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成熟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成熟

相关日志

石榴花
pingguo 2020-5-4 21:46
一大早我骑上共享单车, 去了附近的公园。 石榴花开得那叫一个忘我。 它感动我的点在于: 我曾经拥有过那种忘我。 相对于日历, 我更相信石榴花: 它说五月到了, 就真的是到了。 石榴花枝端多刺, 非常锐利, 我对它说,嗨, 我就拍拍照。 此处高的石榴树约有五六米, 相当于人到中年, 矮的有两米多的样子, 正值青春, 它们的表达—— 我指的是那些石榴花, 没有不同。 2020-05-04
个人分类: 诗歌|2670 次阅读|0 个评论
神在时间上的表达
pingguo 2019-6-20 14:33
三月的一个周末, 我去农贸市场买了7株番茄秧苗, 等太阳落下去之后, 小心翼翼地种上。 7正好是最常见的一个周期。 现在,我每日的猜想是, 番茄什么时间红。 它们一天天长粗长高, 在这个过程里, 远比我平静, 一副早见过大世面的模样。 我把我的时间, 渐渐调试成番茄时间—— 我并没有着急的意思, 也没有等待。 如今的我已然知晓, 我能够做的事, 并不比一株番茄的生长更了不起。 保持心灵的空无, 像一位经验丰富的酿酒师, 轻易不打开窖藏。 当我有这样一颗心才好去解读, 神在时间上的表达。 2019-06-15
个人分类: 诗歌|197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个心智上成熟的人应该具有的言行举止
jiangjiping 2019-1-27 07:34
一个心智上成熟的人应该具有的言行举止 蒋继平 2019年1月27日 心智上的成熟不同于生理上的成熟,生理上的成熟一般以性特征为标记, 可是, 心智上的成熟就没有具体的标记。 不过, 尽管没有具体的标记, 心智上的成熟仍然可以从一个人的言行举止上体现出来。 随着年龄的增长, 在经历世故, 历经磨难, 不断学习的过程中,人会慢慢地在心智上成熟起来。 成熟起来的人一般已经没有了少年的轻狂, 青年的锐气和中年的固执。 心智上成熟的人豁达大度,心态阳光,坚强沉稳, 遇事能够三思而后行,能够经常先从自身找原因, 能够虚心的向先进看齐, 跟优秀学习。 心智上成熟的人会觉得自己很渺小, 越是成熟, 越是会觉得自己幼稚和无知。 心智上成熟的人不会轻易悲伤, 不会妒嫉优秀,没有焦虑,很少惆怅和生气。 总之, 心智上成熟的人在乱局中不迷失, 在低潮时不消沉, 在挫折时不放弃, 在成功后不轻狂, 在得意时不忘形, 善于担当, 严于律己。
个人分类: 人生感悟|4082 次阅读|0 个评论
越活越觉得自己幼稚和无知
jiangjiping 2019-1-24 07:53
越活越觉得自己幼稚和无知 蒋继平 2019年 1月24日 人生已经走过一甲子, 已经到了耳顺的岁月,照理来说应该是越来越成熟, 越来越看淡世态。可是, 最近以来我越来越觉得自己很幼稚, 也很无知, 好像又回到少年的时代, 带有一些淘气,遇到任何事情都是淡然一笑, 不会往心里去。有的时候, 在沉静的环境中, 会追寻一些往事,对一些难忘的岁月, 不免有些伤感, 也体悟到年少的轻狂,和见识的狭隘。到了这个年纪, 才知道天外有天, 知识是学不尽的。 我不知道这种症状是老年痴呆症的前兆, 还是走向成熟的标记? 难道越是成熟的人, 越是觉得自己见识少, 学的还不够, 越是低调淡然?
个人分类: 个人经历|3124 次阅读|0 个评论
善于听取不同意见是成熟的一个标记
热度 6 jiangjiping 2018-10-15 08:18
善于听取不同意见是成熟的一个标记 蒋继平 2018年10月15日 我发现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 我已经慢慢地学会了听取别人不同意见的学问, 或者说已经形成了善于听取别人不同意见的习惯。 由此可见, 善于听取别人不同意见是成熟的一个标记。 记得刚组成家庭的时候, 在有关家庭重要决策的问题上, 我总是坚持自己的主张, 不愿意, 也不善于听取夫人的意见和想法。 这就给家庭生活带来了一些矛盾和冲突。 我想许多年轻家庭都有这样的问题。 那就是各方都坚持自己的立场主张, 不愿意也不善于听取配偶的观点立场。我进一步估计, 许多离异的家庭, 就是因为不善于听取配偶的意见,一意孤行, 最后导致不可调合的矛盾, 走向分道扬镳的最后结局。 年轻的时候,心气高, 总认为自己是对的, 遇到的事情和遭遇的磨难还不多,所以,看事情比较单纯, 不懂得世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实际上, 世事都有至少两面性, 有利必有弊, 正所谓: 寸有所长, 尺有所短。 这个主要要看每个人看问题的处境和立场, 立场的不同, 处境的差异, 都会造成看问题不同的视角, 从而得出不同的结论。 还记得刚在科学网开博不久, 遇到对我博文的观点提出不同意见的评论, 我就会很生气,并毫不含糊地进行反驳。 这样的结果, 有时候会导致很不愉快的场景, 甚至导致争论的升级, 造成相互间的人身攻击。 随着岁月的轮回,在经历中思考, 在经历中成长,学会忍耐, 学会接受, 学会站在不同的立场看问题的学问。 因而,陪随着年龄的增长, 在心智上慢慢地成熟起来。 我发现学会听取不同意见有许多益处。首先是可以有效地防止自己因为考虑不周造成的错误或者疏忽。其次是可以有效地遏制独断专行的不良作风。 有的时候, 人很可能会私欲膨胀, 为了自己的欲念, 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当关心你的人发现后, 给你提出忠告, 这是爱你的一种真切表示, 是为了让你不犯错误。再者, 不同意见通常能够起到阴阳平衡的作用。 这正像开汽车一样, 不同意见相当于刹车。 要是一辆汽车只有油门, 没有刹车, 那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呢?所以,善于听取不同意见, 可以起到心理平衡的作用, 久而久之, 人的心胸就会舒张, 能包容更多的东西,起到宽容大度的效应。最后, 善于听取不同意见是一种懂得尊重的具体表现。当你认真听取别人不同意见的时候, 别人一定觉得你显示了尊重的态度。 养成平等尊重的习惯, 对人生的影响是很明显的。 你尊重别人一分, 别人很可能回报你一倍。
个人分类: 人生感悟|6177 次阅读|19 个评论
小满
pingguo 2017-5-23 10:02
距离一棵谷禾的饱满, 一步之遥。 此刻,成熟还只是一个猜想, 时间尚未将自然的芬芳投影于心灵, 静候难有佳音。 小满之日, 我朝一株樱草的方向走去, 进入它的外形, 流淌它的气血, 吐露它近于无形的语言, 一生未必梦想成真。 可是别无选择, 与生俱来的天赋不可荒废。 生命何其相似, 无数棵谷禾,起伏于风声浪影。 生命又是多么不同, 我低垂的所思, 我投向你的信仰的目光。 2017-05-21
个人分类: 诗歌|1417 次阅读|0 个评论
垫脚看远方!---七年前的回忆
shawn2 2017-3-26 04:59
七年之后,再回首看笔记上的文章,感觉当年的自己比现在成熟,不觉汗颜。。。 。。。。当还小的时候,青春期的叛逆让我学会了桀骜不驯,甚至有时候目中无人,面对错误和惩罚也不愿承认和接受,对于别人的关心和教导,置若罔闻,总是觉得:普天下之大,舍我其谁? 生活就是这样,没有经历的事情,任凭别人怎么说,也不会印象深刻。所以一次次的碰壁,一次次挫败感让曾经的冲动和鲁莽付出代价,但换来的是对于生活真实的感受。不再以救世主标榜自己,也不再幻想一步登天,眼神不再飘忽不定但还是不够深邃,思想不再冥顽不化但还是缺少灵性,脚步不再随心所欲但还是不够坚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的东西要学,唯有脚踏实地,方能勇往无前。 曾经告诫自己, Don't put yourself at the center of concentration all the time!!! 世界在转,每个人都很渺小,给自己机会,更要懂得给别人机会。可以原谅曾经的年少无知,因为错误可以改,得到的教训应该是刻骨铭心的,但失去的年华不能挽回,我们惟有能做的就是在最少的教训中得到最大的收获,不断地反思自己的作为,在不断地思考中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定位。 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不要因为别人的批评和反对而惶惶不可终日,当所有的人都以为你是错的时候,你离成功不远了;当所有人都赞扬你,羡慕你取得的成绩时,记住人生没有终点,终点又是一个新起点,不要停下奋斗和拼搏的脚步…… If it were the last day of your life,What would you do! 渴望一份感情,纯粹的、最真的感情!可以抱一个美好的愿望,却迈不开沉重的步子。在不断地被洗脑、被物质化,胆战心惊的问自己:在物欲横流的今天,那个白雪公主会出现吗?是不是真的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绝不坐在自行车上笑。汗颜!!!钱不算什么,但因为它而失去本应有的良知和做人的格调,岂不是很可惜! 懂得感恩,懂得回报。所有关心过、帮助过你的人,所有反对过、伤害过你的人,积累每一笔宝贵的财富,当暮年之时,一切都是美好的回忆!!!。。。。。
个人分类: 个人心得|2848 次阅读|0 个评论
成熟的姿态
热度 11 huailu49 2016-12-30 09:28
三周以后再来看,似乎更谦虚了......
个人分类: 城市园林|3270 次阅读|22 个评论
老师,我跟你赌气呢!
热度 34 张海霞 2016-9-17 15:47
这件事过去很久了,学生也已经毕业了,可是这句话在我的心里到今天还是不能翻片过去,索性还是来谈谈吧。 非常意外,因为这是一个很有个性也取得了一些成果的学生,平时很努力也很有想法,就是做事比较随性、拖沓,不够当机立断。我们以他为主力完成了一项很有突破性的工作,由他主笔写了一篇很不错的论文,这篇论文写了好久,改了又改,图表和数据都做了全面而精心的准备,我说:可以投稿了,一周之后,还没有看到动静,我发邮件给这位同学说:怎么还没投出去?!尽快!这位同学回信说:我再完善最后一张图,马上。可是又过了一段时间,还没有下文,我急了:什么情况?不要拖沓!之前就有拖沓的毛病,怕是又犯了。过了几天还不见动静,奇怪!暑假了,人就不见了?!我打电话没人接,邮件不回,晚上从办公室回家的路上还没有看到回复,我怒了,在微信上留言:论文需要提速,不要再犯拖延症!机会都错过了! 没想到,很快就收到了这位同学的回复: 老师,论文我已经搞好了,就是不投,我跟你赌气呢!你哪天不骂我拖沓,我哪天就投出去! 这个回答简直是让我大跌眼镜、匪夷所思!什么情况?一个二十大几的小伙子,跟我赌气?!简直是滑稽! 我完全出离愤怒了:赌气?你已经不是小孩子了,我也不是你家长,工作就是工作,承诺就是承诺,不需要赌气!我跟谁赌气去?! 但是,回复完这个短信,我自己真的是被这件事情惊到了:千思万想,也没有想到我们的学生竟然这么不成熟,都已经是二十好几的研究生了,早该是思想独立、堪当大任的优秀青年了,如果仅从所有可以看到的各个方面(身高、体重、学识、谈吐、文笔 …… )来看,TA的指标也都堪称优秀,可是谁能够想到这内里的灵魂还是如此地幼稚和脆弱?仅仅因为老师没有以表扬的方式来说话就选择赌气?这不是很滑稽吗?而且,究其本质上就是没有及时完成任务而给自己找了这样那样的借口拖延得没完没了,最后还好意思以这最不靠谱的“赌气”来推卸责任:不怨我,都是老师你做的不好,你不体会学生的脆弱和幼稚! 那天晚上我怎么也不能入眠,更是心痛如刀绞,因为我简直是被这不经意发现的真相折磨疯了:试想,这是一个成长过程中赌了多少年气的孩子?这是一个在过去家长和亲友们都妥协到了什么地步的情景?二十多年,我们费尽心力养育的智力健全乃至超群的独生子女,内里却是这样的不堪一击,他怎样面对困难和挫折?!他怎样面对残酷的社会丛林法则?!要知道:在正常的思维方式里根本就没有赌气一说! 事情过去很久了,至今想起还是不能平静: 作为独生子女的家长,我更加深切地认识到对于孩子从小严格教育的重要性,不娇惯 TA 的小毛病、不对 TA 的小性子妥协将来才有一个可以在社会上正常立足的人,一个不停地跟别人“赌气”的 TA 是永远都找不到自己的立足之地的! 作为一线的大学老师,我也需要再细心和耐心一点来了解我的学生,他们真的不是个个都心智成熟到了可以作为成年人来对待的,他们中的很多人还需要我们做一些心智训练的基本功课,否则, TA 真的根本不知道自己有问题! 亲爱的孩子,在这教育的漫漫长路上,我们不赌气,我们也不泄气,我们更不放弃,我们一起努力从每天的每一件小事做起!
个人分类: 科研工作|12938 次阅读|39 个评论
我们隐蔽于草木的真身
pingguo 2016-6-16 10:21
一些人的成熟令人厌倦, 语言光滑得如同冰面, 没有迟疑,也看不见节奏。 像一场急雨, 言无不尽,痛快淋漓, 骨子里却什么也没说。 也可能他们骨子里并没有什么。 我们想听清故事深处的故事, 有点像我们自己, 像我们对自己的创造。 我渴望回去听你幼稚的声音, 那时我们灵敏于心思的细节, 对别的事物视而不见。 告别时刻,我们隐蔽于草木的真身, 像梦一样被呈现。 当时与对当时的回顾, 全然是两回事。 我刚刚学会面对自己, 学会面对你春天的模样, 你的幼稚曾是我的绝望。 2016-06-12
个人分类: 诗歌|1948 次阅读|0 个评论
“黑客”已经是成熟产业链
热度 2 outcrop 2016-4-24 21:47
科学网常常受到各种“黑客”的攻击,博友也有诸多猜测。 目前的环境下,“黑客”很多时候已经不是传统需要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个人行为了,而是一条成熟的产业链,简称“黑产”。 攫取隐私、僵尸网络、信息贩子、商业间谍、DDOS攻击贩卖、黑钱、洗钱,黑吃黑……等等,每个环节都有大量的“从业者”。产业之成熟,服务之细致,功力之强大,可能超出了很多人的意料。 所以只要有人盯上科学网,无论是自己花钱,还是让科学网花钱,都是分分钟的事情。
个人分类: 计算机应用技术|3489 次阅读|4 个评论
让情绪发育成熟
cgh 2016-1-26 02:12
让情绪发育成熟 从未出生开始,这人啊,就在长。 在娘胎里长器官,先成型; 出生,得先长基本生存技能,从呼吸开始,到吃饭; 从一无所知开始认识这个世界; 生理上成年之前,一直长身体; 从胎教到幼教,到法定义务教育,到大学、博士,长本事,取得更好的技能; 可是,这脾气似乎慢慢也被培养了; 如果不培养,结果可能是脾气见长; 这玩意,情绪发育成熟差距估计比其它差距都巨大; 老小孩,扶不起的阿斗,应该是一些相关的形容词吧! 某种意义上,还真没长成熟,继续成长吧。 ------------ 文:罗宾·贝曼 颂雅·罗斯明斯基 罗宾·贝曼医生写过两本关于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书(《自恋父母的遗产》、《和自恋者相处》), 而在这个系列的第三本书中,她出其不意地设想了一个不同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们都表现得像家教良好的成年人。《如何发现一个情绪成熟的人》的一书中,她指出了获得成熟关系的重要步骤。这本书的副作者,颂雅·罗斯明斯基女士,在南加州从事关于女性健康的医疗诊所,同时也是加州大学欧文分校(UC-Irvine)精神病学教授。 我们经常从病人、朋友那里听到这样的评价:“我真希望他快点成熟!”,“她表现得就像个孩子!”,“我丈夫都不如六岁的孩子成熟!”,“我已经有两个孩子了,加上他,就像有了三个!”当最初的激情褪去,经历了婚姻和孩子,以及生活的种种磨难以后,我们发现那个聪明、极有魅力、让我们为之倾倒的男子其实一点也不完美。现实生活不同于童话故事的结尾。“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在现实婚姻里,双方都需要继续成长。 婚后发现你风度翩翩的男朋友其实爱发脾气,或者发现你那总是气定神闲的女朋友其实情绪紧张都会是不愉快的经历。如果两性关系中,一方的情绪不成熟会使得双方关系紧张,容易让另一方失去尊重和耐心,进而影响婚姻。作为精神科医生,我们经常听到病人说:“我的要求不合理么?”“为什么我总是那个让步的人?”“这就那么难么?” 人们经常在两性关系失败时试图总结经验。他们常常会在下次建立亲密关系时强调一些特质,比如聪明,幽默,善良等等,但我们很少听到有人说:我想要找一个情绪成熟的男人(女人)。 生活中人们常常被具有特定气质的男性的表面魅力所吸引。由此,我们也试图总结一个情绪成熟的白马王子可能具有的一些特质。他的这些特征可能虽不明显,但在两性关系中十分重要。 1、情绪成熟的人管理他们的情绪:他们不朝你发脾气、摔门而去或者使用冷暴力。 表达人的情绪很重要,但是学会管理情绪更为重要。如果在儿童时期你没有学会调节情绪的技巧,你的情绪就会变成两个极端,要么非常开心,充满激情,要么在小事情上情绪崩溃,嚎啕大哭。小孩子在公众场合尖叫不足为奇,但如果我们看到一个中年男性对一个插队的陌生人骂骂咧咧,我们就会推测他小时候一定发生了什么。家长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在孩子小的时候,教会他们识别不同的情绪,并且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最终让自己冷静下来。情绪成熟的人小时候就学会了这项技能:他们不会乱发脾气,而你也不用担心你无心的一句话会让他失去冷静。 2、情绪成熟的人会慎重地使用语言。 常言道“棍棒和石头会伤害我们的筋骨,但是言语不会伤害到我。”这实在是一个大大的谬误。因为语言在关系里太重要了!认识到这一点,情绪成熟的人会小心地选择语言。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对另一半感到失望的时候,但千万别说:“你怎么这么蠢?”在发生冲突的时候,不同的语言和口气会有不同的效果,有的让双方剑拔弩张,有的则体现了愿意改变的意愿。例子如下: “在我们婚姻的头几年,有一次丈夫告诉我,我们要在晚上7点准时去参加一个重要的商务晚宴。等我喂完孩子,做好头发,发现已经7点15了。我以为他会向我咆哮,就像我父亲对我母亲那样。但他看着我,对我说:‘准时参加晚宴对我很重要。但你看上去很忙的样子,以后有什么地方我能帮上你么?’他的话让我意识到我下次应该再抓紧一点。也许他内心也很生气,但他的措辞没有引起我们的争论,反而让我愿意主动改善。” 语言是把双刃剑,怎么使用都在你一念之间。下一次在你准备开口责备对方的时候,可以再考虑一下。 3、情绪成熟的人会设身处地替他人着想。 情绪成熟的人会替对方考虑。比如你喜欢晚上出去参加派对,但你丈夫就喜欢宅着,点个外卖看电视,但最后你们成功地想办法让两个人都开心。替对方着想不等于你同意。你可能完全不理解对方的想法和观点,但你尽力去尊重、理解他。举个例子: 比利是个社交达人,但他的伴侣史蒂夫则是一个内向的人,他厌恶别人老是到自己家来。比利因为不能在家宴请好朋友而觉得愧疚,史蒂夫完全控制了他的社交生活。而史蒂夫则觉得比利特别迟钝。后来比利开始明白,对于史蒂夫而言,两个人的关系就足够满足他的社交需要。于是他会努力创造一些二人空间。而史蒂夫开始理解比利:和自己不同,比利就是需要很多朋友才觉得舒服,朋友的陪伴让他很开心。于是他们制定了一个协议:每周只在家里办一次聚会,但这个聚会上史蒂夫要配合比利,好好招待朋友们。 学会妥协是情绪成熟的重要一课。你得试着去理解对于你伴侣很重要的一些原则。比如一个人爱干净,一个人比较邋遢,那么邋遢的那个最好开始学习如何收拾房间。并不是说她突然也变得爱干净了,只是她会发现和喋喋不休的争吵相比,每天把衣服放在洗衣篮或者洗完堆在池子里的脏盘子更为简单。 4、情绪成熟的人自己承担责任。 自己负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品质。人人都会犯错。但情绪成熟的人把事情搞砸以后,不会找借口,怪别人,怨声载道,他们会自己承担责任。不同于那些总说着 “对,我是搞砸了。但你不也做过…”的人,他们会说“好吧,我接下来会…。” 杰夫和安娜结婚两年了,并且有一个小宝宝。安娜为了照顾孩子每天睡眠不足,十分劳累,而且杰夫不怎么帮忙带孩子。有一次杰夫很晚从外面回来,安娜刚想和他发火,但他对她说:“我错了,你喝点酒先早点睡吧。孩子今天我来带。”安娜听到这话,气消了大半。 首先承认错误有助于树立一个值得信任、让人有安全感的形象。这样两个人才能避免意气之争,一起面对真正的问题。学会倾听并且给予适当的回应是建立良好的两性关系中的重要步骤。 5、情绪成熟的人不会比较。 之前谈的都是如何和对方沟通,而下面的内容就属于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们总会时时刻刻看对方完成的怎么样了,是否像他承诺的那样,甚至给他打分。但是我的建议是:忘了那个打分板吧!斤斤计较会严重影响你们的关系。关系的本质是让步和妥协,所以愿意付出的精神是十分必要的。如果你时刻计较着是谁洗了盘子,收了袜子,或者哄孩子上床睡觉,很容易会对对方产生不满。这条原则不是让你无条件给予,而是说我们应该在看某些行为的长期效果,如果你多付出一点,收获到了一段良好的关系,那么何乐而不为呢? 6、情绪成熟的人爱自己,会照顾好自己。 情绪成熟的人会照顾好自己,积极锻炼,健康饮食,保证充足睡眠,不会酗酒或者吸大麻, 他们也会认识到自己情感上的需要。有人时刻关心自己是很好,但是很多时候,我们还是得靠自己。 同样地,在一段关系中,我们需要停下来,关注自己的需求。人就像手机一样,需要充好电才能高效工作。有的人觉得自己是天生的奉献者,或者认为关注自己就是自私的表现。我们最好避免这种想法,如果在一段关系中,对方总是要求你无条件牺牲,那么这段关系是有问题。 荷兰有一个英雄小男孩的传说。在暴风雨的前夜,小男孩到运河附近玩耍,他碰巧注意到了堤坝上的一个小洞。如果这个小洞没有堵住,那么河水上涨,会最终淹没小镇。男孩整晚都在狂风中用手指堵住洞口。第二天早上,人们发现了小男孩,紧急地修补好了小洞。而男孩也因为这个举动成为了当地的英雄。但如果人们没有发现小男孩呢?我的一个朋友说:“在一段关系里,我总是爱付出的一方。如果我是小男孩,我可能会用手指堵住洞眼,如果没人帮忙,我愿意牺牲整个身体来堵住洞口。开始时,我觉得自己是个英雄,后来我发现自己像个傻瓜。” 7、情绪成熟的人做计划并且坚决执行。 我们有时候会想到一个火爆脾气的伴侣,生气时会把穿着浴袍、拿着牙刷的我们拒之门外。但现实生活中,我们需要考虑到的更长远的一些问题。孩子们可以无忧无虑,爱去哪儿去哪儿,但成年人需要计划未来。我们要考虑房租、物价、孩子上大学的费用和自己的退休金,这时候规划就十分重要。情绪成熟的人如果答应在什么时间去接孩子,他会准时出现在那儿。如果他不能按时回来,他会给你打电话。安全感对于关系的建立十分重要。情绪成熟的人说到做到。 8、情绪成熟的人就事论事。 天底下没有不吵架的夫妻。如果双方吵架了,情绪成熟的人会就事论事,而不是由一件事引申到你的性格。他不会说:“什么样的人才会花300美金去买一条牛仔裤?” 他会说:“亲爱的,你穿那条牛仔裤很美。但是,我们最近可能得考虑一下花费的问题。”情绪成熟的人不会把陈年旧账拿出来和你吵,他不会说,“你总是…”、“你就是…样的人”。 他不会给你贴标签,或者打击、嘲笑你,他不会说:“你穿那条裤子显得特别胖”,或者“你就是个失败者,和你爸一样!”。我们都想证明自己是正确的,但在现实关系中,这样可能害人害己。真人秀里那种直率的评论放到现实生活里就是一场灾难。 9、情绪成熟的人擅于变通。 他知道想到达到某个目的可以有很多种方法,做错一步不意味着就会失败。妈妈们总会过分焦虑:她们想让丈夫带孩子,但又担心他不给孩子喂有机蔬菜,没有让他按时午睡,或者乱放玩具。有时候我们也要学会放权。对方的做法可能和我们的不一样,但是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比如说,一个孩子回忆到:“我妈妈从来不让我们吃快餐,她说那是垃圾食品。但妈妈加班的时候,爸爸会带我们去快餐店,我喜欢那里敞亮的玻璃,快节奏的音乐和炸薯条的香味。和我爸爸在一起的晚上意义重大,它们意味着自由和开心。” 认识到有很多方法可以达成目标是取得互相尊重的重要一步。和而不同的智慧仍然使用。诗人纪伯伦曾说:“倒满彼此的酒杯,但不要只从一个杯子啜饮。”在关系中,保持个性的相对独立十分重要,学会欣赏伴侣身上和你自己不同的特质,可以让你的生活更为丰富。 10、情绪成熟的人不需要支持。 一个自恋的人时刻要求他人的关注和赞赏。如果你的伴侣是一个自恋的人,那么你只能跟着他的需求走,而没有时间关注自己的需要。有时候你会觉得帮助自恋的伴侣走向成功感觉很棒。但是问题是:无论你怎么付出,他永远觉得不够。而大多数时间,他们根本不会注意到你的需要。 情绪成熟的人走进屋里说的第一句话不是“宝贝,我来了”,而是“亲爱的,你在这儿!”。他们可能不是很有趣或者亮眼,但他们不是每分每秒都需要其他人的鼓励。他们愿意给你鼓励。当你成功时,他们为你开心,但不是因为他为你的成功奉献了很多,而是单纯地为了这件事情本身。爱情的最高境界是对方可以看到你是谁,而这就要求他们愿意放弃对自我的过度关注。 接下来的? 想要找个情绪成熟的伴侣,往往意味着你首先得学会照顾自己的情绪。《甜心先生》的那句著名的台词“有你,我才变得完整”,给我们造成了错觉。这句话暗示着找到对的人,我们就可以脱离幼稚的状态,填补情感的空缺。但事实往往相反,愿意自己成长的人,才能找到真爱!任何精神病专家都会告诉你:指望别人改变根本不能帮助你成长!最终,我们不再寄期望于找个情绪成熟的伴侣来提高生活质量,因为我们自己变成了情绪成熟的人。相信我,自己变得成熟远比在人海茫茫中找个情绪成熟的白马王子简单。 — THE END —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613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年师生闲聊:成熟
热度 11 wangdh 2016-1-2 12:50
新年师生闲聊:成熟 (王德华) 2015年最后一天,师生互贺新年。 有学生感悟 : 成熟其实是一种自外而内的麻木。 也有学生说 : 师兄说到心坎上了,比较契合我现在的心情。按这个标准,现在是半熟状态。 我说:成熟就没了生气,很可怕。 学生说 : (成熟虽然可怕)但有时可以保护自己脆弱的内分泌系统。 我说 : 成熟(熟透了),是内分泌系统失调,调控错误率高,什么都保护不了。 学生说:可能就是这生气招人妒吧。 我说:保持生气。年轻就是招人妒。(所谓一些成熟的有成就的人)虽然有资本,也有权势,可就是难以拥有年轻。年轻,就应该让人妒。 学生不愿意与老师争辩,缓和说:那咱就一直保持生不拉即状态吧。 熟了,成熟了,是一种状态。生物世界,成熟意味着可以繁衍后代了,可以担当责任了。熟了,还是一个时机。成熟的季节,就是丰收的季节,收获的季节。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生物界的世代更替是不可回转的自然规律,所以从出生开始,就朝着成熟的目标进发。人,也一样。父母希望孩子早点长大,希望早点成人。社会上,新人辈出,长江后浪推前浪,也是希望年轻人早些成熟起来,担负重任。我说成熟可怕,成年人喜欢走老路,走熟路。所以,人老了,喜欢怀旧。 还有一种状态,就是熟透了,熟过了。如掉在地上的熟透的果子,熟透的下一个状态就是烂了。烂了,就是坏了,质的变化。需要一种恰到好处的熟。 生机,朝气,好奇,活跃,敏锐,激情,激进,叛逆,是年轻的本性,有些本性当发扬,当保持,当鼓励。对世界充满好奇,是探索自然的原动力。有些本性则需要岁月的磨练,如叛逆,激进。 生物,随着岁月,一定会成熟。人,生理上也是如此。人是高等动物,有发达的智慧。但神经系统的发育需要时间,需要过程。神经发育不完善的时候,走路不稳,跌跌撞撞,很多方面不能自控,但这是对外界最敏感的时期。一旦神经系统发育完善了,度过平缓稳定期,敏感度就向着麻木方向发展。所以,创新的希望,一定是年轻人,这是他们的天性。人的另一面,如精神上,思想上,则不同。岁月的打磨会促进成熟,人生的坎坷会促进成熟,平坦大路,舒适安逸,则会延缓成熟。成熟是人生中的一个必然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错过了,就是人生的悲剧。有些人,由于各种原因,在精神上则永远不会成熟,是很可悲的。 生命就是轮回。有幼稚,有成熟。有青涩,有金黄。 成熟是挡不住的。青涩,是值得珍惜的。 欲说还休,越理越乱。
个人分类: 个人随感|8552 次阅读|12 个评论
主要看气质
热度 63 weijia2009 2015-12-14 07:54
主要看气质 贾伟 最近几天关于中国政法大学的一则新闻上头条了,校党委书记石亚军向前世界乒乓球冠军邓亚萍女士颁发兼职教授聘书,网上顿时板砖横飞,口水一地。比较抓眼球的一个热点来自法大一名姓杨的教授,他声明如果邓亚萍当了法大教授,他就辞职走人。当然这种言论最多也就产生一点短暂的娱乐效果,大家只能听听楼梯响,不见他人下来。 其实圈外人士到学术界当兼职教授,是件很平常的事。那么这些人需要具备什么条件才能让校内各路神仙接受呢?我老人家觉得,主要看气质!不信你让运动员出身的郎平、或者音乐家出身的彭丽媛现在到哪个学校兼个职,肯定不会有什么抵触!换个角度来论证我的观点,如果你把18年前邓亚萍退役时挂满了奖牌一身短打扮的照片亮出来,说让她担任政法大学兼职教授帮着提升学校的乒乓球运动水平,估计法大校园一片欢欣鼓舞,而一帮青年小伙子说不定会把宿舍的脸盆和痰盂都顶到头上来敲打和庆祝!不可思议的是,在人家邓女士披荆斩棘,一口气获得清华的学士、诺丁汉的硕士、剑桥的博士,再当了若干年局级干部后,学位和思想达到空前的高度之际,法大师生却硬是把头别过去,显示审美障碍,这是咋回事捏?无他,是亚萍同学的形象设计出了问题!不信你们去看看她近年的一些风姿卓越指点江山的照片,气质变了嘛! 刚看了朋友圈发的一个微信,人大一个叫 胡锦光的教授 痛批中国人的气质,大意是说:中国社会很多的不确定性导致国民付出极高的精神成本,中国人脸上写满了着急、焦虑、沧桑,国外捡垃圾的都要比中国人的气质好!这种极端性言论让我老人家看得有点不爽,它只能证明胡教授也是一位很着急很焦虑的社会一分子,至于他本人是否不如国外捡垃圾的有气质,因为缺乏对两个样本群采用科学的统计分析,结论不得而知。 拿胡教授出来开涮,其实他倒是话粗理不粗。这个社会规则的不确定性,的确是个大问题!但这个问题哪儿都有,美国学术界成千上万的教授在没拿到tenure(终身教职)之前,也是相当的苦逼的,那个气质也是很差,完全可以拿来扫地。我在北卡工作时,二楼实验室来了个年轻的助理教授,名校毕业,博后做了两轮,来的前一年还发了篇Nature,那气质,可谓风华正茂!三年以后我换单位时跟他告别,他满目沧桑地跟我抱怨说始终拿不到基金,不知后面的tenure怎么办。我定睛一看,老天呀,平时不注意,现在才发觉,没几年这个小伙子的头发快掉光啦。 而拿了tenure的教授,心里的压力骤减,自由度猛增,气质立即就非凡了。有多大变化呢?我在此试举一例说明之。前阵子跟我们校化学系的教授一起吃晚饭,聊到他们系曾经有个教授,快八十了还在上课,坚决不肯退休。美国高校的规矩是已经tenured教授,你是不能赶他走的,不存在到站下车的规矩。但出现了一个问题,那位年届八十的老教授脑子不太好使了,也就是我们医学上说的出现了老年痴呆的症状,很多事记不清了,但他老人家不肯承认,也没人敢直接告诉他脑子不行回家呆着去吧,于是乎在一个学期里,他老人家把一节课重复上了四遍,(当时课堂里的学生是怎么反应的我不得而知,估计先是惊讶,尔后是乐翻了 – 大伙儿别说出去啊,咱这次铁定要拿A了)。消息很快传到了校长那里,但校长大人也是一筹莫展,不敢硬来啊。他绞尽脑汁思前想后,约了老教授的夫人出来吃晚饭,在饭桌上苦口婆心恳求她说服自己的丈夫不要再坚持这么独特的教学方法了。还算人家老太太识大体,回去帮着老公把课件给更换了,捱到学期末,老教授对外宣布光荣退休!校长大人激动得不行不行的,亲自赶来参加了老教授的退休聚会。一个本该穿着病号服被人照顾着的糟老头,依然能风度翩翩地赖在讲台上,让系主任、院长、还有校长们抓狂,区别就是一个tenure。 回过头来再说气质,在国际会议上你可以通过气质的不同,很容易把我们天朝来的中国学者给区分开来。中国学者不像人大那位胡教授说的那么差,他们其实挺有型的,如果你看到几个聚在一起的人穿深色西装和长裤,但不系领带,里面白衬衫领口敞开,肚子比较大,声音宏亮,站姿或坐姿都很粗放、很潇洒、很随意很像《智取威虎山》里的三爷的,那就是我们同胞了!这最后一句不算,说说笑话而已。 我也曾经比较过从国内来的访问学者和我们组里成员的气质上的差异,相比之下,我们组员们做事和说话明显地不够稳重得体,气质差了一截。曾经有位在国内高校担任科研处长的访学者耐心地教过我们的博士生如何正确地待人接物,让我尤为感动的是她教学生在进门的时候要提前走上两步,为老板开门。这一招对我来说十分受用,这么多年来一起走路,从来都是我给这帮小子们开门,手里拎的包再重,也没个人愿意来搭把手。可恨我们这里没有专职书记这么个职务,否则我真想把那位处长留下来作为思政老师或党代表什么的,给大伙儿提供个长期的培训! 而这种社会成熟度上极大的差异带来了迥然不同的两种气质。说句良心话,我更喜欢我们自己组员的这种单纯的气质,并不看好那种说话点水不漏办事兼顾八方而没有什么实质性内涵的气质!不论是做科研还是做其他事,有一技之长、在一个方面能做成点事情的人才能被称为人材。你之所以单纯,是因为你心里只装了你想做的领域里的事,所以你有力量,也所以你对科学和社会能够有贡献。反过来,你满眼的政治风向人情世故,满怀的利弊得失权衡考量,纵然情商再高,纵然机缘再好,眼高手低纠结观望之下多半是一事无成! 纵观学生们的成长,他(她)们中不少人在踏出校门以后,增加了一种“社会性”气质而同时丢失了一种简单务实的学生气质,这是一种令人遗憾的蜕换。我老人家没有本事帮大家找回当年的锐气和抱负,但还是愿意以身作则,用一如既往的天真烂漫无知无畏来保持咱们内心的简单和快乐!前几天微信群在玩“主要看气质”游戏,我积极响应,贴出了下面的照片! 图片解读:这是一款二维的气相色谱质谱仪,气质一直是我们代谢组学数据的核心来源。也就是,咱们的科研,主要看气质!
56878 次阅读|125 个评论
紫叶李也快熟了
热度 4 huailu49 2015-5-19 14:42
紫叶李又称红叶李......
个人分类: 植物天地|3357 次阅读|10 个评论
枇杷黄了
热度 6 huailu49 2015-5-18 08:05
个人分类: 植物天地|2114 次阅读|16 个评论
我的眼睛成熟于我的诗
pingguo 2015-3-9 21:40
十年二十年,可以做很多事, 也可能什么也做不了。 甲午年夏,我替一段日子画上句号, 我在行住坐卧里有些恍惚, 好在我依然能够沉入我的诗歌中。 我的逻辑,灵感与泪腺, 保存在唐朝月光的清晰度上。 今日难得,一大早春光明媚。 眼前最高的树还是那株银杏, 移栽至此,它仍在观测这里的风水。 不一样的岁月带来不一样的生长。 我的眼成熟于我的诗, 我的诗成熟于我的梦, 我的梦,成熟于你在宇宙中的出现。 2015-03-08
个人分类: 诗歌|1806 次阅读|0 个评论
“绿油油”眼看就成了“金灿灿”
热度 3 huailu49 2014-10-10 11:42
曾经的 那片绿茵般的稻田 ,如今已丰收在望了......
