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火灾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火灾

相关日志

天气雷达测火情
热度 1 xuxfyuwp 2015-6-30 21:49
我印象中,在中国能够从整体上监测到森林大火燃烧的全貌,是1987年5月大兴安岭发生重大火灾时,国家卫星中心的科技专家通过分析美国NOAA卫星特定的红外通道遥感信息,发现了火区的具体位置、燃烧面积,及烟火走向等信息,报告了相关部门。从那以后,便逐步建立了通过气象卫星监测火灾的业务,一直延续至今,已经相当成熟了。 但卫星监测也存在缺陷,毕竟是从外空看地球,难以避开地球上空云系的阻挡,这会对及时发现火点造成障碍。有人或许认为,一般情况下,火灾在晴朗、干燥的自然条件下较易发生,但这显然并没有必然性,诱发燃烧的原因很多,在多云的情况下草原、森林火灾也时有发生,遇到这种情况,如何解决及时监测、发现的问题呢? 较简单的方法是在森林、草原等火险防范区安装摄像头,通过联网直接观察是否有火情发生。许多地方也确实是这样做的,可以解决一些问题,但从大范围监测的角度,布设成本和监控成本会较大,影响到监测的有效性,只能作为在重点地区加强设防的手段。 最近在福建气象局的业务平台上,看到了另一种火情监测方法,即通过已在大气探测业务中布设的天气雷达获取的信息,分析火灾的发生情况,取得了可行的效果。以前听说过有人做这方面的分析研究,但在实时业务中实现,这还是第一次见到。 其原理也并不算复杂,火情发生时,会在上空随之产生漂浮的烟尘和碳化燃烧物,如同雨滴一样,可以反射雷达发射出的微波脉冲信号,经接收机处理后,可供业务人员进行分析。而如何进行分析判定,则是需要下功夫之处,也是这项技术的难点所在,搞不好会与云滴雨滴混在一起,就说不清了。科技人员通过分析回波的移动性、特殊的扩散形式、多普勒速度场分布特征等因子,目前基本上可以做出较准确的判定了。 据介绍,雷达探测火灾优点是明显的,除了可以回避云的遮挡外,时空分辨率和灵敏度都较高。但也有其缺点,如林火初始时会较弱,识别会困难一些,卫星识别也会有类似问题;有效探测距离在 120 公里以内,若能有多部雷达互补效果会更好些;回波强度相对较弱,一般不超过 40dBZ ,且高度较低,大约在 5 公里以下,需用低仰角扫描才能探测到。 福建气象局目前不但用天气雷达监测林火,还可以监测城市火灾,甚至一些爆炸事件的发生也能清晰看到。如 2015 年 4 月 6 日 18 时 56 分,古雷 PX 项目油库发生爆炸,新闻报道说前后有三次爆炸,通过对位于厦门、汕头、龙岩、泉州的雷达探测信息进行分析,可以清晰看到回波上的痕迹,有的探测到了两次,有的为三次,这或许与雷达所处位置有关。 利用雷达监测火灾,在技术还有进一步改进完善之处,但目前在业务中确实已可以发挥一定作用了,至少可以与卫星互为补充,发挥其特有的优势。
个人分类: 杂记|5662 次阅读|2 个评论
通过北京火灾浓烟照片可推断到什么信息?
热度 2 hongkuan15 2015-6-30 17:55
今天下午,北京市丰台区大红门木材厂着火,火势很大,自下午两点多到下午五点,火势仍在蔓延,在这三个小时里,滚滚浓烟覆盖了多半个北京城。 由于今天上午下过雨,北京出现了难得的晴天,万里无云,西风,所以浓烟就显得格外明显,从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外都能清晰的看到 。 媒体和网友们从北京不同地方拍摄了浓烟的照片,从这些照片我们可以直观的看到燃烧的浓烟对空气的污染有多快和多严重。 下面是大家从不同方向拍摄的浓烟照片,如果不看照片描述,是否可以推断照片位于着火点的位置和距离吗?是否可以通过照片计算当天的风向风力? 厂区内,南四环 厂区附近,位于火灾点北侧 东四环,位于火灾点东北侧 亦庄,位于火灾点东南侧。可能是当时风向的影响,感觉位置不太对。 北海公园,北侧 景山,北侧 石景山,西侧 北五环,北侧,下午五点已经可以看到大半个南城上空都是浓烟了。
4070 次阅读|4 个评论
让人心痛的一场大火
热度 22 mdzhao 2015-2-1 15:15
早上看到有新闻报道: 莫斯科百年历史图书馆失火 大量珍贵古藉被焚毁 , 感到太心痛了!发生火灾的是位于莫斯科西北方向的社会科学信息研究所图书馆,社会科学研究所是俄罗斯社会与人文领域最大的科学信息中心,其图书馆成立于1918年,总面积3万平米,藏有大量珍贵的文献资料,该馆是俄罗斯最重要图书馆之一,是莫斯科第二大图书馆,收藏了逾1400万本书籍和古代文献,部分可追溯至公元2世纪,另亦有不少以东欧语言和俄文写成的当代文本。该馆亦是全球图书馆网络的重要一环,与全球69个国家、共870个图书馆互相交换书藉。火灾发生于当地时间1月30日,虽然无人员伤亡,但焚毁了大量珍贵古藉和政治文件,图书馆天花亦被烧至坍塌,损失难以弥补。 图书馆、博物馆这样的地方,最怕的就是大火了,因为里面的收藏品大多为纸质和木质等易燃物品,火灾对这些藏品的破坏几乎是毁灭性的,即便没有被或烧掉,救火时使用的水也会对藏品造成损害。我知道图书馆的消防系统也有特别要求,不允许使用喷水式的自动灭火系统,印象中曾经听说有图书馆用了喷水式的自动灭火系统,结果有烟雾类东西触动了自动灭火系统,把所藏图书都淋湿了,其损失并不比火灾小。 印象比较深刻的几次图书馆的火灾有,2004年9月,德国中部城市魏玛的“安娜·安玛利娅女公爵图书馆”发生火灾,包括屋顶在内,图书馆的大部分面积被大火吞噬,数以万计的珍本、善本图书在火灾中被烧毁或破坏,被烧毁的藏书中包括莎士比亚原版作品、席勒的第一版戏剧和安娜·安玛利娅女公爵收藏的乐谱等珍贵图书,该图书馆是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这场大火被称为是“德国的文化灾难,也是世界历史的严重损失”。 1994年11月,吉林市博物馆、图书馆发生大火,当时的吉林市图书馆与吉林市博物馆是楼体相连的,这场突发大火烧毁建筑近7000平方米,不仅博物馆近一半建筑物成为废墟,图书馆的馆舍也被烧毁,博物馆、图书馆许多珍贵的藏品被烧毁,损失难以估价。 另有发生于1988年2月的列宁格勒科学院图书馆大火,当时图书馆报纸典藏部门的电线因发生短路而起火,由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失灵及工作人员的玩忽职守,大火竟一直烧了两个多小时而无人察觉,直到火势蔓延到毗邻部门。虽然报了警,但已贻误了灭火良机。烈火都熔化了窗户玻璃和消防队员的钢盔,30多名消防队员身负重伤。19个小时后,大火才被扑灭。馆藏1200万册图书近三分之一被烧毁;珍贵报刊被烧毁四分之一,其中有许多孤本。而且消防水泵灭火时,水和潮气使那些未被大火吞没的图书也损失惨重,这个创建于1714年因一场大火而大伤元气。 所谓水火无情,对于图书馆这样的机构,虽然数字资源的出现,那些印刷版的纸质文献好像已经越来越不被重视,但相信这些藏品却一定是随着收藏时间的增加而变得越来越珍贵和值钱。想想目前文物市场上那些古籍善本的价格, 坊间一直就有“一页宋版,一两黄金”的说法,其实时至今日,一页宋版图书的价格早已超过一两黄金了。所以,那些图书馆的火灾,特别是藏品丰富历史悠久的图书馆,只要发生火灾,完全可以看作是一次文化的浩劫。
个人分类: 图书馆那些事|7548 次阅读|33 个评论
领导有多重视?如此通报稿!
