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新手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一旦跨学科暨跨界,每个专家都是业余者或新学生。
geneculture 2018-12-3 19:48
分享近期汇总的点评(被大家接受了。它真的很值得每个学者分享)!一旦跨学科暨跨界,每个专家都是业余者或新学生。
个人分类: 学术研究|1382 次阅读|1 个评论
开车一个月记
热度 4 zywsict 2018-9-28 12:10
从买车到现在正好一个月,作为新手的我,在这一个月没有出现大的事故,不过到发生两次小的事故。其中一次会车时没有经验,把别人的车刮擦了;另外一次是车胎被扎了。开车月余,可能由于兴奋期没有过,这个月开了 900 公里,除了侧方停车不是很熟练之外,其他事宜基本熟练了。 有车的好处就是能够去更多的地方,这个月特意开车去了天竺山、香山公园、白鹭洲公园以及漳州的十里蓝山。除了没有走真正的高速外(限速 120km/h ),其他路段基本都走过了,等以后开熟练时,去高速跑一段试试。 总之,开车还是安全第一,不跟别人抢时间,按规则开,可以更安全一些。 \0 更多精彩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文忆天下”或搜索ZYWHQU \0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728 次阅读|9 个评论
[转载]【生活百科】【新手开车停车技巧(真实图解)】
lcj2212916 2014-5-12 22:39
【名稱】:新手开车停车技巧(真实图解) 【作者】:--- 【大小】:2.71M 【格式】:doc 【語言】: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 新手上路对于车与外部物体的距离没有感觉,先教几招判断距离的方法:可能不同的车会略有不同。 【下載載點】: http://www.400gb.com/file/64560715
341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专家”与“新手”的不同
热度 2 fantry 2013-8-2 17:36
对“专家” (Experts) 和“新手” (Novices) 进行对比,了解专家是如何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的,可为新手的学习和成长提供启示和参考。这种对比已成为学习领域研究的重要套路之一。 How people learn: brain, mind, experience, and school: expanded edition(2000) 对这方面的已有研究进行了整理,将专家的特征总结为如下六个方面: 1. 识别信息的有意义模式。 面对繁杂的信息,专家凭借自己的经验,容易将这些信息识别为有意义的模式,进而减轻认知负荷。相反,新手则容易被繁杂的信息搞得晕头转向,抓不住头绪。 研究案例:有研究对象棋大师、高手及初学者三者进行对比,任务是让他们回忆一个刚刚看到的棋局。结果如下,大师对棋局的回忆最为准确,其次是高手,最后是初学者。研究总结出,专家可以将信息识别为有意义的模式,也就是通过信息组块( chunk )来理解棋局,因此有较好的回忆成绩;新手则不能识别成有意义的模式或组块,因此回忆成绩最差。 2. 围绕重要的观点或概念对知识进行组织。 专家无疑拥有其专业领域的丰富知识,那么,专家是如何将这些知识内容组织起来的呢?专家主要围绕重要的观点或者概念( important ideas or concepts )进行知识组织,对知识内容有着深度理解。相反,新手则更多根据表面特征组织知识,对内容的理解不够深。 研究案例: Chi et al.(1981) 对物理学科领域的专家和新手进行对比研究,任务是让他们将一系列物理问题,按照解决方法进行归类。