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外婆家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到杨振宁家走一走
热度 43 zhangyuxiu 2012-11-13 12:46
到杨振宁家走一走
据说这是杨振宁战乱时期曾经客居过的外婆家,在安徽的三河古镇。这是一个四进的院落,灰砖灰瓦,古色古香,院落的各个角落种着江南各种绿色植物,阳光洒在那些绿色的植物特别是那青青的翠竹上有一种很温暖很美的感觉;院子一角静静安放着雕着动物的古老石桌石凳,想必小小的杨振宁曾经在上面做过作业,下过棋,喝过茶,吃过点心。如今人去桌空,那个小小的人儿已经成了闻名世界的科学家。院子的角落里还摆放着古朴厚重的水缸,想必是过去年代用来接雨水浇花的?但李老师说是过去年代用来接水做消防用的。屋子里有杨家各个时期的不同照片,特别是杨振宁从小到大的照片,还有杨振宁和翁帆的结婚照。房间基本保持着过去的格局,摆放的都是暗沉沉的原木家俱,岁月的苍桑味儿很浓。整个房屋、院落和摆设给人一种亲切温馨的感觉,是我所喜欢的氛围。进来参观的人都说要在乡下买块地也盖一个这样可爱的院子和房子。不知有几个人能实现这个梦想?实现了这个梦想后,不知那盖的房子里能否也像这个院落一样走出一个那样杰出的人? 1、光线从这样古色古香的窗棂透进来,有一种说不出来的美妙 2、在院子里这样的一角,你的心不由得安静下来 3、绿意让你的心立刻柔软起来 4、从这儿可以走向未来,走向世界,杨振宁先生的经历证明了这一点 5、穿过这个绿色的甬道,时光一点点流逝,昔日的少年已长大成了著名的科学家 6、这样的门槛,迈出去,就不同凡响 7、举步之前的积累就像这幽深的小路,你必得耐得了常人不能忍受的孤独和寂寞 8、院子一角的美人蕉,在冬日的暧阳下,衬着厚重的灰墙,透出一股鲜亮 9、那些老石桌老石凳,像在默默等待曾经的主人再来坐一坐 10、主人的足迹遍及全球,这里只静静地空留曲径,让你怀想这里发生过什么 11、阳光从门槛一点点洒进来,再洒进来,谁曾经在这张桌旁坐过? 12、翠竹依然碧绿,一如当时 13、这个摆放在过道里的雕刻说明了曾经的主人杨振宁先生的业绩 14、安静,如此安静的地方,岁月静好,才是个读书的好地方 15、谁说不是呢 16、坐在这个石凳上,思考人生、宇宙,后来的所有都和这儿有关联 17、岁月静好,时光流逝 18、安静,安静,多好的氛围 19、光影斑驳的墙,我说让我们去怀想 20、怀想 21一任思绪辗转 22、目光定格在墙角那一丛绿竹
12159 次阅读|109 个评论
外婆家过的端午节
热度 17 yuhailiang 2012-6-23 10:41
外婆家过的端午节 喻海良, 2012/6/23 端午节,吃粽子,看龙舟。去年出国前,写了一首打油诗。“一年又端午,吃粽驾龙舟。相传数千载,只因爱国情。”时间真快,去年端午节还是在国内度过的,今年就在海外了。这些年,似乎一直没有安生的地方,端午节也是这样,今年这家,明年那家的过着。只有儿时,每一年都是在外婆家度过的。 我自出生以来,就没有见过外公,只是从父辈里面听说外公、外婆两个人以前很恩爱,在 70 年代,就已经驾鹤仙去了。从此以后,整个家族就以我外婆为尊。凡是逢年过节,都是在外婆家度过。自然,端午节肯定不例外。 我三岁生父过世以后,母亲把我寄养给外婆,一直到六岁。也因此对外婆的感情的特别的深。我长这么大,有两个菜特别有感情。一个是烧茄子,一个是香椿鸡蛋。似乎,我向很多人推荐过这两个菜,虽然,现在经过多次尝试,怎么也找不回当年的味道。其中,烧茄子就是我三岁的时候,和外婆一起吃的,而香椿鸡蛋是我母亲做给我吃的。有时候,我对自己说,外婆是我妈妈外的最爱,不许任何人说一句不好,不许任何人给一个不尊重。 外婆家住在大山里,依山而建,前面是几块菜地,再前面是一个池塘,再前面还是几个池塘。也因此,景色秀美,算得上一方风水宝地。