热度 5 Einstein 2015-1-4 09:36
1月2日哈尔滨 道外区北方南勋陶瓷大市场仓库一场火灾,让5位消防战士付出了年轻的生命。他们中最小的赵子龙才18岁(2014年9月才入伍),最大的杨小伟22岁。关于这场火灾发生的事因以及造成的人员伤亡,专家和群众议论纷纷。不过,昨日哈尔滨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平安哈尔滨”发布的官方通报颇让人失望、甚至愤怒,一共500多字的通报,各级领导的重视占了近一半内容,3位牺牲以及2位失联(当时情况)战士的姓名却不见通报中。哈尔滨公安局官方微博口口声称“坚持民意引领和问题导向”,其实是坚持“领导导向”。从微博通报后面的留言就可以看出,真正的民意是什么?! 附文: 一、通报稿全文(哈尔滨公安局官方微博发布时间:1月3日4点25分) 2015年1月2日13时14分,哈尔滨市道外区太古街727号一日杂品仓库发生火灾,该仓库系非消防安全重点单位,钢筋混凝土结构,使用性质为批发零售小商品。 火灾发生后,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和哈尔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省委书记王宪魁赴现场指挥;省长陆昊做出批示,要求省直有关部门要迅速调动力量进行救援救治,迅速查明被埋有关消防人员情况,迅速查明火灾原因;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李海涛和省政府秘书长李显刚到现场组织灭火、救援、救治;市委书记陈海波第一时间做出部署,市长宋希斌,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聂云凌,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丽欣,副市长任锐忱等市领导现场指挥灭火、救援、救治工作;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省安监局、省公安厅、省卫计委、省公安消防总队等部门的负责人现场协助指挥。 火灾发生后,哈尔滨市公安消防支队第一时间组织集中警力,于13时23分赶到现场,开展灭火救援,及时疏散了群众,哈尔滨市公安消防支队共出动17个消防中队、110台消防车、指战员480人。消防部队到达后,发现靠太古街一侧二层中部起火,火势猛烈,该仓储情况复杂,给灭火救援带来相当大的难度,消防官兵英勇奋战,及时疏散、保护了群众。21时37分,大楼突然坍塌,造成消防队员伤亡,截至目前,有两名消防战士当场牺牲;15名消防战士及一名保安人员被送到医院救治,其中1名战士经抢救无效牺牲;另有两名消防战士失联;群众全部撤离无伤亡;火灾原因正在调查中。 二、平安哈尔滨微博的宗旨截图 三、留言中看民意(留言截图,6800多条留言能看出什么是民意) 结语:哈尔滨一直在喊“创城”,像打了鸡血似的,如果公务人员抱着这样通报稿的水准与思想,那么说明他们还活在中世纪,所谓“创城”的也只能是因袭几千年的马屁“文明”、官老爷“文明”。
个人分类: 琐记|5209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GB 50058-1992 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
lcj2212916 2014-11-6 18:36
【名稱】:GB 50058-1992 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 【作者】:--- 【大小】:1.2M 【格式】:pdf 【語言】: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 第1.0.1条 为了使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保障人身和财产的安全,因地制宜地采取防范措施,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 本规范适用于在生产、加工、处理、转运或贮存过程中出现或可能出现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的新建、扩建和改建工程的电力设计。 本规范不适用于下列环境: 一、矿井井下; 二、...... 【下載載點】: http://www.400gb.com/file/77737912
196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GB50016-2014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最新高清版)
lcj2212916 2014-10-26 19:42
【名稱】:GB50016-2014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最新高清版) 【作者】:--- 【大小】:1.06M 【格式】:pdf 【語言】: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 1.0.1 为了预防建筑火灾,减少火灾危害,保护人身和财产安全,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下列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建筑: 1 厂房; 2 仓库; 3 民用建筑; 4 甲、乙、丙类液体储罐(区); 5 可燃、助燃气体储罐(区); 6 可燃材料堆场; 7 城市交通隧道。 ...... 【下載載點】: http://www.400gb.com/file/76864924
507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GB 50016-2014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lcj2212916 2014-10-22 12:38
【名稱】:GB 50016-2014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作者】:---- 【大小】:26.42M 【格式】:pdf 【語言】: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 注册电气工程师考试的重要规范之一。 1.0.1 为了预防建筑火灾,减少火灾危害,保护人身和财产安全,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 ...... 【下載載點】: http://www.400gb.com/file/76532903
4074 次阅读|0 个评论
说说中国文化的消防源头
热度 4 fpe 2014-6-16 05:25
说说中国文化的消防源头 中国消防文化有两个源头,一种是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天人合一”论,遇到灾祸就认为是人祸,问责制,替罪羊,忙得不亦乐乎,就是不愿寻求真相,是我国典型的应对灾难的程序化措施。另一种是以李斯为代表的法家,连坐,死刑,惩罚,灭族,这些都曾经是古代对付失火嫌疑人的手段。只要民愤大,失火就灭族,以枪毙代替调查,曾经是我国非常时期的非常做法,有着深远的源头。其实纵火者的贡献只不过是“星星之火”,成灾另有原因。可是我们不需要真相,只需要消除民愤,于是一代又一代的失火者,成为民众不重视消防的牺牲品。这里说一说古代(集体主义)文化和消防文化的共同源头,即古代的刀耕火种实践。 前一段时间,中越发生冲突,提到越人的北界问题,至少在唐代,长江附近的夔州仍然有大量的越人,所以古代越人分布的北界是长江,这是毫无疑问的,只不过他们竞争不过北人,只好逐步龟缩到南方湿热的气候里,当代越南与唐代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气候条件是差不多的。越人虽然也是用汉字,但他们的语言属于南方语系,与我们的汉藏语系还是不同的。事实上,越人曾经是中国南方的土著,被殖民者驱赶,不得已到达越南。古代越通粤,所以长江以南都曾经是越人的故乡。 有证据么?唐穆宗长庆元年( 821 年),大诗人 “ 诗豪”刘禹锡被授夔州刺史 , 观察到了这种越人的刀耕火种生产实践(烧山种植),也给我们留下了一首观察诗,即脍炙人口的《畲田行》。这首描述刀耕火种经济和畲田文化的唐诗,被西人当作 Horticulture 的化石文献而保存,是研究火耕经济的入门级文学作品和考古文献。 这里用火灾常识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中国文化的源头是古代的“刀耕火种”。 何处好畬田,团团缦山腹。钻龟得雨卦,上山烧卧木。 惊麏走且顾,群雉声咿喔。红焰远成霞,轻煤飞入郭。 风引上高岑,猎猎度青林。青林望靡靡,赤光低复起。 照潭出老蛟,爆竹惊山鬼。夜色不见山,孤明星汉间。 如星复如月,俱逐晓风灭。本从敲石光,遂至烘天热。 下种暖灰中,乘阳拆牙孽。苍苍一雨后,苕颖如云发。 巴人拱手吟,耕耨不关心。由来得地势,径寸有馀金。 从 “ 红焰远成霞,轻煤飞入郭 ” 来判断,当时的气候是冷相气候,因为燃料密度少(因为降水少),气流稳定,所以火灾蔓延慢,燃烧过程也是相当缓和的。