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火灾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火灾

相关日志

海底隧道的风险与效率
dfedhw 2019-9-19 08:10
海洋探秘|关于英吉利海峡的15件事 转自微信公众号 海洋探秘 海底隧道分为公路或铁路两种,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如隧道距离短),通常倾向于采用公路;在风险评估之后不受控的情况下,优先采用铁路隧道,既可用于专线客运,也可用于专线货运,兼具汽车背负式运输(以下简称:背负式)。 除去纯粹的自然灾害,海 底隧道最大的风险来自于火灾,因为火灾留给人员发现并处置的时间极短,而且事先几乎没有任何征兆。这不同于其它灾害,多少会有一些预见和评估的时间,有机会便于采取相应的管控应急措施。以公路隧道为例,每天大量随机涌入的车辆状况、货物种类及人员操作本身就带有极大的不确定性,风险大小不可预测,且一旦发生事故,控制能力及实际效果也无法确保。 公路隧道越长,出现火灾的概率更大,受困车辆更多,救援距离也更长,信息传递困难,火灾风险因此变得难以承受,或者说控制能力相对显得更弱,于是较为保险的做法是采用铁路运输及背负式,然而反过来又必将影响到效率:一台汽车无论“上”火车或“下”火车都各算作一个“节点”,假如一天内从隧道一端的A点去另一端的B点,然后再返回A点, 那么就会经历4次这样的“节点”,在这些“节点”上浪费的时间不容小觑,不仅影响了单车通行效率,如果遇到大客流同时出行, 更有可能影响到总体效率 。 外出旅游都有过坐索道的经历,一些著名的风景区,一来一回在站台排队等候的时间动辄就超过两三个小时,而乘坐缆车本身的时间不过几十分钟。这也就可以解释之所以集装箱运输方式被广泛采用,只为避免散件在码头上多“耽搁”装卸与滞留的时间。 火车背负式与车辆轮渡的方式相比,看起来似乎在运输途中“节约”了时间,然而在几个节点上“浪费”的时间并没有减少,乘以车辆总数,加上整个配套系统的指挥协调,大量时间耗费于此,完全可以想见:在整个交通链条上,任何一个意外都有可能导致“梗阻”,尤其是当遇到“峰值时段”,等待与延迟问题将暴露得更为突出,所以, 尽管看似避开了车辆“上船”的环节,但同样又增加了车辆“上火车”的环节 ,但凡这种带有“节点”限制的交通方式明显不如全线自由“敞跑”的公路,问题可能会不时“聚焦”于节点。系统越复杂,程序环节越多,依赖条件越多,出错的几率也更大,如果再遇上恶劣天气、运输费用等问题,其运营效率以及效果未必能达到预期,上述一切尚未包括复杂配套系统的相关投入、占地面积、建设周期及过程优化。 同样是由于峰值时段,相比于铁路,公路隧道所面临的的火灾风险更大:更多人机物的“不安全因素”同时涌入隧道,发生火灾的概率更大,应对起来更加艰难。只要不出现“峰值”,火灾实际上没那么可怕,所以, 对公路隧道方式担忧最多的还是源自于火灾所带来的“峰值风险” 。地面上的火灾看似“小”问题,一旦“进入”特殊的海底隧道,几种不利因素同时叠加,就足以变成令人生畏的“大”问题。 假如把公路隧道可预见的火灾风险分为1~10级(当然还存在10+的可能性),假设现有的技术管理手段只能控制到6级,那么采用公路直通的方式自然是“不安全”的,除非具备控制8~9级风险的能力,才会考虑公路,皆因顾忌到重大风险, 然而“放弃”公路的同时无疑也放弃了整个大系统的“效率” 。隧道修建的初衷是变“迂”为“直”,变天堑为通途,但如何才能够“直”得更彻底,也是始终需要考虑的问题。 欲速则不达,效率与风险永远是一对矛盾体,“风险控制”原则不可动摇,“效率优先”是永恒追求的主题,要想双赢,只能被迫通过技术手段去提升并确保风险控制能力,否则低效的运输方式并不会带来任何改变。 英吉利海峡隧道:它为什么是一个失败项目? 转自微信公众号 思想库报告
6465 次阅读|0 个评论
燃烧与爆炸——专业理论科普
wusaite 2019-8-19 16:13
燃烧与爆炸——专业理论科普 伍赛特 1 燃烧和爆炸现象概述 燃烧是在自然界中经常发生的一种化学变化过程。广义地讲,燃烧现象是可燃物质与氧发生的激烈氧化反应。反应伴随着发光效应和放热效应。 燃烧现象按其发生瞬间的特点,分为着火、自燃、闪燃三种类型。 着火:可燃物质受到外界火源的直接作用而开始的持续燃烧现象叫着火。着火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燃烧现象,例如,用火柴点燃柴草,就会引起着火。 自燃:可燃物质虽没有受到外界火源的直接作用,但当受热达到一定温度,或由于物质内部的物理(辐射、吸附)、化学(分解、化合等)或生物(细菌、腐败作用等)反应过程所释放的热量积聚起来达到一定的温度,发生的自行燃烧的现象叫自燃。例如,黄磷暴露于空气中时,即使在室温下,它与氧发生氧化反应放出的热量累积起来也足以使其达到自行燃烧的温度,故黄磷在空气中很容易发生自燃。 闪燃:这是液体可燃物的特征之一。当火焰或炽热物体接近一定温度下的易燃或可燃液体时,其液面上的蒸气与空气的混合物会产生一闪即灭的燃烧,这种燃烧现象叫闪燃。 此外,对于火炸药或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燃烧,由于其燃速很快,亦称为爆燃。 爆炸是在自然界中经常发生的一种物理变化过程。广义地讲,爆炸是物质非常急剧的物理、化学变化。在变化过程中,物质所含能量快速转化,变成物质本身或变化产物或周围介质的压缩能或运动能。爆炸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爆炸点周围介质发生剧烈的压力突跃,并且由于介质受振动而发生一定的音响效应。 爆炸现象通常可分为物理爆炸、化学爆炸和核爆炸。 物理爆炸:由物质发生剧烈的物理变化所引起的爆炸现象称为物理爆炸。最常见的暖水瓶爆炸和蒸汽锅炉的爆炸、闪电、地震等都属于此类爆炸。 化学爆炸:由物质化学结构发生剧烈变化而引起的爆炸现象称为化学爆炸。化学爆炸的例子很多,如矿井瓦斯爆炸、煤矿粉尘爆炸及炸药爆炸。 核爆炸:由原子核的裂变或聚变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引起的爆炸现象称为核爆炸,如原子弹爆炸。 一般,在工厂中发生的爆炸多是物质的化学爆炸。本书将重点研究物质的化学爆炸,因此,后面所提到的“爆炸”,如不加说明,都是指化学爆炸。 2 燃烧三要素和爆炸三要素 发生燃烧现象必须具备三个条件:要有可燃物质,要有氧或氧化剂,要有点火源。 没有可燃物质,燃烧就失去了基础;没有氧或氧化剂,就构不成燃烧反应;但是有了可燃物质和氧或氧化剂,若没有点火源把物质加热到燃点以上,燃烧反应就不能开始。所以这三个条件是燃烧现象必备的三要素,三者缺一不可,且此三者必须同时存在,互相接触,相互作用,才可以产生燃烧。 一切防火和灭火措施,都是根据物质的特性及其所处的具体环境,来防止其燃烧三要素同时存在、互相结合、互相作用。例如,降低 T 房空气中可燃性气体或粉尘浓度,就是控制可燃物;把黄磷保存于水中、一氧化碳用水封储存等,就是为了隔绝空气;有火灾爆炸危险的工房严禁烟火,就是为了消除点火源。 仔细观察炸药包用雷管引爆的过程,可以看到瞬时产生一团火光,随即烟雾弥漫,然后听到一声巨响,爆炸点附近形成爆炸风(冲击波),建筑物或受到损坏,或受到强烈震动。一团火光表明爆炸过程是放热的,热量聚积形成高温而发光;爆炸瞬间完成,表明爆炸过程速度极快;烟雾表明炸药爆炸过程中有大量气体产生,而气体迅速膨胀则是产生声响、冲击波和建筑物受到破坏或发生震动的根本原因。 综上所述,化学爆炸过程有三个基本特征:反应的快速性;反应的放热性;生成气体产物。 2.1 反应的快速性 反应的快速性是爆炸反应区别于燃烧反应最重要的标志。例如每千克煤燃烧可放热 9 200 kJ ,而每千克硝化甘油爆炸可放热 6 300 kJ ,但前者反应所需的时间为数分钟,而后者则可以在几微秒的时间内完成。虽然这两个反应都会放出大量的热量,生成大量气体,但前者由于反应速度慢,气体产物可以扩散开而不致形成高压,也就不能形成爆炸。 2.2 反应的放热性 反应的放热性是发生爆炸反应的又一必要条件。如果反应不具有放热性,则前一层物质爆炸后,不能激发下一层物质的爆炸,这样反应便不能连锁地进行下去。另外,所放热量也是做功的重要能量,不放热或放热很少的反应不能提供做功的能量,因此不具有爆炸性质。例如: 同是硝酸铵的分解,但前者不具有爆炸性,后者才有爆炸性。 2.3 生成气体产物 爆炸对周边介质做功是通过高温高压的气体迅速膨胀来实现的。因此,在反应过程中,生成大量气体也是发生爆炸的一个重要因素。例如铝热反应: 此反应的热效应很强,足以将产物加热到 3 000 ℃的高温,而且反应也相当快,但由于不形成气体产物,没有做功的介质,也就不可能将热量转变为功,因此,不具有爆炸性。 综上所述,快速性、放热性和生成气体产物是决定化学爆炸过程的三要素。放热为爆炸变化提供了能量,快速性则是有限的能量集中在小容积内以产生大功率的必要条件,反应生成的气体则是能量转化的工作介质,它们都与爆炸物的做功能力有密切的关系。 3 燃烧和爆炸的种类 3.1 燃烧 燃烧按可燃物质的物态不同可分为气体燃烧、液体燃烧和固体燃烧三种。 可燃性气体、液体或固体在空气中燃烧时,其燃烧形式一般有四种,即扩散燃烧、蒸发燃烧、分解燃烧和表面燃烧。 扩散燃烧:如氢、乙炔等可燃性气体从管口等处流向空气时的燃烧,就是由于可燃性气体分子和空气分子互相扩散、混合,在浓度达到可燃极限范围时,形成的火焰使燃烧继续下去的现象。 蒸发燃烧:如酒精、乙醚等易燃液体的燃烧,就是由于液体蒸发产生的蒸气被点燃起火后,形成的火焰温度进一步加热液体表面,从而促进它的蒸发,使燃烧继续下去的现象。 分解燃烧:很多固体或非挥发性液体,它们的燃烧是由热分解产生可燃性气体来实现的。如木材和煤,大多是由于分解产生可燃性气体再行燃烧的。 表面燃烧:当可燃固体(如木材)燃烧到最后,分解不出可燃性气体时,就会剩下炭和灰,此时没有可见火焰,燃烧转为表面燃烧。金属的燃烧也是一种表面燃烧,无气化过程,燃烧温度较高。 此外,根据燃烧反应的进行程度或燃烧产物还可分为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 从安全角度来讲,燃烧所带来的就是火灾。无论在城市、乡村,还是工厂,火灾都是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重大损失的主要灾害之一。据统计,在日本每 1 000 个工厂中,每年发生的具有一定规模的火灾数为:化学工业 10.4 次,制材、木制品工业 3.1 次,铸造、冶金企业 2.8 次,食品工业 2.2 次,机械、工具工业 1.8 次,纺织工业 1.4 次,印刷工业 1.0 次。从中可以看出,发生火灾事故的企业是很广泛的,其中化学工业发生火灾次数最多。 如果按可燃物及助燃物的种类分类,则火灾有如下六类,这六个种类各有其不同的灭火方法。 气体火灾:它是从管道或其他设备中泄漏出来的可燃性气体,如煤气、氢气、乙炔气、液化石油气等,被火源点燃而发生的火灾。如果火焰小,可用干粉灭火剂喷射等方法把火扑灭。但是灭火后,未经燃烧的可燃性气体仍可能向室内释放出来,在很多情况下,这些气体和空气形成混合物,因空气中有大量的氧,有发生爆炸的危险。故对气体火灾来说,最好的方法是立即关闭管道的阀门,防止气体继续泄漏,同时向附近的可燃物喷水,使其冷却并使气体扩散开,防止火灾扩大。 油品火灾:如原油、煤油、汽油、苯、酒精等可燃液体所发生的火灾。这种火灾是由于储罐或容器的泄漏引起的,或者在废弃的液体上发生的,但也有在储罐内部起火的。对这种火灾的灭火可采用撒干粉、喷二氧化碳或使用泡沫灭火剂;对闪点在常温以上的可燃液体,可采用冷却水把它的温度降低到闪点以下的办法来进行灭火。 可燃物火灾:如建筑物、家具、木材、纸张、纤维、纺织物等固体可燃物的火灾,最好采用喷射大量水的方法进行灭火。 电器火灾:电器配线、电动机、变压器等电气设备使用的绝缘材料发生的火灾。如果在通电情况下,用水或泡沫灭火剂进行灭火,则有可能发生触电事故,此时要采用干粉、二氧化碳或氯溴甲烷等灭火剂进行灭火。另外,最好不使用四氯化碳灭火剂,因为四氯化碳气体本身有毒,在灭火时,如果遇到高温金属,则会产生光气,就有导致救火者中毒的危险。 金属火灾:镁、铝、钛、锆、铀等金属粉末或细金属丝,在空气中具有易燃性质。