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博后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博后

相关日志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生物统计系面向全球诚聘讲师和博后
xiaohuazhou 2019-6-9 08:27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生物统计系诚聘讲师和博后 相关链接: 科学网—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生物统计系面向全球招募优秀讲师、博士后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414205do=blogid=1178553 1 专业 ★ 数理统计 遗传统计 生物信息 大数据计算 生物/医学/统计等相关统计、计算专业 欢迎传统和跨学科人才加入 2 岗位 教授、副教授 - 岗位要求 - 取得国内外知名大学博士学位; 具有重要国际学术影响的领军人才, 或具有较高学术造诣的中青年杰出人才, 或具有较好发展潜力的青年学术骨干。 专职科研岗 - 岗位要求 - 海内外知名高校或研究机构的 优秀博士后或博士, 或具有海内外知名高校或研究机构的 工作经历人员。 博士后研究人员岗 - 岗位要求 - 年龄在35岁以下; 获得博士学位不超过3年; 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平和较强的科研能力的 海内外优秀博士。 各岗位具体要求可能会随时间有所调整 具体请咨询联络人 3 生物统计系简介 诞生 ○ 北京大学生物统计系由北大公共卫生学院,数学科学学院和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共同建设,隶属于北大公共卫生学院。是国内第一个跨数学和公共卫生学的生物系。其建设目标是培养既掌握统计理论,又能将理论与医学研究相结合的创新型及复合型人才。 加入这里,您可以方便地与北大本部和北大医学部及北大各附属医院方便开展交流合作。 ○ 现教师团队成员有周晓华(系主任)等12名教授、副教授及部分行政人员,团队氛围融洽和谐。未来将采取“联合聘任”的方式引进多名教研系列新老师以及多名研究系列博士后。 ○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生物统计系将立足中国,面向全球,有效整合北京大学及国内外各种优势资源,致力于使生物统计学科进入国际一流学科的行列。成立伊始,现面向全球,招募相关学科优秀人才! 科学研究 ○ 主要研究方向和领域: - 统计学方法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时空统计学方法、时间序列分析、结构方程模型、项目反应理论、贝叶斯统计方法等) - 医疗大数据 - 因果推断 - 健康行为干预与效果评价 - 临床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 - 健康老龄化研究 - 全球卫生理论与方法及其应用 - 精准医疗和统计遗传学。 ○ 研究平台: - 北京大学前言交叉学科研究院大数据中心 - 现合作的医院有北人民医院、北大第一医院,北大第六医院、首钢医院等,未来将开展和北医三院等各家附属医院及周边其他医院联合开展更多科研合作项目,加大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科学研究 4 加入理由 地处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四个中央直辖市之一,全国第二大城市及政治、交通和文化中心。荟萃了自元明清以来的中华文化,拥有众多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古今交汇、学术氛围浓厚、温和包容。 北京大学 让你选择这里的理由: 理由之一:中国最高学府 北京大学创立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大学,也是中国在近代史上正式设立的第一所大学,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北大以中国最高学府的身份创立,最初也是当时的中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身兼中国最高学府与国家教育部的双重职能。“上承太学正统,下立新学祖庭”。 理由之二:中国精神魅力和学府气质的大学 作为中国精神魅力的学府,百余年来,这里成长着中国几代秀的学者,他们从这里眺望世界,走向未来,这片园子里面走出的人都会深深打上北大的“烙印”,具备特殊的精神气质。 理由之三:实力性综合性大学 北大理科、文科和医科的国家重点学科数,均居全国第一。学科门类齐全、分布平衡、协调发展。博士点与博士后流动站数量亦居全国高校之首。综合学科实力和多元化的校园氛围,最适合人才的成长。 理由之四:拥有国内最雄厚的师资力量 北大名师如林,中科院院士的数量在国内高校中高居第一(大约是第二名的2倍),两院院士的总数亦居高校之首。北大还拥有教育部“长江学者”近60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80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4人;博士生导师逾1000人,上述指标均居全国高校第一。 理由之五:为学生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学习条件 全校共拥有17.5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数量居国内高校之首。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前身是始建于1898年的京师大学堂藏书楼,是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型的国立图书馆,现为亚洲高校第一大馆, 北大一贯重视教学的水平与质量,课程体系周密完备,重视学生素质的均衡发展。 理由之六:拥有理科优势 北大是中国第一个建立理科的大学,我国第一个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等专业皆诞生于此,北大理科有着最为悠久的历史和最深厚的积淀。北大的科研总体实力在全国高校中遥遥领先,凭借其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卓越的科研水平,北大能够不断地推陈出新,把最前沿的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堪称我国科学的圣地。 理由之七:拥有优异的生源 北大是全国中学生心目中的圣殿,北大辉煌的历史、深厚的底蕴、的师资、综合的学科、的学术条件以及诱人的毕业去向,一直以来就吸引着全国秀的学子报考。北大是历年来录取各省市高考第一名最多的大学,历年来国际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奥林匹克竞赛获奖学生绝大部分都在北大深造。每年报考北大研究生的人数,一直以来为全国高校第一。 理由之八:人才的摇篮,毕业去向良好 北大英才辈出,堪称大师之园。北大的毕业生和教师为我国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医学、工程技术及国防事业、文化事业的发展做了奠基性和开拓性的贡献。这些北大师长们的杰出成就激励着一代一代的青年学子们奋发图强。北大人的身影活跃在各行各业之中。聪明的才智、坚实的培养、的声誉、务实的风格……这些无不在为北大人铺就良好的出路。 理由之九:国际知名度高 北大自创立以来就一直是国际上知名度的中国大学,同时也是国内开放性的大学。置身于此,正可以放眼世界,胸怀天下。现有来自近百个国家的4189名留学生在北大求学,留学生人数在全国高校中遥遥。历年来访问北大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学术大师、各国元首与政府首脑的人数在国内高校中均居第一。XX年,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东京大学等国际顶尖大学校长访问北大,11位诺贝尔奖得主登上北大讲台,5位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莅临北大发表演讲。目前,北大已与世界上47个国家的219所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数目亦居全国高校之首。 理由之十:风景如画的校园环境 北大校园又称燕园,风景如画,既有皇家园林的宏伟气度,又有江南山水的秀丽特色。优美典雅的环境内充满着丰富多彩、魅力无穷的校园生活,使人可以同时感受到自然的风景和浓厚的人文气息。美丽的湖光塔影伴随着大师的背影,这正是燕园中最美的图画。 公共卫生学院 北京大学医学部(简称“北医”)地处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科技园区,是中国政府创办的第一所西医院校,是国家“211工程”首批建设的高等学校之一,具有百年历史,集教学、科研、医疗为一体,学科覆盖医学门类中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药学、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护理学、医学技术、中西医结合以及理学、工学、教育学、哲学、文学等门类的部分学科。教学贯穿了本科、研究生及继续教育全过程。 北医是我国最重要的医学创新研究基地和高级医药卫生人才的培养基地之一。 对外交流活动丰富,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术研讨等方面开展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2000年与北京大学合校后,医学部充分利用北京大学综合学科优势,加强交叉融合助力学科发展,推动医学教育改革与科学研究,努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启动并不断探索医学、药学与预防医学学生长学制的培养模式,大力推进医学学科与理科、工科、人文社会学科的交叉,学科实力显著提升,学科布局进一步优化。 今天的北大医学部正在飞速发展,这所由中国政府于1912年创立的第一所医学院校,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秉承“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热忱服务的献身精神”的校风,以更坚实有力的步伐,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再创辉煌。 学术发展 “青年科技沙龙”是北大医学“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容,旨在建设新时期跨学科创新发展的学术交流平台,在动态宣传入选国家及省部级人才计划的青年才俊最新研究成果的同时,开创紧密围绕医学问题的多学科联合攻关、创新发展新局面。 行政支持 秉持服务教学和科研的理念,高效的行政管理服务支持体系。 学生资源 来自各省市、多学科的杰出学子。 配套服务 配套周转住房、公租房、一流的北大附属幼儿园、小学和中学,解决后顾之忧。 联系方式 齐老师 联系邮箱:qiyl Atbjmu.edu.cn 学院网址:http://sph.pku.edu.cn/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8号 邮箱:100191 更多最新信息,请关注本系微信公众号: “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生物统计系 ”或者微信扫描识别下面二维码:
个人分类: 招聘|488 次阅读|0 个评论
浙江大学流域非点源污染研究方向博士后招聘启事
hmpjerry1991 2019-3-1 09:27
因工作需要, 浙江大 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陈丁江教授 (http://person.zju.edu.cn/chendj)实验室开始招博士后1-2人。欢迎流域非点源污染、生态水文学、养分循环、土壤水文学等学术背景的优秀博士申请。 职位要求: 1、已获得相关专业的博士学位,年龄在35周岁以下(无退站经历); 2、近五年内至少发表过2篇SCI学术论文(第一作者),有较强的科研能力; 3、具有较强执行力和创新思维,能够在导师指导下开展独立研究工作; 4、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较强的中英文表达、阅读、写作能力。 岗位待遇: 按照浙江大学博士后管理的相关规定,工资及福利待遇按浙江大学相关规定执行,博士后薪酬为浙大年薪+合作导师津贴+学院补贴:15-25万(根据申请人具体条件浮动),可租住学校博士后公寓,提供专业的科研指导和一流的科研环境。 联系方式: 招聘将坚持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凡符合招聘岗位要求且有意向者,请将应聘材料(个人简历、发表论文、推荐人名单、未来研究兴趣、联系方式等)发至hmpjerry1991@zju.edu.cn。经面试考核后,择优录取、待遇面洽。
1558 次阅读|10 个评论
浙江大学流域非点源污染研究方向博士后招聘启事
hmpjerry1991 2019-2-25 13:15
浙江大学流域非点源污染研究方向博士后招聘启事 因工作需要,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陈丁江教授( http://person.zju.edu.cn/chendj )实验室开始招博士后1-2人。欢迎流域非点源污染、生态水文学、养分循环、土壤水文学等学术背景的优秀博士申请。 职位要求: 1、已获得相关专业的博士学位,年龄在35周岁以下 (未中途退站) ; 2、近五年内至少发表过2篇SCI学术论文(第一作者),有较强的科研能力; 3、具有较强执行力和创新思维,能够在导师指导下开展独立研究工作; 4、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较强的中英文表达、阅读、写作能力。 岗位待遇: 按照浙江大学博士后管理的相关规定,工资及福利待遇按浙江大学相关规定执行,博士后薪酬为浙大年薪+合作导师津贴+学院补贴:15-25万(根据申请人具体条件浮动),可租住学校博士后公寓,提供专业的科研指导和一流的科研环境。 联系方式: 招聘将坚持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凡符合招聘岗位要求且有意向者,请将应聘材料(个人简历、发表论文、推荐人名单、未来研究兴趣、联系方式等)发至hmpjerry1991@zju.edu.cn。经面试考核后,择优录取、待遇面洽。
1344 次阅读|2 个评论
浙江大学流域非点源污染研究方向博士后招聘启事
hmpjerry1991 2019-2-20 16:06
浙江大学流域非点源污染研究方向博士后招聘启事 因工作需要,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陈丁江教授( http://person.zju.edu.cn/chendj )实验室开始招博士后1-2人。欢迎流域非点源污染、生态水文学、养分循环、土壤水文学等学术背景的优秀博士申请。 职位要求: 1、已获得相关专业的博士学位,年龄在35周岁以下 (未中途退站) ; 2、近五年内至少发表过2篇SCI学术论文(第一作者),有较强的科研能力; 3、具有较强执行力和创新思维,能够在导师指导下开展独立研究工作; 4、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较强的中英文表达、阅读、写作能力。 岗位待遇: 按照浙江大学博士后管理的相关规定,工资及福利待遇按浙江大学相关规定执行,博士后薪酬为浙大年薪+合作导师津贴+学院补贴:15-25万(根据申请人具体条件浮动),可租住学校博士后公寓,提供专业的科研指导和一流的科研环境。 联系方式: 招聘将坚持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凡符合招聘岗位要求且有意向者,请将应聘材料(个人简历、发表论文、推荐人名单、未来研究兴趣、联系方式等)发至hmpjerry1991@zju.edu.cn。经面试考核后,择优录取、待遇面洽。
1465 次阅读|2 个评论
浙江大学流域非点源污染研究方向博士后招聘启事
hmpjerry1991 2019-1-30 21:13
浙江大学流域非点源污染研究方向博士后招聘启事 因工作需要,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陈丁江教授( http://person.zju.edu.cn/chendj )实验室开始招博士后1-2人。欢迎流域非点源污染、生态水文学、养分循环、土壤水文学等学术背景的优秀博士申请。 职位要求: 1、已获得相关专业的博士学位,年龄在35周岁以下 (未中途退站) ; 2、近五年内至少发表过2篇SCI学术论文(第一作者),有较强的科研能力; 3、具有较强执行力和创新思维,能够在导师指导下开展独立研究工作; 4、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较强的中英文表达、阅读、写作能力。 岗位待遇: 按照浙江大学博士后管理的相关规定,工资及福利待遇按浙江大学相关规定执行,博士后薪酬为浙大年薪+合作导师津贴+学院补贴:15-25万(根据申请人具体条件浮动),可租住学校博士后公寓,提供专业的科研指导和一流的科研环境。 联系方式: 招聘将坚持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凡符合招聘岗位要求且有意向者,请将应聘材料(个人简历、发表论文、推荐人名单、未来研究兴趣、联系方式等)发至hmpjerry1991@zju.edu.cn。经面试考核后,择优录取、待遇面洽。
1422 次阅读|3 个评论
北京大学招聘博雅博士后
chenmin168cool 2018-9-27 09:11
北京大学招聘博雅博士后 北京大学分子影像与微创治疗技术实验室( http://mimit-pku.org/ )现因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纳米科技专项和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的需要,诚 聘博雅博士后 ,从事肿瘤纳米影像探针以及超声 / 光学诊疗一体化系统的研制。 一、 岗位要求: 1 、 肿瘤纳米影像探针的研制 有从事肿瘤学 、药学、 免疫学 、 细胞分子生物学 、有机合成和 纳米生物医学相关研究经验者优先 。 2 、 超声 / 光学诊疗一体化系统的研制 在 医学超声图像信号采集 、 光 学 成像技术 、 图像融合算法 、 超声诊疗系统 和 自动化医疗系统等方面具有科研经验者优先 。 二、 申请方式 有意向者请将个人简历(包括学习、工作和研究经历)以及其它证明本人能力、水平的相关资料发至 zhi fei.dai@pku.edu.cn 邮箱,并注明 “ 姓名 + 应聘博士后 ” 。 附: 北京大学 2018 年博雅博士后项目中文版申请公告请见: http://postdocs.pku.edu.cn/tzgg/59727.htm 北京大学 2018 年博雅博士后项目英文版申请公告请见: http://postdocs.pku.edu.cn/tzgg/62260.htm 戴志飞教授简介: 北京大学工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教授,博导,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 1998 年于中科院理化所获博士学位并留所工作,先后前往日本、德国和美国工作。 2005 年被哈工大生命科学院引进回国, 2012 年加盟北京大学工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现担任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介入医学工程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光子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纳米生物技术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学超声装备协会常务委员,中国超声分子影像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声学学会委员, Bioconjugate Chem 副主编,以及 Theranostics 、 J Interdiscip Nanomed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等期刊编委。
个人分类: 招聘|4622 次阅读|0 个评论
周末闲话:人与财
热度 2 wfangimm 2018-6-9 12:30
周末离开日常事务的纷扰,静心做点儿自己的事。工作间隙随手敲下几行闲话,供网友茶余饭后浏览。 因为组里的人员变动,今年又要招聘新职工。招聘是个繁琐的过程,特别是对我这种比较 “ 挑剔 ” 的人而言。不过,即使招聘如此费时费力,很多时候能否找到合适的人还要看运气。因为知道现有的助手能拿到每月八千左右,我告诉求职者本所博士学位的人收入也就十万或不到。对此我也在若干场合抱怨过,要不是有户口的隐形福利,如此收入在北京这种地方的吸引力偏低(不大在乎收入的毕竟是少数人,不能拿少数当正常情况)。然而在这次招聘中,我才从人事那里获悉,其实我的助手税前收入是十五六万,说明我按助手税后收入给招聘者提供的信息,可以说不确或者是有点误导!也许不少时候,求职者问的和 用人单位回答的 究竟是税前还是税后,两方都没搞清或者有误解吧? 虽然我知道有税前和税后工资、固定和偶然发放等各种花样的福利,但就算对自己的收入该怎么算也有点发懵,常常是到了要填税表的时候(年收入 12 万以上国家强制要求填表),才从财务那里弄清自己的年收入究竟算多少。工资单上每个月都有变化,我也懒的每个月跑去人事问这是怎么算的,否则人家还不烦死我。不过这事也提醒我,下次告诉求职者税前年收入十五六万就可以(毕竟这是官方的说法)。至于想了解充满 “ 魔鬼 ” 的细节,自己去问官方吧! 招聘中还有个故事:有求职者期望月薪 1 万 5 ,我看了 TA 的简历后虽然觉得 TA 背景不错,但这个工资水平没法满足啊!毕竟差得太多,要是差得少点还可以商议。 于是就放弃了联系的打算。 不过,一个多月后,因为缺乏合适人选, 我 又尝试着联系了一下那位求职者。让我大跌眼镜的是,这个人说 TA 上个月已经同意到我所某课题组工作了!各个组 都是所里的待遇,不大可能满足 TA 月薪 1 万 5的期望(当然偶然发放的部分另算,那要看各组八仙过海的本事了) 。对此 我不知道该怎么总结经验:是要问清申请人期望的究竟是税前或税后待遇,还是要知道有些 申请 人没把 “ 期望 ” 二字写当回事,是我太过认真了? 有意思的是,本组今年签约了两个新职工,都有博后经历。我自己想指导一名博后却不得,倒招了博后做助手。虽然有以印度人为代表的国外博士愿意来做博后,可惜自己能用于资助博后的经费有限,要是他们能获得中国 ZF对国外 留学生的那种资助,或者自己申请到 fellowship 就好了(可惜印度没有类似 CSC 的 ISC );而我可以在此基础上匹配一些,使其收入达到“市场待遇”。招国外博后的另一个障碍,是针对歪果仁住宿的特殊政策。按说这种隔离 -like 的政策延续至今已经几十年了,为何不能变一变?算了,多说无益,就此打住。 刚刚看到一个段子,在富士康上市之时,颇为应景,特抄录于此: 故人昔辞富士康,为学技术上蓝翔。 蓝翔毕业包分配,分配分到富士康。 故人再辞富士康,为学知识新东方。 新东方里包分配,富士康里熬浓汤。 故人三辞富士康,为学武艺上武当。 武当出师包分配,富士康厂看门岗。 故人终辞富士康,职业炒股投资商。 为国接盘独角兽,满仓套牢富士康。
个人分类: 生活感悟|12005 次阅读|3 个评论
三议博后方向选择
Aduli 2017-11-9 23:12
距离第一次写有关博后方向选择的博文已经八年,转眼间我来美国做博后也已七年,而距离第二次写有关博后方向选择的博文也已过四年,真可谓时光如梭,转瞬即逝! 现在回国工作的事已经基本尘埃落定,得些许空闲,我觉得有必要三议博后方向的选择,算是对自己有个交代,当然也希望能对其他人有帮助。 我本科学物理,对生物渐渐产生兴趣,所以就选择生物信息系学方向攻读博士。博士期间主要分析流感序列数据,基于序列研究流感进化、抗原预测以及疫苗株推荐。很自然的,自己对生物优胜劣汰背后的演化规律产生浓厚兴趣,所以第一站博后在美国国立生物信息学中心( NCBI )进行基因组演化方面的研究。这个期间的导师 David Lipman 因为是 NCBI 的主任,行政任务比较重,自己又是这个领域的新手,所以一年后大家商议,为了我以后事业着想,转到同在 NCBI 的 Teresa Przytycka 实验室从事系统生物学研究,主要从事高通量大数据的分析,来揭示生物体转录调控在基因组水平上的规律。这些正是我第一次以及第二次写关于博后方向选择博文的背景。不得不说,自己当时还是比较任性,完全凭着自己的兴趣来,先演化,再转录调控。这段时间文章有,但不是特别突出,联系国内工作也是碰了一鼻子灰。 下一步该怎么走,当时确是一个关口。从现实来说,我可以继续深入进行高通量技术、大数据相关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但如果想发表高水平论文,却需要脱离当时比较偏基础的研究,往能产生数据或者跟疾病直接相关的研究方向转。当时也确实有这样的机会,但自己再次任性了一把,转到自己感兴趣,但却没把握做成的方向,即现在的理论生态学的方向。当时自己也很单纯,就是觉得对单纯大数据分析逐渐丧失强烈兴趣,感觉大数据分析中无效或无意义劳动太多。而另外一方面,自己对从生物体本质机制出发的理论模型的兴趣却在不断增加,觉得那才是跟自己更贴合的正确方向。当然,自己并不是否认高通量大数据的重要性,只是觉得自己更应该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和利用它们。 从离开 NCBI 到现在已经三年,转理论生态学方向后的第一篇文章也才出来,中间过程想想却也不容易。但回首往事,我不觉得后悔,过去的每一步我会认为是整个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能对自己说的就是感谢自己坚持下来,初步建立起自己满意也能被大家初步认可的长远目标。我的所有这些经历,才使得我对系统生物学的认识够深入,才有学科交叉的思维与经验。我以后的方向是流行病的计算系统生物学,就是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演化相关的比较基因组学、高通量数据相关的功能基因组学以及动态网络模型相关的理论模拟),从传染病的产生、演化、传播以及防控展开系统的研究,不仅描述病原体的规律,也会同时囊括与之相关的宿主免疫反应的规律,通过系统的手法,定量的手段,揭示规律,指导防控与治疗。 如果你比我聪明,或许会走的更顺一些。但我觉得无论如何,对未来的清醒认识,对所从事的事业的强烈热爱,以及刻苦与坚持是走下去的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想清楚了这些,未来的方向自然水到渠成,而每段新的征程都是新的挑战。
个人分类: 科研|4861 次阅读|0 个评论
电子科技大学神经工程与神经数据团队诚招博士后
kernelfan 2017-10-21 23:05
一、团队简介 坐落于“天府之国”四川省成都市的电子科技大学是教育部重点建设的36所A类一流大学之一,以脑信息为核心的“信息医学交叉”是学校一流大学建设的五大学科群之一。 学校在脑信息领域有神经信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外专局-教育部“神经信息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科技部“神经信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拥有以科研专用3T磁共振为核心的脑信息科研平台,并建立了电子科技大学成都脑科学研究院临床医院(成都是精神卫生中心),“神经科学与行为学”已进入ESI前1%。 神经工程与神经数据(NeuroEngineering amp; NeuroData)团队是神经信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最主要的科研团队之一,带头人为尧德中教授(美国医学生物工程院 Fellow、长江学者、杰青; 重点实验室主任),成员包括夏阳教授、徐鹏研究员(优青)、刘铁军副教授、赖永秀副教授、罗程副教授、郭大庆副教授、董立副研究员、卢竞讲师、宫殿坤讲师等,在读研究生、博士后100余名。团队主要致力于神经信息的检测、分析技术的创新发展,以及基于新技术的脑功能、脑疾病分析等方面的工作。近年来,该团队先后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863项目、973课题、重大仪器专项在内的重大、重点项目,科研经费充足。在国际重要学术刊物发表SCI收录论文200余篇,申请国家专利20余项,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次。在十三五期间,团队将借助国家大力发展脑科学和人工智能的东风,培养出一批在国际国内有一定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和青年学术骨干,扩大我国在神经工程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二、招聘岗位和条件 根据课题需要,神经工程研究室现招聘海内外有较强科研背景和项目能力的全职博士后(3-5名)/年,具体要求如下: 1. 凡新近在国内外获得博士学位(年龄一般在35岁以下),品学兼优,身体健康,具有较强的英语阅读与写作能力,具有良好的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和独立思考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优秀青年,均可申请。 2. 神经数据科学、脑网络、多模态成像、脑电/脑机接口、计算神经科学(大尺度脑网络模拟、基于脑的深度学习算法)、动物电生理、音乐认知以及疾病脑成像(癫痫、精分、AD)、专用高端电生理仪器设备开发等。 3. 特别欢迎具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理统计、计算数学、计算物理、电子工程或生物医学工程等专业背景,具有交叉学科研究经历的博士毕业生应聘。 三、岗位待遇: 1. 学校待遇:学校为合格的候选人提供优厚薪酬,劳资、福利、保险、住房等按电子科技大学相关规定执行。根据个人背景情况,年薪在15-30万(面谈)。 2. 课题组根据候选人研究表现,每年另提供一定补贴(面议)。 3. 课题组每年择优输送部分工作能力及英语水平突出的研究人员赴海外高水平科研机构交流或访问深造。 4. 部分优秀博士后可留校工作。 四、应聘材料及方式: 1. 个人简历(包括:个人业绩,研究经历,学位论文及学术论文目录、代表性著作、重要获奖、专利申请或授权情况等); 2. 提供有代表性论文或著作三到五篇作为申请材料附件。 3. 应聘者请将简历发送到邮箱: dqguo@uestc.edu.cn ;邮件标题注明:应聘博士后+本人姓名。 五、学校、团队主页及工作地点: 1. 学校主页: http://www.uestc.edu.cn/ 2. 团队主页: http://www.neuro.uestc.edu.cn/ne ... ion/bcimembers.html 3. 工作地点:电子科技大学清水河校区
