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效率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效率

相关日志

交通法规应该体现效率和安全的统一
热度 1 fanxiaoyingz 2014-2-19 01:36
交通法规应该体现效率和安全的统一 我国的交通法规越来越严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很好的事情,这样一来大家都会遵守交通规则,事故的发生会大幅度减少。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只有完全科学的合理的具体规定才能体现出安全性,而在体现安全性的同时交通法规规定的具体的路标 / 地标 / 交通信号 / 道路限制等 必须考虑合理性 / 高效性和科学性,一个交通法规只有既体现出安全性,又体现出高效性才会是合理的,大家才会自觉遵守。反之而言,大家有相当一部分人不遵守的交规说明它的规定本身不科学,不能体现出效率性和合理性,因此必须进行改变。 我国目前的交通法规总体而言仅仅体现了安全性,而没有体现出合理性、科学性和高效性。因此还不符合形势发展需要! 第一点,关于红绿灯的合理性质疑 在交叉路口设置红绿灯并不是多多益善,而是应该考虑到以下情况:第一平时的车流量,第二平时的车流方向,第三司机自身的机动灵活主观能动性,第四徒步行人的数量。平时车流量左拐的多,那么就应该给左拐的多给配车道,而把其它车道合理合并到左车道中;平时车流方向是左拐,那么右拐和直行可以合并为一个车道,使用同时间开合的红绿灯。此外还要掌握司机的主观能动性,如果左拐和直行绿灯同时出现,那么一般左拐(直行)的给直行(左拐)的会主动让道,有了空闲才通过,有的人在行进中会采取大拐弯的形式互相避让。 总的来说,红绿灯的设置必须考虑以下几个矛盾: 第一,两个车道和三个红绿灯的矛盾。 现在的城市许多道路都是双向四车道,单向两车道。但是许多警察设置红绿灯的时候却设置左拐、直行、右拐三个红绿灯,而且三个红绿灯都不同时开合,而是单独开合。结果是右拐灯亮起的时候直行的挡住了右拐的车,然后直行灯亮起的时候右拐的车挡住了直行的车,导致通行效率大大减小。 很显然两个车道安装三个红绿灯是很不科学的,两个车道就安装两个红绿灯即可。只需要直行和左拐,右拐车辆一律和直行车辆同步放行,同步停止。只有这样才不会发生拥堵。而且只有这样才能照顾人行道上横穿马路的人。 第二个,直行和左拐的矛盾 经常会发现,有些路口只有一个红绿灯,没有左转红绿灯,结果左拐车辆和直行车辆出现交叉,必须互相避让,有时候一大串左拐车辆挡住了十字路口,出现大拥堵。很显然,左拐信号灯和直行信号灯不能同时开启,因为左拐是大转弯;而右拐和直行可以同时开启,因为右拐是小转弯,不影响别的车辆通行。 第三个,人行和车行的矛盾 有的城市为了给行人以安全通行时间,专门在红绿灯上给行人预留了时间。我认为预留时间是合理的,但是应该分清楚车流来想和去向两个方向,在来向和去向之间的隔离带上设置滞留区更加好。当东西向红灯闪亮的时候向西的车辆全部是停止的,这时候横穿一半马路最保险;当南北直行绿灯亮而向左拐的红灯亮的时候横穿另外一半马路时是安全的。同理东西横穿马路也一样。所以人行道的横穿马路的灯应该分两步走,穿过一半再穿越另一半。实际上由于行人具有能动性,所以大多数行人并不按照信号灯横穿马路,而是按照我描述的方法来走路。这就表明了设计的安全性和科学性的矛盾,当矛盾发生的时候,行人的选择是违规。 第四,考虑周围道路情况对此路口的通行影响 我所在的城市有一个十字路口很有趣,从东向西基本没有左转的车辆(向南),多达 90% 的车辆选择右转(向北);而从西向东左转的车辆多达百分之 90% (向北),基本没有右转车辆(向南)。原因是向南的车辆有多个路口,已经分流;而向北是一个大桥,大家的必经之路。但是两个方向的左转都是两车道,很显然这种设计很不合理,很显然应该把向北的道路改成两个车道,避免不应有的道路浪费和车辆耗时。 第五,左转和直行冲突的时候应该设置灵活拐弯躲避区。例如一个交叉路口比较小,左拐的插了过来排成队,但是直行的不让道,那么只有直行车走完才能开始左拐车通行。如果把左拐区域放宽阔,直行车可以选择向右拐一下然后返回直行,向左的车辆可以选择向直行走得远一些走到直行车车尾再左拐,交叉通行,这样的通行效率应该可以大幅度提高。这个能够提高效率,但是必须在交通法上许可执行,并且这个要求有较大的十字路口地域。 第六,可以考虑建设专用的右转车道,右转车道是单行道,不受红绿灯的约束。这个东西已经有好些地方在做,效果很好。 第二点,关于合理的行车速度的质疑 实际上安全行车速度是和车辆性能紧密联系的,现在的车辆刹车全部采用更加高级的形式碟刹系统,同时具有“ ABS 防抱死制动系统( Anti — lock Braking System )。能够在很短的距离内安全地停车。所以行车限行速度应该跟着汽车技术的提高而提高。过去的刹车系统在时速是 40 的时候才算安全,遇到紧急情况车辆没有 ABS 防抱死制动系统,车辆往往出现跑偏和轮胎抱死,所以速度设置高很危险。但是现在的刹车系统可以保证在车速 70 公里的时候在十米内安全停止。所以车辆限速应该相应提高。 车辆的速度还应该考虑环保节能。现在的车辆省油行车速度一般在 70 —— 90 公里之间。而限速 50 公里以下很显然不环保。应该在安全和环保之间取一个中间的大家都能接受的限速。 另外限速过低也很不安全。例如高速公路或者城市道路上,限速很低,这时候会出现一个很奇怪很壮观的现象,全部车辆都在最高速度行走,每一个车辆后面都紧紧跟着其它车辆,相距只有十米,一旦前面发生紧急情况,一个车辆紧急刹车,后面车辆连续追尾,造成连续撞车事故。这种情况几乎在雨雪天和节假日在高速路上比比皆是。连环追尾事故频发的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高速公路上面的车道太少,中国目前的高速公路一般都是两车道,车辆多了躲避不及时,甚至无法躲避;第二,高速公路的限速太低,好车不敢加速,导致全部车辆拥挤到一起,不能拉开安全距离。这是典型的车速设置不合理的问题。第三,车速限制缺乏弹性,导致司机在很单调的驾车环境下开车,单调的驾车环境由于缺乏有效刺激所以非常容易产生疲劳和瞌睡,导致不安全因素。所以,高速公路上必须放宽限速,应该鼓励车辆拉开距离,保持距离。另外对于不同路段的限速应该调整,例如上坡路的速度,下坡路的速度,平坦道的速度都设置出现差异性,这样开车司机就会警觉,不再打瞌睡,安全性就会提高。四车道的速度限制应该出现较大的差异性,这样才能够有效拉开距离,体现出车辆性能的差异性。例如西宝高速上的限速,左车道是 80 — 100 ,左中道的限速是 70 — 90 ,右中道的限速是 60 — 80 ,右道的限速是 60 — 80 ,很显然这种限速很不合理,因为不能体现出速度的差异性,也不能满足相同速度的车辆在方向上互相避让的要求。我以为合理的限速为左车道是 80 — 120 ,左中道的限速是 80 — 100 ,右中道的限速是 70 — 100 ,右道的限速是 60 — 100 ,所有车道都容许车速达到一百,而最低限速则保证了慢速车不穿越到快速道上,而快车则可以穿越到慢车道上,避免拥挤到一个车道上,这样的通行效率会大幅度提高,而同速度的车辆由于车道不同互相碰撞的概率也大幅度减小。第四,高速公路不应该根据车辆种类规定车道,而应该根据车速规定车道。在两车道的高速公路上事实上无法根据车辆种类规定车道,如果要超速大货车照样可以上快车道,但是在正常行驶的情况下,大货车一般很自觉地靠右行驶。那么在四车道上大货车也会有这类安全做法。所以这种规定没有必要,相反它限制了小汽车的行动,许多小汽车不敢在大货车专用道上跑。第五,应该容许在超车的时候的瞬时加速的速度超过最高限速。在城市道路和高速路上面,拉开安全距离非常重要。但是拉开安全距离的做法往往会违反最高限速的限制。但是不拉开安全距离就会有更大的危险,甚至大多数车辆会被迫慢速行驶,缺乏效率,也容易发生追尾事故。所以,我以为对于瞬时超速,目的为了超车后拉开安全距离的行为不应当视为违法。在法律上应该容许瞬时超速。西安市为了避免车辆跟得太近,为了拉开安全距离许多城市道路的限速上限很高,有的是 60 公里,有的冷落地段或者宽阔路段是 70 公里,这个就比较合理科学。 对于超速违法的界定我们也有怀疑。例如交管部门给某人的超速罚单是当时时速 63 公里,而该道路限速 60 公里,超过 3 公里,罚款 100 ,计罚 3 分。那么这个合理科学吗?不合理不科学。凭什么认为违法者的速度就一定是 63 公里,也许驾驶者自己测速是 58 公里也有可能。因为在科学上有一个“容许误差”的概念,这个容许误差在粗糙的地方容许在 5% 以内,有的甚至达到了 10% 。那么按照误差理论,该司机没有超速。难道说交管部门的速度测量仪器准确到没有误差?完全不可能,世界上没有没有误差的测量,何况是动态事物。