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地应力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分享最近的两篇论文:地应力和地质力学与页岩储层压裂
jjczhang 2020-8-23 23:13
最近的论文“ 地应力对页岩储层开发的影响与对策 ”,详见 http://ogg.pepris.com/CN/10.11743/ogg20200411 或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43611265_Impact_of_in-situ_stresses_on_shale_reservoir_development_and_its_countermeasures 另一篇“ Geology and geomechanics of hydraulic fracturing ”。详见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666759220300093
2212 次阅读|0 个评论
What causes earth-quake clouds地震云形成原因的猜想
zjafwangchong 2015-6-18 22:09
在地震前,地壳内岩石在地应力作用下会出现“压磁效应”并形成周期性的磁场。在周期性磁场的作用下,云中的带电粒子作周期性的波动。可以将云中大量的运动的带电粒子看作一个系综。考察系综内每个粒子的运动,其运动形成的最小作用量为近于0的数。按照博文“近于0的数的性质”,云中每个运动粒子的最小作用量都可以用傅立叶级数中的一项表示。这样就形成了离散的地震云的外观。值得注意的是,其他原因也可以形成类似地震云的离散外观。前面的博文已经论述,双缝实验中的条纹,水垢形成的条纹等都是大量近于0的非负数的性质。
2798 次阅读|0 个评论
朝鲜核试验的科学意义
热度 5 cgh 2013-7-19 17:02
朝鲜核试验的科学意义 今天看到 GeophysicalResearch Letters 最新发表文章有一篇是关于去年朝鲜第三次核试验的相关研究。突然想起,朝鲜核试验对于地球物理研究者来说其实就是一次超级人工地震,对于地球物理研究来说是非常难得的数据。尤其在 2010 年日本 9 级大地震之后,对于中国东部的地震危险性有很多的关注。 首先,从俗气的角度看,朝鲜提供免费震源,周边国家的地球物理研究者轻轻松松发表了 20 篇 SCI 文章,都是地球物理学方面的顶级刊物啊!详见后面的列表。 其次,从地球物理探测的角度看, 2010 年日本 9 级大地震之后,中国东部迫切需要进行新的地震危险性评估,朝鲜核试验完全可以看作是多次次人工控制的地震,有理由将其用于研究日本大地震前后中国东部地壳结构和应力状态的变化等。 再次,可以利用朝鲜核试验研究核爆监测技术,增强中国在核爆监测方面的能力。 甚至,可以进一步研究核爆对地应力的影响,开发出解除地震灾害的干预方法。 有报道鼓吹美国专家认为朝鲜要进行第四轮核试验,只不过中国成了绊脚石。看来,没有哪个国家不希望朝鲜核试验,只有中国想不到益处。不知道这科学意义算不算! Che, I. Y., T.S. Kim, J. S. Jeon, and H. I. Lee (2009), Infrasound observation of theapparent North Korean nuclear test of 25 May 2009,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 36 ,doi:Artn L22802 Doi10.1029/2009gl041017. Chun, K. Y., andG. A. Henderson (2009), Lg Attenuation near the North Korean Border with China,Part II: Model Development from the 2006 Nuclear Explosion in North Korea, Bulletin of the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America , 99 (5), 3030-3038,doi:Doi 10.1785/0120080341. Chun, K. Y., Y.Wu, and G. A. Henderson (2009), Lg Attenuation near the North Korean Borderwith China, Part I: Model Development from Regional Earthquake Sources, Bulletin of the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America , 99 (5), 3021-3029,doi:Doi 10.1785/0120080316. Chun, K. Y., Y.Wu, and G. A. Henderson (2011), Magnitude Estimation and Source Discrimination:A Close Look at the 2006 and 2009 North Korean Underground Nuclear Explosions, Bulletin of the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America , 101 (3), 1315-1329,doi:Doi 10.1785/0120100202. Ford, S. R., D.S. Dreger, and W. R. Walter (2009), Source analysis of the Memorial Dayexplosion, Kimchaek, North Korea, GeophysicalResearch Letters , 36 , doi:ArtnL21304 Doi10.1029/2009gl040003. Ford, S. R., D.S. Dreger, and W. R. Walter (2010), Network Sensitivity Solutions for RegionalMoment-Tensor Inversions, Bulletin of the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 100 (5A),1962-1970, doi:Doi 10.1785/0120090140. Hong, T. K., C.E. Baag, H. Choi, and D. H. Sheen (2008), Regional seismic observations of the9 October 2006 underground nuclear explosion in North Korea and the influenceof crustal structure on regional phases, Journalof Geophysical Research-Solid Earth , 113 (B3),doi:Artn B03305 Doi10.1029/2007jb004950. Hong, T. K., andJ. Rhie (2009), Regional Source Scaling of the 9 October 2006 UndergroundNuclear Explosion in North Korea, Bulletinof the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 99 (4), 2523-2540, doi:Doi 10.1785/0120080007. Huang, B. S.