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多面手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没有未来的大学教师
热度 3 zhengjun324203 2018-6-12 14:22
最近看到科学网上有一篇 文章 说“ 做一个有危机感的大学教师 ”;文中主要观点我个人是认同的,比如大学教师应该有危机感,应该精进自己的教学能力。 但是我不认同其余观点,比如“增加附加能力,比如带硕士、博士研究生”,“最好还可以出去授课”,“教师要成为一个杂家,要幽默感、艺术感”;“即便被开了也能在社会上以别的技能立足”;“比如唱歌画画”——当然,我也知道这个仅仅是个比喻(不过唱歌画画就这么容易在社会上立足吗?)而且我也不认同“一个教师一个星期只上两次课,一个月6000的工资就算高工资了。” 第一,一个大学教师只上课,一个星期两次课,一个月拿6000的工资,就算高工资了?那么按照那些喊着“只上课不科研的教师该被开除”的人看来,这些只上课的老师该拿多少工资合适呢?1000?2000? 这种想法,我觉得对大学教师的教学非常的不尊重。6000的月工资,在这个时代还是高收入?即便他只搞教学不搞科研,他还要改作业,出试卷,备课,答疑吧?你说他可以被别人替代。我想问一句了——在这个人才泛滥的时代,谁不能被替代啊?人与人之间没有那么大的才能上的差异,差异只是在机遇的不同。 有这种思想的人,我个人认为,其实是被评价体制洗脑产生的轻微后遗症。在现有评价体制下,产生的这种轻教学重科研的风气,使得在一些人看来,只重教学的人就不应该拿这6000的基本工资。其实,那些已经功成名就的科学家大多不会有这种想法,因为别人6000的工资在他们看来无足轻重甚至有些可怜;主要还是既要科研又要教学的中青年教师,他们会觉得自己辛辛苦苦搞科研,但是成果惨淡经营,收入也不会比只教学的人高太多,所以心里可能会有不平衡感。其实在当前的评价体制下,那些科研搞的好的人,收入很高,怎么还会计较只教课的老师一个月拿6000的工资——还说他是高工资呢?这种逻辑是可怕的,因为如果教育官员也是这种想法,我看绝大多数大学老师都要回家喝西北风了。 第二,大学教师应该有附加价值,比如带硕士,带博士。我觉得这一点也非常的不客观不实际,很主观。大学教师到底有多了不起,一定要带硕士、博士?那么那些没有硕士点、博士点的公办大学,这些大学教师是不是就不算有附加价值了呢?当然,非得要他们培养其它的附加价值,比如做科研——那也可以。然而,他没有研究生,他只能单枪匹马或者和其他同事合作搞科研。不过我就非常不理解,非得让这样的大学里的老师一定要搞科研吗?难道他们就不能兢兢业业地去整理学科的发展、整理教材、深化自己的教学内容吗?他可以自己追求科研,但是他也可以追求教学水平啊。教学的重要性,在大学里,难道真的比不上科研吗?有的人能够发点几区几区的论文,可是对于一门课程的基本理论都讲不清楚,对一些基本概念含混其词,讲课的PPT有的还是让他的研究生来写的。这种教师和那些专注教学的老师比起来,我不认为后者的意义更小。还有极其个别的某些人,将研究生作为免费劳动力(今年被曝光好几个),看起来他著作等身,成果丰富——其实这些人对大学为祸至深。为什么这些人能够生存的这么滋润呢? 就是因为寄生在当前重科研轻教学的体制下过得越来越好;甚至有的人从来没有搞过科研,但是因为有了职务,竟然也会带起研究生——到底是专注于教学的老师该开除还是这样的人该被高捧呢? 大学真正的价值是培养人,而培养人的根基就在教学。科研只是大学里的副功能。其实很多大学里的科研,水平都不高;有的科研甚至可有可无的,对于国家解决重大问题,没有什么帮助。科学研究的重点,主要应该在大公司、在科研院所;大学最多是做基础研究。而做基础研究,并不需要全国700多所本科院校的人都来做。一方面没有这么多财力,一方面没有这么多资源。大学教师,无论是做科研好的还是做教学好的,都应该真正地互相尊重,互相保护,互相认同;而不是鄙视谁,觉得对方不如自己,就不该在大学里拿着你眼中的“6000元月工资”过得这么自在。这是不对的。 第三,大学老师应该是杂家,这样他就可以使得教学中有趣味,学生在课堂上就不会睡觉或者睡觉的人就会少了。