个人分类: 未分类|6970 次阅读|0 个评论
Academic Aging Process: 学术生涯衰老过程
热度 4 maocier 2017-10-21 15:12
本周二参加了山东大学组织的齐鲁青年论坛,了解了山大对人才引进的政策(不得不说陈哲宇事件让山大在用人、育人方面的努力成效倒退好几年)。作为一个马上博士毕业的海外学子,要不要回国,什么时候回国,都是俺要仔细考虑的。联想起前阵子在我们 Bernal Institute 的一个经验介绍会,主讲人是系里新拿到欧洲研究学会 ERC ( European Research Concil ) starting grant 的青椒 Micheal D. Scanlon 博士。这个项目的成功率在 10% 左右,可以拿到一至二百万欧左右的启动资金,申请人得在博士毕业以后的七年内申请,拿到这个项目大致就可以到任何一个欧盟高校去任教了。跟国内申请 NSFC 青年基金对年龄的限制不同,欧洲的一些面向于 ESR ( early stage researcher )即青年研究者的项目大都是对完成博士的年限加以要求。因为各国的博士体系不同,比如 UK 和爱尔兰的本科生毕业后可直接成为博士生,从而可在三到四年获得博士学位(俺还见过两年半的),德国教育体系下则一般需要先做两年硕士。所以可以见到二十五六岁的从英国毕业的 “ 学霸 ” ,以及不到 30 岁即回国拿到 “ 青年千人 ” 项目的八零后和九零后。 Micheal 提到了一个有趣的 academic aging process ,即学术生涯衰老过程(可能俺翻译的不是非常妥当)。如果把博士毕业即拿到博士学位当做学术生涯的出生证的话,那么在爱尔兰(其他欧盟国家情况类似)的学术评价体系里, “ 五岁 ” 的时候已经 “ 太老 ” 而不能参与申请爱尔兰研究学会 IRC ( Irish Research Council )设立的博后项目, “ 七岁 ” 的时候就不能再申请前面说到的 ERC 的启动资金, “ 八岁 ” 的时候就不能再申请爱尔兰科学基金会 SFI ( Science Foundation Ireland )的启动基金了。 “ 五岁 ”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这个时候一些欧洲国家设立的博后项目已经不能再继续申请了。五年大致可以做两站博后,在此之后继续就不应该再继续 “ 千年博后 ” 了,而是应该可以有能力自己成为 PI ,寻得一个较为稳定的教职。 这样的考量大约有三点。首先在学术上,自己继续单干或者即便可以帮导师管理一些博后学生,自己作为 leading author (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学术论文数目已经被取得稳定职位、且有一定数目学生的同龄人所超越,时间越久,回国时候的竞争力越下降,差距也越大。其次是对于自己的生活状况来说,需要稳定下来,结婚生子,贷款买房,照顾老人,过上循规蹈矩的生活,而不再继续漂泊。最后是此时是 “ 学术界还是工业界 ” ( academia or industry )最后的抉择机会,俺跟爱尔兰的医疗器械、化学制药方面的企业 HR 交流,他们普遍认为企业不会雇用进行了两站博后之后的研究者。 通过这次交流,明显感觉到国内科研水平的提高和在科研方面的大力投入。用人单位对于申请者的论文水平要求也是水涨船高。衷心祝愿各位同在海外打拼的同仁们身体健康(这点必须要注意,俺最近发福厉害,血压飙升),做出有影响力的工作,早日学成归来。
5945 次阅读|5 个评论
见证兴衰——人瞬间全走了
热度 2 atpinter 2017-10-20 14:04
评上美国终身教授就是我的一切(3) 接上节。这个对我来说是紫色人脉的哥们叫Kevin。我要想能评上tenure就必须从他开始,一是他能带我写proposal,我的意思说从他那里学到一些技巧,也不排除把我挂个co-PI啥的;第二是他当时的lab人丁兴旺,手上钱多,要是我能入伙的话,发文章不成问题,要是再能做个他组里的consultant之类的,把我第一个暑假的工资付了就完美了。 于是我必须得迈出第一步——套近乎。其实不难,就找个机会一起吃午饭呗。我特意选了一个周四,我和他下午都没课,到时候一边吃一边聊,可以聊久一点。University Dr.上有不少中餐馆,有一家Bamboo China的川菜不错,但是Kevin是个北方人,我估计他不一定会喜欢,于是我就提议去King No.1自助餐。他说好。 这家自助餐不错,装修得富丽堂皇,午餐才不到8美刀,随便吃,喝水免费,软饮也才2刀。真心佩服福建人的自助餐产链化,从进货到装修,再到廉价劳力,都是福建人自己做的。谁还能比他们更低成本? 我主动要求开我的车带我们一起过来,Kevin下车前还问我,你的车不错啊,新车吧,配置很高啊。我说不是新车,从craiglist上买的二手车,运气好,碰到一美国老头卖车,一任车主,xtl高级配置,皮椅天窗重低音钢琴烤漆导航加热座位倒车摄像头啥都有,开了好几年了,人家维护得很好。这才提醒我Kevin还开自己当学生时候买的小破车,他手上funding那么多,tenure在即,我是他的话,我至少买一个雷萨克斯来爽爽。加上他的衣着,我更加肯定了他是个经济实用型的主,钱都花在刀刃上的那种。所以今天的会谈不能表现得太张狂,要以理服人,实在不行就卖关子,迷糊他,这样才能吸引他来找我合作。 聊了一些家常,一边吃,一边聊,吃得差不多了就进入正题。我先问他的课题进展怎样?他说还行啊,正在跟好几拨人合作,现在还在初期阶段,主要和系里的另外一位伊朗老板在合作,研制新方法。这位伊朗老板做的是材料,他自己的lab做设备。现在手下有三个博后,一个跟着伊朗老板做材料,但是他付钱,同时也做一些小杂活;另外两个博后在他的lab做设备,他直接指导。每个博后都配了一到两个学生跟着做,所以差不多就这么多规模。 他还说,现在进展还可以,基本想要的效果都有了,初步试验还算成功。但也有一些难题。我听到这就兴奋了,我觉得我的机会来了。果然,他所说的难题主要是在材料一块,因为他不懂,他是做设备出生的。我成热打铁,告诉他我以前博后阶段做过类似的材料,比如xxx,发表了不少文章,我带过好几个学生一起做。有空把你的设计发一个ppt给我,我可以给你提供点建议。他说行啊,还开玩笑说,上天是派你来拯救我的吗? 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头,行。暂时先打住。不能表现得太渴望加入。欲擒故纵嘛。于是我把话题引到职业规划上,请他传授一下怎么拼tenure。他说,没啥好说的,就是吃饭睡觉想proposal,有钱雇人做实验你就花时间想proposal,没钱雇人就自己上,把必须拿到的初步结果拿到手。这句话太经典了,也就是拼呗。 这次会面很成功。过两天,周六下午他给我发ppt,我心想,他真拼啊,周六下午都在工作,当时我在带女儿谈钢琴呢。 接下来的周一,我去他办公室聊了很久他课题的内容,根据他的ppt。他真是个搞学问的料子,脑子转得快,问题问得很到位,有些问题把我这个做材料的都差点回答不上来。这次三小时的长谈之后,他下定决心和我合作了。 于是他开始让他做材料的postdoc在发组会报告的时候,把我名字也cc上,这样我能了解那一块的进展。但是,由于和伊朗老板一直合作,我不能加入他们的联合组会。所以我只是私下找他博后和他谈我的看法。 功夫不负有心人。伊朗老板组里最近招了新博士硕士一大堆,lab人满为患了,以至于Kevin的博后做实验都快没有位置了,什么东西都得排队用。他也抱怨过几次进度慢。于是我说,不如来我lab做吧,我的组里只有几个本科生在胡搞。他一听说好啊,那些试剂啥的有吗?我说,没事,搬过来呗,我给你的博后单独划出一个区域。这待遇一下吸引了他,于是他和伊朗老板说好了,他的博后从此在我lab做实验。但是发文章还是要挂伊朗老板名字的。听这架势,我的名字是必挂无疑了。 接下来的发展更是好得难以想象,我顺其自然成了材料合成顾问,参与Kevin的组会,直接负责指导材料这一块。Kevin人很好,看我付出了不少心血,主动给我开暑假工资(知道我穷。。),这下,我目标实现了三分之二。 又到一年funding申请时间,我之前就和Kevin打过招呼,说一定带我写funding啊。他说没问题,你帮我把材料指导好,我带你写funding。于是我从他那学到了很多写funding的tips,很多tricky的地方不是老司机不懂的。有些技巧让我大开眼界,原来review pannel 喜欢这口。具体的不能在这说,反正最后我也开始慢慢上路,用Kevin的话说,这一个月啥都别做,关门写proposal,否则你写出来的东西自己都不信。 这是我最想要的——写proposal技巧。有了它,我开始上路了,虽然刚才是还是被刷,但是自己预期到哪里不足,赶紧鞭挞学生去补数据。这才有了我后来的及格成绩。可以说,没有Kevin,就没有我的今天。 这都是好事,但每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每个课题组也一样。Kevin的组有钱,有人,但是做的东西非常有挑战性,没人做过的。一不小心就满盘皆输。于是他压力也大,这funding拿了都要考核的,考核还很严格,所以都要显示出有进展啊。虽然初步实验结果还算成功,但他最想要的那个设计方案就是没有进展。我也尽力了,一个劲地给他的博后施压,每次组会都给他好多选择的路,告诉他现在这些都要试试。博后刚开始还乖乖听话,后来就开始和我反抗了,感觉就是对我不服啊,我还能让你压我?我做了八年博后,见过的人多了。于是我跟Kevin说,你对他们太松了。就每周开个组会布置一下,其它就不管了。Kevin说,那还能怎样,我没有时间去查岗啊,再说都一把年纪了,自觉就行。 我说不行啊。这样是要惯坏他们的。你得用鞭子抽,现在的学生和博后都心思太重,各种破事一堆,能有几个主动一心一意扑在科研上的?Kevin说,那你给我催催吧。 有了军令状,我就不客气了。组会先给他们个下马威,你们这样做下去,十年都出不了成绩!于是我给他们布置了due day project,也就是在哪天之前你们得给我结果,不管是好结果还是坏结果,都要有数据。别空口无凭地说这不行,那不做的。当着Kevin的面,这也算是成明文规定了。 果然,这一下去,进展快了不少。至少手上数据有了,不管是好坏,都可以作为参考嘛。那些博后博士生硕士生们总算开始正常地忙碌起来了。好迹象啊。 多面开花,虽然Kevin的念想的那个设计依然没进展,每次都是到最后一步就没信号,但是其它的两三个设计都可以用到设备上了。不错的进展,不是最佳,但还oaky啦。Kevin开在眼里,甜在心里。开始有更宏大的计划——忍着不发小文章,要整一篇Science之类的。 到此,算是Kevin实验室的黄金时期了。他在这样的气氛里也毫无悬念地拿下tenure。 再后来的变化让我大吃一惊,三个月内三个博后全跑了!我都不敢相信为什么Kevin让他们走。这都憋了两年多没发文章了,关键时刻怎么都跑了呢?要是我,我打断他们的腿都不让走。Kevin说没办法,都是有各种客观原因,我不得不让他们走。我说你也太发善心了啊,这都什么时候你还放人! Kevin说,没啥,没人是不可以取代的。他们走之前我都布置好了,让学生全部get博后的所有技能,有视频为证。我还说啥,我作为老博后,深知博后在一个课题组的作用——发文章!现在大好的形势就被这几个人毁了,要不说不定我还能挂个science之类的牛文章的名呢。 真是如我所想。Kevin的课题现在靠三四个Phd在做着,效果大不如前。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已经开始衰退了,但我不能说这话啊。我也没辙,这个时候我自己的lab还一堆破事要我操心呢。 2017年的诺贝尔奖得主的lab也关张过,没有啥不可能的。只是希望不会发生在Kevin和我身上吧。
3060 次阅读|2 个评论
北京大学分子影像与微创治疗实验室招聘博士后(年薪30-50万元)
chenmin168cool 2017-8-1 11:49
北京大学分子影像与微创治疗实验室( http://mimit-pku.org )招聘博士后研究员1-2名,从事超声和光学诊疗一体化系统的研制。 一、 岗位要求: 1. 获得超声、光学、电子、信息、自动控制或生物医学工程,以及其它仪器相关专业博士学位。拥有光学成像、超高速超声成像、超声热应变成像、多模态影像融合、聚焦超声治疗相关研究背景者优先。 2. 熟悉MATLAB、LabVIEW、C或C++等软件开发环境及编程语言; 3. 身体健康,工作认真,诚实守信,吃苦耐劳,具有良好的学术道德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工资待遇: 1、年薪30-50万元人民币,具体可面议,视个人能力和经验而定; 2、户口、配偶随迁、子女上学等事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三、 联系方式: 1.应聘者请将本人简历(包括个人基本情况、教育和工作经历、科研工作概述、论文发表情况或其他成果)、两名教授的推荐信及联系方式发送至邮箱: mimit2017@163.com ,应聘材料将予以保密。 2.经过初筛后通知面试,经面试双方达成应聘一致意见后,提交北京大学博士后进站申请材料。 四、申请流程: 具体流程请查看《北京大学博士后进站申请程序》。 http://postdocs.pku.edu.cn/bshyw/jzsq/16218.htm
个人分类: 招聘|3796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加坡和日本毕业的理科博士愿意来南开大学做博后
热度 17 gaoshannankai 2017-6-18 17:20
此前,记得我写过一篇博文,就是什么时候 欧美发达国家的白人,特别是优等白人愿意来我们国家上大学, 读研究生或做博士后(理工科),那才是中国真正发展起来的时候。 这段时间陆续收到新加坡和日本等比我们发达国家的博士生向我 问关于博士后或研究职位的email。我个人感到非常高兴,虽然我自己 混的不怎么样,没有经费招他们,但是毕竟,说明我们国家的科研水平 还是总体提高了。或者说其他国家科研经费减少,科研整体不景气? 不知道各位老师怎么看,下面是一个南洋理工印度博士给我的email,虽然目前 联系我的只有中国和印度人,但是,我觉得还是有进步啊。 希望南开大学资助我点经费,我忽悠个哈弗或康奈尔毕业的博士(白人) 过来做博士后,为国争光啊。 HelloProf. ShanGao , Mynameisxxx,afreshPhDgraduatefromSchoolofComputerScienceandEngineering,NanyangTechnologicalUniversity,Singapore.IhavedefendedmyPhDthesiswiththetitle“Machinelearningmethodsforpredictingcancerdrugeffectsfromsignalingandcellfatedata”atNTU.IhavedevelopedastrongmotivationtowardsacareerinresearchwhilepursuingdoctorateatNTU.MyresearchinterestsincludeMachineLearning;Bioinformatics;CancerSignalingPathways;OrdinaryDifferentialEquations;Hybridmodelling;SyntheticLethality;Proteins;Highthroughputdataanalysis,etc. WhilegoingthroughyourwebsiteIrealisedthatresearchatyour labwithafocusonComputationalmodeling,CancerBioinformatics, Highthroughputdataanalysis, etc.aredirectlyrelatedtomycoreexpertiseincomputationalmodeling.Iamreallymotivatedbythefactthattheprojectsatyourinstitutedirectlyaddressindustryneeds. IbelieveIcanworkonvarietyofrelevantproblemsincomputationalscienceandcomeupwithanon-traditionalsolution.AftermyPhD,Iintendtoundertakearesearchpositionplacement.I’dliketocontinueworkinginthisarea,andIwonderedwhetheryoumighthaveanyresearchopportunityavailableatyourlab.Areyoucurrentlyhiringadditionalresearchers? DetailsregardingmyresearchatNTUandacademicbackgroundcanbefoundintheattachedcurriculumvitae.Iwouldbegladtoprovidefurtherinformationasyouwouldrequire. Thankyouforyourvaluabletime,Ilookforwardtohearfromyou. Yourssincerely, xxx NanyangTechnologicalUniversity(NTU),Singapore Alumni:IIT-Roorkee,India
2744 次阅读|28 个评论
[转载]石墨烯教父: 从千年博后到物理诺奖的心路历程
热度 9 JRoy 2015-11-2 23:30
石墨烯教父: 从千年博后到物理诺奖的心路历程 安德烈·海姆 石墨烯是最坚硬并极具弹性的材料,其发现者 安德烈·海姆 (Andre Geim) 也拥有同样的属性。卧薪尝胆十几年,脑洞大开万千遍,正是其非同寻常的科研风格为我们带来了可颠覆全球科技产业的一把钥匙。这个曾以“飞翔的青蛙”荣获搞笑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怎样看待自己的研究生涯呢? 请看石墨烯之父在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后,亲口讲述他自己的故事。 如果现在有人想要了解石墨烯的美丽的物理内涵,他们可以从许多相关的学术综述,还有大众科学杂志上的文章中选择。在此我向读者推荐自己写的几篇相关的文章 ,希望大家能原谅我的“自卖自夸”。为了不重复这些文章的内容,在这次演讲里,我决定给大家讲一讲我自己曲折的科研道路,以及这条路最终是如何通向诺贝尔奖的。这其中大部分的内容我从未在别的地方讲述过。当然,各位可以放心,我不会从我的幼儿园时代开始讲起。 我将向您讲述我从1987年获得博士学位之后,直到2004年为我们赢得诺贝尔奖的文章被杂志接受这段时间内的故事。 无疑,越接近尾声这个故事会变得越丰富。反观历史,我还会详细地描述2004年之前与石墨烯有关的研究工作,以及分析石墨烯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多人的兴趣。我会努力让非物理专业的读者也觉得接下来的内容易懂而且有意义。 不要做已死的研究 我的博士论文题目叫做“Investigation of mechanisms of transportrelaxation in metals by a helicon resonance method”。我只能说它是一个非常无趣的研究。在苏联的Instituteof Solid State Physics,我花了五年时间,发表了五篇论文来完成这个学位。学术网站Web of Science很严肃地告诉我,我的这些文章被引用过两次,而且都是作者自己在引用。其实,在我的博士生岁月开始前十多年,这个研究方向就已经没落了。即使如此,我还是从中学到了一些让我受益终身的东西, 那就是 绝对不要让你的学生研究那些已经死了很久的课题方向 。 博士毕业以后,我在俄罗斯科学院下属的Institue of Micro-electronics Technology找到了一份临时工作,做一名普通的研究员。苏联当时的研究系统允许甚至鼓励年轻的研究人员独立开展研究工作。经过一年的摸索,尝试不同的方向,我终于开始找到了合适自己的研究道路,从而与我的博士导师在学术上脱离了关系。以当时苏联极其困难的实验条件,我找到了一个可行而且新颖的实验方向,虽然这听起来是不太可能的事情。我用微细加工的装置制备了金属膜,在它上面沉积了一层薄薄的绝缘体,然后再沉积一层高温超导体。超导体的作用是通过迈斯纳效应把外加磁场约束到一个个涡旋里,对下面的金属膜产生高度不均匀的磁场分布。金属膜中的电子在这种空间上快速变化的磁场中(磁场在小于一个微米的范围内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的运动在当时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我发表了这个领域中的第一篇实验论文,之后Simon Bending也独立地发表了类似的研究。这是一个有趣而且还比较重要的课题,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我都在研究这个方向,包括1991年我在Simon实验室做博士后的阶段。 这段经历给了我一个很重要的体会,那就是创立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总是比在一个已经僧多粥少的领域里寻找新的突破要容易取得成果。 当一个全新的领域刚刚开始的时候,成功的几率会大得多。 当然,很多关于这个新领域的美好预期可能最终无法实现,但是在新的领域里做研究,总会有意想不到的现象产生。 别人的垃圾,我的金子 1990年,在我所在的研究所所长Vitaly Aristov的帮助下,我得到了英国皇家学会一段为期6个月的访问机会。英国诺丁汉大学的Laurence Evaes和Peter Main邀请我访问他们的实验室。对于实验工作而言,6个月是非常短暂的。受这个条件所限,我只能研究这些实验室当时已有的一些样品。先前的实验人员留下了一些砷化镓微米线,它们已经被废弃在实验室的角落里好几年了。由于我曾经在资源稀缺的苏联学术界工作过,我能够在相对恶劣的环境中开辟出一条道路来。这些被别人视作毫无用处的样品成了我的金矿。我开始了每周100个小时的工作来研究它们。在这短短的6个月里,我做出了两个后来发表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的工作。后来我常常用这段经历跟年轻的学生们开玩笑。当实验不像预期的那样进展顺利,他们开始抱怨样品不好导致发现不了新东西的时候,我就会跟他们说,“ 根本没有差的样品,只有差的学生/博士后 ”。仔细研究你总会发现一些新东西。当然最好还是投身新的研究领域,避免研究那些别人已经深入研究过的样品。但是,即使我们足够幸运,找到了一个像石墨烯一样激动人心的研究领域, 谨慎研究和坚持不懈的精神会让人走得更远。 在诺丁汉的研究是如此的高强度和激动人心,我决定不回俄罗斯了。在苏联混乱的社会中求生对我来说无异于浪费生命。于是,在我33岁,学术h因子等于1的时候,我开始在欧洲寻找博士后的职位。接下来的四年我在不同的大学之间辗转,从英国的诺丁汉,到丹麦的哥本哈根,再到英国的巴斯,最后回到诺丁汉。每一份新的工作都教会我一两个新的研究领域,这段经历极大地扩展了我的科学视野。在那些年,我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介观物理,包括二维电子气体,量子点接触,共振隧穿,量子霍尔效应等等等等。我也熟悉了用分子束外延生长砷铝化镓异质结,提高了我在俄罗斯就开始学习的微细加工和电子束刻蚀的技术。 所有的这些积累成为了十多年后石墨烯研究的坚实基础 。 “温馨”的荷兰生活 到1994年时,我已经发表了足够多的优质的文章,参加了足够多的学术会议。我希望能够找到一个正式的学术工作。当我得到荷兰的University of Nijmegen的一个副教授的职位时,我毫不犹豫地抓住了这个机会, 结束了我“后苏联时代”各地流浪生活 。到了Nijmegen的第一个任务无疑是树立起自己的学术地位。但是当时我没有任何的启动经费,也没有微细加工的设备来继续我以前的研究工作。我拥有的是Nijmegen强磁场实验室里的强磁场装置,低温以及电子设备。当时强磁场实验室的主任是Jan Kees Maan。他也是我的“老板”,掌管了所有的实验经费。虽然当时我作为独立研究员拿到了研究经费,但是我不能随我的心愿来支配这些钱。钱都是通过由正教授领导的所谓“工作组”来分配的。另外,荷兰的博士研究生只能由正教授指导,副教授只能靠自己单打独斗。虽然这听起来有些怪诞,但是这就是90年代荷兰的研究体制。这样的研究条件对我来说非常艰难。开始的一两年,我挣扎着适应这种系统,它与我在诺丁汉所经历的愉快而富有成效的研究岁月形成巨大的反差。而且令人奇怪的是,只是在大学里有如此森严的等级制度,走出大学围墙,每个人对我都很好,包括强磁场实验室的主任Jan Kees和其他研究人员。 即便如此,在Nijmegen的研究机会还是要比在俄罗斯好得多。最终依靠我的海外合作者的帮助,我还是在荷兰的学术圈里立住了脚。诺丁汉的同事们(尤其是Mohamed Henini)生长了二维电子气体的晶体,之后它们被送到俄罗斯,我从80年代就开始的同事和好友Sergey Dubono把它们微细加工成我需要的器件。我当时的研究课题可以被称作“介观超导”。Sergey和我用二维电子气体加工出微米尺寸的霍尔器件,然后用它来探测很小的超导体周围的局部磁场。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测量到单个磁场涡旋进入和离开超导体,还能测量许多其他非常微弱的变化。依靠弹道输运下的霍尔微磁测量技术,我们发展了这种新的实验方向。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我们在这个领域充分地展开研究,最终在Nature,Physical Review Letters等等刊物上发表关于顺磁迈斯纳效应,具有分数个磁通量子的涡旋,在约束空间中的磁场涡旋分布等等的研究结果。我的妻子Irina Grigorieva是磁场涡旋方面的专家。她在荷兰找不到工作,所以她有足够多的时间来帮助我的研究和撰写论文。而Sergey不仅仅帮我加工器件,同时也常常来到Nijmegen来帮我实验测量。我们形成了一种非常高效的合作模式,他负责采集数据,我则在旁边房间里的电脑上分析数据,决定实验的下一步。 磁悬浮的魅力 关于介观超导研究的第一个结果大概在1996年的时候开始成形,这让我在荷兰的研究系统里找到了一丝安全感,同时我也开始扩展我的研究方向。我广泛地调研,试图找到新的研究方向。在Nijmegen最主要的实验优势是强大的电磁铁,但是同时它们也是让我头痛的地方。虽然这些磁铁能够产生20特斯拉的磁场,比我们的很多竞争者所拥有的超导磁场要稍微强一点(那些超导磁场大约为16到18特斯拉),但是这些庞然大物运转起来极其费电,我们只能每天晚上当电价便宜的时候用几个小时。我当时在介观超导方面的研究仅仅需要非常微弱的磁场(小于0.01特斯拉),所以我用不到这些电磁铁。这让我这个强磁场实验室的研究员感到一些愧疚, 我感到有责任找到一些可以利用到这些强大的电磁铁的研究课题来。 我意识到相比其他的超导磁铁,这些电磁铁的唯一明显优势就是它可以在室温下工作,不需要像其他超导磁铁一样冷却到液氦的温度。然而,这在一般人看来并不是什么优势,因为大部分的凝聚态实验都需要极低温的环境。这使得我和同事们开始思考什么强磁场下的现象可以在室温里研究。不幸的是,我们似乎根本没有什么选择。 终于,我无意中了解到了一个所谓“磁化水”的现象。据称,把一块永久磁铁放在热水龙头上可以防止水垢在水管里的形成。或者把一块磁铁放在水龙头上,你的水壶里将不会形成一层厚厚的沉积物。这些磁铁随处可见,很容易买到。网络上有数以百计的文章介绍这种现象,但是其背后的物理原理却不明了,甚至还有很多研究人员根本不相信这种现象的存在。在过去的15年里,我曾尝试过几次要研究这种“磁化水”现象,都无果而终,我至今也不能给出一个解释。但是,当时实验室里室温下的强磁场让我横向联想到了磁化水的实验。我想,如果磁化水效应真的存在,那么20特斯拉的强磁场应该产生比0.1特斯拉的普通永久磁铁明显得多的效应。 有了这个想法,在某一个星期五的晚上,我把一点水倒进了我们实验室正在产生巨大磁场的仪器里。往实验仪器里泼水很显然不是一个正规的实验操作,现在我也记不起来当时我为什么会干出如此“不专业”的事情来。很显然,没有人曾经尝试过做这样傻的事情,虽然这种类似的仪器在世界上几个实验室里已经存在了几十年了。让我极为惊讶的是,水并没有从强磁铁中流出来,而是滞留在了磁铁的中心。来自诺丁汉的访问学生Humberto Carmona和我玩了一个多小时,我们用一根木棍搅动滞留在磁铁中心的水,并改变磁场的强度,最终,我们看到了如图1所示的惊人现象, 一个水球悬浮在了空中! 这太神奇了!我们很快意识到这个现象背后的物理是我们熟悉的逆磁性。但是我花了很长时间才让我相信水的这么微弱的逆磁效应(在外加磁场强度为B的时候,水能产生0.00001*B的磁场来抵抗它),比铁的磁性要弱十亿倍,居然可以抵抗水的重力。我的许多同事,包括那些一辈子与强磁场打交道的研究员,看到这个现象时都目瞪口呆,甚至还有一些人认为这是一个恶作剧。 接下来的几个月,我都在给我的同事们和访问者演示这个实验,同时设法为这个美丽的现象找到一个更为吸引普通大众的演示方式。在我们尝试过悬浮的众多物体中,图1的悬浮青蛙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更重要的是,在热闹的媒体报道背后,这张图片甚至进入了许多物理教科书。虽然它有些怪诞,但是这个实验让人们重新审视逆磁效应,我们不再认为它是一种微不足道的性质了。有时候我出去参加学术会议的时候,会有人拦住我说:“ 我认识你!不过抱歉不是因为石墨烯,而是因为我在物理课上展示过你的悬浮青蛙。 学生们总是很好奇这只青蛙为什么能飞翔。”有关这只青蛙的故事,以及有关逆磁悬浮的稳定性的深邃物理学,大家可以参考我在PhysicsToday上写的一篇文章 。 这个实验为著名理论物理学家Michael Berry和我赢得了2001年的搞笑诺贝尔奖。起初,颁奖方询问我们是否有胆量来接受这个奖,我们答应了。我为我们的幽默感和自嘲的勇气而感到骄傲。 星期五晚的实验 磁悬浮的实验是如此的有趣,甚至让人上了瘾。它给我上了重要的一课,那就是尝试那些和我的专业领域八竿子打不着的研究方向有可能会产生非常有趣的结果,即使最初的想法可能是极其简单的。这段经历影响了我的研究风格。 从那以后,我开始做一些不合常规的实验尝试,并且无端地称它们为“星期五晚的实验” 。当然这个名字并不准确,因为没有什么深入的研究工作可以在一个晚上完成。实际上,它需要好几个月的横向思考,毫无明确目的地查阅不相关的文献。最终,你会找到一种感觉——注意是感觉而不是想法——你会感觉到什么问题研究一下可能会很有趣。接着,你开始尝试实验。通常的结果是失败。然后你有可能继续试一试或者放弃。不管怎样,在某个时刻你都必须做出一个艰难的决定,究竟是继续投入精力,还是放弃尝试,开始研究别的问题。 所有的这些都是在你的主要研究活动之余进行的,它们只需要占用你的一点点时间和一点点思考 。 从我在Nijmegen工作的时候开始,我就用这种横向思考来设计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课题了。学生们对于这种研究方式总是感到很兴奋。1999年到Nijmegen来读博士学位的Kostya Novoselov(译者注:Novoselov与Geim分享了2010年诺贝尔奖)参与了很多这样的实验。为了不影响学生们的正常学习和毕业,这些研究通常耗时不会超过几个月。虽然随着每一次的失败渐成事实,起初的热情都会慢慢消退,但是有一些学生后来告诉我说这些广泛探索的研究经历是他们人生中的无价之宝。 最令人惊奇的是,有的时候失败并未如期而至。壁虎胶带(Gecko tape)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一篇文章描述了壁虎超强的攀爬能力背后的原理 。