(2008), Tracking the North Korean nuclear explosion of 2006, using seismic datafrom Japan and satellite data from Taiwan, Physicsof the Earth and Planetary Interiors , 167 (1-2),34-38, doi:DOI 10.1016/j.pepi.2008.02.004. Kim, T. S., I.B. Kang, and G. Y. Kim (2009), Yield ratio estimates using regional P-n and P-gfrom North Korea's underground nuclear explosions,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 36 ,doi:Artn L22302 Doi10.1029/2009gl040495. Park, J., R. R.B. von Frese, D. A. Grejner-Brzezinska, Y. Morton, and L. R. Gaya-Pique (2011),Ionospheric detection of the 25 May 2009 North Korean underground nuclear test,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 38 , doi:Artn L22802 Doi10.1029/2011gl049430. Patton, H. J.,and S. R. Taylor (2011), The apparent explosion moment: Inferences ofvolumetric moment due to source medium damage by underground nuclearexplosions, Journal of GeophysicalResearch-Solid Earth , 116 , doi:ArtnB03310 Doi10.1029/2010jb007937. Rodgers, A. J.,N. A. Petersson, and B. Sjogreen (2010), Simulation of topographic effects onseismic waves from shallow explosions near the North Korean nuclear test sitewith emphasis on shear wave generation, Journalof Geophysical Research-Solid Earth , 115 ,doi:Artn B11309 Doi10.1029/2010jb007707. Rougier, E., H.J. Patton, E. E. Knight, and C. R. Bradley (2011), Constraints on burial depthand yield of the 25 May 2009 North Korean test from hydrodynamic simulations ina granite medium, Geophysical ResearchLetters , 38 , doi:Artn L16316 Doi10.1029/2011gl048269. Shin, J. S., D.H. Sheen, and G. Kim (2010), Regional observations of the second North Koreannuclear test on 2009 May 25, GeophysicalJournal International , 180 (1),243-250, doi:DOI 10.1111/j.1365-246X.2009.04422.x. Xu, J. D., G. M.Liu, J. P. Wu, Y. H. Ming, Q. L. Wang, D. X. Cui, Z. G. Shangguan, B. Pan, X.D. Lin, and J. Q. Liu (2012), Recent unrest of Changbaishan volcano, northeastChina: A precursor of a future eruption?, GeophysicalResearch Letters , 39 , doi:ArtnL16305 Doi10.1029/2012gl052600. Yang, Y. M., J.L. Garrison, and S. C. Lee (2012), Ionospheric disturbances observed coincidentwith the 2006 and 2009 North Korean underground nuclear tests,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 39 , doi:Artn L02103 Doi10.1029/2011gl050428. Yin, J. H., A.J. T. Jull, G. S. Burr, and Y. G. Zheng (2012), A wiggle-match age for theMillennium eruption of Tianchi Volcano at Changbaishan, Northeastern China, 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 , 47 , 150-159, doi:DOI10.1016/j.quascirev.2012.05.015. Zhang, M., andL. Wen (2013), High-precision location and yield of North Korea's 2013 nucleartest,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 40 (12), 2941-2946,doi:10.1002/grl.50607. Zhao, L. F., X.B. Xie, W. M. Wang, and Z. X. Yao (2012), Yield Estimation of the 25 May 2009North Korean Nuclear Explosion, Bulletinof the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 102 (2), 467-478, doi:Doi 10.1785/0120110163.
个人分类: 杂谈|2881 次阅读|11 个评论
宝兴钻孔地应力绝对测量与相对监测结果与芦山7.0级地震(02)
热度 1 sunfeng5ab 2013-5-6 09:44
在《宝兴钻孔地应力绝对测量与相对监测结果与芦山 7.0 级地震 (01) 》博文中,介绍了 2008 年宝兴地区地壳浅层地应力测量结果及断层面上的正应力与剪应力分布,认为浅表层断层面上的剪应力 τ n 小于 0.4 σ n 。 于 2009 年 9 月 -11 月,在距离宝兴上一个钻孔大约 35km 处某水电站厂区内,又开展了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结果,测量结果见表 1 。 表 1 四川宝兴钻孔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结果 (2009.11) 深度 S Hmax S hmin S V S Hmax 方向 岩性 80.5 5.25 4.15 2.13 花岗岩 117.5 6.66 5.22 3.11 135 5.25 4.73 3.58 167 5.47 5.09 4.43 174.5 13.06 9.51 4.62 N49°W 192.1 15.27 12.09 5.09 N60°W 201.3 18.63 13.13 5.33 214.4 23.73 14.78 5.68 注: S Hmax 为最大水平主应力; S hmin 为最小水平主应力; S V 为垂向应力。 同样,依据该钻孔的地应力测量结果计算出断层面上的剪应力与正应力,此时,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取 N55°W ,龙门山断裂西南段的走向仍然为 205°( 或 N25°E) ,倾向为 N65E° ,倾角为 50° ,由坐标轴与断层产状的空间关系可以计算出 x,y,z 轴与断层面外法线方向的夹角余弦值,记为: l,m,n ,计算结果见表 2 ,断层面上的正应力,剪应力与摩擦系数计算结果见表 3. 