恕我直言,个人不完全认同这个观点。我想说,即便你有多幽默,并不是谁都能get到你这个幽默;你有多艺术,也并不是谁都喜欢你的艺术。想睡觉的人,自然还是会想睡觉;不想睡觉的人,除非你实在太不负责任了——人家自然也不会来上你的课了。 大学老师不可能也不应该是杂家。所谓的杂家是对各种事物都能玩的门儿清的人,这才能称为杂家。大学老师最关键的是教学,其次是他可以凭兴趣和个人对学术的热爱而去做科研。他应该是这个学科或者这个课程的某种意义上的“专家”。如果他对自己本专业甚至本课程的内容还理不清楚,你还让他去搞其它的东西,做什么杂家,我真是看不懂了。试问,有多少大学老师,真的完全把自己讲授课程的所有方方面面的知识都捋地一清二楚?我想没多少人有这个自信吧。 去看看国内写的基础课、专业课教材,很多千篇一律——这句话或许会很冒犯人——当然,也有不少好的教材。缺少好教材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教师的业务水平太弱了。都去搞那些浅尝辄止的科研,对一门课程的内容没有深刻的钻研和领悟——因为没有时间、没有心思去做这个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所以写出来的东西让人看得云里雾里。于是旧的知识,他讲的没新意、枯燥乏味;深的东西,讲的混乱、也讲不好。一个大学老师,要把课上好,真的太不容易了,其实要非常熟悉各个相关基础学科的内容。理工科的教师,必须深刻学习更多的数学、物理学甚至化学、生物学等等等,只要觉得和我这个课程可能相关的,我都应该去学习了解;社会科学的教师,必须学习更多的历史学、哲学等课程。只有这样,一个教师讲出的课才能深入浅出,才能真正地有营养。富有幽默、富有艺术性,这些东西并不是课程本质性的东西,这些都是教师个人性格、阅历的体现——或许是锦上添花的,但是这并不是必要的。 第四,教师应该有出去讲课的能力。我相信,一个用心于教学的老师,你如果让他出去讲课,他一定能讲好。可是谁来邀请他?那些人还不是看他有没有帽子?还不是看这个人的社会交际能力? 一个安贫乐道,一心一意于教学工作的教师,他或许并没有那么多的社会联系。他并不是不能讲,而是出去讲课的目的是因为钱——而这显然并不是谁都有这样的机遇。我问你想不想用讲课去挣钱,谁不想呢?谁能想到你呢? 还不是要看学校,看职称,看帽子吗? 所以一个诚实的大学教师,就应该自我约束、自我警醒,兢兢业业做好自己,搞好自己的教学,而不是到处找机会出去讲课挣钱——顺其自然,可遇不可求。 第五,被开除了,大学教师也应该具有在社会上立足的能力。其实说的并没有错。不过我个人不喜欢。这是为将来教育官僚开除大学教师铺路吗? 因为大学教师都有被开除后还能在社会上自由立足的能力了,所以开除了也没有后顾之忧。当然,我非常清楚,其文的作者并没有这个意思,可是我却产生这种忧虑。如果一个没有脑子的教育官员,他要是听闻大学教师都是在社会上生存的多面手,我想他制定的政策一定是很凶猛的。 当初国企改革,那么多员工下岗,造成了多少家庭的悲剧? 或许很多人会说这是为国家减负,还有很多人开始了新的事业。可是你看到有多少家庭生活在贫困之中而没有走出来吗?我个人没有这个觉悟,因为我没有在社会上立足的能力——虽然我曾经在研究所做过工程师,然而这和大学教师没有本质差别。 大学老师应该具有在社会上立足的能力,比如刻章、卖画——你说的是美术或者书法的教师吧?一天能卖几个钱?你是没有经历过社会生存的残酷,所以才会说这些的吗?真的让你失业了,你能去哪里?做什么?人家要不要你?能去企业研发部门?去做程序员?社会生存是非常残酷的。即便你有一定的学识,不代表人家愿意接受你。一个人选择大学教师作为自己的职业,就是希望按照大学教师的职业特征去发展自己。一个数学教师失业了,你让他去做考试辅导——不是不可以,但是这是他的职业生涯要达到的状态吗?你说他为了应付这个可能的风险,他要去看那些考试辅导书,研究往年的出题思路,研究不同题型的做法.....那他还做其它工作吗?一个物理教师呢?他还要做科学研究吗?他还要精进丰富他的学识和涵养吗?所以说,我个人认为这种思想只能让人人自危,从而去搞小心思,去搞副业;大学还搞得好吗? 