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所有权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新兴的所有权革命
热度 2 Wuyishan 2013-7-24 06:54
新兴的所有权革命 武夷山 The Futurist(未来学家) 杂志 2012 年 11 / 12 月号发表了 Rick Docksai 的书评,题目为 The Economy of, By, andFor the People (民有、民治、民享的经济),评论的是 Marjorie Kelly 的 Owning Our Future : The Emerging OwnershipRevolution (《把握我们的未来:新兴的所有权革命》。博主注:题目是一语双关的,另一层含义是:通过改变所有权关系来创造未来)。书评说: 一系列共产党国家的垮台,使得某些评论者声称,资本主义是唯一可玩的游戏了。本书反映了在社会基层发生的许多情况,表明资本主义并非是唯一出路。有一批具有前瞻眼光的企业家正在扬弃两种意识型态当中最坏的那些东西,构建新的财产拥有方式,创造出既肯定个人价值又有益于集体的利润。 该书目录如下(由于没有原著,只能按照标题字面意思大致翻译一下,仅供参考): TABLE OF CONTENTS Foreword by DavidKorten ,前言 Prologue: TheJourney Ahead ,序:未来之路 Part One: TheOverbuilt House of Claims ,造得过大的索取之屋 Chapter 1: Debt, Inc.:Extractive Design ,债务公司:消耗式的设计 Chapter 2: The CommunityBank: Generative Design ,社区银行:生成式的设计 Chapter 3: Wall Street:Capital Markets on Autopilot ,华尔街:自动驾驶仪的资本市场 Chapter 4: Overload: TheExpanding House of Claims ,过载:索取之屋越来越大 Chapter 5: Collapse: TheEroding Middle-Class Base ,崩溃:中产阶级基础正在分崩离析 Part Two:Returning to Earth (回归现实) Chapter 6: Waking Up: FromMaximizing Profits to Sustaining Life ,觉醒:从利润最大化到维系生命 Chapter 7: The Island: FromGrowth to Sufficiency ,岛屿:从不断增长到自给自足 Chapter 8: Bringing Forth aWorld: From Individualism to Community ,开创新世界:从个人主义到社区 Part Three:Creating Living Companies (创立活的公司) Chapter 9: Living Purpose:Creating the Conditions for Life ,活生生的使命:为生活创造条件 Chapter 10: Rooted Membership:Ownership in Living Hands ,根深蒂固的成员关系:掌握在“活”人手中的所有权 Chapter 11: Mission-ControlledGovernance: Humans at the Helm ,使命控制的治理:人类掌舵 Chapter 12: StakeholderFinance: Capital as Friend ,利益相关者金融:作为朋友的资本 Chapter 13: Ethical Networks:Reinforcing Shared Values ,伦理网络:强化共享的价值观 Epilogue: Next ,跋:下一步 《未来学家》杂志发表的书评原文如下( http://www.wfs.org/futurist/november-december-2012-vol-46-no-6/economy-and-for-people ): An Economy Of, By, and For the People OwningOur Future: The Emerging Ownership Revolution Author(s): Marjorie Kelly Publisher: Berrett-Koehler Publishers (2012) Binding: Paperback, 288 pages ListPrice: $19.95 Order thisbook on Amazon.com. By Rick Docksai In Owning Our Future, business ethicistMarjorie Kelly envisions commerce that makes human well-being, not wealth, itsgoal. Although economic stagflation may be everywhere welook, seeds of a new, healthy, ecologically sustainable economy that serves themany appear to be sprouting. Marjorie Kelly, director of ownership strategy atCutting Edge