表 2 主应力坐标轴与断层面外法线夹角余弦值 深度 l m n l 2 m 2 n 2 80.5 0.755 0.133 0.643 0.570 0.017 0.413 117.5 0.755 0.133 0.643 0.570 0.017 0.413 135 0.755 0.133 0.643 0.570 0.017 0.413 167 0.755 0.133 0.643 0.570 0.017 0.413 174.5 0.755 0.133 0.643 0.570 0.017 0.413 192.1 0.755 0.133 0.643 0.570 0.017 0.413 201.3 0.755 0.133 0.643 0.570 0.017 0.413 214.4 0.755 0.133 0.643 0.570 0.017 0.413 注:假设各地应力测量深度段内得到的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均为 N55 ° W 表 3 各深度段断层面上正应力、剪应力及剪应力与正应力的比值计算结果 深度 σ n τ n τ n /σ n μ m 80.5 3.95 1.52 0.39 0.40 117.5 5.17 1.73 0.33 0.40 135 4.56 0.80 0.18 0.40 167 5.04 0.48 0.10 0.40 174.5 9.52 4.12 0.43 0.40 192.1 11.02 4.97 0.45 0.40 201.3 13.06 6.50 0.50 0.40 214.4 16.14 8.82 0.55 0.40 由表 1 可以看出,在 2009 年底得到的该地区地壳浅表层的应力水平已经大于了 2008 年;由表 3 可以看出,计算得到浅部断层面上的摩擦系数为 0010-0.55 之间,大多数已接近或大于了 0.4 。将 σ n 与 τ n 进行线性拟合,得到: τ n = σ n 0.4678 ,见图 3 。 图 1 线性拟合得到: τ n =0.4678 σ n 分析认为, 2009 年底宝兴地区的应力积累水平在增加中,浅部断层面上的剪应力 τ n 已经大于 0.4 σ n ,当然,地壳浅层的应力水平并不能代表深部或发震深度位置的应力水平,但是它对认识活动断层的活动强度及断层附近应力积累程度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打个比方:由肺炎可引起发烧,感冒也引起发烧,虽然人体出现发烧了,并不能判断是什么病,但至少可以从表象说这个人病了。
4245 次阅读|0 个评论
宝兴钻孔地应力绝对测量与相对监测结果与芦山7.0级地震(01)
热度 1 sunfeng5ab 2013-4-26 22:18
地应力是导致地震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大地震的孕育和发生是在特定构造部位地应力长期积累、集中、加强,最终导致应变能突然释放的过程 ( 李四光, 1977) 。了解地壳深部 的地应力特征对于研究地震发生机理有着重要作用。然而,主要受钻探工艺及成本、地应力测量技术与方法及相对监测技术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国内很难以直接测量数公里的地应力结果,绝对测量限于数百米至及几公里,相对监测仅仅局域在数十米至百米内。 那么地壳浅表层的地应力状态对于认识地震活动的发生及震后应力调整是否也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呢? 研究表明:在大震发生前后,震中区及外围地区应力分布发生明显变化.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廖椿庭等 (2003) 捕捉到昆仑山 Ms8.1 特大地震前后地表浅部 ( 深度< 60m) 地应力变化,测量得到大地震前最大主应力为 12MPa ,地震后下降到 3-4MPa ,证实了大震前应力高度集中和大震后应力大幅降低的现象。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郭啓良等 (2009) 在汶川 Ms8. 地震发生前 1 个月在龙门山断裂带北段的广元 - 青川附近,测量得到 350-420m 深度范围内的最大主应力为 21-22MPa ;大震后 1 个星期,重复测量得到相同深度范围内的最大主应力约为 15MPa ,同样为该现象提供了佐证。 看来,获取地壳浅表层的地应力状态,虽并不能反映发震位置处的应力环境,但是其一定程度上对于认识发震断层的活动性质也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以下,简要分析2008年7月四川宝兴钻孔地应力测量结果与 (1) 四川宝兴钻孔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结果 (2008.7) 表 1 四川宝兴钻孔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结果 深度 S Hmax S hmin S V S Hmax 方向 岩性 156 3.50 3.44 4.13 花岗岩 189 9.87 7.36 5.01 219 8.83 6.45 5.80 258 14.60 9.81 6.84 283 18.22 12.27 7.50 N80°W 317 17.28 11.09 8.40 N74°W 354 25.67 15.75 9.38 387 14.89 10.08 10.26 注: S Hmax 为最大水平主应力; S hmin 为最小水平主应力; S V 为垂向应力。 图 1 四川宝兴钻孔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 ( 取 N75 ° W) (2) 由四川宝兴钻孔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结果计算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 断层面上的正应力与剪应力 建立坐标系,如图 2 ,其中 x 轴和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 (N75 ° W) , y 轴与最小水平主应力方向一致, z 轴垂直向上。龙门山断裂西南段的走向为 205 ° ( 或 N25 ° E) ,倾向为 N65E °,倾角为 50 °,由坐标轴与断层产状的空间关系可以计算出 x,y,z 轴与断层面外法线方向的夹角余弦值,记 为: l,m,n ,计算结果见表 2 。 图 2 主应力坐标轴及其与断层面的空间关系 表 2 主应力坐标轴与断层面外法线夹角余弦值 深度 l m n l 2 m 2 n 2 156 0.755 0.133 0.643 0.570 0.017 0.413 189 0.755 0.133 0.643 0.570 0.017 0.413 219 0.755 0.133 0.643 0.570 0.017 0.413 258 0.755 0.133 0.643 0.570 0.017 0.413 283 0.755 0.133 0.643 0.570 0.017 0.413 317 0.755 0.133 0.643 0.570 0.017 0.413 354 0.755 0.133 0.643 0.570 0.017 0.413 387 0.755 0.133 0.643 0.570 0.017 0.413 注:假设各地应力测量深度段内得到的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均为 N75 ° W 由斜截面应力计算公式: 分别可计算各深度段内,断层面上的正应力 和剪应力,计算结果见表 3 。 表 3 各深度段断层面上正应力、剪应力及剪应力与正应力的比值计算结果 深度 σ n τ n τ n /σ n μ m 156 3.76 0.28 0.08 0.40 189 7.83 2.36 0.30 0.40 219 7.55 1.47 0.19 0.40 258 11.32 3.78 0.33 0.40 283 13.70 5.23 0.38 0.40 317 13.52 4.33 0.32 0.40 354 18.79 7.96 0.42 0.40 387 12.91 2.26 0.17 0.40 (3) 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断层活动危险性讨论 由表 3 可以看出, τ n /σ n 的比值介于 0.08-0.42 之间,参考有关文献,认为龙门山断裂的摩擦系数平均为 0.40( 何昌荣, 2011) ,计算得到的 τ n /σ n 的比值基本上没有达到该系数,故可初步认为汶川 8.0 级地震后 2 个月左右,龙门山断裂带宝兴地区的应力水平还没有达到使得附近断层发生滑动的程度。 在上述分析中没有考虑孔隙水压力的影响,近局限于地壳浅表层。(见续 02 )