我承认大学教师应该有危机感;但是我认为其文中所谈的那些佐证的例子和小观点,是不合适的甚至是不正确的。我个人认为:大学教师的主要责任就是教学,科研只是他个人的兴趣或者追求。危机感也只能来源于对于自身学识不够的急迫感,而不是为了逃避这种不足产生的危机,所以要去做多面手、培养自己去应付其它社会生存方式的技能。而且我也不认为科研是衡量一个大学教师真正价值的标尺,如果把科研与个人利益捆绑在一起,对于大学的科研从长远看来,也不会有健康的发展。 我没有出过国,也不了解国外的大学是什么样的状态。但是我了解到,在国外的著名大学,教学是极其受到重视的。当一个教师拿到终身教职了,他做不做科研,做什么科研,都应该有个人的自由;只要他真正地去做事。事实上,国内这么多大学,这么多大学教师,真正有资源拿到资助的人是很少很少的。这些老师,只能兢兢业业于教学工作——按照一些人的观点,这样的老师就该被开除。或者6000元的工资已然太多,应该降工资——这是非常残酷的,简直荒谬可笑!好吧,如果你非要让钟爱于教学的人一定要做科研,不做科研就没有前途,他们只好想方设法跑出去找项目、找资源;有的可怜的老师竟然自己拿自己的工资假装是接到的项目,就是为了应付考核。——这种病态风气下只能催逼出病态的大学教师。 看到一些人说“要把只教学的人开除”,“一个星期只有2次课,6000元的月工资已然太高”,我的心中回荡着非常非常痛苦的声音。因为说这些话的人,有的是大学教师本身。或许他们科研一定做得很好吧!有时候我在想,说这样话的人或许是没有体会到社会生存的残酷,要么就是没有真正地去想象一下一个讲师甚至一个副教授一个月拿着6000左右的工资,仍然认认真真上课却还要被鄙视的那种凄惨吧。 说这些话的人真的该用他们所谓善于做科研的大脑思考一下,大学教师存在的真正的意义和价值。在我看来,一个月他即便只上一次课,6000元的月工资也不算多。人与人能力有大有小,机遇有好有坏,不能说驱逐一些人留下一些人。你怎么知道你驱逐的就是不好的,你留下的就是好的?你依据的是什么呢? 写此文,也只是表达个人的观点,希望其他的老师不要感觉受到冒犯。如果有,请允许我致以歉意。
个人分类: 社会评书|606 次阅读|3 个评论
多面手博士与专一性博士,孰优孰劣?
热度 4 caojian123 2013-4-16 17:23
时下,博士培养有两种模式:一种是要求十八般武艺都有两刷子的多面手博士,另一种是只要求精通一家独门兵器的专一性博士。 对多面手博士而言,他们的应变能力相对较强,可在众多领域信步穿越,并具有较大的创新潜质。只要条件具备,他们的发散思维优势便会迅速转变为现实创造力。查查缔造科学神话的大牛们,有很多都具有在海陆空三维空间中作战的能力。因此,我们决不能小瞧这貌似无足轻重、甚至贻笑大方的两刷子,一旦各方方向的刷子向一个既定方向给力的话,刷下去便会产生点睛之效果。 专一性博士呢?毫无疑问,他们在一个领域往往登峰造极,无人可望其项背,犹如仅凭独门暗器而驰骋江湖的武林高手。但与多面手博士相比,他们的应变能力往往缺乏的可怜。只知道自然科学中的1+1=2,而不知道社会科学中还能1+12。再者,从生存之道上看,他们走的是一条不归路,只能向前,不能向后,也不能向左或向右。前面明知是悬崖,还得硬着头皮走下去,结果。。。。一则笑话云:猪是因为脑筋不会急转弯而撞死的。虽然是笑话,但专一性博士很容易践行。虽说后果没猪那么严重,但还是相当的惨烈。吊死在一棵树上,还是这么个道理。因此,这种人要么轰轰烈烈,要么连怎么撞死的都不知道。不过,需要提醒的是,在巨人的肩膀上,玩登峰造地,盼红红烈烈,不仅要仰仗巨人的秉性,更要有高处能胜寒的境界。 所以,从风险最小化或收益最大化角度看,多面手博士还是略胜一筹,尤其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多一个刷子意味着多一条活路。鉴于此,学文科的要多了解点理科知识,学理科的更要了解一点文科知识。文理本来没有界限,是人为分而治之的结果。现在,是该还原本来面貌的时候了,再没必要争论孰优孰劣的问题了。不是现在都强调复合型人才、交叉学科吗?那就从培养多面手开始吧。毕竟,高、精、尖的专一性博士只是科研机器的一个螺丝,而要操纵这个庞然大物的运转,没有多面手的协调,孤立的螺丝永远不会自己组合起来!