Capital, calls this new mode the generative economy. Itencompasses many different business models, but they have a common trait:private ownership for the common good. Generative design creates stability by avoidingexcess, Kelly explains. These schemes generate wealth for their owners, but notto the extreme degree of today’s institutions. They are set up expressly sothat too much wealth does not end up concentrated in a select few hands. Moreimportantly, these businesses operate under clearly stated ethical frameworksand societal missions. Their founders direct them to serve community needs, notto maximize profit. “They know it’s possible to have plenty and recognizethat enough is enough,” Kelly writes. “There are other things they value morehighly, like being happy, living authentically, feeling alive. Living well incommunity. Leaving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 Examples are emerging everywhere. The “solidarityeconomy”—cooperatives and nonprofits—is catching on in Latin America andCanada. Quebec has formally recognized it as an economic sector and nowregularly funds it. Other examples: · TheUnited Kingdom’s building societies are member-owned banking organizations.Because the customers are the owners, the banks exist to serve their needs, notto enrich shareholders. They have far lower-than-average rates of foreclosuresand loan defaults to show for it, since borrowers obtain loans under fair termsand can work out reasonable payment arrangements. · ABritish supermarket company, John Lewis Partnership, states its mission ascommitment to the happiness of its employees. Each employee has partialownership in the company, and between 40% and 60% of every year’s after-taxprofits go directly to the employees as bonuses and salary increases. And onone occasion, when one of its warehouses had to shut down, the managementhelped the displaced employees to write résumés and find new jobs elsewhere. · Minnesota’senergy cooperative Minwind operates the first farmer-owned wind-power turbinesin the United States. All shareholders live in Minnesota, and 85% of theinvestors come from rural communities. The company is a sharp departure fromthe traditional business model under which farmers build wind turbines on theirland but lease away the rights to absentee developers; the farmers themselvesget to claim the wealth. Society today wrongly believes that wealth creation isa virtually limitless