结果如下,专家根据物理问题背后的基本原理进行了归类,而新手则根据问题的表面相似性进行归类,但具有表面相似性的两个问题其背后的原理可能是大不一样的。由此可以看出,专家对知识的掌握更加深刻,在更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层次上进行知识的组织。 3. 知识具有条件性 (conditionalized) 。 专家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可以根据具体的问题情境进行相关知识的提取。也就是说,专家的知识是“活的”,知道知识的适用条件。相反,新手的知识很多时候是“死的”,并不知道在什么条件下运用什么知识,因此面对具体的问题情境难以提取所相对应的知识。 研究案例: DeGroot(1965) 对象棋大师和高手两者进行对比研究,考察他们在思维广度(移动棋子前考虑所有的可能)和深度(移动某棋子前考虑该移动后对手可能的移动)上的差异。结果显示,两者在广度和深度上的差异不明显。但是,大师考虑的移动方案在质量上更高,也就是说一些低质量的移动方案会被大师忽略掉,不会花时间考虑。也就是说,大师能够根据具体的情境和条件,提取更优质的方案进行谋略。 4. 轻松提取知识。 专家不仅能够根据具体问题情境进行相关知识的提取,而且其提取过程是轻松的、顺畅的。相反,新手提取相关知识会显得比较困难、顾此失彼、不顺畅。 例子 1 :新手级别的阅读者,因对一些词汇的不熟悉,难以将精力放在内容理解上。 例子 2 :新手级别的驾驶员,在驾驶的同时与他人交谈显得比较困难。 5. 专家并不一定能教会别人。 专家虽然拥有丰富的专业领域知识,但并不一定意味着他或她是一个“好”的教师。也就是说,有些专家并不擅长将自己掌握的知识顺畅地传授给别人,特别是初学者。 6. 具有很好的适应性。 当专家遇到自己不熟悉的问题的时候,因具有较强的元认知能力,其能够很快地通过学习解决新的问题。也就是说,面对一些不太熟悉的新问题,专家具有很好的适应性,表现出很好的学习能力。 研究案例: Wineburg(1998) 对历史学科专家和新手进行对比研究,任务是阅读和解释有关林肯及其针对奴隶的观点的文档。其中一位专家为林肯方面的专家,另一位虽是历史专家,但并不是林肯方面的专家。刚开始,非林肯专家和新手的表现差不多,但非林肯专家表现出很强的学习能力,通过对相关文档资源的分析,很快就有了出色表现。
个人分类: 脑与学习|7753 次阅读|5 个评论
从“新交规”看“官僚行径”--兼论“科学发展观”与法治社会
wya 2013-1-5 13:29
博主注: 自从去年知道新交规要出台,就想写点意见,但一直认为只是小问题,没想到执行之后却能暴露出这么多问题。可见,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真是高瞻远瞩!闯黄灯问题已经充分暴露、充分讨论,我这里想说的是“新手上高速必须老手陪同”的问题。 1、认定新手易出事故,无统计数据的支撑。交管部门是否有数据显示,高速公路的事故有多大比例是新手无经验或操作不熟练引发的?从新闻看,高速事故多是超载、超速、超员等违规造成的,尤其以大货车居多。难道驾驶这些车辆的都是新手不成? 2、认定新手易出事故,与主观心理和客观实践不符。新手一般都胆小,刚学会开车,车速肯定不快(天生冒险家和胆大狂是极少数)。别说超速,初上高速,恐怕连时速70公里都不一定敢开到。这样的新手,会制造多少事故?而且,如果新手自己感觉胆怯,上路前一般会主动找个人(不一定是老手)帮忙照看周边路况,无需别人强制。 3、 认定新手易出事故,首先要科学界定新手。现在很多人学了车拿到驾照却长时间不开车,特别是夫妇两个都有驾照的,或一直没有买车的家庭。这样的“新手”不乏领取驾照超过数年的,他们的技术肯定比不上刚拿驾照一个月却一直开车的新手。可见,如何判断新手,光看驾照是不行的,是简单的官僚执法作风。 4、新手出车由老手陪同,可能增加新手经济负担,增加碳排放,增加事故损失!