“ 本从敲石光,遂至烘天热 ”只能够感受到热量,而绝无危害,是刘禹锡笔下的畲田行为,与杜甫笔下(公元 766 年在夔州也看到了烧荒)的狂风巨焰有着本质性的区别,显然这是冷相气候。冷相气候火灾多发,却蔓延缓慢,损失不大。所以元和初年的柳宗元也抱怨一年烧上 4 ~ 5 回,心惊肉跳的经历,不是平常的经历,却也没有很大的生命损失。大约在同一时间,李将顺在江西寿春,韦丹在江西,杨于陵在岭南,王仲舒在苏州,都对当地的消防事业做出青史留名的贡献,可见当时的冷相气候是相当的广泛和显著的。事实上,公元九世纪初,中国(也许是全世界)曾经经历了一次全球变冷(也许这是正常的波动,只不过波动幅度大了一点,引得中国这片土地上至少有六处同时办消防,千古只一回),这是刘禹锡《畲田行》的气候背景。 为什么刘禹锡的这首诗具有考古文献的价值?就因为这四句 “ 本从敲石光,遂至烘天热。下种暖灰中,乘阳拆牙孽。苍苍一雨后,苕颖如云发。巴人拱手吟,耕耨不关心 ” , 就是典型的火耕经济的描述,这是一种社会发展阶段的特殊生产方式,中外皆通也。 首先,火耕的点火是燧石,燃烧方式是阴燃,阴燃即便于控制,又能够燃烧彻底,是野火计划烧除的首选方式。 其次,在暖灰中下种,便于发芽,有一定的种植理论。 第三,火耕经济的火候非常重要,即寒食禁火一定要发生在春雨之前,既保证一把火把燃料烧光,又保证下种之后立即有春雨浇灌,这样就免除了灌溉的需要。 第四句,夔州属于重庆(巴州),如果能够刀耕火种,就不需要深耕(农具),也不需要灌溉(水具),因此巴人(当时的巴人是越人,现在的巴人来自湖广了)拱手而治,既不关心深耕,也不关心除草(火耨,就是用火来除杂草),因此非常悠闲。这是火耕经济相对于农耕经济的得意之处,只要能火耕,人们是不愿意放弃火耕的,这是大趋势。如果你明白中国的刀耕火种经济内容,就明白为什么西人那么重视刘禹锡的这首诗了 --- 活化石啊。中东地区的火耕经济在 8000 年前就消失了,中国的火耕一直到宋代才消亡,云贵偏远山区,到现在还有烧荒。所以,西方历史学家认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整体趋势比较落后,是指火耕经济的持续久而言。这是一种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产生的奇特现象,与政治无关。 那么,刀耕火种的缺陷是什么?通常刀耕火种只能干三年,三年以上,土壤的肥力耗尽,杂草丛生的燃料密度不足,所以再放火就烧不死野草,缺乏工具对付野草,庄稼竞争不过野草,所以产量急剧下降,就不能继续生产了。这时候需要换地方重新开辟土地。《孟子》提到的井田制,在史学界有很大的争议,其中有两条是符合刀耕火种的,第一,集体劳动是井田制或火耕经济的特色,包产到户是农耕经济的特征。第二,井田制是轮作经济,需要长时间的休耕来保持地力的回复。所以中国古代王莽试图恢复的古代理想农耕制度,其实就是火耕制度。只不过留在这方面的的文献非常可怜,只好让我们消防工作者来判断,为什么要这样烧,而不是那样烧。中国古代的消防文化,大抵来源于这种火耕制度。 中国人为什么祭拜祖先,而西方人敬拜神祗?张光直的解释是,中国刀耕火种结束得比较迟,文字的出现比较早,所以古代的祖先崇拜被记录下来,于是有敬祖的仪式。中东地区的植被条件不支持刀耕火种,所以,刀耕火种实践在中东地区很早就结束了,于是发展出来祖先崇拜的替代物,一神教。为什么要敬拜祖先?因为祖先通常身怀绝技,特别是气象经验,对于刀耕火种的民族,完全依赖天气来除草、施肥、浇水,祖先的气象经验无疑是最宝贵的。所以,中国的祭祖文化发展到了极致,从寒食发展到清明,都是刀耕火种文化的残余影响。 为什么集体主义的源头是刀耕火种?刀耕火种对于失火的处罚极为严厉,因为这是全氏族部落的生计问题,所以古代对于失火者的处罚极为严厉。东晋泰始年间,失火是要灭族的,北宋年间,失火是要被公开处决的,即使是在解放后,失火也是要被枪毙的,《中国火灾大典》上有无数的例子。这种严惩当事人,掩盖真相的做法,可以说从汉武帝开始,从来没有结束过。 中国的法律来源于火耕制度,这是因为中国历代的所有法律都和秦律有关,而秦律是李斯制定的,李斯是荀子的学生,荀子强调修火宪,是管仲的隔代传人,荀子和管仲都是火耕制度的拥护者,所以中国历代的严刑峻法,都与古代的火耕实践有关。另外,儒家思想的“天人合一”,以上董仲舒针对公元 135 年发生的大火提出来的观念,深入影响了 2000 多年。火耕强调集体的利益,为了集体的利益牺牲个人,是集体为本的精髓,所以火耕文化才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为了集体的利益去问责,就是当今“杀人不过头点地”思潮的源头了。集体主义来自于火耕生产实践。 所以,当代的中国消防文化有两个源头,儒家的人祸论和法家的问责制,两者都和古代的消防能力不足有关,是不能有效对付火灾威胁的自然结果,也是全社会不重视消防工作的体现。消防对付的是火灾问题,我们总是当作人事问题,这是捣浆糊。 附录: E.H. Schafer, 在 The Vermilion Bird ( 1967 年出版)中是这样翻译刘禹锡( Liu Yü-Hsi )的,我只有前半段。当地从事烧山的土著,称世人称作越人或粤人,因此是 Vietnamese tribe 。也就是说,那些越南人,曾经生活在中国的南方土地上,被 Chinese 杀光、赶走或同化。人类的历史,就是殖民或移民的历史。 Whereit may be, they like to burn off the fields, 何处好畬田, Roundand round, creeping over the mountain’s belly. 团团缦山腹。 Whenthey bore the tortoise, and get the ‘rain’ trigram, 钻龟得雨卦, Upthe mountain they go and set fire to the prostrate trees. 上山烧卧木。 Startledmuntjacs run, and then stare back; 惊麏走且顾, Flocksof pheasants make i-auk sounds. 群雉声咿喔。 Thered blaze forms sunset clouds far off, 红焰远成霞, Lightcoals fly into the city walls. 轻煤飞入郭。(煤应是 Soot ,翻译不准) Thewind draws it up to the high peaks, 风引上高岑, Itlaps across the blue forest. 猎猎度青林。 Theblue forest, seen afar, dissolves in a flurry., 青林望靡靡, Thered light sinks – then rises again. 赤光低复起。 Aradiant tarn brings forth an old Kau-dragon; 照潭出老蛟, Explodingbamboos frighten the forest ghosts. 爆竹惊山鬼。
个人分类: 消防以外|4275 次阅读|5 个评论
对公交车火灾应急疏散的肤浅思考
热度 1 陈龙珠 2014-3-1 18:21
李健老师《 没被 “ 重视 ” 的中学生发明 — 简评公交车火 灾 》谈及快速破窗对公交车火灾应急的作用,本博觉得有道理,但不全面。于是,在其文下留言讨论。 公交车辆在行驶途中被人为点着火的话,第一波伤害车内人员的,很多网友认为是毒气,但本博对此表示疑惑。不要忽视高温引燃衣服对体表的烧伤和呼吸道被高温气体的烫伤而造成窒息作用,其一。 其二,车窗玻璃即使立即能够破碎,也是难以避免伤亡的,原因是油类引起的燃烧发展极快,大量车内人员在很短时间内爬窗出逃时,在车边地面容易叠罗汉而使得一些受伤的人仍然会遭受大火伤害。 我认为的出路是,在大巴车的左侧中部增设一应急门,加上右侧一般前后各有的一门,以及目前在发展中的破窗手段,应急疏散会更快速安全得多。对此,仅是基于亲眼见过路上车辆起火燃烧的情景而讨论,未仔细模拟计算论证。 附录 : 贵 阳 燃烧公 交 为金龙客车 乘 客 : 火从车的每个缝隙蹿出 凤凰网
个人分类: 防灾减灾|2713 次阅读|2 个评论
当一个国家价值观里只有钱的时候...
wya 2014-1-16 09:33
博主注: 硬件很先进+软件很落后=0 硬件可以用钱堆起来,但软件(人、素质、环境等)不是一朝一夕能建立的,需要国家与社会大环境的持续塑造才行。 消防检查年年过关,应急预案层出不穷,每个人都在糊弄和应付,等到了危急关头真正需要的时候都是摆设而已。最后受伤害也包括自己人。 http://news.163.com/14/0116/04/9IMDL5NQ00014AED.html 京华时报( 微博 )讯 去年10月11日,石景山喜隆多商场一楼的麦当劳着火蔓延至整座大楼,大火共扑救9小时, 致2名消防员牺牲 。经调查,起火原因系麦当劳电动车充电时发生电器故障。昨晚,央视焦点访谈首次披露起火时商场内部监控录像, 麦当劳一名女店长发现火情后自行逃离,商场消防中控室的值班人员在听到自动报警后不是马上启动喷淋系统,而是摁掉报警声继续打游戏。 麦当劳电动自行车充电时起火 央视披露的商场内部视频显示,2013年10月11日凌晨2点49分33秒,麦当劳餐厅一角发生险情,麦当劳一名女员工从里边惊慌跑出,自行离去,随即烟雾越来越大,留在餐厅里的顾客们这才惊觉开始陆续逃离餐厅。不到2分钟时间,整个餐厅已经完全被浓烟笼罩。2点51分30秒,画面呈雪花状,很快全屏转黑,监控探头已经被火烧到。 央视的报道称,根据消防部门的调查结果,麦当劳送外卖用的电动自行车充电时起火。首先发现险情的女值班店长和另一名员工既未处置火情也未第一时间提醒顾客疏散,其失职导致失去了最佳的灭火时机。 