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环境污染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环境污染

相关日志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英对照)连载之七:向环境污染宣战
蒋高明 2018-3-19 09:48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英对照)连载之七 向环境污染宣战 本书由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2014(教学课件光盘版) 作者 蒋高明 2.1.2 环境污染比比皆是 2.1.2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s everywhere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由于发展方式不合理,造成了资源大量消耗,环境污染加剧,自然生态破坏严重。伴随着发展而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经成为当前中国面临的严峻问题。 Changes in my homeland epitomize China’s changes in the past 30 years or so.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However, an irrational growth mode has resulted in massive consump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aggravating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brought about serious ecological damag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ecological deterioration arising from development have become a severe problem for current China. ( 1 ) 水污染 ( 1 ) Water pollution 先来说说水污染。上面提到的捧起来就能喝的河水,在中国北方几乎绝迹了。取而代之的是又黑又臭的死寂的河流。中国已查明的各类源头废水排放总量达 2092.8 亿吨,相当于每个中国人每年要与 155 吨废水为伴!如此大规模的废水排放,造成了中国内陆七大水系 ,近一半的河段遭受严重污染, 86% 的城市河段水质普遍超标。 Let’s begin with water pollution. Rivers like the aforementioned river providing drinking water for my hometown have almost disappeared in northern China, and been replaced by muddy, smelly and stagnant rivers. The total amount of identified wastewater discharge from all sources has reached 209.28 billion tons a year, namely 155 tons for each Chinese. Such a large scale wastewater discharge has caused serious pollution to half reaches of the seven major water systems in inland China. The water quality of 86% of urban rivers is generally well below required standards. 河水污染最重的,是位于长江与黄河之间的淮河。环保部门在该河 2000 公里的河段取样分析发现, 78.7% 的河段河水不符合饮用水标准, 79.7% 的河段不符合渔业用水标准, 32% 的河段不符合灌溉用水标准。也就是说, 80% 左右的淮河水既不能饮用,也不能用于养殖水产品,不仅如此,约 1/3 的河水连农业灌溉的功能都丧失了,淮河已经名副其实地变成了一条死寂的河流。 The Huaihe River, lying between the Yangtze River and the Yellow River is the most heavily polluted of all. Sample analysis from a 2,000-kilometer section of the river indicates that 78.7% of the water does not meet the standard for human consumption, 79.7% is below the standard for supporting fishery development, and 32% cannot be utilized for irrigation. In other words, about 80% of the river is suitable neither for drinking nor for aquaculture and 1/3 of the river has lost its function for irrigation. The Huaihe River has turned into a dead river in the true sense of the word. 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国非常缺水,是世界上水资源最贫乏的 13 个国家之一,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1/4 !中国本来就紧张的水资源,因污染而进一步告急。 It is worth mentioning that China is among the 13 countries in the world which are short of water, with the per capita share of fresh water being 1/4 of the world average! China’s water resources are further aggravated by pollution. ( 2 )大气污染 ( 2 ) Air pollution 再来说说严重的大气污染。 中国已查明的各类源头废气排放总量达 63.7 万亿立方米,人均排放 4.7 万立方米的废气!工业废气排放量中,二氧化硫 4345.4 万吨,烟尘 48927.2 万吨,氮氧化物 1223.9 万吨,粉尘 14731.5 万吨。其中,浙江、广东、江苏、山东和河北省工业污染源数量居前 5 位 。 Next is the air pollution. The total amount of identified exhaust emissions in China from all kinds of sources has reached 63.7 trillion cubic meters, namely 47,000 cubic meters emitted per capita. Among the total discharge of industrial waste gases, the amount of sulfur dioxide is 43.454 million tons, fumes 489.272 million tons, nitric oxide 12.239 million tons and dust 147.315 million tons. The top 5 provinces for industrial waste discharges are Zhejiang, Guangdong, Jiangsu, Shandong and Hebei. 2013 年 7 月 31 日,环境保护部发布的结果显示, 2013 年上半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和 74 个城市空气质量状况都十分糟糕。其中,京津冀地区空气质量重度污染以上天数占 21.2% ,达标天数仅为 24.2% !蓝天,白云,清新的空气,已经成为了奢求。因为空气污染,全球 10 个卫星照片拍不到的城市, 7 个在中国。 On July 31, 2013, the Ministry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nounced that, in the first half of 2013, the air quality in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the Pearl River Delta and 74 other cities was awfully bad. The number of “heavily polluted” or “severely polluted” days in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accounted for 21.2%, and days reaching the required environmental standard only accounted for 24.2%! Blue sky, white clouds, and fresh air have become luxuries. Because of air pollution, 7 cities in China are enlisted among the 10 cities in the world that often cannot be seen by satellites. ( 3 )固体废弃物污染 ( 3 ) Solid waste pollution 水和空气污染物流动性强,而固体废弃物则长期不能得到扩散,只能占地堆放。 中国每年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 38.5 亿吨,但综合利用量只有 18 亿吨,仅占 46.7% ,其他 53.3% 的工业废弃物,全部作为污染物被堆放在环境中了。工业废弃物中除了含有大量难以降解的物质外,还常常含有重金属、辐射物、致癌物以及致突变物质,不经处理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非常严重,会对人群的健康造成影响。比如一些“癌症村”,总能在其周围找到工业废弃物的影子。 Water and air pollutants are fluid, but solid waste often get stuck or stacked on the ground and are hard to be removed. China produces 3.85 billion tons of industrial solid waste every year, but only 1.8 billion tons (46.7%) are currently being utilized. Others (53.3%) simply pile up to become environmental pollutants in various forms. In addition to materials difficult to decompose, industrial waste often contain heavy metals, radioactive materials, carcinogenic and mutagenic compounds which will not only cause severe pollution to the environment but also have adverse effects on human health, if not properly treated at their source. In some “cancer villages”, for example, you can always find industrial waste somewhere nearby. ( 4 ) 海洋污染 ( 4 ) Marine pollution 由于陆地上发生的严重环境污染,那些通过河流搬运来的污染物使海洋改变了颜色。三角洲地区呈现浓浓的黄色,近海则常常因赤潮爆发呈现红色。 Due to seriou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on land, pollutants that are transported by rivers stain and discolor ocean water. The water in some delta areas has turned deep yellow, while offshore waters become red because of the “red tide” resulting from algae feeding on elements from pollutants. 中国近岸海域 293 个海水水质监测点显示,严重污染海域面积约为 2.9 万平方公里,相当于 4.5 个上海市遭到了严重污染。对 18 个海洋生态监控区的监测表明,主要海湾、河口及滨海湿地生态系统,都受到了轻度或中度污染。 Data from 293 water quality monitoring stations in China’s offshore areas indicate a total of 29,000 square kilometers of chronic severe pollution, an area 4.5 times greater than Shanghai. Data from 18 marine ecological monitoring areas show that major bays, estuaries and coastal wetland ecosystems are all subject to a mild or moderate contamination. 人类生活在陆地上,很容易下意识地这样想:城市里的污染,人们寄希望于河流排出;河流受到污染,人们寄希望于增大流量尽快排走。但是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污染最终会被排放到生态环境中。海洋为陆地输送水分,但是其他物质只能被留在海洋里代谢。海洋成了人类排放污染物的最终归宿地。 People tend to assume that pollution in cities can be eliminated by rivers; pollution in the rivers can gradually be dispersed by rising tides. However, we have only one earth, and pollution will always end up in the same place, the environment. The sea can supply water to the land, but other materials can only stock up in the sea, making it the ultimate storing place for pollutants. 中国内陆七大水系:淮河、海河、松花江、辽河、黄河、长江中下游、珠江中段。 The seven major water systems in inland China: Huaihe River, Haihe River, Songhua River, Liaohe River, Yellow River,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middle reaches of the Pearl River. 浙江、广东、江苏、山东和河北省工业污染排放分别占全国工业源总数的 19.9% 、 17.1% 、 11.8% 、 6.1% 和 5.1% 。 Industrial pollutant discharge in Zhejiang, Guangdong, Jiangsu, Shandong and Hebei provinces accounted for 19.9%, 17.1%, 11.8%, 6.1% and 5.1% of the country’s total industrial waste sources respectively. (图片来自网络)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246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国家叫停洋垃圾进口点赞
热度 3 蒋高明 2017-12-17 19:29
为国家叫停洋垃圾进口点赞 蒋高明 2017 年 7 月 27 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决定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禁令实施后,来自生活源废塑料、未经分拣废纸以及废纺织原料、钒渣等环境危害大、群众反映强烈的固体废物 24 种将率先停止进口。至 2019 年底前,逐步停止进口国内资源可以替代的固碳废弃物,分批分类调整进口固体废物管理目录,逐步有序减少固体废物进口种类和数量。这个消息对于中国环境保护来讲,无疑是个重大利好的消息。要知道,在禁令之前的 2016 年,我国就从欧洲、日本和美国进口了 730 万公吨废料胶和 2700 万吨废纸。 我国的这一禁令,让依靠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廉价生态环境为代价,处理自身垃圾的发达国家的好日子,将一去不复返了。一些以出口洋垃圾为职业的欧美人士,将失去工作。据 美国废料回收业协会主席威纳透露,当地有约 15.5 万名工人从事直接与将废料出口到中国有关的工作,平均工资 7.6 万美元。无疑,我国的这一禁令,将会严重影响美国垃圾工人的饭碗。 进入 2017 年 12 月以来,英美多家媒体密集报道了该国因为中国垃圾禁令,产生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全面禁令将在 2018 年 1 月 1 日正式实行,用英美垃圾回收商的话来说,就是,用不到 6 个月的时间,来改变他们 20 年的垃圾处理体系。 美国是全世界垃圾产生量最大的国家之一,每年有三分之一的垃圾被美国回收商卖到国外,这其中有一半都出口到了中国。美国以优美的生态环境自居,甚至有人称美国的空气都是甜的。但那些崇洋媚外的部分国人做梦都想不到的,美国等发达国家产的废弃塑料等垃圾,出现在太平洋另一端的中国,毒害着我们的国人。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号称科技大国的美国,垃圾出口竟然是他们最大的出口项目之一。中国洋垃圾进口禁令出台后,美国多地开始陆续将一些塑料制品排除在回收行列之外。如果放在以前,它们都会被装上货轮,千里迢迢运往中国进行处理。禁令颁布后,美国塑料垃圾失去了一个最大的出口国,成堆的塑料垃圾和其他垃圾开始逐步 “ 占领 ” 了各地垃圾回收站的大门、停车场 …… 美国人正在为他们的浪费和高能耗的生活付出代价,当中我们不再进口他们的洋垃圾后,美国本地垃圾处理能力和再回收能力根本不足以应对这些庞大的 “ 垃圾堆 ” 。 和美国一样,英国垃圾出口受阻后将直接对本国造成危机,因为英国本土对处理这些东西完全是力不从心的。自 2012 年开始,英国向中国出口了 270 万吨塑料垃圾,这让英国人感觉没有了垃圾,整个社会好像更环保了。英国出口到中国的几乎都是低级塑料垃圾,如今这些塑料垃圾将被留在英国,让英国人自己头疼去了。英国每年 55% 的塑料垃圾都出口到了我国。如今我国禁止进口洋垃圾,英国人将面临最棘手的问题——如何应对即将到来的 “ 垃圾大潮 ” 。许多英国人和那些坚持环保理念的美国人一样,并不知道他们自己实现清洁环保的代价,是让其他国家的人们受到了毒害。 受中国新政策影响,新西兰某些垃圾也将无法出口到中国。 2016 年,这些出口到中国的垃圾总值为 2100 万纽币,其中包括废弃塑料( 820 万纽币)、未分类的纸类( 960 万纽币)、钢渣( 300 万纽币)以及少部分废弃纺织品( 2 万纽币)。 西方国家一边高呼环保清洁,一边却产生着全世界绝大多数的垃圾。数据显示,全球每年产生 4100 万吨电子垃圾,其中废弃的电脑和智能手机占了相当大的比重。预计 2017 年全球电子垃圾总量将增长到 5000 万吨。不幸的是,这其中的 90% ,都倾销至了发展中国家。加纳、尼日利亚、中国、巴基斯坦、印度和越南等亚非国家正逐渐沦为非法电子垃圾的回收站。 笔者第一次关注洋垃圾这个话题,是 2002 年前后与原环境保护总局副局长金鉴明院士一起出席学术研讨会(同台报告)。在金局长的报告中,他指出了洋垃圾问题,但当时还没有什么深刻印象。直到 2007 年,笔者的博士生刘美珍在英国谢菲尔德做博士后时,她发过来的一则消息引起了笔者高度重视 —— 英国人的垃圾通过豪华游轮运输到中国处理。当时听到那个消息,笔者的心情是不平静的,连续在新京报、中外对话、科学时报等撰文呼吁禁止洋垃圾进口。后来听说海关部门在几个地方追堵洋垃圾。本来以为这样的事情在中国杜绝了,不料 2015 年前后,中国北方又曝光了日韩等洋垃圾的处理厂,且就在华北某著名湿地周围。我才知道问题的处理并没有那么简单,背后的利益博弈远远复杂的多。 中国因为环境问题在国际社会上饱受争议,但国际大家庭,尤其是英美日等发达国家,其实也在其中扮演了并不光彩的角色,这其中就包括向中国输出垃圾废料。在禁令颁布之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废旧塑料进口国,而这些废旧塑料的来源几乎囊括了世界上所有的发达国家。我们不禁要问,你们的所谓人权呢?公平发展呢? 其实,洋垃圾塑料厂的工作又脏又累,真正在一线的劳动者其收入却很微薄。某女工每天的收入大概 40 元,这可怜的收入甚至不能支持她去医院生产的费用,而是选择在工厂墙外的菜田里生下孩子。生子 10 天后还要继续干活,孩子饿了就随时在垃圾里给孩子喂奶。河北某废旧塑料产区内的一座池塘,里面的水因为污染而变成了怪异的粉红色。园区虽然也在当地政府的主导下集资建设了污水处理厂,但这里几乎全部的塑料工厂的污水依然直接向外排放。仅用了十几年,这里的地下水就受到了严重的污染而不能饮用,村民只能买水喝,这同时也给一些贫困的家庭增加了相当的经济负担。 曾经有一段时间,流经华北某塑料园区的一条河流,河水早已不再清澈,鱼虾死绝,甚至河水都不能用来浇灌庄稼。类似的情况比比皆是:华东某地,清洗塑料的废水侵蚀了附近的稻田;在华南某塑料园区的周边,河涌全部污染,当地大量的鱼塘受到影响,养殖户苦不堪言。 这些都是处理洋垃圾造成的二次污染惹的祸。可见,叫停洋垃圾进口,还我国优美的生态环境,是顺民意之壮举。 “只有退潮后,才知道谁在裸泳”。中国叫停洋垃圾,英美等发达国家立马暴露了其环保对策的“肮脏”一面——原来他们是将垃圾转移到别的国家去了。除了垃圾,那些严重污染的工业项目也转移到别的国家,至今发达国家使用的大量农药、除草剂、化肥是在中国生产的。 看到国家叫停洋垃圾,笔者是激动不已的,多年的呼吁终于有了结果。由此,笔者又联想到那个高大上的、争议了很久的农业高科技(笔者关注也整整十年),如果我国停止进口转基因大豆、玉米、油菜、苜蓿等农作物,转而进口俄罗斯等国家的非转基因粮食,美国农业还那么高大上吗?美国农民还或活得那么滋润么?那些挺转专家还会有那么大的底气么? 旧文重发: 中国必须旗帜鲜明地拒绝洋垃圾 2007 年 8 月 2 日 https://www.chinadialogue.org.cn/article/show/single/en/756-China-must-say-no-to-imported-waste 英国每年向中国运送约两百万吨的垃圾。蒋高明说,通过向海外运送废物,英国不惜牺牲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来维护自己的家园。 最近,笔者在英国谢菲尔德做博士后的学生发来一则 消息 :英国大量向中国输出洋垃圾。全球最大的货轮 爱玛 · 马士基 号圣诞节后,一次就将满载的 17 万吨垃圾,倾倒在广东佛山南海联滘村。在散落的垃圾里,随处可见英国著名超市 “ 特易购 ” 的塑料袋,还有花花绿绿的食品包装纸。据学生称,这个消息最早是由英国当地媒体 “ 天空电视台 ” 披露的。 中国每年有价值 160 亿英镑的货物运往英国,然而作为 “ 回报 ” ,英国破天荒地将 190 万吨垃圾运回中国。过去短短 8 年间,英国运往中国的垃圾重量竟狂涨了 158 倍!这些 “ 洋垃圾 ” 中,以很难降解的废塑料等为主。 自然界中,由于动物、植物、微生物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基本不产生废物。分解动植物产生的 “ 垃圾 ” 及其尸体的,是微生物和食腐动物。但是,对于人类制造的 塑料 、农药颗粒以及其它结构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微生物和食腐动物们却 “ 啃 ” 不动。人们称那些自然界不能降解的有机化合物,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 POPs ) 。 2004 年正式生效的国际《 斯德哥尔摩公约 》,把艾氏剂、狄氏剂、异狄氏剂、滴滴涕、七氯、氯丹、灭蚁灵、毒杀芬、六氯代苯、二恶英、呋喃以及多氯联二苯 12 种化合物列为首批对人类危害极大的 POPs, 在世界范围内禁用或严格限用。它们在自然界中滞留时间很长,毒性极强,并可通过呼吸和食物链进入人体,导致生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等中毒、癌变或畸形,甚至死亡。 在洋垃圾处理现场,工人们挑拣出废塑料,把它们融化后再次利用。燃烧发出的阵阵浓烟刺激着人们的鼻腔,燃烧后的化学废物直排放到附近的河水里,把河水都染成了黑色,并直接影响了下游广州的环境质量。但是,这还不是问题的终结,更严重的还在后头。 焚烧塑料类垃圾过程极易产生上述 12 种 POPs 的至少 5 种,即列在清单上的后 5 类。可见,中英不法之徒在将洋垃圾倾倒中国的时候,同时将 5 种剧毒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也留在了中国。这些污染物的危害时间之久,用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的李国刚总工程师的话来讲,即使现在停止引进, “ 最早也要在未来第 7 代人体内才不会检出这些物质 ” 。 将垃圾倾倒别国的做法是典型的 “ 以邻为壑 ” 。美国人均消费包装塑料量达 23.4 公斤 , 日本 20.1 公斤 , 欧洲 15 公斤,而中国最少,约为 13 公斤。发达国家早就意识到 “ 白色污染 ” 的危害,采取 “ 回收 和替代 ” 双管齐下的方式,基本上消除了其危害。以美国为例,上世纪 80 年代以前,主要是填埋废塑料,后来发现塑料长期不降解,转为回收废塑料。目前已建立严密的分类回收系统,废塑料回收利用率较高。但是,依然有一些国家如英国等,采取将别国当作 “ 垃圾场 ” 的做法,出口了之。既输出了污染,还赚取了 “ 黑心 ” 钱。 大规模垃圾出口的背后是巨大的经济利益驱动。英国官员承认,那些向中国出口垃圾的公司可以两头拿钱。英国地方政府首先要向这些垃圾处理公司支付每吨 35 英镑的费用,而垃圾公司根本不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就装进集装箱,省下了这笔处理费。此外,他们还从中国进口商那里获得另一笔可观的出口收入 ―― 中国人买 “ 洋垃圾 ” 支付的费用 ! 这个由英国本地媒体揭露出来的垃圾倾倒事件,让我们尤感震怒。我们不禁要问,那些昧着良心坑害自己同胞的 “ 中国进口商 ” 是谁?监管方到哪里去了?当地河水都染成了黑色,环保部门怎就视而不见?在堆积如山的 “ 洋垃圾 ” 里,工人们冒着生命危险处理垃圾,政府职能部门干什么去了?如果有一个环节守住了自己的职责,洋垃圾就不会大摇大摆地进入中国。遗憾的是,所有该睁大的眼睛,在利益面前,似乎全都闭上了。 垃圾出口国外,将别国当做垃圾场,英国政府难道就没有责任吗? 2005 年,时任英国环境部长 埃利奥特 · 莫利 ,信誓旦旦地对媒体保证: “ 我们绝不允许用这种方式倾销未经处理的垃圾 ” 。时隔两年,现任英国环境大臣布拉德肖却宣称, “ 垃圾舰队 ” 航行到中国对全球变暖的 “ 影响极小 ” ,因此公众不必担心。布氏甚至暗示,从中国运货到英国来之后,如不捎带一点什么回去,无疑是一种 “ 资源浪费 ” 。他所谓 “ 资源浪费 ” ,无非就是英国地方政府只要向这些垃圾处理公司支付每吨 35 英镑的费用,那些垃圾就可以不用分类处理便能装进集装箱了,仅此一项就可省下大笔的垃圾处理费。此外,他们还能从中国进口商那里获得出口收入。为了维护自己的家园,不惜牺牲别国环境,一贯风流潇洒的英国绅士风度哪里去了? 这里,我们不禁想起了 160 多年前的那 场战争 。当时,英国人为了获得白银,转嫁国内经济危机,竟将害人的鸦片输入中国,造成了中国国力和民众身体的衰弱。今天,他们故伎重演,堂而皇之地向中国输出其高消费后的垃圾。更具讽刺意味的是,两次事件都发生在广东。只不过烧化洋垃圾比起 “ 虎门 硝烟 ” 来,冒出的是不同的烟,出的是不同的气。 我们是该警惕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新的大举 “ 入侵 ” 的时候了,洋垃圾入侵中国,已为多年来的一个严肃话题。不仅英国,美国、日本等每年也将洋垃圾源源不断地运往中国,而中国沿海的一些小港口,已是名副其实的 “ 洋垃圾场 ” 。中国的未来,决不能成为发达世界的 “ 垃圾场 ” 或 “ 垃圾沟 ” ,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拒绝洋垃圾!对于那些以牺牲中国 13 亿人生态环境,谋求暴利的中外不法之徒,必须予以坚决的打击。 蒋高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中国国家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理事。