所以交管部门依据过于准确的,在没有经过误差修正的情况下处罚司机是违反自然规律的,因而也是违法的。何况超速 10% 对于安全不会产生巨大影响,甚至没有影响,也就是说超速并不会直接导致车祸,那么为什么要严厉处罚呢?根据超速不经过误差矫正的处罚不合理不合法,群众不能接受。 第三,对于车道的设置合理性的质疑 许多交通机关把车道机械地设置为右转直行左转,而不考虑哪个方向上行走的车辆多,哪个方向应该直行和左转结合,哪个方向应该直行和右转结合,哪个方向应该设置双车道,哪个方向应该设置单车道。导致的结果是有些车道拥挤不堪,有些相邻车道长期没有几个车辆通行。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完全没有考虑到周围十字路口的情况,也没有考虑到周围群众居住情况,也没有考虑关键路段和相邻桥梁的情况。这个真的在考研交警的水平。有的交警是专门惹群众骂的。 第四,对喝酒喝抽烟的质疑 现在的交规规定驾车时候严格不能喝酒抽烟,否则重罚。但是喝酒喝抽烟具有双重作用。对于驾驶时间过于长,出现疲劳症状但是又必须赶时间的人来说,喝酒抽烟不但没有危害,而且可以醒脑提神,刺激神经,从而保证头脑清醒,行动敏捷,驾驶安全。所以,不能一概而论,起码应该容许司机半夜喝酒抽烟。 第五,对限速路段多变性的质疑 我们观察到,在同一个道路上,不同的路段的限速很多并不一样,没有明确的原因,只有限定,而且许多路段的限速没有起止标志,让司机很难把握。从而导致同一个路段上多出限速,而且每一个路段限速不同,司机往往把握不准确,导致超速罚款。我们认为,限速应该有统一的,明文可查的设置标准。这样大家都明白在什时候必须减速,什么时候容许加速。目前在许多地方标准混乱。例如同样是省二级道路,有的县限速是 70 ,有的县限速是 50 ,同样是通过村庄,有的县限速是 40 ,有的限速 50 ,有的还限速 20 ,很不相同,也不尽合理。限速应该根据道路宽窄,上下坡,人口多少,是否有涵洞等情况,明文规定,有章可循,有据可查才比较合理科学。 第六,对违规停车的质疑 在这一方面,可以质疑的地方实在太多,水分实在太大。为什么除过交警大队的人以外,综合执法大队也可以对违规停车罚款?为什么交警要跑到背街小巷来罚款?为什么在应该建立停靠点的地方不设立停靠点?为什么在不应该设置停靠点的地方设立停靠点?目前许许多多的城市居民夜晚停车都停在大路上,因为小区内没有停车位。但是这样一来,警察就故意找事,每个车都罚款。 我个人认为凡是违规停车都应该取消罚款。对于在关键道路口故意堵车的车主,应该通过舆论谴责来处罚。尤其是夜晚不能够容许警察处罚违规停放车辆。夜晚是睡觉的时候,大多数车辆都需要停放,随便罚款难道不让他们停止吗?只要能够留出通道,就应该容许停放。但是一般人们都很自觉,能够自发实现通道畅通,不需要警察参与。 以上六点是我对交通法规的效率性和科学性的想法,欢迎大家提出宝贵的意见和补充!
个人分类: 社会科学|4353 次阅读|2 个评论
毛时代经济最大的失误
热度 2 jiangming800403 2014-2-9 17:08
新中国前30年经济发展最大的失误莫过于把大量的劳动力固结在人民公社低效的劳动上,虽然建成了超过5亿亩的灌溉面积,中国的农业水利化程度达到非干旱地区的世界第一,但这是为了使用价值而非价值。 毛时代农民一个积累工就是几斤粮食,干的好的社队一个工值才顶一斤猪肉。现在看来不仅是对农民深重的“剥削”,而且也是“不懂经济”,是对中国最宝贵资源的浪费。靠人民公社、上山下乡、五七干校消除三大差别,就是把大量的劳力固结在低效的甚至无效的劳动上。但是,但是,这也没有办法,在当时也不具备建立劳动密集型出口导向型产业的条件,和东西方的关系都破裂了,你既没有足够的资源去工业化,生产出的东西也卖不掉,就像现在的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一样,朝鲜并不是不想改革开放,朝鲜战争讹诈政策的目的也是使美国做下来,进行关系正常化谈判。 锁国政策对中国最大的危害就是使中国最宝贵的人力资源遭到了极大的浪费。前30年经济最大的失误也莫过如此,因此,196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应该是国际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运动中最大的悲剧之一。苏联是缺乏劳动力的,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产品一直是苏联经济中的短腿之一,如果中苏不搞意识形态论战,而是搞经济一体化和共同市场,中苏的发展都会更好,也许就不会有1990年代初的苏东剧变了。但是中苏分裂也是必然的,因为一山难容二虎。 1978年以来大包干的成效也主要是在于把农村劳动力从低效率的公社体制下给释放出来,转移到非农产业,而不是对农业的直接作用。 但是,现在农村的先进集体大多数还是集体化时的老典型,是集体化时期打下的基础。1980年代全国有大约5%的社队是乡镇企业、集体经济搞得比较好的,虽然90年代的经济危机中垮掉了一大批,但是全国还是有大约1%的农村集体经济坚持了下来,有的还以公社为单位统一核算。
个人分类: 经济时评|2014 次阅读|14 个评论
信息化和效率——美行(九)
热度 1 jlxt33 2014-1-7 10:46
UTA图书馆正面及国旗、州旗、校旗 图书馆前的具有历史感的条椅 图书馆前的地砖上刻着很多名字,不清楚镌刻的标准 借着图书馆的东风,说说今天感受到的信息化和效率吧。 (一) 上周五伊朗女生带我去UC拍ID card的照片,当时因信息还没上传,没办成。今天一早就去,前面一个人在咨询完后,我就交表、拍照。那位拍照的办事员说:请在门口等一下,三四分钟后,拿给我。我怀疑自己听错了,但还是在椅子上坐下了。没几分钟还真的送出来给我了,好感叹这样的速度!对比在学校换个校园卡,要两周还算快的速度来看,可谓火箭速度了。有了卡,既可以开门又可以用电脑了,一切就正常了,挺高兴。 (二) 输入用户名、密码就可以用电脑,第一次使用就必须改密码。然后似乎一切正常了,门禁密码是个五位数,不好记,但改密码有个必须接收的条款,收费$25,什么道理?那么就不改了,去试着开门吧。不好使,找人求救。被告知必须激活,在电脑上鼓捣了一阵子“激活”,也没法激活。最后问老师啦,要到系办登记,由系统管理员激活。好吧,穿过两栋楼,到了系办,很快就登记好了。但没看到秘书操作电脑,疑惑地问何时可用来开门,答曰:周四。我晕!这又是一个速度了。咱们用钥匙就不用说啦,那是最高效的;在北大办门禁卡是即时办好的。 (三) 不管怎么说,电脑能用了,windows系统,很多需要用的网站可以进入了,这是令人高兴的。自己带的U盘、移动硬盘、相机、手机都能用,而且速度很快,终于把那些一周来不能见光的照片导出来了。上网速度也很快,没遇到卡壳、不动的时候。做事效率就是高,心情也好了。想到临行前的两天,在网上填报、提交一些资料,那个蜗牛速度啊,砸了电脑的心都有,但这又不是电脑的错,只好忍了。明天就能把那些材料提交了。不过制约速度的因素是输入法,办公室的电脑没有中文输入,好像又不能安装,只能在自己的手提电脑中做好文档,再粘贴过去。 (四) Wi-Fi遍地,只要有电脑和手机,几乎在任何地方都可以上网,而且速度很快。专门尝试着用手机在线播放电影,居然没有一次缓冲!这样才能保证信息化呢。 (五) 电视中的新闻,都是直播,不断地连线,传送各地的信息。比如,席卷整个美国的寒冷,三分之二的地方创历史低温,新闻中不断地连线各地的记者报告情况,比如今天最冷的-1F,最热的82F;在室外冻的可以打破头的匹萨饼;还请气象专家分析原因和预测天气会更冷。再比如,Rodman担任朝鲜的篮球教练,从美国跟到中国再到朝鲜,一路连线直播。关于脑死亡的女孩“Life or Death”的讨论,各路观点,不断地争吵,真的是在吵哦。
个人分类: 行者足迹|3509 次阅读|2 个评论
我的window效率软件汇总