5186 次阅读|2 个评论
今年1月文献: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地应力与地震危险性分析
热度 3 陈龙珠 2013-4-23 12:09
【这篇论文的观点已在对芦山及附近地区作了强震预警,但不知道作者们有否上报主管部门,还是为了写文章而写文章了?《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竟然将这么重要的论文发在增刊上了!】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3,32(S1) 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现今地应力状态与地震危险性分析 秦向辉 陈群策 谭成轩 安其美 吴满路 丰成君 【摘要】: 为了解汶川地震后龙门山断裂西南段现今地应力环境与地震发展趋势,对比分析2003,2008和2010年在宝兴、康定地区4个钻孔的水压致裂应力测量资料,初步揭示汶川地震后断裂西南段现今地应力环境与地震危险性。研究结果表明:龙门山断裂西南段,尤其是康定地区,地震后仍然积累有较高的地应力,震后应力调整以积累为主;龙门山断裂西南端的最大水平主应力已经达到断层活动应力临界下限值,断裂活动进入临界状态,未来具有发生逆断层活动的可能性; 结合地应力测量结果、地震地质等资料认为,龙门山断裂西南端具有潜在大震危险性,值得重点关注 和研究。研究成果对于龙门山西南段断裂活动性分析、地应力长期监测以及防灾减灾有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国土资源部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 【关键词】 : 工程地质 龙门山断裂带 水压致裂法地应力测量 地应力状态 地震危险性 【基金】: 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项目(Sinoprobe-06-03)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DZLXJK201107) 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1212010911034)
个人分类: 防灾减灾|4749 次阅读|3 个评论
地应力,好身体
热度 2 drillcore 2012-11-28 21:33
随着某个日期的临近,我紧张的神经又崩了起来,地应力,一个很火很玄很虚也很扯的东西。听说硕士毕业不会太困难,以前不信,但是看了今年毕业的硕士们,才发现工作的难找和文凭的贬值是顺应天理的;但是由于我是个小心眼的人,所以在站在答辩的讲台之前,想把我要写的东西彻彻底底的搞清楚,不在基础概念上出错误,后来我才发现这是一个几乎不能完成的任务:首先,在目前所处的环境里,没人指导,在实际把现场和室内的工作干了一遍后,我面对大量的论文道一声呵呵。垃圾期刊是假的,核心是假的,当然ei也可以是假的,某些作者比较小心,只是把最后的结果写出来,但这也不妨碍一些高水平的大水们,把应变仪的读数也贴上去了,你以为就你有那个计算的软件啊? 但是最为痛苦的还是最后的报告,虽然我没有扛大头,但是终于明白了报告之外的很多东西。就单纯学术和技术层面说,单点测量的结果与整个区域内场的关系还不能做到绝对吻合,前几天看了一篇国内某专家的一篇英文sci论文,分析了8年13个矿区56的矿的两百多个测点,不管是不是噱头,这种对科研、对学术、对生产都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规律是需要数据和事实说话的,不是拍脑袋就能定下的。 历程刚刚开始,精彩仍旧继续。面对漫长的地应力“科研”之路,我只能但愿自己有个足够好的身体,经得起轮番折腾。
个人分类: 心情|3198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地应力测量-水压致裂
fengjian1000 2012-9-19 16:34
[转载]地应力测量-水压致裂
地应力方向的研究方法 1、利用岩芯古地磁定向研究油藏水平主应力方向 2、地层倾角测井也可以。 3、波速各向异性法确定地应力方向 4、粘滞剩磁法确定主应力方向 5、天然地震资料确定应力场方向 6、根据测井资料确定应力场方向 7、岩心声发射方法实验确定应力场方向 8、根据有限元法模拟确定地应力场方向 9、微地震测量结果确定地应力场方向 10、 根据GPS测定的地块位移方向确定地应力场方向 11、利用定向取心资料分析地应力场方向 12、其他方法 地应力是存在于地层中的未受工程扰动的天然应力,是引起地下工程变形和破坏的根本作用力,是确定工程岩体力学属性,进行围岩稳定性分析,实现岩石工程开挖设计和决策科学化的必要前提条件。对矿山设计来讲,随着矿井开采深度不断增加,地应力的作用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深部高地应力巷道的维护、冲击地压等灾害现象都与地应力有着密切的关系。查清拟开采范围内地应力的大小和方向,进行合理的巷道设计,不仅可以显著改善巷道维护状况,避免灾害发生,而且可节约大量支护和维修费用,显著提高矿井的经济效益水压致裂应力测量仪器 由于地下工程的复杂性和地下空间形状的多样性,利用解析法进行工程稳定性的分析和计算几乎是不可能的。随着高速计算机的应用和各种数值模拟方法的发展,使地下工程成为一门可以进行定量设计和分析的科学,但所有的计算及分析都须在掌握地应力分布状况的前提下进行。 产生地应力的原因十分复杂,也是至今尚不十分清楚的问题。40多年来的实测和理论分析表明,地应力的形成主要与地球的各种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有关并受其影响。地应力场属于非稳定应力场,它在空间的分布极不均匀,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变化。迄今为止,地应力场还很难用函数形式来表达,要了解一个地区的地应力状态,唯一的方法就是首先进行原位地应力测量。 地下工程在小规模范围内或接近地表的深度上进行设计时,经验类比法往往是有效的。但随着开挖规模和深度的不断加大,经验类比法越来越失去作用。万福煤矿是兖矿集团在巨野煤田计划开发的第二个年产量超千万吨的大型矿井,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具有冲积层厚、煤层埋深大的特点,属目前世界冲积层最厚、施工难度最大的矿井。为提高矿井设计的科学性、安全性和经济性,地应力测量工作被列为地质勘探的重要内容之一。 地应力测量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其测试方法很多,应力解除法和水压致裂法是2003年国际岩石力学学会新推荐的2种地应力测试方法。应力解除法的测试深度较浅,并且需要足够的地下巷道容纳设备。水压致裂法是利用一对可膨胀的封隔器在选定的测量深度封隔一段钻孔,然后通过泵入流体对该试验段增压,同时记录压力随时间的变化过程,通过对实测记录曲线进行分析,得到特征压力参数,再根据理论计算公式,求得测点处最大和最小水平主应力值及岩石的水压致裂抗拉强度参数,主应力方位可根据印模确定的破裂方位而定。