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建筑业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给中国的建筑行业的从业人员致以真诚的敬意和感谢
jiangjiping 2019-1-9 08:03
给中国的建筑行业的从业人员致以真诚的敬意和感谢 蒋继平 2019年1月9日 这篇文章本来在一年前就想写了, 不过, 不知道什么原因, 一直没有机会真正地动笔写这篇文章。 最近, 一个朋友在微信朋友圈中发的一个视频再次激发了我写这篇文章的灵感。 这个视频是记录中国的一些非常高级的高速公路的。 这些高级的高速公路, 不但造型优美, 而且大多数建在高山和江海的艰险的自然环境中。 看完这个视频, 我心潮澎湃, 思绪万千。 我为故国的伟大成就感到无比的兴奋和自豪。与此同时, 我联想到在故国各地看到的兴旺景象, 尤其是高铁,各种摩天大楼, 和现代化的大型飞机场, 我对中国的建筑业的丰功伟绩敬佩不已。 在我的记忆中, 华夏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锦绣河山, 在40年前, 交通还是一个相当落后的方面。 现在的华夏大地,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四通八达, 跨海大桥延绵数里, 蔚为壮观, 现代化大型机场如雨后春笋般地在各地拔地而起。现在的华夏大地的交通运输与40年前相比, 那真是天壤之别。 在这种表象后面,是奋斗在交通领域的各类人员, 尤其是奋斗在筑路第一线的各路筑路大军的辛劳付出。 这些筑路大军奋斗在野外, 顶烈日,淋雨水, 夏战高温酷暑, 冬斗寒风霜雪,用他们的智慧, 汗水和体力浇筑成华夏大地的运输大动脉。 要说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创造的世界奇迹, 我认为中国的建筑业是首要功臣。现在中国的建筑业无论在技术含量还是规模上都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流, 也是华夏大地可以引以为豪的硬实力。 在我看来, 奋斗在建筑领域的从业人员为中国的快速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的奉献使我们每个人都成为受益者。 所以, 我对中国建筑业的从业人员致以真诚的敬意和感谢。 感谢他们为我们出行提供了快速方面的通道, 使我们节省了时间, 提高了工作效率。
个人分类: 社会体制|269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什么土木工程行业的女生应聘工作困难?
热度 7 liaoshaoming 2013-1-15 22:05
这些年,本人在推荐研究生就业中深切体会到:土木工程行业的女生在应聘工作时遇到的困难较男生多得多。这常常令我唏嘘不已。 土木工程是与土、与木、与铁、与施工打交道的行业,是最传统的男性主导的工业之一,其中自然也延续着较多的封建残余。实事求是讲,与相关的建筑专业相比,土木工程缺少一些人文艺术气息,比较土里吧唧,并不为女性所钟爱。在企业一方,一般认为土木工程施工中存在着女性不能进入的一些禁忌:比如,女性一般不容许进入地下工程,有时美其名曰照顾,实则是歧视和迷信在作怪。关于土建工程中的迷信案例流传很多,虽不少无稽之谈,但大多行内人还是宁愿信其有,不知何故? 然而,正如任何其他健康发展的行业一样,女性的独特作用是不能由男性代替的,特别当建筑业已经发展到综合性较强的现代工业之后,女性擅长的教育、培训、内控、人事、文书等工作在企业日益重要,且女性的参与对于改善企业文化和人文素质也不可或缺。但由于企业过于追求短期利润最大化、过于看重男性创造的GDP及其可供压榨的劳动力剩余价值,而拒绝女性,甚至当女性结婚生子时将其视作累赘,这让未来的母亲,情何以堪! 男女有别,本文之意并不是要女性去抢男性的饭碗,而是希望企业家们多一些人文关怀,让社会分工更加细致,给不同的人留下就业和发展的空间。
7988 次阅读|18 个评论
建筑业者:拉线式开关,至少应当在地下室、一层楼复活!
热度 1 zhangxw 2012-8-23 10:26
建筑业者:拉线开关 , 至少应当在地下室、一层楼复活 ! 张学文 ,2012/8/23 721 北京暴雨过去 1 个月了 , 可其教训依然值得讨论 — 在不幸遇难者中既有打不开汽车门者,也一好几位是因为水中有电,而身亡的。水中为什么有电?,我想应当是积水淹及了“电门”处。据说有的青年人租住地下室,积水进地下水,人却是被电死了! 这就提出地下水的电门是否应当设在更高的位置的问题。 1984 我搬新居,记得其房间的电门都是拉线式的,即电门位置接近屋顶,一条不导电的普通线绳从电线盒出引出下垂到人可以触及的位置,这样即可以开灯,又避免了触电。 但是 80 年代以后的新房子里,这种拉线开关消失了! 于是,我认为在建筑物的地下水至少应当恢复拉线式的电源开关,而在地势低的建筑物的一层也恢复拉线开关! 拉线式开关 , 至少应当在地下室和一层楼复活 !
