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东方快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王贝贝: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国鼓王
ffjjaa 2014-1-15 01:29
她是中国文化部“东方快车”项目资助留学的最年轻的女打击乐独奏家。她是香港“鼓王争霸赛”荣获“鼓王”称号的第一位,也是迄今为止第一位中国大陆选手。她是登上纽约联合国联大会议中心舞台演出独奏的第一位中国打击乐独奏家。她是爱丁堡国际音乐节音乐会演出中最年轻的打击乐独奏家。英国卫报这样评价,“她的演奏光彩夺目!”泰晤士报更具煽情,“她仅用手就在水面艺术性地抚摸出美妙节奏。”—— 王贝贝: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国鼓王 范建 王贝贝从孩提时代直到上大学,读研究生的16年间,是从“苦水”中泡大的,而投身这“苦水”,又是她心甘情愿的。所有的过五关斩六将,又都是这“苦水”成就了她。 1986年11月出生的王贝贝,在黄梅戏和花鼓灯之乡的安徽合肥长大。6岁起学习打击乐,15岁在全国比赛中获得爵士鼓比赛少年组金奖。 2004年,她以专业第一考入了中央音乐学院民族打击乐本科生并获全额奖学金。2008年,王贝贝获得学士学位并被评为优秀毕业生,获专业优秀奖学金。同时,再次以专业第一,考入中央音乐学院民族打击乐研究生。2011年7月毕业,获硕士学位。去年9月,她获得英国皇家音乐学院(ROYAL ACADEMY OF MUSIC)Matthew and Martin Knight Award奖学金,去伦敦攻读西方打击乐硕士暨双硕士学位。 从小学到硕士研究生的16年的求学生涯,她在飞快的时光流逝下,如饥似渴地学习打击技艺。而她的勤奋刻苦,是她走向成功的真谛。 在7年中央音乐学院本科和研究生的生涯中,她没日没夜地刻苦练习着。夜半两点,她会在悄无人声的顶楼琴房里练习。在学期间,她离开父母,远行异国数十次,应邀与国外乐团演奏。从没有一点女孩娇气的味道。她甚至为了从合肥来京看望她的妈妈,一边上课,一边演出来贴补家用;用自己的劳动果实来付房租。 2012年在英国皇家音乐学院 她是一位漂亮的女孩,可她从来不去刻意打扮自己。她静静地坐在我们面前,一件红色T衅,一双球鞋,朴素而整洁。在如花似玉的年龄,她顾不上花前月下。惟有的是一个信念和决心,技不压人练练练! 她文静的笑着,得体大方的说着。在贝贝身上,我看到了一位80后女孩吃苦耐劳的感人闪光点。 今年26岁的贝贝还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孩子。去年10月,她又告别父母,来到伦敦皇家音乐学院,开始了西方打击乐硕士专业学习的新的征程。“今天在刚刚结束的Collin大师课上,全身汗透。16个专家学者怒目圆睁地挑刺儿。我以最高分胜出。平时不搭理我的美国胖子和高傲不羁的英国天才纷纷来向我道喜。”她似乎有些得意。从他们嘴里听到大师的评价她有些意外。“我最近练琴不多,主要在学习音乐心理学。其实并不在乐理而在骨髓。战胜自己方可傲视群雄。我的劲敌就是自己!” 