他提出的“城市植被”概念和“以自然力恢复中国退化生态系统”等观点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 China must say no to imported waste The UK sends almost two million tonnes of rubbishto China every year. By shipping its trash abroad, says Jiang Gaoming, Britainfavours its local environment at the expense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Itwas a message from my former student, now at Sheffield University, whichalerted me to the story firstreported by Sky TV: that Britain is transporting huge quantities of solid wasteto China. The report said that in one recent trip the world's largest containership, the Emma Maersk, had delivered 170,000 tonnes of trash toLianjiao in south China’s Guangdong province. Carrier bags from Tesco, the UKsupermarket, and waste from food packaging were easily visible in the scatteredrubbish. Everyyear, China exports £16 billion worth of goods to the UK. In return, Chinareceives 1.9 million tonnes of waste from the UK, the bulk of itnon-biodegradable plastic . In only eight years, the amount of rubbish shipped toChina has increased more than 150 times over. Natureitself produces virtually no waste; one creature’s waste will be food foranother. But even the most voracious of species cannot break down the organiccompounds found in plastics. These are known as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POPs),and 12 of the most harmful of these chemicals were restricted or banned by the2004 StockholmConvention on POPs . These chemicals linger in the environment forlong periods and can enter the human body through food or respiration, causingpoisoning, cancers and even death. Workerspick the plastic out of this imported rubbish, which is then melted down andreused. The fumes from the melting process act as an irritant, and the chemicalbyproducts of the process are dumped into nearby rivers, blackening the waterand damaging the environment in the city of Guangzhou, which lies downstream.But this is not the worst of it. Burningplastics results in the release of at least five of the 12 POPs listed by theStockholm Convention. When these criminals – both Chinese and British – dumptheir rubbish on Chinese soil, they bring with them these toxic chemicals. “Itwill take seven generations for these pollutants to disappear from the humanbody,” warned Li Guogang, chief engineer at the China National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enter . Overseaswaste dumping is a classic case of countries exporting their problems. Theaverage American discards 23.4 kilograms of plastic packaging a year. In Japanand Europe the figures are 20.1 kilograms and 15 kilograms respectively, whilein China it is a mere 13 kilograms. Developed countries recognised the threatsthat plastics pose long ago, and responded by using new materials anddeveloping recycling . Before the 1980s in the US, waste plastic wasdumped in landfill sites, but a sorting and recycling system now allows a highlevel of reuse. But some nations, such as the UK, prefer to use other countriesas rubbish tips – exporting their pollution and turning a profit at the sametime. Itis this profit that drives large-scale exports of waste overseas. Britishofficials admit that waste exporters earn on both sides of the trade. They earn£35 per tonne of waste from local councils in the UK, and then instead ofprocessing anything, pocket the cash and sell the waste on to Chineseimporters. This trade, exposed by the UK press, has left China asking angryquestions: who are these Chinese importers that are willing to endanger thehealth of their own people? Who is responsible for monitoring these firms? Howcan the local environmental authorities turn a blind eye when China’s riversare running black? Where is the government when workers risk their livessorting rubbish? If any one of these organisations fulfilled itsresponsibility, this trade would have been stopped, yet they look the other wayfor the sake of profit. TheUK government surely bears some responsibility. In 2005, Elliot Morley ,then UK Minister for Environment, pledged to end the dumping of unprocessedwaste. Two years later, the current Minister for Local Environment, Marine andAnimal Welfare, Ben Bradshaw, said the public did not need to worry about thistrade, as its impact on global warming is tiny. He even hinted that it would bea “waste of resources” for ships to return to China empty, referring in fact tothe £35 pounds per tonne that would otherwise have to be spent onprocessing the waste, and the income that would be lost from Chinese importers.Sacrificing another country's environment to defend its own backyard – whateverhappened to Britain’s tradition of the “gentleman”? Onecannot help but be reminded of the Opium Wars ofthe nineteenth century. To resolve their economic crisis, the British peddledopium in China – to the harm of both the nation and its people. And now theyare up to their old tricks, exporting the consequences of their extravagantconsumption. Even the location – Guangdong – is the same. The difference isthat now the smoke comes not from the opium burnt at Humen ,but from burning plastics. Bynow we should be alert to these “invasions” from developed, capitalist nations;the dumping of waste in China has been an issue for years. The US and Japan arealso involved, and have turned minor Chinese ports into rubbish tips. Chinamust not allow itself to become the world's dumping ground. We must shut downthe profit-seeking criminals – both in China and the rest of the world – whothreaten China’s environment, which 1.3 billion people rely on. Jiang Gaoming is a professor at the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e of Botany. He is also vicesecretary-general of the UNESCO China-MAB (Man and the Biosphere) Committee anda member of the UNESCO MAB Urban Group.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7787 次阅读|3 个评论
朱鹮:飞出秦岭的“中国红鹤”
jiangming800403 2017-6-14 18:21
博主回复(2017-6-419:57) : 朱鹮是一种对环境要求很高的鸟,也是日本文化中的圣鸟,日本工业化以来,朱鹮种群数量锐减。从20世纪70年代起,日本政府与科学家投入了大量精力保护本土的朱鹮种群,但是日本本土的朱鹮似乎都得了不孕不育症,日本的保护朱鹮计划历时三十年最终无疾而终。 朱鹮在亚洲最后的栖息地,在中国陕西的秦岭山中。目前日本200只左右的人工饲养朱鹮种群,都是中日关系良好期间,中国分三批赠送给日本的五只朱鹮的后代。 与此同时,中国朱鹮的放养种群,已经飞出秦岭,落户于西北第一个煤矿工业城市,有中国“顿巴斯”之称的铜川市沮水河流域。朱鹮的故事能说明铜川的环境质量比日本还好吗?还是说中国朱鹮经过长期进化,比日本朱鹮更能适应环境污染了。
个人分类: 生态学和进化生物学|287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生态六讲》连载之四十五:对无锡“水荒”的深层思考
蒋高明 2017-6-11 16:35
《中国生态六讲》连载之四十五 对无锡 “ 水荒 ” 的深层思考 蒋高明 本文载《中国生态六讲》,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北京,2016 2007 年,以经济发达闻名全国的江苏无锡市闹起了 “ 水荒 ” :饮用水大面积污染,个别地段自来水都不能洗脸;水质粘稠,带有极强的刺鼻腥臭味 ( 甚至空气中都弥漫着臭味 ) 。一时间,饮用水告急,市民纷纷抢购矿泉水。 据分析,此次“水荒 ” 因太湖蓝藻突然爆发所致,如鼋头渚景区的碧水已经变成绿水(蓝藻的颜色)。太湖水已经臭了好长时间了,尽管采取了治理措施,但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对太湖“生态欠账”太多,最终导致了江南有史以来最严重的自来水污染事件。然而,这个事件是偶然的么? 无锡“水荒”是长期以来,人们只重视经济发展,忽视环境保护,所积累“灾难”的一次总爆发。如我们不及时采取果断措施,即改变经济增长模式,改变环境治理思路,今后这样的恶性事件还会“层出不穷”。 我国七大水系中近一半河段严重污染, 86% 的城市河段水质普遍超标。全国被污染水系中,比较严重的是淮河、海河、松花江、辽河、长江中下游以及珠江三角洲等工业比较发达地区。水体污染小河重于大河,北方重于南方。据估计,全国有 7 亿人饮用大肠杆菌超标水 , 1.64 亿人饮用有机污染严重的水, 3500 万人饮用硝酸盐 ( 严重致癌物质 ) 超标水。 太湖蓝藻爆发和云南滇池“水华”形成的原因是一样的,这就是陆地上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在湖水里集中,以蓝藻、裸甲藻为主的水生植物大量繁殖,导致水中氧气缺乏,鱼虾类死亡、水体变臭。城市居民直排生活污水、农田化肥、农药污染,尤其工厂不达标排放是造成水体 “ 富营养化 ” 和水体变臭的根本原因。 2007 年,我曾 领导 5 人小组在无锡五里湖参加国家 863 计划《太湖水污染控制与水体修复技术及工程示范项目》下属的子专题研究,该项目由国家投资,应无锡人民政府邀请进行太湖湿地生态修复。是时,无锡市投入了大量经费,请美国人设计方案,对湖滨带进行整改,清理了一些废弃鱼塘;采用了梅梁湾水源地水质改善技术、河网区面源污染控制成套技术、重污染水体底泥环保疏浚与生态重建三大技术。科学家和地方政府共同努力,试图修复被长期污染的太湖湿地。如今,这个投资 2 个多亿的科研项目获得了国家验证,研究成果可谓丰硕,我的大名也在“功臣之列”。可 2007 年太湖蓝藻爆发,顿觉如芒在背。 实际上,我在太湖开展课题期间,就曾对“边治理,边污染”的效果产生过怀疑。尽管国家和地方政府投入了近 20 亿的治理费用,但是,你治你的,我污染我的。我在现场看到,太湖边的居民将粪尿、洗衣废水等直接排入太湖;园林工人在岸边喷洒农药,后被雨水带到湖里。这还不包括上游大量的工厂,农田,居民对大太湖排放的污染物的行为。同样是一盆水,你在下游或局部治理,我在上游或其他地方排放,结果最终还不是一样的吗?在普通人眼里,污染是自己的事情,治理是国家的事情,甚至他们根本没有想到地处江南水乡的人会没有水喝;在企业家眼里,交罚款比上污水处理设备合算得多。长期累计的后果就江南水乡 “ 水荒 ” 悲剧。 地处长江三角洲的太湖带来了太湖流域的繁荣,创造了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 10% 、财政收入 16% 的奇迹。但是,由于 “ 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 ” ,太湖湖泊生态系统结构已遭受空前破坏,连续多年发生了湖泊萎缩、功能衰退、水质污染、湿地减少等现象。这次无锡 “ 水荒 ” 就是对我国环境保护敲响的又一次警钟。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265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生态六讲》连载之四十四:为什么四百万人等水喝
蒋高明 2017-6-8 09:13
《中国生态六讲》连载之四十四 为什么四百万人等水喝 蒋高明 本文载《中国生态六讲》,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北京,2016 2005 年 11 月 13 日,吉林石化公司发生爆炸事故。苯类污染物流入松花江,造成苏家屯段硝基苯浓度超标 28 倍!拥有 400 多万人的哈尔滨市一度出现了水恐慌:饮用水被抢购一空; 24 日零时起哈市下令关闭取水口,停水 4 天;所有洗车、洗浴行业全部停业;从河北紧急调运 700 吨活性炭处理污水;从大庆紧急请来专业队伍打井 948 眼,这些措施都是为了恢复哈尔滨的正常供水。 400 万人等水喝,这在新中国历史上还是头一次。 为避免造成公众恐慌,当地政府不及时发布污染信息,寄希望于 “ 通过丰满电站开闸放水,将受污染的江水稀释到达标水平 ” 。他们盼望大流量的清洁水将污染物冲淡,以便 “ 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 。殊不知,这样做将治理的难度加大了。如果救火的时候就考虑到不让高浓度污染物流进江中,就不可能发生这么严重的水污染。对待进入环境的有毒物质,用水冲洗、稀释,不是治理污染,而是制造新的污染。进入松花江的硝基苯 “ 不争气 ” ,偏偏被国家环境保护局监测出来了。类似事件其它地方也出现过,如几年前南京曾有人偷盗了一罐氰化纳,后来发现不是他们想要的东西,就随手扔在路上导致泄漏。结果有关部门也是将氰化纳往路旁的水塘里冲,整个水塘被污染。本来只需几桶土就可以处理的事故,放大到以成百上千生命受危害的高度代价 ( 氰化物是高致癌物质 ) 。因此,绝不能采取不负责任的做法稀释污染物,造成治理难度扩大化。 然而,就是这么一条极不负责、将环境污染扩大化的做法竟然有人为之唱 “ 赞歌 ” !有人还撰文 “ 放水冲刷松花江,水坝、水电站凸显生态保护功能 ” 。说什么 “ 为了缓解江水污染情况,稀释污染物、用大量洁净的江水冲刷被污染江段,是消除污染影响的最有效措施之一。为此,上游的丰满水库加大放水流量,目前已经达到了 1000 立方米/秒以上,此外,今年 9 月 15 日下闸蓄水的尼尔基水库也把放水流量提高到 120 立方米/秒,大量洁净的水体将大大缩短清除松花江污染水体的时间。 ” 并 “ 沾沾自喜 ” 地声称这一壮举的前提, “ 就是因为我们已经建立了尼尔基、丰满等水电站,可以对江水的流量进行人工调控。 ” 其结论是 “ 放水冲刷松花江的现实,凸显了水坝、水电站生态保护功能,这已经再一次用事实说明 ‘ 水坝只会破坏生态 ’ 的反坝宣传,是一种阻碍社会进步、反对人类文明的谣言。 ” 真是不打自招。中央正拟对掩盖松花江污染、并错误地放水释放污染物的当事人给予严惩。因为,当事人开闸放丰满电站水库清水,试图稀释松花江污染物,结果造成治理难度加大,造成哈尔滨 400 万人水恐慌,并由此引发了我们的邻居俄罗斯向中国索赔,我国政府也不得不向邻国道歉,使得本来为国内的污染事件国际化了。这一系列恶性事件的总 “ 后台 ” 竟然是自称 “ 人类文明 ” 代表的水博先生,真是不可思议!由此可以推断,水博先生极力支持的怒江水电开发是否也出于一种 “ 一旦事发 ” 后, “ 一冲了之 ” 或者 “ 一走了之 ” 呢?如此上马的怒江大坝,就不由得我们不捏一把汗。 空气、水、食物这些看似最平常不过的东西,紧张起来的时候比什么都重要,因为它们关系的是活生生的人命。 53 年前,英国伦敦烟雾事件使 4000 人丧生,其元凶是空气中过量的二氧化硫,人因 “ 喘不上气 ” 来而丧生; 50 年前,日本熊本县水俣市甲基汞工业废水污染不仅毒死了大海中的鱼类,而且使食用这些鱼类的上万人生了一种可怕的怪病:手脚麻木,哆嗦,头疼,耳鸣,视力减退,听力困难,言语表达不清,动作迟缓,失去味觉嗅觉乃至死亡,致死者超过 1400 人; 20 年前,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反应堆爆炸造成 31 人死亡,数万人遣散。吉林石化双苯厂爆炸,浓烟滚滚过后,漂在松花江上的硝基苯,虽未造成直接的人员死亡,然下游四百万人受灾,这在全球恶性污染事件中也算够严重的了。即使苯在常温下极易挥发,但有些苯的合成物如五氯硝基苯,却不溶于水,对水体环境有严重危害。因此,这次吉林石化带来的并不是简单的哈尔滨停水数日,更重要的整个松花江的生态被破坏,可能几年甚至几十年内都很难恢复。 此次污染爆炸泄漏事件的影响完全可以减少损失的,只是有关当事人 “ 欲盖弥彰 ” ,才造成了事态的扩大化。事故发生当天的新闻发布会上,石化公司有关负责人以 “ 到目前为止,未造成大气污染 ” 对此恶性事故 “ 轻描淡写 ” 而过;而对水体是否被污染,却只字不提。在 14 日上午的新闻发布会上,吉林市的负责人向媒体信誓旦旦地 “ 保证 ” :根据专家检测分析的结果,爆炸不会产生大规模污染,整个现场及周边空气质量合格,没有有毒气体,水体也未发生变化。这种不负责任的结论是那些专家检测的?殊不知,那些污染物一旦释放到环境中去,并不像水博先生想的那样 “ 美 ” ,污染不是那么容易被 “ 化 ” 掉的。 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爆炸事故不仅是生产安全事故,而且派生出环境污染,下游的哈尔滨早就该对此引起高度警惕。然而,哈尔滨有关部门同吉林政府一样,明知道江水受污染,但以事件可能引起恐慌为理由,决定隐瞒真相,对外宣称停水只因 “ 维修管道 ” ,同时命令武警进入戒备状态,提防社会不稳。最终因为理由牵强, “ 纸包不住火 ” ,才公开真相。实际上, 11 月 21 日,有关水污染的 “ 小道消息 ” 就在哈尔滨市民中传开,部分市民陷入恐慌,抢水、抢食物的人群拥进超市,手机通讯也一度 “ 瘫痪 ” 。后来再采取应急机制,应急的 “ 成本 ” 明显增大了。以 “ 防恐慌 ” 造成 “ 更恐慌 ” 。 地震、海啸、飓风等突发环境事件是人类所无法预料的,但是环境污染事件是能够预料的。将化工厂建在几百万人饮用水源的上游,本身就犯了和常识性的错误。当然,吉林石化是上世纪 50 年代苏联专家帮助我们设计的,但是,当代人运行这个随时都会发生保找到 “ 庞然大物 ” 时有没有考虑到危害性?应急的方案是什么?全国这些 “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上行 ” 的工程还有多少?湖北某市将千万吨的乙烯裂解厂建在城市的上风向,是不是又犯了常识性的低级错误?从黑龙江省和哈尔滨市两级政府的临时应急举措看,这次事件得到了比较稳妥的化解,但潜在危机仍在。在几百万人的大城市上游建造污染企业,不管是百年一遇,还是千年一遇,都要考虑到其随时都有爆发危机的可能性。这些环境保护上的常识性错误用几百万人的恐慌来验证,未免太严酷了。 松花江水污染事件暴露的仅是我国环境污染事件的 “ 冰山一角 ”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加上以往对环境保护重视力度不够,我们的生态环境出现了很多问题,处理不好就会严重制约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我们的人均 GDP 刚过 1000 美元,就出现了全国近三分之一的土地被酸雨污染;三分之一的城市居民呼吸不到干净的空气;三亿多农民喝不上清洁的水。难道这个严酷的现实还不能唤起我们对环境问题的高度重视么?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223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生态六讲》连载之三十九:抢救乡村湿地
蒋高明 2017-5-14 05:39
《中国生态六讲》连载之三十九 抢救乡村湿地 蒋高明 本文载《中国生态六讲》,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北京,2016 2008 年春节期间,从我的家乡沂蒙山区农村传来一个好消息:为解决农田灌溉难题,市政府专门下拨 5 万元经费打井。地点选在当年的 “ 涝洼地 ” 上,那里曾经是一片湿地,上世纪 60 年代末还种植过水稻。然而遗憾的是,专业打井队从 4 月份动工,向下钻了 200 米后,依然不见水的影子,一个月后,不得不以失败告终。 曾经的 “ 涝洼地 ” ,而且常年土壤湿润的地方打不出水来,乡亲们大惑不解。原因到底在哪里?这得从上世纪 80 年代初说起。土地联产承包后,农民种地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以前敲钟下地总有也干不完的活,现在分地后,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庄稼活很快就不够干了,土地遂显紧缺,那些 “ 涝洼地 ” 就成了农民待垦的 “ 荒地 ” 了。他们深挖排水沟,并从远处运来沙土堵住泉眼,再垫上厚厚的土,湿地变干了,村子里多出了几十亩耕地。这个消息不胫而走,周围村庄纷纷仿效。仅仅几年工夫,村子里的大小池塘 “ 蒸发 ” 了,季节沟渠也被整平了,河道两边的天然植被也被砍光了,就连几百年保留下来的坟地也被平整成了耕地。总之,村里能够存点水的地方都被整成了平地,在城镇周围的土地则被沥青水泥封闭了。乡村土地多了,但湿地消失了,干旱的天数多了,连地下水也打不出来了。 在全国范围内,乡村湿地的消失更加触目惊心。在北方,河北省过去 50 年来湿地消失了 90% ,即便侥幸存留的湿地,八成以上也变成了污水排泄场所;陕西关中一带 30 多个县,几十年来消失上万个池塘。在南方,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水域面积从最高 4000 平方公里 减少 到不足 50 平方公里。因湿地消失,干旱几度由北方转移到鱼米之乡的江南。 2007 年,鄱阳湖大旱,湖畔城市上千万人遭受饮水危机。干旱、半干旱区湿地状况更不容乐观。内蒙古阿拉善盟,由于上游地区大量使用黑河水资源,进入绿洲的水量由 9 亿立方米减少到现在的不足 2 亿立方米,致使东西居延海干枯,几百处湖泊消失。新疆塔里木河流域因上游大量开荒造田,造成下游 350 公里的河道断流,罗布泊、台特马湖已干枯沦为沙漠。 关于乡村湿地的消失,很多人非常轻易地归因为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化,降水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对湿地造成了影响,尤其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但是,人为因素造成的乡村湿地消失也不应忽视,在大部分地区,湿地消失的诱因中, “ 人祸 ” 甚于 “ 天灾 ” ,主要表现在: 第一,围湖造田、围海造田、填塘造田,直接将湿地改造成旱地。由于土地紧缺,分布在乡村的各类湿地 ( 池塘、滩涂、湖畔 ) 就成了攫取的对象。 1958 年 “ 大跃进 ” 期间,湖南省对洞庭湖实施 “ 围湖造田 ” ,大批农民迁到湖区,建立了许多大坝,围堵湖水,将历史上的 “ 八百里洞庭湖 ” 变成 “ 三百里洞庭湖 ” 。有 “ 千湖之省 ” 之称的湖北省, “ 围湖造田 ” 使湖泊不断减少,萎缩后的湖泊已基本丧失了调蓄功能,水旱灾害面积逐年增长,由上 50 年代平均每年 46 万多公顷增加到 80 年代的 170 多万公顷。在海滨地区,由于土地资源更加紧缺,人们 “ 围海造田 ” 的热情至今不减,上海、浙江、厦门等地纷纷出台政策,向大海要土地。江苏省盐城市原有 582 公里长的海岸滩涂湿地,目前只给丹顶鹤等野生动物留下了尚不足 50 公里海岸线的 “ 核心区 ” ,其余全部人为开发。原来一望无际的滩涂湿地,现被各种化工厂、造纸厂、养殖场、晒盐场所占据。一些被江南淘汰的化工、印染、造纸企业纷纷 “ 抢滩 ” 江北滩涂湿地,给这里的自然生态造成了致命打击。 第二,水库截断了上游来水,造成下游湿地萎缩甚至消失。中国是世界上建设水库最多的国家,截至 2006 年底,中国有水库 85874 座。上游建立水库后,下游水源则被迫切断,只有上游不需要水时才考虑放水。这样,以自然河流为重要水源补充的下游湿地就面临干枯威胁,那些干旱半干旱区的湿地受害更严重。在甘肃石羊河上游,在 8 条支流上修建了 10 座水库,导致下游的民勤县用水极度紧张, “ 民勤将成为第二个 罗布泊 ” 的传言不胫而走。 第三,建造大型水坝加剧了下游湿地萎缩。中国建造大型水坝高达 2.2 万个,占全世界大型水坝总数的 45% ,也为世界之最。尽管针对大型水坝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尚存在各种争议,但是,上游建立大型水坝后,由于打乱了上下游水流平衡,下游湿地锐减却是不争的事实。黄河 小浪底水库 运行后,下游河床下切,同流量水位降低,造成湿地面积减少,其中开封以上河段浅滩、嫩滩、低滩湿地消失明显。同时期遥感数据显示, 1997 年黄河下游自然湿地面积为 724.3 平方公里, 2003 年减少到 651.6 平方公里。长江三峡大坝建成后,下游水位降低,与湖面形成较大落差,湖内的水直接流到长江里去了。 2006 年 7~8 月份,长江上游部分地区出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旱情。 第四,超采地下水,造成湿地消失。由于干旱、上游水库截流、水污染,地表水已经不能满足人类的生存需求,在水资源利用上,人类将目光盯上了几百米甚至几千米以下的地质水。目前,海河流域地下水超采面积近 9 万平方公里,占平原面积的 70% 。同时,由于过度开发以地下水为主的水资源,湿地迅速消失。地处 “ 九河下梢 ” 的天津市,当年湿地面积占总面积的 40% ,如今湿地仅占 7% 。 “ 华北明珠 ” 白洋淀 ,自上世纪 60 年代以来出现 7 次干淀,时间最长的一次达 5 年之久。另外,过量开采深层地下水,引起地面下沉。天津市区最大沉降已达 3 米左右,其中塘沽区已有 8 平方公里沉降到海平面以下。 第五,严重的水污染造成湿地报废。湿地具有一定的水污染净化能力,但是,湿地的这种功能是有限度的,污染排放超过其环境容量就会对湿地造成毁灭性的打击。我国 7 大水系均遭受了来自工业废水的污染,其严重程度依次为:辽河、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珠江和长江。山东省境内的小清河曾因水质清澈而得其美名,如今这条河流因污染成了名副其实的 “ 小黑河 ” 。仅在小清河的济南段,就分布有排污口 110 个,有 8 家重点企业直接向河内排放工业废水。为了逃避排污责任,某著名造纸企业竟发明了在 50 公里外另辟 “ 污径 ” 的做法。其厂区风景如画,然而, 50 公里外的小清河水成了 “ 酱油水 ” ,臭气冲天。 湿地被誉 “ 地球之肾 ” ,湿地萎缩大大降低了其调节气候、调蓄洪水、净化水体的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旱涝灾害,同时导致野生动植物丧生家园。中国乡村湿地消失已经演变成为巨大的生态灾难,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乡村生态环境的退化。抢救乡村湿地,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了。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2976 次阅读|0 个评论
用健康换取廉价食物值得吗?