商场中控人员摁掉报警打游戏 喜隆多商场消防中控室的监控录像显示,凌晨2点52分54秒,中控室里的自动报警和自动灭火系统开始报警,此时麦当劳餐厅的明火已经起来了,画面上一名男性值班人员起身按了一下报警器,又回到了座位上。 按规定,接到报警的值班人员应马上通知报警区域的值班保安,携带灭火设备到现场查看火情,并反馈情况,但该值班人员未下任何通知。央视报道称,据他事后向警方交代,他对第一个火警做的工作是消音,即摁断报警音。 2分钟后,第二个报警器又开始报警,值班保安又摁断报警音,坐下继续打游戏。央视披露的视频显示,尽管消了音,但他身后的报警器一直在闪烁。 凌晨3点01分,商场消防中控室内,突然有大面积的报警灯闪烁起来,显示火势已经大范围蔓延,这名工作人员这时才停下手中的游戏。商场外马路上的监控录像显示,此时,麦当劳里的人已经全部跑出了餐厅,火光映亮了街道。 发生如此大范围的报警,值班人员应立即启动商场的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保护还没有起火的区域和楼层,但值班人员并未这样做。 自动报警系统未按规设成自动启动状态 市公安消防局副局长李进接受央视采访时称,单位的消防自动报警、自动喷淋设施等要靠中控室进行控制,按照规程这个系统应该设置在自动启动状态。 但据调查,喜隆多商场擅自改成了手动状态,上述值班人员始终没有启动这个系统。 监控记录显示,从发现大面积火警开始后的四分钟时间内,值班人员始终在翻看研究说明书。后来又跑进来两名值班人员,但他们同样手足无措,没有人启动自动灭火系统。 由于起火初期现场没有采取任何灭火措施,大火很快从麦当劳烧到了商场的外面,并沿着整个外立面的广告牌迅速蔓延到整座大楼。商场外的监控录像显示,凌晨3点13分,当第一批消防车赶到的时候,整座楼已经形成了从内到外、自下而上的立体燃烧。 央视报道称,监控录像中, 商场值班室的这3名值班人员已被刑事拘留 ,不久将被依法审判。 http://news.163.com/14/0116/15/9INI0JPU0001124J.html 第一辆前来参与扑火的消防车很快没水了,消防官兵将消防水枪接到距离如意客栈50米左右的消防栓上时,消防栓并不出水。消防官兵又换了其他消防栓,有人看到, 只有在南卡名典店铺面前的消防栓出水,但喷了四五分钟,也没水了。 这让在现场围观火势的众人不解。 其实,在只有如意客栈着火的时候,包括王锋伟和张永新在内的众多商户们,主动请缨,要求参与火灾的扑救,却遭到现场维持秩序的武警官兵拒绝。他们对商户们说,领导担心他们的人身安全,不能让他们参与扑火工作。 往常,古城若发生火灾,当地人有一种习惯。他们会沿街喊人,古城成年人全部出动,手端水盆,排成人墙,从古城水井取水,一一传递将大火浇灭。在北门街施大姐的印象里, 古城共发生过3次火灾,火势也很大,但在全城老百姓的奋战下,通常2个小时之内就将火扑灭。 最后的结果是,大火只能将着火的铺面烧掉,其他铺面不能“侵占”分毫。 被阻隔在外,不能进入救火一线,让当地老百姓很生气。施大姐说,有些老百姓都端着水盆在现场,进不去,没办法。 当地老百姓对地形非常熟悉,他们知道从哪里隔断,能防止火势蔓延,而消防官兵不具备这些优势。 “每个人提桶水都能将那火灭了,怎么可能向外烧出来。” 很多人气愤地说,当然,他们不知道,当地有关部门的举措其出发点确实是在保护百姓的生命安全。 当地商户目前的猜测是,消防栓没水是导致这场火灾肆意蔓延的罪魁祸首。迪庆州消防支队支队长陈天昌曾两次在新闻发布会上承认消防栓没水。他说,独克宗古城建于一千多年前,没有消防设施。近年来考虑到独克宗古城的消防安全,迪庆州、香格里拉县 改造了独克宗古城的消防栓条件,新建大批消防基础设施,包括室外消防栓系统。室外消防栓系统是后来新建, 不能破坏古城原貌。“整个消防管道裸露在室外。入冬以后,香格里拉气温到零下十多摄氏度。 为了防止冻裂,消防管道里不能充水,发生情况以后再放水。由于水从高处下来,消防管道充满水要有一定时间。” 陈天昌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次消防栓的阀门是关着的。否则,在寒冷气温下会被冻爆,里面的水也会被冻成冰坨,造成来水放不出来。”陈天昌说,此外不排除一些居民没有掌握使用消防栓的方法。 陈天昌表示,关于消防栓没有水的问题,相关部门还将做进一步的深入测试,对该问题进行全面客观的调查。 但商户们和当地居民并不认同以上说法。居民反映, 2012年以前,到周末古城日常饮用水会经常停,他们找到自来水公司询问,得到的答案是“不知道”。让施大姐很奇怪的是,古城3家洗车城却能全日供水。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3009 次阅读|0 个评论
冷眼看冷灾 ---说说极端气候条件下防火的历史经验
fpe 2014-1-1 02:51
冷眼看冷灾 --- 说说极端气候条件下防火的历史经验 中国是一个像非常重视历史经验的国家,自从董仲舒把天灾归结为人祸之后,中国大地发生的任何天灾,都被当作一种人事管理失败的教训而记录下来。历代史家大都顺从董仲舒启发的、班固创造的记录体例,把天灾归结为《五行志》,给我们留下了异常丰富的灾难信息,其中当然包括火灾信息。而且,中国一个很好的惯例是,一旦王朝稳定下来,都需要修前朝历史,于是最近一本历史就是关于中国历代火灾的《中国火灾大典》, 4000 多位义务作者以政治运动的方式统一协调,筛选了四万多次火灾( 95% 的灾难没有气候贡献,太琐屑太皮毛太枯燥,因此对我来说也是相当乏味的,掩盖了内在的规律性),当然也花费了不少公帑。 其中大约有 1000 次重大火灾,是典型的气候灾难,以面积大、损失多和死亡大而入榜。社区火灾与野外火灾的最大不同是,社区有一定的灭火能力,一旦超出该社区当时当地的灭火能力,这就是天气的贡献了。通过火灾的发生时间,我们可以推断当时的气候特征如下所示。 表 1. 冷灾与暖灾的特征。 冷相火灾 暖相火灾 极端环境温度 低 高 火灾蔓延速度 低 高 火灾动力学机理 导热模式的火灾蔓延 辐射主导的火灾蔓延 伤亡率 低 高 时间 突出在夏天,但全年分布较为均匀 倾向于集中在秋天发生,其他时间也有可能 地点 干旱地区的随机分布 通常发生在南方,或环境湿度容易发生较大变化的地方 异常表现 大片区域的多起火灾同时发生 火场异常旺盛,燃烧速度快 气候特征 洪水之后的干旱,降水不均,没有大风 夏季高温之后的干旱,多风 消防管理 多次报警提高公众的警觉,应急管理投入增加 无预期,没准备,在严重损伤后加强消防管理 其他症状 传染病的发生 野火伤亡增加 一般说来,冷相火灾可以预防,暖相火灾发生比较突然,所以如果人们主动采取防火措施(禁火、停水、灭火队),那是冷相气候的应对措施,如果人们采取被动防火措施(火瓦、火巷、防火墙),这说明当时是暖相气候的特征。 当然,也会有一些例外,比如火瓦,既可以是冷灾之年,也可以是热灾之年的火政措施。又比如 1177 年赵善俊在武昌推广火巷,预兆当时是暖相火灾。可是 1178 年发表的《袁氏世范》采取的禁火防火措施表明,这是一个冷灾时段。那么到底哪一个特征为主呢?竺可桢告诉我们,福州是荔枝生长的北限,古代福州发生的荔枝死光的情况,只发生过两次,一次 1110 年,一次是 1178 年,所以这是冷相灾年。这就是气候的复杂性,一个中国可以有两种不同气候特征的灾难同时发生,我在筛选中花费了大量的精力来通过古今中外的火灾案例、防火措施、异常灾难、气候推论来前后平衡掂量某一灾难的气候特征,目前气候的规律性可以推进到周孝公七年(公元前 886 年),在此之后,可以大致推断某一年份的气候的冷暖特征(战国时期例外,因为秦皇把历史资料烧毁了,所以是消防经验空白期)。 一旦我们掌握了某些年代的气候特征,我们就可以分析该时段的人事与防火措施,从而可以认识到不同时段的不同防火需要。中国古代早就有消防队,为什么没有沿袭下来?因为气候变化,导致不同时段不同的防火需求,因此某一个时段的防火措施未必适用于另一个时段,我们需要用更高深的消防理论(具体说来就是火灾动力学),来认识各阶段的防火措施。 以下是一些有趣的结果。 冷相气候需防火 古代对付火灾的能力有限,主要通过禁火和停水两个措施来对付火灾。 公元 80 年前后,廉范在成都改禁火为停水,两者都是典型的主动防火措施,说明这是冷相气候。 80 年发生一次罗马大火,这是在 64 年尼禄大火之后发生的,相当令人感到奇怪。 133 年的周举和 206 年的曹操,分别废除寒食制度,看上去是废除禁火,实际上这是因为气候变冷,导致人民健康受到威胁的一种应对措施。 这说明当时是冷相气候高峰年。注意, 133 年也是中国的雾霾高峰年 。公元 330 年的奴隶皇帝石勒,不但禁寒食,还要禁火,说明这是另一个冷相火灾高峰年。 冷相火灾通常周期长,苗头多:干旱,缺水,易失火等,人们可以从容准备。 806 年李将顺在江西开水渠(李渠),该渠在三个周期之后的 997 年(王懿)得到疏浚。公元 989 年去世的陈希夷(陈抟老祖),给冷灾之年的防火办法总结的经验是 “ 慎火停水 ” 。 1662 年,武廷豫在天津办救火会, 1727 年,故宫进口西方泵浦,开办防范火班。 1783年乾隆提防火烛谕。1794,扬州水仓成立。北京的救火会最早出现于清道光年间。1847,高邮州“水龙局”成立。1857,万县救火会。1845,台湾澎湖鲸鱼上岸。1893,福建沙县 救火会成立。 1886,宁波道宪“劝备灭火药水”。 1889 年 11 月 1 日, 清政府于故宫武英殿设立激桶处,以苏拉 200 名为激桶兵,作为宫廷的消防 队。上海救火会的开端,可以上溯至清光绪八年 (1882) 众安社的创建。这些都是冷灾之年的应对措施。不是说热灾之年不办防火,而是在热灾之年办防火的效果没有阻火的效果好。阻火可以减少损失,而当时的灭火行动,效果相当有限。 1952年, 天一水龙会最后一次灭火。 