在成功的背后,贝贝比其他同学和同行最大的幸运和机遇是,在艺术求学的道路上,她师从了尊敬的导师王建华。尤其是遇到了指挥家谭盾大师。谭盾像发现宝贝一样,精心培养、呵护有加。为她的成功创造了条件。难怪谭盾对这个女弟子多有偏爱。称她为“‘伟大的艺术家’,给中国人争了脸。” 新时代打击乐的一代天娇 去年4月14日,在中央音乐学院,她邀请我们全家观看了她的硕士毕业打击乐独奏音乐会,我们欣赏了她的美妙而又激越的击打声。指挥大师谭盾专门为她指挥。演出将这一新时代的鼓乐,推上了极致。她超越了那个过往的特定年代,成为新时代打击乐的一代天娇。 打击乐通常由男性担纲,是因为力度决定了男性角色的主流地位。然而,新世纪出现的新气象,让我们看到了固有的性别角色定位所发生的转移和变化。一个小女子王贝贝竟然成了中国“鼓王”,也使女性鼓手步入了鼓乐的时尚主流。 尽管女打击乐手在今天的乐坛仍不为多见,但女性在力度的把握上所表现的棉里藏针以及细腻柔情,甚至在打击的力度,张力的延展上,也能有一种出神入化的表现。 女打击乐手要比男性乐手在力度的把握上,具备粗中有细的顿悟和柔中带刚的表达。正像语言的摹仿,往往男性弱与女性一样。女打击乐手除了在力度的把握有她独特的个性外,另一个是她的打击架式具有独到的观赏性。女性身躯的线条、发型、肢体动作,会随着节奏的变化,有一种表现的体态美。而体现在舞台上的动姿,又有舞蹈所不可比拟的美态。相比于阴柔的女性指挥而言,打击乐手的那种大跨度动作,更要先胜一筹。 穿越千年中华艺术的时空隧道 为了掌握好打击乐的力度,一个二十几岁的少女,还常常不辞辛苦地练习拳击。这既锻炼了她的臂力、肌力和意志,也为她表演的力度增添了厚重的基础。 《好一个安徽花鼓灯》是安徽的民间锣鼓,也是一种喜庆娱乐的表现形式。由王贝贝精心设计编曲。她和她的乡亲,在音乐会上表演的锣鼓获得了满堂喝彩。花鼓灯的领奏王贝贝,在众男鼓手的簇拥下,欢快地敲锣打鼓。她和请来的家乡淮北农民鼓手一起,身着当地的红色服装,手拿铜锣,击打着悦耳的鼓点,成为舞台的“领打”。贝贝还时不时地踩着鼓点,昂首跳脚,和众乐手一起,构成一幅农村喜庆的“群雕”。 从花鼓灯激越的鼓点声中,我们熟悉而又沉重地穿越千年的中华艺术史。尤其难以忘怀的是中国60多年翻天覆地的历史变迁。从震耳的锣鼓点中,我们听到千军万马解放的炮声;从欢快的锣鼓点中,我们看到了翻身的喜悦;从铿锵的锣鼓声中,我们感受到农民的威风和凛然;从奏鸣的锣鼓声中,我们又忆起文革中报喜队伍的可笑与辛酸;从激越的锣鼓钗钹中,我们看到了今天幸福生活的迷人和灿烂。 经久不息的锣鼓,唤来了观众此起彼伏的掌声。这种民间的欢快曲调将前半场音乐会推入了高潮。王贝贝把一个山寨版的锣鼓点,完美地演绎成学院版的经典。使观众真正体味到民族、原生态的乡村文化的魅力。 为了学好花鼓灯,王贝贝作为一个当代的时尚女青年,不以为土,反以为洋。她主动下到贫困的安徽淮北农村,向农民请教,吸取民间营养,编创了这个节目。她说,“我为我的家乡而自豪!” 成功艺术家的内心悟道 王贝贝的导师王建华编曲的《闹天宫》,是由京剧锣鼓的形式表现的,而领奏的王贝贝,将其演绎得锦上添花,完美无缺。著名艺术家刘汉林作曲的《楚汉决战》是由排鼓独奏,似乎使人越过时空,重温千年之前的血战和智斗。 