从理论上讲,水压致裂法没有测试深度限制,并且特别适合于在矿山的初期勘探阶段应用。因此,万福煤矿地应力测量采用水压致裂法。 如何准确反映地下工程中的初始地应力场,是地下工程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一方面,现场实测地应力是了解应力场最直接的途径,但是由于场地和经费等原因,不可能进行大量的现场测量;另一方面,地应力成因复杂,影响因素众多,各测点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仅反映该点的局部应力,即测量结果有一定的离散性。因此,为获得更为准确、适用较大范围的地应力场,必须针对具体工程的地质条件在实测地应力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初始应力场的反演计算。目前,将实测点应力转化为场应力的理论和方法主要有:边界载荷调整法、应力拟合分析法、应力函数趋势分析法等,其共同特点是以实测地应力值为依据,建立地质模型,利用数理统计原理,拟合出与实测应力值残差平方和最小的地应力场。本文提出的基于有限元三维地应力场拟合分析法,能够充分考虑研究区域复杂的地质条件和引起地应力的主要因素,具有计算精度高、运算速度快的特点。该法使实测地应力数据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从而把初始地应力的研究理论从点应力阶段推向场应力设计阶段。 由于水压致裂法能在深钻孔中测量岩石应力并且具有花费较少的优点,因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测量原理表明,水压致裂应力测量过程中的一些特征压力点,如破裂压力Pb、重张压力Pr、关闭压力Ps等与岩石应力有关。由于对于诱发破裂的产生、闭合及重张的机制还不十分了解,因此有几种准则的公式用于岩石应力的计算。对于破裂性态的研究已作了很多理论和实验工作。虽然实验室实验有它的优点,但也有其局限性,如尺寸效应。大尺度水压致裂过程中破裂性状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本着这一观点,原地水压致裂试验选择在具有很少自然节理的均匀岩体位置段进行。 实 验 过 程 1、仪器及设备 采用了双回路水压致裂应力测量系统进行原地应力测量。其主要仪器设备包括: ●高压泵,其最大压力为35Mpa。 ●储能器。 ●流量计。 ●两个压力传感器,一个在地面,一个在井下。 ●两个压力表。 ●高压管及高压软管。 ●跨接式封隔器。 ●自动资料记录系统,用于记录及监测压力及流量的同步变化。 ●带定向器的印模封隔器。 2、测量过程 (1)根据地质编录及地质柱状图、岩芯及井径测井资料选取钻孔测试段。 (2)将封隔器安置在预期的试验段。 (3)对试验段进行测漏试验。 (4)破裂试验。对于快速和慢速压裂试验来说,就是将水以快速或慢速泵入测试段,以使测试段增压,直到压力达到Pb时产生“破坏”。当测试段井壁水压张破裂产生时停泵并打开阀门迅速将水返出。对于套管试验来说,则是将一个单一的封隔器设置在测试段,然后使封隔器膨胀向孔壁加压。加压到超过“破坏”压力,以便在孔壁产生破裂。“破坏”压力可由邻近测试段的快速或慢速压裂试验得到。 (5)破裂重张及关闭压力。再次将水泵入测试段,使之增压到使诱发张破裂重新张开。使破裂重新张开的压力叫重张压力Pr。当压力趋于稳定时停泵。我们可以从压力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上得到关闭压力Ps。重张和关闭试验通常要重复3-5个回次,以确保得到好的资料。为了精确地确定关闭压力,有时我们还要作慢速排水试验或并下关闭试验。慢速排水试验是在停泵时立即将测试段的水慢慢地排出,同时记录返回流量与压力随时间的变化。井下关闭试验是,当停泵时,井下开关立即关闭,以观测井下压力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6)流量-压力试验(P-Q试验)。在破坏回次以后的回次中,当以稳定的流量泵人封隔段(试验段)时,试验段的压力也趋于稳定。进行压力随流量变化的实验也是为了确定关闭压力Ps。
个人分类: 地质|1453 次阅读|0 个评论
日本东海9级地震前中国东北地应力压缩曲线和岩石压裂实验一致!
热度 3 池顺良 2012-6-12 19:52
半年前介绍了我国分量钻孔应变观测网最临近日本东海 9 级大地震的两个观测点,在9级地震发生前,记录到地块岩石地层强烈受压事件,受压幅度达到可使岩石破裂的10 -4 应变量级.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1667do=blogid=523017 最近看到《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2 年第 5 期上发表的文章:“地震前亚失稳应力状态的识别”。 http://earth.scichina.com:8080/sciD/CN/article/showArticleFile.do?attachType=PDFid=507410 这是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马瑾团队通过岩石力学实验,发现岩石破裂前存在亚失稳应力状态及相关物理场的变化特征。这对于分析地震潜在危险性以及危险时段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应用意义。是我国地震科学家寻找作为强震预测重要依据的地震前兆研究中的又一项重要进展。 该文中提到:“ 2007 年 5 月建立的敦化地应力观测台的记录结果与实验结果十分类似。该钻孔深 57.30m ,围岩为灰绿色安山斑岩。在 2010 年 11 月该钻孔被压坏,并留下一个完整的观测记录。记录中第一阶段持续时间为 3 个半月,第二阶段为 2-3h 。这是一个在实际地质环境下的绝妙的岩石破裂实验记录(池顺良等, 2011 ,个人通讯)”。 地球和地震科学是观测和实验科学。只要我们坚持观测、实验为先,理论解释研究跟进,中国人民一定能攻克强震预测科学难题。
个人分类: 钻孔应变仪地震前兆观测技术|2850 次阅读|6 个评论
日本樱岛火山三年连续高频次喷发是地应力增强表现
杨学祥 2011-12-10 07:37
日本樱岛火山三年连续高频次喷发是地应力增强表现 杨学祥 日本鹿儿岛县樱岛火山9日喷发。依据县火山观测站数据,这是这座火山今年第897次喷发,也是它连续第三年创下最高年喷发次数。 2009-2011年樱岛火山连续喷发与2011年3月11日的日本9级地震有构造活动上的相关关系,都是日本地应力增强的表现。 2009年发生了厄尔尼诺事件,2010年发生了最强拉尼娜事件,2011年8月拉尼娜现象重返太平洋。密集的拉尼娜和厄尔尼诺事件导致东西太平洋海面高度反向震荡,激发地震火山活动。 下次厄尔尼诺事件值得关注:2012年、2015年和2018年可能发生厄尔尼诺事件,2013-2014年和2016-2017年可能发生拉尼娜事件。预计2013-2014年的拉尼娜事件非常强烈。2004-2018年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相关新闻: 日本樱岛火山今年第897次喷发创纪录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2月10日04:54 大洋网-广州日报 微博   据新华社电 日本鹿儿岛县樱岛火山9日喷发。依据县火山观测站数据,这是这座火山今年第897次喷发,也是它连续第三年创下最高年喷发次数。   观测人员1955年起观测樱岛火山活动。1985年,它一年内喷发474次;24年后这一数字被刷新,火山一年喷发548次;去年,这座活火山喷发896次。   日本共同社报道,樱岛火山9日喷发地点为樱岛南岳东侧的昭和火山口。这处火山口海拔大约800米,今年已喷发895次。   樱岛火山位于日本九州南部鹿儿岛湾内,由北岳、中岳和南岳3座火山体组成。昭和火山口2006年首次喷发,先前已沉寂58年。   日本东京大学樱岛火山研究中心副教授正户井口(音译)说,这座活火山每年1月或2月变得极其活跃。2009年以来,樱岛火山在新年前喷发活动迹象明显。今年9月,樱岛火山曾创下单月141次喷发的纪录。 