外婆有 7 个孩子, 4 男 3 女。她和大舅、三舅、小舅住在一起,二舅在城市里,三个闺女也嫁在附近。在外婆 80 岁以前,都是自己一个人生活。粮食由几个儿子分别给予,而菜则是自己种自己吃。这样做也很好,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有时候还能给予一些给子女,也避免了婆媳矛盾。因此,她是我见过的最招媳妇喜欢的婆婆。也因此,外婆身体一直都很好,几乎没有看见她生过病。 外婆没有很多的爱好,唯独喜欢玩骨牌。也因此,我三四岁就会玩这个,可以说受她影响很大。当然,在那个什么都不方便的年代,有这样一个娱乐 ,自然是很好。不过,很遗憾,流行了多年的骨牌文化,没有过几年后,就被麻将、桥牌等代替。而外婆对这些新生的东西掌握较慢,所以,就孤独了很多。当然,自己不玩的她,有时候坐在一群人旁边看着别人玩也是一种兴趣。我也不懂这个心理学问题,但,逢年过节的时候,自己也有这个兴趣。有时候看得比玩的人还认真。 外婆这一辈子,好像到过的地方也不是很多,去过两次二舅家,觉得坐车累,回来后就一直摇头说,即使最好也再也不去了。也因此,她活动的范围就在自己的村庄附近。如果说远了,也就是一年才到我家来一次,或者姨娘家一次。她不喜欢折腾,认为自己的生活变得比以前好很多了。的确,她经历过饥荒,也经历过各种各样的变革。相对于她年轻的时光,现在什么都有的吃,都有的用。为此,她似乎什么时候都很满足。 外婆子女多,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非常多。我的这些兄弟姐妹一共 26 人。为了处理好和子女的关系,这么多的孙子辈,她只带大了我一个人。原因很简单,因为,我生父去世的早,别人自然不敢有意见。也因此,在外婆的村子里,很多人一见到我就说,看那外甥狗,是赶都赶不走的。有时候外婆也在身边,就笑着说,那是赶不走,就是赶走了,过两天又来了。也不知道为什么,和外婆就是有一个特别的感情。 逢年过节,外婆总能收到各种各样的东西,当然包括一些好吃的。而且,她几乎都是藏在固定的地方。我自然是知道的。为此,经常带着几个表兄弟表姐妹们去偷。如果被抓了,没关系,被外婆“婆婆妈妈”几句后,就没有事情了。的确,她自己从来都舍不得吃,最后来,也就是今天给我一点,明天给那个表弟一点,不久就全干净了。但是,她也常常告诫我们,一定要做诚实的孩子,否则,所有人都不喜欢。 上大学后,我有几年没有回家过年。外婆就经常念叨,问我是不是还在,是不是被养父送人了。或者,送给别人当上门女婿了,人家连回家一次都不许可。后来有一次回家了,她见到我后,哭了。说,我让他们把你给找回来,终于回来了。我那时候,也不是很懂事,没有给她带什么,只是给她 200 元。她不要,说,好久没有用过钱了,留着没有用。我将来要找对象,要买房子,要结婚,都需要钱。 原想,长大后,好好孝顺外婆,但发现,越大,离真正的孝顺越远。那一次后,我就再也没有见到我的外婆了。除了,有时候,在梦里,发现她牵着我走在门口的小路上;有时候,梦见她和我在菜地里面浇水;有时候,梦见她晚上给我讲故事;有时候,梦见晚上我起来上厕所,她还要给我擦屁股…… 外婆走的前一天还在邻居家看人玩牌,第二天早晨舅妈发现时,她老人家已经走了。也好,没有经受一点病痛折磨。外婆走的时候,我正忙于考试,家人没有及时通知我,也因此没有回家见最后外婆一面,因此脑海里永远是外婆那么的慈祥和美丽笑容。我工作后,第一件做的事情,就是出钱给外婆修了墓,以表达我的思念之情。后来,舅舅们带着我来到了那个山头,前面也是一个池塘,她在里面安息着。 端午节,我想我的外婆,想曾经在她家度过的那么多次端午节……
7575 次阅读|33 个评论
怀念父母--写于母亲节
热度 3 jiahailu 2011-5-8 19:40