个人分类: 生活滴点.2.|3852 次阅读|2 个评论
建筑业五大奖项及其中的水利项目(上)
zhangwb2010 2012-5-10 15:19
建筑与水利关系密切,建筑业设立的5大奖项中,多含有水利项目,是水利向社会宣传的重要窗口。这里整理各大奖项中有关水利的内容如下。分为上中下,上篇先简单介绍5大奖项。 一、鲁班奖 “鲁班奖”全称“建筑工程鲁班奖”,标志着中国建筑业工程质量的最高荣誉 。“鲁班奖”是行业性荣誉奖,每年评选一次。 1987 年由中国建筑业联合会设立, 1993 年移交中国建筑业协会。 1996 年 7 月,根据建设部“两奖合一”的决定,将 1981 年政府设立并组织实施的“国家优质工程奖”与“建筑工程鲁班奖”合并,奖名定为“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每年评选一次,奖励数额为每年 45 个,由建设部、中国建筑业协会颁发。 二、詹天佑奖 “詹天佑奖”全称“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大奖”,被称为建筑业的“科技创新工程奖”。 1999 年设立,是中国土木工程设立的最大奖顼。该奖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詹天佑土木工程科技发展基金会联合设立。 三、梁思成奖 “梁思成奖”是经国务院批准,以我国近代著名的建筑家和教育家梁思成先生命名的中国建筑设计国家奖。 2000 年设立,首届“梁思成奖”授予了建国五十年来在建筑设计创作中对我国建筑设计发展具有突出贡献的十名建筑师。自 2001 年起,该奖每两年评选一次,每次设梁思成建筑奖 2 名,梁思成建筑提名奖 2 至 4 名。每位获奖人员将得到 10 万元人民币奖励。 四、华夏建设科技技术奖 “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是建设系统以社会力量办奖形式设立的建设行业科学技术奖。设奖机构为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承办机构为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决策机构为建设行业有关单位组成的奖励委员会。作为建设行业科技工作的归口司局,建设部科学技术司将对这一奖项进行扶持、规范、协调和指导。设立这奖项的目的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建设科技创新,提升我国建设行业的综合技术水平。 五、绿色建筑创新奖 “绿色建筑创新奖”由建设部设立,由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负责实施,日常管理由建设部科学技术司负责。 “绿色建筑创新奖”分工程类和技术产品类项目奖。工程类项目奖包括绿色建筑创新综合奖项目、智能建筑创新专项奖项昆和节能建筑创新专项奖项目;技术与产品类项目奖是指应用于绿色建筑工程中具有重大创新、效果突出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
个人分类: 学术随笔|3 次阅读|0 个评论
现场制造业
热度 2 huailu49 2011-5-29 10:37
在我国现行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制造业被按行业细分为食品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 32 个子类。 日前突发奇想,那就是能否换一个角度,根据生产场所的不同将制造业简单地分为两类:工厂制造业和现场制造业。 人们通常理解的制造过程都是在一个专门、固定的生产场所内完成的,在该生产场所内集中了制造过程所需的物料、能源、设备、工具、技术、人力等必备要素,所制造出来的产品通常是有形的或是可以包装赋形的(如液态、气态产品)。由于生产场所往往远离销售商和产品用户,因此其产品必须是便于搬运的。 但在现实生活中,也存在不少现场制造,即生产场所与产品用户同在一处的案例: 案例一:餐饮业。招徕产品用户(食客)前往生产场所(餐馆)实现现场消费(外卖除外)。(关于餐饮业的产业属性打算专文讨论) 案例二:分体式空调器生产。商场中摆放的分体式空调器并不能算是买回去就可使用的最终产品,只有当安装工前往用户家中安装室内外机、连接管路,直到安装完毕,才可以说制造过程全部完成。因此可以认为其制造过程的最后一道工序是在使用现场完成的。 案例三:拼装板式家具生产。为了便于搬运,其组件全部在工厂生产,但最后拼装成型则是在用户家中。因此也可以说它的制造过程的最后一道工序是在使用现场完成的。 案例四:房屋工业化生产。房屋的立柱、横梁、楼梯、楼板、外墙等构件均在工厂预制,再运到施工现场组装成可以居住和使用的房屋。 