1958年徽州最后一次购买手动消防泵浦,标志着在上一个冷相气候周期中,中国民办消防队伍的没落。在1960年代的冷相气候导致的山火中,美国诞生了FIRESCOPE应急管理体制,通过统一资金的发放来协调各地消防队伍的行动,算作是冷灾的应对措施之一吧。最近中国的南水北调工程,也是应对冷相气候的措施之一,倒不是为了防火,而是真的是冷相气候导致的用水不足。然而用水不足,消防用水也不是受到影响么?所以用火灾经验看气候变化,还是蛮合理有效的。 暖相气候须阻火 暖相火灾主要是气流不稳定,风助火势造成。通常我们不能预报气流不稳定的时刻,因此暖相火灾难以预防。对付暖相火灾的主要办法,是被动防火措施,如隔离。比如 784 年,杜佑在广州开大衢(防火间距), 955 年柴荣规划开封,重点是防火隔离。 1060 年,周湛在襄州搞防火间距,结果因为拆迁工作得罪豪强而下台。 1133 年,高宗防火诏书,也是开辟防火巷。 1189 年, 伦敦首任市长发布伦敦市防火规划,主要开辟防火墙和防火间距。 1300 年前后,暖相气候,王桢创作了《农书》,专门有一章讲《法制长生屋》,即中国古代的建筑防火措施,这是被动消防措施之一。 1503 年气候,气候变暖,何昕(防火墙),王阳明(防火间距)纷纷出台,这是暖相气候的贡献。 当然,随着技术的进步,近代暖相气候的对策不再局限于阻火和防火之差。比如下列年份的暖相气候不再局限于阻火了: 1752 年,《治浙成规》发行。 1756 , 《(湖南)救火事宜十一条》。 1744/1757 ,鲸鱼上岸 1752 , 富兰克林组织火灾保险。 1754 ,日本在荷兰技师的帮助下,改造“龙吐水”。 1759 ,维也纳消防新规定。 1810 , 巴黎第一支职业消防队。 1811 ,费城成立第二支消防队。 1812 ,维也纳灭火新办法包括呼吸器。 1816 , Manby 发明灭火器。 1867 ,上海蒸汽消防泵浦。 1859 年,万县四堡救火会。 1866 年上海泵浦车队成立。 1869 ,上海火政处成立,进口蒸汽泵浦。 1871 ,火政处钟楼(报警用)。清同治年间,在温经商的宁波人率先成立“救火会”。 1874 ,徐州 “ 窑湾水龙会 ” 成立。 1870 ,日本町火消改编为 “ 消防组 ” 。 1870 ,奥地利消防新办法。 1872 ,喷淋头专利。 1919 年常州兴办救火联合会。 1929 年,又规定各市县一律组建消防组。都可以算作暖相气候的应对措施。 其实,防火也好,阻火也好,都不便宜,关键是防火在冷相周期更有效,阻火在暖相周期损失更小,只有把成本支出计算到开支当中,才是市场化管理消防的主要办法。这就是那些令马可波罗非常羡慕的宋末元初在杭州的消防制度,不久在元代温暖气候中逐步松懈消亡的秘密。元代短短 89 年的历史中,杭州仍然有大灾( 1342 年),可是已经不需要那些光投入不产出的消防队伍了。 消防从来不便宜,免费很难有质量, 宋代大办军巡铺(因为宋代兵制很奇怪,不用也得养着,职业兵干劳役,是军巡铺的创办背景),其实也是灾难最多的时代,因为军巡铺的效率很有限。这也是在 1900 年间的冷相气候高峰年之中,袁世凯不得不学习外国,重新组织消防队伍的秘密。中国历代的官办消防队伍,在变暖期间很有效,可以短时间内调集所有的资源干大仗,打硬仗。可是到全球变冷期间,面对无所不在的燃料和火源,集中消防队伍的问题就来了,我们难以保证他们时时刻刻都能够出动,也不能保证他们拥有足够的灭火技术。所以冷灾期间需要大办民防,通过调动民众 “ 保家守土 ” 的积极性和提高职业消防的专业性来共同提高消防队伍的水平。国内目前就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的,我只不过给他们的作法找到一点气候变化的理论基础罢了。在中国古代发生的 4 万次千奇百怪的大火和众多的防火措施中,“无形之手”是气候的变化。 气候的 60年周期性 据竺可桢的研究,公元 225年,中国历史记录上淮河第一次结冰,公元280~289年,每年阴历四月霜降。福州是荔枝生长的北限,历史上曾经发生两次全部冻死的事件,分别发生在1110和1178年,跨度68年。以色列和埃及最近发生的大雪,112年前发生过。这是气候周期的几则简单案例。 为什么气候的震荡总是按照 60 年的周期来发生?为什么中国千百年来使用的传统历法总是以 60 年的周期来发生?学者杨学祥的解释是,“ 60 年周期是太阳黑子 11 年周期和潮汐 11 年周期的 5 倍( 55 年)、沙罗周期 18 年周期的 3 倍( 54 年)、月亮赤纬角时期 18.6 年的 3 倍( 56 年)、地球自转速度变化 11 年、 12 年、 30 年、 60 年周期的共同周期。”在我看来,比较合理,因为我也没有看到更好的解释,只有阿拉斯加捕鱼量的 60 年周期性可以前推到 1873 年的全球变暖。中国的温度记录也就是那个时间,这是靠温度计看气候变化的内在局限性。 那么,我国古人是如何发现火灾的 60 年周期性的呢?我只看到三点关于“劫火难逃”的 60 年周期性。 嘉靖十六年( 1537 年),广西义宁县城内下街火,古传六十年遇一火灾。《康熙仁和县志引《湖袽杂记》《北墅手记》提到:“崇祯时,昭庆寺灾。古老谓余曰:前此六十年,昭庆寺尝灾,起火甚异。” 乾隆年间修撰的《徽州府志》也记载了何歆的治火功绩:“自后六七十年无火灾,灾辄易灭,墙岿然不动”。毕竟 60 年周期太长了一点,能够经历完整周期,而且能够记录下来的“古老”,毕竟不多。 西湖疏浚因天暖 美丽的西湖,一直是文人墨客、迁客骚人的首选旅游胜地。在杭州历史上,有 4 次行动与水源有关,碰巧的是,他们都与暖相气候有关,显示了气候的威力。 781 年(暖相气候),李泌开六井是为了取得淡水,在此之前,由于海潮倒灌,杭人到西湖取水。 822 年(冷相向暖相的过渡期),白居易疏通六井和整治西湖,蓄积淡水(白沙堤)。 1090 年(暖相气候),苏东坡整治西湖,清理淤泥葑草(苏堤)。 1508 年(暖相气候),杨孟瑛 治理占塞,清理淤积(杨公堤)。那么,凭什么说当时是气候特征明显呢? 784 年, 杜佑在广州开大衢,疏析廛闬。说明当时的暖相气候特征。元和初( 806~808),南方到处有火灾,柳宗元、刘禹锡、李将顺、韦丹、杨于陵、王仲舒,这些中国历史上的消防名人,各自在自己的领地办消防,显然这是一个冷相火灾的高峰年。 所以到 822年白居易治杭,就不再是冷相气候了。从“820,京师西市火,焚死者众。821, 楚州三月火大起。“判断,这是暖相气候。 从 1088年,苏东坡建议裁减军巡铺来判断(冷相气候需要加强军巡铺),1090年是典型的暖相气候年。1508年,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火灾季节,王阳明(1510),何歆(1503)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消防伟人,王阳明办火巷,何歆搞防火墙,这两者都是典型的热灾防火措施。最有力的证据来自竺可桢,他发现公元1450~1500,中国经历了一次罕见的低温,所以1503年(杨孟瑛建议整治西湖的年份)和1508年(杨孟瑛开始行动的年份)都是典型的暖相气候。所以杨孟瑛治理西湖(停水措施通常发生在冷相),真的不是为了防火。 为什么暖灾之年需要疏浚水道?大概是暖灾之年降雨多,原有的水道显得不足,需要加宽加深。李渠的另外两次疏浚( 1019 袁延庆和 1227年)和最后两次疏浚(1824,1882),分别是暖灾的年份。注意其中的60年周期性无所不在。 放火也要挑时候 公元 460 年,周朗出朝任庐陵王国内史。此地常有老虎等野兽出没。周朗的母亲想观看围猎的场景,周朗便圈了一块地,纵火焚烧,让母亲观看。不料,火势蔓延,竟把郡府房屋烧毁。周朗遂以自己的俸禄重新修建郡府,称病而去。这事被有关部门检举。周朗回到首都建康,辩解: “ 州司弹劾之事,多有不当。臣在郡时,有老虎吃掉三人,虫鼠侵害庄稼,仅此二事有负陛下。 ” 孝武帝变脸道: “ 虫虎之灾,对你来说难道是小事! ” 如果周朗提前知道,“ 452,京邑大火,风雷甚壮。 459,肥如大火。”在前一个气候周期(406年), 陶渊明把自家给烧了,“正夏长风急”,这是典型的暖相火灾气候特征。这是一个暖相火灾之年,他一定不敢放火。最近一次的暖相大火,就是大兴安岭大火,有记录的死者是213人。按照现代的观点,暖相气候条件下进行计划烧除,失控的风险比较高。所以在有雾霾的条件下烧荒,是最不容易发生野火失控的,当然雾霾的受害者不会乐意的。这也是为什么我国八十年代没有减排措施,污染更严重,却很少发生雾霾的秘密。 唉,中国社会发展的很多秘密,隐藏在火灾的记录中,还有很多秘密,隐藏在水灾的记录中,一水一火,就是气候的无形之手了。所以,我说重大社区火灾是人类社会对于气候变化的一个回应和响应,信不信由你。
个人分类: 消防时评|4418 次阅读|0 个评论
黑熊入城也兆火 – 古代消防文化考之三
fpe 2013-7-16 08:51