3316 次阅读|8 个评论
经济地质领域多面手Skinner—世界著名经济地质学家(十五)
热度 6 tidesung617 2012-4-22 19:02
Brian Skinner 是个很有故事的人,我们在前面的介绍中也提到过这个名字,但是 Skinner 到底有着怎样的传奇人生,这又恰如经济地质领域不确定的因素很多一样,难以科学探寻,但是隐隐约约之中,我们又能感觉到“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排山倒海之势。在经济地质领域,不受 Skinner 影响的经济地质学家很少,不管这种影响是有意还是无意的,是直接还是间接的。前面介绍的经济地质学家一个很突出的方面就是“从一而终”和不“从一而终”,“从一而终”的多是他们的研究领域,毕其一生功力执着于某一方面,这方面比较突出的如 Roedder 研究流体包裹体, Barnes 在实验室研究矿物的溶解性。不“从一而终”的是他们几乎本科毕业后都在许多地方工作过,或在学校或在矿山,有着非常丰富的地质人生。而看看我们现在的许多学生,自从进入本科后就在一个学校,随后读硕士、读博士,然后做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导,虽然也能在领域小有成就,然而这种成就多少都带着些“死水微澜”的不健康基因。实在搞不明白一个没有怎么出过野外的老师怎么能把矿床学这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讲透彻、讲明白,让学生感兴趣。 Skinner 好像不同于我们前面讲过的任何一位,不同之处,在于他不但做了许多研究工作,而且还在多个位置上担当了重要角色,更要命的是,他在这些角色上的作用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经济地质学家协会( SEG )有个专门的 2002 年创立的 Brian J.Skinner Award ,用于奖励发表在 EG 上的年度优秀论文,就是用的他的名字。下面我们不妨从他作为研究者、老师、作者、编辑、演讲者、管理者的角度来分析他丰富多彩的一生。 作为研究者,他先后在 USGS 和耶鲁大学( Yale University )领导团队从事研究。在成矿矿物的相关系上有许多独树一帜的创见,特别是在硫盐和 PGE 矿物方面,如他研究了 Cu-As(Ag 、 Sb)-S 和 Pt-Pd-Fe-As-S 体系的相关系,这些研究延续半个多世纪,见于 100 多部(篇)出版物中。 作为老师,自 Skinner1966 年进入耶鲁大学鼓励和教导学生已经 40 余年的时间。在耶鲁,他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有着相当的名望,主要体现在他讲课富于激情、生动有趣,有着优秀的富有挑战性的管理才能,对实验分析严格要求、结果质量高、思路清晰、思想新颖等诸多方面。他大公无私地把许多宝贵的时间都用于他的学生,无论过去还是现在,积极谋划他们的人生、提供良好的建议、给予关键性的决定,痛苦时默默支持,成功时举杯相庆。许多当年的学生后来都颇有建树,有些更是成为了他一生的朋友,如 Chip Goodyear ,就曾经于 2003-2007 年在世界第一大矿业公司必和必拓( BHP Billiton )担任首席执行官( CEO ),在 Skinner2005 年获得 Penrose Gold Medal 时还曾经亲临现场,如今在 Wikipedia 就可以知道搜索到他的介绍,这一点胜过 Skinner 啊,看来这个世界无论在哪个国家都是崇尚政治。在前面介绍的众多的经济地质学家当中,只有 Naldrett 的资料可以在 Wikipedia 上直接查到。 作为作者,他不但发表了大量的期刊文献,还单独著作或与人合著编写了 13 本书籍,其中最为畅销的有三本,它们分别是 Physical Geology ( 1987 )、 The Dynamic Earth ( 1989 )和 The Blue Planet ( 1999 )。我还记得在东北大学的图书馆里见过许多不同版本的 Physical Geology ,也就是我们国家的普通地质学,只是不记得是否有 Skinner 写的那一本。我在想老外不厌其烦地出版这些最为基础的地质书籍,看来老外特别重视对学生基础地质的培养啊,我对外文地质书籍感兴趣,就是从一本 Physical Geology 开始的,并且在那一本书里面找到了我目前认为正确的为什么金与石英脉有着密切的内在关系的原因。还记得上本科时,刚上了没有 10 节课的普通地质学,老师突然说考试,就在课堂上出了两个题目,我一个也不会做,而且一个字也没有写,老师在那张写着我名字的白纸上重重地写下了几个大字“ 0 分不及格”,现在印象特别深刻。 