上述的案例四确实可以提高房屋生产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房屋的整体质量,降低成本,降低物耗、能耗。将其视为现场制造的案例估计不会引发争议,然而如果推广到整个建筑行业呢? 在我国现行的产业分类中,建筑业和制造业虽然同属第二产业,但通常将前者视为独立于后者的、可以并列的产业子门类。当然建筑产品有许多不同于一般工业产品的特点,如:扎根于地面而不可轻易移动,形体庞大且不便于拆卸,造型设计各异而不倾向于批量生产。但现代建筑业中的许多生产环节已经具备工业生产的特征,与普通制造业最大的差异,不过是“现场制造”——需要在未来用户的居住地或其指定的其他地点现场制造而已。 然而话又要说回来,如果此议成立,那将意味着“制造业”门下会大幅扩编,“建筑业”也将在产业分类中降格,估计这种结果是许多人难以接受的。从广义的角度略作探讨也许还行,权作一家之言吧。
个人分类: 旧作盘点|2790 次阅读|4 个评论
应将建筑科学列入国家科技发展重点领域
热度 3 kejidaobao 2011-4-21 11:20
应将建筑科学列入国家科技发展重点领域
吴硕贤, 福建省诏安县人,建筑技术科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物理分会副理事长等。兼任《声与振动学报》编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建筑学学科评议组成员。长期从事建筑与环境声学研究,提出了声学虚边界原理,较好地解决混响场车流噪声预报的难题,提出厅堂响度评价新指标和计算公式;率先组织对民族乐器声功率的系统科学的测试,开展民族音乐与戏曲厅堂音质研究;承担70座音乐厅、剧院等建筑的音质设计与研究工作;开展建筑环境评价方法体系、人的行为模式和使用后评价研究,初步建立了建成环境主观评价理论体系。 建筑业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领域。建筑业事关国计民生。人们的衣食住行四件大事,都直接或间接与建筑业相关。目前,我国城市化率已从1990年的26.4%上升至2008年底的45.7%,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60%。到2015年,中国建筑竣工面积将是全世界的一半。因此,建设小康社会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搞好建筑业。 建筑物是资源与能源的固化物。世界上大约50%的资源用于建筑物,所产生的固体废弃物的50%也来自建筑物。建筑使用能耗已占社会总能耗约1/4,而且相当大份额的工业与交通运输能耗,例如建材工业与冶金工业,包括钢铁、水泥、玻璃、砖石等的生产与运输能耗等,最终绝大部分都固化在建筑物中。因此,与建筑业相关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的比例将高达46.7%。CO2的排放也有40%来自建筑。 建筑业还是占地大户。截至2008年底,我国城市住宅面积近200亿m2,农村住宅面积近270亿m2。今后我国每年新建建筑面积将达20亿m2。因此,要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筑业无疑是关键领域。我国要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若建筑业不作为,则至少是半句空话。正由于建筑业在可持续发展、节能减排和拉动经济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因此,目前发达国家都将建筑业列入实现低碳经济,促进节能减排,克服金融危机的重点领域。 综上所述,无论从哪一方面看,建筑业都是一个大西瓜,而不是小芝麻。因此,建筑业理应成为中国基础研究关注的重要领域之一,理应成为科学技术重点支撑的行业之一,理应成为科技投入的重点方向之一。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建筑业尤其是其中的主干学科——建筑学与城市规划学科,却长期为中国基础研究所忽略,成为中国重大科技计划未曾光顾的盲区,直至2007年国家科技部才在华南理工大学设立中国首个建筑科学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由于我国过去对发展建筑科学重视不足,以致建筑技术科学方面的国家标准、规范的制订,绝大多数直接套用国际标准,缺乏自主研究。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住区建设一直囿于建筑学、土木工程、城市规划、园林景观等少数学科专业领域,由建筑师、规划师起主导作用,而我国传统建筑学与城市规划学科,偏重于美学和艺术方面的培养与训练,过于注重形式艺术,而忽略科学技术,缺乏与相关学科,如物理学、化学、数学、生物学、生态学、医学、环境学、社会学等的交叉与协同攻关。