个人分类: 行行摄摄|3641 次阅读|8 个评论
研究生一年级总结
热度 1 Phantom1991 2014-7-5 14:48
时间过得真快啊,转眼之间,又到了毕业季。看着校园里一幕幕镜头里笑脸,到处洋溢着欢乐和幸福的感觉,时光仿佛又回到了一年前,那时,我也和他们一样,欢笑着,憧憬着,期盼着……经过他们身旁时,我极少驻足,只是平静的走过,想象这些年轻的脸庞一年之后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得意或是失意,开心或是伤心,踌躇满志或是消极沮丧,还是如我这般沉默无言,每天为身边的琐事而忙碌烦恼,很少有人或事可以打破外表的平静,心灵像是被迷雾遮蔽般很少泛起涟漪,借用电影《一一》经典台词,我觉得我也老了! 回想自己这一年来,心态确实变化了很多,姑且称之为成熟了吧。日益感觉到了社会上的种种压力,与老朋友和旧同学渐行渐远,新的同学朋友却再难交心;父母在一天天的老去,自己还在学习,离成家立业差的太远,却一样的不能陪在他们身边;仍然孑然一身,找不到心动和让自己安定下来的感觉;在这个快节奏的城市里,自己也变得越来越没有耐心,不想靠得别人太近也不想别人接近自己,不愿轻易付出也不那么期许回报。把曾经的梦想看成幼稚的想法藏在心间,在纷繁的世界里低头前行,对别人的理想和成就也一笑而过,似乎达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但每天的忙碌背后,总隐藏一丝对现实的不甘,觉得自己已经够努力了,却感觉始终离自己想要的生活或状态差了一点,于是开始怀疑自己,否定自己,再否定之前的否定,决定改变自己,给自己列了新的目标和计划,但总是想的太多,做的太少,给自己找到各种理由接口,就这样不断循环,一年的青春时光就过去了。 记得刚上研究生时,其实对自己的研究生生涯也是有过期望的,专心学术,多看点文献,争取发两篇文章毕业;多参加交际活动,和有意思的人交流,增长见识,提升自我;多和女生接触,体会和理解女性思维,幸运的话找个女朋友;关注身体健康,坚持锻炼,提高羽毛球技术水平……但一年下来,感觉自己提升的仍然不明显(除了羽毛球水平),期间也曾有机会摆在面前,并且为之付出过努力,但结果都是没能抓住机会超越自己,可能是自己努力的还不够吧,或者是自己没有学会做事的技巧。 研一上学期因为课程较多(其实也还好),导师对科研项目的进度卡的不严,通常是他要求写个报告,我会在时间节点的最后一刻把报告给他,也怎么和导师沟通。平时也是由着自己的兴趣,一会儿学下这个,一会儿学下那个,看到新奇的东西都想尝试,但都是浅尝辄止,遇到困难就放弃了,对导师分派的项目也不够上心,通常是在时间节点前的一周突击,像应付本科考试一样,囫囵吞枣的查文献记资料,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解,过了一段时间又打回原形,没有潜下心去研究问题,导致到最后感觉自己也看了很多文献,但没有形成自己的见解,对项目研究的问题还是停留在概念层次,没有理论创新,也没有工程方法的创新,只能是把项目交给别人负责。(总结:①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看文献要有自己的理解,多做记录,多和别人讨论;②要学会管理时间,做事讲求效率,做每件事都有一个明确的目的) 研一上学期开学那会儿,由于春天到了,学校论坛里交友的帖子一下子多了起来,还组建和和外校联谊的QQ群。我虽然加了群,但却没怎么发言,群里组织的活动也没有参加,一方面是内心有点抗拒,觉得自己不至于要用这种方式,况且大家可能只是图一时热闹,不一定有好的结果,另一方面是对自己不太自信(那会儿雄性激素分泌旺盛,脸上青春痘泛滥),加之身高原因,觉得即使去了也没啥希望,又何必自讨无趣呢。现在倒觉得,那时候应该去一次,好歹可以了解女生找男朋友的要求,也可以更清楚的认识到自己。讽刺的是那会儿还机缘巧合下看了很多关于泡妞学或是约会学的书,空有一堆理论却无法验证其真伪,果真符合自己闷骚的潜质(外表其实是阳光型的)。(总结:我觉得长的好看的自己配不上,长的一般的估计有男朋友,长得抱歉的只能说抱歉了,所以呢,还是大胆多认识些女生吧,正常的心态多了解,一开始就有想法的只能证明自己想多了) 研一下学期快结束的时候,教研室N年前的师兄在群里说是他们公司招实习生,于是瞒着导师去面试,最终幸运的进了这家做有汽车业内还小有名气的民营企业。在一切以利润为目标的私企,见识到了不一样的工作状态,打破了自己对于工作的诸多幻想。我实习的内容其实还与专业有点相关,至少所用的软件工具还挺熟,但上班的感觉就一个字,累,想到这可能是我今后工作的常态,就让人无比泄气,更让人泄气的事这样的工作我还要经历层层筛选和考核才可能得到。实习的另一感受就是在学校里真的没有学会太多与工作相关的技能,理论也掌握的不够,跟人交流汇报也思路不是很清晰,暴露出来的这些问题让我有强烈的挫败感,只有在有限的剩余研究生生涯里加强提高了,希望毕业找工作的时候有好的表现吧。 到这儿感觉已经写不下去了,吃了晚饭回来灵感全无,且行且努力吧!最后附上座右铭:从知道达到懂得,一步步走向成熟。。
个人分类: 阶段总结|74 次阅读|1 个评论
真本领--由青年基金向面上甚至重点基金的过渡
热度 4 lin602 2013-8-30 12:00
今年我院青年基金获得是面上基金的三倍,祝贺年轻人,这是好事。 但是,完成由青年基金到面上基金的过渡才算完成你科研之路的转折!才能说你不是在‘青年组’而是进入了‘成年组’。 大家知道体育比赛分男女组,少年组与成年组,职业组及业余组,正常人组及残疾人组等,这些组之间的成绩是不一样的。 青年基金目前资助比例比面上好象要大不少,这是国家基金做的‘大德’之事。给年轻人第一袋粮食,让他们生存下去好干活。 不少年轻人申请的课题是从‘娘胎’里带来的,还带有‘脐带血’,是在导师处做博士论文或博士后研究课题的延续。而申请面上基金,大部分是自己‘再造血’能力的再现了。 我们身边不少年轻人近几年或今年拿到青年基金了,但面上基金还很少人拿到。青年基金组向面上基金组过渡,也是一个大坎! 越过这个坎,你就从青年进入了‘成年组’了。呵呵。
4035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邱震海:例举中国人“不成熟”的十一个表现
LEOLAND 2013-7-13 16:11
  很久以来,我就一直想提出这个命题,但却迟迟没有动笔。原因很简单:这是一个将会得罪很多人,而且几乎会引起公愤的命题。这个命题后面的潜台词很明显,那就是:中国人不成熟,或至少不那么成熟。   当然,这里所说的成熟,不是生理上的成熟,而是精神上的成熟;而当我们把中国人作为一个集体概念,来谈论其是否成熟的时候,那无疑谈的是中国人集体精神世界的成熟程度问题。既然这样,如果没有细致的观察、客观的分析、严密的逻辑,这个命题很可能会引起全民族的公愤和声讨。   要反对这一命题的理由太多了,随便举几个出来吧:   其一、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勤劳勇敢的传统;说中国人不成熟,那就等同于对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侮辱。   其二、中国人是一个集体概念,而这个集体概念是由每一个个体组成的;个体的特征,即便是具有群体意义上的特征,也不能上升为“中国人不成熟”这样一个笼统、武断的结论。   其三、若要讨论“中国人成熟吗?”,那首先要讨论“成熟的标准是什么?”。接受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切忌以西方的标准来看中国问题,更切忌以“教师爷”的方式对中国问题指手划脚,不然不但于事无补,而且还会在中国大地上不受欢迎,甚至遭到“痛打”。   其四、即便中国人的民族集体性格中有一些缺点(我们的前辈柏杨就有过《丑陋的中国人》的著述,同辈的龙应台也曾写过《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但若以偏概全,或无限拔高,将这些集体性格中的缺点上升为“中国人不成熟”的命题来加以概括,还是会伤害我们这个民族的绝大多数善良的人们。   这样的反对理由还可以举出很多。这都是导致我这些年虽不断思考、但却始终没有动笔成书的原因。   但另一方面,导致我产生冲动来提出这一命题的理由也很多:   其一、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百年现代化之路走得非常崎岖,撇开道路本身的曲折,值得注意的是:其间的许多弯路本可以避免,而完全是由于我们的主观认知程度不到位。百年的血雨腥风,国共的互相残杀,其实都是为了救国;但救国为什么一定要让空气中充满血腥,而且为什么杀的都是自己的同胞兄弟?这样的民族成熟吗?   其二、中国百年现代化,曲折中前进,坎坷中奋进,可歌可泣,惊天地泣鬼神,好不容易到了中国崛起,扬眉吐气,但回头一看,百年前提出的许多精神领域里的目标,几乎一个都没有实现。历史走了百年,似乎又回到了原点,而且离当年的精神领域目标更加遥远了。这样的民族成熟吗?   其三、最近三十年,我们的改革开放发展很快,中国一跃而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改革到了一定阶段就无法继续推进,阻力重重;面对阻力,我们的许多精英再次展开左右方向之争,抓住的是表面的情绪,绕过的是问题的核心,一如我们的前辈也是绕过了问题的核心,经常为同一个目标、不同的切入方式而打得你死我活。这样的民族成熟吗?   其四、中国发展之快有目共睹,但心灵的虚无和迷茫也十分让人吃惊。当财富日益丰厚的时候,在这片土地上,人们居然开始为“吃什么安全”而发愁,因为有毒食品盛行;小女孩倒地,大白天被两辆货车碾过, 18 个路人居然视而不见。赚钱昧着良心,做人没了底线。这样的民族成熟吗?   其五、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物质贫困,心灵开放,九十年代开始却正好相反,物质富裕,心灵封闭。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到现在,又一个二十年过去了。中国人的物质更加富裕了,但心灵是更开放还是更封闭了?这个问题见仁见智。但随着物质的日渐富裕,中国人的日益迷茫却是不争的事实。所谓迷茫,就是觉得未来不可知。于是,就有了那么多的富人移民。富裕了,反而迷茫了;发达了,反而移民了。这样的民族成熟吗?   其六、过去百年的我们,一直仰视西方;但一夜暴富之后,我们开始俯视西方。过去的谦卑和自卑,今天的自信与自负,是那么迅速而自然地在我们的身上交替呈现。只是,当我们的经济总量已超过大多数西方国家,因而一不小心由自信走向自负乃至傲慢的时候,其实我们的国内转型仅处于别人百年前的水平,而我们却并不自知,甚至依然自大。这样的民族成熟吗?   其七、我们的民族正在崛起,但因曾经积弱贫穷的历史而依然残留悲情,这种悲情之上的崛起,使得我们的行为时而悲愤,时而亢奋。这个时候,我们尤其对军事感兴趣,对“强国之梦”感到亢奋,而对思想却异常漠然。这就犹如一个满腔悲愤的十几岁少年,手持一挺机关枪。这样的民族成熟吗?   其八、我们的民族饱经风霜,有时像一个五千岁的老人,因负荷太重而显得保守、迟钝;但有时在崛起期则又像一个十几岁的少年,肌肉日长而又似懂非懂。今天的中国,到底是老人的迟钝还是少年的鲁莽?一些问题上该有的锐利,中国似乎没有;而另一些问题上不该有的咄咄逼人,中国则似乎又占尽先机。这样的民族成熟吗?   其九、历史上凡是崛起而又稳健的民族,必然经过一个重要的阶段,那就是思想启蒙,亦即通过大规模的公共讨论,对全民的集体精神深处展开一场洗涤。经过一番启蒙,大多数人的心灵深处将呈现很大不同,保守将变得开明,激进将变得理性,鲁莽将变得稳健,进取而不具威胁,雄心勃勃而不再咄咄逼人。但中国从来就没有经历过思想启蒙,而恰恰就在这样的基础上崛起了。这样的民族成熟吗?   其十、 我们这个民族有过辉煌的成就,但也犯过很严重的错误。但我们从来就是只歌颂成就,不反思错误,尤其不反思民族集体犯过的错误,比如 46 年前那场席卷我们民族大地的亘古浩劫——文革。人人都知道,不清醒反思历史,就不可能有稳健的未来。今天的中国就处于这样的状态。这样的民族成熟吗?   十一、即便有所谓的反思或讨论,我们更多的是习惯于“大批判”式的风格:无论什么事,我们都习惯于将责任推给某一个个人或集团,大家群起攻之,口诛笔伐,于是个体的责任解脱了,世界照旧,中国的艰难循环依然。殊不知,中国的问题虽多,但最大的问题还在于我们每个个体的素质,只是我们经常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这样的民族成熟吗?   十二、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有健康的公共讨论。然而,今天的中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多元,公共空间已经出现,但公共讨论却没有形成。充斥今天公共舆论的是网络谩骂和围观,甚至就连中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的教授也以骂人而一举成名,博得掌声,甚至还获得“自由与包容”的保护。这样民族成熟吗?   我不能,也不愿再往下写了,不然就一不小心慢慢地写成一本书了。上面的这些问题,有些涉及的是中国问题的表层,有些则触及到中国问题的深层和精神本质。   多少年来,我们似乎一直在谈中国的问题和它的解决方案。但由于没有触及到一些本质的东西,所以多年来我们谈问题,大都是在谈问题的表层,而没有触及问题的本质。由于没有触及到本质,所以我们只能在表层上打转,在情绪上争执。 同时,由于情绪占了上风,所以当我们谈解决问题的方案时,首先占据上风的也是情绪。为了情绪,我们可以互相指责,互相排斥,甚至互相杀戮,岂不知其实这些方案其实都是为了解决同一个问题,只不过切入点有所不同而已。 等到有一天所有的指责、排斥和杀戮都完成之后,我们才发现,原来这一切都是可以避免的。问题是,这个认识经常来得太晚了,我们已经为这些指责、排斥和杀戮付出了太多的时间和太高的代价。   更可恶和可笑的是,我们往往不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刚刚为一场闹剧付完高昂的学费,我们又开始为下一场闹剧支付更高昂的学费。拆了建,建了拆,这些我们很熟悉的逻辑循环,又岂止于一般的市政或基建项目建设?   多少年来,我们经常在做这样一些十分可笑的事情。更可笑的是,我们为这些可笑的事情,往往做得十分投入,似乎人人都在从事一件伟大而正义的事业。这就更具有喜剧或悲剧色彩了。   一切的一切,最后都不得不归结到这些“喜剧”或“悲剧”的演员或导演身上。这些演员或导演,就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每一个中国人集合起来,就有了中华民族这个整体。因此,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整体,必定有其一些集体的文化基因、民族性格和精神世界里的共同特征。   正是这些共同特征,导致了由我们出演的一些“戏剧”,最后演着演着就演成了“悲剧”或“喜剧”,浪费了我们民族的时间和资源;更重要的是,这些“悲剧”或“喜剧”使我们民族经常走在一条不确定和不稳健的道路上。   这就不得不让人提出“中国人成熟吗?”这个可能会招致公愤的问题。   不错,数千年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十几亿中国人民勤劳善良。但这一切似乎都与成熟与否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   岁月会催人白头,也会催人老成,甚至催人世故,但却不会必然催人成熟。如果以为世故就是成熟,那无异于将庸俗当成了幽默;如果以为沧桑会必然导致成熟,那无异于是说:只要将牢底坐穿,走出来的个个都是圣人。   所谓的成熟是有一些标准的,走向成熟也是需要一些前提的。 成熟的标准千千万万,但有一条最重要的标准,那就是理性。所谓理性,无非是两个特征,一是摆脱情绪,二是直达核心。 有了理性,另外一些能力也将慢慢随之而来,比如思维的穿透能力,比如批判审视的能力,比如多元辩论(而非吵架或谩骂)的能力;有了理性,另外一些意愿也将慢慢生长起来,比如妥协、协商的意愿,比如遵守规则的意愿。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其实,国民教育和儿童教育是一样的。一个儿童,若学会了上面的那些元素,即便暂时成绩差一点,会的乐器少一点,都无伤大雅,他(她)最后基本上是个可造就之才;反之,即便是少年天才,也依然让人感到未来的不确定、不稳健和不可靠。   走向成熟的前提也有很多,但归结起来无非是两条:一是悟性,二是学习。悟性是先天的,学习则是后天的。注意,这里说的学习,不是学习专业知识,而是理性能力的学习与培养。有人埋头学习,悟性不足,最后还是一事无成;有人悟性很强,但缺少的是“临门一脚”的理性精神的学习和培养。中国和中国人,大抵属于后者。   中国人的聪明和悟性毋庸讳言,不然我们不可能在短短三十几年里取得如此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华民族也不可能历经磨难而依然不倒。但 我们缺少的往往就是这最后的“临门一脚”,亦即理性精神的学习和培养。   千万不要小看了这“临门一脚”的缺失,它往往使我们在很多重要的关头无法深入,功亏一篑。清末新政,我们功亏一篑,不然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将会改写;辛亥革命,我们功亏一篑,不然二十世纪的血雨腥风将可避免;如今,中国的改革又到了十字路口,各派争执不休,我们是否又要功亏一篑,让后人再写一本《 2012 年的中国在干什么?》。    理性精神的缺失,导致了中国人集体精神世界的某种不成熟 。这种缺失,就像足球场上那个“可恶”的守门员,将中国人的聪颖放进了球门,而将成熟永远挡在了门外。因此,世界看到的中国人,是一群非常聪明、但某种程度又不甚成熟的中国人。    聪颖和不成熟,就这样浑然合一地“缝合”在我们民族集体精神世界的深处 ,不但让世界困惑,同时也让我们自己时常感到迷茫,因为很多时候,我们自己也看不清自己,甚至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到底什么才能让我们真正满足和快乐。   读到这里,你也许已经开始沉思,也许你比之前更加愤怒,恨不得拿刀杀了我。既然这样,我还是赶紧收笔,让大家一章一章地往下读吧…… ( 注:该文是《中国人成熟吗?》一书的前言。该书已先后在香港和中国大陆出版—— 2012 年。 )
个人分类: 闲读偶得|1633 次阅读|0 个评论
夜来南风起 小麦覆陇黄
热度 3 nyj 2013-6-7 16:57
这一阵子特别忙,又是迎接小麦良种检查,又是小麦测产,又是查看小麦病害,又是核实小麦倒伏面积,每天早出晚归,直接不着家,全和小麦干上了 。当看到麦浪翻滚,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时,欣喜油然而生,而当看到小麦受灾时心中总有一丝忧伤,毕竟是农民的儿子啊。 又是一年芒种时。“ 小满不满,芒种开镰 ” ,这是老家的谚语,意思是小满节气时小麦正在灌浆,麦粒还不成实,到了芒种小麦就成熟了,可以开镰收割了。 由于老家是山区,无法应用机械,所以小麦还是全靠人工用镰刀收割。每到此时,总会想起白居易的《观刈麦》: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弊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田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今年前期气温偏低,目前看来麦收要晚个几天,过几天的端午假期,是该回趟老家了。 1.麦子熟了 2.麦子熟了 3.快熟了 4.旗叶发黄了 5.倒伏情况 6.倒伏情况 7.倒伏情况 8.倒伏情况 9.小麦病害 10.小麦病害 11.得病小麦田间症状 12.麦田杂草米瓦罐 13.麦田杂草雀麦 14.麦田杂草雀麦 15.麦田杂草节节麦 16.麦田杂草节节麦 17.麦田杂草短芒大麦草 18.麦田杂草短芒大麦草 19.麦田野生的大麦 20.麦蚜 21. 草蛉的卵,不 是 ×× 功说的什么什么花。风太大了,没法拍清 22.高产创建 23.田间测产 24.繁种田 25.繁种田 26.麦田 27.金黄的麦田,煞是喜人 28.麦田 29.麦田 30.麦田
个人分类: 管窥工作|10063 次阅读|8 个评论
青番茄、西红柿、圣女果
热度 7 mdzhao 2013-4-26 08:36
在科学网看到武夷山博主的一篇博文“ 青番茄--网上免费图书馆,值得大家关注 ”,勾起我研究一下这个图书馆的兴趣。青番茄的被追捧已有一阵了,它出现的时候我并没有关注到,是在去年开始陆续在一些图情期刊上看到了相关介绍后才知道了它。刚开始可能与大多数图书馆员的反应差不多,身为图书馆人,深知每年国家投进那么多钱的图书馆运转中尚问题多多,而一个民间的图书馆,创造了一种新的模式,也同样提供免费的借阅服务,这让一直吃财政饭的那些图书馆情何以堪啊?理论上,公共图书馆乃至高校图书馆都可以借鉴这样的模式,而且有经费支持完全应该做得更好的。曾经很冲动的想把这个图书馆推荐给读者,因为青番茄的图书刚好与高校图书馆是互补的,高校多收藏学术型图书,但休闲类读物比较少,而读者对这类图书的需求很大,往往供不应求,以前主要推荐公共图书馆,感觉青番茄这种形式应该更受学生欢迎。不过我一般都是推荐自己用过并感觉好用的资源或网站,而到青番茄的网上看了下,却感觉还需要进一步考察,网站对图书没有分类编目,与网店的形式差不多。当时产生几个疑问:他们的图书按什么规则排放?没有分类和编目对于图书的外借和归还一定效率低下,也许它内部还有一个物流的数据库?另外不可避免的拒借又如何处理?热门图书究竟要准备多少复本?想到图书馆也曾创新过许多形式,像图书下街道,村村有图书馆之类的,但大多热闹一阵、宣传一阵后便无疾而终。所以抱着谨慎的态度没有推荐,后看了一些相关论文。其实大多数的论文都是讨论青番茄的模式对图书馆的启示。其中有一篇发表在《图书馆杂志》上的论文“ 在线模式下的实体图书馆免费借阅的乌托邦实践:对“青番茄”图书馆的深度思考 ”谈到了这样的模式可能存在的风险和危机,给我比较大的启发。 最近我专门对相关文献检索了一下并做一整理。 检索到相关期刊论文45篇,分布于2011-2013年期间,其中2011年的15篇论文中仅1篇是图情期刊所发,其余均为新闻、营销、网络等方面的期刊,以介绍为主。2012年的25篇中有8篇是发表在图情期刊上的,2013年目前仅检索到2篇文献。所以从图书馆角度对它进行分析的文章只有10篇,以赞扬和肯定为主,大多是介绍性的,材料来自青番茄网站和公开报道的资料,辅以分析图书馆自身的问题或对图书馆的启示,也有对其运行作为商业模式作比较研究的。 检索到报纸上的相关报道82条,分布于2011年3月到现在,网站上的报道则肯定更多了。可见青番茄的宣传做得还是比较好的,报纸和各大网站无疑给它做了软广告,它的用户能这么快得到扩张,各种媒体的宣传应该是功不可没的,加上青番茄经常利用不同节日策划各种活动,推出一些新的举措,新进入一个城市等都成为报道的好材料。 随后我又到青番茄的网站再次比较认真的浏览,特别是对它的读者指南、检索、咨询等都测试了一下。 因为自己是做咨询的,首先看是否有咨询的途径,发现有一个微博咨询平台,是新浪的。好在自己新浪的微博还在,在平台上提了一个问题,希望测试它的反应速度和如何回复。从这个微博看,它把自己定位为“电子商务企业-电子商务平台”。翻看现在的许多留言,它的反应速度非常慢,对大多数留言都没有回复。留言中多有抱怨,如“ 3月19号下订单借的书,到4月15号了还没送到,怎么回事!都一个月了!打热线电话永远打不通!现在的服务比以前差多了! ”、“ 借了一个多月的书都没动静啊?送书的快递说他们都2个月没送青番茄的书了。怎么回事啊。不会跑路了吧 ”、“ 青番茄就是个骗人的!!!3月13号提交的订单现在还收不到书,要借的书总是在一周后才告你说没有,电话永远打不通!!愤怒!! ”、“ 3月13日借的书,一直是备货状态, @青番茄 ,是卷钱跑了吗? ”。 从读者指南看,突出了如何加入,当然它借书和归还的流程并不复杂,熟悉网上购物的人都能熟练操作。但指南中有意无意淡化和隐瞒了其中拒借、借书尺码限制等风险。而研究了一下它的借阅规则,发现它所设定的阅读尺码不仅包含对借书册数和借书时间的不同,对所借图书也分了等级,低等级的读者对标明阅读尺码为L、XL、XXL的读物是不能借阅的,估计越热门的图书尺码越高,当然,看了下还是列为M的图书占了多数。另外一点,借书平台与网店平台最大的区别是,网店所列货物放到购物车后付款便可买到,青番茄所列图书放入借阅车以后却很可能是别人已经借走的图书。网站提供了一个“书籍预借”的渠道,相当于图书馆的预约,但要视该书有多少人预约而定究竟多久才可能借到书。目前还没法知道读者放入借阅车的图书能马上借到的比例大概是多少?科网有青番茄的用户希望能提供这方面的信息。 检索途径则太简单,只提供了书名、作者、出版社三个途径,高级检索加了ISBN号,基本只适合知道具体书名或作者的检索,不能用关键词检索。另外网站提供了分类浏览的途径,却是介于主题和学科之间的,如有 成功/励志 、 个人理财 、 美食 、 美丽装扮 等类名,数了下共有37个大类,大类下有二级类目,个别还有三级类目,如外语_行业/职业英语_餐饮旅游业英语。多为通俗读物,每个类目拥有的图书数量不等,如自然科学类目下分了总论、数学、物理学3个小类,总共只有50多本图书,而农业/林业类目下一本书也没有!浏览途径显示的图书没什么排列规律,读者要挑选图书的话比较盲目,估计除第一页的图书外没几个读者会翻页查看后面几页的图书。 几点思考: 1. 自称为“全球最大中文网上实体书图书馆”的青番茄,注册公司名是“深圳市青番茄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但实质是一个借助互联网和物流网,以图书借阅服务为产品的电子商务平台。青番茄虽然提出“为用户提供图书的终生免费借、阅、送、还上门服务”的口号,而且一直在践行这个口号,但作为企业,它的目的仍是赢利,一定是必须有足够的资金收入才能保证企业的扩张和运转; 2. 青番茄选择的服务模式对图书馆来说的确是一种创新,更可贵的是这样的模式符合互联网环境下电脑一族的习惯和喜好。许多年轻人,包括现在很多中年上班族都喜欢网购的形式,象我女儿这辈人在居住地和学校都借书十分方便的情况下,平时仍认为网上购书更加方便而宁愿花钱在网上买书看,青番茄的模式与网购类似,若能用买几本书的钱享受无限借书的方便,一定会大加称道并乐于尝试的,这也正是青番茄在短短2年多时间里用户便突破100万的主要原因; 3. 青番茄是存在危机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赢利模式和是否有充足的赢利空间,二是服务支撑,是否能获得更多的“好评”以维系用户的信心并保持其忠诚度。作为企业,公益可以是它的招牌和口号,但如果没有收入是不可能生存的,“青番茄”读者的每一次借阅本身并不能为它带来任何收入,但它却需要为借阅服务支付物流、图书购买以及折旧、人员、库房等成本,它目前的赢利渠道还是有限的,主要靠扩张用户收取押金,据介绍押金的投资收入已够日常运行,不过若细算一下便可知,以100万用户平均收取押金300记,3亿人民币投资收入10%也就3000万,支撑27个点的人员经费每年至少1000万以上,物流更是天文数,怎么算也不够。更主要的是规模扩大后服务便可能打了折扣,从它本身的微博平台上便可看到许多投诉,实际上相当于网店的差评,另外从大众点评网、百度知道等平台都可见对青番茄的批评,这样的差评多了一定影响到新用户的增加和老用户的维系,而提高服务质量必须增加人员也意味着成本增加,这可能是一个难以调和的矛盾。而互联网上网店的用户是一群转移阵地最快的用户,下单到拿到图书超过1周便会不耐烦,虽然青番茄的免费服务可获得适当体谅,但等待超过1个月是肯定不能忍受的。一旦不再有新用户加入并且老用户又大量流失的话,青番茄便可能走到难以为继的境地。 后记:图书馆界不应把青番茄仅作为一个研究的样本,或者把它作为一面照出自身缺陷的镜子。作为一种全新的服务模式,青番茄的运行是对图书馆服务的补充,对推广全民阅读也是有贡献的,这些都是值得肯定和学习的,所以对图书馆来说,停留在介绍和理论探讨的层面是远远不够的,也不是主要的,重要的是寻找哪些地方是可以付诸行动的?比如图书馆与青番茄是否有合作的可能和空间?或者在目前图书馆的服务中也开辟一块如青番茄那样新的服务形式?电子商务的模式除用于实体图书外在电子资源的利用上是否也有可以借鉴的地方?另外,作为熟知图书馆业务的图书馆人应该与重在宣传报道的记者和媒体有不同的视角。青番茄如仍把关注点放在扩大用户和规模方面,是难以持续发展的,而它现在这样的走势似乎已经露出颓势,或许与图书馆合作会是一个双赢的选择? 当我写完这篇博文后就在想:青番茄这个名字不太好,为什么不叫红番茄呢?资料记载:未成熟的青番茄含有一种生物碱叫“龙葵碱”,它与土豆芽眼或土豆的黑绿皮表皮毒性相同,食用过多会引起中毒,中毒症状轻者是头晕、恶心、呕吐或流涎等,严重者可造成死亡。但番茄成熟以后或青番茄放红以后就不含龙葵碱了,那便是人见人爱的西红柿啊,西红柿含有丰富的营养,又有多种功用,被称为神奇的菜中之果。现在有一种小西红柿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圣女果”。不过也许正因为青番茄现在还有种种不足,但如果它能得到更多的呵护和支持,便会成熟变红呢?
个人分类: 图书馆那些事|6627 次阅读|28 个评论
[转载]好文莫丢-3 人不成熟6特征
junyichai 2013-4-25 14:11
人不成熟的六个特征---老板给我们发的邮件 来源: 苏怜蕾的日志 人成熟与不成熟跟年龄没有关系,人成熟不成熟,就是你能不能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待事物。就是能不能把我的世界变成你的世界。这个社会有很多的成年人,还没有脱离幼稚的行为。一点小事情就跟别人争来争去。 人不成熟的第一个特征 ------ 就是立即要回报 他不懂得只有春天播种,秋天才会收获。很多人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刚刚付出一点点,马上就要得到回报。(学钢琴,学英语等等,刚开始就觉得难,发现不行,立即就要放弃。) 做我们这个项目也是一样,很多人来做这个生意,开始没有什么成绩,就想着要放弃,有的人一个月放弃,有的人三个月放弃,有的人半年放弃,有的人一年放弃,我不明白人们为什么轻易放弃这个趋势的生意,但是我知道,放弃是一种习惯,一种典型失败者的习惯。所以说你要有眼光,要看得更远一些,眼光是用来看未来的! 对在生活中有放弃习惯的人,有一句话一定要送给你:“成功者永不放弃,放弃者永不成功”。那为什么很多的人做事容易放弃呢?美国著名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说过: 穷人有两个非常典型的心态: 1.永远对机会说:“不”, 2.总想“一夜暴富”。 今天你把什么机会都放到他的面前,他都会说“不”,你跟他说数据库这个生意,他们会毫不犹豫的拒绝你。其实这很正常,你不要说,跟他说三步半生活圈数据库来了,就是今天你开饭店很成功,你把你开饭店的成功经验,发自内心的告诉你的亲朋好友,让他们也去开饭店,你能保证他们每个人都那开饭店吗?是不是照样有人不干。 所以这是穷人一个非常典型的心态,他会说:“你行,我可不行!”。一夜暴富的表现在于,你跟他说任何的生意,他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挣不挣钱”,你说“挣钱”,他马上就问第二个问题“容易不容易”,你说“容易”,这时他跟着就问第三个问题“快不快”,你说“快”!这时他就说“好,我做!”呵呵,你看,他就这么的幼稚! 大家想一想,在这个世界上有没有一种:“又挣钱,又容易,又快的”,没有的,即使有也轮不到我们啊,所以说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懂得付出。那为什么你要付出呢?因为你是为了追求你的梦想而付出的,人就是为了希望和梦想活着的,如果一个人没有梦想,没有追求的话,那一辈子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就像一个算命算的非常准的算命先生,把你的一生都告诉你了,包括你什么时候毕业,什么时候工作,什么时候结婚,什么时候有孩子,四十岁如何,五十岁如何,以后你的孩子怎么样,什么时候过世。你再来生活,还有意义吗?是不是一点意义都没有了,人类是为了希望和梦想而活着的。 所以,在生活中你想获得什么,你就得先付出什么。你想获得时间,你就得先付出时间,你想获得金钱,你得先付出金钱。你想得到爱好,你得先牺牲爱好。你想和家人有更多的时间在一起,你先得和家人少在一起。 但是,有一点是明确的,你在这个项目中的付出,将会得到加倍的回报。就象一粒种子,你把它种下去以后,然后浇水,施肥,锄草,杀虫。最后你收获的是不是几十倍,上百倍的回报。我们这个项目也是一样的! 不管在这个项目当中,还是在生活中,你一定要懂得付出,你不要那么急功近利,马上想得到回报,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你轻轻松松是不可能成功的。 一定要懂得先付出! 人不成熟的第二个特征 ----- 就是不自律 不自律的主要表现在哪里呢? 不愿改变自己; 你要改变自己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模式。你要改变你的坏习惯其实,人与人之间能力是没有多大区别,区别在于思考方式的不同。一件事情的发生,你去问成功者和失败者,他们的回答是不一样的,甚至是相违背的。我们今天的不成功是因为我们的思考方式不成功。一个好的公式是:当你种植一个思考的种子,你就会有行动的收获,当你把行动种植下去,你会有习惯的收获,当你再把习惯种植下去,你就会有个性的收获,当你再把个性种植下去,就会决定你的命运。 但是如果你种植的是一个失败的种子,你得到的一定是失败,如果你种植的是一个成功的种子,那么你就一定会成功。 你一定要相信如果有人在这个项目中成功,你就一定会成功。只有不断的行动就会养成习惯,习惯在重复了21天以后,就会养成。然后坚持不断地去做,就会形成你的个性。 很多人有很多的坏习惯,如:看电视,打麻将,喝酒,泡舞厅,他们也知道这样的习惯不好,但是他们为什么不愿意改变呢?因为很多人宁愿忍受那些不好的生活方式,也不愿意改变所为他带来的痛苦,所以他不愿意改变。 愿意背后议论别人: 如果在生活中,你喜欢议论别人的话,有一天一定会传回去,中国有一句古话,论人是非者,定是是非人。 消极,抱怨: 你在生活中喜欢那些人呢?是那些整天愁眉苦脸,整天抱怨这个抱怨哪个的人,还是喜欢那些整天开开心心的很大肚的人。如果你在生活中是那些抱怨的,消极的人的话,你一定要改变你性格中的缺陷。如果你不改变的话,你是很难适应这个社会的。你也是很难和别人合作的。 生活当中你要知道,你怎样对待生活,生活也会怎样对待你,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所以你不要消极,抱怨。你要积极,永远的积极下去,就是那句话:成功者永不抱怨,抱怨者永不成功。 人不成熟的第三个特征 ----- 经常被情绪所左右 一个人成功与否,取决于五个因素; 学会控制情绪 健康的身体 良好的人际关系 时间管理 财务管理 如果你想成功,一定要学会管理好这五个因素,为什么把情绪放在第一位呢?把健康放在第二位呢?是因为如果你再强的身体,如果你情绪不好,就会影响到你的身体,现在一个人要成功20%靠的是智商,80%靠的是情商,所以你要控制好你的情绪,情绪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人与人之间,不要为了一点点小事情,就暴跳如雷,这样是不好的。 就象动作明星史泰龙说的:过去不等于现在,只是暂时停止成功。任何事情发生,必有目的,必有助于我!你要经常的对自己说,这只是我在风雨中磨练性格的一天。 所以在生活中,你要养成什么样的心态呢?你要养成“三不”,“三多”(不批评、不抱怨、不指责;多鼓励、多表扬、多赞美)。你就会成为一个受社会大众欢迎的人。如果你想让你的伙伴更加的优秀,很简单,永远的激励和赞美他们。即使他们的确有毛病,那应该怎么办呢?这时是不是应该给他们建议,在生活中你会发现有这样一个现象,有人给别人建议的时候,别人能够接受,但是有人给别人建议的时候别人就会生气。其实建议的方式是最重要的,就是“三明治”赞美,建议,再赞美! 想一想,你一天赞美了几个人,有的人可能以为赞美就是吹捧,就是拍马屁。赞美和吹捧是有区别的,赞美有四个特点: 1.是真诚的 2.是发自内心的 3.被大众所接受的 4.无私的。 如果你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去赞美,那就是拍马屁。当你赞美别人时候,你要大声的说出来,当你想批评别人的时候,一定要咬住你的舌头! 人不成熟的第四个特征 ----- 不愿学习自以为是,没有归零心态。 其实人和动物之间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动物的自我保护意识比人更强(婴儿与小猪)但是,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会学习,人会思考。人是要不断学习的,你千万不要把你的天赋潜能给埋没了,一定要学习,一定要有一个空杯的心态。我们象谁去学习呢?就是直接向成功人士学习! 你要永远学习积极正面的东西,不看,不听那些消极,负面的东西。一旦你吸收了那些有毒的思想,它会腐蚀你的心灵和人生的。在这个知识经济的时代里,学习是你通向未来的唯一护照。在这样一个速度,变化,危机的时代,你只有不断的学习你才不会被这个时代所抛弃,一定要有学习,归零的心态。去看每一个人的优点,“三人行,必有我师也”! 人不成熟的第五个特征 ----- 做事情靠直觉,不以事实为根据。 很多人还没有开始做,就说这个业务太难了,不好做。有的人做了,约了几个人没有做,就说我们这个地方太穷了,这个加入的费用人们接受不了,有的人说网上的虚拟的东西人们根本不接受,或者说如果按我的方法一定行得通等等。 这些都是他的个人直觉,但是他不是以事实为依据,不喜欢成功人士教给他的经验事实上,上海翰睿10年了,是实实在在的企业,他不去看这个事实。其数据库的触角已经衍生到上海服务行业的角角落落,他看不到这个事实,现在是互联网社会,电脑和互联网将会象家用电器一样会普及到每一个家庭,他也看不到这个事实,而互联网生意是一个最具增长潜力的行业,他还是看不到,在2008年的时候,互联网的产值已经超过了2.5万亿了,他也看不到这个事实。 人不成熟的第六个特征 ----- 做事情不靠信念,靠人言。 我们说相信是起点,坚持是终点。很多人做事不靠信念,喜欢听别人怎么说。对自己所做的事业,没有100%的信心,相信和信念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相信是看得见的,信念是看不见的。 就象***主义,现在有谁看到***主义实现了,是不是没有人看到,但是就是有人为了***主义事业,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因为他们相信***主义一定会实现,其实他也没有看到***主义的实现,但是他就是相信,他对没有看到的东西还相信,这就是一种信念! 信念是人类的一种态度,但是很多的人他们做事,不靠信念的,而是要听别人怎么说,你要登上山峰,要问那些爬到山顶的人,千万不能问没有爬过山的人。相信很多人一定听过“祖孙卖驴”的故事。他们祖孙二人就是因为听信人言,最后连毛驴都没有卖出去! 这里不是说别人的建议不要去听,你可以去参考,但是你要记住,你来做这个生意是为了实现你的梦想,实现你自己的价值。其他的人是不会关心你的梦想的,只有你自己关心你自己的梦想,只有你自己关心你自己能否真正的成功。这才是最重要的! 只要你的选择是正确的,永远不要在乎别人怎么说,以上的人不成熟的六个特征,你们自己去对照,那一个特征是你有的,你一定要在最短的时间里改正,只要你相信你自己能够战胜自己的不成熟,你就会逐渐的成长,成熟起来,你就会得到你想要的那种生活。你就会实现你时间自由、财务自由、精神自由的人生梦想!
182 次阅读|0 个评论
给希望提高影响力的国内期刊的一点不成熟个人建议
热度 4 lys001 2013-4-11 15:33
注册科学网ID有几个月了,一直看看科学网上的文章,看看有没有相关领域的朋友,但一直不敢写点东西。因为从小就没把语文学好,也不喜欢写作文。不过,根据个人的经历,给希望提高影响力的国内期刊,提一点点建议。第一次写点东西,手下留情,少拍点砖! 希望尽量缩短论文接受到正式发表的时间,尤其是挂在网上的时间。2012年2月的时候投国内一sci期刊,同年5月份被接受。审稿时间3个月。审稿时间同国际很多相同领域的期刊类似,甚至还要短一到两个月。但自从被接受,截至目前没有一点消息,既没有刊印,也没有挂在网上供感兴趣的人下载。绝大多数著名的期刊都是在被接受后一个月内就把刚接受的但没排版的文章挂在网上,供人浏览参考,并分配一个doi。马上到2013年的5月了,接收也要满一年了。在这一年中,有几篇文章投了其他的国际期刊,方向和投的国内期刊的那文章是相同领域,有几个已经刊发了,有的已经挂网上了,还有的正在审稿。一直想引用被国内期刊接受的那篇文章,但苦于没有刊发,甚至连doi都没有,只好作罢! 不知道这种情况在国内的其他期刊是否普遍。当然,这种情况在国外应该也有。我知道一个韩国的sci期刊,审稿时间倒是很快,从投稿到接受,只用了20天,这在工程领域的期刊里面,应该算是很快了的。但自从2012年11月初投稿,到11月下旬被接受,一直也不发表,发邮件问问,才告知要等到2013年11月份才能刊发。我的娘啊! 如果这些被接受的文章,在一个月内给个doi,挂网上,即使没有别人引用,自己或自己实验室的人引用。我想影响因子也能从零点几一下提高到1.0以上。至少要上一个档次吧。 因为是刚刚开始职业生涯,了解的期刊也不多,对文章具体的发表程序和doi的分配不熟悉,有错误请指正。
3585 次阅读|6 个评论
成熟的标志
热度 6 ywang69 2013-3-30 11:44
据说以下是成熟的标志,对照了一下,发现自己不但已经成熟,而且已经很老了。悲哀中! 慢慢成熟的标志: 1晚上无论睡多晚都醒的很早; 2喜欢吃家常便饭多于外面的餐馆; 3喜欢隐身,网络签名长时间不更改; 4喜欢看新闻多于看八卦; 5打电话给朋友的次数少了; 6可以让你开心的人或事,越来越少了; 7没结果的事情,渐渐就少做了; 8低落的时候选择一个人呆着。 似乎科学网博客编辑器有些问题,有时候博文发布后就修改不了!不知道其他朋友碰到类似问题没有?
个人分类: 我有话说|5776 次阅读|11 个评论
[转载]有时间一天看一次
ywang69 2013-3-2 11:26
【永远都不要做的事】1,跟知己上床 2、和情人结婚 3、把同事当成朋友4、到朋友公司打工 5、在上司面前知无不言 6、轻信上司的许诺 7、喜怒哀乐都挂在脸上 8、在人堆里大声讲手机 9、习惯于给自己找借口 10、超车过去,看开着车有着窈窕背影的MM的脸 11、对MM的"字信以为真 12、指望前女友回心转意。 【做人的底线】(1) 不做第三者,即使再喜欢(2) 骗我可以,如果被我知道超过两次,请你有多远滚多远(3) 如果你拿我不当回事,我会以同样方式对你(4) 我可以装傻,但别以为我真傻(5) 我可以容忍,但别超过我的底线(6) 我不是没脾气,只是不轻易发脾气(7) 任何真话,我都能接受。 【让你成熟至少5岁的8句话】1、如果你不喜欢现在的工作,要么辞职不干,要么闭嘴不言。2、学会忍受孤独。3、不要像玻璃那样脆弱,做个内心强大的人。4、管住自己的嘴巴。5、会创造机会。6、若电话老是不响,你该打出去。7、不要草率结婚。8、写出你一生要做的事情,把单子放在皮夹里,经常拿出来看。 【成功者的习惯】1.微笑。2.气质纯朴。3.不向朋友借钱。4.背后说别人好话。5.听到某人说别人坏话时只微笑。6.过去的事不让人全知道。7. 尊敬不喜欢你的人。9.对事无情,对人有情。10.多做自我批评。11.为别人喝彩。12.感恩。13.学会聆听。14.说话时常用我们开头。15.少说话。16.喜欢自己。 【建立人脉的15个提示】1、学会换位思考;2、学会适应环境;3、学会大方;4、学会低调;5、嘴要甜;6、有礼貌;7、言多必失;8、学会感恩;9、遵守时间;10、信守诺言;11、学会忍耐;12、有一颗平常心;13、学会赞扬别人;14、待上以敬,待下以宽;15、经常检讨自己。 年轻的我们必须懂得:1、你不勇敢,没人替你坚强。2、没有伞的孩子必须努力奔跑!3、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把它走完。4、不要生气要争气,不要看破要突破,不要嫉妒要欣赏,不要拖延要积极,不要心动要行动。5、宁愿跑起来被拌倒无数次,也不愿规规矩矩走一辈子。就算跌倒也要豪迈的笑 人生三大遗憾:不会选择,不坚持选择,不断地选择; 人生三不斗:不与君子斗名,不与小人斗利,不与天地斗巧; 人生三修练:看得透想得开,拿得起放得下,立得正行得稳; 人生三大陷阱:大意,轻信,贪婪; 人生三大悲哀:遇良师不学,遇良友不交,遇良机不握。 人生三大不争:不与领导争锋,不与同事争宠,不与下级争功 人脉中需有的十种职业人:1 票贩子、 2旅行社、3律师、4 人才市场/猎头公司、 4 银行、5 当地公务人员/警察 、6 名人、7 保险/金融/理财专家、8 维修人员、9 媒体联络人、10 医生/护士/养生专家。《你认识这十种人吗?用心经营您的人脉关系吧!》 慢慢成熟的标志:1早上无论多困,也会马上起床上班;2喜欢吃家常便饭多于外面的餐馆;3喜欢隐身,网络签名长时间不更改;4喜欢看新闻多于看八卦;5打电话给朋友的次数少了;6可以让你开心的人或事,越来越少了;7没结果的事情,渐渐就少做了;8低落的时候选择一个人呆着。 80后/90后的通病:1、近视;2、月光族;3、喜欢Money;4、从不锻炼身体;5、 一日三餐没有规律;6、路盲,没有方向感;7、搞不清楚自己的血型;8、有一颗狠宅狠宅的心;9、做事情都是三分钟热度;10、经常午夜12点以后才睡觉。《三条没有你就是神了》 职场情商训练7法:1、把看不顺的人看顺;2、把看不起的人看起;3、把不想做的事做好;4、把想不通的事想通;5、把快骂出的话收回;6、把咽不下气的咽下;7、把想放纵的心收住;——你不需每时每刻这样做,但这样多做几回,你就会:1、情商高了2、职位升了3、工资涨了4、人爽了。
个人分类: 心得杂谈|1 次阅读|0 个评论
完美的女人
热度 20 学数学的苹果 2013-2-5 13:54
妩媚而不妖媚 优雅而不做作 成熟而不城府 有傲骨无傲气 有才情不酸腐。 有点小心眼但不小心胸 有点小贪心但不贪得无厌 视爱情为圣物 但无爱情生活依然活色生香
3257 次阅读|37 个评论
rudimentary
zjzhang 2013-1-25 21:26
adj. 基本的,初步的;发育不完全的,未成熟的;退化的 e.g. We present a very rudimentary version of the paradifferential calculus.
个人分类: 文学|246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不惑之年,依然不成熟。
热度 1 sheep021 2012-12-30 11:22
憋不住尿,说明肾虚, 憋不住话,说明不成熟。 不惑之年,依然不成熟,有点啥想法,总想告知天下。 当你意识到深入地思索并不一定都要记录于刀笔的时候,也是一种 成熟 。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254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人不成熟的六大特征
wangfangnk 2012-12-25 09:01
人不成熟的六大特征:立即要回报;不自律;经常被情绪左右;不愿学习,自以为是,没有归零心态;做事情靠直觉,不以事实为根据;做事情不靠信念,靠人言。 最近好吗,年底了,很忙吧,我们这段时间忙立项评审、忙总结,一天天过得贼快的,心里老惦着抓紧总结天津政务网的事儿,这也都半个多月过去了呢,我还没想好怎么开始呢。 巧的是,昨儿平安日,我们主任组织了个头脑风暴会,会议尾声,我们主任说,上周朱军市秘书长就“天津政务网改版”的事,带了人找市经信委要钱去了,但经讨论后建议他们找靠谱些的技术支持单位(或公司)后再商议”。 主任他又反问“假如市经信委或市秘书长就‘天津政务网改版’的是征求我们意见的话,我们能说出什么来?”,当时我心里那个忐忑啊,感想有的是,但还闷在心里乱糟糟的,要说还真说不出来呢,还好主任提醒我们要注重平时积累,让我们当作业来做,后边肯定得用着。 先说说我们和天津政务网的关系吧:天津政务网网站有信息公开、网上办事、政民互动三大栏目,分别由市政府信息公开办公室(信息公开办)、市电子政务中心(我们单位)、天津政务网编辑部三个单位分别建设和维护。 其中“网上办事”由我们中心负责整体规划、实施和运维,定期向市政府办公厅报季度运维报告;“信息公开、政民互动”栏目的服务器等设备托管运维等由市政府办公厅技术处负责,网站开发和内容建设分别由信息公开办、天津政务网编辑部自行负责。天津政务网编辑部还负责网站的整体统筹。 基于天津政务网“网上办事(大厅)”建设项目,我们从2007年开始也对天津政务网进行关注,那么,我试着先简单说说这次参加《第十一届(2012)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结果发布暨经验交流会》会议后的一些看法和体会吧: 国家已连续8年,通过从国家层面开展各级政府网站的评估工作,将各地政府网站建设统一到政府信息公开、网上办事和政民互动三个核心功能上来,2009年工信部通过发布《政府网站发展评估核心指标体系(试行)》,鼓励有能力的社会评估机构广泛开展政府网站评估。 一、 政府网站发展新情况 今年的《政府网站发展评估核心指标体系》由中国软件评测中心负责起草制订,其指标体系较过去的“可用度+覆盖度”的评估模式来说,更加注重网站服务内容实用性、网站业务的深入融合、集约化建设、多元服务体系的建设,特别是强化政府信息公开和互动交流,加强对教育、社保、就、医疗、住房、交通、婚育收养、公共事业、证件办理、企业开办、经营纳税、资质认定等重点领域服务质量的考察,并新增招商引资领域服务能力、移动应用、只能搜索和网络舆情引导等内容。 虽然从表面上,政府官方(2009年)后不再组织开展全国统一测评,弱化了政府网站的推动工作,但由于将政府网站评测推向社会,变为由市场和公众主导,反而增大了各地政府网站建设压力。不少城市将市场主导政府网站评测转化为强化政府网站的契机,顺势而上,对网站内容、组织、展现、服务和宣传等各方面进行通盘策划,并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在提高政府网站公共服务能力方面有了新的突破和探索,主要表现在: 1.降低服务门槛: 例如上海政府门户网站“中国上海”在国内首创了政府网站“无障碍浏览”服务,在不改变网站现有风格和功能的情况下,通过辅助阅读标识和文字阅读工具,使得视障人士及老人仅靠按电脑上2个键,就可以“听”到政府各类信息,为残障人士平等参与城市工作、生活提供了实用的便民举措; 2.改善服务感受: 山东省和上海市部分政府网站试验性的运用微博、博客(blog)、维基(wiki)、聚合(RSS)等web2.0技术和WAP、APP移动服务技术,促进政府和公众信息互动以及个性化服务;各地网站上通过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技术,用直观的虚拟办事大厅场景接待用户,通过与虚拟服务人员对话实现导航和问题解答,增强网站的亲切感和获得服务的真实感。有的城市通过优化搜索引擎、与百度开放搜索合作等,提高网站信息的穿透性,使用户更快速地找到所需的政府发布的权威信息。有的城市通过建立与政府网站配套的手机WAP网站和APP客户端,为用户提供移动服务实现用户在任何时间任何人任何地点都能方便地获得所需信息。有的城市基于新浪微博平台开设了与网站配套的“问政微博”更好地开展便民服务,例如“问政银川”,将市内400多个职能机构账号与市政府官博“问政银川”账号形成联动办公,快速有效解决百姓生活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3.监控服务水平: 北京市政府网站建设先后颁布了《北京市政府网站建设与管理规范》、《北京市政府网站网上办事服务建设与管理规范(试行)》、《北京市政府网站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范》等7个配套规范,保证政府网站“建设有指导、管理有依据、评估有标准”;上海市在确立管理办法的同时,从普通用户中雇用“啄木鸟”、召开“网站面试”考核政府网站服务能力。 二、我市政府网站现状和问题 多年来,我市一直坚持政府网站建设,已完成了“从无到有”的技术导向阶段建设,整体上处于“从自发到有序”的内容导向阶段后期,正逐步向以“满足公众和企业各种需求”为特点的服务导向阶段过渡。形成了以“天津政务网”为龙头,区县和部门网站为支撑的政府网站群,政府网站作为政府发布信息、服务社会的主要渠道,实现公众与政府沟通互动的重要桥梁。“天津政务网”曾在全国政府网站测评中进入省级前十名,在线办事板块“网上办事”(独立网站名为“网上办事大厅”)也曾名列全国前三名,2010年开通了政府网站手机版,进一步方便公众获取政府服务。但与其他各省市的发展势头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1.从测评结果看: 以中国软件测评中心组织的2012年度政府网站测评中,我市列省级政府网站第14位,北京、上海、重庆分列1、3、20位。 2.从政府网站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看: 北京、上海等先进地区在管理机制、标准规范、服务创新、内容保障、宣传策划等角度入手全面建立政府网站管理和服务体系,网站运营形成了“公众需求调研日常化,政府信息和服务标准化,网站评价民主化”的良性循环,同时加强网站技术框架建设,重视视觉效果,样式丰富;站群之间实现信息和服务的自动整合,内容全面;搭建在线办事平台,部分政府业务已经实现了与公众的往来交互;北京建设“市民主页”,提供交通、教育、就业等信息查询、订阅、推送、写信等更为人性化的移动服务。相比而言,我市目前政府网站管理还较分散,内容规范化程度不一,在信息整合方式、展现方式、查询方式、推送方式、交互方式、宣传方式上也缺乏一揽子的策划和逐步更新,难以形成对用户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3.从网站整体实用性看。 信息数量方面,我市信息公开总量约为北京信息公开总量的1/20,约为上海信息公开总量的1/40,公共信息服务不足北京和上海的1/20,服务数量存在明显不足。(信息准确率方面,2010年网上办事(网上办公大厅)部分随着机构改革结束和政府两次行政审批提速,虽然立刻安排专人进行l 大范围的信息调整,核实修改了300余个事项信息,但仍有个别事项的具体指标信息出现偏差,共接到公众纠错信息7条,予以核实和修改;服务能力方面,例如网上提交、办理政府服务事项、网上缴费等部分用户期望的服务功能还未实现。 4.从新技术的应用上看。 缺乏无障碍阅读服务、搜索引擎优化、政务微博、手机APP移动服务等应用。 5.从政府网站流量上看。 根据“中国网站排名”,北京、上海政府网站日平均流量超过20万PV,而天津仅在8万PV左右(主站和各子站域名不统一是原因之一;缺乏新技术应用亦是原因)。 三、发展建议 1.从整体上,完善政府网站管理和服务体系,实现我市的政府网站“四统一”。 即实现我市政府网站服务方针、服务形式、宣传手段、推广应用的统一规划管理;制定深入细致的信息公开、政府服务、公共服务、信息反馈的规范标准,实现统一规范制约;对服务的质与量进行政府自评和民众评议,实现统一绩效监控。基于统一平台,统一域名、统一开发、统一运维等,提升网站技术服务能力。 2.运用新技术和手段,丰富对公众关注度高、有技术基础、凸显人性化的服务功能。 (改变现在分散不统一的建设模式) 如:围绕提高政府网站亲和力和互动性,利用web2.0、web3.0技术追加政府(微)博客,网站信息个性化聚合、订阅,并特别是围绕个人和企业生命周期,为特定服务对象推送政府相关服务,为政府网站争取热心参与者;围绕提高政府办事服务和公共服务水平,结合网上办事(大厅)已经具备的人工智能自动咨询服务系统,集合“无障碍技术”和人工智能系统语音模块,实现网站服务信息语音阅读和人工智能咨询系统语音对话服务,解决视力障碍和老年人获取服务的困难,体现人文关怀;围绕提高优化全市投资环境,结合已有的天津政务网英文版和滨海新区政务网英文版网站,对尚未覆盖的政策信息和办事服务信息进行整理,开辟政策和办事服务信息英文版栏目,弥补现有英文版网站中此关键方面的空白。把握移动用户的需求和行为习惯,整合重组资源,建设配套网站的APP手机客户端服务软件,提供移动服务(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中心发布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2年上半年,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3.88亿网民数量已经超过出了台式电脑接入的3.80亿,手机成为了我国网民的第一上网终端)。 3.继续加强政府网站内容建设和保障工作,提升网站可信度和实用性。 现阶段,提供政府信息公开和信息服务依然是政府网站的主要工作,信息内容的是否准确、及时和全面直接影响政府网站的可信度,进而影响政府的信用度和权威性,十分重要,应充分利用信息公开系统、网上办事业务梳理系统(现有)等技术支持工具,在信息变化的同时更新到政府网站上来,将政府网站内容建设和保障工作日常化,保证天津政务网、天津政务网手机版以及下属政府网站的信息一致性和正确性。 今天先写到这,等考完试我再重新整理,写的不严谨望包涵。 P.S.老师,我水平有限,写不出深度高度来,日日夜夜都在盼望拜您为师,好让我也的得到熏陶一番,然后写出点对得起读者的文字来啊!