由唐建平编曲的打击乐协奏曲《圣火—2008》, 打击的力度时而如狂风聚雨,时而似潺潺小溪,又把我们带到恍惚还在眼前的北京奥运“更快、更高、更强”的世界体育竞技比赛的火热场面。 一曲过后,当观众全神贯注的注视舞台时,却见我们的“鼓王”突然间从观众席的后面出现,她手拿金属器具,有节奏地擦动出声响,微微的金属声,使静谧的大厅发出了天籁一般的美妙乐音。她一步一步地挪动着脚步,以一次次地360度转身,缓缓从右侧观众席过道走入。在朦胧的灯光下,观众与她形成近距离无言的互动和交流,真切地看清了她的面容,感受到她韵律般的气息。她手中的器件发出的轻微而又晶莹的鸣响,在夜晚虚幻的色彩中,构成了另一种美妙意境。 在近两个小时的演出中,王贝贝长时间不停地在乐曲的“打击”下,消耗了大量的体力。由此,她深深体会到,“做演奏家不易,做老师更难。”这正是一个成功艺术家发自内心的悟道。 音乐天才和妖怪 由谭盾作曲的《水乐》是打击乐协奏曲。也是音乐大师谭盾为她量身定做的“乐礼”。然而,在戛然而止的音乐过后,片刻的静场,只能听到水声的细语。水在述说着人间的温情,水在述说着自然的爱情,水也在讲述着明天憧憬。而表现在水声的节律和音韵,自然来自贝贝那一双灵巧而又流动的纤手。她的手,忽而高举,忽而放下,我们似乎看到,她将柔美的水高高地推上蓝天,缓缓地送入地下。我们还能听到稻麦在夜晚的拔节声,田野里的蛙鸣以及蹦跳在水面上鱼儿的啪啪声。随着她双手掬水的动作,飘逸流动的长发也舞动起来,构成了一种力的线性的几何图案,使人叹为观止。 诚然,用水声的轻重缓急,来表现音乐的节奏和韵律,表现音乐的起承转合,可谓匠心独运。这种中外音乐的杂揉,也表现了洋为中用的民间音乐的民族特色。难怪这个节目到了国外,受到许多音乐大师的赞许和民众的喜欢。 她演奏的《纸乐》、《水乐》深沉灵动热情,与乐曲本身有着自然的默契,飘逸的长发,年轻的体态又都与作品达成一种和谐,好似她本人就是一页纸一滴水。难怪谭盾称她为“音乐天才和音乐妖怪。”时尚女孩的“吃苦是福”。天天在英国看BBC,在那上面她看到了自己的演出并没有觉出什么,但是,当她回到祖国演出,打开CCTV看到了自己,她竟高兴地笑出了声。 她在中国被业界称为“中国鼓王”。被谭盾大师称为“当今乐坛最优秀、最年轻的伟大打击乐手”。在这一评价的背后,不知花费了她多少辛勤的汗水和智慧。 有人说,学艺术的倾家荡产,而倾家荡产的却未必能学出名堂。可对贝贝而言,宁愿倾家荡产,也一定要学出名堂。在她幼小的心灵里,就知道辛苦的付出将有很好的回报。而她更理解和读懂了爸爸、妈妈为她的前程所付出的一切。 在当今世界,在时尚的女孩中间,“吃苦是福”像一阵久已远去的清香,又重新飘了回来。“吃得苦中苦,方能人上人”这句名谚,被音乐新生代王贝贝牢记在心。正因为此,她一步步向着辉煌的顶点走去。这,是给每一个想成功的青年学子的启示,也令家长们思索。
10773 次阅读|0 个评论
元芳探案(一):潘球东方快车恐怖袭击
热度 9 xqhuang 2013-3-7 14:04