今天在办公室工作一天,也看到网络上很多关于母亲节的话题,也想对天堂中的父母说说心里话。 我出生在一个偏僻落后的小山村,尽管离黄河岸边只有不到3公里,但给我的印象是连水都喝不饱。我兄弟姐妹七人,生活在靠天吃饭土地贫瘠的地方,其艰辛可想而知。父母亲为了拉扯我们,受到的苦难难于言状。我记得最为深刻的事情:母亲到外婆家10天的时间(外婆家经常接济我们),给我们兄弟姐妹6个留下一甕(一个烧制的瓦罐)红薯面粉不到10斤,我们竟都生存下来了。除了过年,从没有炒过菜,咸菜也很少吃,家里做饭从来是无油少盐,在我7岁那年,看到家里做饭时没有盐巴,竟异想天开地生出一个“发明”,是否可以把一个铁钉放在盐罐内腌制,变成吃不完的咸菜来代替盐巴呢。这一生活小事想要说明的是那个时候生存的状态多么艰难,而我的父母要拉扯我们姊妹多人的艰辛可想而知了。16岁参军后就不断努力,希望有一天能够报答生我养我的父母。1998年我博士毕业,父亲由于癌症离开了我们,2007年在我当成教授后我爱戴的母亲也离我们而去。生活好了,可养育我的父母离开了,本打算能够给他们一个报答,但却留下的是深深的思念和内心的不安。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何时能报答,也一直成为我内心的揣揣不安了。我知道父母从没希望子女的报答,这也正是父母的伟大之处。但愿我亲爱的父母在世界的另一边过得好,不再受到疾病的折磨,我们姊妹们非常想念您们。 但愿天下所有的子女们在父母活着的时候好好孝敬,以孝为德,孝行天下吧。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206 次阅读|5 个评论
外婆家的楼梯
cnfaith 2011-2-6 11:54
曾经的外婆家,留下了我童年最美好的回忆;不知道有多少次梦到她,结局却常常是从高高的楼梯顶端一脚踩空,堕回到现实中。 外婆家门前有个大庭院,四周水渠环绕,边上就是菜田、稻田和茉莉花园。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最爱去乡下外婆家过暑假了,包括出发后的一路上也那样兴味盎然:先在长途汽车上数路标,再站在公交车站前面看半天黑板报,最后沿着开满野花的马路一路小跑到家。 这是一栋两层的小楼,大约是在七十年代中后期盖起来的。那时妈妈还是姑娘,在建筑社里干活,家里要盖房,队里的师傅和兄弟们都来帮忙。比起狭窄的半坯祖屋,新房子亮堂多了。一楼是三排三进的屋子,中间一排是厨房、堂屋和主卧室,左边是厕所、卧室和粮仓,右边是门厅,饭厅和卧室。厕所和厨房遥遥相对,中间围了一个大天井,采光很好。 当时农村盖房的主要成本,不是空间而是材料,因此二楼并没有铺满,只有堂屋、主卧室和左侧卧室的顶上有木板铺就的二楼。那时候还没有利用豆腐渣盖房的技术,为了节约成本,楼梯间自然省了,只在饭厅架了一把木梯子上二楼。 当然,这是房屋最初的模样。二十年前我在外婆家写寒假作业的时候,房子还是这副老模样。从我当时的眼光看来,外婆家真是大啊!妈妈七个兄弟姐妹都进城工作、各自成家了。除了过年那几天,二楼的三间卧室几乎总是落了锁的闲置房。 趁着大人们围着圆桌吃团圆饭的时候,我们几个小孩子早早溜下凳子,爬梯子楼上楼下地窜。每次踩上梯子,我总是有些战战兢兢的,身体跟着梯子摇晃。我清楚地知道,梯子顶端向下第三块踏板有些朽动了;又担心梯子整个滑动下来。如果说上楼还可以紧紧抱着梯子,下楼的时候就真的需要莫大的勇气了,那种摇摇欲坠的景象,让我害怕得恨不得直接跳下去。有时干脆是一咬牙、一闭眼,视死如归地去了。 不过二楼实在有很多乐趣,比如把木地板踩得嘭嘭响,骚扰楼下堂屋里的人;或是爬到厨房顶上去揭瓦片;或是独自一人坐在廊边发呆,哪怕只是站在楼梯顶上看下面一桌子吃饭的大人,也觉得很有趣。 可惜这样的景象不会再有了。 这些年外面很热闹。村里来了开发商,建起了加工厂;来了大学,准备办分校;妈妈曾经一斧头一斧头砍过柴火的后山,几声爆破就劈掉了半边。 拆迁的消息一直都有。