铁或不锈钢的管道或阀门,当其中有可燃物质时,若高速通过高压氧气或氯气,则有可能着火,使金属管道和阀门在氧气或氯气中燃烧,致使内部气体喷出,如果在金属火焰上喷水,则有发生爆炸的危险,所以要采用干燥的砂子和蛭石等进行灭火。另外,大量的液态钠,将来可能在原子能发电站高速增殖炉上作为载热体使用,因此,对金属钠火灾的防火灭火措施,将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空气中含氧量超过正常值时导致的火灾:当空气中氧气浓度超过正常数值时,会急剧增加可燃物的燃烧速度,从而增大单位时间内所释放的燃烧热量,甚至引起空气中的非燃烧物质的燃烧。例如,棉布在水平方向燃烧时,如果空气中的氧气浓度达到 30% ,其燃烧速度比正常情况下(空气含氧 21% )快两倍;又如,在船台上进行组合船体作业时,由于是在换气量较少的作业场所进行气割工作,在氧气泄漏的情况下,工作服被火点着,导致工作者全身烧伤的事情屡见不鲜。还有,在空气液化间的地坑内流进液体氧,产生冷氧气,而在坑内作业时产生的冲击火花,使工作者衣服着火以致工作者全身烧伤。又如,在高压氧气治疗室的患者,由于自备火炉取暖或使用火烛,烧着了衣服或引起爆炸事故,因而致死的例子也是有的。 对于各类火灾,必须周详地考虑各种预防、限制、灭火和疏散等措施。各种措施现分述如下。 3.1.1 预防措施 这是在火灾发生之前,预先防止火源点燃的措施,是一种最基本的防火措施。这种措施是把有起火可能性的物质以及具有点火能量的点火源,有效、恰当地进行管理。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所以,预防火灾就是要把危险性物质和点火源恰当地隔离开,使它们无法形成起火条件。因此,对于火灾的发生条件,应该具备足够的知识,首先把重点放在火灾的预防上。 3.1.2 限制措施 一旦发生了火灾,就必须迅速、果断地采取防止火焰蔓延的限制措施。在限制措施中,具体应考虑以下一些做法。 防止可燃物的堆积:火灾扩大多数是由于在离起火点较近的地方堆积有可燃物而使火焰蔓延开来。在有火灾隐患的工作场所中,如果大量堆积不必要的原料、半成品、成品等,则是十分危险的。如果要储存这些东西,必须设置安全的仓库和堆场。 使建筑物、设备成为非燃烧和难燃烧体:建筑物应当采用非燃烧或难燃烧体的结构,里面的家具、器具等设备,也应尽量采用难燃烧材料制成。另外,特别要注意,一些材料或制品虽然具有难燃性,但在火灾时能产生大量烟和有害气体,也应避免使用。 设置防火墙、防火门、防油堤、防液堤等:在建筑物内要设置防燃墙,或在走廊内设置防火门等;在可燃液体罐周围设置防油堤;在液化气罐周围设置防液堤,以免储罐泄漏时液体流散得很远。 留出空地:在危险物质储存场所,或在进行危险操作的建筑物周围,要留出一定的空地,或者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免火灾危险波及其他设施。另外,根据城建规划,有必要在工厂区和住宅区之间设置防护林带,避免公害影响,以保护居民的安全。 将危险物设施埋在地下:汽油罐、液化气罐等设施在防火方面最为安全的做法是采用地下罐的形式。在城市供油站中采用的汽油灌、液化气罐很多都是埋地下的。对于原油罐,近来也采用半地下式的大型油罐。 3.1.3 灭火措施 灭火措施分为初期灭火措施和正规灭火措施两个方面。 初期灭火措施:是指刚刚发生火灾时应该采用的应急措施。在初期灭火中,可使用灭火剂,如干粉、二氧化碳、挥发性液体(如氯溴甲烷)、泡沫、酸碱灭火剂等。随着灭火剂性质或结构的不同,适用的火灾场所也不同。根据可燃物质不同,应选择最为适合的灭火剂。几种常用小型灭火器的主要性能、用途和使用方法见表 1-1 。在初期灭火中,使用砂土、水等是最为有效的方法。作为初期灭火的设施,可在适当的场所中设置自动洒水器、喷雾、泡沫等固定式灭火设备。此外,为及时把握初期灭火的时机,在适当的场所中可安装自动灭火报警装置。 表 1 几种常用小型灭火器的性能比较 正规灭火:是指企业消防队或城市消防队的灭火活动。当火灾扩大到某种规模以上时,不依靠这些消防力量是不行的。 在进行正规灭火时,消防水源可利用城市上下水、工业上下水、河川水、湖泊和海水等,同时,也应该考虑有单独设置的储水槽、蓄水池等。 在储存或处理大量危险物质的工厂中,当火灾发生时,如果用直接喷射水灭火,有的反而会带来危险,所以,在用消防泵送水进行冷却的同时,有必要用化学消防泵直接进行灭火。 对于大型原油罐或大型油轮等,一旦发生火灾,即使使用最新式的消防手段,也不一定能很快把火扑灭。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首要任务就是抢救人员;其次是控制火焰,防止其向别处蔓延,并设法把可燃物转移到安全场所。对正在燃烧的可燃物,只得等待其烧尽后自行熄火,除此之外,采用其他方法很困难。 3.1.4 疏散措施 如果发生火灾,就必须从危险区撤离到安全区。平时就要充分考虑到重大事故发生的可能,事先指定安全疏散区:室内的疏散楼梯,每层都必须有防火门,以防止烟火侵入;室外的疏散楼梯,必须设在火焰从窗户喷出时燃烧不到的地方,如需采取紧急措施时,可设滑梯。在室内或走廊等处,可设置疏散方向指示牌,在儿商建筑物内,应设置在夜间停电时能够看清的感应指示灯。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对于何种类型的火灾,进行灭火时,都一定要注意灭火方法。除了尽快将火灾扑灭外,还应考虑到灭火后可能带来的意外的后果,否则将会顾此失彼,得不偿失。 1986 年发生的由于灭火引起的莱茵河污染事故就是沉痛的教训。 此事故的情况是:莱茵河是流过欧洲中西部的一条大河,全长 1 326 km ,发源于阿尔卑斯山脉,经瑞士、法国、联邦德国、荷兰等国流入北海。这条河是将欧洲各国连起来的水上交通要道,流经区域均是各国工业及人口密集区。此外,它还供给饮用水、工业水、农业灌溉水等,是一条具有重要作用的国际河流。 1986 年 1 1 月 1 日,瑞士巴塞尔市的桑多公司的制品仓库发生了农药及化学制剂的火灾,火灾烧毁仓库 6 000 m 3 (全烧尽),房屋及存放品共损失 1 800 万瑞士法郎,幸未发生伤亡事故。火灾发生时,出动 150 名消防队员,全力防火灭火。灭火用了约 1 000 t 水,大量水将仓库中 30 ~ 40 t 含汞杀虫剂等化学药品冲入莱茵河,被污染的水形成红色带子,以每小时 3.7 km 的流速,从巴塞尔市经法国、联邦德国、荷兰等国流进北海,被污染区域涉及 10 个国家。其中,离巴塞尔 300 km 以内的联邦德国和法国受害最为严重,几十万条鳗、鳝等被毒死,不仅影响渔业,而且引起啤酒厂停产、饮用水及农业用水不足等问题。另外,由于在事故之初未预料到其严重性,桑多公司及瑞士政府因迟迟未向邻国通知此非常事故,致使灾害进一步扩大,从而成为被批判的目标,引发国际上一场大的赔偿问题。最后,瑞士政府及桑多公司支付了几亿瑞士法郎的赔偿金额,为火灾本身损失的几十倍,教训极为沉痛。 3.2 爆炸 爆炸可按其过程分为物理爆炸、化学爆炸和核爆炸,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按照形成爆炸的物质所具有的物理状态而分为气相爆炸和凝相爆炸。一般来说,凝相指的是液相和固相。因为凝相比气相的密度大 10 2 ~ 10 3 倍,所以凝相爆炸与气相爆炸在状态上常有很大的差别。 气相爆炸包括混合气体爆炸、气体分解爆炸、粉尘爆炸等。凝相爆炸包括混合危险物爆炸、爆炸性化合物爆炸、蒸气爆炸等。 爆炸灾害总的来说可划分为六种。 混合气体的爆炸:如果用点火源点燃按一定比例混合的可燃性气体和助燃性气体,就会引起混合气体的爆炸。这种混合物就叫作爆炸性混合气体。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的浓度极限范围就叫作该气体的爆炸极限浓度。在可燃性气体中,除了氢气、天然气、乙炔、液化石油气之外,还包括汽油、苯、酒精、乙醚等可燃液体的蒸气。在助燃性气体中,除了有空气、氧气之外,还包括有一氧化氮、二氧化氮、氯气、氟等气体。在密闭的容器内发生气体爆炸时,爆炸生成的压力可达最初压力的 7 ~ 10 倍。 在聚乙烯工厂、液化气装置、油轮等场所发生的爆炸事故,大部分都是混合气体的爆炸事故。 气体分解爆炸:尽管气体成分单一,但该气体分子分解所产生的热量同样会引起爆炸,这种现象称作气体分解爆炸。如乙炔、环氧乙烷、乙烯、氧化乙烯、丙二烯、甲基乙炔、二氧化氯、联氨、叠氮化氢等,就属于这一类气体。 在乙炔装瓶的工厂中,屡次发生过高压乙炔分解爆炸事故。最近,在聚乙烯工厂中,有过这样的教训, 100 MPa 以上的高压乙烯发生了分解爆炸以后,泄漏的乙烯在大气中形成了爆炸性混合物,又再次发生了强烈的爆炸。 粉尘爆炸:可燃固体的粉尘,或者是可燃液体的雾状飞沫,分散在空气或助燃性气体中且浓度达到某一数值时,类似于爆炸性混合气体,被点火源点着,就会引起粉尘爆炸。粉尘爆炸除了在硫黄粉尘中发生之外,还会在塑料、食品、饲料、煤等粉尘以及在氧化反应中放热较多的金属如镁、铝、钛等粉末中发生。 此类爆炸经常在煤矿的坑道、硫黄粉碎机、食品饲料工厂、合金粉末工厂等场所中发生。另外,油压设备在高压下喷出机械油之后,会使得空气中含有大量油雾状飞沫,因而也有可能引起爆炸。 混合危险物爆炸:氧化性物质和还原性物质相混合,在它们混合之后可能立即起火爆炸,也可能在混合物上给予冲击或加热下引起爆炸。另外,有些物质与碱混合再受热也会引起爆炸,如液体氰氢酸、二乙烯酮、顺丁烯二酸酐、三氯乙烯等。 混合危险物引起的爆炸,在制造礼花和炸药过程中可能发生,在工厂里由于管线被腐蚀穿孔、阀门误开动、低温表面凝结、药品从高处掉下来等意外情况下也可能发生。 爆炸性化合物爆炸:是炸药在制造、加工、运输和使用过程中发生的爆炸。此外,在化学反应中产生敏感的残留过氧化物时发生的爆炸也属于此类爆炸;在高压或低温条件下液化的 1 , 3- 丁二烯吸收二氧化氮时,也能形成爆炸性化合物;等等。 蒸气爆炸:水、有机液体或液化气体等处于过热状态时,瞬间成为蒸气,即可呈现爆炸现象。地面的积水中,掉进灼热的碳化钙或熔化的铁水时,也可引起爆炸;或者在罐内的低沸点液体,因为吸收合成热或外部火焰的热而使温度升高,提高了罐内的蒸气压力,当容器裂开时,则残留的过热液体瞬间发生激烈的汽化而引起的爆炸;等等。 爆炸形成的灾害分为两种:一种是由爆炸引起的破坏直接造成的;另一种是爆炸之后引起的火灾造成的。对于后者,必须采用如前所述的防火措施,但是重点要放在预防措施和限制措施上。 爆炸灾害的预防措施:对于火灾,有初期灭火的方法,但对于爆炸来说,因为在瞬间完成整个爆炸过程,所以应对爆炸灾害的首要措施应该着眼于预防。为此,必须充分考虑可能引起爆炸的危险性物质和点火源之间的关系,使其不产生爆炸。尤其重要的是,按生产流程图认真检查所有导致爆炸的可能性。在整个系统范围内,比如查看温度、压力、组分、杂质、流速、操作阀门、计量、净化、废物排放、修理和其他各种因素时,如果能够事先发现产生爆炸的可能性,及时采取措施,爆炸一般是可以预防的。因此,在工业建设中,有必要从规划设计阶段就开始考虑安全方面的问题,不但要研究单纯爆炸灾害的预防问题,还要综合研究由于泄漏有害物质而引起的中毒、职业病、废物公害以及生产中工伤事故等问题。 爆炸灾害的限制措施:所谓限制措施,就是指在预料之外发生了爆炸,为减轻爆炸灾害,所采取的各项措施。限制措施之一就是设置安全装置。设置安全装置的目的一般在于当储罐、反应罐、粉碎机、筛分器、锅炉、受压容器,高压气体容器等设备内部压力或温度超过其限定的压力和温度时,触发相应动作,把内部压力向外释放,避免容器、设备等被破坏。在安全装置中,依靠压力动作和温度动作两种方式,但不管哪一种,都各有其优点和缺点。要注意的问题是,在气体爆炸、爆炸性化合物爆炸时,急剧升高的压力,使安全装置有时不能及时有效地动作。 另外,在激烈喷出高压气体或液化气时,紧急关闭阀门是一种有效的限制措施。此外,在有爆炸危险的设备周围,应设置防爆墙;对于开闭阀门和监视仪表,可在墙外进行,并且在周围要留有适当的空地。为避免爆炸后发生火灾,在有爆炸危险的工作场所,要避免堆积可燃物质。 爆炸是工业生产中造成重大损失的主要灾害之一,爆炸灾害不像火灾,在很多情况下,根本没有初期灭火和疏散等机会,因此伤亡较大;爆炸过后往往带来工厂火灾,因此,其损失往往很大。 爆炸灾害所发生的领域也是很广泛的,据统计,化学工业占 32.4% ,机械工业占 23.5% ,金属工业占 17.7% ,冶炼工业占 13.9% ,其他工业占 12.5% 。