热度 3 蒋高明 2017-4-17 20:28
用健康换取廉价食物值得吗? 蒋高明 最近,笔者关注了农贸市场、超市、网店等销售的一些农产品价格问题,发现了这样一个有趣现象。有些产品,如果按照目前的价位恐怕连成本都不够,很多人从来没有怀疑过这些产品是怎么廉价生产出来的,照买不误,甚至希望再便宜一些才好。 比如,市场上有一款调和油,售价只有 3.9 斤 / 元。将葵花籽放在前面,理论上讲应当是葵花籽为主要原料的。葵花籽出油率高的是油葵, 36% 左右,出一斤纯葵花籽就需要原料 2.8 斤,就按批发价 3.5 元 / 斤油葵,其纯油的成本价就是 9.8 元 / 斤。因此,所谓葵花籽调和油,其中的葵花籽肯定是不会多放的。惟有便宜的是转基因大豆和转基因菜籽,可能要大量使用的。转基因大豆的成本批发价(到岸价)大约 1.7 元 / 斤,用化学浸提法出油率 40% ,成本价就得 4.25 元 / 斤,也高于市场上销售的调和油价,看来多用商家也没有太多利润。运输、加工、广告、销售都要花钱,商场还要利润、企业利润更要考虑,上面简单的计算,那些调和油连成本都收不回来,那么低价的调和油不知道是怎么调和出来的? 再来看看超市和网店上销售的小米。市场上的价格在 4.1-7.0 元 / 斤,但笔者了解的真实情况是,农民生产出来的谷子也要在 8 元左右。为防止造假,在农村孕妇坐月子需要买小米,村民是愿意多花钱购买谷子自己磨的(谷子价高于小米价)。如果去掉了谷壳,即使生产过程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与除草剂,那样低的小米价格恐怕也是连成本都收不回来的。商家依靠什么挣钱呢? 非常可能的解释就是,依靠现代科技手段,在产品生产与加工过程中做手脚。如所谓的调和油,调和进去的什么东西不让你知道;在生产过程中加大化学物质使用,增加产量,或者通过技术手段减少人工成本,实现规模经营。但这样的产品可能隐藏了某种健康成本,商家永远不会告诉你。 但你的身体骗不了你,于是人们已经体会到到医院里人满为患。像赶集一样增加的病人,尤其重大疾病的增加,很大程度上是长期消费廉价食物酿成的苦果。这样的事情不仅仅发生在中国,连最发达的美国也没有摆脱这个 “ 魔咒 ” (详见笔者旧文《美国廉价食品的健康代价》)。 遗憾的是,很多人并没有对食品应用的价值予以重视,市场上充斥了大量连成本都收回来的廉价食品,且经久不衰,就是明证。很多人贪图食物便宜,不愿意多花钱购买优质安全的食品。持这样观点的大有人在,上至院士级别的科研人员,下至普通工人,在他们的心目中,食物之间存在的质量差异并不大,有便宜的干嘛要买贵的。还有不少人,他们也明明知道食物的重要性,但一旦轮到自己多花钱掏钱购买安全食品时,又打了退堂鼓 —— 白送来的要,自己掏钱买的还是便宜货。还是那张嘴,抱怨食品造假时,唾沫星子乱溅,但吃下去廉价的有可能是造假食品时,就闭上了。 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年轻的妈妈们,明明知道廉价的食物可能对孩子健康不利,但为了攒钱买房子买汽车买衣服,忍心将廉价的食物送进不到三岁的孩子嘴里。连自己的亲生骨肉都舍得下手,怎么能指望食品安全消费环境有根本改观呢? 其实,很多人不知道,是消费者贪图便宜的心理作怪,才造成了市场上一些低于成本价的食物,或者长期保存不变质的食物,或者用不健康办法生产出来的食物大行其道。因为市场竞争拼的是低价位,那些优质的产品因没有人消费,就没有市场。谁做真的谁吃亏,这就出现了 “ 劣币驱逐良币 ” 现象。 当优质的食品不能实现优价,当食物真相被掩盖,当大量廉价食品充斥市场,其实吃亏的还是消费者自己,试分析如下: 一是健康风险。药食同源,长期摄入廉价低质量食品,造成的后果是疾病增加。到了医院里,那些平时舍不得吃好食品的人,医院要你花多少钱就给多少,唯恐不够还卖房子凑钱,或连儿女都拉进来。但那个时候已经晚了。如果是重大的疾病,医院将所有的技术在你身上用一遍,该赚的钱都赚完了,然后很遗憾地宣布他们已经无能为力了。如果平时注意增加免疫力,增加对疾病的抵抗力,进医院的概率显然是低的 —— 健康的免疫力是优质的食物提供的,而不是那些连成本都收不回来的廉价食物提供的。而恰恰是后者,才降低了你的免疫力。 廉价食品与优质食品是存在很大差异的。以转基因大豆与传统大豆为例,两者脂肪酸和氨基酸的差异显著。转基因大豆脯氨酸、天冬氨酸、酪氨酸和谷氨酸的含量比传统大豆降低了 15%-62% ;转基因大豆粗蛋白含量比传统大豆高 8.9%-40% ,但 α- 维生素 E 和 γ- 维生素 E 比传统大豆降低了 12%-64% ;转基因大豆单宁比传统大豆降低了 32%-51% ,而棉籽糖的含量比传统大豆高 63%-197% 。抗稻瘟病转基因水稻酪氨酸、甘氨酸、 α- 维生素 E 、 Se 、 Mo 和 V 的含量下降了 20%-57% ;抗纹枯病转基因水稻甘氨酸、棕榈酸、粗蛋白和 Mg 含量降低了 21%-50% 。 二是人生质量问题。没有健康,就没有能力挣钱,就没有能力消费优质安全食品。目前的农业模式,人与动物的食物几乎是用同样的方法生产的,都是化肥农药与除草剂大量使用的。将自己吃的食物,定位于与饲养动物消费同样的质量水平,是对自己人生的最大否定。没有健康,人生就打折了,本来能够活 100 岁的,少活三十年,或者更短,到底是赚了还是赔了呢? 三是孩子可能成为受害者。人类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长大成人,所吸收的营养来自食物,家长给孩子什么的样的食物,孩子就有什么样的身体。目前,儿童食物过敏症、性早熟、多动症、自闭症、乃至白血病等,很大程度上是与过量摄入不健康食物有关的。 四是助长食品造假,让假冒食品害人害己。人人都恨假冒伪劣食品,但很多人又贪图便宜消费廉价食品,市场上的便宜食品被抢购一空,客观上助长了食物造假,监管难度增大。如果消费者明白了食物的生产与加工过程,稍微算一下账,不贪图便宜,假冒伪劣的食品很可能会自行消失。 五是助长环境破坏,变成间接的受害者。化肥、农药、农膜大量使用,农膜低温焚烧等向环境释放了许多污染物,直接影响着人类健康再以化肥为例,过去 40 年间,全球氮肥的利用效率下降了 67% ,但每公顷土地的氮肥消耗量却增加了 6 倍。农药,激素、抗生素残留,超过了历史上所有时期。原本 “ 零农残 ” 的有机食品如今变成奢侈品,发达国家仅有约 20% 左右的有机食品供应,而中国不足 1% 。蔬菜、茶叶、水果、粮食、乃至中草药均出现了农药残留,不要说有机食品或绿色食品,老百姓吃上 “ 低农残 ” 的无公害食品都成为奢望。人类因生产食物而污染,污染的不仅仅是食物,还有空气、水域土壤。 第一次 “ 绿色 ” 革命解放了劳动力,使得大量人口进入城市,让少量农业人口养活大量城市人口,且农产品低廉,这是由需要支付健康成本的。因维生素和矿物质营养不良削弱了人们抵御传染病的能力,免疫力和生殖能力也出现下降,最终使一个国家的劳动生产率降低。为了自己的健康,乃至社会的健康和人类可持续发展,我们呼吁消费者要对廉价食品大声说不;有关部门要认真监管,那些低于成本价的食物是怎么生产出来的,其广告是否隐藏了什么见不得人的秘密? 美国廉价食品的健康代价 蒋高明 本文于 2010 年 5 月 7 日发表于《科学时报》 A3 版 众所周知,食物是那些自然界长期演化,并经过人类不断培育的物种所提供的,最初的能量都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但前提是农民要付出辛勤的劳动。如果农民纷纷离开土地,传统的劳作与养殖方式被现代农业技术和大机器所取代,即人越来越懒,而农业依然要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需求时,会出现什么样的情景呢?这里,全球最发达的美国已经给出了答案。 不久前,笔者在北京再遇美国农业与贸易政策研究所所长郝克明(中文名)先生,他来中国出席生态农业国际研讨会。交谈中,笔者了解到下面的信息。 美国消费者只需拿出家庭可支配收入的 10% 用于购买食品,这个比例在全球国家中是最低的。充足的食物供应、低廉的食物价格,似乎保证了经济繁荣,然而,为生产严重偏离市场规律的低廉食物,美国人所付出的代价往往是从超市产品价签上看不到的。这些代价包括,农民苦不堪言;环境遭受破坏;城市居民为健康买单;政府每年需预算出大笔经费补贴农场主。 过去 50 年来,美国工业化农业大幅扩张,大量化石燃料、化学药品进入农业生态系统,而大量农民进入城市,美国人的吃饭问题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如今在美国,仅以种养业为生的农民占总人口的 1.8% 。 美国以耗费更少的劳动力成本,来耕种更大面积的粮田,得益于规模经济,得益于政府多种鼓励措施和高额补贴。这些措施的不断强化,使那些作物品种单一化的大型农场更加受益。与此相伴的是,食品产业愈发集中起来。在美国中西部地区,目前有 4 家公司从数千家农户那里收集农作物,用于加工各类农产品。从经济效益出发,农业综合企业和食品零售商都鼓励农民生产品种尽量单一的作物,以便实现行销和分销的简便化。这样一来,美国出现了不同地区专门培育有限几类农作物和牲畜的现象;在零售商店、便利店和大型超市,所销售粮食不得不经过长途运输才能到达终端市场。调查显示,美国中西部地区的粮食平均需要经过 1518 英里路途,才能从生产者到达消费者手中。 美国单一化农业和廉价食品的生产造成了下面的严重问题。 第一,社会与经济问题。因为生产的粮食卖价过低,只有增加产量才能够保证效益,农民们面临着 “ 不扩产、就出局 ” 的痛苦选择,为此,每年美国都要失去数千名农民。 1993 年~ 1997 年间,美国中等规模家庭农场减少了 7.4 万个。目前,美国 2% 的农场承担着销售 50% 农产品的任务。农产品价格大幅度降低,而食品价格大幅度上涨,农民与城市消费者并没有占到便宜,好处让中间商拿走了。据美国农业与贸易政策研究所调查, 1989 年至 1999 年 10 年间,美国消费者花在食品上的支出增加了 1990 亿美元,其中 92% 归因于农业综合企业和食品公司的综合开销,包括广告费、运输费、包装费、人力费和销售产品所需的各种投入。然而,消费者花在食品上 1 美元,农民却只能得到 20 美分,比 1950 年的 41 美分大为减少。一方面必须大量生产廉价产品,另一方面利润却极低,小农只有破产。城市不断向外围扩张,抬高了边缘地带农田的地价。 1992 年至 1997 年间,超过 600 万英亩的农业用地(相当于一个马里兰州)被开发。而且这些土地往往是全国最肥沃的农田。 第二,生态环境的沉痛代价。美国农业由于缺少劳动力,只有依靠农药、化肥、转基因等技术。化学肥料和杀虫剂连年大量使用,造成土壤流失、水质恶化。美国 80% 的玉米用于喂养牲畜、家禽和鱼类。低廉的玉米、大豆极大地刺激了大规模 “ 集中营 ” 式动物养殖。为生产动物蛋白,美国每年产生 2 万亿磅的肥料,对生态环境产生巨大影响,潜在的有害气体污染周边河流和空气。将粮食和肉食通过货车运送至美国各地,耗费数十亿加仑汽油,这还不包括火车、驳船或飞机等其他粮食产品运输工具所耗费的燃料。美国纳税人为此要缴纳各种道路、高速公路补贴税。集约化动植物种养殖模式,造成野生动物栖息地不断消失,乡村的美丽景色一去不复返。 第三,公众付出的健康代价。 “ 集中营 ” 式养殖,动物生病概率是增大的,这样就需要不断向家畜饲料中添加抗生素。据估计,美国 70% 的抗生素都喂给了健康的生猪、鸡鸭和牛类。研究表明,习惯性添加抗生素可增强细菌的抗药性,导致人类的细菌性疾病更难治愈,甚至会威胁人的生命。如今,肉类生产加工系统高度集中化,一旦有食品带有病原体,更容易发生大规模污染事件。 2002 年 10 月,美国发生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食品召回事件。由于突然暴发的李氏杆菌病导致 20 人死亡、 120 人发病,国内第二大禽肉生产商不得不召回了 2740 万磅鲜肉和冷冻肉产品。价格便宜的肉类量大,但却未必健康 —— 研究认为,美国超过一半的人属于超重体型。目前,美国人正饱受过度消费所引发的慢性疾病的困扰,包括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以及一部分癌症。 综上所述,廉价食品不仅无法造福美国广大公众,还导致工业化农业升级,造成恶性循环。中国农业正在走美国的老路,许多科学家 “ 言必称美国 ” ,抛弃我们传统农业的优势,牺牲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发展工业化农业,造成生物多样性和食物多样性的严重下降。美国的教训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科学时报》 (2010-5-7 A3 周末评论 )
个人分类: 自然与社会|2359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吴以岭:充分重视癌症村等环境污染现象频发问题
ericmapes 2017-3-4 12:43
吴以岭:充分重视癌症村等环境污染现象频发问题 作者:高长安来源: 科学网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7/3/315:36:06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7/3/369429.shtm 吴以岭:充分重视癌症村等环境污染现象频发问题 ​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以岭 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社会继医疗、教育、住房后第四大社会关注的问题。近年来,一些河流、湖泊、近海水域及野生动物和人体中已检测出多种化学物质,有毒有害化学物质造成多起急性水、大气突发环境事件。尾气排放、化工排污、空气污染、水质恶化,从大气污染到水污染再到土壤污染,我们的生存环境正在遭遇越来越严重的挑战。更为严重的是,生活于其中的百姓也会有莫名的恐慌,最直接的担心就是“癌恐慌”,一些地区甚至出现“癌症村”等严重的健康和社会问题。 位于江苏省盐城阜宁县古河镇有200户村民的洋桥村,村里一条河有许多排水管,臭气熏天,河水已发黑,村周围化工厂排放的工业废气、液化气公司散发出的怪味让村民们不敢开窗,全镇肺癌患者总数的60%以上在该村。几年中,近20人因癌症去世,新查出患癌症者近30人。位于广东省翁源县的上坝村有村民3000人,因不法企业违规采矿,大量含有镉、铅、铬等多种重金属的洗矿废水,没有经过任何处理就被排到流经上坝村的横石河中,村民每天通过饮食,仅镉的摄入量就达178微克,是世界卫生组织规定标准的3.6倍,全村共有210人死于癌症,而癌症发病率是全国平均水平的9倍多。 癌症村是一种在改革开放后出现的群体疾病现象,由于环境污染,大多是饮用了上游企业排出的未经处理的污水,以及环境,土壤等受污染,导致人体内部机制严重受损,造成某一村庄大规模的癌症病发。2013年2月20日,环保部发布的《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十二五”规划》中首度承认中国存在“癌症村”。 在癌症村等环境污染现象频发的当下,要把“企业如何承担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这一课题郑重地摆在企业面前。 加大违法排污处罚力度。因为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对环境污染处罚严厉,使企业知道违法成本高于守法成本。而我国常常是违法成本低于守法成本,很多企业宁可交罚款也不解决问题,有些大型企业甚至把排污的罚款纳入预算。所以要大幅度加大违法排污处罚力度,做到防微杜渐。 国家相关部门制订权威有力的法律条文或规章制度,对违法排污造成类似癌症村现象给当地居民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的不法企业要严格承担法律责任,不仅企业要对造成的癌症患者付出应有赔偿,企业责任人也要给予刑事处罚。 充分发挥各地政府的执政职能,经济的发展,生态的保护,公众的健康,这三方利益要做好平衡,各地政府必须从体制、制度、法律、职权等方面给予必要的硬约束力,这正是在考验我们各级政府的执政能力的强弱和执政水平的高低。能力的背后首先是观念的认知改变,如果说农耕文明是“黄色文明”,工业文明是“黑色文明”,那么现在我们更应该追求生态文明的“绿色文明”。(记者高长安整理)
个人分类: 社会热点时评|796 次阅读|0 个评论
需要重新审视烟花爆竹效应
热度 2 zhpd55 2017-1-28 21:59
需要重新审视烟花爆竹效应 诸平 元月8日,曾经写过“辞旧迎新,为何空气质量突然恶变? ”的博文,之前也 写过“ 为了蓝天白云:全面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迫在眉睫! ” 可能并不会引起大家对于燃放烟花爆竹引起空气污染的注意,因为没有具体的大气质量评价结果, 姜文来也有“ 过一个绿色的春节不好吗? ” 并列举了1月28日中新网报道:记者从北京环保局了解到,28日零时至2时,受烟花爆竹集中燃放和不利扩散条件影响,北京全市PM 2.5 浓度进一步跃升,2时达到峰值浓度647 μg/m 3 ,为近五年同期的第二高值。数据显示,除夕(27日)下午18时,北京市PM 2.5 浓度普遍低于75 μ g/m 3 ,为二级良好水平,19时起,受烟花爆竹燃放影响,PM 2.5 浓度开始迅速上升,21时平均浓度达到197 μ g/m 3 ,为重度污染水平;22时平均浓度达到269 μ g/m 3 ,至严重污染水平。从二级良好至六级严重污染仅用了4个小时。看看下面的几张截图吧,其他城市也不例外,对于燃放烟花爆竹不能只看到其有利的一面,更应该关注其带来的严重污染,仅仅依靠自律不足以达到保护环境的意愿,更需要运用法律的条文来保障。 经济效益、营造节日气氛与环境污染效应的轻与重需要深思!不能为了营造节日气氛来污染环境。
个人分类: 新观察|3872 次阅读|2 个评论
住在公路附近的人群更容易得痴呆
热度 1 TopEditor 2017-1-18 11:57
雾霾滚滚来,华中华北地区怨声载道。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成了热门话题。近期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上发表了一篇文章( http://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16)32399-6/fulltext ),指出住在繁忙公路附近的人群发生痴呆( Dementia )的概率比较高。 从 2001 年到 2012 年,研究人员对 20 万住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的人进行了长达 11 年的跟踪调查,得出了空气污染和噪音会导致大脑功能衰退的结论。 这 11 年间研究人员分析了 24 万例被确诊的痴呆症,并研究了发病率与患者住宅和主要公路距离之间的关系。他们以距主干道 300 米以外的人群的痴呆症发病率为基点,与其相比,住宅离主干道 100 到 200 米远的人的发病率高了 2% ,住宅离主干道 50-100 米远的人的发病率高了 4% ,而住宅离主干道 50 米以内的人的发病率竟然高了 7% !在所有痴呆症患者中, 7-11% 住在离主干道 50 米以内的区域内。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每年全世界有 300 万人死于和室外空气污染相关的疾病。空气污染增加了人们患脑血栓,心脏病,肺癌和呼吸道疾病的风险。 全世界有五百万人患有痴呆症。相对而言,老年人、女性、二型糖尿病患者、吸烟者和不锻炼且饮食不健康的人患痴呆症的比例更高。住在公路附近的人群之所以痴呆症发病率高,可能是因为主要公路附近空气中的汽车尾气、可吸入颗粒物、氮氧化合物和噪音都会影响人脑的正常功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脑细胞被逐渐破坏,于是痴呆症就发生了。
个人分类: 科学普及|1825 次阅读|1 个评论
旧文重发:美国廉价食品的代价
蒋高明 2016-11-24 18:39