process, according to Kelly. She argues that growthalways has limits, and every economy eventually reaches them. She sharplydistinguishes the real economy versus the financial economy, which consists ofclaims on the actual money of the real economy. The financial economy is now four times as big as thereal economy, which means that the world’s financial system rests upon amultitude of claims to money that no one has the money to actually pay! Itsoutcome is already obvious: financial crashes, like the one that swept theworld in 2008. Kelly places hope in such generative design models asthe building societies, John Lewis, and Minwind. With their commitments totheir communities and to their rank-and-file employees, they are examples ofthe responsible and sustainable business practices that the global economy socritically needs. “As we make the painful turn into a newera—characterized by climate change, water shortages, species extinction, vastunemployment, stagnant wages, staggering differentials in health, and bloateddebt loads—the industrial-age model of ownership is beginning to make lesssense,” she writes. “It’s time to move beyond growth, to recognize that theeconomy as we once knew it will never return. Nor should it.” The twentieth century saw a worldwide clash ofcapitalism and communism, and communism’s collapse left commentatorsproclaiming that capitalism is the only game in town. Marjorie Kelly’sground-level reporting proves that it is not: Forward-thinking entrepreneursare renouncing the worst aspects of both ideologies and constructing new waysof owning property and creating profits that affirm the individual while alsobenefiting the collective. Readers who long for a more just economic order willfind an abundance of provocative ideas in Owning Our Future. About the Reviewer Rick Docksai is associate editor for THE FUTURIST and WorldFuture Review. Email rdocksai@wfs.org.
个人分类: 书评书介|3763 次阅读|3 个评论
说说idea的所有权与论文署名
热度 20 sqzhang 2013-5-17 02:49
什么是idea? 用中文说,idea就是主意。 在科学技术领域,也就是说在理工科,一个完整的idea包括两部分:做什么,如何做。文科的idea另当别论,因为文科的idea可以只是一个创意,或者一种看法(观点)。 只有“做什么”时,也就是只有了一个想法,很多时候这只是提出一个问题。大家都知道,一个傻瓜的问题比一个聪明人的问题要多得多。因此,只有了“做什么”是不能称之为idea的。 提出了要做什么,同时想出来如何做,idea就成立了。从知识产权的角度说,可以申报专利了。 这个idea是好还是坏,做起来才能知道。 做就是实践。实践包括制定实验(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完成设计和制造)操作,处理实验数据(试用和评价试用结果),撰写论文(投产)等等。 如果一个人只是在做(上面所说实践的部分内容,或者全部),而不是idea的提出者,他就只是一个实验员(操作工),就不是这个idea的所有者。从知识产权的角度说,他就不是专利的所有人。