其中的物理是很简单的。壁虎的脚趾上覆盖着许多微细的绒毛,每一根绒毛能够和它要攀爬的表面产生微弱的范德瓦尔斯力(10的负九次方牛顿量级),但是亿万根这样的绒毛就足以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从而可以使得壁虎爬上任何物体表面,甚至玻璃的天花板。尤其引起我注意的是这种绒毛的尺寸,它们在微米量级,这正是我所研究的介观物理所在的尺度范围。当这个现象在我的脑海里时隐时现了一年多之后,Segey Dubonos和我设计出了一种能够模拟壁虎脚趾上绒毛的材料。Segey加工出了大概一平方厘米大小的这种材料,它表现出了比较明显的黏附力 。不幸的是,这种人造的材料比不上壁虎的脚趾,经过几次粘贴和分离之后,它的黏附力就完全消失了。但是,这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验证性实验,它启发了其他人在这个领域中的深入研究。我们希望某一天人们能够复制出像壁虎脚趾那样的结构和具有自我清洁功能的胶带。这样这项研究就可以转化成产品了。 Better to be wrong than boring 在我准备这个演讲的时候,我总结了一个我们曾经尝试过的“星期五晚实验”的列表。直到那个时候我才意识到一个令人惊讶的事实。 在大约15年的时间里我们一共做了二三十个这样的实验,可以想见,大部分的都彻底失败了。但是有三个成功者:磁悬浮,壁虎胶带以及石墨烯 。 这意味着一个极高的成功率:超过了10%! 除此之外,还有几次与成功擦肩而过。比如,我曾读到一篇文章 关于FeGeSeAs合金中的巨逆磁效应,这意味着这种材料可能会出现高温超导状态。我找同事Lamarches要了这种样品,Kostya Novesolov 和我用弹道输运霍尔磁测量技术来检验这种巨逆磁效应,但是失败了。即使冷却到1K也没有发现这种巨逆磁效应。这次尝试发生在2003年,远早于后来引发巨大关注的铁基超导体的发现。 至今我还在寻思当时我们的样品中是否有很小的一部分转变成了超导体,只不过被我们忽略了。 另外一次这样的错失良机是我们试图测量单个活体细胞的“心跳”。实验的想法是用二维电子气体的霍尔器件来作为高精度的电压计,用以测量活体细胞中的生物电信号。我们实验的结果是,当细胞活着的时候我们的装置测量不到任何“心跳”,但是当我们用大量酒精导致细胞凋亡的时候,我们可以观察到巨大的电压脉冲 。现在我明白了当时之所以探测不到活体细胞的心跳是因为我们选错了细胞。我们选的是酵母菌,这是一种比较木纳的细胞。在我们的实验之后过了四年,其他的研究组选用胚胎心脏细胞在石墨烯上取得了成功 。 老实说,我并不认为如此高的成功率是因为我特别擅长于的横向思考。更确切地说是,它告诉我们, 试探(有的时候甚至是漫无目标的试探)新的研究方向比一般人预期的回报率要高 。我们很有可能在某一个已有的矿藏里挖掘得太深了,留下了大量未被探寻过的宝藏就埋藏在浅浅的地表下,只要稍微往旁边一试探我们就会发现它。当一个人有尝试的勇气时,虽然并不是一定总是有所回报,但是至少这是一次探险的经历。 曼彻斯特的生活 到2000年,我的名下有了介观超导和磁悬浮的研究工作以及四篇发表在Nature上的论文,申请正教授的条件成熟了。当我的同事们得知我最终选择了曼彻斯特大学而拒绝了其他一些看起来更加著名的大学时都感到非常惊讶。其实其中的原因很简单。曼彻斯特大学教授招聘委员会的主任Mike Moore知道我的妻子Irina并不仅仅是我的实验助手和Nijmegen的兼职物理教员,他还知道她曾经在Bristol大学的博士后期间做得非常成功。所以他建议Irina申请曼彻斯特大学的一个教职。在荷兰的六年里,我从没有奢望过我们夫妻可以在同一个学校都有正式的职位。这就是让我们决定去曼彻斯特大学的原因。我们不仅感激这个可以同时解决我们两人工作问题的机会,而且也为未来的同事对我们的关心而感动。我们从来没有后悔过做出这个决定 。 于是,2001年初,在曼彻斯特大学我分到了几间年久失修,装满老仪器的房子,还有10万英镑的启动经费。大学里没有共享的大型实验平台,除了一台氦气液化机。这对我来说不成问题。我继续了在Nijmegen时的工作模式,借助别的合作者,尤其是Seregey Dubonos的帮助来开展工作。实验室以令人惊讶的速度成形了。半年之内,我拿到了我的第一笔50万英镑的研究经费。我用它买了一些必须的设备。虽然我们一岁的女儿占据了妻子很多时间和精力,她也在几个月后申请到了她的启动经费。我们邀请Kostya Novesolov以Research Fellow的身份加入我们的实验室(同时他还是作为研究生挂靠在Nijmegen,在2004年他从Nijmegen获得博士学位)。我们实验室的研究开始产生成果,这为我们赢得更多的资助,从而导致更多的成果。 到2003年,我们已经发表了几篇优质的论文,包括在Nature,Nature Materials和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同时我们也不断地为实验室增添新的仪器。另外,我们拿到了一个一百四十万英镑的资助(由时任科技部长的David Sainsbury倡导的研究基础设施计划提供),计算机系的Ernie Hill和我建立起了曼彻斯特介观和纳米技术中心。我们并没有用这笔意外之财来建房子,相反,我们利用了计算机系已有的一个250平米的超净间。我们搬走里面一些老旧的仪器,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最先进的微细加工设备,包括一台新的电子束刻蚀系统。 对于这个中心,Ernie和我最感到骄傲的是世界上许多其他类似的中心拥有更为昂贵的仪器,但是我们的中心从2003年起,就持续产出新的器件结构。我们拥有的并不是一匹用来展示的骏马,而是一匹埋头苦干的驮马。 每当我向其他国家的同事描述我的这段经历时, 他们都觉得在三年之内,凭借并非天文数字的启动经费就可以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实验室和微细加工中心实在是难以置信 。如果我不是亲历者我也不会相信。一切进展的都非常顺利。大学很支持我们的工作,但是我最要感谢的是英国工程和物理科学研究委员会(EPSRC)非常负责的工作模式。这个资助机构民主而且不排外,你在学术界里的地位以及人脉关系基本上不会产生任何影响。另外,在同行评议的过程中,也不会要求你的研究项目要有所谓的“前瞻性的想法”和“对社会与经济需求的巨大应用前景”。 事实上,这个机构是基于申请者最近一段时间在其领域的研究成果而分配经费的 。那些工作得勤奋而且有效的研究者一般会获得资助。当然,没有哪一个资金分配体系是完美的。我们总在期望更好的体系。但是,让我改用丘吉尔的一句名言,“除了我所知道的世界上别的国家以外,英国的研究资助体系是最糟糕的”。 三朵思想的云 当我们的实验室和纳米中心慢慢成形的时候,我开始有一些空闲的时间来考虑新的“星期五晚实验”。壁虎胶带的成功和那几个关于酵母菌和“准铁基超导体”的失败就是发生在那段时间。一位来自俄罗斯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我们实验室的常客以及宝贵的合作者,Serge Morozov,把他的前两次访问浪费在了研究“磁化水”的课题上。2002年秋,我迎来了我们在曼彻斯特的第一位研究生,姜达。我需要给他设计一个博士课题。显然,在开始的几个月里,他要花时间提高英语,熟悉实验室的环境。对于一个初学者,我给他建议了一个我横向思考的课题,那就是把石墨加工成尽可能薄的薄膜,如果做成了,我答应他我们将测量它的“介观”性质。近来,当我试图回想起当时这个想法是怎么产生的时,我记得有三朵非常不成形的“思想的云朵”。 第一朵云是所谓“金属电子学”的概念 。如果给金属一个外加电场,金属表面的电子数目会改变,从而可以预见它的表面性质也会改变。这正是现代半导体电子器件工作的原理。为什么不用金属代替半导体硅呢?当我还是本科生的时候,我尝试过给金属加电场,用X射线来探测金属表面晶格常数的变化。这个想法是很天真的,因为通过简单的数量级估计我们就能知道这种变化是极其微小的。没有哪一种电介质可以承受高于1V/nm的电场强度,如果换算成电荷密度的话,相当金属表面电荷密度的改变不能超过每平方厘米10的14次方个电子(译者注:我用高斯定理计算了一下,似乎应为每平方厘米10的13次方个电子)。作为比较,一个普通的金属,比如金,在中性状态下每立方厘米包含有~10的23次方个电子。即使对于一个纳米厚的金薄膜,在其上增加或减少每平方厘米10的14次方个电子只能改变其电子密度的1%,从而电导率改变1%(译者注:我检查了一下,似乎应为千分之一或者万分之一),更不用说其晶格常数更为微小的变化了。 历史上曾有许多研究人员试图测量这种电场对于金属的作用。最早这个想法要追溯到1902年,在电子刚刚被发现之后,J.J.Thomson(电子发现者,19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就曾建议Charles Mott(著名理论物理学家Nevill Mott之父,Nevill Mott获得1977年诺贝尔奖)去寻找金属薄膜中的电场效应,但是没有找到 。科学文献中最早关于金属中的电场效应的记载出现在1906年 。如果不用普通的金属,我们也可以考虑采用电子密度低得多的半金属,比如铋,石墨或者锑(译者注:有趣的是,这三者为逆磁性最强的三种材料,除了超导体以外)。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人们尝试过探寻铋薄膜中(电子密度为10的18次方每立方厘米)的电场效应,但是只观察到了它随着外加电场非常微弱的电导变化 。因为对这个研究方向有所了解,加之有生长砷铝化镓异质结的经验,我时不时会思考一下用别的材料来做探寻这种效应,尤其是用超薄的超导体,当它在普通导体/超导体转变零界点时,它的电场效应会被放大 。在Nijmegen,我还曾一度被分子束外延的方法在砷铝化镓表面生长的铝薄膜点燃热情,但是经过一些数量级的估计之后,我觉得成功的几率太小,根本不值一试。 在1990年到2000年左右, 碳纳米管是另外一朵悬挂在我脑海中的云 。那一段时间是碳纳米管的研究最为热门的时候。当时在荷兰,我有机会参加了Cees Dekker和Lee Kouwenhoven的报告,也读过Thomas Ebbesen, Paul McEuen, Sumio Iijima, Pheadn Avouris等人的论文(译者注:此几位皆为碳纳米管方面最为著名的大人物)。 他们所展示的那些非常漂亮的研究成果每每都吸引我想进入这个研究领域。但是当时进入已经太迟了,我想找到别的研究方向,避开那拥挤的碳纳米管研究大军。 第三朵云是我读到一篇Millie Dresselhaus写的关于在石墨的层与层之间插入其他物质的综述性文章 。文中清楚地指出,即使经过多年的研究,我们对石墨依然知之甚少,尤其是其电子学性质。这篇影响深远的文章促使我深入地调研了石墨方面的文献。我读到了Pablo Esquinazi和Yakov Kopelevich的文章,他们报导了铁磁性,超导性和金属-绝缘体转变,这些都发生在我们的老朋友石墨身上,而且是在室温下 。那些撩人心弦的文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感觉到石墨非常值得深入研究一下。 这三朵思想的云(或许还有其他我无法回想起来的因素)通过某种莫名的方式融合在了一起,形成了我给姜达的研究课题。我估摸着如果我们能成功地做成石墨薄膜,而不是铋薄膜,那么它们有可能展现一些类似于碳纳米管的有趣电子学性质。为什么不在这个方向试探几个月呢?我想。 胶带传奇 为了制作石墨薄膜,我给了姜达一块厚约几毫米,直径一寸的人造石墨,并建议他用一台抛光机来打磨它。我们有一台很高级的抛光机,可以磨到零点几个微米的平整度。几个月后,姜达给了我一个玻璃盒子,底部躺着一块小小的石墨片。他说这已经是他用抛光机能做到的薄膜的极限了。我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了一下,通过聚焦在它的顶部和底部,我估计它大约有10微米厚。我觉得这太厚了,于是建议姜达用更精细的抛光液。但是为了得到这一小块石墨片,他已经用尽了整块我给他的石墨。这其实要归咎于我。 我给他的是高密度的石墨而非高度层状的人造石墨(HOPG),前者比较不容易解离成片状的材料 。另外,当时他还是一个刚刚来英国的留学生,还有一些语言上的障碍。几年之后姜达成功地完成了他的博士学位。 我们旁边实验室有一位来自乌克兰的高级研究员Oleg Shklyarevskii,他常常跟我闲聊,听我开玩笑。我跟他讲我们正在做的事情是要把一座山磨成一颗沙。Oleg是STM(扫描隧道显微镜)方面的专家,当时他正在参与我的一个“星期五晚的实验”(后来失败了)。他听到这话后,从他的实验室拿来了一根粘着石墨片的胶带。据说这是他从一个垃圾桶里翻出来的。事实上高度层状石墨(HOPG)是一种常用的STM基准样品。实验前,他们都会用胶带把石墨表层撕掉,从而露出一个干净新鲜的表面来供STM扫描。人们一直在用这种方法制备STM的石墨样品,但是从来没有人仔细看过扔掉的胶带上有些什么东西。我把Oleg的胶带放在显微镜底下(见图2A),发现有一些碎片远比姜达给我的那块要薄。直到那个时候我才意识到用抛光机是一个多么愚蠢的建议。 抛光已死,胶带万岁! 我们的实验从这之后开始变得有希望了,但是这还不是真正的突破,我们需要更多的人力投入研究。Oleg当时忙于他自己的实验,不想参与进来,但是Kostya Novesolov自愿加入了。“自愿”可能不是一个准确的词,因为我们实验室鼓励成员选择加入他们感兴趣的任何研究项目。那个时候Novesolov手头已经有一个进展非常顺利的关于铁磁体的研究项目 。他也是我们实验室的“管家”,有什么仪器坏了都是他负责修理。而我呢,那个时候每天都会花几个小时在实验室制备样品,测量和分析数据。 到了2006年之后我才变成一个写文章的机器和专门的数据分析员。我喜欢分析数据,但是极为讨厌写文章。不幸的是,没有一个写论文的“作家”,一个实验室是无法运作的。 Novesolov和我决定测量一些胶带上的石墨片的电学性质。于是他开始用镊子把石墨片从胶带上撕下来,转移到玻璃片表面。因为这个研究的出发点之一是想测量石墨片在外加电场下性质的变化,所以几天之后我找来了一些表面氧化的硅晶圆,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给硅加电压来影响它表面的石墨。这给我们带来了意外的收获,一些石墨片在这种晶圆表面呈现出不同的颜色来,这表明它们非常薄,以至于可以让光透过,藉由光的薄膜干涉而形成颜色。另外,通过这些颜色我们也可以非常直观地判断石墨片的厚度。我们很快就发现其中有一些石墨片只有几个纳米厚。这就是我们第一个真正的突破。 欢呼时刻 一般的石墨烯文献,尤其是大众科学杂志往往强调我们是如何用胶带撕出石墨烯这件事,但是对我而言,这虽然是重要的一步,但是还不是我们Eureka时刻(译者注:Eureka指发现或找到某种东西时发出的欢呼)。我们的目标并不只是找到一些薄膜而已,而是要发现它们所蕴含的一些激动人心的物理规律。 在Oleg促使我们使用胶带制作石墨薄膜的几天之后 ,Novesolov就已经开始用导电的银胶给石墨薄膜制作电极了。让我们惊讶的是,它们导电性非常好,即便是这些用银胶做成的电极与石墨薄膜的接触电阻都很小。我们可以进一步测量它的其他电学性质,但是我们觉得这么一个难看的样品(见图2D)还不值得用低温装置真刀真枪地测量。于是我们就在室温下给玻璃或硅衬底加电压来看它的电场效应。图2D展示了我们做的第一批样品中的一个。中间部分是大约20纳米厚的石墨薄膜,它的宽度大约和人的头发直径差不多。要知道,用镊子把这么小的一块石墨片从胶带转移到硅晶圆表面,并用牙签把导电银胶涂到石墨周围来制作这四个电极需要多么高超的实验技能(译者注:当年译者在实验室里也专门负责做这个工作)。如今已经没有多少研究人员的手指灵巧到可以做出这样的样品了。不信的话,读者可以亲自尝试一下! 第一个手工制作的放在玻璃表面的样品表现出了明显的电场效应,它的电阻可以通过外加电场改变几个百分点。这听起来可能微不足道,但是对比一下此前要测量到一点点的电场效应都有多难,我感到非常震惊。 这个比较厚的石墨薄膜由手工制作的丑陋样品都表现出了一些电场效应,那么如果我们用最薄的石墨薄膜,采用全套的微细加工技术做出来的样品会出现什么结果呢? 当时我的脑海里咯噔一下,我意识到我们发现了一些极为激动人心的东西。这才是我的Eureka时刻。 从这之后的研究就不再是随机的尝试了。我们不断提高制作更薄的薄膜的方法,加工出越来越好的器件。这个过程在外人看来是非常艰苦漫长的,但是我们觉得进展出奇的快。几个月以后,我们就学会了如何用光学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来找寻单层石墨。我们开始使用电子束刻蚀的方法在石墨薄膜上制作出正规的霍尔器件,并用金属蒸镀机制作电极,不再用银胶手工涂上去了。微细加工的工作由Dubonos负责,由他的研究生Anatoly Firsov帮忙。最初他们用俄罗斯的仪器,后来,在我们新的博士后张远(音)完全熟悉了我们自己的纳米中心里的刻蚀系统之后,这个工作就大大加速了。 从多层石墨到单层石墨,从手工制作到仪器加工理论上是简单的,但绝非易事。我们走了许多弯路,在很多行不通的想法上浪费了很多精力。比如我们某一个研究经费资助的项目就是想在大块的石墨晶体上刻蚀出霍尔器件来,这样通过胶带撕开,转移到硅表面之后就形成了做好的霍尔器件。事实证明我们设想得太美好了。之后我们还是只能用那些没有被刻蚀过的大块石墨。另外一个例子是我们起初认为硅晶圆表面的氧化层的厚度必须十分精确(几个纳米之内),否则就无法分别出转移到其表面的石墨烯。但是如今我们基本上可以在任何厚度的氧化层上找到石墨烯,它的尺寸也由最开始的几个微米到现在了毫米量级,只要采用合适的方法和石墨来源。 2004年我们在Science上发表的文章的主要内容是电学测量,这需要大量的工作。几个月的时间里,Novesolov和Serge Morozov都在全天候地测量。我也在实验室讨论,分析原始数据,常常是数据刚出现在电脑屏幕上就开始分析。我们给负责微细加工的同事即时的回馈,以便制作更好的样品。 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研究对象,没有人知道会有什么现象发生,所以这些早期的实验我们必须非常谨慎。某一条实验曲线如果不能在多个样品上重复实现的话,我们就会弃之不用,以免导致任何错误的结论。我们一共实验了50多个非常薄的石墨样品。 这相当于是几年的辛勤工作被压缩到了几个月里。 但是随着新的样品越来越好,我们总是充满激情,甚至可以每天工作14个小时,没有周末节假日。 终于,在2003年底的时候,我们形成了一个清晰的物理图像,可以发表了。从那个时候到2004年9月我们的论文被接受还有一个长长的间隔。那九个月的时间花在了试图让这篇文章被顶级杂志接受的工作上。我们不断地增加数据,修改文章的表达方式。我的妻子Irina在这个极为费时的过程中给予了宝贵的帮助,其中的艰辛可能只有那些曾在这种最顶级的杂志上发表过文章的读者才能体会。起初,我们把文章投到Nature。第一次审稿被拒。我们修改了文章再次提交后,又被拒。有一个审稿人说,我们的文章“没有产生足够的对科学的推动”。Science的审稿人更加仁慈一些(或者更加知识渊博?),我们的文章也改的更好了。 回过头来看,我当时应该把文章投向一个档次略低的杂志,就可以不用那么劳心费时,虽然我们认为我们的工作是突破性的。 科研的idea 科学文献上充斥了非常漂亮但是无法实现的想法。通过查找文献来寻求这些想法是非常不好的做法。在一个研究开始的时候,阅读几篇比较好的综述性的文章是有必要的,这样可以避免重复别人的工作。 但是如果花太多的时间搜索文献是有百害而无一益的。 我见到过许多非常有希望的年轻研究人员最终没能发掘出他们的潜力,就是因为他们把时间都浪费在了搜索文献上,而不是花在搜寻新的现象上。几个月的文献搜索之后, 他们总会不可避免地得到同一个结论:那就是所有他们想要做的事情别人都做过了。 于是他们觉得没有什么必要尝试自己的那些想法,结果呢,他们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论文搜索。不论如何美妙的想法,它都是基于以前的知识积累。世界上聪明的人那么多,很有可能某人在某地就曾经有过和你的类似的想法。但是这不能作为不尝试自己想法的一个借口。因为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所用的设备也随时间变化。新的技术的发展使得一些曾经是失败的想法在下一次尝试的时候可能会意想不到地成功。 在2002-2003年间,我的那些思想的云朵甚至都不能称为美妙的想法,但是它们也足以开启石墨烯这样的研究项目。它们还指引了前进的方向,帮我们从纷繁的头绪中找到出路。 在我们大概了解了这个新的研究领域,尤其是当我们整理结果准备发表的时候,我们才进行有需求的文献调研。 除了那些与我思想的云朵相关的文献外,我们还引用了一些文献,有关二维材料制备的困难,它们的热不稳定性,分子束外延生长中观察到的纳米卷和纳米纸等等。这一些文献是为了显示出我们的实验的重要性。 直到2007年我写综述文章 时才对前人的文献做了一个全面的调研。 从那时起每当一个有历史意义的论文出现时,我就会更新一下我的会议报告文档。这是一个我能为现在正在书写的历史添上几笔的机会。另外我最近写的一篇关于石墨烯发展历史的综述 ,得到了许多研究人员的回应,我要感谢他们在早期的许多想法和贡献。 本文由科学网博主 薛加民老师 翻译。。。。。。此处转载虽没授权但没有任何商业目的,哦薛老师不高兴,可通知下架。。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8230 次阅读|18 个评论
博后与博厚
Mech 2015-9-22 11:03
中国的博士后制度,至少在设立之初,并非是欧美没有终身轨的临时性职位 postdoc 的简单类比。虽然现在中国的博后越来越像 postdoc 了。我记得当年待遇和申请难度远高于高校新入职博士。 因此,当初的初衷,博后应该是“博厚”。典出《四书·中庸》 : 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 。“博厚”也可理解为博士学位的要求:“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 “博厚”的最终境界, 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 就是不炫耀也会彰显,不活动也会改变,无所作为也会有所成就。 附:《中庸》二十六章摘录 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徵,徵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个人分类: 教学行思|374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了独立的准备 —— 我的博后生涯一点心得分享
热度 13 zllzll 2015-4-24 01:21
坐在回国的航班上,80后的我,有迷茫,有希望,有挫败,也有阳光。做完了博后,就当刚毕业吧?这个奢求不敢想。过去的已经过去,现在的还在继续,未来要靠自己努力。 我去过纽约,也下过南洋,还淋过旧金山的雨。现在,2015,上海,我回来了! 2011年博士毕业前夕,我的人生又一次面临重要选择。结合国内大多数理工类的博士就业经验,无非是去工业界和学术界两种。根据自己的兴趣我毅然决定选择后者。然而对一个刚毕业的博士来讲,要想走学术道路的话,如果没有机会留校占坑,就大概只剩博后这条“临时工”的道路可以走了。通常我们都会认为,出国做博后相比留在国内做博后,在经历、阅历和知识学习等方面总体上更有优势、也或许有更大的锻炼价值。虽然如此,却并不是所有想搞学术的博士毕业生都会选择出国做博后。作为一个刚刚的“过来人”,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经历来试着谈谈出国做博后的一些心得体会,以便给有类似志向和经历的“年轻人”参考。 1)出国做博后的准备: 要想出国做博后,的确需要具备一些条件:首先是要能确保拿到博士学位。这有点像是废话,但由于博后一般是要提前找好、将来报到的时候也要看学位证或复印件,所以这个问题必须能跟未来的导师和单位有好的沟通,确保不会发生纰漏;其次、需要得到国内导师以及一些其他师长的支持。因为申请博后通常需要两到三封推荐信,即使未来的导师是熟人或者充分信任你,未来的学校和院系也需要你经历这个推荐信的流程;第三,要有未来导师的offer。找博后都是自己跟有意向的导师和课题组发生关系。至于如何申请,方式很多。网上有很多找博后的攻略,这里暂不详细展开了。关键是我个人认为如果没有熟人引见,海投简历是非常有效的求职方法。最后,家人的支持尤其重要。要妥善处理好在这个问题上与父母和配偶(甚至子女)的关系。这就是仁者见仁了! 2)关于做博后的时间: 每个人做博后的时间会有长有短,而且做博后的目标会有所差异。但对于大多数的学者来说,博后毕竟只是过渡经历,是为将来的教职生涯做准备的。结合这几年的形势,我个人认为,一般如果只做一站博后,一两年(三年以内),将来更加适合以讲师或者副教授的身份加盟某个团队。如果想当独立PI或回国拿类似正高的职称,一般需要四五年或者两站以上的博后的经历。当然不排除有些非常优秀的年轻人花更少的年限拿到了很好的title,网上有不少这样的例子。我们可以随便看看借鉴一下。我这里这是结合自己的经历讲讲多数的情况。还有,我不太建议做七八年以上甚至十年的博后,那样的人往往被谑称为“千老”。当然我这里倒不是否定“千老”的水平,而且他们很多也是有自己特殊的情况。只是当前有个无法回避的大环境就是,很多用人单位整体上都会加以判断,认为“千老”的潜力不足,这样找教职的难度其实反而会更大。另外,我们有时也应该考虑到将来找教职或者申请人才计划的一些特殊规定来对自己定位。比如青千,对海外经历的年限是有要求的。 3)关于做博后期间的表现: 大家知道,现在搞科研找教职的门槛日益水涨船高。10年前很多只要出去转一圈随便镀镀金回来就能评正高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因此博后期间的publications对于接下来找教职有着几乎是决定性的作用。虽然我相信国内科研大环境和评价体制也在日益改善,但目前基本上还是以论文或者代表性论文的发表记录来衡量一个学者的水平。学历和经历倒是移到了其次的位置。要想把论文发得更好,除了自身努力之外,最重要的是跟博后导师有良好的配合,包括想法和课题的选择以及与人合作等方面。关于这方面我将来或许还可以作为专题来谈,这里暂时就不展开更多了。大家还要注意一点就是现在很多方面的申请都要求列举5年内的publications,所以近年来在博后期间一直保持努力是很重要的。如果早几年以前发过好文章现在开始吃老本是很不明智的。最后,整个博后期间可能大家都会面临不同困难和挑战,这时候跟导师和课题组成员保持好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reputation在将来起的作用可能会比publication更大。 4) 关于找教职: 找教职基本上不但是做博后的最终目的,也是一个人的学术生涯最关键的一步。找教职跟找博后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更加需要有个合适的切入时间。太早找教职的话论文还在积累中,太晚的话除了自己时间在流逝之外,和博后老板的合同到期与续约与否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通常来讲,找教职是需要比找博后更长的周期的,因为它涉及到一个学校各级部门的一系列流程。对于我们这种“土鳖”(国内拿博士学位)来讲,想找到海外好点的教职非常难,国外的学校主要会针对我们这种人的teaching能力提出质疑。纵观这几年的形势,国内对科研和教育的投入都是在加强的。所以大家对海归和海不归要有自己的定位。但是,目前找国内教职有个麻烦的地方就是很多单位虽然或多或少有自己的人才计划,但往往要求先申请青千再说。如果不中可能就不要你了。我这次比较幸运的是,我的新东家——复旦大学高分子系同意我先入职再去冲击一些人才计划。否则如果没有这个promise,除了要安排好自己的海外时间,对平台和依托单位的选择也得非常谨慎才行。当然大家也应该货比三家,看看启动经费和待遇是否能够接受,其他方面也要和用人单位多沟通。另外,现在好点的学校都已经开始对新引进人员实现类似于“tenure-track”的制度。现在看,这虽然是压力,但也是好事,能够鞭策你做出点出色的工作。倒也不是说大话,但对于有志于科研的人来讲,拿到博士学位尚且是必须的,那么拿到tenure也应该不能当作什么负担。 当然,回国最直接的温暖就是可以跟家人和亲朋好友团聚,此所谓父母在不远游。亲情和友情固然是人生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职场新人”,我即将开始自己的教职生涯。在这个平台上我有很多东西要从头学起来,也希望也大家一起交流,与前辈和晚辈共勉。
个人分类: 科学与研究|23617 次阅读|15 个评论
伙伴们,博文被删了没看到留言
热度 6 JRoy 2014-7-1 18:43
我上篇正儿八经歌颂中国高铁的博文被删了,提醒显示有多达24条提醒。 昨天下班之后就没带电脑回家,因为想着回去看德国球赛电视直播,所以没看到评论,也无法回复 (说这个电视直播,不得不提一下西班牙Salamanca人们的反应,除了最开始西班牙球队的比赛能够两排沙发座无虚席之外,后来全没坐满过。昨天晚上,后半场竟然只有我和一个八九岁的小朋友两个人,只是最后快结束的时候才又来了两个人 ----- 这恐怕连国内熬夜的人数都比不上吧!这个所谓的足球国家太名不符实了!当然这里不是马德里也不是巴萨) 很吃惊,歌颂中国高铁也能被删?难道媒体对其还是打压 状态吗?温州出事之后不是 愚昧的搞民意打压 半年,然后顶不住,不科学,又重新上马了,现在新政府要力推出国门嘛。回头想想,提到高科技,(除了二炮,火箭)全世界有什么东西让人能够想起来中国;我们这个国家不缺乏指点者,不缺乏忧虑者,缺乏真正做一两件有意义事的人。现在国人坐着高铁不爽吗? 还为温州的死难者缅怀呐? 还在为“太不像话了,把铁路搞得这么高大上”而生气呐?再是爱屋及乌,你不能为了一两个人否定一件这么大的事啊.... ----------------------- 看到喻博主的博文,想到一个过于访问学者的事。 在英国的时候我也接待过访问学者,而且后来关系相当不错。国内有认识的也有很多做访问学者出去的,深知人到了一定年龄全球跑并不是那么一件轻松的事(更不要提拖家带小 )。积极和原意出去的,可以说都是有上进心的,很多也 希望甚至能够再度学术回春的。这相比于老婆孩子热炕头的人来说,是值得表扬的。但是效果真的如何,还有待商榷。我不加佐证的捏造两句: 1,身为一个成熟的研究人员,虽然不差(国家/个人)钱,但是出去给免费干活。无意是打破国际游戏规则(很多连博后甚至博士生都有工资呐),降低中国人身价。你说,让资本主义的老板倾向于选择一个要钱的博士后呐还是一个不要钱的访问学者?(假设前提两个人的学术水平差不多,其实更多时候后者积累更多,魅力更大)? 所以,大量 的中国科研人员大海捞针似的, 全世界联系:我拿到中国政府的资助,希望访问贵组....... 有时候让西方老板都苦笑不得。甚至有时候让人家一个lecturer拒绝中国一个professor的访问,都不好意思下手 --- 但是下手惯了,也就不把中国这些职称当回事了 所以,虽然国家层面是好心,但....... 2,语言与 生活习惯。很多访问学者年龄一般较大,很多第一次出国门,所以生活习惯语言啥的障碍是难免的。就是我现在在一个基本不讲英语的salamanca,去餐馆吃饭都是个麻烦事,适当学些西班牙文外加友好同事的翻译。但是这些东西对于年轻人来讲是个新鲜事,更愿意尝试不同,也乐意学习, 关键是年龄相仿的同事也容易相互接受,谈得来 有很多乐子;但是对于上了年纪的科研人员,尤其是面子拉不下的老师,接触和学习的难度都很大,除非那些很乐观很健谈善于交朋友的,很多基本交不上朋友,生活很封闭(比如基本都是自己做饭,除了上班也不和谁联系)。于是乎,很多人最后纯粹是旅游完或者熬过去(虽然可能之前有那么几篇文章,过去翻译了翻译) 这一点,一定在出来之前有足够的准备,才不丢份费钱,也不会事倍功半。 3,最为奇葩的是,不少拿了中国政府钱,出国之后唯一能打起精神的就是指责中国,而且回来之后更是变本加厉! 在国外的时候基本就是一个人人瞧不见的小不点,回来之后立马高大上,好像自己曾经在国外多么的风光! 这一点,也不能不说是政府无条件资助的无知!