由此可见,在工业生产中,如何防止由火灾或爆炸所带来的大量人员伤亡和物资损失,是安全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重要研究课题。 以上概述了火灾和爆炸灾害的种类及其防范措施。一般地说,火灾和爆炸灾害是与各种危险物质和点火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要研究比较完整的防灾措施,就必须具备与这些危险物质和点火源相关的知识。 4 燃爆危险性物质的种类 一般地说,凡是能够引起火灾或爆炸的物质就叫燃爆危险物质。燃爆危险物质根据其化学性质,归纳起来分为八类。 可燃性气体或蒸气:在这一类中,有可燃性气体,如氢气、天然气、乙烯、乙炔、城市煤气等;可燃液化气,如液化石油气、液氨等;可燃液体的蒸气,如乙醚、酒精、苯等的蒸气。 可燃液体:是指有可燃性而在常温下为液体的物质,如汽油、煤油、酒精等。 可燃固体:纸、布、丝、棉等纤维制品及其碎片,木材、煤、沥青、石蜡、硫黄、树脂、柏油、重油、油漆、火柴等一般可燃物,木质建筑物、家具、涂漆物等均属于这一类。 可燃粉尘:前面所说的可燃固体,以粉状或雾状分散在空气中时,这种空气有可能被点燃,发生粉尘爆炸。如空气中分散的煤粉、硫黄粉、木粉、合成树脂粉、铝粉、镁粉、重油雾滴等,都属于爆炸性粉尘。 爆炸性物质:区别于前面所述的爆炸性混合气体和爆炸性粉尘,具有爆炸性的固体或凝结状态的液体化合物统称为爆炸性物质。在这类物质中,最典型的代表是炸药,此外,还有各种有机过氧化合物,硝化纤维制品、硝酸铵、具有特定官能基团(如硝基 NO 2 、硝胺 N-NO 2 、硝酸酯 ONO 2 )的化合物、氧化剂和可燃剂组成的化合物也都属于爆炸性物质。 自燃物质:这类物质在无任何外界火源的直接作用下,依靠自身发热,经过热量的积累逐渐达到燃点而引起燃烧。至于自行发热的原因,应考虑到分解热、氧化热、吸收热、聚合热、发酵热等。 在自行分解中,积蓄分解热能引起自燃的物质有:硝化棉、赛璐珞、硝化甘油等硝酸酯制品以及有机过氧化物制品;靠氧化热的积累而自燃的物质中有含不饱和油的破布、纸屑、脱脂酒槽、锅炉布等,油脂物、煤粉、橡胶粉、活性炭、硫化矿石、金属粉等;干草等物质是靠发酵产生热量的,当分解炭化后,干草可被积蓄的热量点燃。 此外,为方便起见,黄磷、还原铁、还原镍等与空气直接接触就能着火的低燃点物质,也叫作自燃物质。 忌水性物质:是指吸收空气中的潮气或接触水分时有着火危险或发热危险的物质。这类物质,有金属钠、铝粉、碳化钙、磷化钙等,它们与水反应后生成可燃性气体。其他一些物质,如生石灰、无水氯化铝、过氧化碱、苛性钠、发烟硫酸、三氯化磷等,与水接触时所发出的热量可将其邻近可燃物质引燃着火,均称为忌水性物质。 混合危险性物质:如果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由于混合或接触而产生着火危险,则被叫作混合危险性物质。 混合物质引起的危险有如下三种情况。 第一种,物质混合后形成类似混合炸药的爆炸性混合物。作为混合性炸药的黑色炸药(硝酸钾、硫黄、木炭粉)、礼花(硝酸钾、硫黄、硫化砷)等就是这种情况。 第二种,物质混合时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敏感的爆炸性化合物。例如,硫酸等强酸与氯酸盐、过氯酸盐、过锰酸盐等混合时,会生成各种游离酸或无水物(如 Cl 2 O 5 、 Cl 2 O 7 、 Mn 2 O 7 ),显出极强的氧化性能,当它们接触有机物时,会发生爆炸;将氯酸钾与氨、铵盐、银盐、铅盐等接触时,也产生具有爆炸性的氯酸铵、氯酸银、氯酸铅等。 第三种,物质混合的同时,引起着火或爆炸。如铬酐中注入乙醇时,立即开始燃烧;把漂白用的次氯酸钠粉末混合于溴酸或硫代硫酸钠粉末中时,也立即燃烧,等等。 5 点火源的种类 燃烧三要素之一是点火源,没有点火源,燃烧不可能发生。因此,全面了解点火源的来源,对于火灾和爆炸的安全防范是十分必要的。点火源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 5.1 明火 这里所指的明火,主要包括如下几类。 生产火:直接与生产作业有关的烟火,如喷灯、焊机、生产炉等能够动的烟火。 非生产火:与生产无直接关系的烟火,如暖炉、火柴、香烟等所产生的烟火。 火炉:如焙烧炉、加热炉等的烟火。 实际上,现实生活中“严禁烟火”中的“烟火”就是指以上各类明火。 5.2 摩擦与撞击 在燃烧爆炸性物质特别是炸药的制造、运输和储藏过程中,由于摩擦和撞击所引起的燃爆事故是比较多的,因此,工作巾必须小心谨慎,做到轻拿轻放。 5.3 电火花 根据放电原理,把电火花分为如下三种。 高电压的火花放电:当电极带高电压时,电极周围部分空气的绝缘性被破坏,产生电晕放电;当电压继续升高时,出现火花放电,要使在一般空气中产生火花放电,需要 400 V 以上的电压。 短时间内的弧光放电:是指在开闭同路、断开线路、接触不良、短路、漏电、打坏灯泡等情况下发生的极短时间内的放电。 接点上的微弱火花:是指在自动控制用的继电器,或电动机整流子或滑环等器件,在低压情况下,随着接点的开闭,产生的用肉眼可见的微弱火花。 5.4 静电 两种物体互相接触,在分离时往往会产生静电。如皮带在滑动时或与皮带轮接触后,离开时均会产生静电;人坐在椅子上,座席和衣服摩擦时,以及人行走时都会产生静电。这种静电虽然电流很小,但其所带的电压却很高,可达 1 000 ~ 10 000 V 。这种积聚的静电,在空气中放电产生火花时,就有引起可燃物质着火的危险。在工厂中,由于静电所造成的爆炸事故不仅数目多,而且往往出乎意料。 带静电的物体放电时,产生的火花能量可用下式求得: Q —带电能量; V 一带电电压; C —带电体的电容。 5.5 雷电 雷电实质上是自然界的一种放电现象。根据雷电的危险程度及产生条件,雷电破坏(雷击)的方式分为直接雷击、感应雷击、雷击冲击电压侵入和球形雷击等。 直接雷击:雷云与地面上较高物体之间直接放电称为直接雷击。直接雷击的热效应和机械效应会使地面物体烧焦或破坏。 感应雷击:由于雷云的静电感应或放电时的电磁感应作用,使地面金属物体上聚集大量电荷,从而引起严重后果,这种雷击现象叫感应雷击。 雷电冲击电压侵入:当雷电击中室外架空线路或金属管道时,会产生很高的冲击电压,雷电沿着线路和管道迅速传人室内,从而引起室内易燃物的燃烧甚至爆炸。当然,这种事故多发生在线路和管道没有良好避雷措施情况下。 球形雷击:球形雷击是由特殊气体形成的一种特殊雷击现象。它是直径为 0.2 ~ 10 m 的火球,能在地上滚动,也能从门、窗等通道进入室内,俗称“滚地雷”。球形雷击只在少数山区发生,平原地区罕见。 5.6 易燃物自行发热 许多自燃物质在环境温度适宜时能由本身自行发热而产生自燃现象。 5.7 机械和设备故障 在生产作业进行的过程中,有时机械设备会发生故障,如压药机压力控制失灵以致压力过大等。如出现这种情况,瞬间就有可能发生事故。 5.8 绝热压缩 绝热压缩的点燃现象,在柴油机中比较普遍。在柴油机中,当压缩比为 13 ~ 14 ,压缩行程终点的压缩压力达到 3.6 MPa 左右时,绝热压缩作用能使气缸温度升高 500 ℃左右,这个温度已远远超过柴油的燃点,故能够立即点燃喷射在气缸内的柴油雾滴。 在爆炸性物质的处理过程中,如果其含有微小气泡,有可能受到绝热压缩,从而导致意想不到的爆炸事故;在急剧打开高压气体管线的阀门时,也可出现由绝热压缩引起的事故。 此外,光线和射线有时也能成为点火源。点火源、危险性物质及火灾和爆炸之间的关系如图 1 所示。 图 1 燃爆危险物质及点火源的种类及其关系 参考文献 胡双启 . 燃烧与爆炸 .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 2015.07. 伍赛特 . 航空发动机燃烧室设计研发过程研究综述 . 上海节能 ,2019(07):584-588. 伍赛特 . 内燃机 HCCI 及 PCCI 燃烧方式研究综述 . 能源与环境 ,2019(01):10-11+13. 伍赛特 . 核电站会发生核爆炸吗?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93151-1163579.html 伍赛特 . 清洁燃烧技术概述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93151-1191826.html
个人分类: 科普集锦|22320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意失荆州
热度 1 dfedhw 2019-5-26 10:50
逆天了,谁家锅里的火这么难灭? 来自微信公众号 ifire-hy 靠山屯闲话 过去常听人抱怨:火灾失控是因为发现不及时、报警不及时等等,然而就这么一起发生在眼皮子底下的火灾,应对起来好像也没那么容易。 1.不可随意改变燃烧物的分布形态 初起火灾发生时,着火区域是相对固定的、范围有限的,切不可因灭火剂物料投送时的力量冲击,造成燃烧物(如油脂)四溅,反倒扩大了燃烧空间与范围,使得局面更为混乱,手忙脚乱的扑救反而可能帮了“倒忙”。 2.灭火所用器具材质应确保绝对不可燃 如视频所示,3张灭火毯盖上去之后,似乎并未立竿见影,火势并没有被明显压制住,也可能是灭火毯的材质问题,也可能是灭火毯浸泡热油之后,反而成为可燃物,在火焰上方新增附着物,无形之中助长了火势横向纵向蔓延,难燃、阻燃不代表不燃,其结果类似于“抱薪救火”。 3.不得对后续的灭火剂投送形成“遮挡” 灭火毯盖上去之后,对火势的压制作用非常有限,与此同时,对火势而言,反倒成为了一个“保护伞”,后续的如干粉等灭火剂无法投送到燃烧的主要部位,加之由于灭火毯的不完全遮盖,使得火势烟气侧漏蔓延,还可能引燃墙壁或抽油烟机上附着的油垢,局面由此变得更加难以控制。 4.现场火灾防控不能仅仅依靠一道“防线” 以如此规模的食堂,按道理应该设有自动灭火系统,火势已发展到如此程度,可为何未见动作?专业救援力量赶到必将耗费一定时间,那么,如果初期灭火的第一道防线“失守”,现场是否还有第二、第三道防线?哪怕只是具备分割与延缓火势蔓延的能力?在灭火的一开始就要考虑到最坏的结果,或者说设定更大的警戒范围:在实施灭火的初期,就应着手设立分隔与阻断措施,也即通常所谓的“小题大做”,如果没有这样的意识,没有同时建立起来的后续“防线”,则很容易陷入“一触即溃”的被动局面。 5.灭火剂与灭火方式要尽可能适用于多种类型的火灾 除了金属火灾D,厨房里的火灾可能涉及到A、B、C、E、F这5种类型,也有可能首先因为其中一项,而演变为其余的多项,那么,一种具有局限性的灭火方式,则未必能应对其它的火灾类型。如果没有一种兼容性较高的灭火方式,实施起来也许会产生负作用,导致现场人员畏手畏脚,无所适从。事到临头才来“磨枪”,几种方法一起上,边试边看,那么,非但无法奏效,反而可能因为抓不住灭火先机,令局面更加失控,恰恰应了那句话:“艄公”多了打烂船。 6.如何最大化地调用初期人员协同作战能力 火场初期最为宝贵的资源便是人力资源,如果没有一种分工明确的灭火方式,形成自发协同作战,各司其职,一旦旁人插不上手,更多的只是等待和观望,整个过程光有“主角”无“配角”,则无法形成有效“助攻”,从而造成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 假如时间再回到初始时刻,是否可以提前准备一个口径吻合的木制锅盖?又或者,是否可用沙子进行抛洒覆盖,悬浮于液体表面,沙子同时吸收热量,使燃烧的油脂与空气逐渐隔绝,进而使燃烧面积逐步缩减?将沙子抛洒于相邻区域,是否可由此形成一道“隔离带”,从外围包抄,有效切断蔓延路径,迅速改变原有易燃环境?只有当初期灭火开始奏效,火势得到一定遏制,方才可以平抚现场的紧张情绪,使后续扑救逐渐变得井然有序。 真实场景下的厨房火灾,各种意外均有可能发生,火势蔓延发展过程复杂多变,场地局促,通道作业面有限,危险源及风险客观存在,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灭火需要瞻前顾后,远没有想象中的那般容易,需要提前有相对应的灭火剂储备,还需要对相关类型火灾所采用的灭火方式进行预先构划与安排,如果没有 一种主导思路简洁明确、兼容性强、易于操作、便于组织的作战方式 ,要想依靠现场的临时分析与判断来采取对策,其结果必然存在太多的不确定性,关键节点的失利必将导致“满盘皆输”。 及时发现火情当真很重要?