作为演讲者,他让更多的人知晓了世界范围内关于资源消耗和未来获得途径的知识。 作为编辑, Skinner 对经济地质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 Economic Geology 现在在经济地质界之所以有着当前无可匹敌的声誉,很大一部分归功于 Skinner 对这个刊物编辑长达 26 年之久的严格要求。同时 Skinner 也是 American Scientist 、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cience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和 the International Geological Review 的编委。在编辑位置上, Skinner 展示了强烈的沟通技能,对超出经济地质领域的地球科学的深深的爱和深深地理解。 作为管理者,他先后管理领导 USGS 和耶鲁大学,在后者里,他曾经在 1967-1973 年间,担任地质和地球物理系的系主任。后来他在许多与地球科学有关的组织里任职,包括经济地质出版社、经济地质学家协会、地球化学协会以及美国地质学会等,他无一不展示了高超的领导才能。 也许许多经济地质学家在研究领域可以与 Skinner 相比,甚至比后者有着更大的成果,但是在上面提及的其他各方面,估计许多人就望尘莫及了,并且这种局面会持续多半个世纪。 Skinner 对生活无限热爱,每天都充满激情,安排的满满的,无论是工作还是游玩,很少看到他无精打采、对生活失去乐趣的时候,这一点恰如我的导师,总是精神饱满,给人愉悦。他有时会这边给学生布置好不同的作业课,那边就去了市场,挑选新鲜的水果和海货,烹制精美的大餐;有时会挑选精美的手工制作的珠宝项链,作为礼物送给他的孙女(外孙女?)。他喜欢热烈的争论,恰如他喜欢精美的食物与飘香的美酒。当然 Skinner 也有精神萎靡的时候, 1975 年, Wanyne Burnham 来耶鲁大学进行访问,要和 Skinner 联手和学生比赛高尔夫球, Skinner 运动天赋超人,在前三洞保持绝对领先,在一竿难度不大的击球时,球飞得很高,鬼使神差偏离了预想轨道,落进了湖水里。他又连挥了四杆,令人惊奇的是,这五杆效果等同,看的出来 Skinner 非常失望,甚至有些儿发怒,而把 Wayne Burnham 和学生都乐得流出了眼泪。 Skinner 还喜欢旅行,周游世界。他是一个精明的观察家,对世间万物都充满了好奇,这一点恰似我 5 岁的儿子,走在马路上,儿子问我“爸爸,这马路下面有下水道吗?这下水道里面有屎吗?”,真奇怪,小小年纪,竟然会问这么肮脏的问题。 Skinner 总是带着望远镜和放大镜,以观看不同尺度的事物,即使在他领取 Penrose Gold Medal 的现场,介绍人 Neil Williams 都认为他( Skinner )的兜里要是没有放大镜都会令他( Neil )感到惊奇。他有时脾气也不好,会对许多人在某些问题上发怒,不管对方是他的亲人、朋友、学生还是完全陌生的人。 Skinner 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许多刚入学的学生在听完 Skinner 的课后,就会把他的一生献给自然科学,虽然他的课程主要是地质学,但是往往会延伸到生态学、植物学、动物学、气象学。气象学和矿床学颇有几分相似之处,大家肯定还记得《看云识天气》这篇小学课文吧,两者最初都是简单的描述,最终总结出规律,用于预测。《新闻联播》后的“天气预报”就是气象学发展到今天最大的成就,可惜矿床学还缺乏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规范,还不能成功用“成矿规律”来具体预测矿床的赋存位置,也许这正是未来经济地质学家要努力的主要方向。 Skinner 开始对经济地质感兴趣始于 1947 年,那时候他还是阿德莱德 (Adelaide) 的一名学生,有幸参加了在塔斯马尼亚( Tasmania )西部 Zeehan-Dundas 老矿区的一项填图工作。这种经历给了 Skinner 莫大的鼓舞,他开始开足马力,向经济地质领域进军,最终他在 1955 年取得了矿物物理学博士学位。 在 Skinner 获得 Penrose 奖的答谢发言中,对经济地质的发展历程有一个简单清晰的描述,我们不妨拿来与大家共分享,以使大家对经济地质的发展有一个简单清晰的认识。 (照片来自耶鲁大学网站) 经济地质作为一门学科始于 20 世纪初叶,那时候只有少数的人开始专门并付诸一生研究矿床,他们几乎毫无例外地都是政府官员或者学校的老师,慢慢地一些人开始从政府部门和学校辞职,充当起了顾问。 R.A.F.Penrose 就是这其中的一位,另一位叫 J.E.Spurr, 他觉得需要一个交流的平台,这个平台就是 1905 年创刊的 Economic Geology 。 1955 年 Skinner 获得博士之日也是 The 50 th Anniversary Volume of EG 发行之时, Skinner 在上面也有一篇他自己认为很烂的文章。这些文章今天看来有点儿过时,但是却记录了经济地质第一个 50 年里的创建、成功和质问过程,并暗示了一些未来的发展,今天许多被证实是正确的。 跟随经济地质 50 周年发表后的步伐,地质许多领域都取得了超乎寻常的成就,特别是 1960s 中后期提出的板块构造学说,将地球构造和发展演化首次限定在“大一统”的框架内。热液化学和矿床地球化学的发展还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好似突然之间他们就取得了令人赞叹的成就,这比较明显地体现在 Barnes 所编著的三版的 The Geochemistry of Hydrothermal Ore Deposits ( 1967 , 1979 , 1997 )里面。 经济地质 50 周年发表后几十年间,在矿床勘探领域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就。作为矿床勘探这一新的职业的从业者,他们在世界范围内发现了许多新的矿床和新的矿区。所有这些发现加速了对矿床如何形成、怎样形成、在哪里形成复杂成矿作用的思考。 20 世纪已经过去了,在这个世纪里经济地质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些成就主要体现在一部力作里面,这部力作就是由 Jeff Hedenquist 、 John Thompson 、 Rich Goldfarb 和 Jeremy Richards 主编的 The 100 th Anniversary Volume of EG 。 Skinner 建议如果你手头没有赶快买一本,如果你买了一本还在尘封的书架上,赶快拿下来仔细阅读。 现在经济地质的发展已经进入了第三阶段,与前两阶段相比有着深深的不同。开始深刻地思考矿床形成时的具体的物理化学条件,用于进一步识别具体构造背景下的地质条件与时间限制。 挑战还在于如何运用我们对经济地质的理解探寻深部的矿床, 50% 的大陆地壳都被 200 多米厚的沉积物所覆盖,这一方面典型的成功案例是 Olympic Dam 和附近矿床的发现,还能发现下一个 Olympic Dam 吗? 遥感和地球物理方法也许会在我们探寻深部矿床的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有许多地质单位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在澳大利亚,某研究单位制作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塔斯马尼亚的 3-D 地震构造模拟图。 Skinner 有一个愿望,梦想阅读 The 150 th Anniversary Volume of EG ,看看那个时候经济地质发展到了什么地步,然而这对他永远只是一个梦想了,对于今天要读到这篇文章的许多读者,是否能等到那一天,还是个未知数呢。我到那时如果活着也是一个 80 岁的老头了,即使活着,我也不知道眼睛好不好使,手脚好不好用,唯一的办法就是把我儿子培养成经济地质学家,让他给我讲解这么多年来的经济地质领域发生的故事…… 内容主要参考了 Economic Geology, v. 101, pp. 713–725
8551 次阅读|12 个评论
尚勤与尚闲
huajianping 2011-9-28 13:51
许多杰出的人物都是善于触类旁通的多面手,我猜想这些人应该会有这么一种深切的体会:丰富的人生经历,在不断的取舍鉴别中,将正确把握和对待包括自我在内的事物的方法和态度,经过无数次的演练之后,最终内化为一种稳定的存在状态,考察力与调节力,这种具有普适性的存在常以惯常的方式去处理各种关系,因此他们总能不见而知,不为而成,触类旁通,总能体到一种万物皆备于我,能与天下往来的境界,以物观物,物物而不物于物的高超手法。这需要无数次的经历,演练,取舍才能获得,所以“勤”便是一大法宝,勤于以至善于就是这个过程和结果,这么一来这个世界上就只有两种人,尚勤之人和尚闲之人
1071 次阅读|0 个评论
什么是全科医生?