http://news.sina.com.cn/w/2011-12-10/045423608745.shtml 下一次大震在哪里:8级以上大震趋势分析 2008-6-1 10:00 下一次大震在哪里:8级以上大震趋势分析 杨学祥,杨冬红 全球变暖导致山地和两极冰盖溶化,全球海平面上升,山地失去冰盖负载减少,将均衡上升;海洋水面上升增加负载,将均衡下沉。这就是冰川地壳均衡和水均衡运动 。根据山东防震减灾信息网的资料,自2004年到2007年,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发生了4次8级以上地震,中国和日本各2次,其他地区2次(见表1)。 地球是一个扁球体,一处地震变形,为另一处的地震变形提供了条件 。这就构成了强震的路线图。表1的地震从中国开始,又回到中国,这一闭合路线为下一次强震的发生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近30年冰盖融化显著,自然是地壳均衡最强烈的地区。中国地震后,陆海地壳的负荷在内陆地区得到大致调整,接下来就是在陆海连接处的岛弧发生强震。岛弧强震是全球范围的,遍布东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这就完成了一个循环。 如果上述规律成立,下一个8级以上强震就必定发生在陆海连接处,按路线图,危险性的排列为:日本、印尼、堪察加半岛附近高纬度地区、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其中,日本、俄罗斯和印尼发生强震的风险最大,其后是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27387 2011年12月潮汐组合:22-27日冷空气活动较强 2011-10-21 06:38 2011年12月潮汐组合:22-27日冷空气活动较强 杨学祥 2011年6-7月和12月,2012年1月,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间隔时间超过3天,为弱潮汐时期。2011年8月-11月,2012年2-3月,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间隔时间不超过3天,为强潮汐时期。2011年12月是下半年第1个弱潮汐月,潮汐强度相对11月变小。今年冬季弱潮汐在前,强潮汐在后,后期较冷,时间延长,有利于出现倒春寒。 潮汐组合A:2011年12月2日为日月小潮(上弦),潮汐强度小,11月3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北纬0.0000度,两者强叠加,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 潮汐组合B:2011年12月10日为日月大潮,10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大值北纬22.3315度,两者强叠加,潮汐南北震荡幅度较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C:12月18日为日月小潮(下弦),17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北纬0.0003度,两者强叠加,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较大,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不利于厄尔尼诺发展,有利于拉尼娜发展。 潮汐组合D:12月25日为日月大潮,24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大值南纬22.3316度,22日月亮在近地点。三者弱叠加,两两强叠加,潮汐南北震荡幅度较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深圳气象台气象专家陈潜预计,今年冬天深圳的确有可能迎来冷冬,而且持续时间比往年略长。但今年10月开始,深圳陆续有南下冷空气入侵,强度、频率都会上升。从目前数据来看,10-12月之间主要有六次较明显冷空气过程,其中出现在12月22日-27日比较强。22-25日是12月最强的潮汐组合,由此可见,强潮汐组合的作用不可忽视。 潮汐组合E:12月30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北纬0.0002度,2012年1月1日为上弦,日月小潮,两者强叠加,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不利于厄尔尼诺发展。 本月天文奇点相对较集中,相互作用增强,可激发极端事件发生。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99225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256 次阅读|0 个评论
卫星绘制地球引力变化图:地震火山集中爆发在环太平洋异常带
热度 1 杨学祥 2011-4-2 08:50
地震预测需要适时且精度极高的测量数据,累积的变化数据可以观测到地应力的变化。最新卫星重力测量数据显示,陆海应力差最大的地方不在北美 (这可以排除北美发生9级特大地震的可能) ,而在南亚、中亚和北亚沿海地区。正是这些地区近年来发生了一系列特大地震:印尼苏门答腊2004年12月26日发生9.1级地震,2005年3月29日发生8.5级地震,2007年9月12日发生9.6级地震;2010年2月27日智利发生8.8级地震,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级地震。太平洋海域引力最大,表明海平面上升导致的重力异常真实存在。由此导致的地壳均衡运动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强震频发的根源。这一观测结果为地震预测提供了准确的科学根据。东南亚和澳大利亚以东沿海地震带发生特大强震的可能性增大。 卫星绘制地球引力变化图:地球外形似土豆(图)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4月02日07:59 新浪科技 来自GOCE卫星的一幅新大地水准面图,黄色和红色区域引力较大,蓝色区域引力较小。 在低轨道运行的GOCE卫星,能够感知最小10万亿分之一的引力变化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4月2日消息,地球重力场和海洋环流探测卫星绘制了一幅令人吃惊的地图。乍一看,地图展现的天体很像一颗土豆形的小行星,在太空中自由穿梭。实际上,这幅彩色地图呈现的是我们的家园地球,揭示出引力如何随地区不同发生变化。这幅地球地图用于揭示没有洋流或潮汐存在情况下,海洋将呈现出怎样的景象。地图中,亮黄色区域的引力最大,蓝色区域引力最小。   在北美洲,陆地和海洋之间的引力差异并不明显,非洲大陆的引力相比较小。这种地图用于测量海洋洋流、海平面变化和冰动力学特征,所有这些均受气候变化影响。慕尼黑工业大学天文学与物理地测学研究所前负责人雷纳·鲁默尔教授表示:“我们看到了一个完美的GOCE(地球重力场和海洋环流探测卫星的英文缩写)数据连续流。我们的GOCE引力场模型每两个月进入一个新周期,变得越来越棒。现在已到了我们利用GOCE数据进行科学研究和应用于其他领域的时候了。首次海洋学研究的发现尤为让我感到兴奋。这些研究发现显示,GOCE能够为我们提供品质和解析度空前的海洋动力地形学特征和环流型图像。我相信这些发现能够进一步提高我们对海洋动力学特征的了解。”   参与GOCE项目的科学家表示,研究发现有助于加深对自然灾害的了解,为类似日本遭受的灾难制定应对计划。虽然构造板块移动无法从太空直接观测,但引力数据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与自然灾害有关的过程,并最终进行预测。   GOCE卫星于2009年3月发射,极地轨道距地面只有254公里,在太空中的所有研究用卫星中最低。这颗卫星装有重力梯度仪,能够感知最小10万亿分之一的引力变化,进而对从山脉到海底的引力拖拽差异进行测绘。GOCE任务的经费只能坚持到2012年底,欧洲航天局成员国必须再次提供经费,让这项任务得以继续进行。(任秋凌) http://tech.sina.com.cn/d/2011-04-02/07595363472.s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4472 次阅读|0 个评论