4563 次阅读|7 个评论
欧洲回眸(十八):愿巴黎圣母院凤凰涅槃
huaqx2016 2019-4-16 23:42
愿巴黎圣母院 凤 凰涅槃 -华庆新- 祝融虽猖獗,凤凰能涅槃!昨晚( 2019年4月15日),法国巴黎著名地标巴黎圣母院起火。20分钟后我就看到CNN的现场报道。震惊之余,马上想到2012年畅游巴黎拍下的上百张照片,随即以微信发出新闻和照片。祈愿巴黎圣母院是不死火凤凰,能浴火再生!从计算机找到珍贵照片,与君共赏! 图 1 大火肆虐,圣母院剑塔终于倒塌! 图 2 从塞纳河西望巴黎圣母院 当天随团游,早上乘游轮泛舟塞纳河,先向东行,到圣母院照片。然后去凡尔赛宫,再到凯旋门,回到卢浮宫,最后汽车到巴黎圣母院参观。 图 3 从南面所拍圣母院,现在尖塔已倒塌,南面玫瑰花窗仍在 图 4 马上捧出2012年所拍照片,与电视报道合影,伤心之余留作纪念 图 5 巴黎圣母院地图,在左侧标号7。塞纳河在巴黎南区由东流向西 巴黎圣母院在塞纳河的岛上,两座巍峨的歌德式钟楼在西侧,大厅南北为著名的玻璃玫瑰窗花,西面有特征性脊骨支架,如图2所示。 图 6 网络下载的火灾示意图,尖塔在十字形建筑交点,红色为过火区 据法国媒体报道,巴黎警察局表示起火原因很有可能与现场的修缮施工有关。大火致使塔尖倒塌,左塔上半部被烧毁,世界著名的玫瑰花窗也被烧毁。 巴黎圣母院大教堂(Cathédrale Notre Dame de Paris) 是 天主教 巴黎总教区的主教座堂。 它的地位、历史价值无与伦比,是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建筑之一。 图 7 东面的两座歌德式大钟楼,雨果笔下的爱斯米拉达和卡西莫多在楼前演绎着动人故事。这里也是圣母院的地标形象 法国著名作家 维克多 ·雨果 ( Victor Hugo)曾在他的小说《巴黎圣母院》中对圣母院作过最充满诗意的描绘。这本小说写成于法国文学史上的浪漫主义时代。1831 年书出版后,引起很大的回响,许多人都希望修建当时残旧不堪的圣母院,并且发起募捐计划。也引起当时的政府当局对圣母院建筑惨状的关注。 图 8 钟楼顶部细节,可拾阶而上 图 9 巅立其上的圣母雕像,两旁有天使护卫 图 10 合二而一的中心剑塔照片,而今已垮塌。 图 11 祝融肆虐中的剑塔,垮塌前半小时 图 12 静谧安祥神圣壮丽的巴黎圣母院!塞纳河上西望,可见肋骨支架。 巴黎圣母院始建于 1163年,是巴黎大主教莫里斯·德·苏利决定兴建的,整座教堂在1345年全部建成,历时180多年,正面双塔高约69米,后塔尖约90米,是法兰西岛地区的哥特式教堂群里面,非常具有关键代表意义的一座。 祭坛 、 回廊 、门窗等处的雕刻和绘画艺术,以及堂内所藏的 13~17世纪的大量艺术珍品而闻名于世,是古老巴黎的象征。虽然这是一幢 宗教建筑 ,但它闪烁着法国人民的智慧,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现在的巴黎圣母院始建于 1163年,在1345年建成。该教堂曾经是全欧洲工匠组织和教育组织集会的地方。18世纪末的 法国大革命 时期,教堂的大部分财宝都被破坏或者掠夺,处处可见被移位的雕刻品和砍了头的塑像,唯一的大钟幸免没有被熔毁,此时圣母院已是千疮百孔了。之后教堂改为理性圣殿,后来又变成藏酒仓库,直到 1804年拿破仑执政时,才将其还为宗教之用。 图 13 此图是合二而一的东西两侧石像鬼照片 图 14 圣母院有多少石雕鬼怪像? 图 15 网络下载的石像鬼放大照,俯视下方,造型生动 图 16 怪兽与塔楼 图 17 多精美的图案雕刻! 图 18 很羡慕这些游客,可惜我们随团游,没有时间! 图 19 圣母圣子雕像放大图 图 20 石雕:亚当与夏娃在伊甸园被美女蛇诱惑 修复计划于 1844年开始,由历史学家兼建筑师奥莱·勒·迪克主持,重现了圣母院久违的光彩。在1845年,拉素斯和维优雷·勒·杜克负责全面整修教堂,工程持续了23年,修缮了尖顶和圣器堂,因此今日我们见到的巴黎圣母院,是由他们来重新诠释的。 图 21 倒塌的剑塔下部的雕像放大,估计也被大火毁损! 图 22 东面大门门脸,满满的雕刻 图 23 走进大厅,发现内部光线极差! 图 24 网络照片,金碧辉煌。可惜楼顶已经坍塌 图 25 南面的玫瑰窗 图 26 顶部花式 图 27 繁复的彩色玻璃窗,眼花缭乱 网络报道:昨晚悲 剧发 生的一刻,大家都不懂巴黎消防 队为 什么不立刻全力 灭 火,更有位 总统 更催促 马 克 龙马 上下令派 飞 机扔水 弹灭 火( 6 吨大水下去 , 火也 许 是 灭 了,但教堂肯定也倒塌了!)。法国人 选择 了先不 喷 水救火,而是先 抢 救圣母院内的无数无价之宝。 这样 的高度的建筑,等你把火 灭了,水的破坏性一定比 火 还厉害!楼顶反正保不住的( 12 世 纪 的木 头 支架),任它 烧 。 这 机智冷静的决定,保住了圣堂内 绝 大多数的宝 贝 ,只有一个古老管 风 琴和几幅大油画估 计损 坏了(被水,能修复),南面著名的大玫瑰花窗有所 损 害,(高温把 链 接花玻璃的 铅 融化了) 严 重性 还 不确定,北窗无 损 。非常运气的是 顶 上的所有 铜 雕 丝 毫无 损 ,因 为 前几天 刚为 施工而拆下!宝 贝抢 出来,一 时 搬不出来的做好防水保 护 后,消防 队 才开始升云梯 喷 水 灭 火。外面主要 喷 水防止各有 13 吨重大 钟 的双塔着火,因 为钟 掉下来的 话 圣母院正面肯定倒塌。 灭 火的主力在教堂内,尽量降温,防止整个屋 顶 陷塌, 导 致整个教堂 结 构的倒塌。尖塔倒了后, 为 了减少人 员伤 亡,派出机器人代替消防 员 入内降温 灭 火。 这 么一 场 大火,最 终 只有 1 人 轻伤 ,主要圣物宝 贝 全部救出! 这 也可 说 是个奇迹 🙏 感 谢 巴黎消防 队员 的勇敢、机智、不慌不乱,尽可能地保住了全人 类 的部分精 华 巴黎圣母院神父 Patrick Chauvet表示,圣母院内最重要的文物——耶稣受难荆棘冠(Couronne d'epine)已经被成功抢救。荆棘冠对于天主教信徒来说意义重大。信徒们相信,在耶稣受难前,罗马士兵曾强迫耶稣戴上了这顶荆棘冠,因此它是基督教信仰中历史最悠久的圣物之一。 图 28 荆棘冠 -圣母院的至宝 Franceinfo报道称,除了荆棘冠,路易九世的一件长袍也已被成功抢救。但不少其他文物的状况依然未知,其中包括三部管风琴、大钟,以及一些油画和雕塑。此外,闻名世界的圣母院大玫瑰窗也有可能受损,但目前并未有确切信源证明其已经损毁。圣母院中有三个大玫瑰窗历史十分悠久,于十三世纪时被安装。其中北侧和南侧的两个面积最大,直径达到13米。 巴黎圣母院( Notre Dame Cathedral)在大火前正进行翻新工程。目击者称,有火焰从这座哥特式大教堂的顶部喷出,钟楼及教堂两侧建筑物外墙被火焰包围。好在主要建筑没有毁损,只有剑塔和顶楼坍塌。 法国总统马克龙已经表示需要4亿美元重修,有位富豪要捐两亿,路易威登会捐一亿。相信这样的艺术、建筑、文化、宗教的宝库一定会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图 29 不知何时能再访巴黎圣母院?! 附:在游船上拍的嬉皮士照片: 图 30 塞纳河畔嬉皮士男女青年的出格时光,有点煞风景! 2019年4月16日于波士顿
个人分类: 旅游游记|1101 次阅读|0 个评论
谁烧了巴黎圣母院?
jxz1963 2019-4-16 11:50
巴黎圣母院于2019年4月15日被无情的大火吞噬了,高高的塔顶轰然倒地,现场一片狼迹! 象征着法国文明、文化和艺术宝库的这座教堂,拥有856年历史,就这样被毁于一旦,大火无情啊! 巴黎圣母院坐落于塞纳河的西岱岛上,始建于1163年,由巴黎大主教莫里斯·德·苏利主持修建,竣工于1345年,前后历时183年。 欧洲的悲哀,法国的悲哀! 注: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即删除!