黑熊入城也兆火 – 古代消防文化考之三 最近看到加拿大的新闻“卑诗米臣市 (Mission)11 日晚发生黑熊袭击路人事件,所幸受袭男子仅受轻微抓伤,黑熊逃走。同日温哥华岛索克市 (Sooke) 一男子在自家房屋外遭遇黑熊,随即给了黑熊一耳光,成功吓走黑熊。这次罕见的黑熊袭击事件发生在 11 日晚 8 时左右, 30 岁的男子哈特 (Elias Hart) 刚从快餐店买完汉堡,行至丛林山径时遭遇黑熊。哈特称,当时与黑熊的距离不到一米,他的第一反应便是转身逃走,不过被黑熊扑倒。幸亏旁边有铁栅栏,哈特立即爬起来,爬上栅栏对着黑熊大叫,并朝熊挥舞手臂。哈特说,「我爬起来时,黑熊正要向我扑来」,随即他翻过栅栏到另一边的公路,此时黑熊也准备要攀爬栅栏,但被路过车辆吓退,逃进森林 。”联想到中国古代对黑熊入城与火灾关联的迷信,笔者无聊,就来研究研究黑熊兆火的不靠谱研究。 最近,新闻上不断有老虎出没,黑熊伤人的故事,一些善于拍马屁的人就说,这是环境改善,生态恢复的吉兆。可是古时候没有那些乱七八糟的环境污染,怎么也会老虎成灾,黑熊入城呢?最典型的例子,发生在弘治九年( 1498年)。是年 八月,有黑熊自都城莲池缘城上西直门,官军逐之下,不能获。啮死一人,伤一人。十一年六月,有熊自西直门入城,郎中 何孟春谓同列曰: “ 熊之为兆,宜慎火。 ” 未几,在处有火灾。或问孟春曰: “ 此出何占书? ” 孟春曰: “ 余曾见《宋纪》:永嘉灾前数日,有熊至城下,州守高世则谓其倅赵允绦曰,熊于字 ‘ 能火 ’ ,郡中宜慎火。果延烧十之七八。余忆此事,不料其亦验也。 ” (据《明史·五行志》三,“毛虫之孽”) 这里有两个故事,一个故事发生在明代弘历九年,这是什么时代?竺可桢老先生告诉我们, 1470到1520年间,是气候变冷的时段,所以由于生态的变化,黑熊也找不到食物,准备到北京城打秋风,找口粮,这是黑熊入城的背景原因。那么有没有灾情呢?公元1503年,广东惠州人何昕到徽州担任太守,发现当地火情严重,于是推广南方的防火墙经验(大概是唐代宋璟开发,或宋代苏东坡搞的防火措施),为徽派建筑增加了一份地方特色(粉墙黛瓦)。查徽州火灾历史,1450~1500年间,徽州的重大火灾特别多,一方面是天气变冷导致的取暖需求增加,另一方面天气变冷会导致干旱,所以水源减少,社区的控火能力减弱。两种因素结合起来,就是“黑熊兆火”的重要原因了。 另一桩故事,宋代的古人并不这么看,当时的 高世则用拆字法,来认识 “黑熊兆火”的关联。熊者,能火也。所以当慎火 (控制火源)。 查《中国火灾大典》,永嘉(温州)之火灾,发生在南宋孝宗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距离1135年全球变暖之年正好30年。1135年,伦敦大火,1131~1136,绍兴年间,杭州火灾特别多(因为南渡人口,也因为天气有利火灾扩大),赵构对杭州火灾管理的意见特别多。发生在温州的火灾,导致官民舍十分之七八被焚,符合气候变冷期间,火灾多发,伤亡不大的观察结果。从火灾动力学理论上来看,变冷期间的火灾,缺乏风力的相助,因此蔓延速度不快,所以人们有充分的时间逃生。最典型的例子,是1666伦敦大火,过火13000栋建筑,只有6人死亡。也许温州之灾并不能代表大火(因为伤亡不多,所以影响不大,不看过火面积,根本看不出火灾的特殊性),可是因为拆字法,给我们留下了“黑熊兆火”的典故。所以关于黑熊的故事传说,浸透着独特的消防文化。 还有一则故事,说明熊从火的来源。周亮工《字触》亦记温州永嘉故事云:“绍兴已酉,永嘉火灾。前数日,有熊自楠溪之江浒,跃入小舟,渡至城下。初不惧人,命猎士杀之。时高开府世则寓城中,谓其卒赵允蹈曰:熊于字为‘能火’,郡中宜惧火烛矣。不以为然,已而延烧官民舍什七八,独州治存焉。”汉字向有拆字一格,熊之从火,渊源有自,今观此,则此语未免失检也。孔剑秋《心向往斋谜话》于“一个人两只眼”火字哑谜外,又引《扬州营志》云:“新城缎子街一带铺户,每于晚间发见黑人在屋上跳跃往来,或疑是窃贼,执梃捕之,旋复不见。有人曰:‘此熊也,熊为能火,祝融氏将税驾而来乎?’未几其地果为焦土。熊字下四点从火,非猜谜社家不能知此种微妙也。” 2007年以来,国内不断发生黑熊伤人的事故(见附录)。2010年,日本的黑熊伤人也达到一个高潮。如果需要一个解释,那么阿拉斯加捕鱼周期所代表的全球洋流PDO气候周期,或许可以解释“黑熊兆火”的气候背景。一般认为,自从2007年以来,全球进入变冷的周期,干旱增加,疟疾增加,降水减少,风干物燥,大规模社区火灾(如福州大火)增加,这是有内在关联的。如果没有食物,黑熊只好到社区来讨食,于是与人类发生冲突。如果懂得火灾蔓延原理,就可以理解“黑熊入城”与“大火上门”的内在联系。虽然“黑熊入城”未必直接带来火灾,但低温干旱带来的取暖需要和水源缺乏,确实是社区火灾频发的背景原因了。联想到最近中朝两国之间的渔业冲突,或许可以从气候变化方面来解释。中国的渔业资源枯竭,是污染造成的么?阿拉斯加没有污染,为什么也存在一个丰枯期内? 任何重大灾情,如果超出社区控制能力,往往是气候原因造成的。这就是我国古代天灾的灾字,用上水下火来表示,表示天火(气候原因),而普通的室内火灾,则是宝盖头的人火(失火原因明确,火场损失不大的火灾)。简体字已经不能区分二者的差别了。火灾的气候背景,是很难琢磨的,因为不可重复,所以有臆测的成分在内。如果重复多了,臆测也就是规律了,靠谱不靠谱,留待读者评说。 附录:黑熊伤人的案例见 http://tieba.baidu.com/p/1008827543 2007年2月6日,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角乡芒公村贺盼四组,27岁的钟叶荣和其他3人上山采糯米藤突遇黑熊,一女孩头部、后脑被黑熊抓伤,钟叶荣整个面部、上颌部都被黑熊撕掉,只剩一只眼睛有视力。 2007年8月31日,丽江市老君山傈僳族妇女鱼香花被黑熊袭击。半个月后,这头黑熊又打死了鱼香花的亲哥哥。这种情况下,当地村民要求追究熊的“刑事责任”,要求警方将黑熊击毙。 2007年9月19日,临沧市临翔区忙畔乡岔河村的张正光在野外放羊时遭遇黑熊,虽然经过搏斗而从熊口逃生,但他的嘴巴、左胸、左腹和左腿上还是被黑熊抓伤。 2007年10月初,保山市昌宁县耇街乡阿路箐村的杨国昌在村后的山上放羊时,遭遇黑熊袭击,经过殊死搏斗,他只身一人打赢了黑熊后却身负重伤。 2008年2月14日,云南省 苟街乡打平村仙水洞村民 59岁熊富芝力搏黑熊颈断而亡。
个人分类: 消防时评|3952 次阅读|0 个评论
火灾观后感
热度 1 libseeker 2013-7-10 15:52
昨天下午下班回家,刚出校门,亲眼目睹了一起火灾。 一辆黄色桑塔纳出租车挺在靠公交站一侧,驾驶室左下方在冒烟。女司机下车跑向距离50米左右的“的哥”,那里停有3辆出租车在候客。“的哥”叉着腰肌站在车尾。女司机快步走回,从后备箱取出一个灭火器。驾驶室已开始冒火苗了,不知道是否不会用灭火器,拎着灭火器跑另一侧去,绕车一圈。火势更猛了,开始冒浓烟。为安全起见,我骑车远离,心想,遇到这类事情,真的毫无办法么?那个司机损失估计不小吧? 今晨到办公室同事们也聊起这起火灾。说是报了警,消防车来了之后,都烧光了。据说出租车上有煤气罐,燃烧过程中爆炸了。还了解到,是一起汽车自燃火灾,类似事情本市已发生好几起,本地电视台昨晚也报道了该起火灾。 我又联想到前天(星期一)早上所住小区发生的火灾。早上6点钟,我从阳台看到对面单元的自行车库窗口一大片被烟熏了,外墙上的瓷砖脱落了一部分其正上方人家的飘窗也受到影响,一位妇女及小区垃圾清理员正在打扫、清理。窗口不远处有一辆烧得只剩架子的电瓶车,我不知道是否是从车库里边取出来的。我猜测是否在电瓶车充电过程中引发的火灾?今天了解到,那个车是一辆摩托车,说是摩托车自燃引发的火灾。 所幸的是两起火灾没听说有人员伤亡,但财物受损既成事实。俗话说水火无情,面对这样的灾难,应对能力太差了。所在单位上半年演练了一下使用干粉灭火器,我是通过这次演练才知道灭火器的使用方法,由此可见一斑。
个人分类: 闲情偶寄|5029 次阅读|1 个评论
说说宝源丰大火
热度 15 fpe 2013-6-8 03:34
说说宝源丰大火 南方周末刚刚登出来《宝源丰大火生死门》,给我们解释了不少经过,却给我带来一个很大的疑惑,那就是无水氨在美国的标准中不是一种可燃气体,那么为什么会支持火灾蔓延?这是一个很大的疑问,如果确实是无水氨带来的问题,这会影响全世界所有的无水氨的安全管理,影响十分深远。也就是说,有可能宝源丰大火的问题,来源于对无水氨的错误认识,因此不是简单的管理问题。 那么,如何起火?从停电最早发生,一分钟之后开始失火来看,配电房电气火灾的可能性比较大。那么相隔百米,火势是如何蔓延的?这是典型的预混火焰蔓延,甲烷的层流预混火焰的蔓延速度是每秒钟 0.362 米,所以天花板一定有某种可燃气体处于预混状态,才会导致 “大火仅用了 3 分钟便烧遍了整个车间(第 2 车间)。”的结果。否则固体燃料比气体燃料的蔓延速度小一个数量级,不可能达到快速失陷的效果。为什么是天花板蔓延?因为该可燃气体比空气轻,所以即使泄漏,也是靠近天花板的浓度高,火焰从天花板开始。氨气的分子量 17 ,远小于空气的 28.8 ,所以氨气的可能性最大。问题就来了,下列两个来源,说明美国对无水氨安全性的认识是相当混乱和矛盾的。 http://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cfm?id=why-texas-fertilizer-plant-explosion-deadly http://en.wikipedia.org/wiki/Ammonia 人们注意担心无水氨的毒性和环境危害性,基本不担心氨气的可燃性和爆炸性,这是因为氨气燃烧需要催化剂才能进行( Wikipedia )。也就是说,现有的消防理论,不能解释无水氨的泄漏爆炸问题,我想这可能是到现在也没有公布调查结论的原因吧。 无独有偶。今年 4 月 18 日美国德州发生的化肥厂爆炸事件,死亡 14 人,具有失火原因没有找到,一种可能的原因是由于无水氨泄漏导致火种点燃了硝酸铵化肥存放点。如果这种假设被证实,那么中美两国乃至全世界的无水氨安全标准即将得到全面的改写。 既然失火原因无法解释,那么对逃生经过的观察,我可以总结出以下的理由来解释伤亡大的原因。根据《南方周末》的示意图可以总结出新的逃生平面图如图 1 所示。与原图相比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增加了漏掉的两个消防逃生门 G/H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从未有人用过,也没有人靠这两个门逃生,所以逃生者忘掉了,但是照片(图 2 )没有漏掉。