请老手陪同指导,需要多支出一份人工人情费用;车上多坐一个无关乘客,增加车重量,多耗燃油,增加碳排放;如果出现危险情况,新手和老手由于位置视线肢体状态不同,可能会出现不同的判断和意见,在瞬间很容易导致操作犹豫甚至相反而引发本可避免的交通事故,一旦出现事故,受到损害的不仅驾驶员还多了一个老手,增加事故损失。 总之,一个法规的出台,必须有统计数据的支撑、有客观的分析、有科学的调研,不能只凭官僚作风拍脑袋!!! 后记:以前好像看到过介绍,国外要求新手(指只通过理论考试,尚未取得驾照)上路练习驾驶技能要有老手陪同。人家这样规定是为了给学员省钱省时间,不必花数千元给驾校。可不是在新手拿到驾照后才实施的。拿到驾照代表已经通过考试和国家认可,具备独立上路的资格和能力。这时再弄个老手跟车指导,那么驾校除了收钱发证之外意义何在? 新交规的这一条款必须废除,否则除了证明垄断驾校在培养合格驾驶员方面的失败和敷衍之外,几乎没有实际意义! 参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11635do=blogquickforward=1id=649722 “黄灯六分”芥末大的事儿!居然没有给出一个广大人民群众能够 共 同接受的理 由 ,而是 似乎在事前没有做很充分的调研和讨论的情况下很生硬地塞给大家一个新规定,马上就出台并立即执行 ,不把车主驾驶员们气得纷纷吐 cao 才怪!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2659-649537.html 博主注: 与其事后发现问题叫停,不如事前多做科学论证。法规的朝令夕改本身就是自取其辱,破坏法治社会,其根源在于拍脑袋决策,没有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 http://news.qq.com/a/20130107/000116.htm?pgv_ref=aio 专家:公安部暂不处罚闯黄灯并非今后不罚 自“史上最严交规”实施以来,社会针对“闯黄灯扣6分”一条的关注度,已远远超过其他“严规”。昨天,公安部表态称,要求各地交管部门对“闯黄灯”行为以教育为主,暂不处罚。 本报记者袁国礼 钱卫华 □专家观点公安部曾开论证会研究闯黄处罚细则 昨晚,一名不愿具名的交通管理专家表示赞赏公安部的这一决定。他说,这并不是出尔反尔,而是相当于给了这条规定一个“缓冲期”,暂不处罚,并不意味着今后也不处罚,而是考虑到民众的呼声后,公安部及时对规定作出调整,并作出了有利于交通参与者的决定。 该专家透露, 前天公安部交管局组织了包括交通、法学等各方面专家进行了论证会,今后还将组织召开包括驾驶人等在内的各界人士的座谈会,研究出台“闯黄灯”的处罚实施细则。 目前紧急“叫停”处罚,一方面是听到了民众的呼声,注意到规定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也意味着现在的处罚有可能会跟日后出台的细则有不统一的地方,因此给大家一个缓冲期,一来免得和日后的处罚细则有相悖的地方,也让大家逐渐适应这个规定内容。 □学者声音 不赞同朝令夕改说如罚闯黄应先修法 “史上最严交规”实施后,针对“闯黄灯扣分”规定,北大教授吴必虎曾向公安部申请信息公开,并在微博上公开表示反对这条规定。 昨天,获知公安部暂缓处罚闯黄灯后,吴必虎表示“公安部能从善如流,很欣慰。”吴必虎表示,此次政策调整,更有利于公众安全。他希望公安部征求足够的意见,并结合有关国家的经验,把实施细则制定得更加科学和人性。 对于网友认为的“朝令夕改”,吴必虎表示,暂缓执行的时间还未确定,但交管部门肯定要征求行人、驾驶人等交通参与者足够的意见,结合有关国家的经验,把实施细则制定得更加科学和人性化,使其符合世界的潮流。 吴必虎表示,即使要制定处罚闯黄灯的规定,也需要人大对“道路交通安全法”进行修改,国务院对实施条例进行修改, 公安部门作为一个执行部门执行,而不应该由公安部制定这样的规定。 顺应民意?道路通民心通 李承鹏:公安部决定对闯黄灯者暂不处罚,以教育为主。这首先得归功于微博和民众的言论批评。其次,公安部这次做法顺应了民意。我一向不善于表扬公权力,就说:顺民意者,不仅得天下,而且得道路。道路通,人心通,天下通。 