于是不值班的日子里,公安大舅舅,武警小舅舅,纷纷跑回来盖房子。不久,广州三舅舅和美国二舅舅也纷纷回来了。 公安舅舅是长子,继承了祖屋,就把祖屋扩建到了后面的果园。果园里有一株龙眼树,不知道多少年岁了,小孩子怀抱不过来,大人用电锯斩断了,一时却拔不出根,干脆一起盖进了新房子,堂屋里好歹有了张桌子,不至于家徒四壁。 武警舅舅是外婆最爱的幺儿,那几年开过茶座,大概有些钱也有些路子,手笔阔绰。很快的,高楼拔地而起,门前的庭院,水渠边的菜地,都不见了。 新楼空旷得像歌舞厅,水泥楼梯盘旋上去,一层一层地,仿佛在游戏世界里走迷宫。木梯子终于退休了,不知道被搁置在哪个角落里了。 曾经的五好家庭渐渐分崩离析。拆迁的消息,像记忆中的木梯子一样松动了,却迟迟没有倒下来。 外婆老了,眼看着 90 岁的人了,肠胃还算健壮,腿骨却不能打弯,也无法下地走动了;脑子糊涂了,连最疼爱的孩子们也不大认得了。 外公也老了, 80 好几的人,前年还用巧手改造藤椅,给外婆做了个座便器;不知道他还在天井边上养兰花吗?还在谷仓里面屯上几坛子家酿的米酒吗? 大年三十那天下午,我给老家打电话。外公说,舅舅们都不回来,只有他和保姆两个在筹办年夜饭。 “外婆晓得要过年吗?”我问外公。 “她晓是不晓得,但也挺高兴的。” 或许就像小孩子一样的天真高兴吧?尽管庭院不在了,稻田不在了,茉莉花园也不在了,但愿外婆能够在自己家里安享天年。 谨以此文献给挚爱的外公,以及随风飘逝的童年家园。
2970 次阅读|0 个评论
零碎的思绪(1)~~~
leonlee307 2011-2-4 21:32
今天儿子去他外婆家了,有点自己的时间,大过年的也没法做什么东西,突然想起这么多年来自己学习走过的路,有些感慨。大学读的是个小医学院,很失落,总想证明自己,可是找不到方向那个时候。于是把心思放在学习上了(现在想起来有些后悔,呵呵!)。幸好的时候遇见一个即将要自费出国的大学同学,他只和我们一起读了学期的书就休学回家专心准备出国了。那个时候出国对我来说是个遥远的事物,与我好像一点关系也没有。但是那个同学给我带来唯一的好处就是让我明白英语非常重要。值得庆幸,大学五年我英语一直坚持学习,没有丢掉。事实证明,这个对我后来的人生还是很有帮助的。 大学考过英语六级后突然觉得自己失去了目标~ ~ ~ 没人告诉我,你可以去考托福,考雅思,去申请国外的研究生等等。这个对我来说真的是很悲哀,怪谁呐,谁叫我高考只读了个小小的医学院,在一个内地很封闭的小城市呐。在那样的环境中,我看不到我的未来,看不到我的人生规划,只知道我毕业后从事学的专业~ ~ ~ 五年大学毕业,我甘愿违约一个非常好的大学附属医院的工作,去了一个遥远而又陌生的地方去读研究生。这个医科大学虽然是医科大学,其实她的水平在国内还是很落后的。后来我遇见很多朋友,他们都说我当时的选择绝对是错误的。可是,我选择了,我无悔。但是让我非常失望的是,我的那个硕士导师,他的精力不是教学生,而是专心从事他的行政工作。研二的时候给我们一间空荡荡的教师,名曰实验室,其实里面就一张桌子,仪器设备正申请购买...... 三年下来,说实话科研上没学会啥,但是学会的是坚强的毅力和自以为还可以的心理抗压能力;这三年也让我深深地明白无论做任何事靠人不如靠己!但是...但是... 这样的硕士有博导愿意招吗? 答案是肯定没有!04年底去上海找工作时也顺道去当时还叫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那里找了个博导,人家委婉地拒绝了我;还安慰我说,我这样的情况反映的是硕士导师的水平问题,与学生你无关!建议我考别的学校......于是,我选择了先工作。 今天先写到这里,明天继续补上 。。。。。。
197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6: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