没有该门,这座厂房就是不合理的消防设计,因为你不可能指望一个人在建筑内穿行 400 米去找出口,只有增加一个消防逃生应急门,才有可能通过消防评估以及年度检查,这是消防常识。不幸的是,该门上锁,无人能够利用该门逃生。 图 1. 逃生平面图 图 2 ,伤亡最严重的二车间(消防队员站立处,就是导致 40 ~ 50 人伤亡的 H 应急逃生门。另外,我看现场的消防水管,太细了,流动阻力大,泵浦要求高,说明消防队伍对付如此规模的火灾,硬件准备不足。当然,也许国内都是如此配备的,不该拿美国的尺寸来对比。 导致火场伤亡巨大的逃生学要素: 1. 员工流动,环境陌生:逃生者,大多数是对环境熟悉的人。只有对环境熟悉,知道烟雾对面掩藏的逃生门,人们才有勇气穿过烟气逃生。否则,大家面对烟气不敢行动,这是在 H 门后死亡 40 ~ 50 人的重要原因。 2. 原路返回,大门上锁:没有经过培训的当事人,只会原路返回。大门上锁是致命错误,至少耽误一半死者。 3. 灯光熄灭,群体恐慌:群体恐慌的重要原因是照明,没有应急电源,是导致群体恐慌的重要因素。 4. 保温材料,蔓延迅速:保温材料靠低导热系数来保温,可是如果保温材料可燃(可燃的保温材料更便宜), 那么火场蔓延就迅速,因为能量只能停留表面,不能深度传热,所以表面升温快,点火容易,蔓延迅速。 5. 聚氨材料,烟气有毒:彩钢板不节能,为了节能,有需要铺设保温材料;保温材料不阻燃,为了阻燃,有需要添加剂;添加剂有阻燃效果,也有增加烟气毒性的倾向,所以火场烟气更毒,火场更不容易逃生。 6. 出口有限,拥挤踩踏:【如果那停电的一分钟是气体预混火焰的蔓延时间,那么火场蔓延速度是非常高的,在这种速度面前,人们恐慌逃生的结果是踩踏。】 7. 出水沟槽,避难淹死:【由于屠宰需要,污水的处理过于靠近东门( C 门), 违反了生命安全规定。逃生者惊魂未定,不能在逃生出口有障碍物和危险陷阱。】 8. 群体恐慌,迷失方向: 刘霞说,她当时特别慌张。每天上班,她从正门进入,随后进入更衣室,更衣之后再进入车间。“我是个新人,只知道有正门。我 5月份才来,开始上班前,厂里也没培训过,没告诉我哪里是消防通道。” 【群体恐慌的一种,称作负恐慌,就是呆若木鸡,无法决策。】刘霞说,她站到厂门口102国道的对面避险,大约20分钟后,厂房中间传来第一声爆炸的巨响,她突然感到特别孤独,因为,周边像她一样穿白色制服逃出来的屈指可数 【二车间女工最多,穿白工作服。这是因为信息过量导致决策失灵,这是导致逃生失误的重要原因。】。 9. 夫妻职工,相互搜寻:火场伤亡大,是因为有人再入火场,再入火场的原因,就是与亲人团聚,所以夫妻职工,对于再入火场有影响,对伤亡数字有贡献。我不是说再入不好,而是说结果。消防工作者不鼓励没有防护设备的人再入火场,但人家是亲人,所以真的不好说。 10. 不得讲话,决策耽误: 火灾引起的停电并没有引起工人们的警觉。怕罚款,他们就站在那里等着电力恢复。然后错过了不到一分钟的时间窗。【火场逃生决策的重要步骤是沟通、调查、群体决策。】 11. 预混火焰,天花蔓延: 6 时许,于国华正在低头整理鸡肠,突然听到天花板上“砰”的一声,声音不算太大,他抬起头,看到有黑烟从天花板上渗出。由于车间机床锅炉爆炸,火势蔓延迅速。有工人告诉记者,“大火仅用了 3 分钟便烧遍了整个车间(第 2 车间)。”【这是火灾蔓延以气相进行的标志,固体火灾不可能达到这个蔓延速度。】 12. 氨气中毒,防护不够:福阳医院医务科长陈景仁称,受伤致死的原因有烧伤、氨气中毒等,最主要的原因是氨气中毒引发呼吸道水肿。 在第二车间东侧,一股刺鼻的气味从北面一个已经烧穿的车间门洞里飘出。靠近后,几秒钟便会觉得眼睛刺痛。【这是氨气的典型特征。』 13. 卷帘不当,逃生困境: 东侧外墙上,能够明显辨认的出口共有三个,除了最南端的出口敞开锈迹斑斑的铁门外,其余两个出口的卷帘门都是在完全闭合的状态下被强力破开,拉扯开的合金门帘卷着边,耷拉在一边。【卷帘门不得用作逃生门,所以这是设计失误或改造违法,最典型的卷帘门问题,发生在克拉玛依大火。】 14. 报警延误,消防不力:村民迅速赶到事故现场,但厂房大部分门被锁住了,村民合力把门撬开后,只见四、五十人躺在地上,“有生有死”。【 这又是克拉玛依大火的救人困境,没有工具,如何开门?破门工具只有消防队员才有,用得好。】 15. 消防不足,到场太迟: 消防队是火场的最后保障,群体灾难一定有消防反应延误的贡献,不仅仅是克拉玛依大火,所有灾难都是如此。虽然我国消防是非职业化的,更需要调查失误的原因。 上述是我个人的看法,面对充满暴戾、总想判刑的观众,我们不敢调查真相,有真相也不敢公布。所以,如果希望了解真相,就需要放弃严惩当事人的做法,把调查真相提高到更重要的位置,让人们愿意坦白,让全社会得到教训。如果按照责任事故和人祸论来调查事故,往往不能得到真相,得到的是符合某一方利益的结果,这是我一直呼吁而没有结果的问题。原谅当事人,我们会得到更好的教训。
个人分类: 消防析灾|12470 次阅读|40 个评论
6.3吉林德惠火灾---已载入历史,却载入不了当下
zls111 2013-6-4 22:06
时间: 6月3日6时6分 地点:吉林德惠市米沙子镇吉林宝源丰禽业公司 事件:因液氨泄漏引发爆炸 伤亡:截至6月3日20时,已致 120人遇难 , 70人 受伤 救援:41名伤者就近送医,火势已经被控制,救援在进行中。 默哀!!!!!!!!!!!!!!!! 面对众多的生命,已经载入历史。痛心,除了痛心,那里是我们的乡亲父老。他们是我父辈同代人,他们多来自农村,他们多来自。。。 他们用生命告诉当下劳动人们群众的艰辛,不仅仅是生活艰辛,更是生命时常受到威胁。他们已用生命向当下控诉,控诉! 而当下呢??? 几个被黑锅的出来被惩罚,明天依旧是明天。可悲,可恨,可气! 当多少年之后,只是记得2013年6月3日6时6分,发生了一场火灾,200人生命没了 。或许孩子们奇怪,早上6点不是休息吗??? PS:为了引起更多人对重大安全事件的关注,特申请了一个专门微博 直播重大事故 http://weibo.com/zhiboanquan 欢迎大家粉,一起来推动社会安全发展!
3460 次阅读|0 个评论
吉林德惠火灾与门的联想
热度 32 Taylorwang 2013-6-4 16:52
吉林省德惠市吉林宝源丰禽业有限公司火灾,已造成 120 人遇难,这触目惊心的新闻,最可怕的地方是一个工厂的火灾引起如此多的人员死伤,从幸运逃生的员工及记者现场采访了解到, 公司生产车间的门绝大部分是反锁的,正因为能逃生的门被锁了,才引起人员重大的伤亡。 我们对火灾中死伤的员工深表同情的同时,如何防止或减轻此类事故的再次发生,这是政府和所有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我受过一定的化工安全培训,虽然这几天是本科生及研究生答辩的最后“临门一脚”重要关口,但“逃生门”的问题还是从我脑中跳出来,不得不写点东西,一写为快。我们都知道,现在许多办公楼与生产车间都安装了电动控制的自动门,安装这些门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如为了考勤,为了防盗而采用电子门禁,为了保证车间内的清洁卫生要求( GMP 要求)而采用电动门。在平时正常的工作条件下,这些电动门的工作应是正常的。但在发生突发事故时,这些电动门,它的状态是怎样的,我们有没有认真思考过? 若你单位安装了电动门,我建议你也想一想,发生突发事故时,这个电动门将会怎样? 当发生火灾或爆炸等重大事故时,可能伴随着突然停电。为了解决因停电而失去照明的问题,一般要求在重要部位必须安装应急照明系统,停电后,应急照明系统靠电池组供电,立即启动。显然,宝源丰禽业有限公司没有安装应急照明系统,爆炸发生后,立即断电,车间一片漆黑,加剧了员工的恐荒。 若电动门遇到了突然停电问题,它会不会就自动关死呢?若这个电动门,真是会自动关死,我的建议是从安全的角度考虑,必须立即进行整改,确保安全的要求。 在化工系统的自控阀门中,除通过控制逻辑保证阀门满足自控要求外,从安全的角度考虑,还有二种自控阀门必须选择,即失效开型( FO )与失效关型( FC ),对于 FO 失效开型阀门就是当发生停电或停气等事故时,阀门自动处于打开状态, FC 失效关型阀门就是事故时,阀门处于关闭状态。如给一个系统加热的蒸汽控制阀,一般应选 FC 型阀,而给一个系统提供冷却水的控制阀,一般应选用 FO 型。 FC 与 FO 的选择,是由工艺安全所决定。我们能不能将这个用于自动控制阀门的理念,引伸到电动门的控制系统中,在安装电动门系统的时候,就从安全的角度考虑安全开型与安全关型。一般能用于逃生的门,都设定为安全开型,即发生停电等事故时,门自动全开,便于员工逃生。而有些门,如防火门,则设定为安全关型?有时一个新理念,就会产生新方法。而新方法,若证明是没有人研究过,也没有人做过,就可以申请知识产权了。这个安全开型与安全关型的电动门,我没有任何要申请知识产权的欲望,我只 希望电动门的生产厂家,尽快引入这个安全理念,改进与检修已售出的电动门。使用电动门的单位,认真从安全的角度分析一下,出现突发事故时,你的电动门将处于什么状态,有什么不安全因素,并作相应的调整与整改。 一百多位同胞生命的损失,再一次给我们大家敲响了安全的警钟。我去我的实验室看研究生做实验,广州天气炎热,实验室已安装中央空调,研究生关着门做实验,我打开了实验室的门,平时没有感觉地开门, 今天我突然发现,我们的实验室的门竟然是内开的,并且整个实验室大楼差不多所有的实验室门都是内开的! 这又是一个严重违反实验室安全规程的设计,因为实验室的门必须是外开的,以便于出现事故时,实验室人员的逃生。这实验大楼已使用几年了,我不知道是不是已有人提出这个问题,但因为某种原因学校没有整改,但这次我必须将这事再提出来,并希望能得到解决! 安全事故发生后再来查找原因就晚了,我们真的有必要人人自觉地做一次自我安全大检查!