胡锡进:公安部交管局宣布违反黄灯信号暂不扣分,以教育为主。这是政府根据舆论要求作出的重要调整。如今是互动的社会,民主在成长。中国交规要前进,也要磨合,社会文明是大家共建的过程。 独坐看云起:公安部决定对闯黄灯者暂不处罚,不得不说,这是公权力向民意做出的一次妥协!是对民意的一种尊重!一定意义上,也真正体现出了“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由此我相信,中国正走向通往和谐社会的路上,任重而道远! (博主注:一看就是御用文人的公关技术。与其说顺民意的进步,不如说是反民意后的改过,是破坏法律的严肃性和法治的退步。修改法规有程序,废除或者暂缓执行也应该有程序,而不应该公安部一个表态就暂缓了!!!) □官方表态 将制定细则查处闯黄灯 公安部表示,针对“闯黄灯”的相关处罚规定,一些群众比较集中地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对此,公安部高度重视,感谢广大人民群众对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的关心、支持。公安部交管局日前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各地交管部门对目前违反黄灯信号的,以教育警示为主,暂不予以处罚。公安部表示,将深入听取各方面意见,科学论证,根据我国道路交通管理的实际,进一步细化、明确对违反交通信号灯违法行为的查处情形和处罚规定,更好地维护道路交通秩序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网友热议 公安部交管局“暂不处罚闯黄灯”的新闻一出,立即引来网友持续关注,微博讨论热火朝天。一些网友表示,支持公安部的决定,应该讨论得更加人性化。但也有网友表示, 压力下的妥协朝令夕改,虽尊重了民意,但漠视了安全,更践踏了法律的尊严。 □各地动态武汉交管称将撤销已作出的闯黄处罚 在公安部交管局表态对闯黄灯暂不处罚后,各地已经按照新规对闯黄灯进行处罚的情况该如何处理,也是关注的焦点。武汉交管局昨天明确表示,已经处罚的,将消除处罚记录。 昨天,公安部“暂不处罚闯黄灯”的新闻在网上出现后,就有网友提出,“之前被罚的人怎么办?”据《武汉晨报》报道,武汉交警已经开始在无电子警察抓拍系统的路口,对闯黄灯的交通违法行为进行处罚。在建设大道新华路口,江汉区交通大队的民警就查获了两起闯黄灯的交通违法行为,给予司机记6分,罚款200元的处罚。据报道,1月1日,成都开出了首张闯黄灯罚单,一辆四川牌照的长安轿车因为闯黄灯,被罚款200元记6分。 记者联系到武汉市公安交管局新闻发言人陈骥( 微博 ),他表示,新规实施以来,武汉总共就处罚了两起闯黄灯的行为。既然公安部要求暂不处罚,这两起已经处罚的案例将消除扣分记录,也不会进行罚款。而成都市交管局则未对此事进行回应。 □律师说法 民意虽得到了尊重法律严肃性遭冲击 昨晚,北京市律师协会交通管理与运输法律专业委员会主任张金澎律师表示,从公安部的这份通知来看,是重视和尊重民意的一种行为, 也同时说明已意识到对处罚规定所作的调研不够 。 在制定处罚规则时,肯定“闯黄灯”是一种交通违法行为,这和上位法一致,但究竟如何罚分,是罚6分,还是3分或者2分,或者其他处罚形式,对此没有足够调研。另外,公安部表示暂不处罚,并不意味着以后也不处罚,应该会在调研清楚后、技术或者处罚规定成熟后,进行处罚。 张金澎还表示,在此次事件中, 制定处罚规定时有欠缺,没有充分考虑,未顾及全局,导致整个事件对法律的公信力、权威性、严肃性是有冲击的。作为法律而言,一旦制定,就要令行禁止。 朝令夕改?削弱法律效力 百科大智慧: 闯黄灯是不是该重罚本身可以讨论和修订,但公安部的原规定是对法制建设有利的,若如此执法,朝令夕改,很容易给民众“法不责众”的错觉。民意的顺应和调查应该在立法前完善,而不应该事后慌张退却,否则将是法制社会的悲哀和民族的灾难。 人民网:公安部今日紧急暂停实行不足6日的闯黄灯处罚规定,这一脚“刹车”让此前为新规叫好的专家媒体集体“追尾”。