热度 1 laplace 2013-8-18 10:07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面对一个好的软件,初期可能会有陌生感,但是只要踏出第一步,用上之,慢慢习惯之,价值和效率就会慢慢体现。所谓最高价值的产品,就在于买了它,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给你带来越来越多的价值,而不是像一根馒头,只能带来一次性的价值。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面对一个不熟悉但是介绍上说很有价值的软件,还是很有必要勇敢的踏出第一步,去尝试一下,才会发现新的天地。 1、知识管理软件——evernote 这个就不展开说了,有一篇专门的博文,而且笔记软件或者知识管理软件的应用手法千差万别,没有统一的方法,只可个人不断积累经验。 2、知识管理软件——wiz(为知笔记) 官网: http://www.wiz.cn/index.html 3、文献管理软件——mendeley 官网: http://www.mendeley.com/ 抛弃了endnote转到该软件有一年多了,软件更新后有了越来越多的新功能,目前他被 Elsevier收购,有了干爹,用该软件更踏实了。 pdf全文检索,doi快速添加文献,云同步,网页快速导入文献,应用内可以直接检索mendeley文献数据库,用户之间协同处理文献,等等,优点多多,值得尝试。 对于刚进组的同学来说,尤其值得尝试。而对于老师来说,用这个软件作为公共的实验室文献管理平台,估计是最棒的了。 4、速度最快的文件搜索软件——search everything 推荐指数:五颗星! 官网: http://www.voidtools.com/ 善用佳软: Everything:速度最快的文件名搜索工具 强调两点(1)设置快捷键,tools——options——keys——new wi ndow hotkey——按F4,将F4设为快捷键,这样就任何使用都可以一键F4呼出搜索框,直接输入要搜索的关键词/文件类型等等,(可选 键盘流 操作:点击TAB找到相应文件,enter即可直达了)。(2)在search中有几个match,如果大家用这个软件发现没有搜到本应该出来的,注意是不是这儿筛选所致。 (3)用习惯这个软件之后,就会潜移默化的注意文件和文件夹的命名的规范性,这样就不会找不到文件了,至于存放位置就无所谓了。(4)只支持NFFS格式磁盘,如果某一个磁盘不能被检索,注意格式是否正确。(5)当然只要用上手了,相信大家都会自然而然的把各个设置摸索一遍的。 5、剪切板增强软件——CLCL 推荐指数:五颗星! 善用佳软: 剪贴板增强软件综述:CLCL,ClipX,Ditto等 虽然有各种剪切板增强软件,但是我还是最爱CLCL,平时随便ctrl+c和ctrl+v,需要粘贴之前的记录时,用alt+v呼出CLCL的复制记录,然后上下箭头找到记录按enter即可,又是流畅的鼠标流。 提醒一点:用CLCL复制非最新记录,可以将文字的格式除去,这样可以省好多麻烦。 6、截屏软件——FastStone Capture 你还在用qq截图吗?用这个软件,就能体会所谓的软件精细分工的意义,多少软件都自带截图功能,但是都没有这个只专注截屏的软件做得好。 7、同步盘——金山快盘,坚果云和dropbox 金山快盘:毫无疑问,它可能是目前用的最普遍的,我也在使用,将不需要过分安全储存的软件/图片等保存到快盘中,将其定位为“存储盘”。 坚果云:最推荐坚果云,增量同步功能会减少流量,只限制每月流量而不限制总容量的策略意味着无限的空间,可以同步电脑中的多个文件夹,更重要的是他的安全性绝对要甩开金山快盘好几条街,对安全的重视 甚至 要高过dropbox,后者只有危机之后才开始两步验证,前者早就实现了。我将该软件定位为“同步盘”。 dropbox速度慢,但是他的api连接了很多软件,所以,还是必须要用的。 8、浏览器——chrome 推荐指数:五颗星! 我该用何种赞美的语言去夸奖chrome,或许这么说,能够对得起他给我的价值:“有了chrome浏览器,我心情舒畅了,活得更长了”。因为软件赋予我们的效率,就相当于给予了我们时间。 使用chrome浏览器,一个重要的感悟就如同科研idea的启发“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任何的一个需要的功能,我们都可以早浩瀚的插件和应用市场中找到。 9、快速启动程序的软件:FARR(fast and run robot) 需求:快速启动程序。 看似不起眼的功能,却能节省大量的时间。 尤其是软件较多,寻找不遍的时候。当年每次都要在桌面上翻一阵,或者在开始-程序中浏览半天才能找到自己想要的软件的时候,那就要想想,这个软件的存在必要性了。 启动方式:ctrl+space(自己可以设置)快速呼出对话框,如下图所示,然后直接输入ever,wiz,qq,dr,360等软件的前几个字母,即可回车打开该软件, 又是流畅的键盘流。 历史记录自动更新。 高级设置:(1)可以设置扫描的文件夹及其优先级,例如可以加入存放绿色软件的文件夹(2)可以将常用的软件放在对话框的右边,如下图所示的wiz图标和飞信图标,不过这个没啥必要,因为这样就需要用到鼠标了。。。(3)只是用来启动软件,就有点小看这个软件了,虽然我确实只是用来启动软件的。使用大量的扩展,很多功能,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研究一下。 PS:(2013年8月18日星期日) 纠结再三,还是发了这个博文吧,或许我在软件上有点过分的追求,就像前几天遇到的一个追星族的狂热一样让人感觉可笑,所谓生活过度的工具化,只会导致本末倒置的结果。这个还是需要谨记的。 但求对看过这个博文的人有点价值吧。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434 次阅读|1 个评论
美国私企提高研发人员效率的一个举措
热度 8 jiangjiping 2013-7-25 07:56
美国私企提高研发人员效率的一个举措 蒋继平 2013 年 7 月 24 日 美国是市场经济主导的国家,因而, 市场的生存主要依靠企业的竞争力。企业的竞争力主要靠的是新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应用,所以,美国的私企为了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一般都有自己的产品研发和推广部门。 产品研发和推广的成败主要取决于研发和销售人员的工作效率。因而, 为了提高公司的整体竞争力,公司就必须采取一些措施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 我到现在为至的职业生涯几乎全部是在美国的私企中度过。在我的职业生涯中, 我一直被不同的雇主高效率地利用着。他们是如何做到这点的呢?下面是他们采用的一个举措。 我的雇主对我十分信任,他们为我在研究方面提供一切可能做到的物质上的保障,总是为我大开绿灯, 一路通行。 他们总是想尽办法让我为他们贡献知识和才能。具体的做法是, 他们让我拥有足够的资金,可以自主采购任何课题需要的仪器设备。 所以,一般情况下, 我可以直接在网上到几家重要的实验仪器设备公司采购仪器设备和各种实验用品。这种采购不用审批, 也不要经过公司财务处。这个过程省去了我很多时间和精力。 除此之外,他们为我提供一切方便。 比如说, 他们给我一个公司的汽车加油卡。这个卡在全美国任何加油站都可使用。 所以,我每次在美国境内的出差, 一下飞机就去租车,自己开车到公司的实验基地, 这样的安排真是方便快截,大大地提高了我的工作效率。他们给我一个国际电话卡,这个卡在世界任何国家和地区都可使用。 不过,这个卡对我好像用处不大, 因为我几乎不能用电话交流,只是在十分紧急的情况下才会用电话。当然,现在公司给我的是手机, 功能涵盖各个方面。他们给我一个大型综合商场的采购卡,凭这个卡我可以在这家商场采购任何物品,采购时不需公司的同意和审批。他们还给我一个现金支付卡。 我可以在急需现金的情况下用这个卡支付开支。这样一来, 我身上带有公司的四个卡, 几乎包含生活必须的各个方面,这让我感到非常安全和有保障, 因而, 用不着为这些琐事操心,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产品的研发中。 公司还为我提供三辆公用的车,只要工作需要, 任何时候都可以开这三辆车。 最为重要的是,实验站所有的大门和重要的仪器设备的钥匙都让我亲自有一套,因而, 在任何情况下, 我可以自由进出和使用这些仪器设备,不用找专门管理员等。 方便吧? 当然,要公司对你如此信任, 你必须做出使公司信任你的实际成效,也就是个人信誉。 在这些职业生涯中, 我为不同的公司出差几百次以上,从来没有在报销差旅费时有一分钱的差错,也没有在采购各种仪器设备时私得一分钱的回扣,更没有用公司的卡为自己购买和支付一分钱的物品。
个人分类: 工作环境|3335 次阅读|15 个评论
[转载]太阳能电池效率
jonney 2013-6-4 09:34
个人分类: 科研杂记|8220 次阅读|0 个评论
How to achieve effectiveness: western perspective
热度 10 harveyzjq 2013-5-29 04:11