元芳探案(一):潘球东方快车恐怖袭击 在浩瀚的宇宙中,飞行着一颗神秘的宝蓝色星球,它叫潘多拉,简称“潘球”。“潘球”是地球的孪生兄弟,有与地球极其相似的自然条件,“潘球”上面也住着人类,他们称自己为“潘人”。“潘人”的祖先在科学技术取得过辉煌的成就,他们曾经多次到地球传播科学文明,像金字塔等地球奇迹都是他们留下的杰作。据考证,中国姓潘的基本上是“潘人”后裔。 几个世纪前,由于遭受不明星球的撞击,“潘球”的文明被破坏殆尽。为了“潘球”的伟大复兴,“潘人”推出了“潘人美”人才工程,计划从地球引进尖端人才。早期的“潘长江计划”收效甚微,近期的“潘十亿计划”取得显著效果,引进中国高铁技术制造的“东方快车号”,更长、更快、更安全,绝对不会发生雷击、追尾、出轨等事故。 图 1. 恐怖袭击示意图,“东方快车”长 1200 米,炸药埋放在相距为 1000 米的 C 、 D 两处。当快车进入爆炸区域时,同时引爆炸药。 “潘球”的快速崛起引发某些地球人的不安,他们计划对“潘球”实施恐怖袭击,目标是长 1200 米的新东方快车。如图 1 所示,恐怖分子选择了从 A 市到 B 市的一列豪华东方快车作为袭击目标,他们在铁轨相距 1000 公尺的两个地方( C 和 D )埋下炸药,计划当列车驶入爆破地带中心时,同时引爆炸药,把东方列车号的车头和车尾炸毁。 这本是一起“十拿十稳”的恐怖活动,却以失败告终,请听“潘球” PQTV 的报道: 今天上午潘时十点,在 AB 干线上发生了一起针对“东方快车”的恐怖爆炸。随着一声巨响,两处烟尘冲天而起!紧接着东方快车冲出烟尘,驶出大约两公里后慢慢停了下来。人们惊奇地发现,这条长 1200 公尺的巨龙居然毫发无伤! 下面请看本台特聘教授级记者文克玲 发来的对现场目击者和快车驾驶员的采访,旁观者:这是我拍摄到的爆炸瞬间的现场照片(见图 2 ),两处炸药在东方快车前后同时爆炸,相距约 1000 米,快车看上去只有 600 米长,未受到损害。驾驶员:我看到列车受到前后两次炸弹袭击,第一次在车头前方,第二次在车尾后方,列车未受损害。 图 2. 一名目击者拍摄到的恐怖袭击现场照片。“东方快车”进入了爆炸区域, C 、 D 两处的炸药也同时起爆,但快车安然无恙。照片显示“东方快车”长度仅剩下实际长度的一半,约 600 米。 “潘球”人在庆幸东方快车躲过一劫的同时,一股无法言表的恐惧感向他们袭来。太诡异了!为什么旁观者与驾驶员对事件的描述会完全不同? 1200 米的火车怎么就变成了 600 米?两处炸药,是同时爆炸还是不同时爆炸?很快谣言四起:听说地球头号天才 AYST 复活了!这次是地球人在检验 XDL 是否正确,进一步要制造时空武器,通过星球大战占领“潘球”!一时间人心惶惶。 当天下午“潘球王”举行新闻发布会:所谓地球人要发动星球大战、要占领“潘球”,纯粹是一派胡言,至于你们信不信,我反正不信。“潘地”两球人民世代友好, ... 。关于列车被袭,我们已邀请地球首席刑侦专家黄元芳,他已经搭乘“潘舟 110 号”向我潘飞来,相信元芳能够为大家揭开事件的真相。 。。。。。。 PQTV 午间新闻:经过 38 个小时的星际跋涉,黄元芳终于抵达我球,“潘球王”亲自前往迎接。一下飞船,元芳不顾星差、旅途劳顿和炎热天气,直接赶往爆炸现场,他仔细丈量了快车长度、两爆炸点距离,还提取了现场遗留下来的爆炸物。“元芳,你怎么看?”,一旁的“潘球王”忍不住开口了,“潘球王,此事必有蹊跷!”,元芳答道。 欲知此事有何蹊跷,且听元芳下集精彩解读。 参考文献 : 文克玲 , 潘多拉星球上的物理学( 3 )恐怖袭 击 !《科学网博客》, 2013-2-27
个人分类: 鳖解物理|3750 次阅读|19 个评论
新东方快车谋杀案——新老电影之间差异有多大?