个人分类: 我的观点|2274 次阅读|0 个评论
祭凉山火灾牺牲的英雄
yuguo2012 2019-4-6 13:03
雷击风虐火飞腾, 英年大爱救苍生。  祭凉山火灾牺牲的英雄。2019.4.6
个人分类: 人物|285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不敢“睡”的自动灭火系统靠不住
dfedhw 2018-6-23 15:58
人无时无刻不需要呼吸,火灾亦如此,于是,所有全淹没式自动灭火系统都将面临一个两难问题:在抑制火灾“呼吸”的同时,还得确保火场中的人能够自由“呼吸”。 气体型灭火剂通常采用密闭空间内全淹没的方式使火灾缺氧“窒息”,尽管也设置了延迟30s启动,然而实际操作中,这点儿时间可能无法绝对确保人员及时疏散,如果平时偶尔出现误喷,后果更是难以想象。 在设有自动灭火系统的场所,不可能完全杜绝人员出入,为此,各种极端意外情形下的人身安全问题不得不同时顾及。在安装了类似防火设施的场所中,但凡能够允许人员24小时任意出入的,甚至可以与之“共眠”的,才可认为是相对安全的,普遍可接受的灭火装置。 带压力存储的气体灭火剂相对于人而言,由于可能造成窒息,无形中构成一种新的危险源,整体数量与日俱增,尽管采取一定措施去降低和控制火灾风险是必要的,然而是否有必要由此又增添一类新的风险,尤其涉及到对概率及后果的考量。 假设一万个火险隐患点,十年之内会发生一起火灾,那么实际只有 一个点 遭遇火灾威胁,倘若这一万个点都处于气体“保护”之下,就意味着 集体 全天候地 面对意外风险,相当于一把“剑”随时悬在头顶,尽管上述风险概率都很低。实际运用中将操作 系统 普遍置于“手动”档,正是暴露出对该类技术安全可靠性的不自信。 实际上就算出现一起火情,也未见得后果就有多么严重,然而气体释放无论是正常动作还是误动作,考虑到现场人员随机活动状态与应急反应时间的不确定性,后果则很难预料。火灾的确很可怕,但是还不至于可怕到要去盲目承受概率可能更大、伤害程度可能更甚 、 分布范围更广 的另类风险。 火灾都有一个漫长的“等待期”,“弦”崩得太久总有“撑”不住的时候,“ 箭 ”随时有可能会“ 飞 ”出来,自摆乌龙。虽已成惊弓之鸟,但还不至于慌不择路。 关于促进气体消防技术领域的深入研讨及灭火统计的建议
2177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zhgzhang 2017-11-25 16:06
是谁,把人分成了三六九等,分成了高端低端? 那些消失的生命中的1岁、3岁的生命,他们也是低端?还是低端人口生的孩子还是低端? 他们也向往美好生活,这正是他们来这里的动 力。谁不希望住在体面、安全的住宅里!可他们能挣到这么多钱吗?一个超市服务员拿到手只有三四千元,租得起体面的房子吗? 作为帝都土著,本人一直极为不赞成这三十年来帝都人口的无限膨胀。可是无限膨胀是谁造成的呢?是谁把那些 “非首都功能”,诸如奥运会、冬奥会、环球影城(还在加紧施工)、总部经济、多个汽车厂(现代、莫西迪斯 - 奔驰、北京 Jeep 、福田等。现代本来就是违规建厂,想为本地官家服务,抵制天津等汽车厂,现在落得不减产的地步;奔驰则是楞从福建抢过来,说是客户群(贪官和大款)在帝都)及制造业中心放在首都的呢?是那些“低端人口”吗? 历朝历代都没有驱赶贩夫走卒的。 “高端人口”再高端,也得吃喝拉撒,也不能不撅屁股不拉屎,也不能不扔垃圾,也有需要人伺候的那一天。再高端的人,他爷爷奶奶,他爹他娘,也许就是他口里的“低端”人口。所谓“低端人口”的膨胀,完全是“高端人口”太多导致的。没有所谓“高端人口”,那些“低端人口”也就没有了服务对象,也就没有了赚钱的机会,也就不会在此驻留。 对那些为我们服务的人,我一贯非常尊重,倒垃圾,我也会把那些能卖钱的瓶瓶罐罐专门放在一个口袋里,让那些捡垃圾的人方便一些。对看护我父母的服务人员,也都客客气气,能帮他们就帮他们。 归根结底,这也是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不纠正过去的错误,不把那些所谓 “非首都功能”转移出去,单纯地驱赶“低端人口”,不但激起“低端人口”的悲鸣和反抗,也引起一般民众和所谓“高端人口”的对“低端人口”的同情。
58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京动物园西北角居民区发生火情
姜文来 2017-9-24 08:56
北京动物园西北角居民区发生火情 姜文来 9月24日6.30分左右,北京动物园西北角居民区发生火情,烟气冲天 ,从很远处就能看到黑烟。靠近火情处,只见有红蓝白遮挡布遮挡,能见到火苗,看似要拆迁的房子。有消防官兵跑过,有不少围观的群众,其中一个保安让大家疏散围观的群众。不知道火情处是否有人居住,是否有人员伤亡,我快步离开现场。 遇到火灾现场,请不要围观,非救火人员要远离现场,避免可能造成的伤害。主要是燃烧产生的烟气可能有对身体产生危害的气体,燃烧现场可能发生爆炸危机人的生命。 珍惜自己,珍惜家人,请无关人员远离火灾现场。
2987 次阅读|0 个评论
说说杭州钱江纵火案
热度 23 fpe 2017-6-24 22:43
说说杭州钱江纵火案 无论按照哪国标准,定居杭州的福建人 朱小贞都是幸福的少妇,拥有关心自己的事业有成的丈夫, 5000 万的豪宅, 3 个儿女,家务不必亲自操劳。然而在 6 月 22 日清晨 5 点的一把大火,让一切幸福变成破碎,让家庭爱人天人两隔。虽然我们说天堂里的人不会悲伤,然而逃生过程的巨大失误,发生在如此幸福的少妇身上,不能不说这是巨大的遗憾。我们应当反思,是什么样的局面会导致这种悲剧的发生? 图1. 灾前豪门家庭的幸福人生。 从现有公布的信息来看,三位儿童的母亲犯了逃生过程的决策失误。本来火灾只蔓延 60 平米,相当于全家面积的 1/6 ,随便关上哪一道门,都可以把浓烟挡在门外,坐等救援的到来。然而当事人没有做到这一点,听凭烟气进入最后的房间,导致了烟气中毒的悲剧,实在是常识不足造成的错误,这里我用火场行为学的常识来认识一下其中的关键失误。 火场行为学告诉我们,一旦火场发生,父母寻找子女,一同离开火场是逃生过程最大的不可避免的麻烦。所以,航空公司在布置座位时,原则上尽量避免父母距离未成年子女太远。否则,一旦发生事故,父母的逆流而行,会让所有逃生人流无法动弹,(父)母性的力量是不可阻挡的。所以,火场伤亡往往是父母与子女在一起,这一次母亲与三名子女一同死亡,就是典型的家庭在火场的响应模式。 前几天,海峡两岸的消防专家为逃生原则而争论不休。到底是否可以进厕所逃生?到底是否要用湿毛巾?对于这一类争论我向来不参与,因为我学过《火场毒性学》,知道每一种火场气体对人体的影响,关键是避免烟气的吸入,至于在哪里逃生和如何逃生,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保护好自己的口鼻,坚持到消防队员来救的那一点时间。这一次火场的伤亡结果,显然如果进厕所逃生可以避免中毒,前提是关门避烟。因此,这一次事故的结果,对那些主张不得进厕所逃生的人,是一次打脸。只要你保护好自己的口鼻,到哪里不是一样?如果不能保护好自己的口鼻,到哪里都是中毒和死亡,杭州的这次大火就是一次明证。 说起进厕所逃生,不能不提一下克拉玛依大火中进厕所的那一位逃生者。关门防烟是逃生的常识,可是这种常识就让她被判刑三年。理由是,她关门不让其他人进去,相当于间接杀人。这是胡扯的理由,因为不久之后的一则新闻事故报道中明确说了,当时女厕所还有一位火场幸存者,她的名字叫杨柳。所以,当我们用道德来绑架逃生的时候,人人都是该救人(也就是该死)的人,那还要逃生干什么?中国火场伤亡率高,与有关方面鼓励火场救人有关。美国的道德比较简单,救人是专业工作者的事,当事人逃出来就好。如此,我们会发现我们的社会存在各种各样的救人怪论,在我们专业工作者看来,就是“你该救人(该死),他该救人(该死),只有我该被救”。这种观念,是我们的主流舆论认识。 图2. 从火场布局认识逃生的困境与决策的失误。 为什么这位母亲会忘了关上大门?因为恐慌。恐慌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概念,从词源上说,恐慌的英文来自于潘神,潘神没有武器,所以潘神从来不会杀人;但是潘神会吓人,被吓到的人往往无力思考,成为其他灾害的牺牲品。所以,那位母亲没有关上门,是因为在过程中恐慌,忘了关门,以至于再也无法关门。很多人小看烟气的作用,火场逃生原则有一条,在开门之前摸一摸把手,如果把手很热,就是对面有火,不能开门。一旦开门,火烟一进,就再也无法关上了。显然,这位母亲就是被这一点常识给控制了,等烟气进入,她们(包括子女)已经无力去关门了。 为什么她会陷入恐慌?这就是湿毛巾的作用了。很多人,包括那些专家,对湿毛巾的作用都是似是而非的。湿毛巾无法挡住一氧化碳(这是火场的最重要杀手),一氧化碳不溶于水,氢氰酸( HCN )微溶于水,因此对于致死气体( Narcotic ),湿毛巾都不管用。但是,湿毛巾对刺激性气体有过滤作用,因此可以延迟人体因为吸入刺激性气体而丧失认路能力。也就是说,湿毛巾可以避免人体过早陷入恐慌状态。一旦进入恐慌或昏迷状态,当事人再也无法逃生了。所以,湿毛巾的最大作用是保持当事人的认路状态,不会因为吸入刺激性气体而放弃逃生的努力,这正是豪门少妇的致死要因。因为吸入刺激性气体而导致的恐慌状态,她们过早放弃了逃生的努力(卧倒也是逃生)。 此外,这一家还有一个错误,发生在入住阶段。把所有的入口都汇聚到一点,导致这一点失火,全部逃生通道都被切断,这是错误的家庭逃生布局(违背冗余的原则)。当事人可能没有这个觉悟发现逃生的隐患,但是社会应当传达这种逃生的觉悟。为什么没有做到提前发现隐患?这又是我国非职业化消防的最大弊端。在非职业化消防制度之下,任何有经验和技能的人都留不下来,整个队伍都缺乏能够胜任校园科普的专业性人才。当代消防工作者口中的消防常识在专家看来是极其落伍的,一个完全没有群体心理学、认知心理学、逃生运动学、逃生设计学、火场行为学基础的逃生教育者,有热情,缺专业,还不如不教。让他们宣传错误的(其实是不合时宜的)逃生常识,不如没有。这就是我国非职业化消防制度的最大问题,拥有错误的逃生常识,却不得不深入校园科普,这种局面,就是导致豪门少妇无法冷静对付逃生问题,无法逃生的关键因素了。 中国实行非职业化消防制度的一个后果,是消防专业知识的廉价。我自认自己上课讲的都是最新的消防知识,来自于最新的外国文献,学生不愿意学,只有 10% 的人愿意深入学习火灾的相关知识。因为消防工作被非职业化队伍垄断了,我的学生学再多的消防理论都没有用,这或许是国内消防工作不受重视的重要制度背景。你上层都不重视消防,派不出懂得消防知识的专业队伍,怎么期望老百姓关心消防,懂得逃生常识呢?这种小火亡人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关键是面对复杂的火情,缺乏逃生常识的社会发展趋势,豪门一家不过是消防制度非职业化的一个牺牲品而已。
个人分类: 消防时评|33177 次阅读|34 个评论
他们为什么要跳楼?
热度 5 fpe 2017-2-10 15:35
他们为什么要跳楼? 最近,浙江天台发生的火灾事故,导致18人伤亡,18人受伤的悲剧。其中18名伤者中仅1人烧伤,其他都是在逃生过程中造成的伤害,具体说来就是跳楼造成的次生损害。可是,我看当时的建筑,窗口完全没有火焰,当事人完全可以再等上几分钟再跳楼(比如上海商学院是室内火焰的逼迫),即使跳楼,也应该有足够的时间查看地形,准备外部的接应和调整好自己的降落姿势,避免次生灾害。所以,大家习以为常的跳楼逃生现象,在消防工作者看来,很不正常,达不到跳楼的条件。既然灾害已经发生了那么,很少有人想过,为什么他们会跳楼? 在国内,火场跳楼现象数不胜数,几乎成灾了。比如, 哈尔滨天鹅饭店火灾事故 ,总共造成10人死亡,其中就有9人是坠楼死亡,这是当时的哈尔滨主要的涉外建筑,10名死者中有6人外籍,包括朝鲜外交代表团成员; 福州世纪新华都火灾 ,一个房间内7人中就有5人从10层楼窗跳下,其中3人当场身亡; 海南三亚闹市区的阳光购物城发生火灾 ,居住在该大楼中的四名成人从四楼上跳下身亡,令人震惊的是他们在跳楼之前先将三名儿童包裹着从楼上扔下,其中两名儿童当场死亡,另一儿童亦在医院救治中不幸身亡; 福建一住宅楼发生火灾 ,居民无路可逃,无奈跳楼逃生,造成10人死亡; 辽源市中心医院特大火灾事故 ,夺去了40条生命并造成181人受伤,当天登记住院的患者总共有245人,其中从浓烟中纵身跳楼、用被单拧绳冒险求生的人数竟多达百人以上。“我不跳就被烟熏死。”在辽源市中心医院因跳楼而造成两腿骨折的陈志富向记者讲述了火灾发生时的情景。当时,他正在病房中休息,突然听到此起彼伏的救火声,紧接着浓烟渗进了病房。被浓烟困住的陈志富和其他四个病友足足在大火与浓烟中熬了一个小时。但浓烟还在渗入,“我真的绝望了,眼睛睁不开,气也喘不上来,我必须跳楼,不跳就要被烧死了,火把门都烧着了!”为了逃命,陈志富不得不从三楼跳下,而后昏迷中的他被送往长春市中心医院; 吉林市中百商厦发生大火 ,造成了54人死亡的惨剧。发生火灾时,在商场购物的200多名消费者中,就有70多人慌不择路地纷纷选择了跳楼逃生,其中,90%的跳楼者被摔断了胳膊和腿,更有不少坠楼者身亡。大火发生后不久,商厦的前面和西侧5楼处有几人被火势逼得骑在了窗户上。11时55分,商厦前面骑在窗户上的人被火势逼得纷纷从4楼和5楼跳下,前面的人跳下后,后面的人又紧接着跳下,这时已约有10多人从该处跳下。11时58分,商厦两侧骑在窗户上的人也不堪忍受火舌的狂舔,做出了生命的最后一拼。根据目击者的口述:“第一名先是直立的跳下,然后第二名、第三名……紧跟着跳下,由于没跳好,有的是头朝下落地,有的是平躺着落地,落到地上后其状惨不忍睹,有的满脸都是血,有的骨头折断后支愣在外面。” 汶川地震 发生之后, 川大华西医院已经收治了超过 200 名地震伤员,其中成都本地的伤员大多因为跳楼所致,专家提醒如果遇到强烈破坏性的地震,一定不能跳楼,不能夺窗而逃,而应保持镇静就地避震。 上海商学院大火 ,4位少女在凶猛的火势面前,恐慌之下,依次跳楼死亡。2009年元月7日凌晨 , 安徽长丰县长丰宾馆火灾 ,县长带头跳楼受伤,而火灾是底楼蔓延上来的,如果原地待命,可以毫发无损(如另一位女性副县长就没有盲动),其跳楼决策的肇因,大抵与恐慌有关。 以上是国内的跳楼不完全记录。