从发表论文的角度说,他只能列在作者名单的后面,甚至可以不列入作者名单(idea的所有者 自愿 排列在后另当别论)。 做起来之后往往会发现idea的种种不足,需要不断的完善、修正、改动才能继续做下去。如果初始idea的提出者在idea的完善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新的实验方法,等等),那么他就一直拥有这个idea。如果在此过程中有另外的人起了重要作用(例如观察到了某种重大新现象,解决了某个关键性难题),这个人也就有了与原来idea提出者共享这个idea的权利。这里必须强调其作用的重要性,如果这个人的作用不是非常重要,仍然不能与idea提出者共享受idea。 idea是如何产生的? 有人说, 知识来自实践,只有进行实践的人才能有idea。 不错,知识确实来自实践。但这里所说的实践与我们前面所说的“做”的实践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idea不会产生在“做”idea的实践中,而是产生在人们从事工农业生产、社会服务等等活动中,来自于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活动中。这样的活动才是知识的来源,是产生idea的实践。从这个角度看,年轻人,特别是缺乏生产实践的年轻学生,很难产生idea。 参加或者从事广泛的生产活动,从中取得丰富的生产活动经验,了解、总结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出现的需求,一般是工科教师产生idea的基础。说明其中的原理,解释这些活动中发生或者出现的现象,则一般是理科老师产生idea的基础。 研究生的论文工作大多数是老师给出题目,说明如何做这个题目,也就是老师给了idea,其余的工作就由研究生自行完成了。从我们前面谈到的观点看,如果研究生只是循规蹈矩的按照老师的意见做下去,他就是一个实验员或者操作工的角色,没有权利享受idea完成后带来的种种效益(例如,发表论文、分享专利转让收益,等等),就更别说“独立”发表论文或者自己作论文的第一作者了。 是不是研究生只能如此呢?不是的。前面我们说过,idea往往需要经过完善、修正、改动,研究生在做这个idea时完全应当在这些方面发挥自己的作用。如果能够对老师的这个idea做出重要贡献,毫无疑问可以和老师共享这个idea带来的效益(例如,做论文的第一作者,分得技术转让所得)。 研究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就体现在这里。 还听到这样一种说法:老板(导师)什么也没管我,主意是我想出来的,实验是我自己做的,论文写完了他一个字都没改,可他还是要署第一名,太不合理了。 如果所说属实,那么,应该同时也必须承认,这确实是一个不错的学生。 但还是要问一下,⒈你参加过老师团队的活动吗,你参与过老师其它学生(师哥师姐)的工作吗?⒉你自己想出来的那个主意和老师的研究方向有关吗? 如果你参加过团队的活动,你的idea是在参与师哥师姐们的工作中产生的,而且这个idea和老师的研究方向基本相同(或者是一种完善或发展、一种延伸或者补充),那么这个idea仍然不能完全属你所有。理由嘛,就是前面所说的idea的定义和“做”idea的价值。如果在“做”的过程中你还使用了老师提供的资金(包括物品),那老师就有了这篇论文的大部分所有权,你只有小部分。老师署第一名就是合理的。 如果所有这些都没有或者都不是,这个idea的确就是你自己的。也就是说,你根本就不需要这个老师。可是,你又何必把论文给他看呢? 如果有一些“有”或者有一些“是”,那么你的这个idea就带有“窃取”的性质。 窃取是不道德的,也是不应当的。 窃取idea的事情是经常发生的。在专利权的纠纷中,就有这样的事例。甲和乙在一起聊天,甲把自己的一个想法告诉了乙。乙按照甲的想法申报了专利,专利所有权(所有)人中却没有甲。于是甲把乙告上了法庭,在甲看来,乙窃取了他的idea。 这个官司谁会赢呢? 如果甲不能向法庭提供自己告诉过乙的证据,乙赢得这个官司是确定无疑的。可以想象到,一次聊天中的无意谈话,甲保留证据的可能性几乎为零,那么甲败诉就几乎是确定无疑的。 谁报谁得,先报即得,这是专利权的一个基本原则。 用这个原则来衡量一下这个同学的论文。这个时候老师就是甲。但他可以提供出学生参加团队活动(或者其它方面)的证据,因此赢得这场官司的就肯定是老师了。 防止idea被窃取的方法很多,其中最关键的是保密。不经意的泄密造成的损失有的时候是没有任何补救办法的。 科学技术发展非常需要交流,交流越充分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作用就越大,甚至可以说没有交流就没有科学技术的发展。但是,在交流中又需要保密,免得自己的idea被别人窃取。为能够充分交流而又不被窃取,人们想出了很多办法,专利制度就是其中之一。但是,尽管有了专利制度,并又不能绝对免除窃取。更深入的讨论交流和保密的关系,已经超出了本文的范围。我的这篇文章也到此结束。 idea有大小之分,还有轻重之分,原创和衍生之分。这个问题也只能留待以后讨论了。
个人分类: 研究心得|14340 次阅读|55 个评论
小议科研经费的决策权、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
热度 1 黄安年 2013-1-3 08:20