美国廉价食品的代价 蒋高明 本文于2010年5月7日发表于《科学时报》A3版 众所周知,食物是那些自然界长期演化,并经过人类不断培育的物种所提供的,最初的能量都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但前提是农民要付出辛勤的劳动。如果农民纷纷离开土地,传统的劳作与养殖方式被现代农业技术和大机器所取代,即人越来越懒,而农业依然要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需求时,会出现什么样的情景呢?这里,全球最发达的美国已经给出了答案。 不久前,笔者在北京再遇美国农业与贸易政策研究所所长郝克明(中文名)先生,他来中国出席生态农业国际研讨会。交谈中,笔者了解到下面的信息。 美国消费者只需拿出家庭可支配收入的10%用于购买食品,这个比例在全球国家中是最低的。充足的食物供应、低廉的食物价格,似乎保证了经济繁荣,然而,为生产严重偏离市场规律的低廉食物,美国人所付出的代价往往是从超市产品价签上看不到的。这些代价包括,农民苦不堪言;环境遭受破坏;城市居民为健康买单;政府每年需预算出大笔经费补贴农场主。 过去50年来,美国工业化农业大幅扩张,大量化石燃料、化学药品进入农业生态系统,而大量农民进入城市,美国人的吃饭问题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如今在美国,仅以种养业为生的农民占总人口的1.8%。 美国以耗费更少的劳动力成本,来耕种更大面积的粮田,得益于规模经济,得益于政府多种鼓励措施和高额补贴。这些措施的不断强化,使那些作物品种单一化的大型农场更加受益。与此相伴的是,食品产业愈发集中起来。在美国中西部地区,目前有4家公司从数千家农户那里收集农作物,用于加工各类农产品。从经济效益出发,农业综合企业和食品零售商都鼓励农民生产品种尽量单一的作物,以便实现行销和分销的简便化。这样一来,美国出现了不同地区专门培育有限几类农作物和牲畜的现象;在零售商店、便利店和大型超市,所销售粮食不得不经过长途运输才能到达终端市场。调查显示,美国中西部地区的粮食平均需要经过1518英里路途,才能从生产者到达消费者手中。 美国单一化农业和廉价食品的生产造成了下面的严重问题。 第一,社会与经济问题。因为生产的粮食卖价过低,只有增加产量才能够保证效益,农民们面临着“不扩产、就出局”的痛苦选择,为此,每年美国都要失去数千名农民。1993年~1997年间,美国中等规模家庭农场减少了7.4万个。目前,美国2%的农场承担着销售50%农产品的任务。农产品价格大幅度降低,而食品价格大幅度上涨,农民与城市消费者并没有占到便宜,好处让中间商拿走了。据美国农业与贸易政策研究所调查,1989年至1999年10年间,美国消费者花在食品上的支出增加了1990亿美元,其中92%归因于农业综合企业和食品公司的综合开销,包括广告费、运输费、包装费、人力费和销售产品所需的各种投入。然而,消费者花在食品上1美元,农民却只能得到20美分,比1950年的41美分大为减少。一方面必须大量生产廉价产品,另一方面利润却极低,小农只有破产。城市不断向外围扩张,抬高了边缘地带农田的地价。1992年至1997年间,超过600万英亩的农业用地(相当于一个马里兰州)被开发。而且这些土地往往是全国最肥沃的农田。 第二,生态环境的沉痛代价。美国农业由于缺少劳动力,只有依靠农药、化肥、转基因等技术。化学肥料和杀虫剂连年大量使用,造成土壤流失、水质恶化。美国80%的玉米用于喂养牲畜、家禽和鱼类。低廉的玉米、大豆极大地刺激了大规模“集中营”式动物养殖。为生产动物蛋白,美国每年产生2万亿磅的肥料,对生态环境产生巨大影响,潜在的有害气体污染周边河流和空气。将粮食和肉食通过货车运送至美国各地,耗费数十亿加仑汽油,这还不包括火车、驳船或飞机等其他粮食产品运输工具所耗费的燃料。美国纳税人为此要缴纳各种道路、高速公路补贴税。集约化动植物种养殖模式,造成野生动物栖息地不断消失,乡村的美丽景色一去不复返。 第三,公众付出的健康代价。“集中营”式养殖,动物生病概率是增大的,这样就需要不断向家畜饲料中添加抗生素。据估计,美国70%的抗生素都喂给了健康的生猪、鸡鸭和牛类。研究表明,习惯性添加抗生素可增强细菌的抗药性,导致人类的细菌性疾病更难治愈,甚至会威胁人的生命。如今,肉类生产加工系统高度集中化,一旦有食品带有病原体,更容易发生大规模污染事件。2002年10月,美国发生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食品召回事件。由于突然暴发的李氏杆菌病导致20人死亡、120人发病,国内第二大禽肉生产商不得不召回了2740万磅鲜肉和冷冻肉产品。价格便宜的肉类量大,但却未必健康——研究认为,美国超过一半的人属于超重体型。目前,美国人正饱受过度消费所引发的慢性疾病的困扰,包括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以及一部分癌症。 综上所述,廉价食品不仅无法造福美国广大公众,还导致工业化农业升级,造成恶性循环。中国农业正在走美国的老路,许多科学家“言必称美国”,抛弃我们传统农业的优势,牺牲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发展工业化农业,造成生物多样性和食物多样性的严重下降。美国的教训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科学时报》 (2010-5-7 A3 周末评论)
个人分类: 自然与社会|2381 次阅读|0 个评论
化肥起源、化肥利用效率与化肥污染
热度 1 蒋高明 2016-10-1 19:07
化肥起源、化肥利用效率与化肥污染 蒋高明 一、化肥的诞生 化肥是化学肥料的简称,特指化学方法制成的能满足农作物生长需要营养元素的肥料。只含有一种营养元素的化肥称为单元肥料,如氮肥、磷肥、钾肥等;含有氮、磷、钾三种营养元素中的两种或三种且可标明其含量的化肥,称为 复合肥料 或混合肥料。化肥的主要指标是品位,是化肥产品中有效营养元素或其氧化物的含量百分率,如氮、磷、钾、钙、钠、锰、硫、硼、铜、铁、钼、锌的百分含量。由于被籽粒带走的营养成分不能归还土壤,土壤中一些营养元素尤其是氮元素通常不能满足下茬作物生长的需求,人类就用含氮、磷、钾的化学物质来补足。一般地,化肥大多为无机化合物,但尿素 却 为 有机化合物 。 以中国为主的农业传统大国,农民都是将粪肥当作主要肥料的,这类肥料虽收集和使用困难,但对土壤具有重要的呵护作用。中国历史上虽有利用矿物肥的记录,但并没有发明出化肥来。进入 18 世纪以后,欧洲爆发了工业革命,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大部分人口脱离了耕地,加剧了粮食供应紧张,并成为社会动荡的一个起因。提高粮食产量,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尤其城市人口需求,就变成了人类社会第一要务。化肥应运而生,其简要历史如下: 1828 年,德国化学家维勒( Wöhler , 1800-1882 )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尿素。按当时化学界流行的 “ 活力论 ” 观点,尿素等有机物中含有某种生命力,是不可能人工合成的,维勒的研究打破了无机物与有机物之间的界限。但当时人们尚未认识到尿素的肥料用途。直到 50 多年后,合成尿素才作为化肥应用到农业生产上来。 1838 年,英国乡绅劳斯( Ross )用硫酸处理磷矿石制成磷肥,成为世界上首例化肥 ( 尿素虽发明在前,但应用较晚 ) 。 1840 年,德国著名化学家李比希出版了《化学在农业及生理学上的应用》一书,创立了植物矿物质营养学说。李比希认为只有矿物质才是绿色植物唯一养料,有机质只有当其分解释放出矿物质时才对植物有营养作用。作物从土壤中吸走的矿物质养分必须以肥料形式归还到土壤,否则土壤将日益贫瘠。这个理论引发了农业理论的一场革命,为化肥的诞生提供了理论基础。在生态学上,还有一种最小因子定律也是以李比希的理论为基础的,即当某种营养元素的含量低到一定程度时,就会限制植物生产。当今流行的水培法栽植,也是基于该理论。当然,从人类 150 年的实践来看,李比希的理论正受到长期使用化肥造成土壤退化的挑战——作物需要的不仅仅是矿物质,还有有机质、土壤微生物、土壤动物、土壤的各种物理性质等等。 1850 年前后,劳斯发明了最早的氮肥。约 20 年之后 ( 1909 ) ,德国化学家哈伯( Haber , 1868-1934 )与博施( Bosch , 1874-1940 )合作创立了 “ 哈伯 - 博施 ” 氨合成法,解决了氮肥大规模生产的技术问题。 19 世纪中叶,磷肥首先在英国出现; 1870 年,德国生产出钾肥; 20 世纪初,人类合成氨研制成功。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施用化肥得到了大规模应用,并由此引发了第一次绿色革命。在全球范围内,农业生产几乎离不开化肥。据统计,在各种农业增产措施中,化肥的作用占大约 30% 。亚洲是世界上最大的化肥使用地区,其中氮肥需求占全球的 90 % ,磷肥 70% ,钾肥 10% 。 当前,氮肥富裕的地区是前苏联、东欧和中东等地区,缺口地区是亚洲和西欧;磷肥生产集中在资源丰富的北美、前苏联、中国和非洲;缺口地区是亚洲、西欧和拉美等地区;钾肥集中在加拿大和前苏联等少数有资源的国家。 二、化肥在中国 在中国,化肥虽起步较晚,但今天全球最大的生产国与应用国却是中国。 我国自古以农立国,天然有机肥利用历史悠久,多粪肥田思想根深蒂固。上世纪 20 世纪初,西方化肥在中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推销 , 开始对传统有机肥收集造成冲击。化肥增产效果明显、施用方便,深受农家喜爱,一些专家学者也大力推广化肥使用。 自化肥进入中国之初,英、德、荷、加四国厂家代理组成的 “ 铔联冶几乎垄断了中国市场。他们按比例分销,其中英国卜内门和德国爱礼司洋行势力最为庞大,市场份额分别占 59% 和 31% 。当进口化肥所带来的巨额外汇支出和土壤变坏等问题相继出现以后,上世纪 30 年代初国内尤其是江浙等经济发达省份,出现了一股抵制舶来化肥的浪潮。随后,中国人开始自制化肥。 1937 年 2 月,在经历了技术、资金等多重障碍之后 , 由范旭东等一批民族工业先驱为主的企业家,创建了中国第一座化学肥料企业:永利硫酸铔厂。该厂在南京长江北岸建成投产 , 中国人自造化肥的梦想变成现实。永利生产的 “ 红三角”冶牌硫酸铔质量高、售价低。进口硫酸铔氮 0. 75 元 / 斤,永利公司 0. 5 元 / 斤。,当时,永利铔厂具有日产合成氮 39 吨、硫酸 120 吨、硫酸铵 150 吨和硝酸 10 吨的能力,因其设备精良、规模宏大,被誉为“远东第一大厂冶”。 然而,上述工厂的化肥产量毕竟有限,依然难以与洋化肥竞争。 1946 年,中美农业技术合作团向国民政府提交报告,认为改进中国农业首要问题就是建设化肥厂,大量供应农民急需的化肥。然而,近代中国的工业基础薄弱,加上战乱,要自产化肥并与舶来品展开竞争,并非易事。 解放以来,中国农田以氮肥施用为主,品种是 硫酸铵 和尿素等。因国产能力低,大量化肥从日本和欧洲进口,该局面一致延续了十几年,直到文革初期。以氮肥为例, 1963 年进口 30 万吨 ; 1964 年 40 万吨 ; 1965 年 60 万吨; 1966 年 80 万吨; 1967 年进口 94 万吨; 1968 年 216 万吨。为摆脱化肥对外依赖被动局面,振兴民族化肥产业,中国开始尝试生产 硫酸铵 、碳酸铵、尿素等。 20 世纪 70 年代前半期,在毛主席指示下,由周恩来总理亲自领导,国务院业务组直接筹划和组织,中国掀起了自 50 年代从苏联、东欧国家大规模引进技术装备之后,第二次大规模成套技术设备引进高潮。 新中国第二次大规模成套技术设备引进大大带动了化肥产业的发展。对外实际签订项目共 26 个,其中与化肥有关的产业包括:大化肥 13 套,具有年产 30 万吨合成氨、 48 万吨或 52 万吨尿素的生产能力,化肥厂分别建在河北沧州、辽宁辽河、黑龙江大庆、江苏南京、安徽安庆、山东淄博、湖北宜昌、湖南洞庭、广东广州、四川成都等。 其实,在大量进口外国设备之前,新中国也有自己组建的化肥厂,吉林化肥厂就是新中国第一座大型化肥厂。吉化是国家 “ 一五 ” 时期,由苏联援建中国基础工业建设 156 个核心项目中的吉林 “ 三大化 ” 之一 ( 染料厂、化肥厂、电石厂 ) 。吉林化肥厂于 1951 年开始筹建, 1954 年一期工程全面展开, 1957 年 10 月第一期工程建成投产,总投资 2.56 亿元,可年产合成氨 5 万吨、硝酸铵 9 万吨、甲醇 4000 吨,产品品种 11 个。 1957~1962 年,化肥厂完成了二期扩建工作; 1963~1966 年,完成了三期扩建,期间主要产品年生产能力已实现合成氨 30 万吨,硝酸铵 53 万吨,甲醇 2 万吨。 2006 年以来,中国化肥行业工业总产值总体上呈增长趋势,已跃居全球第一。 2009 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化肥市场需求下降,化肥行业产能缩减。 2010 年以来,化肥市场明显回暖,行业开工率明显上升,一直持续至今。中国化肥产业到 “ 十二五 ” 末,氮肥企业数量减少到 200 家以下,磷肥企业数量减少到 150 家以下。 中国 1998 年化肥产量已达 2956 万吨(纯养分,下同),占世界总产量的 19% ,居世界第一位;中国 1998 年化肥纯养分使用量达 3816 万吨,也居世界第一位。而到 2015 年低,全国化肥产量高达 7627 万吨,稳居世界第一化肥大国地位。 三、化肥利用效率 虽然中国的化肥总产量和总用量方面居世界第一位,但并不意味着中国在化肥合理使用技术上也处于第一的位置。相反,中国部分农村在施用化肥方面存在着严重不合理、不科学的问题,造成了化肥资源的浪费,增加了农业成本,使农民的收益下降。 中国化肥的利用率不高,当季氮肥利用率仅为 35% ,而温室大棚内更低至 10% 。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资料显示, 1980 年至 2002 年中国的化肥用量增长了 61% ,而粮食产量只增加了 31% 。肥料利用率偏低一直是中国农业施肥中存在的问题。 鲁如坤 等研究发现,中国农田 磷肥 的利用率仅为 10% ~ 25% 。 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朱兆良院士分析指出,我国化肥用量是 40 年前的 55 倍。笔者的估计是,我们每生产 9 斤粮食就需要消耗 1 斤化肥。如果每个人粮食定量按照 30 斤 / 月计算,那么每个人每年因为生产粮食就消耗化肥 40 斤。因此,我们不得不 “ 吃 ” 化肥,我们尤其是我们的后代几乎都是 “ 吃 ” 化肥长大的。 2010 年 1 月,中国人民大学农村与发展学院温铁军教授研究团队和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联合发布了《氮肥的真实成本》报告。该报告分析了氮肥生产、运输、使用环节所产生的和所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等负外部性,分析了氮肥行业的补贴政策所带来的社会经济成本。过量氮肥使用使得农业现在已经变成立体交叉的污染。 根据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朱兆良院士的研究, 1949 年至 1998 年每年的粮食和氮肥年用量的线性相关系数达到 0.977 。我国粮食取得高产的同时,氮肥的消耗量也逐年增加。 1997 年我国氮肥自给自足,到了 2005 年氮肥施用量已达到近 3000 万吨,约为 1960 年的 55 倍; 2007 年氮肥过剩近 1000 万吨。 1979 年,家庭联产承包制实施后,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得到空前提高,当年国家产粮 33212 万吨,使用化肥仅 1086 万吨,每斤化肥可以换回 30.5 斤粮。而 2005 年,化肥利用效率已降到 10.1 斤粮 / 斤化肥,当年使用化肥 4766 万吨。 2014 年,全国化肥使用量并没有出现预期中的下降,而是增加到 5900 万吨,增加了 1134 多万吨。   中国氮肥单位土地施用量是美国的 3 倍,法国的 1.5 倍,德国的 1.6 倍。过剩的氮释放到环境中去,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教授对中国北方两个精细化农业区进行的研究说,这两个地区属于化肥使用量过剩的地区。北方地区每公顷地每年所使用的氮肥约为 588 公斤,每公顷约有 277 公斤过剩的氮释放到环境中。氮肥过剩使用也没有提高氮肥吸收利用率。在温铁军及其团队的实地调查中,江苏省水稻的氮肥吸收利用率仅 19.9% ,山东省小麦氮肥利用率仅为 10% 左右。中国每年因不合理施肥造成 1000 多万吨的氮素流失到农田之外,直接经济损失约 300 亿元。   氮肥工业是以煤、石油和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为生产原料的,生产过程需要消耗大量水和电,属于高耗能和高污染行业。氮肥行业年耗天然气、无烟煤、电分别占全国总量的 18.7% , 22.1% 和 2.28% 。中国 70% 的氮肥生产以消耗煤炭为主,年均消耗能源约为 1 亿吨标准煤,而且正以每年接近 1000 万吨标准煤的速度增长。而这 70% 的氮肥生产依靠山西晋城的优质无烟煤,而利用低质煤炭生产氮肥的技术仍未达到大范围推广;剩余 30% 的氮肥生产依靠天然气,年消耗全国的近三分之一。 四、化肥引起的环境污染 化肥利用效率下降,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农田环境污染。自 1994 年以来,中国农业大学的专家在北京、山东、陕西等地的 20 个县 600 多个点位的抽样调查显示,在北方集约化的高肥用量地区, 20% 的地下水硝酸盐含量超过国家饮用水硝酸盐含量限量标准(每升硝酸盐含量 89 毫克), 45% 地下水硝酸盐含量超过主要发达国家饮用水相关限量指标。 除此之外,因化肥中含有重金属、酸根等物质,其对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重要的环境影响如下: 1 ) 重金属和有毒元素有所增加 从化肥的原料开采到加工生产,总是给化肥带进一些重金属元素或有毒物质。其中以磷肥为主。中国施用的化肥中,磷肥约占 20% ,磷肥的生产原料为磷矿石,它含有大量有害元素 F 和 As ,同时磷矿石的加工过程还会带进其它重金属 Cd 、 Cr 、 Hg 、 As 、 F ,特别是 Cd 。另外,利用废酸生产的磷肥中还会带有 三氯乙醛 ,对作物造成毒害。研究表明,无论是酸性土壤、微酸性土壤还是石灰性土壤,长期施用化肥还会造成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富集。比如,长期施用 硝酸铵 、 磷酸铵 、复合肥,可使土壤中 As 的含量达 50~60 mg/kg 。同时,随着进入土壤 Cd 的增加,土壤中有效 Cd 含量也会增加,作物吸收的 Cd 量也增加。 2 微生物活性降低 土壤微生物是个体小而能量大的活体,它们既是土壤有机质转化的执行者,又是植物营养元素的活性库,具有转化有机质、分解矿物和降解有毒物质的作用。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的试验表明,施用不同的肥料对微生物的活性有很大的影响,土壤微生物数量、活性大小的顺序为:有机肥配施无机肥 单施有机肥 单施无机肥。中国施用的化肥中以氮肥为主,而磷肥、钾肥和有机肥的施用量低,这会降低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活性。 3 ) 养分失调与硝酸盐累积 中国施用的化肥以氮肥为主,而磷肥、钾肥和复合肥较少,长期施用造成土壤营养失调,加剧土壤 P 、 K 的耗竭,导致 NO3-N 累积。 NO3-N 本身无毒,但若未被作物充分同化可使其含量迅速增加,摄入人体后被微生物还原为 NO2- ,使血液的载氧能力下降,诱发 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严重时可使人窒息死亡。同时, NO3-N 还可以在体内转变成强致癌物质亚硝胺,诱发各种消化系统癌变,危害人体健康。在保护地栽培条件下,即使是以施用有机肥为主的 100 cm 土层中 NO3-N 累积量也在 240~740 kg/hm2 。 湖泊、河流和浅海水域生态系统的富营养化,也因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增加有关,其直接的生态灾害是水藻疯长,鱼类等水生动物因缺氧数量减少甚至死亡,并引发近海的赤潮。氮肥气态损失也造成温室气体排放。氮主要在土壤微生物的硝化和反硝化作用下,使部分氮肥变成氧化亚氮这样的温室气体,从而对大气臭氧层产生破坏。   氮肥过量使用将对长期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造成威胁。氮肥过量使用排放的温室气体加剧了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又对长期粮食安全造成负面影响;氮肥的过量使用会导致土质下降和土壤环境恶化,进而影响到作物的生长;过量使用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农药施用量的增加,这是因为化肥过量使用,造成了土地微生物和动物多样性降低,土壤板结,植物病害增加,需要用更多的农药控制病害。在退化的农田生态系统中,当初级生产力下降时,以植物为食的植食性害虫数量也将增加,更加剧农药的使用。 4 )土壤 酸化 长期施用化肥加速土壤酸化,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教授团队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文章发表在国际著名的《科学》刊物上。这是因为,一方面与氮肥在土壤中的硝化作用产生硝酸盐的过程相关。首先是铵转变成 亚硝酸盐 ,然后亚硝酸盐再转变成硝酸盐,形成 H + ,导致土壤酸化。另一方面,一些生理酸性肥料,比如磷酸钙、 硫酸铵 、 氯化铵 在植物吸收肥料中的养分离子后,土壤中 H + 增多,许多耕地土壤的酸化和生理性肥料长期施用有关。此外,氮肥在通气不良的条件下,可进行反硝化作用,以 NH 3 、 N 2 的形式进入大气,大气中的 NH 3 、 N 2 可经过氧化与 水解 作用转化成 HNO 3 ,降落到土壤中引起土壤酸化。化肥施用促进土壤酸化现象在酸性土壤中最为严重。土壤酸化后可加速 Ca 、 Mg 从耕作层淋溶,从而降低盐基 饱和度 和土壤肥力。 针对上述现象,有学者认为化肥对耕地肥力有短期提高的功效,但长期不合理使用,则对土地健康造成不利影响。有人据此将化肥成为“土地鸦片”,农民用之成瘾,耕地也会成瘾,但耕地退化后,其高生产力就难以维持了。这正如,人从血管里能够获得营养,但不能长期那样做,大量营养还必须以肠胃吸收为主。对于耕地,丰富的有机肥才是关键,植物必须借助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的作用,吸收其需要的矿质元素,而不能经常“走血管”。 五、化肥与营养      化肥解决了粮食高产的问题,同时又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营养成分的流失。   