热度 1 xupeiyang 2011-6-23 12:41
全科医生一般是以门诊形式处理常见病、多发病及一般急症的多面手;社区全科医生工作的另一个特点是上门服务,全科医生常以家访的形式上门处理家庭的病人,根据病人的各自不同的情况建立各自的家庭病床和各自的医疗档案;社区全科医生工作的另一个特点是上门服务,全科医生常以家访的形式上门处理家庭的病人,根据病人的各自不同的情况建立各自的家庭病床和各自的医疗档案。   是执行全科医疗的卫生服务提供者。又称家庭医师(general practitioner/family physician)或家庭医生(family doctor)。   全科医生应具备的素质及知识结构 综合性的知识 高尚的素质 丰富的生活经验 卓越的管理才能 执着的科学精神   美国的家庭医疗学会(AASP)对家庭医生的定义“家庭医生是经过家庭医疗这种范围宽广的医学专业教育训练的医生。家庭医生具有独特的态度、技能和知识,使其具有资格向家庭的每个成员提供连续性和综合性的医疗照顾、健康维持和预防服务,无论其性别、年龄或者健康问题,类型是生物医学的、行为的或者社会的。这些专科医生由于其背景和家庭的相互作用,最具资格服务于每一个病人,并且作为所有健康相关事务的组织者,包括适当的利用顾问医生、卫生服务以及社区资源。”   1、强调持续性、综合性、个体化的照顾。   2、强调早期发现并处理疾患;强调预防疾病和维持健康。   3、强调在社区场所对病人进行不间断的管理和服务,并在必要时协调利用社区内外其他资源。
个人分类: 科普知识|2364 次阅读|1 个评论
同时做许多事情,东扯西扯的容易扯着蛋
热度 1 seawan 2011-2-20 15:38
同时做许多事情,东扯西扯的容易扯着蛋
记得有一次和同事聊天,说起大家不是全能多面手,但却同时要做很多事; 仔细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个全能冠军? 明显不是。 是谁要求大家成为这样的全能者? 是各级机构。 是社会。 和你是否热衷名利没有关系。 不管你是野狼还是刺猬,也不管你是肥猪还是老鼠,都一样。 (上面说的动物名,模仿自《 职场动物进化手册 》) 今天检查,明天表格,后天开会,大后活动,大大后聚餐,大3竞赛,大4评比,大5讨论,d6修订计划,d7要做计划,d8要写申请书,d9要听课,d10要例会,d11要。。。还有各人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七大姑子八大姨各有其事,上下级亲朋好友狐朋狗友都要面面俱到不能得罪,逢年过节礼仪往来一个也不能少,更纠结的是买菜不仅要考虑价格,还要考虑农药,穿衣不仅要考虑质量还要考虑派头,看电视不仅要选台还要骂娘,上网不仅要着急网速还要抓狂“屏毙”(你懂的)等。。。 于是,我们做不好猪,也做不好狼,也做不好长颈鹿。 我们只能做四不像。 还是四条腿要向四个方面走的扯蛋四不像。
个人分类: 杂感|2793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5 02: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