个人分类: 时政评论|1909 次阅读|10 个评论
薄厚快2年了
热度 2 AnjinLiu 2014-2-25 06:30
休博了很久,说忙那是真的:做实验,做计算,看文献... 发现出来薄厚快2年了,呆了2个地方,这段时间一直在想这2年我学到了啥? 如果不是为了以后找工作需要,打心底没有写文章的动力,属于可写可不写文章而已。没有办法,要活命,还得攒文章,尽管不是NS、PRL。1篇发表,1篇审稿中,2篇修改中,争取早点扔出去,还有非第一作者作的。还在继续做东西攒文章。另外学习这边的一些技术,和文章相比,技术更重要、更实在。 除了文章之外,更重要的是,我对德国人有了一些了解。比如,相对来说,德国人做事更细心,力求完美,对数据和结论很谨慎。哪怕是很小的会议摘要,老板(德国科学院院士)都要从头到尾的一个字一个字改,一个60字的会议摘要email往返好几个回合。在这种环境呆久了,你也会逐渐变的很挑剔。可能这种东西比文章更重要,更有用。 科研方法和技巧。有些是自己悟到的,有些是他们直接告诉我的。还有一些为人处事之道,人家一句话就能点醒你,同时让你窥探到一点他的成功之道。 适应能力得到初步验证。从国内出来之后,换了方向,但是还是在1年多点点的时间里搞出了几篇文章。现在来了TU之后,又换了方向,在3个月之内投了1篇,最近可能又能有点结果。 眼界开阔了。接触的东西多了,对宏观前沿问题知道了一些,这对以后自己做科研有帮助。 最近比较爽的事情是,投的文章我是第一作者也是通讯作者,因为老板只要最后一个位置。这也是这里的一个特色,老板不要通讯作者,只要最后一个位置,谁写文章谁是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君不见,他下面的博士生很多人有过特报告,有的做个好几个了。相比之下,我等就太寒碜了。 哎,吹了这么多,回头一看写的是狗屎,总结能力太差了,就此打住,睡觉了...
个人分类: 科研随想|6613 次阅读|2 个评论
屁股决定脑袋:青年审稿人和超级博后
热度 8 JRoy 2014-1-22 22:26
陈老师好像嘲笑过某某屁股决定脑袋,利益净往自己身上揽。 我觉得屁股决定脑袋挺好的,说明真实,而且谁的脑袋能离屁股距离很远呐? 我就提两个屁股决定脑袋的想法 一, 我们都知道国际上很多的期刊都积极邀请博士,博后等绝对第一线的科研人员审稿,甚至很多期刊在你有篇稿子录用(甚至刚投)之后就邀请你审稿,管你博士还是什么来着。这一来是找到最近对期刊相对很了解的人 (刚录用或者刚投吗,期刊什么质量什么层次应该是有把握的);二来也能培养审稿人的荣誉感和建立期刊和审稿人的联系,以后吸引投稿。 这两点都大有裨益! 尤其是后者,我们的中文期刊更应该借鉴!及早的培养中国年轻人的荣誉感,对他发展是有正能量作用的。一个成长在信任,感谢和尊重环境下的人和一个成长在勾结,营私和自私自利环境下的人能一样嘛? 对于大环境也是如此,越多的前者越好,越多的后者越浑浊不清。从另一个 角度,让青年人及早的背着荣誉去掌权,也是一种考验和训练,习以为常以后也不会一朝得天下的巨贪。。。如此等等好处! 可以说,让年轻人包括在读博士,博士后审稿觉得对中国的学术界有好处,长远的好处。而且,很多时候,找些老头老太太根本就没时间或者 根本就跟不上最新的研究进展,审稿质量并不能保证!大家也都说,国内的文章多数也说博士博后写的,为啥不就(主要)直接让他们审稿呐? 还以我为例(不了解我的人,别觉得是吹啊,不解释),我为我们领域的 IET Signal Processing 今年审稿了6篇文章,基本上每隔一段时间就来一篇稿子。奇怪的是,我从来没向这个期刊投过稿子。其中有两次我力挽狂澜拒了一篇,接了一篇可能在编辑那儿打下了信誉。我也给其他期刊审过一些,但是都不是常客。可是,我从来没有收到国内期刊的审稿邀请(也可能因为过去三年过没发过中文吧,但是编辑们眼界应该是开阔的啊)!我心里在盘算:若是未来一两年再没邀请,以后有了估计我也没时间或者不愿意审了。长期审的期刊都审不过来,又来个新期刊谁还愿意审? 二, 这个就一句: 中国博后基本上是干着全世界博后质量差不多的“活”,努力程度最大,出工往往不亚于一个正式教职人员;所以应该待遇大大接轨的,多吸引几个博后可能比千人甚至青年千人更物美价廉!
个人分类: About me|4203 次阅读|7 个评论
别再谈王某某博士后的事了!
热度 4 Shifengyu 2013-11-27 21:34
王某某博士后的事情,在科学网引发了很多讨论,灌水了很多博文。最终,除了给科学网增加了数百篇博文外,也没有什么实质性进展。大家也该歇歇了,该干什么干什么。灌水之后,一切也该归于平静了,别再在这件事情上消磨时间了。做博后的,继续读博后;工作的,继续工作;读研的,继续努力;搞科研,继续探索;该评职称的,还得准备材料;该睡觉的,睡觉去;该吃饭的,吃饭去。社会原本就很复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轨迹,正如《鸿门宴》中老范所说”有项羽,就会有刘邦;有张良,就会有范增“。求同存异,方可长久,若人人一样,生活也就缺少多彩了。 何谓成功?何谓失败?何谓高尚?何谓低微?生活,就是生活,社会毕竟现实。谁也不能保证自己一马平川,风雨具得?即使风雨具得,平步青云,又能如何?最终,殊途同归而已。 二百年前,老曹已经悟出道了,还遍了一个顺口溜留给后人:“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老曹二百年前都说了,别吵了,别争了,那都不是事儿。 因此,我觉得翻来覆去再去讨论王某某博士及其相关的人和事,已经意义不大了。我不会再去谈王某某博士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887 次阅读|8 个评论
法律、公平、情理、过份---再说一次王博士事件
热度 36 lin602 2013-11-26 12:47
今天上午作为访谈节目的参预人,加上近期科学网上博文与评论,还是有很多的感受,再说一下自己的感想吧。对与不对大家可以评论。有争论的话题,总是有大量非常不同的观点,只有独裁时代,才是一致通过。我这里说的观点,肯定有人同意,有人不同意,甚至势不两立。 1 法律:从法的角度上来说,南航没有给王博士录用为教师的合同与协议,没有学校录用王博后为教师合同的大印,所以王不是南航的职工或教师。博士后结束,让出房子,这是天经地义的。试想,如果高校凡是找不到工作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都毕业后不让房子,高校是什么样子?高校是一独立法人,与自然人的权利与义务是一样的。至于王博后导师给什么承诺,我就不知道了,不过,这个社会是以盖印签字协议与合同为准的。我想每个人都知道的。现在大学生没有合同,没有协议,你的就业得到保证吗?加之,就业是双向选择,我们一定不要忘记这点。王博士可以选择南航,南航也可以选择他呀,如果合同签字了,那王博后就是南航的人了。 2 公平:不少人以社会上贪官及腐败分子为例,王博士不让住房是小事情。我坚决不同意这看法。我们要反对社会中不合理现象,但不能成为不履行自己的义务为理由。我们仔细分析一下,有人侵犯你的利益,他也以贪官为例,继续侵犯,你同意吗?公平是要的,但我们也要都按法办事。大家都守法,才有公平的社会环境。至于贪官,我们要反对,但这是另一回事。 3 情理:我知道网上很多人都是读书的,对于视频法官与媒体人不满,大家同情王博后,这是正常的。也是大家的爱心。有的人甚至说南航应该给他副研究员。你的好心我们都清楚,但这结果是什么?当你学校中许多学生不让房子,新生入不了校,王博后继续这样下去,没有工作,没有工资,不让学校住房,这对王博后有好处吗?你不是爱他!我们生活中不少人家老公不上进,老婆非常难受,孩子不好好学习与工作,爹妈恨铁不成钢。仔细想想,如果自己家出这样的老公与孩子,我们会不会心安理得呢?为什么不让他去找工作呢,如果的确有理由,为什么不跟学校打官司呢(没有合同,官司是赢不了的)。 4 过份:东升工作室这段视频,是非常过份的。王博后的事,没有到不打马赛克及不用真名的情况。中国有的贪官贪几千万都不用真名甚至不上电视,这样一个小小的事情与小人物,用这样严厉的口气来质问,直用其名,是严重错误的。手中有点点小权利,要用好她,否则今天你用了你的资源,明天你就被别人耍。我相信,王博后事件,给东升工作写及其他媒体也是一个警告。你不信,我信! 5 网上不少评论,我觉得不是理性的,考虑了这方面,其他方面就顾不上了。你以情说事,那法呢?如果你真是为了王博后好,你应该从法的角度给他提供帮助。否则不但没有帮助,甚至作用是反的。 6 上科学网有四年多了吧,网上不少博主(大部分人是非常好的)的评论所用语言,我觉得不象一个经过高等教育的,脏话、骂人、甚至匿名乱说脏话,说明我们的高等教育是不健康的。有理可以说理呀,为什么用脏话呢。有点情绪也是可以理解的,事后打个招呼就是了。有些人难道就没有长进? 如果说理,我们就讨论,我喜欢大家讨论,哪怕激烈争吵,如果少数人不说理,骂人,那就失去了你在我博文后面评论的权利。这是权利与义务的平衡,也是科学网赋予的权利。
11523 次阅读|85 个评论
王天旭事件---其实应该一码归一码
热度 46 lin602 2013-11-23 23:06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博后王天旭,这几天算‘出名’了。见: http://www.nbs.cn/tv/6/2/201311/t20131119_130169.htm 他的遭遇应该是令人同情的,一个博后,四十五岁,没有工资,住在原学校博士后公寓,现在学校起诉法院执行让他离开。 按理说,他是应该离开的,因为他已经不算南航的博后了,至于学校录用他工作,一直拖着没有办成,这不能成为他不离开学校住房的理由。 作为一个成年人,这么高学历,年龄这么大,有家有小,应该工作,不能啃老。没有工资,不应该成为不离开学校住房的理由。从电视上看,他好象有点像‘我不搬,你也没有办法’。 学校在录用中是不是有过错,目前来看没有合同谈不上。 但在一些评论中对这事的说法,我觉得是不好理解的。至于社会中不合理的现象,应该批评,但不能成为这事件中对与错的依据。有些人好象还是要补补法律知识。他的生活困境,原则上是政府民政部门的事。 学校不是福利机构,而他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弱者,有点不很负责任的感觉。 如果他真失业,他可以申请失业保险金呀。如果所有没有找到工作的大学生与研究生,都这样无规则地住别人或别单位房子,这个社会会是什么样子? 在这事件中,我的看法应该按法律办事:1 不是南航博后,应该让出学校房子,学校免他欠的房租,也是缓冲一下,挺好。2 南航录用他工作的事,要看南航有没有违规,包括不如他的人被招进去了,可以找学校也可以揭露,也可以上访。有没有协议或合同?录用与否与让房是无关的。3 他追求科研理想是好的,但不能以此不工作,不愿做其他工作,这在任何国家都是不提倡的。4 任何国家都有博士、硕士、大学生失业,他们可以领失业金或救济金,这是各国政府专设机构。不管那个国家,他的失业与原学校是没有关系的。5 媒体做得有点过份,这样的小事应该打马赛克,而且语言上过于苛刻。 他是应该离开学校交出住房的!一码归一码。如果所有学校的研究生及大学生找不到工作都住学校房子,那不乱了套了? 同情不代表法律! 王天旭留南航的事----八字还没有一撇
20666 次阅读|77 个评论
好聚好散
热度 97 weijia2009 2013-9-14 04:34
好聚好散 贾伟 人生无常,聚散总是难免。刚看到王菲李亚鹏的分手消息,有些惊讶,但也算是正常吧。 这年头,夫妻之间的关系尚且不易经营,导师和学生、老板和博后之间难免有触礁现象。我在学术界的十几年里看到了不少师生反目的案例,美国还是中国,好像大致都一样。 昨天来了个博后,没有预约直接推门而入,开门见山地(连自我介绍都跳过)诉说他跟老板决裂的事情,要我帮忙安排工作。我不明就里,只得劝他冷静,告诉他跟老板有分歧很正常,第一步先作个沟通,不必把事端扩大 ……但他打断我的话,说他已经给校长写信了,学校今天派人来调查了,所以他已没有回头的可能。 在北卡工作不到五年,碰到师生反目的事件就有 5-6起,大部分都出在中国导师的实验室,而且关系进入“振荡”期后振幅都比较剧烈,有导师在跟博后争论中直接打电话叫了警察,把博后带出大楼;好几个博后给学校相关部门投诉,学校不得不派人开始调查,事情搞得对双方都很不利,基本上是两败俱伤的结果。 我在国内工作时也碰上过几起师生的问题。有个博士生录取后,跟他的导师商量想改换方向,想来我的实验室。当时我听了那个新生的意思后,建议了一个两全的解决方案,就是跟他导师搞合作俩人一起带而不必换导师。结果他导师很不接受学生的这种“异端”行为,断然让他离开了,但同时跟我要求不要收那个学生,有意思的是那几天有一批老师打电话劝我不能收这样的学生。我没有听从同事们的教诲,签字收了那个学生,原因很简单,导师签字允许他离开,而我不接,又没其他人接(当时情况是这样),学生唯一的结果就是走人(回老家去)。在我看来一个学生读学位的过程中改方向转导师应该获得宽容(事实上我也有学生中途改主意离开组里的),这一点在西方高校是司空见惯的现象,而我们的高校似乎是规则上允许但内心不接受,算是一种文化上的特色吧。 师生之间处不好各有各的原因和理由,我的两个观点是:一,学生跟我们一样,也是人,他(她)们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和心理,不是必须按照我们意愿去做事的“去人格化了的”技术工;二,我们做导师的使命,是给学生指导方向并提供机会使他(她)们提高某项能力(不包括写投诉信的能力)。这两点估计谁都知道,但未必人人都明白。师生之间如果有一方觉得对方不称职了,可以好聚好散。但更多的情况下,学生觉得导师不行要改换门庭,导师应该有这个气度放手;而导师觉得学生不行,还得牢记第二点(老师的使命)而作一定的容忍。也就是说,师生之间,导师的责任和义务很多,但权力很有限。 回顾一下出问题的实验室大多属于 事业 上升期的青年教授,他(她)们有较大的生存压力,急需学生在实验室出成果;另一方面,这些青年教授们未必很清楚如何当“老板”,他(她)们也许很看重手里的那根鞭子,而尚未感觉到自己脖子上也套着一根。 科学网上有个模范导师叫邢志忠,他老人家建立了一套严谨的“ 招生简章 “。他说: 我招学生主要不是为了帮我干活。我希望自己的学生跟自己聊得来;我希望自己的学生既然选择了,就会比较优秀地留在界内;我希望自己的学生也是我的良师益友,能够陪我喝一杯,或者一起散散步,或者一起去旅行 ... 我愿意互相帮助 ...“。还算好,他最后不无觉悟地说了一句: 可能我老人家的希望,有点太过分了。 我想跟老邢同学说:没错,你太过分了!你让我们其他非模范导师们情何以堪那!
25555 次阅读|146 个评论
现在到国外做博后或访问学者还能赚到钱吗?
热度 6 Bobby 2013-5-11 16:57
前好多年,那时英镑对人民币汇率差不多 1 : 15 ,美元对人民币汇率差不多 1 : 10 ,听人说在国外做博后或访问学者,如果省点儿花,积攒的钱能够回来买房了。我听说某单位有老师,到国外访问一年,每天差不多以方便面度日,回来时外币换了差不多十多万或几十万的人民币,足够当时买房了。 现在人民币猛涨,英镑对人民币汇率差不多 1 : 9.6 ,美元对人民币汇率差不多 1 : 6.20 ,现在到国外做博后或访问学者还能赚到钱吗?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627 次阅读|12 个评论
一波N折的美国博后申请之路
热度 18 zllzll 2013-4-25 00:31
美利坚作为最发达的国家以期独特的地位和多元文化吸引着全世界各地的人们,去美国做博后也是一种特有的学习体验和镀金方式。出于自己多方面的因素,也决定趁年轻去那里体验和锻炼一下,于是在完成第一站新加坡南洋理工博后的情况下,坚决选择了美国作为下一站博后的目的地(欧洲和其他地区暂不考虑)。 由于经济危机的持续影响,最近这些年头美国的博后也非常不好申请,美国老板们自己的经费申请变得困难。加之自己的研究方向算不上太热门(相对而言),再加之其他一些具体的因素,这条申请之路是困难重重和一波三折,下面我将详细记录我这段经历,或许对后面有类似想法的学生或学者会有一定启示和探讨价值。 首先交待一个前提是,我这次的美国申请没有其他更便捷的途径,比如没有熟人或者老板推荐,没有特定场合预先商量打招呼,这样就走到了一个公平而最初的起跑线上了。这个时候要申请美国博后,通常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通过专业的job hunter这样的网站看哪些课题组有招博后的信息,进行针对性的投简历。但这条路对我来说似乎困难更大,很多网站的信息不对称或者针对我个人很不合适,比如几乎找不到对口的研究方向或者其他因素。那么,只剩下第二条路了,那就是海投,这也是我的选择。海投的目的就是通过广撒网来钓鱼,只要钓到一条满意的鱼就行了。这个时候首先要做的就是制作一份general而又充分展示自己特点的简历,以及拟定一封更加通用的cover letter,每次就是替换收件人的名字就行。花了几天功夫搞定这两项之后,接下来的问题就来了,那就是确定申请对象。 美国之大,高校和研究单位遍布全国,有时候你想想也觉得不可能找不到留爷之地吧。哎,但首先也得客观衡量一下自己,自己愿意去哪些地方,愿意在哪个位置工作。我这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主要是把目标锁定为全美排名前50的高校和几个研究所。排名50以后的个别名气比较大的学校和研究组也可以作为个例考虑,但不再通盘搜索是因为精力有限以及考虑知名度等原因也不太愿意去。好了,接下来是一件更加费精力的事情,那就是进这些目标学校的化学系、材料系和化学工程系挨家挨户地找目标课题组的信息。我的第一原则是找研究方向接近或者感兴趣的,然后大致看看课题组的网站,近期文章发表情况,组里有没有中国人等等。至于老板牛不牛虽然重要但很难左右,一般美国好的高校的老板都不会差到哪里去,如果特牛的竞争也激烈,也都是看缘分。这个情报搜集工作前后大概花费一两周,把挑出来的老板名字和email弄个list先存起来。最后,蓄势待发,一口气把这些email一个个发掉作为平行比较。我这次申请前后两批共发了超过150封的email,实在没兴趣找不出更多信息了,就期待这些email中能有最终中标的了。 发了email之后,老板们一般都会在一两天之内回复。一直不回就是默拒,也有很久才会的那也是拒信。总之,在我这通email的狂轰滥炸以及无数拒信回复再加上更多默拒不回的情况下,只有六封正面的回应。所谓正面的回应就是期望继续了解或者问你要推荐信。这六封分别是:华盛顿州立的A、圣母大学的B、莱斯大学的T、哥伦比亚的L、麻省理工的S、以及达特茅斯的I。接下去进入下一阶段,就是更加难以想象的拉锯战开始了: 说起要推荐信那肯定是好事,于是我拿出早已准备好的推荐信模板发给我现在和以前的老板,让他们改改帮我发出去。老板们对我的申请都很支持,这点我很感激他们,而且很及时的帮我发了推荐信。接下来面临的是取舍问题了,这个问题不单取决我个人、同时取决对方,以及一些阴差阳错的命运和机缘等因素。 首先我自己主动放弃了A,经过一些渠道的了解和打听,虽然A水平挺高,但我还是打算去一个锻炼价值更大的组。接下来,被B摆了个乌龙阵。B当时说的很好听,只有收到推荐信就给我打电话以及更好的相互了解。结果要了推荐信以后就把我拒了,说他已经招到更加合适的人了。这个不太厚道,连个电话面试的机会都不给我,前面扯淡干嘛?S的回复让我很意外,虽然是让秘书代理,但S是超级大牛,MIT也是超级名校,所以我欣喜的同时也很冷静。我低调地认为这也许是人家暂时的慈悲让我走过场。果然N天之后当我走完这个过场收到了S一封纸质来信说除非你自己带钱过来我可以再考虑一下面试。明眼人都知道这其实是为拒绝找托辞。最积极也是看似最有希望的是T,他很早要了推荐信也很早跟我约电面。情急之下我不敢太慢,怀着紧张而期待的心情立即准备,之后在约定时间起了个大早跟T进行skype。经过一番了解之后,T表示对我的合成能力满意,有点透露希望我加盟的意思,但要先查看一下预算所以叫我等几天。于是就等啊等,半个月之后还没消息,我就发了封信去问了问T,T说让我加盟不成问题,但需要一笔经费开支,他说他正在同某企业谈判,很有希望,所以要我再耐心等一阵就给我offer。 就在这继续等待当中,I和L也给了我正面答复。L约了跟我面试,I因为出于跟我确实有某种渊源,估计只要走完过场就能雇我。由于T也是大牛,大课题组,而且跟他有口头约定也先,所以我对后面两位比较怠慢,随便应付着,但又不敢拒,怕T出意外没了保底。于是,在这段艰难的应付中I先受不了了,当他大概猜到了我的情况以后,他可能就考虑招别人了,不再跟我联系。后来L也如约跟我进行了电面,我也认真应对。本来倒也以为L也是让我走走过场,谁知他对我挺中意的(这里我也要感谢我未来的同事,应该是他帮我说了点正面的话让L更好地了解我)。但这个时候我还是更加倾向于T一些,这也主要是因为T的组比L要大点有名点。于是我拖啊等啊,正常情况下我觉得L也是对我失去耐心和放弃了。可就在这个时候,令人雪上加霜的一幕发生了,T跟我说企业项目挂了,为了挽救我的名额说要不你申请一个fellowship吧。当时我的情绪跌落谷底,之前对我很感兴趣的T在说这段话的时候居然大言不惭,似乎我就被他绑定了,得受他控制才行。得,由于当时我已经没后路,只能硬着头皮答应试试这个fellowship的申请吧。 其实这时候我有两条路,一是全力以赴申请T要求的fellowship,另外是重新找人投简历。当然也有除申请美国博后以外的一些路子可以变通。不过我当时感觉确实很差,有种煮熟的鸭子要飞走的感觉。正在这个时候,形势又出现180度的大转弯,L没有放弃我,他再次要求跟我谈谈并希望招我。此时我已经对T心灰意冷失去信心了,fellowship的风险不说,耽误时间而且也没有那么确定,谁知道后面还有什么变数。于是我跟L达成协议并签下了合同。想想哥大毕竟也是世界名校,L的研究方向与我更为接近。虽然组小了点,但有风险也有机会。之后,哥大的行政部门效率很高,于是我很快去美国驻新加坡大使馆面签了。但后来又有个小插曲,T又说搞到了别的钱了,即使fellowship没申请上也能雇我,但还是希望我申请一下,这样就能给他省钱。招收程序要在其结果公布以后再进行。我想想算了,跟L合同都签了,不讲信用的话去美国也不太好,而且万一T未来还有变数,就婉拒了。 最后,美国签证的申请也是很劳我心志。由于专业敏感要check,那也能理解,就等着呗。但我新加坡的合同已经结束,只剩下最后一个月的访问pass。平白无故耗时间不说,一个月要是还不走就会被判非法滞留。令人无语的是,check不等人啊。很多顺利的人三周就过了,及其不顺利的人几个月都没过。我也很担心自己会不会很霉。如果check不能及时来,摆在我面前的又是三条路:1)回国等,clear之后把护照寄过来让同事帮忙。这条路的问题在于跨国寄护照似乎不被允许,很难实现;2)移交上海重签,这就白白浪费新加坡等待的时间,在上海得重头开始所有程序;3)续约这边的visit pass,这可能还现实一点,也许就交点钱就行了,但也许我这种工作后转成的visit pass不能续约也说不定。 好在没有等待太久,可能就比顺利的人晚了一周的样子,行政审查clear了。赶紧把护照送去,再等几天就搞定Visa就能离开新加坡了。谁知又发生一起意外,美国人自己check太久了居然还好意思说我的DS2019过期了。我赶紧联系哥大的相关部门弄份更新的过来,还好哥大这个部门给力啊,当下立马搞定给我邮过来。于是也就又多等了两三天快递的时间。马上再给使馆送去,这次终于很快签发了。 告别了一段经历,人生也要迈向新的历程了!这次小小的美国博后申请之路就充分反映了命运的多变和生活的真实。保重自己,善待人事,随时准备接受新的挑战!