人类需要的营养分两类:一类是大量营养,即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还要摄取一定量人体不吸收但有用的纤维素;另一类是微量营养,即维生素、矿物质、酵素菌类等。这些营养成分是确保身体机能正常的必须原料。 来自德国黑森林地区的膳食专家的研究结论显示:蔬果中的大部分微量营养素平均含量在 10 年降幅几乎都超过 50% 。在 1985 年我们通过吃一份苹果补充维生素 C ,到 1996 年就要吃够 5 份才达到一样的摄入量。 我们对不同栽培方式下的食物营养成分,结合查阅大量文献,分析发现了上述食物营养的变化。如果不使用化肥,而采用有机肥,农药残留量是普通食品的 0-1/3 ;果蔬硝酸盐含量比普通果蔬减少 50%-80% ;干物质含量比普通食品高出约 7%-20% 。用有机肥彻底更换化肥后,花青素、异黄酮、类胡萝卜素等具有抗癌、抗氧化的酚类化合物含量明显提高,维生素 C 含量提高 30%-68% 。在元素含量方面,采取有机栽培方式,农产品中大量元素 P 、 Fe 、 Mg 以及微量元素 Zn 、 Cu 含量更高,矿质营养趋于平衡。 当代人看似日益光鲜和日益丰富的饮食结构中,却面临营养缺乏的困境。在美国,由于食物单一,营养元素缺乏,造成了高达三分之一以上的肥胖人群,该国的心脏病、高血压、癌症患者也呈现增长趋势,国家不得不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治疗。由于食物便宜,美国人用于购买食物的开支占据日常开支的 7% ,但其医疗开支高达 17% 。 化肥滥用客观造成各类慢性疾病的泛滥,仅中国就有 3 亿人有 “ 三高 ” 中的至少 “ 一高 ” ;癌症病患也越来越多。当代人一方面巨量营养摄取过量而导致肥胖普遍,另一方面,巨量营养中个别成分和几乎大部分微量营养又摄取不足。越来越多的营养学家认为,化肥过量使用导致食物营养成分减少纳入慢性病的原因之一。   当代人这样的饮食结构而导致的身体素质的下降,是否会逐渐具有遗传性,并导致未来人类素质的先天性低下,将是一个早晚都要面对的残酷课题。越来越多人有糖尿病,而且有低龄化的趋势,这些人未来生育后代会否有遗传的可能 ? 如果人类以这样的饮食方式传承几百年,未来人类社会格局是否会发生变化?这些因农业生产方式改变发生的疾病,非常值得医学家认真研究。 六、“测土配方”良方否? 面对上述严酷现实,有关部委提出了化肥零增长方案,采取的一种主要做法就是测土配方施肥,即根据作物的实际需要使用化肥,但这种做法在现实生产中效果难以保障。其实,关于测土配方施肥的问题,笔者早在 7 年前,就撰文指出过这种作法的实际效益。现在重发这篇文章,希望能引起更多的农业工作者思考。 为减少化肥污染,提高耕地产量,农业部接受有关专家建议,从 2005 年开始,推行一项全国性的耕地施肥新措施,即根据土壤的实际需求确定施肥量。科学家们称其做法为 “ 测土配方 ” 施肥。其依据是,目前农民施加的肥料中, 60% ~ 70% 并没有被庄稼利用,而是贡献给了地下水,或残留在土壤中。项目实施 3 年后,全国已累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 9 亿亩次。 然而,从全国化肥实际用量看,配方施肥并没有使化肥用量减少下来,反而持续增加。 2005 年全国化肥用量为 4766 万吨、 2006 年为 4927 万吨, 2007 年全国消耗化肥 5108 万吨,是年粮食总产量为 5.15 亿吨, 2015 年,全国化肥用量 5900 万吨,是年粮食产量 6.3 亿吨。当然,有专家指出,增加的化肥可能进入了温室大棚,而不是进入农田,测土配方施肥依然发挥了作用。这个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但具体多少进入了大棚,多少进入了农田,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2015 年 8 月,笔者应国内某大型肥料集团邀请,为该集团管理人员介绍生态农业有关进展。会上我向一位业内同行了解化肥使用情况,尤其是测土配方施肥实施 10 年后的效果,答案令人吃惊 —— 当前的化肥用量已达到 5900 万吨了。我国的化肥使用效率是在上世纪 50 年代最高,那时农民种粮积极性高,社会组织分工好,也没有太多的化肥可以浪费。如 1952 年我国生产了 16392 万吨粮食,仅动用化肥 7.8 万吨,化肥利用效益高达 2230 斤粮食 / 斤化肥,地力不足的部分依靠积累农家肥和绿肥。 或许有人认为投入力度不够,才影响了测土配方施肥效果。实际上,几年来,中国已经安排专项资金 20 多亿元用于配方施肥补贴,仅 2008 年农业部就安排了 11.5 亿元补贴资金; 2009 年中国还将继续增大投入。其实笔者认为,补贴资金不是限制因素,而配方施肥本身的合理性才是最关键的。 测土配方施肥的目标是减少化肥用量,并提高粮食产量,实现资源高效、环境保护和提高耕地质量等综合目标,这个出发点无疑是正确的。但是,配方施肥依然施的是化肥,化肥如同土壤的药物, “ 是药三分毒 ” ,在提高产量的同时,其副作用也逐渐显露出来。另外中国化肥生产一直在增加,仅全年上半年全国就生产化肥 3000 万吨。各种销售网络也在向农民兜售化肥,农民在实际操作中对化肥产生了强烈的依赖。在这样复杂的形势下,仅靠专家们开出的 “ 施肥配方 ” 是难以奏效的。 其实测土配方施肥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 在试图解决耕地污染和提高产量的宏伟工程中,科学家、政府官员、农民三方面的利益分配问题才是最主要的。目前的资金去向是,主管项目的科学家获得了大量研究经费,各级农业政府官员,土壤肥料站得到了大量补贴、农民却没有得到实际好处,反而增添了麻烦。农民不会为种地去取土样找土肥站去化验,即使不要他们花钱。测土配方施肥理论上可行,但具体操作困难。农民嫌麻烦,没有积极性;但科学家和各级农业官员有好处,积极推进。这就出现了测土配方施肥工程中 “ 一头凉、一头热 ” 的局面。 在配方施肥中农业部门一包到底:从土壤测试、配方设计、田间试验、效果评价、组织管理、监督检查等所有环节,几乎都由农业部门包揽,甚至连配方肥的生产也由农业部门承担,导致测土配方施肥补贴由农业系统独享。 这样,配方施肥不是肥了耕地,也不是农民,化肥用量怎能够减得下来?另外,测土配方项目补贴金额发放与验收都由内部人员说了算, “ 农业三站 ” 形成特殊利益共同体,不愿奔赴田间地头开展扎实的农技服务。一些基层农技部门玩数字游戏,以骗取国家补贴。 在实际操作中,一个 “ 药方 ” 难以解决耕地的营养问题。 耕地是个非均质体,农民常说 “ 一步三换土 ” ,就是这个道理。有人曾从半公顷耕地中,随机获取 50 个土样送检,其化验结果最大值和最小值相差几倍,用来配方的有效养分怎能做到科学合理? 其实即使不搞配方施肥,将秸秆中含有的 “ 肥料 ” 通过一定的措施 “ 过腹还田 ” ,增加有机肥,地会越种越肥,化肥用量必然下降。 我们的试验数据显示,在有机肥施用量 75 吨 / 公顷前提下,在目前基础上减少一半化肥用量,玉米籽粒仍高于施常规化肥的产量。中国如将一半的秸秆 “ 过腹还田 ” ,可增加牛粪 32.8 亿~ 38.3 亿吨,折合 2835 万~ 3310 万吨硫酸铵。遗憾的是,这些 “ 肥料 ” 被农民在田间地头烧掉了,每年再向耕地中增加化肥。 因此 , 解决耕地污染和提高耕地质量的合理途径,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利用农业废弃物,恢复受损的耕地。 中国人口多、耕地少,且农民勤劳,有着几千年农耕历史,这样的国情适宜发展精耕细作的农业。如果中国能够对养殖积肥的农民或对有机肥耕种者实施直接补贴,则可避免配方施肥缺陷,有效利用国家资金。这才是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做法。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9199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国生态六讲》连载之十三:人类与杂草谁是终结者
热度 1 蒋高明 2016-9-28 09:43
连载之十三 人类和杂草,谁是终结者? 蒋高明 本文载《中国生态六讲》,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北京,2016 在农田生态系统中,杂草几乎是农民最头疼的问题。杂草顽强的生命力,让农民无法预防,年年锄草,年年长草。人类与杂草斗争了几千年,至今没有太好的办法,直到发明了除草剂。然而,人类发明的草甘膦除草剂以及抗草甘膦转基因作物的使用,在暂时终结了杂草的连年危害后,却造成了草甘膦在食物中残留,这有可能会终结人类,此非危言耸听。 农田里有多少杂草呢?以我熟悉的北方为例,春季小麦田里播娘蒿、王不留、荠菜、独行菜、小蓟比较常见。由于小麦是头年秋天播种的,越冬返青后小麦成了优势种群,杂草暂时竞争不过小麦。可一旦不管理,杂草就迅速生长,可以覆盖整个小麦田。但是,毕竟春天雨水少,温度低,杂草还不是最凶的。而夏季就不同了,北方农田雨季温度高、光照强、水分好,这样就给了那些机会主义者杂草提供了大展身手的空间。即使像玉米那样高秆的作物,其下还常见十几种杂草,如马唐、旱稗、马齿苋、牛筋草等。 在古代农书上,人们对杂草并非深恶痛绝。如对杂草的防治,古人竟然说“锄禾”,禾是庄稼,怎么会除掉呢?原来,锄草的“锄”与除草的“除”不同,前者是给庄稼松土,兼切断杂草地上与地下的联系,同时切断了土壤毛细管,起到控制杂草兼保墒的作用,这样的农活农民一年要干好多次。过去农民一旦锄头拿上了手,就一直到收获,而今天的农活则是喷雾器一旦背上了肩,就一直到收获。除草剂除草只管灭杀杂草,而不管土地,也不会关心除草剂对于人类食物链的污染,喷洒除草剂这个农活本身就是很有健康风险的。除草剂的毒性很强,几十米远的地方飘过来的除草剂对那些敏感植物还有杀伤作用,打除草剂那几天,村里的农民都不敢开窗户。 生态除草控草是解决杂草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人工拔草和锄草都是古老的除草方法,至今仍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直根系的杂草甚至某些多年生杂草在繁衍生长以前被拔出,可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我国农村,相对于其他复杂、昂贵的除草措施,人工除草简单实用,效果彻底,为广大农民所接受。另外,有研究认为,保持农田一定的杂草生物多样性,在控制害虫、保护天敌、防止土壤侵蚀、维持生态系统功能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对杂草的生物多样性给予适当保护。人工除草虽然是一种较环保的除草方式,但劳动投入高,化学除草虽然成本较低,但容易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为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就必须采取合理的除草措施,使农田杂草既能得到控制,又能维持较高的生物多样性,维持较高的经济效益。 然而,传统的人工锄草方式,随着大量农民工进城,劳动力的短缺,而逐渐减少了,在美国,这种古老的技术恐怕彻底消失了。在中国只有五十岁以上的老农民还会锄草。现在使用的是什么技术呢?就是除草剂。可是大量使用除草剂,杂草并没有控制住,相反,杂草年年用药,年年发生,甚至美国使用了抗除草剂的转基因技术后,农田里出现了超级杂草。 为什么农田里的杂草难以防治,甚至除草剂除出了“超级杂草”?这是与杂草的生态习性有关的。农田杂草大都是一年生植物,它们属于机会主义者,一有空间就去占领,它们对养分需求不高,也不挑地段,无论是贫瘠的荒地还是肥沃的耕地,即便是人类不断踩踏的田埂上,它们都会繁殖,并通过多种方式把种子散播到土壤里。那些埋在土壤里的杂草种子,一般很难除掉,除草剂对它们毫无办法,即使用火烧,地上的部分烧光了,但种子还保留在地下,所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生态除草仅斩草除根还不够,还要从种子上控制,就是待杂草结实后人工去除。具体怎么做呢?一是要控制种源,不使其结果实,在成熟前后治理;二是以草治草,如人工播种有肥效作用的一年生豆科草本植物占据杂草的生态位;三是秸秆覆盖,利用秸秆中的生化物质对杂草实施抑制;四是人工拔草喂牛羊,但前提是农田里不能有农药,不能有除草剂。没有农药和除草剂的鲜草,食草动物如牛、羊、驴、兔、鹅,甚至猪是非常喜欢的。小时候,农田里的杂草很少,哪里去了呢?竟然是被我们这些孩子加上部分妇女控制住了。孩子放学后,背上筐就去拔草或刨草,1000亩地里的杂草还不够生产队40头牛填饱肚子的,再加上青壮劳动力反复锄草,在人民公社期间,根本没有听说过杂草危害这样的事情。 田间杂草对农作物有很大影响。周代已重视“以薅荼蓼”的除草工作了。《周记·秋宫》中还提出了四种消灭杂草的方法,分春、夏、秋、冬四季运行,如全面施用,确实可收到效果。例如,夏季除草,把杂草地上部分全部刈割掉。夏天是植物生长发育最旺盛、消耗养分最多的时候,这时候除草,其光合作用停止,根部失去养分,必然大部分死掉。这种灭草方法,近代有的地方还在使用。 在恢复土地肥力方面,商周时代已有了一定的办法。除休耕恢复地力外,有人根据甲骨文的研究,认为商代人已在地里施用粪肥,并已有贮存人类畜类粪及造厩肥的方法。又结合消除田间杂草,人们已明确知道绿肥的作用,“荼蓼朽止,黍稷茂止”。还是由于肥料的施用,这时期才可能开始出现连作的“不易之田”。 我国春秋时期就掌握了杂草和害虫的控制方法,并知道如何用地养地,且为无污染无公害生物控制技术。 美国整个国家的历史才两百多年,它们的耕作方式是否是可持续的,根本没得到历史的验证,相反,它们耗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才生产了亩产量不及我国三分之一的农作物,我国耕地资源本来就少,怎么能学美国的耕种方式呢? 再说,美国用转基因技术控制虫草害,而却造成“超级杂草”“超级害虫”肆虐。这种新技术使用了不到20年就出现了各种问题,美国都在反思甚至抛弃这个技术。而中国人发明的除草技术前后使用了2000多年,到底哪种技术好?不言自明。 农业从来都不是一个偷懒的产业,如果盲目像工业生产那样提高效率,发展懒人农业,那么生存健康问题就会随之而来。2013年6月8日,美国《食物与化学毒理学》公布泰国科学家惊人的实验结果,与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玉米、油菜捆绑使用的草甘膦除草剂农达中的活性成分草甘膦,具有雌激素作用,而且在一万亿分之一超低微量浓度范围促进乳房癌细胞增殖。泰国科学家的该项研究,有助于解释法国科学家不久前做过的长期喂养极微量草甘膦除草剂与转基因玉米研究中,发现巨大的乳房肿瘤的致癌机制。该项发现打破了过去认为“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量低于某浓度水平无害”的错误认识,揭示了草甘膦这样的有毒有害物质,恰恰在过去难以想像一万亿分之一超低微量范围,具有很强的内分泌干扰、性激素干扰作用。 市场上畅销的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油、玉米油、油菜籽油;含转基因大豆蛋白与转基因大豆油的国内外知名品牌婴幼儿配方、孕妇营养食品;转基因豆制品、豆浆粉等,添加转基因大豆蛋白的火腿肠、香肠、饺子等一系列冷冻食品、面包以及儿童喜爱的蛋糕、饼干;一些洋快餐用转基因油炸的食品、转基因豆浆、喂养转基因大豆、玉米家禽、家畜的肉等食品,皆可能让一万亿分之一超低微量浓度的残留草甘膦进入人类肠道,通过肠壁血液循环系统进入体内所有器官,进入孕妇体内的胎儿,种下“母细胞瘤”的种子!这就是前面我们提到了人类在没有终结杂草之前,杂草通过其顽强的抗性,可能借助于人类发明的转基因技术提前终结人类的原因。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4288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国生态六讲》连载之十二:农药是双刃剑吗
热度 1 蒋高明 2016-9-18 19:42
中国生态六讲连载之十二:药是双刃剑吗? 蒋高明 本文载《中国生态六讲》,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北京,2016 在人类进化史上,环境污染成为“事件”是近 100 年来的事。确切地讲,工业革命使得人类有了挑战大自然的资本,从生态平衡被大规模打乱的那天起,环境污染就出现了。然而, 300 多年前从英国发起的工业革命,毕竟局限在少数发达国家,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局部的,相对较轻的。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人类无限制地向大自然索取,并不断向自然界排放大量有害物质,农药就是之一,它不仅杀死了人类以外的很多生命,还直接影响了人类本身。 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卡森 的名著《寂静的春天》,描述的是环境的恶化使人类面临一个没有鸟、蜜蜂和蝴蝶的世界,一个死寂的春天。造成这种结果的元凶是农药 DDT , 但讽刺的是, DDT 竟然 是诺贝尔获奖成果。 DDT 有很强的毒效,尤其适用于灭杀传播疟疾的蚊子。但是,它消灭了蚊子和其他“害虫”的同时,也杀灭了益虫。而且由于 DDT 会积累于昆虫体内,当这些昆虫成为其他动物的食物后,那些动物,尤其是鱼类、鸟类,则会中毒死亡。 20 世纪 30 到 60 年代是资本主义工业化高速发展的时期,也是环境污染最为严重的时期。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英国伦敦烟雾、比利时列日市光化学烟雾、日本“痛痛病”“水俣病”等严重污染事件都发生在这段时期。 虽然不断有人因环境污染而失去了健康和生命,但大多数人却很少把生命健康与环境恶化联系起来。 翻阅 上世纪 60 年代以前的报纸或书刊,几乎找不到“环境保护”这个词。当时主流的口号是 “ 向 大自然 宣战”,“征服大自然”, 在卡森之前,几乎没有人怀疑这些口号的正确性。卡森用大量的事实,向人们讲述了这样的道理,生态环境的容量是有限的,自然物种的消失也将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如今,地球面临第六次物种大灭绝,全球变暖、臭氧层消失,无不证明了卡森做出的悲剧预言的正确性。卡森的呐喊,唤醒了公众,环境保护从此深得人心。 1972 年,美国禁止使用 DDT ; 同年, 联合国在 斯德哥尔摩 召开了“人类环境大会”,并由各国签署了《 人类环境宣言 》;近些年来,《生物多样性保护公约》《臭氧层保护公约》《气候变化框架条约》等国际公约不断出现,各国政府都积极开展了环境保护的具体行动。 我读研究生时,所在的研究组为“环保组”,是国内最早成立的环境保护的课题组之一。那时候,我们几乎没有听说过什么环境污染问题,环保教材几乎都是翻译西方的。遗憾的是,几十年来我们盲目学西方,尤其是忽视了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负面作用,从而酿成了环境污染的诸多悲剧。 仅农药的使用一项,就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危害。人类与“害虫”抗争了近一个世纪,但是人类并没有控制住“害虫”。人类一直坚持灭杀“害虫”这条错误路线,甚至越走越远,当年西方犯的这个错误中国正在犯。 溴酸钾、硝基呋喃代谢物、敌敌畏、百菌清、倍硫磷、苯丁锡、草甘膦、除虫脲、代森锰锌、滴滴涕、敌百虫、毒死蜱、对硫磷、多菌灵、二嗪磷、氟氰戊菊酯、甲拌磷、甲萘威、甲霜灵、抗蚜威、克菌丹、乐果、氟氯氢菊酯、氯菊酯、氰戊菊酯、炔蟎特、噻蟎酮、三唑锡、杀螟硫磷…… 如上所列仅是我们食物中所含农药的一小部分,如果不是专业人士,相信普通民众对它们是非常陌生的。很多化学名词是“吃”出来的,是媒体曝光了食物遭受污染后,我们才认识了人造化学物质的名字。倒推四十年,中国人接触的农药种类只有六六六、敌敌畏等几种,且很少在食物链中使用。现在国家明文规定的,食物中不能超标使用的农药就高达 3650 项!其中 鲜食农产品高达 2495 项。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这 2495 项就是我们食物中可能会遇到的。如果打印出这个清单来,需要几十页 A4 纸。目前人类到底使用了多少种农药?恐怕没有人说得清楚,因为化学合成的新农药越来越多,光农业部每年新登记的农药就达千种。 目前 ,我国每年农药 使用面积 达 1.8 亿公顷次。半个世纪以来,使用的六六六农药就达 400 万吨、 DDT 50 多万吨,受污染的农田 1330 万公顷。农田 耕作层 中六六六、 DDT 的 含量 分别为 0.72PPm 和 0.42 ppm ;土壤中累积的 DDT 总量约为 8 万吨。我国每年农药用量 337 万吨,分摊到 13 亿人身上,就是每个人 2.59 公斤!这些农药到哪里去?除了非常少的一部分 (10%) 发挥了杀虫的作用外,大部分进入了生态环境。 更槽糕的是,农药不仅仅在农田里使用,森林、草原、荒漠、湿地也在用,就是人口密集的城市居民 小区 里,也有农药的身影。如果蕾切尔 · 卡森活到今天,她看到人类如此大范围内使用如此众多的农药,那么,她的《寂静的春天》恐怕要改成《死亡的春天》。 农药对人体的伤害,以中国农民最重。若按年龄说,则以妇女和老人最重。发达国家喷施农药用飞机或大型拖拉机,而中国却用原始的肩背式喷雾器,喷出来就是毒。农药有机溶剂和部分农药漂浮在空气中,污染大气,吸入人体有可能致病或致癌;农田被雨水冲刷,农药则进入江河,进而污染海洋。