How to achieve effectiveness:western perspective 富有实效地做事( tobe effective )是任何组织与个人致力于追求的目标。然而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 ineffectiveness 却到处可见。我们的博士培养人数和科研成果的数量全球第一,但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依然不高;我们的经济总量已经世界第二,然而却没有涌现出日本经济起飞时的世界级的企业。在个人领域,很多时候,人生常常会有这样的困惑,认真努力的做事,但却成效不大。 How to be effective 应当成为组织和个人认真思考的问题。从西方的做法来看,有以下感想,值得我们借鉴: 1.Ask the right questions. 国外的教育强调 askthe right questions ,看看国外学者写的书,在论述某个观点之前,通常会问一系列的问题,问对了问题,就找到了方向。方向正确是 effective 的前提。如果方向错了或反了,再多的努力成效也不大。方向正确,即便在路径选择上走点弯路,至少在趋近于目标。 2.Discussthe questions thoroughly before making decisions. 与中国 Top-down 的决策模式不同,西方的决策强调 discussion 。这边决策方式渗透到生活、经济、政治中的各个方面。小孩子在决定玩什么游戏时,如果不能达成共识,就干脆放弃这个游戏。在公司决策和政治生活中,这种理念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和应用。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不仅犯错的几率会大大降低,更形成了共识,参与者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而在 top-down 的决策体制下,尽管决策者比大多数人聪明、勤奋,但并见得所有的决策都是正确的,没有人永远是正确的。而更重要的是,如果参与者没有与决策者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形成共识,参与者执行的积极性就不会很高,即便迫于威权去执行,心气也不会顺畅,势必会影响做事的成效。 3.Approach the issues with frameworks and process 。也许有人认为,什么事情讨论来讨论去降低了决策效率。 Westerners 解决效率问题的方法是结构化和流程化。老外做事特别强调结构和流程,看看管理类的书籍就可以发现。一个流程中有哪些要素?先做什么?再做什么?都形成一定的顺序和框架。看看国外的论文,看看国外的教材,都是结构化和流程化的典型。有了这些框架架构,就相当于解决问题的工具,会大大提高做事的效率。
个人分类: 人生感悟|6092 次阅读|12 个评论
公平与效率
热度 5 heitiedan2012 2013-4-13 15:41
关于公平与效率的争论,原来以为不那么复杂,现在想来,也确实不那么简单。不过,所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说法,基本是不真实的。当时有人提出这个口号,其实本意就在于,暂时不要考虑公平的问题,把效率搞上去就是第一位的。这种说法和这样的做法今天已经证明实在不妥。 在 80 年代初期,即当时在搞计划与市场的协调过程时,提出了一个价格双轨制的政策。计划内是原来的价格,计划外的市场是另外一个价格。由于当时整个生产资料的状态都是紧缺的,所以计划外的市场价格一路飞升。而当时能把产品从计划内搞到计划外市场的,都是与有关部门有关人员有关系的。后来即被群众称为“官倒”一伙。这帮人利用关系,搞到各类批条,把计划内的产品倒到计划外,膀不动、身不摇,就赚了大笔的钱。这是效率优先吗?显然不是,这是最初进行市场化尝试的一种漏洞,而制度上的缺失就使得一些人能够钻这样的漏洞。正是在这种漏洞的警示下,后来才下决心全面进行市场化,这也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双轨制所带来的漏洞和不公平。 1992 年,全面实行市场经济的建设,很多人纷纷下海经商。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个时候倒是相对公平的。因为只要你愿意,就可以下海。各种政策对此提供了很多便利。你只要有胆,你就可以辞职下海。有些人就想下海试试水,有些人就比较有顾虑。所以,这个时候有所谓“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一说。当然,这里所谓的“胆大”,也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敢于下海,勇于经商,一种是敢于寻找各种法律上的空子,钻制度上的漏洞,以便从中来赚取大利。在当时那种情况下,这种做法也不好说就是违法,因为没有法律的严格规定。所以只要法律没有明确禁止的,就等于是允许可以做的。 但是,当到了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时候,情况已经有了新的变化。这时,正值国有企业进行改革的时刻。当时,有些持有新自由主义观点的人,认为国企的主要问题是产权不清晰,所以要搞产权清晰化。所谓产权清晰,无非就是要把国有企业私有化。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人通过所谓国企改制,搞所谓“减员增效”,解聘大量工人,造成失业率骤然升高,社会上一片怨声载道,几乎到哀鸿遍野的程度。这种所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做法是非常错误的,而且并没有达到什么效率优先的结果。大量所谓改制的企业,最后几乎都被搞垮了。因为接手的私人,并没有认真搞什么生产,更谈不上什么增效,而是大量变卖国有资产,把出卖的钱财装入私人腰包。他们个人是暴富了,但是企业垮了,工人失业了,要靠国家救助。但是当时不少地方政府对此不闻不问,根本不顾这些工人群众的死活,结果闹得有不少地方工人静坐示威,抗议这种错误的做法。 由此,可以看出,所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根本就是一个伪命题。它打着提高效率的幌子,却在干着扼杀效率的事情。试想,没有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没有大多数劳动者对生产的热情投入,哪来的效率?怎么可能有效率?光靠着几个人在幕后搞什么资产重组,就能生成效率来,就能产生出财富来,那不是活见鬼吗? 如果从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来看,在大多数的时候,往往是没有公平就没有效率。公平不是只从分配意义上来看的。现在有人一提公平,就说分配上存在不公平,要从分配角度来解决问题。分配上的确存在着不公平,但是如果仅从分配的角度来解决,是有问题的。因为如果不解决分配不公平的原因,只能数量上强行进行所谓公平分配,平均分配,对生产发展是有害的。所以如果要讲公平,必须从起点来讲公平,从起跑线上来说公平。如果起跑线上就不公平,后面再怎么进行公平的所谓补救,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真正的公平,是给有劳动能力的公民提供同等的机会。至少在制度上,要限制那些有可能得到特权的人,要能够阻止特权的产生。当然,毕竟人与人的能力有所不同,所以公平并不等于搞平均主义。不存在所谓绝对的公平,幻想实现绝对的公平,其结果却只能是不公平。如过去所谓“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并不是什么公平,那是在损害了大多数劳动者积极性基础上的平均主义,这种损害就是极大的不公平。 从某种意义上,要想让劳动者在起跑线上就得到真正的公平,最好的方式就是逐渐扩大公有制企业的数量和规模。也许有人并不认同这个观点,但对于公平的实现来说,这的确是千真万确的。 这是上初中时学的第一支分声部合唱的歌曲,据说温家宝前总理也喜欢唱这支歌。 地质队员之歌.mp3
2205 次阅读|10 个评论
慢下来的四部曲
热度 24 何裕民 2013-3-15 09:42