18670 次阅读|25 个评论
凭什么要做‘博后’?
热度 5 lin602 2013-3-2 10:22
看了博文‘ 为何现在大家普遍拒绝做博后? ’,也可以反过来问一句:‘大家凭什么要做‘博后’?’ 做任何事情,肯定要有动机,或者说是划算,或者是因为生活所迫。 国内博后目前有二种情况,一是在职博后,大部分是高校的年轻教师与研究所的年轻研究人员,因为拿在职工资,如果到企业博后流动站做博后,在原来工资基础上还要多出一块,甚至要多一倍,由企业给。回校后职称上有就优势了,我们单位有不少这样的情况。无论从经济上还是从业务提高上甚至职称上都是合算的。如果在本校做博后,边工作,边做科研,工资奖金不少,工作单位也是牢靠的,还算工龄,甚至算单位的连续工龄(现在我们单位退休工资折扣,有在本单位工作年限这一指标),心里踏实。 另一情况是脱产博后,没有工作单位,拿国家规定的博士后的津贴,出站后如果不留在做博后的单位上班,就得自己找工作。博士后的收入一般好象是数万元左右,住博士后公寓。 国内脱产博士后,有多大吸引力? 1 现在许多好点的高校招教师,都要国外的博士与博后,国内的博士与博后经常不符合条件,甚至不够入门门槛。 国内博后读结束,能不能在大学做科研?能不能实现自己的科研理想?能否满足自己的科研兴趣?不知道!不确定! 就是我们这学校,现在招来的师资,许多都是有国外博士或博后经历的。要知道,做完博后,职业生涯基本上就是做科研了,做管理与做官的可能性非常小,因为书读多了会‘呆’。而且普通管理与官员岗位也不需要博后。 2 博士毕业后参加工作,许多人收入比读博后要多,如果到好点的单位,收入比教授还要高。我的不少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工作几年,他们收入是我的二倍甚至更多。有的工作一年多就超过我的收入了。博士毕业老大不小了,如果做博后,收入不高,工作单位还没有落实,三十多岁的人,房子还没有办法确定买在那里,能不能交房子首付款还看家庭情况,博后工资能不能‘按揭’我也不太清楚,即使能够按揭,这几个钱扣除生活费,够按揭吗? 3 博士后出站后,工作未必比博士毕业时找得好,工资未必就比博士毕业的高,过了几年,年岁增加了,如果不是高校这样的研究单位,普通单位有硕士做研发就可以了,博士毕业来企业工作应该说就奢侈了。除非是研发要求特别高的跨国企业,普通国内企业对博士后不是太感兴趣。 4 做博士后没有归属感,看到其他同期博士毕业的同学们找到了满意的工作单位,不知道自己的‘家’在何方。过几年,同学们房买了,车买了,孩子快上学了,自己还穷兮兮的。 甚至自己读博士期间,自己的大学同学或硕士同学们已经开车参加聚会了,日子过得挺滋润的。看看即使自己到大学做个教师(这就不容易了),一个月五、六千元工资,房子还没有落实,说得不好听,如果家里不给资助,单纯靠自己的死工资,都怀疑按现在南京、北京、上海的房价,是不是买得起房子。‘蜗居’?这是博士后的待遇?也可能会有人说国外也有许多人做博后呀,是的,如果国外做博士后能够在大学做教师的话,他们的收入不愁按揭买房,网上不少国外的博主,我说的不会错吧。因为我国外的同学们刚到大学工作,时间不长就买了‘别墅’,而在中国的大城市,买按揭小房都困难。 5 目前中国高校中教师的地位,在大学读多年书的学子们身有体会,今天自己导师在大学中的地位就是今后自己的模样。读书做研究,从性价比来说,令人向往吗?看看一些大学毕业就当公务员的同学们,如果有点权,那就不好说了,吃香喝辣,前呼后拥。大家会经常问自己;‘值不值’? 6 国外的金融业的精英们,是不是都做过博后?或者博后比例不小?这我就没有发言权了。当然,如果要到国外大学做教师,好象他们要做博后的。而在国内做博后,国内好点的大学进得去吗? 7 最后一个问题,如果经济上做博后不合算,那么荣誉上及精神层面上是不是有满足感?或者在社会上很受尊重?我想不需要多解释了。 针对这些问题,各人各想法,各人走各路,不过,现在国内脱产博后的人非常少,这是不争的事实。这种现象不管好不好,按目前的情况就是‘合理’的。 当然,即使这样,还是有部分人做国内脱产博后的,不过,也是稀罕之事了。 不管别人如何说,反正我觉得在国内做脱产博后是不合算的。如果你用科研理想来进行衡量并指导自己的行为,那你是高尚的。向你致敬!
12374 次阅读|11 个评论
出国与否?
热度 3 AnjinLiu 2012-8-26 06:34
我基本上属于跟着感觉走的人,因为我觉得自己潜意识里面有一杆秤,走就是了,不用违背自己的意志,因为违背了,受苦还是自己,何必呢?还有我觉得人这一生该什么就是什么,命运安排,心平气和的努力就行,该来的就会来,不是你的也不用想。 记得当年进入科学院面试的时候,老板问了一个问题,博士以后有什么打算。那是说了要出国,大有献身科研的气概,不否定当年有点作的成分。其实后来在很长一段时间,特别在后来4年时间里,没有动过出国的年头了。因为对科研说兴趣也谈不上,也不反感,我能认认真真,心平气和的完成。而且科研太没有钱途了,除非混出来了。对于我这么一个一穷二白的人来说,钱对现阶段的我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所以最后一年的上半年,找工作了,工作也找到了,等腰签三方的协议的时候,我撤退了,因为这样的工作我基本上就可以预测60岁的我是什么样子了。 思考来思考之后,决定出国,因为在变化中才有机会可以寻。所以经历百般折腾之后来这里。 出国不出国,没有什么必要听别人太多,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尊重自己的心,倾听自己的内心。 从我自己来说,我暂时能感受到如下好处: 1 在学术上可以学到很多新东西,拓宽视野 2 钱多,我想对于一个一穷二白的人来说这点的重要性不用多说 3 可以回过头来思考国内的问题,我想没有比较没有思考
个人分类: 人生漫步|5013 次阅读|4 个评论
美国博后改变了我什么
热度 7 geniusma 2012-4-3 13:58
晚上喝了浓茶,美国的深夜却睡不着觉。我常爱瞎琢磨,也爱天马行空前后想一通。看看外面亮着街灯宁静的小区,却也恍惚自己已经身在美国大半年了。很多人说出国就是围城,出来了的百般想着国内的好,亲戚朋友,娱乐美食;没出来的想象着美国的蓝天白云,异国风情。其实,美国也就是另一片生存的土地,还是要工作要生活,人的适应性特别大,到哪都有到哪的活法。博士毕业就顺着大流到美国做博后,却不曾想过美国博后到底给我带来怎样的改变。 先说生活,美国除了纽约芝加哥洛杉矶等少数极大城市外,大部分地方都是漂亮的小镇子,NIH坐落在首都华盛顿边的bethesda,还算是热闹,但除了隔个把街区有个plaza,也没有什么娱乐场所,美国的超市有很多,但蔬菜肉类的品种少,主要还是各种鸡肉和牛肉,调味料也一概是西式的。好在不远有个大中华超市,还有美心超市,都挺大的中国超市,基本上国内能买到的这里也可以买到,红翻天,老干妈什么的都有,可以吃点辣,不然嘴里淡出个鸟来了。基本上实验室回来就在家看看电视上上网,越来越宅,不过呆也可以选择经常出去踏青旅游,美国就是大自然的地方多,哪怕华盛顿也是绿树环绕,春天更是樱花的海洋,应该和武大的樱花一样美。自己做饭是主要的,没有了上海无处不在的饭店,油水自然少了很多,人也瘦下来了,从上海过来刚搞定一切的时候大概瘦了十斤,并保持稳定。 这里的工作压力还是蛮大的,博士就想着毕业就成也发了些不错的paper,现在就更开始想着要作出好的工作,早日告别千老。说实话,国内实验室现在的硬件条件确实很过硬了,现在美国实验室用的试剂器材国内也都有,差别只是在于美国订试剂到货很快,都是两三天就可以到货了,不像国内订个抗体要等一个月的货。另外,美国从jax lab订敲除小鼠也是特别方便,国内要引进一种新敲除小鼠要下好大决心的,这里用什么只要有就可以像订试剂一样订,一个礼拜就可以到,这样,in vitro的东西在in vivo里验证就特别快。 有时候想自己在国内原来组里也过得蛮舒服的,实验条件好经费充足,环境都已经熟悉了,课题做起来也顺手。看看留在国内的朋友也继续发着不错的paper,申着各样的基金,我跑这么老远瘦了十斤到底改变了什么。想想,这改变还是蛮大的,在原来组里,大概我会继续做我自己熟悉的方向和基因,以前的课题还是有些硬伤,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勇气花大力气创造新的平台来突破以前的瓶颈,还是固步自封在自己的小圈圈里混日子。但来到新环境,自然而然开始新课题,再也没有回转的余地,不自觉就参与到三四个新课题的工作中,大大拓宽了自己的方向。用新实验室已经建立起来的平台,结合自己以前的经验,虽然实验依然需要加倍努力,但跳出了原来的小框框,自然过渡到了新环境。只是希望能早日发出博后第一文,找找感觉。在一个新实验室发出第一篇文章,什么内容什么档次对于自己以后工作定位是有很重要作用的,可以为后面的工作积累经验,同时也鼓足信心。 顺道的改变自然是英语,虽然做实验讲话不算多,但是经常和同事,和导师talk,做journal club,做work presentation,都是很自然锻炼口语的机会。另外,宅在家里只有英文节目可以看,也逼得自己听力大大长进。好像用英文思考和交流已经是越来越自然的事情,希望借此机会可以让英文更遛一些。 明儿还要实验,睡觉去了。在美国博后仍然会有失望迷惘的时候,写写文章让自己以后迷茫困惑的时候看看罢,看看此时此刻的自己。 马欣然 4/3/2012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16241 次阅读|11 个评论
出国,还是不出,是个问题
热度 29 book 2012-3-29 10:23
出国,还是不出,是个问题
2011 年 10 月期的 BioEssays 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 6 名德国研究生及科学家用亲身经历谈了出国选择的问题,他们“ 期望能给每个面临‘走或留’问题的读者一些帮助 ”。这跟 Science 的 Career magazine 所关注的问题有点像。 我将该文翻译了过来,一方面觉得或许对年轻学生有帮助,另一方面始终觉得学术刊物发表这种关切的文章很值得鼓励。很多时候觉得我们的大学对个体的关注太少了,尊重和鼓励多元化的个体发展,是更应该做的。翻译的时候一个感受是,德国人的英语让人头疼。 每个有追求的科学家迟早要面对这样一个问题:是否愿意拿自己熟悉的工作和环境与短期或长期的国外经历进行交换。由于最终的决定往往会给一个人及其家庭、朋友的职业和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做一个“正确”的决定并不是容易的事儿。在这篇文章里,处于这种境况下的两名德国硕士生描述了他们的担心和疑惑,也表达了对未来的想法。作为回应,两名博士生和两名年轻的研究组长介绍了各自的国外经历对他们职业和生活的影响。他们期望能够给这两名硕士生及每一个面临“走或留”选择境况下的读者一些帮助。 丽贝卡和多米尼克(硕士生) 丽贝卡和多米尼克都在德国海德堡大学( Heidelberg )取得学士学位,目前是分子生物技术专业的硕士生。他们都曾有过非常好的国外短期工作的经历。硕士工作刚开始的时候,多米尼克在波士顿大学参加了为期 3 个月的实习研究,丽贝卡则在都柏林大学度过了她大学的第五个学期。他们两个人都希望能获得一份科学领域的工作,但有不同的近期打算。 多米尼克计划继续在海德堡攻读博士学位,毕竟他已经在这儿顺利的工作了 3 年,已经建立了很好的关系网并参与了几个很好的研究项目。他希望能够继续获得很好的研究产出。他还希望将来能够在海德堡工作,跟家人和朋友呆在一起。 不过,多米尼克担心这样的决定会给他的科学生涯带来负面影响,周围的同行或许会认为他缺少志向和主动性。他觉得年轻科学家好像不得不去国外高水平大学进修(正如很多教授和研究组长的简历反映的那样),但问题是,出国一定就是好的选择吗? 与多米尼克不同,丽贝卡则考虑在国外完成她的硕士和博士论文。她已经从德国北部到南部求学,并且大学之后去过新西兰一年。她将自己描述为“很开放且喜欢到处走的人”,总是喜欢体验新的地方、文化和人。她很有机会进入一所世界知名的美国大学,这不但将让她的简历更漂亮,并且还能让她学到在良好的环境里如何做研究。 然而,她也有一些忧虑,比如将来毕业后能否在德国国内获得好的工作机会,或者她可能会被滞留在国外。此外,她也怕将来找到的人生另一半是外国人的话,对方可能不想搬到德国生活。她还担心环境变换使得她将来回国之后不能适应。 面对将要做的重要决定,丽贝卡和多米尼克向背景各不相同的四个前辈谈了他们的顾虑。这四人是博士生斯蒂芬和马修,年轻的研究组长安 - 克里斯汀和德克。他们都有过国外经历,并对此有各自的感受和理解。他们分别讲述了如何评判自己当时的决定,以及这些决定如何影响了他们的职业和生活。 文中 6 个人的国外经历(用线和点表示);引自 Niopek et al. (2011) 斯蒂芬(博士生) 在德国学习 2 年之后,我决定以 Erasmus 交换学生的身份去马德里 1 年。那时候我出国的决定并没有考虑到将来的职业。我第一次离开舒适的环境,不得不自己处理一切事情,语言不畅、文化冲突、想家等都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去应对。然而,我觉得在西班牙的一年非常有帮助,也让我意识到有些国外经历将会提升我在工作市场上的价值。 所以我后来做了一个相对艰难的决定,我直接从西班牙去了法国,开始一个 3 年期的生物技术领域的硕士项目。又一次,我突然面对新的环境,并适应了一段时间。现在回想这些经历,我觉得我的付出是值得的。除了学习法语,我还学会了如何去适应新的事物、做出决定并完成好它们。一年半之后,个人原因让我回到德国继续硕士工作。后来我获得一个有吸引力的博士生 offer ,我决定继续留在德国。 目前我还无法判断出国经历是否对我以后的职业有帮助,但我确定国外经历让我发展了非常有用的“软技能( soft skills )”。我现在可以流利的说 4 种语言。我学会了从别人的角度出发去想问题。经历很多艰难的状况之后,我的自信也提高了很多。正是以前这些有益的经历,我现在决定要再出国去做我的第一期博后工作。 马修(博士生) 在回德国读博士之前,我以硕士生和实验室助理的身份在伦敦待过 2 年。尽管生活和工作在另一个国家很让人激动,但我最主要还是看重所在的实验室及其研究水平,让我能在硕士期间做非常感兴趣的题目。 生活工作在伦敦这样的地方,很容易产生某种理念,我持有的一个观点是“如果我能在年龄、种族、地域多样性如此高的一个大熔炉中生存,我就能在任何地方生存”。但我发现,事情并非那么简单,我经历了意想不到的文化冲击,不得不适应对家乡的思念,慢慢才觉得文化差异是正常的。正是在这儿我真正学到了如何像一个科学家一样工作。幸运的是,我在实验室里并没有遇到那么多的文化冲突。 总而言之,我觉得在学术生涯的早期出国很有帮助,可以让你面对并学会处理意想不到的文化冲突。当你个人和工作习惯尚未定型的时候(职业生涯早期),更容易适应新的环境。我所遇到的能力突出的学生和科学家一般都有很广泛的经历和背景,这是我要努力学习的地方。国外的博后经历被学术界很多人认为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一个人能尽早的适应国际化的生活,就能更容易应对将来人生中的变化。 安 - 克里斯汀(研究组长) 在德国完成我的博士学位之后,我当时出国做博后的动因有两个:一方面德国没有合适的实验室能够开展疟疾免疫学和疫苗学的工作;另一方面我非常喜欢博士期间在美国三个月的暑期项目。一般来说,疫苗研究需要研究者对分子细胞生物学及免疫学都有很好的理解,但只有很少的疫苗研究者具有所有相关领域的知识。基于这个认识,我希望能够找到一些新的开发(疟疾)疫苗的方法。我觉得这些经历和认识,加上我在细胞和分子生物学领域成功的发表经历,会让我距离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者和研究组长的目标更近。另外,我还期望能通过进入一个完全不同的领域——感染生物学,来获得个人和专业上的好处。在一个全新的环境下工作,让我与疟疾同行们建立了更多的合作关系,从而为将来富有成效的合作研究奠定了基础。 因此,我建议任何想从事科学的人出国待一些时间。但你不能仅仅为了让你的简历更漂亮而出国,更重要的是(至少在我招聘新的实验室成员时是这样看的),你必须要有很清楚的研究目标。换句话说,你要能讲清楚国外的工作经历对你的研究到底有什么样的帮助。 德克(研究组长) 我是博士毕业 2 年之后出国的,也就是 2001 年。在国外做博后那时候被同事们认为是黄金标准。十年之后再看,我确实觉得在美国一所高水平大学的 6 年经历很好,因为我所发表的文章、建立的关系网络,都给我的职业生涯带来很大的帮助,也因此 4 年前我回到海德堡大学成为一个年轻的研究组长。不可避免的,国外时要应对文化冲突和其他方面的挑战(包括我父母和岳母的去世),拓宽了我的视野并促进了我个人性格上的发展。 我的个人经历让我很能够理解这两个硕士生的处境。我赞同丽贝卡的想法,我觉得国外经历肯定会对你的职业生涯有帮助,就像我和其他人的例子。不过,这也不是必然的,你必须清楚将要面对的不利方面,比如长时间离开家人和朋友。另一方面,我也理解多米尼克的想法,如果你已经融入合适的、健康的个人和科研环境,继续留下来同样会对你的职业生涯很有益处。 从一个研究组长的角度,我从来不会仅仅从是否有国外经历来判断申请人。我很清楚做出是否出国这样的决定所面临的个人困难和关切。实际上,同十年前相比,全球化已经让现在的学生们很容易获得国际资助去出国学习或做项目。因此,我个人并不认为国外经历就会让一些人显得比其他人有优势,国外经历不是加入我团队的必要条件。我觉得对以后的职业生涯或生活真正重要的是,你能够向你的老板和自己证明你的决定是对的,而不要只根据脑子中不能决定和预计的虚幻的未来去做出并不合理的决定。 结论 出国,还是不出,是个问题。但这个问题的答案取决于一个人对科学和个人生活的很多方面做出权衡。我们认为两种选择都能为你的职业和个人发展提供帮助。当转动你命运的骰子时,不要向外界的压力屈服,而应该做最适合你个人特点的事情。就像约翰 - 列侬( John Lennon )说的,“ Life is what happens to you while you are busy making other plans ”(列侬这句话有些只可意会,不好翻译),或许有时想的过多反倒不好,还不如就按照你认为对的去做。 前人所认为的一定要有国外经历的看法已经过时了,现在科学和世界已经越来越开放,不同文化的融合和知识分享越来越多。我们希望招聘者能意识到这些变化,并从老式的思维中跳出来,国外经历并不是一个成功的科学生涯所必需的。我们也建议他们要尊重并公平对待每个学生出国与否的决定。 Niopek , D., Berrens, R., Mockenhaupt, S., Lewis, M. D., Mueller, A.-K. and Grimm, D. (2011), To go, or not to go, that is the question – Six personal reflections on how geographic mobility may affect your career and life. BioEssays , 33: 728-731.
个人分类: 读-思-拾|14141 次阅读|60 个评论
一次博后面试“被殴”经历
热度 2 AnjinLiu 2012-3-16 16:40
元月的时候去德国Fraunhofer HHI博后面试,上午是副头给我介绍他们所以及他们部门的情况。中午吃饭的时候正头露面了。之前我以为正头以及副头还有下面的小头会一起在一个固定的时间拷问我,所以我思想也没有什么准备,然后就屁颠屁颠的跟着他们去吃饭。 坐下来,点完单,正头就开始先扯了,先是问一些不是问题的问题,然后切入正题了。说如果我给你20块外延片,你会给20个公司提供什么产品?因为他们是面向应用的,为公司干科研,所以脑子里面就是产品的概念。这下我真懵了,因为我不知道能提供什么产品,也不知道公司要什么。愣了很久,很是尴尬。正头看了我说,我换一种说法吧,如果给你20块外延片,你会做什么。这下可好了,不就是问我idea吗?平时我文献看的不少,对我这个方向有多少人在做,在做什么,做得怎么样,未来还有什么可做,未来超什么发展,能用在哪里等等一些问题,我自认为还是很有自己的看法的。所以一个一个idea给他讲。第一我要做什么,因为可以用在哪里。第二我要做什么,因为有什么用。第三...他一个一个的点头认可,至少说服了他。讲了5到6个idea之后,他让我先吃饭,意思说你不用讲了。 这个面试过程真没有预先准备,但是也扛过去了。下午给他们讲了报告,正头副头小头小兵都在。讲完之后,他们商讨下就决定给我offer了。 后来我想下,正头问我这个问题够狠。在完全没有预先准备的条件下,拷问你,基本要靠自己平时的积累以及应变忽悠能力。他通过问我这个问题,可以知道你有没有想法、有没有关注应用、有没有发现问题、针对问题有没有解决办法,视野开阔不...总而言之,就是你的水平如何,是不是冒牌货(不是炫耀我水平如何,只是我把他给说服了)。
个人分类: 人生漫步|7574 次阅读|2 个评论
博后终于有去处了——终于触底反弹了
热度 3 AnjinLiu 2012-3-14 09:04
昨天HHI通知我说Fraunhofer总部批准了我的fellowship申请,到此,跨度一年的博后申请算是基本完结,下面就是签证前往德国。待业了2个多月了,荒废快1年了——现在终于触底反弹了。待遇和洪堡一样,Fraunhofer HHI无论在工业界还是学术界也是很有地位的,做的东西我也喜欢,这个位置对我来说,可进可退,也算是一种小完美。 月底洪堡的最终结果也会出来,坑爹的洪堡,无语!即使中了也去不了,无所谓了,不过真浪费我时间... 感谢申请博后这些时间以来支持关心我的亲朋好友以及师长: 1 妻子,无条件支持我,和我一起品尝期间的艰难心酸! 2 爸妈,岳父岳母,无条件的支持和鼓励! 3 二哥,一直以来从各方面给于我鼓励和支持 感谢Fraunhofer HHI的Prof. Dr. Martin Shell在第一时间给我回邮件说他们部门要招人。 感谢Dr. Grote Nobert和Dr. Keil Nobert, Dr. Ziyang Zhang在申请期间的帮助。 感谢柏林工大光电大牛Prof. Dr. D. Bimberg的大力帮助以及在柏林期间的热情招待,在申请洪堡等奖学金上给我巨大帮助,让我感受到了大师的风范以及对年轻人的支持,尽管洪堡现在半死不活。 感谢柏林工大Dr. Werner Hofmann的大力支持。 感谢我的博士老板郑婉华研究员当年把我招进半导体所以及5年来对我的培养,以及在我申请博后期间给我写推荐信! 感谢黄永箴研究员给我的大力帮助,给我写推荐信! 感谢祝宁华研究员给我的帮助和鼓励! 感谢渠红伟副研究员和张冶金副研究员在我申请博后期间给我写推荐信! 感谢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徐锦芬教授给我的大力帮助! 感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英语系教授刘琦老师的帮助! 感谢北京科技大学洪堡学者、教授郑磊老大的对我的大力帮助! 感谢英国邓迪大学居里玛丽学者丁颖博士的一直以来对我的帮助和关心! 感谢东京大学曹道社博士的关心! 感谢英国Strathclyde大学 陈钰杰博士,龚正博士的帮助! 感谢爱尔兰Tyndall的杨威博士的帮助! 感谢以色列理工学院资深教授 Gadi Eisenstein给我写洪堡推荐信! 感谢韩国 KyungHeeUniversity的Jungho Kim教授的帮助和指点! 感谢美国UCLA的 Diana L. Huffaker教授给我写 洪堡 推荐信! 感谢日本横滨国大的Baba教授给我写 洪堡 推荐信! 感谢波兰Technical University of Lodz的W. Nakwaski教授给我写推荐信! 感谢曹光明博士,王宇飞博士,李惠博士,杨少增博士,洪堡学者李伟博士的在柏林面试期间的帮助!