这样,农药就由 气流 和水流带到世界各地,残留土壤中的农药则可通过 渗透作用 到达地层深处,从而污染地下水。 大范围、 高浓度、高强度地 使用杀虫剂,虽暂时控制了虫害,却也误伤了许多“害虫”的天敌,破坏了自然 生态平衡 ,使过去未构成严重危害的 病虫害 大量发生,如 红蜘蛛 、 介壳虫 、 叶蝉 及各种土传病害。此外,农药也可以直接造成“害虫”迅速繁殖。上世纪 80 年代后期,南方农田使用 甲胺磷 、 三唑磷 治 稻飞虱 ,结果刺激稻飞虱产卵量增加 50% 以上,用药 7 ~ 10 天即引起稻飞虱再度猖獗。农药造成的恶性循环,不仅使害虫防治成本增高,更严重的是造成人畜中毒事故增加。 “人虫大战” 并没有 挫伤所谓“害虫”的锐气, “害虫”在人类发明的各种农药的磨练下,反而越战越勇。在农村,农民最切身的体会就是,他们打了那么多的农药,虫子照样泛滥。药越用越毒,虫越治越多。虫子多了必然要再花钱买农药,这就给农药生产和销售企业带来了滚滚利润。 针对“害虫”,我们换个思路治理会怎样?即不采取对抗的办法,不用农药,而是恢复生态平衡,“害虫”数量会增加吗?自 2007 年起,我带领自己的研究团队,租用 40 亩耕地,在山东省平邑县建立了弘毅生态农场,开展生态农业试验示范研究。我们全面停止使用农药、除草剂、化肥、农膜、 添加剂 ,不使用转基因技术,验证生态学在维持农业产量、提高经济效益中的作用。短短 3 个年头,生态学的强大威力就显现了出来。由于采取严格的农田生态保护措施,农场的生物多样性大幅度提高:燕子、蜻蜓、青蛙、蚯蚓等小动物都回来了;那里的蔬菜、水果再不用担心受到昆虫危害;黄瓜、西红柿、芹菜、茄子、大葱等蔬菜接近常规产量;过去严重影响玉米成苗的地老虎成虫已被脉冲诱虫灯制服了,以前最多的时候,每只灯每晚可捕获各种“害虫”达 9 斤,目前每晚捕获不到 30 克。一滴农药不用,“害虫”反而不产生危害了。 昆虫有时间上的 生态位 差,但被抓的多为夜间活动的“害虫”,而益虫,尤其鸟类晚上很少活动,所以没有被伤害。“害虫”还在,这个物种并没有消灭,它们还有吃有喝,但形成大种群就不可能了。生态平衡建立起来后,益虫益鸟多了,害虫想成灾都没有了机会;没有农药、除草剂,燕子、麻雀、蜻蜓、青蛙、蟾蜍、蛇、刺猬都回来了,它们也要吃东西,“害虫”就是它们的美味佳肴。多样性的作物混种增加了抗虫害等风险的能力,多样性的生物群落是稳定的。在生态农场,除了种植小麦、玉米、蔬菜,还有莲藕、大豆、花生、芝麻,如此多的作物种在一起,虫子都不知道去吃那一种,加上它们自投罗网,各种天敌守候,在真正的有机农场里,虫害是比较容易控制的。 有人说,将杀虫的基因转到庄稼里让庄稼自己生产“农药”不是更好吗?这恰恰又打乱了生态平衡,是按下葫芦起了瓢。虫子不吃你转抗虫基因的庄稼会吃别的,它们并没有被除根。而且那么多种虫子,基因又 具有 特异性,一种基因只能防一种害虫,得转多少基因才能防住所有的种类的害虫?为什么不利用现成的物种呢?自然界为我们准备了成千上万种害虫的天敌,这些物种会携带多少亿个基因?转基因除虫技术实际上是抱薪救火。事实上,使用转基因后不但要继续打农药,还要用专用农药,专用化肥,专用除草剂,这“三专”再加上转基因专利这“一专”,四座大山压榨之下,生产成本大大增加,农民还指望过上好日子吗? 由于生态农业人人可以掌握,除人工外,几乎不需要其他物质性投入,农药贩子和转基因鼓吹者们,都不愿意看到用生态平衡的办法解决他们认为的虫害“大问题”。当我们推广低成本的生态农业模式时,遭到了疯狂的围攻,甚至很多搞农学的同行和学者认为我们砸了他们的饭碗,因为如果采取生态种植模式,他们将拿不到转基因科研经费。当年卡森的呼吁,也遭到了利益集团(主要是农药商)及其收买的无良专家、媒体的恶毒攻击,她在人们的咒骂声中离开人世。所幸的是,她留给了人类丰厚的环保遗产。 卡森的冒死呐喊,激发了波澜壮阔的全球环境保护运动,最终促进了重大的环境法律变革,这对于经济快速发展的我国有很大借鉴意义。春天是生命活力最旺盛的季节,不应该寂静。作为地球村的一员,中国人民同样有权呼吸新鲜空气,喝上清洁的水,吃上放心健康的食品。 有人说农药是双刃剑,虽然破坏了生态平衡,但也起到了杀灭害虫的目的,我不同意这种说法,因为农药根本无法杀灭所谓害虫,其作用在哪里?我们不拒绝在极端的时间和环境里有限使用农药,但是像当前这种大规模地、无限制地、疯狂地将农药撒向我们的农田和食物,而且负面影响已经危及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和我们自身的健康时,确实应该引起反思了。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3805 次阅读|1 个评论
摆在人类面前两条农业道路利弊分析
热度 1 蒋高明 2016-8-26 20:15
摆在我们面前两条农业道路利弊分析 蒋高明 当今的农业生产方式,因离生态规律越来越远,在为人类提供了餐桌丰富的食物之后,也制造了大量的问题,如环境污染、气候变化、动物福利降低、人类疾病增加、就业难、社会矛盾加剧等等。人类必须重新反思现代农业的利与弊,向正确的道路回归。当前,摆在人类面前有两条道路: 第一条道路,工业化化学化和生物技术化的农业。该农业模式从生产化肥农药等所谓农资的工厂开始,到利用各种添加剂的食品加工厂结束。在该模式下,从事的农业人口少,以单干为主;大部分变成被喂养的人口;制造了更多的病人,以至于某些国家每人仅医疗费就高达 1 万美元/年,该花费在中国完全可以吃有机食品了。 第二条道路,杜绝上述有害化学物质,按照生态规律办事。该模式从收集天然有机肥料开始,到利用天然微生物或物理方法制造食物的作坊结束。在该农业模式下,从事食物生产的人口多,劳动者集体劳动;其生产的食物健康口感好,食物生产源头生态环境好。只要人勤快,人类就能够可持续生存下去。 第一条道路的优点:一是减少人工,将劳动强度变小了;二是规模化效益高;三是带动的产业链长:包括化肥和农药生产、农业、饲料添加剂、食物添加剂,从庄稼药,到动物药,到人药的生产量大,带动的 GDP 高。 第一条道路的缺点:一是环境污染,制造农药、化肥、地膜、各种化学添加剂污染环境;二是释放大量温室气体,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关的温室气体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来自所谓的现代农业;三是源头制造病人,大量疾病尤其癌症、白血病、性早熟、不孕不育等增加,与食物生产方式的改变有很大关键,当前全国乃至所有发达国家食物生产中的杂草防治几乎离不开除草剂,害虫防治也以化学灭杀为主;四是造成严重的食物浪费,由于数量供应大,且口感差,种地的养殖的加工的开餐馆的不吃自己的产品,很多食物变成了垃圾,食物浪费量惊人,仅中国餐桌浪费就能够养活 2-3 亿人/年。 第二条道路的优点:一是从源头保护生态环境,绿水青山,生态景观美好,农田里没有农药瓶和垃圾地膜等白色污染,有乔、灌、草多重农田防护林;二是品种多样,种养结合,轮作倒茬、农田可食生物多样性丰富;三是食物口感好;四是对人群健康好,尤其对孩子的成长发育最好;五是传统的种子能够保留下去;六是人的繁殖力旺盛,从嘴里进入的食物中化学物质基本杜绝。 第二条道路的缺点:一是费人工,尤其对杂草的控制,需要人工或人工操作机器,不如飞机喷农药那样高大上;被认为是落后的代名词;二是动物生长周期长,因为不催肥不育肥,相应地消耗较多的饲料;三是相对分散,规模小。 第一条道路始终是资本控制的,在每一个环节都有资本的黑手,一直到医院,到墓地,是典型的互害模式。 第二条道路,是受自然生态规律控制的,每个环节上的人要么多付出劳动,要么多付出钞票,最终受益的是农民、市民、各级消费者,以及生态环境,是典型的互助模式,且外来资本不容易插手。 第一条道路符合资本的逻辑,是资本主义玩的游戏,以人类生存环境和地球物种为代价。必要的时候牺牲一部分人,这部分人在他们眼里是垃圾人口; 第二条道路符合社会主义的逻辑,即共同富裕。只有社会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这样的农业模式有人气,人之间需要合作,人与自然之间需要和谐,而不是一味对抗。 上述第一条道路就是现在人们津津乐道的所谓现代农业,以美国农业为典型代表;第二条农业模式是高效生态农业,由中国人发起,但尚处于萌芽阶段。 人类社会还能够走多远,取决于人类选择什么样的农业道路,是生态农业还是化工农业?是可持续农业还是不可持续的农业模式?常规农业追求的是数量,生态农业追求的是质量和数量共赢,且优质优价。常规农业中的利润农民得到的很少,连 10% 都不到,而高效生态农业中的 30% 左右的利润给一线的农民。 有人认为,生态食品或有机食品价位太高,同样是食物相差那么大不值得,因此,在吃饭问题上马马虎虎,越便宜越好。殊不知,正是因为消费偏离了价值规律,才促进了各种化学物种摇身一变,以常规农用物资名义进入了食物链。如果仔细算一笔账就会明白了,假如一个人吃安全食品可以活 100 年的话,但有人为了省钱只活了 70 年,如其退休工资在 5-10 万元/年,少活的 30 年就可以少拿工资二三百万元。如果多投入 1 万元/年购买安全食品,就可以满足上百年的消费了。要是连 60 岁都活不过,或者只有短短三四十年就得怪病离世,连自己交的养老金都没有享受过一回,到底是哪一个账合算呢? 药食同源,病从口入。病一定是从口入的,否则过去 40 年前根本没有这么多的癌症病人出现在医院里。环境污染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生产食物过程中,制造大量农药类农资物质,农药残留、抗生素超标和各种食物添加剂、膨大剂、强化剂、强筋剂等等进入食物链,正是因为畸形农业模式导致的。。 目前,几乎没有人用传统的办法除草了,也没有人用生态的办法控制虫害了,都是借助于除草剂和杀虫剂。农药和化肥,原本是二次大战期间过剩的军事产能,是作为炸药和神经毒剂使用在战场上的,而今在农业上堂而皇之地被应用、被吹捧。其引发的环境问题、健康问题和社会稳定问题,是非常明显的。 人类能否在地球上可持续地生存下去?取决于上述农业模式是否良性发展,取决于大众的觉醒,取决于社会财富的合理分配,取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改善。地球给人类思考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个人分类: 自然与社会|3965 次阅读|1 个评论
廉价农产品进口的昂贵安全代价不容小觑
热度 3 蒋高明 2016-8-25 20:44
廉价 农产品进口的昂贵安全代价不容小觑 蒋高明 一、食物进口成常态 最近,笔者了解到,继我国从美国等国进口大豆、玉米、油菜籽、苜蓿外,还要与新西兰、澳洲等签订牛奶自由贸易协议。廉价农产品进口对中国农业的打击是显而易见的,卖粮难、撂荒、倒牛奶、杀牛这些发生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时代的现象在中国也重演了。如果上述协议生效,中国奶业将面临生存发展的沉重危机。 粮食卖不动是什么原因 ? 是我国粮食太多了吗 ? 如果粮食太多,为什么还要大量进口呢 ? 我国粮食进口量近 10 年来屡创新高。 2015 年,我国累计进口包括大豆、小麦、玉米、大麦在内的粮食及谷物粉 1.2 亿吨,同比增长 20% 。 再来看肉类进口,先看猪肉。根据海关数据统计显示, 2014 年我国总体进口猪肉以及猪杂碎 137 万吨,其中猪肉进口量为 56 万吨 , 进口猪肉的主要来源国为美国、德国、西班牙以及丹麦,分别占我国进口猪肉的 20.7% 、 18.9% 、 16.2% 以及 11.9% 。 2015 年,上述数据更新为,全国进口肉类总量 244.79 万吨,其中,进口 牛肉 48.53 万吨,同比增长 40.6% ;进口羊肉、猪肉、禽肉分别 23.26 万吨、 133.71 万吨、 39.30 万吨。 这里最有意思的是价格,进口的牛羊肉才合 12-13 元 / 斤,这在国内是购买活体牛羊的价格 ( 目前山东肉牛活牛价 13 元 / 斤 ) 。国外的牛羊肉为什么那么便宜呢 ? 其一解释是国外土地多,规模效益大 ; 其次就是国外自然资源便宜,土地使用不要钱 ; 其三是政府补贴高 ; 其四是采用工业化措施生产,流水线上长大的牛在美国已经不是什么神话了;其五是国外清仓处理拟淘汰的肉(即战备肉,通俗的叫法为僵尸肉)大举进入中国。然而,这样的牛羊肉再让中国消费者食用的时候,给大家说清楚了没有 ? 还有进口奶粉、鸡肉等,这一切都根据所谓的市场规律进行。洋食物大举进军中国,其超低的价格更加打压了国内食物市场,造成了中国卖粮难、卖奶难、卖肉难。 二、廉价食物昂贵的安全代价   我国是一个拥有 13 亿人口的大国,同时也是一个农业大国,粮食历来都是国家长治久安百姓幸福生活的保障。然而,近年来我国的粮食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 2014 年 5 月,在第三届中国国际农商高峰论坛上,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司长张红宇就表示,我国的粮食自给率已经跌到了 87% ,全部农产品的自给率差不多是 70% 左右, 30% 左右是需要通过国际市场来调节的。这些数字是触目惊心的。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本国的粮食产量连本国人民都供应不上,还需要依靠进口来补充,长期以往,我们必将受制于人。   众所周知,由于不加防范,中国的大豆产业已基本被打垮,市场上 80% 以上的大豆来自西方市场转基因大豆 ; 国内油菜籽价位也出现高于进口局面,如果措施不当也将面临沦陷 ; 制糖产业也受进口材料低于国产材料的严重局面而面临沦陷 ; 蔬菜种业中 90% 也被人垄断。这样看来,如果放任进口,持续打亚中国农业,中国人吃肉、吃油、吃糖、吃豆腐、喝奶、吃菜,都将沦落为看别人脸色的地步。这还不算,如果不采取紧急措施,仍由着国际市场冲击,中国还将面临严重的社会、政治与军事危机。 2014 年,我国仅进口大豆就达 8169 万吨,突破了 8000 万吨大关。从进口价格来看,进口大豆平均成本低于 3400 元 / 吨,合每斤 1.7 元,而中国东北产的非转基因大豆收购价 2.01 元 / 斤,山东农区大豆低于 3 元每没有人生产。这就是业内津津乐道的 “ 地板价高于天花板价 ” 现象。大豆产量低,种植季节长,与国际市场难以抗衡,农民多改种玉米,中国 13 亿人的植物蛋白来源拱手让给国外资本。 中国的农民非常善良,当他们知道我国大量从国外进口,国产农产品因打压而出现了倒牛奶、屠宰母牛时,他们经常会问笔者这样的问题:“哪怕牛奶 5 毛钱一斤也比倒掉强啊”;“为什么我们自己的都吃不了,还要进口那么多干什么?” 三、廉价进口食品成本真相   农民朴素的问题才是实质的,他们不懂得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和资本危机理论,但他们知道浪费粮食是要命的事情。你现在图便宜进口,打压自己人不生产了,将来中国人没有粮食了,再买到便宜货连机会都没有了。从当前的粮食形势来看,粮食真正富裕的国家只有美国、加拿大少数西方国家,而他们是赔钱在补贴自己的农民生产粮食。为什么国外的粮食那么便意呢 ? 这是不公平竞争造成的结果,实际上粮食背后,还有很多成本是没有计算的,这些成本包括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社会、政治、军事成本等等。试分析如下: 第一,中国的小农是与国外大资本在竞争,他们处在不同的起跑线上 。笔者曾实地调查过美国的家庭大农场,看到他们的农场都在 1000-10000 英亩之间,且依然处于动态兼并中, 1 万英亩以上的农场已非常普遍。 1 万英亩相当于中国的 6 万亩,而中国农民种植的土地,只有区区几亩几十亩,流转后也就百多亩地,只有内蒙古、东北等地才见到千亩以上的家庭农场。美国人用百倍乃至千倍以上的土地面积,来击败中国的小农户,还有什么值得炫耀呢 ? 他们的规模效益显然是中国农民无法比较的。 第二,美国农民种地是有补贴的,他们收入的40%来自政府补贴 。也就是说只要种地,这 40% 就是纯利润的,且没有人敢克扣。中国的小农呢 ? 甚至美国农民还是缴税的。我现场问过经营 1 万英亩的美国农民,他们告诉我,每年扣除农资、劳动力、税费,还可有 200 多万美元的净利润,这 200 万美元分摊到 6 万亩耕地上,每亩仅 33 美元,即约合 219 元 / 亩,这样的土地效益在中国,农民是根本不会去干的。在中国, 每户几百元不到的补贴,连贫穷的中国农民都看不上眼,他们在城里打工一天就能挣到。那么,美国人哪里来的钱补贴美国农民呢 ? 他们 花的是中国人的钱,我们挣钱舍不得花,被美国人拿去花,且数目不小。中国购买美国国债的钱,包括借给美国人的钱,各项加起来约 3 万亿美元,要回来的可能非常小。美国人花中国人的钱,打败中国农业,这样的便宜事比战争是不是更合算呢 ? 第三,生态环境与健康成本没有计算 。美国大农场经营,已经没有能力采用可持续的农业方式,离不开大量化肥、农药和除草剂,还需使用转基因技术,内外对抗害虫与杂草。这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明显的,对人体健康是有潜在危害的。抛开这种农业做法对美国本土的生态破坏,中国进口廉价的大豆、玉米与苜蓿,其中的草甘膦残留,转基因成分的残留,没有人关注过。进口的廉价粮食是不适合人类食用的,严格来讲喂养动物都有问题,法国科学家实验已经证明转基因玉米对试验动物有诱发肿瘤的很大概率,后期高达 80% 。我们不加设法地进口补充人的口粮,用来榨油,作为动物饲料进一步进入人类食物链,这都是欠考虑的。针对其中的科学问题,是需要认真研究一下的。 大规模现代农业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还导致大量温室气体释放。全球三分之一到一半的的温室气体来自规模化农业开垦,规模化农业对温室气体的贡献这笔账也是没有人认真算的。 在健康方面,美国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人数居高不下,男性和女性的肥胖率更分别高达 35% 和 37% ,这些都是大量生产廉价食物造成的苦果。美国用于健康医疗的比重占全部 GDP 的 16% ,而农业仅占 GDP 的 2% 。廉价、高热量、单一品种食物供应业已造成了全球最发达国家的沉重负担,从这层意义来看,美国的农业模式其实是失败的。 第四是生物多样性成本没有计算 。规模化农业势必造成栽培多样性下降,病虫草害也增多。在大农场模式下,由于严重缺乏劳动力,间作套种、合理密植、倒茬轮作、种养结合等好的农业做法免谈。人类保存几千年的栽培物种惨遭丧失,转基因技术应用加快了天然物种多样性丧失速率。规模化农业种植区连鸟的叫声都难以听到,蜜蜂受害、蝴蝶受影响,天敌蛙类等消失,最终对人类的生存也造成严重影响。 第五是政治与军事成本没有计算 。天下最大的买卖是革命,将政府推到了重来。因此,历任政府谁也不敢对政权掉以轻心,而巩固政权的最大机器是军队,军队就需要有震慑人的武器,每年国防开支中很大一部分用于武器研发。然而,我们在重视核武器、激光武器、太空武器的同时,却忘记了粮食是更大的武器。转基因生物武器的杀伤力是远远大于核武器的,因为它可以至于于死地而不露形。即使普通的粮食武器也能轻易置人于死地,只要你敢一年不种地。我们是从曾经的的敌对国进口粮食,就更应当防范一些可能的粮食攻击。如此低价进口粮食正常吗 ? 如果人家白给你粮食,我们也敢要吗 ? 人家可以承诺白给我们一两年粮食,引诱中国农民不种地,只要你敢答应,恐怕到不了那个时候国将不国了,这样的战争成本太低了。 四、应对措施   廉价农产品进口对中国农业的打击是显而易见的,撂荒、倒牛奶、杀牛这些发生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时代的现象在中国也重演了。这造成的资源巨大浪费,和对农民种地积极性的打击是难以用金钱而弥补的。如果我们将进口粮食的钱,将生态破坏后治理的钱,将健康保障投入的钱,适当补贴到中国农民头上,鼓励他们从事环境友好的生态农业,将经费花在中国农民身上,则增强了我国农业的竞争优势,还保护了生态环境,从源头减少了疾病发生。   中国农业的竞争优势在哪里呢 ? 显然在于质量农业,即我们针对不同的生态农业区,如高山、丘陵、草原、荒漠和湿地,我们可以发展精耕细作的农业,停用或少用化学物质投入。为人吃的食物禁止转基因,提高农产品质量,带动城市中产以上人群的消费,既保护的生态环境,又增加了食品供应,还稳定了农业就业队伍,强壮了国民身体,这样,我们就打赢了一场农业战争。西方的现代化农业在中国的质量农业面前是不堪一击的,由于城市化好劳动力成本等原因,西方国家很难做到精耕细作了。 因此,我们不能与他们拼土地数量、拼农产品数量,而是要拼质量,释放城市人群对优质农产品的购买潜力,反哺农业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让国人远离医院。设想一下,中国停止从西方国家进口粮食,这个庞大的粮食武器返回其生产国,其杀伤力也是巨大的,足以让我们有更宽裕的时间,和平发展经济。与其被动挨打,不如主动迎击。
个人分类: 自然与社会|4176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载]兽药安全二十三问
yhz03008 2016-8-5 18:22