个人分类: 杂感游记|10 次阅读|0 个评论
动物所研究发现一类高度富集于成熟精子的新型小分子RNA
Ripal 2012-12-16 10:42
动物所研究发现一类高度富集于成熟精子的新型小分子RNA
成熟精子中RNA 的发现让科学家意识到精子不仅仅是运输父源DNA的载体,过去的研究已证实成熟精子所携带的一些miRNA能够影响早期胚胎发育及后代的性状。然而,目前尚不清楚成熟精子中是否还携带除miRNA之外其他种类的小RNA;对各种小RNA的生成及在成熟精子中的富集过程也知之甚少。 动物所段恩奎、韩春生和周琪三个实验室合作,从小鼠附睾尾分离得到高纯度的成熟精子,通过对其中的小分子RNA (18-40 nt) 深度测序结果分析,发现成熟精子中大量存在一类来源于tRNA的小分子RNA。这类小RNA的长度主要富集于29-34nt,类似但不同于睾丸中的piRNA;序列分析发现这类小RNA均来源于成熟tRNA的5’端序列。基于这类小RNA在成熟精子中的高富集性及其tRNA来源,将其命名为mse-tsRNAs (mature-sperm-enriched tRNA derived small RNAs)。mse-tsRNAs的含量占小鼠精子小RNA测序reads总量的67.54%;相比之下,精子中所有miRNA的总和仅占4.61%。mse-tsRNAs的表达量是从生精的晚期或离开睾丸(在附睾中)时开始迅速上升,提示这一时期存在特异的蛋白负责其剪切及富集。在成熟精子中,mse-tsRNAs 在精子头部富集,说明其能够在受精时进入卵细胞。 由于tRNA在进化上高度保守,tRNA来源的mse-tsRNAs 也在脊椎动物中呈高度保守,提示他们可能作为一种古老的父源信息在受精时传递给卵细胞。研究mse-tsRNA的生成/富集机制及其生物学功能将是下一步最为重要的工作。 本项研究的第一作者为彭洪英(博士后)和侍骏超(本科实习生),通讯作者是段恩奎和陈琦,该课题得到科技部、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国科学院的资助。文章于10月9日在 Cell Research 杂志在线发表。 相关链接:Hongying Peng, Junchao Shi, Ying Zhang, He Zhang, Shangying Liao, Wei Li, Li Lei, Chunsheng Han, Lina Ning, Yujing Cao, Qi Zhou, Qi Chen, Enkui Duan.2012. A novel class of tRNA-derived small RNAs extremely enriched in mature mouse sperm. Cell Research . doi: 10.1038/cr.2012.141 ( 原文链接 ) 提示: 成熟精子中RNA 的发现让科学家意识到精子不仅仅是运输父源DNA的载体,过去的研究已证实成熟精子所携带的一些miRNA能够影响早期胚胎发育及后代的性状。最近感兴趣父源对后代行为的影响,所以倾向于认为成熟精子中的miRNA进入卵细胞,进而在胚胎的发育以及后代的行为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准备检测后代大脑内相关区域的miRNA表达,期待寻找到新的miRNA!
2526 次阅读|0 个评论
成熟与北京,银杏,北京三里河路
yue 2012-11-17 18:33
成熟与北京,银杏,北京三里河路
微风拂来, 只能让我思念, 微风,岂能胜过你的温柔。 溪水流过, 只能让我思念, 溪水,岂能胜过你的纯洁。 秋叶飘零, 只能让我思念, 秋叶,岂能胜过你的成熟。 雪花飞舞, 只能让我思念, 雪花,岂能胜过你的智慧。 季节,只能让我思念, 思念是思念的痛, 但是,对你的思念, 思念不仅是思念的痛。
个人分类: 朝夕拾花-----诗意|2812 次阅读|0 个评论
和自己的内心保持通话
热度 2 bewinner 2012-11-4 12:03
如何让自己的心智真正成熟起来,这样的问题应该大多数人都想过。我理解心智的成熟应该是一种内在的自信,不妄自菲薄,不狂傲自大;有独立的思想,万事万物有自己的看法,不盲从,但足够宽容,有好奇心;不会感觉寂寞,有孤独感但可以自己承受,甚至某种程度上可以享受孤独;足够淡定,经得起岁月的煎熬,不浮躁,愿意探寻自己内心,能够和自己的内心通话。 人的内心深处神秘而不可捉摸。有很多的人皈依宗教,希望在面对神灵袒露自己的时候,借以窥视自己的内心,了解内心。这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一种通往自己内心的捷径。你只需要把自己全然的交付给神灵,余下来的就是在和神灵神交的时刻,借由神灵之手,打开你的心门,让神灵之光照耀并洗涤。然而这样做的前提是你必须是一个虔诚的宗教徒,并能对所在宗教宗义深信不疑。而我们很多人在无神论的环境中成长起来,要想满足这样的条件,就必须经历一个相对痛苦漫长的探寻,从而最终使自己再造的过程,而且某种程度上说,你对某种东西深信不疑就意味着你要对其相反的东西持比较绝对性的反对意见,这又不太符合我前面讲的对成熟的理解:你要站在一极去反对另一极。我相信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东西,一件事情不可能非黑即白,一个人也不可能非好即坏。当你还站在一个极点上去看世界的时候,你看到的世界就是一个多极的世界,人的偏激多出于此。和自己的内心保持通话,就是要了解自己,防止这种简单化的偏激现象出现在自己身上。 人从少年迈向成年的过程,总是会伴随着“反刍”的现象。就像一团伸着触角的细胞,向前走,触碰到危险和不适,总是会立马退回到自己的领域里,自己的舒适区中,这是人的一种本能。这个时候就要看一个人的意志力,若足够坚强,而且勇于尝试,可以频繁的去触碰这个不适区,了解这个不适区,从而慢慢的熟悉,习惯,而后就可以将它变为自己的舒适区。这种不断扩大自己的舒适区的过程,就是一种成长,一种成熟。而人的意志力和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关系很大,受人宠溺的孩子在这个阶段所处的时间往往过长。当他感受到疼痛难受的时候,就迫不及待的投回到舒适区的怀抱,因为舒适区对他来讲诱惑太大,难以摆脱。我相信这样的孩子即便外表是成年人的样子,他的内心深处一定还住着那个被人宠溺的孩子,那个孩子还住在一个一天天搭建起来的坚固的城堡里,时间越长,连他自己也难以打开城堡,心智的成熟也就越来越难。 我们大家都遇到过一些措手不及的事情,在面对这些事情的时候,我们很容易“惊慌失措”。这个词太好了,“失措”就是人 lost 了对自己的控制,这个时候展现出来的人,就很容易看到他的内心,但一旦镇定下来,整个人就完全不一样了。所以工作中,千万不要被突然袭来的压力给打垮了,相信你的领导很乐意看你惊慌失措的样子,这个时候是你最脆弱的时候,很容易被别人抓住你的弱点。成熟的人会尽量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而和自己内心保持通话,也能尽量避免自己在失措的时候,让城堡里跳出一个小孩来控制自己。 如果心智能够完成成熟,剩下的就只是一些较为表层的东西,服装,气场,谈吐等等。忽略内心的成熟,做再多的努力在表层也只会是事倍功半,所谓路遥知马力,而真正内在的力量才能支撑你走的更远!
个人分类: 生活感悟|2746 次阅读|2 个评论
形式和内容:成长与成熟!
jsnjjlj 2012-10-20 09:43
在康大访学,最频繁的社交莫过于 送别! 铁打的军营流水的兵 你来我往 若是林黛玉在此, 一定会一年泪水流到头。 一般时间允许,我都会在临走的时刻去道个别 年少时,难免轻狂! 还记得少年时,逢年过节,跟随父母去走亲访友! 看着自家的烟酒 变成 蛋糕等回来。。。。 心中颇认为是一种无聊的举动 完全是一种无聊的形式主义 你送我一点东西,我再返送你对应礼品 不如两不相送,彼此轻松。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 次阅读|0 个评论
幼稚自有幼稚方
childever1 2012-10-18 23:25
A "枉然书至研究生 满腹经论未必成 人情练达皆文章 世事洞明真学问 忍辱负重超常韧 藏智守愚比人笨 心狠手辣无情义 胆大心细炉火纯" B左右逢源似风光 无人之处泪自伤 莫道成熟是最美 简单幼稚是良方
个人分类: 生活百态|2 次阅读|0 个评论
痛苦是成熟的代价
热度 1 xiaxue123 2012-10-11 19:54
小时候经常玩胶泥。刚刚挖出来的胶泥很硬,需要不断的挤压、摔打,胶泥才能粘而有韧性。还要经历时间的酵藏,才能做出最好的陶器。 人也是这样,不经打击总天真。只有经历了时间的洗礼,才会真正成熟柔婉。 打击不可怕,伤害也不可怕,可怕的是被打倒了却不敢再站起来。 守得住,慢慢来!
3738 次阅读|1 个评论
天文观测数据处理系统搭建的几点不成熟思考
dlwang82 2012-9-21 14:46
一、被处理数据的特点决定编程语言与软件的选择 二、编程语言的特点决定了处理系统的架构特点 三、算法的适用性决定了处理系统的推广程度
1 次阅读|0 个评论
女人的坚强
热度 6 cutefay 2012-9-20 23:44
今天看到一句话,觉得挺有道理的:女人如果遇到好男人,一辈子都不需要成熟起来。女人越来越成熟坚强,都是因为她们没有遇上好男人。而男人如果遇到好女人,可能一辈子都会像孩子。男人一直都成熟不起来,只是因为身边的女人太好了。。。有的是没人照顾,所以越来越坚强。有的是被照顾的太好,所以永远长不大。 我的体会:有好男人照顾的时候,确实会像个被宠坏的孩子,会比较任性;而没人照顾的时候,确实会越来越坚强,越来越像灭绝师太。而经历了坚强之后再遇到好男人,就还是会坚强、宽容和善解人意了。
个人分类: 菲亦所思|606 次阅读|7 个评论
做一个成熟的人
热度 1 xiaxue123 2012-9-4 20:39
学习闲暇,在图书馆看到这样一本书《人性的弱点》,书上有这么一句话:什么样的人称为成熟的人? 1.独立的人,能够独立生活,独立思考,独立面对问题 2.有恬静的性格,意志坚定,不虚荣,不虚伪 拿这个标准和自己比较,看来距离“成熟”还有很长的距离。。。 要努力了! 做一个计划: 首先,让自己学会独立 其次,遇事淡定 还有,面对困难,不退缩,慢慢来
3287 次阅读|2 个评论
高产和低产
热度 12 zhangyuxiu 2012-7-13 14:23
高产和低产
下面这棵杨桃树今年用尽浑身的力,只结了四个果儿,果实大大地,绿绿地,亮亮地挂在树梢(俺一定要等它们在树上熟了再摘下来吃); 下面这棵西印度樱桃树和杨桃树一样,从春到夏,不停地开花和结果,现在第二批果实已挂满树梢,并陆续成熟; 下面这棵柠檬树也是,从春到夏,不停地开花,结果,果实不停地成熟。科研方面或其它工作方面, 你像它们谁呢? 1 2 3 4 5 6 7
4360 次阅读|38 个评论
修炼出你的肉身之美
热度 3 hanshiqing 2012-7-1 14:40
一个不关心自己和他人肉身之美的人,不是一个完整和高级的人。 美究竟是什么?作为一个成熟的人,如何看肉身之美? 今天,信笔谈谈一个人的外在美,即身体之美,或者说肉体之美。 保持健康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是身体之美的基础。 最近彻悟, 关于外在(肉身)美,我再也不认为它是一个来自肉体和骨骼的事物了,它其实是来自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和情感连结,以及信念,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习惯,行为语言等。基本上所有美丽或者丑的外表都正是这些内涵的外延和泛化(或物化),反之,从一个人的外表可察其内涵。而年轻时候曾经以为美丽的一些外表在我眼里已经苍白病态和丑陋。 在我看来,肉体之美再不是一个孤立的事物。所谓遗传和血统,乃是人一代代由内而外地在修炼。 所以,一个人的肉身之美,往往是她祖宗八代的修炼加上她自己的修炼的结果。 走在路上的人,哪个不是在修炼自己的内在,然后外延和泛化(或固化)。这,正是肉身之美的本质。也是看相术的科学逻辑所在。 因此,人,更应该做真实的自我,虚浮了必然丑陋。而且,每个人都可以修炼出美丽。
个人分类: 个人修炼|4731 次阅读|10 个评论
生物“共生圈”理论与人性善恶本质
kejidaobao 2012-6-26 14:05
——读王晋康的《与吾同在》 文/王卫英 科技发展为科幻小说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科幻也越来越受到读者关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原创科幻呈现多元发展势头,一批堪与世界对话的科幻佳作相继诞生。 在中国科幻界,王晋康无疑是“核心科幻”创作的重要代表。作为一个有科学文化担当意识的作家,他立足民族本土,自觉而执着地建设着中国的科幻大厦。从《亚当回归》、《生死平衡》、《生命之歌》到《蚁生》、《十字》,他的小说追踪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警惕科技之于人类文明发展或可带来的震荡,并时刻保持清醒的反思。 2011年,王晋康的长篇科幻《与吾同在》震撼问世,小说在秉持这一风格基础上,将笔墨泼洒到遥远的异域,创造了一位来自外星的上帝——一条长满皱纹的五爪老章鱼,用攀缘的方式行走,用脑波通话。这位异星人上帝显然不同于人们“心造”的神灵,并非至圣至善,无所不能。他是一个实体的、有限生命的、内心充满纠结、心灵渐趋成熟的活人。这个异星人上帝还将感情的根须深扎于人类地球。在10万年历史长河中,他谛视人类文明进程,俯瞰人类从与生俱来的兽性向人性的步步升越。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他与人类相守相伴,对他们产生了难舍难分、既厌恶又悲悯的情感,这种人间情怀令人动容。他既是人类历史的推动者、见证者、守护者,又是主宰人类历史和叙事逻辑的上帝。在行事风格上,与虚无缥缈的上帝迥然有别。他享受凡人的生活,尤其对东方文化情有独钟。他不但喜欢中国饮食,还偏爱地将“脑波强化器”赐予炎黄二帝,这使他们具有了与上帝沟通的本领。他爱护地球子民也留恋母族,在母族大举入侵地球并欲以地球人的肉体建立“四级食物链”时,他的安排和筹划又显示出世俗的诡谲多变。他和人类有共通的人性,又因种族的高级文明而获得超越人类的高远目光。 作品主题意蕴深厚,“与吾同在”包含双层意义:即“上帝与吾同在,善恶与吾同在”。“吾”即人类,是被关照的焦点。但在上帝眼里,人类究竟是什么样的种群?人类的“善与恶”缘何而来?又如何彼此消长?推动人类发展的铁律到底是什么?这些问题在在构成小说的哲学谜题。这些谜题不仅隐含于小说题旨中,更融入小说情节中,宛如大河之浪花,滔滔而来,层层推进,牵引读者沿着故事的河流追索而下。 这个外星人上帝是作者的预设,实际上,上帝就在人间。正是借助独特的上帝视角,王晋康跳出肤浅的、人为的善恶观,从种族生存的全新角度看待生物道德;正是借助独特的上帝视角,王晋康上下10万年广征博引,评点人类文明史中自私与利他、竞争与共生密切纠葛的“天道”,在准确把握历史的基础上提出了独特的共生圈理论,认为:“生物的所有物种,当然包括人类,本性是邪恶的,但各物种在进化之路上前行时,也会逐渐建立一个共生的圈子。圈内的主流是和谐和利他,圈外的主流是杀戮和竞争。”共生源于种族“大我”的需要,共生圈能否建立并非取决于人类心灵的自我完善,而是取决于客观的生存需要。尽管人类社会中共生圈还未能涵括全人类,作者却以一场星际战争建立超前的共生圈,因“恶”的契机(外星入侵)向人类大同迈出坚实一步,充分显示了科幻小说的前瞻性、宏观性和以人类整体为主角的独特表达。 《与吾同在》深邃的哲学思考与跌宕情节的完美融合,使其成功实现了审美力度与阅读快感有机兼容的双重美学效果。在叙事策略上亦呈现出“双重复合”的逻辑结构。一方面以“上帝与吾同在”构建一条波谲云诡的故事线,另一方面又以“善恶与吾同在”构成本书的哲理线。小说开首以“序1——神话”与“序2——现实”的形式设序,这种双重迭序同时埋下两条伏笔,有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之妙;又用预叙技巧设置悬念,调动起读者的好奇:“上帝在隐忧中沉沉睡去。那时他还不知道,一场弥天灾难正悄悄向他的子民们逼近。”然后正文开始,上帝施福的2个孩子长大了;神秘的隐形飞球突然降临在世界各地,几乎勾得各大国擦枪走火;姜元善经常做一些扮演上帝的怪梦,严小晨则刻意回避她对姜元善的童年记忆……小谜题解开,大谜题却疑云密布,直待上帝亲自出场,引导情节由“结”到“解”,渐趋明朗。经过一番谋略权术的较量,脆弱的星际共生圈在外力影响下建立起来,代表人性恶的姜元善重新执政,而其妻子严小晨代表的善不幸挫败。情节发展证明一个事实:生物世界的道德派生于残酷的生存法则,微弱的善之光无法超越共生圈的范围,但一株孱弱的善之花终会在大恶的粪堆上长出来。因此,善恶与吾同在。这是上帝的发现,也是人类的发现。这个发现意义深远:作者以其世界乃至宇宙的宏阔眼光,审视人类文明发展规律时,不仅超越和颠覆了“天道酬善”的传统温情思维,而且在其哲学层面,向着终极真理逼近。 《与吾同在》对人类整体命运进行了深度思考,道出了人性恶的症结。面对书中锋利的解剖,也许会使读者感到痛楚。但当“天道酬善”的美好理念在现实的顽石上碰碎后,“共生圈理论”算得是勉强的补救,可以帮助文明种族在阴暗漫长的历史隧道中眺望到远处的微光,帮助他们在恶的粪堆上尽早发现和尽力呵护那株孱弱的善之花。因此,这是王晋康将科技视野与人文关怀完美熔铸的又一部科幻力作,值得展读。
个人分类: 栏目:书评|4312 次阅读|0 个评论
假苹婆不假
热度 3 turongl 2012-6-26 11:24
假苹婆不假 我最初认识假苹婆的时候,是一位科技人员说,这叫“天上挂红鞋”,所以对它记忆很深;而当时我好像听到说是“天街挂红鞋”,想想这好像也更有诗意一些。 在我国,某种植物与另一种植物有很多相似之处时,有一些就加用一个“假”字在前面来命名,如假槟榔,假苹婆等。这也有点意思,认识一种植物,可以对另一种植物有个大概的了解。 假苹婆属于苹婆属木本植物,是我国的乡土树种。该属植物有300多种,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以亚洲热带分布最多,在我国有23种1变种(中国植物志);其中就有苹婆和假苹婆。当然,它们还有很多有趣的名字,其中好像都有叫“凤眼果”的,是说在果荚成熟开裂后,黑黑的种子镶在红红的果荚上,像丹凤的眼睛。这种子是可食的。但现在假苹婆已是当前较热门的热带园林树种啊。 1.淡淡的花 2. 3.也繁花满树 4.像一只红鞋吗 5.似花似果 6.风火轮? 7.红黑分明 8.叠罗汉 9. 10.老干新果
个人分类: 园林花卉|14110 次阅读|6 个评论
岁月催人老,童年几回眸:六一感想
热度 1 wyjorange 2012-6-1 16:39
今天又一个六一儿童节,年年都会有,但着实感受不到这个节日的存在。显然,自己已经不再童年N多年。但是只要静下心来想想自己的童年,大多数人还是会产生想回到小时候的想法。难怪SHE的《不想长大》写得如此撩人,小时候,多么天真无邪的日子哟!真是岁月催人老,童年几回眸。 倒不是嫌弃自己年纪大了,只是特别感叹,曾经儿时的天真幻想早已被岁月消磨得面目全非。如今猛然回头,发现童年的那一份纯真、美好和深情,也伴着无情岁月的流逝,正一点一点地消失殆尽。 我们发生了什么?自从脱离童年,经历少年、青年再进入社会,我们正从少小无猜、天真烂漫的梦想家逐渐演变成老谋深算、圆滑世故的两面派,由生活的梦想家成长为生活的表演者,多了几分成熟和伪装,少了几分真实。只是,与儿时的天真无邪相比,长大后的深沉与伪装令生活有多么疲惫无趣。 难道是因为变得太成熟了?小屁孩,不懂事,这是小时候妈妈挂在嘴边的话。年纪小的人,因为涉世不深,待人处事方面表现得比较稚嫩,但却非常真实。相反,那些过早进入社会人际圈子里混的人,在这方面就表现得成熟圆滑得多。上大学的时候,一个同学的妈妈评价我非常成熟,说她的孩子就显得不是那么成熟。当时我还真不清楚这个“成熟”是个什么级别的评价,是好还是不好呢?我现在想,她那时认为我的成熟指的应该就是我做事比较靠谱,属于那种做事让人放心的类型。但所谓的“成熟”,也不排除含有另外一种意思——为人处世表现得有些“老道”。至于这个“老道”究竟包含些什么,怎么评价,见仁见智。 不过生活中最典型的成熟应该是那种善于伪装的“隐藏”。不难发现,不管在企业还是科研机构,任何有人际交往的角落,总会冒出很多“隐藏很深的人”。你一直以为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实际上还会以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性格或方式在另外一个环境中表现出来,相比在你面前留下的表面印象,其背后判若两人的表现,往往会令你大吃一惊。比如,我出差曾遇到这样一位同学。他习惯于沉默寡言,做事比较胆小,好像表现出不太自信的一面,给人的印象就是腼腆、斯文,不爱说话,别人咋呼的时候他安静地呆在一边。然而,这样你能说他没有思考吗,没有想法吗,错了,他想的远远比你认为他想的要多得多。我后来就发现,他在网络上格外活跃,而且比任何曾经咋呼的其他人都要活蹦乱跳得多——每天更新动态,发表既有深度又有哲理的微博,留言大胆、俏皮而直接。总之,网络上的表现使他看起来像换了一个人,新颖的风格完全颠覆你之前的对他的认识。对于这样的人(或许现实中也并不是刻意隐藏,只是不屑于表露),在短时间内仅仅通过外在行为很难看不出其内心真实的一面。 呃,这不就是动物世界里的表现吗?在自然世界里,恶劣的生存环境迫使动物都具有天然伪装的本领,一方面用以迷惑并捕获它的天敌,另一方面则是隐藏自己,避免自己被其他动物侵袭。自然动物界尚且如此,何谈人类社会呢。 如此不难理解,人们这种前后完全不一样的处事风格,多半源于现实生活环境所迫。生活中复杂的人际交往,险恶的言论环境,往往逼迫着人们要么择善而居,沉默是金,要么投机取巧、见风使舵。前者秉承“惹不起还躲不起”的处世哲学,冷眼旁观,与后者那些斗志昂扬、滔滔不绝的活脱者遥相呼应。不管是不是刻意隐藏,抑或是否因为不屑于表露和张扬,这种前后表现的差异都可归为对生活的伪装,只不过各怀目的不同罢了。事实上,恰如美国著名电影人唐•理查逊所说,“往往我们并不处处袒露我们内心的真实想法,我们只表露我们想要别人信以为真的东西。”现实生活太累,太折腾,那些苦憋、委屈和说不出口的怨愤,只有暂时埋藏在内心里,转而却表现出让别人觉得自己毫不在意、事不关己的态度,久而久之就养成了属于自己独特的生活哲学。 如今,由于微博的大行其道,那些在真实世界里无法畅快言行的人们只能转移战场,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寻找寄托和安慰。所以,互联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表达未曾表露的真实想法的途径,可以在有限范围内肆无忌惮地发表言论、抒发感情、放飞思想,不用忍受听者当面的表情与言语所带来的压力和伤痛。所有被压抑的、不便当面表达和展现的性格、语言、思想和观念都在网络这一刻倾泻而出,犹如被久禁的雄鹰摆脱牢笼一般尽情舒展。 于是乎,生活的舞台再也找不回童年时无所顾忌的莽撞和自由。人们只在网络里,在虚幻与现实之间,在肚皮与毛衣之间,纷纷演绎其双面的真实与伪装。与童年相比,我们无疑更加成熟,虽然承担了众多责任,但活得却并不那么舒坦。 想到小时候的无忧无虑,再比较一下长大后的生活,一番感慨就来了。又想,可生活就是如此一般么,长大了要承担责任,不想长大和成熟的小屁孩不是好屁孩。只是记住,生活有目标,但没有那么多伟大的目标。
5092 次阅读|1 个评论
爱不单是一见倾心,是能力、是成熟!
热度 1 brain99 2012-5-16 12:47
大多数人追求爱情。悲欢离合的爱情电影他们百看不厌,百般无聊的爱情歌曲他们百听不烦。但他们之中没有人认为, 人们本可以学会去爱。 一无所知的人什么都不爱。懂得很多的人,才能爱,对一件事了解得越深,爱的程度也越深。如果有人以为,所有的水果都同草莓一起成熟, 那他对葡萄就一无所知。 爱,要求人们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 爱不仅仅是一种偶然产生的令人心荡神怡、只有幸运儿才能“堕入”的情网。 大多数人认为爱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爱的问题。因此对他们来说,关键是:我会被人爱吗?我如何才能值得被人爱?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采取了各种途径。男子通常采取的方法是在其社会地位所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去获得名利和权力,而女子则是通过保持身段和服饰打扮使自己富有魅力;而男女都喜欢采用的方式则是使自己具有文雅的举止,有趣的谈吐,乐于助人,谦虚和谨慎。为了使自己值得被人爱而采用的许多方法与人们要在社会上获得成功所采用的方法雷同,即都是“要赢得朋友和对他人施加影响”。 人们往往认为爱的问题是一个对象问题,而不是能力问题。他们认为爱本身十分简单,困难在于找到爱的对象或被爱的对象。 产生这一看法的原因,根源基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其中有一个原因是二十世纪在选择“爱的对象”方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在许多传统的文化中婚姻多半是通过介绍人,或者在没有撮合者的情况下以条约的方式确定下来并进行的。婚姻要门当户对。至于爱情,人们认为婚后自然而然就会产生。但最近几十年来,人们更多的是寻求“浪漫式的爱情”,这种自由恋爱的新方式必定会大大提高爱的对象的重要性。 物质享受欲不是罪过而且是必需的 ! 而相互精神享受欲的满足就要复杂点,我的理解是: 双方不完整人格的既互补、又包容下 (不同,既提供吸引又提供矛盾的来源 )、双方共同趋于完整、成熟、乃至于达到无欲的“圣人”般感觉 -- 就是爱的过程! 这一过程的实现需要能力!光有物质、社会时髦、愿望、是不够的!
2796 次阅读|3 个评论
你成熟了吗?
Mrz123 2012-5-5 23:18
你成熟了吗?
这几天突然在思考什么叫成熟,所以就想在这谈谈! 首先百度了一下,里面对成熟的解释是这样的: (1)从生理方面讲,成熟是指生物体发育到完备的阶段 (2)从心理方面讲,成熟是指 人的思想观念之转变,从幼稚向更高一级的转变,对事对物的看法更加理智,并且这一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周围环境的改变而发生,也包括其他人的影响。 当然,我这里的成熟指的是心里的成熟。 成熟不是市侩和庸俗。 有意表现的成熟,那是幼稚。没有境界和深刻,只能表现出浅薄。成熟是无需要表现也无意于表现的。 成熟并不排斥纯真。真正的成熟是理性、智慧、纯真与道德的统一。 成熟的标志 : (1)有选择的”轻视异性“ 。 这里说“轻视异性”,主要是指能够用一种平和、健康、冷静的心态理解和交往异性。轻视,不是拒绝对异性的好感和爱情,而是拒绝见到异性就心惊肉跳骨头软的不健康的心理和表现。  从这点来看,我还不够成熟 ( 2)适度的否定自己。 学会适度的否定自己、不断地否定自己,是走向成熟的必要条件,也是成熟的重要标志。否定自己是深刻的思想活动,是出于对真理和对自我的认知,而不是妄自菲薄和自轻自贱。否定自己是思考的结果,而不是“触景生情”。只要你时时地反省和面对自己,你就会时时地否定自己。 这点很多时候还是做到了 (3)学会宽容 宽容不仅象征成熟,宽容更是一种境界。幼稚的心从来不会宽容,他们偏激、暴怒、盲目行动、“疾恶如仇”,而且自己却屡犯不可“宽容”的错误,他们追求完美,却并不明白自身所存在的缺憾。另外,暴君和强权也从不宽容,他们心胸狭隘、噬血如命、杀人无数,最后,愚蠢只能导致他们的覆灭。 有时候懂得宽容,有时候又不懂得宽容,这得慢慢磨练,现在做的还不够 (4)重视简单   从思考能力的角度讲,成熟的标志就是对“简单”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不再把简单看作简单,或者说,不再轻视简单。真理就是简单的,而这简单的真理就是在平常的朴素的日常生活当中。能够从简单处寻找和发现真理,你就得到了最深刻的真理。   无知的人总是认为自己无所不知,什么都不瞧在眼里。无知的人以及少年最常说的话就是:我懂、我知道、这太简单了,如此等等。在一个有思想和有探求精神的人那里,没有什么是简单的,尽管他们能够举重若轻。一个苹果的落地,科学家能够思考到天体运行的规律,一粒简单的沙子, 哲学家 可以通过它发现一个新的世界。 这点要能做到那就成大师了 看来我还不够成熟,还得慢慢磨练!大家觉得成熟还有那些标志?你觉得你成熟了吗? 成熟的葡萄
3874 次阅读|0 个评论
论谦虚
tomahawk9d 2012-4-30 14:57
我们这个民族是特别重视谦虚,提倡谦虚的,这种思想俯首皆是,比如“谦受益,满招损”、“谦谦君子” 、“虚怀若谷”等。可能是在漫漫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经历了太多的磨难和曲折,才深刻地体会并总结出的处世箴言。 自己还是个年轻人 ,尚无资格来论谦虚。只是想结合自己因骄傲自满导致的挫折和失败,谈一点浅薄的体会。 首先,谦虚不是虚伪。保持谦虚是一个成熟的、理性的人所做出的必然选择。换句话说,这是生命前进的一个必然阶段,经历了懵懂、青涩、冲动、盲目和意气用事之后,一个个棱角分明的终于被磨圆,成为光润世故的,这是自然界对万事万物的改造,秉着“雷霆雨露皆是君恩”的心态,坦然受之即可。 其次,谦虚是安全感的需要。佛经典籍中有这样形象的比喻,世俗社会就像是长满了欲望之树的森林,而人就如猿猴一样在树林间不停的追逐、穿梭。世俗社会容易让人目眩神迷,也充满着危险和邪恶。因此,时刻保持冷静与警惕就是这种环境下必然的生存法则,而保持谦虚可以让我们更理智些,一旦骄傲自满则会心浮气躁,难免一失足成千古恨。 第三,都说中国是个“乡愿”社会,说白了就是嫉妒心理。如果过于高调、炫耀和张扬,则必然会成为众矢之的,就像是海平面上突起一个高峰,必会被周边的张力所拉平。明智的人,保持 低调,谦虚谨慎使自己尽量少地免于孤立的境地,也会适当的减轻外界张力的拉扯,也就 少了风口浪尖,折戟沉沙的忧患。 第四,谦虚是进步的必要条件。吴宇森的《赤壁》是我很喜欢的一个片子,全剧的高潮是大战之前小乔为曹操表演茶艺的一段戏,曹操望着小乔不断向茶杯中注水,惊讶的说道:“满了,满了”,小乔却气定神闲的道破天机:“是的,满了,满了”。通过这个片段传达出了全局的中心思想,也是曹操失败的根本原因。阿满的心正如那个杯子,已经被自满骄横充满,再也听不见任何意见,终至赤壁兵败。因此,要想不断进步, 不断接纳新的养分,首先要把自己的心清空,这样才能海纳百川,逐渐做大。 如果以上几点不足论证的话,请看看伟人的态度吧。在毛泽东诗集的审定过程中,主席看到了“七律百万雄师过大江”一首,说道:“还有这么一首呢,还不错吧,可以入选。”据身边的工作人员讲,这是几十年来听到主席唯一的“自我肯定”的话。实在是让人“心灵震颤”啊,以毛泽东的雄才大略,一生功业可堪古今无对,震古烁今,尚且如此谦虚而不自骄,你我庸碌之辈还不赶快“谦虚谨慎不骄不躁”? 以上是一点浅薄的见解,大家或有同感,或有不同意见,都可以交流,指导。谢谢大家!
3261 次阅读|0 个评论
玩網絡的朋友需要具有一定的心靈魯棒性
热度 7 jiangjinsong 2012-4-12 22:42
永遠不挨駡的人是不存在的~ 蕭子這廝有個優點 老是大嘴冒傻氣 有點享受受虐的意思 連我老人家那麼nice的人都忍不住時不時地欺負他一下 沒事把他拿出來罵一罵! 那些在網絡上從來都受寵沒被罵過的人都是不成熟的 被罵過之後就成熟了
个人分类: 口無遮攔|2614 次阅读|26 个评论
红酒、水果可以阻断未成熟的肥胖细胞生长
hxgwzu 2012-4-8 14:49
红酒、水果可以阻断未成熟的肥胖细胞生长
一种在红酒、葡萄和其它水果中发现的,在结构上与白藜芦醇(Resveratrol)极为相似的化合物——白皮杉醇(Piceatannol),可以阻断肥胖细胞的生长过程,从而为控制肥胖症打开了一道大门。这是美国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食品科学副教授Kee-Hong Kim和他学生Jung Yeon Kwon最近研究发现的,结果发表在上周出版的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期刊上。 (resveratrol) (3,5,4'-trihydroxy-trans-stilbene) (piceatannol) (5- benzene-1,3-diol) Resveratrol 和 Piceatannol 都属于芪类化合物( Stilbenoid ),是植物心材( heartwood )形成中的二次产物,可以用作植物抗毒素( Phytoalexins )。在化学结构上,它是二苯代乙烯( E -Stilbene )的 羟基化衍生物, 属于多酚类化合物;在生物化学上,它属于类苯基丙烷( Phenylpropanoids )家族,与查尔酮类( Chalcones )具有大部相同的生物合成途径 。 ( E -Stilbene) Reference : http://phys.org/news/2012-04-red-wine-fruit-compound-block.html
个人分类: 分享|8068 次阅读|0 个评论
最近事相当多,实在没空写
热度 1 lbxian 2012-4-1 12:53
本来有很多想法,想写一写,可是事情实在太多,整天要读的东西很多,并且事业上受到了挫折,所以要更加努力。就没再写博文了。 水击石而出声,人受挫而成熟!
798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平淡是好滋味
jiaguangjia 2012-3-26 09:33
人生的初衷一旦偏离方向,被虚荣掩饰,让浮华蒙眼,心境就会变得复杂,最终收获的只能是疲惫、困顿和劳累。生活不需过多的绚烂,生命终究将归于平淡,尘世的历练让我们的内心不断贴近本真,让灵魂归于成熟稳练。从容入世,清淡出尘,未尝不是活着的至高境界。
130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什么“神”女必须已婚,有孩子?
热度 1 xupeiyang 2012-3-26 07:45
为什么“神”女必须已婚,有孩子?
女航天候选人必须已婚,有孩子,年龄超过25岁。这是为了确保她们身体和心理素质更成熟。
个人分类: 科普知识|2424 次阅读|1 个评论
劳动,劳动!
热度 25 zhangyuxiu 2012-3-24 10:49
劳动,劳动!