城市是一个复杂巨系统,其中的科学技术问题很多,单靠建筑学、规划学等传统学科是无法解决的,亟待加强基础研究和开展技术攻关,从宏观的战略视野,以综合融贯的思维,组织多学科交叉协同研究才能解决。 建议在制订中国科技规划、设立重点实验室及科研机构时,既要注重传统学科领域;更要注重边缘、交叉学科领域,尤其要注重设立针对重大实际问题和重大需求的多学科研究平台。建筑学、城市规划学与园林景观学正在拓宽成为人居环境科学,应当把建筑领域作为国家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高度重视对建筑科学技术的投入,增设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鼓励其他学科的科技人员进入建筑领域从事跨学科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国家尤其应把推行绿色建筑,研发低碳住宅作为发展低碳和绿色循环经济的重要领域,以期引领下一轮全球的科技发展与经济振兴。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广州 510640)
个人分类: 栏目:卷首语|271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令人折服的日本人
stillme2010 2011-1-30 14:45
一位名叫沃格尔的美国人曾写过一本书,叫《日本名列第一》。这本书中,他将日本战后的迅猛发展与日本人的“认真”精神联系在一起,认为正是日本人的“勤敏好学”、“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干劲”、“完成任务、履行职责的严肃态度”,使他们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据说,不光世界各国的评论家对此欣然首肯,连日本人也颇以为然,觉得自己对人生、对事物就是“认真”。 日本人给人的感觉思维非常缜密、细心,细心到让人不得不为之折服。 一般在做事之前,日本人会考虑方方面面的事情,考虑种种可能要发生的情况,并思索如何去应对这种可能性的发生。比如要铺建地铁,就要事先论证铺地铁的地方需配备什么设施,将来该地还可能有哪些其他的用途,尽量配齐所有需要配备的设备,以减少后期改造的麻烦。细心也就增强了计划性,因而在日本很少看到公共设施有重复建设的现象。同样,日本的建筑业和制造业非常发达也与此有一定的关系。到过日本的人都会感叹新干线的畅通、快捷和安全。人们看一下新干线的维修周期表也许会找到一些答案:所有在线车辆每两天进行一次常规检查;30天以内或者3万公里进行一次月检查;12个月以内或45万公里进行一次台车检查;如果超过36个月或行驶90万公里以上,就要送到仙台的车辆检查所进行解体和设备更换。所有的检查数据都存入电脑中,以便为系统管理提供支持。 日本人凡事都很耐心。无论是商讨问题还是会议谈判,都莫不如此。他们会不厌其烦地与对方磋商,一遍又一遍地与对方讨论,不管战线拉得多长,直到他们达到目的或认为满意为止。尤其是在双方谈判的时候,为了争取最大的利益,他们会与对方反复交锋,软磨硬泡,直到把对方磨得锐气全无,无心与之计较为止。 这种耐心和认真在对顾客的态度上也得到了充分体现。网络介绍一个中国女性在大阪买买点心的故事。女人买东西天生的有耐心,反复挑选,认真比较,但那个日本女店主表现出了更大的耐心,始终是微笑地看着她,不断介绍商品的情况。精挑细选总算完事了,在要交钱的时候,她突然问顾客什么时候回国,当她得知买点心的那位中国女性还要耽搁两天才能到家时,便提醒说,你不能买,因为刚好超过保质期一天。其实,她如果不提保质期的问题,顾客也就忽略了。而且距离如此遥远,即使点心变质了也没有机会回来退货。看到那中国女性恋恋不舍的样子,她建议离开大阪前起早来买新做的点心,回到家里刚好在保质期内。 日本人的认真还从许多生活中的小事体现出来。在日本时,每项活动结束后,工作人员都要发给每人一张调查表,征求对活动的满意程度以及还有什么额外的要求。而所有调查的统计数据包括大家提的意见,日本人都会作详细的解答或修正。 日本人也很讲规矩。对于历史上既有的习惯与风俗,多数日本人会主动认真地去遵守,比如说上车自觉排队、车内不打手机、大街上不吃东西、在规定的场所干相应的事等等。盛夏时节,人们有时穿着背心都会大汗淋漓,但公务人员却西装革履,并一丝不苟地打着领带。 以吸烟为例,在有禁止吸烟标志的场所,绝对不会有人吸烟。在大街上,也根本看不到边走路边吸烟的日本人。在一些商店的门口,有时可见烟瘾很大的一个或几个人蹲在地上,手里拿着便携式烟灰缸安静地吸烟,很少有人会乱弹烟灰,乱扔烟头。 实际上,日本人也自认为在守规矩方面,除德国以外没有哪个国家能与其相比。