美国也曾经发生过大规模的跳楼事故,如1903年的伊洛魁人剧场大火是第一场研究关注较多的群体性灾难,“大部分死者是被踩塌,挤压窒息,还有一些人跳楼或从高台上跌下。在楼梯上,特别是由于转弯造成的阻塞处,尸体堆积成7~8英尺高。消防队员和警察面对的任务是把交错的尸体分开。死者脸上的鞋跟印记无声地表现了当时残酷踩踏事实,被恐惧所控制的人类动物和发生践踏的牛群一样疯狂和无情”。1911年的三角铁衬衫(当时女式服装的典型衬裙)工厂发生的火灾,火灾发生在顶楼10楼,而纽约市的消防云梯只能到达9楼,所以,失去逃生通道的移民女工(主要是欧洲新移民),纷纷从高空跳下,146人死亡,现场一片惨状,哀鸿遍野。 图1. 消防云梯够不到,是 1911 年三角铁衬衫工厂大火跳楼的关键性要素。 那么,为什么美国火场逃生基本消除了跳楼现象,而中国仍然屡禁不止呢? 第一, 美国的《生命安全规定》是一套独立的法规,内容丰富,可操作性好;国内的逃生规定隐藏在防火法内部,规定太少,可操作性差,不利于执行。有法不依,原因之一是法规的规定太模糊,难以照搬执行。逃生规定的条文,都不是没来由的,是过去火场教训的提炼和总结。国内也发生不少的事故了,每次都是重复发生,为什么没有总结?因为缺乏理论,总是以例外代替规律,拒绝深入研究。这是一种文化现象。 第二, 美国的法规,要求防火门常闭。可是中国的防火门做不到常闭(人多,嫌麻烦)。所以,在美国防火门可以防火隔烟,在中国做不到预期的设计目标。所有的国内重大灾情,火灾失控都有防火门失效的因素在里面,关键的原因是人口密度高,导致对随手关门的习惯不重视,浪费了消防工作者预期的防火隔烟功能设计的本来用途。 第三, 逃生现象看似很简单,但背后有一整套理论的支持,如火场毒性学、火场行为学、逃生设计学、逃生运动学、群体心理学等独立的自成体系的学问。由于我国把消防队伍的工作中心定义为救火,不重视防火和防火科普工作,所以能够说清楚逃生现象的科普工作者,凤毛麟角,几乎没有,这是非职业化制度的缺陷,对社会安全工作的影响是非常致命的。谁也说不清,也不想搞清楚,为什么火场会死这么多人。随便到大街上找几位中国人,基本上没有经过正规的消防逃生训练(我不是说老师安排的那一种逃生排练,而是专家指导的,经过严格计划和严密论证的那一种理论培训,绝大多数人都没有见过,因为中国消防制度没有职业化,公共科普就缺乏系统的规划)。所以,跳楼现象频发的本身,说明我国的消防工作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非常缺乏理论知识的支撑,表现在校园科普乏力,民众缺乏基本的逃生技能。精于算计的管理者觉得不能进火场的消防队员是浪费,却没有想到社会需要这种“无用之材”,科普就是他们的最大功用。 最后回到浙江足浴店的事故上来。这些人该如何逃生?火场第一要素是自救,所以要找到毛巾,打湿了,掩护自己的口鼻,这是起码的自救过程,同时也是让自己镇定的过程。很多人在火场发生的时候,就陷入极度的恐慌,慌慌张张的,既找不到逃生通道,也不能保护自己的口鼻,结果就是悲剧,比如深圳舞王俱乐部大火,喷淋头正确动作,火场没有失控,现场却有44人没了,关键是缺乏起码的自救常识。洛阳东都商厦大火,在消防队员到场3个小时之后,现场有316人深陷烟气的围攻,结果采取自救措施的7人,当天出院,活蹦乱跳的;没有采取自救措施的309人,全部死亡,烟气中毒率100%(正常火场 的伤亡率 烟气中毒占80%,这一次火焰距离受害者很远很远,所以只有烟气的伤害)。我国民众对自救常识的缺乏是触目惊心的,关键是国家不肯建立职业化的消防制度,所以全民的自救常识极度缺乏。 有了对烟气的基本防护,第二项选择是坚守待援(Defend-in-place)。任何国家的消防队伍,救人是第一任务,只要你坚守在窗边,让消防队员看到,被救概率是非常高的。消防队员最大的担心是找不到人,如果你自己被他找到,剩下来的工作就简单了。国内消防队伍的救人技能和水平是有问题,但是绝不是你的水平就能够感觉到的(这是内行讨论的内容)。相信他救能力,也是一种自救的常识。你千辛万苦在火场折腾,不如向消防队员传递明确的救人信号。“秋波一送,他救必到”。 那么,实在不行了,等不到消防队员了(从制度上看消防队员一定是外地人,所以迟到、迷路也很正常,这是制度设计的结果),这些人该如何跳楼?第一,跳楼要有垫子,没垫子要往软土上跳。跳楼的第一原则是要有缓冲。古代罗马消防队伍Vigile的一项应急工具是垫子,床垫也行,关键是要有弹性,可以缓解冲力。美国在殖民地时代的消防工具,最重要的两项,床垫和床键。床垫是救人用的,床键是用来拆床用的。当时美国普通家庭最值钱的家具是床,所以床垫和床键,分别代表了美国早期志愿消防的两项功能,救人和拯物。第二,跳楼要缓解垂直运动距离,这是高中物理学的内容。垂直距离差越短,重力加速度的作用时间短,获得动量小,带来的人体冲击力小,可以避免受伤。这一次,仅仅是二楼窗户跳楼,距离地面的直线高度有4米,可是如果利用身高缓一缓,起码可以把垂直距离减少1.5米以上,速度大约衰减到原来的sqrt(2.5/4)=80%,差距可能是从住院一个月转为住院一天。第三,注意下落的角度。人类经过数以百万年的漫长演化过程,最合理的减冲撞的方式是足弓和膝盖,最薄弱的人体部位是脊椎和后脑勺。这一次公布的录像,显然是脊椎和后脑勺落地,这种冲撞方式,简直是自寻死路。碰上这种跳楼方式,我都不敢碰他,更别说救他,谁知道他哪里摔伤了,贸然施救有可能造成终身残疾。 图2. 美国最著名的一张跳楼逃生照片(1946年亚特兰大魏茵克夫酒店大火,获普利策新闻奖)
个人分类: 消防析灾|4958 次阅读|5 个评论
警示录系列5—静电接地与接地
fmjzzh 2016-11-16 02:03
警示录系列 5— 静电接地与接地 公理 1 两种接地术语不同,需求不同,目的不同,方式不同。 市井: 将接地认作静电接地,在现在的建筑物比比皆是,许多火灾源于此。 印刷厂的防爆灯不做静电接地,导致爆燃火灾。 化学贮存管不做静电接地,火烧连营。 毛巾厂的设备不做静电接地,导致千万元的损失。 面粉厂不做静电接地,导致粮仓火灾。 生物粉生产线不做静电接地,导致爆炸。 电动车生产车间的气体处理设备,没有静电接地导致爆燃火灾。 等离子气体处理设备没有静电接地,产品检验机构出具检测报告导致燃烧。 建议 1 :学习国家强制性标准和系列标准,普及电气常识。 建议 2 :设计者认真的学习标准。 纠正措施,市场监督部门当依据国家强制性标准严格监督这类产品的生产。 请学习国家标准: GB50611-2010 电子工程防静电设计规范 GB19462-2004 中文名称:复印机械环境保护要求 静电复印机环境保护要求 英文名称: Environment protect requirementsof copying machines — Environment protect requirements of electrostatic process copier GB19462-2004 中文名称:复印机械环境保护要求 静电复印机环境保护要求 英文名称: Environment protect requirementsof copying machines — Environment protect requirements of electrostatic process copier GB14050-2008 中文名称:系统接地的型式及安全技术要求 英文名称: Types and safety technicalrequirements of system earthing GB12158-2006 中文名称:防止静电事故通用导则 英文名称: General guideline for preventingelectrostatic accidents 特别告诫: 812 罪责溯源至正厅局级别的官员至做出评价的挂单人员,签字人员。 新标准:《静电接地设计准则》 课题研究领域: 防静电空间墙壁表层;静电消除技术 微信: 18616523185 ; qq : 342730465@qq.com ;信箱: zjjdwyh@126.com 。
个人分类: 灵感语录|43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北京启动危机应对演练中心 模拟地震火灾踩踏等场景
杨学祥 2016-10-22 05:50
北京启动危机应对演练中心 模拟地震火灾踩踏等场景 2016-10-22 04:29:00北京青年报 张小妹 分享 参与 北京启动危机应对演练中心 多部门可模拟地震火灾等场景进行应急培训和评估 本报讯(记者 张小妹)日前北青报记者从北京市红十字会获悉,本市危机应对演练中心正式启动,该中心推出了“基于情景构建的政府多部门三维仿真应急演练与评估”的应急培训评估平台,可模拟地震、火灾、踩踏等多种场景。 市红十字会相关人士介绍,该危机应对演练中心的核心部分是“政府多部门三维仿真应急演练与评估平台”,采用“三维实际场景+虚拟事件”,重在提升政府多部门联动应急处置的指挥与协调、决策与研判能力,在演练结束后,还设有评估功能,可以对应急相关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进行考核与评估。既兼顾了真实数据,又能通过三维建模来模拟地震、踩踏、火灾等突发事件。既可以进行单项演练,又可以实现多部门间的综合演练。值得一提的是,还突破了演练场地和演练人数的限制,是国内演练系统的创新。平台的设计借鉴了国际相关的先进经验,并综合了《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指南》及各级政府单位的专项应急预案等,完成脚本编写和技术方案设计。 摄影/本报记者 魏彤 http://china.huanqiu.com/hot/2016-10/9585826.html
个人分类: 防灾信息|1456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学实验室的安全问题
热度 10 Taylorwang 2015-12-28 08:15
今年 12 月 18 日清华大学化学系的一个实验室发生火灾爆炸意外,造成一位博士后当场死亡的悲剧。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公布事故调查结果。在强调建设创新型国家,不断增加科研投入的情况下,也必须相应地提高实验室的安全事故防范水平。前几天,我接收了央视采访,谈了一些我对相关危险化学品实验室安全的看法。 我在全球 500 强的外企工作过几年,在高校工作的这二十多年间,也经常作为化工与环保方面的评审专家,参观、考察或评估过许多涉及危险化学品相关的企业,危险品生产加工场所,危险化学品仓储码头等等。相比较而言,欧美的世界五百强的大公司,总体上安全防范做得最好,安全培训要求也多,有些公司,进工厂大门前要进行简短的安全培训,甚至要做完几道有关安全知识的小测试才允许进入工厂。国内的公司,有安全防范做得很好的企业,一般而言,在安全设置的硬件配备上,与人员安全培训的软件要求上,与那些一流的欧美企业相比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相对来讲,高校实验室的安全防范做得是最差的。安全事故往往是小概率事件,且高校实验室所存放危险化学品数量有限,更与大家的安全防范意识比较薄弱有关。 从硬件配置上,要求比较高的实验室,进入化学品相关的实验室都要佩戴安全眼罩,以防化学品飞溅入眼中。且实验室内配备面罩,在做一些相关操作时,按照操作指南要求,决定是否使用面罩,通过面罩保护面部不被化学品伤害。只要涉及到危险化学品的场合,都应该配有安全淋浴器与洗眼器,以防万一有化学品碰到身上或溅入眼中,可以第一时间用大量的水将其冲洗。应该看到,国内的实验室,在安全防范方面也在不断取得进步,如安全淋浴器与洗眼器已陆续地安装进与化学品相关的实验室,当然硬件配置上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这次清华大学化学系实验室的爆炸事件,可能与实验使用的氢气发生爆炸有关。与气体实验相关,我看过世界五百强企业的美国空气产品公司( Air Products )的实验室,这些实验室做的实验都与气体相关,公司所有实验室内都安装有氢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空气中氧含量等气体检测器,这些气体检测器,不仅可以给出实验室内气体浓度的读数,更重要能提供异常浓度报警,且所有的检测器是联网的,若某一间实验室报警,整个实验大楼都知道以便于故障或事故处理,人员疏散。我知道,这种进口的气体浓度检测装置,每台价值几万,甚至十多万元,每个实验室都安装了四种不同的气体检测装置,这一项的投资每个实验室都要增加几十万元。我看了不少国内的高校实验室,几乎都没有安装这些气体检测报警装置。若因这次清华大学化学系的火灾爆炸事故,要求所有与气体相关的实验室都必须安装这套系统,全国来讲,这种投资是巨大的,有可能会催生一个行业。我想,对安全的要求总是越来越高的,对安全设施的投入,也应该是越来越大。在现阶段,对重点实验室,应用这些气体比较多,且操作比较频繁的实验室,选择性地安装这些气体检测报警装置还是必要的。国内的相关仪表仪器生产企业,也应看准商机,开发出性能可靠,价格合理的气体检测装置,来代替国外进口昂贵的仪表,不断提高国内实验室的安全装备水平。 相对于硬件的安全问题,当务之急是提高大学实验室的安全防范意识,这对实验室的安全来讲显得更加重要。许多安全事故,事后调查的结果,往往绝大部分的事故都是人为的操作事故。通过这件事,对所有进入化学品实验室的人员,普遍进行一次安全教育。了解相关化学品的安全特性,及应急处置方法;检查一下目前已安装在实验室的安全设施是否能正常工作,如洗眼器还能不能喷出水;建立和完善与危险品相关操作的安全防范操作规程等等。 多年在高校工作,我对自己实验室的安全防范也已经松懈了,我首先要对自己的实验室,与我自己的研究生一起补一补安全教育这一课。安全问题是一个长期地,不断循环往复的工作过程,要想没有事故不流泪,只有平时多流汗。要定期地进行安全性回顾与教育,分析实验室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存的各种安全事故与安全隐患,将安全事故处理在萌芽阶段。另外,也要设置必要的防范与保护措施,万一发生事故时,也应该将其控制在可以接收的损失范围。
16763 次阅读|26 个评论
楼道杂物引发火灾该谁担责?!