  这几天枇杷和小种的桑果陆续成熟,平时我上班早出晚归,先生也只是偶尔清晨的时候进园子里有一搭无一搭地摘一点,以致河边那棵桑树很多桑果没及时采摘,熟透了就落在水里被鱼吃了,或被鸟先品为快,少部分落在河边地上的倒是被我捡回来存在冰箱的保鲜盒里了。每天清晨,都有很多鸟儿在我的花园里比着唱歌,声音十分悦耳动听,想必它们吃得非常高兴,歌声才会这么动听,因为园子里好吃的东西太多了。高处的树上有很多成熟的、黑黑红红的桑果,还有垂满枝头的黄澄澄的枇杷果,以及长了漫长的一年的人心果,低处的地面上每天都有一串串的美味的黑天天果。鸟儿们吃得尽兴,自在,没人打扰,怎能不从心底里唱出美妙的歌儿?鸟儿喜欢这些美丽的果儿,因为这些果是它们的口粮之一;我喜欢这些美丽的果儿,是因为我被它们的颜色和形态还有它们的绿色生态所吸引,还有我的那种狭隘的自私心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终于到了周末,清晨起来急忙奔向花园,又摘了、捡了一小盆桑果(见下图),之后垂涎三尺地仰望着枇杷树高处那几串黄澄澄的枇杷果(见下图),想着如何能摘到它们。否则鸟儿们半天时间准会把它们消灭光。先生上下左右打量一会儿树,只能爬到树上,把高处的几串枇杷果摘下来。一会儿,这一盆桑果就要被我做成美味的桑椹膏了,意味着至少一个星期早餐面包上就会有美味的桑椹膏涂在上面了;枇杷也够吃一个星期了。当一个小农民感觉不错。 补记:那一小盆桑果已被我精心熬成了两盘桑椹膏(见下图)。配料:红糖、蜂蜜、水(很少的水,不要没过桑果)。配方改进了,桑椹膏好美味啊。等批量上市时,你想不想按我的方法自己动手做桑椹膏吃? 1 2 3 4 5 6 8
3761 次阅读|71 个评论
[转载]20120222
dubo 2012-2-22 17:22
一次小小的错误,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轨迹,似乎难以置信,但又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如果错误地对待错误,把错误背在身上,你所拥有的始终是“错误”本身,更可怕的是,这个包袱将会越来越重,迟早会把整个人压垮。正确的做法是把错误兑换出去,把“错误”还给“过去”,换回对自己有用的东西。每个“错误”是有价值的,它可以兑换到很多东西:大意疏忽犯下的错误,可以让你兑换到小心谨慎的习惯;年少轻狂犯下的错误,可以让你兑换到成熟理智的心态;失信于人犯下的错误,可以让你兑换到守信践诺的准则;庸碌无为犯下的错误,可以让你兑换到脱胎换骨的奋起……
1561 次阅读|0 个评论
成熟的过程
xiaolxlqiang1 2012-2-16 20:59
今天刚看了一点东西,“十分钟讲中国”,中国人一直以来最受用的是“中庸”的思想,以前我虽听过,但根本不懂,或者说不信。但现在,在经历了这么多是是非非之后,我似乎有一点点懂了,似乎又记起了“人如铜币,外圆内方”的思想,其实我以前对外圆内方是很不屑一顾的,认为要做就要做到表里如一,不能嘴上一套,心里一套,一点都不真实,很假,很让我讨厌。但是正因为这样不同的思想,才让有些人获得了一辈子的成功,有些人却得到了后人的赞同与认可。我很想做后一种人,但后一种人大多一生穷困潦倒,郁郁不得志,这却不是我想要的,或者说这不是常人能做到的,而我就是个常人,非常可能做不到。而前一种人,一生可谓达官显贵,万人敬仰,但若干年后,仅仅是一堆黄土,什么都留不下。可是,这种人其实也分两种,一种是靠沽名钓誉,坑蒙拐骗,另一种是主要依靠人脉操作,并长于中庸之道,当然也不乏自己的艰苦奋斗。而这其中的前一种我是绝对不想做,也不能做的,后一种基本能符合我做人的底线,当然我也可能做不好,也可能最后碌碌无为,一事无成。另一方面来说,那又能怎么样呢,能被后人所称道,又能怎么样,被千夫所指,又能怎么样。矛盾的人生,矛盾的思想。 除去这些思想的外衣,我只是个普通人,有喜怒哀乐,有恩怨情仇,过好自己的人生就好。我可能现在还是不懂,但大部分我是能理解的,这可能就是成熟的过程吧! 我认为我不是做学问的料,我做的只能是文章。当一个人连温饱都解决不了的时候,怎么安下心来做学问,而当温饱解决的时候,其已习惯了做文章,再也做不了学问了。。。这可能就是中国科研存在的巨大问题。。。我也解决不了,只希望能混口饭吃,而工作之余的另外的时间,才是真正决定我将来人生的关键
0 个评论
[转载]清洁能源的“后患”
dongzg101 2012-2-14 19:34
清洁能源的“后患” 2012-02-13 21:02:05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北京)  有 167 人参与 手机看新闻 如果对能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最终就连核能、风力和太阳能这样的新能源也会对气候有所影响。如果我们现在不开始思考,有一天我们可能发现,当试图解决一个气候问题时,我们可能已经制造了另一个问题。 有一种说法叫“美国梦”,说的是“让所有公民过上更好、更富足、更幸福的日子”,这意味着住在宽敞的、四季如春的房子中,一个家庭拥有一辆到三辆汽车,还可能有一条游艇或一个度假屋,至于经常坐飞机出国旅游那就更不用说了。 问题是,这种 生活 方式会消耗大量的能源——如果世界上每个人都像美国人一样生活,那么,我们每年需要的能源将是现在的10倍。而且,在一百年或三百年内,人们有望开发出会照顾人的机器人,并且可能到太空去旅游,这样一来,势必需要更多的能源。那么,我们到哪里去找能源呢? 因为二氧化碳对全球变暖的巨大影响,继续依赖化石燃料将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但是,可再生能源也同样会影响气候,虽然现在“清洁能源”对气候带来的影响,与那些排放温室气体的化石燃料相比还微乎其微,但是,如果我们在未来的世纪中继续使用越来越多的能源,那么,这种影响就将会越来越显著。虽然这方面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但业已出现了一些惊人的结论。 废热效应 有人提出,核能并不是能源问题的长期解决方案。就算是发展可再生能源,如风力发电,也要慎重。因为,其大规模的应用将会产生局部和全球的影响。不过,这些影响不一定都是坏事,我们也许可以利用它们改进气候,用来抗衡全球变暖。 正如美国哈佛大学斯密森尼天体物理中心的艾瑞克·蔡森所指出的,任何行星范畴的文明都有一个根本问题,即不管你使用什么样的能源,它最终都会变成“废热”。比如,你给手机和电脑充电,其中很多电能都以加热电路而告终,其余的则转变为无线电波或光,这些波会被其他表面吸收,最终再转变为热。这与你在厨房使用搅拌机、在室外使用电钻,或在家里打开电扇的道理是一样的,除非你试图向外星人传送无线 电信 号,一般情况下,你使用的绝大部分能量都终将让地球“发热”。 现在,人类在任一时间使用的能源量略超过16万亿瓦特,这与同时间内地球所吸收的12万万亿瓦特的太阳能相比当然是微不足道的。在过去的几千年中,地球大致处在平衡状态,气候变化不大,然而现在温室气体水平不断上升,大概有不到380万亿瓦特的热量逸出,其结果是,地球正在变暖。这种变暖是由于16万亿瓦特或者说是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废热所致。如果人类不顾我们所面临的巨大挑战,而持续使用越来越多的能源,废热在未来将会成为一个巨大的问题。据蔡森计算,如果我们对能源的需求增至5000万亿瓦特,地球温度就会增加3°C。 这种废热制暖的效果将与由于二氧化碳(CO2)水平提高而造成的变暖作用叠加在一起,对地球温度带来影响。如此大量的能源使用,现在看起来似乎还难以置信。然而,如果我们的能量消耗继续呈指数级的增长,到2030年即可以达到这个数字了。 蔡森说他的研究只是粗略的估算,他情愿有人能够证明他是错的,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人这么做过。相反,美国国立大气研究中心的马克·弗兰纳已经建立的初步模型表明,到2100年,废热会导致大型工业地区升温0.4°C到0.9°C,这与蔡森的估算是一致的。而现有的一般气候模型并没有把废热效应计算在内。 这是不是意味着人类文明会被它本身所消耗的几百万亿瓦特的能源所限制了?不一定,这取决于能源来自何处,假如你将太阳能转变为电,然后用它来烧开水,这并不会导致地球变暖。但是,如果你使用从化石燃料或核电厂来的能源烧开水,你就增加了额外的热量。蔡森说:“唯一不会给地球增加热量的能源就是太阳能及其衍生能。”所以,即便核聚变可以在理论上提供一种无限的能源,但在能源需求持续增长的情况下,我们也不能随意使用核能,这样才不会令地球明显变暖。 合理开发风能和太阳能 在地球上,人类可能已经没有机会将温室气体降低到工业化之前的水平。虽然废热造成的变暖作用并不是主要的,不过蔡森认为,我们不妨尽可能快地“切换”到以太阳能为基础的能源上。“人人都同意我们必须采取行动来阻止二氧化碳的上升,但是,我们还需要担心因长期的能源使用而对大气造成的额外加热作用。”他说:“我的观点是,如果我们可以同时兼顾这两项,那么,为什么不现在就采取行动呢?” 这正是斯坦福大学的马克·雅各布森的观点。他一直在推行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要在2030年大规模启动可再生能源。他设想,这其中风能和太阳能可能占到90%。但如果到了这样的规模,即便是可再生能源也会开始影响气候。 以风电为例,2010年,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的索姆纳特·巴达·罗伊报道,风电农场影响当地气候。加利福尼亚桑哥弓尼奥风电场的长期数据证实了他的早期模型预测:夜间,风力涡轮机后侧地面温度比前面要高。 罗伊认为,由涡轮机产生的气流从上层吸入空气。白天,最热的空气一般靠近地表,则对高于地表的环境具有降温作用;夜间,靠近地表的空气比上层更冷,则可能有让环境变暖的作用。如果将风电农场置于有很多涡流的地区,这种效果可能会最小。 但是,有人可能并不想将这种效应最小化。纽瓦克特拉华大学研究风电的克里斯蒂娜·阿彻说:“出于农业的原因,这些作用实际上是受人欢迎的。”利用这一策略建设风电场,可使农作物保持冬暖夏凉,并能降低秋冬季节的霜冻风险。如今,美国加利福尼亚和佛罗里达的农民已经在通过使用风电涡轮机吸取暖空气来抵抗霜冻了。 2004年,由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的大卫·凯斯所领导的一项研究表明,在2万亿瓦特的水平,风电对气候的影响可能开始变得明显。按照德国耶拿大学马克斯·普朗克生物化学研究所的阿克塞尔·克莱登等人的研究,风电的影响取决于我们所得到的有效功率比例。他们最近计算出有多少风能是从上到下——从太阳辐射进入开始,驱动风产生大气温差的。这一研究小组称,提取现有的所有风能可能会产生气温和降水的变化,但是他们并不认为地球会因此而全面变暖。 不像克莱登的研究是基于对风速的实际测量,阿彻和雅各布森则是从下至上进行估测,在陆地和海上100米的海拔高度,有风能1700万亿瓦特,在这些风能中,72万亿~170万亿瓦特可以以一种实用和有成本效益的方式用来开发使用。这种规模的风能开发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非常小,以至于我们不能从自然变化中区分出来。 不过,与太阳能相比,风力资源仍比较有限。 蔡森说:“我认为地球上根本就没有可以获取的、让我们长期使用的足够的风能。水能和波浪能也是一样。唯一可以持久使用的就是太阳能。仅仅使用现有的技术就能产生上千万亿瓦特的太阳能电力”。 就算太阳能可能影响气候,我们也可以改变太阳能电池板的表面反射率或反照率。只有大规模利用太阳能时,才可能会潜在地影响到气候。只要我们不捕捉成百万亿瓦特,从而直接将热量反射回太空,太阳能的使用对气候的影响就相对较小。 有些人将可再生能源对气候的影响与废热讨论仅仅当成消遣的话题,认为它们不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那样紧迫。但是,如果我们现在不开始思考,有一天我们可能发现,当试图解决一个气候问题时,我们可能已经制造了另一个问题。 ★ (本文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 责任编辑:NN041 【有 167 人参与】 关于 清洁能源 的 新闻 论坛热点 北京市拟逐步推广液化天然气清洁能源公交车 2012/02/07 中国将提高新增公务车中小排量和清洁能源车比例 2012/02/07 全球清洁能源投资创新高 2012/02/01 汉能李河君:坚持发展清洁能源为人类造福 2012/01/31 北京市与中石油联合推广LNG清洁能源公交车 2012/02/06 http://focus.news.163.com/12/0213/21/7Q618VAH00011SM9.html?from=index
个人分类: 科研应用|1319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实验经济学的一些不成熟看法
热度 2 yanghualei 2012-2-13 08:24
经济学还处在直觉阶段,一 个学科的发展只有进入非直觉的研究领域和定量的领域,其才能真正称之为成熟学科,而进入非直觉的领域需要研究非直觉领域的工具,而数学和数理逻辑就是非直觉的研究工具,当然实验和计算机模拟仿真也算是 吧,而一个学科的初级阶段可以说全民参与,大家都可以评论一下,其一般是采取类似哲学的研究方法,缺乏实验验证,不是一门实验科学,是一个逻辑和演绎的科学;定性多于定量;判断命题的真伪采用经验直觉以及形式逻辑验证,甚至裁判是全民裁决,而非实验和数理逻辑;当一个学科发展到比较规范,取代经验直觉验证方法的是实验和计算模拟和仿真,但是形式逻辑验证依然保留,而是向数理逻辑发展,当发展到非常至善的时候,就又开始采用演绎的方法 经济学不可以做传统意义上的实验,因为有些东西根本就可以实验,或者实验的成本很高,破坏性很大,是不可逆的, 这就需要类似非定量数学一样处理经济系统中重要但不可以定量的变量时候,我们引入符合社会系统的实验,那就是仿真,用计算机模拟进行的仿真 ,仿真是社会实验,也实验经济学中的行为分析实验以及生理实验,做脑电图实验还有点不同,当然与经济物理学中所说的把统计物理实验工具,看数据看做试验数据,是不同的;经济学不断的转身,向科学靠拢,不但应用数学方法,还应用实验的方法,不断应用数理逻辑和形式逻辑,还应用计算机模拟仿真,不断应用自然科学方法,还应用社会科学的方法,不但应用系统的分析方法,还应用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的分析方法 主流经济学缺乏对已有理论检验的这个维度,特别是基本的行为假设,而检验理论的方法有数学解析和数理逻辑、形式逻辑、经验直觉以及实验和计算机模拟,如今的实验经济学更多的集中在对经济学基本的心理和行为假设的检验 。经济学不可以做传统意义上的实验,因为有些东西根本就可以实验,或者实验的成本很高,破坏性很大,是不可逆的,这就需要类似非定量数学一样处理经济系统中重要但不可以定量的变量时候,我们引入符合社会系统的实验,那就是仿真,用计算机模拟进行的仿真,仿真是社会实验,也实验经济学中的行为分析实验以及生理实验,做脑电图实验还有点不同,当然与经济物理学中所说的把统计物理实验工具,看数据看做试验数据,是不同的。实验经济学更像计量经济学一样,是经济学研究工具和方法上的创新,如今经济学研究缺乏微观基础,就是宏观和微观是不对接或者对接的不是那么令人信服,而实验经济学可以把经济学心理学对接起来。
个人分类: 交叉科学|3467 次阅读|4 个评论
对‘中央文件’反映不热烈是成熟的表现
热度 6 lin602 2012-2-4 09:49
看了博文‘ 科学网对中央“一号文件”的反应使我深感震惊 ’,明白博主是海外从事农业的华人专家心系祖国,关心农村与农民的心情。 不过,对‘中央文件’的反应不热烈与及时,我认为是中国人思想上更为成熟的外面表现。 反应不热烈并不等于不关心与冷漠。 中央文件每年很多,讲农业问题多,讲反对腐败的文件更多,关心教育事业文件多,关心科技文件多,那个文件不与普通人及科学网上博主们息息相关? 文件中都讲公务员与官员是‘人民的公仆’,政府部门的主要位置写的是‘为人民服务’。但事实做得符合文件标准吗?这些大家也习以为常了。 如果每个文件都反映非常强烈,那你不累死了! 普通人不需要非常跟风,特别是政治上与时势上,如果做得好,老百姓会非常高兴与支持,如果文件下来了没有动作,是不是‘高兴得太早了’。 文革的阴影还没有散去,记得我们小时候经历的:打倒彭德怀,三家村,刘邓陶,林彪,再倒邓小平,四人帮等。全是中央文件下达的,跟风紧的,不少人给跟‘跌’了。文革英雄,黄帅,张铁生等好象都有沉浮。 人们要的是做,是实实在在的进步与行动。大家其实都在看着农业问题的运行轨迹。而且大家都在关心最敏感与最深层次上的民生问题,如果反映在科学网上,那就在这篇篇博文之中。 而且不能忘了,许多事情是有‘滞后效应’的。
3274 次阅读|14 个评论
岩土材料的屈服条件与破坏条件
kejidaobao 2012-1-31 14:43
郑颖人 1 屈服与破坏的区别 固体材料受力以后,从弹性到塑性直至发生破坏,在这个过程中材料从弹性进入塑性称为屈服,屈服是一个过程,初始屈服材料还处于弹性状态,是弹性极限点;经过塑性发展达到破坏,破坏是塑性极限点。破坏也是一个渐进过程,首先在材料内一些点达到破坏,然后破坏点逐渐增多直至贯通,发展成破坏面形成整体破坏。塑性力学中规定材料进入无限塑性状态,应力不变,应变无限增大时称为破坏,因此理想塑性用应力表述的屈服条件就是破坏条件,它们都与历史参量无关。但是初始屈服与破坏时的应变状态是不同的,前者表示材料从弹性刚进入屈服,后者表示材料从塑性进入破坏,表明屈服条件不等同破坏条件。 2 岩土材料的屈服条件 材料的屈服条件已经十分成熟,对金属材料有Tresca条件与Mises条件,岩土是摩擦类材料,有Mohr-Coulomb条件。由于Mohr-Coulomb条件没有考虑中间主应力影响,从而出现了由真三轴试验获得的三剪应力屈服条件,如Matsuoka的SMP条件、Lade条件等。近年高红、郑颖人考虑了摩擦能,并依据岩土能量理论和三个剪应力的矢量和,两种方法推导结果相同,导出了岩土三剪能量条件,得到的屈服面与真三轴试验的屈服面一致。在子午平面上为直线,偏平面上为曲边三角形。平面状态下它比Mohr-Coulomb条件大1.157倍。这是岩土与金属材料的统一屈服条件,当不考虑内摩擦角时即为Mises条件,又不考虑中主应力即为Tresca条件;当不考虑中主应力时,即为Mohr-Coulomb条件,又假设Lode角为常数时,即为Drucker-Prager条件。 3 岩土的点破坏条件 近年来人们重视材料破坏条件的研究,但公认的成果很少。作者认为材料破坏可分为点破坏与整体破坏,点破坏是材料中局部破坏,材料中出现裂隙;整体破坏是材料发生解体分离。然而至今还没有成熟的岩土点破坏条件,作者曾提出岩土中某点的最大主剪应变达到了极限剪应变容许值作为岩土点破坏条件。按照英国著名土力学家Roscoe的观点,临界状态就是破坏状态,而且与路径无关,因而可把临界状态的起始点的应变值作为极限剪应变容许值,可由试验求得。同时导出了Mohr-Coulomb下最大主剪应变公式。但目前只做了理论推导工作,还需进一步研究和验证。 4 岩土的整体破坏条件 材料的整体破坏是岩土工程设计的主要依据,岩土的点破坏条件不能用应力来表述,但如果考虑岩土的整体破坏,那么还是可以采用应力表述整体破坏条件,因为极限分析力学方法实质上就是整体破坏条件。传统的极限分析方法,需要事先知道破坏面,即诸多屈服面中点破坏最先贯通整体的滑动面,然后应用极限分析就可获得极限荷载或稳定安全系数。这种方法只需平衡方程与屈服方程,而与本构方程无关,尽管力学上不够严格,但它有百年的工程应用实践,室内试验的验证,尤其是近年有限元强度折减法的出现,它与传统方法可以获得同样的计算结果,进一步表明极限分析方法的可行性,为此提出将传统极限分析理论提升为整体破坏条件。岩土的整体破坏条件可描述为,在达到极限状态的情况下滑面(破坏面)上的力满足下述条件:当F(外荷产生的滑面上的滑动力)等于Q(强度产生的和外荷产生的滑面上的抗滑力)或W(外力在岩土体内所做的功率)等于D(沿间断面的内部能量耗散率)时岩土整体破坏。极限分析法虽然简单,但要先确定破坏面,求解不易,适用范围十分有限。20世纪中期,随着数值方法兴起,Zienkiewicz提出了有限元强度折减法与超载法等,解决了求解岩土极限荷载或稳定安全系数等问题,作者将其统称为数值(可以是有限元法、有限差分法、离散元法等)极限分析法,其本质是用数值解方法进行极限分析。这种方法通过不断降低岩土强度,或者增大荷载,达到破坏时自动形成滑面,由此获得极限荷载或稳定安全系数。因而不必事先知道滑面,也不需要求滑面上的滑动力与抗滑力,可通过计算机直接获得计算结果,还可确定破坏面的位置与形状,只是目前通用软件上还没有这一功能。数值极限分析方法极大地扩大了极限分析法的功能与适用范围。它给予了岩土极限分析第2个春天。然而数值极限分析法需要找出计算中岩土体发生破坏的有效判据,目前的判据虽然源于力学分析,但没有严格证明,许多复杂情况也不能有效应用,因而有待深入研究和发展。可以预见,它将为岩土工程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也可为其他材料工程作为借鉴。
个人分类: 栏目:卷首语|554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可能从未实现政教分离
热度 2 techne 2012-1-28 20:42
中国可能从未实现政教分离 (草稿,请勿引用) 王键   首先要声明,笔者此处谈到的问题并不是指当代。当代中国究竟是否实现了政教分离,这个问题固然可以商榷,但相信对很多人而言这个答案是显而易见的,笔者在此处无需多言。在本文中,笔者主要谈的是中国的古代。当然了,有一些西方学者,譬如著名的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早已在他的《儒教与道教》书中批判过中国古代对于宗教的不宽容现象。尽管按照后来很多中国学者和汉学家的考证,韦伯的《儒教与道教》一书问题很多,在很多学者看来这是本不够严密和成熟的著作。但单单就韦伯对于宗教的描述而言,倒似乎并不是不靠谱的。   总之,在中国古代历个封建王朝的“超稳定”时期,除了像唐朝这样走向顶峰的某些时段,中国文化在总体上能够表现出较强的多元化和包容力特征,在其他时段,恐怕马克斯.韦伯的表述还是比较符合真实情况的。   本文则试图追根溯源,考察下中国思想最活跃的更古时代的情况。笔者近期读了一些先秦诸子的著作,比如《论语》、《孟子》、《荀子》等著作。总体的感觉是,尽管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文化现象是异常繁荣和充斥活力的,但主流文化可能在其起源时期就未能埋下政教分离的基因结构。而这一点可能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差别,也是中国历史中漫长的政教不分时代的深刻根源。   在《荀子》的第28篇“宥坐”中,曾谈到孔子的这样一段经历:孔子做鲁国的代理宰相,结果当政7天就杀掉了与孔子针锋相对在鲁国讲学的学者少正卯。而面对弟子的质疑,孔子大言不惭第大谈人性五大罪恶,只要具备其中之一就应遭诛杀。并且,孔子认定讲学的少正卯同时翻了这五种罪恶,因此必须遭到诛杀。   看过这段表述,笔者不禁感到一丝凉意。尽管孔子在《论语》中,有很多道貌岸然的表述,不可谓不冠冕堂皇。而且,尤其让笔者印象深刻的是,在《孟子》一书中,孟子很多关于浩然正气的表述,恐怕比《论语》更加生动活跃,更加令人感动。若不谈孔孟,在《荀子》中,荀子对于自身(或儒学)思想体系的表达,变得更加庞杂且细致入微,很多地方的表述也是相当有说服力的。但一以贯之地,这些思想家似乎都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如果我们都自认自己是唯一正确的思想体系,那么究竟怎么确定谁是异己,谁是正统?如果我们可以如此诛杀异己,那么是否还存在所谓的正确?   按笔者的理解,这恐怕是中国文化和思想在起源之处就存在的一个重要的局限。孔子的一句名言,正所谓“不知生,焉知死?”,片言只语之间却流露出了一种浓厚的“世俗基本教义”倾向。如果按照儒学的正统理解,中国的正统生活方式和思想文化,却是应当是现世主义的,是去宗教化的。在中国历史上,曾流入的佛教等外来宗教文化,不同于其他地区,最终也未能对中国文化构成太大影响,反倒被中国文化塑造成世俗中心和现世化的,这就是个明证。   无论如何,政教分离的现代起源在美国。但是,不同于中国,美国或欧洲都是基于宗教文化的社区。对于中国而言,一个基于现世主义的社区,若从现代的视角来看,恐怕也仍然未能实现政教分离。   这其中的重要差别在于,古代的中东地区由于纵横交错,成为古代世界文化最为聚集的地区,由此也产生了世界的几大宗教,即天主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此后天主教传入欧洲,后来发生了新教改革,基督教又进入北美生根发芽,打造出一片全新的信仰天地。但与中国不同,欧美世界的演进具有两个独特的特征。其一是欧美经历了长达几个世纪的漫长宗教时期,与中国的世俗中心主义不同,它具有非常浓厚的信仰中心主义特征。在这一过程中,欧美经历了世俗权力和宗教权力的相互制衡,王权同教权反复较量。尤其在美洲,这一较量最终帮助形成了近现代文明的美国中心。其二是从美国的情况来看,最终形成了政教分离的方案。政教分离实际上就是基于宗教中心主义的一种政治妥协。美国虽然在名义上基督教/天主教占绝大多数人口,但经历了宗教改革,造成信仰宗派林立的局面。名义上的新教信徒,但宗教、伦理和政治主张却可能完全不同。在这种背景下,美国在建国初期经历了激烈的“诸神之争”局面。而杰弗逊的一句话,表明了政教分离的立场主张:我们的邻居究竟信奉什么神,这完全是私人事务,同政府无关。“政府和教会的分离”,正是在这样一种美国语境下得以产生。   然而,如果考虑到美国的宗教背景,这样一种依据诸神之争来进行界定的“政教分离”却只是一种狭义的理解。政教分离更深刻的含义在于,面对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大分歧,政府是不是应当同价值、伦理世界保持距离?还是应当直接介入这种价值观、伦理观和世界观的争夺?若从美国的情形来看,政教分离的核心在于政府不干预教会,政治权力同信仰权力两相分离,相互独立。从中国的情况来看,则存在一种政府控制一切\世俗中心主义的特征,尽管名义上中国不大存在一个宗教社会,但这种表面的世俗生活其实同政教分离的方式是非常不同的。   若抛开欧美世界的宗教中心主义和近东世界的诸神之争,从远东地区的情形来看,由于中国自古所具有的特殊封闭地缘,它自古形成了一种浓厚的世俗中心语境。同欧美的王权与教权的反复争夺不同,中国只是在其文明起源阶段具有微弱的教权特征。在夏商周时代,中国的世俗王权尚具有部分对于超越世界的敬畏之心,尚不发达的巫术\神话体系对主流意识形态具有较强的约束能力。但从中国后来的文明演进过程来看,世俗权力基本上处于不断扩张的过程,巫术\神话体系不但未能得到契机进一步发展成复杂的宗教文明体系,反倒进一步衰退为民间的零散活动,中国日益确立出一种以皇权为中心的依赖于世俗政府的权力格局。世俗同信仰之间,无法构成相互制衡的关系。   在这样一种局面下,中国既无法出现如欧洲宗教改革的那种“人人都可以直面上帝”的宗教解放,更无法出现后来美国的那种由于面临诸神之争进而采取政教分离方式来加以妥协的政治方案。这其中,以孔子和荀子为代表所宣扬的“成圣”趋向,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现世主义的神话表述。虽然从外观上来看,儒学的表述似乎是无神论的,但所谓“圣人”就相当于一种现世主义的、人人皆可努力成就的此生中的神\上帝的形象。儒家的积极入世,可能是以一种特殊的现世主义方式,表达了一种特殊的宗教结构。中国的世俗中心主义就以这种不为人关注的方式加以巩固和确立。尤其需要注意的一点在于:由于中国后来持久延续的无神论特征,中国人很容易将世俗中心主义现象同欧美的世俗化现象加以混淆。实际上,欧美的世俗化其渊源并不在于排斥宗教,而在于协调诸神之争。而中国的世俗中心主义其渊源在于现世主义生生活方式对于信仰\彼岸观念的排斥。这恐怕是当代中国人应加以注意却容易忽略的本质不同。
个人分类: 思想文化|3553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2010十大石油科技进展(国际篇)
mafei863 2012-1-26 18:48
1.浅水超深层勘探技术不断创新与应用推动墨西哥湾成熟探区巨型气藏新发现 墨西哥湾大陆架地区作为经过近百年密集油气勘探的成熟探区,在油气地质勘探理论技术不断完善与推广应用的推动下,近几年在浅水区深层不断获得油气发现,特别是2010年年初在浅水区超深层发现DavyJones气藏,可采天然气储量20万亿~60万亿立方英尺,标志着成熟探区油气勘探取得突破性进展。 地质勘探技术的进步及在深层勘探中的灵活运用,深化了对墨西哥湾超深层油气成藏条件和油气分布规律的认识,扩展了勘探思路,优化了勘探决策,改善了油气勘探效果,为取得勘探突破奠定了基础。(1)通过对区域性二维、三维地震地质资料的综合分析,认识到该区大陆架和深海区仅仅是属于两个不同的工程区域,而非不同的地质区域,消除了对构造地质背景的误解。(2)采用富方位角地震采集技术和Q-Marine单检波器技术,结合精细速度模型和高保真偏移算法,改善了盐下构造成像,搞清了超深层油气构造特征,为准确预测油气分布和部署勘探战略奠定了基础。(3)首次尝试了地震测线拐弯时继续放炮并采集资料的新方法,在处理时采用先进的噪声压制算法,提高采集效率和资料质量。(4)利用先进的可控源电磁技术、精细油藏描述等技术,较准确地预测了岩相模式及圈闭的形态、规模,有效降低了勘探风险。 最近,这一重要发现被相关部门确认是墨西哥湾近几十年最大的油气发现之一,并由此可能打开墨西哥湾浅水陆架区超深(25000英尺)层油气勘探的一个全新领域,这将成为墨西哥湾地区新一轮油气勘探的热点目标。 2.有望探测剩余油分布的油藏纳米机器人首次成功通过现场测试 目前,油气采收率平均只有30%,大量剩余油(30%至70%)有待发现和开采,因此需要了解油藏井间基质、裂缝和流体的性质及与油气生产相关的一些变化,但现有的测井和物探技术在探测范围或分辨率上还无法满足这种需求。为有效探测和开采剩余油,一些大型石油公司和服务公司开展纳米机器人的研究,期望利用纳米机器人探测甚至改变油藏特性,从而提高油气开采效率和采收率。 纳米机器人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纯机械机器人,而是一种化学分子系统和机械系统的有机结合体,垂直分辨率远高于测井和岩芯分析,探测范围介于测井与地震勘探之间,非常有助于进行油藏表征。在油气勘探与开采中具有多种用途:辅助圈定油藏范围、绘制裂缝和断层图形、识别和确定高渗通道、识别油藏中被遗漏的油气、优化井位设计和建立更有效的地质模型,将来还可能用于将化学品送入油藏深处进行驱油。这些应用有助于延长油气田的开采和供应年限,提高累积产油量和采收率。因此,油藏纳米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沙特阿美公司继2008年完成油藏纳米机器人的可行性研究后,2010年6月首次成功地完成了油藏纳米机器人的现场测试。测试结果证实:纳米机器人具有非常高的回收率;携带纳米机器人的流体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和流动性。目前送入油藏的Resbots纳米机器人尚无探测能力,沙特阿美公司计划在2年内将第一代Resbots送入油藏,并逐步增加探测与驱油能力。 3.宽频地震勘探技术加大频谱采集范围有效解决复杂构造成像难题 随着勘探区域地质条件越来越复杂,油气越来越难发现,为了获得更加清晰的高分辨率图像,需要获得更宽的频谱信息,即同时获取低频和高频信息,这对于获得深层目标及薄层和小型沉积圈闭高分辨率图像尤为重要。 目前,国外有多家物探服务商的宽频地震勘探技术研究取得了新进展:PGS公司的GeoStreamer技术在增加低频信息的同时保护高频信息;Spectraseis公司的低频地震技术研究取得重大进展,2009年与雪佛龙、埃克森美孚等多家公司联合开展了低频地震合作项目,在墨西哥湾Burgos盆地开展的低频地震勘探最低频率可达0.03赫兹;2010年,中国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公司与壳牌合作,开展的低频可控震源试验获得成功;CGGVeritas公司专门推出了宽频地震技术系列,为陆上、海上、海底地震勘探提供宽频方案。其中EmphaSeis陆上宽频采集方案能够获得高分辨率宽频子波;BroadSeis海上宽频采集方案能够获得最尖锐的子波和最佳分辨能力,可记录低于5赫兹的信息,并具有更高的信噪比;海底宽频采集方案包括先进的光纤系统、Searay电缆和创新高效的Trilobit节点技术。 4.微地震监测成为油气勘探开发研究应用热点技术 微地震技术最早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90年代逐渐开始在其他行业应用。2006年,威德福公司推出FracMap微地震压裂监测技术,首次在油气勘探领域实现商业化应用。微地震监测技术在油气藏勘探开发方面的主要应用包括储层压裂监测、油藏动态监测等,可缩短和降低储层监测的周期与费用。 目前CGGVeritas、斯伦贝谢、贝克休斯、道达尔、哈里伯顿等多家公司推出微地震技术服务。道达尔公司在中东和南美分别进行了注蒸汽微地震监测研究。一些专门从事微地震技术服务的公司在该领域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开发方案、提高采收率等方面起到关键作用。微地震技术服务公司研发出一套基于地表的微震数据采集观测系统,其专有的FracStar?技术在非常规资源开采中发挥重要作用。微地震技术在页岩气储集层中进行实时压裂监测效果显著,贝克休斯公司采用IntelliFrac服务解决了页岩气储层水力压裂实时监测难题。 目前,微地震监测技术已经成为地球物理界的热门技术之一,是储层压裂过程中最精确、最及时、信息最丰富的监测手段。随着对微地震震源机制、反演及可视化的深入研究,微地震技术将不断扩大应用范围,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 5.先进技术集成推动超大位移井不断突破钻井极限 大位移钻井存在井眼轨迹控制难度大、井眼清洁困难、摩阻扭矩大、不易下套管等特点。通过不断研发完善和提升随钻测量技术、旋转导向钻井技术、随钻环空压力测量技术、先进的钻杆技术、钻井液技术及固井技术,并对这些技术进行集成应用,推动了大位移钻井不断创出新的世界纪录,同时钻井周期大幅缩短。 2008年1月,埃克森美孚公司应用钻井性能管理流程和井眼质量整合技术,结合作业前“纸上钻井”演习等措施,在萨哈林岛的Chayvo陆上油田创造出大位移钻井测深11680米的世界纪录,水平位移超过1万米,整口井钻时仅为68天。马士基石油公司在卡塔尔海上通过改进钻柱设计、应用轻质钻杆、使用高扭矩螺纹连接、综合钻井液优选、当量循环密度控制技术、优化井身结构设计并使用旋转地质导向系统等多项先进技术,用时36天,以完钻总深12289米的业绩刷新了埃克森美孚4个月前创下的测深世界纪录,并创下水平位移11569米、水平段长10902米、水垂比最大10.485等一系列新的世界纪录。2010年4月,埃克森美孚公司在南加利福尼亚海上应用钻井效能管理流程、井眼质量整体控制技术、先进的导向工具、下套管流程等,创下海洋固定式平台钻机钻出的最长大位移井世界纪录,水平位移达到10138米;应用快速钻井技术,钻井速度提升80%。 大位移钻井技术的持续进步,不断突破钻井极限,将为全球各类油气田利用大位移钻井技术进行海油陆采及海上油气的经济高效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6.导向套管尾管钻井技术实现钻井新突破 套管钻井作为一种高效低成本控制井眼问题的先进钻井技术,适用低压带、页岩层、煤层以及多压力带地层,在钻井提速、降本增效及解决循环漏失问题等方面具有很好效果,越来越受到油气钻井业的重视。近年来与旋转导向技术相结合,套管钻井成为导向钻井技术的新方向。贝克休斯、斯伦贝谢、TESCO等公司纷纷投入研发,斯伦贝谢与贝克休斯先后推出商业化产品并成功进行现场服务。 定向套管钻井(DCwD)技术,使用可回收的导向式井底钻具组合(BHA),实现套管钻井过程中的导向,导向工具既可使用旋转导向系统,又可使用容积式马达。该技术由斯伦贝谢与TESCO公司共同研制,适用于易发生漏失和井壁稳定性差的低压油田或老油田,目前已在北海和中东地区获得应用。2010年,DCwD技术在马来西亚一座海上平台作业,创造了13-38英寸DCwD套管作业深度最深(1201米)、套管倾斜角度最大(58°)、机械钻速最高(100米/小时)的世界纪录。 可导向尾管钻井系统(SDL),是世界上首个实现可导向的尾管钻井系统,由贝克休斯与挪威国家石油公司共同开发。该系统结合贝克休斯的EZLine尾管钻井系统、AutoTrak旋转导向系统、X-treme马达、EZCase套管钻井专用钻头四种先进技术,可在尾管钻井的同时实现旋转导向。该系统可承受大钻压及高扭矩,并可在井下进行BHA更换操作。2010年1月,SDL系统在Statfjord油田完成第二次先导性试验,机械钻速与常规钻井速度相当,导向效果令人满意。 可导向套管尾管钻井技术的推出与成功应用,解决了定向钻井和水平钻井的井眼问题,为部分老井加深、深井延伸困难等问题提供一种有效解决方案,也为套管钻井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奠定基础。 7.元素测井技术获得突破性进展 地层评价对油气勘探和开发非常关键,元素分析是地层评价的重要手段之一。最新推出的新一代元素测井仪通过全面的地层元素测量,提供岩性和矿物学信息,可对复杂矿物地层进行快速精确评价;还可与实时数据采集软件结合,快速准确地提供现场与边远地区的地层元素可视化结果。新一代元素测井仪精度的提高及功能的增强,对重晶石、油基泥浆钻井,及碳酸盐岩、页岩和煤层的评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新一代元素测井仪器利用测量的伽马能谱推导地层中的各种元素含量,重要的技术突破在于能够测量碳酸盐岩中的锰,提高了镁和铝的测量精度。这些都是油藏描述中非常重要,也是至今为止最难测量的元素。此外,新仪器用脉冲中子源取代了化学源,更加安全、环保、高效。同时,通过对井内伽马射线与热中子的屏蔽,大幅降低井眼周围的环境对测量结果的影响,提高了信噪比和测量精度。新仪器耐温350华氏度、耐压20000磅平方英寸,可以在淡水、盐水、油基泥浆及空气等多种井眼介质中工作。 新仪器通过对新增加元素的测量,可以更好地确定矿物成分,改善对孔隙度、饱和度、渗透率的评价效果,为储量计算、优化完井和增产设计等提供重要信息。目前,新仪器已经成功完成试验和现场测试,并获得令人满意的试验结果。 8.高精度数字式第三代地震监测系统在阿拉斯加管道投入运行 为了对阿拉斯加等地震高发区的油气输送管道进行有效监测和地震预警,为震后紧急救援和决策提供依据,目前阿拉斯加第三代管道地震监测系统已投入运行。 全长1280公里的阿拉斯加管道(TAPS)有865公里的管段抗震设防烈度超过7.0级。1977年建成投产以来,阿拉斯加管道就建设了一套地震监测系统。这套地震监测系统主要由11座数字式大地强烈运动加速度记录仪组成。1998年,阿拉斯加管道采用新的软硬件对第一代地震监测系统进行了更新,但传感器的数量并未增加。由于第二代监测系统是沿管道线性分布的,且传感器数量较少,难以精确指示管道潜在损害的位置。为此,阿拉斯加管道运营公司经过论证和研究,进一步完善了第三代地震监测系统,有效提高监测精度。 第三代系统由管道沿线的500多座高精度数字式大地强烈运动加速度记录仪组成,并通过互联网进行数据传输与实时监测。新系统在上一代监测系统的基础上,将一维监测系统拓展为二维监测系统,监测区域向管道两侧延伸,提高了地震监测的灵敏度。一旦管道沿线发生超过里氏3.5级的地震,系统就会发送电子邮件给予提醒。通过这套管道地震监测系统的监测,可以及时决定管道是否需要关闭或减输;分析管道及附属设施的受灾严重程度,确定管道受地震影响需要检修的区域或设备部位,节约检修维修时间,为风险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9.纤维素乙醇生物燃料开发取得重要进展 由丹麦诺维信公司开发的纤维素乙醇首次在全球实现了商业化量产,生产的酶制剂产品CellicCTec2成功问世,成为开启纤维素乙醇创新之门的关键,有望成为极具竞争力的汽油替代品。 不同于采用玉米小麦等粮食作为原料的第一代生物燃料,该纤维素乙醇以非粮作物为原料,通常是玉米秸秆、玉米芯、小麦秸秆、甘蔗渣等农业废弃物或林业废弃物,甚至是城市居民生活废弃物,添加酶制剂后,经过水解、发酵和蒸馏等环节处理后,制成乙醇燃料,而酶制剂则是发酵法生产纤维素乙醇的关键成分。以这些生物质为原料加工纤维素乙醇,与传统的汽油相比,可以减少90%的温室气体排放。 纤维素乙醇是业内公认的第二代生物燃料,目前国际上已建设有多套工业示范装置,诺维信公司在其试验装置中将纤维素乙醇生产成本从4.13美元/加仑降低至2.35美元/加仑,约合人民币5330元/吨,并计划到2011年底前将生物乙醇产能扩大到37万吨/年,其中25%是纤维素乙醇,原料是玉米秸秆和玉米芯。在目前的美国市场上,这一成本可与汽油和常规乙醇相竞争。 10.世界最大的煤制烯烃装置建成投产 世界首套煤制烯烃装置2010年8月在中国内蒙古包头市建成投产,所生产聚丙烯和聚乙烯产品完全符合聚合级烯烃产品的规格要求,甲醇转化率为99.9%,乙烯加丙烯选择性达到80%以上。该装置拥有五台气化炉和两台备用炉,是世界上迄今最大的煤制烯烃装置。 该装置以煤为原料,采用气流床气化技术将煤炭转化为合成气,利用合成气制成甲醇,甲醇再通过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的DMTO技术进一步转化为烯烃,再进一步生产为聚乙烯和聚丙烯产品,同时副产硫黄、丁烯、丙烷和乙烷以及C5+等副产品。该项目总投资170亿元,主要生产装置包括5×1500吨/日投煤量煤气化装置、180万吨/年甲醇装置、60万吨/年MTO装置、30万吨/年聚乙烯装置、30万吨/年聚丙烯等装置。该装置主要在九个方面进行验证和示范:一是产品方向;二是工艺路线;三是技术可靠性;四是工程规模扩大可行性;五是技术装备能否满足生产要求;六是水资源的需求量;七是对环境的影响;八是经济可行性;九是工艺流程复杂性在管理上的要求。 该装置成功投产,开辟了烯烃生产的新技术途径,为实施替代能源战略、创立煤制烯烃新产业,实现传统煤化工向石油化工产业的延伸,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石油报)
个人分类: 关注方向|1929 次阅读|0 个评论
"谁创新谁倒霉之说"是低水平的认识
热度 2 sulihong 2012-1-20 12:14
为何会出现有人以为谁创新谁倒霉之说,这是对创新低水平的认识.真正的技术创新属于动态和连续的过程,根本不会出现谁创新谁倒霉的现象,所谓谁创新谁倒霉,这是过分注重眼前利益和捞一把就死的末世心态造成的.大部分企业家和研究人员过分注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国内的企业家和不成熟的研究计划,往往是我只要眼前有替代技术或者有点创新获得利益就成,任何一个创新技术都只是技术进步过程的一个环节,当我们真正从以动态发展的角度看待技术的时候,任何创新都是有价值的,只有不断革新而不是把希望和利益放在眼前或者个别技术上,而是有规划的公布一个创新技术时,手里已经有更新技术,这时候谁仿制,谁山寨,谁白忙.因为你山寨,实际只是获得暂时短期小利,任何人或者企业的时间和资金是有限的,你已经失去自身去开拓新技术的机会.真正成熟的企业或者研究机构,是要有谋万世的眼光和胸怀,有谋一时一分的详尽具体计划的细致. 之所以出现谁创新谁倒霉,有三个原因。 第一,这一创新本身技术含量很低,准确的说技术太简单或者经验积累太少,技术很容易短时间被别人超越这是客观原因,这一讲法只是用于没有核心技术的企业.也可以说创新的技术不是核心技术,而在国内被宣传成核心技术.相反的,实际核心技术都是由know-how技术秘密或数据库,加上专利技术和技术标准共同组成的,专利和标准属于外围防护手段。想要仿制,先违反了专利,其次能否仿制得出来是难说的,因为还有know-how技术作为防御。这是技术真正领先企业成熟的做法。所谓谁创新,谁倒霉之说实际在此条件不成立。实际很多情况下,核心技术是国内企业没有能力去仿制,能山寨的就不是核心技术。 第二,谁创新,谁倒霉之说,本身对于创新理解是静态的,而不是动态的。实际任何创新都是人类进步的一个阶段,如果企业公司和研究机构真正改变了认识,就知道技术创新是有时效的,本身不应当指望一个技术一直领先,所以应当制定一个连续的技术开发计划,把技术开发作为日常工作一样去规划。正是因为国内企业公司和研究机构没有把对技术发展定态的观念转化为动态的认识,所以才会有人盲目以为开发出一个新技术就是创新,这恰恰说明该公司企业没有真正掌握核心技术的成熟理念,把核心技术当作一个个孤立的技术成果,而不是看成一个不断发展的技术链条。真正一流的企业,是创新一个技术的时候,就已经有何时取代它的技术计划。因为他对行业技术发展具有绝对的先知先觉和领导权,甚至技术开拓权,它会事先布置技术专利和标准,虽然那只是辅助措施。国内还鲜有这样为未来储备专利和标准的公司企业,这是国内企业家水平有待提高的地方。知道技术创新成果只是自己既定计划的一部分,必然有一寿命期,不会发出谁创新,谁倒霉的感叹。 第三,出现谁创新谁倒霉,唯一能对认识予以支持和成立的,就是国内对于知识产权的司法维权不力,关键是司法不公,未摆脱人治干扰,才会导致出现谁创新谁倒霉之说。但是这好似不得已的手段。但企业不能完全寄希望于司法,特别是当今司法腐败很严重的情况。 国内企业处于转型时期,对于资本和技术谁轻谁重认识还没有彻底改变,还有很多企业家以为资本是老大。实际真正先进和有智慧的企业家应当认识资金和技术是平等的。国内还有很多老脑筋的企业家还抱着要拿钱买技术的想法,实际真正的核心技术是拿钱买不来的,如果你是抱着买来一个可以向前发展新技术的萌芽,可能更符合科学和核心技术积累的规律,这样也不会有人以为自己有资金就可以做技术人员的老大,实际有资金你更应当是技术人员的合作者和支持者,你要想得更多的是此技术是否有发展潜力,而长期与技术人员合作共事共同发展此技术。这是能真正开发核心技术的具有长远眼光和智慧的做法。
个人分类: 评论|2423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中国军校改革背后的战略指向
whyhoo 2012-1-6 13:16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多年里,中国军校一直在探索符合中国国情、军情的发展之路。全军院校会议则是每次中国军校进行重大改革的标志。正是这一次又一次的强力推动,中国军校才逐步由不成熟、不规范和不完整,走向成熟、规范和完整。   2011年,解放军四总部联合召开了第十六次全军院校会议,这是一次在我军院校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它提出了诸多改革措施。    通过调整结构建构起了新型军校体系   结构决定功能。院校体系结构是发展军校教育、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的组织保证。新中国成立以来,军校长期划分为指挥院校和工程技术院校两大类别,指挥院校实行初、中、高三级培训,专业技术院校实行中等、高等两级培训的体制。   在2003年举行的第十五次全军院校会议上,打破了这种已经施行50多年的军校体系结构,搭建起新型军校体系结构。新型院校体系与以往最显著的差别是,将指挥和工程技术两类院校调整为学历教育和任职教育两类院校。实行生长干部学历教育、干部任职教育分别由学历教育院校和任职教育院校承担,建立学历教育和任职教育完全分离的体系,有利于发挥两类院校各自优势,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但2003年提出的新型院校体系仅仅搭建了一个基本框架,还面临着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距离“完善”的目标体系还有较大的差距。这次院校会议针对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进一步优化了军校体系结构。   一是整合了军校数量。按照资源整体优化的原则,这次调整,从军校绝对数上看比第十五次院校调整时减少了4所。同时,为最大限度地提高院校培养效益,对少部分重复建设、规模小的任职教育院校,进行了资源整合。如对一些步兵、炮兵、通信、军交、空军飞行等数量偏多、资源比较分散的院校进行整合和合并。空军6所飞行学院整合组建空军哈尔滨、石家庄、西安3所飞行学院。炮兵指挥学院和炮兵学院南京分院合并组建为南京炮兵学院,海军飞行学院和海军的两个训练基地合并组建海军航空兵学院。在改建部分士官学校的基础上,士官学校数量由4所增至8所,军官院校数量实际减少了5所。   二是调整了学历教育院校与任职教育院校比例。这次调整,按照学历教育院校“高度集中”、岗位任职教育院校“高度细化”原则,减少了6所学历教育院校,增加了两所任职教育院校。这一减一增,学历教育院校由过去占院校总数的32.9%降为25.4%,任职教育院校由67.1%提升为74.6%,进一步突显了任职教育在军校体系结构中的主体地位。   三是重新划分了任职教育院校类型。为解决我军新型作战力量建设和完成多样化任务急需人才的培训能力不足,联合作战指挥人才的培训体系不够合理等问题,这次院校调整将任职教育院校划分为联合指挥院校、军种指挥(系统)院校、兵种(专业)院校和士官学校四类院校。新的任职教育院校类型,是这次院校调整改革的重大突破。   四是重构了任职教育院校层次结构。院校层次结构,是军队院校在纵向上不同等级院校之间的构成关系。为适应指挥军官逐级培训制度改革和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要求,这次院校调整在培训层次上,把过去培养指挥军官的初、中、高三个培训层次,调整为初级指挥、兵种(专业)指挥、合同作战指挥、联合作战指挥四个培训层次。 通过优化模式完善了军校培训体制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完善培训体制是军校改革的关键,也是第十六次全军院校会议调整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这次改革一是完善了依托国民教育体制。实行军队生长干部由军队院校培养和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并举,是我军干部培训体制的重大创新。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末的50年里,军事人才的培养一直是由军校独立承担。2000年国务院、军委颁发了《关于建立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制度的决定》拉开了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队干部的序幕。2003年军委《实施军队人才战略工程规划》提出,逐步实现军地通用人才主要依靠地方院校培养,到2010年依托培养军队干部的比例达到60%。到2006年,全国已有112所高等学校承担了国防生培养任务。   为进一步完善依托培养体制,这次会议着眼于军队建设实际,从总体上适当减少了依托地方院校培养比例;为保持军队特色、强化作战指挥,会议还特别强调军队主战兵种指挥军官和其他特有专业军官仍立足军队培养;为加强国防生管理,提高培养质量,适当减少了承担国防生培养任务的地方高校数量,进一步完善制度;着眼地方大学生参军入伍逐步增大的实际,调整依托培养政策,把地方大学生战士提干纳入依托国民教育培养生长干部的范畴。   二是明确了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训体制。加强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是当前急需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将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要求贯穿指挥军官培养全过程,逐级建立分工明确、衔接紧密的培训体系,是这次院校调整改革的重要成果。   会议明确指出,要逐步推行指挥军官任职培训入学考试、资格审查和差额录取制度;中级任职教育院校,要侧重联合作战基本理论和军兵种运用教学,培养学员指挥本军兵种部队参加联合作战能力;高级任职教育院校,要侧重国家安全战略、军事战略和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理论与实践教学,培养学员战略运筹和联合作战指挥能力。   三是完善了生长干部“合训分流”组训方式。第十四次全军院校会议提出“合训分流”,十多年的探索表明这种新的组训方式,有利于打牢学员科学文化基础与培养岗位任职能力。为解决当前“合训分流”组训方式“合得不够”、“分得不全”、“配合不力”的问题,这次调整改革按照规模化、集约化培养人才的思路,进一步减少了学历教育院校数量,增加了任职教育院校的数量。如将国际关系学院、外国语学院、电子工程学院、军事经济学院、军事交通学院调整为任职教育院校等。在人才培养总体设计上,重点突出指挥人才四年“合训”与“分流”两个阶段的衔接。优化“合训分流”教学任务分工,前三年“合训”阶段,在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打牢学员科学文化基础的同时,完成全部军事共同课目训练,加大军政训练比重,强化军人基本素质和领导管理素质培养;后一年“分流”阶段要贴近学员任职岗位,重点进行军事专业训练,加强第一任职能力培养。 通过优化布局改革了军校研究生教育   从20世纪80年代初军队恢复学位制度和发展研究生教育以来,主要是为院校和科研机构培养学术型人才。随着形势的发展,这种以单一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为主的研究生教育已经难以适应军队建设需要,急需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2001年军队学位委员会提出,军队研究生教育由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战略转移。2002年总参、总政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军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的通知》,批准国防大学等军队院校开展教育试点,标志着我军走上了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   第十六次全军院校会议在总结我军研究生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要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针对高中级任职培训与军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招生的主要对象一致、主干课程相近、培养目标相同的实际,实行指挥类研究生教育与任职培训融合式培养制度。会议还提出要合理确定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比例,2020年前专业学位研究生占全军研究生培养总数的比例达到50%。要调整学位层次结构,使博士、硕士比例,学位授予数量与军事人才培养规律相适应。    通过调整任务改建了一批新型院校   当前,在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浪潮推动下,军事技术、武器装备、作战样式、战争形态发生了根本转变。许多国家把培养具有信息化作战指挥能力的指挥官、信息战专家和信息技术人才作为应对新军事变革挑战的基本任务。   为较好地适应新军事变革形势需要,这次院校调整在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基础上,调整改建了战略预警、特种作战、国防信息、陆战、空降、边防等兵种和专业院校。如将通信指挥学院改建为国防信息学院、空军雷达学院改建为空军预警学院、西安陆军学院改建为边防学院等。改建这些院校,可以较好地适应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建设需要和新型军事人才培养需求。   此外,这次军校改革还将部分军校校名进行了调整。如将后勤指挥学院、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分别更名为后勤学院、装备学院;将防空兵指挥学院、工程兵指挥学院、防化指挥工程学院分别更名为防空兵学院、工程兵学院、防化学院。通过改名使中国军校体系结构更加成熟、更加规范。 原文见 http://gaojiao.jyb.cn/gjsd/201201/t20120106_473189.html
个人分类: 教育|969 次阅读|0 个评论
写在新年,给自己的梦!
热度 2 novice2000 2012-1-5 13:51
新年来了,总是有或多或少的人都喜欢写个总结,并将新年的事情条理梳理一下吧! 以前也有这种习惯,今年的新年在野外度过,回来已经到了今年!趁着还不是太晚,赶紧补写一些吧!说实话,今年算是匆匆忙忙又是没有什么收获的一年,但心智算是日渐成熟吧,这得感谢张老师和陈老师,经历过,才会丰富! 人们常说,新年先要给自己列个清单,然后按照清单逐个实现自己的心愿吧。但我认为新年的时候首先还是释放或者放下先前的一些包袱吧。过去的一年发生了很多事情,生活上、工作中、还有情感上,太多太多。不过还好,赶在年底基本上算是有个交代了,论文在年底前算是投出去了;明年的去向问题呢,基本上也确定了,就深圳吧,也不错;感情上呢,还挺好的,呵呵…… 一年都头,终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今年保持整个心态是乐观的,并且还算心境平和,这是我最最在乎的。 以前总是认为,踏踏实实的走,加倍努力就一定有丰收的那一天。但经过这一年才发现,你认为的努力被别人牢牢掌控,而自己却无法选择和改变什么。经历过这些,我会选择笑笑而过,因为我知道,在你没有成为强者前你是没有太多的话语权和行为权的。不知道这是不是躲避或者消极,或许真不是什么坏事! 这次出野外,最高兴的事是保护区工作人员向我们询问工作的意义时,我能够侃侃而谈,将我认定的事情很清楚很完整的讲述给他,或许是我几年工作最大的收获吧,首先自己肯定自己,这在现阶段应该是很有必要的吧!展望明年,坚定信心,带着自己的理想上路,不一定要在某条道路上执着什么,但是我们最起码可以拥有梦,可以在红树林里面放心追逐。不管以后的路怎么样,我相信我自己! 希望今年可以再科学网上也能坚持!(末了,放一张野外照片!)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914 次阅读|3 个评论
花来花去总是花
热度 18 zhangyuxiu 2012-1-3 09:32
花来花去总是花
  这一阵只是在住的附近走走,随手拍些可爱的花,发到博客上。一来是因为忙,二来确实是喜欢花。小时候希望自己是一朵美丽纤弱的小花,惹人怜爱;长大了希望自己是一朵绚丽的花,盛开着、鲜艳着,放射着夺目的光华;中年时希望自己是一朵不动声色的成熟的花,积淀着人生的智慧和内在的文化底蕴;老年时希望自己还是一朵花,即便满头银发,步履蹒跚,也依然惹人注视,让人欣羡。总之,不论现在、过去、将来,都希望幸福像花一样开放,人生像花一样美丽。这恐怕就是我花来花去总是花的一个重要原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3179 次阅读|42 个评论
2012的期望
merrylqh 2012-1-2 11:54
2012如期而至,记得有人曾说,若是真的有2012就来和我呆到一起。呵呵,回想起来很是温暖。一次次世界末日的预言击碎,只依靠时间的力量,然而在最终验证之前,我要好好地活着。在我有生之年好好活着就已足够。 对于民主的关注,与我的阅读习惯有关,然而激发思考的还是娄成后前辈的经历。最近的关注,开始让我对中国有一种明确的希望和期待。因为民主社会更加公平,所以我最好练就自己的的本领,在未来有好的生活条件。 2011最终还是过了,有许多的感受,伤心,难过,迷茫,小结一下觉得自己成熟许多,或者抗挫折能力加强。 在2012,也许是我人生最关键的一年,希望自己心平气和。不要再纠结于自己小小得失,宽容的对待他人,即使面对人性中自私险恶的一面,试着去理解他人,试着给别人带去快乐。能考虑清楚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快乐的朝着目标,坚定地走。 以上写的太过严肃,其实最希望的是,每天开开心心,精神抖擞的过每一天。
1110 次阅读|0 个评论
做学问的态度就只能有一个:求真求实求美
热度 3 yanghualei 2012-1-2 10:57
很久没有坐那好好看一本书,没有任何主观目的,不带任何功利性的,去享受思维带来的快感,以前坐那整整一个下午,就为证明一个感兴趣的数学命题,遨游在古希腊的哲学之中,欣赏人古人怎么发现事实,给自己莫大精神的享受,甚至没有什么起效,但很少问这样做值不值,真的。喜欢古希腊的精神,在某种程度我不太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每个人做朋友,就感觉这个人很符合自己的胃口,很厚道和坦诚,不会为什么而欺骗和隐瞒什么 ,我一直认为坦诚和诚实的人,是心里最舒畅的人,不需要为欺骗编造什么谎言,因为那是很费脑子的事情 ,其有深刻的人格魅力,当然这是真善美的力量,而随着环境的变迁,是自己逐渐变得理性和成熟,还是是自己逐渐变得退化和世俗。 这学期不断的变换学习环境,使得自己的学习一度度的中断,当然还怪自己对自己的理性不够专注,受某些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话左右,成为其他人矛盾的载体,进行博弈的现场。我喜欢以学术交友, 不喜欢听任何教诲你怎么做人和处事的哲学,因为我感觉做人的方式很多,但做学问的态度就只能有一个,求真求实,追求真善美 。以后开始,寻找一个合适的学习环境,享受自己的独处时光,这样的自娱自乐,很纯粹的活法,是件很幸福的事情。和那些你认为那么也很纯粹的人交流,一样追去真善美的交流,每个人有优点,有缺点,我不是个政治家,不需要团结所有的人,只需团结好那些对科学一样情有独钟的人;我不是圣人,不需要对什么都有宽阔的胸怀,只对涉及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的保持这仅有的一份宽容。
个人分类: 生活随笔|3951 次阅读|8 个评论
漫谈过去的一年
热度 2 jinkai719 2011-12-31 17:10
现在还是2011年,可是过几个小时,就要到新年了,新年是什么呢? 只不过是一个节气,只不过是一个新的周期的开始,人是周期的, 世界是周期的,那周期是什么呢? 周期就是圆,我们就是一个在黎曼曲面上的负对数函数。。。。。。。。。。 很久没有一个人过新年了,长大了,成熟了,那成熟是什么呢? 绝对不是生殖器官的成熟的生物定义,因为17-18就已经可以了,但是思想的成熟呢? 有些人活的时间很长,但是其实呢?也没有成熟! 把偏激挂在嘴边的人,把悲观放在嘴边的人,我们能叫他成熟么? 过去是什么?今天是什么?明天是什么? 最近才知道! 实验是什么?我们自己是什么? 人呢不过是一个不高不低的动物罢了。。。。 过去一年的或者,有高兴,有悲伤,那高兴是什么? 不是吃大餐,不是穿新衣,不是买几本书充当门面 不是发文章,不是评职称, 而是活的很坦然,面对明天,我们可以很开心的说我们有希望, 这就是或者的意义! 过去一年读了很多书,比我以前加起来读的书,还要多, 我也买了很多的书,比我以前买的书,还要多! 慢慢理解了什么是书,什么是读书,为什么读书的道理! 书是要选择的,例如所有的教科书就不要读了, 读一些让人聪明的书籍,例如化学,我觉得过去读的是什么呢? 是noble 化学,现在觉得读到很多的日常化学, 这样的你的化学才能学明白! 物理,过去很讨厌的,现在很喜欢,因为世界上的事情都是物理,没有物理,没有科学, 不懂物理,我觉得那就是记忆! 那物理是什么呢? 物理是哲学! 哲学 不是文科学的么? 哈哈,为什么做这个,你学那个呢? 我真的不想说话,因为人是分等级的,阶级到没有那么严格! 不喜欢跟没有文化的人说话! 谁没有文化? 有文化,就是做个试验,发个文章? 我认为我说这个话的人就是没有文化的人! 士农工商啊, 中国的最有意思的阶级,士已经消失了很久! 我们有什么? 臭老九! 一句臭老九代表了很多中国学术界和教育界的特征, 真的很丑,那股羊骚味让人难以忍受, 读书不是为了读书,千古之理,现在离开我们已经很久远了, 为什么不喜欢读繁体书? 我喜欢,但是讨厌! 为什么? 那是一种故意设置的障碍, 简化字的本意是让更多人读书! 但是很多人故作玄虚的写,哈哈,二笔真的是这些人的名字! 我们读书,我们思考,我们希望, 不是为了什么? 活着是为了什么么?