云南坍塌隧道被困19人获救:关注地应力异常
热度 3 杨学祥 2011-3-31 09:21
云南坍塌隧道被困19人获救 ( 1 /6) 2011年03月30日 23:39 3月30日晚,云南香格里拉在建隧道坍塌事故被困19名施工人员获救。29日16时许,云南迪庆香德二级公路肯古隧道突然大面积坍塌,造成19名施工人员被困。新华社发(石显尧摄) http://slide.news.sina.com.cn/c/slide_1_2841_16942.html 点评:隧道坍塌是地应力作用的结果,超常的地应力来源值得关注和研究。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321 次阅读|5 个评论
伊朗Ms6.3地震:亚洲及其沿海地应力释放增强
热度 2 杨学祥 2011-1-27 19:13
伊朗Ms6.3地震 2011-01-27 16:38:31 来源: 中国地震网 跟贴 0 条 手机看新闻 时间: 2011-01-27 16:38:31.0 纬度: 28.2° 经度: 59.0° 深度: 20km 震级: Ms6.3 震中位置: 伊朗 地震类型: 天然地震 (本文来源:中国地震网 ) http://news.163.com/11/0127/17/6RE0F80P00014JB6.html 日俄两火山喷发敲响自然灾害警钟 2011-1-27 15:11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火山喷发,灾害链 拉马德雷 推荐到群组 俄堪察加半岛基济缅火山再次喷发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27日14:02 新华网   新华网符拉迪沃斯托克1月27日专电(记者 吕国栋)据当地媒体27日报道,俄罗斯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堪察加分所代表27日表示,位于堪察加半岛的基济缅火山26日再次活动,多次喷出火山灰,但尚未对当地居民生命安全构成威胁。   据称,基济缅火山26日的最高喷发高度高于10公里,引发约1200起地震,这一数字约达一般情况的5倍之多。火山口异常高温,与周围环境的温差超过90摄氏度。目前,火山灰已经蔓延至基济缅火山东南方向距其190公里的地区。   另据俄罗斯内务部堪察加内务局代表表示,截至目前,基济缅火山喷发的火山灰并未对当地居民生命安全构成威胁。但火山灰中的有毒成分对人体健康有害,也会对航空安全构成威胁。   海拔约2500米的基济缅火山坐落于堪察加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市以北约265公里处。它是堪察加半岛上29座活火山之一,此前曾于1928年至1929年间喷发。有资料显示,从去年夏季开始,基济缅火山进入活跃期。今年1月13日,基济缅火山曾喷发高度约达10公里的火山灰,当地居民生活未受到不良影响。 http://news.sina.com.cn/w/2011-01-27/140221885252.shtml 地震火山频繁发生:亚洲及沿海地应力释放明显 2011-1-27 06:38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地应力 亚洲 地震 地震火山频繁发生:亚洲及沿海地应力释放明显 杨学祥 新华网东京1月26日电 日本九州南部的雾岛山新燃岳火山26日喷发并升起烟云,有关部门已提高警戒级别。雾岛山位于鹿儿岛和宫崎县交界处。日本气象厅说,雾岛山新燃岳火山当天上午7时30分左右喷发,中午升起约200米高的烟云,傍晚烟云升至约1500米高度。气象厅观测到了显示地下岩浆活动的火山颤动。宫崎地方气象台说,宫崎县宫崎市和日南市等地有大范围火山灰降落,由于能见度下降和路面打滑,九州高速公路和当地国道的部分路段禁止车辆通行。本月19日,雾岛山新燃岳火山曾小规模喷发。日本气象厅呼吁当地居民关注新燃岳火山今后的活动情况。 1月19日和26日雾岛山新燃岳火山喷发与1月17日和26日潮汐组合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事实上,2011年1月发生的强震也与潮汐组合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潮汐的强弱变化引起地球形变,导致地球扁率变化和自转速度变化,对地震火山活动有很强的激发作用。 潮汐组合A:2011年1月2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南纬24.24124度,4日为日月大潮,两者叠加,潮汐南北震荡幅度较大,地球扁率变小,自转变快,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B:1月9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北纬0.00025度,12日为上弦,日月小潮,两者弱叠加,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较大,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 潮汐组合C:1月17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北纬24.22070度,潮汐南北震荡幅度较大。 潮汐组合D:1月23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南纬0.00052度,20日为日月大潮,22日为月亮近地潮,三者叠加,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最大,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E:1月30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大值南纬24.18109度,26日为下弦,即日月小潮。两者弱强叠加,潮汐强度小,南北震荡较弱。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92162 新华网快讯:据美国地质勘探局地震信息网消息,印度尼西亚锡默卢岛格林尼治时间26日15时42分发生里氏6.1级地震,震源深度26.80公里。 新华网北京1月27日电 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网站消息,北京时间26日23时42分,印尼苏门答腊北部海域发生里氏6.0级地震,震中位于北纬2.1度、东经96.6度,震源深度20公里。 表1 2011年1月6级以上地震 震中 发震时刻 震级(M) 纬度(°) 经度(°) 深度(千米) 参考位置 地图 2011-01-26 23:42:32 6.0 2.1 96.6 20 印尼苏门答腊北部海域 地图 2011-01-24 10:45:29 6.0 38.4 72.7 90 塔吉克斯坦 地图 2011-01-19 04:23:19 7.1 28.8 63.9 80 巴基斯坦 地图 2011-01-18 19:33:45 6.0 2.7 96.4 20 苏门答腊北部附近海域 地图 2011-01-18 03:20:57 6.0 -5.1 102.6 30 苏门答腊南部海域 地图 2011-01-14 00:16:42 7.2 -20.6 168.6 10 洛亚尔提群岛地区 地图 2011-01-13 05:32:54 6.6 27.0 140.1 520 日本小笠原群岛地区 地图 2011-01-10 01:21:50 6.2 -19.3 168.1 30 瓦努阿图 地图 2011-01-09 18:03:50 6.8 -19.2 168.3 30 瓦努阿图 地图 2011-01-05 14:46:15 6.3 -22.3 171.7 130 洛亚蒂群岛地区 地图 2011-01-03 04:20:18 7.1 -38.2 -73.3 30 智利中部 地图 2011-01-01 17:56:57 7.1 -26.8 -63.2 560 阿根廷 http://www.ceic.ac.cn/ 近期地震火山集中爆发在亚洲地区及其沿海,地应力的集中和释放应该引起关注。 