dsm9393 2015-10-11 14:50
楼道杂物引发火灾该谁担责?! 近日北京西郊复兴路 79 号院,晚间突发火灾。全楼烟雾迷漫,楼内有好心的年青人,逐一敲门,告诉近邻,楼下失火,赶紧下去避一避。 18 层塔近楼有近 150 户居家,每家平均 4 人,就有近 600 人。当时电梯还在运转,有的人乘电梯下搂,有的人此时不敢乘电梯,从近梯走下去,楼梯有的层次有灯,有的没有灯,深一脚,浅一脚,老年人腿脚又不好,急有什么用,想快也快不了,那刺鼻的烟雾让人透不过气来。一层又一层拖着脚往下走,走到 11 层地下全是水。这时方知 10 层楼道堆放杂物引发火灾。一条三人大沙发烧了个尽光。旁边还有一个三开门大立櫃,幸亏没有引着,塑料窗还好也没有事。 如果大立櫃着火,顶上有明线应急灯,就会导致电路着火,某后果可想而知。在楼下的人们纷纷议论,消防员怎么现在才来?居委会贴了告示要清理楼道,为什么不清理?听说让楼长实施,楼长哪敢做?乡里乡亲,得罪邻里怎么住啊!有些人说,谁家放的物品导致失火,就罚谁的款。可是人家已经损失了,你还罚款,是不是太不尽人情! 这次失火损失不大,小惊一场。仔细想想,天天都在抓安全,要想真安全,既容易也真不容易。希望政府有关部门研究一下,该怎么保证千家万户的安全?怪不得有的年青人,在网上发文“住高楼太恐惧!”。可是不住高楼又住哪里呢?
个人分类: 博客|2068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际顶尖的森林火灾防护预警系统
coofish 2015-9-15 09:24
项目背景: 森林火灾是指失去人为控制,在林地内自由蔓延和扩展,对森林、森林生态系统和人类带来一定危害和损失的林火行为。森林火灾是一种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处置救助较为困难的自然灾害。 此项森林火灾防护预警系统由德国一家技术公司开发,至今已在全球范围内投入应用多年,在德国、澳大利亚、墨西哥、哈萨克斯坦等国共设立41个工作站,监控范围累计已达500多万公顷,是一项成熟、先进的产业化技术。 项目创新: * 一个 传感器 的快速监控面积达7万公顷 * 基于塔楼, 自动可靠、预先识别森林火灾 * 24小时日夜自动侦测烟雾云 * 通过宽带无线城域网或电缆传输的方式,实地处理联机数据 * 图片从截取至传送到控制站计算机的过程中始终保持高质量 应用领域: 森林火灾防护 合作形式: 征中国区域销售代理和技术或品牌合作 如果想获得更多信息和洽谈合作,请联系:吴越, wuyue@MEMSConsulting.com 原文链接:http://www.mems.me/Projects/Projects_201509/2271.html
个人分类: 产品|815 次阅读|0 个评论
建议做一次安全大检查:预防天灾人祸周期
热度 2 杨学祥 2015-8-21 17:24
建议做一次安全大检查:预防天灾人祸周期 杨学祥 一、 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特大地震集中爆发 研究表明, 1889 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 Ms8.5 级的地震共 24 次。在 1889-1924 年 PDO “冷位相”发生 6 ( 1900 年以来国外数据: 2 )次,在 1925-1945 年 PDO “暖位相”发生 1 ( 1 )次,在 1946-1977 年 PDO “冷位相”及其边界发生 11(7) 次,在 1978-2003 年 PDO “暖位相”发生 0 次,在 2004-20012 年 PDO “冷位相”已发生 6 次。规律表明, PDO 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 2000 年进入了 PDO 冷位相时期, 2000-2030 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 在 1947-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大于等于 Ms8.5 级的地震共 7 次,集中发生在 1947-1965 年,即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前 18 年。我们预测,特大地震集中在 2004-2018 年发生,目前已经发生了 6 次, 2015-2018 年将继续发生。 强震与全球气候变化关系的地球物理解释是: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破坏了地壳的重力均衡,引起加载的海洋地壳均衡下沉,由此而引发的深海强震和海啸又将迫使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从而将会引发全球变冷。这就是大自然的自调节作用。 表 1 1890 年以来特大地震、流感爆发、气候变化和 PDO 冷位相对应关系 年代 8.5 级以上地震次数 全球 9 级以 上地震次数 PDO 时间位相 气候冷暖 流感爆发次数 全球 中国 1890-1924 6 ( 4 ) 宁夏 1 0 1890-1924 冷 低温期 3 次 1925-1945 1 ( 1 ) 0 0 1925-1946 暖 温暖期 0 次 1946-1977 11 ( 7 ) 西藏 1 4 1947-1976 冷 低温期 3 次 1978-1999 0 ( 0 ) 0 0 1977-1999 暖 温暖期 0 次 2000-2018 6 ( 6 ) ?? 2 2000-2030 冷 低温期 1 次 注 : 括号内为 1900 年以来国外数据,?表示预测 二、 月亮赤纬角极值时期特大地震多发 图 1 是根据公元 1896 年至公元 1980 年全球 8 级以上地震目录编绘的 。在月亮赤纬角最小时的 1905-1906 年、 1923-1925 年、 1941-1942 年、 1959-1960 年、 1977-1979 年,地球平均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在月亮赤纬角最大时的 1896-1897 年、 1913-1914 年、 1931-1932 年、 1949-1951 年、 1968-1970 年,地球平均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 8 级以上地震高潮也有相应的约 9 年变化周期: 1897- 1906- 1914- 1923-1932-1941- 1950- 1960- 1971- 1978 年。 1890-1924 年和 1947-1976 年的拉马德雷冷位相对应 8 级以上地震频发期, 1925-1946 年的拉马德雷暖位相对应 8 级以上地震的减少时期(杨冬红等, 2008 )。 图 1 1896-1980 年 8 级以上地震分布年周期 三、70% 厄尔尼诺年是地震火山活跃年 厄尔尼诺与火山地震活动密切相关。对 1763 年以来的 19 次强厄尔尼诺事件进行的统计表明, 70% 以上的厄尔尼诺事件都发生在太平洋地震活动年,特别是 1900 年以来的 7 次强厄尔尼诺事件几乎无一例外地全都出现在太平洋地震活动年 ;70% 以上的厄尔尼诺年都为火山活跃年 。 1990 年战淑芸根据地震统计资料得出赤道东太平洋海水增暖的年份全球地震增多的结论。 1950 ~ 1979 年期间,共有 15 个暖水年,其中 12 年均发生了 8 级以上强震,几率高达 80% 。根据公元前 2000 ~公元 1979 年重大地震统计结果,在厄尔尼诺年,地中海、土耳其至帕米尔、喜马拉雅东段、东南亚、中国大陆及日本、台湾一带为地震多发区;厄尔尼诺后一年,美洲西部太平洋沿岸一带为地震多发区,与东西太平洋海面反向变化相关 。 侯章栓等对近百年全球气候变化与外强迫因子信号检测结果表明,火山活动是影响 ENSO 的最重要外强迫因子 。它不但揭示了地球流体、构造活动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而且使厄尔尼诺的海底火山说 、引潮力说 和地球扁率变化说 得到有力的支持。 东太平洋海隆有加拉帕戈斯三合点,中太平洋莱恩群岛一带有活火山分布。太平洋暖池与地幔热气排放相关 ,海底火山在秘鲁和厄瓜多尔西边海域的加拉帕戈斯三合点和热点喷出会加速厄尔尼诺现象形成 。海底火山比大陆火山要强烈得多,平均每年至少有 100km 3 的岩浆溢出海底,释放的热能为 4.5 × 10 21 J 。模拟试验表明,冷水下沉和热水上升,都是沿类似热幔柱状的连续通道上下运动,与周围热交换极少,符合刘厚赞等模拟计算结果,即地幔排出的热液会很快覆盖海洋表面 。海底探测资料表明,东北太平洋洋脊有两个地热排泄区,位于 12~ 24 o N , 110 o W 和 40 ~ 50 o N , 135 o W 。大量岩浆由洋脊轴部溢出形成海底火山活动带。 1982-1983 , 1986-1987 , 1991-1992 年 3 次厄尔尼诺事件形成前这两个地热排泄区( 1982-1983 年只有其中一个)表层海水均有持续发展的海面水温( SST )正距平区 。 证据显示从 1964 到 1987 年南方涛动五个最低值和沿东太平洋隆起从 20 o S 到 40 o S 插入式的地震活动之间相关 . 这个地区包含了地球上最广阔的山脉体系之一 , 巨大的能源在那里通过海底火山和热液活动释放出来 . 两个截然不同的现象 —— 厄尔尼诺和地震群 —— 不顾它们无规律的循环速率和周期 , 看上去几乎是同时发生的 . 同样 , Daniel A. Walker(1995) 发现 , 在过去最持久的六个厄尔尼诺与最反常的插入式地震活动相一致 , 它们在 1964 到 1992 年沿东太平洋隆起从 15 o S 到 40 o S 同时发生 . 根据海底火山作用和热液活动 , 东太平洋隆起从 15 o S 到 40 o S 地区是地球上有据可查的最活跃地区 , 在这个地区微小相同的变化或大气压力范围的转移对引发厄尔尼诺的作用是公认的 . 如果这个地区的热活动没有被海洋覆盖 , 这些活动将被认为是引起厄尔尼诺的重要因素 . 四、 太阳活动对地震的影响 2003 年,胡辉,赵洪声,和宏伟详细分析了 20 世纪云南强震群体盛衰的天文背景,文中指出月亮白赤交角(亦称月亮赤纬角)变化产生的交点潮可能是影响地震长周期活动的一个原因。分析结果表明, 20 世纪以来云南的 4 个 M ≥ 6.7 级强震活跃期有 3 个始发于月亮白赤交角极大年或其次年,仅第一个地震活跃期不是如此,所以总概率达 80% 。另外,无论太阳活动还是地震活动均存在 11 年的准周期,对比太阳黑子相对数滑动平均曲线与云南历年最大地震强度滑动平均曲线,即年黑子相对数减小时,地震强度增大。据此,作者利用 20 世纪云南历年最大地震的震级作了 4 组 11 年周期的外推,估计了下一个地震活跃期首发地震的时间和震级。综括上述 2 个天文条件,根据目前月亮白赤交角变化与太阳活动形势,他们认为云南下一个地震活跃期可能开始于 2006/2007 年。他们根据地震活动 11 年周期中同相位年的平均强度作外推预报, 2005 年按期前 7 个 11 年周期同相位年的最大地震强度平均推算,可能为 5.69 级上下,仍处于低水平活动期,而 2006 年的地震强度则可能增至 6.37 级上下,应引起我们的警觉,最严重的是 2007 年,该年所处的相位最易发生强烈地震,平均震级已接近 6.7 级,足见该年最可能是云南下一 M 大于等于 6.7 级强震活跃期的开始年,并可能爆发 7 级大震(概率达 43% )。 2007 年云南地震强度所以会如此之高,主要是因其正值太阳黑子第 23 活动周的谷值年附近。如往前追溯,自 1700 年以来,云南有记载的 18 次 M 大于等于 7 级大地震中,竟有近一半发生于太阳活动谷年附近,使谷年成为十分罕见的大震高发相位 。 事实上, 2003 年至今,云南并没有发生 7 级以上地震,可能爆发 7 级大震(概率达 43% )的预测没有实现。这很正常, 2003-2007 年之间云南没有发生严重干旱是原因之一。 2007 年预测为太阳活动谷年,实际上发生在 2008 年末 2009 年年初。 4 年过去了,云南地震的天文条件消失了吗? 2009 年,我们通过计算得出,潮汐也有 2.2 、 11 和 22 年周期变化。潮汐可以使偏离地球质心的内核在液核中产生潮汐波动,潮汐周期与太阳周期的共振效应对解释大气、地磁、地震、海温的 11 和 22 年周期变化更有说服力。这不仅能解释厄尔尼诺事件 11 年和 22 年周期变化,而且能解释地磁、地震、大气的 11 年和 22 年周期变化是受太阳活动和强潮汐的共同驱动和激发。从表 2 中,我们可以看到云南 1913-1999 年 7 级以上强震(共 13 次)有以下规律性: 第一、 4 个强震活跃期有 3 个首发于月亮赤纬角(白赤交角)的最大值年; 第二、 4 个强震活跃期有 4 个结束于月亮赤纬角的最小值年附近; 第三、强震活跃期历时 7-12 年,与月亮赤纬角的最大值至最小值 9.3 年周期相对应。 第四、 4 个强震活跃期有 3 个首发于太阳黑子谷年,一个首发于太阳黑子峰年。太阳黑子极值年是云南 7 级地震多发年。 3 个强震活跃期与太阳黑子 11 年周期对应,始于太阳黑子谷年,在下一个太阳黑子谷年或其前结束。 