我们必须慢下来! 那么,进一步的问题是我们能不能慢下来? 其实,我觉得:以我自己为例,我30多岁获得了劳模,然后40岁检查出全身有很多问题,我自己是搞健康的,我就觉得这样下去还能长命吗?所以,我开始慢了下来。从慢下来到现在,有20年过去了,我自己觉得还可以吧,我的效率没有降低,身体上也还算可以!因此,现身说法,完全可以适度慢下来!适度享受慢生活完全做得到! 这里,有几点是非常值得重视的:第一,其实今天所谓“快”是因为外界的诱惑太多!什么都想抓,什么都想要!但你毕竟是个普通的人!所以,只能挤干了时间,快步走!因此,外界诱惑太多,你的选择目标迷散,是导致太快的一个重要原因。鉴此,我想奉劝大家:有一个“二八定律”,身边各种东西都很好,但你要选择哪些是真正需要的,去努力抓取;哪些是不那么重要的,可以有所放弃!很多人这也想抓,那也想抓,结果就只能是24小时拼命跑!弄到最后,代价往往令他惊愕万分的!甚至是生命的付出…… 所以,面对外界的诱惑太多,首先理清哪些是重要的,有所聚焦。套一句俗话来说,就是要学会“舍得”。我们减慢节奏第一要义,就是要意识到减慢节奏的重要性!不仅要获得你的确切需要,而且要增加自我的生活情趣,并考虑要拥有健康生活与身体。 正确的作法是有所放弃,聚焦于你最有兴趣的!适当参与一些你比较有兴趣的!对一些你没太大兴趣的(或者暂时不急迫的),则可以有所丢弃。 二就是别越界,不要超过边界。我有个学生,年龄比我年轻得多了,看起来已经是老态龙钟的,又是肥胖,又是高血压。他是一家小企业的老板!在陪着我从机场到公司的路上,两只手机一直响个不停,难道真的有那么多事情吗?我问他,那些琐碎的事情,少管一点,行不行?他说不行,我不管他们就做不了。其实,我觉得这是越界了,超越你的边界了。我上次写了个“学会裸退”,也就是这个道理!明明你已经到了一定年纪,却还要去管孙子婚姻的事情;我们今天很多家庭主妇为什么会生肿瘤?就是什么都想管,什么都不放心,什么都自己去干预才好,就像诸葛亮,“事必躬亲”,所以他50多一点就死了!壮志未酬!像他这样高智商的,50多岁,只能说是巨大的遗憾!什么都想管,那你就是超越边界了!超越边界后,不仅被管的人不舒服,你自己也很疲惫,而且绝对是低效率的。这时候,我们能不能分一分,该谁的事情扔给谁,该撒手时就撒手。你也轻松,他又高兴,效率也高!何乐不为呢!就像前面说的那一位学生,放手让员工管一些事,员工就会成长起来! 所以,第二件事就是:我们要学会别越界!要学会分权,要学会分享。包括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会别越界。 第三,就是合理安排时间。这方面,很多人确实很忙,就像我本人也涉及了很多方面,既要看大量的临床,又要写书,搞课题,还要带学生,还要主管很多事情!所以,首先我就意识到,慢不是懒,而是适当放松一点,让我们该快的时候,工作节奏很有效率;慢不是不做事情,慢只是为了更好的工作!就像休息是为了更好的工作。因此,我觉得,前面讲的“舍得”是讲放弃一部分东西。然后,同时还要学会适当的安排。比如,在一段相对长的时间里可以做一些大的事情,相对短的时间内,可以见缝插针地看看悠闲的书,先对自己的时间做个安排。然后,一定要学会过段时间让自己轻松轻松。包括有空散散步,有空喝杯清茶,看看闲书。我们老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闲暇时,看看书!让脑子放松放松,一则效率会提高!第二,生活情趣会增加!第三,也达到了慢生活的要求。 还有些人会说,我工作很忙,实在不行!教大家简单一招,现在大家都离不开电脑,电脑用了二三十分钟后,一定站起来走一走!伸伸懒腰。我在家里写作的时候,写了二三个小时之后,我一定要出去散散步,看似浪费了二三十分钟,但换来的却是头脑清醒,身体松弛,效率更高。我也规劝很多生了病的患者,重新恢复岗位以后,我一定给他建议,“你工作二三十分钟,一定自我放松一下,不要做过于激烈的活动,只悠悠闲闲,走走看看,也是种慢下来的方法。” 第四,学会“慢”有很多种技巧。我原来性子很急,经常会跟人争得面红耳赤,什么事都讲求效率。在70年代、80年代的时候,我自己敦促自己,平均一周工作84个小时,还不包括路上的时间。但是,我也没觉得效率很好,后来我觉得应该有张有弛。比如,我经常坐飞机,这时我一定会带本书。飞机晚点是家常便饭,这时候,别人都很焦虑地去问,我就优哉游哉地躲个角落里去看书,既是欣赏,又是充电,同时还是心灵放松。因此,必须认识到,在今天越来越快的节奏当中,我们要抓紧机会,让自己慢下来!这不仅是身体健康的需要,而且是效率更高的需要,也是生活情趣的需要,慢下来如果从这四个方面去思考的话,也许就不再是件可望不可及的难事了!
个人分类: 何裕民谈健康|2661 次阅读|25 个评论
做事要首先划定时间
热度 33 fkyk16 2013-3-8 10:01
从小到大,对时间一直都不是很敏感。凡事随性,全身心的投入,认真地做事以求最好的结果 —— 这就是我 —— 无数次被朋友、同事、学生表扬的我的个人特点!好像不无不好! 是的,是 ” 好像 “ 很好。 初为人师,凡事认真,固然正确。备课认真、上课认真、评作业认真,连和学生下课聊天、课后谈心都认真。说到自己的科学研究,读文献认真、写东西认真、指导学生开题和评阅他们的论文都认真!!平时看个电视、唱个歌、玩个游戏,哪怕陪小朋友或老年人呆会儿都认真用心用情! 的确,这些表面听来或看来都很好!至少我给人留的印象很好!但实质上,这个习惯真不好!我说的 “ 不好 ” ,不是 ” 认真 “ 这一态度不好,而是认真得没有时间概念 —— 这不好。凡事随性,没有时间概念,做事不能以最少的时间做最高效的事情,问题可就大了!这一问题,竟然困扰了我大约十几年竟然无解! 因为从来没自我反思过为什么自己认真努力反而做工作还总也做不完,现在想来,很容易给出简单的答案:效率低!可我发自内心的认为,我做的一切事情,都是出于良心而努力呢,方法基本也是恰当的,是那种 ” 慢工出细活 “ 的方式方法,这是一个 “ 效率低 ” 能解释的吗?我并不完全认同。相反,我认为 “ 细活 ” 就应该这样精雕细刻啊!如果这种状况不叫效率低,那自己怎么有时就会感觉特别累,且总有一种 “ 赶 ” 的感觉呢? 昨日终于顿悟。原来我做的活都是 “ 良心 ” 活,比如判学生作文,细读慢品是判,粗略一看也是判,而我常常是没有任何时间限制地选择前者;备课,备一遍还是备两遍,查找辅助教学资料要找哪些、找多少、还能不能找到更好的,这些都是问题,而我从来都是毫不犹豫地选择 “ 更好更优 ” 的准备方式,而不会计较我在其中花了多少时间;再说读书,读专业的、读自己感兴趣且与专业有关的、读与专业无关且自己应该读的等等要读想读的书,不管是买的还是借的还是复印的,总之,想读的要读读、该读的要读读、书要还要甩之前要读读、儿子感兴趣推荐我的要读读、友人偶尔也要推荐一些书目读读,于是我就开读了 —— 因为需要啊 —— 可是,却从来没有时间限制,什么时候读完 —— 随性啦。前两天读有关蔡元培思想的书,还不胜感概呢。只要一有空闲就来读这本书,但从没想过我该用多少时间把它读完。给学生修改开题报告和论文反馈工作,一页一页地看是正确的应该的 —— 那是几年前,每年只有两三个研究生的时候,可是现在扩招了,研究生今年就有七个要毕业、本科生要指导五个、成人教育还有四个学生,假如每个同学都认真写论文,都能按时提交开题报告、提纲和论文等,且一稿二稿定稿从不耽误 —— 我还能看过来了吗?如果以我这种 “ 认真 ” 和 “ 精雕细刻 ” 的方式来阅读和反馈,外加和研究生的定期研讨和辅导 , 我的 “ 快乐 慢 ” 生活工作方式要是不用时间 “ 隔断 ” 或 “ 加以界定 ” 的话,我将永远有做不完的事且总觉得做的不够好 —— 原来被同事和朋友戏称为 “ 完美主义 ” ,还自觉得是一个有品质的追求! 但,现在恍然大悟了!!那叫啥 “ 品质追求 ” 啊,我所做的这些事情,都如母爱一样,只要给予和投入,总是有投入和改进的空间的 —— 如果不对我所做的事情,进行提前的时间限定,那么以此 ” 爱 “ 绵绵无绝期的现实来指导我的话,我的工作状态也一定是 ” 无绝期 “ 的 —— 烦恼焦虑一定也就不请自来了! 想想,人文社科的内容,哪有最好啊?效果和质量都是相对的 —— 方法才是最重要的!就如评判高考作文,真想细读每一篇文章,也好不辜负考生的辛苦和家长的期盼,可是,如果按我的方式 —— 找出语言点、仔细考查作文质量、甚至前面评判完的对比一下,到底应该是该高些还是应该低些、有时还为已经给的分太高或低了点有些自责 —— 尽管作文分是有合理区间度的,没有所谓真正的公平合理 —— 再说,还有第三方检查,不合格的话,会有人来找的。可是,我还是不忍大笔一挥加快速度,即便加快,也不过是为了别拖大家的后退,如果给我足够的时间,我会更细致地判的,决不忍留下遗憾! 还是,这种做法,看似可取,实际上不可取。因为公平了一些考生,到后来,就有考生因为 “ 被催促 ” 而 “ 被不公平 ”—— 世上没有绝对的公平,应该做的是平均而言,标准基本一致,速度也符合基本要求,不至于总是被催促。 想来自己明白一世,竟然在这件事上糊涂不仅一时 —— 原来我这样所谓的 “ 认真 ” 是不可取的。真正可取的是对所做的事情有直觉的时间意识,知道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还能符合标准地完成任务 —— 而并不总是尽可能的高质量。这样,针对个体项目来说可能有 “ 打折 ” 之嫌,但对所有项目整体来说,对工作的量所对应的平均质量来说,还是可取的!对个人工作风格、工作习惯的养成更是可取的! 原来读过很多关于 “ 执行力 ” 的文章,曾怀疑过自己执行力有问题:热情有余,行动不足!但始终没解决如何能提高 “ 执行力 ” 的关键所在。原来其关键就在于:先划定完成指定任务的时间框架,而不是在追求质量和完美的过程中 “ 迷失 ” 了终点。