5085 次阅读|6 个评论
岁末留念
oyzb 2011-12-31 03:22
有点晚了~~可惜睡意全无。。。记录一下现在的心情吧,在这个特殊的日子~~ 一直觉得心若在梦就在,积极生活才是王道。最近发生的很多,也成长了许多,自身暴露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还是那么的不成熟,那么的脆弱,那么的不堪一击。 过去的一年,是重要的一年,是人生的一个拐点,虽然前路漫漫,不知拐向何方 墙里的人想进去,墙外的却想出去。期望太高,失望越大。在这个环境中,渐渐的迷失了自己,找不到方向 一切都变得这么混乱,找不到心灵的港湾,思考了,答案也显而易见,却发现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在这个社会上,有多少人,能够干自己喜欢的事情呢? 对于年轻人来说,看不到希望才是最无助的,才是最可怕的。 很想谈一谈了,却不知道结局会如何,事在人为,尽力就行吧。 人这辈子到底为了什么。。。怀念那些老人~~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42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Python的特点
bennyg 2011-12-29 16:19
Python的特点 Python入门我强烈推荐下面的资料,深入学习请阅读其它资料: 《A Byte of Python》与《简明 Python 教程》下载在 http://www.linuxidc.com/Linux/2011-08/40299.htm Python的设计哲学是“优雅”、“明确”、“简单”。因此,Perl语言中“总有多种方法来做同一件事”的理念在Python开发者中通常是难以忍受的。Python开发者的哲学是“用一种方法,最好是只有一种方法来做一件事”。在设计Python语言时,如果面临多种选择,Python开发者总会拒绝花哨的语法,而选择明确的没有或者很少有歧义的语法。由于这种设计观念的差异,Python源代码通常认为比Perl具备更好的可读性。 Python开发人员尽量避开不成熟或者不重要的优化。一些针对非重要部位的加快运行速度的补丁通常不会被合并到Python内。所以很多认为Python很慢。不过,根据二八定律,大多数程序对速度要求不高。在某些对运行速度要求很高的情况,Python程序员倾向于使用JIT技术,或者用使用C/C++语言改写这部分程序。目前可用的JIT技术是Pysco。Cython可以将Python代码转换成C代码。 相对于Lisp这种传统的函数式编程语言,Python对函数式编程只提供了有限的支持。有两个标准库(functools, itertools)提供了Haskell和Standard ML中久经考验的函数式编程工具。 虽然Python可能被粗略地分类为「脚本语言」(script language),但实际上一些大规模软件开发计划例如Zope、Mnet及BitTorrent,Google也广泛地使用它。Python的支持者较喜欢称它为一种高阶动态编程语言,原因是「脚本语言」泛指仅作简单编程任务的语言,如shell script、JavaScript等只能处理简单任务的编程语言,並不能与Python相提并论。 Python本身被设计为可扩展的。并非所有的特性和功能都集成到语言核心。可以使用C语言、C++、Cython来编写扩展模块。Python解释器本身也可以被集成到其它需要脚本语言的程序内。因此,很多人还把Python作为一种「胶水语言」(glue language)使用。使用Python将其他语言编写的程序进行集成和封装。在Google内部的很多项目使用C++编写性能要求极高的部分,然后用Python调用相应的模块。 Python的特点: 1、第一行是特殊形式的注释:它被称作 组织行 ——源文件的头两个字符是#!,后面跟着一个程序。这行告诉你的Linux/Unix系统当你 执行 你的程序的时候,它应该运行哪个解释器。建议使用这种形式——#!/usr/bin/env python,而不是——#!/usr/bin/python。 2、缩进很重要。Python使用缩进而不是一对花括号来划分语句块。 3、关键参数的概念很有用 4、None 返回"没有任何东西",每一个函数默认返回None 5、pass 空语句块 6、文档字符串,__doc__,没多大用。但是一个好的Python程序,应该要有文档字符串,且一般遵循:“文档字符串的惯例是一个多行字符串,它的首行以大写字母开始,句号结尾。第二行是空行,从第三行开始是详细的描述。 ” 6、python中引入模块后(import)首先就要执行模块的主块,当然模块中可能全是函数。如果要避免使用模块名称:from 模块名 import 符号名,那麽使用该符号名就不用使用模块名+点号+符号名,但是不推荐,容易造成程序不容易读,而且容易出错(特别是在python简洁而简单的语法的基础上) import... as ... 起一个别名 7、模块的__name__属性,相当有用,解决了import的缺点,可以实现如果不是运行的本模块而被调用,不调用主块 #!/usr/bin/env python# Filename: using_name.pyif __name__ == '__main__':print 'This program is being run by itself'else:print 'I am being imported from another module'8、删除一个变量/名称,你将无法再使用该变量——它就好像从来没有存在过一样。 9、可以使用内建的dir函数来列出模块定义的标识符。标识符有函数、类和变量。当你为dir()提供一个模块名的时候,它返回模块定义的名称列表。如果不提供参数,它返回当前模块中定义的名称列表 10、元组语法与list相似,意义相当于枚举,可以为空,如果只含有一个元素,需要加逗号以区别于表达式(“one”, ) 11、元组最通常的用法是用在打印语句中,可以使用格式控制符 #!/usr/bin/env python# Filename: print_tuple.pyage = 22name = 'Swaroop'print '%s is %d years old' % (name, age)print 'Why is %s playing with that python?' % name12、有一个内建的字典类型,但是没有冲突的解决方案,但这确实是字典的定义,想要更好的结构就自己实现吧。语法:{key:value, key1:value1,...} 13、序列的概念:列表、元组和字符串都是序列,支持索引操作符和切片操作符。索引操作符让我们可以从序列中抓取一个特定项目。切片操作符让我们能够获取序列的一个切片,即一部分序列。索引可以是负数,在那样的情况下,位置是从序列尾开始计算的。序列的神奇之处在于你可以用相同的方法访问元组、列表和字符串。 14、如果你想要复制一个列表或者类似的序列或者其他复杂的对象(不是如整数那样的简单 对象 ),那么你必须使用切片操作符来取得拷贝。如果你只是想要使用另一个变量名,两个名称都 参考 同一个对象,那么如果你不小心的话,可能会引来各种麻烦。[浅拷贝和深拷贝的关系] 15、str类有很多方法,如果要非常熟悉str的操作,参考help(str) 16、剩下的就是掌握很多系统库了,这个要靠经验,比如说os.system(命令)可用于执行shell命令,了解的库越多,python就会让你完成更强大的功能。 17、接下来是面向对象,基本概念一样,this由代替self, 而且这个名字不一定要写成self,任何名字都可以,这也带来了一个缺点,你必须在形参里面指定,调用函数时不用传递该参数。 构造函数:__init__(self, ......) 析构函数:__del__ 对象灭亡时或者调用del时被调用 Python中所有的类成员(包括数据成员)都是公共的 ,所有的方法都是有效的 。只有一个例外:如果你使用的数据成员名称以 双下划线前缀 比如__privatevar,Python的名称管理体系会有效地把它作为私有变量。 支持多重继承 18、如果你已经厌烦了java、c++的读写文件,那么python会让你重新喜欢上文件读写,python主张解决问题的方案越少越好,写文件就一个f = file(name, 'w'),f.write(...)读文件也一样,f = file(name),f.read或readline,最后close 19、cPickle和pickle是叫做存储器的重要模块,可以非常方便地将一个对象存储到一个文件,然后再取存储从文件中取出来pickle.dump(object, file object),构造对象时,pickle.load(file object) 20、异常:raise,except,try...finally 21、sys模块和os模块有很多强大功能。 22、在函数中接收元组和列表当要使函数接收元组或字典形式的参数的时候,有一种特殊的方法,它分别使用*和**前缀。这种方法在函数需要获取可变数量的参数的时候特别有用。 23、lambda形式:lambda语句被用来创建新的函数对象,并且在运行时返回它们。lambda语句用来创建函数对象。本质上,lambda需要一个参数,后面仅跟单个表达式作为函数体,而表达式的值被这个新建的函数返回。注意,即便是print语句也不能用在lambda形式中,只能使用表达式。 24、exec、eval、assert、repr函数和反引号用来获取对象的可打印的表示形式。你可以通过定义类的__repr__方法来控制你的对象在被repr函数调用的时候返回的内容。 最后,感谢实习所在公司给我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去学习新的东西。还有要感谢学习Python期间,编写参阅资料的人。期间我参阅了下面的资料(包括上面推荐的资料): 《OReilly-Learning-Python-4th-Edition-Oct-2009》 见 http://www.linuxidc.com/Linux/2011-08/40300.htm 当然还有前面提到过的入门资料:简明 Python 教程(中),对于的英文版是A Byte of Python 本篇文章来源于 Linux公社网站( www.linuxidc.com ) 原文链接: http://www.linuxidc.com/Linux/2011-08/40298p3.htm
8823 次阅读|0 个评论
树上的柿子
热度 1 lhj701 2011-12-21 22:17
树上的柿子
树上的柿子 妻子买了一袋红红的柿子,使我想起来了小时候的柿子。 小时候在农村,吃到水果不容易,长在邻家院子里的果树,自然成了我们孩子垂涎的对象:杏树、梨树、苹果树、柿子树, 从开花蜜蜂嗡嗡转,到结出小小的青果,然后慢慢盼着它们长大,没有等它们成熟,就已经在梦中吃了好多回了。 记着小时候经常住在姥姥家,一墙之隔的邻家院子就长了一棵大大的柿子树。那棵柿子树树冠很大,总有枝条坠了零星的、青青的柿子果在姥姥家院子的上空随风摇曳。 自己没事时总是盯着那些青青的柿果看,但姥姥说那些果子现在吃是涩的,得等它们变红、变软才是甜的。 于是自己总是盼着它们红的那一天。可等到妈妈来姥姥家接我回自己的家时,青青的果子也似乎天天在变大,但总也不见红的时候,因此就是回了家,心里也还是惦念着那棵柿子树和那些柿子果。。。。。。 当下一次去姥姥家的时候,柿子树已经落了叶子,树上果真零星挂着些红红的果子。当自己惊奇得看着这些红果子时,姥姥笑盈盈的从屋里端出几个同样红红的柿子果。。。。。 今天,在市场上很容易便买到更大、更多的柿子果,但尝过后似乎总没有小时候吃过的那么甜。。。。 注:受张老师的启发,从网上搜到图片,图片来自 精英博客 宁肃的博客《 柿子红了 》,感谢老兵。 http://blog.voc.com.cn/blog_showone_type_blog_id_656718_p_1.html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553 次阅读|4 个评论
中国为何不应发展航母(全文完)
techne 2011-12-4 03:49
中国为何不应发展航母(全文完) (草稿,请勿引用) 王 键 (续前文)   位于亚洲的核心地区,中国的政治不成熟状况,从清朝末年就已经开始表现出来。尽管中国的邻国日本也曾同样面临政治不成熟的问题,在强势崛起后却在把握世界局势和处理亚洲事务时栽了大跟头,但相对于日本,中国在政治上却是更加不成熟的。不同于日本国内的成功改革,洋务运动和清廷改革的失败,以及最终爆发的辛亥革命,终于以暴力方式促成了中国的改朝换代。然而,在辛亥革命之后,中国内部却始终动荡不安,在制度建设上也摇摆不定,众多良机一失再失。回过头再看,现如今辛亥革命已经过去整整100年,请看当初提出的目标到底有没有实现呢?譬如宪政,显然,到现在还是没有;那么民主?这个答案应当很明显,笔者就不多展开了。广州中山大学的袁伟时教授此前曾做了个“辛亥革命与百年宪政”的主题演讲,以及与此相关的几篇文章,有兴趣的读者对此可以进一步展开阅读。   若用上文提出的两个明确的判断标准来进行判断,无论从政权的稳定还是从规则和制度建设的角度来分析,根据最近半个世纪的情形,中国都难免被列入亚洲的政治不成熟国家行列。在1949年之后,中国国内发生了多次政治运动,在很长的时期内中国的法治状况形同虚设。连国家主席都能被轻易打倒,连其自己的人身自由都不能保证。在文革时期,这一状况达到了极端。其间还发生了国家副主席林彪一行人等叛逃苏联却坠机蒙古的重大事件。毛泽东逝世后后四人帮被打倒,华国锋靠边站。我们不从结果好坏来对这些事情进行价值判断,仅从政权的运行规则和制度建设来看,这就相当于几次政变,只是这些政变尚没诱发特别严重的问题。而且,这种不规范状况,并不是局限于文革前后。即使是在邓小平主持的改革开放时期,依然发生了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被迫下台的事件,中央层面的所谓规范和制度仍然形同虚设。此后的1989年,同样由于中国政治高层决策中规范和制度的缺失,导致另一位总书记赵紫阳面临了与他的前任胡耀邦完全类似的问题:要么坚持原则,要么下台走人。最后,1989年的事件酿成了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和平时期军队对平民开枪的行为。而且在1989之后,事情并没有结束,仍然还有其他不良事件发生,规范和制度的建设仍然路途遥远。   那么,最近半个世纪可能还是比较短的时间尺度。在更加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政治成熟度又如何?这里首先有一个误区,很多人想当然地会把“历史悠久”等同于与“政治成熟”,这是完全错误的观念。政治成熟不是对历史积累的描述,而是对一个共同体内部形成的政治文化及其与国际形势的关系作出的判断。当然,历史悠久的共同体在理论上有可能是更加经验丰富的,但这只是一种可能性,不能想当然将其等同于现状。我们不妨可以看一看,古希腊、古罗马的时代都是西方文明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时期,那么现如今对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最好的研究以及理解,是不是必定会产生于今天的希腊人或意大利人之手?事实显然并不是这样。历史悠久的共同体,只是说明它积累了更多的资料和素材,但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充分发现这些历史积淀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发掘历史去理解自身乃至不断重新发现自己,这都和历史是否悠久没有直接关系,而只能和近代以来的制度、文化和民情联系在一起。   因此,尽管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的国家之一,文明的传承久远,历史的记载丰富。但由于对这些素材的理解并不能同这种悠久的历史想匹配。这样看来,中国的历史悠久并不等同于中国的理解水平是深刻的,是最好的。同样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的历史悠久丝毫并不代表它同中国的政治成熟度有任何的正相关关系。    政治不成熟的成因   在写作这篇文章期间,刚好看到了两则新闻报道。一篇是关于广东的7岁小女孩小悦悦在人来人往的五金市场路上惨遭货车碾压,结果前后18位路人经过,都对其视而不见。这种冷漠令人发指。小悦悦最终遭第二辆运货车二次碾压,经医院抢救无效不幸身亡。另一篇早些的关于河南洛阳“性奴”事件的报道,该案件的黯淡和血腥,更是让人感到触目惊心。当然,作为正常人我们应当理解当事受害人的痛苦遭遇,毕竟我们还没有亲身遭遇到这种非人对待和折磨,这是我们的幸运。但若从另一个角度,我们却可以通过这个极度变态的案例来更深刻地理解人性:究竟什么样的行为,才算符合人性?      请看这次河南性奴案大致的案情:   34岁的河南洛阳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稽查大队职工李某,在洛阳闹市区所购置地下室的储藏室下开挖地道和地窖,该地道通往地下6米深处的地窖(在地下私建的“两室”深宅)。此后李某从当地夜总会等地诱骗了6名坐台女(大都为洛阳附近人士)。在将6名女子囚禁之后,李某强行与这些女子发生性关系。由于李某平时对这些女孩“调教有方”,女孩子们不仅毫无反抗之意,反而相互妒忌。大约1年前的一个晚上,其中一名女子与另一被囚女孩因争风吃醋发生打斗。李某协助后者将前者打死之后,将尸体就地掩埋。而在此之前,为了“杀一儆百”,李某将一名“不听话”的女子芳芳打死后,也掩埋在女孩们居住的“房间”角落里(两名死者之一为来自外地的四川人)。趁着被强行带出卖淫的机会,23岁的女子小晴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在被救出地下室后,在案件中被解救的小晴、小美、丹丹、可可等4名女子被短暂安置调查后,均涉嫌刑事犯罪,全部被刑事拘留。    “这与发生在地窖中的两起命案有关。”洛阳民警对4名被解救女子的刑事拘留做出如是解释,而民警在对被解救女孩询问时发现,她们反映在被囚期间李某对女子“照顾有加”。直至见到民警之前,这些女子甚至“忘记了恨”。最让民警们不能理解的是,被解救女子中,竟然有人在民警调查过程中试图袒护李某(更具讽刺意味的是,这位李某还是位共产党员和先进标兵)。   在这样一起触目惊心、令人发指的案件中,我们惊讶地看到了人性是可以如何改变甚至异化的,这似乎和我们的常识有些无法对接。在中国的传统中以儒学为代表的“人性本善”观念,自不待言。而通常,以西方自由主义的人权观念为代表,我们也总是可以看到人性的充满阳光的一面。或者说,尽管自由主义也设定了人性是阴暗的和可以异化的,绝对的权力绝对会导致腐败,但在总体上来讲,它还是倾向于设定了人具有某种可信任的倾向,或者至少,人性虽然是可以异化并充满邪恶的,但经由制度约束和社会塑造之后,它也在一定程度上是充满希望的,是可以有所改良的。   可是,按照自达尔文以来的生物进化理论,人却似乎并不是某种充满光辉或指向光辉的东西。同大自然中的万物一样,人也是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反复繁殖,在生存竞争和选择淘汰选择的进程中的来实现这种所谓“进化”的。当然,人仍然同一般的生物有所区别,但这并不在于人比其他生物显得是多么光辉多么正确,而在于就人而言存在着超越于自然选择进程的社会主导的进化模式。也就是说,作为自然界唯一一种缺乏天敌的生物,人的唯一天敌只能是其自身成员的一部分,对人类这一物种的外部选择是效果微弱的。除去一些非常巨大的设定背景(如地球气候条件以及地缘环境等因素)之外,人类社会对于人自身的塑造,对于人性的界定,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从性奴案的特点来看,它在这样一个封闭的地窖里成功地改造了人性。肮脏混浊的空气,潮湿夹杂着屎尿的味道,案犯的暴力威慑和性虐待,都没有阻止被囚禁的几位受害者的求生欲望,而无论是按照自由主义的人权观念,或者任何一种人类文明体系的描述,这样一种求生欲望同样具有毋庸置疑的正当性。但就在这样一种奇怪的气氛之下,人性、人权的假定却出现了悖论:两位受害者遭到了大多数人所支持的杀戮,而在这个地窖共同体内部,这种杀戮似乎具有某种合法性。或者至少可以说,在缺乏外部干预的情况下,人们对这个地窖中发生的一切颠覆性事实,都无能为力,只能认定“现实即合理”。   如果,这一切的发生只是局限于一个小小的地窖,完全是沧海一粟的偶然,那么也就罢了。但是,如果这一切发生在一个更大一些的地窖里,不只局限于由几个人组成的封闭小群体,而是在更大的范围中,会怎么样?比如,在一家公司中,或者甚至发生于一座城市,一切又会变得如何?而且,在时间的尺度上,这次性奴案件只是持续了2年,那么如果时间再长些会发生什么?20年?200年?甚至于,若这种洞穴暗喻的现实并不局限于此世而是可以隔代的,如果那些被囚禁的少女最后生下小孩,而这些小孩也将会在这样一个黑暗的地窖中出生,成长,甚至代代相传,那么所有这个群体——他们的认知,乃至人性,究竟会发生何种异化?   依此联想类推下去,不妨再发挥一种最极端的想像力:如果这个地窖是相当大,甚至容纳了一个国家,而其中被幽闭了数以亿计的人群,并持续了千百年,那么对这件事的理解又会变得怎么样?   有人可能会对此提出这样的质疑:干脆假定所有人都在洞穴里,那么岂不是说明整个世界黑被颠倒了吗,并以此来对笔者的表述进行反驳:这就说明根本无所谓是非,无所谓对错——原来一切都是浮云。笔者倾向于认为,这样的表述并不是个好的反驳。假定整个地球,或者所有人,都生存在一个洞穴中,是不具有此世的意义的。当然,这样一种理解完全是有意义的,但它提出的却是一个更深层的宗教问题:我们这个世界的价值,是不是需要有世界之外的某物来赋予?如果确实存在着一个造物主,或者上帝,或者神,而我们又永远都无法走出这个洞穴,那么我们这个世界的真实确实就是可质疑的,因为我们只是凡夫俗子,不可能是神,只能在现世中苦苦挣扎。而现世的意义,最终只能通过神的权威来解决。   然而,若我们提出的洞穴问题并不是在宗教的维度,而是在现世的纬度中出现,那么这个洞穴问题就不是寻找神的权威来解决的。在现世中,通过我们的经验,通过反复的比较和探究,我们是能够确定究竟是否存在一个洞穴这件事情的。就像河南的性奴按所揭示出的剧情:这种洞穴的的确确可以存在于现实中。    东亚的独特地缘   弗朗西斯.福山在它的《信任》一书中,曾经描述了中国有别于美国和日本的社会特质:中国社会属于较低信任度的社会,而中国的社会信任,建立在家族、血缘这样的小范围认同之上,中国缺乏像英美那样的具有普遍性的社会信任系统。福山的观点并不稀罕,中国的学者费孝通等人,在福山之前也提出过“差序格局”的理论解释,说明中国人的社会信任结构是由近及远,亲疏有别。至于像基督教所鼓吹的“人人皆兄弟”的普世观点,在中国基本上是不会有市场的。这种普遍主义的价值观,在中国的运行会遇到相当大的社会阻力。这种阻力的根源在于中国社会中缺乏那种普遍式的信任感和社会规则,在中国社会中进行的各种交易行为中,或者以显现方式,或者以隐蔽方式,社会成本以这种差序式的格局分散到了社会结构之中。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按照普遍主义的价值观和行为规则,不但不会使事情简单易行,反而要付出更高的交易成本。   然而,福山近年来在政治研究方面的一个重要转向,就是开始更加关注亚洲文明。尤其是对于中国,福山在《政治秩序的起源》中花费了大量篇幅讨论中国的政治秩序。福山认为,经过先秦时代长达500多年的反复战争和兼并、征服,也就是从春秋和战国时期,直到秦灭六国秦始皇终于实现了中国的统一。由此,中国终于结束了此前持续的破碎局面,在此期间无数小国和人口遭到了消灭和淘汰,最终出现了一个强大的秦帝国。福山认为,秦自此也为中国奠定了一种特有的政治秩序。这一政治秩序具有强大的国家传统,但却缺乏法治精神,以及人民对政府充足的问责能力。   形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可能是多样的。但无论如何,在诸多变幻不定的因素中,作为一个相对客观的约束条件,中国的特殊地缘可能是个决定性的因素。中国的地理特征之一,在于其封闭特征。自东向西,中国陆地的海拔越来越高,自南向北,中国大陆的气候越来越寒冷。至于东面和南面,则被大海所包围。而且,中国是个多山脉的地区。从中国的北部到西部到南部,被众多山脉所环绕封闭。在航海时期尚未到来的古代,中国东部和南部的海洋也起了其屏蔽作用。尤其特殊地,与欧洲、地中海等地不同,中国东部的大陆架虽然被众多岛链所环绕,但这些岛屿距离大陆的距离却又比较远,乘船横渡海峡并非是件很容易的事情。因此,自古中国文明同这些岛链上的文明就具有一定的隔阂,相互的交流并非很充分。而反过来,在这些岛屿上居住的人群,也对中国的大陆地区构不成实际中的影响。这更加重了中国文明自古具有的封闭特性。   从中国文明的起源来看,它的核心地带主要集中于三个地区:华北平原、黄土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在先秦时代的文献中,所谓中国实际上就是指的中原地区。基本上,以上述这三个地区为中心画出一个三角形,就可以概括出中国的核心文明区域。然而,这个核心区域是相当封闭的。自从秦朝结束了多国并立的时代之后,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种反复周期震荡的局面:每个周期的开始,中国都会出现一个强大的统一王朝,然后逐渐衰败,走向瓦解;之后经过一番暴力洗牌,大量的文化和人、物遭到破坏,最终又再度出现枭雄一统江山,重新奠定一个新的统一王朝局面……一部中国历史,就仿佛是这样一个被幽闭于封闭的洞穴之中又不断繁衍生息同时也在进行不断洗牌的人群的历史。在这方面,金观涛曾经做过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他和刘青峰合作,用“超稳定结构”这一概念来描述中国在这样一种漫长过程中所形成的特有社会组织模式。   由于中国自身在地缘上的封闭特性,最终造成了这样一种效果:中国自古以来所固有的并持续的意识形态,以天下意识和华夷之辩为代表,它同近代西方所兴起的民族国家意识非常不同,与自由主义为代表的市民社会、权利观念也非常不同。在地中海、欧洲或美洲这些地区,也包括印度,由于地缘的不同,其海洋遍布、交通发达,在这些地区就形成了一类更开放、更具流动性的文明特质。相比较而言,中国囿于这样一种封闭地缘之中,始终缺乏对于“他者”的接触、理解和想象。譬如“天下”意识,尽管天圆地方、中国处于九州中心这一类观念都是相当荒谬和错误的,但这种并非真实的观念却在中国流行了上千年之久。在此期间,尽管像佛教这类思潮的传入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较大影响,并一度挑战了中国本土世界观所固有的现世主义和自我中心的思维特性,但中国具有超稳定结构的这种社会组织模式,最终却成功地将佛教本土化了,而不是相反地受佛教影响走出现世主义的世俗思维框架。实际上,在中国文明本土所产生出的世界观中,不只是缺乏权利概念,更始终缺乏对来世的思考和超越性的追求。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印度教相比,中国本土所产生出的道教流派也仍然是相当世俗的,而其实道家已经是中国本土思想中最出世的流派。至于其他的儒家、法家等流派思潮,就更加是现世主义的了。   中国文明自古形成的这样一种封闭特征,最终造就出了现代中国的转型难局。如福山所指出的,由于超越性思考维度的匮乏,导致中国文明缺乏宗教的维度,进而导致中国难以建立其法治的传统。不止于此,由于这样一种封闭的地缘特征,中国最终在内部经历了上千年的反复再三的社会淘汰过程,在如此漫长的过程中,不断以洗牌的方式将不符合超稳定社会结构之社会组织形式的个体、群体和组织清洗出局,最终在反复的震荡过程中确立了一种相当稳固的生活方式。同样从福山的观点来看,这样一种封闭的洞穴传统,无法发展出有效的政府问责机制(尽管在古代中国也存在着“天”对天子的约束,但这是一种较弱的约束,而且在历史中它有不断被弱化的趋势)。   正是由于中国的这样一种封闭地缘,以及整个东亚地区的地缘形态,最终造成处于核心地带的中国缺乏一个更大尺度下的成熟的政治形态。由于中国的西部和北部自古以来气候严酷,人口密度较低,缺乏先进的文明形态。而在东海和南海的众多岛屿中,虽然也存在人口和文明,但对大陆本土构不成影响。这就造成了自古以来中国以自我为中心的一元论思想意识形态的漫长历史。这一历史直到近代以来,伴随西方的工业革命和殖民者的扩张,才逐渐得以消散。然而,这种消散似乎是很不彻底的,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的快速崛起,我们又逐渐看到很多新保守派学者以“天下”意识和“华夷之辩”方式来为中国内政外交行为的合法性进行辩护的声音。这种回归洞穴的尝试,可能是种危险的征兆。    远洋战略的致命缺陷   就在完成本文的当晚,笔者刚刚看到一则源自俄罗斯之声的关于中国海军将会驻留塞舌尔群岛的新闻:   塞舌尔群岛外长阿达姆周五会见中国国防部长梁光烈时表示,塞舌尔愿意接待在印度洋参加打击海盗的中国军人。外长说,“我们邀请中国政府确保中国军人在塞舌尔的留驻,以便打击海盗的袭击。本区域遭海盗袭击的现象愈来愈频频发生”。如果中国同意向塞舌尔群岛派遣军人,中国军人将是第二个驻留塞舌尔的外国军事力量。目前,美国作为打击海盗的一股力量利用塞舌尔群岛为自己无人驾驶飞机的基地 。   笔者认为,如果假定这篇报道是真实的,中国海军的确将要驻留塞舌尔,而且这确实能够反映出中国未来的长远战略意图。那么由此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中国的这个远洋战略将是无法实现的,最终必将失败。   失败的根源在于:这样一种不计成本的远洋战略,是完全建立在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之中的。这一战略缺乏对于中国的历史和自身特性的清醒认识。如前所述,中国的历史演进、地缘特征和核心内容,都表明它完全是一种基于内陆的封闭形态的文明体系,它根本就不是一种具有普遍主义和一般规则的文明。也正如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叶自成教授所坦承:鉴于自身的国家特性,中国应当首先考虑陆权优先,在此基础上再去考虑海权优先,至于什么蓝水海军和远洋战略,根本还是些远不可及的东西。中国的所谓远洋战略,名副其实地像个海军战略,它恐怕只是服务于海军。   无论是发展航母,或者是远洋蓝水海军,这其中都有些很麻烦的问题。首先,中国若要走出远洋维持蓝水海军,这个维持成本将不是一般的高。就拿这个靠近非洲的这个塞舌尔群岛为例,那里地处西印度洋。那么,在那里要维持一只有作战能力的舰队,而且要能够在印度洋对周边形成实际的、足够的威慑能力,并且要在爆发大规模战争的情况下维持稳定补给,以免被对手轻易歼灭,这对中国来说其成本将会非常之高,几乎是无力承受的。其次,还不只是海军本身成本的问题,中国缺乏有效的出海口,向东基本上只能走日本的冲绳或者是台湾附近的海道,往南则必然要经过东南亚诸国众多岛屿之间的海道。而且,除了太平洋之外,中国海军要想进入任何其它海域,都要绕非常远的距离。补给线非常漫长,而其中只要有一个环节出了问题,这个所谓远洋海军的效率就要大打折扣。这其中的难度可想而知。   然而,面对如此明显的常识和事实,中国国内众多的愚蠢媒体、御用专家和跟风的愚民群氓,对此却全都视而不见。那么,事实是什么?中国若是有能力维持这样一支强大的远洋海军,那基本上就意味着中国的国力必须得比现在的美国还要强大一倍,才有可能摆平来自美国、欧盟、日本、印度、俄罗斯、澳大利亚甚至是智利和巴西海军的竞争,请问这符合常识吗,这有一丁点儿可能吗?先不说别的,光就这个塞舌尔群岛,将来大半个印度洋都避免不了会受印度蓝水海军的控制(这是印度的地缘优势,对此美国也无可奈何),中国跑到那边去建海军基地,与此同时显而易见地又得不到有力的盟友支持,而且这个问题将来也无法解决,那么这种谋划不是个白痴战略又是什么呢?   因此,按照笔者的理解,中国必须放弃不切实际的远洋海军战略,停止无节制地大量向海军拨款。其实,即使不建造航空母舰,中国海军目前所拥有的驱逐舰和潜艇数量,也已经是绰绰有余的。这种大力发展海军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是损人不利己的:一方面,它日益把中国引上一条愚蠢且不切实际的失败道路之上;另一方面,这种行为又在亚太地区不断引发军备竞赛,最终不但不会缓解中国面临的“幽闭”地缘特征,反而会日益加重这种状况。最终造成恶性循环。    西进和北进的战略路径   在当前的大力发展航母和海军的呼声中,中国的主流舆论总是有这样一种趋向:那就是倾向于以美国为对手,发展海军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要和美国进行竞赛,寄希望于通过海军的强大来突破岛链,最终在广袤的太平洋中与美国一较高下,成就中国的全球新霸主地位。然而,这幅图景同样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它没有基于对中国自身特性的正确理解。同样的,这幅图景也没有能够正确地理解美国的全球地位和作用。   中国国内的主流舆论和民意,可能很难面对并接受这样一个现实。这个现实就是,在我们当今这样一个时代,在全世界大部分地区都已得到开发(除非洲等少数地区外)之后,以及全球整个大的地缘格局的约束之下,基本上可以认定:美国已经成为一股一枝独秀的无法战胜的力量。由于美国这股强大力量的存在,全球已进入一个无法摆脱美国影响的时代。美国不但掌握着全世界最强大的军队,同时由于其政治制度和社会组织结构的先进,它还掌握着道义的高地。以美国为首,西方世界可以号召一大群盟友,来对全世界任何出现“不均衡”的局部以合法化的方式进行暴力的或非暴力的“再平衡”。   美国所扮演的角色,并不是前无古人的。它的前任,曾统治国全球的大英帝国也用同样的方式来对世界格局纵横捭阖。先不说那些持久蒙昧顽固不化的殖民地地区,面对同样极富竞争力的欧洲大陆,英国就起到了它强有力的再平衡作用。众所周知,近代以来欧洲是个英雄人物辈出的地方。然而,面对同样非常优秀的诸多欧洲对手,如西班牙,法国,德国,乃至俄国,英国却独领风骚,一直保持着全球的领导权。英国制胜的奥秘是什么?说起来也很简单,就是势力均衡策略。正是通过这一巧妙地在敌人之间纵横捭阖的方式,人口并不太多,同时又孤立于欧洲大陆之外的几个小岛上的英国,却成为了全球的领导者。当然,英国自身的人口和幅员最终还是限制了它的持久帝国美梦。由于处于欧陆中心的德国的强势崛起,虽然德国最终以失败告终,它还是破坏并终结了英国的均衡战略。而在此过程中,世界的中心终于转移到一个似乎可以远离欧亚大陆是是非非的地区。与此同时,该地区又是具备全球范围内很可能是最理想的地缘、幅员和人口等因素的地区——这就是美国。   在继承了英国的全球霸权之后,美国又逐渐创造出了更多的国际制度和规则体系,来约束和规范这个全球世界。然而不止于此,美国同样很好地继承了英国的“势力均衡”策略。由于集众多优势于一身,美国不尽成为了前有古人的全球霸权继承者,更加成为了后无来者的全球势力平衡器。由于美国的超强实力,基本上可以认定,在美国主导的全球体系建立之后,欧亚大陆任何企图挑战这一霸权的局部势力最终都将难以避免失败的命运。最佳的失败案例就是苏联,尽管苏联的版图同样扩张到全球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程度,但由于俄国所具有的贪得无厌的传统,这样一种巨无霸式的版图以及包括东欧在内的巨大国际体系,最终难以避免分崩离析的命运。   还不停留于苏联的解体,今天的俄罗斯同样面临着尴尬的战略选择。殊不知,苏联的解体是俄国历史上贪得无厌的对外扩张周期的终结。由于俄国历史上不断向东向南的征战和吞并,通过无数惨无人道的血与火的方式,俄国终于建立起一个太过于庞大的帝国。然而,这个过度扩张的国家却是缺乏足够有效的人口和认同意识来加以支撑的。这样一个外强中干的共同体,在第一次大规模的崩解之后,同样还在气喘吁吁。由于俄罗斯的主要人口集中于欧洲部分,其西伯利亚广袤的大片领土都近于无人区。在远东地区,除了作为太平洋舰队总部所在地的海参崴有较多人口,还算比较繁华之外,俄罗斯的大部分地区都缺乏人口。总之,俄罗斯逐渐地已经无力维持它横跨欧亚两端的庞大国土范围。由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执政党名为“统一俄罗斯”,也可以看出这个膨胀过度的帝国所面临的难题。很可能在未来的某个时段,一方面由于俄罗斯自身的问题,另一方面在美国这个外部平衡器的压力之下,俄罗斯会进一步塌陷为欧亚两个部分——甚至是更多的部分。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应当认清自身的战略地位和角色。同时也要对美国的实力和作用有很清醒的认识。在现阶段,由于共同的对制衡美国的需要,中国同俄罗斯建立了联盟关系(以上合组织为例)。然而,俄罗斯的帝国扩张末期症状并不是可以通过国际组织联盟就能够获得解决的。同时,由于中国的不断崛起,不只是美国,俄罗斯也将会感觉到越来越大的压力。中国应当审慎检讨上合组织的作用,也应当对俄罗斯针对中国的制衡行为有所准备。俄罗斯同越南和印度都有着密切的军事合作和来往,中国在崛起过程中应当避免这种无意义的军备竞赛,在地缘因素上有更好的考虑。   如果考虑到美国的强大实力,并且必将在中国崛起过程中以势力均衡的方式来对亚太地区进行强有力的“再平衡”,中国就应当对此有所准备,尤其应当在亚太地区回避同美国的对抗。同俄罗斯有些类似但又不同,中国自身在内部也存在着某些严重问题,以台湾为代表,此外在西藏、新疆甚至内蒙都存在着少数民族问题和安全隐患。基于对这些综合因素的考虑,中国应当放弃对远洋战略的纠结,而应采取更长远的西进和北进战略。以内陆的广大腹地为核心,向西部辐射,稳固住少数民族地区,充分吸收佛教和伊斯兰教的宗教文化,合理开发西部资源并形成一个繁荣的大陆中心,依此向中亚地区和北部地区辐射,最终形成一个位于欧亚大陆东部的以中国为核心同时又具有多元文化取向的文明圈。    后民族的亚太愿景   说到这里,可能有读者会问到:如果按照这样一种陆权核心的战略,以西进和北进的方式来打造一个能够吸收宗教文化的以中国为核心的亚洲,那么怎么解决海权的问题呢?这样一种陆权图景,是不是太浪漫了,是不是要以放弃海权为代价?对此,笔者的答案是否定的。以陆权为核心,西进和北进,并不是要放弃海权。   谈到整个亚太地区,那么不可避免要提到中国的近邻日本。作为整个亚洲变局的先锋,日本这个先驱者的例子是绕不过去的。始于明治维新,日本国内的君主立宪改革本来是相当成功的,后来不但在甲午战争中打败了清朝,更是在日俄战争中,也是在全世界历史中,第一次打赢了有色人种击败西方人的战争。但日本在后来却栽了大跟头。究其根源,日本的失败在于它既没有处理好同美国的关系,也没有处理好同中国的关系。尤其是同中国的关系,是日本失败的重要因素。   日本本来在19世纪末逐渐衍生出了“亚洲主义”的思潮,然而后来却变了味道,变成了侵略扩张的理论工具。其中的根源之一,在于日本认为自己是亚洲最先进的国家,而面对中国这样的落后国家,日本有权利和义务去拯救之甚至是代管之,甚至哪怕是使用武力的手段。然而,日本没有认识到:如果中国这个巨大且幽闭的共同体不能以和平的、非暴力的方式有效地加以改良,那么日本的大亚洲梦想是绝不可能实现的。结果,日本不惜动用武力进行扩张,在拥有北太平洋的多数岛屿的大好形势下,却执意入侵中国,耗尽人力物力陷入巨大泥潭不能自拔。最终招致失败。日本失败的启示之一在于,一个错误的战略方向应尽早放弃,否则到后面将会一错再错,逐渐耗尽资源招致崩盘。日本失败的启示之二在于,亚太地区太过庞大,各种因素非常庞杂,亚太地区的转型需要漫长的时间。   但无论如何,明治维新是亚洲变革的开端,当时日本一大批仁人志士所提出的先进思想,其高度也代表了亚洲变局和开创时期的最高水平的智慧。即使今天回头再看,抛弃某些具有掉侵略扩张意蕴的内容,亚洲主义的主张仍然有很大程度上的合理性。但是,今天的中国同样应当认识到类似于当年日本所遇到的问题:亚太共同体的建构,首先,它必须依赖于一个能够不断有效进行自我改良的中国核心的出现;其次,由于中国这一核心不是亚洲最先进的国家,那么中国必须同日本这一亚洲最先进国家建立一种基于信任、说服,而不是恐吓、强制的同盟关系。当然,中国和日本之间的这种良性关系的建构,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第一个条件,即中国自身内部的建构过程。   总之,今天的中国应当将战略眼光放的更加长远,不再拘泥于当下的海权争夺战,而通过西进和北进的方式吸收多元文化,塑造少数民族的认同,从历史中发掘自身文明优势,有效巩固中国自身的国家地位;与此同时,建立一个基于更长时间尺度下的,以贸易合作、文化交流、地区共同体和规则建设为核心的转型方式。通过这种逐渐的发展、改进和开放,如同欧盟和美国国家组织一样,最终实现亚太地区不同国家之间人口的自由流动,经济的有效整合,文化资源的共享,乃至共同政治公共空间的建构。由此,一个必然会以中国为核心、同时集陆地文明与海洋文化特征于一身、民众意识开始淡化国家和民族身份而更具亚太地区文明认同的亚洲后民族认同模式将会出现。通过这样一种全新的更具流动性的生活方式的开启,我们最终打开那个在千年尺度中曾将中国幽闭于其中的黑暗幽深的漫长洞穴,彻底告别所谓超稳定结构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生活方式,也也化解掉福山所谓的超越精神传统或问责机制的匮乏。这样的一种以和平方式实现的中国崛起,将会更好地统合亚太各国的利益,也避免引发美国的过分戒备和抵制策略。这将是一种多赢的选择。在这样一种多边框架下,中国在未来以联盟的方式,或在获得周边支持的情形下,追求远洋海权将会成为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   过分拘泥于南海的海权争夺,陷入对日本的历史仇视,不能再更大的全球视野中来看待台湾问题,将会使中国走上错误的决策道路。发展航母也好,远洋战略也好,都将是快速消耗掉中国国力的取败之道。正如美国前基辛格在完成《论中国》之后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说:美国必须避免出现二战爆发前英国同德国之间的那种敌对关系。也就是说,美国应当避免同中国敌对,因为这种敌对会像二战时的英德关系那样,同时毁掉德国和英国。然而,无情的历史也已经证明,英国同德国的敌对并不是单方面的善意所能够化解的,它只能依赖于双方的共同理解和健康成长来加以实现。同时,历史也已经证明,德国尽管有能力去毁掉英国,但它的错误战略最终却仍然难以避免失败的命运。中国应当充分吸取这些历史教训,加速自身的内部变革,塑造一个更好的周边状况,最终逐渐消化掉当今所面临的众多难题。
个人分类: 思想文化|29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改革成功关键在于公民社会的成熟
whyhoo 2011-12-2 12:36
改革与权威的问题,早在上世纪 80 年代就受到理论界、学术界的关注,当时的新权威主义主张必须有一个强大的权威力量 ( 政党、领袖等 ) 来推进改革,才能减少阻力、以最小代价获得成功。当时主要指的是经济体制改革。后来以萧功秦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将这种权威主义主张运用到中国近现代历史中,不仅仅是经济改革与发展,而且还指政治改革、民主化,也需要凭藉一个强大的权威才能顺利推进。萧功秦认为清末新政本来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良好机会,后来被辛亥革命给中断了,对此他极表惋惜。他认为清末新政失败的原因就是权威的丧失。以这样的观点来看待当代中国的改革包括政治民主化进程,萧功秦等人特别强调权威的重要性,特别担心一旦权威流失,改革将陷入困境甚至带来动荡,使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再次受挫。    这样的观点赢得一批“秩序主义者”的支持,并被用来支持“稳定压倒一切”的立场,虽然这未必符合萧功秦的本意。而同时这种观点也遭到另一些人的反对、质疑和批评,他们指出,中外历史上的一些改革之所以失败,并不是因为什么权威流失,而是因为主导改革的权威本身不愿放弃自己的既得利益、特权、专制统治地位,所以这就注定了他们所主持的改革最终都不可能彻底推进下去,不得不半途而废。“所有改革最终都会改到改革者自己头上”,决定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领导改革的统治者能否放弃既得利益和权力”,他们就是在这个问题面前没能战胜自己的权欲和私利,所以就只能停步不前。 ( 李工《也谈清末新政的失败》,《书屋》 2011 年 2 期 ) 当然,客观地说,专制统治者中也有自觉主动地放弃一己私利,在自己手里结束专制统治开启民主化进程,并取得成功的例子。例如不丹国王、南非的德克勒克等。    应该说,在发展经济或者经济体制改革中,权威的性质、角色及其所发挥的作用,与在政治改革尤其民主化改革中相比,其实是有很多差别的,似乎不宜简单地将经济发展与改革同政治民主化改革中的权威混为一谈来讨论。相对而言,在经济发展与改革中,权威的性质和角色比较简单,无论是扮演消极的守夜人角色,将自己的公共职能仅仅限定在维持市场秩序上,还是扮演积极的角色,自己亲自来规划经济发展改革的步骤,亲自介入经济发展中,充当经济发展的主体,等等,有一点却都是相同的,那就是主导改革的统治者自己不会成为改革的对象。当然,如果统治者过多介入经济活动,其后果对于经济发展是非常不利的,那样很容易形成权贵利益集团,最后反过来阻碍经济的健康发展。但是如果统治者将自己的公共管理职责限定在维持市场秩序上,包括维持国内和平环境,保护正常市场秩序,保障公民财产权利,发展教育卫生等公共事业,而不是直接介入经济活动,自己充当市场主体,与民争利,那么这样的权威大体上还是值得肯定的,其对于促进经济发展的积极的作用是不可否认的。    政治改革的性质则有所不同,真正的政改即民主化,是专制统治者的自我改革、自我革命,放弃自己的特权和相关利益。政治改革意味着权力的重组和再分配,尤其民主化改革扩大了政治参与的范围,这样必然会使原有的政治格局发生深刻而巨大的变化。民主制度就是在各派力量包括民众的共同参与中,在多边多重的反复博弈中,才逐渐形成的。权威主义的一个理论误区就是忽视了威权统治者本身也是这种政治博弈中的重要一方。在政治生活中,根本找不到这种绝对中立的、超然的、能够被社会公众以及各派力量共同奉为最高的神圣权威的那种“立法者”来为全民设计和制定出一套完整的制度来,让全民共同遵守。这种最终能够被全社会共同接受和遵守的民主制度,其制定、产生的过程,只能是各种政治力量相互博弈、斗争、妥协的产物。因此,这种民主制度究竟能否建立,就取决于全社会各种政治力量 ( 包括民众、威权当局、其他各种政治党派、团体、社会组织、利益群体、知识分子阶层等 ) 的政治智慧能否使他们在政治博弈中实现共赢。共赢需要相互的妥协 ; 需要各派力量之间的相互信任 ( 当然也包括民众内部在公共生活中相互之间的必要的信任 ); 尤其是需要强势力量、既得利益群体包括威权统治者自己对社会公共利益负有责任心。此外还需要全社会的心态的理性、宽容,而不是相互仇恨、暴戾、极端。如果上述条件基本都具备,那么,民主化的制度重建过程即使充满表面上的“乱象”,也不会造成社会的内在撕裂、仇恨、严重对立,更不会走向暴力、战乱、社会经济崩溃之类严重后果。    保证上述共赢结局的根本,在于成熟的公民社会,而不在于强大的权威。没有强大权威的国家,只要有成熟的公民社会,也可以比较顺利地 ( 即不发生严重内乱、战争、经济崩溃等恶果 ) 实现民主化制度重建。成熟而强大的自治、自主的公民社会,是阻止一切政治野心家的阴谋得逞的最强大力量,所以也是克服一切社会内乱、动荡、战乱的根本保证。只要有了这样的公民社会,任何企图制造内乱、动荡以谋私利的图谋都很难得逞。而如果没有成熟的公民社会,那么,能否顺利地走向民主化,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权威当局的态度和选择。对于这种公民社会尚未成长、壮大起来的国家而言,如果非要强调权威对于政治改革的意义的话,那么,最主要的意义就取决于权威统治下是否能让公民社会有健康成长的空间,而不是要求或希望权威当局越俎代庖地为全社会设计出一套完美的民主制度、法律,后者应当是在全民共同参与下完成的,而不是由权威当局来充当卢梭所谓的神一般的“立法者”为全民立法。民主制度之所以是民主制度,并不仅仅在于它的内容是民主,更重要的在于它的产生方式、产生过程本身也是民主的。不是经由民主的方式产生的制度、法律,即使内容是民主的,也很难保证它最终真能实行。当然,除了包容公民社会的成长之外,权威当局也应当继续履行任何一个政府都必须履行的那些基本的公共管理职能,尤其是在保护治安、抵御外敌等方面。而日益成长壮大的公民社会本身也会日益自觉地督促政府履行这些公共管理义务。可见,权威能否发挥其被寄予希望的维护公共秩序的职能,从而为政治改革创造有利条件,这本身也离不开公民社会的成熟,离不开成长起来的公民社会对政府、对权威的有力督促、监督和建设性批评。    缺乏成熟公民社会的国家,是真正意义的政治较为落后的国家,这样的国家走向民主化过程确实容易发生一些波折,最主要的问题包括政治参与的非理性、法治的不完善等。如果能有一个开明的统治权威,对于民主化确实是有利的,可以少走弯路,社会民众少付出代价。开明的权威必须是对国家和民众自觉负责任的,并且还必须具备明确的现代民主政治理念,其权威之存在和行使都是为了促进民主政治的目标。开明的体现,首先是其施政方针充分体现自由和公正的基本原则,其次是必须能够理智对待社会公众的政治参与要求,积极响应民主的呼声,主动推进民主化进程。在施政方针上,严守公共权力的界限,保障公民基本人权,维护社会的自主和自治,这样才能促进公民社会的发育成长。在处理社会利益关系上必须恪守能够被公众接受和认同的基本公平正义原则,虽然绝对的公正难以企及,但至少不可公然冒天下之大不韪,行大不义之恶政,例如劫贫济富、劫民济官、国富民穷、官富民贫、官商勾结、特权横行、寡头垄断、权力腐败、司法不公,等等,这类恶政严重挑战社会公众的心理底线,是对基本的公平正义原则的破坏,任何一个对国家和国民负责任的统治者都不应当如此施政。公平正义地施政,有利于社会利益关系的和谐,不至于因为严重的利益冲突而导致社会矛盾的尖锐化,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社会政治局势的稳定。 (作者: 中共辽宁省委党校) 原文见 http://www.qstheory.cn/zz/ggts/201112/t20111202_127296.htm
759 次阅读|0 个评论
改进一下科研的方式也许可以有效减少剽窃问题
热度 3 sulihong 2011-11-25 13:44
因为看到网上很多朋友抱怨自己的文章或者思路被抄袭,我们不如换个思路,从自己研究的方式上改变一下,这样可以很好的降低别人很容易的抄袭和剽窃. 我只讲理工类的,文科的不涉及. 有了新的结果或者想法,不要急于发表研究结果或研究想法,而是根据新想法先做上一段时间研究,有了更进一步的结果后,再发表前面的结果,最好是作出一连串的研究结果,再选择有特点的发表. 这样做的好处有三: 第一,新的想法和思路往往不成熟或者不全面,需要完善,就像要识庐山真面目,还应多在山中走。登高可以看得更远,更宽。即使这一过程有人开始提出相同思路和看法,但是因为你已经在现有思路上有了新进展,你可以再发新的。剽窃者如果剽窃会很被动,如果你是选择性发表,剽窃者得到的是空中楼阁,因为没有前后的逻辑联系,你只要发表前面和后面的工作,可以很容易捍卫你的成果。当然这都不是重要的,主要在于这一过程对自己本身而言,你的科研认识成熟和全面了。 第二,我们自己的研究过程本身会形成一个严密的科学逻辑过程,包括你科研所犯的错误也是这一环节组成部分。剽窃者往往能偷到一个结果,但是却无法复原你研究过程。实际很多成果的争议,把过程中的东西摆出来,而不是结论,大家可以看得很清楚是谁做的工作。即使大家真做出的一样结果,也可以确定是否你做了工作。就像莱布尼茨发现积分公式,而牛顿一直压制否定他的工作,但是现在可以很容易推定,也许两人发现时间有前后,但是因为基于不同的思路,所以公式以两人名字命名。因为两人采用完全不同思路过程,我们可断定两人独立完成了这一工作,萊氏的思路来自于解析几何,而牛顿来源于运动流数术。这一严密的逻辑过程,谁也无法否定任何一人的成果。我碰到多次别人剽窃的事情,但是我在给出后续结果后,对方放弃了企图或者认错,原因很简单,因为他得到的是我发表的是中间选择性的结果,他无法弥补这前后的逻辑空白,因为涉及这一逻辑前后过程太多。 第三,长期做一段时间,做出积累型的结果后,然后再选择发表其中部分结果,还可以训练出科学大师的气量和眼光(我们可以学习)。就像打仗,高明的大将不计一城一地的得失,实际这也是他打了一定数量的城池后,大家才可以看出他的高明来。做科研也一样,老有人讲中国缺乏大师级科研人物,不是我们没有创新,而是我们没有积累和长期发展自己的创新,真正的创新是需要时间检验,而且不断否定之否定最后传承下来的,而这需要长期的艰苦坚持和专注。而长期做一段时间,本身可以完成自己对于前面认识的否定之否定过程,是一个真正提高水平的过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爬过很多山顶后才可以大致讲讲的,实际在长期坚持后,这一过程本身研究者的眼光自然而然变得高远,会发现还没有到顶,你再看开始觉得自己把那算作成果太小了。当然这一过程极其艰苦,也可能是借助于别人的肩膀,人类的科研历史本身就是这样的,所以尊重别人的成果和珍惜自己的工作成果同等重要,这是我们写作格式的事。 这是我学习英国老师的研究作风的体会。当然这一方式是不可能完全避免剽窃的投机者行为,但是可以增加其剽窃难度和其最终剽窃成果的认可难度,起到一定威慑作用。