数据表明,云南在月亮赤纬角极值时易发生 7 级地震,如,月亮赤纬角的最大值 1913 、 1950 、 1970 、 1988 年和月亮赤纬角的最小值附近的 1941 、 1976 、 1995 、 1996 年都发生了 7 级地震,占 9/13 。 数据还表明,太阳黑子极值年易发生地震,太阳黑子峰年次年 1988 和谷年 1913 、 1976 、 1996 年都发生了 7 级地震,占 7/13 。 数据还表明,太阳黑子极值年和月亮赤纬角极值年的叠加年(三年内)易发生地震,如 1913 、 1976 、 1996 年都发生了 7 级地震,占 8/13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34400.html 云南 7 级以上地震与太阳活动、月亮赤纬角极值、厄尔尼诺都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见表 2 )。这为我们预测预防地震提供了科学根据:在太阳活动、月亮赤纬角极值、厄尔尼诺三条件的叠加年份,云南地震有较高的发生概率。 表 2 20 世纪以来白赤交角、太阳黑子与云南强震 月亮赤纬角 太阳黑子 云南强震 活跃期 震级大于7级强震 厄尔尼诺 最大年 最小年 谷值 峰值 1913 -1915 1922 -1924 1913 1923 1917 第1活跃期 1913 峨山7.0 1925 大理凤仪7.0 1911-1912 1925-1926 1932 -1933 1941 -1942 1933 1944 1937 第2活跃期 1941 澜沧耿马7.0 1941 勐海7.0 1940-1941 1950 -1952 1959 -1960 1954 1957 1950 勐海7.0 1951 1968 -1970 1977 -1979 1964 1976 1968 第3活跃期 1970 通海峨山7.7 1974 昭通大关7.1 1976 龙陵7.3 1976 龙陵7.4 1968-1969 1972-1973 1976-1977 1986 -1988 1995 -1997 1986 1996 1989 第4活跃期 1988 澜沧7.6 1988 耿马7.2 1995 孟连7.3 1996 丽江7.0 1986-1987 1994-1995 2005 -2007 2014 -2016 2008 2021 2013 第5活跃期 2007 普洱6.4 2008 盈江5.9 7 级地震空区 2006 2009 2015 注:据胡辉等, 2003 ;杨冬红等修改, 2009 , 2013 , 2015 表 3 近百年的厄尔尼诺 #1902., 1904~#1905., #1911:~#1912., #1914.,1917, #1918:~#1919., 1923, #1925:~#1926:, 1929., #1930.~1931, 1932, 1939.,#1940~#1941:, 1943, #1944, 1946, 1948, 1951, 1953., #1957:~#1958:,#1963~#1965., 1968~#1969, #1972:, 1973:, #1976.~1977, #1982:~#1983:, 1986~1987, 拉斯莫森的数据在 1726~1983 年之间 , 最强厄尔尼诺用” : ”号表示 , 次强的厄尔尼诺用” . ”号表示 . 有 # 号的是二者相同的厄尔尼诺年 . 王绍武的数据在 1473~1987 年之间 . 张家诚 . 再见 , 厄尔尼诺 . 上海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99. 此后的厄尔尼诺年还有: 1992-1993 , 1993-1994 , 1994-1995 , 1997-1998 , 2002- , 2006 , 2009 年。 五、 地震和大火:天灾和人祸 大火是地震的主要次生灾害,与人类的生活习惯、建筑结构、居民区环境、现代化生活设施、危险物品管理等等密切相关。不当的使用和管理将造成严重的后果,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人祸。 众所周知,日本关东大地震是 1923 年 9 月 1 日 日本关东地区发生的 7.9 级强烈地震。地震灾区包括东京、神奈川、千叶、静冈、山梨等地,地震造成 15 万人丧生, 200 多万人无家可归,财产损失 65 亿日元。 1923 年 9 月 1 日 晨 , 江户市(今东京市)的工人和机关雇员 , 急匆匆赶往工厂、政府部门上班 , 一切井井有条 . 神奈川县等关东县、市、府 , 平静如常 . 人们对即将来临的灭顶之灾还毫无察觉 .11 时 58 分 , 人们正在坚持午餐前最后两分钟的工作 . 突然 , 地动山摇 ,8.3 级的关东大地震发生了 , 几分钟内 , 几乎整个日本都感受到了这次剧烈的震动 . 震后引起大火 , 火光冲天 , 蔓延整个东京 . 木屋居多的东京有 36.6 万户房屋被烧毁 , 死亡和下落不明者达 14 万人 , 其中多数人是被地震引发的大火烧死的;横须贺市有 3.5 万户房屋被烧毁;横滨市有 5.8 万户房屋被烧毁 . 估计财产损失 28 亿美元 . 大地震发生时,恰值中午,东京等地的市民忙着做午饭,许多人家炉火正旺。大地震袭来,炉倒灶翻,火焰四溅,火星乱飞。位于关东地区的东京、横滨两大城市不仅人口稠密,而且房屋多为木结构,地震又将煤气管道破坏,煤气四溢,遇火即燃。居民的炉灶提供了火源,煤气、木结构房屋又是上好的“燃料”,几种因素的组合,使东京等地变成一片火海,爆炸声、火灾中人们的呼救声此起彼伏。地震后,火魔开始了在关东地区的肆虐。无独有偶, 1906 年旧金山地震后也发生了大火灾,但其悲惨程度远不及日本关东地区。   火灾发生后,本来火势就难以控制,可是地震带来的冲击波又在这一地区激起了巨大的狂风,失火地区马上变成了一片火海,风助火势越烧越烈。不仅如此,狂风还把火种向四面传播。火种传播到哪里,哪里便燃起冲天大火。工厂在燃烧,学校在燃烧,居民住宅在燃烧……统统都在燃烧。整个东京被烈火吞没,仿佛天在燃烧,地也在燃烧。烈火蔓延之快,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在烈火蔓延过程中,凡遇易燃、易爆物品,不是发生大爆炸,就是火焰冲天。由于大部分地区的房屋已在大火前被地震差不多夷平,所以大火可以畅行无阻。东京等地的消防队倾巢出动,准备同火魔搏斗,但由于地下自来水管道遭到破坏,根本找不到水源。消防队员自然无法赤手空拳同大火搏斗,更加之倒塌的房屋已将各条街道堵塞,消防车根本无法通行。消防车进入火场后也寸步难行。面对大火和面对地震一样,人们差不多束手无策,任其肆虐。 最为悲惨的是那些被压在废墟中的幸存者,如果没有大火,这些人还有获救的可能。大火燃起后,许多废墟、瓦砾中的幸存者被大火活活烧死。一些逃脱地震灾难的人被大火包围。滚滚浓烟将他们熏倒,烈火将他们烧死。空气中到处弥漫着被烧焦的人肉的刺鼻臭味。关东大地震时间并不长,可是地震后的大火却一连烧了三天三夜,直烧得天昏地暗,直到将火场内所有的东西都化为灰烬为止。好不容易逃脱地震的人们,在惊恐万状中又要躲避可怕的火魔。慌乱的人群离开居民区,离开火场,拥向室外的空旷地带。街道、广场、公园、海滩、学校的操场等地,都成为人们逃避大火的避难场所。一时间,许多空旷地带里挤满了人群。 一家军用被服厂拥有一个与体育场相仿的空地,里面挤满了几万名避难者。这里的四周还未起火,暂时还算是安全地带。挤到这里的人群还未来得及庆幸逃脱虎口,大火便从四面八方向这里迅速扑来,大火以最快的速度包围了被服厂,包围圈越来越小。困在包围圈中的灾民乱成一团,像无头的苍蝇四处乱撞,即使不被大火烧死,也被踩死了。所有的出口都被烈火封死,人们已无路可走。大火开始吞噬每一个人的生命。浓烟将这里完全笼罩,很多人缺氧窒息而死。在这里避难的 32000 人无一幸免,现场惨不忍睹。 东京全城在这场灾难里丧生的人中, 80% 死于震后大火,幸存者多数被烧伤。在横滨一个公园区里,为逃避大火,几百人跳入水池中。人坐在水里,只有头露出水面,企图以这种方式逃避火魔。但大火袭来后,火星在他们头上乱飞,头发多被烧着。横滨公园里想逃脱大火的 24000 多人被烈火团团围住,活活烧死。连公园里的湖水也被大火烤灼得热气腾腾,跳进湖里的人被湖中热水烫死。大火把日本关东地区变成了人间地狱,到处充满杀机。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连海滩上的人们也无法保全性命。几千灾民逃到了海滩,纷纷跳进大海,抓住了一些漂浮物和船的边缘。水火本不相容,跳到海水里躲避烈火似乎理所当然。可是,这时却完全变成了另外一回事。几小时后,海滩附近油库发生爆炸, 10 万多吨石油注入横滨湾。大火引燃了水面的石油,横滨湾变成了名副其实的火海。在海水中避难的 3000 多人被大火烧死。水中尚不能躲避火魔,那么在整个关东地区几乎无处藏身了。在横滨市,大火烧毁房屋 6 万多栋,约占全市房屋总数的 60% 。 在日本关东大地震中,震后的次生灾害主要是木制结构房屋造成的陆地大火和海滩附近油库发生爆炸造成的海上大火。东京全城在这场灾难里丧生的人中, 80% 死于震后大火,幸存者多数被烧伤。在横滨市,大火烧毁房屋 6 万多栋,约占全市房屋总数的 60% 。这些都是人为因素。 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地震火灾发生在银川。 1739 年银川 8 级地震引起了一场严重的火灾,大火烧了 5 天 5 夜,损失惨重。 ( 本文来源:网易探索 ) http://news.163.com/09/0414/16/56SGQKLD00013AOB.html 1906 年 4 月 18 日 5 时 12 分,美国西海岸旧金山,一场 7.8 级的地震突然发生。天摇地动,大地如同海浪一般,拱起两三米高,再深深陷下,巨大的裂口吞下地面上的一切…… 70 秒之内,旧金山的大部分房屋被摧毁。 随着有轨电车缆线被扯断、煤气管爆裂、烟囱倒塌……甚至火炉的翻倒,一分钟之内,旧金山有 50 多处同时起火。 其中,也有一些是人祸。因为保险公司只对火灾而非地震损失进行赔偿,有些屋主就放火烧掉已被地震破坏的房子。 旧金山成了一片无法控制的火海,整个城市笼罩在摄氏 1500 度的高温下,钢筋受热下垂、大理石融化、沙岩裂开。火焰在 80 公里 外清晰可见,冲天浓烟高达 8 公里 。几小时内所有通讯中断,与外界失去联系,也无法协调整个救灾工作。 消防署署长在大地震发生的前一年曾在市议会提出警告说:“旧金山处于地震带,未来某一天的早晨,如果地震发生,我们薄弱的消防系统水源很少,全市将因此陷于火海中。”但议会上却并未有人理会。 这座城市最终为此付出了代价。 为了扑灭大火,旧金山人想尽了一切办法,此时,有人建议使用炸药制造一个隔离带,消防署赞成这一疯狂的想法,芬斯顿也认为这是唯一的办法,市长最后也妥协了。 爆炸声从白天响到夜晚,轰隆声不绝于耳,越来越多的房屋在爆炸声中变成了一堆瓦砾。但这一做法在房屋众多的旧金山城内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有些地方,炸药反而加剧了火势的蔓延和扩大。 一队工兵试图炸掉一个药房,由于炸药用量过大,炸毁了半个街区。炸药炸毁了房屋,也把燃烧的被褥、床垫炸上天,散落到唐人街尚未起火的房屋上,华人们拥挤不堪的木屋被飞来的火种引燃,很快被烧得一干二净,这里的中国式庙宇、杂货店、大烟馆、赌场、戏院等所有木结构房屋也都被大火烧毁,连树木也被大火烧光…… 旧金山的 38 万余名幸存者熬过了一个可怕的白天,却迎来了一个狰狞的夜晚,不灭的烈火映红了夜空,将地震后剩余的部分财物化为灰烬。联邦广场挤满了难民,数以万计的人躺在草地上睡觉。政府提供的帐篷搭了起来,晚饭正在准备中。难民们排起了队,准备领取免费提供的晚餐。突然,大火向广场袭来,难民们只好又转移到他处。 地震和随后的 3 天大火,毁掉了旧金山占地 14 平方公里的 520 个街区、约 2.8 万座建筑、 3000 多人丧生,数十万人无家可归,经济损失达到 5 亿美元,耗费数十年心血建起的一座城市就这样被摧毁。 http://epaper.chinatibetnews.com/xzrb/html/2014-07/11/content_553680.htm 六、 天津港爆炸事件的警钟 假若唐山地震再度发生,并引发类似 8 月 12 日 天津港口集装箱内的易燃易爆物品爆炸,天灾人祸造成的后果你敢想象吗?日本关东地区和美国旧金山的前车之鉴不能忽视。 2004-2018 年是全球特大地震集中爆发时期, 2004-2012 年全球已经发生 8.5 级以上地震 6 次,其中有两次 9 级以上地震。可是,我们的防震应急准备并没有做好。天津滨海新区大爆炸曝露出令人震惊的重大隐患。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9859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00440.html 我建议尽快做一次安全大检查,预防地震带来的天灾和人祸。
个人分类: 备忘录|2021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08: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