 兽药安全二十三问    ---中国兽药协会 近年来,涉及兽药及其残留、细菌耐药性、抗生素环境污染的报道不时见诸报端,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为解答消费者疑问,我们邀请相关领域的学者对常见问题进行了科学解释,希望可以对您有所帮助。   兽药使用 1.什么是兽用抗菌药?   抗菌药包括抗生素和人工合成抗菌药,它能够杀死细菌或阻止细菌生长,可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性感染。   用在动物身上的抗菌药就是“兽用抗菌药”, 常使用的包括青霉素、头孢菌素等抗生素,以及氟喹诺酮类、磺胺类、喹恶林类合成抗生素。 2.禽养殖中为什么要用抗菌药?   养殖动物使用抗菌药的最终目的还是保护人的健康。   当养殖动物抵抗力下降时,致病微生物就会使它们生病。若不及时治疗,疾病容易在养殖动物中扩散,严重影响动物健康,导致产品质量下降并降低产量。   有时动物生的病还可能传染给人,例如猪链球菌病、猪丹毒等,这些疾病叫“人畜共患病”,对人和动物的健康都是巨大威胁。   及时、合理的使用抗菌药,既可以保障消费者健康,也可以保障产品质量,还可以避免经济损失。抗菌药在防治畜禽疾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它是当今全球畜禽养殖业大规模、集约化发展的基石之一。 3.为什么有时候需要同时使用多种抗菌药?   有时动物感染了多种致病微生物,一种抗菌药无法起效,不得不使用多种药物。   有时两种抗菌药可以“互相帮助”,用更少的量就能实现更好的抗菌效果,同时降低或避免毒副作用,最典型的例子是青霉素和链霉素联用。   多种抗菌药的联合打击可以减少“漏网之鱼”,避免或延缓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当然,多数情况下只需用一种抗菌药,联合用药仅适用于少数情况,且一般二联即可,三联、四联并无必要。 4.什么是兽药残留?   动物身上使用兽药后,药物或其代谢物有可能蓄积或留存在肉和内脏或者进入奶、蛋等畜禽产品,这些进入食品的兽药就是兽药残留。 5.兽药在动物中的残留和消除过程是怎样的?   兽药在动物体内会经过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   “吸收”、 “分布”是药物进入动物体内发挥作用并残留的过程。“代谢”、“排泄”是药物从动物体内清除的过程。   在规范使用的情况下,绝大部分药物被代谢和排泄掉,在动物体内的残留水平很低。 6.什么是休药期?   “休药期”(WithdrawalTime, WDT)是指从动物停止用药到允许上市销售的间隔时间。   在这段时间里,动物体内的药物残留被逐步代谢和排出体外,其残留水平下降到限量值以下,肉、蛋、奶等动物性食品的安全性得以保障。   不同药物在动物体内代谢的规律不同,因此不同药物的休药期也可能不同。 7.抗菌药残留是否会危害人体健康?   任何物质都需要达到一定的量才会导致健康危害。通常情况下,食品中药物残留的量很低,一般不足以产生健康危害。   如果兽用抗菌药残留达到较高水平且长期摄入,可能带来过敏反应、慢性毒性、破坏胃肠道菌群平衡等健康影响。 8.什么是最高残留限量?   最高残留限量(MaximumResidue Limits, MRLs)   指动物性食品中规定的药物残留最高浓度,它是基于一套严格且复杂的科学评估程序得出的。   由于评估时留下了很大的安全系数,因此按照正常的饮食结构,只要残留不超标,终生食用都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9.我国的兽药残留限量标准情况如何?   我国兽药残留限量标准分为四类:   (1)不需要制定最高残留限量的兽药88种;   (2)需要制定最高残留限量的兽药94种;   (3)可以用于食品动物,但不得检出兽药残留的兽药9种。   (4)农业部明令禁止使用的兽药31种,比如瘦肉精。 10.国际上兽药残留标准的情况如何?   目前国际食品法典(CAC)制定了67种兽药残留限量,并对12个兽药提出了风险管理建议。各国结合本国实际,分别制定了本国标准,例如美国已制定95种兽药的残留限量,欧盟有139种。   我国兽药残留限量标准中有98%的可比项目已达到或超过国际标准。 11.为何我国兽药使用量较大?   兽药的总使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养殖规模和人口规模,因此我国的兽药总使用量必然比许多国家要高。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肉蛋奶的消费量巨大,因此动物养殖规模也十分庞大,2013年全国畜禽出栏和存栏总量已达到:1.5亿头牛、5.6亿只羊、12亿头猪、120亿只禽。   美国的动物养殖规模世界第二,其兽药使用量同样远高于其他国家。当然,我国养殖业也存在一些兽药使用不合理或者滥用的个别情况,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管和引导。 12.我国兽药残留的状况如何?   近年来,随着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不断深入,处罚力度加大,兽药滥用的情况得到一定的遏制,兽药残留的整体状况较好。例如监测数据显示,2015年下半年的畜禽及蜂产品的兽药残留合格率达到99.9%。    耐药性与耐药菌 1. 什么是耐药性?   随着药物的使用,一些细菌逐渐适应并发展出抵抗药物作用的能力,这就是耐药性或抗药性。   不仅细菌会产生耐药性,病毒、寄生虫、肿瘤细胞也会产生耐药性。 2. 细菌为什么会有耐药性?   有些细菌天生“身体好”,对某些抗菌药物不敏感。   有些细菌在抗菌药的作用下侥幸逃脱,进而发生自身遗传改变(基因突变)产生耐药性。   也有些细菌可以向别的细菌拜师学艺,学会耐药的本领。 3. 耐药菌的危害表现在哪些方面?   细菌获得耐药性后,其致病性并不会增强,也不会产生新的感染类型。   耐药菌最主要的危害是给治疗带来困难。如果细菌对多种抗菌药耐药,甚至对大多数抗菌药都耐药,则可导致常用抗菌药治疗无效,造成病死率提高,显著延长病程和治疗时间,大幅增加医疗成本。 4. 有没有办法对付耐药菌?   (1)合理、谨慎地使用抗菌药,避免细菌耐药性产生,这是目前最有效、易推行的方法。   (2)寻找抗菌药替代品或替代疗法   (3)结合耐药性监测,采用轮换、穿梭用药可以减少细菌耐药性甚至恢复细菌敏感性   (4)针对耐药菌,研制新的抗菌药 5. 动物身上的耐药菌对人有无危害?   虽然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和传播规律有待研究,但目前国际上的主流观点认为:   (1)动物源耐药菌的产生与传播,会增加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风险,但尚未对人类健康和生命构成直接威胁。   (2)威胁人类健康的耐药菌甚至“超级细菌”主要来自人用抗生素滥用和医院内交叉感染。    兽药监管 1. 哪些国家使用促生长作用的抗菌药?   抗菌药物对养殖动物的生长有一定促进作用,曾在全球范围广泛应用。出于抗生素耐药性及环境考虑,一些国家和地区逐步停止这类应用,但随之带来饲料消耗增加、产量下降、动物死亡率上升、治疗用抗生素增加等问题。   目前中国、加拿大、美国、巴西、俄罗斯等畜牧业大国均允许使用促生长作用的抗菌药。 2. 兽药使用有哪些政府监管措施?   农业部制定公布了禁止使用的兽药和其他化合物目录、饲料中允许添加的药物饲料添加剂品种目录、《兽用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管理办法》、《兽用处方药目录》、《兽药停药期规定》、《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最高残留限量》,以及多项兽药残留检测方法标准。   农业部还制定并实施国家兽药残留监控计划,对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残留进行监管。    环境影响 1. 环境中为什么能检测到抗菌药?   抗菌药广泛用于人类医疗、动物疾病控制和预防,以及用于种植业和工业用途。这些药物随生产生活进入环境是难以避免的,随着检测手段越来越先进,自然环境中检出抗生素也就不奇怪了。   此外,自然环境中的很多微生物也会产生抗生素,比如青霉素就是从青霉菌的代谢物中发现的。 2. 哪些环境中能检测到抗菌药?   根据中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瑞典、日本等国家的数据,土壤和污泥、废水、地表水、地下水、饮用水都能检测到抗菌药成分,这种情况在各国普遍存在。   但是抗菌药在环境中的浓度普遍很低,水体中的浓度一般在十亿分之一左右。 3. 环境中的抗菌药成分能不能自然降解?   世界卫生组织的技术报告指出,水环境中绝大多数药物的浓度均能自然降解,如吸附到沉积物上、日光降解和生物降解。饮水及废水的处理过程也会降低抗菌药的浓度。   另外在合适的堆肥条件下,畜禽粪便堆肥过程也可以有效减少抗菌药在粪便中的浓度,将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小。 4. 饮水中微量的抗菌药是否会危害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饮用水中的药物残留》技术调查报告指出:饮用水中检测出的药物浓度比最低治疗剂量低若干个数量级(通常低1000倍以上,而且往往远低于1000倍),这些极低浓度的药物残留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可能性非常低。   比如某媒体报道,自来水中检出阿莫西林8纳克/升,以此估算,需要每天喝5吨水以上才可能有健康风险。       下载全文:兽药安全科普知识手册简化版 http://www.cvda.org.cn/a/zhuanyeban/shouyaoanquankepu/2016/0706/19957.html
个人分类: 学习|1306 次阅读|0 个评论
癌非自然生理现象,人体生理的自然过程可以无疾而终
热度 1 lulingkxw 2016-8-1 23:03
癌症,环境污染物(多种污染加激素污染)入侵人体的必然. 细胞的凋亡和分裂生长是其两个主要的运动变化机制。但自然的细胞凋亡和分裂是必然发生和健康的现象;非正常的细胞凋亡和分裂才是病。 关于癌,细胞非正常的分裂现象为什么大量出现?我认为患者年龄——细胞的自然衰老,并非是导致患癌的关键原因,它只是一种表象。儿童白血病的比较常见,他们多数因接触到污染的环境,居家装修导致的化学污染物——苯;还有建筑材料的放射性污染等,尤其是新建筑的封闭环境(空调)。这是有大量医学统计资料证明的。 各种污染物质摄入人体内、逐步积累到“发病”需要时间,中年人癌病发率比较高。往往因为其体内细胞受到严重污染物质入侵的特殊职业或污染环境中生活工作的经历和激素污染摄入等致病机制有关,它跟非激素类的污染导致的细胞凋亡——类似肺痨致局部细胞坏死的情况是不一样的,也可以说它们存在两种患病机制:一种是细胞非正常凋亡,癌是细胞非正常分裂。 此外,如果是老人癌患者,跟中年人比,激素水平比较低,激素水平低可在一定程度抑制癌的凶猛发展,他们往往可以带癌生存更长时间。 尽管,从表面看,这类老者比较多,或在许多未发病的“健康”人体内也常常看到癌细胞,病灶,癌细胞与老人相对容易实现和平相处。但这并不是因为癌是一种自然的,常态的现象。它只是说明在目前的社会发展条件下,环境污染比较普遍、污染物质入侵人体变成常态了! 人类生理的自然机制是可以无疾而终的,大自然塑造的生物体包括我们人类的是健康清灵的躯体。 但人类在特定环境中生活,难免要经历各种污染入侵,如何隔离它们,如何减少,如何清除它的问题要解决。 癌是一种疾病,从本质看是人体受到环境污染入侵导致的疾病,它可以预防,可以治疗。人类防癌,以环境保护,以减少污染物质和激素的入侵,保持营养平衡、作息正常,心态良好,社会和谐为基本手段,如果可以经常性地排除体内的这些污染物质,人们是可以保持健康的。
个人分类: 其他|1171 次阅读|2 个评论
舌尖上的美味因何而消失?来自一线老农业技术员的分析
热度 4 蒋高明 2016-6-20 19:40
舌尖上的美味因何而消失?来自一线老农业技术员的分析 【明眼看人】 “高手在民间”。关于食物安全与现代农业中存在的问题,那些被资本收买的专家院士是看不到事情真相的,在国家层面上屡屡误导农业政策,造成客观上的“专家误国”。从我本人长期在一线实践来看,中国的农业问题正如下午提到的,已经不容乐观,许多现象是政策原因造成的。当很多人还在为转基因是否安全、除草剂是否安全时,那些田间地头的庄稼和老牛已经给出了答案,只不过是动物不会说话,庄稼不会说话,草木不会说话,土地不会说话,甚至那些反应基层真实问题的人尤其民间科学家,因人微言轻,其呼声也被淹没在一片歌舞升平的颂扬声中。中国的粮食安全形势到底怎样?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退化到了何种程度,下面的文章或许让您了解到一些真相。我与彭兆幸先生素昧平生,没有谋过面,从邮件来发现了他传过来的文章,感觉很有价值,鼓励他在我的博客平台上发表,以唤醒全社会对“三农”问题关注。彭先生是水族人,广西宜州市人,自谦为农民技术员。 1953 年 6 月出生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市龙头乡龙盘村向南屯, 1972 年在宜山县( 1994 年后改为宜州市)龙头中学高中毕业回乡务农。一生关心社会,热爱科学,热爱自然环境。高中毕业后从事过农业种养殖,水利修建,国家公路建设工程,拖拉机驾驶,代课教师,钟表修理等等。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深深热爱,作为早期环境经济资产论的积极倡导者, 他 40 年如一日,潜心研究农场生态环保问题,为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奉献了他独到的见解,特向读者推荐他的文章。 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加强从源头治理污染 ——舌尖上的美味在消失与环境安全在呼唤的报告 彭兆幸 作者地址:广西宜州市龙头乡龙盘村向南屯 摘要:自我国实施全面改革开放后,国家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历史空前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城镇化率 1982 年为 20.8% ,市镇人口 2.1 亿, 2013 年末,我国的城镇化率已高达 52.57% ,市镇人口已高达 6.91 亿,城乡之比人口聚居城镇已超越半数多。但是,在历时 30 多年的工、商、农业粗放式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面临的各省区、大中城市大气雾霾污染,全国各大小江河,湖泊、水库、近海海域、地下水环境污染,农田点源、面源污染的严峻状况,已成为影响环境安全,食品安全,建设美丽中国必须高度重视解决的紧迫问题。 关健词:资源人财力浪费;粗放式发展;除草剂滥用;天然芳香美味素丧失;食品安全与供给側改革;公共资产;神圣责任 1 、污染源头预防失误的相关背景 1 . 1 、进入工业化时期资源浪费式发展的失误 在实行全面改革开放后,在管理模式的变革中,因急功近利,过度侧重于 GDP 增长速度,因而相当时期内,我们没注重从源头治污同步作好预防治理。因而在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受社会上一种与自然背离的谬论严重误导,人们千百年传统中和计划经济时代中,特别注重资源节约的良好传统观念发生了扭曲。误认为进入工业化时代生产短寿命产品和一次性产品,是助长消费,拉动内需,推动经济总量( GDP )快速增长的动力。忽视预防这是一种资源浪费型,泡沫性,虚拟性的发展模式。由此,一次性产品的大量生产使用,例如一次性塑料袋代替提篮尼龙布袋、网袋,大量生产使用一次性婴幼儿尿不湿替代传统布尿片。伪劣产品大量充斥市场,例如短寿命的伪劣钟表,伪劣电器,伪劣衣物以及其他各类伪劣日用品、伪劣种子肥料农药、医药等等。由此形成的全民办厂,商家无数的恶性竞争,从而诱发了豪华包装,过度包装严重浪费资源、人力、财力的严重后果。相关数据显示,全国每年仅是包装废弃物就造成高达 4000 多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由于以上因素,使我们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之前的有害垃圾极少,快速演变为今天有害垃圾以千百倍急剧增加的现状。因此,今天我们因资源浪费造成垃圾骤增与垃圾处理的困难,每年全国至少付出数以万亿元以上的直接与间接经济的损失。 1 . 2 、粗放式工、农、商业、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严重后患 由于工厂的大量盲目重复建设,过度依赖土地财政造成城镇化粗放式的畸形扩张,由此造成了大量商场门面店家的严重过剩发展。我国民营企业 1978 年不到 10 万户, 2014 年已高达 4750 万户,总量增加高达 500 倍以上,因而引发了传统精耕农业劳动力的大量流失浪费。年轻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农业生产经营种植业,从主要依靠 投入人畜粪便沤制的有机肥与绿肥为主,化肥为辅的劳动力密集型的有机农业精耕农业。急速转向投入大量化肥,与大量除草剂的粗放型化学农业种植模式转变。在这一背景之下,传统种植业中被农民视作宝贝的人畜粪便变成了废弃物。人们在废弃传统型住宅时,城乡之间利用公、私厕所收集粪便作为珍贵肥源的优良传统。急剧向高楼式卫生间粪便、餐饮、洗涤、沐浴混合式末端单管排污的简易化粪池的废弃式处理转变。由此,不仅是工业排污,不断扩张永不停歇的城镇高楼建设的粉尘污染排放,汽车尾气,城乡节日庆典大肆浪费导致烟花炮竹的过量燃放。数以千万的化粪池与 千百倍大量骤增的生活垃圾、大量粗放使用的化肥农药除草剂的严重流失与大气散发,所释放的有害废水废气,已成为水环境污染与大气环境遭受严重污染的一大祸根。近年我国虽已高度重视水环境治理,城市污水厂处理率已高达 87% ,但因属末端治理,因而治理效果事倍功微,水环境污染总体恶化状况仍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扭转。例如,黄浦江的一江浊流,万头死猪抛江漂的事件,上海城中河变成巨大的排污沟,漓江、龙江已在向富营养化转变。太湖、云南滇池分别投入 800 亿和 600 亿治理,如今仍是污水难净。高原明珠演变为一潭臭污水, 2012 年春震惊全国的广西龙江河镉污染事件等等,无不是一个个值得沉思的惨痛教训。垃圾骤增难以处理,填埋式处理至 2013 年累计,仅垃圾填埋全国占地就高达约 80 万亩。 2 、粗放式农业生产经营的严重危害性 2 . 1 、面临污染恶化威胁的农业环境 我们今天不仅因工业化、城镇化的粗放式快速发展,而面临各省市区大气雾霾与水环境的严重污染。尤为使我们不安的是,农业的农田环境,不仅遭受工矿企业不法排污的点源污染危害。尤为严重的是,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已给农田大环境面源污染造成了历史空前的危害。因有机质的严重下降,土壤贫瘠化,微生物群落的破坏,青蛙蚯蚓类有益动物的消失,再加化肥使用粗放(施肥不盖土,喷杀除草剂已成为当今农业生产的流行模式)地力功能效益严重下降而大量增加投入,仅是氮肥施用量( 2010-2013 年)近几年全国平均每年就比 1978 年增加了 5~6 倍,折碳酸氢胺就高达 1.3-1.4 亿吨(磷钾肥占总量的 26% 不计在内)。生物造磷钾肥的丧失,依赖工业磷矿石粉状磷肥的大量滥用,( 2012-2013 年)磷矿石磷肥生产使用每年平均已超过 1700 万吨。(磷矿石毛矿利用率仅为 30% 左右,外加工业医药应用需采原毛矿达 6000 万吨以上)。由于非精制普通工业磷肥含镉超标,因而已使我国大面积农田的有害重金属镉污染日益加重。农药污染的最大元凶之一,化学除草剂全国每年使用量,按抽样调查统计测算已高达 200 多万吨。( 2013 年全国除草剂原药生产量为 160 多万吨,配伍稀释后的商品药约为 200 多万吨)已成为远超杀虫、杀菌剂的一大类型农药之一。其对环境、生命安全构成威胁的影响尤为深远。近年广西都安拉仁、宜州北牙龙头等乡镇,发生过多例农民除草剂中毒无法医治丧生事件。当今日益严重的洪涝泥石流灾害,无不与资源浪费造成的矿产资源滥采、粗放式的化学农业除草剂的大量滥用造成田坎、河堤、丘陵山坡植被因草根坏死,使深厚土层疏松极易滑坡塌方息息相关。 2 . 2 、化学农业、环境污染是破环舌尖上美味的元凶。 生命轮回代谢中的自然转换造化之肥不能还原农田,而是被废弃成为江河湖海的污染之物。为了农业省时省工,粗放式的农业生产导致化肥、农药除草剂的大量滥用。化工杀草毒剂产销成为厂家企业、农资商业服务“支撑经济收益”的一大来源。这一严重失误误导农民失职失责(系指以除草剂为推手的化学农业的免耕推广,导致精工农业与粗放规模农业的可比效益下降。由此引导农业劳动力的大量流失,已造成我国劳动力密集型的传统精耕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惨遭断送的无穷后患)。农业生产在传统精耕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中,与自然互利的人畜同耕除草(系指人工拔、割、刮、锄除草,利用畜力中耕除草、牧场、林地、农田休耕期放牧牛马依靠“天然”动物割草机割草,将无污染的天然牧草转化为芳香美味肉食品)。而今则被人为演化为化学灭生除草剂杀草,这一严重过失已成为农田、林、草地环境、水环境、大气环境毒化污染的最大祸根。由此,历经亿万年演化而完善的生物多样性的互利共生,环境生态和谐的自然循环系统,因惨遭毒害而急剧恶化。从而导致今天生命繁衍中,不可缺失的食物源头安全隐患繁生。背道自然、伤天害地、天理不容毒化农田林草地的农业生产模式,大自然今天回报人们的,无不是舌尖上的美味失而不归的最大苦果。 例如,牛群数量的锐减导致生物氮磷钾肥的大量丧失,人畜粪尿沤制加草木灰配合的宝贵肥料的废弃。种植业化肥、农药、除草剂的大量滥用。养殖业以传统青绿饲料为主,各种五谷杂粮为补的养殖业模式的废弃,取而代之的工业化人工配合饲料,滥用各种添加剂、防腐剂、激素、抗生素、催长素、瘦肉精等等。