个人分类: 评论|3408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人不成熟的几大特征--海尔集团CEO张瑞敏
blueice1126 2011-11-18 19:57
人成熟与不成熟跟年龄没有关系,人成熟不成熟,就是你能不能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待事物。就是能不能把我的世界变成你的世界。这个社会有很多的成年人,还没有脱离幼稚的行为。一点小事情就跟别人争来争去。 人不成熟的第一个特征------就是立即要回报 他不懂得只有春天播种,秋天才会收获。很多人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刚刚付出一点点,马上就要得到回报。(学钢琴,学英语等等,刚开始就觉得难,发现不行,立即就要放弃。) 做我们这个项目也是一样,很多人来做这个生意,开始没有什么成绩,就想着要放弃,有的人一个月放弃,有的人三个月放弃,有的人半年放弃,有的人一年放弃,我不明白人们为什么轻易放弃这个趋势的生意,但是我知道,放弃是一种习惯,一种典型失败者的习惯。所以说你要有眼光,要看得更远一些,眼光是用来看未来的! 对在生活中有放弃习惯的人,有一句话一定要送给你:“成功者永不放弃,放弃者永不成功”。那为什么很多的人做事容易放弃呢?美国著名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说过: 穷人有两个非常典型的心态: 1.永远对机会说:“不”, 2.总想“一夜暴富”。 今天你把什么机会都放到他的面前,他都会说“不”,你跟他说数据库这个生意,他们会毫不犹豫的拒绝你。其实这很正常,你不要说,跟他说三步半生活圈数据库来了,就是今天你开饭店很成功,你把你开饭店的成功经验,发自内心的告诉你的亲朋好友,让他们也去开饭店,你能保证他们每个人都那开饭店吗?是不是照样有人不干。 所以这是穷人一个非常典型的心态,他会说:“你行,我可不行!”。一夜暴富的表现在于,你跟他说任何的生意,他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挣不挣钱”,你说“挣钱”,他马上就问第二个问题“容易不容易”,你说“容易”,这时他跟着就问第三个问题“快不快”,你说“快”!这时他就说“好,我做!”呵呵,你看,他就这么的幼稚! 大家想一想,在这个世界上有没有一种:“又挣钱,又容易,又快的”,没有的,即使有也轮不到我们啊,所以说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懂得付出。那为什么你要付出呢?因为你是为了追求你的梦想而付出的,人就是为了希望和梦想活着的,如果一个人没有梦想,没有追求的话,那一辈子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就像一个算命算的非常准的算命先生,把你的一生都告诉你了,包括你什么时候毕业,什么时候工作,什么时候结婚,什么时候有孩子,四十岁如何,五十岁如何,以后你的孩子怎么样,什么时候过世。你再来生活,还有意义吗?是不是一点意义都没有了,人类是为了希望和梦想而活着的。 所以,在生活中你想获得什么,你就得先付出什么。你想获得时间,你就得先付出时间,你想获得金钱,你得先付出金钱。你想得到爱好,你得先牺牲爱好。你想和家人有更多的时间在一起,你先得和家人少在一起。 但是,有一点是明确的,你在这个项目中的付出,将会得到加倍的回报。就象一粒种子,你把它种下去以后,然后浇水,施肥,锄草,杀虫。最后你收获的是不是几十倍,上百倍的回报。我们这个项目也是一样的! 不管在这个项目当中,还是在生活中,你一定要懂得付出,你不要那么急功近利,马上想得到回报,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你轻轻松松是不可能成功的。 一定要懂得先付出! 人不成熟的第二个特征-----就是不自律 不自律的主要表现在哪里呢? 不愿改变自己; 你要改变自己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模式。你要改变你的坏习惯其实,人与人之间能力是没有多大区别,区别在于思考方式的不同。一件事情的发生,你去问成功者和失败者,他们的回答是不一样的,甚至是相违背的。我们今天的不成功是因为我们的思考方式不成功。一个好的公式是:当你种植一个思考的种子,你就会有行动的收获,当你把行动种植下去,你会有习惯的收获,当你再把习惯种植下去,你就会有个性的收获,当你再把个性种植下去,就会决定你的命运。 但是如果你种植的是一个失败的种子,你得到的一定是失败,如果你种植的是一个成功的种子,那么你就一定会成功。 你一定要相信如果有人在这个项目中成功,你就一定会成功。只有不断的行动就会养成习惯,习惯在重复了21天以后,就会养成。然后坚持不断地去做,就会形成你的个性。 很多人有很多的坏习惯,如:看电视,打麻将,喝酒,泡舞厅,他们也知道这样的习惯不好,但是他们为什么不愿意改变呢?因为很多人宁愿忍受那些不好的生活方式,也不愿意改变所为他带来的痛苦,所以他不愿意改变。 愿意背后议论别人: 如果在生活中,你喜欢议论别人的话,有一天一定会传回去,中国有一句古话,论人是非者,定是是非人。 消极,抱怨: 你在生活中喜欢那些人呢?是那些整天愁眉苦脸,整天抱怨这个抱怨哪个的人,还是喜欢那些整天开开心心的很大肚的人。如果你在生活中是那些抱怨的,消极的人的话,你一定要改变你性格中的缺陷。如果你不改变的话,你是很难适应这个社会的。你也是很难和别人合作的。 生活当中你要知道,你怎样对待生活,生活也会怎样对待你,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所以你不要消极,抱怨。你要积极,永远的积极下去,就是那句话:成功者永不抱怨,抱怨者永不成功。 人不成熟的第三个特征-----经常被情绪所左右 一个人成功与否,取决于五个因素; 学会控制情绪 健康的身体 良好的人际关系 时间管理 财务管理 如果你想成功,一定要学会管理好这五个因素,为什么把情绪放在第一位呢?把健康放在第二位呢?是因为如果你再强的身体,如果你情绪不好,就会影响到你的身体,现在一个人要成功20%靠的是智商,80%靠的是情商,所以你要控制好你的情绪,情绪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人与人之间,不要为了一点点小事情,就暴跳如雷,这样是不好的。 就象动作明星史泰龙说的:过去不等于现在,只是暂时停止成功。任何事情发生,必有目的,必有助于我!你要经常的对自己说,这只是我在风雨中磨练性格的一天。 所以在生活中,你要养成什么样的心态呢?你要养成“三不”,“三多”(不批评、不抱怨、不指责;多鼓励、多表扬、多赞美)。你就会成为一个受社会大众欢迎的人。如果你想让你的伙伴更加的优秀,很简单,永远的激励和赞美他们。即使他们的确有毛病,那应该怎么办呢?这时是不是应该给他们建议,在生活中你会发现有这样一个现象,有人给别人建议的时候,别人能够接受,但是有人给别人建议的时候别人就会生气。其实建议的方式是最重要的,就是“三明治”赞美,建议,再赞美! 想一想,你一天赞美了几个人,有的人可能以为赞美就是吹捧,就是拍马屁。赞美和吹捧是有区别的,赞美有四个特点: 1.是真诚的 2.是发自内心的 3.被大众所接受的 4.无私的。 如果你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去赞美,那就是拍马屁。当你赞美别人时候,你要大声的说出来,当你想批评别人的时候,一定要咬住你的舌头! 人不成熟的第四个特征-----不愿学习自以为是,没有归零心态。 其实人和动物之间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动物的自我保护意识比人更强(婴儿与小猪)但是,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会学习,人会思考。人是要不断学习的,你千万不要把你的天赋潜能给埋没了,一定要学习,一定要有一个空杯的心态。我们象谁去学习呢?就是直接向成功人士学习! 你要永远学习积极正面的东西,不看,不听那些消极,负面的东西。一旦你吸收了那些有毒的思想,它会腐蚀你的心灵和人生的。在这个知识经济的时代里,学习是你通向未来的唯一护照。在这样一个速度,变化,危机的时代,你只有不断的学习你才不会被这个时代所抛弃,一定要有学习,归零的心态。去看每一个人的优点,“三人行,必有我师也”! 人不成熟的第五个特征-----做事情靠直觉,不以事实为根据。 很多人还没有开始做,就说这个业务太难了,不好做。有的人做了,约了几个人没有做,就说我们这个地方太穷了,这个加入的费用人们接受不了,有的人说网上的虚拟的东西人们根本不接受,或者说如果按我的方法一定行得通等等。 这些都是他的个人直觉,但是他不是以事实为依据,不喜欢成功人士教给他的经验事实上,上海翰睿10年了,是实实在在的企业,他不去看这个事实。其数据库的触角已经衍生到上海服务行业的角角落落,他看不到这个事实,现在是互联网社会,电脑和互联网将会象家用电器一样会普及到每一个家庭,他也看不到这个事实,而互联网生意是一个最具增长潜力的行业,他还是看不到,在2008年的时候,互联网的产值已经超过了2.5万亿了,他也看不到这个事实。 人不成熟的第六个特征-----做事情不靠信念,靠人言。 我们说相信是起点,坚持是终点。很多人做事不靠信念,喜欢听别人怎么说。对自己所做的事业,没有100%的信心,相信和信念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相信是看得见的,信念是看不见的。 就象***主义,现在有谁看到***主义实现了,是不是没有人看到,但是就是有人为了***主义事业,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因为他们相信***主义一定会实现,其实他也没有看到***主义的实现,但是他就是相信,他对没有看到的东西还相信,这就是一种信念! 信念是人类的一种态度,但是很多的人他们做事,不靠信念的,而是要听别人怎么说,你要登上山峰,要问那些爬到山顶的人,千万不能问没有爬过山的人。相信很多人一定听过“祖孙卖驴”的故事。他们祖孙二人就是因为听信人言,最后连毛驴都没有卖出去! 这里不是说别人的建议不要去听,你可以去参考,但是你要记住,你来做这个生意是为了实现你的梦想,实现你自己的价值。其他的人是不会关心你的梦想的,只有你自己关心你自己的梦想,只有你自己关心你自己能否真正的成功。这才是最重要的! 只要你的选择是正确的,永远不要在乎别人怎么说,以上的人不成熟的六个特征,你们自己去对照,那一个特征是你有的,你一定要在最短的时间里改正,只要你相信你自己能够战胜自己的不成熟,你就会逐渐的成长,成熟起来,你就会得到你想要的那种生活。你就会实现你时间自由、财务自由、精神自由的人生梦想!
2395 次阅读|0 个评论
成熟是。。。。
moloth 2011-11-17 17:07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声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会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3107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家的创造力与年龄
热度 6 DNAgene 2011-11-9 08:46
美国科学院院刊发表的最新研究表明,科学家最富创造力的年龄在推迟。牛顿、爱因斯坦那些年代英雄出少年,现在英雄是中年了。为什么?现在科学研究需要的背景知识太多了,积累足够的知识首先需要一定的时间。另外,现有学科趋于成熟,适合少年的灵光一现式的发明创造机会越来越少了。 详细介绍请大家参考The Scientist杂志对此文的介绍吧。 ----------------------------------------------------------- QA: Aging Geniuses A new study shows that over the past century, the age at which scientists produce their most valuable work is increasing. By Cristina Luiggi | November 8, 2011 Isaac Newton was just 23 years old when, while on a brief hiatus from Cambridge University, he developed his theory of gravitation. “For in those days I was in my prime of age for invention, and minded mathematics and philosophy more than at any time since,” he later wrote in a letter to a fellow scholar. Similarly, at age 26, Einstein published the paper on the photoelectric effect that would win him a Nobel Prize 16 years later in 1921. Marie Curie was around 30 when she, along with her husband Pierre, discovered the radioactive elements radium and polonium. But according to economists Benjamin Jones and Bruce Weinberg, young scientists making groundbreaking contributions to their fields are becoming an endangered breed. In a study published yesterday (November 7) in th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they reported that the chances a Nobel Prize winner at the turn of the 21 st century produced their winning work by the age 30 or even 40 is close to zero. Their analysis of 525 Nobel Prize winners (182 in physics, 153 in chemistry, and 190 in medicine) between 1900 and 2008, revealed that while the mean age at which they did their Nobel-prize winning work was around 37 for the three fields in the early 20 th century, they are now around 50, 46, and 45 for Physics, Chemistry, and Medicine, respectively. The Scientist spoke to Weinberg, a microeconomist at Ohio State University, and Jones, a macroeconomist at the The Kellogg School of Management,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about the trends in age and creativity in science, and what they may mean for the future of science research. The Scientist: As economists, why are you interested in when scientists are making their biggest contributions to their fields? Benjamin Jones: In an advanced economy like the United States, technological and scientific progress is a primary driver of economic growth and prosperity. Therefore, studying how innovation happens is critical to understanding economic outcomes. One of the puzzles that has been in my mind and in a lot of other economists’ minds for some time is that we put more and more effort into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more people, more dollars—but the growth rate of the US economy remains fairly consistent over time; it doesn’t rise despite the fact we try harder and harder. The implication of that is that the contributions of individual researchers to the overall economy seem to be declining with time. Bruce Weinberg: What we find is that there are substantial shifts over time within the fields in terms of both the prevalence of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s and the amount of knowledge and the amount of time that it takes to get to the research frontier in fields. Those relationships then map on to and are reflected in the ages in which people are doing their more important work. As the amount of knowledge in a field accumulates— which we have one direct measure based on backward citations in articles, and one indirect measure based on when people receive their highest degrees—the great contributions come at later ages. TS: What pattern did you observe concerning age and creativity in science throughout the 20 th century? BW: In chemistry there’s a shift to older ages over the course of the 20 th century. In medicine you see a decline in the frequency of very early contributions. So people aren’t really making Nobel contributions before age 30 in medicine anymore, whereas they did earlier in the 20 th century. BJ: But what’s really interesting is that in physics, during the early 20 th century it’s going the other way very strongly. Suddenly there’s a big burst of work by young people in the 1920s and 1930s, and this is associated with the quantum mechanics revolution, which was a time when people realized, because of a small number of empirical irregularities, that classical physics didn’t seem to be explaining what was going on at a very micro level. So it was kind of open season. But as quantum mechanics becomes more established as a very powerful and effective theory for explaining empirical facts, you start to see…a shift toward experimental work again, and that’s associated with older scholars relative to younger scholars making great contributions. Interestingly we, we don’t see the same type of dynamics . We see a smoother decline in very young scholarship, for example, which suggests a smoother increase in foundational knowledge and with that perhaps a smoother shift toward more experimental work. TS: S ome studies suggest that creativity declines with age and may peak before middle age. How does that finding fit with this trend? BW: There are different ways of making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One is more abstract and theoretical and the other is more empirical and experimental, which is based more on the accumulation of knowledge. It is the case that the theorists on average do their best work earlier in their careers than the empiricists and experimenters. The people who are making these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later in their lives are really making those contributions using a different approach than the people who are making radical early career contributions. BJ: If people are naturally very productive in their 20s, either because there is some innate physiological advantage or because they are just very energetic and have strong incentive, but instead they’re saddled with having to learn all this accumulated knowledge, that does suggest that we are taking a chunk out of people’s innovative capabilities at a time in their lives when those capabilities are potentially very high. That suggests there’s a really strong opportunity cost. That doesn’t mean that’s an easy problem to solve because it is necessary for these scholars to become experts before they can really make a big contribution. It’s also the case that there’s more to know and you just can’t know everything. One implication is that people become much narrower experts. That also makes people’s creativity a bit narrower. BW: In a more policy context, there is extreme angst at, for instance, 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over the fact that they’re funding an increasingly aging pool of researchers . That’s something that has caused a lot of concern. There are a variety of reasons why you would want more support going to young investigators. The young investigators may simply drift away from science to industry or to other endeavors if they simply can’t get funding earlier in their careers. But in so far as we’re finding that… at least in some of these fields, people are increasingly making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later in their lives, it does suggest that some of the concern may be overstated. TS : What do these trends mean for the future of science? BJ: We do see that contributions per researcher to the overall economy seems to be declining with time. If these trends continue, it is alarming, because are less productive overall. The way we go about that traditionally is we throw more and more people at the problem. So it’s okay in a sense if there are less contributions per person if you can throw more minds at it. One of the interesting questions is, as these trends continue, can we keep throwing more and more resources, people, and dollars of the society at this problem? If we ultimately can’t do that then we need to think of other ways to make the research process more efficient. B.F. Jones and B.A. Weinberg, “Age dynamics in scientific creativity,” PNAS , doi: 10.1073/pnas.1102895108, 2011.
个人分类: 科研、科技、科学家|7835 次阅读|10 个评论
秋天总是比春天来得深刻
zhijieleng 2011-10-31 13:48
一个夏天,忙得有心无力来书写博客,但是,各方面收获了很多,很多……,处于感恩中,压力是有得,但是,理想在一个个地实现,在管理领域需要评价标准,我的标准就是是否作了有利于多方主体的事,这样的事无论多小,坚持下去,价值就巨大了。 年龄大了,成熟了,人会活得更加理智和成熟,该讲理一定要讲,更懂得气头上的争辩永远于事无补。心胸的成熟会过得很舒服,包容总会比隐忍来的更健康,我很想在这里告诉我的学生们不要花费时间听人是非,有这时间读点东西,写点东西,提高自身的素质,总是于己于人有利! 秋天的美总是令人眩目,虽然历尽阴冷和酷热,但是总比春天来得深刻!
个人分类: 学术研究|3324 次阅读|0 个评论
送个毕业生的一首小诗
dongzengshou 2011-10-31 09:32
母校·我·你(作者:董增寿) 或许你已厌倦了白宫似的建筑带来的新奇 或许你仍然留恋丁香花开时的书声朗朗 或许你会因为12号楼前的一次偶遇开始了你的初恋 不管你对这里有过不计其数的埋怨还是也曾表达过眷恋 当今天你要离开时,我却看到你哭红了眼圈 这就是你的母校 是她为你提供了人生最珍贵时光的梦想空间 或许你永远不会忘记黑板前一张张深遽的面孔渗透出的威严 或许记忆中还有指导过我们无数实验的默默奉献 或许你会永远记得四年来总有一个辛劳而睿智的帅哥如影伴你 不管你是崇拜他的学识还是不解他的刻板 当今天你要和他说再见时,我却读懂了你不舍的表达 这就是你的老师,是他为你插上了隐形的翅膀 或许你不经意间翻开军训相册时看到不够成熟的笑脸 或许你也一次次求证过傅氏变换和戴维南定理 或许你也曾活跃于社团操场以及东服的夜市 不管你曾指点激扬,还是也有过灰心丧气 但当你照完学位照吃完散伙饭时,还在反复诉说着没完没了的过去 这就是你自己,掌控着自己命运的上帝 或许 或许 或许还有无数的或许 不断讲述着我们的未来现在和过去 故事的主人公永远是母校还有我和你。 写于2011电子学院07级学生毕业季,谨以此短文纪念我们在一起的那段日子
4052 次阅读|0 个评论
你成熟了吗!看我定义的成熟的标准是什么?
daodezhenjing 2011-10-29 16:04
  开门见山,我定义的成熟标准就是“认识到社会的残酷性”。你认识到了吗?如果没有,那你还嫩着呢!需要再到社会中磨炼,至于什么时候能认识到?鬼才知道,有的人一辈子也没有认识到,那是白活一生。有的人从小就认识到,那是以后能当家的人。   我说的认识到社会的残酷性是你骨子里认识到,而不是口头上喊喊而已,谁都会喊,但有没有认识到只有你自己知道,你认识得越深刻,就越成熟,如果你认识到很肤浅,那么你还是一个青苹果。   我为什么这么来定义成熟的标准呢?这是因为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它使人都有一种将自己凌驾在对立面之上的一种倾向,一旦有了这种梦想,人就成了无根之木。首先在这个社会中,社会就象大海,而人就象漂在水中的一块木头,漂呀漂,你能怎么样?你能斗得过大海吗?还不是随波逐流。社会的力量是强大的,不可抗拒的,你顺应这个社会就会得到社会力量的优先支持,使你脱颖而出,如果你不懂得顺应,那么你一辈子就会一事无成。看看那些爱发牢骚的人,绝大多数都是不成熟者,怨天尤人管用吗?狗屁用没有,它只会让你郁闷得生病,别的一点好处都没有。如果你是成熟者,你就不会去怨天尤人,而是改变自己,懂得去顺应社会,只有你成长壮大起来,你才有改变社会的机会,如果不懂得顺应,即使你才高八斗,喊出的声音也没有一个人听,社会只喜欢强者的声音,而对那些弱者只有鄙夷。   其次,在自然这个大环境中,你知道自然的残酷性吗?它对人是一视同仁的,绝对不会留有私情。即使你再钱,再有权,你违背了自然,大自然就会惩罚你生病,如果你屡教不改,小病就会成为大病最终不治。你看看那些名人们,是不是和我们一样会生老病死啊!它们很多还没有我们活的时间长,原因就在于它们只关注名利,而不知道顺应自然。人啊,最重要的是生命,没有了生命,钱一点价值都没有,看看我们社会上这些人,为了钱,不惜消耗生命,也没办法,社会所迫啊!可你有一点你应该明白,你就是你的生命取决于你能不能顺应自然,可我们怎么来顺应自然呢?那就是约束你自己的欲望,让我们那无暇的心灵主动地去感知宇宙的生命,那时你就会知道,人在这个世界是多么地渺小啊,它和宇宙中的一粒微尘没有什么两样!
个人分类: 杂文|11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男人不成熟的25个标志
swx0789 2011-10-17 18:56
一:给网友见面 二:给知己上床 三:和情人结婚 四:把爱好当作职业 五:把同事当朋友 六:借钱给朋友 七:到朋友的公司打工 八:在领导面前知无不言 九:轻信上司的许诺 十:喜怒哀乐全挂在脸上 十一:在一堆里大声打手机 十二:头发油光可鉴,皮鞋却满是灰尘 十三:不会给自己找借口或习惯给自己找借口 十四:相信仅靠努力不靠运气或机遇就会成功或反之 十五:自做多情被别人礼貌的夸奖几句就飘然荤菜 十六:超车过时,看开着车有着窈窕背影的MM的脸 十七:对MM的新衣服或新发型视而不见 十八:始终学不会艺术的恭维MM 十九:在感兴趣的MM面前吹嘘自己的美丽或艳遇 二十:小心翼翼的MM:“我可以吻你吗?” 二十一:对MM的“不”信以为真 二十二:介绍才认识的漂亮MM与英俊的光棍朋友相识 二十三:想老婆坦白自己以前的感情经历 二十四:没有私房钱或有私房钱却被老婆发现 二十五:迷恋网络游戏或上网聊天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54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行政干预手太硬,中国经济硬着陆在所难免
热度 1 sfw111 2011-10-15 21:40
世界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被认为是第一个走出危机的国家。但理智的经济学家却告诉我们,中国实际并没有走出经济危机,暂短的繁荣实际上是被吹出来的一个巨大“泡沫”,产生这个“泡沫”的原因是行政干预过硬。4万亿的中央投入加上地方林林总总的配套资金就估计有10多万亿的财政投入,连续10几次27%以上的货币投入速度又向市场投入几10万亿的货币资金。在短短的不到2年的时间如此强硬的行政干预被赋予政治含义,造成的后果必然是流动性的泛滥和货币贬值,表面的假象掩盖不住真是的危机。而对造成的巨大损失没有一个人担负责任。 看不到危机的真实原因而进行的第二论调控以逃避责任的“猛刹车”开始,先是货币政策“猛刹车”,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一提再提,“一刀切”下,良莠不分,遭殃的都是实体经济,停留在虚体经济中的货币照样到处横冲直闯,实体经济闹“钱荒”,虚拟经济闹“钱灾”。清理地方政府债务,使几十万亿的政府银行贷款面临巨大风险,于是物价上涨,企业倒闭,失业增加不可避免,中国经济硬着陆在所难免。
个人分类: 社会科学|400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华认知工程原理
余亚纲 2011-10-15 16:52
写在前面:我的专业是天然物化学,学过中医,搞了一辈子中药。许多学友和老师知道我在业余和退休后写些什么?但因我第一本《生命三元论》刊出后学长们反应“看不懂”,驱使我应更加成熟。考虑良久,今天我年已 80 ,还是“投石问路”一步一步的展出来吧。好在它是对中华传统科学哲学促生长保发育的“补”药。是个人的自由学术行为。没有损伤中华的“不良反应”,不给中华留下“后遗症”。于是我便开始了以下“以文会友”的拙著。连载,编号: 1 。( 2011 、 10,05 ) 自古战场有伤亡, 扎好伤口,再上。 看谁打造文化航母, ——爱我中华。 时空放眼量。 中华认知工程原理 余亚纲 总论(代序) 中华文化 5000 年贯穿着一个认知宇宙大自然的建设工程,本著揭示创建中华认知宇宙时空的学术进程,方法,原理和效能。是一本对中华认知客观巨系统进行再认知,致力中华认知再发展的纯学术理论原著。 目标:建立东方认知特色的“中华认知学派”和中华新生代的认知模型。为人类认知多元性存在的可用性提供示范。为人类的认知科学提供助动能力。 方法:优选“洛书图”为览本,实践古今中外“多学科”“跨(中外古今)时空”“多学科大交叉”,用数学工具实现现代最“基础数据”与中华传统“洛 - 河 - 易”科学哲学理念“化合”。 图 0-1 :洛书原图(待补) 图 0-2 洛书图今释 4 9 2 3 5 7 8 1 6 图 0-2 一,研讨中华传统认知的必要性 为什么在西方领军人类的科学事业的今天,本著却研讨中华古老的认知方法和原理呢。 本著研讨中华认知有内 / 外两种原因:内因是中华传统在发展。促进这项工作的外因是 1999 . 7 . 21 英国广播公司在因特网上有一项报导。英国剑桥大学应用数学和理论物理学系著名物理学家,宇宙学权威,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斯蒂芬.霍金教授倡议近 20 年将在科学界建立科学的 THETHEORYOFEVERYTHING ,(中国译名为“万物至理”或译为“万物公理”)。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倡议。意味着人类的科学事业将向新里程进军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己趋向成熟了。引起了广大科学文化人士的兴趣和关注。也引发了本著的沉思。 近代科学哲学者们将探求“万物公理”的方法定位在量子力学与相对论学术争论的结合统一。致力于用简单公式覆盖物理学的一切的交互作用力和作用场。 过去了的二十世纪量子力学与相对论的争论前沿已经汇集在 2000 年 5 月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的克莱数学学会在巴黎宣布的七道“千年大奖难题”,(同年 7 月在圣巴巴拉加州大学的理论物理学家们挑选出 10 个)(见《参考消息》 2000.8.25 )。近代科学的动向是在不断深入探讨微观基本粒子的同时也扩及宏观宇宙。它的发展前沿已经从具体的理论规律层次提升到公理假设的科学哲学。例如: 11 维数理论;“膜”理论;量子色动力学有“胶子”结合夸可理论;宇宙黑洞有信息悖论和信息不悖论。“超对称”理论中的“费密子”,“玻色子”与中华传统哲学的“阴 / 阳”非常相似。超弦( M )理论( M 代表“魔法 Magic ”,“神秘 Mystery ”,或“所有理论之母 Motherofalltheories ”)甚至启用“魔幻”。现代宇宙哲学把尖端集中在“黑洞”。“黑洞”万物消失以后宇宙时空运行的整体如何? ------- 在这些“相似”,“魔幻”和“消失”的高深莫测内容之后之上,究竟又是什么?对这些科学后继性的问题的科学整体的预见性在哪里?这是人类认知发展必需而不可避免的课题。本著认为存在一个更本质的,更重要的工作——策划完善人類科學事业的“认知系統”工程。 系統有目的性。科學認知“系統”的目的是“萬物至理”;系統有結構性,科學認知“系統”的結構組成是在科學的時空長河中以相對認知存在的多元子系統,多元的簡化是三元;子系統間應該有系統關系,科學認知“子系統”間的的系統關系是這些已經出現的和那些尚未出現的理念或假設之間的連接和運動,推進人們求索“萬物至理”。 本著认为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多元存在的。人類對大自然的認識也呈多元存在。包容萬物才能達獲“至”理。 近代对“万物公理”的战术方案是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格局之间的协调同一,是现代科学范围内的理论的“近亲繁殖”。局限在現代物理學術,卻將萬物中的大類——生物 - 生命和标志“萬物之靈”的人類认知擱置在“萬物”之外了。 从包容历史审视“万”物,這是科學學的戰略性質的狹義。显然浪费了人类文化的多源性和时空的可续性。 本著主张建立廣義“万物公理”。它的战略性总体设计应是人类多元文化间认知层面的“优 - 优重组”。是多种文化“基因” “远源杂交” 的系统工程。蕴育“萬物至理”。 本著为此提供中 - 西“优 - 优组合”示范。是 人类科学认知的中华论篇。是 研究中华科学认知课题的必要性。 二, 发展中华传统认知的可行性 1 ,发展中华传统认知的可行性基础在于中华有悠久文化:中华传统科学文化远源流长,著名科学史家英国学者,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李约瑟( 1900 — 1995 )提出“李约瑟难题”: “为什么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16世纪之间,在将人类的自然知识应用于实用目的方面,中国较西方更为有效?而近代科学关于自然界假说的数学化及其相关的先进技术,只是辉煌而短暂地兴起于伽利略时代的欧洲”。 確認中華科學文化占有時空和影響。 肯定了现代主流科学以前中华科学 曾引導世界十幾個世紀 , 在人類的科學文化史中是唯一的历史延續。 1 〉 比较人类东生存史,上古曾共渡一个地球的洪水世期。西方有上帝的“方舟”救助。上帝是施救者,人是恩惠的受体。东方中华接受的不是物质,是洛书 - 河图的数图认知。认南北,知天地便有了“大禹治水”。人在其中是主动角色。中华有开拓理念,尽其认知在洛书。 2 ,可行性在于中华上古已有洛书总结: 在人类的生存轨迹上,文化活力远比国家民族存在的时空更久长。比较人类东西方的生存史,中外都有上古文明。古埃及有金字塔巨型硕像,实物存留至今但埃及古文化已经中断;中华洛书却在传统领域传承延绵至今。例如:汉(方块)字型,中医(人体生命)理念,中华民族的认知习惯 ------ 。洛书的认知含量和可用性比金字塔更现实。 2-1 洛书是中华纯学术的原生态的 科学哲学 “原種”化石 : 洛书是中华文化史前期的认知总结,(详见第一篇各章)是人类文明为数不多的认知遗存。 是中华文化“洛(书) - 河(图) - (周)易”系统的认知祖根,演绎了传统。 在中華原創的科學文化中, 洛书没有周易八卦那样被喧嚷了人文占卜,没有道学那样终于步入 神化宗教,也没有接受商品经营那样的市陈污染,始終保持原生態的自然科學科學哲學“基因”。 认知是科学哲学的运动轨迹。洛书 始终 是中华 原生态原原本本 的认知 信息 库存。 在人类东方形成认知的资源集中和疏散。擁有重要库存。有再开发再认识再应用的价值。 2-2 ,洛书是能与近代 “远源杂交”的“优良物种” : 洛书不是一本书籍。它只是一幅簡單的“三階矩陣”圖,是人类认知遗存中更为稀少的数 - 图表达。沒有文字闡述和注釋。大像无形,有图有数,“数 - 图”匹配。洛书的 “数” 信息 是 人类认知史上最早的数字化的科学哲学,洛書的“圖”是人類科學文化史上最早的罕見而成熟的科學模型,洛书“数 - 图”是人类科学文化史上数字化,模型化,虚拟化与实践结合的先驱。 本著传承中华“洛书全息”,开拓它的“洛书全息方程式”发掘中华认知的四大原理。是洛书“良种”“基因”的被“克隆”。它与现代科学数据“远源杂交”是“宇宙时空沙漏模型”的胚胎形成。这些“跨时空”“多学科大交叉”的实践为发展中华认知提高了可行性。 2-3 ,更重要的是洛书数图在科学哲学认知高度给出了那个超巨系统的时空轨迹。那是一个纺锤螺旋曲线(体)。洛书不是它的侧 / 正视投影图。而是等角投影图。是与现代卡塔尔直角坐标不同的中华传统的空间定位方法。 洛書“數 - 圖”雙駢是對巨系統的认知高度和濃集。 它不是具体的一切,但却是对一切的认知跃迁。 3 ,洛书文化的认知语言已经与现代科学文化断层了。古汉语,医古文不但国际学者很难解讀。它的表达语言和方法往往“一符多义”(例如:“三纲五常”,“三山五岳”,“三五成群,“其生五,其气三”等都被复杂在洛书的“ 3-5 ”之中了。)中国学者有母语基础具有研究中华传统文化特别认知方法的优势。 三,发展中华传统认知的具体措施 1, 优选洛书作本著览本是本著实施“多学科大交叉”的第一保障:洛书是中华认知的系统信息库。 落实内容:第一篇洛书(系统信息) 学 2 : 第一章:洛书史话 第二章:洛书“数 - 图”的“理 - 哲”“玄机”。 第三章:洛书是“哥德巴赫猜想”的先验 第四章:洛书时空运行与“洛书全息方程式” 中华认知的第一原理是 “洛书全息认知(三元联立)方程式”:简称“洛书全息程式” 3+5+7=3 × 5 35+57+73= ( 3 ×5)1•1 357+573+735= ( 3 ×5)1•1•1 “洛书全息程式”是宇宙螺旋。 展示洛书全息时空无限,不但将中华认知研讨定位在“图解”哥德巴赫猜想的高度,而且是本著将认知的宇宙时空“公理”。 可做本著的目录构架。 2 ,实践 “多学科大交叉” 方法学验证洛书的科学性是本著发展认知的第二保障 落实内容:第二篇:中华科学哲学系统:有 B,B’,B” 三级能级状态。 第五章:洛书时空运行(一) B 能态: 7+5+3=3 × 5 —— 7+5+3=15 是中华认知系统的三元结构性。 是洛书系统结构性:“15”是洛书“系统信息”的代表符符。“7”是洛书时空“7进制”,“5”是河图时空“5进制”,“3”是洛书时空“3进制”。“洛书-河图-易经”(及其简体的“五行-阴阳)是中华传统科学哲学系统。 载荷着 中华 对大自然“天 - 地 - 人”的时空运行认知 内容。 载荷方法是时空“超连接”。 第六章:洛书时空运行 (二)B’能态 : 75+53+37= ( 3 × 5 ) 1·1——时空陀螺造型。“超连接”方式是时空∠不连续变化。 第七章:洛书时空运行: 等角投影图 第八章:“天 - 地”: ∠ 连接“证”——“洛书密码”与 “地球自转角速度不规则变化”的洛书规律性 第七章:“地 - 人” ∠ 连接“例”——地方病(克山正弦分布,克丁正切分布) 第八章:中医药是中华传统科学哲学的传承与应用 : 中华认知的第二原理是 : 7+5+3=15是 中华认知系统的三元结构性。三元子系统间的“多进制”及“超连接”性质。螺旋“超连接”是宇宙时空运动的普遍规律。在认知科学领域,现代实验科学基本数据与古老洛书科学哲学理念的“远源杂交”是认知的“超连接”方法学,验证了洛书的科学可信性和发展可用性。 3 ,中华认知新生代: 357+573+735= ( 3 ×5)1•1•1 落实内容:第三篇:中华认知的 新生代 第九章:洛书时空运行 (三)B”(能级跃迁)状态 :“宇宙时空沙漏模型”, ∫(+)+∫(-)=1+△ 第十章: “地球自转角速度不规则变化”的洛书规律性及其在地震预报的应用 第十一章:洛书行列式和“化学元素周期表”是“洛书全息程式”的互“证” 第十二章:“ 0 ”的科学哲学与中华认知全谱 中华认知的第四原理是中华认知的新生代 :模型化的认知是“宇宙时空沙漏模型”;“宇宙时空沙漏模型”漏孔中信息不悖,记忆着数字化的认知是 ∫(+)+∫(-)=1+△,表达时空维度无限。认知维度无限。式中△是洛书陀螺摆动幅度,发现为中华。本著命名为“中华宇宙常数”。 总结:宇宙时空三元系统论—— 沙漏翻转,三级能态,永动无垠。 本著是作者继《生命三元论》后的继续完整之著,用以感恩时代和老师对我的培养,几辈家长对我的家庭教育,我的家庭还有我的苦行执著。将这本心血奉慰我母亲在天之灵。 本著可供不满足于现代科学学方法论而谋求发展的中外学者及兴趣于猎奇中华智能和科学哲学者们研究参考。
4488 次阅读|0 个评论
年轻没有失败
zhangwysmile 2011-10-15 00:13
年轻没有失败,年轻有时间和精力的资本。 不要遇到挫折就灰心,年轻人要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失败了,重来过;失去了,再争取别的。错过了,要分析,下次来,要把握;幼稚了,下次,成熟点。不要紧,会好的,哪怕到了极点,也不要放弃,相信一定可以挺过去。不要消极,会好的。曾经的错,过去了,总不能回味在过去。现在的,很好,累完了,很舒服。不要伤,总会有人在支撑你。 对于短暂而宝贵的青春,我们要付出努力,脚踏实地,让知识充实自己,让经历完善自己。 博观约取,厚积薄发,年轻没有失败。
5018 次阅读|0 个评论
医博会笔记
windlight 2011-10-14 14:01
一、来源于医院制剂 二、符合中医理论 三、成熟 临床预试验 四、毒性低 优欣定 杨子荣
0 个评论
[转载]转~ 心理疏导贴
wjjh 2011-10-13 15:44
转~ 真正的幸福是一点一点争取的,是一天一天积累的。 不要去伤害喜欢你的人,也不要让你喜欢的人受伤害。 成熟不是看你的年龄有多大,而是看你的肩膀能挑起多重的责任。 喜欢一个人要用心,诚心相待,真心交流,恒心相守。 不要计较太多的得与失,要学会用一颗宽容的心包容对方的缺点与失误。 Life will change what you are but not who you are;——欣然接受改变,但不要摒弃你的个人理念。 【处世心理碎碎念】1、拖延,其实就是最彻底的拒绝。2、逆境,是上帝帮你淘汰竞争者的地方。3、你不可能取悦、平息或改造一个混蛋。4、痛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内心背叛自己,成为痛苦的帮凶。5、如果你信命,那么一切的偶然都是注定;如果你不信命,那么一切的注定都是偶然。
0 个评论
NO.3
muxiny 2011-10-7 22:21
怎么说呢 总觉得自己是该好好学习的 可是无论如何 心都没静下来 担心的太多 不知道自己在恐惧什么 明知道没有用 还在想太多 总觉得脑袋快要爆炸了 东西太多 太乱 原来很多事情无能为力,特别是自己的想法 再没有了某一刻的欣喜若狂、忘乎所以 曾经以为的幼稚 现在却怎么也做不到 如果知道当初以为的“成熟”是这样的 不知自己是否还会苛求自己达到 有得就有失,再不会期待未来,再不敢期待成熟 其实,应该相信,生活总不会太差吧 其实,应该相信,你是爱我的吧?只是人就有人性,讨厌就是讨厌,厌烦就是厌烦,即使你爱我,不能忍受的就是不能忍受的 不经意间,又把爱情想成万能的 不经意间,又把你设计的太过美好 所以那么多失望,那么多争吵,那么多不甘心 其实你是爱我的,至少现在是,只有这样想,我才会幸福才会开心 如果害怕被伤害,那么不坚定,就不该恋爱 恩,你是爱我的 但是不要期待无限制的包容,你做不到 有些变化就该接受,因为真的到了那一步吧 安心接受所有的改变,你或者我,或者其他 其实,于家人于责任,也是担忧太多 太多的心痛,让自己不知所措 想想爸妈,普通农民,依然可以承受 不知自己,为何感觉难以承受 不好不差的大学毕业,现在也是研究生,不差的专业,养活自己,不追求奢侈的话,总归会没问题的 为何自己现在特别没理智呢?