甚至有时候,这种守规矩甚至让人感到很刻板。比如公司餐厅,尽管人越聚越多,大家饥肠辘辘,负责开门的服务员仍然眼睛盯着时钟,直至时间到了才准时开门。 日本人的循规蹈矩还体现在企业的运作上,在这方面日本人只相信制度或系统,而不相信个人的能力。他们只是把人安排在相应的位置上按照系统的准则去做事,尽量不依靠个人的能力去搞突破,从而也降低了人为的失误。但日本员工一旦犯错误,却是不可饶恕的。根据这一准则,日本人宁愿踏踏实实地按照上司的意思去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即使上司的吩咐是错误的或是荒谬的,他也不会主动去违反。日本人之所以能做出很好的产品来,与这种服从性有很大的关系。工人只要按照图纸去认真施工,其他的一切根本不考虑,更不会投机取巧。即使他知道图纸是错的,也会按照图纸去做,至于图纸的对错,自有人去承担责任。 日本人工作起来像玩命,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放弃节假日休息也不算稀罕。根据官方统计,日本每人年劳动时间比德国多547个小时,比法国多542个小时。工作时,日本人严格照章办事,有什么拿不准的马上转身去请示,既不拖延,更不想当然地自作主张、自行处理。而且今日事今日毕,尽量把当天能够解决的问题全都解决,以便第二天早晨一上班,就能进入对最新问题的考虑和处理。上班时,一般不打私人电话,不聊天,不做私事。即使公司业务不多,真的闲下来,就看看有关的书籍,丰富知识;或是走出去调查,访问客户等。 日本人的认真还体现在对“痛苦”的深刻记忆上。法国一位名叫切尔西的女记者走访了在二战中遭受浩劫的一些城市。她对日本的广岛和中国的南京两个灾难深重的城市记录得比较详细。广岛被原子弹轰炸的残骸都保存完好,在南京却难以找到当年屠城遗址;南京大屠杀死难人数36万人以上,纪念馆“哭墙”上只刻有3000个死者的名字,广岛公布原子弹受害者221893人,精确到个位;广岛每年8月6日,举行悼念大会,8月15日,钟声汽笛鸣响,工厂、学校、机关停止一切工作,全城哀悼。而南京大屠杀,直至1997年才有了拉响防空警报和车船汽笛的做法;除了悼念大会会场,也鲜见中国人肃立默哀场面。 托尔斯泰曾说过:“一个人的价值不是以数量而是以他的深度来衡量的。”成功者的共同特点,就是能做小事情,能够抓住生活中的一些细节。中国的先贤也提倡“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易”。但中国人相较于日本人,认真的精神无法比拟。 据悉,日本明治大学每隔一段时间就会邀请社会上的一些知名人士到学校来给学生们做演讲,来和学生们做互动和访谈。一方面给这些成功人士的公司做了免费宣传,另一方面也给了学生一个通过先辈了解社会,和认知成功秘诀的机会。网络上介绍过一位日本老先生的演讲故事,令人印象深刻。 那位先生在讲演和其他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在讲演结束时说,“如果有问题的话,请不要客气” ;有位黑非洲的学生用蹩脚的日语问:“先生,您认为,您的成功秘诀是什么,能告诉我么?”这时,老先生的女秘书抱着一个黑乎乎的大铁球笨拙地走上台来,把大铁球放在了讲桌上。这位老先生拿着一个小铁锤就当当的敲了起来。铁球单看外表和刚才那位漂亮女秘书的表情就知道,一定很重。在一个小小的铁锤的敲打下,一点要动的征兆都没有。讲台下听讲演的人都在想,“他在做什么?”更有位中国留学生说,“这位先生是挺了不起的,可他现在是不是有病啊”。不可思议!无聊!也许是忍受不了小铁锤敲打在大铁球上的噪音,很多名学生都离开了会场。可即使是这样,那位老先生还是在那里拿着小铁锤继续疯狂的敲打着。会场里已经不剩几个人了。就在这个时候,奇迹出现了。那个大铁球在老先生的疯狂敲打下缓慢的动了起来。跟着,那个慢慢动起来的大铁球,速度越来越快的在讲台上转起来。 “问我成功秘诀的那个人呢?”老先生拿出他的手帕擦了擦汗,问道。他说,“成功的秘诀就是,明知道是不可能的事情也要继续下去,不要管别人说什么,别人怎么看,一旦动了起来,任谁都无法阻止。如果你自己放弃的话,在你放弃的同时,也失去了成功的可能!” 最后,这位老先生用一句话结束了那天的讲演,“无论是做什么事情,自己不认为是失败的话,那就不是失败,只不过是通往成功的一个过程!”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真实世界的经济学 版,详细出处参考: 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1023265page=1fromuid=5352
个人分类: 扯淡啊扯淡|1303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5: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