小议科研经费的决策权、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3 年1 月3 日 发布 本人已经退休 13 年,本无科研经费话题的发言权 , 只是耳闻目睹的大量信息令人担忧,所以谈些说了也白说的感受。 新世纪前 , 科研经费紧张 , 在科研经费使用的管理和决策上 , 相对是很慎重的 , 乱花钱的现象也相对较少。这些年情况大为改观,科研经费越来越多且越来越集中到少数利益相关人头上 , 他们(老板)的决策也愈来愈越位 , 原本不属于科研经费的 , 例如卫生纸等个人日用品 , 居然也可以堂而皇之的报销 , 集体项目的经费中居然也可以购买大量和科研项目没有直接关系的贵重图书 , 并且未作登记造册而分到个人手中无限期 “ 保管 ” ,更有老板签单报销和科研项目没有直接关系的“宴请”“公关”活动经费的,不仅项目负责人甚至其家庭成员也因此沾了经费支出的光,增加了灰色收入 , 工资基本不动的人也愈来愈多了,凡此种种,对项目负责人的决策权缺乏监督 , 混淆决策权和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的情况,相当的普遍。 看到中国青年报报道《教育部:横向科研经费不归项目负责人个人所有》,颇感惊讶,难道纵向科研经费可以归项目负责人所有么,再说 , 时下许多科研项目往往是有团队的,纯粹属于个人项目极少,准确地说 , 科研项目经费的合法使用权应归项目申报团队,项目负责人只是责任人而非所有人 , 横向纵向都该如此。 说到“ 科研经费,应全部纳入学校财务统一管理”,准确地说应该是专项管理不得挪用。还要说到管理费用以前是学校提成 5% ,现在科研经费越来越多,设想一个学校每年科研经费 1 个亿,不等于管理费截留 500 万,五年计划下来就是25 00 万轻而易举地进入了学校的腰包,这比银行帐号的收费要高得多了,学校提取这么高的管理费自有它为项目拿下保驾护航的功劳在内,是对公关费的一种回报,可是其中有多少腐败经费你知道吗?再说 , 如果真的科研经费的所有权归项目负责人的话 , 那么为什么非要由学校统一管理呢 , 委托银行和保险部门办理不是更专业更保险吗? ******************** 教育部:横向科研经费不归项目负责人个人所有 2013 年 01 月 02 日 07:55:45 来源: 中国青年报   教育部有关部门负责人昨天纠正了横向 科研经费 属于项目负责人个人所有的观念。这位负责人强调,不管是纵向科研经费,还是横向科研经费,应全部纳入学校财务统一管理。    教育部 2012 年 12 月 31 日 在官方网站上公布了关于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加强科研项目管理和规范高校科研行为的 3 个文件。这位负责人介绍了文件出台的背景:近年来,高校承担的科研项目和筹措的科研经费均呈现大幅增长趋势。在科研经费使用管理过程中,有少数高校存在管理意识淡薄、管理制度不健全、制度执行不严格、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等问题,尤其是个别科研人员违纪违规使用科研经费现象时有发生,有的甚至违法犯罪,受到法律制裁。   这位负责人说, 3 个文件就建立配套的监督检查措施和奖惩制度作出具体规定,从制度上对科研管理工作的程序予以明确规范,加强了对制度执行的监督检查,强化了责任追究。   以《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加强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意见》为例,首次明确院系科研经费监管责任,建立健全学校、院系、课题组三级科研经费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学校预算管理责任和权限,建立财政资金支持的科研项目预算评审制度,规范了预算调整程序;加强间接费用管理,明确费用计提方式;完善科研绩效管理办法,建立鼓励创新、体现科研实绩的 科研人员 绩效管理机制;划出高压红线,严禁以任何方式套取、挪用、侵占科研经费,严肃惩处违规违纪行为。   《 加强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意见 》要求高校优化考核与监督机制,其中包括创新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考核、评价和奖励制度;健全诚信体系,建立科研人员科研诚信档案;强化监督管理职责,有计划地开展全过程检查和审计;建立有效奖惩制度等。(记者原春琳) 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3-01/02/c_124175305.htm
个人分类: 教育改革思考(07-11)|2984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转基因真相之七十:转基因种子的专利和使用费
nqed 2012-10-29 20:40