个人分类: 人生漫步|11715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牛人的博后以及K99经历
qin13696 2012-2-15 11:35
转载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c4f35a0100ti1x.html mitbbs.com 发信人: cfap (cfap), 信区: Biology 标 题: 我的博后以及K99经历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Nov 18 17:34:38 2010, 美东) 请勿转载 (一) 最近proposal写得有点瓶颈,泡网时间增加。觉得生物版这几天得话题都很有意思,所 以也来贡献一瓢水。前几天艳阳天mm 的K99被拒,大家讨论了很多。其实看了艳阳天的 其他帖子,觉得艳阳天是个很能干,也很有毅力的人。我是属于比较有狗屎运的。穿个 马甲来分享经历。 我准确来说不是搞生物的,是物理改行的。老板在本行业其实还算有点名气,可惜整个 行业日薄西山。博士做到一半的时候,老板想了个注意,要做生物物理。有一阵一边我 累得要死,死活没结果,睡觉都能头疼醒。另一边NIH一点不甩老板的申请。艳阳天借 过酶,我有几个月连氮气都要借。 好在后来终于有了突破,老板拉来了点小钱,到毕业的时候老板俨然以biophysicist 自居了,我也算改行了。 找薄厚的时候来了运气,有个牛组要了我。当时老板到处晒 我的offer,比我自己还高兴。我博士的老板对学生还是不错的,可惜就是行业不景气 以来,学生毕业他也帮不上什么忙,就业都成问题,到我这里他觉得自己转行成功了, 学生都能去牛组了。 于是我就踌躇满志地去牛人那里报道了。刚到的时候,很不习惯。若高一栋楼,每层楼 里都塞满了PhD。每个组的名单都是黑哑哑一串的postdoc,年轻的很多,头发花白的也 不少。很有点科举赶考的味道。这种规模,我这个在物理小作坊里出来人想象不出来。 想象着我要是一不小心,就会头发白了还会在某个地方做postdoc,当时我就决定,混 几年没结果,我就转。学物理的人虽然本行就业不比生物好,好在转行比较容易。 我去之前,有前辈对我说,在postdoc岗位上一定要想办法让自己很快鹤立鸡群。到了 那里,我才明白前辈的意思。老板是很难碰上的,约定时间都没用,基本要以Black Friday抢Deal的方式才能和他说上几分钟话。项目是很挑战的,前一个postdoc被挑趴 下了,两年没啥结果,换了项目,我是来顶替的。 于是我的第一件事是追求鹤立鸡群。一个月就设计了新方案,虽然后来证明这个方案是 不通的,可是当时老板立刻觉得我上手很快。另一方面,我有一点进展就追着老板去 show off,曾经在厕所门口等老板出来。总之半年后,开始出结果了。 (二) 在组里呆了几个月,渐渐对周围由了感觉。第一感觉是,老板真是指望不上啊!每次努 力跟他谈一下项目的问题,总能被他忽悠到项目几十年后的光辉未来上去,有点何不食 肉糜的感觉。渐渐地我也就只跟老板show off进度了,有啥问题都自己解决。好在我博 士期间就比较独立,我博士的老板很放手,基本靠一星期一个组会掌握进度。他目光很 敏锐,能很快挑出数据的毛病,但是他出的一堆主意不见得有用。被他的主意坑多了, 我已经习惯了自己瞎折腾了。 我薄厚老板倒是很放权,随我拿钱瞎折腾,实验方案错了,买来无用的东西他根本不在 乎。说实话估计他也不记得我买了啥。组里的项目很多,从做我这样基础的,到做 clinical trial的都有。clinical显然是他的重点,项目也都是大型的合作项目。我这 种基础项目,说穿了是高风险小成本,养个posdoc在上面,他根本不太在乎出不出成果 ,苦的是做不出来的postdoc。 我这个项目来说,老板的理论设想很有意思,但是实现上一直没找到个好设计,一直是 左试试右试试。我当时说实话没觉得能最终做出来。不过我postdoc的目的不是实现老 板的远大理想,我只要有进展就好了。这时候的我,经过PhD的那个项目的折磨,神经 已经很坚强了,已经不会为项目睡觉都头疼了。所以我就一直坚持着折腾,也有蜗牛式 的进展。项目上也一直只有我一个人。以至于后来我走了,这个项目就被我整个带走了 。老板为此很有些后悔。 这样一个项目,其实最后帮了我。组里做clinical的postdoc,好多最后都很难独立, 成了大项目的炮灰。 (三) 这样折腾了两年整,文章发了两小篇,钱也用完了,老板说我们要考虑申请钱了。老板 没时间,他还有个R01要写。于是说,你去看看你能申请什么钱。我们组美国人占多数 ,他们申请fellowship和K的机会和成功率都比较高,所以老板经常支持有点结果的 postdoc申请,弄点钱出来补贴家用。 老板没意识到,对外国postdoc来说,选择是非常少的。我问了一圈,发现只有K99我可 以申请。当时是K99出台的第二年,第一年里,我们隔壁组的一个美国人拿到了,一时 很受宣传。隔壁的和我们同行,我老板很有点暗中较劲。于是我回复老板说只有K99的 时候,老板说 why not。同组的和我同年进来一个薄厚,欧洲人M,听说老板让我申K99 后,也找老板要求。老板起初不答应,后来坚持不住,也答应了。于是决定下一个 cycle一起递。我是基础的,M是clinical的,倒是不冲突。 决定写K99了,老板要我干的第一件事是找comentor。当时我不太明白为什么,后来看 了review summary才发现,这个comentor很加分。即使是牛人,写proposal也是决不单 干的。于是老板和我联系了几个人,让我去一个个谈,看谁愿意做这个项目的comentor。 (四) 我的项目,老板的设想是最后做到clinical的。老板是靠这个发家的,对很基础没应用 的东西,没什么兴趣。不过我的项目的应用方向,老板没做过。当时找comentor,主要 想补充这个不足。老板觉得最合适的人,是楼下的一位老太太,可是老太太当时在外地 ,只能email联系。所以老板又和我联系几个MD,我和人家约好,一个个上门推销我的 项目。 和MD推销一个原理都还没完全弄通的基础项目,结果可想而知。这些MD对我都很帮忙, 提了很多很好的问题,但是我的项目实在离他们太远了。谈了一圈下来,我觉得这个项 目要往clinical推,实在难度大,又很多我无法预料的困难。从这里开始,我渐渐对项 目的将来有了自己的想法。 可是K99还是得顺这老板的思路写。我的K99 Research Plan,写得我很不舒服,我老板 说我的proposal, "the scientific part is strong, but the application part is weak". 这个application part,也就是最后一个aim,我被老板逼着忽悠。后来有 reviewer说:这个需要几百个postdoc才能做完,mentor应该知道,当然如果只做到... 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 如果我现在,一个AP,交上这么一个proposal,一定会被批得狗血淋头。在当时,也许 reviewer觉得我年轻人年幼无知,所以把责任轻轻放在了mentor的身上。也许是人家听 老板忽悠听得多了,知道这是我老板的管用伎俩。 (五) 前面有位问research plan是具体细致点好,还是高瞻远瞩点好。我的经验很不值钱, 就是:都要。最好的做法是从头到尾既要提你五年内的具体目标,也要强调你的远期规 划,还有具体目标怎么服务于远期规划。在最后的aim之后,最好在加上一段future research,这里可以忽悠到十年甚至更远。 整个写research plan的过程,老板中间看了一次,然后逼我加强忽悠,我改过了以后 ,老板就比较满意了。这个plan,基本象个R01,timeline, aim 都分得很细。但是每 个大aim结束的时候,贴上了一小段话,讨论这一段research对我的职业发展有什么好 处,这期间我准备结合research做什么career training。这招是参考同组的一牛人的K application学的。 如果说research plan有点忽悠得话,这个career plan简直是要无中生有了。我当时刚 从鹤立鸡群的战术里解放出来,还真没想过career。当时申请K99,就是冲着钱去的, 没意识到这钱会给我的将来带来很大的不同。我老板也是只想着找点钱来继续这个项目 ,没想过K99结束的时候,research plan上所有的东西就会被我堂而皇之地带走了。我 们认识上的迟钝,为以后埋下了不快。 (六) 我research plan 写了一半的时候,老太太回信说愿意做我的comentor。老太太一直知 道老板有这个项目,所以很明白它的意义。老太太自己也是从基础到clinical都做,她 的方法更传统,更被接受一些。有了这样的comentor,无论我应用做到哪一步,都在她 的研究框架内。我就不用硬写我的项目要做到clinical research了,写到个disease model就可以了。不过即使只做做disease model,老板也要追求高大全。我自己只有胆 子说我要造个三层的楼,老板指示,改成50层。 老太太自己并没有参与我写的research plan,只是我写好了以后,让她的senior postdoc看了一下。我也没指望他们能帮我做很大改动。只是,这个应用,我是一天没 做过,他们帮我看看法螺不要吹歪了就行了。看了以后,他们说我的plan是 scientifically right,于是research plan就算完成了。后来发现,这个plan实在是 pratically not right,那是后话了。 K99 的 candidate 部分, 写得我很头疼。candidate backgroud估计是想我讲我是什么 人。我当时是一个发了几篇小文章,两年刚满的postdoc,没有CNS,做一个半死不活, 断了钱的“前瞻”项目。背景还不是生物的,就算我的物理学位,也是个中不溜的学校 发的。唯一的指望,就是现在这个牛老板。 career plan 我将来想干什么?都postdoc了,当然第一梦想是做faculty了。可是怎么 做faculty,我没概念。我基本是打算找一遍faculty,不成我就转行的。申K99是临时 起意的事。我知道要有好文章,要申请,要吹自己能干,要有运气,等等。这些显然不 是career plan。 career training呢?老板见一面都难,哪来的training。其实组里的postdoc互相帮助 ,给我的收益更多。因为做交叉学科,我老板最擅长的是,招一堆五花八门背景的 postdoc,另辟蹊径来做生物医学。我们组physics, EE, ME, BME, chemistry, biology PhD 以及MD统统都有。我写research plan时,哪里卡壳了就找人问,总有人 知道一点。所以其实大家都在自己training。 (七) 发现我只记得candidate部分写得很痛苦,可是不记得我写了什么。今天把我当年的写 的candidate部分翻出来看了一下,发现我写的基本是八股文,怪不得我自己都不记得 了。 我也不知道自己这一部分写的好不好,反正reviewer并没挑刺。candidate background 的底稿是我申请绿卡的statement。大家不要觉得可笑,我参考了几份K申请,其实就是 那个调调。语言上改的切题一点,吹得不要那么天上少有地上不多就好了。career plan 无非是吹这个项目如何有前景,不但可以有科学上得突破,也可以造就我这个年 轻的faculty,以后再拿R01。两个mentor如何合适帮我完成这个远大目标,等等。就是 反反复复,换着角度唐僧。 最后的career training,估计是reviewer比较细看的部分。这部分参考了本组以及隔 壁的成功的K申请,写了一套老板该如何培养我的计划。基本有:1,选课(就说take course,实际操作旁听即可,没人查成绩单),2,老板帮我挑了几个一些short course workshop什么的,号称去上,3,去开会(实际上没K99我也要去的),4,我最 后加上了,第二年我要去comentor的组里学习他们的传统方 法,以便以后能两种方法 对照比较(后来没来得及去)。这所有的training,在research plan 的结尾处,和 research aims整合在一起,做了个timeline, 两个老板的推荐信是我起草的。自己泡制这些,感觉非常搞笑,和申绿卡有相同之处。 三份推荐信,NIH虽然是要求封口的,但是实际上如果你要求,所有推荐人都会给你看 ,谁都不会挡一个postdoc的财路。我没有修改这些信,随着推荐人写了。当时写八股 文写的已经吐血了。 (八) 一个完整的proposal还有很多杂七杂八的东西。当时我写K99,这些都是最后时刻瞎弄 的,基本照抄别人的。最近一个proposal,被review在这些地方挑刺。这才明白,当你 是牛人或者牛人的手下的时候,很多事走个过场就可以了。当你是中流学校AP的时候, 能被挑刺的地方是太多了。 总之忙了两个月,终于在deadline前一天抱着一箱子打印的proposal寄出了。交出去的 时候,觉得这个proposal已经是写无可写了。倒不是说我写得天衣无缝了,其实 proposal本身有很多我拿不准的地方甚至忽悠的地方,但是我是改不动了。那时想,中 的希望也不大,等到分出来,我都要postdoc三年了,不中的话我也懒得改了,我得赶 快转向了。 我一开始就立志不做第二轮薄厚,也不愿意做很长的薄厚。虽然我这行,这不少见,可 是我觉得research对我来说,是个我喜欢的工作,不是全部的我,做不通我就走人。不 过在转之前,我还是要试找一轮faculty。所以K99一投出我就开始写faculty申请材料 了。 现在回想起来,写k99其实促使我开始想我这个项目以及我自己的将来。我不想换下家 ,也就注定了,这个项目,它是死的也好,活的也好,目光远大也好,忽悠也好,反正 我的学术前途和它挂钩了。做到那个时候,项目有点结果,也遇到了很大的障碍,需要 很多钱。老板没钱,也没空去替我拉钱。所以只有两条路,我拿到K99,或者我找到职 位,拿着startup去继续做。 K99和一轮faculty申请,就是我给自己定的底线。 我们组曾经有人想申faculty,找老板讨论的被老板说"you are not ready"的。其实这 个话是老板婉约地说:你不是这块料,或者说:我不想让你走。我当时打定主意要申, 没跟老板讨论,就直接问老板“我想申faculty,你能不能给写一封 supportive letter?”老板答应了。 材料写起来飞快,research plan K99改改就是了,teaching plan我写了一个星期。这 时候,我的项目已经没太多可做的了,所以可以全心全一投入到找职位的事业中。 (九) 我申请了大概30所学校。申请材料没有针对学校修改。我觉得我就是这么个背景,做这 么个偏门,让我做别的我也没那本事,如果有学校觉得我合适,自然会要我,如果学校 觉得我太偏,我改改research plan也无济于事。 我申请的大多是BME,少数物理。我的项目是用偏物理的新方法去做生物,我自己觉得 BME也沾边,物理我也可以。等了几个月,有几个BME的学校要了推荐信,但是最后找我 去面试的却还是物理系。想想也许有道理,我这个项目原理还没有跑通,离应用还远, 所以还不够engineering。我molecular biology都没学过,去BME也教不成课。物理方 面的职位比较少,但是对做偏生物的人还是喜欢的。拿nih钱的人抱怨钱难拿,但是至 少如果拿到了,还是能养活几个人的。nsf的钱是更难拿,拿到了还是饿得半死。我的 文章,比起做传统生物的人,是差一些,但是在物理的本行业内,也算可以了。反正大 家都发不了CNS。 去物理系面试,我把博士以及薄厚的项目都放在了报告里。第一个项目比较物理,第二 个比较生物,但是两者技术上有相通之处,这也是当初薄厚老板要我的原因。 我当年去薄厚老板那里面试之前,博士老板帮我排练了报告。排练完毕,他说:科研上 ,你不比我见过的 faculty candidates差,你现在缺的,是气质,希望你经过一个薄 厚,能养成这样的气质。博士老板的鼓励,是我愿意赌几年在这个薄厚职位上的原因。 这个气质是什么,很难说清楚。但是大家听报告,可能有感觉。有的人只会讲过程结果 ,有人会讲一个很好的故事,但是有的人不但讲故事,还会让你觉得能做成这个故事的 ,舍我其谁。我博士老板说,招faculty的人,要的不仅是好的研究结果,而且是自成 一派的能力。说实话,我不知道怎么说服别人我能自成一派。但是我这两个项目,确实 都有特色,也都是我折腾出来的。我能做的,就是通过讲这两个项目,说服别人我 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较两个老板来说,我博士的老板给我了更多的指导,也是真心为我好。薄厚老板也挺 好,但是他自己也有他的算盘,他给我更多的,是个好的环境。 我第一个面试的那天,K99的分也下来了。那天很紧张,一直没查email,半夜到了家, 发现我得了一个很好的分数。 (十) K99分出来后的一个月,我有一种中了jackpot又不敢去领奖的感觉。PO的嘴很紧,虽然 他说这是个好分数,但是不肯给我多一点信息。一切都悬而未决,只有等。 找工作的时候,我就决定了,不提我的K99。当时我觉得谈一个还没有消息的proposal ,很不靠谱。K99的training要求,以及R00 reduce teaching load的要求,在申请职 位的初期都是不方便谈的。所以我无论申请材料还是面试,都没有提我的K99。人家问 我写没写过grant,我只说帮老板写过。我的K99的内容,后来确实改了改以老板的名义 投了另一个地方。 等NIH的消息的期间,我接着面试,照样没有提K99的事。我希望在面试的学校做决定之 前,能得到准确的消息。Council meeting结束的时候,我手里有个A校的offer,正在 考虑。一个更好的B校,当时要求我和另外一个人回去做second interview。我这时候 跟B校摊牌了,说我有个offer了,要我一周内答复,另外我拿到了K99,你们能不能做 个迅速的决定? B校的系头马上决定要我了。我和他协商好了,位置推迟一年,明年做K99到R00的转换 。我决定推迟一年,主要是我的K99部门有最少一年的要求,其次我也想依托现在的环 境,能做出一点眉目再走。毕竟我的新职位做生物医学的环境要差多了。 后来的一年里,发生了一系列对我影响很深的事。 (十一) 在我薄厚第三年结束,自己做了PI,有个职位在等我,一切看起来都那么美好。这时候 ,我和老板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我拿到K99以后,老板有两个反应。一是把我的 工资提到了6万,要知道K99只会付我5万,也就是说,老板从自己的项目里拿了1万继续 付我工资。二是宣布,K99带来的研究经费,由他统一支配。 从经济上,我不亏,我的K99,发了我的工资后,剩下的钱少的可怜。可是我的同事M不 干了。他也同时拿到了K99,他申请的部门给钱比较多,发了工资还剩不少。老板希望 他能负担一个tech的工资。M的K99项目,是拿老板的看家本领,挪到了另一个病上去做 。M还做着老板的clinical trial。这两个项目同时进行,利益冲突很大。我猜测这就 是当时老板不是很想让M申K99的原因,但是老板拗不过M坚持,还是同意了。那一年下 来,我们老板春风得意得指导了两个薄厚的K99,也培养出了两个潜在的竞争者。 其实从K99批下来的那一刻起,我和M都变了。我们已经看到了走向独立的路,手里有了 钱,心里马上有了自己的算盘。我服从了老板的决定,M没有。M毕竟是他的K99的PI, 没他的签字,财务不可能放钱,老板也拿他没办法。 不过我和M都同时选择了回避战术。既然各有各得算盘,又不好正面讨论,就避而不见 好了。从那时起,我和M就不主动找老板了。老板照例做大忙人,我们不找他,他也几 乎想不起来找我们。大家就一起做问题前面的缩头乌龟,相安无事地过一天算一天。 (十二) 躲老板不能躲一辈子,我一年后要转R00,也就是说K99开始只七八个月,我就要交一份 R00的申请。这个申请和K99的格式是一样的,25页。我去请教隔壁的K99获得者,他的 R00已经被批准,要走了。他说,NIH还是会审这个申请的,虽然不是panel review,有 可能是PO内部找人,他的R00有评语,还要求他修改了。我还问PO,这个review有什么 要求?PO说,review希望看到你的想法有改进,research plan不能和完全和K99一样。 我并不指望老板把这个项目大大方方地给我,只希望达成某种协议。我找老板试探得问 ,我能不能拿K99的钱买点仪器带走。老板和我来了个55分成,但是强调我走之前得保 证把新人教会。我就当老板默许我继续这个项目了,但是他没有和我达成协议的意思。 当时老板已经招了个新人来,放在我手下,让我教他。我对把项目教给这个新人,没什 么意见。项目还有很多问题没解决,我教得再好,以后怎么样也得靠他自己。我只是想 ,从技术上,继续做这个项目,我有优势。可是从人脉,资源,还有环境来说,我怎么 比得过老板。老板如果要接着做这个,我就很难在这个项目上申请到R01。 我这里还在苦恼的时候,我的项目上出了大问题,做不下去了。这个项目,一直是在石 头缝里找路,绕来绕去,一直倒还能有进展。现在碰到的问题是个花岗岩床,我绕不过 去了。折腾了几个月,我和老板给这个项目判了死刑。 这下子我不用考虑和老板竞争的问题,怎么应付R00的申请才是最最头疼的问题。 (十三) 项目死了,我问老板我的R00怎么办呢?老板问,R00谁审啊?我说internal review。 老板说:他们审,和你妈审,没啥区别,你操心个啥!我当时有点张口结舌。于是老板 又说,我刚弄到个项目,正愁没人做,要不你做做,有点结果就可以交差了。老板塞给 我两页proposal。我一看,好一个CNS级的项目,好一个水深火热的大坑。最佩服的是 ,就这么两页纸,一个示意图,就忽悠来了十万块钱。我当时接了这个项目,但是我对 老板说,我会主要帮我带的新人上手。老板很是满意。我填老板挖的坑,已经填得筋疲 力尽了,这个新坑就是再眩,我也不跳了。 我还有三个月准备R00。写这个R00,问题已经不是忽悠不忽悠了,是忽悠到什么程度。 明知道没戏,还接着忽悠,这种事我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做。就算是我妈审稿,我也得写 出25页的忽悠材料啊。我也显然不可能在R00里老实交代,说我K99里信誓旦旦说可以做 的东西现在做不出来了,所以我想换这个那个做。何况,这个时候,我要做啥,我自己 都不知道。 头疼啊头疼!前思后想,我想明白了一些事。这个项目背后的基本原理还是很特别的。 所以一直我的烂结果还能发小文章。可是老板想把这个原理,发展成个完美的手段,就 是想造50层楼。我一直做得这么痛苦,其实就是因为老板的远大理想无法实现。都是造 楼,3层和50层有很大区别。想造一个摩天大楼,材料工艺和造个小楼,是本质上不一 样的。现在给50层楼挖地基,碰到了花岗岩,整个计划轰然倒地。但是如果造个3层, 很多问题都没有了。 如果我退回去,老老实实造个小楼,在这个基础上,还是有很有意思的工作做的。这些 工作,离治病救人更远了,都是些基础层面上的工作,老板看不上,但是我更喜欢,也 更符合我的背景。正好我以前自己做了点这方面的小实验,老板不怎么感冒,想法就一 直撂在那里。于是我决定,我得旧瓶装新酒,原理不换,实验设计换,应用也换。 (十三) 决定了旧瓶装新酒,这个新酒即使不能象旧的那样高大全,也得非常有特色,这样我才 能在自圆其说地解释我为什么换。从项目被判死刑到我的R00申请完成的三个月,是我 最压抑的时期。没有人讨论,全靠自己翻文献。最后很幸运的,发现了一个实验的捷径 ,也拟出了第一个应用方案。这个应用虽然很粗造,也没什么大意义,但是作为验证机 理的实验已经足够了。这个机理框架一旦形成了,我可以做很多工作。我要搭的这栋小 楼,虽然牺牲了大楼的高大全,但是某些方面,比大楼更好。最重要的是,这个方案, 因该是一年以内就可以转向应用了。 我的R00没给老板看,只是交谈中简略提了我的想法。我觉得隐瞒是瞒不过去的,但是 我也没义务全盘托出。如果老板对此感兴趣,他自己去琢磨好了。如果他没兴趣,我也 算跟他打过招呼了。 我最后交上去的R00,除了题目和background的开始一半,其他部分全部是新的。整个 研究内容,和k99可以说是七分貌似,三分神似了。交上去的时候,我很担心,这么大 幅度的改动,会不会让PO警觉。我的PO很好,让我正式交申请之前,把稿子给他们看看 。他们看过了以后,对申请本身没有意见,只有一个体制相关的意见:我的k99号称要 做disease model,所以投的是disease相关的institute,现在我的proposal这么基础 ,按理不该他们出钱。PO倒没有难为我,只要求我加一段future research,讲讲我将 来会怎么做disease research。这倒不难,我并不反对做这些,只是当时时机未到而已 。于是加了一段展望,就过关了。 我的四年薄厚经历,就这样结尾了。我和老板一直到最后都关系良好,不过现在因为做 的方向完全不一样,已经没太多的学术联系了。这个老板发起的主意,老板那里已经不 做了,只有我在继续。我的新research plan,到现在为止,在按计划前进。我到新学 校半年多的时候,做出了第一组数据。一年的时候,发了第一片文章。不是牛杂志。我 现在的任务,不是攒CNS。这个对BME来说太难。我需要的是尽快发文章,让别人知道我 ,尽快出数据,好申请经费。 第一组数据出来的时候,我犹豫了几天,然后把结果email给了老板作为感谢。他毕竟 是第一个想到这个想法的人,他的钱撑着这个想法从无到有。老板回信很热情,说我令 他自豪。到最后,老板还是做到了给我祝福,放我自由了。 (十四) 最后一贴 关于好老板: 也许是天下没有完美的老板,也许是薄厚们爱抱怨,组里对老板的抱怨还是很多的。主 要是老板吹得太眩,又没空管我们,所有人都在个眩项目上挣扎。现在回想起来,有被 项目挤走掉,也有做出了很好的结果,得到了提拔的。不管是内部提拔,还是象我这样 独立出去,我们组干得好又会交流的人,最终都能faculty。干得好,但是比较闷的, 多半是外国人,他们至少能海归一个很好的大学。我们楼有很多传统生物的研究组,那 里的薄厚总是羡慕我们羡慕得不得了,因为我们组有出路。相比较之下,我的老板已经 非常好了。 我想所有人都是有自己的算盘的,利益冲突的时候,老板没有义务让薄厚。好的老板, 或者是小事上吃点亏他不在乎,或者就是很会化解利益矛盾。作为一个薄厚,只有一件 事可做,就是什么时候也不能把自己放到老板的对立面去。我当时对老板还是很多腹诽 的,有的是关于研究,有的是关于我前途。但是我腹诽的比较多,有时候和同事发发牢 骚,跟老板讲出来的比较少,而且都是尽量委婉。现在有点后怕,如果当时处理不当, 如果那个项目不在恰好的时机死了,我很可能和老板反目为仇了。 还忘了说M的结果。M做clinical trial,本人并没有参与老板的这个技术的开发研究, 所以他是没法象我这样卷着项目整个走掉的。我走之前,M也和我抱怨,不知道老板愿 不愿意把技术的核心程序给他用。这个程序是老板自己写的,老板当然有权不给M。他 根本不敢问,怕一问就撕破了脸。屡次试探,后来终于和老板达成了划江而治的默契, 你做你的病,我做我的病。M做了两年K99,最后找职位的时候,我们一直合作的 clinical department为他挪出了职位,他现在还在保持和老板的合作。 关于忽悠: 我基本同意有位大侠的见解,忽悠合不合理,应该是看申请人自己信不信,想不想真的 做。我觉得我的K99是大大地忽悠了,我的R00没有。但是这个判断,只凭一心,外人很 难下结论。我年初的时候,交了一个一点prilimilary data没有,只有想法和理论的 R21,结果当然是被无情地打回来了。reviewer说我太忽悠。我也承认我很忽悠,但是 我觉得我忽悠的合理。想到这个想法后,我花了十万去买一个必要的仪器,好去做这个 想法。当时犹豫了一个星期,purchase order交出去的时候,有点手脚发软。我实在不 知道做不做得出来,但是我愿意赌。现在一年了,这个项目还没有好的prilimilary data,我还在赌。 所以有时候我们觉得大牛忽悠,大牛是觉得自己一点不忽悠。科研行业的恶习是,有时 候,忽悠成了习惯,即使后来发现忽悠错了,下次也不会谨慎。我老板的忽悠项目,他 都是真心实意地扔大把钱去做的,有时候做不出来,这并不妨碍他满腔热血地投入下一 轮的忽悠。 最近写proposal卡壳,就是卡在这个怎么忽悠才合理上。作为一个新人,除了科学上的 合理性,我还得考虑一个合度的问题。同样的忽悠,大牛说出来,reviewer可能会觉得 合理,但是我说出来,可能被批。 一个卡壳的proposal,引出了这么多帖子,让大家见笑了。以此祈祷我的第一个R01能 中。 -- ※ 来源:·WWW 未名空间站 海外: mitbbs.com 中国: mitbbs.cn· amedio 进入未名形象秀 我的博客 发信人: amedio (Boasting Father), 信区: Biology 标 题: Re: 我的博后以及K99经历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Nov 18 18:33:02 2010, 美东) bless! -- ※ 来源:·WWW 未名空间站 海外: mitbbs.com 中国: mitbbs.cn· aixiaoxiaoyu 进入未名形象秀 我的博客 发信人: aixiaoxiaoyu (我爱小小鱼), 信区: Biology 标 题: Re: 我的博后以及K99经历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Nov 18 23:25:38 2010, 美东) 忍不住说声马勒隔壁,看这篇帖子不枉我网上灌水浪费的青春。 【 在 cfap (cfap) 的大作中提到: 】 : 请勿转载 : (一) : 最近proposal写得有点瓶颈,泡网时间增加。觉得生物版这几天得话题都很有意思,所 : 以也来贡献一瓢水。前几天艳阳天mm 的K99被拒,大家讨论了很多。其实看了艳阳天的 : 其他帖子,觉得艳阳天是个很能干,也很有毅力的人。我是属于比较有狗屎运的。穿个 : 马甲来分享经历。 : 我准确来说不是搞生物的,是物理改行的。老板在本行业其实还算有点名气,可惜整个 : 行业日薄西山。博士做到一半的时候,老板想了个注意,要做生物物理。有一阵一边我 : 累得要死,死活没结果,睡觉都能头疼醒。另一边NIH一点不甩老板的申请。艳阳天借 : 过酶,我有几个月连氮气都要借。 : ................... -- ※ 来源:·WWW 未名空间站 海外: mitbbs.com 中国: mitbbs.cn· oakfarm 进入未名形象秀 我的博客 发信人: oakfarm (OK农场), 信区: Biology 标 题: Re: 我的博后以及K99经历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Nov 18 23:58:50 2010, 美东) 此话说的十分在理 哈哈。瞎猫总有碰上死耗子的时候~ 【 在 aixiaoxiaoyu (我爱小小鱼) 的大作中提到: 】 : 忍不住说声马勒隔壁,看这篇帖子不枉我网上灌水浪费的青春。 -- ※ 来源:·WWW 未名空间站 海外: mitbbs.com 中国: mitbbs.cn· bsmile 进入未名形象秀 我的博客 发信人: bsmile (不得不说的话), 信区: Biology 标 题: Re: 我的博后以及K99经历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Nov 19 00:48:28 2010, 美东) 非常感谢啊,如果我能早两年看到这个帖子就好了!!当然,我当时的想法太可笑了,现在 也仍旧可笑,但对科学的心还是真诚的. -- ※ 来源:·WWW 未名空间站 海外: mitbbs.com 中国: mitbbs.cn· nnnyyy 进入未名形象秀 我的博客 发信人: nnnyyy (nnnyyy), 信区: Biology 标 题: Re: 我的博后以及K99经历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Nov 19 09:14:25 2010, 美东) 你胆很大。一般来说,如果你只知道K99的分数,不知道percentile,你应该重交一次 。。 -- ※ 来源:·WWW 未名空间站 海外: mitbbs.com 中国: mitbbs.cn· felix831204 进入未名形象秀 我的博客 发信人: felix831204 (逛靴威枪), 信区: Biology 标 题: Re: 我的博后以及K99经历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Nov 19 10:02:56 2010, 美东) 全看完了,受教。 关于忽悠的问题,还真是这样,忽悠习惯了就不觉得忽悠了。还有一些人更夸张,当初 造了假,他们明明知道数据是动了手脚造假了才发的文章,后来等文章发出来,又全世 界的这么吹个几轮,过几个月,再跟他们聊,好像他们就觉得结果是真的似的跟没造过 假一样,当初造假的事全忘了,理直气壮的,这真是入了境界了。 -- ※ 来源:·WWW 未名空间站 海外: mitbbs.com 中国: mitbbs.cn· mariah 进入未名形象秀 我的博客 发信人: mariah (上天赐我个礼物吧), 信区: Biology 标 题: Re: 我的博后以及K99经历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Nov 19 10:03:33 2010, 美东) 好文 -- ※ 来源:·WWW 未名空间站 海外: mitbbs.com 中国: mitbbs.cn· xiaoyaoyou 进入未名形象秀 我的博客 发信人: xiaoyaoyou (逍遥游), 信区: Biology 标 题: Re: 我的博后以及K99经历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Nov 19 11:05:45 2010, 美东) 领教了。Bless LZ R01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Give credits when credit is due Believe in yourself Be independent -- ※ 来源:·WWW 未名空间站 海外: mitbbs.com 中国: mitbbs.cn· bluecamery 进入未名形象秀 我的博客 发信人: bluecamery (天蓝), 信区: Biology 标 题: Re: 我的博后以及K99经历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Nov 19 11:12:35 2010, 美东) 受教 -- ※ 来源:·WWW 未名空间站 海外: mitbbs.com 中国: mitbbs.cn· edwarddh 进入未名形象秀 我的博客 发信人: edwarddh (dh), 信区: Biology 标 题: Re: 我的博后以及K99经历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Nov 19 11:40:42 2010, 美东) 赞lz 好文~ 对科研有了更深的理解。 -- ※ 来源:·WWW 未名空间站 海外: mitbbs.com 中国: mitbbs.cn· Crotalus 进入未名形象秀 我的博客 发信人: Crotalus (Eva), 信区: Biology 标 题: Re: 我的博后以及K99经历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Nov 19 11:49:46 2010, 美东) 佩服! bless! -- 紫霞:“现在我郑重宣布,这座山上所有的东西都是我的,包括你。” ※ 来源:·WWW 未名空间站 海外: mitbbs.com 中国: mitbbs.cn· lllyyyt 进入未名形象秀 我的博客 发信人: lllyyyt (zlt), 信区: Biology 标 题: Re: 我的博后以及K99经历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Nov 19 12:46:31 2010, 美东) 好文 -- ※ 来源:·WWW 未名空间站 海外: mitbbs.com 中国: mitbbs.cn· wooyeahft 进入未名形象秀 我的博客 发信人: wooyeahft (xxz), 信区: Biology 标 题: Re: 我的博后以及K99经历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Nov 19 13:23:39 2010, 美东) thanks for sharing -- ※ 来源:·WWW 未名空间站 海外: mitbbs.com 中国: mitbbs.cn· eucp 进入未名形象秀 我的博客 发信人: eucp (A‘gou 妈), 信区: Biology 标 题: Re: 我的博后以及K99经历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Nov 19 13:30:06 2010, 美东) 很不错的经验分享!!! -- ※ 来源:·WWW 未名空间站 海外: mitbbs.com 中国: mitbbs.cn· LSSL 进入未名形象秀 我的博客 发信人: LSSL (哦?), 信区: Biology 标 题: Re: 我的博后以及K99经历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Nov 19 14:50:47 2010, 美东) 不错 -- 世界杯结束了 伪币输光了 ※ 来源:·WWW 未名空间站 海外: mitbbs.com 中国: mitbbs.cn· cucuwning 进入未名形象秀 我的博客 发信人: cucuwning (cucuwning), 信区: Biology 标 题: Re: 我的博后以及K99经历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Nov 19 15:41:14 2010, 美东) 不是做生物的,对楼主的科研基本不懂。当小说看的,很精彩。 -- ※ 来源:·WWW 未名空间站 海外: mitbbs.com 中国: mitbbs.cn· onetiemyshoe 进入未名形象秀 我的博客 发信人: onetiemyshoe (onetiemyshoe), 信区: Biology 标 题: Re: 我的博后以及K99经历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Nov 19 16:12:58 2010, 美东) 不是这一行。 赞好文! --
6676 次阅读|0 个评论
How people in science see each other?