倾听本是好事,但广泛征集民意应在法规出台之前。如此朝令夕改,让民众无所适从。而只关注反对声音,忽视赞成声音,不理智、不严肃、不成熟。 冰色浪漫:黄灯有存在的必然,闯黄灯确实存在危险,处罚也合情合理,但是怎样让被罚的司机心服口服?应该找解决办法,而不是法规作出让步。 法律法规最忌朝令夕改,这样一改,大大削弱了法律的效力。 考驾照,驾校非必经程序 http://view.163.com/special/reviews/usadrivingtext.html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2376 次阅读|0 个评论
医学生新手
热度 1 siximugong 2012-12-3 00:42
无意中进入到了科学网,饶毅教授的博文及其事迹对我的吸引使我成为了这里的一员。当时有一个关于影像遗传学的问题想找人解答,给不少人发了邮件,未得到回复。通过科学网,看到这里有很多搞研究的大牛,可能可以从这里找到我的问题的答案。看了一些博文,对这里有了些许的了解。正是大家都在讨论关于博士的话题,对于将来自己要不要读博有了些考虑。医学跟自然科学又有其不一样的地方,虽然教学医院是要求医教研全面发展,其研究更多的是临床应用,能专门于基础研究的很少,这里医生发博文的很少,几乎没有见到,大部分的医生临床工作都在超负荷运转,根本不会有时间来这里发上两篇博文。虽然有医学科学的板块,进去一看基本都是学生,不像其他领域有很多老师、教授都在这里发表着自己的看法、观点。 很快就要上临床实习了,要面对繁重的临床工作,还要进行自己的毕业课题,这算是一个科研基本的训练,希望自己能做好。
2900 次阅读|2 个评论
新手
wszgr 2012-9-24 12:54
新手就应该足够的谦卑又足够的勇敢
个人分类: 随感|1348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是新手,希望在这里通过和大家之间的交流,在所学领域一展拳脚
热度 1 jingjing1990 2012-7-17 15:18
大家好!我是今年研一的晶晶,我所跟的导师是做纳米材料的,刚来学校,对三年的研究生生涯究竟该怎样度过还很迷茫,来学校在导师和师姐师兄的指导下读了一星期的英语文献,刚开始真的好晕,读一篇要查好多单词,过了两天终于有感觉了,接下来导师让我们学习怎样搜索文献,我觉得看似简单,不过想真正搜到自己需要的文章还是不行。希望在这里能够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更希望能够得到老师和同学的指导,请大家加我为好友吧!
3174 次阅读|2 个评论
开车新手警示:刹车错踩油门的惨重代价
热度 3 陈龙珠 2012-7-1 08:52
开车新手警示:刹车错踩油门的惨重代价
私家有车,出门确实方便不少。但,由私家车带来的不幸,也多了起来。对开车新手来说,尤其是女同胞,慌乱之中,本该刹车,却错踩了油门的概率看似不低的。这种错误的后果,轻则撞坏车前物品和自家车的保险杆、前灯,重则会危害他人甚至自己安全。 近日杭州一个地下车库下坡道上发生的一起撞墙事故,一家三口一死二伤,代价太大了。相关报道链接如下,当引起大家重视: http://hzdaily.hangzhou.com.cn/dskb/html/2012-06/27/content_1296568.htm 。 摘录 :记者咨询所在报社的司机师傅,他有近二十年驾龄,开过大货车。他说,如果开车的是 新手 , 陪驾 的要特别留心,一旦出现危险情况,要 赶紧帮忙拉起手刹 ,肯定有用。只是现在有些车的手刹(驻车制动器)并不在驾驶座和副驾驶中间这个位置,而在驾驶座左下方。另外,新手开车,只有一个要诀,就是“慢”。如果是 自动挡车下坡,挂前进挡,不要踩油门,慢慢滑下斜坡,右脚放在刹车上,稍加力量来控制速度,以防危险 。 题外话 :这起地下室撞车事故,未引发汽油泄漏和着火危害,这是不幸中的万幸;否则,这个地下车库及其上部建筑的安全风险,将大为增加。
个人分类: 防灾减灾|4116 次阅读|3 个评论
喜新厌旧能给企业带来什么?