转基因真相之七十:转基因种子的专利和使用费   □记者 杨青平   在美国、欧盟以及大多数发达国家,转基因农作物新品种可以申请专利,获得专利以后,农民年年种植这个品种就要年年向专利所有者交使用费。   在我国以及许多发展中国家,专利法不保护农作物新品种的专利。我国的专利法明确规定“植物新品种不能授予专利”,但是另有《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来保护植物新品种。怎样保护呢?通俗地说,是这样的:农民买了新品种的种子,只可以自己使用,不可以繁殖了当种子卖,这就是对新品种的保护;农民自己使用,第一年付了钱,以后就可以年年留种自用,不需要年年付费,这在国际上叫做“农民特权”;农民为什么有这个特权呢?因为新品种由传统品种改良而来,而传统品种是几千年、几百年流传下来的,所有权应该属于农民,所以农民应该享有特权;但是又不能无偿使用,如果无偿使用,谁也不去培育新品种了;农民一次付钱,多年使用,这叫保护“农民特权”;只准留种自用,不准繁殖了当种子卖,这叫限制“农民特权”;限制“农民特权”就是对新品种的保护。   实际上,农民一次付钱,留种自用的种子仅限于常规品种,像杂交玉米、杂交水稻,只有第一代种子具有杂交优势,第二代就退化了,产量骤减,种子经营者必须年年制种,农民也愿意年年买种子。杂交玉米在美国诞生100年来、杂交水稻在中国诞生40年来,全世界的农民种杂交玉米、杂交水稻都是年年购买种子。   转基因农作物新品种在美国、欧盟以及大多数发达国家为什么可以申请专利呢?这有个发展过程。   美国在第一任总统华盛顿任期内就有了专利法,在此后的100多年里,“活”的有生命的东西不在专利法保护范围之内。进入二十世纪以后,随着遗传学在农业上的应用,选育的玉米、果树新品种不断出现,为了鼓励科技进步,保护创新者的利益,美国国会于1930年通过了植物专利法,专利保护期是20年。玉米是杂交种,种子需要年年购买,无所谓专利保护不保护,于是这部植物专利法只是给果树等无性繁殖的品种授予专利。那时的植物专利,就是一次购买,可以永远使用,但是不准繁殖了当种苗卖。到了1970年,美国国会又通过了植物品种保护法,无性繁殖的、有性繁殖的植物品种都保护,但也无需年年都交使用费,可还是不准繁殖了当种子、种苗卖。1972年,遇到了新问题。一个微生物学家,叫查克拉巴迪,这个名字将永载史册,现在许多文章、文献常常提到他。他在实验室里用基因工程方法培养出来一种细菌,这种细菌能分解石油分子,用俗话说就是可以“吃石油”,可用于处理原油泄漏,解决污染问题。他向美国专利局提出这种细菌的专利申请,专利局却不同意,因为细菌不是植物,不适用植物专利法。他不折不挠持久上诉,1979年上诉到了联邦最高法院。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研究了美国宪法和建国以来历次修订的专利法,结合科学发展、经济发展对专利技术的需要,于1980年6月16日,以5票赞成、4票反对的微弱多数,对专利法的涵盖范围作出了十分广泛的解释。根据这一解释,动物、植物、微生物的新品种以及新的基因组合、修饰,都应得到专利保护。查克拉巴迪胜诉。这个划时代的判例极大地推动了转基因技术的发展。许多公司投入巨资研究转基因,孟山都就是在这个时候从化工领域进入转基因领域的。  这个著名的判例使美国的转基因专利激增,但是专利推广又遇到了问题:给常规品种转基因,投入巨大,如果像常规品种那样,农民交一次钱就可以年年留种自用,则收不回转基因的投资;如果让农民第一次就交很多钱,农民可能就不愿种了;如果像杂交种子那样,让农民年年购买种子,则对双方都有利;可是转基因的常规品种的种子是可以一年接一年使用的,那么农民就可能留种自用而不买种子;为了让农民每年都得买种子,种子公司发明了“终结者”技术,使种子不能发芽,可这是不道德的,受到舆论猛烈谴责,“终结者”技术终于没有采用;兼顾双方利益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种子公司与农民签协议,要么农民年年买种子,要么农民留种自用,每年按种子价格的一定比例交专利使用费。   转基因杂交玉米无法自留种子,种子公司与农民之间不需要签协议。转基因大豆可以自留种子,种子公司与农民之间就需要签协议。转基因大豆可以增加效益,农民也愿意签协议。十几年来,在美国,只有一个农民因违约而被罚款。但在阿根廷,种转基因大豆的农民只有20%签了协议,年年交专利使用费,80%不交,法不责众,孟山都公司毫无办法。   转基因专利被称为“生命专利”,在专利界、经济界、科学界以及社会各界都有反对的声音,尤其在发展中国家,视之为“生命海盗”、“生命圈地运动”,反对的口号是“保护生命,不保护专利”。   主流观点是:“生命专利”有利有弊,但是利大于弊。所以,世贸组织认可了“生命专利”,要求成员国“以专利的形式保护生物品种”,但是并没有说怎样保护,也没有实施细则,这就给国与国之间、种子公司与农民之间留下了争论的空间、协商的空间。   争论可谓天注定:当初美国联邦最高法院表决时就是5票赞成、4票反对。社会争论中反方的理由是:我的传统品种,你转了个基因,就是你的了?正方的理由是:我不转这个基因,你的传统品种的产量永远不会提高。   协商总是可以达成共识的,因为双方都有利益。以荷兰为例,是这样规定的:2亩以下,可以年年留种自用;2亩以上,留种自用要按种子价格的60%交费。世界上很复杂的利益之争,最后都可化为几个简单的数字。   中国尚未使用国外的转基因种子,将来如果使用,也会协商好的。不会像反对转基因的人嚷嚷的那样“要付高昂的费用”。再说了,专利保护期只有20年,过了保护期,谁想用谁用。**专利不就是这样吗?我国许多药企都在无偿使用国外过了保护期的专利。反对转基因的人,把转基因专利说得像高利贷一样,把国外种子公司与农民的关系说得像黄世仁与杨白劳一样,故意危言耸听。 -------------------------- 博主按:网络上广泛流传“转基因大豆不发芽”,心存疑惑,查到了这篇文章。
1918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家采集数据的所有权和使用权
TUGJAYZHAB 2011-11-26 20:24