热度 1 neilchau 2011-11-12 06:10
在科学网上,更广点扩展到整个学术界,师生关系可以说是个永恒的话题:剪不断,扯还乱。其实学术圈中的关系,何止师生?上面那幅画就形象地描绘了“你眼中的我,我眼中的你”。 先看看本科生是什么?在学术的大门口,本科生看本科生,个个都像大科学家(老爱同志)。那时候,大家对科学是一种懵懂,一种神秘的向往。你刚入大学那会儿,是这样吗?在博士生眼里,本科生就是玩泥巴的学前儿童;到了博士后眼里,突然就变成了婴儿;在教授眼里的印象倒不错,至少还是个充满朝气的青春少女(揣测:也许因为得不到,所以可能期望着某天能够成为自己的,为自己服务)。本科生在实验室技术员的眼里,就像个小学生。也许因为技术人员学历没那么高,没有狂妄到把大学生当婴儿看的地步;也许因为本科生相对听话,可塑性强。 再看看博士生的地位。在本科生眼里,研究生是个堕落的群体:夜里通宵狂欢?睡到中午拉个 拖鞋去餐厅吃早饭?博士生看博士生,科学里面的滋味唯有自己知道:为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经常急得抓狂。博士生在博士后眼里,马上就变成了傻帽孩子,连基本的原理基本的操作都不会,所以经常犯低级错误。而博士生在导师眼中,地位就更惨了:你跟我,就得当我的奴隶,给我做牛做马;想跑?门儿都没有,拿个学位就拴住你了。而在技术员眼里,本科生、博士生甚至博士后,差别不大,都是需要学习知识技能的小学生。 再看博士后在他人眼中的位置。在本科生眼中,博士后就是大款,毕竟已经工作,钞票那是大把大把地进。在博士生眼里,那可是他们渴望已久的成功人士,将来自己如果也能做个博士后,那就知足了。博士后们怎么看自己呢?那可是起得比鸡早,载得比驴多,压力大阿。博士后在导师眼里呢,就是个有手的工具,流水线上的工人,只要能给我出活,管你死活呢。 接着再看看教授,也就是导师,老板在他人眼中的地位。在本科生眼里,那可是超度众生的神啊,除了膜拜还得敬畏,这也许是距离的缘故吧。在博士生眼中,导师是典型的老板,老板发飙,那可是地球都得颤抖;老板骂人,那可是疾风暴雨,劈头盖脸。在博士后眼里,导师是什么?(我还真没看明白,欢迎补充)。教授见教授,见面当然是吹牛,给同行 Show 下自己又拿个几个大奖,申请到了几个项目,发了多少篇文章。至于目的,教授们比我更清楚,欢迎教授们补充。导师在技术员眼里,也难逃小丑的角色:整天一副老板样,实际上就是个小丑,基本的操作技术都不懂,有时候还瞎指挥。 最后再看看技术人员的地位。在本科生眼中,技术员就像自己的奶妈,自己还没断奶,不管大事小事,只要拿到技术员那里,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博士生眼里,技术员就是自己的导航系统,有了他自己才不至于迷失方向。在博士后眼中,技术员是什么?知心闺密?反正在导师眼里,技术员就是个大救星,没有个他解决不了的问题。技术员怎么看待自己的地位呢?我也不知道,没看懂。 虽然肯定有不少人有不同看法,但个人觉得那幅画还是代表了多数人的看法,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个人分类: 放松心情|4182 次阅读|2 个评论
[博后生活感想]“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热度 2 ffchocolate 2011-8-19 06:48
在国外做博后已经快大半年了,虽然时间不长,也发生了很多事情,酸甜苦辣,只能自己慢慢体会了。 随着各种生活的变化,我自己也发生了很多变化。其中有一点就是会勇敢的说“I do not know”. 两个高级研究助理(白人)总是给我不断的布置任务,话说这两个人跟我的关系,一半是work for,一半是work with。 布置后我就埋头苦干,结果发现总是来不及做,因为有很多新的东西,我也是第一次接触,但是他们却希望我是在hours内 给结果,因为他们觉得我是这个行当的。造成这样的误会,一个是我没有会问,后来才发现他们给的任务,十有八九也都是 即兴的,没有深思熟虑的,见我没反抗,就觉得我也认为这样做有道理。另外,就是我没表示过这个是新的东西,我也需要学习。不敢说我不知道,一方面是面子问题,觉得博士毕业了,把你招来工作,你咋不会呢?另一个方面,就是习惯问题了,习惯沉默话少,习惯不说“我不知道”。在国内,上级生气的时候,不说话是表示听从和恭敬,可是国外行不通,他们认为你不说话是反抗,漠视,不感兴趣,不参与。 当我把此事,在一次吃饭的时候跟我一个国外朋友说的时候,他告诉我,没关系啊,这里的教授都常说我不知道,比如上次我问他什么什么, 他就说,sorry i dont know. 没过多久,在group meeting上,我发现另外一个教授也说不知道,问题是关于他科研范围的,他还是不知道。 最近发生一个事情是关于计算机什么存贮字节的,我去问学院专门支持IT的老师,博士毕业,工作多年。他说他不知道。当时我想,你怎么不知道呢,工作很多年了。后来他说,这个是很具体的东西,所以我不清楚的。 不知道,不代表无法解决问题,往往表示不知道后,可以寻求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法。 总之,我也开始自然而然的回答“不知道了”。如果我不知道,或者不清楚,就解释原因。并不是因为不努力而不知道,所以没什么不好意思的。 回头一想,小时候背诵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我怎么到现在才明白过来呢?
4124 次阅读|3 个评论
是去国外做博后还是在国内工作?这是一个问题,求解
热度 1 quiller 2011-7-31 16:14
近日席间老板问某男博士毕业打算做什么,其沉吟许久,未作回答。老板建议其出去继续从事科研,而学生则更希望能拥有一个稳定的职位。老板是领域内大牛,欧洲大学的领导,学生一年也就能见两次,相互发几个email,能得到老板的鼓励着实让学生感动。然而现实的情况是科学确实不是每个人都能走的,都能走好的! 学生也不清楚应该是选择出去,和很多的前辈一样一个博后接着一个博后的做,还是应该在国内找一个地方,先占个位置,然后继续努力! 生活啊,真是生活!
216 次阅读|1 个评论
863项目的前前后后
热度 2 laojing 2011-6-4 08:42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506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洪堡奖学金申请注意事项及建议
huiee 2011-1-18 17:00
From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1663442 作者 zhengl_bj 手把手教你 申请 洪堡奖学金 2009年3月份收到洪堡基金会的电子邮件,通知我获得洪堡奖学金。现在回想整个申请过程,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并结合个人经历和感受,提 了几点增加申请成功几率的建议。在我过去申请和现在总结的过程中,借鉴和引用了许多学兄学姐的总结和建议,在此向他们表示诚挚的谢意!另外,在本文的最后 附上了一些相关模板,供大家参考。但是这些模板或信息的下载地址我已经忘记了,在此向原信息发布者致歉! 一、 申请者的条件 洪堡奖学金在申请时所要求的必要条件有两个:一是具有 博士 学 位(或在去德国之前获得正式学位),二是有德国籍教授(也就是Host professor)给你必要的支持,他需要写一份声明(或叫做保证书)并寄送到洪堡基金会。在教授的声明或保证中,他要确认你获得奖学金后,能够给你提 供必要的指导和实验设备,另外在声明中要表达他个人对你本人和 研究 计划的评价。 对于 中国 人来说,一般可以申请的洪堡奖学金种类有两种:一种是Postdoctoral researcher,另一种是Experienced Researcher。第一种要求你获得博士学位在四年以内,第二种要求获得博士学位十二年以内。 除了上述条件外,洪堡基金会没有其他限制性要求。洪堡奖学金的评审是不分学科、种族、地域的,所以只要觉得在自己的领域里面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即可申请。 二、 申请方法 填写以下相关资料,并寄送至洪堡基金会即可。如果用普通挂号信寄,可能需要半月,大约70元左右,这与你准备的资料重量有关。如果用特快专递寄,需要 3~4天,费用在200以上。如果是寄特快专递,建议你不要直接去邮局,到网上搜一下快递代理公司,既便宜还可以上门取件,可靠性也不差。我就是这么寄 的。洪堡基金会地址: Alexander von Humboldt Stiftung Selection Department Jean-Paul-Straβe 12 53173 Bonn, Germany 你可以从洪堡基金会网站( www.avh.de )上下载申请表格(Application form),在表格的后半部分会有德文和英文对照的申请表填写说明,在这个说明中还会告诉你所要提交的申请资料有哪些。 下面是我列出的洪堡基金会要求申请者提供的申请资料,请务必下载最新版本申请表进行对照,防止遗漏,在时间和精力上造成浪费。要求的资料如下: 1. 申请表(Application Form) 2. 个人简历(Curriculum Vitae) 3. 研究计划(Research Plan) 4. 发表文章目录(List of Publication) 5. 代表作(Publications/Summaries) 6. 三位专家的推荐信(Expert Opinions from Three Academics) 7. 德国籍教授的声明(Scientific Statement from your host),还可以叫做邀请信 8. 学位证明(Doctoral Certificate) 9. 德语或英语语言能力证明(German or English Certificate) 三、 上述申请资料填写和准备的问题 1. 首先到洪堡基金会网站上( www.avh.de )上看基金会对申请者所提交资料的要求有没有变化。建议下载并认真阅读最新的说明书(说明书一般附在申请表的后面)。 2. 填写申请表时的各项内容 填写申请表时,切忌按照以下内容逐条填写,因为申请表每次可能会不一样!!! 首页要写上你的名字和你想申请的种类。申请种类请按照前面提到的条件来判定。 No.1:个人信息; No.2:通讯地址,选择你的联系方式是单位地址还是个人家庭住址; No.3:当前工作或学习的单位信息; No.4:个人住址,仅当你用个人住址作为通讯地址时才填写; No.5:在国外你所呆的或呆过的研究机构的信息; No.6:德国教授的信息(Host Professor); No.7:第二位教授的信息(Second Host),如果你想在洪堡资助期间在两个教授的研究小组工作的话,可以填写此项。 No.8: 大学 教育经历,从本科(Bachelor)、 硕士 (Master)到博士(Doctor)。如果还有其他经历,可续填。 No.9:如果你在申请时还未获得博士学位,需要填写此项。 No.10:个人学术或职业经历,包括海外的。No.10a:你当前的职位 No.11:在德国的研究你认为会对你将来的职业有何帮助。No.11a:洪堡资助结束后你的个人打算(填回国工作、到其他国家继续研究等等)。 No.12:是否中断过研究工作?若有,说明原因。对女的来说,孩子的哺乳期可以中断研究,填写孩子的出生日期即可。 No.13:研究领域及代码。此处选择需慎重,因为这关系到洪堡基金会选择哪些专家来评审你的申请。我个人认为需要与你的Host协商,他可能会帮你选择他人脉比较广的那个领域,这样有助于你的成功。 No.14:博士学位及论文的相关信息,学位获得日期以证书上的日期为准。 No.15:实验研究的阶段。填写时要注意:每年洪堡基金会评审三次,3月、6月、11月。如果你想参与3月评审,最晚要在前一年的11月前(即10月 底)递交所有资料;要参与6月份评审,3月前(2月底)递交所有资料;要参与11月份评审,6月前(5月底)递交所有资料。除去评审时间外,如果你得到资 助,还要有至少三个月的时间来办理护照、签证等事宜,另外还要除去学习德语的时间(分两种,一种两个月,一种四个月)。刨去评审、签证、德语学习等的时 间,才是你开始研究的时间。可以做一个大体估算,我个人认为,至少距离你提交申请半年以上。 No.16:研究计划的信息。包括题目、关键词和摘要。我个人认为关键词也要与Host教授协商,因为同样关系到选择评审专家的问题。摘要切忌冗长,虽然表格给了足够的空间,说明白问题即可。我的摘要就写了7行。 No.17:乔治富士特奖学金。中国人不申请,不填此项。 No.18:找一位外语老师帮你评测一下即可,不用那么找测评机构或出示权威证书(甚至自评也行,但要与递交的语言能力证明相互吻合,切忌露出马脚,不推 荐此种做法!)。基金会不会因为这个来拒绝你,你只要能在德国时顺利交流即可。对于人文或法律乃至医学专业的来说,需要德语水平很高。 No.19:德语学习经历。 No.20:洪堡基金会资助的德语学习。不需要你付钱,基金会出钱。如果你对德语感兴趣或被要求具有较高德语水平,可以选择4个月,如果不感兴趣,选2个月。我是选了两个月,后来感觉太明智了,学德语太郁闷了!开始学德语的日期,也要考虑评审时间、护照签证等时间。 No.21:以前申请过洪堡奖学金吗?根据事实填写即可。 No.22:是否同时申请了其他奖学金?根据事实填写即可。 No.23:如何得知洪堡奖学金的?根据事实填写。 No.24:填写完毕之后打印出来,签字! No.25:博士导师的相关信息。 No.26:推荐专家的信息。 No.27:夫人或先生的信息。 此后就是德文和英文的填写说明,有必要进行认真阅读! 3. 个人简历的问题 基金会要求个人简历不要超过两页。我的个人简历包括了个人基本信息:姓名,国籍,性别,专业,学位,婚姻状况,Email,现工作/学习单位,一张电子照 片;此外还有我的教育经历,仅仅给出了本科、硕士和博士三个阶段的时间、学校名称和专业名称。另外就是工作经历和获得的奖励。 4. 研究计划 基金会要求研究计划包含题目(Subject)、方法(Methods)、目标(Aims)、参考文献(Bibliography)、以及时间节点 (Time Schedule),页数限制在5~10页,需要独立撰写并在提交之前获得Host的同意。我的研究计划用五号字体(外加包含题目和作者及单位信息的首 页)、双倍行距,一共8页。 5. 发表文章目录 洪堡基金会网站给出了一个发表文章目录的范本,可以仿照它给出自己的目录。值得注意的是,发表文章需要同时给出起始和结束页码。同时要标记或说明哪些文章 出自博士论文以及哪三篇是你要作为代表作品提交评审的。如果你发表的论文中有非德文或非英文的,要翻译成英文或德文(同时要给出中文的题目)。如果有接受 但未发表的文章,附上接受证明。 6. 代表作 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论文3篇提交,每篇提交3份。3篇文章中至少有一篇是近两年内发表的。代表作不返回给申请人,所以仅需要递交复印件即可。对于申请 Postdoctoral Researcher的人来说,如果觉得有必要提交你的博士论文,需要刻录在三张CD盘(三份)提交,但如果不是德文或英文的论文,需要翻译成6~10页 的概述,一同递交(三份)。不能仅仅是摘要的翻译。 7. 推荐信 推荐信至少要三份,但多于三份也没关系。三份里面有博士导师的一份,现在工作或学习的单位中的资深学者(导师除外)一份,第三份专家推荐信在洪堡基金会的 说明中有具体要求,但我认为不用管它,你觉得合适的人就可以给你写。对于Experienced Researcher来说,推荐信中需要有海外学者,不能都是中国的。 8. 教授的声明(邀请信) 教授的声明由他自己来写,但需要你提供你推荐人的信息、研究计划、个人简历、发表文章目录、代表作品等。只要你觉得有必要的东西,你就给教授看,让他对你 有全面了解。洪堡基金会网站上对教授的声明有具体要求,如果觉得有必要,你可以下载后发给他。但德国教授对如何写这种声明都清楚的很。 9. 学位证明的问题 学位证书有学位证和毕业证两本,需要翻译成英文或德文并公证。我个人认为,学位证书不需要找公证处公证,太浪费钱。许多学校和研究院所都有自己的英文版证书。如果没有,你就自己翻译或到学校的 研究生 院或研究所的主管部门去,他们一般都有固定的翻译好了的格式,打印到A4纸上,让他们在上面给你盖个章就行了。一般这种情况也要花钱,但很少。我当时要了两份,一共10元。 如果是未获得学位的,可以让导师或学校给一份证明。(我没办理过,不知道具体过程) 10. 语言能力的证明 找一个英语老师替你测试一下即可。其实也没必要那么复杂,你只要觉得自己能和德国教授交流,直接自己评价即可,然后随便写一个人的名字(不推荐此种做法,呵呵,作弊)。 四、 建议和总结 下面根据我的个人经历,就几个重要问题给出我个人的建议和总结,仅供兄弟姐妹们参考。 1. 个人简历中一定要突出自己的特点,反映你在申请表中无法体现的东西。切忌说一些描述性的空话,比如工作勤奋,态度端正等。这里不需要自我评价,这些评价由推荐人来说。 2. 洪堡评审委员会的重要评审标准是申请者的研究方案(proposal)和个人已发表的论文。研究方案务必要突出个人的前期积累工作,最好是博士论文 基础上的进一步工作,而且要说明你的研究方案和你的Host的研究方向在哪些地方有共鸣。在写研究计划时一定要反复斟酌,因为你靠它不仅要打动评审人,还 要打动你的Host,其实你的Host最关心你的研究方案。申请书中的引用文献要有你个人发过的文章。在本贴的最后附上了一份如何写好研究计划的建议,英 文版的,供参考。我忘记在哪里下载的了,无法给出转载地址,请见谅! 3. 论文强调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的英文论文。对博士论文的工作特别重视,要求在个人发表的论文目录上标出与博士论文相关的论文。根据我本人以及检索到的 其他兄弟姐妹们的经历,论文并不以是否是英文文章取胜,也不以数量取胜,更不以影响因子取胜。因为论文的数目和影响因子与所在学科有很大关系。我署名第一 作者的英文文章只有3篇,最高影响影子只有1.5。总之,只要觉得自己做的成果还可以,就去努力一下试试。 4. 三篇代表作要精心挑选,既要显示你的水平,又要尽可能与Host的研究方向挂钩。最好与教授商量一下。 5. 推荐信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加以重视。好多人都认为洪堡奖学金的评审是靠研究方案和发表论文,都忽视了推荐信的重要性。我个人认为,推荐信的重要程 度不亚于甚至高于上述两方面。作为基金会的评审人来说,他们需要在一周之内(基金会规定的)给出评审意见。这么短的时间很难让他们把握住你的实力和水平, 而他们判断你实力和水平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推荐人的意见。同时,基金会非常重视与申请者来自不同国家的推荐信,因为这表明你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国际影响,这 与基金会的选拔目标相一致。另外,如果推荐信中你的导师、你工作单位中的资深学者、还有另外一个推荐人都是在国际上有名的话,那你的成功率就大大提高。第 三位推荐人如果是海外的就更好。最完美的情况是你的导师、你工作单位的学者、还有第三位推荐人都是洪堡学者,这样你成功的几率剧增。洪堡基金会非常重视洪 堡学者的意见。这不是我说的,是我现在的Host说的,而且是在我找推荐人的时候告诉我的。我的推荐人都是洪堡学者,我也了解到,推荐人中洪堡学者较多 的,中的几率很高。 6. 最后一条,其实也是最重要一条,在进行上述一系列活动之前,你必须要得到一个德国教授的支持,否则你连参与评审的资格也没有。选择德国教授的方法很 容易,如果你和德国教授熟悉就直接找他。如果不熟悉,就使用你研究领域的关键词到EI或SCI文库里搜,然后直接给他发Email即可,这就要看你的前期 工作和方向是否能引起某个教授的兴趣。只要你在主题里面表明你想申请洪堡,他们都会回复你的。另外,也可以要求洪堡基金会为你推荐教授,但这种做法会很耽 误时间,而且不一定合适。我试过这种方法,但到现在洪堡基金会都没给我回音,好在我自己找到了。找到Host教授以后,一切事情顺理成章,说不定他会帮你 选择推荐人哦!