参考文献 1. 日本雾岛山新燃岳火山喷发 傍晚烟云升至约1500米。凤凰网资讯。2011年01月26日 20:17来源:新华网。 http://news.ifeng.com/world/detail_2011_01/26/4465320_0.shtml 2. 美国地质勘探局地震信息网消息:印尼锡默卢岛发生里氏6.1级地震。2011年01月27日 来源: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01/27/c_121028575.htm 3. 印尼苏门答腊北部海域发生里氏6.0级地震。2011年01月27日 01:08:52来源: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01/27/c_121028584.htm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08374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1854 次阅读|2 个评论
地震火山频繁发生:亚洲及沿海地应力释放明显
杨学祥 2011-1-27 06:38
地震火山频繁发生:亚洲及沿海地应力释放明显 杨学祥 新华网东京 1 月 26 日 电 日本九州南部的雾岛山新燃岳火山 26 日喷发并升起烟云,有关部门已提高警戒级别。雾岛山位于鹿儿岛和宫崎县交界处。日本气象厅说,雾岛山新燃岳火山当天上午 7 时 30 分左右喷发,中午升起约 200 米 高的烟云,傍晚烟云升至约 1500 米 高度。气象厅观测到了显示地下岩浆活动的火山颤动。宫崎地方气象台说,宫崎县宫崎市和日南市等地有大范围火山灰降落,由于能见度下降和路面打滑,九州高速公路和当地国道的部分路段禁止车辆通行。本月 19 日,雾岛山新燃岳火山曾小规模喷发。日本气象厅呼吁当地居民关注新燃岳火山今后的活动情况。 1 月 19 日 和 26 日雾岛山新燃岳火山喷发与 1 月 17 日 和 26 日潮汐组合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事实上, 2011 年 1 月发生的强震也与潮汐组合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潮汐的强弱变化引起地球形变,导致地球扁率变化和自转速度变化,对地震火山活动有很强的激发作用。 潮汐组合 A : 2011 年 1 月 2 日 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南纬 24.24124 度, 4 日为日月大潮,两者叠加,潮汐南北震荡幅度较大,地球扁率变小,自转变快,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 B : 1 月 9 日 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北纬 0.00025 度, 12 日为上弦,日月小潮,两者弱叠加,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较大,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 潮汐组合 C : 1 月 17 日 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北纬 24.22070 度,潮汐南北震荡幅度较大。 潮汐组合 D : 1 月 23 日 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南纬 0.00052 度, 20 日为日月大潮, 22 日为月亮近地潮,三者叠加,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最大,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 E : 1 月 30 日 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大值南纬 24.18109 度, 26 日为下弦,即日月小潮。两者弱强叠加,潮汐强度小,南北震荡较弱。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92162 新华网快讯:据美国地质勘探局地震信息网消息,印度尼西亚锡默卢岛格林尼治时间26日15时42分发生里氏6.1级地震,震源深度26 . 80公里。 新华网北京1月27日电 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网站消息,北京时间26日23时42分,印尼苏门答腊北部海域发生里氏6 . 0级地震,震中位于北纬2 . 1度、东经96 . 6度,震源深度20公里。 表 1 2011 年 1 月 6 级以上地震 震中 发震时刻 震级 (M) 纬度 ( ° ) 经度 ( ° ) 深度 ( 千米 ) 参考位置 地图 2011-01-26 23:42:32 6.0 2.1 96.6 20 印尼苏门答腊北部海域 地图 2011-01-24 10:45:29 6.0 38.4 72.7 90 塔吉克斯坦 地图 2011-01-19 04:23:19 7.1 28.8 63.9 80 巴基斯坦 地图 2011-01-18 19:33:45 6.0 2.7 96.4 20 苏门答腊北部附近海域 地图 2011-01-18 03:20:57 6.0 -5.1 102.6 30 苏门答腊南部海域 地图 2011-01-14 00:16:42 7.2 -20.6 168.6 10 洛亚尔提群岛地区 地图 2011-01-13 05:32:54 6.6 27.0 140.1 520 日本小笠原群岛地区 地图 2011-01-10 01:21:50 6.2 -19.3 168.1 30 瓦努阿图 地图 2011-01-09 18:03:50 6.8 -19.2 168.3 30 瓦努阿图 地图 2011-01-05 14:46:15 6.3 -22.3 171.7 130 洛亚蒂群岛地区 地图 2011-01-03 04:20:18 7.1 -38.2 -73.3 30 智利中部 地图 2011-01-01 17:56:57 7.1 -26.8 -63.2 560 阿根廷 http://www.ceic.ac.cn/ 近期地震火山集中爆发在亚洲地区及其沿海,地应力的集中和释放应该引起关注。 参考文献 1. 日本雾岛山新燃岳火山喷发 傍晚烟云升至约 1500 米 。凤凰网资讯。 2011 年 01 月 26 日 20:17 来源:新华网。 http://news.ifeng.com/world/detail_2011_01/26/4465320_0.shtml 2. 美国地质勘探局地震信息网消息:印尼锡默卢岛发生里氏 6 . 1 级地震。 2011 年 01 月 27 日 来源: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01/27/c_121028575.htm 3. 印尼苏门答腊北部海域发生里氏 6.0 级地震。 2011 年 01 月 27 日 01:08:52 来源: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01/27/c_121028584.htm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776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1: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