个人分类: 反思随感|10112 次阅读|82 个评论
2013,新的一年,新的开始
热度 4 zls111 2013-2-10 11:01
2012,特别喜欢12,我是12号出生,早上卯时出生,差不多是6点的时候,一直觉得自己是12岁那个时候。 恰恰这一年,是我人生中转折的一年,角色的转换:学生时代结束,开始职业时代。 毕业是自然的事情,并没有很多人想象博士是那样的艰辛,应该是相对比较轻松的经历而已。把念书当主业,多惦记论文的事情,出几篇文章不难。 毕业了,自然就在总结博士期间,感觉效率不高,文章出少了,虽然有两篇文章加起来十分多点。想想,如果多努力些,效率提高些应该不只有2篇,应该是4~5篇。 这是博士毕业后一个重要的觉醒,效率。做科研有很多技巧,和规则,多多少少有些经验了,不过这点经验很少,还需要不断的积累,所以需要更加职业化,在专业方面继续深挖。 毕业后,就来到美国。庆幸自己过来看了下,更自信了些。美国并不是大家宣传的那样,普通的实验室很多,普通的教授很多。想想,很多时候,我们做好自己本分的事情,是很不错的。把阳光放在羡慕别人的身上,还不如自己更加普通些。 这大半年来,尽管角色转换了,效率并没有提高起来,还是拖拖拉拉的。这是个问题,得想办法解决。 专业方向的转换,在这一年的年末,终于开始从之前的偏植物基因组和基因家族的研究,慢慢转换到癌症基因组和表观遗传组的研究。 对这个领域是早就预谋好了,自认为是 有必要花我余生的精力在这个方面奋斗,在我们国家是尤其需要在人类疾病相关方面进行研究和开展应用。科研的本身是一个过程,最终是需要转向应用,而癌症的研究是相对容易些,这些科研问题本身与实际比较密切。当做的问题达到一定深度之后,向应用转化应该是比较容易。 毕业那会听到,一手拿着毕业证,一手拿着结婚证,这大半年来,总算意识到这个方面的缺失。 以前太简单了,根本就没想这个方面的事情,现在是体会到其苦楚,原来生活感情是需要时间经营的。 2013应该是个好的开始,开始生活,开始新的方向,开始提高效率,慢慢走进职业化。 于Penn state University阴历大年初一
3399 次阅读|5 个评论
良好的人文工作环境是事业成功的一半
热度 22 jiangjiping 2013-2-2 08:33
良好的人文工作环境是事业成功的一半 蒋继平 2013 年 2 月 1 日 我这里说的人文工作环境指的是在工作场所的人际关系, 而不是自然环境条件。 这种人际关系包含上下级关系和同事之间的关系。 因为人是属于社会群体性的一种高级动物, 我们在生活中必须参与集体活动。 这些集体活动就是工作。 我们在工作中属于团队中的一员, 是集体中的一份子。 我们的一言一行构成了这个集体的人文环境。 在这个人文环境中, 首先碰到的是上下级之间的关系, 然后是同事之间的关系。 这些关系直接影响到这个集体的人文环境气氛。 这个人文环境气氛反过来影响到这个集体的工作效率和员工的心态情绪。 在我的工作经历中, 我觉得一个良好的人文工作环境是确保工作高效率和心情舒畅的基础。 我觉得西方国家的公司高层管理也深深懂得这个道理, 因而, 他们在公司的相关条例中总是非常注重为员工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文工作环境。 他们本人的行为也为这个目标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拿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说,我现在工作的人文环境是属于良好的一类。 从总公司的最高领导, 到底层的普通员工, 大家都互相尊重, 平等相待, 互相体贴。 比如说, 公司的最高领导来我的实验站检查工作, 第一把手总是在见面时先给我一个鞠躬, 第二把手会给我一个真诚的拥抱, 他们都是典型的美国人。当我因为身体健康原因需要住院时, 我的上司自己在国外出差, 就委托他的夫人来医院陪我。 我的所有同事和下级对我都十分友好。 她们在下班回家前总是会到我的办公室门前道别。当然, 我平时对这些同事和下级也是很体贴和关爱的。 至少是尊重和关心的。 在这样的人文环境下工作, 心情一定会觉得很舒畅。 心情舒畅干起活来就会更有效率。 正因为如此, 我们大家都非常愿意为公司卖力。 在我看来, 一个良好的人文工作环境是一个单位事业成功的基本要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 要建立一个良好的人文工作环境, 除了公司有一套合情合理的规定和条例外, 大家还需要从自己做起,多一些关爱,多一些体贴, 互相尊重, 和睦相处。 你的无私付出, 一定会得到回报的。
个人分类: 工作环境|6748 次阅读|44 个评论
研究生国奖要宁缺毋滥——兼谈效率与公平
热度 1 liruzi 2012-12-21 19:50
随着科网关于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的讨论告一段落,我想,大多数单位的评审工作也应该结束了。这次与以往奖励不同,对于研究生来讲,荣誉与财富,都极具有吸引力。毕竟是第一次,在“满足要求”的条件下,大家都想试一下!至于满足什么要求,大家之前都讨论过,比较复杂,就不多说了。 今天我想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谈一谈国奖准入门槛——效率、公平与宁缺毋滥! 教育部与财政部在综合各院校研究生培养水平基础上,制定名额分配方案,是为初次分配;各院校拿到名额,制定各院系(研究所)名额分配方案,是为再次分配;各院系拿到名额之后,制定院系内部分配方案,是为三次分配。大家都知道,初次分配主要靠市场调节,注重效率,但要兼顾公平,这是我们国家实行的路线;而二次分配与三次分配,则更要注重公平。 根据经济学原理,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凭各院校实力,虽然这个实力有不公平的体现,但还算是近似完全竞争市场啦),依靠市场进行分配,是完全可以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效果的,即实现效益最大化(科研成果);而一旦政府开始干预,朝着公平的方向努力,就不可避免的对效率产生伤害(公平自然重要,但要看我们追求的是啥)。 这样,按照效率优先的原则,当名额分到各院校时,就像是到嘴边的肉,没有人愿意不理吧 ?但当名额一旦由院校分配到各院系(研究所),再分配到个人时,就变成了到嘴里的肉了,谁都不想吐出来 ,并且,上级也没有指令吐出来! 由于是按照研究生培养质量来进行初次分配的,所以, 各院校的研究生整体水平可以看作“同质”的 。但当名额具体到各院系(研究所)时, 研究生还是表现出较大“差异”的 ,毕竟存在比较强的学科与弱势学科。由于要做到公平,就难免在强系与弱系之间进行多多少少的权衡,也算是可以的,毕竟各院系的实力大家还算认可。可是,当名额在院系所内部进行分配时,由于有的老师多带研究生非常优秀,而另外老师多带研究生次优秀,但同时又要更多考虑公平,就不可避免出现评选结果参差不齐(就不用良莠不齐了!),这样无疑是对优秀者的伤害,更是对次优秀者的包庇,也是 对资源的浪费——市场失灵,政府也失灵 。 毕竟我们追求的是科研质量的提升。 研究生国奖是为鼓励研究生,提升研究生科研水平而设立的,出现这种情况,无疑是很消极的,那么如何规避这种情况呢?我想,可以制定一个原则—— 宁缺毋滥原则, 在考虑到效率、公平的同时,要坚决宁缺毋滥。那么怎样来进行设计呢?我想了一个,大家来看: 首先,总量不变的基础上,各院校每年的名额初次分配是可以浮动变化的,如果从上一年的评审结果看到研究生科研成果有提高(高于以往平均水平),在一定范围内,可以给予名额奖励,但不会太多(根据情况最好在 10 个左右) ; 如果从上一年的评审结果看到研究生科研成果还可以,但根据宁缺毋滥原则,没有将全部名额用掉,那么,可以将此名额自动滚入下一年的名额中累积(类似于体育彩票奖池),但该累积不可以连续超过两年 ; 若在上一年的评审结果中,看到研究生成果差异很大,有“滥竽充数”之嫌疑,要警告,并且坚决减少下一年分配名额,初犯可以减的少一些,再犯重罚 ! 但是,要想上面的设计能够实行,还要靠最重要的第一关,就是准入门槛的制定。我想,具体可以将成果质量(例如 sci 、 ssci 、中文核心、科研项目等等)准入详细到二级学科,甚至以下。然后在此基础上根据数量取优。当然,更细则的问题(如影响因子等等)就可以按照各单位的具体情况来制定。 我只是抛砖引玉,或许教育部与财政部早就想到这个问题。还请各位科网专家来提建议。我想,研究生国奖是为提升研究生科研水平而设的,不能存在资源浪费现象,要做到宁缺毋滥!这不仅仅是花掉纳税人的钱,更是伤了纳税人的心呐! 当然,研究生国奖,到底能不能真正提升科研水平不谈,但论文所在期刊质量与论文数量肯定会有所提高。 PS:不知道是我这里的网速慢,还是科学网的服务器问题,刚才第一遍没保存上,又默写了一遍 !