因此农业种养殖业的产品质量已急剧下降,大米失去昔日美味可口的饭香、面条、面包失去可口的麦甜麦香。猪、牛、羊、鸡、鸭、鹅、鱼肉,牛奶、蔬菜、水果、蔗糖已丧失让人唾涎欲滴,回味无穷的天然可口芳香美味。这都是大量滥用化肥农药、激素、抗生素、尤其是苯类,砷类、有机氯,有机磷,有机杂环类除草剂等等,以及单管合流式卫生间的各种化学洗涤剂,漂白剂、消毒剂所含的活性氯化物( 1995 年我国合成洗涤剂为 300 万吨, 2013 年已高达约 900 多万吨)。由此衍生的一系列生物化学干扰素 ( 1 ), 催化剂所产生的置换取代反应。(除草剂的原理是破坏植物生物酶)农作物生物酶的破坏,生物遗传信息指令被扰乱,会导致芳香美味素的合成功能丧失。(构成芳香美味素的多种氨基酸的合成功能受阻。)已成为破坏种植、养植业食物类产品芳香美味素的元凶。当前,农田毒化污染的事例不胜枚举,各地通报的一系列镉大米事件,无不是农田环境恶化敲响的警钟。因此,我们今天正面临着,舌尖上的安全与舌尖上美味的急剧丧失,人们的生存环境面临着严峻的不安全威胁挑战。例如,非轮作多样化的农业种养殖模式的发展,广西各大规模养蚕基地备受除草剂、多种抗病消毒剂、脱皮激素的滥用与病死蚕蚕沙的严重污染。笔者经多次田间对比实验,由这类蚕沙作肥种植红薯藤、苋菜、苦荬菜、牛皮菜等等作为青饲料养猪,猪肉味道品质变坏芳香美味消失。农田毒化除草剂,甘蔗残害染花叶。( 2015 年广西雨水偏多,农田除草剂残留活性强,各地大面积甘蔗因严重受害,绿叶退变为黄条斑或斑点状黄红叶后再溃烂,是除草剂中毒残害的典型特征。)残蔗制糖味道怪,甜蜜芳香变臊涩。国家链球运动员张 XX 牛肉面泽仑诺事件等等,(化学合成的雌激素,饲料中添加作动物促生长剂。)就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例证。今天癌症、肝脏、心脏、脑血管中风、糖尿病、尿毒症肾衰竭、自闭症、哮喘病、育龄青年不育症的高发无不是大气水环境农田污染,除草剂残毒等等化学毒剂导致食物品质恶化,病从口入的一曲曲悲歌。 图1 牛误食除草剂污染的草本植物而出现的恶性肿瘤 图2 被除草剂伤害的甘蔗田 图3 除草剂成分,可见草甘膦含量 图4 除草剂恶狠狠的广告宣传语“通杀”与上面“绝绿”遥相呼应 图5 喷洒除草剂的农民 3 、美丽中国在呼唤环境治理必须从源头抓起 垂柳木棉绕河道,良田池杉林带网。湿地芦苇鹭雁唱,藕塘荷花鸳鸯欢。“喜看稻熟千重浪,江南美景鱼米香”。这几首歌谣曾经是我国江南许多大、中、小城市与天然湿地,田园风光融为一体最美丽风景的真实写照。但是我们在城镇化盲目粗放式扩张发展中,我国许多大中小城市周边的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优良高产的水稻田和鱼藕塘,已成千上万亩的急剧消失( 1996-2012 年我国统计数据显示,在短短的 16 年间,我国城镇化飞速扩张的建设用地就高达 5712 万亩,每年平均高达 357 万亩)与自然和谐的田园风光草原牧场美景荡然无存。成片高楼、商家店铺林立,广阔的水泥广场、马路、全民办厂、全民经商,钢铁制造,化工、商家严重过剩。已成为资源空耗,产能严重浪费,引发大量制造一次性产品、短寿命产品、豪华过度包装产品,大量制造化工农药产品。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未能实现源头完全分类资源化处理,例如农户弃牛不养,作物桔杆不能有效就地实施过腹和垫栏还田,随意野外焚烧。由此造成今天面临的大气雾霾,垃圾骤增,水环境污染难以治理的现状必须尽快扭转。农田种养殖业面源污染的失控,餐桌上的安全,美味食物产品的回归,已在呼唤必须从源头强化污染治理。为此,我们经长期深入调查研究深刻反思,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 . 1 、维护生态资源安全,合理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性 产能失调资源人财力空耗,是导致资源浪费使环境遭受严重污染的祸根。生态金字塔的倒置,导致了农村年轻劳动力的大量流失, 80% 以上的农村青壮劳动力已转移工商业而流失。农业已因此演变为以化学农业占主导地位,化学农业中除草剂 ( 2 ) 的大量滥用已使我国的农田、林、草地环境遭受严重的面源污染危害,农业生态系统已因农田环境安全而处于濒于崩溃的边缘。这一严峻的现实,已成为危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拦路虎。因此必须合理压缩产能,以提升质量取代产能过剩。对一次性产品,过度包装产品必须从源头上限制生产。(例如购买食盐洗衣粉,买菜场自带器具完全可取缔包装浪费)取缔消毁伪劣产品,从根源上减少有害垃圾的产生。对于危害严重的化工产品,例如农药除草剂“百草枯、草甘磷” ( 3 ) 之类毒性强,残留持久的有机苯类,有机氯、有机砷、有机磷、有机杂环类除草剂,已成为农业环境和水环境面源污染危害的最大元凶。因此必须严加禁止生产和使用。我国大量使用除草剂仅为 10 余年间,短短 10 余年间有益生物青蛙、蚯蚓、蜜蜂、蜣螂、丰富的优质天然牧草的急剧毁灭(例如牛、马、羊等最喜吃的优质野生牧草狗牙根草、马唐草之类等等),已使农牧业环境危在旦夕。有益昆虫、鸟兽的消亡,生物多样性的锐减。进山难闻野花香,原野不见蜂飞舞。毒化杀生百草枯,稻田消失蛙鼓音。已成为除草剂大量滥用给自然生态环境留下的一曲曲悲歌。依据生态社会经济学和生物金字塔 ( 4 ) 的相关原理,农、牧、鱼、林、草业永远是社会生态系统的第一基础产业。因此,维护生态环境资源安全必须放于首要位置。为此,在产业产能的调整中,必须把过剩产业、产能的人财物力用于回馈反哺农业基础产业。例如成立农业公司、培养高素质职业化农民和农业工人,为我国全面普及订单式精耕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也是解决扩大就业,拉动内需,有利优化产业结构必须选择的唯一正确之路。 3 . 2 、污水垃圾源头分类资源化处理是污染防治的根本措施。 3 . 2 , 1 、生活污水必须实行源头分类能源肥料资源化处理。 除了工业污水实施污水处理厂,车间集约式资源无害化处理外,生活污水必须实行从源头分类分流式污水能源,肥料资源化处理。经分类分流后粪便,餐饮污水不仅可制取可再生沼气能源,并且经处理发酵的沼渣、沼水是优良的有机农用肥源。它是还原农田肥力损失,有利于减少化肥农药投入,有利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是根治水环境富营养化污染的根本措施之一。因此国家政府必须高度重视,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强制实施。具体实施方式可参见论文《生活污水分流式处理技术创新与科学原理》;《应用仿生、生态、工程措施综合治理江河湖海污染》以及相配套的流程图,原理对比图,彭兆幸著已刊载于科技部《管理观察》杂志社出版的党旗颂—中国共产党九十年奋斗与辉煌《理论成果卷》第 245 — 253 页,共 9 页。以及专利号为 ZL200420073357.4 的专利设计图《一种生活污水分流式处理装置》(专利发明人广西宜州市彭兆幸)此装置新型沼气池厨余垃圾经碾碎后可用于共同处理。(以上处理模式,城镇可为乡村供输大量优质有机肥) 3 . 2 , 2 、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处理及资源化利用 生活垃圾源头分类收集可分为金属、废电池、废电子产品、玻璃陶瓷、塑料、废纸、废旧衣物、厨余(含果品类)等 8 个主要种类。源头分类回收能实现资源的最佳再生利用,是垃圾减量化的根本措施。除了作为工业再生的优等塑料、纸质外,废物类的各种塑料、纸类、布类经粉碎后压缩成型,可作为高效能燃料用于燃烧蒸汽发电,据相关报道显示其燃料成本仅为煤碳石油类的十分之一或三分之一。厨余垃圾(含各种果皮)经压碾碎后可投放于新型沼气池实施能源肥料资源化处理,也可实施封闭式发酵桶肥料资源化处理。以上措施是消除生活垃圾污染,实现有效资源化处理的最佳模式。 3 . 3 、扶持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确保舌尖上的美味与安全 3 . 3 , 1 、养牛业是农业生态系统生物链不可缺失的一环。 生态系统是一个环状链条系统,每一环的断裂都会引发严重的灾难性后果。草食动物是第二级利用太阳能,为人类提供美味食物的最大肉食源与畜力之一,并且是最大的天然氮磷钾肥加工厂。但是,自我国实行农业承包制体制改革后,因忽略了环境生态,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公益观念。因此,各省市区广阔的公共牧场,受个体私利的短期行为严重瓜分开垦或人为破坏。因牧场的严重破坏已使除新疆、内蒙、西藏等草原省份外的各省市区的养牛业遭受严重创伤。按广西为例随机抽样调查测算,广西各地自然屯的牛群存栏平均总量 2013 年已比 1983 年减少了 80% 以上。(没有活动牧场极不利于小牛繁殖饲养)因此,合理规划保护恢复公共牧场,大力扶持恢复养牛业,实行分户保管,合群放牧的多种模式,充分利用农作物秸杆,未受除草剂危害的田间有益野生牧草作补充饲料,(可消除因田间大量焚烧处理造成的严重雾霾)并可适当种植人工牧草作为补充。这是最有利于发展养牛业的根本出路之一,并且可为生态农业、有机农业提供数量巨大的优质有机肥源。 3 . 3 , 2 、猪牛羊、鸡鸭鹅、鱼必须高度重视绿色饲料养殖。 我国 1985 年以前的猪、牛、羊、鸡鸭鹅、鱼均为以各种绿色植物性饲料为主,多种五谷杂粮为补的饲养模式,一部份农民为提早出栏唯一的添加剂是少量的动物性饲料鱼粉,还补充一些钙粉。在那时养猪农户平均每年都出栏 5-6 头大、中猪(非养猪农户仅为极少数)因此那一时期占全国总人口近 70% 的养猪农户,为我国城乡之间的市场提供了数量巨大的味道鲜美的肉类食品。但是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飞速发展的不断变革,农村年轻劳动力的流失,工业化饲料取代青绿饲料,尤其是各种不法添加剂,多种激素抗生素,催长素的滥用。再加上农民出售的饲料粮均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等等的残留污染危害,现已成为养殖业产品美味素遭受破坏的最大元凶之一。由此已给我国的多种养殖业,尤其是生猪养殖业与市场营销造成了严重的创伤。因此,工业化饲料必须压缩数量提升质量,严禁生产使用不法添加剂,各种激素催长素。积极扶持生产安全驱虫药、疫病防治药,大力扶持鼓励绿色饲料养殖,再配以五谷杂粮多样化补充。这一模式不仅可提供丰富的优质芳香美味肉食品,而且可为生态农业、精耕农业、有机农业减少化肥施用提供丰富的优质有机肥源。 3 . 3 , 3 、农业种植多样性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仅以水稻、小麦为例,自进入二十一世纪的 10 余年时间,由于大量依赖化肥农药、除草剂,以及品种的过度单一杂交化。现今我国水稻小麦美味口感的质量已急剧下降,“昔日水稻大白米饭揭锅打饭扑鼻飘香味道美,小麦面条、面包麦气清香味道鲜美,如今的大白米饭,面条面包天然的清香不存淡而无味或怪味,让人们食欲不思真困惑”。现已成为民间感叹稻米饭,小麦面条面包昔日美味口感消失的一首歌谣。因此,水稻、小麦、玉米、荞麦、高梁、小米、大豆等等农作物种植不仅是单一杂交品种,而且应大力扶持人类千百年优中选优,抗虫抗病力强,米质优良营养丰富,口感味美的多样化常规品种。例如,我国广西过去曾多年种植的红南,六合、 75-2 、油籼米,环江、南丹、东兰的墨米、粳米等等,以公司加农户模式的订单农业扶持优质生态米,有机米和大豆蔬菜水果、蔗糖的生产。只有传统农作物的多样性得到保护和传承,高度重视扶持传统精耕农业、有机农业与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壮大,我们才有那民以食为天的永生的农业。对转基因类农作物严加控制,严防盲目引入大规模种植对农产品质量造成的严重危害。为确保优质农产品的回归,大力鼓励支持增施有机肥,减少化肥使用量,禁止化工、重金属类有害污水浇灌。禁止生产使用除草剂,严格规范使用低残留无残留杀虫、杀菌剂,防虫网防虫、频振誘虫灯灭虫、保护放养青蛙等等害虫天敌代替化学杀虫等等。这是保护农业多样性,保障绿色食品安全,让美味食物早日回归,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之一。 3 . 3 , 4 、化学农业对食品安全的危害是供给侧改革的亟需 20 世纪末至今我国农业盲目推广化学除草免耕法,大量滥用除草剂,大量投入化肥的粗放型化学农业模式。今天大量化肥的粗放投入,尤其是除草剂大量滥用已成为大气、水环境、土壤环境源头面源污染的最大祸根。它的严重毒害已成为水环境、农田环境有益生物的毁灭杀手。除草剂的滥用助推农户弃牛弃猪不养,农家有机肥的废弃,由此导致我国优质粮食作物多样性的锐减。例如,在我国的数千年农业文明史中,我国南方曾是盛产优质稻米、优质大豆、南方小麦的故乡。而今优质农产品没有得到“提纯复壮”的品种保护,(也称传统优良品种保留的优选法。)优质优价的扶持。过度引导农村青壮劳力外出务工,而外出务工与从事精耕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的收支性价比过高悬殊。从而使留守老弱农民走向良田“抛荒”和简单粗放的单一种植,例如单一种植玉米,水田改为旱作种桑叶、甘蔗。而合理的种植结构应是水田确保水稻种植,在旱地中玉米、小麦、大豆、油菜、甘蔗、花生、红薯、桑叶等等相互轮植和套种则没有受到高度重视。我国 1990 年以前南北方地区均出产大量有机大豆,大豆自给有余可供出口。此后因精耕农业劳动力的日益大量流失, 1995 年后大豆由自给转为进口。至 2013~2015 年,每年进口大豆已高达约 6000 万吨 ~8000 多万吨,(其中大多数量均为抗除草剂的转基因品种)相当于我国大豆同期每年产量的 5~7 倍。 “ 5738 ”守农耕,纯良化变“ 731 ”,为了农业省时省工,除草剂替代人、畜、禽或机具除草。以破坏生物酶为杀生原理的除草剂,今天已成为危害食品安全,导致舌尖上的美味消失的万恶之源。 2016 年元月笔者到一家糖厂实地调研时,只见热气腾腾的制糖蒸汽四处飘溢,但笔者没有闻到昔日蔗糖炼制特有的甜蜜芳香,而不时飘来的只是滤泥一股股的臭味。走访厂区附近村民,村民说:“过去未用除草剂,种甘蔗用牛粪作基肥,人畜中耕精工护理,那时的甘蔗榨汁制糖,不但蒸汽飘香久远,就连糖厂流出的废水都是香甜的”。笔者经对比实验,自家放养的土鸡,因在周边田地里采食除草剂喷杀的残留毒草,土鸡肉芳香美味消失殆尽。正宗传统调味香料葱、蒜、芫荽、园姜、山姜、沙姜、八角、香草果、香叶等等天然美味香料调味品,因除草剂的农田、林草地毒化和毒气扩散的雾霾毒化的危害,使香料的芳香美味素的合成严重受损。猪、牛因受食物链中除草剂的连锁危害,以及激素化学添加剂的危害使鲜肉失去天然芳香美味。餐饮经营者无奈食物美味的失而不归,挺而走险以毒品罂粟壳及壳粉充当“大香料”,或化学合成调味品招揽顾客使顾客无辜受害。“一碗牛肉面(粉)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消费者受害,餐饮经营者沦落为罪犯阶下囚等等事例,被媒体多次暴光,无不是一个个鲜活的例证。面对化学农业导致食物品质日益恶化的今天,防治农田、林地土壤毒化污染已刻不容缓。 除草剂的严重危害已使农田、原野失去最后一方净土。草原、森林因除草剂的毒化雾霾扩散所害,而失去原野“万物竟艳”的芬芳 ( 5 ) 。这一深重之害,无不是以除草剂为首的化学农业的普及推广,而谱写的一曲生态灾难的凄颓悲歌。因此,从源头禁止生产使用除草剂,减少化肥投入,大力扶持使用农家有机肥。严格控管减少使用杀虫杀菌剂,走农业精细化管理的现代生态农业之路。让精耕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为国家产能过剩调整中的农民工返乡务农,工业反哺农业,让农田这一农业“工厂”成为生产优质农产品,吸纳大批就业岗位的一方热土。优质农产品的生产,需要农业劳动力的投入增加,它应成为新型服务产业中,服务三农的一支农业职能工人劳务大军。废除粗放式的化学农业,消除农业源头点源、面源污染的严重危害。实现优质安全农产品的回归,它不是农业生产的复古倒退,而它的回归必须是各级政府决策者供给側改革的亟需。它是农业由粗放转向优质高端,顺应民意回归自然,是全民实现小康,追回餐桌上的食品安全与舌尖上美味回归的必由之路。 综合结论: 今天面对严重的城乡雾霾,(乡村雾霾系指农田、山野林地大量使用除草剂,部份除草剂在大气中散发与水汽化合,可生成毒化雾霾。)城市超载万车涌流交通严重受堵的困扰。农村强壮劳动力的大量流失,粗放式的化学农业,已成为人们食物来源的头号主宰。中国沿袭几千年的劳动力密集型的传统有机农业,精耕农业的惨遭断送。非循环利用式的生产生活方式,大量浪费资源式的线性发展排放模式,已给我们敲响了面临资源枯竭,环境严重污染,环境安全,食品安全危机四伏的警钟。产能失调,城乡失调,先污染后治理的严重失误,已造成了我国面临数十万亿资产的环境资源修复债务 ( 6 ) 。因此,高度重视资源节约,低碳节能,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以生态足迹调控论为指导,严格控制城镇化粗放式大规模盲目扩张。维系城乡人口比例现状较为合理的协调性,城乡是二元互利的消费群体,具有舟水相依的利益共济关系。只有适中协调的城乡人口比例,才有利于城乡市场互补活跃的永生和繁荣。因此大力普及实施保护乡村生态功能特色,让具有地域生态特色多元化的乡村农民,就地实施“城镇化”的模式(系指让乡村人不离乡土,也能过上与城里人生活条件相当的生活。)这是建设美丽城乡,实现良性循环经济的唯一正确道路。实施污染源头治理,保护国民赖以生存的大气与水环境安全,维护社会生态系统基础产业的农业环境安全,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最基本条件。从田间源头保障餐桌上的食品安全,是广大人们日益渴望舌尖上的美味食物重新回归,实现小康生活基本必要的安全环境条件。 “经济和生态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总体,在生态遭到破坏的世界里、是不可能有福利和财富的 …….. 。一面创造财富而一面又大肆破坏自然财产的事业,只能创造出消极的和被破坏的价值 ( 7 ) ”。今天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远比“ 蕾切尔 ˙ 卡森 ”在《寂静的春天 ( 8 ) 》的寓言里,所描述的更为严峻而令人不安。如果不及时反省纠正我们的过失行为,那么我们赖以生存发展的环境,就不可能在面临悲惨的结局之前转向复生之路。因此,为了维护环境资源这一公共资产的安全,维护人们的共同财富和福利。让我们永远得到共同享受,优美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物质财富,作为地球村村民自觉用举手之劳保护改善环境,应是每个国家公民的神圣责任。为此,我们特作以上环境安全与食品安全影响报告书,并希望此报告文书的呼声,能引起国家政府和全社会国民的高度重视和关注。来自一线草根和大地的呼声,为了万物生命的永生和共荣,大地原野江河湖海早日抹去污染,还复人们梦想天堂的永远美丽和芬芳。只有及时反省纠正我们今天的过失行为,我们才能真正早日实现中央政府提出的生态文明优先,建设美丽中国,实现全民小康的理想目标。 附:主要参考文献資料 1 、《新型农药》第 41 页,少年现代科学技术丛书,郑能武著, 1982 年第 1 版安微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2 、《农药残留量分析方法》默涛、陈鹤鑫,陆贻通著, 1992 年 4 月第 1 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3 、《家庭实用化学》第 121 页张金桐,刘永州著,农村实用科技与技能培训丛书, 2006 年 9 月第 1 版,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 4 、《生态学与社会经济发展》中国生态学会主编,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1989 年 2 月第 1 版。 5 、 { 林用除草剂草甘磷的环境行为及生态风险研究进展 } 作者:林静雯、李莹、罗洁文、刘爱琴、周垂帆。( 1 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福州 350002 ;国家林业局杉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州 350002 )。〈〈世界林业研究〉〉第 28 卷第 4 期,第 58 页—— 63 页,共 6 页。 2015 年 8 月出版。 6 、 { 中国环境报 } 、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环保专题、央视经济频道等等。 7 、《生态农业讲习录》桂慕文编著,责任编缉贺志清,农业出版社出版, 1992 年 5 月第一版。 8 、《寂静的春天》“蕾切尔·卡森”著,吕瑞兰、李长生译。 2011 年 7 月第 1 版,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译文出版社出版。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5814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09: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