216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怎样申请Marie Curie Fellowship(欧盟玛丽居里奖学金) 【转】
热度 1 huiee 2011-1-18 16:32
本文转自http://xiaolinli.free.fr/?p=338 怎样申请Marie Curie Fellowship(欧盟玛丽居里奖学金) 作者:原子不怕冷( http://xiaolinli.free.fr ) 你说的这是个什么玩意,我怎么没听过? 欧盟的Marie Curie Fellowship在欧洲是非常有名的奖学金,虽然在国内洪堡更加有名。该奖学金是欧盟第七架构计划的一部分(天知道这是个什么东西,总之预算很多), 这个架构名下有各种各样的资助计划,大到研究训练网络小到一个人的研究资助,其中以Marie Curie冠名的资助就有一大堆,这里主要关注其中的两个:Marie Curie International Incoming Fellowships (以下简称IIF)和Marie Curie Intra-European Fellowships for Career Development (以下简称IEF)。前一个针对身处欧盟以外的申请者,后一个针对身处欧盟的申请者,这两个fellowship申请的过程几乎相同,都需要至少四年的研 究经历或者具有博士学位,也可以说就是一个博士后的资助。但是两者都不限国籍(不是欧盟的也可以),资助时间都是最多24个月,申请时需要找到一个欧盟范 围内的host,你的工作将在那儿开展。研究的内容则不限,不论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都可以,只要你让欧盟相信值得资助你。IIF除了资助你在欧盟的 工作外,还可以涵盖你从欧盟回国后最多一年的工资(当然,根据当地的生活水平有一个修正)。 听上去不错,有什么好处呢? 1.不错的待遇: IIF和IEF的待遇很相似,你将会得到: 生活津贴(living allowance):每年54300欧元(具有4-10年研究经历)或者每年81400欧元(10年以上研究经历),都以比利时的生活水平为准,其他西欧国家差不太多,东欧国家差很多。 租房补助(mobility allowance):每个月800欧元(带家属)或者500欧元(不带家属)。 旅行补助(travel allowance):每年一次回家的往返旅费(根据距离有一个计算公式)。 研究日常花费(participation expense):每月800欧(实验)或者500欧(理论)。 其他:IEF结束后会一次性给你2000欧作为找工作的费用,IIF结束后还能最多涵盖一年回国后的工资。 看起来这些钱非常可观,但是不要高兴的太早,要知道欧洲的苛捐杂税多如银河系的星星,生活津贴和租房津贴是要交税养老金保险等等(没天理,我又不在那儿养老,我要退钱!),最后就没多少了,具体的比例各国不同,一般会扣掉1/2甚至更多。但不管怎么说待遇还是不错的。 2.多一个吹嘘的借口: 这个fellowship不是那么容易拿到的,在欧洲享有很高的声誉,可以让你简历的奖励栏多上一条。 我也想申请,该怎么做? 1. 准备proposal IIF和IEF的申请一年一次,一 般从3月份开始到8月截至,年底知道结果,第二年开始办理正式合同,加上签证什么的,一般从申请到开始工作至少要一年,因此要提前做好准备。首先你要找一 个host,可以是欧盟内部的大学或研究所甚至公司的研究人员,也就是老板,你的研究计划将在那儿开展,至于idea可以是自己的,也可是老板的,或者你 们共同的。但最好是自己的,这样更加锻炼自己。先和未来的老板联系,说你想到他/她那儿干活,资助嘛想申请IIF或者IEF,你在欧盟外就选择IIF,已 经在欧盟了就选择IEF。一般老板都会很高兴的同意,因为很简单──这种情况下老板不用掏钱就找了一个劳力。和老板商量敲定要做什么后,就可以开始准备 proposal了。从网上可以下载又臭又长的申请向导看看。2010年的申请向导可以在这里下载: http://cordis.europa.eu/fp7/dc/index.cfm?fuseaction=UserSite.PeopleDetailsCallPagecall_id=244 (IEF) http://cordis.europa.eu/fp7/dc/index.cfm?fuseaction=UserSite.PeopleDetailsCallPagecall_id=242 (IIF) 从里面知道,你需要准备三部分材料,part A,part B和推荐信。前两者是必须的,推荐信则不是,且最多可以有三封。A部分由四个表格组成,主要是一些大概的信息,包括你和host的情况,比较容易,照着填就可以了。B部分是最重要的部分,包括六个部分: B1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QUALITY(你的idea的细节) B2 TRAINING(你能得到的锻炼) B3 RESEARCHER(你自己的情况) B4 IMPLEMENTATION(idea如何实现) B5 IMPACT(你的idea对科学和欧盟的贡献) B6 ETHICAL ISSUES(伦理道德上的问题) 申请向导中对每个部分的内容有详细的介绍和规定,照着准备就行了。你能不能得到资助几乎就看B部分了。 2. 上传proposal 现在整个过程都可以在网上进行,首先你需要到 https://www.epss-fp7.org/epss/welcome.jsp 申请一个帐号,进去后填上相关的信息,就可以在线填PART A了,然后上传你的PART B(只能是PDF格式)。但推荐信不能自己上传,你需要填上推荐人的电子邮件,你的推荐人会收到一封电子邮件,只要照着邮件的内容做,由推荐人自己上传推 荐信。在截至日期之前,PART A和B的内容都可以修改。截至日期之后,就以最后一次修改的内容为准。 3. 好消息来了 截至日期之后你的proposal会送给专家进行评审,根据PART B的前五个部分分别打分,分数从0到5分。 判据 权重(%) 及格分 ST Quality 25 3 Training 15 3 Researcher 25 4 Implementation 15 没有 Impact 20 没有 可以看到前三者有及格分,如果任何一项低于此就会出局。最后算出总分,排出所有申请者的名次,根据预算的情况决定哪些可以受到资助,平均成功几率在25%-30%之间。好了,祝你好运! 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谢谢。
3327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海外博后指南
bingoal 2010-11-15 22:31
一、博后申请过程和经验分享 1.关于申请国外博后的一点经验和想法: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2162462fpage=1 2.本虫联系博后的经历和一些经验教训: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1857412fpage=1 3.海外博后申请之我见: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1056520view=old 4.我的博后申请过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2037111fpage=1 5.也来说说我的博后申请经历: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1998807page=1#pid354221 6.绝对经典! 博后申请全过程指导!不看后悔!: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1582704 7.博士后申请经验总结和申请过程步骤: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2203735 8.我的博后申请经历从陶瓷到Offer过程: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2230282fpage=1 9.美国博士后申请经验: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2232639fpage=1 10.在美国工作和博后申请经验: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2240866fpage=1 11.我的国外博士后申请经验: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2241400fpage=1 12.我的申请经历,和志同道合者共勉: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2242118fpage=1 13.博后申请,两年半的起起伏伏: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2258121fpage=1 14.我对在美国作博后的认识: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2246001fpage=1 15.漫漫寻博后路: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1356762fpage=0view=highlight=page=1 16.海外博后申请过程: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2340998 17.从大陆申请到海外的postdoc: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2354709fpage=1 二、博士后基金和奖学金申请 1.洪堡基金会项目对外宣传介绍材料(2009年最新中文版):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1369164fpage=1 2.德国洪堡基金会的介绍及其奖学金种类和申请技巧: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1282748 3.老海龟为洪堡基金会背书做宣传:历史、现状、中国的情况: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1571466 4.关于申请德国洪堡基金时专家推荐信的几点理解: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1621923fpage=1 5.洪堡奖学金申请注意事项及建议-1: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1663442fpage=1view=highlight=page=1 6.洪堡奖学金申请注意事项及建议-2: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1663448 7.聊聊自己申请德国博后和洪堡的经历: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1891777fpage=1 8.我来谈谈关于洪堡和JSPS :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1479561 9.jsps中了,发一半的金币谢谢大家和小木虫!另附经验: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1478613 10.申请洪堡,JSPS和玛丽居里等海外博后奖学金之经验! :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2238704fpage=1 11.应版主要求,再发玛丽居里IIF介绍!: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2246377pid=734755page=1#pid734755 12.关于英国牛顿国际奖学金(Newton International Fellowship):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2249338page=1#pid766576 13.海外博后不只洪堡系列之--澳大利亚篇: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2201918 14.给正在写洪堡 proposal 的虫子的一点建议: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2258658fpage=1 15.JSPS又是一年申请时。: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2265899pid=951706page=1#pid951706 16.新加坡李光耀博士后奖学金介绍: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2269334fpage=1 17.应邀发表一点洪堡申请经验: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2295818fpage=1 18.申请洪堡的经验(Version.Dice):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2330445fpage=1 19.我的洪堡申请经历: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2330447 20.转:怎样申请Marie Curie Fellowship(欧盟玛丽居里奖学金) :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2397418fpage=1 三、在国外做博后的感悟和经验分享 1.在日本怎么做博后-经验和体会-1 :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2281915fpage=1 2.日本博后经历谈-2: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2286947fpage=0view=highlight=page=1 3.到韩国做博士后的经历: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2302346pid=1363206page=1#pid1363206 4.新加坡做博士后的日子: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2366520fpage=0view=highlight=page=1 四、博士后申请材料的准备 1.海外博后申请相关资料大全(非常全面),不容错过: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1403566 2.网上收集的博士后留学资料,个人感觉挺全,附截图: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1370620 3.博士后申请套词信(CoverLetter)指导与模板(斯坦福大学):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1279749 4.留学申请资料+博后申请材料: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1030599view=old 5.关于海外博士后申请信和简历制作的一点建议: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1800872fpage=1 五、其他 1.博后去哪个国家好?: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2186002fpage=1 2.CSC公派留学人员在外延长、转博、继续做博士后手续的答疑: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1297706 3.CSC的访问学者(博士后)申请攻略 :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2017161fpage=1 4.美国博士后申请注意点--(美国国家博士后协会发布):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1278970 5.留美博士后常见问题: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1827193fpage=1 6.申请欧洲博士/博士后职位网站汇总: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1708416 7.申请国外博士后的好网站(更新!!!!!):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1004106view=old 8.海外博士后、博士信息网站: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1828539fpage=1
个人分类: 科研人生|9656 次阅读|0 个评论
做博后还是继续找工作
terahertz 2010-5-15 21:29
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面临艰难选择,敢问路在何方? 俗话说得好,干一行,爱一行。四年之前,当导师分配给我科研题目时,我真的没有听说过这三个字, 太赫兹 。我敢说,即使现在,很多物理、电子甚至光学专业的人也很少听说过这一领域。四年来,我一心用在文献与实验上,当第一篇论文接收时,我兴奋得像个孩子。因为,从小我就有一个梦想,长大要做一名科学家,虽然现在听起来很好笑。时间无情,转眼间,到了毕业找工作的时候,尽管联系到一个不错的地方,还是我现在的方向,可是种种原因,最后泡汤。联系到国内的博后,对方热情邀请我去,可是谁敢保证两年之后工作怎样呢?不管怎样,从心里说,我还是喜欢做下去,因为我已经爱上了她。其它的工作,也找的不尽如人意,因为这个方向很窄,不是很热门。很多同学都建议,先找工作为主,国内的博士后随便做。 我茫然。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0004 次阅读|3 个评论
博后的“乐”与“苦”
cwhm 2010-4-30 01:57
美国联邦政府资助的博后一年的薪水目前是$37,740到$52068,取决于相应的工作经验。最近受政府资助的博后的薪水有望增加6%(2000多美元一年)。而其他私人资助机构的博后薪水也会相应的做调整。 经济危机下,想想去年九月份国内博士待遇在那些海归教授推动下涨到了一个月一千多,现在美国博后待遇也上涨,无不反映着各国政府即使在财政最困难的时候对这些“科研小兵”的关心。 涨薪的背后无不是“太差钱”,国内博士涨薪前一个月几百块怎么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地方生存。美国的博后涨薪的推动者美国博后协会称 在波士顿,纽约这样的大城市,博后的生活很辛苦! 但美国博后涨薪并不是一片叫好: 涨薪的背后也意味着政府资助的博后数量要降低,据说相应要减少92个博后职位。那些抱怨美国的博后数量太多的人认为此举何尝不是一件好事,毕竟 太多的博后就相应的导致了博后就是廉价劳动力,一个教授项目组上十个博后,而博后作为科研训练阶段,却未能得到相应的指导。 但是博后薪水的增加,数量的降低对 年轻的教授或许就有很大的压力,以前或许有充足的经费来资助两个博后,现在或许只有招一个博后的钱了。但是年轻的教授有没有指导博后的能力也是值得怀疑的,博后的指导或许本身就只应该是那些大牛教授的事? 博后作为拥有最高学历但却是最廉价的劳动力,就拿实验室一普通技术人员,只需要本科学位,一年都可以拿$30,000-$40,000。但增加薪水不是万能的, 博后真正在意的或许并不是那些6%的薪水增加,更多的或许是能否得到好的训练,在博后期间能否有好的研究方向,能否有好的机会,从而早点谋求终生教职,这才是博后最关心的。 这也让我想起来马臻博客中曾经提到过“千年博后”,没有哪个博后希望做了一茬又一茬。 参考链接: (1):美国博后加薪报道 http://www.the-scientist.com/blog/display/57381/ (2):马臻博客关于“千年博后”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44679
个人分类: 我思故我在|2967 次阅读|4 个评论
申请NASA的NPP
suredream 2010-3-10 16:10
  NASA的NPP是一个博士后计划,一般两年左右,免税,相对于北美地区的博后来说算是钱比较多的。   博士毕业的时候也联系了一些国外博后,当时还有种洋插队的复杂心理,也没有说要憋着就要出去,现在妈妈的治病给家庭经济撕开一道口子,又想起这个事来。   着手准备的时候已经差不多2月10号了,NASA的deadline是三月一日,因为过年前后的种种事情,妈妈又办出院,又办检查,其实是到了2月20号左右才开始写研究计划。成绩单也寄晚了,本来NPP的人都要把我放到七月轮了,可能是整个过程很坚持,没做错事,最后又给加进了三月轮,要六月出结果。   心情当然也很复杂,有时候看到小刚年纪还小,也不是很懂事,老婆又常常闹情绪,就会觉得出去了也不能放心,但是家庭经济的压力却又总是需要人来扛。   如果问,申请如果侥幸通过了,到底去不去?我大概还是会总的从经济角度来考虑,我近两年的收入能力和水平在国内会提高到什么情况,而所谓的个人发展大概还是往后放一放吧,人总要做觉得应该做的事情。   我应该是个择善固执的人,当然这一点女生们都不太懂。
个人分类: 未分类|4663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的开始—在大连化物所
jllhuang 2010-3-8 21:51
来到大化所已经有 10 天的光景,新的地方、新的环境、新的朋友,也容易让人触发一些新的感情,想找个方式记录下自己的感想,于是有了这个博客的开始。实际上,早在两年前央央就敦促我开个博客,以便记录我在国外的一些生活,但是我一直都找借口说自己忙,其实是自己觉得文采不好,开出来怕被别人看了笑话,还不如写到自己的日记里;遗憾的是日子都过去了,日记本上涂鸦的却没有增加几页,许多感想都随着时光远去了。事隔两年,如今又换了新地方,寒假里央央又提到了类似的要求,所以我想不妨就试试。所以,开博之际首先要感谢央央耐心的鼓励 来之前我听到的所有关于大连的消息,都是说大连漂亮、干净、适合居住,所以我早就迫不及待想一睹芳容。我踏上大连这片土地的时候,已经到了傍晚 7 点,表哥因为接我在机场已等待许久,但见到我时笑容依旧亲切。在去他家的路上我开始忙着打量车窗外的风景,它们将作为大连的第一印象永久地留在我脑海中。灯火阑珊,自然是比不上广州和上海,坐在车上难以感觉出大连和其他大中城市的差别,因为标志性的高速路哪里都有;但是,城市的轨道交通倒是一个特色,除了城际的轻轨外还有紧挨公交线路的轨道电车,只有两节,人行道经常就横在这些轨道之上。由于是早春来的大连,这里的气温并没有回升,城市的绿化都还沉睡在冬天,所幸的是环保还一直保持着清醒,所以城市都还干净整洁。第二天下午表侄女带我去爬后山的公园,叫童牛岭,园子里到处呈现的是一种干枯的黄色,但是可以明显感觉出园子带有许多人工修饰的痕迹,并且有些还比较细腻,这让我一下子联想到以前在维多利亚的宝翠公园里看到的日式园林工整的修剪和刻意的人工设计,所以我心里在寻思着,春夏到来的时候这里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说到日式园林,我不得不说,在大连有很多时潮的商场也都带有日韩风格,就连很多小店都用中文和韩语标示出来,逛街时女士的打扮也能找到日韩的影子,更不用说学校里面追星都是追的韩星了。这些风格可能和大连的历史经历和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就留给我在接下来的两年中慢慢了解和琢磨吧! 大连化物所是我的新东家,当初就是奔着大化所在国内催化界的名气来的。大化所不大,所有人员加起来也就 1000 多,但是这两年保持着扩充的姿态,因为一个清洁能源的国家实验室正在这里紧锣密鼓地筹建。 我所在的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条件自然是一流,这与世界上许多出色的研究机构所能提供的条件不相上下,这些硬实力是成就事业的根基。实际上,我感受到大化所更深刻的还是在软势力上,从我开始办理入站手续到全部安顿好,整个过程中我都感到这里的操作特别规范,有很多东西都能按照相关的手册严格执行。勤奋应该是大化人的灵魂,从院士到一般的研究员,从老师到学生,包括节假日在内每天工作超过 14 小时的大有人在,这也是大化所每年高产出最重要的保障。 13 位院士奠定了大化所在全国化学化工界的地位,而他们 锐意创新,协力攻坚,严谨治学,追求一流成为了今天大化人的精神。向大师学习,也是我接下来两年要在大化所完成自己蜕变的精神支持,走不了他们那么长远的科研道路,但至少要寻觅到他们所走科研之路的入口。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句话用来自勉。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112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My post-doc hunting experience
bertzhang 2010-2-6 18:31
发信人 : lool ( 开国大老 ~ 大隐于市 ~ 功不唐捐 ), 信区 : goabroad 标 题 : My post-doc hunting experience. (zz) 发信站 : 饮水思源 ( 2003 年 07 月 19 日 00:17:40 星期六 ), 站内信件 【 以下文字转载自 JobHunting 讨论区 】 【 原文由 abba 所发表 】 本人背景: 国内材料科学本科,计算机双学位,国内硕士毕业后 4 年前来美,读 Mechanical Engineering 博士,兼修计算机硕士。今年 5 月获计算机硕士, 8 月 ( 将 ) 获 ME 博士。 自己曾经想到 industry 里找工作,但今年大家都知道 jobmarket 不好,而且朋友也觉得我自己比较适合在 academic circle 里混,所以自己想想,再结合目前的形式,决定主要找 post-doc ,找个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做。 Post-doc 目标: BIO-Engineering/BME ,当然最好 ranking 高的 institution. Post-dochunting 的具体行动: 1) 今年 4 月初,网上大搜索:遍历 USnewsgraduateranking 上有名字的学校,搜索相关领域内的教授。由于自己当然期望到有些 establishment 的教授手下干, ignore assistant professors, 只考虑 associate professor and above.Get some feel of the research projects that the professor is pursuing, 如果对他 / 她的研究项目有些兴趣,而且有些可能性去该教授实验室的话,记录下 lab 的 webaddress 和 email   address. 因为我的 gf 在东部,所以我的火力也就集中在东部的学校。 2) 准备一个要发给每一个教授的 sample email,in which need to: a)state my background, and my intention to find a post-doc incertain areas. b)state that I am interested in his/her research area. 注意:为了让对方感到你的 email 还比较诚恳,也让对方觉得你对他的尊敬 it's highly encouraged to investigate what he/she is really doing 。同时,在 email 里提及自己特别感兴趣的方向。谦虚诚恳地请教他 / 她能否给自己一些建议: a) 根据自己的背景,那些方向比较合适, b) 他的实验室是否有合适的职位, c)if not, 请他建议一些其他教授我好联系。同时 ,email 里最好能够 aggressive 一些,询问是否可以给他 / 她打电话。最好找老板帮忙看看,修改修改。 3) 写一个 resume ,最好放在网上。至少应该有 html, 和 pdf/word 版本。 html 版可以连接其他相关的信息, pdf/word 版适合打印。或许有人说,这种方式可能没有直接邮寄 hardcopy 正式。但我觉得如果教授如果真的要你,正不正式都没有什么区别。 (Include the web address in the email sent tout.) 4)after 1), 得到七,八十个上百个教教的联系 email address. 修改 sample email, personalize it , and send out. 5)wait and see... 6) 如果教授对你有兴趣, ( 而且你向他请教 ) ,他给你回信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但是,其中可能大部份的回信是想给 建议 的。虽然这些对 post-doc hunting 没有真正帮助,但是我觉得如果能有机会跟他们通过电话聊聊,对于拓宽自己对学术上的视野,以及 possibly 建立一些 networking 是很有裨益的。我自己的经验,这类回信最多。但是 , 如果有些教授现在就正好召 post-doc, 而且觉得你很合适的话,他会立即回信,而且可能主动给你打电话。 -- 这一点是我没有料到的,所以也应该做好准备。还有,就是有些教授可能仅仅对你作的东西感兴趣,想跟我套套,然后就不在答理。反正自己的心态要放宽一些,不要特别期望谁一定会给你回信。还有,如果有人回信的话, be   sure   to   reply   back   with   in   48 hours, 以示诚恳的感谢。 7) 这样的话,手里可能会捞到几条鱼。在这时,询问可否 campus interview 。我感觉,如果教授对你还真的感兴趣,他 / 她一般是会答应的。同时,如果有的教授对你不是那么特别热情 ( 有可能仅仅是因为他 / 她一时很忙而已 ) ,可以从侧面告诉对方自己已经有其他的机会 ( 比如面试机会 ) 。这样, ( 如果真的想要你 ) 对方是会感到着急的 (confirmed by some other professors I consulted with) 。所以经过几次联系之后,就可以拿到几个 campus interview 的机会。 8) 计划 campus interview 。对方会资助差旅费。因为我的面试都在东部,所以我是一气呵成完成所有的面试。 ( 比较累 ) 9) 一定要和实验室里的同学,其他 post-doc 好好聊聊,了解教授的为人,他以前 post-doc 现在的情况。如果以前的 post-doc 现在混得不好,自己就得打个问号了。 还有,教授对其学生的严格程度。有的教授据说很难 satisfy ,那就要小心了。弄得不好把自己困在那里两年可不是闹着玩的。 10) 薪水和福利。这一个其实是大家都很关心的问题,其实对自己也好,教授也好,都是比较敏感的问题。但是我觉得最好不要给别人一个印象,谁给钱多就去谁那儿,因为自己今后要在别人手下干的。当教授提及薪水的时候,我就告诉对方其他 offer 的薪水情况,一般对方给的薪水也就不会太低的。但是,如果你提及的薪水太高,可能对方也不能接受。还有,如果教授实在想要你,他给的薪水就会大涨, $5K increase 也是可能的。 另外,福利。可能的有: health insurance; dental insurance; retirement benefit; relocation fee. 一般, health insurance 是系里或学校要求必须的,所以都有。其他则是有系里和学校的规定,不一定有。反正可以询问一下,有则好,没有也并非是教授不愿给。 11) 到这一步的时候,心里就应该有个谱,到底该去那里。我觉得, post-doc 不是一个目的是为赚钱的职位,重要的是看它对自己将来发展的影响。然后就 negotiate 待遇 . 如果能够拿捏的准,你觉得教授非你不要得话,不妨对之冷淡一些。说白了,就是心里战。 ( 我自己其实也未能在最后的关头沉住气 ) 。 12) 接受 offer ,同时,诚恳地给其他教授尽快回信,告诉他们自己的选择,谢谢他们提供的 interview 机会。因为今后低头不见抬头见,比如在以后的 conference, 等等,绝对不能得罪别人。 最后,我去的一个地方不是给钱最多的地方,而且那里的生活费用更高。但其 program 更强,更和自己背景相符,而且学校和系的实力要更强一些。
个人分类: life with beer|2688 次阅读|0 个评论
呼应饶教授博文:国外博后回国应该从助教做起么?
cwhm 2009-8-9 14:18
一直都关注饶教授的博客,很喜欢他对中国的科研科研体制改革所发出的一些呼吁,在饶教授的博客中( 职称和水平:国内助理教授可达什么程度 )一文提到,现在的海归博后,一回国就连跳三级,直接做教授,博导,这种大跃进式的向归国博后抛橄榄枝的做法,有碍于中国的科教发展。博文中谈到这种做法的弊端就是,一方面使得归国博后没有了晋升的压力,也就缺少了科研的motivation;另一方面就是在国际交流中,与国外的教授职称体制相比,当国际上优秀教授来访时,会觉得中国的职称标准低,教授不够教授格。 饶 教授给出的想法是,跟国外接轨,让博后从助理教授做起,并举例了北京生命研究所,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的例子,希望星星之火,必将燎原。 饶 教授分析的是事实,两个弊端也很在理,但是如果考虑到中国的现实,以及考虑到这种现象弊端的对立面,或许会有些不同的想法。 (1)归国的海归,他们的资历够不够中国的教授,副教授的格? 国内对评教授,副教授,博导都有严格的要求,比如要发表多少paper,主持多少科研经费。很多那些海归的博后往往都在国外做了不少paper,学术资历和水平已经达到了国内教授职称评定的标准。比如我们学校一年轻海归博后,今年2月份回国,在国外已经发表了100篇paper(第一作者论文60篇,通讯联系人而非第一作者论文2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3的第一作者论文近40篇。)。论文共获得国际刊物引用一千二百余次。参与编辑英文专著5部,申请多项国际专利,这水平已经超过了国内很多教授,博导的水平,总不能也按照美国的标准,博后做完后的第一份职称就应该是助理教授? (2)给了高职称就没有了晋升的动力了么? 首先不排除一些人把科研当做一养家糊口的职业来做,对于这些人,你晚点给他个教授让他再为此奋斗几年,等他做了教授,他一样会成了绕教授说的没有动力。其实国家的科研体制已经在慢慢改革来规避这种现象,高校的科研考核或许就是为这些人设置的,高校的聘任制也是为这些人设计的。真正想在科研上有翻作为的人,即使你给了他院长,校长,估计他都还得考虑下做不做,就是做了院长、校长,他估计也不会丢下自己的科研。 (3)给海归博后高职称真的没有一点利好么? 首先这个职位是对我们的父母的一种宽慰,读了大学,离开父母跑到海外做了几年海归,30来岁回家了竟然还要从助理教授做起,看看身边的那些曾经的同学,经商的早已经买车了,留在国内做土鳖读博士的,因为导师的关系,广泛的人脉也早已在学院混的很不错了。海归回来一无所有,一切都要从零打理,担心经费,担心有没有学生读自己的研究生,学院的老师也没一个靠山,真是一种高处不胜寒的感觉,那么大学如果爱才,爱青年人才,应该给他们什么?或许唯一能给的就是一个好的职位,让他在这点上有点优势,好招学生,好申请经费。再说了,从国外博后回来到国内,待遇的落差估计就更大了,国外读博士都可以开着私家车,回国了却要为五斗米算计,生活的落差已经给海归博后做出了很大的牺牲。 昨天科学网的头条新闻还是 王辉耀:该遏制海外人才流失了 ,中国已经成为最大高端人才流失国,我们何不抛出点橄榄枝让我们海归的博士有种想回家的感觉。等中国人才越来越多的时候,教授水平自然会提升起来,自然而然的平滑过渡到美国科研职称体制就是最好的那一天。
个人分类: 我思故我在|15605 次阅读|9 个评论
博后申请心得二
热度 1 wayneqi 2009-5-20 23:50
在你发完申请信以后一个星期内,如果老师对你有兴趣的话应该会有回信。一个星期没有消息估计就没什么希望了。之后的过程大差不差,大体上有以下的形式: 一种情况:老师问你是否确认对他的研究课题感兴趣。有的会附上他们实验室近期发表的文章,当然,想出去的话,文章暂时看不看,回信肯定说感兴趣;下一步就是要你的推荐信,据我所知,可以自己发,但是推荐信要有推荐人的签名。也可以之间让你的推荐人用自己的信箱发。我就是采用的后者,没什么问题。然后就会预约一个电话的interview,这是后你要下功夫喽,要把该老师发表的文章,尤其他课题相关的文章研读一番。不过,尽管如此,电话里聊的内容却不见得是你准备的。我和几个老师接过电话,反而问你研究生期间做的课题实验多些。还有,华人的老师会相对好些。可能直接就是中午对话,也可能显示英文后事中文。外国的老板沟通起来就比较吃力。 二种情况:老师直接发了几篇文章,让你根据这几篇文章在有限的时间里写个proposal。剩下就努力的去做了。显示真功夫的时候,身边很多人说,这个老师不会是让你写个proposal,到时候拿着它去申请项目吧。呵呵,玩笑!不过,这个真的很锻炼人,唯一不好的地方就是有可能自己尽力了,但却达不到要求。不过,尽力去写就好。我当时将文献过了一遍,准对自己的课题有关的方面写了一个proposal,等要写完的时候发现,老师给的文献之间是有联系,只是针对一两篇文献来发挥自己熟悉领域的东西未免过于肤浅。紧张的很,因为临近最后两天才发现老师的用意。没办法,从新写~~~结果还是不错,在我已经接受其他老师的前提下海象挽留一番,给我时间考虑,看来对我的写的proposal还是很满意的。 三种情况:直接发来个电话,让你打过去。如此,先大概看下人家做的那方面的。心里有个底,然后再打。一般情况下,这个老师做的东西就是你课题做过的。打电话过去只是问下具体的细节。同时还有可能有些时间上的困难,其实老师想招你过去,但是由于毕业加答辩的时间不匹配。当然这是个好的机会。我遇到的这个老师,之后我又发信问她~~~~,表明非常想去她实验室的态度,老师也会答应的。 我所遇到的大体就是这三种情况,当然要推荐信是少不了的。所以找到知名的教授专家作为你的推荐人还是很有优势的。老师面试的时候也会问及你和推荐人的关系。 另外,在和老师沟通是时候,一定要态度诚恳而积极,具体表现在写email的时候,及时回信,及时询问。对老师提出的要求表示赞同。想想,如果你是招学生的老师,你喜欢什么样的学生。 待续
个人分类: Q心得体会|5963 次阅读|1 个评论
博后申请心得一
热度 1 wayneqi 2009-5-14 15:00
经济危机时期,博后的申请比往年难了很多。个人运气不错,最后还申请到了几个。几点心得,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下。 1.多发申请信,广撒网。差不多毕业前半年每个星期都会抽出一个晚上来发推荐信。 2.博后信息找寻方法。大体两种:一是文献里找相关专业的老师,多是通讯作者,直接发信问。这个方法估计往年比较实用;二是直接从博后网站上找贴出广告的招聘信息。个人认为在目前经济压力下,第二种方法比较好,毕竟很多老师是没钱的。我也是第二个方法找到的。主要的网站有:http://www.postdocjobs.com/和http://scjobs.sciencemag.org/search/jobs.aspx输入关键词即可。我的关键词是postdoctoral和cancer。 3.发申请信切忌不要用附件的形式。我开始这样发了一个多月,没有得到任何消息。后来得到了师兄的指点,才恍然大悟。Coverletter,CV直接贴到信里,消息就不断了。 4.Coverletter和CV大都千篇一律,可以互相借鉴,但最好还是自己用心的去做。用心与否可以文件里体现的,相信对于申请的老师也会有效果。 待续…………
个人分类: Q心得体会|5632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5 01: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