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旅美华人学者:当代的中国人不是真正的中国人
xuhongliang 2011-10-3 16:12
核心提示: 辜鸿铭先生是如何定义“真正的中国人”的呢?他说,一个真正的中国人,应该是同时具备小孩天真烂漫与老人成熟理性双重美德的人,他既不太天真,也不太成熟。照此标准,当今中国的中国人不多。 文章摘自《棒喝中国》 作者:黄东涛 郑汉根 出版:华夏出版社 当代中国有一种 “ 喜欢听好听的,不喜欢听不好听的 ” 风尚。老百姓们喜欢受表扬,不喜欢受批评;老师们喜欢讲阳光心态,不喜欢讲苦其心志;新闻工作者喜欢报喜,不喜欢报忧;学者们喜欢横空出世搞建构,不喜欢在继承的基础上搞批判。 . 然而,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 “ 当代的中国人不是真正的中国人 ” 听起来真的不舒服,真的逆耳,甚至刺耳。王老师所指的 “ 当代的中国人 ” 是指部分的中国人,但是,所有的中国人应该听听,应该想一想,为什么王老师要如此说,如此骂。他疯了吗? 其实,不仅王老师在 “ 骂 ” ,许多有良知的中国人也在检讨,譬如当今的蒋清越先生,又譬如百年前的辜鸿铭先生。不仅中国人在反思,外国人也这么认为。韩国人在网上经常怀疑当今的中国人不是真正的中国人。日本人更是在百年以前就叫嚣: “ 宋代以前的中国人是中国人,宋代以后的中国人不是中国人,是支那人。 ” 当中国人说出这句不好听的话的时候,我们已经难受了,假如听到外国人说咱们不是真正中国人的时候,我们又该是何种心情呢? 所以,我们不要以一句话是否好听就简单支持或反对。这句话里有深意,我们有必要用心听一听。 什么是中国人?什么是真正的中国人?应该有个定义,应该有个标准。有些人,把生活在黄土大地上的人们称为中国人,那么在这一定义下,目前 “ 当代 ” 中国人都是中国人,包括生活在这里的外国人也是中国人。另一些人,可能把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或身份证的人称为 “ 中国人 ” ,那么,在这一定义下,当代所有的中国人也都是中国人,包括那些加入中国国籍的外国人,也算中国人。这两种定义似乎没有问题。而偏偏有些韩国人、日本人乃至世界许多民族的人,他们不这么看,他们不这么定义一个民族的人。他们是如何定义的呢?韩国人认为,只有传承并认同韩国文化的人叫韩国人;日本人认为,只有传承并认同日本文化的人叫日本人;欧洲人认为,只有传承并认同欧洲文化的人才是欧洲人;美国人认为,只有传承并认同美国文化的人才是真正的美国人。 . 由此可以推论出他们对中国人的定义 — 只有传承并认同中国文化的人,才是真正的中国人。在这个定义下,难怪有外国人说当代许多中国人不是真正的中国人,因为在当今中国,真正传承自己的文化并且认同的人,太少太少。有良知的中国人都在反省。 辜鸿铭先生是如何定义 “ 真正的中国人 ” 的呢?他说,一个真正的中国人,应该是同时具备小孩天真烂漫与老人成熟理性双重美德的人,他既不太天真,也不太成熟。照此标准,当今中国的中国人不多。王老师心中 “ 真正的中国人 ” 应该是什么样子呢?首先,中国人是应该有传承的、认祖宗的;其次,中国人是应该认同自己文化的;第三,中国人是高度智慧的民族。王老师对中国人的定义,是文化意义上的、精神意义上的,代表着许多有识之士的见解。当某个国家、某个民族的人开始丢掉自己的祖宗,开始不认同自己文化的时候,这个人就不再是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人了。 笔者认为,文化意义上的定义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 当代的中国人不是真正的中国人 ” ,虽然不好听,但是它接近实相。它同时也给我们一个警醒:不要认为我们生活在黄土大地上,持有中国的身份证就是中国人。它也同时警醒我们不要数典忘祖, “ 抬错棺材,哭错祖宗 ” 。有本则昌,无本则竭。当我们割断了历史,忘记了祖宗,丢掉了文化的时候,我们就不再是真正的中国人了。它似乎又在告诉我们:知耻而后勇。如果我们真的以 “ 不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 ” 为耻,那我们是否应该争口气,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呢? 有些人可能并不服气,他们认为就算以文化来定义中国人,许多人也应该被称为中国人。殊不知,历经 170 年的西化历史,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我们的文化,我们的社会,我们的伦理,已经有了巨大的改变。我们的文化基因甚至都已经西化。中国文化有基因吗?当然。玉的文明,诗的教化,易的精神,禅的涵养,中医的智慧,经、史、子、集,儒、释、道,都是中国文化的基因。然而,当代的中国人,咱们扪心自问一下,我们究竟懂多少?我们现在满脑子都是科学、技术、发展、进化、哲学、信仰、民主、自由、管理、现代化等西方概念,我们的思维也西方化了,以逻辑理性、线性思维为高明,我们已经不知道真正的中国人曾经是何等的智慧。他们的思维观,他们的天人观,他们的变化观,他们的道德观,他们对于生命、人生、宇宙的深刻认识,曾经引领着人类几千年的文明。然而,近代以来,这个伟大的民族却堕落了, “ 极高明而堕落 ” 。许多人几乎彻底丢掉了自己的文化,这样的人如何够资格称为 “ 中国人 ” ? 即便那些号称 “ 传承并认同中国文化的人 ” 也未必是真正的中国人。因为,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 “ 真正的中国文化 ” 。西化日久,迷失太深,我们中的许多人已经没有辨认的能力,譬如,有些人戴着 “ 西方哲学 ” 的有色眼镜对中国文化加以分析整理,结果丢掉了中国文化真正的精神和特色;有些人认为中国文化就是儒家文化,而儒家文化就是一个 孔子 ;另有一些人,认为中国文化就是适应农业文明的文化,而农业文明注定要让位于工业文明,因而是一种落后的文化;还有人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视为精华,大讲特讲;还有一些人,搞复古运动,倡导 “ 读经 ” ,他们认为读经就是搞中国文化,至于把长城、 故宫 、兵马俑等遗产、遗迹、古董当作中国文化精华的人,更是大有人在。这些人哪里懂中国文化?他们分明是以西方的思维 “ 强奸 ” 真正的中国文化。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中国文化?王老师在《中国文化 “ 三关 ” 论》一文中给出了精辟的定义。首先,要过诸子百家关。中国文化是杂交文化,包容文化。只通一家的学者,是不够资格谈真正的中国文化的。其次,要过 “ 经史合参 ” 关。中华文明绵延不绝,源远流长。要了解真正的中国文化,必须走进中国历史文化的心灵深处,用心去感受中国先民探索宇宙社会人生大道的心路历程。第三,要过 “ 佛禅文化 ” 关。禅文化,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产物,不懂禅文化就没法谈中国文化。然而现在,不要说过三关,就是过一关的中国人有几人? 行文至此,有人可能会感觉到做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的确不容易。于是,他们会说:时代变了,我们应该用 “ 新文化 ” 来定义新的中国人了。那么,请问诸君:当今中国有真正的文化吗?有识之士都会发现:我们正处于一个西不西、东不东、古不古、今不今的时代。如果说 “ 没有文化 ” 也算是一种文化,那么生活在这块黄土大地上的中国人,可谓多矣。 中国文化、中国人,曾经是伟大、智慧的象征,文明的源泉。然而,今天这两个名词,不再伟大,不再智慧了。这才是全体当代中国人真正应该反思的地方。 所幸的是,我们的根并没有断,我们的心法并没有绝,我们完全可以 “ 争口气 ” ,做一个真正伟大智慧的中国人。 今天北京的地铁里,要下车的人跟前面的人说的是 “ 让一下! ” ,用的是命令的口吻。而中国祖先在类似情况下一直用的词是 “ 借过 ” 、 “ 劳驾 ” 。今天的有些中国人在公众场合,会因为争座位而大打出手。而在中国历史上,两个人即使要比武,比武之前也会相互作礼,完了之后还要谦让一番,输的会说 “ 领教 ” ,赢的要说 “ 承让 ” 。真是 “ 其争也君子 ” 。 昨天与从事家庭教育的朋友李烨聊天,说到当今中国的孝道。现在中国 “ 孝子 ” 的意思,多半不是 “ 孝顺父母的子女 ” ,而是父母 “ 孝顺儿子 ” 的 “ 孝子 ” 的意思了。笔者了解到,在一些城市里,很多父母有这样的观念:子女只要不从父母那里要求太多,不要求父母为自己出钱买房之后还要 买车 ,就已经是很 “ 孝顺 ” 了。能够自己通过努力找到一份工作而不连累父母托关系找人,已经是谢天谢地了。至于子女孝养父母,为父母分忧,那是想都不敢想的。现在的中国社会,六个大人宠爱一个孩子的现状十分普遍,孩子都是 “ 小皇帝 ” 了。看到一些广告画上,六个大人把孩子围在中央,显得很幸福的样子,实际上这种蜜罐里泡大的孩子长大了是幸福还是叫人头疼,他们是否知道孝敬长辈,还真是大问题。 不可否认还有很多人仍然有 “ 孝 ” 的意识,但是对于什么是真正的孝,却十分茫然。李烨谈到她接触到的一个很有钱的企业主,家里雇了几个保姆服侍自己的母亲,一个负责按摩,一个搞清洁,一个做饭,但是自己却几乎不花时间和心思与母亲交流。李烨建议他说,应该自己身体力行关心一下母亲,比如亲自给她做做按摩,陪母亲好好说说话等,而不是只是相信花钱请人就可以达到孝养母亲的目的。这个企业主听了睁大了眼睛,表示没有听到过孝道还有这么多道理。其实这个道理, 孔子 早就说过了: “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 要用一点设身处地的关怀之心侍奉父母,才是人类该有的孝。 在现在的很多年轻女孩看来,嫁人之后孝敬公公婆婆,简直是 “ 迂腐不化 ” 的思想。笔者曾问一个白领女性,如果结婚后要跟公公婆婆一起住,会怎么样。她的回答是: “ 那太恐怖了! ” 还有女性提出这样的择偶标准: “ 有车有房,父母双亡。 ” 可见在许多所谓 “ 现代人 ” 那里,自私和个人享乐主义的放纵,到了什么样的地步!哪里还有一点点 “ 温柔敦厚 ” 、 “ 宜其家室 ” 的味道呢?相反,我们看到的是许多人对 “ 野蛮女友 ” 的推崇,对舞台上搔首弄姿的女明星的青睐,是对不顾家庭、不生孩子、或者生了孩子也无心教育的所谓 “ 女强人 ” 的热捧。 片面地崇尚个人自由,是学习西方文化过程中对西方文化的误读。西方的主流文化,并不赞成没有忌惮的个人自由,任何人都是要尊重别人的。更重要的是,西方的文化基础是基督教,对上帝的敬畏和依归多多少少在欧美人意识中还是存在。所以西方人的幸福,在相当大程度上还是可以通过宗教信仰来保证。一个人家庭遇到了困难,还可以在教堂里寻找安慰。但是,中国文化的基础是建立在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文化上,中国人历来崇尚的是 “ 修身齐家治国 ” ,但是现在许多的中国人,早已把 “ 修身 ” 当作了迂腐不化,所以 “ 齐家 ” 又如何谈起,个人的幸福又从哪里得到保证呢?我们是因为丢失了自身的文化传承,所以才在现代生活中找不到方向了。 笔者感觉到,越进入中国文化深处,越发会有 “ 当代的中国人不是真正的中国人 ” 的感叹。王老师还说到,要找真正的中国人,要去日本,乃至去韩国。笔者迄今唯一一次踏上日本国土,是在东京成田机场转机。就是在机场的这一次经历,已经让笔者生出很多感叹,当时就发了感慨,写了文章《在东京成田机场找到中国人丢失的 “ 礼 ” 》,这里摘录片段。 在转机的安检处,一名女工作人员很礼貌地用英语询问,行李里是否有液体物品,并提醒我把手提电脑拿出来。安检完之后,一名负责安检的男子不断向我鞠躬,连说着 “ 谢谢 ” 。这种场景,只是曾经在电视里看到过。当这个个子比我高不少的男子,因为我配合了安检而不断向我鞠躬致谢的时候,我确实感受到了对方的一种谦恭和自己的被尊重。 离飞机起飞时间还有几个小时,我于是在机场里闲逛。因为好奇,我随时拍下我认为有意思的画面。机场里有一些很有日本特色的小店,当然更让我感觉有意义的是日本人的行为举止。 在一个小店里,我举起相机想要拍照,一个正在整理货架的女售货员以为我是要拍货架上的物品,于是就放下整理物品的活,起身让开。我问她是否能拍她工作的画面,她微笑了一下,于是就又开始整理物品,配合我拍照。在另一些小店里,当我举起相机拍一些店员工作的画面时,他们也都很配合。 闲逛到一家书店里,负责收款的男店员的礼貌让我印象深刻。一个顾客买了几张明信片,走向收款台。男店员微笑着鞠躬问好,交完钱之后,店员又对顾客鞠躬了好几次,依旧是不断地说 “ 谢谢 ” 。这名带着亚洲面孔的顾客显然不是日本人,对店员的礼貌,他显得有些受宠若惊。 一个专卖日本商品的店里,两名身着日本传统服装的年轻女子轻轻地整理着货品,店里的气氛有一种清雅的味道。很多店里的摆设,精致而灵巧,让人感受到一种精致的用心,让人很愿意久留。 说日本人的好处,在目前的中国,仍然是一件比较敏感的事,但是我还是想说一下自己的感受,最主要的原因是,从日本人身上,如果我们足够虚心,能够得到些什么。鞠躬、微笑、感谢的言语,体现的是礼貌和谦恭。在成田机场看到的一切,让人感觉舒服。这种心情,与众所周知的近代中日历史无关。 我所见到的几个普通日本人身上,有一种我们中国人曾经熟悉和用心践行的东西:礼仪。这让我触动。这种触动,也更因为日本人的这种礼仪,其根本是历史上从中国文化学习得来的精神,一种用至诚之心待人接物的精神。 有人听笔者谈了在成田机场的体会后,发表不同意见说,机场是窗口,他们总要把窗口弄得好些。但是,北京首都机场也是窗口,爱面子的中国人,也许更想把这个窗口弄得好些,但是任由再怎么修饰,服务人员的举手投足之间,总是让人感受到一种心不在焉和缺乏礼貌。 在美国 夏威夷 大学进修期间,住的宿舍里有很多日本大学生。笔者跟他们接触不少,总体感觉他们跟同龄的中国大学生相比,整体气质完全不同,他们对人的礼貌,对自我的克制,都让人印象很深。 听过到过日本的中国朋友讲述在日本的所见,也读过一些关于日本社会的书,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在几万人的体育场里,比赛过后,看台上没有垃圾;商场开展促销活动 — 一日元买价值约十万日元的电脑,在东京最冷的一月份里, 购物 者自动组织起来排成长队,无人插队;泡温泉的时候,每个人先主动洗净自己的身子,以保持温泉水的清洁,以免影响他人。 而 2011 年 3 月 11 日日本大地震中,日本人更是体现了良好的国民性。一个见证了日本地震的中国网友如此描述震后日本的情形: 困守在高楼平台上等待救援的人们,却没有一丝慌乱。在站外数百米停驶的火车上,人们一个接一个排队下车,消防队员帮助带孩子的妇女扛起婴儿车。在东京的街上,车流依然,人流依然,没有一点失序。在体育馆和学校以及操场避难的人们,离开的时候,把所有垃圾收拾得干干净净,连片纸屑都没有,好像什么都没发生。年轻人帮助老人,男人帮助女人,大家帮助大家。地铁停驶,成千上万的人们步行回家,没有一点喧哗,长长的车龙,听不到一声喇叭声。人人都很安静,也很肃穆,所有该排的队都在排,一丝不乱。没有趁乱打劫的,也没有警察,警察都去救灾了。电话公司宣布电信通话免费;三得利公司宣布,所有街头饮料机,只需按键,就可以出饮料,意思是免费供应。 要谈到日本民族性以及日本文化受中国文化影响之深,不得不说到《武士道》一书。该书的作者新渡户稻造 ( 有段时间,日本 5000 元纸币上的头像就是此人的 ) 在书中生动而深入剖析了日本民族精神的依归 — 武士道。 “ 该活的时候能活,该死的时候慷慨而死,才可称为真正的勇士 ” , “ 个人应当为国家的兴亡而不惮于捐躯 ” ,《武士道》一书中这种种的表达,不正是中国人熟悉的 “ 舍生取义 ” 、 “ 为国捐躯 ” 吗?日本核电站发生核泄漏后,工程师们为家人留好遗言,为了全体民众的安全,舍身驻守,也正是这种精神的指引吧。 “ 心境平和,对命运温顺的态度,对不可避免的世事超然地服从,临危不惧,卑生并亲死的心境,都是禅教对武士道的启发与赐予。 ” 看看日本人在经历特大天灾后的从容超然,不正是武士道所描写的这种精神的写照吗? 《武士道》一书中描述的仁、义、勇、礼、忠、孝等日本人的性格,完全来自于中国文化。但需要强调的是,武士道从中国文化吸取的,并不是纯粹儒家的思想,确切来说应该是禅文化。一般人所认为的日本人吸收了孔孟思想以及王阳明、朱舜水等人思想,也是经过唐宋时期禅文化整合后的孔孟思想以及宋明理学思想。唐宋时期,中国文化走向繁荣成熟,儒释道三教合流,汇归到了禅文化,宋明理学的精神核心,也是深受禅的影响。 除了在当今的日本和韩国更能够看到中国文化的精神,海外的中国人比生活在中国的中国人也更普遍显得有文化内蕴。由于他们的祖先早早就离开了祖国,在他们身上,较少受到近百年来丢弃传统文化之风的影响。 笔者在欧洲做记者期间,就有关丹麦华人的状况做过报道。在丹麦,华人很受当地社会的肯定。一位华人领袖告诉笔者,丹麦华人是丹麦的外来人口中最不惹是生非的一群。华人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总是尽量自己想办法解决而不去麻烦政府,更不会向政府提一些过分的要求。丹麦一个议员告诉笔者,丹麦人认同华人,主要是因为华人自身良好的品质和努力。他们勤劳朴实,遵纪守法,赢得了丹麦社会的认可。据丹麦政府官员介绍,在丹麦的外来人口中,华人的刑事犯罪事例是最少的。丹麦前移民大臣博特 · 霍德先生对丹麦华人的良好作风进行表扬。他幽默地说: “ 如果丹麦的所有外来移民都能像华人一样,我这个移民大臣就要失业了。 ” 当然,丹麦华人的表现只是海外华人的一个缩影。笔者在美国、德国生活期间,都能感受到当地华人身上良好的素质,既具有欧美文化中一些好的品质,更在文化深处继承了中国文化的好传统,比如包容、勤奋、朴实、推己及人等这样的品格。
217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miR-95通过抑制SNX1基因促进结肠癌细胞增殖
zlhtcm 2011-9-29 13:05
miR-95通过抑制SNX1基因促进结肠癌细胞增殖 microRNA是一类约22个核苷酸长度的非编码RNA小分子,一般通过与mRNA的3'UTR区域相互作用从而抑制相关基因的表达。据研究表明,microRNAs在转录后水平上至少调控了三分之?一的人类基因。目前最新的microRNA数据库(miRBase)版本号是17.0(April2011, www.mirbase.org ),涵盖了153个物种、共19724条成熟microRNA序列。虽然microRNA的研究进展神速,但是大多数microRNAs在生理或病理过程中发挥作用的机制仍未被揭示出来。 结肠癌(colorectalcarcinoma,CRC)是世界第三大癌症,虽然在过去几十年中结肠癌的治疗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结肠癌的分子病理机制仍未被了解清楚。过去的研究发现了一些蛋白编码基因(例如:P53,APC,K-ras,DCC等)可能与结肠癌的形成有关,但是在结肠癌形成过程中发挥作用的microRNA却?一直没有被发现。 在本文中,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黄朝晖博士在导师杜祥教授和上海市肿瘤研究所癌基因和相关基因国家重点实验室何祥火研究员指导下利用基因芯片高通量筛选的方法,找到了影响结肠癌增殖速度的microRNA--miR-95,并鉴定了miR-95的下游靶基因SNX1。该研究成果发表在2011年3月的Cancer Research(影响因子8.234)上。基因芯片技术服务由上海伯豪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物芯片上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http://www.ebioservice.com/ )完成。 一、基因芯片高通量筛选发现miR-95与结肠癌细胞增殖有关 研究小组首先选取了10对结肠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用microRNA芯片(Agilent microRNA microarray)进行分析,共发现49条有表达差异的microRNA。随后从中选取了几个microRNA用miRNA拟似物转染分析实验(miRNA mimics transfecJon assay)分析它们对结肠癌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发现miR-95有最强的促进结肠癌细胞增殖的能力。而以往也有报道,在多种肿瘤(结肠癌、肺癌、胰腺癌等)中能观察到miR-95的过表达。这样的结果表明,miR-95表达量的变化很有可能与细胞癌变过程有关。用慢病毒转导的方法,研究小组构建了稳定表达miR-95的HCT-116和LoVo细胞系(两种结肠癌细胞),通过细胞增殖实验(cell proliferaJon assay)和克隆形成实验(colony formaJon assay)发现,miR-95表达上调可显著促进结肠癌细胞增殖。而用RNAi的方法降低miR-95的表达量则会降低结肠癌细胞的生长速度。将稳定转染miR--‐95的LoVo细胞和稳定转染慢病毒空载体的LoVo细胞注射到裸鼠中观察肿瘤细胞的生长速度,结果也发现高表达miR-95的肿瘤细胞生长更快。这样就从体外实验和体内实验两个方面证实miR-95能促进结肠癌细胞增殖。 综上,该研究小组通过microRNA芯片筛选到了在结肠癌中差异表达的49种microRNA,通过microRNA拟似物转染分析实验确定miR-95为初步的研究对象。随后通过一系列体内、体外实验证实,miR-95确实能促进结肠癌细胞的增殖。 图1:microRNA芯片结果聚类,共筛选得到49条有差异表达的基因 二、miR--‐95通过作用于靶基因SNX1促进结肠癌细胞增殖 microRNA一般通过抑制下游基因来发挥作用,由于前面的研究结果表明miR-95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那么它所抑制的下游基因应该是肿瘤抑制基因。研究小组用TargetScan预测了一些miR-95的靶基因,采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luciferase reporter assay)发现,SNX1受miR-95抑制最为显著。而在SNX1的3'UTR区域引入突变之后,SNX1就不被抑制了。Western实验也显示,在结肠癌细胞中过表达miR-95,那么SNX1蛋白量降低;而抑制miR-95,SNX1蛋白含量则会升高。这些结果都表明:SNX1是miR-95的下游靶基因。 在结肠癌细胞中用siRNA抑制SNX1的表达能促进结肠癌细胞的增殖,这一现象和增加miR-95的表达量一致。而共转染实验显示,在敲除了SNX1的细胞株中,再抑制miR--‐95的表达量,也不能使细胞增殖速度回到正常水平。而在miR-95高表达、细胞增殖速度很快的细胞系中,增加SNX1的表达量则能使细胞增殖速度下降。这些现象表明,在结肠癌细胞中,miR-95通过抑制SNX1来促进细胞增殖。 综上所述,该研究利用microRNA芯片筛选得到了影响结肠癌增殖速度的microRNA--miR95,并进一步阐明了miR-95在结肠癌中的功能和分子机制,提示microRNA在结肠癌中扮演癌基因角色。该研究对于结肠癌分子机制的进一步揭示和药物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原文: HuangZ,HuangS,WangQ,LiangL,NiS,WangL,ShengW,HeX,DuX.MicroRNA95promotescellproliferaJoandtargetssorJngNexin1inhumancolorectalcarcinoma.CancerRes.2011,71(7):2582--9.(影响因子8.234)
个人分类: 科技快讯|2147 次阅读|0 个评论
教育技术学科相关定义的不确定性
bucaili 2011-9-12 11:04
最近发现,教材里很多概念和定义性的东西总是表现出很多不确定性,觉得有些不理解。一些核心概念教材的编者也会解释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不同学科背景的人对该定义的理解也不一样,所以没有很确定的定义,书上会罗列很多定义,然后书的作者会提出自己的一个关于该概念的界定。”对于这种现象,我觉得不是很理解,为什么会这样,以前我也没有这么困惑过,但是现在觉得很困惑,难道是因为教育技术学是一个新学科,对一些概念的定义还不是很确定?还是因为没有绝对的权威,可以存在不同的理解?不是很明白,希望有人对这个问题探讨。 定义和概念的不确定性,我觉得会影响到学生对本学科的理解,而且专家之间的定义和理解有时候差别很大,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会把握不准,毕竟学生还是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理解现有的知识,如果是学科核心概念都有些混沌不清的话,怎么开展下面的学习?不知道其他成熟学科存在不存在类似的问题?
个人分类: 教学思考|2845 次阅读|0 个评论
家,我何时再回你的怀抱
LiangliangNan 2011-9-9 15:24
2011-03-02 20:30:33 我最不愿送别了,要离开的人伤感,送别的人更是难过。 记忆最深的便是大学毕业时送同寝室的哥们们离校。在一间宿舍里住了四年的兄弟,平时打打闹闹,一个个都装成熟,可分开的时候一个个泪水不断,一点也不像往日的男子汉。 在外求学这么多年,每次过完春节离家前一两天我都吃不好睡不好,沉默寡言。离别当天,父母都要送我,但是这些年来很少看见父母在送我时流眼泪。当然,我知道在我走后母亲流过泪。。。今年春节,我和相恋六年多的妻子在家人和亲朋的祝福声中幸福地走进婚姻的殿堂,了了父母和岳父母多年的心愿。这个春节,虽然忙碌,但我能感觉到,全家人都在忙碌和焦急中过得特开心。妹妹更是如此,结婚当天忙得不可开交,但脸上始终是她标准的可爱的笑容。离别了,都不说话。。。就在堂兄即将调转车头时,我看到父母和妹妹眼中即将滑落的泪水。我也忍着,当车驶离家门时,我再也忍不住了,任它肆无忌惮地滑落。。。妻虽然在笑,但是声音是哽咽的。 家,我何时再回你的怀抱。。。
2566 次阅读|0 个评论
30岁以后才能看懂的八句话
热度 1 LiangliangNan 2011-9-9 13:24
实在不知道在哪里看到这这八句话。看了看,发现基本上都看懂了。高兴?哎,叹息,快三十了,一事无成~~~ 1. 若爱,请深爱。放弃,请彻底。等待,本身就是一个错误。 2. 看的开一点,伤的就会少一点。 3. 许多事情,总是在经历以后才会懂得,一如感情: 错过了,遗憾了,才知道其实生活并不需要这么多无谓的执著。 4. 秋天,残忍的季节,成熟不成熟的都要一同收割。一切都会在秋冬交替的刹那间随风而逝,唯有那一泓鲜亮山溪般的记忆永远在我心中哗哗流动... 5. 珍惜手边的幸福,不要等到失去以后才悔不当初.也许,你的一生也就只有那么一个人会真正用心在你身上。 6. 人生就像一列车,车上总有形形色色的人穿梭往来。你也可能会在车上遇到很多你以为有缘分的人,但是车也会有停下来的时候,总会有人从人生这列车上上下下,当你下去的时候你挥挥手,一转身你能记住的只有回家的路。 7. 有的人你看了一辈子,却忽视了一辈子。有的人你看了一眼,却影响到你的一生。有的人热情的为你而快乐,却被你冷落。有的人让你拥有短暂的开心,却得到你思绪的连锁。有的人一厢情愿了N年,却被你拒绝了N年。 8.不要欠朋友太多东西,因为你可能永远都没有机会还他。
1900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上海交大:“人耳鼠”技术真实成熟
dongzg101 2011-9-4 05:54
上海交大:“人耳鼠”技术真实成熟 曹谊林教授 摄影/舒伟伦 人耳鼠 摄影/舒伟伦 今年6月20日,有媒体撰文质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曹谊林教授科研团队裸鼠背上再生“人耳软骨”成果存在科研造假,并认为科研经费使用存在弊端。 针对上述问题,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成立了上海交通大学应对工作领导小组,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调查核实,对组织工程的成果进行了确认。 8月26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组织的媒体通气会上,第九人民医院党委书记范先群向媒体记者公布了有关调查核实情况,曹谊林也介绍了组织工程研究成果及其活体“人耳鼠”再造成果展示,并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裸鼠背上再生“人耳软骨”的科研成果经专家鉴定,是真实的 裸鼠背上成功再生“人耳软骨”是国际公认的事实。1997年,曹谊林在美国哈佛大学时在裸鼠背上成功再生了人耳廓形态软骨,首次向人们形象地展示了组织工程技术“再生”人体组织修复缺损的可能性。该成果引起很大反响,美国NBC、英国BBC等国际权威媒体都做过相关的专题报道,并已在国际整形外科权威杂志 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上发表,被誉为曹谊林研究领域的一个里程碑。该技术的真实性已得到国际公认。 媒体报道事件发生后,6月21日曹谊林教授研究团队开始构建耳廓支架材料,再次开始重复验证实验。经过7周半的时间,在8个裸鼠背上成功地构建了“人耳软骨”。6月24—25日,细胞接种于支架材料。经过体外一周培养,于7月1—5日,将接种了细胞的耳廓支架植入裸鼠体内。6周后,8月中旬,在8个裸鼠背上成功构建了“人耳软骨”,形态良好,并作全程实验录像。 8月14日,上海交通大学组织了全国相关领域4名院士和4名专家组成的学术鉴定委员会对曹谊林教授领衔的国家组织工程学术研究成果予以事实鉴定。 会上专家组听取了曹谊林教授的相关汇报,进行了现场考察和学术评议。现场展示了活体“人耳鼠”,并当场取材验证,再生组织经现场冰冻切片,病理鉴定确认为人软骨组织,并同时移送第三方机构作组织病理学鉴定,8月16日病理报告进一步证实为软骨组织。 会中,专家组还征询了文章署名举报人“商庆新”对有关问题的看法,他当场表示:“曹谊林教授是我国组织工程领域的开拓者,国家对组织工程研究的投入是正确的,对863成就展展出的人耳鼠植入过程不了解,材料最后没有形成软骨,不过当时该项技术确实是真实的、已能成功复制。” 专家组一致认为“人耳鼠”的技术是真实和成熟的,在国家对该项科研的投入下,曹谊林教授所领导的研究团队在组织工程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特别是组织工程化组织构建和缺损修复的大动物模型研究,体外组织工程化组织构建技术等研究成果具有鲜明特点,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十年中发表SCI论文85篇,总影响因子300分,他引2000次。该团队所获得的科研成果为我国组织工程的发展及提升我国组织工程的国际地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目前这项技术已经取得了质的突破,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和潜心研究,人体细胞的体外耳廓软骨构建的关键技术已经成熟,曹谊林教授领街的团队现在不但可以在裸鼠体内用动物的软骨细胞成功再生人耳,而且在体外培养箱内也能形成再生人耳廓形态的软骨,这一成果已于去年(2010年)发表在 Biomaterials 杂志,成为“十一五”“863”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更值得一提的是,最近该团队应用小耳症病人的残耳软骨细胞在体外培养箱中再造人耳廓形态软骨也获得成功。应用人体细胞在体外再生逼真人耳廓形态软骨目前在国际上尚无相关报道,这是组织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近期取得的重要突破之一,也是推进临床应用转化进程的关键一步,目前人残耳软骨细胞的生物安全性已在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检测,相关的产品标准也已制订,近期准备开始更全面的检测。 针对关于2001年国家“863”计划15周年成就展上展出的“人耳鼠”造假的情况,曹谊林作了回答:由于裸鼠的生命周期及缺乏免疫力,最初在美国获得成功并被报道的活体鼠不能被永久保存。“人耳鼠”的正常实验过程是将带有软骨细胞的生物材料支架植入裸鼠体内后在无菌饲养条件下需6-8周才能形成软骨。2001年曹谊林教授接到上级要求参展国家“863”计划成果展的任务,离布展仅2周,实验室将软骨细胞接种到可降解材料的支架上并植入裸鼠体内送去参展。由于裸鼠缺乏免疫力,在展会参观人员众多的环境下,裸鼠被展出后2周死亡,实验周期未能完成,裸鼠体内还未形成组织工程化软骨,展示的裸鼠终止于实验中间过程。 经国家审计署调查,组织工程相关课题申请及经费使用规范 2011年7月5日至14日,国家审计署卫生药品审计局接实名举报,专程派人来上海九院调查审计曹谊林科研课题申请和经费使用情况。经过10天的审计取证,曹谊林教授自1999年至今作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或科研课题第一负责人先后承担了7项国家级科研项目,涉及项目经费总额6409.23万元,所有项目均已结题,通过验收。审计取证调查反馈,7个课题均有其明确的研究任务和目标,“账目原汁原味”,检查组认为,经费的使用均严格按项目计划执行,科研项目达到任务书预期效果。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涤生认为,“曹谊林仍然是我国组织工程研究的学科带头人之一”。 “此事也不是个坏事,科研工作要时刻经得起同行和社会的监督”,曹谊林对记者表示,“我热爱科学,这件事情会更加激励我坚持做下去,中国人一定要争这口气。”他还告诉记者,“原来认为很多实验很快就能临床应用,但科学的东西,比想象中要难,今后会努力做一些服务临床的工作,做组织工程产业化的推动者。” 附一:曹谊林教授的学术成绩介绍 曹谊林教授从事整形与修复重建外科33年,在组织器官缺损重建与再生领域的基础和临床前应用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系统性开创性工作,是国际组织工程研究的早期参与者和国内组织工程研究的开创者之一。1997年曹谊林在哈佛大学成功构建了人耳廓形态软骨,首次向人们形象地展示了组织工程技术“再生”人体组织修复缺损的可能性。 曹谊林回国后一直积极推动组织工程研究向应用的转化,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2项973项目,承担国家“杰青”及863项目,为促进我国组织工程的快速发展并进入该领域国际先进行列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不仅拓展了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新来源,优化了组织构建技术并推动了产业化进程,提出了模拟“微环境”构建组织和“生物力学”影响组织构建的理念并用于实践,建立了我国独特的体外组织构建技术体系,为产业化及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并开展了组织工程骨、软骨、肌腱的临床前研究,将组织工程技术临床前研究及临床应用转化。以上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 曹谊林的原创性成果得到了国际同行认可,具有很高的国际学术影响力,被邀担任国际组织工程领域最权威杂志 Biomaterials (IF:7.365)副主编和 Tissue Engineering (IF:4.582)执行编委及其它8种国际期刊编委,担任国际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学会亚太分会下任主席。在国际学术会议作特邀报告30余次。作为大会主席2005年成功主办了第八届国际组织工程年会。继1998年获James Barrett Brown奖后,2010年美国整形外科医师协会又将Maliniac Lecturer颁发给曹谊林,以表彰其学术成就及对整形外科发展的突出贡献。 曹谊林教授发表SCI论文73篇,其中通讯或第一作者67篇,总IF=253,他引1394次,单篇最高他引381次。主编专著2部,主编学术期刊2种。培养研究生55名。授权发明专利17项,实用新型1项。各类科技成果奖27项,个人学术荣誉24项,包括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国家杰出青年人才奖、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教育部全国高校十大科技创新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全国劳动模范、上海市科技精英、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杰出专业人才等。担任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分会主任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组织工程分会主任委员等学术职务。 附二:曹谊林教授科研团队介绍 刘伟,1983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学院医学系获医学学士学位,同年进入上海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工作。1986-1989年攻读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涤生教授硕士研究生并获医学硕士学位。1990-1993年任上海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主治医师。1993年赴美国阿肯色州立医科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98年毕业并获博士学位。1998-2000年在美国纽约大学从事创伤愈合博士后研究。2000年回国开展组织工程和创伤愈合和瘢痕等研究工作,承担了国家“973”和“863”组织工程课题和国家自然基金及上海市科委等组织工程和创伤愈合基金,获奖近十项,包括国家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第三),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第二)等。发表SCI论文50余篇(包含非第一/通讯作者)。副主编国内专著3本,参编国外专著3本,近年来应邀在各种国际会议做特邀发言20余次。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担任上海市整形外科研究所副所长,上海市组织工程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组织工程(上海)中心主要负责人之一,中华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编委,上海交通大学报(医学版)编委,中华整形外科杂志通讯编委,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组织工程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修复重建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物材料委员会委员,中国解剖学会再生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国际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学会(TERMIS)Governing Board Member,TERMIS亚太分会Member at large,国际 Tissue Engineering and Regenerative Medicine 杂志编委,美国 Tissue Engineering 杂志特刊编辑,英国 Biomaterials 杂志编委。 张文杰,1992年6月毕业于上海第二医学院医学系获医学学士学位,1995年3月赴日本浜松医科大学留学,师从Ryuzo OHNO教授从事血液干细胞研究。2000年3月取得博士学位。2000年3月至2004年4月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部Kyunghee CHOI实验室做博士后研究,从事小鼠胚胎干细胞定向分化的工作。在中胚层细胞发育分化方面,特别是血管内皮细胞发育方面有一定的研究,研究成果先后在国际核心刊物 Blood , Development 等杂志上发表。2004年7月作为特殊人才引进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继续从事胚胎干细胞分化以及应用方面的研究。承担了“973”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研究,回国后已发表SIC论文二十多篇,2008年12月破格晋升为研究员。 周广东,1997年及2000年获得山东潍坊医学院临床医学系临床医学学士学位及外科学(整形)硕士学位。2000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主攻成体干细胞和软骨组织工程,师从曹谊林教授,2003年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职。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形外科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上海市组织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助理,组织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上海国睿生命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国家十五、十一五“863”计划软骨组织工程重大专项课题总负责人,国家“973”计划组织工程项目子项目负责人、国家“863”计划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上海市“曙光”计划、上海市卫生局优秀学科带头人等16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作为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在国内外发表专业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收录13篇,EI收录9篇,总影响因子60分以上),参编专著6部,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大会发言及特邀专题发言30余次,申请技术发明专利11项(获授权6项)。曾获国家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国际工博会创新奖、上海市卫生系统银蛇奖等荣誉称号。主要学术职务包括:国际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学会会员、863专家、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组织工程分会青年委员、组织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等。 附三:关于上海交通大学组织工程研究学术成果评议意见 应上海交通大学邀请,由全国相关领域多名院士和专家组成的学术鉴定委员会听取了曹谊林教授的相关汇报,进行了现场考察和学术评议,征询了商庆新对有关问题的看法,专家组一致提出如下意见: 1. 曹教授原创性裸鼠背上“组织工程人耳”的工作已于1997年在美国 PRS 杂志发表,他引381次,是国际学术界公认的重要成果。曹谊林课题组成员最近又成功重复了这一实验,在专家评议现场展示了活的“人耳鼠”,并当场取材验证,再生组织经现场冰冻切片确认为人耳形态软骨组织,同时已送第三方组织病理学鉴定。更重要的是,该课题组目前已能利用人软骨细胞在体外构建耳廓软骨,进一步提升了其学术价值和应用前景,部分相关成果已发表在 Biomaterials 杂志,为临床应用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2. 曹教授团队在近十年中,在大动物模型构建组织工程化组织和修复组织缺损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包括关节软骨、半月板、气管软骨、颅骨、下颌骨、股骨、屈肌腱、腱鞘组织、皮肤、角膜基质、角膜上皮等组织的构建与缺损修复,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展示了临床应用的良好前景。 3. 应用骨髓、脂肪等组织来源的成体干细胞成功构建并修复了软骨、骨等组织缺损,建立了模拟“微环境”诱导干细胞分化和成熟细胞转分化方法并用于组织构建实践,将模拟生物力学刺激成功应用于功能性工程化组织构建,如肌腱和血管等。 4. 建立了不同类型组织体外构建技术,包括组织工程软骨、皮肤、肌腱和血管等组织,为工程化组织产品开发打下了基础。 5. 开展了工程化组织产业发展的研究,建立了支架材料工业化生产基地以及工程化组织生产GMP厂房,制订了相关产品的企业标准,组织工程骨和肌腱的种子细胞安全性已获得中检所合格检测报告。 6. 开展了组织工程化组织的临床应用研究:包括组织工程骨修复颅骨和四肢骨缺损;组织工程表皮修复供皮区创面等。 7. 该团队在十年中发表SCI论文85篇,总影响因子300分,他引2000次。已申请国家技术发明专利40项,授权18项;在重要国际学术会议做特邀报告80人次;获得各类科技成果奖及个人学术荣誉40项,包括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求是杰出青年奖、教育部全国高校十大科技创新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等。 通过现场考察取证,本评议专家组全体成员一致认为,曹谊林教授所领导的研究团队在组织工程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的成果,特别是组织工程化组织构建和缺损修复的大动物模型研究,体外组织工程化组织构建技术等研究成果具有鲜明的特点,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该团队所获得的科研成果为我国组织工程的发展及提升我国组织工程的国际地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更多阅读 曹谊林受访谈人耳鼠:正重做实验证清白 候选院士曹谊林被质疑“人耳鼠”“学术造假”
1186 次阅读|0 个评论
越成熟的市场其涌现的数学性质越理想化
yanghualei 2011-8-17 12:05
越 成熟的市场大量行为所涌现的法则越理想化,越不成熟的市场越不会出现在数学上理想化和简单的性质 。因为不理性市场的市场行为不按常规出牌,千奇百怪,故其不好预测和推断。如果人们都追求利益最大化,不妨设人们都追求货币最大化,那这个市场呈现的数学性质都很好。 如果不是这样,每个人并不是追求货币最大化,或者根本不是追求利益最大化。这个问题就很复杂,就不好预测。正如人们在处理天体摄动问题时,一体问题几乎完全控制,二体问题勉强可以控制,但是三体问题即使不是随机的,也会出现内在的不确定性。行为世界同样是这样的,一个种行为就完全可以控制和预测,二种行为还勉强可以调控,但是三种行为就失控了,何况行为追求的五花八门? 但这种法则对于个人好像不成立,越成熟的人,好像越不简单和越不理想化,在数学上所呈现的性质同样越不理想化,越不简单, 成熟的人很少与简单挂钩,即这个人真是不简单。其想的越多,决策集合的势就越大,其表现出来的行为就越随机,故经常说,狡兔三窟用来形容有城府和狡猾的人。
个人分类: 交叉科学|3298 次阅读|0 个评论
40岁以前,我们不成熟
热度 1 seawan 2011-7-4 21:12
孔子:四十不惑。 “不惑”者,思维方式成熟了, 虽然可能还有许多不懂的东西, 知道如何思考,如何获取了。 在这之前, 即使你可能已经“而立”,经济上独立了, 但你的思想还没有成熟。 四十才成熟。 十年的成熟思考, 到了五十, 才会认识到宇宙的规律, 才到“知天命”, 不再狂妄, 不再妄想。 再过十年, 才算真的能够 看到他人的闪光处, 听从别人的建议, 矫正自己的错误思维, 所以说是“耳顺”。 如果你能这样的修养, 再过十年, 你将获得心灵的自由, “从心所欲不逾矩”。 =========================== 现在不惑了, 如果能回到从前, 一定会以不同的思路, 处理自己的生活, 事业,。。。
个人分类: 杂感|2688 次阅读|2 个评论
人才到哪里去成熟?-再谈人才引进
热度 2 lxchencn 2011-2-8 16:13
新年到来了,十二五开局了,人才引进的热情将再度高涨,是人才的高就了,高兴,不是人才的,屈就,高兴不起来,找到满意位置的信心百倍大干快上,没有合适位置的正打点行装准备远行,再充电,再回来。 俗语说得好,行百里者半九十,到了目的地才算了了心愿,瓜生不好吃,熟了正当时,从各单位引进人才的标准条件看都要成熟的人才,半生不熟的都不要,这引出一个话题,人才到哪里去成熟? 这一问好像很多余,其实还真是个问题,第一步跨错了,你进的不是211、985大学的第一本科学历,你可能永远也成不了别人的人才,即使你的成果需要用箩筐来装,第二步你不是洋博士文凭,你还不能算真正海龟,只能当土鳖看待了,人才引进别想了,第三步发表的论文不CNS的,即使你的论文有真正的科学发现,也可能未来的未来会获得诺贝尔奖,也不可能作为人才引进你的,当然当你真的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是会完全不一样的啦,第四步你不是世界名校的教授、美国的院士、世界500强的首席,也还不是人才的,因此,你千万不要走错了第一步,不要跨错了第二步,不要迈错了第三步,不要提错了第四步,更不要一错再错,只等来生,终身难悔矣! 哪里是人才成熟的地方呢?环顾一周,到哪里去成长、成熟?还要真正深思熟虑呀!难道中国就没有地方使你成熟吗?有肯定是有的,不信?你可以试试!
