么圈得住,一下子就跨过去,跳出来吧。 当地人说:绵羊很老实,它不会跨过去的。 其实,若是山羊,这样的墙,根本就圈不住,山羊就可以轻易跨过。同样是羊,山羊和绵羊的性格差别很大。绵羊被杀时,几乎都不叫一声。 原来,不是不能跨过去,而是它从来没想过要跨啊 跨学科研究为什么难? 可能是因为思想没解放吧 这个似乎与 《小马过河》、《为学》中的两个和尚去南海的经历是一样的嘛!跨学科研究,不要找理由,关键在行动!心若在,路就在,没有跨不过去的障碍!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716 次阅读|1 个评论
创造性是怎么来的?
热度 17 郝炘 2012-5-13 16:25
创造性是怎么来的? 4 月 13 日美国《科学》杂志 的专题是计算生物学,介绍了这个交叉领域的进展。 《科学》主编布鲁斯·阿尔伯茨撰写了题为 “ 交汇处的创造性 ”的社论,讨论了跨学科研究的创造性是怎么来的。 阿尔伯茨 指出把数学和计算科学成功地用来研究复杂生命科学问题的过程刚刚开始,需要更多的数学家、计算科学家、工程师、物理学家、以及化学家参与进来。 生命科学研究领域正在扩大招收上述背景强的学生,这是好事。但也有问题,生物学家往往错误地认为生物容易学,从而让这些来自其他背景的聪明学生靠自学来获得有关知识,而不是帮助他们获得探索活系统特有奥妙所需的智慧。其实,要对生物领域作出独特的贡献,需要对生物系统有深刻的了解,只有这种了解才能帮助人判断什么生物问题重要,值得研究,而这种了解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得到的。一个成功的跨学科研究项目需要的不仅仅是不同技能和工具的结合,还需要对所涉及领域的深入了解。 阿尔伯茨指出,做好的科学是一项极富创造性的工作;创造性对做出独特贡献必不可少,同样不可少的是对前人做过的东西的广博知识。一个世纪前,法国数学家庞加莱曾写道,“创造就是不做没用的组合,只做有用的组合,而后者是少数的。发明是辨别、选择。在所选的组合中,最丰厚的常常是来自相差甚远领域之成分的组合。发明家真正的工作是从这些组合中选择有用的、排除无用的。” 阿尔伯茨建议有经验的生物学家应该帮助来自其他学术背景的年轻人了解需要解决的生物学问题的精髓,使他们能够做出具有创造性的贡献。 这让我想起物理学的一个例子。二级相变(比如水从液态到气态的转变)的临界现象问题曾是凝聚态物理的难题,多年没有解决。后来量子场论出身的威尔逊 (Kenneth Wilson) 对这个问题发生了兴趣,他得益于凝聚态物理高手费舍尔 (Michael Fisher) 的指点,然后把自己熟悉的量子场论中的数学工具重正化群用到凝聚态物理,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因此获得 1982 年的诺贝尔物理奖。 科普作家 乔纳·莱勒 ( Jonah Lehrer) 的新书《想象:创造性是怎么来的》 (Imagine: How Creativity Works)讨论的也是这个问题。 18 世纪苏格兰哲学家 大卫·休谟曾说:发明是一种重组行为,是把一个领域已有的想法移植到另一领域。莱勒书中给了 很多工业界发明的实例来阐述这个观点: 莱特兄弟发明飞机,是基于他们自行车制造的知识,他们最早的飞行器不过是有翅膀的自行车; 谷歌创始人 Larry Page 和 Sergey Brin 开发的搜索算法,是基于学术界靠引用次数排名论文的做法:一个超链接类似于一次引用。莱勒写道,“一个激进的概念不过是旧想法的新组合”。 详见《纽约时报》4月3日书评: How to Cultivate Eureka Moments http://www.nytimes.com/2012/04/03/books/imagine-how-creativity-works-by-jonah-lehrer.html 阿尔伯茨的社论“ 交汇处的创造性 ”见: http://www.sciencemag.org/content/336/6078/131.summary
8415 次阅读|2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21: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