12341 次阅读|77 个评论
瓦房村旧事(之十)难忘一九四八
mqr 2013-5-20 09:10
难忘一九四八 在我 七十八年生命历程中,一九四八年的烙印是最深的了。 这一年的春节刚过,一天晚上,父亲从县城回到了家,要把全家带到城里去。为什么呢?当时的社会局面大体是,国民党占据城市,共产党占据农村。我家的情况是父亲在城里挣的钱,拿到家里不能花,我家就断绝了生活来源。必得到城里去才能生活。 要连夜走,母亲急忙做饭,准备路上要带的干粮,父亲去告诉我叔叔和姑姑,安排走后家中的事情。为什么走的这么急呢?一路 70 里,前半段常有八路这派活动,若遇到就会被当做逃亡地主处理,那就惨了。后半段常有国民党的散兵游勇,遇到会被勒索钱财,所以要连夜走。 走,谈何容易,母亲要抱我的小弟弟,祖母是裹脚人,父亲要背东西,我虚岁刚 13 岁,也要背点儿东西,二弟 9 岁,得自己走,但不能背东西。艰难的行程,要活命的争扎。 大约 9 点钟左右动的身,过了半夜才走出 20 多里,到了黄家山,这里刚打过仗不久,父亲不断地叮咛,要到宪道中间走,不要靠边儿,其实我也看到了,宪道边儿有一撂一撂的死人,只不过是谁都不说罢了,谁饿谁就边走边吃点东西,到下午 3 、 4 点钟走到了高台子,离城还有 15 里,才放下心来,于是到父亲的朋友家休息休息,脚都走起泡了,在他家吃过饭后继续赶路,天将黑才到城里,在父亲安排好的住处住下。 这一路折腾,我那两岁多的弟弟“小三儿”没有挺下来,原本就有病,到新民后,病情急剧加重,很快就死了。城里没有谷草捆他,母亲用我父亲的灰色长衫,把小弟弟包好,托人找一个老头儿扔到了新民南卡子门外南老学(后为新民中学)的大南边。没过两天,那老头儿就把那件灰色长衫穿了出来,母亲见到后又大哭一场,边哭边说,“小三儿到底是光着身子走了”。 这个小弟弟,活了两岁多,经过三次逃亡,因所谓胎毒,头上一直长着疮,所以身体也一直不好。在辽滨塔,舅奶的老仙儿说他是个“讨债鬼”,还“方”爹,必须要认一个干爹才可以破解。为此回瓦房村后,母亲就给他认了一个干爹,名叫于海。是一个杀猪杀牛的,小三儿死后,他又挑着一担木拌子到我家来一次,那次离开我家后就去参军了,参加了打锦州的战役,再也没有回来。 这一年的最大问题是吃饭,八路在城外控制农村的粮食进城,所以城里粮价天天涨,一天一个样,父亲的摊床,生意也不景气,但尚可维持一家的生计。市场上连青高梁穗子都有卖的,可见生活是多么艰难。一天,只见父亲大驚失色,原来他在店里存的一袋粮食被盗了,我家立即像天塌下来一样,为此父亲大病了一场,差点儿丧了命。在父亲重病不能出去做生意的情况下,为了全家人能活命,我不得不背起了箱子去卖冰棍,补贴家用。尽管如此,家里也还是常揭不开锅,街上三天两头有饿死的人。 天无绝人之路,中央军的军需处就住在“万有亨”商号里,和我父亲做买卖进出的是一个门儿。他们是管全城守军钱粮的,发军饷归他们管,吃得特好,常有过期的美国奶粉、馊馒头扔掉,这些别人无条件拣到,我家则几乎每天都可以拣到,靠这,我家度过了难关。 锦州仗一停,新民也就解放了,当时也不明白共产党允不允许做买卖,父亲就决定弃商回家种地。父亲和母亲背东西,我也可以背一些,又用一天时间走回了家。 到家后,麻烦来了,农民会找到我家,要分我家的浮财。按政策,我家是中农,是不应该被分的,但又有谁给你讲政策,我父亲天天晚上要到农民会去坦白。交了点,还要;再交点,还要!没完没了!由于全家人心情都不好,此间发生了一次火灾,家里的三间房完全被烧毁,我是被李方叔叔从火中抢救出来的。这一下全家当时就没了住处,困难极了。祖母、母亲眼泪不干。 再后来,形势发生了大幅度逆转,经人(胡连仲的父亲胡玉山)介绍,我父亲参加了县政府的工作,因为我父亲算盘打的特好,又是中农,文化人,政府急需。这一下农民会再也不敢欺侮我家了,反而对我家恭敬起来了。父亲刚去的时候是供给制,但对家里有照顾,后来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改为挣“分儿”,一分儿多少钱,这样父亲就等于有了工资,家中生活有了保障。我和弟弟从此也就平平安安地上学念书了。 这就是我的一九四八,在我以后这么多年的人生经历中,它的影子应该是存在的。
个人分类: 瓦房村旧事|1737 次阅读|0 个评论
征集2013消防科学与工程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
majian 2013-5-19 19:23
关于征集2013消防科学与工程国际学术研讨会 暨第六届消防性能化与消防工程国际研讨会论文的通知 火灾科学与消防工程是一门涉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新型交叉学科,涉及到土木工程、燃烧、流体、化学等多个领域知识,我国的高密度人口城市化也对消防需求提出了新的挑战。2013消防科学与工程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消防性能化与消防工程国际研讨会定于2013年11月16-17日在武汉举行,旨在探索消防技术与工程学科中的物理、化学机理,消防规范发展的新趋势,分析交流有关消防设计规范的框架和理念,推动消防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大陆、香港、台湾、澳门及国外同行专家提供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推动火灾科学与消防工程学科的发展与影响。本次会议由中国消防协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主办,武汉大学承办,湖北省消防协会、中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东北大学协办,台湾中华消防协会、香港城市大学土木及建筑工程系协助。现将有关征文事宜通知如下: 一、征文范围 会议征文主题和主要内容(包含但不限于): 1) “ 火灾科学与消防工程 ” 学科的架构与内涵; 2) “ 火灾科学与消防工程 ” 学科的进步与发展; 3) 火灾形势与预防对策; 4) 火灾物理学与火灾化学; 5) 火灾探测报警与灭火系统; 6) 火灾物证鉴定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7) 消防设计规范与标准; 8) 建筑性能化防火设计; 9) 火灾机理实验; 10) 火灾数值模拟; 11) 火灾中的烟气控制; 12) 数值模拟软件应用; 13) 疏散模型及软件应用; 14) 数值计算中的并行计算; 15) 现代化城市消防规划; 16) 消防产品质量检测技术与质量管理; 17) 阻燃、探测、灭火及其联动控制等火灾防治新技术研究; 18) 创新灭火救援勤务模式,推进灭火救援指挥体系建设研究; 19) 政府应急救援力量的构成、建设及相关机制的探讨; 20) 平安城市、应急联动与紧急疏散的应用研究; 21) “ 三合一 ” 场所的火灾防控对策; 22) 高层建筑、地下空间、石油化工行业、人员密集场所的火灾特性与防控对策; 23) 古建筑、文化遗产的火灾防控对策; 24) 消防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的理论与实践; 25) 消防与保险、教育等社会化机制的建立与探索,保险与消防的良性互动机制,保险对火灾风险的平抑作用等; 26) 消防监督业务信息系统的研究。 27 )其他相关消防科学与工程技术问题 二、征文方式 (一)会议设有学术委员会,负责论文的评审工作。 (二)入选论文将编入会议论文集,由Elsevier出版发行,推荐EI收录,论文作者即获得参加会议代表资格,会议评选出部分优秀论文在会议各分会场上报告交流。 (三)本次会议只接受英文论文,请按照论文模板撰写论文,每篇论文5-10页,不符合征文要求的论文不列入评审范围。 (四)本次会议通过Easychair接收和评审稿件,请作者登陆会议专用投稿系统提交论文。 https://www.easychair.org/conferences/?conf=isfse2013 (三)重要时间 论文全文:2013.09.15 录用通知:2013.09.30 最终论文:2013.10.15 注册交费:2013.10.18 会议报到:2013.11.15 会议召开:2013.11.16-17 三、参会费用 普通人员2800元,学生1800元(凭学生证优惠)。 四、联系方式 邮箱: 2013isfse@gmail.com (只用于联络,不接受投稿) 网址: http://www.isfse.com/ 地址:武汉大学工学部结构楼428(邮编:430072) 2013 消防科学与工程国际学术研讨会暨 第六届消防性能化与消防工程国际研讨会组委会 2013-5-16
个人分类: 百家|4520 次阅读|0 个评论
王安石诗情“话意”说火灾事故
After50 2013-2-7 08:47
王安石诗情“话意”说火灾事故 王安石 《外厨遗火二绝》 (一) 灶鬼何为便赫然,似嫌刀机苦无膻。 图书得免同煨烬,却赖厨人清不眠。 (二) 青烟散入夜云流,赤焰侵寻上瓦沟。 门户便疑能炙手,比邻何苦却焦头。 《示江公佐外厨遗火》 刀匕初无欲清人,如何灶鬼尚嫌嗔。 翛翛短褐方围火,冉冉青烟已被宸。 邂逅焚巢连鸟雀,仓黄濡幕愧比邻。 王阳幸有囊衣在,报赏焦头亦未贫。 附注:王安石( 1021-1086 ),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宋仁宗庆历二年( 1042 )中进士后,曾任过地方官。神宗时为宰相,创新法以改革弊政,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后辞官退居南京。他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文学成就颇高,影响甚巨。其诗长于说理,精于修辞,内容亦能反映社会现实。词虽不多,却风格豪放,感慨深沉,别具一格。有《临川文集》。
个人分类: 教学资源|303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11: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