4316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80后要长大 必须牢记这40句话
csj450353092 2011-1-2 12:09
⒈ 要习惯不发短信,少打电话的生活。 ⒉ 等待,本身就是一个错误,那就更不要让别人去等你。 ⒊ 请你记住看的开一点,伤的就会少一点。 ⒋ 许多事情,总是在经历以后才会懂得,一如感情:错过了,遗憾了,才知道其实生活并不需要这么多无谓的执著。 5. 毕业是个残忍的季节,成熟不成熟的都要一同收割。一切都会在秋冬交替的刹那间随风而逝,唯有那一泓鲜亮山溪般的记忆永远在我心中哗哗流动 6. 珍惜手边的幸福,不要等到失去以后才悔不当初,也许,你的一生也就只有那么一个人会真正用心在你身上。 7. 人生就像一列车,车上总有形形色色的人穿梭往来。你也可能会在车上遇到很多你以为有缘分的人,但是车也会有停下来的时候,总会有人从人生这列车上上下下,当你下去的时候你挥挥手,一转身你能记住的只有回家的路. 8. 有的人你看了一辈子,却忽视了一辈子。有的人你看了一眼,却影响到你的一生。有的人热情的为你而快乐,却被你冷落。有的人让你拥有短暂的开心,却得到你思绪的连锁。 9. 不要欠朋友太多东西,因为你可能永远都没有机会还他。 10. 曾经青涩的感受,曾经单纯的表达,   曾经真诚的体会,曾经无法割舍的留恋   正在经历的幸福,正在憧憬的美好,   正在成长的兴奋与惶恐走过的年轻, 渐渐地长大,在你我共同的记忆里, 有那些在校园中传唱着的动听的歌。 11.一个人过了二十岁,就不会动不动就许下承诺,也不会再动不动就为了理想放弃这、放弃那。成熟的男人要有思想更要有理智。 12.无论自己身处何种状态,都不要放弃和忘记学习,人最可怕的就是满足,请继续保持野心,有野心理想不一定实现,但是有野心你才会前进,才会不堕落。 13.不要指望对方为你付出一切,你觉得你的重量真的或者应该比父母、朋友更重要?如果说你很重要,那只是比其中一个或几个重要,但是也许在必要时她会为你付出生命! 14.不要太看重梦想,吃饱饭才是一切的前提;不要太看重现实,她肯陪着你,已经是足够了。 15.爱情不是生活的一切,24岁了,应该知道那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天天儿女情长,为情所困的男人连女人都会鄙视他。 16.每当你无聊的时候,总是会给你短信的那个人,才是关心你的人。不要因为习惯就觉得那是应该的。你应该知道没有事又没有企图,还会给你电话的人不多了,如果聊很久的话你应该懂得为什么。 17.每个人都会累,没人能为你承担所有伤悲,人总有一段时间要学会自己长大。 18.人可以冷漠,不可以冷血。比如你在街上看见一个乞丐,你可以不给他钱,因为你冷漠,不要说他可能是骗子,这不是你不帮他的理由;你如果看也不看一眼扔给他几毛钱,那是冷血。 19、爱情是两个人的,如果你只是口头说的多爱多爱,但是当她要求你为她做顿饭的时候,你还反问一句为什么不是女的做饭?,那你觉得你配说爱她吗?你是否想过当她父母说你是穷小子,不同意你们时,她为你顶撞父母时的压力。 20.你可以不相信爱情,但是不可以不相信爱。 21.要学会说你的眼泪,与我无关。 22.如果手机里的老朋友联系的越来越少,不要觉得孤单,那是必然的。 23.要永远记住感情和婚姻不能建立在金钱之上,选择一个可以跟你同舟共济,可以跟你一起承受人生挫折的女人。 24.男人可以哭,但是不可以轻易认输。 26.付出没有得到回报那很正常,就像食堂里吃饭,给的钱一样,别人碗里的肉比你多一样的道理. 27.不要为一个心爱的女人放弃自己做人的原则,可以放下架子但不能丧失自己,大男子主义未尝不好, 28.如果不能给一个女人基本的物质生活,你拿什么说出你的爱。 29.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要记住对得起你做人的良心。 30.那些只要求有房有车的女人远点,请把爱多给父母一些吧,不要为了追求自己未来生活的舒适,牺牲父母毕生的心血,你的目标不是努力让自己的子女未来生活的好,而是让父母能过上你现在想要过的生活,牺牲自己,让他们享受到他们应该享受的生活。 31.朋友不需要天天联系,如果他需要你的时候请把他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去办,竭尽所能。 32.24岁前你可以有很多份感情,因为那时你年轻,24岁之后请不要轻易说爱,许下的诺言就是欠下的债。 33.请努力的改掉自己的脾气和大男子主义,不要以为那很酷,很个性,应该知道那很致命。 34.不要说没有一个女人可以征服你,如果你愿意,请放下你那处女座特有的追求完美和过于挑剔的特点吧,让自己很愿意去听那个人的话吧。 35.人生有很多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这些机会要你自己去寻找,去把握,而不是等待别人给你。 36.永远保持一颗向上的心,不要沉溺于自己过去的记忆和成绩。 37.要用心对待你身边的每一个人。 38.25岁到35岁,人生最重要的10年。目标是妻子、孩子、房子、车子、票子、面子。 39.要时刻记得感恩于那些在人生路上帮助过你的人。 40.健康高于一切,理智大于情感,父母永远是第一位。 原文地址: http://www.haoyou.name/7462.html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084 次阅读|0 个评论
时间与成熟——赏李学宽老师作品随感
jlxt33 2010-10-4 15:13
前言:李学宽老师为了讲解静物的拍摄制作了一组《时间与成熟》的作品,欣赏后心中颇为感慨,在此狗尾续貂,看图作文。 =============================== 就在我欣赏这些作品的时候,被一位年轻的准爸爸看到了,我顺便问: 从这幅画看到了什么? 妈妈告诉宝宝12点才能吃葡萄。 哈哈,笑过后,觉得他说的是对的,虽然距离李老师的深刻含义远点儿, 不也说明了妈妈在给宝宝建立时间的概念吗? 人生从受孕开始,就成为不可逆的,时间在度量着生命, 人们孜孜以求的时空穿梭机还没有出现, 即使出现真的能让人返老还童,重新活过吗? 时间,是一把无形又无处不在的刻刀, 她在不停地雕刻着你我的脸庞和身躯, 也在不停地雕刻着世间万物的脸庞和身躯。 在那不停止的钟摆中,您是否看到了那锋利的刀尖? 被她雕刻过的母亲的脸庞才会展示出这样的柔和和慈爱, 或许那雕刻出的一丝鱼尾纹或瀑布般青丝中偶现的白发, 才真的让人知道什么是成熟的风韵、宽容的美德。 时间,是一条无形又无处不在的河流, 她在义无反顾的奔流中抚摸着你我的脸庞和身躯, 也抚摸着世间万物的脸庞和身躯。 在她温柔的怀中沉浸出的是香甜的果实, 那就是成熟的味道。 吃过南国的香蕉,再也不想吃北方售卖的热带蕉; 品过新西兰的kiwi fruit,再也不想吃国内的奇异果。 只是因为异地的水果都缺少成熟的味道。 谁又能说,年轻人身上没有青涩之味呢? 经历丰富只能使阅历增加,并不能增添成熟的味道, 就如同催熟的果实般,漂亮的外表掩饰不了寡淡。 即使是偶然发现的重大成果, 谁又能说那仅仅是偶然呢? 里面必定有着沉淀了许久的时间的抚摸和雕琢, 恰好在这一刻折射出了光芒。 望着那不停的摆, 不必害怕岁月的流逝, 她正在雕琢着你我的成熟, 身体、行为、思想、成果
个人分类: 品味感悟|3434 次阅读|5 个评论
大面积水稻无需用乙烯利促进成熟
tjm9518 2010-9-16 09:02
8月30日,兴化市大邹镇一农资销售商来电话说,今年当地较大面积机插稻和直播稻播栽期推迟,部分农民担心水稻会因此推迟抽穗和成熟,想使用乙烯利等药促进水稻早成熟。他问,乙烯利应在什么时候使用,用量多大。据了解,目前当地大面积水稻陆续进入破口期,部分田块已有10%以上的稻株抽穗。 据有关方面研究,水稻灌浆初期喷施乙烯利,有加速灌浆、提前成熟的效果,施药后稻穗下沉、叶片变淡及谷色变黄的时间均比对照早,通常能促进水稻提早成熟2~3天,并能减少空秕粒,增加千粒重。乙烯利喷施浓度以1000~1200毫克/升为宜,时间掌握在水稻齐穗后3~10天。喷药不能过早,否则可能影响水稻正常开花和结实,造成结实率降低;也不能过晚,否则会因生育后期水稻自身也产生一定浓度的乙烯利,效果不理想。 另据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顾大路等人研究,在水稻抽穗前施用乙烯利,能使水稻上部节间显著缩短。据试验,分别在水稻叶龄余数1(8月11日)、叶龄余数0(8月17日)、始穗期(8月28日)时,对水稻喷施乙烯利100毫克/升、200毫克/升、400毫克/升、600毫克/升、800毫克/升溶液,结果不同浓度的乙烯利均对水稻株高降低有显著效果,使用时间越早,浓度越大,矮化效果越明显。乙烯利在不同时期应用对水稻的总粒数、实粒数、一次枝梗数有影响,但无显著差异;在水稻始穗期应用低浓度的乙烯利可以使水稻千粒重到提高,在水稻叶龄余数为1、0时使用乙烯利会造成千粒重降低,乙烯利浓度高时表现得更为明显。因此,他们认为,在水稻中后期使用乙烯利的最佳时间为始穗期,使用浓度以不高于400毫克/升为好。 由于小麦成熟腾茬迟,今年我省水稻播栽期普遍推迟,苏北、苏中等地直播水稻播种期比往年迟1周左右。但是,在7月上旬到8月中旬水稻生长关键时期,我省各地温光充足,平均气温比常年高,水稻生育进程加快,苗情好转。据全省作栽系统8月16日苗情调查,全省水稻生育进程已与去年相仿。 根据上述兴化市大邹镇农资销售商反映的情况,当地大面积水稻在8月底已陆续破口和抽穗,预计能在9月上旬齐穗(80%的穗子抽出),与往年的齐穗期相仿,以后能正常灌浆结实和成熟,及时腾茬,不需要采取特殊措施促进水稻提早成熟。对于部分播种过迟,特别是选用淮稻5号等迟熟中粳稻品种,齐穗期迟于9月15日的田块,可以考虑使用乙烯利促进水稻早熟,但应严格掌握用药时间和施药量,否则不宜采取这项措施。在水稻抽穗扬花期,结合防治病虫害,喷施磷酸二氢钾,有利于促进水稻灌浆,提早成熟。另外,今年我省各地水稻纹枯病发生重,生产上唑类杀菌剂使用面积大、使用频率高,一次性过量使用这类药剂,或者连续使用这类药剂,会使水稻生育进程延缓,不利于早成熟。对生育进程偏迟的水稻,宜适当减少唑类杀菌剂的用量和使用次数,换用或交替使用井冈霉素、咪鲜胺、铜制剂等对水稻生长无抑制作用的药剂。(水清)
个人分类: 栽培问题|8091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活感言
hhaill518 2010-9-2 08:17
经历许多事情之后开始成熟了
个人分类: 我的工作|3280 次阅读|0 个评论
先成熟 ,后成功
yangleader 2010-8-11 09:48
先成熟 ,后成功 ―――致灵创团队全体骨干成员 杨义先 北京邮电大学信息安全中心主任 灵创团队带头人 谁都知道“先学走,后学跑”。但是,“先成熟,后成功”的道理甚至连许多博士都不懂,希望咱们灵创团队的所有组长和骨干成员都能够真正明白,并付诸行动! “勤”能补拙,但是,“勤”不能催熟: 勤劳是灵创人的天性,也是我们“笨鸟先飞”的法宝。但是,“无事忙”式的为“勤”而“勤”做法绝不可取!既要“埋头拉车”,更要“抬头看路”。特别是组长和课题负责人,首先要确定 “干对的事情” ,然后,再想法 “把事情干对” !“勤”常与“苦”和“累”相连,但是,即使是“勤、苦、累”相加,也不等于业绩,相反, 在业绩相同的情况下,越“累”越不值!“勤”应该“勤”在“点子”上, 比如,组长要“勤”于找项目和内政与外交,课题负责人要“勤”于项目攻关,团队成员则要“勤”于完成具体任务和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当然,只要有“想成熟”的思想,再加上用“勤”的行动,那么,“成熟”之日也就不远了。 “小成靠勤,中成靠能,大成靠德” ,因此,对灵创团队的组长们来说,除了“勤”之外,更需要在“能”和“德”两个方面下更大的功夫! “奇”能偶成事,但是,“奇”不能常成事: “奇正结合,以奇制胜”适宜于战场,但是,职场毕竟不是战场,偶尔用“奇”或许有所收获,但是,如果处处靠“奇”,那就必败无疑了。 常走“正道”既有利于积储内在德性,也有利于树立外在形象。 特别是组长,更应该以“正”治组,除非迫不得已,不宜使用险招,不应过多寄希望于外界的偶然运气,不要过分依赖别人的宽容退让,否则一定会“聪明反被聪明误”。每次“用奇制胜”虽然可能引来连片叫好,但是,这些赞美的背后一定隐藏着某种“黑名单”,请记住周星驰的经典台词: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硬”能管人,但是,“硬”不能服心: “得人心者,得天下”特别适合于高科技领域。依靠手中的硬权力,借助自己的大嗓门,确实可以暂时让人表面上屈服,但是,在“被屈服者”内心深处可能积累更强的反弹力,最终还是会爆发的。请铭记老子的教诲 “柔弱胜刚强!” 请体悟“软绳捆猛虎”的深刻意境!其实,白领们只会将“小人”的咆哮看成闹剧,笑笑而已。以权压人,不如以德服人;屈其身,不如服其心;宁愿让人当面骂你,也不愿让人背后笑你。不肯退让者,难以服人心! “窜”也许能赚外快,但是,“窜”肯定引内乱: 营销市场最怕“窜货”,同样,团队内部各组“业务地盘”管理的最大敌人也是“窜场”。不精心经营自己的“地盘”,不努力去开拓处女地,却处处在别人的“地盘”上打主意,这是典型的“捡了芝麻丢西瓜”,更是可悲的“扬短避长”。“窜场”者也许有无穷的理由来为自己的每次行为辩解,但是,等到某一天,当自己的“地盘”被别人瓜分之后,才会猛然发现自己原来已经无家可归了。 四处“窜场”无异于流寇,迟早会变成“过街老鼠”! 还有一种常见的“窜”便是频繁“跳槽”,虽然,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发展平台,但是,没有任何一个领导愿意重用跳槽成性者,普通员工也会从心底看不起跳槽者,毕竟个人在团队中的地位是依靠长期的积累建立起来的。 “辩”能爽口,但是,“辩”不能益心: 预设“自己永远正确”,遇事千方百计找借口,表面上看很聪明,自我也颇有成就感,但是, 每一次辩论成功,其实就使自己失去了一次自我反省的良机。 长此以往,将使自己顽固不化,我行我素,最终会付出沉重的代价。这也许是老子告诫我们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的原因之一吧。与其挖空心思为自己辩解,还不如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胸怀,包容天下的指责,从“吾日三省其身”中获得自我的升化, 其实,庄子的“外化而内不化”则是更高一层的智慧。 “怨”很难解决问题,但是,“怨”必定破坏气氛: 出现挫折时,最需要的是鼓励和团结,但是,不负责任的埋怨却是导致“从失败走向更大失败”的助推器,事后“诸葛亮”人人都能当,能从失败中总结出教训来,才是上策。 报怨是和谐气氛的“杀手锏”,也是自身幸福的叛逆者。 “怨”宜释,不宜积。一旦真正领会了“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那么,谁还有兴趣去积怨呢? “直”可能见效快,但是,“直”一定风险大: 在团队建设方面,“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的规则不再有效。遇事,特别是遇到与人相关的事情,千万不宜太“直”。其实 高科技人员心里都有一杆称,“对”与“错”都是心知肚明, 只是有时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而不愿意公开承认,更愿意悄悄纠正而已。在非原则性错误面前,组长们采用旁敲侧击的“难得糊涂”之举也许效果更好。如果组长自以为聪明,直截了当地当众指出别人的错误,也许会“鸡飞蛋打”! “急”能“短跑”,但是,“急”不能“长征”: 基本动作不标准的高尔夫球手,很难有好成绩!但是,信息时代“快鱼吃慢鱼”的事实很容易让人情绪急躁,误以为“急”能“取天下”。但是,请记住,灵创人正在进行的是一次“建设影响21世纪中国信息安全创新团队”的新长征,“戒急用忍”必不可少。 战略决策必须“稳、准、狠”,战术行动则要“短、平、快”。 在每个组内, “将”要“稳”,“兵”要“急”! 在一般情况下, “内事”宜“稳”,“外事”可“急”! “让”会吃小亏,但是,“让”常捡大便宜: 让一个梨便流芳千古,你想再做第二个孔融吗?你愿意“扬长避短”让出组长的位置或主动并入其它更好的小组吗?在论文、科研项目或成果的作者排序方面,你能让“名”于人吗?在经费、人员等资源的分配方面,你能让“利”于人吗?在成绩和功劳面前,你能够不抢功并愿意让别人先上吗?在与他人发生冲突时,你懂得妥协并愿意谦让吗? 让出一个好心情,让出一片晴朗的蓝天,让出一个和谐的灵创团队,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呀。用“让”搭建的事业平台才是最高和最结实的成功平台! “比”能励志,但是,“比”也会伤身: 报怨之举,其实源于不适当的攀比之心。“攀比”本可以使人奋发图强,但是,过分“攀比”则害人、害已。如果你不想自残,建议你不要与富者比收入,不要与闲者比辛劳。 不要拿自己的短处去与别人的长处相比较,这样你会自找苦吃;不要拿自己的长处去与别人的短处相比较,这样你会自我膨胀。 “人比人,比死人”,任何人都有不如他人的地方, 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世间所谓的“不公平”其实就是对自己最大的“公平”。 以上十点虽然不是“成熟”的全部内容,但是,它们确实是“成熟”的催化剂,更是走向“成功”的必不可少的台阶。请记住, “诚信”是登顶“成功”的第一步,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千万不要拿诚信去做交易!此外,在不同的阶段,“成熟”的内涵和重点也是不相同的,比如, “兵”的“成熟”至少包含: 积极主动做贡献,牢固树立主人翁精神,不患得患失,不斤斤计较,不急功近利,不居功自傲,肯吃苦,常动脑,不奢望免费“午餐”,善待他人的同时也获得他人的善待。 “将”的“成熟”至少包含: 善于整合各种资源,勤于振作士气,尊重人才,重视团队建设,敢于适时妥协,宠辱不惊,不骄傲自大,对新趋势高度敏感,能够以身作则充分发挥一线人员的工作的能力。 “帅”的“成熟”至少包含: 善于决策,敢于用人,委曲求全,处变不惊,胸怀宽广,厚德载物,谦卑处下,眼光远大,能抗打击,精于“无用”之用。 “成熟”难,“成功”更难。不过,只要有“企盼成熟”的意识,我们就一定会“成熟”,而且,每一次打击都给了我们走向“成熟”的良机。还有一点必须强调,那就是过分成熟和圆滑也不可取,毕竟“成熟”不是目的,它只是获取“成功”的过程。
个人分类: 人生感悟|4943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关于成熟的妙论
machinelearn 2010-8-10 16:10
从医学角度看,所谓幼稚,就是既憋不住尿,又憋不住话; 所谓不够成熟,就是只能憋得住尿,却憋不住话; 所谓成熟,就是既憋得住尿,又憋得住话; 所谓衰老,就是只能憋得住话,却憋不住尿。 本文来自: http://blog.hit.edu.cn/taobao/post/96.html
个人分类: 美文收藏|1796 次阅读|0 个评论
成熟的感觉:做“现实的”理想主义者
热度 1 SmileyCat 2010-8-6 09:49
不久前,同多年没有音讯的大学同学又联系上了。知道他们在忙着搞聚会,我因为这段时间实在忙得无法抽身,只好望洋兴叹了。好在互联网技术已经可以把天涯变成咫尺,让希望交流的人不论身在何处,总能利用无所不在的internet联系上。一位了解我的老同学看了我的博客对我说“你一点都没变,还是那种特理想主义的劲儿”。 哦,理想主义!想当年熄灯后八个女孩在拥挤的寝室里梦想未来,意犹未尽地继续天南地北地开“卧谈会”,理想主义者可是随手一抓一大把。如今出了校门,在生活的油盐酱醋和酸甜苦辣中滚了这些年,理想主义者大概已经成了稀有品种。同时这个词儿也似乎多了些仍然是“生活的幸运儿”,“还不那么成熟”的意思。 我不知道自己现在是不是还没有成熟。追想当年的青涩,再回头看看走过来的这些年,低头仔细想一想,觉得还得承认,我仍然是个理想主义者。不过,已不再飞在幻想的天空,而是个脚踏实地的“现实的”理想主义者。 什么是“现实的”理想主义者? 对未来仍然存着梦想。相信“明天会更好”,同时也决不再抱怨生活不公平,没有给我应该有的机会。世界上没有绝对公平的事儿,也没有什么是谁“应该有的”。抱怨自己没有有权有钱的父母,抱怨自己的辛苦劳动没有得到应有的报偿,抱怨失业率太高,而有工作的人工作负担太高报酬太低,抱怨节节上升的房价物价,日益污染的环境,枯竭的能源,抱怨自己这一代人比上一代更少拥有资源,却有更大的生活压力,抱怨世风日下,抱怨人生的游戏规则不合理。。。。这些都不能带来更多的机会,让自己生活得更快乐更好。对所有的芸芸众生,从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到小小的蚂蚁,活着不容易。我们没有机会选择自己出生的时间地点和家庭,可是都已经取得了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几十年的入场券。虽然在生活的竞争中没有完全公平而言,可还有什么好抱怨的?机会是自己争取来的。当现实的理想主义者,把“抱怨”和“愤愤不平”这样的词汇从自己的字典里删掉,宁可用抱怨和愤愤不平的时间和精力去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来多多少少地改变一点儿不公平的地方,让自己和周围的人活得更舒服快乐一点儿,让世界向自己理想的方向改变一点儿。 不再有“旁观者”心态。人在十几,二十几岁时大概或多或少都有那么点儿叛逆心态:喜欢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但自己还在“嘴上无毛,办事不牢”的阶段,在家里和工作单位都还不能是说话算数的人。那时候的自己,往往喜欢说:我要是xxx, 我会怎样做。。。同时翻翻眼,撇撇嘴,对正在掌管大权的主事的人有一肚子的不屑。人到了三四十岁,在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事情里成了主角儿。这时候已不是由着你去当看热闹儿的旁观者了。不管你有没有准备好,命运已经把大大小小的事情冲着你扔过来。你到底是接招还是不接?由不得你犹豫和选择。这时候才明白了“不当家不知道柴米贵”,知道了当那做事的人总是比当看热闹的人来的辛苦。 在对时间的概念上,更加珍视今天。生活的路已经走了不短的一段,早已不敢像二十岁时那样把一切都许给似乎还是很遥远的未来。明白了通向未来的路始于现时现刻,对未来的期许,不论高还是低,只能靠许多个今天,一小步一小步地变成现实。 学会了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想问题。处变不惊,也有了更多的宽容和理解。这也许是孔夫子说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的过程吧?从一个懵懂少年开始在这个世界上寻找立身之地,逐渐地了解自己和周围的环境和人,直到最后完全明白了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明白了应该给这个世界留下些什么。 记得当年毕业时,一位智慧极高的同学给我写过这样一句毕业留言:“对生活中不如意的事,只有三种处置方式:改变它,或改变你自己,要么就干脆走开。”校园里的理想主义者刚刚从象牙塔里出来时,大概都会有在生活中撞得鼻青脸肿的阶段。有些人就选择了放弃理想,完全改变自己来适应生活。还有些人选择了离开。得承认,我应该曾经是属于这一群人之一,选择了海外。不过这些年下来,逐渐明白的是:除非选择结束生命来永远逃避现实,选择离开,只是改变了需要回答生活出的难题的时间和方式。一个人在生活中要面临的问题,早晚是要面临和解决的,离开只是暂时缓解,同样的问题或早或晚,换一种方式,换一个时间和地点,它还是会来的。 现实的理想主义者既不会放弃理想,也不会选择逃避。他们冷静而乐观,在生活的磨砺下除去棱角和青涩,同时也用他们的些微之力改变和影响着世界,一点一点实现他们的理想。我想,这世界的进步,源自于他们坚持不懈地努力。
个人分类: 杂文随笔|5569 次阅读|3 个评论
人,需要思考
热度 2 ganchunmei 2010-8-5 20:57
人,需要不断地思考,今天突然很深刻地感悟到这一点。 做研究也好,日常生活也罢,平时的待人接物也好,等等,只要人活在这个社会上,就需要思考。 先说做研究。拿自己来说,自己看过的书不少,读过的文章也蛮多,但为什么到现在自己还是没有比较满意的成果?诚然,研究方法的掌握这方面比较匮乏(这其中有客观原因,但更重要的应该是主观问题),但更重要的一点,应该是自己看过之后没有很深入地去思考为什么。为什么作者会这样写?为什么作者的文章能发在权威期刊上?似乎自己没有去想过这些问题。再比如选题。一直以来,自己似乎只是感性地去认为,这个话题自己感兴趣;但似乎就很少去思考,这个看起来感兴趣的话题是否是实际所需要的?做出的成果能否为社会所用,能否解决实际问题?所以,这几年以来,不思考或者说没有深入思考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自己的兴趣似乎很广泛,自己对每一个方面的知识都略懂一点点,但自己做研究从来就没有一个延续性和持续性,自己也很容易中断或放弃之前的基础。 再说日常生活。生活中处处有学问,这点不假。关键的问题是你对这些常见熟识的现象进行过思考没有?比如说,为什么桌子和凳子的高度就设置为现在的高度?为什么筷子就那么长?短点不好么,不可以节约成本不?为什么中国人那么勤劳却不富有?所有这些东西,都有大学问在里头的。 接下来是待人接物。礼仪是一门很重要的学问,每个人都需要好好掌握。小至在家里如何对待自己的父母和其他长辈,再扩展到如何会见自己的上司、领导,继续扩展到如何面对自己很尊敬的有威望的人,继而扩展到如何面对陌生人。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去考虑的事情。待人接物周全的人,生活中肯定不会吃亏。 思考,或者说反省,自我批评,是件好事情。 研究要做深,要能真正地为人类创造出新知识,需要不断思考; 日常生活中要多点乐趣,多点味道,需要不断思考; 待人接物要做到让别人愉快,自己也愉快,需要不断思考; 。。。。。。 每天花点时间独处;或者隔三差五找上几好友,给自己来场批斗会;或者去找比自己厉害的人,找点打击,这对人的成熟与进步是有好处的。 人,需要不断地思考。
个人分类: 学习感悟|4290 次阅读|4 个评论
吃一堑 长一智
lovepuma 2010-7-15 19:50
今天被卷入一场小小的纷争中,让我的心情很不爽,令我更不爽的是我已经不是第一次被同一个人、以同样的方式卷入这样的纷争,俗话叫吃一百个豆不嫌腥,谚语叫未能吃一堑,长一智,哎 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伟大领袖毛主席也教导我们:只要活着就一定会犯错,这些话的意思是允许人犯错误,也理解人犯错误。但是虽然圣人、伟人与一般人一样都会犯错,但是他们同样的错误不会犯第二次,因为他们都会从上一个错误中吸取教训,并举一反三,今后在遇到类似的情况时就不会犯同样的错误了。长此以往,人就会越来越成熟,所犯的错误就会越来越少,所走的弯路就会越来越少,人就会不断的进步,就越趋近于伟人。 哲学家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放到我这件事中就可以理解为人都有点自我纠错能力的,总犯一个错误其实也不是那么太容易。那么为什么有些人,比如说我,在某些事情上会一再的犯错呢,而且每次犯错后都懊悔不已,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找罪受么,这不是自虐呢么。好吧,为了咱以后更趋近于伟人,或者往小了说不给自己添堵,今儿个就好好总结总结,自我批判一下,看看自己在吃第一百零一个豆的时候啥样。 首先从主观上来说,自己一直对这个事情准备不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所谓好了伤疤忘了痛,不明白这个事情虽小,但是日积月累就会出问题的。同时,自己的社会阅历还差很多,这个是个硬伤,对一些矛盾和斗争认识的太肤浅,其中不是别的问题,而是对社会和周围环境的适应问题,所谓适者生存而不是强者生存,更何况我根本也不强,要么适应,要么被淘汰,游戏规则就是这么定的,能不能玩明白就看自己了。 其次,我要发挥一下敢于幻想和自我逃避的精神,从客观上找找借口。我认为从理性思维的角度来看,人脑就是一部超精密、超复杂的机器,由于人类还没聪明到可以把自己的大脑研究明白的程度,因此可以把大脑看成一个黑箱,经历的那些事是输入,经过这个黑箱处理后,输出就是你的行为,至于黑箱中是怎么处理输入的,有会输出什么,这个机理没人知道,但是我更愿意借用一个我不太懂的术语模式识别来解释。大脑在积累的一定的经验后,可以对某些事形成某种模式,就好比建模一般,以后再遇到类似的事物,就带入到模型中处理一下,很快就会得出结论。生活中基本都是这样的例子,比如我们喜欢什么样的颜色,喜欢吃什么样的食物,甚至对哪一类人一看就厌恶,都是这些模型在起作用。那么对于有些大脑来说,建立模型很快、很准,通过一次事情就能准确的建立起相关模型,并在再遇到这个事的时候准确的通过模型来识别出结果,那么拥有这样大脑的人就是一个强人。有的大脑对同类事物的聚类能力不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征不敏感,那么建立的模型就既慢又不准,这样就一定会影响到对以后事物的判断,久而久之自己对自己越来越没有信心,形成恶性循环,拥有这样大脑的人很难成大事,能安安稳稳过一辈子就谢天谢地了。很不幸,我觉得我离后一种情况更近一些(也许平凡也是一种幸福?)。 那么这个黑箱能不能得到改进呢?我觉得这里面有个先天优势和后天努力的关系。恐怕再唯物的人也得承认人都是存在个性的(这里的个性是与共性相对的),也就是有所差异,那么人的各项能力,包括智力、体力、适应力等有差别也就不难理解了。先天的部分基本很难改变,就好比我练一辈子篮球也进不了NBA,练一辈子唱歌也进不了娱乐圈一样,能做的是改变后天的部分,也就是通过努力让自己的黑箱在原有基础上更优化一些,而不是成为最好的那个黑箱。明确了这些以后就知道了自己应该作什么: 1.主观上对每件小事都要重视一些,而且要非常重视,有时候宁可进度慢一点也要好好总结,争取不犯相似的错误。 2.要勤,俗话说勤能补拙,对于先天不具备的东西,可以通过反复不断的做,从而形成条件反射,来接近最理想的结果(注意,我说的是接近)。古人练武功和背文章都是这个道理,烂熟于胸后就可以施展自如了。我想锻炼大脑也是,要敢于重复,要巧于重复,没有量变,谈何质变。 3.有个名人说:只有偏执狂才能成功,不执著的人注定得不到天助。只要认准方向,不要考虑太细,先投入进去。有句话说的极端:一件错事,只要坚持一万次就能变成正确的事,想想好像也有那么点道理。我所见过的所有有成就的人没有一个没有自己的个性跟特点,没有一个随随便便就复制了别人的成功。 4.要心胸开阔,但这不同于麻木,不同于犬儒主义,因为在犯了错误、遇到麻烦时,只有心胸开阔才能抛开那些对人的好恶以及对事的悔恨上,而把精力集中于如何度过目前的难关,如何总结错误并吸取教训。做好了这些,让自己更加强大了,就是对阻碍你的人和事最有力的回答。 本来今天挺生气的,刚开始写的时候发了一些牢骚,态度有点消极,但写到这里已经很平和了,要开始专注于自己的事了。我要感谢今天这件事的再次发生能让我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就当是成长所付出的代价吧,只是希望这样的代价越少越好。
4111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学网,这逃离的一年——长大了吧
热度 2 chyq721 2010-5-12 07:45
课题组承办的一个全国性研究生学术论坛昨日尘埃落定,师弟们领着参会代表游览武汉的重要景点,而我躲在寝室足足睡了三个小时,如此方才从喧嚣中平静。 以前自己并不是平静的,特别是一年前活跃于科学网的日子里。每日,我都会早早的起床,或许从临睡前就在构思科学网博客的内容。有一种无知者无畏的心态,愿意去写,只是因为还有很多东西没有触及,更多的时候用一种臆断来写成没有遇到过的事物。于是,总是期待有人肯定自己的文字,一颗心也就被各种回复牵引;面对肯定则心意盎然,飘飘然不知所在,对学习和工作是一种波动;而面对否定,自然是极力想奋起反驳之,有时还要矫情的违心的同意他人来显示自己的大度,其实早已将否定自己之人诅咒的几遍,对于状态的影响就更加深远,常常是集中精力于反驳而耽搁半天时间。这些尚是自个儿写博客的影响。 科学网上牢骚和忽悠也是全天飞,目不暇接,甚至有着截然相反的意见充斥,更多时候看到的是一种相互对骂,就是用一种看热闹的心态也要影响自己的工作了。 我写了很多很多的东西,可是又有多少我已经做到这是去年 7 月某日自己的反省。最后我发现自己应该是有所成长。 在课题组的年鉴中我是如此写的: 将工作日志本上的时间从 2009 年改到 2010 年颇费了些周折,潜意识中, 2009 年还没有离去,因为这一年于我而言发生了太多。 2009 年,是自己从半成熟走到成熟的关键一年。首先是对研究的态度。虽然工作上我一直很努力,然则内心深处并没有深刻的去面对自己要做的课题,参与重点基金申请书的拟定,是第一次真真正正的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宽泛的文献阅读,那个时候有些模糊的目标;之后是提前到来的开题报告,明白很多事情迫在眉睫,唯有动手方能向前走;再后来暑假里深入推进一些研究方法时,面对数学工具的束手无策等,让自己意识到之前之想法的肤浅与浮躁。所以我选择从九月份开始的实验,看着踏踏实实的数据产生,内心深处有一份厚重感产生。臭汗、有毒气体、灰尘、枯燥的数据记录,这些又算什么?扎扎实实的实验数据才是最爱。四个月的实验,让我从一种战线太长的状态变成集中优势兵力攻打一个课题的心态,我相信我会做得更好。这便是态度上的转变,不求多,转而求深。 其次是学会该如何更好的与他人相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作为古训时常在耳边响起,然则在实际执行中却总是想拿着对自己的要求来强求他人,以为只要是个人就应该想自己一般努力前进。然则,人真的各有志向。我喜欢踏踏实实的往前走,他人就喜欢把握住机会连级跳,他人就是喜欢去尝试不同的东西,我又何必让身边人都成为踏实人呢?我得到了释怀,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的志同道合者自然会聚到一块朝着我们共有之目标前进的。我所需要的是,进一步学会有不同志向的人相处罢了。 做事和做人渐渐的成熟,这 2009 年自然是收获的一年哦。 这逃离科学网的近一年日子里,我有了一些成长,面对科学网的心态有了新的变化,也许能够写成一些文字和众位朋友分享。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644 次阅读|5 个评论
淮北: 大面积直播稻10月底还没有收割
tjm9518 2009-11-2 19:50
笔者近日在沭阳、新沂等地发现,到 10月31日 ,当地仍有大面积的直播水稻没有收获。 图为沭阳县东小店乡的一方农田,近处一条田中水稻因成熟迟还没有收获;与之相邻的一条田中农户正在刚收获完的直播稻田中板茬播种小麦;远处有几条田中的小麦苗已处于 2~3叶期。据了解,还没有收获的水稻播种迟,到6月下旬才播种,比旁边其他农户的水稻迟播10天以上,不仅成熟迟,而且产量低,亩产在300公斤左右。同一方田较早播种的直播稻成熟较早,亩产量在400~450公斤;移栽稻成熟早,亩产量达500公斤以上。从还未收获的水稻田间生长情况看,水稻成行分布,应为条播的水稻;行距较宽,水稻分蘖少、植株矮,单位面积成穗数量明显不足;穗层不整齐,穗形大小差异较大,籽粒小,像是生育期短、产量潜力小的旱稻品种。 近年来江苏麦茬直播稻面积迅速扩大,连淮北地区也已有较大面积的麦茬直播稻。近期笔者在沭阳、新沂等地看到,到 10 月底,当地较大面积的直播水稻刚刚收获,另有大面积的直播水稻还在田里没有收获。不同田块的小麦播种和出苗情况有很大差异,大部分田块小麦播种较早(其中包括一些稻套麦),田间已一片绿色,麦苗处于 2 ~ 3 叶期;有部分田块因水稻腾茬较迟,刚刚整地和播种小麦,其中有部分田块板茬种麦;另有部分田块水稻还没有收获,小麦播种期将推迟至 11 月上旬甚至更迟,小麦出苗和越冬将受到很大影响。 与淮河以南地区相比,淮北地区小麦收获迟,后期低温来得早,采用麦茬直播稻种植方式季节矛盾非常突出。当地小麦通常选用半冬性品种,这些品种适宜播种期在 10 月中旬,成熟期在 6 月 10 日 前后;小麦收获后直播种稻,水稻播种期一般在 6 月 15 ~ 20 日,如果选用常见的中熟中粳稻品种,一般在 9 月上旬抽穗, 10 月下旬成熟。从中可以看出,即使各个环节都能较好掌握,其季节矛盾也很突出。一旦某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出现较大的安全隐患。 主要隐患 一是水稻不能安全齐穗和成熟。粳稻正常抽穗结实对温度的最低要求是日平均气温在 20 ℃ 以上(夜间 18 ℃ 以上)。在低温逆境条件下,水稻会通过使一部分子粒完全不灌浆(或中止灌浆)来保证另一部分子粒对同化物的需要,处于优势位置的子粒(如顶粒)先灌浆。扬花期和灌浆初期停止发育的子粒因错过灌浆机会,即使以后气温回升,也不能恢复灌浆(即终生不灌浆),这就是水稻灌浆的不可逆性。淮北地区粳稻的安全齐穗期大致在 9 月 10 日 前后(即水稻在 9 月 10 日 前后抽穗,有 80% 的年份是安全的)。当地粳稻迟于这个时间齐穗(田间有 80% 的稻穗抽出),就容易受到低温(寒露风)危害,结实率下降,严重时出现大量白穗,甚至绝收。粳稻抽穗后 35 ~ 40 天灌浆成熟过程中,出现冷害减产的最低临界日平均气温是 18 ℃ ,如果日平均气温降到 16 ~ 17 ℃ ,空秕率可达 40% 以上,造成大幅度减产,米质也会因灌浆不足而受到影响。近年来江苏秋季气温偏高,像今年, 9 月中下旬至 10 月份的气温明显高于常年,且日照充足,有利于抽穗较迟的直播稻灌浆结实,直播稻产量通常没有受到太大的不利影响。一旦遇到秋季降温来得早的年份,当地抽穗过迟特别是到 9 月中下旬才抽穗的直播稻,势必受到低温的严重影响。这是淮北地区麦茬直播稻生产上最致命、最可能造成重大损失的隐患,必须高度重视。 二是小麦不能适期播种。小麦播种迟,麦苗冬前生长量小、分蘖少甚至没有分蘖,不利于安全越冬和小麦高产。播种过迟的田块,小麦出苗期温度低,出苗慢,出苗率和成苗率低。另外,淮北一些地区秋冬小麦出苗期和幼苗生长期容易出现干旱天气,小麦播种过迟时一旦遇旱,往往难以管理(不灌水,麦种因缺少必要的水分而出苗缓慢;灌水抗旱,麦种在低温下萌发慢,会因吸水过多而胀死,而且容易受病菌侵染而腐烂)。这种情况在去年就曾大面积发生过。 规避措施 在淮北地区,应特别注意控制麦茬直播稻种植面积。采取这一种植方式时,应采取适当的措施,保证小麦和水稻生产安全,取得较高的产量。 一是适当调整夏熟作物品种和播种方式。水稻成熟、腾茬较迟时,可以选用烟农 19 、淮麦 20 、淮麦 22 等半冬性小麦品种,在 10 月中下旬套播在水稻田中,保证小麦适期播种;不采用稻套麦方式,播种期在 10 月底 11 月初的,宜选用郑麦 9023 等弱春性小麦品种。这些品种与半冬性小麦相比较耐迟播,苗期早发性好,而且成熟期较早,有利于小麦早收获、后茬直播稻早播种。夏熟作物生产上还可以因地制宜地种植一定面积的油菜或大麦,以利于早腾茬。 二是选用生育期较早的水稻品种,抢早播种和出苗。目前江苏淮北地区直播稻生产上还缺乏适用的生育期较短的水稻品种,生产上使用的主要是适合当地麦茬移栽的中熟中粳稻品种,如徐稻 3 号、武运粳 21 号、连粳 6 号等品种。一般接大麦茬、油菜茬、大蒜茬等早茬口,能在 6 月 10 日 之前播种的,可以选用徐稻 3 号、连粳 6 号等常用的中熟中粳稻品种。考虑到近年来淮北地区灰飞虱及由其传毒引起的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较重,播种较早的直播稻宜选用对水稻黑条矮缩病抗性较好的品种,可以考虑使用连粳 7 号等品种(系),避免使用武运粳 21 号等易感水稻黑条矮缩病品种。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考虑采用零共生期麦套稻栽培方式,在小麦收获前一天播种水稻,收麦后及时管理,这样有利于水稻早播种和麦草还田。小麦收获后直播水稻的,应抢早播种,尽量在 6 月 15 日 之前播种结束,并选用武运粳 21 号等生育期较短的中熟中粳稻品种,争取水稻适期抽穗和成熟。难以保证及时播种的,不宜选用直播种稻方式。特殊田块可以考虑使用一些生育期极短的旱稻品种。目前国家审定的一些旱稻品种,生育期短,在淮北地区麦茬直播生育期一般在 110 天以内,正常播种能安全齐穗和成熟,但其产量潜力通常很低,亩产量一般在 300 公斤左右(肥水条件较好时部分田块亩产可达 500 公斤),而且米质较差,仅适合在灌排条件较差的低产田种植,将其大面积应用于灌排条件好的高产田,会严重影响当地水稻的单产水平和稻米品质。 另外,从近年来笔者了解到的情况看,淮北地区有很多农户,通常是先看到部分农户采用麦茬直播稻种植方式取得了成功,收到了较高的产量,因而纷纷效仿。他们对当地直播稻生产可能遇到的风险大多没有清醒的认识,甚至不知道自己种植的直播稻,其品种是什么,播种期、抽穗期在什么时候。通常等到田里的水稻成熟过迟,才发现出了问题。而对水稻是否能安全齐穗和灌浆结实,更没有多少人有明确的认识。因此,在这些地区,农业部门应积极采取措施,普及相关知识,提高农民种植直播稻的风险意识,规避损失。(水清)
个人分类: 栽培问题|7900 次阅读|0 个评论
选择成熟的路径——感谢周老师的提醒
chyq721 2009-6-7 07:55
向往君子的成熟,所以,每日三省之,在大原则上体悟言行一致的坚持,争取成为一个有担待之人。 这个世界,真君子很少,因为伪君子的外相也能与真君子类似,缺乏的只是关键时刻,是否能够担待比如,真君子从来不会将自己的梦想寄托于后代,努力让自己生活过得好,尽量让理想与现实一致,既不在悲观的现实中沉沦,也不再乐观的梦想中迷离。 周可真老师说:在比较悲观的气氛中也有助于自己生存竞争力的提高,反之一片乐观气氛倒未必有助于年青人成长。当时的回复,潜意识里是在反对这句话。经过三天的冷静期,仔细玩索,这句话不见得就应该直接被自己排斥。否则,违背三省之的方法。当初抵制心态的萌生,在于自己坚持的以为唯有在乐观的心态下方能保持住童心做任何创新似乎都离不开这个。其实,悲观气氛就一定会将童心洗磨,不见得。对自己为何乐观,对他人为何悲观,原本就是好奇心在驱使自己观察与思考,所以童心无论在乐观还是悲观心态中,都能合理保持。在不损耗童心的情况下,变得坦然,细心的积累社会生活的经验,该悲观时悲观,该乐观时乐观,或许才是提高自己生存竞争力的实际外显了。那么,安心的接受周老师的观点,也成为自己选择成熟的路径坦然面对他人的悲观,坦然面对社会现实与个人理想的差距,坦然的接受被人剥削的现实等等;只要内心有一颗乐观心态的种子,有一个保持好奇心的信念,有一个慢慢的可以持续发酵的自省意念,人生走向个性化、真正自由化的成熟是必然的。 周老师还谈到老一辈学者为何空悲切因为到了壮年才知道现实生活原来是残酷无情的,但连连知道这一点,自觉为时有些晚了,错过了最好的时光。而避免空悲切的方法是其实最好是年青的时候甚至高中阶段就知道现实的人生是怎么回事,如此就能及时地从现实出发来设计人生。当初亦是不屑一顾,这就真的是幼稚孩子的无知了。周老师以花甲之年对我不过而立,无论如何,时间都不允许我作此不屑。三天里的玩索,不得不承认,这是真理。 所以,我接受武老师的建议:少年老成。虽然不是在高中阶段开始设计人生,但是我争取了在而立之前设计了,恐怕比很多前辈学者都偏早了。万幸。谢谢周老师,武老师。
个人分类: 胡思乱想|5254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30岁前的男人,需要完成的事
emlyn 2008-11-14 19:04
1,事业永远第一   虽然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虽然这句话很俗,但绝对有道理,所以30岁之前,请把你大部分精力放在你的事业上.   2,别把钱看得太重   不要抱怨自己现在工资低,银行存款4位数以下,看不到前途,现在要做的就是努力学习,即使你文凭再高,怎么把理论运用到实践还是需要一个很长的锻炼过程,社会永远是一所最博大的大学,它让你学到的知识远比你在学校学到的重要得多,所以同样,你也别太介意学历低.30岁之前靠自己能力买车买房的人还是极少.   3,学会体谅父母   别嫌他们唠叨,等你为人父了你就知道可怜天下父母心,在他们眼里你还是个孩子,但他们真的老了,现在得你哄他们开心了,也许只要你的一个电话,一点小礼物,就可以让他们安心,很容易做到.   4,交上好朋友   朋友对你一生都影响重大,不要去结识太多酒肉朋友,至少得有一个能在关键时刻帮助你的朋友,如果遇到这么一个人,就好好把握,日后必定有用,不管他现在是富还是穷.   5,别太相信爱情   心中要有爱,但请别说也别相信那些琼瑶阿姨小说里面的山盟海誓,世上本无永恒,重要的是责任,但女人心海底针,心变了,一切都成枉然,你要做的就是该出手时就出手,该放手时别犹豫.30岁之前的爱情不是假的,但只是大多数人都没有能真正把握好的能力,所以学会量力而行.   6,别担心至今还保留初吻   爱情不在多而在精,别以为自己20多岁还没碰过女孩子就害怕自己永远找不到老婆.以后你会有很多机会认识女孩子,要知道这个社会虽然男人多于女人,但现实是女人其实比男人更担心这个问题.男人30一枝花,你在升值而不是贬值,成熟的爱情往往更美丽更长久,所以不要像疯狗一样看到女孩就想追,学会品味寂寞.   7,不要沉迷于任何东西   所谓玩物而丧志,网络游戏是你在出校门之前玩的,你现在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到这上面,否则你透支的东西以后都得偿还.一个人要有兴趣,爱好,但请分清楚轻重.   8,年轻没有失败   不要遇到挫折就灰心,年轻人要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失败了,重来过;失去了,再争取别的。错过了,要分析,下次来,要把握;幼稚了,下次,成熟点。不要紧,会好的,哪怕到了极点,也不要放弃,相信一定可以挺过去。不要消极,会好的。曾经的错,过去了,总不能回味在过去。现在的,很好,累完了,很舒服。不要伤,总会有人在支撑你。   9,不要轻易崇拜或者鄙视一个人   人都有偶像,但请拥有你自己的个性.不要刻意去模仿一个人,因为你就是你,是唯一的,独一无二的,要有自信.也不要全盘否定一个人,每个人是有价值的,如果你不能理解他,也请学会接受.   10,要有责任心.   不管你曾经怎样,但请从现在开始做一个正直的人.男人要有责任心,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上,一个有责任心的人才能让别人有安全感,才能让别人觉得你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我们不要懦弱,但请不要伤害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尤其是善良的女孩,因为这个世界善良的女孩不多了,即使不想拥有,但也请让她保持她美丽的心.   11,男人的外貌并不重要.   不要为自己的长相身高而过分担心,一个心地善良,为人正直的男人远比那些空有英俊相貌,挺拔身材但内心龌龊的男人要帅得多.如果有人以貌取人,请不要太在意,因为你不用去为一个低级趣味的人而难过.   12,学会保护身体   不要以为现在抽烟喝酒,熬夜通宵也没什么事.那是因为你的身体正处于你一生的黄金时段.30岁以后你就能明白力不从心这个词的意义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好的身体什么也做不了,所以要尽量让自己过有规律的健康生活.   13,别觉得一事无成.   你现在还没有资格谈成功,当然如果你有千万资产的除外.一开始太固定的职业并不一定是好事,或许在不断的改行当中,你会学到更丰富的知识,而且可以挖掘出自己的潜能,找到最适合你的工作.   14,请认真工作   即使你现在的工作再怎么无聊再怎么低级,也请你认真去对待,要知道任何成功人士都是从最小的事做起,或许你现在学不到多么了不起的知识,但起码你要学会良好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这对以后很重要.   15,请认真对待感情.   不要羡慕那些换女人像换鞋一样的花花公子,逢场作戏的爱情只是让你浪费时间浪费精力,一个人最痛苦的不是找不到爱人,而是心中没有了爱,当你把我爱你3个字变成你最容易说的一句话时,那么你在爱情的世界里已经很难找到真正的幸福了.爱情没有公平,总有一个人比对方付出得多,即使没有结果,也别觉得不值,因为你的付出不光是为了她,也是为了你自己的爱,为爱付出是很可贵的,赞自己一下.   16.请留一点童心   在内心深处,哪怕只是一个很小的角落里,请保持一份童心,不是幼稚,但有的时候单纯一点会让你很快乐.所以不要太计较得失,生活本无完美.   最后说一点,学会尊重别人,这样别人才会尊重你!
个人分类: 精神感悟|2290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15: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