热度 2 陈安博士 2011-2-4 01:01
——你问我爱你有多深,仅能让月亮代表我的心。   仅以此话向塑造了侦探波洛和马普尔小姐的阿加莎克里斯蒂致敬。   《东方快车谋杀案》去年又新拍了一次,由电视剧里波洛的饰演者大卫-苏切特出演新电影里的波洛。   老的1974年版《东方快车谋杀案》已成经典,超越真的很难!不过,俺们觉得,新的电影在某种意义上超越了旧版。      首先,老电影和小说里主动要求把这次谋杀轻轻忽视掉而上报为外来人员杀人案的波洛形象改变了。老电影里,波洛主动并很乐意地充当了掩饰杀人案的“帮凶”,而在新电影里,波洛虽然痛恨被杀的人凯塞蒂,可是他更是一个维护法律正常秩序的人,在开完案情分析与总结大会之后,他似乎坚持要把此事实话实说给警方。      当然,最后是被绑架杀害小姑娘Daisy Armstrong的家庭教师亲自找波洛谈了一次,权衡利弊自后,波洛才做了让步。最后当做一个无头案上报南斯拉夫警方,因为波洛的巨大影响,南斯拉夫警方很轻易地相信了他的话。      这一点纠结新版是对原著的一个颠覆。      第二点不同的是,医生的角色变了,东方快车上参与杀人案调查的医生本就是Daisy Armstrong一家的医生和朋友,这次上火车也是来充当“陪审团”的第十二个成员的,而老电影和小说里的医生是案件的外人,这是一个巨大的差异。      第三点不同的是,小说的开头在老电影里被剪掉了,而新电影则用了原来的开头,那就是波洛受军方一位朋友委托调查一起杀人案,他找到了凶手,而当他指认凶手是谁之后,那人拔枪自杀了。小说的开始当然也没有具体说到这个案子,只是从送他离开的一位军士的心理描述中带过了这一节。作为护送他离开的军士对波洛佩服得五体投地,因为军队里因为那起案子而弄得人心浮动,波洛的到来使得一位高级军官自杀,但是微妙的气氛也消失了,大家开始各行其事,环境整个安静下来。   所以,这位军士要留着几句漂亮的话等到波洛上火车时再说。      第四点不同的是,小说里使波洛在赶到东方快车之前的旅程中,大概是土耳其吧,就见到了 阿巴思诺特 上校和 玛丽·德贝厄姆。三个人还目睹了一位因怀有别人的孩子而被处石刑的妇女,玛丽·德贝厄姆当时就要去救这个女人,被拦住,说:那个女人本来应该知道这样的后果就是石刑,可还是做了,外人是没法介入的。玛丽·德贝厄姆的理由“通奸怀孕也罪不致死吧”的辩护在这样的国家里显得非常微弱。老的电影里没有去刻意演这些情节。      第五,新电影里还多了一个人物,那就是因为害怕凯塞蒂的黑手党同党威胁而故意将案子错判为绑架杀人者无罪的美国法官的儿子,也为了洗雪自己和自己爸爸的耻辱就加入了杀死凯塞蒂的十二人队伍。      老电影里,由因此而三度(还是四度)获得奥斯卡奖的著名瑞典女星英格丽-褒曼演出的家庭教师身份的葛蕾塔·奥尔松角色稍有改变,由 Daisy Armstrong的护士换成了其他角色,且由开始的不信教变成信教。      电影里的一个最大不同还在于大家提及Daisy Armstrong时,只短短的几句话就能说得观众热泪盈眶的,“感情戏”多了不少,我自己就深受感动。想来这也是正常的吧,因为此事的发生,改变了这些人对于世界的看法,杀掉从法网逃脱的绑架勒索杀人犯成为大家此生共同的任务和责任。      对于老的电影和小说以及剧本,我可以说是熟得不能再熟,而实际上我只看过一遍电影,所以,看着新版的电影,哪里不同,细节怎么做了改动,我这里过目即知。这个不是怪我的记性好,实在是我太爱阿加莎克里斯蒂了。      科学网上不知道喜欢她的人到底有多少,也许有超过30个?   【除此以外,2001年也拍了一版,让波洛用起了手提电脑,太颠覆,所以这一版就没啥影响】
个人分类: 艺论|16724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11: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