shuhualu1016 2011-5-17 10:10
作者:舒化鲁 喜新厌旧是深深埋在每一个人的骨髓里的一种潜在意识。在人的基因中,有天生的好奇心。即使这种被好奇 的对象不能给他带来任何福利,而仅仅因为这种好奇心也会使之对他所见到的每一个不一样倍加关注。所以,大街上一个人大声说几句话,也会引来一些人的围观。 人之所以能进化成人,其中一个原因也在于在人的基因中深埋着这种喜新厌旧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是人的审美的需要,司空见惯的东西会造成审美疲劳,使人失去对已有的美的感悟和体验。只有能引起人们好奇心的东西才不一样,才能让人形成兴奋点。能满足这种好奇心的事物差距越大,给人带来的兴奋就越大。 在这一点上不能简单地进行理性判断,审美本身是超越理性的。正因为如此,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也就必须不断创新,哪怕这种创新不会给客户带来任何一点更多的利益满足,只要有创新,也就会引起客户的兴趣。 TCL 作为手机生产商的新手,一进入这个行业就取得了惊人的成功。这并不是因为它选择韩国美女影星金喜善作形象代言人所致,而是它的一个不大不小的创新。它把宝石镶到手机上,给追求时髦的青年人带来了一种新的感受和满足。TCL正是以这一创新开路,顺利进入手机业的。 至于花上千万的巨资请金喜善作形象代言人,其作用则是非常有限的。因为金喜善毕竟只是韩国明星,把她当偶象崇拜的大都是一些中学生。而TCL手机的定位却在中高档,TCL手机品牌形象与金喜善明星气质的广告实际上是错位的。 更重要的是,天价广告得由客户买单,越是舍得在广告上花钱,就越是可能被客户抛弃。 在市场竞争中,有了紧扣人们生活、工作、学习中的困难和不便的创新,也就更能保证顺利地把竞争对手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区隔开来。 这是市场竞争的规律,也是市场发展的规律。
个人分类: SH研究理论|2418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手初来科学网
boxcar 2008-12-10 12:09
个人分类: 青春年小|5138 次阅读|5 个评论
打油诗:开博即言
huabolin 2008-11-14 10:22
近日发现一位朋友开了博客( http://www.sciencenet.cn/blog/liyong010.htm ),博客开了很长时间,尚无博文。朋友很活跃,在数个博客上皆有评论。遂送即兴小诗一首: 开博已有半个月, 发表文章寥无页。 博主评论处处有, 请君闲暇上干货。 新手博客注意事项: 1.发文不要井喷,开博第三日第四日,我集中上传准备好的博文,结果有些博文被推荐到首页,由于我更新太快,新上传的博文把自己的博文顶下来了。 2.推荐到博客首页上的博文,请勿修改,一旦修改,即会从主页上撤掉,哪怕只改了个标点符号。如果有观点错误或较大的键误,可以使用评论方式补充修正;如果想更改格式,那就需要权衡一下了。 3.发文最好具有周期性,博文较多可以采用日更新,如武夷山老师( http://www.sciencenet.cn/blog/Wuyishan.htm )。博文少的话可以采用周更新或月更新。 4.博文上传时间最好在每日清晨上班前。一来早晨上班看的人比较多,因为推荐博文36小时,因此被推荐的时间为两天一夜;如果是晚上上传,则被推荐时间为一天两夜,晚上八点后看博客的人明显少于白天,而且编辑部人员也下班了。二来如果不在上班时间,因为有博客时间戳,避免单位领导与同事闲言。 5.草稿效果不明显,如果发文想看看效果然后进行调整,可以采用修改序号的方式进行,先设为小号,等完全满意了,再把文章的排序调回大号。无论博主首页还是最近日志栏目(所以最近日志这个说法不准确),皆按序号排序,而不是更新日期(如果使用排序的话)。 开博几点小体会,算不上经验,仅供参考。
个人分类: 诗词对联|6984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06: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