个人分类: |2827 次阅读|2 个评论
产学研合作:莫只建平台罔顾效率
热度 9 lgjszy 2012-12-18 09:51
作者:周熙檀(中国科学报记者) ( 林耕接受采访并审稿) 《中国科学报》 (2012-12-17 第4版 综合) 来源:中国科学报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2/12/267226.shtm 发布时间:2012-12-17 近年来,各类产学研合作平台层出不穷,促进了科技和经济发展。与此同时,很多产学研平台重复建设,严重制约了合作效率。在专家看来,比起建平台,如何实现平台资源的有效整合和链接更为重要。 最近,中科院成都分院副院长赵永涛在反复思索十八大报告中的一句话:“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如何更好地推进成都分院与成都科技、产业实现更紧密结合,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赵永涛。 近年来,产学研合作成为各地科技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各类产学研合作平台和组织也层出不穷。然而,一些专家已开始注意到产学研合作的效率问题。 “现在产学研合作平台太多了,存在明显的重复建设问题。比起建平台,如何实现平台资源的有效整合和链接更为重要。”北京技术市场协会顾问林耕说。 牵头企业至关重要 中科院计算所博士宋震在本职工作之外,还肩负着推进几个和存储技术相关的产业联盟的合作工作。这几个联盟的实际运行,让宋震对产学研合作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其中一个联盟在行业龙头企业的牵头下,顺利成为第一批科技部试点联盟,并成功申报了科技支撑项目;而另一个联盟几年来虽经成员共同推进,但至今未给成员单位带来实际收益。 宋震认为,在产学研合作组织中,牵头企业的作用至关重要。“如果牵头企业是‘老虎’(实力很强),那么各协作单位可以是‘羊’,竭尽全力配合企业和项目就够了;如果牵头单位只是‘狼’,单个个体较弱,那就需要这家企业能不计小得失,凝聚各方力量。” 但在实际运行中,“狼”型企业往往缺乏足够的能力和机制凝聚联盟单位。尤其是,目前以企业为主体的项目申报要求,使财政支持会落实到企业的账户中去,为“有进无出”埋下了隐患。而且,这种隐患一旦成为事实,那么立即就会使联盟丧失今后合作的基础,导致合作名存实亡。 中关村数字视频产业联盟秘书长姚景平对产学研合作同样深有感触。他认为,有些政府部门的政策导向存在矛盾,虽然特别强调产学研合作,但相关支持经费只打入企业账户。 “钱一旦打入企业的账户,再向外拿就困难了。”姚景平为此非常头疼。 利益诉求有待理清 “通过组织安排,实现多主体合作,降低单纯借助市场交易所产生的费用,增加达成某个集体行动的可能性。”苏州大学商学院副教授杨锐认为,这是产学研合作的动因,但产学研合作各方利益诉求不同一直是制约合作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 “现在很多科研实体由于纵向课题较多,不愁吃喝,并不着急参与合作。”有科研人员告诉记者。 宋震则认为:“参与产学研合作组织,能增加承接大项目、做大事的机会。但有时候,机会太多,各种平台和组织太多,反而使各方都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心存旁骛。” “不能否认,各类产学研合作组织在整体上促进了技术转移,推进了技术由实验室走向市场,但目前缺乏使组织安排更加有效率的经验和方法。”杨锐说。 而更无效率可言的,是产学研合作的“面子工程”。 林耕说:“很多新领导一上任,就热衷于建立新的产学研合作平台,以此来标明政绩。这样所谓的平台,其实就是建了一个网站,实际运行效果很差。” 这导致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的协议签订了很多,但是没有计划,没有约束,更别提效率。 制度保障亟待完善 美国有30多部法律来保障技术转移、推动产学研合作,而我国目前只有1996年颁布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 林耕认为,中国产学研合作缺乏动力,研究机构承接的纵向课题越来越多,“养肥的母鸡不下蛋。科研机构宁肯接纵向课题100万元,也不接横向课题500万元”。 没有立法和专项资金计划,也是制约产学研合作效率的重要因素。“没有法律制约,就会导致产学研合作停留在口号上。”林耕说。 林耕建议,国家给予大学、科研机构及企业的大量研发资金,应明确规定将一定比例应用于产学研合作研发的环节。这样的投入方式,能提高产学研合作效率,同时解决一些产学研合作平台运作资金不足的尴尬,推进共性技术的研发。 对于解决合作各方利益和风险问题,武汉大学产学研合作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李燕萍认为,应通过契约方式,实现投入方资源所有权与运行方资源使用权相结合、平台集中建设与分布运行相结合、成果共享与风险共担相结合。 本人相关博文:关注中关村产学研合作难题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73911do=blogid=643477
个人分类: 技术转移|2995 次阅读|18 个评论
给“夜猫子”和自己的建议!
gjcnefu 2012-12-10 22:12
感觉这几天晚上无论是看文献,还是写论文,都有了感觉,发现很长时间以来自己都没有这样的状态了。为什么? 因为我能够沉下心来,思考自己现在最需要做的是什么。 宁静以致远,真是有道理啊! 我发现,要想有一个平静的心情,就是不要分散自己的精力(写博客也分散精力,呵呵),专注地做一件事情。 一些不良的习惯,应该尽量改正,好的习惯,就要慢慢养成,可能有人已经总结过了,在这里再唠叨一遍: 1、晚上给自己定好一个作息时间。别人可能会说,晚上还工作啊?没办法,白天在办公室,只适合办公事,想自己看看文章,总是杂事缠身,没办法集中精力。所以,吃过晚饭至睡觉前的时间很宝贵。对我而言,吃过饭,要陪小孩玩会,一般到了八点以后,才可以开始进入工作状态,到了11点,最多11点半,就必须睡觉。无因为我发现11点半以后睡,第二天上班就效率低下了,身体也吃不消;不过这个作息时间可因人而异。 2、晚上休息的时候,可以听听音乐,但最好不要上网,歇歇眼睛吧,他们都累了一天了。 3、开始工作后,尽量不要再上网休闲了,如果想看,白天再看也不迟。 4、关闭QQ等聊天工具吧,一闪一闪的头像,会影响你的思路。 5、只要不是情况紧急,最好别把白天没干完的工作带回家。晚上是你的私人时间,这个时候需要充充电,无论体力还是精力,还是能力上,都要有助于自己在这些方面的提高,办公室的工作,还是回办公室做吧。 6、工作1个小时左右,站起来走走,活动一下筋骨,放松放松。 7、别和太多水,容易有眼袋,这点尤其对女生重要,呵呵。 啰嗦这些吧,还得看论文呢。。。。。
个人分类: 感悟生活|330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科学网博客的改进喝彩
热度 8 jiangjiping 2012-12-6 23:33
为科学网博客的改进喝彩 蒋继平 2012 年 12 月 6 日 我发现最近科学网博客板块首页的内容变化比以前快了一些, 尤其是置顶博文, 精选博文,和热门博文三大类更是如此。 以前这三个版面的博文通常会被保留 24 小时以上。 这样的话, 由于版面所限, 时间跨度大, 能够在这三大类版面出现的文章数量很有限。 现在编辑们把它们缩短了一些, 好像是 12 小时的间隔。 这样的话, 就等于将容量增加了一倍, 使更多的好博文被精选。 在科学网写博客的人一定心里清楚, 同样的博文, 是否被精选直接关系到博文的击点率,而击点率就代表着博文的影响力。 因而,通常情况下, 大多数博主还是比较在意博文的击点率的,所以,他们对是否被精选也稍有微词。这种心理是可以理解的。 我想科学网的编辑也意识到这个问题, 所以,采取了改进的策略,他们加快了精选博文的节律, 从原来的 24 小时变成现在的 12 小时, 使工作效率提高了一倍。这样做,必然要增加编辑们的工作量。 所以,科学网的编辑们一定比以前更辛苦,工作量更大,压力也更大。很明显, 他们这样做对他们本身是不利的, 可是, 对绝大多数博主是有利的。 换句话说, 他们这样做是利人不利己的行为, 是一种职业奉献。 因而,我为这种改进而喝彩, 对科学网编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除了这个改进外, 我还注意到最近科学网博客的主流内容已经比以前有一些改进。 具体地来说, 相互攻击的博文很少见了,人身攻击的评论也几乎没有任何市场。 绝大多数博主的博文内容已经比较专业化和理性化。 这是非常值得称道的好趋势。 我相信在科学网和广大博主的共同努力下, 科学网一定会办得越来越好。 备注:将近年底, 又是冬季, 工作上的压力没有以前大,把全年节省下来假期用上, 在家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写博客。 哈哈。