当我在 PLANTA 跟帖:先反省吧,别再折腾老百姓了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3331do=blogid=510767 后,有 塔友给我发站内短信。讨论中涉及到国家采集的数据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的问题。我以为有一般意义,对我指导研究生毕业论文中使用的森林数据有参考价值,所以隐去网名,发表在这里: 塔友 写道 : 白先生: 尽管您的观点都对,但是这件事情你理解错了。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声东击西,暗度陈仓。 不便多说,我的判断是,这件事情不会影响到草原和牧民。 敬上。 白捷 写道 : 谢谢来信。 但愿如你所言。 但是,植物所,张新时等在草原上的失误实在太多了。 中国草原目前的处境,他们要负一定责任。 有定位站,有时间系列数据,就是不做动态分析,还不让别人做。 我在美国和张(当时他随孙鸿烈率领的科学院代表团访问CSU)曾经谈过,他很自满,很自负地说,这个问题(植被动态分析)我们已经解决了。 事实证明,他当时是在信口胡说。 塔友 写道 : 张手里也没数据,张也被排挤走了。中国研究机构内耗太大,植物所,草原所都一样。国情啊。 (我在 PLANTA 的帖子里,曾指名批评张新时(转到科学网时删掉了他的名字),科学院院士,北京植物所前所长。) 白捷 写道 : 无语。 塔友 写道 : 内蒙生态系统定位站的时间序列我见过, 数据精度大概做不了时间序列分析。 而且,这批数据被看的很死,只能 1 个人用。 白捷 写道 : 问题的症结就在这里。 花纳税人的钱取得的数据,如果他不会做,凭什么也不让别人做? 应该调动他的工作。而要把数据留下来。 因为这不像实验室数据,是一个人设计,一个人实验取得的。 这是政府的预算,雇许多人野外工作取得的数据。不是他私人的。 (现在的科研已经不能再是小作坊式,而要有社会分工。比如阳含熙先生做羊草草原植被分类研究所用的数据,就不是,也 不应该是 ,阳含熙先生自己去野外取的。社会分工,各司其职,才能精,才能专。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不能指望设计,取样,整理,分析,写文章全由一个人来完成。当然,定位站的负责人有管理数据的责任,有使用数据的优先权。但如果多年的实践证明,他不适合,或没有能力分析,则应把数据让出来,而不能狗霸占草堆,自己没用,也不许别人用,耽误大家,国家的事。 文章发表时 说明数据来源就可以了。) 塔友 写道 : 国家规定的地学研究,数据是必须共享的。 http://www.sciencedata.cn/ 这是共享网站,里面有不少有价值数据。 但是植物所的数据共享难啊,是宁与外人,不予家奴。 反而中科院地学院所的数据共享都不错。 你可以在里面自由下载。 白捷 写道 : 谢谢。 我是希望年轻人出来做,为国家,为他们自己,为科学事业的发展繁荣。 我自己已经退休,不再需要数据了。 再说,股票市场我都做过了,还要再做地学,生态学的数据吗? 我当初来 PLANTA 的本意是把模型传给植物所,它毕竟是国内老大。 现在我转到《科学网》博客,那里有个《预测》圈。还没太成气候。 欢迎您去捧场,批评。 也欢迎 ‘ 打假 ’ 。 拉上你的弟兄。 (因为此塔友以前曾极力反对‘超球面模型’,并参加了PLANTA对白捷(白图格吉扎布)的批判和清剿。) 塔友 写道 : 多谢殷切希望。
个人分类: 草原文明|1865 次阅读|1 个评论
镜子微博:关于剽窃
liwei999 2011-4-6 08:48
问个问题:关于剽窃 首先对未发表的部分没有剽窃的问题。 (105503) Posted by: mirror Date: August 29, 2007 09:11AM 对发表了的,按规范处理就是了。但是,这样的问题大约很难发生。因为学问不如您的,您不会费力去整理。如果比您的水平高、而且是遗稿之类的,大约还是要归类到死者的名下。 另外的一个问题是使用权和所有权、创(著)作权的分离问题。授权的只是使用权,而创(著)作权原理上是不能转让的。好比生母只有一个。养母、法律上的母亲可以有许多。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2088 次阅读|0 个评论
镜子微博:回答: 开妓院和拉皮条是否一回事?
liwei999 2011-1-27 19:30
回答: 开妓院和拉皮条是否一回事? (117829) Posted by: mirror Date: November 21, 2007 03:13AM 这类问题也要问的话,就回答不过来了。 回答: 开妓院和拉皮条是否一回事? 生产烟草、贩卖纸烟以及吸烟并不违法,而作烟的广告就可能是违法的了。道理也简单,就是对事物的细分化。一个东西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和使用权都可以分开。关在门里的东西,属于“眼不见为净”。为特定的客户服务的行业,也不会出大问题。难在为不特定的客户服务的店,这样的店往往靠在街上拉客度日,客户不特定也形成了犯罪的温床。所以,要禁止拉客。用学术的话讲,就是把下身的“阈值”设得高些。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192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0: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