个人分类: 万花镜|3605 次阅读|15 个评论
一身数职害人害己
热度 55 jiangjiping 2012-11-11 08:48
一身数职害人害己 蒋继平 2012 年 11 月 11 日 当今社会上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 一方面大量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 另一方面一些人身兼数职。 这些找不到工作的人群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是大学生甚至是研究生, 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受到过良好的教育, 是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才能的人。可是, 由于一些莫名奇妙的潜规则,他们的命运不济。 那些身兼数职的人, 一般是身居要位的人。 他们有的是有名望的学者, 有的是握有权力的官员。 在网上查了一下, 有的政府官员也是企业的主管, 或者在企业兼职。 有的学者既在大学当教授, 又在研究机构做研究员, 还要做一些期刊杂志的编辑等。 细数一些人的职称,有的多达十几项。 我想这些人跟神一样厉害, 他们已经学会了分身术。 他们既可以在一个大学中教学生, 与此同时, 也可在另一个研究所搞研究, 还可以给杂志期刊社审阅文件。 不过, 我有一点弄不明白。他们是如何做到这点的呢?难道他们不吃饭, 不睡觉? 他们的工作要求起码也要 8 小时。 要是他们在上班的时候为另一个单位做事,是不是不称职的行为, 是不是欺骗单位? 我的逻辑思维是, 一个负责任的人, 最起码的要求就是全心身地投入到他的工作任务中, 而一个人负责某一个任务,把它做好就是最重要的事。身兼数职, 必然做不到这一点。 道理很简单, 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一个常数, 在同一个时间做一件事, 是 100% 的效率, 做两件事, 是 50% 的效率, 做三件事, 是 33% 的效率。 依此类推, 大家都懂这个公式和道理的。 要是一个人身兼四职, 那么他在这四个单位的效率只有 25% 。 这是不是害了那些单位,使那些单位的效率低下。 因而,在我看来, 这是害人的举动。 身兼数职, 不但害人, 占了别人的位子不干活, 效率低下, 而且对本人也没有任何好处。 还是同一个道理, 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一个常数, 某人身兼数职, 必然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这些职业上, 由此推论, 这个人一定会觉得很累, 也没有时间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 这样一来, 一是对身体健康不利, 二是对不起家人, 也没有任何幸福快乐可言。这是不是害己? 要是身兼数职, 但是仅是挂个名而已, 并不去做任何实际的工作, 更没有任何真实的贡献, 那这种人在我看来只是一个欺世盗名之徒, 或者是名利薰心的人。 鉴于这种想法, 在我的人生中,我一概拒绝任何的兼职, 不管是国际期刊, 还是国内期刊杂志社, 不管是非营利机构名义上的职务, 还是私人企业实质上有丰厚报酬的职位, 我都断然拒绝。 我把自己的全部时间和精力用在我的工作上, 为我的聘任公司尽 100% 的努力。 有人可能会说, 那是人的能力问题, 你蒋继平能力不够。 我不同意这点,我在以往的岁月中收到过很多这种邀请和获得过许多这样的机会。进一步来说, 已经接近耳顺之年的我, 碰到 20 几岁的年轻人, 总是希望扳个手腕, 几乎很少碰到对手。 除了飞机外, 世界上的各种汽车,船艇, 农具, 轻型武器, 实验室的大多数高精设备都能应用如流, 专业知识上更是精益求精。 所以, 不兼职,不是因为能力问题, 而是心态问题。 我的理念是:尽全力做好份内的事, 给别人一些机会, 给自己一些宽容。 最后我要说的是, 要是每个人都能认识到这个问题, 尤其是党政要员, 主动地放弃一身多职, 那么社会上的失业率就会下降, 官员的腐败现象也会得到很大的改善。 最后受惠的必定是其本人, 身体健康得到保证, 家庭亲情得到改善。 所以,我希望能够看到我博文的人, 假如已经是一身数职, 请尽快放弃一些兼职。 这样的话, 必然对人对己都有好处。
个人分类: 观点交流|8297 次阅读|140 个评论
[转载]如何花少的时间学习更多的知识
liruijiao 2012-11-5 06:10
花时间学习不见得就是真正的学习。 因为你的学习方法一开始就是错的话,那么花再多的时间在学习上也是无济于事。所以你得看看这篇文章,如何花少量的时间却仍然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知识整合法 聪明人不仅是学习成绩优异,更重要的是有独到的学习方法。不像大多数学生凭记忆来求取好成绩,聪明的学生追求的是把知识串联起来构成一幅大的画面。这也就是我所说的知识整合法。 知识整合法与机械式学习截然相反,它讲究的是思想的连接而不是死记硬背每个知识点。比起让几何,代数和历史这些知识点在脑子里各据一处,你应该有意识的将这些知识联系到一起,从而构成一幅大的知识图。 额外的学习表明你没有用到知识整合法,而且不理解初学的知识。如果你能恰到好处的将知识点连接起来,那么学习就只是一次简短的对知识的更新罢了。 优化你的学习习惯 知识整合法不同于brainstorming或mind-mapping的技能,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你对学习过程和吸收知识的理解。也就是说没我们不能依靠以往简单的十步骤来精通这种学习方法。 但是有一些工具能助你一臂之力,使你的学习习惯向具有整体性发展: 1. 让知识鲜活起来 你可能已经听过这种方法了。它指的是动员身体上所有的感官,知觉,用它们来传导知识。研究显示,当人们处在情绪饱满的状态下时,能接收更多鲜活、生动的信息。将知觉与想象灌入平淡的知识能让它们显得更加真实,从而方便我们理解接纳。还记得小时候用掰指头的方法来记数字吗?不妨在现在的学习中也试试这种方法吧。 2. 托物陈喻 知识整合法的核心就是将事物联系在一起。比喻本是一种文学手法用于联系两件看似不相干的个体到一起。这与知识整合法的核心不谋而合。用比喻将复杂的知识简化,以达到言简义丰的效用。 3. 十岁法则 用你对10岁小孩讲解知识的方式对自己解释知识。当然了,这种方法可能在你学医或者学习如何将神经系统运用到电脑智能中并不适用。不过重点是你要试着剥去那层复杂的外壳,让知识以最原始,最简单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 4. “回到过去” 把课本拿开,开始随意的想一个概念,然后由它联想到之前学的某个概念,将这种思维方式持续下去直到你把很多的概念联系在一起。例如古普塔王朝让你想到了古希腊,进而联想到苏格拉底,再进一步想到孔夫子…… 5. 漏洞扫描 仔细浏览课本,如果在某处发生记忆漏洞或对内容的不确定,一定要特别留意。立刻通过感官和比喻的方法将这个知识联系到之前存在于大脑中的知识。如果这种情况在一章节里出现多次,则表明你没有彻底理解这些知识。 6. 压缩信息 知识整合法不一定适用于所有信息。一个典型的事例便是在我学医第一年里学习解剖学时。学习解剖学,你需要记住身体上几百个不同部位的拉丁名称。这些名称通常没有清晰可辨的规律和构造,只是一个枯燥的列表。当你遇到这种情况时,应该尽量压缩这些信息,通过图片或记忆法来把它们划分成小块,方便记忆。 7. 准备动笔吧 拿出一张纸,把你想到的知识间的关联写在纸上。再重组这些知识以得到不同的。记住,关键是写的过程,亦是思考的过程,而不是最后的成品。所以不要浪费时间去美化你的思维图,只需用潦草的涂写和缩写构图就好了。 原文: How to Learn More and Study Less – Scott Young 阅读 褪墨 上的《 如何成为一个有效率的学习者 》系列——不再为自己的学习烦扰!
个人分类: 时评|1664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21: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